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娘三首
1、快乐大本营甄嬛传三位娘娘出场是哪首歌?
Adam Lambert - Trespassing
2、清朝后宫礼节(如:嫔妃见了皇后行什么礼,怎么行,说什么等等诸类问题)
1、自妃位以上可为一宫主位,居于东西十二宫正殿中,管束一宫嫔妃,有升降宫内嫔妃的权利。
2、若一宫尚无主位时,便由宫中位分最高者暂管宫内事务。
3、后宫嫔妃每日上线需至太后、太妃、皇帝、皇后与所居宫中主位娘娘处请安,其他高位处可视情况而定。
4、嫔妃若是犯了小错,可在自己宫中禁足,不得侍寝,禁足天数由主位妃嫔决定,但不可因一己之私而将人禁足,不管是陷害还是确实犯错,要有确实的证据。
嫔妃名称
清太祖初起时,宫闱未有位号,俗称其妻妾为“福晋”或“格格”。崇德改元,五宫并建,位号既明。顺治十五年,采礼官之议:乾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议定而未行。“福晋”、“格格”名号仍存,但地位已次于后妃。
康熙定制,皇后以下,有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其余贵人、常在、答应均无定数。贵人以上均加称号,有贤、德、和、静之类。如慈禧太后在清文宗咸丰帝时历贵人、嫔、妃、贵妃四级,除了贵人时期称号为“兰贵人”外,称号不变,均为“懿”。
3、求注生娘娘六十三首梁武帝西方成佛,许梦蛟拜塔白娘升天解签
梁武帝西方成佛 许梦蛟状元拜塔白娘升天
故事典故:
梁武帝萧衍(464~549)是南朝梁的建立者。他一生做了几件好事。一、兴学。梁武帝即位,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广招生徒,又置州望、郡宗、乡豪,专管搜荐人才。他还到国子学,亲临讲肆,令太子以下及王侯之子都入学。二、好佛。大建寺院,自己三次放弃帝位,舍身到同泰寺为僧。三、禁杀生。梁武帝曾令织官,织锦花纹不得用乌鲁羽;又诏宗庙祭用牲,以面为主,以免杀生;又诏宗庙以饼代脯,余用蔬果。四、悯民。梁武帝曾依据佛经在建康设孤独园,收养贫民,自己也长斋事佛,自奉甚俭。梁武帝在世做了许多好事,民间传说,他死后到西天成佛。
许梦蛟拜塔故事出自民间传说。许梦蛟之母白素贞原是峨眉山千年蛇精,思凡下山,与侍女小青(青蛇)同至杭州,白同许仙结为夫妇,法海以白、青为妖,几次从中破坏,终借佛法把白镇于雷峰塔下。十八年后,许梦蛟得中状元,来到雷峰塔下拜塔,塔倒,母子相认,后白娘娘升天。
签面意思:
三十六年就长安 妙相分明状俨然
(要经过一番磨难之后才能到达长安 各种相好庄严无比)
要见如来金塔处 真相舍利万千年
(要想见到本地风光 修行成佛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啊)
不知道你求什么,按签面意思修行之路不会一帆风顺的,但只要你努力坚持,结果是好的!
“不受磨难难成佛”啊!又有谁不是经历一番磨难之后才成正果呢。
4、册封皇后、妃嫔圣旨
乾隆后妃册文
皇后册文(孝贤皇后):
册文称:“朕闻乾坤定位,爰成覆载之能。日月得天,聿衍升恒之象。惟内治乃人伦之本,而徽音实王化所基。茂典式循,彝章斯举,咨尔嫡妃富察氏,钟祥勋族,秉教名宗。当亲迎之初年,礼成渭涘;膺嫡妃之正选,誉蔼河洲。温恭娴图史之规,敬顺协珩璜之度。承欢致孝,问安交儆于鸡鸣;逮下流恩,毓庆茂昭于麟趾。允赖宜家之助,当隆正位之仪。兹奉崇庆皇太后慈命,以金册金宝,立尔为皇后。尔其祗承懿训,表正壸仪,奉长乐之春晖,勗夏清冬温之节,布坤宁之雅化,赞宵衣旰食之勤,恭俭以率六宫,仁惠以膺多福。螽斯樛木,和风溥被于闺闱,茧馆鞠衣,德教覃敷于海宇;永绥天禄,懋迓鸿禧。钦哉!”
贵妃册文(慧贤皇贵妃):
册文曰。朕惟政先内治。赞雅化于坤元。秩晋崇班。沛渥恩于巽命。彝章式考。典礼攸加。尔庶妃高氏、笃生名族。克备令仪。持敬慎以褆躬。秉柔嘉而成性。椒掖之芳声早著。度协珩璜。璇闱之淑德丕昭。荣膺纶綍。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册宝封尔为贵妃。尔其祗勤日懋。迓景福以凝祥。恭顺弥彰。荷洪庥而衍庆。钦哉!
贵妃(高佳氏)晋皇贵妃(慧贤皇贵妃):
只有上谕
谕、朕奉皇太后懿旨。贵妃诞生望族。佐治后宫。孝敬性成。温恭素著。著晋封皇贵妃。以彰淑德。娴妃、纯妃、愉嫔、魏贵人。奉侍宫闱。慎勤婉顺。娴妃、纯妃、俱著晋封贵妃。愉嫔、著晋封为妃。魏贵人、著晋封为嫔。以昭恩眷。钦此。特行传谕。该部将应行典礼。察例具奏。
纯惠封为纯妃时的册文
命东阁大学士徐本为正使。内阁学士春山为副使。持节。册封纯嫔苏氏为纯妃。册文曰。朕惟协赞坤仪。端赖柔嘉之范。翊宣内则。聿加位号之荣。贲以徽章。昭兹茂典。尔纯嫔苏氏、克裕温恭。夙彰淑慎。凛芳规于图史。式佐椒庭。叶令望于珐璜。懋膺纶诰。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册印封尔为纯妃。尔其祗承象服。昭勤俭以流徽。笃迓鸿禧。履谦和而裕庆。钦哉。
还有很过在参考资料里
5、新娘娘回娘家,猜四字成语?
欢天喜地
6、新白娘子传奇中的诗词?
窗前雨,枕边泪
心难息,情难灭
千番流连你回眸轻笑的温存
万般不舍你重逾千斤的垂爱
笑只笑,梦一场
梦里
梦里不知身是客
恨只恨,枉痴心
痴心
痴心到头一场空
了难了,
难了你眼中盘桓的忧伤
断怎断
怎断你心里痴缠的情丝
前缘尽空
轮回因果
黄泉碧落难寻
泪眼相别
妾身已矣
君~自~珍~重
什么是妖,什么是魔
什么是人,什么是仙
一千八百年
莫非只为这一段情缘
几世轮回
莫非只为相遇这一天
还说什么苦心修练
还要什么位列仙班
一世 只要有这一段恩情
就已无憾
就算在这人世间有再多苦难
就算在这三界里有再多阻拦
就算所有前尘往事
都会随风飘散
此情不改 此心依然
这一生 只愿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只羡鸳鸯不羡仙
可是为何会有仙山盗草
可是为何会有水漫金山
可是 两颗相印的心
为何会被拆散
报恩也是错
相知也是错
只因身为蛇身呵
这样的爱 注定没有结果
人也非人,仙也非仙
妖也非妖,魔也非魔
沁园春·白娘子
峨眉山下,清风洞前,白蛇化人。
描形容体貌,天仙下凡,世间姿色,黯然失神。
观音指点,青蛇得遇,西湖高处寻恩人。
游断桥,看湖中碧透,何时相逢?
造化如此弄人,新婚三日竟即分离。
叹恩情未已,千里寻夫,保安药堂,济世沧桑
法海无情,许仙伤心,娘子施法漫金山。
悲恨处,误中*人计,家人分离!
伤白娘子辞
笛音一曲救命恩,三生缘定此情中。
山中千年蹉跎过,明月几观花复落。
修得此身寻恩报,奈何物移星霜换。
观音晦点迷津处,西子清明水盈湖。
断桥书生意风发,不觉静水起波澜。
江潮易起曲难收,半敛裙裾半掩羞。
斜眉浅笑迷人眼,碎影飘絮输姣妍。
桃花人面倚红妆,亭台空映景无颜。
黄莺乱啼柳拂低,浮云静观游鱼嬉。
白幛骤起青烟冷,风戏春蝶雨敲藤。
最是无常西湖天,轻舟留客探前生。
百恩顿作绕指柔,春风玉露自相逢。
恨不前生早得见,枉观碧柳千绦垂。
相逢苦短伞驻晴,回眸眷顾玉人行。
魂牵梦绕彼云端,檐雨坠线丝难停。
书生归所心愈乱,万般痴愁疑空幻。
鸟音堪比琴音稠,红花更胜百花艳。
金钗牵线伞做媒,自此甘为痴情累。
晚蜩轻吟合欢曲,红莲相依浑如睡。
春慵恰似春塘水,隐映新妆红粉醉。
更将药香绕椽梁,济世活人但何求。
凡尘烟火多尝尽,双蝶共舞恋清流。
天与多情难偕老,西窗频吹暗夜雨。
冷僧杖断半生缘,西风一度煞青园。
娇娥一怒苍生苦,错引江潮犯金山。
忤逆天道终降罪,雷锋压顶镇红颜。
书生自悔信轻言,笙歌难续再缠绵。
吹梅笛怨春易落,雕梁蛛网惹尘虞。
画得妻面空满纸,偷弹清泪寄烟传。
肠断何须望残阳,一缕相思魂梦长。
残花吹尽无人见,红烛独泣玉钩凉。
意冷心灰入空门,万般伤情化禅音。
金山雷锋遥相对,烈火难溶寸冰心。
深井空传暮鼓声,半江烟柳笑东风。
黄卷堪伴青灯瘦,红帐犹忆梦中人。
"那首是白娘娘的古墓
(划船的手指着野草深处)
客人,你知道西湖上的佳话
白娘娘是个多情的妖魔;"
"她为了多情,反而受苦,
爱了个没出息的许仙,她的情夫;
他听信了一个和尚,一时的糊涂,
拿一个钵盂,把他妻子的原形罩住."
到如今已有千百年的光景,
可怜她被镇压在雷锋塔底,---
一座残败的古塔,凄凉地,
庄严地,独自在南屏的晚钟声里!
7、有关三月三的古诗
1、《上巳日忆江南禊事》
唐代:张志和
黄河西绕郡城流,上巳应无祓禊游。
为忆渌江春水色,更随宵梦向吴洲。
祓禊,是三月三一个重要的习俗。每年于春季上巳日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叫祓禊。
2、《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唐代:徐彦伯
晴风丽日满芳洲,柳色春筵祓锦流。
皆言侍跸横汾宴,暂似乘槎天汉游。
三月三,上巳节,“阳气清明,祁祁甘雨,膏泽流盈,习习祥风”,如此良辰美景,正是文人雅士集会水滨,流觞取饮,吟诗作文的盛日。
三月初三风俗:
吃荠菜煮鸡蛋
农历三月初三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老人们说,吃了可以一年当中腰腿不疼、头不疼。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汉人迎接祖先灵魂的日子,用吃鸡蛋的方式纪念祖先,并希望沾点灵气。
放风筝
江南人民自古就有清明放风筝的习俗。沪谚:“二月二,搓麻线,三月三,放风筝”又如:“杨柳青,放风筝。”民间还有说将风筝送上天空,将线剪断,任其飘逝,将把一年的病痛和烦恼一同带走。
8、清平调三首的解释和赏析还有背景等 谢谢!
清平调三首①
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②。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④。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⑤。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⑥。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⑦。
[注释] ①清平调:题为乐府调名,实际上这组清平调是李白用七绝格律自创的。
②槛:栏杆。华:花。
③群玉山: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居的仙山。瑶台:传说在昆仑山,是西王母居住的宫殿。
④红艳:指牡丹。云雨巫山:指楚王与巫山神女欢会事,典出宋玉《高唐赋》。
⑤飞燕:汉成帝宠妃赵飞燕。
⑥倾国:喻美色惊人。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⑦解释:消散。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赏析]
这三首诗第一首以牡丹比贵妃,歌咏她的美艳;第二首运用典故,以带露之花比贵妃得宠;第三首兼咏贵妃和牡丹。这组诗构思精巧,咏花咏人,紧密结合。诗中"云想衣裳花想容"等都是清新自然的佳句。
天宝初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谈起当时的政事,李白能当场根据唐玄宗的意思,写下一篇“和番书”,而且一面口若悬河地与玄宗谈话,一面手不停笔地写下来,唐玄宗大为高兴,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从此任命他为翰林。
一天晚上,唐玄宗带着他的宠妃杨玉环,乘月色观赏移植到沉香亭的四株名贵牡丹。兴庆湖畔,他们漫步长堤,身后是空辇和一行最出色的梨园弟子。他们在花香月色之中,摆下歌舞。李龟年正张罗着管弦班子准备唱的时候,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旧词?”叫李龟年拿着金花笺赐给李白,让李白赶紧写词(也就是配合歌唱的七言律诗)。哪想到这时李白正和几个朋友躺在酒楼里呢。李龟年赶快用冷水激醒他,叫人把李白架进兴庆宫,半醉半醒的李白,写下了三首《清平调》:
唐玄宗见新词不错,当然高兴,但想李白古体诗超凡脱俗,律诗不大多见,眼下已唱了三首七言律诗,不知五言诗写得怎么样,于是让李白以“宫中行乐”为题写十首五言律诗。
李白醉意朦胧中,也明白皇帝在试他的本事,就对唐玄宗奏道:“臣今天不巧已醉,倘若陛下赐给我无畏的胆子,这才能尽情发挥臣的薄技。” 皇帝一笑:“好吧!”就叫两个内侍扶住摇摇晃晃的李白,再让两个内侍按住朱丝为栏的稿纸。
李白命令道:“杨国忠,快给我捧墨!高力士,快把我的靴子脱了!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哥哥,高力士是当时最得宠的宦官,这两位是皇上的心腹宠臣,朝中大臣也没资格这样无礼,李白岂不是狂妄到不想要脑袋了!但唐玄宗当时心情特别畅快,又见到李白的律诗能在醉意中写得那么完美,就让杨国忠和高力士去伺候李白。
高力士给李白脱了靴子,李白在席上坐下。杨国忠捧过研好的墨来。李白拿过笔略一沉思,便刷刷刷,手不停笔地又写了十首《宫中行乐词》。 唐玄宗读了很高兴,马上让乐师谱曲,让乐工演唱。
杨国忠和高力士哪儿能忍下这口气,虽然表面上侍候李白,心里早把李白咒了无数遍,准备伺机收拾李白。�
李白写完诗就睡着了。李龟年配着李白的诗唱着清平调,杨玉环见那些诗写的全是称赞自己的美丽,也与玄宗尽情赏花才回去。
过了两天,杨玉环一个人唱那几支清平调玩的时候,高力士乘机说:“我还以为娘娘对李白恨之入骨呢,怎么您会唱他的词?”
杨玉环很奇怪地问:“他一个翰林学士,怎么能使我恨他到这个地步呢?”
高力士说:“第二首《清平调》里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那不是把您比作秽乱汉宫的赵飞燕了吗?”
杨玉环想想也有道理,从此,每当唐玄宗想重用李白时,杨玉环总在一旁阻止。
李白等了很长时间不见皇帝重用,便猜到一定是有人从中作梗,就干脆向唐玄宗辞去那只能逗君王开心的翰林差事。唐玄宗虽然爱惜李白的才能,但什么事也比不上杨玉环重要,既然她讨厌李白,就只好赏给李白许多黄金让他出京游历。
从此,李白骑着毛驴云游四方,到华阴时,醉醺醺地想登山,走过华阴县衙门口却没有下驴。县令不认识李白,见一个小百姓竟敢骑驴闯县衙,大怒,吩咐把李白抓到大堂之上叱问他:“你是什么人?胆敢如此无礼?”
李白当时接笔写下一纸奇怪的供状,上面没写姓名籍贯,只写着:“曾经用皇上的手帕抹嘴;皇帝亲自为我调制羹汤;杨国忠为我捧砚;高力士替我脱靴;天子的门前我尚能骑马,华阴县门口却骑不得驴。” 县令又惊讶又羞愧,忙向李白作揖拜谢道:“不知翰林到此,失敬,失敬!”
李白高声笑着,骑上他的驴继续浪迹天涯去了。
唐肃宗乾元年间,年过花甲的李白仍在骑着毛驴浪迹天涯。一天,他正行走在至金陵途中,炎热的天气使他渴得七窍生烟,忽见前边一家门前挑着一面小旗,上书“佳醋”二字。李白到了门前,见是一醋店。他想,没有酒喝,喝点醋解解渴也不错。�
李白把毛驴拴在树上,缓步走进店来,一看,店内早已坐着一人,看穿戴象个七品芝麻官。李白懒得理他,就直奔柜台,对店家说:
一人一口加一丁,竹林有寺没有僧,
女人怀中抱一子,二十一日酉时生。
店家是个落泊文人,一听就知道这是一首诗谜,不一会儿,他就琢磨出了谜底是“何等好醋”。于是忙拱手笑答:“此乃山西陈醋,北国佳品,客官尽可品尝!”
李白很高兴,醋店遇知音,就边喝边与店家聊起来。一会儿,李白饮完了醋,把醋壶还给店家后说:
鹅山一鸟鸟不在,西下一女人人爱,
大口一张吞小口,法去三点水不来。
店家马上就解出了谜底是“我要回去”,便与李白告别“客官,祝你一路平安!”李白颔首笑道“谢谢!”
县官见李白从进店到走,都与店家说说笑笑,说的什么他不明白,可是把他冷落在一边,理也不理,他可受不了。见李白转身要出门,就站起来叫道:“且慢,你是何许人也,竟敢在我面前咬文嚼字!”
李白回过头来,说:
豆在山根下,月亮半空挂,
打柴不见木,王里是一家。
说完,解下毛驴骑上,扬长而去。
李白走得看不见踪影了,县官还在那里琢磨这首诗呢。
店家心里知道是“岂有此理”,也假装不明白,让县官琢磨去吧!
【赏析一】
有关李白的这三首《清平调》,是李白在长安期间创作的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的诗歌之一。据说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宫中曾经在兴庆池东面的沉香亭畔,栽种了不少名贵的牡丹,到了花开时节,紫红,浅红,全白,各色相间,煞是好看。一日,唐玄宗骑着心爱的照夜白马,杨太真,即杨贵妃则乘了一乘小轿,一同前来赏花,同时带着当时宫中最著名的乐师,即大名鼎鼎的李龟年。李龟年看到皇帝与杨玉环兴趣盎然地在赏花,便令他那班梨园弟子拿出乐器,准备奏乐起舞为皇上与贵妃助兴,唐玄宗却说到:“赏名花,对爱妃,哪能还老听这些陈词旧曲呢?”于是急召翰林学士李白进宫,李白进得宫来,略一思索,便有了主意,很快下笔如飞,一挥而就,在金花笺上写了三首《清平调》诗送上,唐玄宗看了十分满意,当即便令梨园弟子奏起丝竹,李龟年展喉而歌,杨贵妃拿着玻璃七宝杯,倒上西凉州进贡的葡萄美酒,边饮酒边赏歌,不觉喜上眉梢,唐玄宗一见愈发兴起,忍不住也亲自吹起玉笛来助兴,每到一首曲终之际,都要延长乐曲,重复演奏,尽兴方止。杨贵妃饮罢美酒,听完妙曲,遂款款下拜,向唐玄宗深表谢意。这段出自《杨太真外传》的传奇故事,也许有不少夸张、虚构的成份。但是不容置疑的是,虽然历史上描写皇帝身边女子的诗歌数不胜数,但是要论起既能够得到当事人的喜爱,又受到后人一致好评的却不多,而其中最著名的恐怕非李白这三首《清平调》莫属了。
李白对于他这次突然被召入宫,所要写的特定题材有着一种非同寻常的准确把握,即紧紧抓住了唐玄宗当时的特殊的心理,从“赏名花,对爱妃”这一特定的角度切入,从而一下子就使得全诗不论在立意谋篇上,还是在修辞手法上,都显得游刃有余,又得心应手。不过,要在创作时事先想得如此周全完备,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首先,这要得益于李白与生俱来的那种“视同俦为草芥,戏万乘(sheng 音剩)若僚友的”气质。清人赵翼说得好:“挥洒万乘之前,无异长安市上醉眠时,此何如气也”(《原诗》)。李白本来是带了一腔的抱负奉召来到西京长安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他本来以为这次到了首都就可以实现他“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伟大政治理想,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唐玄宗只不过把他当做了太平盛世的一种点缀而已,所以对于这种强加的御用文人的角色,李白的内心感到非常痛苦与失落。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一诗中活灵活现地描绘了李白醉卧长安的放浪生活:“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以他极为特殊的“待召翰林”的身份,再加上他天生的傲骨,所以哪怕是在皇帝与贵妃面前,也从来都是自在从容、不卑不亢的,唯其能够如此,才不会在这种事先毫无准备,突如其来,又只能写好不能写坏的即时创作前忙了手脚,乱了方寸。因为此时皇帝的兴致正高,贵妃娘娘也在一旁翘首等待,换了别人,恐怕也只有写出一般的应景文字而交差而已。所以说从容构思,立意独到,坐等可待,文思敏捷,正是《清平调》诗最主要的,也是常人望尘莫及的难能可贵之处。
这组诗一共写了三首,其中第一首最为出色,“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而这其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又是一开始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所有立意、构思都是从这一句实际逐渐展开的。句中两个“想”字,化实为虚,虚实结合,把唐玄宗此时最为得意的“名花”与“爱妃”非常巧妙地联系起来,天上那多姿的彩云,犹如贵妃翩翩的霓裳(chang 音常),而眼前娇艳无比的牡丹,恰似贵妃的花容月貌,盛开的牡丹和美艳的妃子,正所谓是“国色天香”,就这样被李白轻而易举地用短短的七个字,一行诗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一起,真是遐想联翩,妙不可言。既然第一句是一笔两到,以花喻人,那么接下来的诗句自然也就笔笔是花,又句句写人了,“春风拂槛露华浓”,可是哪个又能分得清,在明媚的春风中,亭槛下,那风华正茂、光采照人、洋溢着无穷生命魅力与展示造物绝妙手笔,又使唐玄宗心驰神往的到底是迎风怒放的牡丹?还是仪态万方的美人?抑或是两者相得益彰,互相媲美?这可真是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于一时一处呀。难怪唐玄宗会说“赏名花,对爱妃,哪里还能老听陈词旧曲呢!”而我们也就不难想象,这种含而不露、将花拟人的手法在那种特定的场合所能收到的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了。试想这种诗如果不是像李白这样写,而分别直接描绘牡丹的娇艳和杨玉环的美貌,哪怕再写得长篇累牍,惟妙惟肖,和这首诗比起来恐怕都会落得画蛇添足、吃力不讨好的下场的。接下来的两句,作者已是欲罢不能,索性干脆放开笔墨,一气呵成:“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仍然是比喻手法,只不过从眼前实际的景物移开,转换成天上仙境,群玉山,是西天王母娘娘所居之处,据说山上多产美玉,因以为名;而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也是王母娘娘的仙宫。
答案补充
第二首是“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首句不但描绘出牡丹的艳丽色彩,而且用“露凝香”三个字进一步刻划出它的神韵,仔细体会,似乎比上一首的“露华浓”更显得含蓄内在。我们知道,再好的花,也都有一个由含苞到怒放到衰败的过程,而“露凝香”则正是她生命中最灿烂的阶段,所以也就越发叫人疼爱与珍惜。如此花中极品,人中尤物,比起传说中那每每叫人浮想联翩却又可望而不可及的“巫山云雨”要强过百倍了。”楚襄王听了不觉心思神往,但到头来,所谓的巫山云雨,不过毕竟是虚无飘渺、枉断愁肠而已。
答案补充
的确,楚王梦中的神女,哪里及得上唐玄宗眼前的国色天香,看得见摸得着,比比古人,看看眼前,于愿已足,夫复何求!紧接着,李白又用了一个与巫山云雨同样使人艳羡不已的掌故,汉成帝宫中的赵飞燕,可称得上是绝代佳人了吧,据说她身轻如燕,能够站在由人托着的盘子中跳舞。不过,她的美貌还得依靠浓妆淡抹,方敢面君,哪里比得了杨玉环不施粉黛,便花容月貌的“天生丽质”呢!这第二首诗着重从传说与历史两方面,抑古尊今,令人信服地说明杨玉环真乃是天下绝色,而唐玄宗当然也就是天下最有福的天子喽。
答案补充
第三首诗是这组诗的最后一首,自然要下一番布局安排乃至点题的功夫,于是从仙境回到了眼前的现实,“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李白在这里不再借用比喻、传说、神话等手法,而是直接放笔直书,牡丹乃国色天香花,玉环是倾城倾国貌,诗歌直到这里才下笔点题,引出杨玉环,但仍用“两相欢”将其与盛开的牡丹相提并论,因为没有牡丹的盛开,也就没有今日的欢聚。而“带笑看”三字又将唐玄宗融入其中,使得名花美女与君王三者合一,浑然无间,缺一不可。谁都明白,如果没有君王的关爱与恩泽,花草也罢,花容也罢,哪来如此的风光和体面?“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春风一词历来可以用作君王的代名词,所以这里又是一个双关语。沉香亭在兴庆宫的龙池东面。这一句是说君王哪怕心中再有多大的烦恼,只要和贵妃一起来到这沉香亭畔的牡丹园中,也会被化解得无影无踪了。人倚阑干,花在阑外,春风拂来,丝竹入耳,何其风流蕴藉,令人艳羡呀。
答案补充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答案补充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及得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后人据此就编造事实,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据原诗来看,很明显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强加曲解,其实是不可通的。
答案补充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恨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多么优雅风流。
答案补充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9、娘娘词是戏曲吗?
严格来说应该不是
简介
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江温州及其毗邻地区的一个曲艺品种,俗称"唱词"。因过去的艺人多为盲人,故又称为"瞽词"或"盲词"。它用瑞安方言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清代中期已见流传。
[编辑本段]历史溯源
说起温州鼓词的渊源,先谈谈鼓词艺人流传着的关于"祖师爷"的讲法。艺人们说温州鼓词的"祖师爷"是唐明皇的叔叔。他从小聪明、善文能诗,谙音律。后因病瞽目,亲尝失明的痛苦,便教盲人唱鼓词以自误,于是民间便有鼓词。
温州鼓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文学形式角度来看。它是和唐代的变文一脉相承的,因为"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
关于它的具体形成时代,一说始于南宋。持此说者以当时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作为分析论证的依据。金兵入侵,宋室南迁。随之而来的宋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曲艺作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也随着民族的迁移而南下。
另一说人为,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横阳,即今平阳;里巷之曲,指的是民间小调。当时在野的文人与聪明的盲艺人,承受了古乐的衣钵,并吸收了当地的民间小调,创造了说唱形式。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在器乐和音乐上也日臻完善。
在旧社会,鼓词艺人的地位十分低下,鼓词同样不为达官贵人、豪门纨绔视为艺术,而被拒之于艺术之宫的门外。解放前,当时的绅士就不承认它是文艺。解放后,艺人翻了身,他们不但在政治上是国家的主公翁,在党和政府的关下,组织了曲艺协会。在经济上也与工农群众一样生活日益改善。于是温州鼓词得以新生。目前,温州农村几乎到处都可听到鼓词的美妙音乐,群众也喜欢哼几句鼓词流行曲调。
温州鼓词,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它在温州的民间是很富有身命力的一种说唱艺术,几百年来经久不衰。现在,虽然是现代的文艺形式充斥着大街小巷,但温州鼓词还是在人民的心中那么牢固的扎根。如果你有心对温州鼓词作一番了解,就会发现,在温州各地的老人亭里、个体的修车摊上、小馆里都有播放这种用温州方言演唱的温州人的曲艺。这种古老的艺术现在还通过现代的制作手段,被刻上光盘,带到港澳去,传到国外去,在海内外的温州人的群体中广泛地传播,温州人称这是唱中的乡音。
那么,温州鼓词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据已故名艺人季松年、管华山说: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横阳是今天温州市平阳县的古县名。它是中国最大的县份之一,1981年的时候,人口就达152万,后经国务院批准分成两个县,现在的苍南县就是从原平阳县析出来。这个古老的县,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南宋的时候,温州出14位武状元,这个县就占了13位。而且还出了大批的文艺家,永嘉昆曲的众多艺人就出自平阳。自古还有平阳出戏子之说。所以在平阳这块土地上诞生发展温州鼓词是很有条件的。
温州鼓词的发展,这应该归功于盲人。平阳过去就有句口头禅:“盲瞠人唱词”,因为过去这种艺术是在市井里演唱,大多是由盲人作为职业的,所以又称“瞽词”。而且这种艺术又是在里巷之曲,民间小调中收集和发展起来的,特别地亲近于市民乡亲。当时在野的文人与聪明的盲艺人,承受了古乐的衣钵,并吸收了当地的大量的民间的艺术形式,创造了这种非常综合说唱形式。说它综合,就是这种艺术是个温州艺术的宝库,温州方言、温州的乡土音乐、温州人文、掌故习俗都可以在这里面得到体现。而且它的伴唱的乐器也是温州艺人自己发明,又经不断改造得到了提高,它的音乐非常的动听,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音乐上也日臻完善。
温州鼓词按演唱方式很灵便,只有一个人带上一张牛筋琴就可以了。演唱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平词”,用于红白喜事,或款待客人的。另一种叫“大词”,因争端认错罚词,在大集市中演唱的,还有一种解放前都在供奉女神的庙宇中演唱的,也称“娘娘词”。唱大词时,用一鼓一拍,擂大鼓,敲大锣,曲调高亢、粗犷,比较原始。其主要词目为《陈十四娘娘》,唱陈十四学法灭妖的故事,可以连唱几昼夜。就好比有开台唱戏那般的热闹。
温州鼓词有唱有说,以唱为主。它的唱腔、曲调,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鼓词的基本曲调有慢板、流水、紧板等几十个板式。由于温州鼓词是用温州方言演唱(以瑞安语言为标准),因此各地语音不同,唱腔也各有特色,其唱法有南、北派之分。南派曲调比较细腻、柔和;北派曲调比较粗犷、古朴。
艺人们演唱用的主要乐器,有牛筋琴、扁鼓、三粒板、小抱月等。因此在表演上的最大特色,是在单档表演时一个人可以敲奏四至六件乐器。同时一个人要兼扮各种角色(现有时采用男女对唱),并且要求吐字清楚和细致刻画人物。情节要交代详细,人物个性、神态要掌握准确,一个人能塑造多种不同性格的人物,而且会模仿各种声音,以渲染气氛。
艺人们虽然是盲人,但他们非常敬业,广泛吸收评书、戏曲、古典小说的精华,加上自己的创作,很容易为百姓接受。在题材上,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小说,其中以表现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有大小传统曲目四百多本,如《陈十四》、《说岳》、《粉妆楼》《双面貌》等。唱词其句法结构,基本上是七字句,有时也运用五字句及叠板等形式。其文体一般由韵文、道白相间而成。唱韵很讲究押韵自然,音节和谐,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并不乏正统的严谨。曲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鹦哥传等》,故事生动,词汇丰富,多用比喻烘托环境和描写人物性格。他们长叹短吁,富于抒情,善于叙事,曲句俚质,通俗易懂,并夹有丰富的群众词汇和民间谚语。
由于温州鼓词在平阳发展比较快,历史上公认温州鼓词出平阳,但其中也有平阳的艺人为温州鼓词发展和提高作出巨大的贡献有关。如平阳鳌江郑家墩艺人陈昌牌(1864-1946)。因为他创造了鼓词的牛筋琴乐器,被称为现代温州鼓词音乐的奠基人。早年陈昌牌的演唱就独具特色,故尔人们尊称他"牌先"。他青年时曾当过戏班正吹,精通音律,后学唱鼓词,进步甚快。他发现原来的鼓词伴奏乐器是用牛筋绳绑在凳脚上作琴敲击,牛筋绳因缠绕方法不同,琴的音价无法控制,定调困难,在演唱中稍有不慎便会松动,且每次绑上解下很不方便,于是经过反复研究进行改进。他把五根牛筋绳并排固定在一块木板上,按宫、商、角、徵、羽五个音序排列,经多次试验后终于获得成功。不但使琴音悠扬动听,且能直接烘托演唱效果,增强艺术表观力。还可以使演唱者将手脚解放出来,更加洒脱地表演。为了加强演唱节奏感,他又在左手加了一副拍板,既可控制演唱节奏,又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烘托故事情节和演唱气氛,温州鼓词演唱的基本格局从此定型。一个民间的盲人艺术家,创造了这么一件音色美妙,音域宽广的乐器,实在是令后人称颂。当这件乐器在发明100后的今天,在首都曲艺大会演中展示时,众多的音乐家们为这种民间的器乐感到惊奇。
平阳昆阳镇还有一位叫盲人艺术家叫郑永(1910-1972),鼓词文学作者,。青年时代迷恋传奇小说,常在茶余饭后或夏夜纳凉时给邻居或伙伴们说书唱词,颇受邻里赞赏。建国初正式在词院里说唱,还深入工厂田头,鳌江两岸,宣传新中国新社会。他广泛地与温州各地的鼓词艺人接触,逐渐了解和掌握温州鼓词的演唱格局,遂萌发创作温州鼓词的欲望,初次创作了《击沉蒋舰中字号》,并在报刊上发表,颇得好评。接着又创作了《解放一江山》。从此创作的欲望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创作《别靠天》.《古城会》、《三世仇》.《血泪荡》.《儿女风尘记》.《草原烽火》.《新儿女英雄传》等;并对传统曲目《胭脂》进行改编。1958年,他创作的鼓词《别靠天》由鼓词艺人参加全国首届曲艺会演,获优秀奖。
平阳县宋桥村黄玉臣(1894--1966)原名黄熙廊,出生时即双目失明,为谋生计,少年时即学唱温州鼓词。也是享名温州的著名鼓词艺人。1951年至1957期间曾任平阳县民间曲艺协会主任。由于他天资和艺术悟性都很好,他在鼓词音乐的继承和改革方面也颇多造诣,他运用扁鼓的敲击技巧,把历史演义中行兵布阵、枪刺刀砍的情节演唱得唯妙唯肖,使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被温州曲艺界誉为"平阳鼓"。代表作有《岳传》、《隋唐演义》、《北宋杨家将》等。
温州鼓词是温州的“特产”,是传统艺术,它的存在和发展是温州的民间艺术家们尤其是平阳鼓词艺人的贡献,使这个民间的艺术至今还富有这么强的生命力。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温州鼓词按演唱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平词",凡逢红白喜事,或款待客人,或因争端认错罚词还有一种叫"大词",也称"娘娘词"。解放前都在供奉女神的庙宇中演唱。唱大词时,用一鼓一拍,擂大鼓,敲大锣,曲调高亢、粗犷,比较原始。其主要词目为《陈十四娘娘》,唱陈十四学法灭妖的故事,可以连唱几昼夜。
温州鼓词有唱有说,以唱为主。它的唱腔、曲调,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鼓词的基本曲调有慢板、流水、紧板等几十个板式。由于温州鼓词是用温州方言演唱(以瑞安语言为标准),因此各地语音不同,唱腔也各有特色,其唱法有南、北派之分。南派曲调比较细腻、柔和;北派曲调比较粗犷、古朴。
温州鼓词长于抒情,善于叙事,曲句俚质,通俗易懂,并夹有丰富的群众词汇和民间谚语,曲本形式有"折书儿"、"小说"、"部书"等三种。其句法结构,基本上是七字句,有时也运用五字句及叠板等形式。其文体一般由韵文、道白相间而成。唱韵很讲究押韵自然,音节和谐,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
温州鼓词演唱用的主要乐器,有扁鼓、三粒板、牛筋琴、小抱月等。因此在表演上的最大特色,是在单档表演时一个人可以敲奏四至六件乐器。同时一个人要兼扮各种角色(现有时采用男女对唱),并且要求吐字清楚和细致刻画人物。情节要交代详细,人物个性、神态要掌握准确,一个人能塑造多种不同性格的人物,而且会模仿各种声音,以渲染气氛。
温州鼓词在题材上,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小说,其中以表现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传播的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人生价值观念跟传统文化精神是相一致的。唱的具有温州人文特色的鼓词有《高机与吴三春》、《王十朋中状元》、《陈十四收妖》等,还有《九美图》、《粉妆楼》、《二度梅》、《岳传》、《七侠五义》、《封神榜》等。温州鼓词是以听觉思维去联想、想象、再现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图景。成为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成为不识字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
[编辑本段]传承意义
温州鼓词的艺术传人已知的有清代的白门松、阿光儿、毛行发、陈昌德,民国时期的曹岱卿、陈壬莲、李庆新、李林姆、白象珍、王阿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管华山、阮世池、郑明钦、丁凌生、陈志雄、方克多、徐玉燕、林秀珍等。
进入21世纪以来,温州鼓词的发展面临困境,演出很少,传人断档,急需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娘娘庙三位娘娘叫什么
云霄、琼霄、碧霄共称为三霄娘娘,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三位女神。
三霄娘娘为感应随世仙姑正神(又称感应随世三仙姑)。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的三位仙女,她们的义兄是财神爷赵公明。法宝为混元金斗,凡是神、仙、人、圣、诸侯、天子等,不论贵贱贫愚与否,降生都要从金斗转动。
从前信士求儿女,都要拜三霄娘娘所以现也有人称三霄娘娘为送子娘娘或送子奶奶。现今紫霄宫父母殿内供奉有三霄娘娘。头戴饰宝凤冠,身着华丽服饰,面容丰润慈祥,各持宝物,文雅端坐。
(10)新娘娘三首扩展资料:
《封神演义》故事是:天黑以后,碧霄果然背着云霄把金蛟剪交给了赵公明。赵公明拿了金蛟剪,就去找姜子牙决战,争斗中又伤了西歧许多将士。
姜子牙十分恼怒,陆压传授子牙钉头七箭书,就命人扎了一个草人,草人胸口写上“赵公明”三个字,又设了一台香案,一天三遍在草人面前烧香念咒。
赵公明被姜子牙咒死的消息传到碣石山碧霞宫,云霄才知道碧霄早已背着自己把金蛟剪借给了赵公明,顾不得埋怨碧霄,只顾自己哭得死去活来。碧霄更是后悔莫及,恨自己不听大姐的话,害得师兄惹来了杀身之祸。
当下,三霄娘娘强忍悲痛下山,来到殷商大营,见到了赵公明血肉模糊的尸体,禁不住又是一场痛哭。姐妹三个在悲痛之余,对姜子牙恨之入骨,立刻亮出了另一件宝贝混元金斗,要找姜子牙报杀兄之仇。这下正中闻太师下怀,立即整顿兵马,与姜子牙决战。
这混元金斗果然厉害,姜子牙的将领来一个拿一个,来两个拿一双,连姜子牙都差点被捉住。姜子牙无奈,只好跑到昆仑山玉虚宫,去请他的师傅元始天尊。元始天尊来到阵前,喝令三霄娘娘收宝回山,三霄娘娘不听,竟用混元金斗来拿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一见,口念咒语,把衣袖一挥,混元金斗顿时失去了神力,从半空掉了下来,飘飘悠悠落在了碣石山上,变成了一大一小两个石盆。这两个石盆,就是后来三霄娘娘经常用来洗浴身子的仙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