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幔帐结婚
1、东北结婚习俗有哪些
楼主说的那个是具体一个地方的风俗吧 我不太清楚
东北婚俗
东北地区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除了大多数的汉族以外,还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一些文化相互融合,就形成了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婚俗也是一样的相互融合,有自己的特色。
先说定亲。在我们东北地区,定亲一定要有媒人。就算李家的小伙看上了张家的姑娘,两人你有情来我有意,两家的大人也没啥意见,但也要象征性地请本村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来给做个媒人。这就叫明媒正娶。这种媒人最好当,只是在两家之间就一些面子上不好说的话,给传传话儿。无非是什么一些彩礼钱的事情。
谈到彩礼。彩礼分头茬礼和二茬礼。就是分两次把达成协议的彩礼钱拿给女方。这也不是随便的就拿过去,也要有个仪式叫过礼。过礼时,两个年轻人和双方的父母,还有三姨二姑妈等等和媒人相会在男方家里。女孩要给在座的各位敬烟,相互引荐,认识一下。
过完礼之后,这准新娘就会用这笔钱给自己置办嫁妆。这以后呢,要看两个人相处得怎样,婚期定在什么时间。一般不会拖得太长时间,因为,只要不结婚,逢年过节,男方家里都要把姑娘接来过节的,这过节也不白过。男方家里的父母是要给没过门的准儿媳一笔钱。所以时间长了,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一般人家都是定下来以后,一两个月,三五个月不等,就张罗迎娶了。在迎娶之前,还要有第二茬礼要过。这次就把还差的余额一次性的付清,这一次又不必非要有个仪式了。一般由媒人把钱给姑娘带过去就可以了。也有的叫“干折干卷”,也就是讲好了多少彩礼钱,一次性的付齐,没有第二次了。
要是有的人家有大龄的男女青年,眼看着一年比一年年龄大了,可是婚事就是解决不了。不是高不成就是低不就,就要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零点放鞭炮的时候,要那个年轻人搬一下“荤油坛子”。东北人家都吃“荤油”,就是猪大油。这就寓意“大婚动了”,表示着这青年人来年婚事会有结果了。
订婚以后,一般在年底秋收以后,就要准备迎娶了。东北的广大农村地区,有农历冬腊月娶媳妇的习俗。这主要有以下原因。冬天,卖了余粮和一些农产品后,是农民一年中最有钱的时候;还有,一些人家也还有娶个媳妇过大年的传统思想,图个喜庆吉利。
农村娶媳妇也有自己杀猪的。自己杀猪经济实惠,除了娶媳妇办酒席用之后,也好剩下过年吃。一般人家娶媳妇都是置办三天。第一天,就是搭“喜棚”,用木杆和苫布在院子里搭个喜棚。再有就是杀猪,做一些准备工作。这一天没有外来的客人。都是家里的直系近亲属,东北叫“坐堂客(qiě)”,什么叔叔、姑姑、姨姨、舅舅、表哥表姐等等。这些人来,不光是做客,主要的也是来帮忙的,我们东北就叫“落(lào)忙”。这些人负责搬桌椅洗刷餐具等等好些个活儿。这一天,也不正式的“放席”,厨师只作六个菜或八个菜,简单一点,因为都是家里人吃。第二天,就有外来的客人了。这就要正式的“放席”了,这一天就要有“落头忙”的,也就是在“落忙”的里面,他是“头儿”,领班儿的。类似于今天的司仪,也叫“支客人”。这个角色可是很重要的,婚礼办得顺畅不顺畅,那全要看他的指挥能力了。因为东家此时会忙得晕头转向。而“落头忙”就是东家的全权代表,此人极富有经验。这一般都是村里多年来大家认可的人物,家家办事都要请他来主持。这一天,还要设礼账,把接到的礼金一一记录,以后好记着来往。第三天,这天是正日子,就在这天迎娶新娘。在过去,都是女方送亲。送亲的车天蒙蒙亮就出发了,要赶在天亮之前到婆家。送亲的人数应该是单数,回来时是双数。姑娘上车,就叫做“上轿”,要由娘家哥哥抱着上轿,这叫做“抱轿”,没有亲哥哥的姑娘,就由表哥哥代劳。由族中一位有威望的老人带队。那时姑娘的父母是不可以送亲的。结婚典礼时,要有一位老人代表女方,在酒席前说一些客气话。无非是姑娘还小,不懂事,要男方多多包涵。对姑娘说,要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等等。女方家族中,也要安排一个小男孩“压轿”,到婆家后,要得到一笔“压轿”钱。到了婆家,新娘不能马上随便下轿。要在车门下面垫上一个高粱口袋。新娘要踩着高粱口袋下轿。预示着将来的生活会越来越高。过去,还有迈马鞍子,过炭火盆的,新娘的怀里要兜着用红布条绑在一起的斧子和两棵大葱。寓意着有福和过日子充足充裕。新娘还要蒙上红盖头,一些同龄的小伙伴,就用拌上五彩纸屑的五谷粮,往新娘身上抛洒,有的调皮的孩子,就使劲地打新娘。这时,那姑娘的伙伴,年轻的伴娘就要掩护新娘,“且战且退”,往洞房里走。这时眼疾手快的新郎就要一把扯下新娘的红盖头,搭在洞房的房门上,不可带着进洞房的。传说,那样不吉利。新郎这天也有特别的装束,那就是披红。所谓的披红,就是一些近亲,新郎的三姨二姑妈给新郎披红布,一般都是用红被面代替。这也有讲究,披得越多就越好,人气越旺。
进了洞房后,炕上要铺一床新被,新娘和新郎要抢着坐在上面,谁坐的面积大,将来谁最有福气,这叫做抢福。一般新郎都是象征性的坐一下。接下来就是新娘洗脸梳头。这洗脸,要满满的一盆水,盆里要放上一些硬币。娘家来的一位小姑娘,要给挂幔帐。这事,婆家是要给劳务费的。接下来,就是坐席。席间就是新郎和新娘给来宾敬酒,新郎引荐认识一些亲戚。此时,“支客人”要全程陪着。答复“娘家客”一些问题。此时“娘家客”有着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婆家生怕哪点招待不周,被人家挑理。吃完饭后,总算“三拜九叩”忙完这一段了。娘家人要走了,还要给娘家拿上四双碗筷和一块肉,这叫做“离娘肉”。终于打发娘家人走了,公公婆婆此时长出一口气,总算把媳妇娶到家了,脸上还是喜气盈盈的充满笑意。
晚上还是一样的闹洞房。在此就不一一细说了。无非是一些姑娘小伙戏弄新娘新郎。晚上,还要给新娘做一碗宽宽的面条,叫做宽心面。意思是新媳妇不要想念娘家,心里宽宽的不上火。有的人家,晚上还要请一位漂亮的惹人喜爱的小男孩睡在新人的炕上,叫做压炕。希望新人将来也生个胖小子。
然后就是三天回门。当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娘还不能在婆家过,要到一些直系亲属家去“躲灯”,迷信传说那三天,新媳妇不能看见婆家的灯,否则,方公公。就是对公公不吉利。
2、东北婚礼习俗
楼主说的那个是具体一个地方的风俗吧 我不太清楚
东北婚俗
东北地区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除了大多数的汉族以外,还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一些文化相互融合,就形成了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婚俗也是一样的相互融合,有自己的特色。
先说定亲。在我们东北地区,定亲一定要有媒人。就算李家的小伙看上了张家的姑娘,两人你有情来我有意,两家的大人也没啥意见,但也要象征性地请本村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来给做个媒人。这就叫明媒正娶。这种媒人最好当,只是在两家之间就一些面子上不好说的话,给传传话儿。无非是什么一些彩礼钱的事情。
谈到彩礼。彩礼分头茬礼和二茬礼。就是分两次把达成协议的彩礼钱拿给女方。这也不是随便的就拿过去,也要有个仪式叫过礼。过礼时,两个年轻人和双方的父母,还有三姨二姑妈等等和媒人相会在男方家里。女孩要给在座的各位敬烟,相互引荐,认识一下。
过完礼之后,这准新娘就会用这笔钱给自己置办嫁妆。这以后呢,要看两个人相处得怎样,婚期定在什么时间。一般不会拖得太长时间,因为,只要不结婚,逢年过节,男方家里都要把姑娘接来过节的,这过节也不白过。男方家里的父母是要给没过门的准儿媳一笔钱。所以时间长了,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一般人家都是定下来以后,一两个月,三五个月不等,就张罗迎娶了。在迎娶之前,还要有第二茬礼要过。这次就把还差的余额一次性的付清,这一次又不必非要有个仪式了。一般由媒人把钱给姑娘带过去就可以了。也有的叫“干折干卷”,也就是讲好了多少彩礼钱,一次性的付齐,没有第二次了。
要是有的人家有大龄的男女青年,眼看着一年比一年年龄大了,可是婚事就是解决不了。不是高不成就是低不就,就要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零点放鞭炮的时候,要那个年轻人搬一下“荤油坛子”。东北人家都吃“荤油”,就是猪大油。这就寓意“大婚动了”,表示着这青年人来年婚事会有结果了。
订婚以后,一般在年底秋收以后,就要准备迎娶了。东北的广大农村地区,有农历冬腊月娶媳妇的习俗。这主要有以下原因。冬天,卖了余粮和一些农产品后,是农民一年中最有钱的时候;还有,一些人家也还有娶个媳妇过大年的传统思想,图个喜庆吉利。
农村娶媳妇也有自己杀猪的。自己杀猪经济实惠,除了娶媳妇办酒席用之后,也好剩下过年吃。一般人家娶媳妇都是置办三天。第一天,就是搭“喜棚”,用木杆和苫布在院子里搭个喜棚。再有就是杀猪,做一些准备工作。这一天没有外来的客人。都是家里的直系近亲属,东北叫“坐堂客(qiě)”,什么叔叔、姑姑、姨姨、舅舅、表哥表姐等等。这些人来,不光是做客,主要的也是来帮忙的,我们东北就叫“落(lào)忙”。这些人负责搬桌椅洗刷餐具等等好些个活儿。这一天,也不正式的“放席”,厨师只作六个菜或八个菜,简单一点,因为都是家里人吃。第二天,就有外来的客人了。这就要正式的“放席”了,这一天就要有“落头忙”的,也就是在“落忙”的里面,他是“头儿”,领班儿的。类似于今天的司仪,也叫“支客人”。这个角色可是很重要的,婚礼办得顺畅不顺畅,那全要看他的指挥能力了。因为东家此时会忙得晕头转向。而“落头忙”就是东家的全权代表,此人极富有经验。这一般都是村里多年来大家认可的人物,家家办事都要请他来主持。这一天,还要设礼账,把接到的礼金一一记录,以后好记着来往。第三天,这天是正日子,就在这天迎娶新娘。在过去,都是女方送亲。送亲的车天蒙蒙亮就出发了,要赶在天亮之前到婆家。送亲的人数应该是单数,回来时是双数。姑娘上车,就叫做“上轿”,要由娘家哥哥抱着上轿,这叫做“抱轿”,没有亲哥哥的姑娘,就由表哥哥代劳。由族中一位有威望的老人带队。那时姑娘的父母是不可以送亲的。结婚典礼时,要有一位老人代表女方,在酒席前说一些客气话。无非是姑娘还小,不懂事,要男方多多包涵。对姑娘说,要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等等。女方家族中,也要安排一个小男孩“压轿”,到婆家后,要得到一笔“压轿”钱。到了婆家,新娘不能马上随便下轿。要在车门下面垫上一个高粱口袋。新娘要踩着高粱口袋下轿。预示着将来的生活会越来越高。过去,还有迈马鞍子,过炭火盆的,新娘的怀里要兜着用红布条绑在一起的斧子和两棵大葱。寓意着有福和过日子充足充裕。新娘还要蒙上红盖头,一些同龄的小伙伴,就用拌上五彩纸屑的五谷粮,往新娘身上抛洒,有的调皮的孩子,就使劲地打新娘。这时,那姑娘的伙伴,年轻的伴娘就要掩护新娘,“且战且退”,往洞房里走。这时眼疾手快的新郎就要一把扯下新娘的红盖头,搭在洞房的房门上,不可带着进洞房的。传说,那样不吉利。新郎这天也有特别的装束,那就是披红。所谓的披红,就是一些近亲,新郎的三姨二姑妈给新郎披红布,一般都是用红被面代替。这也有讲究,披得越多就越好,人气越旺。
进了洞房后,炕上要铺一床新被,新娘和新郎要抢着坐在上面,谁坐的面积大,将来谁最有福气,这叫做抢福。一般新郎都是象征性的坐一下。接下来就是新娘洗脸梳头。这洗脸,要满满的一盆水,盆里要放上一些硬币。娘家来的一位小姑娘,要给挂幔帐。这事,婆家是要给劳务费的。接下来,就是坐席。席间就是新郎和新娘给来宾敬酒,新郎引荐认识一些亲戚。此时,“支客人”要全程陪着。答复“娘家客”一些问题。此时“娘家客”有着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婆家生怕哪点招待不周,被人家挑理。吃完饭后,总算“三拜九叩”忙完这一段了。娘家人要走了,还要给娘家拿上四双碗筷和一块肉,这叫做“离娘肉”。终于打发娘家人走了,公公婆婆此时长出一口气,总算把媳妇娶到家了,脸上还是喜气盈盈的充满笑意。
晚上还是一样的闹洞房。在此就不一一细说了。无非是一些姑娘小伙戏弄新娘新郎。晚上,还要给新娘做一碗宽宽的面条,叫做宽心面。意思是新媳妇不要想念娘家,心里宽宽的不上火。有的人家,晚上还要请一位漂亮的惹人喜爱的小男孩睡在新人的炕上,叫做压炕。希望新人将来也生个胖小子。
然后就是三天回门。当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娘还不能在婆家过,要到一些直系亲属家去“躲灯”,迷信传说那三天,新媳妇不能看见婆家的灯,否则,方公公。就是对公公不吉利。
3、莆田人为什么要挑水
在莆田传统婚俗中,婚后第一日,新娘要到井边挑一担水,俗称“担聚宝盆”,这是由于水的近音为“聚”的缘故。这是借音转义方式。
婚姻风俗李余中的借音转义:
1、出嫁
女儿临上花轿时,女儿要从轿中将用毛巾束捆好的一把筷子中,抽出一双自己带走,之后将这束筷子抛出轿外,表示她会不时回来看望父母及家人。因为筷子是代表“食具”,除了自己带走了一双外,其余的一束筷子留在娘家,转为“时常回家吃食”的含义。
2、迎亲
花轿即将到达男方家时,男方家人要有专人了望花轿来到了与否,并及时通报,以让男方家人包括新郎及时回避,以免发生“轿头冲”要通知伙房里的人,要迅速把灶内的火熄灭,以让新娘l以后没有火气。这是以“灶内之火”,转为新娘以后的“火气”性情的含义。这里都是借音的方式。
3、“安床”仪式
旧时习俗,认为以古铜钱垫新眠床四个脚,可驱魔逐邪保安康。所以在搭新房铺时,就要喊这样的四句:“眠床卷起哪仔滚太平钱,岁岁平安福来临;梅花报信春光早,夫妻和睦恩爱深。”这种情状是联想借义的—种风俗。
4、滚落铺
新娘间(即新房)里举行“还于”(挂)幔帐喊四句后,新娘铺上铺上了“鸳鸯高‘蛋意’”(即结婚床垫)和草席。之后,让几个男孩在床铺上打滚,叫做“滚落铺”。以男孩“滚落铺”的行为,借意转义为“日后孩子满床铺”的含义。
5、办酒“分伴房”
旧时,结婚办酒时,女人是不能上酒桌的,只能是在新娘间(新房)里陪伴着新娘吃喜酒,叫做“吃伴房酒”。其意是,因是吃有剩了才分回去。此乃是以此行为情状含义,借意转义为“食有余”的含义。
6、闹洞房时的“抱出灯”
闹洞房前,进新房前头开路的一人提着一对画着“麒麟送子”的灯笼,称为“孩儿灯”﹔随后的一人捧着中间放着的一对瓷制的“孩儿仔”盘子;再后的一人捧着盛着花生、瓜子、橄榄、铜钱等准备撒帐的东西,最后则是准备做经文的带琴、弦、箫等乐器的人。
“孩儿灯”和“孩儿仔”,是以实物的近类联想转为“祈望孩儿”的含义;“花生”之义同上述所讲的“提丁”相同,是借音转义;“瓜子”是联想借义为“瓜中的一大堆籽”。铜钱是借意转义为辟邪的功用含义。
7、婚后挑水
在莆田传统婚俗中,婚后第一日,新娘要到井边挑一担水,俗称“担聚宝盆”,这是由于水的近音为“聚”戚伏的缘缘故。
4、东北姑娘出嫁用在床地下放钱吗
1、东北结婚风俗有哪些
东北结婚的风俗有择日、迎亲、送亲、结婚和回门五道程序,择日是定下结婚当天的日子和女方家待客的日子,迎亲则是在迎亲当天早上的八九点去女方家接亲,送亲需要新娘的男性亲属来送,结婚和回门就是举办婚礼的仪式和回新娘家看望父母。
东北结婚有什么风俗
东北地区结婚之前需要择日,定下结婚当天的“正日子”和男方去女方家接待客人的“待客日”,这个日子一般会比正日子早三四天,需要新郎新娘穿上礼服在家接待亲朋好友。
迎亲当天最好在早上八九点的时间去,寓意着发财和长久,新郎前去接亲的人数必须是单数,但是接回新娘的路上人数则要是双数。
送亲需要新娘的弟弟和父亲陪伴,但是妈妈不能去送,而且女儿和母亲都要哭嫁,象征着“洒金豆子”,代表女方家从此会富裕起来。
东北地区的回门不是在结婚的第二天,而是在三天后才能回去,太阳下山之前要回到男方家里,如果新娘家比较远则要结婚九天后才能回门。
2、东北市里结婚习俗
放鞭炮,接新娘,接红盆,童男童女,伴娘伴郎陪伴,给长辈敬酒,给新娘新郎改口费。给新娘父母准备离娘肉,粉条,白糖。
3、东北结婚风俗
东北结婚风俗有婚礼前天下午,新娘的妹妹去新郎家贴窗花,收礼金,新郎进门后,娘家亲属招待男方接亲人员吃东西,新娘要把新郎的鞋藏了起来,新郎需要找到鞋子,才进行下一步。
结婚是指法律上称为婚姻成立。是指配偶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配偶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并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及其他责任。
一、送亲
按照东北结婚习俗,所谓“压车”指的是新娘的弟弟是必须要出去送亲的,“压车”时新人需给一个大红包,另外在送亲的时候新娘的妈妈是不能送嫁女儿的,新娘的爸爸就可以去,而妈妈在送女儿时要哭嫁,如果女儿也哭了,那就会让娘家人富裕起来,这叫做“洒金豆子”。
二、结婚
按照东北习俗,在结婚当天,新娘进了男方家庭的门,就需要改口,要给婆婆头上戴花并改口叫爸妈,而爸妈也会给一封改口大红包。当新郎新娘进入婚房的时候,就需要吃花生红枣象征着早生贵子,另外新房内的所有箱子和柜子都会堆上硬币,寓意着富贵,然后按照预定的时间去酒店举行婚礼。这就是结婚的整个流程了。
三、回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回门的风俗是一样的,在结婚后三天新郎要陪着新娘会娘家,同时在太阳下上前要回到男方的家中,新娘回娘家,但必须在太阳下山之前回男方家,如果新娘家是外地的很远,那就得九天后才能回门了。
4、东北结婚风俗
在东北结婚,结婚当天的日子被叫做“正日子",所谓“正日子"是新郎家所选择的,而与之相对的就是“待客日",待客日则是由新娘家拍猛庭定下的。
待客日一般要比正日子提前个三四天,待客日那天,也要办一场酒席,招待来宾,让亲朋友好友吃好喝好,相当于提前把新娘嫁出去一次,除此之外,新郎还要再新娘家里一整天。
在东北,有“抢头"这一说袭宽桥法,所以迎亲必须要早,而且越早越好。
新郎带去迎亲的人数需要是单数,这样把媳妇带回家就变成了双数,意味着“好事成双”。
而且迎亲队伍中要有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就是我们口中的童男童女。
在迎新的时候,新郎要给丈母娘吃肉,称为"离娘肉",其实也就是两根肋条,还要用红线绑着大葱,寓意为生活充实,还要带一个红脸盆,意为"聚宝盆"。
5、东北结婚方面的习俗
东巧肢北结婚的传统习俗
1.东北结婚习俗应该说相当传统,不过现在要简化不少,但结婚风俗内容繁多。比如,男女双方家都要做被子。被子里外全新自不必说,里面要放大枣、花生、栗子,取早生子之意。被子四角要包上钱,取富贵之意。
2.新娘坐车到婆婆家,下车之前要向婆家要下车礼。新娘家必须选一能说会道之人,下车礼越多越好,新娘越有面子。新娘下车时伴娘必须保护,不然会被闹新娘的小伙子闹得不亦乐乎。不过现在的风俗是不闹新娘闹伴娘,所以伴娘要有思想准备。
3.新娘下车之前,男方家放鞭炮,敲锣鼓。鞭炮往往要放半小时左右。
4.下车后进家门先跨火盆。火盆里烧松枝、麸皮。取红红火火、幸福美满之意。跨过火盆时,就有人向新人撒粮食、麸皮、花生等。
5.然后拜天地。拜天地是结婚第一个高潮。左邻右舍、同学朋友这是闹新娘最凶,婚礼主持人在此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6.拜完天地拜高堂,最后夫妻对拜,入洞房。
7.入洞房又是一个高潮,闹新房的人向新娘要喜烟、喜糖,不给就脱新娘的鞋。以后有新娘3天回门,7天回门之说。
8.回门要娘家人来叫。男方则找人作陪。叫新娘的和陪客的要酒量大,会说,陪酒的一定要客人喝醉,客人要拿出浑身解数不喝,最后往往有人醉得钻桌子。
6、东北出嫁女儿风俗
1、东北东北出嫁女儿送亲,新娘的弟弟必须要去,并且要坐在婚车上叫“压车”,并且新人还要给一个大红包。
2、按照东北的结婚风俗,妈妈是不能送嫁出去的女儿的,新娘的爸爸就可以去,而妈妈在送女儿时要哭嫁,如果女儿也哭了,那就会让娘家人富裕起来,这叫做“洒金豆子。
7、东北婚礼习俗
楼主说的那个是具体一个地方的风俗吧 我不太清楚
东北婚俗
东北地区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除了大多数的汉族以外,还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一些文化相互融合,就形成了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婚俗也是一样的相互融合,有自己的特色。
先说定亲。在我们东北地区,定亲一定要有媒人。就算李家的小伙看上了张家的姑娘,两人你有情来我有意,两家的大人也没啥意见,但也要象征性地请本村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来给做个媒人。这就叫明媒正娶。这种媒人最好当,只是在两家之间就一些面子上不好说的话,给传传话儿。无非是什么一些彩礼钱的事情。
谈到彩礼。彩礼分头茬礼和二茬礼。就是分两次把达成协议的彩礼钱拿给女方。这也不是随便的就拿过去,也要有个仪式叫过礼。过礼时,两个年轻人和双方的父母,还有三姨二姑妈等等和媒人相会在男方家里。女孩要给在座的各位敬烟,相互引荐,认识一下。
过完礼之后,这准新娘就会用这笔钱给自己置办嫁妆。这以后呢,要看两个人相处得怎样,婚期定在什么时间。一般不会拖得太长时间,因为,只要不结婚,逢年过节,男方家里都要把姑娘接来过节的,这过节也不白过。男方家里的父母是要给没过门的准儿媳一笔钱。所以时间长了,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一般人家都是定下来以后,一两个月,三五个月不等,就张罗迎娶了。在迎娶之前,还要有第二茬礼要过。这次就把还差的余额一次性的付清,这一次又不必非要有个仪式了。一般由媒人把钱给姑娘带过去就可以了。也有的叫“干折干卷”,也就是讲好了多少彩礼钱,一次性的付齐,没有第二次了。
要是有的人家有大龄的男女青年,眼看着一年比一年年龄大了,可是婚事就是解决不了。不是高不成就是低不就,就要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零点放鞭炮的时候,要那个年轻人搬一下“荤油坛子”。东北人家都吃“荤油”,就是猪大油。这就寓意“大婚动了”,表示着这青年人来年婚事会有结果了。
订婚以后,一般在年底秋收以后,就要准备迎娶了。东北的广大农村地区,有农历冬腊月娶媳妇的习俗。这主要有以下原因。冬天,卖了余粮和一些农产品后,是农民一年中最有钱的时候;还有,一些人家也还有娶个媳妇过大年的传统思想,图个喜庆吉利。
农村娶媳妇也有自己杀猪的。自己杀猪经济实惠,除了娶媳妇办酒席用之后,也好剩下过年吃。一般人家娶媳妇都是置办三天。第一天,就是搭“喜棚”,用木杆和苫布在院子里搭个喜棚。再有就是杀猪,做一些准备工作。这一天没有外来的客人。都是家里的直系近亲属,东北叫“坐堂客(qiě)”,什么叔叔、姑姑、姨姨、舅舅、表哥表姐等等。这些人来,不光是做客,主要的也是来帮忙的,我们东北就叫“落(lào)忙”。这些人负责搬桌椅洗刷餐具等等好些个活儿。这一天,也不正式的“放席”,厨师只作六个菜或八个菜,简单一点,因为都是家里人吃。第二天,就有外来的客人了。这就要正式的“放席”了,这一天就要有“落头忙”的,也就是在“落忙”的里面,他是“头儿”,领班儿的。类似于今天的司仪,也叫“支客人”。这个角色可是很重要的,婚礼办得顺畅不顺畅,那全要看他的指挥能力了。因为东家此时会忙得晕头转向。而“落头忙”就是东家的全权代表,此人极富有经验。这一般都是村里多年来大家认可的人物,家家办事都要请他来主持。这一天,还要设礼账,把接到的礼金一一记录,以后好记着来往。第三天,这天是正日子,就在这天迎娶新娘。在过去,都是女方送亲。送亲的车天蒙蒙亮就出发了,要赶在天亮之前到婆家。送亲的人数应该是单数,回来时是双数。姑娘上车,就叫做“上轿”,要由娘家哥哥抱着上轿,这叫做“抱轿”,没有亲哥哥的姑娘,就由表哥哥代劳。由族中一位有威望的老人带队。那时姑娘的父母是不可以送亲的。结婚典礼时,要有一位老人代表女方,在酒席前说一些客气话。无非是姑娘还小,不懂事,要男方多多包涵。对姑娘说,要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等等。女方家族中,也要安排一个小男孩“压轿”,到婆家后,要得到一笔“压轿”钱。到了婆家,新娘不能马上随便下轿。要在车门下面垫上一个高粱口袋。新娘要踩着高粱口袋下轿。预示着将来的生活会越来越高。过去,还有迈马鞍子,过炭火盆的,新娘的怀里要兜着用红布条绑在一起的斧子和两棵大葱。寓意着有福和过日子充足充裕。新娘还要蒙上红盖头,一些同龄的小伙伴,就用拌上五彩纸屑的五谷粮,往新娘身上抛洒,有的调皮的孩子,就使劲地打新娘。这时,那姑娘的伙伴,年轻的伴娘就要掩护新娘,“且战且退”,往洞房里走。这时眼疾手快的新郎就要一把扯下新娘的红盖头,搭在洞房的房门上,不可带着进洞房的。传说,那样不吉利。新郎这天也有特别的装束,那就是披红。所谓的披红,就是一些近亲,新郎的三姨二姑妈给新郎披红布,一般都是用红被面代替。这也有讲究,披得越多就越好,人气越旺。
进了洞房后,炕上要铺一床新被,新娘和新郎要抢着坐在上面,谁坐的面积大,将来谁最有福气,这叫做抢福。一般新郎都是象征性的坐一下。接下来就是新娘洗脸梳头。这洗脸,要满满的一盆水,盆里要放上一些硬币。娘家来的一位小姑娘,要给挂幔帐。这事,婆家是要给劳务费的。接下来,就是坐席。席间就是新郎和新娘给来宾敬酒,新郎引荐认识一些亲戚。此时,“支客人”要全程陪着。答复“娘家客”一些问题。此时“娘家客”有着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婆家生怕哪点招待不周,被人家挑理。吃完饭后,总算“三拜九叩”忙完这一段了。娘家人要走了,还要给娘家拿上四双碗筷和一块肉,这叫做“离娘肉”。终于打发娘家人走了,公公婆婆此时长出一口气,总算把媳妇娶到家了,脸上还是喜气盈盈的充满笑意。
晚上还是一样的闹洞房。在此就不一一细说了。无非是一些姑娘小伙戏弄新娘新郎。晚上,还要给新娘做一碗宽宽的面条,叫做宽心面。意思是新媳妇不要想念娘家,心里宽宽的不上火。有的人家,晚上还要请一位漂亮的惹人喜爱的小男孩睡在新人的炕上,叫做压炕。希望新人将来也生个胖小子。
然后就是三天回门。当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娘还不能在婆家过,要到一些直系亲属家去“躲灯”,迷信传说那三天,新媳妇不能看见婆家的灯,否则,方公公。就是对公公不吉利。
8、辽宁婚礼有什么风俗和形式?
1、择日
即决定娶亲日,多请算命者据生辰择“利月”、“吉日”。凡腊月任一天均为吉日,名曰“闯乱年”。旧有“黑年”(即一年两头不见春)不娶亲之避,还有“正月不提亲”之说。此外,缝衣、缝被男女双方均造择吉日请四位异姓妇女帮忙,忌寡妇、孕妇。男家要于被角包红花,取“荣华富贵”之意。女方除缝赔送衣被外,还要给夫家人各做鞋一双。男方在娶前的十余天,将所炸“干麻糖”(俗称“果子”)送至女方,女方分别送给亲戚朋友通知娶嫁日子,表示邀请,俗称“花消”。“花消”此举,男方也同时进行。类似同学、同事等只互传,到时以被面、脸盆等物或钱相赠作贺礼。
2、梳头
新娘梳妆打扮的时候,会请一位有福气的长辈来给新娘梳头,寓意跟安床的道理相似。
3、绕吉祥路
新人上迎亲车后不能直达目的地,必须绕当地所有吉祥路名的路开一圈。
东北辽宁结婚风俗
4、吃甜品
一般在敬茶后(女方家里敬完茶,或者男方家里敬完茶),会安排吃甜品。一般都是水煮红鸡蛋,或者是汤圆。都是圆的,寓意圆圆满满。而甜品则寓意甜甜蜜蜜。一般兄弟姐妹们都要吃,然后新郎新娘你喂我,我喂你,秀大家一脸恩爱。
5、铺床
辽宁人要男方家的长辈铺新房的床,长辈要选父母,儿女齐全的表示新人可以象这位长辈那样幸福。然后找1至2个乖巧、聪明、漂亮的小男孩到新床上打几个滚,寓意将来会生漂亮的男宝宝。如果喜欢生女宝宝,就找一男一女,或者直接女生来打滚好了。还得记得给每个小孩包红包。
5、东北农村婚礼通常有哪些习俗?
东北农村结婚习俗流程
一、出发前准备
1、四彩礼:离娘肉(2根肋条),鱼2条,大葱4棵,粉条4把。
2、新房楼前楼后的大井用红纸盖上。
3、接亲人员佩戴嘉宾花,新郎新娘胸花、主婚人胸花暂时不戴。
4、接送亲人员不算新郎新娘应为双数(一般8人、10人、12人)。
5、接亲车队总数(录像车除外)应为双(一般6台、8台、10 台)。
二、到娘家
1、敲门:新郎敲门喊妈开门、爸开门(娘家人在屋内可难郎 一 下, 不给开门,但时间不宜过长)。
2、认亲:新娘父母站在门口迎接男方接亲人员,由新郎向岳父岳母介绍接亲亲属(从长辈开始),双方握手寒暄进屋落座,由新娘父母及娘家亲属招待男方接亲人员吃点东西(俗称;不空嘴或甜甜嘴)。
3、求婚:新郎向新娘单腿跪地献花求婚并说几句能打动新娘的浪漫话语,新娘可为难新郎一下,但时间不宜过长。
4、互戴胸花:新郎新娘互戴新郎新娘胸花,并合影留念。
5、新郎改口:新娘父母落座,新郎新娘面向父母站好,新郎正式改口叫爸叫妈并三鞠躬,新郎给爸爸点根喜烟,给妈妈拨块喜糖,父母赏新郎改口钱(一般父母各一份,每份一千零一元,代表千里挑一
的好女婿),父母对新郎新娘今后的生活说几句叮咛、嘱托、祝福的话,新郎向岳父岳母保证待新娘,孝敬双方父母,新郎新娘与父母合影留念。
6、吃面条:一碗面条两个鸡蛋,新郎新娘相互夹给对方吃。
7、换踩堂鞋:一般由新娘妹妹完成(没有妹妹也可其他同辈或晚辈亲属代替),新郎将新娘抱上车,新鞋下面铺一块红布,妹妹给新娘穿完鞋后把旧鞋收起新郎赏妹妹换鞋钱。
8、双方亲属上喜车,娘家亲属先上车,男方亲属后上,不许空车。(四彩礼除离娘肉外,其他物品带回一半)。
三、新房:
1、认亲:新郎父母站在门口迎接娘家贵宾,新娘把娘家送亲亲属一一向公公、婆婆介绍,双方握手寒暄进屋落坐,新郎父母及男方亲属负责招待娘家贵宾吃点东西(俗称不空嘴)。
2、新娘改口:新郎父母落座,新郎新娘面向父母站好,新娘正式改口叫爸叫妈并三鞠躬,新娘给爸爸点根喜烟,给妈妈拨块喜糖,父母赏新娘改口钱(一般父母各一份,每份一千零一元,代表千里挑一
的好儿媳),父母对新郎新娘今后的生活说几句叮咛、嘱托、祝福的话,新娘向公公婆婆保证夫妻和睦相处,孝敬双方父母,新郎新娘与父母合影留念。
3、挂钟:一般由新娘弟弟完成(没有弟弟其他同辈或晚辈代替完成),挂钟后新郎赏弟弟挂钟钱,钟盒由弟弟负责带回娘家(钟盒不能空,放一个红包或喜烟喜糖均可)。
4、装箱:一般由新娘哥哥完成(没有哥哥其他同辈或晚辈亲属代替也可),准备一元、五角硬币若干,由主持人安排怎样装箱。
5、叠被:一般由双方嫂子完成(没有嫂子其他同辈或长辈亲属代替也可),男方被口朝外,女方被口朝里,交替叠好,叠完被双方嫂子握手合影留念。
6、坐福:准备坐福垫或红布一块,放在床中间由主持人安排怎样坐福。
7、合影:新郎新娘同双方亲属在新房合影留念。
四、结婚典礼:
1、主持人开场白,奏婚礼进行曲,新郎新娘入场。
2、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一般安排介绍人或单位领导完成)。
3、拜父母,拜来宾,夫妻对拜。
4、男方主婚人讲话(新郎的父亲或母亲)。
5、交杯酒。
6、娘家贵宾代表讲话。
7、交换信物。
8、来宾代表讲话(单位领导)。
9、新郎新娘代表讲话。
10、结束语。
五、宴席:
1、新人拜席:新郎新娘首先给娘家贵宾敬酒敬烟,娘家亲属由新娘递烟新郎点烟,男方亲属由新郎递烟新娘点烟,拜席结束娘家亲属赏一对新人拜席钱,随后新郎父母给娘家贵宾敬酒,及酒店给娘家
亲属加菜。
2给其他亲属点烟敬酒,顺序根据自家情况而定。
3、送娘家亲属:新郎新娘同所有娘家贵宾在酒店门前合影留念。双方亲友握手告别(一般由男方准备车负责送娘家贵宾)。
4、团圆饭:父母及亲属每人送新郎新娘几句祝福,新娘为父母亲属倒酒夹菜,全家举杯合影(具体由摄像师、摄影师安排)。
东北农村的旧婚嫁习俗
1、媒人撮合,介绍对象。
2、约定时间,相看对象(一般是女方到男方家,双方没意见就算顶订妥)。
3、订婚仪式,过小礼(钱不一定太多,象买东西扔定钱一样),定大礼(土话叫扒扯财礼)。
4、约定时间,过大礼(包括装烟钱、丫环布钱、要家具、家电、干钱多少多少),定结婚正日子。
5、双方为婚礼做准备。男方娶媳妇要准备充分,女方相对简单些。
(1)首先定接亲车辆(尽量要好车)
(2)在家办要订厨师。
(3)订油盘手(传菜的)。
(4)订司仪。
(5)订伴郎伴娘。
(6)在家办要订东西两院放酒席。
(7)准备改口钱(千里挑一)。
(8)准备五谷粮(黄豆、大米、高粱、玉米、谷子等五样粮食)
(9)侍候客的。
(10)家电音响、家具等硬件。
6、婚礼
7、接亲(要给小孩压车钱)
8、典礼
9、改口(婆母给新媳妇钱,千里挑一)
10、入洞房
11、宽心面
12、嫂子铺床寤被
13、压炕(小男孩)
14、一夜无事
15、三天或七天回门(回娘家,太阳落前要回来)
16、新的生活刚刚开始。
东北农村地区结婚习俗
东北地区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除了大多数的汉族以外,还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一些文化相互融合,就形成了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婚俗也是一样的相互融合,有自己的特
色。
先说定亲。在我们东北地区,定亲一定要有媒人。就算李家的小伙看上了张家的姑娘,两人你有情来我有意,两家的大人也没啥意见,但也要象征性地请本村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来给做个媒人。这就
叫明媒正娶。这种媒人最好当,只是在两家之间就一些面子上不好说的话,给传传话儿。无非是什么一些彩礼钱的事情。
谈到彩礼。彩礼分头茬礼和二茬礼。就是分两次把达成协议的彩礼钱拿给女方。这也不是随便的就拿过去,也要有个仪式叫过礼。过礼时,两个年轻人和双方的父母,还有三姨二姑妈等等和媒人相会在
男方家里。女孩要给在座的各位敬烟,相互引荐,认识一下。
过完礼之后,这准新娘就会用这笔钱给自己置办嫁妆。这以后呢,要看两个人相处得怎样,婚期定在什么时间。一般不会拖得太长时间,因为,只要不结婚,逢年过节,男方家里都要把姑娘接来过节的
,这过节也不白过。男方家里的父母是要给没过门的准儿媳一笔钱。所以时间长了,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一般人家都是定下来以后,一两个月,三五个月不等,就张罗迎娶了。在迎娶之前,还
要有第二茬礼要过。这次就把还差的余额一次性的付清,这一次又不必非要有个仪式了。一般由媒人把钱给姑娘带过去就可以了。也有的叫“干折干卷”,也就是讲好了多少彩礼钱,一次性的付齐,没有
第二次了。
要是有的人家有大龄的男女青年,眼看着一年比一年年龄大了,可是婚事就是解决不了。不是高不成就是低不就,就要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零点放鞭炮的时候,要那个年轻人搬一下“荤油坛子”。东北人家
都吃“荤油”,就是猪大油。这就寓意“大婚动了”,表示着这青年人来年婚事会有结果了。
订婚以后,一般在年底秋收以后,就要准备迎娶了。东北的广大农村地区,有农历冬腊月娶媳妇的习俗。这主要有以下原因。冬天,卖了余粮和一些农产品后,是农民一年中最有钱的时候;还有,一些
人家也还有娶个媳妇过大年的传统思想,图个喜庆吉利。
农村娶媳妇也有自己杀猪的。自己杀猪经济实惠,除了娶媳妇办酒席用之后,也好剩下过年吃。一般人家娶媳妇都是置办三天。第一天,就是搭“喜棚”,用木杆和苫布在院子里搭个喜棚。再有就是杀猪
,做一些准备工作。这一天没有外来的客人。都是家里的直系近亲属,东北叫“坐堂客(qiě)”,什么叔叔、姑姑、姨姨、舅舅、表哥表姐等等。这些人来,不光是做客,主要的也是来帮忙的,我们东北就叫
“落(lào)忙”。这些人负责搬桌椅洗刷餐具等等好些个活儿。这一天,也不正式的“放席”,厨师只作六个菜或八个菜,简单一点,因为都是家里人吃。第二天,就有外来的客人了。这就要正式的“放席”了
,这一天就要有“落头忙”的,也就是在“落忙”的里面,他是“头儿”,领班儿的。类似于今天的司仪,也叫“支客人”。这个角色可是很重要的,婚礼办得顺畅不顺畅,那全要看他的指挥能力了。因为东家此
时会忙得晕头转向。而“落头忙”就是东家的全权代表,此人极富有经验。这一般都是村里多年来大家认可的人物,家家办事都要请他来主持。这一天,还要设礼账,把接到的礼金一一记录,以后好记着
来往。第三天,这天是正日子,就在这天迎娶新娘。在过去,都是女方送亲。送亲的车天蒙蒙亮就出发了,要赶在天亮之前到婆家。送亲的人数应该是单数,回来时是双数。姑娘上车,就叫做“上轿”,
要由娘家哥哥抱着上轿,这叫做“抱轿”,没有亲哥哥的姑娘,就由表哥哥代劳。由族中一位有威望的老人带队。那时姑娘的父母是不可以送亲的。结婚典礼时,要有一位老人代表女方,在酒席前说一些
客气话。无非是姑娘还小,不懂事,要男方多多包涵。对姑娘说,要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等等。女方家族中,也要安排一个小男孩“压轿”,到婆家后,要得到一笔“压轿”钱。到了婆家,新娘不能马上随便
下轿。要在车门下面垫上一个高粱口袋。新娘要踩着高粱口袋下轿。预示着将来的生活会越来越高。过去,还有迈马鞍子,过炭火盆的,新娘的怀里要兜着用红布条绑在一起的斧子和两棵大葱。寓意着
有福和过日子充足充裕。新娘还要蒙上红盖头,一些同龄的小伙伴,就用拌上五彩纸屑的五谷粮,往新娘身上抛洒,有的调皮的孩子,就使劲地打新娘。这时,那姑娘的伙伴,年轻的伴娘就要掩护新娘
,“且战且退”,往洞房里走。这时眼疾手快的新郎就要一把扯下新娘的红盖头,搭在洞房的房门上,不可带着进洞房的。传说,那样不吉利。新郎这天也有特别的装束,那就是披红。所谓的披红,就是
一些近亲,新郎的三姨二姑妈给新郎披红布,一般都是用红被面代替。这也有讲究,披得越多就越好,人气越旺。
进了洞房后,炕上要铺一床新被,新娘和新郎要抢着坐在上面,谁坐的面积大,将来谁最有福气,这叫做抢福。一般新郎都是象征性的坐一下。接下来就是新娘洗脸梳头。这洗脸,要满满的一盆水,盆
里要放上一些硬币。娘家来的一位小姑娘,要给挂幔帐。这事,婆家是要给劳务费的。接下来,就是坐席。席间就是新郎和新娘给来宾敬酒,新郎引荐认识一些亲戚。此时,“支客人”要全程陪着。答复
“娘家客”一些问题。此时“娘家客”有着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婆家生怕哪点招待不周,被人家挑理。吃完饭后,总算“三拜九叩”忙完这一段了。娘家人要走了,还要给娘家拿上四双碗筷和一块肉,这
叫做“离娘肉”。终于打发娘家人走了,公公婆婆此时长出一口气,总算把媳妇娶到家了,脸上还是喜气盈盈的充满笑意。
晚上还是一样的闹洞房。在此就不一一细说了。无非是一些姑娘小伙戏弄新娘新郎。晚上,还要给新娘做一碗宽宽的面条,叫做宽心面。意思是新媳妇不要想念娘家,心里宽宽的不上火。有的人家,晚
上还要请一位漂亮的惹人喜爱的小男孩睡在新人的炕上,叫做压炕。希望新人将来也生个胖小子。
然后就是三天回门。当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娘还不能在婆家过,要到一些直系亲属家去“躲灯”,迷信传说那三天,新媳妇不能看见婆家的灯,否则,方公公。就是对公公不吉利。
6、赵本山是汉族为什幺取了个回族老婆
雪悦园
首页
明星资料
明星介绍
明星百科
明星资讯
明星八卦
当前位置: 首页 / 明星八卦 / 正文
赵本山夫人马丽娟是回族吗(赵本山的妻子是谁)
mshwc|2022-09-10 11:03:3254
本文目录
赵本山的妻子是谁
赵本山的老婆是谁
赵本山前任女儿首次回家,妻子马丽娟态度冷漠,赵本山大怒,发生了什么
马丽娟个人资料信薯简介 马丽娟个人资料简介是什么
赵本山老婆是回族吗
赵本山妻子马丽娟年龄是
赵本山的老婆是那里人
赵本山现任老婆是谁
赵本山的妻子是谁
马丽娟(赵本山现任妻子)
马丽娟,女,回族,内蒙赤峰市红山区人,出生于1965年10月28日,是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的现任妻子 ,辽宁戏曲学校青年教师,因才貌出众,在铁岭民间艺术团时与赵本山相识。 因为一次意外受伤,马丽娟到医院照顾赵本山,和赵本山产生感情。1992年十月,赵本山与马丽娟在沈阳市举行婚礼。
赵本山的老婆是谁
赵本山老婆是谁
赵本山有几个老婆?
事实上,赵本山曾有过两任妻子,第一任妻子是葛淑珍,第二任妻子是马丽娟。赵本山和前妻离婚之后,再娶的马丽娟。
赵本山的前妻葛淑珍
1977年,母亲去世父亲逃荒的赵本山,经人介绍和小他一岁的葛淑珍走在一起。两人草草结婚,婚房还是一个租来的炕,一个房间里几个炕,挂上幔帐就是一个临时的“家”。
网传赵本山葛淑珍图片
直到1979年,赵本山才总算有了一个自己的房子,也是在那年年底葛淑珍为赵本山生下了玉芳。从当年的父女合照来看女儿应该没有随赵本山长。1982年的时候,葛淑珍又为赵本山生下一个男孩,取名铁蛋。可惜孩子天生聋哑,12岁因病早夭。
大家都知道赵本山在上春晚之前早就名声在外了,自1983年他在《摔三弦》中凭着盲人张志的形象走红开始,就和葛淑珍搬进了辽宁的“三室一厅”,此后赵本山一心扑在事业上,而葛淑珍则将家中事务打理的仅仅有条。
赵本山春晚
就这样过去7年,赵本山终于在1990年凭着作品《相亲》登上了春晚的舞台,从那一刻开始,他才真正开始红透全国,之后更是成为春晚的常客,21次登上那个无数人梦寐以求的舞台。
有句话讲的好,能同患难却不能共富贵。就在赵本山成名的第二年,他和葛淑珍和平的离婚了。没错,1991年,在铁岭,两人和平分手。
赵本山
对于离婚原因,赵本山事后接受采访道出了事情真相。“19岁还没明白家庭咋回事儿呢,就稀里糊涂地把婚结了。”赵本山实话说。生活上虽有过穷嗖嗖借了一铺炕结婚的光景,但没滋没味儿没有共同语言的日子注定最终他们要各奔东西。“家庭,肯定不光是吃饭喝酒抱孩子睡觉的地方,还应该有精神上的相互理解和互相支持滑陆者,有嗑儿唠才谈得上有感情和爱情。”
赵本山曾深有感触地对朋友说过心里话“我虽然结了婚就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于是后来,赵本山与前妻心平气和的离婚了,他把车,当时的全部家当25万元和三室一厅的房一并留给了前妻。净身出门。
赵本山的现任妻子马丽娟
1991年,赵本山与差距越来越大的前妻葛淑珍离婚以后,在工作中认识了他现在的老婆马丽娟。
赵本山与老婆马丽娟
与现任妻子的爱情源于一场车祸,因为马丽娟的悉心照料,赵老师很快康复出院。1992年赵本山主动向马丽娟求爱,二人终于走到一起。
赵本山前任女儿首次回家,妻子马丽娟态度冷漠,赵本山大怒,发生了什么
其实就是赵本山和前妻的女儿赵玉芳,在第1次去赵本山和马丽娟家里的时候,马丽娟并没有想象中的热情,反而对这个女儿态度十分冷漠,这让赵本山非常生气。对马丽娟这样的表现很不满意。并且非常严肃的和马丽娟说,如果你爱我的话,就应该要爱我的女儿,不行我们就离婚。
苦孩子出身
赵本山是辽宁农村的苦孩子出身,小时候家里太穷了,跟着瞎眼叔叔学习唱戏扮演盲人,有了一些演戏的萌芽表现。他后来学习了二人转,又演出过小品。有一次偶然被姜昆发现,挖掘推荐到春晚,从此走红。
而赵本山成名前有个村里的媳妇叫葛淑珍,个性泼辣,长相普通。两个人结婚后生育一个女儿,后来赵本山觉得和她没有共同语言,两个人最后还是离婚了。赵本山后来认识了马丽娟,也是一个教悉信艺术的老师,为人端庄大方,和赵本山情投意合,结婚后,生育一对双胞胎,日子很红火。
感情经历
几年后,赵本山遇到了姜昆这个贵人,事业一路腾飞,并数次登上春晚的舞台。事业的成功,一方面,让赵本山的眼界越来越开阔。另一方面,却把他和妻子的差距越拉越大。两人渐渐没了共同语言,这也让赵本山萌生了离婚的念头。始终徘徊不定的赵本山,终于在四年后的一天,狠下心来,向葛淑珍提出了离婚。
葛淑珍似乎早就预料到了这一天,她不哭不闹,淡淡地同意了。赵本山将子女二人交给葛淑珍抚养,并且将车子、房子、25万存款都留给她和孩子,净身出户。可惜的是,他们的儿子铁蛋在12岁那年,不幸去世,这也成为赵本山心中永远的痛。那之后,赵本山遇到了现任妻子马丽娟。马丽娟比赵本山小8岁,是戏曲学校的老师。两人情投意合,并结为夫妻。
赵本山的爱人马丽娟(赵一涵)在女儿球上大谈夫妻相处之道。自赵本山与马丽娟结婚以来,两人在婚姻这一块极为低调,除了2014年赵本山回应妻子马丽娟未移民一事外,几乎再也没有媒体报道两人的相关消息。
对于夫妻二人多年不同的框框,马丽娟表示:“我去探亲了,他就不管我了,我觉得在那里也会有麻烦,我还得腾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这种说法,确实是没有问题的。马丽娟与赵本山结婚后,马丽娟生下了一对龙凤胎,即现在的赵一楠和赵一涵,两个孩子在赵本山看来就像宝贝一样。赵本山虽不能陪,但照看好孩子,也算给赵本山解除了后顾之忧。
赵玉芳首次去赵本山家,遭受继母冷漠对待
赵玉芳是赵本山和前妻葛淑珍的长女。虽然说,赵本山和葛淑珍两个人是和平离婚的,但其实赵本山当时选择了净身出户。他对长女赵玉芳非常内疚,所以就算他和马丽娟两个人结婚了,也依旧支援着长女一家。在赵本山和马丽娟两个人买了房子以后,他的长女赵玉芳就想要去看望一下自己的父亲。但是没有想到,去新家里面,不但没有受到后妈的热烈欢迎,反而马丽娟一直都非常冷漠,也对赵玉芳爱搭不理的。
赵本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没有当着赵玉芳的面,指责马丽娟这样的行为有什么不好。只是找机会不断的和赵玉芳讲话,缓解她的尴尬。但是在赵玉芳离开了以后,就开始对马丽娟生气了。指责马丽娟这样的行为,是非常上不得台面的一种行为。赵玉芳是赵本山的女儿,所以自然而然会对女儿更加亲切一点。而马丽娟这样的态度,其实让赵本山非常失望。
如今,赵玉芳在赵本山的公司上班,和丈夫的婚姻生活也十分甜蜜。赵本山这个老父亲,总算了了一件心事。忙完大女儿的事,赵本山又开始操心起他和马丽娟女儿球球的事儿了。
球球梦想当网红,为此,赵本山又是给她买豪车,方便她去采购材料。又是现身她的直播现场,为她拉人气。又是发微博,帮球球拉票,可谓劳心劳力。所幸,球球也没辜负赵本山的付出,如今小事业做的红红火火,感情生活似乎也有了着落。也许,赵本山曾经不是个好丈夫,但却一直是个好父亲。
马丽娟个人资料简介 马丽娟个人资料简介是什么
1、马丽娟,女,回族,1965年10月28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是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的现任妻子 ,辽宁戏曲学校青年教师,与赵本山育有一儿一女。
2、马丽娟,因才貌出众,在铁岭民间艺术团时与赵本山相识。 因为一次意外受伤,马丽娟到医院照顾赵本山,和赵本山产生感情。1992年10月,赵本山与马丽娟在沈阳市举行婚礼。
赵本山老婆是回族吗
马丽娟-赵本山妻子 女,回族,内蒙赤峰市红山区人,是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的现任妻子 ,在铁岭民间艺术团时与赵本山是一副架。 1992年与赵本山认识后结婚,1997年生育一对龙凤胎。 与赵本山的车祸姻缘 1992年春节期间,赵本山在赴大庆演出途中遭车祸,两根肋骨骨折、右手腕挫伤,被送到医院抢救。赵本山重伤在床,一位朋友叫来曾与赵本山同台演出的马丽娟照料他。马丽娟166的个儿,是辽宁戏曲学校青年教师,才貌出众。1988年赵本山所在铁岭艺术团在辽宁各地巡回演出,曾邀请她出演阿庆嫂。赵本山与马丽娟也成为朋友。赵本山离婚后,很多人给他介绍对象,他都谢绝了。正准备回赤峰探亲的马丽娟,听说赵本山车祸重伤,立刻赶到医院。聪明的赵本山借机请马丽娟讲课。很快,赵与马结婚了。 1997年春节,赵本山正在春节晚会向全国观众拜年,沈阳传来消息:马丽娟生了一对“龙凤胎”!赵本山欣喜万分,晚会一结束连夜从北京赶回沈阳。他给男孩起名牛牛,闺女就叫妞妞。 求采纳!
赵本山妻子马丽娟年龄是
马丽娟,出生于1965年10月28日,2015年50岁。
人物介绍:
马丽娟,女,回族,内蒙赤峰市红山区人,出生于1965年10月28日,是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的现任妻子 ,辽宁戏曲学校青年教师,因才貌出众,在铁岭民间艺术团时与赵本山相识。 因为一次意外受伤,马丽娟到医院照顾赵本山,和赵本山产生感情。1992年十月,赵本山与马丽娟在沈阳市举行婚礼。
赵本山的老婆是那里人
马丽娟,女,回族,内蒙赤峰市红山区人,是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的现任妻子 ,在铁岭民间艺术团时与赵本山是一副架。 1992年与赵本山认识后结婚,1997年生育一对龙凤胎。 与赵本山的车祸姻缘1992年春节期间,赵本山在赴大庆演出途中遭车祸,两根肋骨骨折、右手腕挫伤,被送到医院抢救。赵本山重伤在床,一位朋友叫来曾与赵本山同台演出的马丽娟照料他。马丽娟166的个儿,是辽宁戏曲学校青年教师,才貌出众。1988年赵本山所在铁岭艺术团在辽宁各地巡回演出,曾邀请她出演阿庆嫂。赵本山与马丽娟也成为朋友。赵本山离婚后,很多人给他介绍对象,他都谢绝了。正准备回赤峰探亲的马丽娟,听说赵本山车祸重伤,立刻赶到医院。聪明的赵本山借机请马丽娟讲课。很快,赵与马结婚了。1997年春节,赵本山正在春节晚会向全国观众拜年,沈阳传来消息:马丽娟生了一对“龙凤胎”!赵本山欣喜万分,晚会一结束连夜从北京赶回沈阳。他给男孩起名牛牛,闺女就叫妞妞。如今牛牛和妞妞11岁了。赵本山把妻子当成良师益友,表演中有什么问题,总要请妻子指教。
赵本山现任老婆是谁
赵本山现在的妻子是马丽娟。
马丽娟,女,回族,内蒙赤峰市红山区人,出生于1965年10月28日,是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的现任妻子 ,辽宁戏曲学校青年教师,因才貌出众,在铁岭民间艺术团时与赵本山相识。
因为一次意外受伤,马丽娟到医院照顾赵本山,和赵本山产生感情。1992年十月,赵本山与马丽娟在沈阳市举行婚礼。
#赵本山夫人马丽娟是回族吗
上一篇
诸葛梓岐老公(林宥嘉邓紫棋是否分手)
下一篇
迈克尔杰克逊五次变脸(迈克尔杰克逊究竟整容了多少次)
相关文章
giao哥我太难了(我太难了啥意思)
giao哥我太难了(我太难了啥意思)
新世界深度解析(谁可以深度分析沈从文《边城》这篇小说,做课题,分析越深越好,谢谢)
新世界深度解析(谁可以深度分析沈从文《边城》这篇小说,做课题,分析越深越好,谢谢)
beyond乐队黄贯中老婆(朱茵黄贯中怎么在一起)
beyond乐队黄贯中老婆(朱茵黄贯中怎么在一起)
鱼丸怎么做?鱼丸要怎么做
鱼丸怎么做?鱼丸要怎么做
友情链接:Z-Blog on Github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本站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鲁ICP备2021035871号-10Powered By Z-BlogPHP 1.7.2
7、桓仁满族自治县的历史文化
朝鲜族服饰
朝鲜族人民不仅能歌善舞,喜爱音乐,而且注重衣着打扮,讲究仪表。朝鲜族人民非常爱整洁,历史上喜欢穿素色衣裳,因此有“白衣民族”之称。他们服装最鲜明的特点是斜襟,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朝鲜族服装根据年龄、性别而稍有不同。朝鲜族男子的裤子,裤腿和裤裆相当肥大,最适合盘腿而坐,裤脚系上丝带,同时喜欢在上衣加穿带纽扣的有色坎肩,出门访友时还要再加穿一件长袍。上衣弊亮的斜襟上镶着白布边,这样装饰,既很美观,又可以经常拆下洗净。衣服的颜色大体一致,衣服和裤子多为白色,但也有的是灰色、玉色等。
农乐舞
农乐舞是朝鲜族民间舞蹈之一,它实际是一种农民舞蹈,在朝鲜族民间广泛流传。农乐舞根植于朝鲜族大众之中,很早以前,朝鲜族聚居的地方就有了自己的农乐舞表演者,解放前后,村村都有自发组织的农乐舞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民间艺人的存在,农乐舞才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源远流长,最终成为朝鲜族民间舞蹈的代表和象征。
伽倻琴
伽倻琴 ,为朝鲜族传统弦乐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浓的弹拔乐器。它的形状近似于汉族民乐器古筝。
长鼓舞
长鼓舞是朝鲜族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脱胎于传统的“农乐舞”。长鼓分为长鼓、舞蹈长鼓、儿童长鼓和幼儿长鼓等几种。形状是两头粗、中间细,左边鼓筒直径比右边鼓筒直径大1厘米,右边鼓皮薄,左边鼓皮厚。古代的长鼓,用獐皮做左边的厚鼓皮,用狗皮做右边的薄鼓皮,鼓筒采用木材或多层纸、薄铁等材料制成。长鼓有沙市6个铜制的龙头形钩子,钩住松紧绳.松紧绳用三股真丝线制成,每只鼓上装有8全套袖,即用来调整鼓绳的皮套。
扇子舞
扇子舞源于传统巫俗,后来发展成为表演性的一种舞蹈形式,15世纪后期,由流浪艺人组成的以卖艺为生的组织,为谋求生存,常在村落里进行各种表演,内含“绳上杂技”、“地面技艺”等,称为“歌舞百戏”,其中常有扇子舞蹈。扇子舞由女子表演,通过舞动扇子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动作舒展大方,舞动扇子与执扇造型有机地融为一体,在舒缓的节奏中给人以优美典雅的感受,在轻快的节奏中则显得欢快活泼。
象帽舞
象帽舞属于独特的技巧表演,舞者以颈的力量频频摇动头部,使所戴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似车轮飞转般在舞者头顶和身体前、后、左、右划出种种光辉耀眼的美好彩环。象帽以飘带的长度分大、中、小三种,长者达12米,短者仅1.5米,介于中间为中象帽。甩象帽动作花样翻新,含“平甩象”、“左右甩象”及“主甩象”和“抖露珠象”等,能够边甩边跳跃,表演出“甩象跨步”和“伏身甩象”等高难动作。
顶水舞
顶水舞因舞者头顶水罐起舞而得名,是朝鲜族女性表演的传统舞蹈。朝鲜族妇女习惯用头部顶着器物行走,在插秧、锄草季节,妇女们常头顶水罐将饮水或米酒等送至田间地没雀头。顶水舞即在这种生活习俗基础上形成,而且一经形成,便在群众中间广泛流传。上世纪50年代初期,顶水舞在延边各地随处可见,成为当地群众最广泛的民间舞蹈之一。舞者顶的水罐,原是生活中的实物,后来为了便于起舞,多用纸糊的罐型道具,在表层上绘以漂亮的花纹,轻租察宽巧别致。随着道具变化,舞蹈动作也相应发展。顶水舞以“挫垫步”、“踏波步”、“碎步”为基本步伐,主要动作有“甜泉舀水”、“玉指弹珠”等。舞蹈通过模拟顶罐行进中的各种动作,抒发欢乐喜悦的内心感情,舞姿轻松优美。
刀舞
刀舞是一种由剑舞演化而来的舞蹈。刀舞与剑舞一样,雄壮、勇猛、跃动的舞姿贯穿舞蹈的全过程。舞蹈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勇敢、大胆、智慧、乐观的民族气概。舞蹈姿式刚柔相济,激舒并存,急缓相容,像疾风般的向前冲,左右猛刺,轻快猛移等动作,“喀嚓”、“喀嚓”的挥刀声以及浪漫的舞态,给人以强烈的号召感,体现了朝鲜族舞蹈的高超技艺。
筒箫
筒箫是朝鲜族民族音乐中的重要吹奏乐器,是竹管乐器中的中音乐器。其管长70厘米,内径2.5厘米,外径3.8厘米。制造这种乐器的选材十分考究,多选用福建、江西一带生长3年以上的优质竹材,截取竹根一二节到七八节比较坚硬的一段进行加工。竹材选好后要打通竹管,用火烤直,制成管身,然后划线钻出5个音孔,其中4个音孔在前,1个音孔在后,吹孔在上端,吹孔下端有振动膜孔,还有一个底孔,用来调整音准,振动膜孔贴有苇膜制的笛膜,笛膜上面有一个膜孔盖。钻好音孔,调好音孔,还要缠线、刷油,经过九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
奚琴
奚琴是朝鲜族人民喜欢使用的一处弓弦乐器,相传是我国宋代东北一带的奚部族创造的,故面得名。奚琴能机动灵活地演奏各种乐曲,声音抑扬顿挫,连续自如,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特别用其演奏出的滑音,几乎就是语言声腔的再现。
朝鲜族婚俗
朝鲜族旧时婚俗,通常男到女 家,先娶姑爷。届时,新郎在亲友陪同下骑马到女家。女家操办结婚。新郎、新娘先在院中隔桌互拜,并饮交杯酒。当晚在女家成亲。一般只在女家住一夜,次日携新娘返回男家再举行互拜等仪式。其它结婚细节大体与汉、满族相同。
朝鲜族饮食
朝鲜族的饮食主要以米饭为主食,以汤、酱、咸菜和其他泡菜为副食,具有自己独特的饮食风俗。米饭多为大米饭,也有大米和小米混做的二米饭,还有五谷饭等。
摔跤
每当各种节日或大型运动会,朝鲜族群众聚居的村屯都要自发地举行一次体育比赛,摔跤则是其中的一项重要赛事,参加摔跤项目的小伙子们,个个顽强勇敢,骁勇骠悍。比赛场上龙腾虎跃,热闹火爆,四周观众心情振奋,群情激昂。
跳板
跳板是朝鲜族姑娘们所钟爱的一项体育活动。跳板两端的姑娘踏动跳板,此起彼落,婀娜多姿,宛如空中芭蕾,别有一番情趣。跳板讲究多种技巧姿态,有腾空而起,翻滚而下的动作;有跃身曲体,双腿伸开,落地垂立的动作;有挺胸展臂,双腿叉开,落地合拢的姿态。跳板靠两个人的协调合作进行。有时边跳边唱,一个唱一个和。比赛有比抽线比拉高和比表演技巧两种。比抽线,就是比拉出的线的总长度,以抽线的长短定胜负。表演道具有铁圈、花环等,比谁的动作最符合标准,谁的动作难度大,谁的动作更优美。
荡秋千
荡秋千是朝鲜族少女参加的体育运动,艳丽的衣裙像彩凤的双翼,带动缕缕清风,远远望去,天空湛蓝,草地青青,浓妆淡抹的朝鲜族少女,宛若飞动的彩色蝴蝶,在天空中飘忽来去,仿佛一幅流动的瑰丽画卷。大型的荡秋千比赛更为迷人,只见众人围簇之下,高空中悬挂着一面皮鼓,荡秋千的姑娘们在围观者的呐喊助威声中,高高荡起,在空中用脚踢鼓,谁踢响的次数越多,谁将成为比赛的冠军。那在高空中流动着的“咚咚“鼓声,敲得人们心情振奋,心潮翻滚。
拔河
拔河也是朝鲜族所喜爱的一种能显示集体智慧和团结力量的民俗游戏和体育项目。朝鲜族在民间举行拔河游戏的历史很长。早在15世纪已盛行拔河比赛。过去,每逢正月十五,人们以村为单位进行拔河比赛。这一天,一早开始就热闹异常,方圆数十里的农民,各自组织农乐队从四面八 方涌来聚集在拔河赛场上,载歌载舞,锣鼓喧天。中午时分,双方壮丁各自扛着自己的绳子,进入赛场分界线接绳。拔河绳分“雄绳”和“雌绳”,连结时把雄绳尖头插入雌绳圈头里,然后插上大木簪子固定。随着裁判员的一声令下,全场群情激昂,助威呐喊。雷鸣般的呼叫声,锣鼓声,响彻云霄。比赛结束后,取胜的一方队员扛着拔河绳子,在农乐队的助兴下,欢天喜地凯旋回村。全村男女老幼,又载歌载舞,夹道欢迎,庆祝胜利。
婚俗
婚俗,是朝鲜族家庭礼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婚俗复杂,礼仪繁多,而今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得以简化,但其内容和程序并无太大的变化。有纳彩、纳币、迎亲三个程序。纳彩,就是定婚。纳币,是指新郎家向新娘家送彩礼。随后就要“迎亲”,也就是举行婚礼了。
丧葬
朝鲜族自古以来,将孝道视为万行首,因而在丧礼与祭礼中,比其他礼仪更彻底的体现了崇拜祖先的观念,逐步形成了丧礼,祭礼程序。
忌绳
朝鲜族人民十分注重出生仪礼,将其视为人生的开端礼,非常讲究。朝鲜族的出生礼仪大体包括“忌绳”、“百日”、“抓周”等。“忌绳” 是出生礼仪中的第一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一旦婴儿降生坠地后,这户人家就会在自家的屋檐下挂上一条草绳,即“忌绳”,以此告知众人婴儿的出世,外人禁止出入。如果生的是男孩,就把辣椒或木炭插放入绳内;如果生的是女孩,则插上松叶和松枝条。如果家中出生的不是第一胎,那么“忌绳”上的标志就不那么严格了。也有的家庭生了女孩也插上红辣椒,用以表达想生男孩的心愿。
抓周
“抓周”是朝鲜族格外讲究的一周岁生日仪式。这一天,母亲会给小宝宝穿一身精心制作的民族服装,将其打扮得漂亮可爱。若是男孩儿,要穿用红、黄、绿、蓝、灰、粉红、白等七种颜色的缎子缝制的七彩缎上衣,头戴幅巾,腰系荷包。要是女孩,要穿上色彩艳丽的彩色裙子。
花甲宴
朝鲜族自古以来,就把尊重老人视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极为重要的礼节。在日常生活中,对老年人关怀备至,一到节日,先和家里的 长辈依次恭喜问安,接着到村里其他老人家问好祝福。自1982年以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将每年的8月15日定为老人节,举行尊老敬老的活动,为老人健康长寿创造各种条件,使尊老习俗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全社会的美德。
满族婚俗
满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婚姻风俗习惯,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满族结婚一般先由男方择出吉日,同女方协商,最后由姑爷携礼物去女家送日子,并将原议定的聘礼如数备齐,送至女家,称为过大礼或过彩礼。结婚前1天,两家相距路远者,男方要代女家就近选好落脚之处,称之打下处。女家提前1天,亲友女眷陪同新娘抵达下处,并将妆奁送至男家。
满族礼俗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历来有讲礼貌、重礼节的优良传统;满族人民非常重视礼仪、礼节在生活中的作用,他们所创造、借鉴和遵循的礼节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满族育儿风俗
旧时满族农村妇女在分娩前,习惯将炕席被褥卷起来,在土炕铺一层草。将孩子生在谷草上,俗称落草。时至今日在个别地方仍保留这种习惯。在此前,谁家如生男孩,在大门口挂一张小弓、一支箭,意即祝孩子长大后能成为好射手;如生女孩,则挂一块红布条,象征吉祥。孩子满月时,亲友们前来馈赠礼品。如胸前佩挂的长命锁之类等。
满族房屋居室
满族人民的房屋结构多数是五檩四臼,石砌黄泥心墙,内外拌泥的草房。每株三间居多、五间、四间次之,五间的多是四合院的大户人家。开门位置一般是三间房在东面开门,四间房的在东侧第二间开门,五间房的在中间开门。窗户是上下两大扇,可以大启大开,窗户纸一般用高丽纸糊在外面,进门便是厨房,住宿屋一般都是南北大炕,两个炕之间靠墙处有一连接条炕,俗称万字炕。居住特点一般大都是老少几辈同住一栋房,只是儿子结婚时要挂上幔帐,晚睡时将幔帐放下。另一特点是凡小孩的居室,一般要在屋梁上或天花板上钉上两个钩环,以便挂摇车之用。
满族服饰
满族的服饰比较有传统特色,主要体现在服装主要有四种形式:旗袍(即长袍)、马褂、坎肩、夸裤。旗袍不分季节,男女均可以穿。马褂则为有一些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时穿着。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老的妇女主要为御寒,年轻妇女讲究质地、款式、花样、颜色,用以衬托体态美。套裤是无裤腰的棉裤筒,以两条背带固定,多为老年妇女冷天的穿着。满族人穿长裤与其民族不同的是必须扎系的腿带一般是白色的或 绿色、黄色等,较之女人的要长得多,尤其上山下地的男人腿带大都扎到膝盖下。
满族饮食
火锅
涮火锅是最为典型的满族饮食,不论是原始的满族火锅,还是如今华夏大地随处可见的现代火锅,吃起来都会令人联想起噼啪作响的山林篝火,联想到吱吱作响的小吊锅,弥漫山谷间的肉香、酒香,回荡在林莽间的满族先民们的欢声笑语。满族是如今风靡东西南北的火锅老祖,多少合家欢宴,多少亲朋相聚,多少宾客往来都在这红红的炭火里沸腾着各自的温馨和真情。
白肉酸菜血肠
白肉酸菜血肠是满族传统食品,普遍为各族人民所喜爱。又是城乡居民杀年猪之后,宴请亲友的一道主菜。五花猪肉,切薄片,与细切的酸菜同时加水下锅,加入调料。开锅后,再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血肠,即成一菜。此菜香而不腻,营养价值极高。
大黄米干饭炖鸡肉
大黄米干饭炖鸡肉是桓仁农村满族昔时招待客人的上好饭食。旧时稻米稀少,农村平日缺少待客的食物,偶尔客来,便煮黄米干饭,炖鸡肉,是最好的饭菜。至今,在非水稻产区的农村,此种饭菜仍是待客的佳肴。
粘火烧
粘火烧又称粘干粮,是满族民间的传统面食。每到冬天,满族人家一般都要蒸上几大锅这种粘豆包,冻起来随吃随拿。它是以糯米或大黄米、小黄米为主,掺入适量其他米碴,经过浸泡发酵,水洗之后,带水磨成粘面子,漆干,分成小团,按压成面饼,中间夹以煮熟的小豆加糖豆沙馅,再压成小厚饼,入锅烙熟。此饼,皮粘、馅甜且松散,营养丰富,是冬季和春节期间民间的主食干粮。这种蒸做的面点满族人叫馒子,又加小豆,又加红枣,不仅好吃而且好看。
酸汤子
原为满族传统食品。秋季新粮成熟之后,农村几乎家家泡酸汤子。做法是用玉米整粒入缸加水浸泡,发酵后用清水冲洗,去酸味,磨成水面,滤去渣皮,榨去过多的水分,即成汤面。吃时,锅内烧开水,用特制的汤子套,套在左手大姆指上,左手握一团汤面,用右手挤压,挤出的汤子条直接入锅煮熟,捞出盛碗,拌入肉炸酱、鸡蛋酱或葱花酱之类的佐料即可食用。酸汤子具有细腻、滑口、易消化、营养等优点。
菠萝叶饼
夏季,将玉米碴浸泡,发酵后,冲洗去掉酸味,加水磨成汤面,漆干后拍成小薄饼,中间夹以拌好的菜馅,外裹新鲜柞树叶,入锅蒸熟。菠萝叶饼,味道清香,油而不腻,是满族传统食品。
苏叶干粮
以糯米或大、小黄米为主料,将米浸泡发酵后,用水冲洗去掉酸味,加水成水面子,漆干后,分拍成薄饼,中间加糖豆沙馅,包成大饺子形状,外裹新鲜苏子叶,用锅蒸熟即成。苏叶干粮,粘而细腻,又具有苏子叶的香味。
满族游艺
满族是个渔猎民族,他的游艺项目特别多,游艺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它既是娱乐,又是健身,又是一种对抗。
嘎拉哈
嘎拉哈是满族女孩爱玩的一种游戏,也就是抓拐。拐,通常是取猪、羊或是鹿等动物身上比较小的关节骨所制成的。满族女孩把它抓来抛去,可以锻炼手的灵巧性,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后来这一游戏在汉族女孩中也开展得非常普遍。
老鹞抓小鸡
老鹞抓小鸡,这种游戏形式如下:一些小孩(不分男女孩)列成一队,一个扯一个后衣襟,装成小鸡。前排第一个装扮成老抱(即老母鸡),另外一个小孩单独在队前,装扮成老鹞子(老鹰)。游戏开始时,老鹞子装作抓小鸡的模样,来回捕捉小鸡,而老母鸡则张开双臂(翅膀)来回躲闪扑打老鹞子,来保护小鸡不被捉到。老鹞子每抓住对方一个小鸡,便装作拾柴点火烧煮吃鸡的姿态,然后让被抓住的小孩背他转一圈。如此重复进行,直到将小鸡抓光为止。
滑冰车
滑冰车,单腿驴、登冰鞋。一般为木板制作而成的冰上活动游戏用具,且多半为男孩子活动项目。
放雪坡
放雪坡,放雪坡多半是少年男孩子们玩的游戏,冬天积雪后,成群结队的男孩子三、五人拉一张爬犁(用木头制作的滑雪橇)爬到山坡上方,然后由摆头男孩子把方向,上面坐几个,按雪坡的陡、缓往下边放行,由于速度太快,往往搞得人仰马翻,这样一会儿爬上去,一会儿又放下去,玩得不亦乐乎。
轱辘冰
轱辘冰,每年正月十五元霄节夜晚,成群结队的满族妇女、小孩到河湖冰上来回翻滚。边滚边念:轱辘冰,轱辘洋,不腰疼,不腿疼。同时砸碎一此碎冰块含在咀里并带回家中一些送给老人及家中其他亲人,俗称脱晦气,克百病。轱辘冰时,妇女孩儿在月光下、明冰上,随意嬉笑玩闹,形式可以说丰富多样气氛十分热烈。
雪地走
满族女孩在室外,也有她们钟爱的游戏--雪地走,俗称走百病。满族女孩通常要做许多针线活,比如说,旗袍要十八镶,她的旗头绢花做得非常大,鞋绣得非常美,冬天因为雪特别厚,又希望人们能看到她的绣花鞋,就在鞋下面加了一个花盆底,垫起来在雪上走,既不脏鞋又能看到鞋的漂亮的绣花,第一表现自己的绣功,第二表现自己的体态,第三还可表现自己的体力,走起来要走百病,还要竞赛,胜者意味着一年吉祥如意。
斗拐
男孩子们愿意玩一种叫斗拐的游戏,也叫单人布库,布库在满语里是摔跤的意思,既是体力的对抗,又是友谊的交流;人多了也好办,一人背起另一个人,与另一组开展对抗,俗称骑马打仗,满族的孩子们管这叫双人布库;还有三人一组的玩法叫三人布库。
冰陀螺
此项活动多为男孩的冰上游戏,用木块削制而成的下尖上平的陀螺形,将冰嘎尖部朝下放在冰面上,用细鞭子适时抽打,使冰嘎在冰面上旋转不停息,颇具童稚趣味。
跑马城
跑马城是指参与者手挽手分列两排,相向而立,人数相等。攻城的一方如果冲开了守方的队列,即可将守方的一个人俘获带回到自己一方成为攻方队员,然后再由守方进攻,最后以人数多少论胜负。这既可以锻炼儿童的勇猛无畏的精神,增强体质,又可以体验到古代战场上交战双方喊阵的场面。
珍珠球
珍珠球也叫采珍珠,游戏共分三个区,第一个中心区叫水区,水区就是采珍珠的人互相在夺这个珍珠;第二个区叫蛤蚌区,拿着蛤蜊蚌挡着他不让他把这个珍珠往外扔出去;第三个区叫威呼区,威呼是满语'船'的意思。上面有一个人拿一个网子,又叫抄子,扔出来之后,来躲过蛤蜊蚌,抄到球,每抄到一个球得一分。
满族的丧葬、祭祀风俗
满族丧葬习俗虽较之过去较大变化,但在满族聚居的一些地区,仍然存留着过去的一些丧葬遗俗,如指路,报庙、哭九场、送褡裢等。现在,人死后,一些地方还有停留三天的风俗习惯,儿女经及至亲晚辈们都要穿孝服、戴黑纱以示。
8、家在黑龙江佳木斯,计划本年底结婚,对这个一点不了解,帮忙把流程以及基本预算说明一下,万分感谢
一楼你搞个河南的做什么?
黑龙江的挺复杂,你不是少数民族吧,要不就帮不到了,其实你们两个可以各回家去咨询一下父母,探听一下关于两方父母对于各种礼金额度的想法,然后你们两个再商量一下,礼金额度就好办了,对于流程习俗可以邀请双方父母一起协商一下(如果条件允许)双方达成一致最好。做好计划给两方老人都看一下,确认无误最好
下面给你个黑龙江的婚俗介绍,看看,个人觉得真的挺麻烦滴。
1、先说定亲。定亲一定要有媒人。就算李家的小伙看上了王家的姑娘,两人你有情来我有意,两家的大人也没啥意见,但也要象征性地请本村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来给做个媒人。这就叫明媒正娶。这种媒人最好当,只是在两家之间就一些面子上不好说的话,给传传话儿。无非是什么一些彩礼钱的事情。
2、谈到彩礼。彩礼分头茬礼和二茬礼。就是分两次把达成协议的彩礼钱拿给女方。这也不是随便的就拿过去,也要有个仪式叫过礼。过礼时,两个年轻人和双方的父母,还有三姨二姑妈等等和媒人相会在男方家里。女孩要给在座的各位敬烟,相互引荐,认识一下。
3、过完礼之后,这准新娘就会用这笔钱给自己置办嫁妆。这以后呢,要看两个人相处得怎样,婚期定在什么时间。一般不会拖得太长时间,因为,只要不结婚,逢年过节,男方家里都要把姑娘接来过节的,这过节也不白过。男方家里的父母是要给没过门的准儿媳一笔钱。所以时间长了,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一般人家都是定下来以后,一两个月,三五个月不等,就张罗迎娶了。在迎娶之前,还要有第二茬礼要过。这次就把还差的余额一次性的付清,这一次又不必非要有个仪式了。一般由媒人把钱给姑娘带过去就可以了。也有的叫“干折干卷”,也就是讲好了多少彩礼钱,一次性的付齐,没有第二次了。
4、要是有的人家有大龄的男女青年,眼看着一年比一年年龄大了,可是婚事就是解决不了。不是高不成就是低不就,就要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零点放鞭炮的时候,要那个年轻人搬一下“荤油坛子”。东北人家都吃“荤油”,就是猪大油。这就寓意“大婚动了”,表示着这青年人来年婚事会有结果了。
5、订婚以后,一般在年底秋收以后,就要准备迎娶了。东北的广大农村地区,有农历冬腊月娶媳妇的习俗。这主要有以下原因。冬天,卖了余粮和一些农产品后,是农民一年中最有钱的时候;还有,一些人家也还有娶个媳妇过大年的传统思想,图个喜庆吉利。
6、农村娶媳妇也有自己杀猪的。自己杀猪经济实惠,除了娶媳妇办酒席用之后,也好剩下过年吃。一般人家娶媳妇都是置办三天。第一天,就是搭“喜棚”,用木杆和苫布在院子里搭个喜棚。再有就是杀猪,做一些准备工作。这一天没有外来的客人。都是家里的直系近亲属,东北叫“坐堂客(qiě)”,什么叔叔、姑姑、姨姨、舅舅、表哥表姐等等。这些人来,不光是做客,主要的也是来帮忙的,我们东北就叫“落(lào)忙”。这些人负责搬桌椅洗刷餐具等等好些个活儿。这一天,也不正式的“放席”,厨师只作六个菜或八个菜,简单一点,因为都是家里人吃。第二天,就有外来的客人了。这就要正式的“放席”了,这一天就要有“落头忙”的,也就是在“落忙”的里面,他是“头儿”,领班儿的。类似于今天的司仪,也叫“支客人”。这个角色可是很重要的,婚礼办得顺畅不顺畅,那全要看他的指挥能力了。因为东家此时会忙得晕头转向。而“落头忙”就是东家的全权代表,此人极富有经验。这一般都是村里多年来大家认可的人物,家家办事都要请他来主持。这一天,还要设礼账,把接到的礼金一一记录,以后好记着来往。第三天,这天是正日子,就在这天迎娶新娘。在过去,都是女方送亲。送亲的车天蒙蒙亮就出发了,要赶在天亮之前到婆家。送亲的人数应该是单数,回来时是双数。姑娘上车,就叫做“上轿”,要由娘家哥哥抱着上轿,这叫做“抱轿”,没有亲哥哥的姑娘,就由表哥哥代劳。由族中一位有威望的老人带队。那时姑娘的父母是不可以送亲的。结婚典礼时,要有一位老人代表女方,在酒席前说一些客气话。无非是姑娘还小,不懂事,要男方多多包涵。对姑娘说,要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等等。女方家族中,也要安排一个小男孩“压轿”,到婆家后,要得到一笔“压轿”钱。到了婆家,新娘不能马上随便下轿。要在车门下面垫上一个高粱口袋。新娘要踩着高粱口袋下轿。预示着将来的生活会越来越高。过去,还有迈马鞍子,过炭火盆的,新娘的怀里要兜着用红布条绑在一起的斧子和两棵大葱。寓意着有福和过日子充足充裕。新娘还要蒙上红盖头,一些同龄的小伙伴,就用拌上五彩纸屑的五谷粮,往新娘身上抛洒,有的调皮的孩子,就使劲地打新娘。这时,那姑娘的伙伴,年轻的伴娘就要掩护新娘,“且战且退”,往洞房里走。这时眼疾手快的新郎就要一把扯下新娘的红盖头,搭在洞房的房门上,不可带着进洞房的。传说,那样不吉利。新郎这天也有特别的装束,那就是披红。所谓的披红,就是一些近亲,新郎的三姨二姑妈给新郎披红布,一般都是用红被面代替。这也有讲究,披得越多就越好,人气越旺。
7、进了洞房后,炕上要铺一床新被,新娘和新郎要抢着坐在上面,谁坐的面积大,将来谁最有福气,这叫做抢福。一般新郎都是象征性的坐一下。接下来就是新娘洗脸梳头。这洗脸,要满满的一盆水,盆里要放上一些硬币。娘家来的一位小姑娘,要给挂幔帐。这事,婆家是要给劳务费的。接下来,就是坐席。席间就是新郎和新娘给来宾敬酒,新郎引荐认识一些亲戚。此时,“支客人”要全程陪着。答复“娘家客”一些问题。此时“娘家客”有着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婆家生怕哪点招待不周,被人家挑理。吃完饭后,总算“三拜九叩”忙完这一段了。娘家人要走了,还要给娘家拿上四双碗筷和一块肉,这叫做“离娘肉”。终于打发娘家人走了,公公婆婆此时长出一口气,总算把媳妇娶到家了,脸上还是喜气盈盈的充满笑意。
8、晚上还是一样的闹洞房。在此就不一一细说了。无非是一些姑娘小伙戏弄新娘新郎。晚上,还要给新娘做一碗宽宽的面条,叫做宽心面。意思是新媳妇不要想念娘家,心里宽宽的不上火。有的人家,晚上还要请一位漂亮的惹人喜爱的小男孩睡在新人的炕上,叫做压炕。希望新人将来也生个胖小子。
9、然后就是三天回门。当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娘还不能在婆家过,要到一些直系亲属家去“躲灯”,迷信传说那三天,新媳妇不能看见婆家的灯,否则,方公公。就是对公公不吉利。
黑龙江婚俗全景
1、婚前一天新郎家会铺好床,在床下撒99个硬币,取天长地久的寓意。还要找一个儿女双全,父母健在的人缝被。
2、婚礼当天新娘早上化好妆,在娘家等,新郎根据典礼时间安排行程。婆家会有人贴对联,贴喜字。
3、新郎上岳母家接新娘时要用红纸包一大块猪排骨,叫“离娘肉”,也就是女儿是妈妈的心头肉,用这块“离娘肉”换新娘。然后还要准备99块新的5角硬币,以及红盖头,红包。
4、接亲的人去的时候必须是单数,意思是接上新娘要成双。并且接亲的人里要有一个上了年纪儿女双全的人,那样新郎新娘以后也能沾到她的福气,儿女双全,子孙满堂。
5、新郎要接新娘,新娘家的亲友会在个个门口把住,新郎每进一个门都有人拽门,新郎会通过说好话和给红包闯过一关又一关,才能见到新娘。
6、娘家人会准备面条和鸡蛋让新郎新娘吃,吃鸡蛋的时候会有接亲的来人问新娘鸡蛋生不生,新娘要回答生,接鸡蛋生的寓意,来说新娘会为新郎生孩子。
7、吃完面来接亲的人会拿出准备好的99个5角钱硬币让新娘抓到新郎衣兜里,新娘手抓“黄金”,新郎家的亲友会喊多抓点,多抓点,而新娘家的人会喊少抓点,少抓点。新娘只能抓一把。抓硬币的寓意是抓福,抓钱,99个硬币要是新娘抓的超过留下的,就说以后婆家日子会过好,娘家日子会过不好,反之则说明娘家会过好。
8、接下来新郎要为新娘扎红腰带,新郎自己已经扎了。红腰带就是一块红布,新郎把它叠好,在里面包上100元钱,就是说以后小两口的日子会越过越有,“腰缠万贯”。
9、接下来新郎要为新娘穿鞋,可红鞋会被新娘的亲友藏起来。新郎要到处找鞋,找不到的时候就要用红包上亲友那赎鞋。
10、找到鞋后新郎要给新娘穿鞋,然后给新娘盖上红盖头抱新娘下楼。
11、新娘的家人为新娘包四个大红包,里面包上陪嫁给新娘的东西,还有红盆等东西,包陪嫁东西有专门的印着喜字的红布。
12、到新郎家新房后,新郎的亲朋会拿着五谷杂粮打新郎新娘。还有人专门接过娘家人手中的东西。进门以后会有娘家人帮忙铺床,被子里有红包,找到红包,铺好床,新郎新娘要坐在新床上,被子下用红纸包着一把斧子,新郎新娘在两个坐福垫上坐福。
13、一对新人坐在斧子和坐福垫上,包含着很多祝福,祝一对新人一生有福,福气一直在身边。
14、然后新郎的姐姐或妹妹会用一个红盆端来水,盆里有8个硬币,和两个葱,新娘要用它来洗手,洗手时要给红包,把红包塞端盆的人嘴里。盆里放葱的涵义是,以后生的小孩聪明。
15、在新房里要给公公婆婆行礼,给婆婆吃糖,给公公点烟,公公婆婆要说一些祝福的话。
16、最后到酒店举行典礼,走上红地毯。对公公婆婆行礼,改口叫爸妈。公婆会给改口钱一般是1001或10001,取千里挑一和万里挑一的意思。新郎对岳父岳母改口叫爸妈,岳父岳母会给一样的钱,表示同样的意思。
17、接着就是交换戒指,喝交杯酒,敬亲朋好友,婚礼也就完事了,新郎新娘开启婚姻的旅程。
饭店举行婚礼的行礼仪式
饭店行礼——是目前最普遍的方式,由证婚人、主持人作吉祥祝福,然后大宴宾客;方便又有效率,也不失热闹。而一般在喜宴上的仪式如下:
1.新郎、新娘在宴会厅门口迎宾;
2.证婚人、介绍人、来宾、主婚人及亲属入席;
3.结婚典礼开始,奏《结婚进行曲》;
3.男女宾相引新郎、新郎入席;
4.司仪主持结婚仪式;
5.证婚人发言,宣读结婚证书;
6.来宾代表发言,祝贺词;
7.新郎、新娘交换信物;
8.开香槟酒、切结婚蛋糕、喝交杯酒;
9.双方家长上台,家长代表发言,祝贺词;
10.新郎、新娘相向双方家长三鞠躬,向来宾三鞠躬,相互三鞠躬;
12.举杯,司仪宣布宴会开始;
13.男女傧相引新郎新娘退席;
14.仪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