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娘新郎 » 贺新郎的解析

贺新郎的解析

发布时间: 2022-02-06 01:10:39

1、辛弃疾《贺新郎》词语解释

词中的词语解释示例如下:
1、贺新郎:后人创调,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
2、仆:一种自称。
3、停云:停云堂,在瓢泉别墅。
4、浊醪:浊酒。

2、辛弃疾 《蝶恋花 一剪梅》的解析?

辛弃疾《蝶恋花》原文: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这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他南归后第三次出仕前,赋闲居住在江西。这一带的山山水水深深打动了他,的笔下不乏对大自然的种种描绘,气象万千,别具一种情趣和境界。
辛弃疾已六十多岁,仍壮心不已,希冀统一祖国的理想得已实现。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畹”,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三十亩为一畹。首句化用屈原“余既滋兰之九畹兮”(《离骚》)句意,说明兰花怒放,绚丽多采,但“空谷无人”,也就只能自艾自怨了。“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泠泠”,声音清脆。这两句说,“宝瑟”纵使弹使弹奏出清脆悦耳的古典名曲,但也难觅“知音”,实际上是词人自叹陈亮、朱熹过世之后,很难找到知心朋友,因此心情孤寂苦闷。
过片之后,进一步抒发迟暮伤感之情,与上片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冉冉年华吾自老”,“冉冉”,慢慢地。
作者自叹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老了,“何处寻芳草?”“芳草”与上片的“知音”相呼应,意思相同,这样就使全词的思路贯串一气,意境也更觉深远。
“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累”,本指绳索;“石龙”,指石龙风,是一种打头迎风,如飓风之类,稼轩反其意而用之,感慨自己在生活中到处碰壁,恢复故国的理想不得实现,一言一行无不受到阻碍,更使他觉得如同碰上了打头逆风。
结尾两句,以含蓄委婉的手法,述说人世道路曲折艰难,词人郁结胸中的愤懑不得发泄,哀惋欲绝。
本词在看似平淡的景物勾勒中寓有深意。全词又多用象征手法,抒写自己难觅志同道合的伙伴、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情。有意境蕴藉含蓄,意近而旨远的特色。

3、贺新郎·云郎合卺为赋此词的赏析

小酌荼蘼酿。
喜今朝,钗光鬓影,灯前滉漾。
隔着屏风喧笑语,报到雀翅初上。
又把檀奴偷相。
扑朔雌雄浑不辨,但临风私取春弓量。
送尔去,揭鸳帐。

六年孤馆相偎傍。
最难忘,红蕤(ruí)枕畔,泪花轻扬。
了尔一生花烛事,宛转妇随夫唱。
努力做,稾砧(gǎo zhēn)模样。
只我罗衾寒似铁,拥桃笙难得纱窗亮。
休为我,再惆怅。

作者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陈维崧出生于讲究气节的文学世家,祖父陈于廷是明末东林党的中坚人物,父亲陈贞慧是当时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反对"阉党",曾受迫害。陈维崧少时作文敏捷,词采瑰玮,吴伟业曾誉之为"江左凤凰"。明亡(1644)时,陈维崧才20岁。入清后虽补为诸生,但长期未曾得到官职,身世飘零,游食四方,接触社会面较广。又因早有文名,一时名流如吴伟业、冒襄、龚鼎孳、姜宸英、王士禛、邵长蘅、彭孙遹等,都与他交往,其中与朱彝尊尤其接近,两人在京师时切磋词学,并合刊过《朱陈村词》。清初词坛,陈、朱并列,陈为"阳羡派"词领袖。
陈维崧的词,数量很多。现存《湖海楼词》尚有1600多首。风格豪迈奔放,接近宋代的苏、辛派。以豪放为主,兼有清真娴雅之作,是为事实。更难得的是陈维崧各体词都写得很出色。缺点是有时倾泻过甚,一发无余,便缺余蕴。稍嫌轻率。
陈维崧亦能诗,但成就不如其词与骈体文。他的骈体文,在清初亦是一大家,毛先舒为其作序,评为:"具龙跳虎卧之奇","得歌行顿挫之致";毛际可作序,评为"言情则歌泣忽生,叙事则本末皆见。至于路尽思穷,忽开一境,如凿山,如坠壑……"。《与芝麓先生书》、《余鸿客金陵咏古诗序》、《苍梧词序》等,都写得跌宕悱恻,有很强的感染力。
即使是出身在这样一个气节之重享誉天下、书香仕宦之家的陈维崧,也颇好南风。他的同性恋人叫徐紫云。
徐紫云,人称云郎,是冒家的伶人,生于崇祯甲申(公元1644年),逝于康熙乙卯(公元1675年);康熙戊申(公元1668年)时,云郎随陈其年入都,一放喉音,名动京师。龚芝麓有诗描摹其情状:“一从水绘园中住,席帽轻衫到国门。听说绕梁歌绝妙,花前还许老夫闻。”
据云,徐紫云的师父名叫陈九,是前明兵部尚书阮大铖家的梨园旧工,因此云郎亦擅歌《燕子笺》《邯郸梦》诸剧。
陈维崧与名优徐紫云的一段生死缠绵情事,曾使无数清代士人为之倾倒,似乎成了他们心目中理想情爱的标准。
陈维崧于清顺治戊戌年(公元1658年)十一月抵达水绘园,始与紫云相识,至紫云1675年去逝,二人交往时间长达17年之久。两人感情相笃,于康熙甲辰年(公元1664年)合卺成婚。陈维崧专门做《贺新郎.云郎合卺为赋此词》。两人相依相伴,患难与共。康熙乙卯年(公元1675年),紫云不幸早逝,年仅32岁。维崧肠断欲绝,睹物辄悲,赋词多首《追忆痛悼紫云,情溢词外,感人肺腑。
1679年,陈维崧由大学士宋德宜推荐,应试博学鸿词科,列一等,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纂修《明史》,在馆四年,勤于辑纂,1682年卒于检讨任上。

4、毛泽东<<贺新郎.赠杨开慧>>一词中"重比翼,和云翥"中的"重"念chong还是zhong?请解释.

“重比翼,和云翥”中的“重”,念chóng,重新的意思。

这两句意思是:总有一天,我们俩能再重逢,再重新展开我们的翅膀,双双直入云霄。

现代毛泽东《贺新郎·赠杨开慧》原文: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译文:

挥手从此离去。离别前凄然相向,倾诉离苦让人如何承受。我看你眼角眉梢,强忍热泪满是哀怨。知道你对上次的那封书信还有误会。但是误会再大也只是过眼即逝的云雾,在这人世间,能够称得上知己的,也就是你和我了吧。有病需要救治,上苍可知道?

早晨东门路上被霜覆盖着,横塘之上还有半天残月,显得如此凄清。汽笛声响令人肠断,从此天涯孤旅。割断愁思恨缕,参加到革命中去吧。让我们像昆仑山的峭壁倒塌,台风扫荡寰宇一样。在将来的斗争中相会,让我们比翼双飞。

(4)贺新郎的解析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23年4月,毛泽东从长沙调到上海党中央工作。6月到广州出席了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会上批判了“左”倾机会错误的观点,使大会解决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毛泽东在会上当选为党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及中央局秘书。9月,他从广州回长沙展开反对湖南地方军阀赵恒惕的斗争,推动工农群众的运动。

1923年11月,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又生下次子毛岸青。就在毛岸青诞生后,12月,党中央通知他回上海转广州,准备参加将于1924年1月举行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时杨开慧正在娘家坐月子,而毛泽东奉命要到外地工作,因此他们自然会有一种难舍难分的依恋之情,但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他们还是毅然分别。

于是,他写了这首词赠给爱妻杨开慧。据此,本词可能作于这年12月底离开长沙的时候。当时革命形势在上升,作者“割断愁丝恨缕”而为革命事业献出全副身心的豪情,以及作者所预想的未来革命风暴的猛烈壮阔,在词中“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的比喻中得到强烈的表现。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

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故事

杨开慧与毛泽东的结合,是在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下知识青年的自由选择和自由恋爱的结果。

杨开慧,号霞,字云锦,1901年11月6日生于长沙县板仓。1920年冬,杨开慧与毛泽东结合。她一不坐花轿,二不要嫁妆,三不用媒妁之言,自由与毛泽东结合,以示“不作俗人之举”。

1922年,杨开慧生下第一个儿子毛岸英。1923年4月,湖南军阀赵恒惕下令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长沙赴上海,把已怀上第二个孩子的妻子留在家中。翌年,杨开慧也到上海。不久,她随毛泽东返湘,又随同去广州、武汉。

1927年夏,武汉国民党政府反共,杨开慧带着孩子回长沙郊外老家。八七会议后,毛泽东潜回湖南,秘密赶到板仓看望在此隐蔽的妻子和三个孩子。8月16日,他又在开慧的陪伴下潜入长沙,日夜进行暴动准备。

8月底,毛泽东去指挥秋收起义,行前嘱咐开慧照顾好孩子,参加一些农民运动。杨开慧给丈夫带上草鞋,要堂弟杨开明送一程,并叮嘱毛泽东最好扮成郎中。这次话别,竟成了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永别。

1930年10月中旬,杨开慧被捕入狱,同时被捕的还有保姆陈玉英和8岁的毛岸英。审讯官提出,杨开慧只要宣布同毛泽东脱离关系即可获得自由。她毅然回答:“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这时,杨母找到蔡元培等,请他们发电报保释。军阀何健接电后,马上下令行刑,并回复蔡元培等诡称接到电报前已经处决。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城浏阳门外识字岭被害,时年29岁,留下遗言:“我死后,不作俗人之举。”

随着和平生活的降临,毛泽东对开慧的思念也越来越重。在接见他们当年的保姆陈玉英时,毛泽东详细询问了杨开慧的被捕经过和在狱中的情况,并沉重地说道:“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1957年,毛泽东在给故人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回信时,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其中第一句就是“我失骄杨君失柳”。对女子的称呼本应用“娇”字,章士钊问“骄杨”当何解释?毛泽东说:“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

又有一次,毛岸青、邵华夫妇请毛泽东写这首词的时候,他又把“骄杨”写作“杨花”,并说:“称‘杨花’也很贴切。”

5、贺新郎 刘克庄·南宋 的解释

刘克庄①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②,新样钗符艾虎③。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④标致⑤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⑥,更怀椒醑⑦。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⑧。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⑨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注释〕①刘克庄(公元1187—1269年):南宋后期独树一帜的重要词人。字潜夫,自号后村,莆田(今属福建)人。著有《后村长短句》。 ②结束:妆束,打扮。 ③艾虎:旧俗端午节,用艾作虎,或剪彩为虎,粘艾叶,戴以辟邪。 ④灵均:屈原的字。 ⑤标致:文采,风度。 ⑥纫兰佩:屈原《离骚》:“纫秋兰以为佩。” ⑦椒醑(xǔ):应为“椒糈”,用来祭神的食物。 ⑧角黍:即粽子。⑨把似:假如。

词的上片描写了在端午之日,男女少年身着盛装,溪头争渡;但词人却是逢场慵作戏的情怀
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这句词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热烈景象
在词的下片,词人对端午节的风俗,生发出自己的感受:词人认为,屈原平生纫兰怀糈,品格高雅。而千百年来,民间只知用粽子投喂蛟龙,屈原何尝需要这些呢! 假如屈子醒来,真不知作何感想。

6、辛弃疾的《贺新郎》中“一笑人间万事”怎么解释?

辛弃疾的贺新郎全词是: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臼,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论语·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这里“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
接着“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落寞。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这样,便大大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
以下“情与貌,略相似。”两句,情,指词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崇高、安宁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词的下片作者又连用典故。“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陶渊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辛弃疾把它浓缩在一个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这里作者又提陶渊明,意在以陶自况。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两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句法与上片“我见青山”一联相似,表现出了作者傲视古今的英雄气概。这里所说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渊明一类的人。据岳珂《桯史·卷三》记: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足见辛弃疾对自己这二联是很自负的。
结句“知我者,二三子。”这“二三子”为谁没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但依我个人看法,不妨视野扩大些,将古人陶渊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内。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实与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而他的闲居铅山,与陶渊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点类似。

7、平江妓的《贺新郎》的注音和解释

春色元无主。(“元”通“原”)
荷东君(念第四声,承蒙,亏得)
著意版看承,(念着,著意即着权意)
等闲分付。(和著意看承相对,说平常对自己的照顾)
多少无情风与浪,
又那更、蜂欺蝶妒。(念第三声,怎么)
算燕雀,眼前无数。
纵使帘栊能爱护,
到如今,已是成迟暮。
芳草碧、遮归路。

看看做到难言处。(念第一声,眼看着)
怕宣郎、旌旗轻转,易歌襦袴。("襦袴歌"是东汉廉范典故,用来称颂太守惠民德政,易歌襦袴,太守换个地方被人歌颂廉德去了。)
月满西楼弦索静,云蔽昆城阆府。
便恁地、一帆轻举。
独倚栏干愁拍碎,
惨玉容、泪眼如红雨。
去与住,两难诉。

8、请高人帮忙解析宋代王庚《贺新郎》一词中“好知天意生贤候”一句的意思,十分感谢!

历史典故不太明白, 凭读词的感觉说一点。
感觉上, 这是一首贺词, 贺的是这个蔡久轩参政为官的年头。
好知天意生贤侯, 后边的句子应该是说这个人是应天而生吧, 造化安排出来, 辅佐朝廷的人。

后边能有邦家之寿, 是处鱼羹有。。。。这个应该是官场上的人才有的典故, 所以这样理解了。
这个人不太了解, 只知道是个宋朝的道学家。。。。

9、请解释,辛弃疾所作的贺新郎一词;绿树听鹈决……

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1。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2

作者: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 ,苦恨芳菲都歇3。算未抵4、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5,更长门、翠辇辞金阙6。看燕燕,送归妾7。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 、回头万里,故人长绝8。易水萧萧西风冷 ,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9 。啼鸟还知如许恨10,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1."茂嘉十二弟",稼轩族弟,《词选》云:"茂嘉盖以得罪谪徙,故有是言。"茂嘉事迹,还见于刘过《龙洲词》有《送辛稼轩弟赴桂林官》【沁园春】词云;辛词另有《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调寄【永遇乐】。
2."鹈鴂、杜鹃实两种":据《禽经》曰:"隽周,子规也。江介曰:子规,蜀右曰杜宇。"又曰:"鶗鴂,鸣而草衰。"注云:"鶗鴂,《尔雅》谓之鵙,《左传》谓之伯赵。然则子规、鶗鴂二物也。"
3."芳菲都歇":《广韵》:鶗鴂,关西曰巧妇。关东曰鸋鴂,春分鸣则众芳生,秋分鸣则众芳歇。"
4."算未抵":料想还比不上。
5."马上"句:暗用汉王昭君出塞事。石崇乐府《王明君辞序》云"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
6."更长门"句:长门,冷宫。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退居长门宫。此句承上句,意谓王昭君出冷宫后辞别汉阙。
7."看燕燕"二句:《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涕泣如雨。"《小序》曰:"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
8."将军"三句:将军,指李陵。李陵多次与匈奴交战而终降于匈奴,因此身败名裂。用此典有勉励忠义气节之意。"向河梁"两句: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著何之?"
9."易水"三句:用荆轲事,见于《史记·荆轲传》:"
10."还":如果。"如许恨":这许多生离死别的人间恨事。

〔导读〕
这首词作于瓢泉隐居期间,据开篇用典之意, "鹧鸪其志怀南,不思北徂。其鸣也,但北不南。"本草亦记杜鹃鸣必向北,此词为送弟赴北之作。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然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稼轩词字以【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一篇为冠,沉郁悲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
上阙借鸟兴咏,以烘托赠别之意,气氛营造精妙到位,人多比之江淹《恨赋》,有人据此认为"非词家本色",也有人提出得唐人"赋得体"诗法,"未抵"二字领句,承上之啼鸟而启下之别恨四事,上阙集女子离别之怨典,下阙则都用男子离别之典。《宋四家词选》以为"前半阙北都旧恨,后半阙南渡新恨。"词意迭宕,"沉郁顿挫,姿态绝世,换头处起势崚嶒。"(陈亦峰《云韶集》)结韵简练而情境幽远。词中用典"经子百家,行间笔下,驱策如意。"(冯金伯《词苑萃编》卷五)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