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结婚离婚率
1、全国离婚率
以2018年为例,全国结婚登记1010.8万对,离婚总对数是446.1万对,离婚率是3.2‰。
据介绍,我国近6年结婚率连年下降,去年全国结婚登记947.1万对,离婚415.4万对。“不能将‘离结比’等同于‘离婚率’”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在会上强调,“以2018年为例,全国结婚登记1010.8万对,离婚总对数是446.1万对,离婚率是3.2‰。如简单按照离婚量除以结婚量计算所谓‘离结比’则高达44.1%,这是不科学的。”
(1)2016年结婚离婚率扩展资料
2014年起,我国结婚率逐年下降。民政部二级巡视员杨宗涛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适婚人口总数下降。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人口数量减少,这是当前结婚率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二、不少人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变化,对于很多“80后”“90后”而言,晚婚、不婚等现象越来越常见,社会包容度也在提高。
三、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年轻人受教育的年限增加,结婚年龄不断推迟,相当一部分适婚人口没有结婚。对此杨宗涛表示,结婚率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民政部和各级民政部门将完善相关社会政策,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积极的恋爱观、婚姻观和家庭观。
2、结婚率是多少,离婚率是多少,这年
据有关方面统计,从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内地离婚率直线上升。一九八零年中国内地结婚七百十六万六千对,离婚为三十四万一千对,离婚率百分之零点七。至一九九五年,结婚为九百二十九万七千对,离婚则达到一百零五万五千对,离婚率为百分之一点八。十五年间,离婚率上升了近三倍。一九九七年,中国内地离、结婚比率为十三比一百左右,而一九八零年这一比例仅为百分之四点七五。
从人民法院受理的一审离婚案件数量来看,一九九零年是八十一万多件,一九九一年是八十六万多件,一九九四年上升到一百零三万多件,一九九七年达一百二十四万多件,一九九八年略有下降。另外,还有多数人是到民政部门办理协议离婚的。
一九七九年,中国的离婚率仅为百分之三,而现在是百分之十三左右,从纵向看,中国离婚率上升比较快,但从全世界范围内看,中国尚属低离婚率的国家之一,所以说中国是婚姻家庭关系比较稳定的国家。
有社会学专家预测,进入二000年之后,中国的离婚率将以每年二百万对的速度递增。有 关专家今天在此间表示,虽然离婚率不断攀升,但人们对离婚的心理反应已从悲戚发展到平和。
新闻说首都的仳离率达到50.9% 国内行政事务的一部部日前发布一组统计数值,去年天下办理成婚登记834.1万对于,比上年增加22.7万对于; 办理仳离登记161.3万对于,比上年增加28.2万对于,增长21.2%,此中国内行政事务的一部部分办理仳离的99.5 万对于,比上年增加30.4万对于,增长44% 我国今朝仳离率上升很快从天下平均水平看,1979年仳离率为4%,1999年达到13.7%,2003年达到15%以上仳离率上升最快的是首都、上海、深圳、广州等多数大城市。北京2003年登记结婚数是9万对,离婚4万对,已经超过40%
3、离婚率怎么算出来的
现在国家统计局采用的计算离婚率的方式,是跟国际接轨的,具体就是:某年的离婚率=某年离婚次数/某年的平均人口总数。比如,2017年的离婚率就是437万离婚次数除以14亿人,那么统计出来的离婚率就是千分之几——这个统计方式好像不大容易能理解。
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统计方式,是媒体喜欢用的统计方式,就是算离结率。比如,2017年结婚对数是1063.10万对,离婚是437.40万对,那离结率是437.4/1063.1,也就是40%;2016年的离结率是415.82/1142.82,也就是36.4%。从这个角度看,“离婚率”逐渐升高——结婚人数持续下降,离婚人数持续上升。
这两种种计算方式其实很难被普通大众所理解,也很难准确反映离婚的本质。它们可能具有社会学意义,但对于以情感为载体的婚姻本身而言,是说不通的。
所以,比较理想化的统计离婚率的方式,应该是把每个人一辈子只结一次婚设为前提,只统计第一次离婚,只统计第一次离婚——我们只想知道你结没结过婚,离没离过婚。
这么计算,是想表明离婚率的含义是——有多少夫妻被证明已经没有可能走到白头偕老了。
比如我们村,在2016年,总共有200对夫妻、而且他们都是头婚组成的婚姻,其中一共有10对离婚了,包括过去几十年,那离婚率就是10/200,5%的离婚率;而在2018年,总的头婚夫妻是208对,有25对(加上过去的那10对)离婚了,那离婚率就是12%。
这个计算方式表明,有12%的夫妻此生跟“白头偕老”无缘了;有88%的夫妻还有一起白头偕老的可能,证明婚姻在我们村、在这个年代,还算是比较稳定。
当然,这些算法,好像跟我们理解的“离婚率”还是不太一样,我们平时聊天的时候总说,北京的离婚率差不多50%了,而我老家贵州省平坝县十字乡大院村的离婚率不到20%。
这只是一个是似而非的概念,大多数来自感觉,比如我在北京,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是离过婚的,所以我觉得北京的离婚率高,而我在老家,身边很少有人离婚,所以我觉得老家的离婚率低——但这种“感觉”,主观性太强,参考意义不大,它跟个人的圈子和职业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