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结婚大全 » 满汉冲麻麻事件结婚

满汉冲麻麻事件结婚

发布时间: 2023-05-06 02:16:46

1、清朝时期满汉不能通婚真的严格执行的吗?

满汉不通婚,搭含迟或严格来说就是旗民不结亲,是满族的旗制,祖制或祖训,规定满汉之间不通婚,违者严惩,甚至杀头,后来渐渐成了全满族人的定规,然而它并非大清律的一条。尽管没有律令方面的严格规定,但满族人几百年来基本遵守这条定规。自女真建国以来,历史记载的满汉通婚的例子很少。

处于国家统治阶层的旗人,其中包括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他们不允许和普通的汉人通婚。

入关时,八旗民众的总人数大约二三十万,其中满族、蒙古族占有绝大多数。

清末,旗人民众总数达到150万以上,其中105万为满族人,但是蒙古人和汉人数量都不多,各20万。

满汉通婚的倡议在多尔衮生前提出的,但是很难推广开来,基本上名存实亡。到了康熙皇帝期间,政治上更加趋向于保守,朝野之间刮起一股恢复八旗祖宗旧制的风气。当时已趋缓和的满汉关系再度紧张,满汉不得通婚更是成为天条,满人汉人都不得违反,违者严惩。

在乾隆三十年,明确提出:蒙古、锡伯、巴尔虎、汉军包衣佐领下之女,禁止与汉人结亲。

由此,除了汉军八旗的汉族女孩以外,其余旗人女子一律不允许外嫁给汉人。

据说在乾隆四十九年,有一个叫做王世新的汉族商人,在东北做生意时候娶了一个赫哲族的女人为妻,并且还生了一个孩子。

此事被清政府知道以后,王世新被戴枷锁示众1年,最后充军到边境。其妻子和年仅3岁的女儿发配为奴。甚至连妻子的父亲也被定罪。

当然,如果有特殊情况也是允许的,由于政治上,利益上的需要也是可以通婚的。但是需要到户部报备登记。如当时的和硕公主嫁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和硕格格嫁给耿精忠等,由此可见门槛还是挺高的。

但是长期满汉杂居,相互之间影响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隔老轿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会有些特殊的办法。

据说,乾隆把自己的女儿过继给汉族大臣于敏中,于是公主就变成了汉家女。然后乾隆把女儿嫁给孔子第七十二代嫡孙衍圣公孔宪培。这样就算没有违反“满汉不通婚”的祖制。

所谓的满汉不通婚知李并不是不与汉人结合。而是不与旗人以外的汉人结合。我们都知道满清政府把人民分为旗人和非旗人。旗人就是当时的国家上层社会人士(当然旗人也等三六九等)。所以绕过旗人的门槛也就算不违祖制了。许多汉族官员为了能将女子送入宫中就会想办法让其加入旗籍,这样就有资格入宫选秀。后来包括皇族在内出现了一些汉军旗的女孩,包括康熙的母亲佟佳氏。

满汉通婚的最大阻力是来自于满族八旗,而非汉人。大规模的满汉通婚有可能会导致八旗制度的最终崩溃,可能会导致八旗旗民特权的最终丧失。由此可见祖训、旗制也总是和全族利益挂钩的。

后来八旗子弟越来越多,如果全部都是内部通婚很多八旗子弟都要打光棍儿了。时间的流逝,相互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

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二十三日慈禧取消了满汉不通婚的政策。

2、清朝时满汉不通婚,为什么康熙的母亲还是汉人?

1、康熙的母亲属于汉军旗,属于满洲八旗的编制。所以康熙的母亲血缘上虽然是汉族人的后代,但是已经是汉军旗。

孝康章皇后(1640年-1663年3月20日),佟佳氏(本姓佟,原属汉军正蓝旗,康熙时抬旗入满洲镶黄旗,改姓佟佳氏),顺治帝妃嫔,康熙帝生母,生于梁游崇德五年,佟图赖之女。

2、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设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这一方面牵制了旗民关系,一方面提升了其影响力,还加强了军事实力。

而“满汉不通婚”本质上其实是“旗民不通婚”。清廷前期所规定的“满汉不通婚”,“汉”指的的确是汉人,但并不包括汉军旗人。

康熙之后,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丧等均有规定,旗民不通婚,有“不分满汉,但问旗民”之说。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才取消禁令,但是实际上民间早已通婚。

(2)满汉冲麻麻事件结婚扩展资料:

八旗里有满、蒙、汉三旗,其中满军旗地位最高,而灶渣简且这三旗之间是可以通婚的。所以“满汉不通婚”本质“旗民不通婚”,指的是八旗与汉人平民子女不可通婚,而“八旗”中有汉军旗,是可以和满军旗通婚的。所以此项规定指的并非民族而是等级。

虽然有明确规定“旗民不通婚”,但从“满汉不通婚”这一说法来看,清朝是有满人与汉人不通婚的传统习惯的。但这仅仅止于习惯,而非禁令。

所以,当满人子女与汉人子女想要结连理时,通常父母并不会以“满汉不通婚”极力反对。当然,前提是二人同属八旗或平民。

康熙的纯裕勤妃,陈氏,满洲镶黄旗人,二等侍卫陈希阂之女。她就是《甄嬛传》中多情的十七爷果郡王允礼的生母。

雍正的年妃,我们所熟知的“华妃娘娘”,是年羹尧的妹妹,也隶属汉军旗,是汉人。

乾隆的令妃,《还珠格格》里那位贤良淑德、善良大方,还非常喜爱小燕子的嫔妃,她也是汉人,隶隐裤属汉军旗。

另外,我们所熟知的康熙的生母佟佳氏,坊间传闻她是汉人,其实她是满人。

通俗来讲,这些汉军旗的嫔妃,从法律上讲不是汉人,而是旗人。虽然她们身上流着汉人的血,但是户口本、身份证上面写的都只是旗人。

3、满汉全席特曼孕期出轨真假 特曼出轨对象孟婆资料介绍

<

4、满汉浅川和月色怎么了

结婚了。满汉浅川和月色出自言情小山轿说《月色浅川》。在《月色浅川》第685章,满汉浅川和月色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月色浅川》作者是长智齿不长智商桥唯册,简介:有个人叫月色,有个人叫满汉浅川,然后印象中是一对,然敏宏而这不是重点。

5、清朝从什么时候开始满汉不得通婚的啊?

满汉不通婚,或严格来说是旗民不结亲,是满族的旗制,祖制或祖训,后来渐渐成了全族人的定规,而并非大清律的一条。尽管没有律令方面的严格规定,但满族人几百年山耐来基本遵守这条定规。自女真建国以来,历史记载的满汉通婚的例子很少。 但其间也有一些例外。 顺治五年(1648 年),摄政王多尔衮告谕礼部:“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亲睦,莫若使之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好者,听之”。(《世祖实录》第四十卷)。可是,几天之后,多尔衮对于满汉通婚作了进一步规定:凡希望嫁给汉人的满族官员之女需呈明户部,登记户口;希望嫁给满人的汉族官员之女也需报户部登记;非官员家妇女许配满人听其自便,无须报部。并告诫满人务必合法结婚,除了正式的妻子,不许另占汉族妇女。 看来这个通婚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官家子女要通婚必须要申报,并非自由通婚。民间虽开了绿灯,但真正照此执行的人很少。那么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因为满汉通婚的最大阻力来自于满族八旗,而非汉人。大规模的满汉通婚有可能会导致八旗制度的崩溃,会导致八旗旗民特权的最终丧失。看来,祖训、旗制也总是和全族利益挂钩的。 满汉通婚的倡逗乱春议在多尔衮生前很难推广开来,基本上名存实亡。两年后,多尔衮出猎时死于途中。多尔衮死后受到清算,他被追夺了生前的名誉和爵位。当年满汉通婚的倡议也随之成为多尔衮的大逆罪状之一。至于后来鳌拜等四位顾命大臣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期间,政治上更加趋向保守,朝野刮起一股恢复八旗祖宗旧制的风气。已趋缓和的满汉关系再度紧张,满汉不得通婚更是成为天条,满人汉人都不得违反,违者严惩。 乾隆年间有一个“曲线通婚”的故事,这就是乾隆嫁女的故事。乾隆把自己的女儿过继给大臣于敏中,于是公主就变成了汉家女。然后乾隆把女儿嫁给孔子第七十二代嫡孙衍圣公孔宪培。这样就没有违反“满汉不通婚”的祖制。不过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待议。《清史稿》里只有一句提到孔宪培:“宪培,字养元。乾隆五十九年,卒。子庆镕袭。”欢迎指出乾隆嫁女的史料出处。有的文章根据这段故事推断清朝废除“满汉不通婚”祖制的是乾隆,其实是错误的。
清末最终废除“满汉不通婚”祖制的,是慈禧太后。 到了光绪朝,汉满两族因为长期的杂居,早已没有什么纯正的满人。但是“满汉不通婚”的规定仍然十分严格。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但经历山摇欲坠原本强烈抵制变法的慈禧太后也开始推行较之前更为彻底的新政。西太后(慈禧)1901年在西安宣布“变法”开始,几年中清朝推行了一系列“新政”措施,其中包括满汉通婚。 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二十三日,慈禧发布懿旨: 我朝深仁厚泽,沦浃寰区。满汉臣民,朝廷从无歧视。惟旧例不通婚姻,原因入关之初,风俗、语言或多未喻,是陪燃以著为禁令。今则风同道一,已历二百余年,自应俯顺人情,开除此禁。所有满汉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毋庸拘泥。至汉人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和。嗣后搢绅之家,务当婉切劝导,使之家喻户晓,以期渐除积习。断不准官吏胥役藉词禁令,扰累民间。如遇选秀女年份,仍由八旗挑取,不得采及汉人,免蹈前明弊政,以示限制,而恤下情。将此通谕知之。 1902年2月1日(清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清政府选派八旗子弟出洋游学;再次宣布准许了满汉通婚。

6、《新文《现代满汉通婚录》看文地址及番外》最新txt全集下载

《现代满汉通婚录》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mvTYhIInow2zFLz187wloQ 提取码: vm46
有不少狗粮衡祥给我发纸条,咐帆搏留了言,问《现代满汉通婚录》在哪里可以看。
没再BLOG上,是因为这是绝恋轿基的窝。
今天被悦读纪的侯总催稿了……
逼不得已,俺发下了毒誓……跟他说若9月底内绝恋不交稿,就让他炖了俺家的狗。
555555………………冲动的后果。 

7、清朝时满蒙能通婚,为什么满汉不能通婚?

满蒙通婚始于努尔哈赤时期,并且大多数均为政治联姻。
努尔哈赤时期,曾带领建州女真三征蒙古科尔沁部落,皆大败而归,于是努尔哈赤便改变了对于蒙古部落的政策,用联姻的方式建立与蒙古部落,特别是科尔沁蒙古的联羡耐族盟关系。不仅仅是努尔哈赤自己,就连努尔哈赤的儿子们也是纷纷迎娶蒙古的贵族子女,而也有不少女真贵族的女儿们嫁到了蒙古。

与蒙古部落的政治联姻在皇太极和顺治时期达到了巅峰。皇太极后宫中,地位最为尊崇的五宫后妃,即即正宫皇后哲哲、关雎宫宸妃海兰珠、麟趾宫贵妃娜木钟、衍庆宫淑妃巴特玛璪以及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均来自于蒙古;并且这五位后妃也仅仅出自与两家,一家是姑姑哲哲带着自己的两个亲侄女海兰珠和亩纳布木布泰嫁给了皇太极,另一家是皇太极打败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后,迎纳了林丹汗的两位遗孀,娜木钟和巴特玛璪。皇太极死后顺治皇帝继位,也在多尔衮和孝庄太后的主持下,先后迎娶了两位科尔沁蒙古部落的贵族女子为皇后,第一位皇后还是顺治母亲孝庄的亲侄女,舅舅吴克善的女儿。

满蒙同为少数民族,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人口数量上,相较于汉族人处于绝对的劣势,因而更容易建立相互认同的同理心。况且满洲与蒙古的联姻和联盟是自努尔哈赤时期开始,清朝历代帝王所遵循的“国策”,为的就是团结蒙古部落的势力,在加强对于蒙古部落的统治的同时,稳定边疆安宁,所以对于满蒙通婚并没有限制。

满汉不通婚起源于努尔哈赤对于汉族人的“仇视”态度,而在多尔衮专政时期,已经从“满汉不通婚”变为了“旗民不通婚”。
努尔哈赤统治时期,对于汉族人口采取了极为仇视的态度,因而也制定了激化满汉矛盾、降低汉族地位、压榨汉民族百姓的政策,“满汉不通婚”就是其中之一。

而皇太极继位之后,逐步改变了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对于汉民族的政策,开始接纳汉民族,并且不断尝试用各种政策缓和满汉矛盾,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并没有就“满汉不通婚”的政策作出调整。

在皇太极死后,顺治皇帝继位,多尔衮开始专权摄政。定都北京的多尔衮为了进一步消弭满汉矛盾之间的矛盾,但是也为了遵照皇太极一贯要求的保持满洲人传统的旨意,同时也是出于对自己的父亲努尔哈赤的敬重,多尔衮没有完全的都否定“满汉不通婚”的政策,而是改为了“旗民不通婚”,也就是说,满洲人和汉族人可以结婚,但是汉族人必须是在旗的,也就是必须要隶属于汉军八旗的序列,才能与满洲人进行通婚。

但是可以说这个通婚的范围是非常小,毕竟当年多尔衮带领着关外几乎所有的八旗子弟入关,军队人数也就只有不到二十万,满、蒙、汉各族在旗人口相加就一百万左右。可即便如此,相较于之前努尔哈赤时期的政策,也算是一种进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满汉不通婚”的政策最终为慈禧所废黜。
由于清朝末年内忧外患不断,再加上国民的整体认知有了提高,最终,由清朝末年掌控朝政的慈禧太后主持废黜了“满汉不通婚”的政策。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发布懿旨:

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清朝正式允许了满汉通婚,废黜了“满汉不通婚”这一自努尔哈赤时期开始,持续了近三百年的政策。

准确的来说,清朝并没有满汉不通婚的规定,甚至清朝很多皇帝的生母、嫔妃都是汉人。比如康熙帝的生母佟佳氏、雍正帝的贵妃年氏、齐妃李氏、裕妃耿氏、乾隆帝贵妃高氏、嘉庆帝生母魏佳氏、全都是汉人。 不过这些人并非是单纯的汉人,在清朝她们还有着另一个身份“旗人”。
满蒙联姻:
在清朝,满蒙联姻远非一般的习俗可以相比,清朝统治者鉴于蒙古的重要地位,因此将满蒙联姻上升为国策,并且该项政策作为清王朝的国策,在整个清朝一直实行。 从努尔哈赤起,一直到末代皇帝溥仪,清朝的十二位皇帝都曾迎娶过蒙古族的后妃,尤其是清朝前期,刚刚兴起的满洲人由于要联合蒙古各部共同进攻明朝,所以,清初的几位皇帝以及亲王贝勒都曾迎娶了大量蒙古族女子作为后妃福晋,皇太极后宫中地为最高的五宫后妃都出自蒙古,并且都是博尔济吉特氏,博尔济吉特氏在清初曾连出三位皇后。 有清一代,清朝皇帝都十分注重蒙古的作用,清朝始终将蒙古作为王朝北方的长城。
“满汉不婚” :
在清朝旗人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八旗汉兄弊军以及各地的驻防军等等,民人则是不在旗籍的汉人以及回民、藏民等。当然这仅仅是民间习俗,而不是官方的规定。可想而知这种习俗不会严格执行, 还是有一部分旗人娶汉民为妻的,而且“不通婚”仅指娶为正妻,纳妾并不在“不通婚”之列 。

清王朝在入关之前就设立了八旗制度,除了满洲、蒙古之外,还有大量的汉人和归顺的朝鲜、达斡尔、 锡伯、赫哲、斡罗斯等,他们也被清政府编入旗籍,成为了旗人。 在清朝,旗人之间是能够互相通婚的,不能与满人通婚的是没有旗籍的汉人,而不是所有的汉人 ,清朝统治者将不在旗籍者称之为“民”,而加入旗籍者则称为“旗人”。 所以,所谓的“满汉不通婚”实际上指的是“旗民不通婚”。而不是满汉不婚。

清王朝从来没有所谓“满汉不通婚”这一条,举个例子——曹雪芹家族。曹雪芹的亲姑姑、曹寅的女儿曹氏嫁给了铁帽平郡王(克勤郡王)讷尔苏,而且曹氏所生的儿子、也就是曹雪芹的表哥福彭后来还承袭了铁帽子平郡王爵位!曹氏家族是内务府包衣汉姓,祖上是地地道道的汉人,又怎么能说“满汉不通婚”呢?

克勤郡王府

如果说曹氏家族还不具备典型性,那就再说一位,清仁宗嘉庆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魏佳氏本姓魏,同样是内务府包衣汉姓出身,她的父亲魏清泰祖上也是如假包换的汉人。魏佳氏这个姓氏,乾隆年间是魏氏家族举族抬入镶黄旗满洲之后才改的姓氏,在此之前他们就姓魏!连皇帝的亲妈都是汉人,就更别说是其他人了。清王朝从来没有所谓“满汉不通婚”之说,不通婚的是旗民——旗民不通婚。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所谓旗人,不仅仅只有满洲人,还有汉人、蒙古人、朝鲜人……等等等等。比如清高宗的淑嘉皇贵妃金佳氏、即仪慎亲王永璇和成哲亲王永瑆的生母,她的祖上就是早年间归附满洲的李氏朝鲜人。八旗每旗下辖满洲牛录、蒙古牛录、汉军牛录和包衣牛录多少不等,只要是隶属于这些牛录的一众人等,都算是旗人,包括祖上是汉人的汉军和包衣汉姓,他们之间都是可以相互通婚的,比如前面提到的曹氏与讷尔苏、魏佳氏与乾隆帝。

再比如清世宗雍正帝的敦肃皇贵妃年氏、也就是年羹尧的亲妹妹,她出身汉军,祖上同样是汉人,甚至连姓氏也一直沿用了汉姓!但她依然属于旗人,是可以与满洲人通婚的。

敦肃皇贵妃年氏

清王朝的所谓民人并不是汉人的代名词,是有特定指向的、专指不在八旗编制之内的汉人,也就是原明王朝统治区域的汉人。当然,也不全包括,比如像洪承畴之类的汉奸及其后代,后来也被编入了八旗序列。起初洪承畴被编在了包衣牛录中,后来为了照顾他的脸面、被改成了汉军……

洪承畴

按照清王朝的规定,只有满洲人只是不能与民人通婚,并不是所有汉人。其他人则没有任何限制,比如蒙古人,无论是八旗蒙古还是外藩蒙古,都可以与满洲人通婚、甚至与宗室和觉罗通婚。再比如回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维吾尔族),也同样是可以与满洲人通婚的,乾隆帝的容妃和卓氏就来自于回部。

容妃和卓氏

当然,这也并不是绝对。旗籍并不是血统、生来就无法改变。比如前面提到的洪承畴, 他本是地地道道明臣,后来不照样成了旗人?还有一些汉军、包衣之类,经过所谓抬旗之后便堂而皇之成为了满洲人,比如前面提到的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家族。换言之,只要皇帝愿意,理论上任何人都是可以成为旗人、甚至满洲人的,这只是操作层面的问题罢了。或者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如果皇帝真的想要纳哪位民人女子为妃嫔,给她一个旗人身份就是了,对于一言九鼎、朕即天下的皇帝而言,这并没有什么复杂的,无非编点材料、找点理由罢了……据说乾隆帝的纯惠皇贵妃苏氏原本就是民人女子,至于她到底是怎么成为乾隆帝妃嫔的,史籍大多讳莫如深,很可能就是乾隆帝在旗籍上动了手脚。

纯惠皇贵妃苏氏

旗籍这东西,对于普通人而言,是很难改变的,民人想要成为旗人,难于登天。可对于皇帝而言,那不过就是一个工具、甚至一句话罢了……清王朝之所以要求旗民不通婚,无非是在刻意强调自身的血统纯正、强调满洲人“高人一等”,说白了和传说中元王朝把人分成四等并没有本质区别。一来是为了打压人数众多的民人群体,便于统治;二来也是为了避免自身被庞大的民人群体所同化。而这一切。都是针对老百姓的,从来也管不住皇帝!

清高宗乾隆帝弘历

其实,在民间这种所谓旗民不通婚执行得也没那么绝对。除清初的一段时期之外,清王朝的一些旗人贵族、大户人家纳民人女子为妾的不在少数,只要不是娶回家做正室,清王朝官方基本上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至于什么外室之类,那就更加没人管了,甚至包括一些宗室、觉罗,也有不少养民人女子为外室的,只要不给名分,根本没谁会去较这个真儿。到了晚清时期,所谓“旗民不通婚”几乎成了一纸空文,民不举、官不究,除了宗室、觉罗不能娶民人女子为正室之外,其他人爱咋地咋地……

首先我们说说为何满蒙能通婚。

1、满族婚姻是从“旗人”这个整体发出的,只要是“旗人”就可以结婚,而“旗人”包含了的满人、蒙古人。

2、后金为入主中原,从努尔哈赤时期,就联合蒙古势力,与蒙古进行政治联姻。

那么满汉为何不能通婚呢?

1、后金满族,为了维持其民族的传统性和血统的纯正性,所以才制定了这样的婚姻制度——满汉不通婚。这个制度,在努尔哈赤时期就被定下了,被称为祖制。

2、后金入主中原之后,生怕皇权旁落于汉族,为维护其在中原的统治,清朝实行了民族隔离政策,并且推行了八旗制度,规定满蒙八旗子弟可相互通婚,而满汉之间不能通婚。

3、满族与汉族,民族风俗、生活习惯不同,如果和亲,就会被汉化。

满汉不通婚这项政策,是在努尔哈赤时期制定的,在清末时被慈禧太后废除,历经三百年左右。1902年2月1日,清政府选派八旗子弟出洋留学,再次宣布了允许满汉通婚。

简单来说,是政治需要。

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内外因素干预,不同民族的人通婚没有太大障碍,毕竟大家都是人,又没有生殖隔离。不过在外界的强力干预下,比如政治规范,通婚就会受到影响,如果受影响的时间长了,内部也会产生不能跟某族通婚的习俗。

满族作为渔猎民族,早期肯定大多数都是在本民族内部的不同氏族或血缘较远的部族中通婚,跟同居一处的其他民族交流较多,也有通婚,比如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在后金崛起之前,女真人(满人)跟蒙古族、汉族的交流都比较少,通婚只是偶尔的小概率事件。

当努尔哈赤造反并连战连捷建立后金后,情况大不相同了,后金一方面有联合蒙古共同对付明朝的需求,另一方面有进攻明朝掳掠奴隶的需求,于是后金内部的民族成分就变得很杂。

对蒙古方面,政治联盟的一大保障自然是联姻,努尔哈赤时期,能够接触最多的就是漠南蒙古,其中跟科尔沁部联姻最多,努尔哈赤曾进攻科尔沁失败,于是转为联姻结盟。

联姻说来简单,就是后金高层娶蒙古女儿同时把公主嫁给科尔沁王公,之后的后金(清朝)皇帝都延续了这种联姻方式,把满蒙结盟当作清朝的重中之重,只不过联姻对象不再局限于科尔沁部,而是扩展到了蒙古其他部落,皇帝因此获得蒙古大汗的称号,一举解决蒙古对中原的威胁。

满蒙联姻是非常普遍的,最多的时候,皇宫中最尊贵的妃嫔全都是蒙古人,那就是皇太极称帝后册封的 五宫后妃,他们全都是蒙古人,其中三位来自科尔沁部,两位来自察哈尔部。

清朝很注重平衡跟蒙古的关系,毕竟这个游牧民族对于中原的威胁是巨大的,清朝已经入主中原,对蒙古王公要既加大棒又扔萝卜,才能保证自己的北部安稳。

对汉族方面,通婚只能算 正妻,毕竟从努尔哈赤掳掠开始, 被掳掠的汉民肯定有不少女性,你不能指望后金统治者都让她们去做苦力,收为侍妾肯定是有的,这种情况跟通婚根本不搭边。

之后清朝入主中原,所做到的也只是禁止旗民不通婚,此时的八旗远不止满族人,还有蒙八旗、汉八旗等,中间也有鄂温克族等其他民族的,他们统称为 “旗人”,算是清朝军事力量及家属,“旗人”之外,就是 “民人”。

旗民不通婚除了朝廷对于旗民相混的考虑,还有旗民自身对财产的需求,因为旗人 都是军人,高级军官可以有私产,普通旗人就指望着朝廷发的救济过活, 旗人与非旗人通婚会有嫁装彩礼等问题,可能造成财产流失,所以旗民通婚一般都是当小妾,不会是正妻,小妾可就不涉及财产流动了。

大家都误解了,不是满汉不通婚,是旗汉不通婚。清朝八旗包括满族八旗、蒙古八旗、汉族八旗等三大旗族。只要带旗,不论满蒙汉都能通婚,但存在一个资格,比如正黄旗包衣,这个包括满蒙汉三族,他们主要服侍服从皇帝等皇族,所以能自由翻身晋升的机会很少,并且高级旗族往往不会娶正黄旗包衣女子为嫡妻,只能纳为妾。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丈夫与妻子才是婚姻关系,与妾不是婚姻关系,是不认妾的娘家为娘家的。

嘉庆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延禧攻略女主原型),是清朝唯一一个汉族皇后,虽然是追封的。魏佳氏生前最高嫔位是皇贵妃,皇贵妃是副后,只有在不册立皇后情况下才会册立皇贵妃,当时已经是后宫之主。魏佳氏原来就是正黄旗包衣,按理只能当到贵妃或皇贵妃已经是破天荒,但魏佳氏备受乾隆喜爱,也是乾隆所有妃嫔中为乾隆生养孩子最多的妃子,所以在古代追封某种程度是承认的。

满族人经过千辛万苦灭掉明朝,建立清朝政权后,为了巩固其统治,推行八旗制度。将满人都编入八旗,后来又将归顺的蒙古骑兵也编入八旗,称为蒙古八旗;还将一部分最早归降的汉军也编入八旗。

旗人与非旗人有着非常严格的区别。称所有不在旗的人被称为“民人”,于是在旗人与民人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旗民不结亲的风俗。这种风俗在满族内部又被称为满汉不通婚。所以这所谓的满汉不通婚并不是说满人和汉人不能结婚,八旗内部的满人与汉人是可以通婚的,只是旗人与不在旗的汉人不能结婚。

不过这满汉不通婚,只是满族人的一种旗制或祖训,在大清朝的律令里并没有做出明文规定,但满族人能够遵循几百年不变,其族内部之团结可见一斑,看来能够灭掉明朝是有原因的。不过这一习俗,在清末时被废除了。

至于原因嘛,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点:

第一,这是族训,要遵守,要尊重老祖宗。

第二,避免满族人被汉化。如果和汉族人通婚,那后代的血脉就不纯正,时间久了肯定会被汉化,毕竟汉族文化的影响力可不是一般的。

第三,为了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要是满汉通婚了,那大清王朝的高层肯定会有汉人出现,要是哪一天高层里全都是汉人的话,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满汉不通婚,这句话有一定的误区,应该是旗民不通婚才对,所谓的民是指没有入八旗的百姓。八旗制度建立以后所有的满族人都编制入内,满清打败蒙古以后把蒙古人也全部按八旗制度编练在册。除此以外北方的几个少数民族都全族编入八旗,如鄂温克族、锡伯族、达斡尔族等。满清入关之前被劫掠来的汉民和投降的兵民也被编成汉八旗,这部分的汉人是可以与满族人结婚的。

清朝皇帝立汉族皇后的就只有顺治帝的妃子佟佳氏,因为儿子玄烨被立为康熙皇帝,被策立为皇后。(佟佳氏的民族是有疑问的,佟家远祖应该是满族人,但是后来定居抚顺成为当地巨富,此时基本已被同化为汉族人,佟家被编入汉军旗,佟氏也改成佟佳氏。)

清朝皇帝的妃子属于汉军旗的就比较多了,康熙帝的十七皇子允礼的母亲是汉军旗;雍正皇帝纳了年羹尧的妹妹为妃,年羹尧家是雍正的包衣奴才;嘉庆皇帝的母亲就是汉军旗不胜枚举。

旗民不通婚实际上执行的并不是很严厉,主要是宗室弟子和满族上层人士,底层的满族八旗和汉人一起生活了二百多年,怎么不会有交集婚配。本来女真人生活在东北苦寒之地,和汉族通婚的情况不多,逐渐有了满汉不通婚的习俗。入关以后满族人少,保持不通婚也是防止被汉人同化,而且入旗也是一种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经常能看到某个汉族官僚因为有功被赐予入旗籍作为奖励,比如施琅从台湾投奔清朝,就被赐予正红旗身份。

光绪帝时期(实际操作是慈禧)正式下令废除旗民不通婚政策。也是因为与八国联军开战在即,与西洋各国矛盾大于满汉民族矛盾的结果,也是清廷笼络汉族人心的手段。

满汉可以通婚,没有满汉不能通婚一说,只有在电视剧电影等文学作品中满汉不能通婚,如果查一下清朝皇帝和各大臣身上百分之九十多都有汉族血统,所谓满汉不能通婚是无稽之谈。

8、清朝“满汉通婚”艰难,你都有哪些了解?

清朝200多年来,尽管满族贵族实施了许多限制满汉通婚的政策,但清末满汉通婚从未中断。除了满汉两朝上层阶级之间的婚姻、宫廷和皇室才艺表演女性之外,两个民族之间的通婚也非常普遍,尤其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在清代的满汉通婚中,汉军(无论是内务院的汉军还是八旗汉军)是两个民族通婚的桥梁。它可以与满洲、蒙古、新满洲和汉族通婚。


在清代满汉婚姻关系中,有史克的证据表明,上层公主嫁下或满族富户娶汉族妇女为妻妾。只是我总觉得洛纳敏的女人是非法的,而满洲旗的民间人士有非常严格的禁令。然而,自乾隆王朝以来,这一障碍已被打破。满汉人通过“名婚”或“私婚”来达到满汉通婚的目的。所谓“大名鼎鼎的婚姻”,就是要让想嫁给满洲国人的汉族女孩成为“汉军旗族已婚女儿之首”,以解决人民妇女嫁给满洲国人的问题。事实上,所谓“汉人不通婚”是一个错误的信息。清朝真正规定的是“旗民不通婚”,即以是否有旗族为标准,旗民与非旗民不通婚。



清朝实行“八旗制”,将许多人纳入旗族,八旗并非当时唯一的满洲人。清代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八旗。此外,新满洲还有锡伯、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和法雅卡族,还有八个外旗和三个内旗。八个旗手家庭拥有旗手国籍,这些人被称为“旗手”。为了确保满族统治阶级的“纯洁”,有一个古老的习俗,即满族和汉族不通婚,主要是根据满族八旗制度、祖传制度或祖传教诲,逐渐成为整个家族的统治。这不是“清朝法律”之一。虽然没有严格的法律法规,但大多数法律法规都是由“皇室亲属”统治阶级严格遵守的。


 默许“平民满族”通婚事实上,对于“普通”满族旗人来说,他们默许满汉通婚。根据历史记载,它后来得到了贵族道尔根的支持。据说多尔根对“满汉通婚”作了一些规定:"满族官员的女儿如欲与汉族人结婚,必须向户务部办理户口登记;;汉族官员的女儿如欲与满族人结婚,也必须向户籍部申报;非官方妇女可以与满族人结婚,无需向外交部报告。满族人必须合法结婚,除正式的妻子和儿子外,不得占有汉族妇女。”

9、清朝“满汉通婚”艰难的原因是什么呢?

清朝是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作为满族贵族统治的朝廷,也想不断的统一民族不同带来的清朝内部隔阂。所以,清朝不断的推行满汉通婚,而结果却是非常艰难。

历史记载,早在顺治皇帝在位的时候,汉族百姓就对朝廷的满汉通婚非常不满。哪家姑娘一听说朝廷要推行满汉通婚,就赶快在身边找汉族男子成亲,无论这个汉族男人是贫穷还是富贵,都愿意成为这个汉族男人的女人。

为什么满族皇帝的统治下,满汉通婚很难被推广开来?

 

1、贵族宗室还是做了很多努力

虽然民间的汉女对朝廷的满汉通婚令非常的抗拒,但是在《清史稿》以及清朝宗室的相关资料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不少的清朝的宗室与汉族女子成为一家。

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慎郡王允禧,他的嫡福晋就姓祖,是佐领祖建纪的女儿。乾隆帝的八皇子永璇的侧福晋就姓王,也是汉族。除了宗室之外,满族大才子的家眷中也有汉族女子,比如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的发妻就姓卢,是标准的汉族女子。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汉族女子并不是不能和满族男子结婚,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汉子女子嫁入贵族宗室和权势之家的情况。

 

此外,清朝还有一个比较独特的现象,那就是抬旗。比如说,康熙的生母是佟妃,但是她并不是佟氏而是佟佳氏。她的父亲佟图赖是正蓝汉军旗人氏。也就是说,这位嫁给顺治帝的佟佳氏,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汉族女子,而是汉军旗女子。在嫁给满族人之前,一些汉女的家庭会被得到抬旗的资格,这位佟妃就是如此。

又例如乾隆帝的高贵妃,她的父亲高斌就曾经是汉族包衣奴才出身,为了纳高氏做贵妃,乾隆帝就把高斌直接变成了镶黄汉军旗人。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发现,清朝人眼里的汉族女子也并不是一概而论,也没有十分排斥。只不过,汉族女子要嫁入满族家庭,很可能要给自己的户口变动一下。

 

2、旗民不通婚

除了宗室贵族的婚配,普通汉族女子会因为不在旗、包衣以及在旗等不同的户口在结婚的时候受到不一样的限制。比如道光年间的《户部则例》就规定,户口是旗籍的女子不能和民籍的男青年结婚,一旦查出来就等同于犯了重罪。这里的旗籍和民籍就是所谓的户口在旗或者不在旗。也就是说,只要是在旗的汉女,无论心爱之人是满族还是汉族,只要他们不在旗就不能和他们结婚。

制定这样的户口条例的并不只是道光帝这一位皇帝,即便是相对明智的康熙皇帝,也颁布过京城的旗籍汉女不能和民籍青年通婚的规定。虽然此举可能会保持满清贵族的血统,但受这样的法律影响,满族和汉族的男女之间通婚困难也直线上升。

 

3、频繁变动的婚姻法律

其实,满汉究竟能否通婚,有时候就连清朝人自己都弄不明白,因为朝廷的法律真的一时一变,即使是同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对满汉通婚的法令都会进行调整。有的时候这些皇帝希望满汉通婚,有的时候又突然反悔了。

多尔衮摄政时期,曾经下令允许满汉官民之间的通婚,不过多尔衮下台之后,这条法令很快就等同于废纸了。我们前面提到过,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曾经禁止在京旗籍汉女和民籍男青年结婚。但是,同样是康熙皇帝,在他没亲政的时候又曾经允许过宁古塔流放的民籍人把女儿嫁给旗人。

由此可见,满汉通婚的法令的变动太频繁,百姓很难适应。究竟满人和汉人结婚是不是合法的?没人能给他们一个准确的答案,他们只知道今年满汉可以通婚,但是之后会怎样,他们也不知道。通婚可能会面临重罚,也可能会得到鼓励,而不通婚则没什么影响。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最终让越来越多的满汉百姓选择了不通婚,这也间接导致了满汉通婚在民间推广非常困难。

 

4、生活习惯造成满汉难成良缘

公元1901年,慈禧太后为了赢得人心,颁布了解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的旨意。不过,这条旨意,没有看出满汉百姓能够通婚的喜悦,反而发现了满汉通婚变得越来越艰难。

原来,满族汉族的生活习惯本就有很大差异,房屋建造、物品用具、饮食习惯、日常礼仪这些非常影响家庭和谐。比如在慈禧的旨意中,就特意提到了汉族妇女缠足的习惯,她可不太喜欢。另外,一些地方满汉官员和小吏也会因为个人的喜好和传统习惯去干扰影响百姓。这些因素下,使得本就困难的满汉通婚变得越来越艰难。

 

 

5、深层的原因

为什么一听说朝廷推行允许满汉通婚的法令了,汉族女子们会如此惊恐,生怕自己嫁给满族青年?其实清朝的满族和汉族都心里很清楚原因。清朝康熙到乾隆年间虽然缔造了我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但是也因为日渐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使得朝廷和百姓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清朝的满族贵族的特权意识和对汉族普通百姓的压迫,迫使农民起义频发。

而这些起义和矛盾背后,其实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

按照朝代来说,明朝是汉族统治的,清朝是满族推翻了汉族统治而建立起来的朝代。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汉族百姓从内心中就对满清朝廷存在很多的矛盾和不满。尤其是清朝对汉族百姓的很多统治举动,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反抗意识。所以,才有了“反清复明”的口号喊了好多年。现在看来,做朋友都十分困难,更何况嫁娶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除了在旗、抬旗或者包衣出身的汉族官吏家的子女因为选秀必须和满族贵族结婚以外,民间的满汉通婚进度进行得还是很艰难。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禁令、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日益尖锐的矛盾,正是满汉通婚的真正困难所在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