唐朝新娘装
1、唐朝女性真的比现代人还开放,全穿露胸装吗??
古装剧推动下的“齐胸襦裙”热潮
随着许多古装剧的热播,特别像《大明宫词》、《武媚娘传奇》等经典的大唐古装剧的上映,里面许多宫廷女性穿着受到了汉服爱好者的追捧。
特别是剧照中女明星的“齐胸襦裙”更是受到爱好汉服的“小仙女们”的追捧。
由此,所谓的“齐胸襦裙”甚至成为唐朝女性服饰的标配。许多商家抓住了商机,以影视剧作为参考,纷纷推出了各种款式的“齐胸襦裙”。
其实,这是在误导观众。
《武媚娘传奇》剧照
《满城尽带黄金甲》剧照
《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剧照
“齐胸襦裙”存在的认识偏差
很多人将这种单层上衣、齐胸下裙的汉服称之为“齐胸襦裙”,其实这种叫法是不对的。齐胸与齐腰是汉服的一种穿法,而以上的单层上衣的汉服正确的名称应该叫“齐胸衫裙”。
那究竟什么是“襦裙”,什么是“衫裙”呢?
其实“襦裙”出现的时间远比“衫裙”早。
襦裙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直到明代还在流行。并且襦裙的形制是有文物可依的。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襦以浅蓝色绢为面,中纳丝棉,袖端接一段白色丝绢。裙子也纳有丝棉,质料用黄绢。
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的汉代襦裙样式
2002年,考古学家在甘肃花海毕家滩一处五凉十六国时期墓葬中发现的一套晋襦。
由以上的图片我们知道,所谓的“襦裙”即为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做“襦”,长度较短,一般长不过膝,下身则叫“裙”。
襦裙与衫裙的主要区别在于上衣的形制。怎样区别汉服是“襦”还是“衫”,关键看所穿的上衣是否有腰襕、是否为单层、是否有交领形制。上襦,是指有腰襕的短夹衣,单层叫单襦,双层就叫复襦,典型者为晋襦。
那腰襕又是什么东西呢?腰襕是襦特有的,拼接在腰部的装饰织物,根据布料软硬及做法有不同区别,如较硬的布料能起到衬形作用,较软的布料能防走光,穿于外面还可收腰,增强视觉效果。
“襦”一般为交领。“衫”的形制一般为单层、直领,很少出现交领上衫。
在穿法上,“襦”穿在裙里面,而“衫”一般套在裙子外面。所以衫裙的穿法正如下图的晚唐宽袖对襟衫、长裙所展示一样。一般小仙女们的“齐胸襦裙”穿法也与“衫裙”的穿法一毛一样。
“齐胸襦裙”并不是唐代女性的服饰
受许多唐朝古装剧中女性衣着的引导,我们一直认为所谓的“齐胸襦裙”就是唐代女性服饰的标配,其实这也是错误的。
除了从服饰的形制和穿法上,我们已经混淆了襦裙与衫裙的区别,而且在相关的出土文物中也无法证明唐代女性服饰就是“齐胸襦裙”。相反,我们一直认为的“齐胸襦裙”在穿法上其实是一种吊带裙!
细心的网友不难发现,上图两个女俑这两款裙子的群头上都有细细的肩带连接。并且这种裙子的穿法是在胸前合围,所以裙角才会向外翻卷。
而且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并不是孤例。除了陶俑,很多古画也有细节描绘吊带裙。
唐代李寿墓壁画
实际上,唐代吊带裙一直有实物出土。
在这件文物介绍中明确写到,间色横纹是在胸下位置,并且此类吊带裙的出土并非孤例。
在吊带裙里还有很多宽肩带的款式,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现代齐胸襦裙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汉服喜欢的人虽然多,深入考究的人却极少。
过去并没有齐胸襦裙一说,齐胸襦裙这种叫法与说法也是近些年汉服复兴推崇者创造的,这种说法并不严谨,容易造成认识上的误区。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进行了欠缺考证的臆造。
我们经常将名画《簪花仕女图》作为齐胸襦裙的典型。实际上,仔细观察画中人物穿的并非我们所谓的齐胸襦裙。在《簪花仕女图》中,裙子并非系在胸上,系带实际上在胸下,胸上部分是唐代女士内衣诃子。不穿上襦,直接披上透明的我们现在所谓的大袖衫。这是唐代女性贵族的典型穿搭。
仔细观察唐代古画《捣练图》中的仕女所穿的裙子也有肩带。
汉服的“齐胸襦裙”是为现代产物
由此可见,汉服中的“齐胸襦裙”与唐朝女性服饰并无多大的联系,只是现代商业化下产生的文化产物。
由于“齐胸襦裙”至今没有出土实物和相关文献记载的具体形制,所以它的形制塑造只能根据一些古画、壁画和陶俑做出猜想性的复原。
在具体形制的设计上还借鉴了日本和服的袴装,并根据实际的穿着需要在细节上进行修正。例如女生在穿“齐胸襦裙”时常出现滑掉的问题。
因此,商家在“一片式”的下裙基础上加以改造,变成“两片式”的下裙,更好地解决了裙子容易掉的问题。
但是由于这样的改动与原来古代服饰的设计有所不同,并且是借鉴了日本和服的袴装的设计,所以自然就遭到抵制,认为“两片式”的齐胸襦裙不能算是汉服。
有人认为“齐胸襦裙”与韩服、日本和服没有什么差别。其实“齐胸襦裙”作为汉服的一种,具有浓郁的汉元素在里面。
像下图一样,穿上和服、汉服和韩服呈现出不同的整体形态。话说这三者中还是我们大中华的汉服好看一点。
从上衣来看,汉服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大V字领),而朝鲜服装的交领不明显,近似小v领;女服裙子束的特别高,而且下襬十分宽大、蓬松。
另外有一点是,日本的和服和韩国的韩服都是源于古老中国的汉服,它们都是在汉服的基础上融合它们国家的民族特色才发展形成的。所以从这一点上讲,我们大中华的汉服并没有抄袭韩服、和服,相反是它们抄袭的我们。
中日韩三国民族服饰
总之,“齐胸襦裙”在形制上借鉴了许多古代女性服饰,并加以创造发展而成的。换句话说就是现代的服装款式融入一些汉元素而成,可以称作是汉元素的时装服饰。
并且这些“汉元素”都是古代女子服饰稍作改良而成,在整体的形态上仍旧保留了许多古代服饰的风格。
这样的服饰虽然不能称之为古代服饰的重现,但也是在融合了古代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上,与现代艺术风格相结合,既是对古代传统服饰的一种继承发扬,同时也是对现代服饰的一种创新。这也正是汉服复兴的精神所在!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公众号:看鉴
2、古代新娘装被子说什么吉言
不用说吉言,要说不好的话这样才好,我结婚就是这样,说的学多越好,不过给新娘铺床说撇话也有讲究哦…
3、唐朝是不是真的只穿露乳装啊??
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
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
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
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
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
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下面借助古籍诗画,分而
述之。
一、襦裙服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
短袖)的传统装束。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
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
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
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与此相近的衫,却
长至胯或更长。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元稹诗句“藕丝
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
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
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
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领口常有变化,
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
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
垂青,从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已经遍及
黎庶,因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形象为数实在不少。
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制裙面
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
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如周昉
《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濆“惯束罗衫半露胸”等诗、画即描绘这种装束,
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当时思想开放的程度。唐代
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如唐诗
中所涉及的诸多裙式有:“上仙初着翠霞裙”,“荷叶罗裙一色裁”、“
两人抬起隐花裙”、“竹叶裙”、“碧纱裙”、“新换霓裳月色裙”等。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尽如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青绿。
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时间最长。李白有“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万楚
五有“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其流行范围之广,从《燕京
五月歌》中可见,“石榴花开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
将女儿染红裙。”石榴裙最大的特点,是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
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上衣下裙的“唐装”,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
发展和完善。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
修长。
二、女着男装
女着男装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礼记 内则》曾
规定,“男女不通衣服。”尽管事实上不可能这么绝对,但是女子着男装,
常会被认为是不守妇道。唐以前虽然在汉魏时也有男女服式差异较小的现象,
但那不属于女着男装,只有在气氛非常宽松的唐代,女着男装才有可能蔚然
成风,即使这样,还应将一部分起因归于游牧民族的影响。当时影响中原的
外来服饰,绝大多数都是马上民族的服饰。那些粗犷的身架、英武的装束,
以及矫健的马匹,对唐女着装意识产生一种渗透式的影响,同时创造出一种
适合女着男装的气氛。《旧唐书 舆服志》载,“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
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已明确记录下女着男装的情景。《新唐书 五行志》记,
“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
帝与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虽说这太平公主此举有些
恃宠撒娇,但也说明了唐初已经出现女着男装的倾向。女着男装的风气尤在大
唐开元、天宝年间盛行。《中华古今注》记,“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
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新唐书 李石传》记,“吾闻禁中有金鸟锦袍二,
昔玄宗幸温泉与杨贵妃衣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女子仿制男装,穿着男装
相当普遍。
三、胡服
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鹘与中原交往甚多,加之丝绸
之路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所谓胡人,是汉族人对北方
民族的一种贬称,我们这里讲史,权且保留当时的称呼。随胡人而来的文化,
特别是胡服---这种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内的民族装束,令唐代妇
女耳目一新。于是,一阵狂风般胡服热席卷中原诸城,其中尤以长安及洛阳等地
为盛,其饰品也最具异邦色彩。元稹诗:“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地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唐玄宗酷爱胡舞胡乐,杨贵妃、安禄山均为胡舞能手,白居易《长恨歌》中的
“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种。另有浑脱舞,枯枝舞,胡旋舞等对汉族音乐、
舞蹈、服饰等艺术门类都有较大影响。所记当时“臣妾人人学团转”的激动人心
的场面也是可以想象到的。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记,“天宝初,贵游士庶好
衣胡帽,妇人则簪步摇,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关于女子着胡服的形象或见于
石刻线画等古迹。较典型者,即为上戴浑脱帽,身着窄袖紧身翻领长袍,下着长
裤,足登高腰靴。《舆服志》云,“中宗后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当为
此种装束。
四、小结
唐代服饰之所以绚丽多彩,有诸多因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础。隋王朝
统治年代随短,但丝织业有长足的发展。文献中记隋炀帝“盛冠服以饰其奸”,
他不仅使臣下嫔妃着华丽衣冠,甚至连出游运河时大船纤绳均传为丝绸所制,
两岸树木以绿丝饰其柳,以彩丝绸扎其花,足以见丝绸产量之惊人。至唐代,
丝织品产地遍及全国,无论产量、质量均超过前代,从而为唐代服饰的新颖富丽
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之与各国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对各国文化采取广收博
采的态度,使之与本国服装融会贯通,因而得以推出无数新奇美妙的冠服。唐代
服饰,特别是女子装束,不光为当时人们所崇尚,甚至于今日人们观赏唐代服饰,
亦觉兴奋异常。这里没有矫柔造作之态,也没有扭捏矜持之姿。展现在人们面前
的,是充满朝气,令人振奋又使人心醉的服饰。其色彩也非浓艳不取,各种鲜丽
的颜色争相媲美,不甘疏落寂寞,再加上金银杂之,愈显炫人眼目。其装饰图案
无不鸟兽成双,花团锦簇,祥光四射,生趣盎然,真可谓一派大唐盛景。
http://www.pep.com.cn/qinhan/index.htm
汉网,汉文化综合讨论区 http://www.haanen.com
天汉民族服饰,汉服知识 http://www.tianhan.com.cn
古径衣饰,专业汉服制做 http://www.hanfushop.com
ChineseHanfu,汉服英文站 http://www.hanfu.org
4、为何唐代之前,新人和迎亲队伍都是穿黑色衣服呢?
因为以前的人结婚是在夜里结婚的,所以衣着上要求穿和黑夜一样的颜色,直到唐代以后,才将结婚的时辰改为早晨,因此也更改了衣着的颜色。
现今我们无论是参加婚礼还是举行婚礼,主要的色调都是以红色、粉色、白色等等看起来显得比较温馨的颜色作为主色调,看古装剧的时候也能够发现是如此,但其实这个颜色在汉代以前并不是红色,更多的是黑色,因为古人们迎亲和婚礼都是在晚上举行的,要穿着和晚上的颜色一样的衣服,这也是一种习俗。
古代迎亲即为正式举行婚礼,也就是今天的所谓迎亲。顾名思义,是指在约定的日期,新郎亲往女家迎接新娘。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仪礼•士昏礼》谓:“昏礼下达。”郑玄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并且,“主人爵弁、裳、淄,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
亦即迎亲的人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的婚俗,迥然不同。自唐代开始,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据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阴来也。今行礼于晓。”
由此可见,至少是在汉代以前古人的婚礼均是在晚上举行的,而且著黑色衣裳,乘黑色的车子(墨车),执烛,一切均与夜色相匹配。到了唐代才开始有了白天结婚的习俗。
5、唐朝结婚的仪式都是什么样的,主要的流程都有哪些?
尽管是在现代这个新社会,每个地区也有每个地区的风俗,尤其在婚礼的细节上体现得回就十分的明显。同答样的,在古代的各个朝代也有着不同的婚礼习俗和婚礼仪式以及流程。那么在当时相对来说比较开放的唐朝,他们的婚礼仪式是怎样的?都有哪些流程呢?
第一,结婚六礼。
在唐朝时候,婚礼的仪式可以总结为六礼。第一礼是纳采,第二礼是问名,第三礼是纳吉,第四礼是纳征,第五礼是请期,第六礼是亲迎。这一仪式在《礼记 昏义》里面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牵扯到和外族的联姻则有着其他更加详细的要求。
第二,接亲流程。
在迎亲的时候,新郎等一群人来到新娘家门口,需要齐声高喊“新妇子”。然后新娘家会紧闭大门,意思就是给新郎点儿颜色看看,这个时候新郎就要一直在门外催促,直至把新娘接上车。在接完新娘之后,女方还会派一批人挡在路上,不让新郎的车子过去,除非留下“买路财”。
第三,婚轿流程。
当新郎接到新娘子之后,在新娘子上车的时候必须挡上膝盖,然后搭上盖头。新娘子上车之后新郎需要围着车绕三圈,当然这是要新郎骑着马进行的。当新娘子一开始到婆家之后要先拜灶台,这预示着将来新娘要成为操持家务的一把好手。
6、古代婚礼新娘的服饰
周制婚礼服饰:爵弁玄端——纯衣纁袡
周礼婚制中的婚礼服饰崇尚端正庄重,与后世婚制中有所不同。婚礼服饰的色彩遵循“玄纁制度”。
【新郎服饰】 爵弁,玄端礼服,缁衪纁裳,白绢单衣,纁色的韠,赤色舄(或履)。 【新娘服饰】
礼服:正婚礼的时候,穿玄色纯衣纁袡礼服,拜见公婆时则宵衣。
发饰:纚、笄、次。新娘头戴“次”,以“纚”(宽二尺二,长六尺,古代二尺二约50厘米)束发,有一尺二长的笄。
唐朝婚礼服饰:梁冠礼服——钗钿礼衣
唐朝婚礼服饰融合了先前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烈喜庆;唐制是男服绯红,女服青绿,所谓红男绿女是也。
【钗钿礼服】晚唐时期宫廷命妇的礼服,在花钗大袖襦裙或连裳的基础上发展出钗钿礼服。层数繁多。穿时层层压叠着,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日本的著名古代宫廷和服“十二单”就是从此款礼服演变过来的。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钿钗礼衣常作为为唐代通用的归嫁礼服。唐以后,繁复的钗钿礼衣有所简化,成为一般意义上的花钗大袖衫。
明朝婚礼服饰:九品官服——凤冠霞帔
庶民女子出嫁时可享属于命妇衣装凤冠霞帔的殊荣,如同庶人男子亲迎可着九品官服一样。
据说红色婚礼服饰 起源于准庶人着绛纱袍亲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但实际直到宋代,宫廷命妇的婚服还是青色。“真红对襟大袖衫+凤冠霞帔”出现在明代比较肯定,这种起源很晚的婚服样式目前是国人心中理解的华夏婚礼服饰 ,而且根深蒂固。
7、唐朝的婚嫁礼仪
1、纳彩(采)
开剪也叫“纳彩”是指男家于迎娶前一个月,将结婚日子提前通知女家,谓“送日子”。男家将给女方的彩布、衣物送往女家,谓“送嫁妆”。并请一儿女双全的有福之妇女,为姑娘裁衣,谓之“开剪”。
《婚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后亦以鹅代)”
2、问名
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
3、纳吉
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
4、纳征(纳诚/纳币)
就是大家所俗知的送彩礼
5.请期
双方讨论定下婚礼日期
6、亲迎(迎亲)
以前新郎是不去女方家里的,至明、清时期,开始要求新郎也要到女方家。
闹洞房(简单列些闹洞房的习俗)
(1)撒谷豆 古代撒的是谷子、豆子 到经济发展后 有了花生、桂圆等 到了现代 撒的就是糖果、枣子、烟等
(2)跨火盆 意红红火火
(3)传袋 结婚这天 新娘要求“足不沾地” 在新郎家从家门跨火盆后 由布袋置于地上 新娘从布袋上走过 走过的布袋移到前边 一个一个传递 取“袋”“代”谐音 传宗接代 传代之意
(4)吃子孙饺子 这个饺子比较有意思 只有新娘有的吃 新郎没的吃 而且 这个饺子不是熟的 新娘一边吃 同时被询问“生不生?(饺子是生的)而新娘答“生”。 取“生子”谐音, 讨个吉利。
(7)唐朝新娘装扩展资料:
唐朝成婚条件: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同姓不婚
3、结婚年龄
古代是结婚年龄是男20,即“弱冠之年”,又称“行冠礼”。古代男子满20岁,则由家族长辈、德高望重者戴上一布帽,称为“冠”。表示男子已长大成年,于公共场所将被以成年人对待。家族集会等可与成年人一起出席,亦是言明可承担责任,可以成家了。
女子的成婚年龄则较男子早些,是15岁,即“及笄”。女子满15岁,就要将辫子解开,梳上发髻,插上簪子,称“及笄”
8、唐朝婚礼,看看唐朝是怎么样结婚的,真是长见识了
唐代的《酉阳杂俎》有多个章节记录了唐代的婚礼内容,今天就让您体验一把唐代的婚礼感觉。
结婚前的五礼基本上和先秦汉代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也就是民间说法有些不同罢了。
婚礼的彩礼也有周礼规定的鹿皮,丝帛变成了以下几种: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九事。每种都有特别的寓意。
合欢表示夫妻相爱永久,嘉禾表示福气共享,阿胶干漆表示如胶似漆,九子蒲朱苇表示能屈能伸,双石表示义在两固,棉絮表示情义绵长,长命缕表示相守久远。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到人们对婚姻的美好期望,同时也印证了民间风俗对婚礼的影响,因为如此多的附会性解释不大会出自礼仪制度本身。
结婚的当天,天还没有大亮,您就开始准备出发迎接新娘了。怎么回事儿?不是说黄昏之礼吗?到了唐代规矩改了?你您说的不错,唐的的结婚时间确实是有从清晨开始的了,起码说黄昏成礼不再是代表当时的全部婚礼形式。今天北京中午,天津晚上不还是也是典型的两种婚礼特色嘛。
到了新娘家中,不见了周礼中安静的行礼方式,好一阵喧闹,在新娘娘家人一顿劈头盖顶的棍棒加攻下狼狈的进了新娘家的院门。您问这是做啥?这也是唐代开始出现独有的风俗,弄婿,趁着新娘子还没出家门好好的捉弄一下您。
到了新娘闺房外,还是没算完,作为诗词盛行的唐代,不会念两首诗催妆怎么能过得了关?新娘子就在房门里面等着,您不念人家不出来,硬着头皮上吧。当然提前准备几首也是准许的,只要祈祷新娘子和家人没有临时出题的习惯,这可是真说不准的,。因为这个环节也是民俗,并没有一定之规,在今天的婚礼中,藏鞋有规定哪里可以藏哪里不可以藏吗?一个道理,玩嗨了古人未必比今人保守。
为了不占用篇幅,我就放您一马不管您念了几首诗,请新娘出来和您回家得了。新娘子会用盖头盖住脸,走出来,乘上迎接她的车子。等到新娘子上了车,您要骑着马,绕着车走三圈。什么?您说您不会骑马怎么办?不可能!唐代别说男子,就连女子仆役有几个不会骑马的,唐代不会骑马就像是今天在美国说自己不会开车!骑马带着新娘赶紧走人吧!
新娘家则会在新娘子出嫁之后的第二天,做一种肉粥(何不食肉糜?难道老百姓家要天天嫁女儿吗?)。应该算是庆贺新娘顺利出嫁。
这一路上也不太平,看到婚礼出嫁的车队,一批又一批的老百姓聚拢过来讨要喜钱!这是什么情况?障车族!没见过吗?在今天很多地区也有,看见婚车上来就拦路要钱!这真是历史悠久了!只不过唐朝的障车族基本上还属于文闹,风俗性质更多一些。而且基本闹得厉害的是大户人家娶亲,您也就当行善了!否则原文里动辄散财万计,普通百姓哪里承受的起。
推塔过关一样的可算到了家门。在新娘进门前家中已经做好了两件事情。一个是用三升小米,填满家里院子捣碎食物的臼。用一个席子,把家里的井口盖上。还会用三斤大麻的皮(不是老外常抽的那个大麻!这里大麻的皮是纺织用的原料),放到窗台之上。还会把三支箭,放在门框之上。这都是啥意思?还是借用衣食丰富,辟邪去晦的隐喻。
另外一件事就是家里的院子一角要搭建一个青庐,也叫百子帐?这又是为何?大概是唐代人也赶时髦,想做草坪婚礼吧?其实两者还真有点关系。唐朝人用青庐作为婚礼的现场是源于胡俗,而西方人做草坪婚礼也是源于西方游牧民族,两者都是没房子才用帐篷。结果主流社会后来反倒当成了风俗。当然了,有唐一朝中这一风俗也不绝对,唐朝人结婚也只是一部分用青庐,屋子里办喜事的也不是没有。唐朝比较开放,文化趋向于多元,兴许唐朝也生活着一群常常大开脑洞的婚礼策划师!
扯远了,新娘子到了新郎家,一进入门,进门。这时新郎家的小姑子小舅子,也就是新郎的兄弟姐妹,会全部都从新郎家的侧门出去,从正门走回来。这么做是干什么呢?是去踩踏新娘进门时的足迹,象征的含义是让新娘找不着回去的路,可以安心在夫家生活,未来婚姻生活会长久,这种习俗在今天有的地方还有保留。
新娘子进门后先去猪圈和灶台祭拜,这应该是对未来婚姻生活富足的一种祈祷。猪圈灶台都拜了当然您和爱人的互拜也是不能少的。甚至可能还有拜天地。不过拜天地文献里貌似找不到,只不过有多幅唐代壁画婚姻情景里,都有新人站在一起拜一个方向的场面,。还真说不好是拜什么,没有新的证据前姑且就算拜天地吧。
这一通折腾后,您与新娘在青庐中分坐左右,侍女递上同牢盘,里面装着同牢饭(不是一起坐牢吃牢饭!),您和新娘各自吃三口。然后侍女递上用五彩丝线捆在一起的一对金银酒杯,两个小孩子也坐到您的身边,念念有词:一盏奉上女婿,一盏奉上新妇。
喝完了合卺酒,您把新娘头上的红头绳解下来,就是汉时婚礼的解缨,但此时被称为合鬓,后世望文生意,生生发明了抄剪刀剪头发,结发,。或者让新人躺下把发髻捆到一起过一宿,两口子翻身都费劲,显然是有违常理的。
解了红缨您就可以起身把礼服脱了,头冠去了,鞋放一边然后......怎么新娘子又拿了一个扇子出来?怕天热吗?
当然不是!最后您还要念诗若干首,让新娘把扇子去了,好一起洞房安歇呀!是不是很坑?完了,完了还有还要再为难您一次,继续调动脑细胞作诗对对吧!反正唐朝人好这口,别说结婚这等大事,就连去酒楼喝个花酒都要来点诗词雅兴。
总之催妆诗却扇诗念过了,新娘的扇子去了,侍女就可以灭了蜡烛出账去了。您的大唐婚典至此礼成!
9、古代新娘的头饰装扮概述
天子昏礼:周冕,后服首饰袆衣。晋衮冕。北齐服绣衣带绶佩。隋衮冕服,后首饰袆衣。唐衮冕,合卺服通天冠绛纱袍,后首饰袆衣,表谢则展衣,庙见则钿钗礼衣。宋皆通天冠绛纱袍,后服花钗十二树九龙四凤冠,袆衣。明朝衮冕,同牢服通天冠绛纱袍,后首饰以九龙四凤冠大小花各十二树,并两博鬓宝钿十二,服用袆衣,表谢则展衣,受朝贺则首饰袆衣。
皇太子昏礼:隋服衮冕九章,妃首饰花钗九树服用褕翟衣。唐衮冕九章,妃服揄翟衣,首饰花钗九树。宋衮冕执圭,妃同唐制。明朝衮冕九章。
亲王昏礼:唐代,亲王服衮冕,妃用花钗揄翟,衣纁袡。宋代皇子纳妇,服九旒冕,妇人服揄翟,衣花钗首饰。明代亲王纳妇,衮冕九章,妃服翟衣,冠九翚四凤冠,花钗九树两博鬓九钿。
公主下嫁:汉公主大手髻,簪珥,服纯缥(piao1,淡青色丝织物)上下,若长公主,首服加步摇。魏公主大手髻,七钿(草字头+敉)髻,簪珥,长公主得加步摇,其服以文绣。齐公主大手髻,绣衣裳,黄绶,长公主则紫绶,唐公主花钗揄翟衣纁袡。宋公主首饰花九树,服揄翟。明公主服九翚四凤冠,揄翟衣。
品官昏礼:仪礼大夫以上冕服纁裳,士爵弁纁裳缁衪,女纯衣纁袡,妇见舅姑则纚笄宵衣。唐品官皆用本职冕服,一品衮冕,二品鷩冕,三品毳冕,四品绣冕,五品玄冕,妇服花钗翟衣,一品花钗九树翟九等,二品花钗八树翟八等,三品花钗七树翟七等,四品六树六等,五品五树五等,六品一下花钗大袖之服,品官子娶妇,三品以上有公爵者其嫡子假四品冕服,五品以下九品以上,假爵弁,妇服花钗大袖,女嫁亦同。宋品官娶妇与唐同。明朝各用本职朝服,妇服花钗翟衣,各随夫之本品。三品以上子婚,假五品服,五品以上假七品,六品以下假八品。
庶人昏礼:仪礼,爵弁,士妻始嫁,襌黼于领上(黼领)。唐制,庶人昏礼假以绛公服,嫁女则花钗连裳,青质,以青衣革带袜履。宋假幞头公服或皂衫衣,折上巾,妇服花钗大袖。明朝服常服或假九品服,妇服花钗大袖。
仪礼士昏礼:
一、纳采、纳吉、纳征、请期:女家主人、男家使者,玄端。
二、亲迎礼:
1、主人(新郎):爵弁、纁裳缁衪。即浅黑色衣,浅红色裳,裳下缘黑边。
2、女(新娘):戴假发,纯衣纁袡,即黑色丝绸深衣,边缘用浅红色。一说,袡为女用蔽膝,但观袆衣,此说不足信。
3、新郎从者、新娘父亲:玄端。
4、新娘从者:玄色丝深衣,有黻纹。披肩,纚、笄。
5、姆,五十多岁妇人,相当今伴娘?宵衣:黑色深衣,一说领子用绡制。纚、笄。
三、次日见舅姑:妇纚、笄,宵衣——这是士妻常服。
10、古代新娘出嫁时为何都要“凤冠霞帔”?
古装片里,女主道了要结婚是,总会穿上一身华丽的凤冠霞帔。最后这个字可不念pi哟,而是念pei。
古人结婚都会穿上这一身吗?
答案是错的。我们首先来了解什么是凤冠霞帔,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凤冠霞帔就是有凤冠和霞帔组成。
凤冠是凤簪、凤冠、金簪三个组成,霞披是钓圈、霞披、吊坠三个组成。有了这些,才算是一套完整的凤冠霞帔。这套衣服的来源源自于道姑穿的道袍
我们要知道,凤冠霞帔不是衣服,而是衣服上的配饰。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看看,凤冠霞帔是所有人都可以穿戴的吗?
不不不!这套配饰这能是达官贵人,皇室子弟才能在平时用的,但也要按着他们的地位等级划分,每个等级可以穿的凤冠霞帔皆不相同,从用料,花纹等都有区别如果你是个平民,就算你是首富,你也没有资格穿它。
但是!但是!平头百姓在结婚,就能被允许穿着它举行婚礼,以示荣耀。这套凤冠霞帔相对于皇家冠服饰简化过的,但也仅此一次,这种平时只有显贵人才能穿的配饰呆了平民少女这里,当然会被赋予一种特别的寓意,这里给大家说个题外话,就是男人娶亲可是被为小登科的,不过他们穿的可不是红色的衣服,俄日是一套绿色的九品官服。
同时发凤冠霞帔还是正妻才能穿的,如果你是小妾,抱歉,这件衣服和你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