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结婚大全 » 从兄结婚

从兄结婚

发布时间: 2023-04-06 17:55:04

1、宗悫文言文翻译

1. 宋书 宗悫传 文言文翻译

宗悫的字是元干,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是宗炳字少文,此人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有强盗来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跟着他喜好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所以没有被乡亲称赞。

= =下面是无关内容`

=============================================================

江夏王刘义恭任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宗悫随同义恭镇守广陵。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

(445),征伐林邑,宗悫自告奋勇洞帆请求参加战斗。刘义恭向文帝推举宗悫说他有胆量和勇力,于是任命为振武将军,作为安西参军萧景宪的副将,随同交州刺史檀和之围攻区粟城。林邑派大将范毗沙达前来营救区粟,檀和之派一支偏军抵挡,被敌打败。又派宗悫前往,宗悫分兵几路,放下军旗悄然无声地前进,一下子就攻破了敌军,占领区粟城,进入象浦。林邑王范阳迈调动全国兵力前来抵抗,把铠甲披在大象身上武装起来,象群进入阵地前后没有边际,宋军不能抵挡。宗悫说:“我听说狮子能威慑镇服一切兽类。”于是仿制狮子的形状,与大象相抗,大象果然惊恐奔散,敌军人马因此溃败逃散,于是攻服林邑。收取林邑奇珍异宝及其他各种物品,多得数不清。宗悫自己一点也没有要,除随身携带的衣物木梳篦子等物外一无所有渗颤拍,文帝十分赞赏他。 -

元嘉三十年(453),孝武帝刘骏讨伐刘劭,以宗悫为南中郎咨议参军,兼领中兵。孝武帝即位,任命他为左卫将军,进封洮阳侯。孝建年间,不断升官为豫州刺史,监五州诸军事。早先,同乡人庾业,家境十分富足用度奢侈,用一大桌子的菜肴招待宾客,而宗悫到来就摆上酸咸菜和小米饭,对客人说:“宗悫是军人,习惯于吃粗糙的饭食。”宗悫吃饱后就离去。这时庾业为宗悫的长史,出任梁郡太守,宗悫对他很厚道,不把以前的事放在心上。

大明三年(459),竟陵王刘诞占据广陵谋反,宗悫上表请求带兵征讨,骑着传送公文的马急速到都城,当面接受皇帝指示,皇上停下车驾对他慰问勉励了一番,宗悫耸身跳跃数十下,跳跃时左顾右盼气度豪放威严,皇上赞扬他的健壮。到出兵时,隶属于车骑大将军沈庆之部下。起初,刘诞哄骗部下说:“宗悫是帮助我的。”及至宗悫来到,骑在马上绕城急驰高呼说:“我就是宗悫。”丛羡事情平定后,入朝任左卫将军。大明五年(461),随从皇上打猎不慎从马上摔下来,脚被折伤不能上朝值班,皇上任他为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宗悫有好牛,符合进贡皇上的条件,官府去买,他却不卖,因此获罪被免去官职。第二年(462),恢复原职。前废帝刘子业即位(465),任命宗悫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衔。这年宗悫死。朝廷追赠为征西将军,加谥号为肃侯。

2. 《宗悫乘风破浪》的古文与译文

译文: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

叔父叫宗炳,人品高尚,不肯做官。宗悫年少的时候,宗炳问他的志向是什么,宗悫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时,正要进门,当晚就有强盗来打劫。当时宗悫虽然才14岁,却亲自上前抵抗强盗[1],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

字词解释宗悫(què):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将领。披散:分散,此指逃跑。

[2]。仕:做官。

(详见“文言知识”)拒:抵御,抵抗。贼:强盗乘:凭借。

[2]始:正。[3]泌:bì,宗泌。

[2]得:能够。志:志向文言知识仕。

“仕”指“做官”。原文“高尚不仕”,意为人品高尚,不肯做官。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意为读好了书就可以做官,“仕途”即做官的路;“仕宦人家”即做官的人家。[2]启发与借鉴这是成语“乘风破浪”的出典,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每个人都应有乘风破浪的精神。[2]。

3. 求《宗悫》翻译

宗悫,字元干。

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叔叔舞剑弄棒,练拳习武,年纪不大,武艺却十分高强。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结婚的日子,家里宾客盈门,热闹非凡。

有十几个盗贼也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正当前面客厅里人来人往,喝酒道贺之际,这伙盗贼却已潜入宗家的库房里抢劫起来。

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大声惊叫着奔进客厅。一时间,客厅里的人都被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

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盗贼一见来了人,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宗悫面无惧色,举剑直刺盗贼,家人也呐喊助威。

盗贼见势不妙,丢下抢得的财物,赶紧脱身逃跑了。宾客见盗贼被赶走了,纷纷称赞宗悫机敏勇敢,少年有为。

问他将来长大后干什么?他昂起头,大声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伟大的事业。” 果然,几年以后,当林邑王范阳迈侵扰边境,皇帝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讨伐时,宗悫自告奋勇地请求参战,被皇帝任命为振武将军。

一次,檀和之进兵包围了区粟城里林邑王的守将范扶龙,命宗悫去阻击林邑王派来增援的兵力。宗悫设计,先把部队埋伏在援兵的必经之路,等援兵一进入埋伏圈,伏军立即出击,把援兵打得个落花流水。

就这样,宗悫果然替国家打了不少胜仗,立下许多战功,被封为洮阳候。实现了他少年时的志向。

宗悫,南朝宋国南阳人,自幼习武,练就一身功夫,而且胆量过人。其兄宗泌新婚之夜,全家正在忙碌中,突然有十几个强盗趁夜打劫。

宗悫毫无畏惧,奋勇迎战,击退了盗匪。叔叔宗炳问宗悫:“你长大准备干什么?说一说志愿。”

宗悫应声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宗炳听了,既惊异,又高兴,不禁赞许说:“好孩子,志向远大的人,正应如此!”日后宗悫果然干了一番事业。宗文帝时,他被任命为“振武将军”,率兵南征林邑国。

这林邑国本是汉朝的日南郡象林县。汉末,功曹区连杀县令自立为王,宗悫率部南征时林邑已立国二百余年。

两军对垒,敌军以大象打头阵,颇难对付,一时不能取胜。宗悫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设计制作了一批模拟狮子上阵迎敌。

象见巨形假狮,吓得乱跑,敌军溃败,于是宗悫乘胜追击,直取敌都城象林。打进王宫,但见珍宝不计其数,部队却未取一丝一毫。

宗悫治军有方,所部纪律严明,由此足见一斑。宗悫为人廉正,曾任豫州刺史、雍州刺史,官封洮阳侯。

南北朝时,有个年青人名叫宗悫,字元干。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叔叔舞剑弄棒,练拳习武,年纪不大,武艺却十分高强。

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结婚的日子,家里宾客盈门,热闹非凡。有十几个盗贼也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

正当前面客厅里人来人往,喝酒道贺之际,这伙盗贼却已潜入宗家的库房里抢劫起来。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大声惊叫着奔进客厅。

一时间,客厅里的人都被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

盗贼一见来了人,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宗悫面无惧色,举剑直刺盗贼,家人也呐喊助威。

盗贼见势不妙,丢下抢得的财物,赶紧脱身逃跑了。宾客见盗贼被赶走了,纷纷称赞宗悫机敏勇敢,少年有为。

问他将来长大后干什么?他昂起头,大声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伟大的事业。"果然,几年以后,当林邑王范阳迈侵扰边境,皇帝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讨伐时,宗悫自告奋勇地请求参战,被皇帝任命为振武将军。

一次,檀和之进兵包围了区粟城里林邑王的守将范扶龙,命宗悫去阻击林邑王派来增援的兵力。宗悫设计,先把部队埋伏在援兵的必经之路,等援兵一进入埋伏圈,伏军立即出击,把援兵打得个落花流水。

就这样,宗悫果然替国家打了不少胜仗,立下许多战功,被封为洮阳侯。实现了他少年时的志向。

4. 宗悫的翻译

宗悫,字元干。

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叔叔舞剑弄棒,练拳习武,年纪不大,武艺却十分高强。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结婚的日子,家里宾客盈门,热闹非凡。

有十几个盗贼也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正当前面客厅里人来人往,喝酒道贺之际,这伙盗贼却已潜入宗家的库房里抢劫起来。

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大声惊叫着奔进客厅。一时间,客厅里的人都被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

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盗贼一见来了人,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宗悫面无惧色,举剑直刺盗贼,家人也呐喊助威。

盗贼见势不妙,丢下抢得的财物,赶紧脱身逃跑了。宾客见盗贼被赶走了,纷纷称赞宗悫机敏勇敢,少年有为。

问他将来长大后干什么?他昂起头,大声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伟大的事业。” 果然,几年以后,当林邑王范阳迈侵扰边境,皇帝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讨伐时,宗悫自告奋勇地请求参战,被皇帝任命为振武将军。

一次,檀和之进兵包围了区粟城里林邑王的守将范扶龙,命宗悫去阻击林邑王派来增援的兵力。宗悫设计,先把部队埋伏在援兵的必经之路,等援兵一进入埋伏圈,伏军立即出击,把援兵打得个落花流水。

就这样,宗悫果然替国家打了不少胜仗,立下许多战功,被封为洮阳候。实现了他少年时的志向。

宗悫,南朝宋国南阳人,自幼习武,练就一身功夫,而且胆量过人。其兄宗泌新婚之夜,全家正在忙碌中,突然有十几个强盗趁夜打劫。

宗悫毫无畏惧,奋勇迎战,击退了盗匪。叔叔宗炳问宗悫:“你长大准备干什么?说一说志愿。”

宗悫应声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宗炳听了,既惊异,又高兴,不禁赞许说:“好孩子,志向远大的人,正应如此!” 日后宗悫果然干了一番事业。宗文帝时,他被任命为“振武将军”,率兵南征林邑国。

这林邑国本是汉朝的日南郡象林县。汉末,功曹区连杀县令自立为王,宗悫率部南征时林邑已立国二百余年。

两军对垒,敌军以大象打头阵,颇难对付,一时不能取胜。宗悫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设计制作了一批模拟狮子上阵迎敌。

象见巨形假狮,吓得乱跑,敌军溃败,于是宗悫乘胜追击,直取敌都城象林。打进王宫,但见珍宝不计其数,部队却未取一丝一毫。

宗悫治军有方,所部纪律严明,由此足见一斑。 宗悫为人廉正,曾任豫州刺史、雍州刺史,官封洮阳侯。

南北朝时,有个年青人名叫宗悫,字元干。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叔叔舞剑弄棒,练拳习武,年纪不大,武艺却十分高强。

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结婚的日子,家里宾客盈门,热闹非凡。有十几个盗贼也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

正当前面客厅里人来人往,喝酒道贺之际,这伙盗贼却已潜入宗家的库房里抢劫起来。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大声惊叫着奔进客厅。

一时间,客厅里的人都被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

盗贼一见来了人,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宗悫面无惧色,举剑直刺盗贼,家人也呐喊助威。

盗贼见势不妙,丢下抢得的财物,赶紧脱身逃跑了。 宾客见盗贼被赶走了,纷纷称赞宗悫机敏勇敢,少年有为。

问他将来长大后干什么?他昂起头,大声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伟大的事业。"果然,几年以后,当林邑王范阳迈侵扰边境,皇帝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讨伐时,宗悫自告奋勇地请求参战,被皇帝任命为振武将军。

一次,檀和之进兵包围了区粟城里林邑王的守将范扶龙,命宗悫去阻击林邑王派来增援的兵力。宗悫设计,先把部队埋伏在援兵的必经之路,等援兵一进入埋伏圈,伏军立即出击,把援兵打得个落花流水。

就这样,宗悫果然替国家打了不少胜仗,立下许多战功,被封为洮阳侯。实现了他少年时的志向。

————————要原文吗? 原文: 宗悫(què),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不富贵,即破我家矣。”

兄泌娶妻,始入门, 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 武,故不为乡曲所称。江夏王义恭为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悫随镇广陵。

时从兄 绮为征北府主簿,绮尝入直,而给吏牛泰与绮妾私通,悫杀泰,绮壮其意,不责也。 元嘉二十二年,伐林邑,悫自奋请行。

义恭举悫有胆勇,乃除振武将军,为安 西参军萧景宪军副,随交州刺史檀和之围区粟城。林邑遣将范毗沙达来救区粟,和 之遣偏军拒之,为贼所败。

又遣悫,悫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进,讨破之,拔区粟, 入象浦。林邑王范阳迈倾国来拒,以具装被象,前后无际,士卒不能当。

悫曰: “吾闻师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

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

后为随郡太守,雍州蛮屡为寇,建威将军沈庆之率悫及柳元景等诸将,分道攻 之,群蛮大溃。又南新郡蛮帅田彦生率部曲反叛,焚烧郡城,屯据白杨山。

元景攻 之未能下,悫率其所领先登,众军随之,群蛮由是畏服。二十年,。

2、珠海人婚嫁有什么习俗?

古代习俗
古代珠海的婚姻都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乡规民约认为,男子婚龄16至25岁为好,否则“皆不能顺阴阳交际以保太和”。古婚俗分六个步骤:一纳采,男方派媒人向女方议亲;二问名,女方答应婚事,男方则进一步询名;三纳吉,即男方了解女方姓名,生辰后,相师将之占卜,合配的则男方向女方回 “字号”,是为商婚;四纳征,占卜得吉后通知女方,并以钱物定婚;五请期,即确定举行过门仪式的日期,吉日先由男方约定后交女方,女方必推辞,如此往来三次之后,始定婚期;六亲迎,招亲当晚,男方父母为儿子设“渐老宴”,儿坐在尊位。女方也设宴,并聚堂客唱乡歌,谓之“歌堂”,明代此俗渐革。次日婿来迎聚,女方设宴款待,并赠新婿小许钱。明代嫁女上户人家随嫁者丫鬟1人,男童1人;中户人家随嫁者丫鬟1人,下户人家无人随嫁。

近代盲婚
近代,珠海地区受港澳西方思想影响,时有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婚姻自由。但是,大多男女的婚事仍由父母作主,依媒妁之言的传统方式撮合,被称为“盲婚”。男方定婚仍循古风,女方出嫁前一连三夜与同龄相好的姐妹“叹情”,即以唱歌互诉离别之情。出闺当日,嫁妆尽送男家;男方送女家礼金、猪肉、礼饼等。至黄昏,男家派人用花轿前来迎亲,这时,女方相好姐妹出来向对方讨“利市”钱。回轿时有“侍妗”、“侍婢”相随,或有些地方以一对雄雌雏鸡随嫁,俗称“子孙鸡”(“鸡”与“佳”谐音),寓夫妻和睦之意,子孙满堂之吉。
轿到男家,新郎及其家属必须回避,否则与新娘“撞头”,日后相憎。待新郎喝了新娘茶,方可相晤。新娘入新房换过服饰后,由“侍妗”扶出厅堂与新郎叩拜祖先,向翁婆在座各长辈叩头献茶,接茶者给新人“利市”钱或金银首饰,是为“拜堂”。侍妗还带新人到公祠向喜宴上的新友敬酒,之后返家与姑等女眷就餐,再回房休息,是晚,夫家为陪郎设酒筵畅饮,是为“陪新郎”。至午夜,侍妗恭请新郎回房,与新娘饮合卺酒和吃眠床饭。继而进行一连串的“送房”、 “玩新娘”等活动。新婚第三天,新人回娘家,新郎拜岳父母和参拜祖先,是为“三朝回门”。
对歌求偶
沙田水乡农民的婚俗比较独特,婚制和礼仪神秘有趣,青年多以对歌恋爱,每逢三月三日、八月十五日等农闲时节,男女青年在沙头坦尾、涌边艇上进行对歌求偶,作咸水歌(又称“高棠歌”)互询姓名、年龄、住址,遇意中人时,相赠定情礼物,私择婚期。
男方活动
婚期确定后,男方要用二至三天的时间来庆祝。第一天请亲朋戚友帮忙搭棚砌灶,下午杀鸡鸭拜祖先,吃“埋船饭”。第二天,“坐高堂”(又叫 “坐夜”),正厅铺几张草席,亲戚分坐两旁,新郎踞坐正中,伴郎分坐其左右,新郎面前点着一盏煤油灯和二支大红喜烛(俗称“龙凤烛)二烛必须同时燃尽,预示着一对新人白头偕老。
二烛间摆一小箩米,上插一株挂满桔子和“利市”的桔树,意为丁财两旺。另摆一只竹丝鸡作婚证。坐高堂仪式,一是拜席,新郎将弟弟敬献的新席铺在新床上,表示手足之情如交织的草席,永不分离。但新娘送给新郎的草席只能铺在地上,以显示男尊女卑。二是拜钱盒,每个钱盒都有亲戚的名字,捧钱盒的说出送钱盒人的名字赠给新郎。三是“上头”,由主婚人帮新娘梳头,穿婚服,戴婚帽等。在梳理过程中还叨念:“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子孙满堂。”主人家还煮一锅水圆(汤圆)请亲友们吃,叫做吃“上头水圆”,预示一对新人甜蜜圆满。在这三种仪式进行的整个过程都用“高棠歌”来贯串,多表示吉祥喜庆这意。坐高堂一般都在龙凤喜烛尽方散。
女方习俗
女家出嫁前要“叹家姐”(即叹情),程序是先拜钱盒后拜席,叹家姐一般是两个晚上,场地设在屋堂,上列祖宗神位,下面众人席地而坐。新娘在姐妹的陪伴下,披着头巾哭叹,先从列祖宗叹起,直到活着的父母兄妹。被叹的活人可以回叹,这种回叹叫“虾仔”。一叹一答,深表难舍之情,场面十分感人。待叹完之后,主人家主人请大家吃酸姜、酸箩卜、酸木瓜,女伴们边吃边对歌,直到夜阑方散。次晚亦然。拂晓前,新娘举行“上头”仪式,并吃“上头水圆”,至打扮装束齐全就坐等出嫁了。
迎新娘
迎亲近天,由男家开着一艘蓬船迎接新娘,船头贴着大红双喜字,悬着一对红喜字,悬挂着一对红灯笼,沿途敲锣助威。船快靠岸时,岸边有一位女家的代表从一间临时搭的帐篷里走出来,敲盆引道。这时新娘的女伴们排着队,轮流送嫁妆,以向对方索取“姐妹钱”。新娘一般梳着一缕滑髻,戴大耳环,身着大襟衫裤,另加一条绣着五彩垂线的长裙,风姿绰约,窈窕迷人,新娘手拿方帕,脚上穿袜不穿鞋,左脚先出闺门(到了男家也是左脚入门),一路上由一个女人跟着撒米,新娘来到埠头,与船头相隔一段距离就止步,一群姐妹轮着唱高棠歌为新娘送别,有的新娘还哭着回唱一二首,每唱一段落,前行三步退后二步,表示难舍难分。迎亲船从河涌开来时,就有人告知新郎及家人到邻舍回避,以免与新娘“相冲”。新娘登岸时,按惯例手捧圆镜缓步向前,以示心灵纯洁,前途光明。
闹洞房
新娘进了夫家,穿上新鞋出来拜见天地祖先,跟着给男家亲戚敬“过堂茶”。吃过晚饭后,新娘的姐妹前来过“渡水凡”,即陪新娘渡过一个陌生的夜晚。这天晚上,玩新娘仪式就正式开始了,新娘向各位亲戚逐一敬茶,有的亲戚故意不接茶,要新娘唱咸水歌,每唱一首,就放一根筷子计数,然后按筷子总数核对新娘是否完成任务,否则不肯接新娘敬的茶。有时往往要唱几十首歌,这叫“扭秧仔”还有其他闹法,如要新人跳舞、双咬糖、双吸烟、过板凳、摸手帕、“太公钓鱼”和“鸾凤和鸣”等,花样甚多,招式层出不穷,足以令亲朋戚友捧腹大笑。第二天是拜灶君老爷。第三天就是“返三朝”。
水上人家的习俗
生活在沿海港湾,以船为家的人称为“水上之家”,水上人家的婚姻习俗与沙田水乡农民相似,但由于他们没有固定的陆住处,举行婚礼时只能靠岸以较大平坦的沙滩为场所,或者雇用专门的小艇上岸租酒店举行婚礼,再回到船上生活。在新娘出嫁时,若弟比兄先婚,俗称“爬头”,则在门上挂上兄长的裤,要所娶之妻从兄之裤裆下过去;若妹在哥娶妻前先嫁,妹亦要送一条裤子给哥穿,以求吉利。婚期要尽量避开新娘的月经期,因为人们认为女性的月经是脏邪的东西,“骑马拜堂,家破人亡”是恶兆,万一避免不了,新娘过门前一天要先从火盘上跨过去,以驱邪气。第三天“三朝回门”的礼品中,必须带上二个椰子、二只 “大舅鹅”。
隔山娶
珠海一些地方还有“隔山娶”的奇特风俗,所谓“隔山娶”即男人年轻时出洋谋生,尔后委托亲友在家乡找个媳妇,留在家乡管理家务,俗称“管家婆”,举行婚礼时,因新郎身居异国,故以公鸡代新郎与新娘一起拜堂。洞房之夜,新娘只能陪着公鸡厮守空房。
当代状况
如今珠海人的婚俗有了很大的改变,青年人都是自由择偶,婚礼仪式也从繁就简。传统的婚俗,大都在酒楼设喜宴,并用豪华轿车迎接新娘,有的还在车尾拖上一串空罐子以示新郎从此脱离“王老五”的行列,开始过一种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

3、古代从弟和从母弟是啥意思.

母弟(1).同母之弟。别于庶弟。《左传·宣公十七年》:“冬,公弟 叔肸 卒,公母弟也。凡大子之母弟,公在曰公子,不在曰弟,凡称弟,皆母弟也。”《书·牧誓》“昬弃厥亩森此遗王父母弟不迪” 孔传:“母弟,同母弟。” 孔颖达 疏:“《春秋》之例,母弟称弟,凡《春秋》称弟皆母弟也。母弟谓同母之弟。”唐 韩愈 《唐故朝散大夫董府君墓志铭》:“公之母弟 全素 ,孝慈友弟。”清 薛福成 《母弟季怀事状》:“母弟 季怀 ,讳 福保 ,於兄弟行第四。”(2).母亲的弟弟,即舅。《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季布 母弟 丁公 ,为楚将。” 司马贞 索隐:“谓布 之舅也。” 从弟(從弟) 【zdic.net 漢典網】堂弟。 汉 贾谊 《治安策》一:“ 元王 之子,帝之从弟也。”《三国志·蜀志·许靖传》:“少与从弟 劭 俱知名。”宋 徐铉 《稽神录拾遗·徐明府》:“ 河南 刘崇远 , 崇龟 从弟也。”《红楼梦》第四九回:“ 薛蟠 之从弟 薛蝌 ,因当年父亲在京时,已将胞妹 薛春伏宝琴 许配都中 梅翰林 之迅迅子为妻,正欲进京聘嫁。”

4、没结婚的女人去世后胞侄怎样称呼?

没结婚的女人去世后,胞侄怎样称呼她?
其实,女人不管结没结婚,她的胞侄都会称呼她为‘姑姑’,这个称呼与她结没结婚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5、结婚后的经济烦恼

--
钱是烦,烦是钱。
我以为你这件为钱烦的事应当退一步考虑:
一是老公家里条件的确不大好,他父母也没有什么收入,弟弟还急着要钱,
二是你老公是个对家庭责任感极强的人。对你汪清显得冷酷,对家的确雪中送炭。
三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应当推崇你老公的为人。如果他的父母外面有很多借款,生活很差很差。让他对家里不出一分钱,他也做到了,你的心里会怎样?你还相信这个男的是个有良心的正常的男人吗?毕嫌
你的老公是一个的有担当人,担起全家的养家重担。实际上,只要挣工资,就有稳定的生活来源,生活就不会太苦。你的老公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去助家。你是挣工资,要有点节余,有点积蓄,怎么能总是助家助家,而不顾我们这小家呢?因而你们产生矛盾,争吵。如果不做理智的沟通,你们的矛盾不会断,可能会进一步加深。你是太顾你这困数前个小家,他是太顾这个大家,其实你们二人都是顾家的好人。只是认识点不一致。
解决的办法是二人要沟通,并且是你要服从他。 这样的好事就由你来做。
要经常跟家里联系,主动的说要帮助家里,也要让家里知道你们的难处,也理解你们。这样的事一定要给丈夫留足面子,让老公知道你也是为他好,为他家好,让他的家里也对你非常认可。这样换一种思维方式,你的烦就会变不烦。
钱这个东西是好东西,那是用好。用不好只会是烦。对老公的家,你现在要有这样的准备,必须用,主动用,要让它换和谐,换出夫妻的和谐,换出孩子对那个家的认可。那你这个媳妇就是个不简单的媳妇了,还是伟大的媳妇了呢。
中国这个社会是非常注重孝道的国家,非常注重人情的国家,生活在这个社会就要按照这样的社会来。
祝你家矛盾消除,苦后甘来,幸福流淌,和谐和美。

6、结婚请帖称呼的写法

<

7、千年古村,900多人是杨家将后代,不和潘姓结婚,为啥?

1、潘崇。春秋楚成王时太师,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2、潘 岳(247-300):西晋文学家,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以文学才华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学方面,长于诗赋,文辞华靡,与陆机齐名,世称“潘陆”,并有成语“潘江陆海”可证。其《闲居赋》《悼亡诗》为世传颂,明人辑有《潘黄门集》。亦称为潘河阳、潘安。“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应用的一句话,用来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这位潘安,就是晋代的大才子潘岳。

3、潘 尼(约250-311):西晋文学家,字正叔,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官至太常卿。与叔父潘岳以文学齐名,世称“两潘”。明人辑有《潘太常集》。

4、潘 美(925-991):北宋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字仲询,大名(今属河北)人。宋初,从太祖平定叛臣李重进,率军灭南汉、南唐、北汉,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因攻辽时指挥失当,致名将杨业被俘绝食而死。旋以业妻折太君劾,削秩三等。后加至同平章事(宰相)。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真宗咸平(999)二年,配飨太宗庙庭,追封郑王。

5、潘骞:为震公次子,即潘美之弟,字国英。其从兄征伐, 屡建大功,在开宝年间,被封为武威将军节度使,镇守江西九江,深受百姓拥戴。宋咸平二年被追封为晋平王。其立兄潘美之幼子惟文为嗣。(骞公40世孙潘朝法敬书)

6、潘大临 宋代诗人,字邠老,黄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从苏轼、黄庭坚、张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7、潘 阆(?-1009):宋诗人,字梦空,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官至滁州参军。诗风清浅而少雕琢,以五律居多,著有《逍遥集》。

8、潘 翼 宋代学乾,字雄飞,青田人。贯穿诸子百家,著九域赋、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王十朋自少从游,每叹不能竟其学。

9、潘季训(1521-1595)明代水利家,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并曾四任总理河道,总结出一套治黄方法。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10、潘平格(1610-1677):明清之际思想家,字用微,浙江慈溪人。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真心”的理论。著有《求仁录》。

11、潘柽章(1626-1663):明清之际学者,字圣木,号力田,吴江(今江苏)人。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

12、潘 耒(1646-1708):清初学者,字次耕,又字稼堂,吴江(今江苏)人。师事顾炎武,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13、潘奕隽:清初书画家,平生著述甚多。所著《丛三松堂集》,遍诵艺林。

14、潘恭寿:清初画家,其族第多人都是当时知名画家。

15、潘 韬 清代将领,吴川人。乾隆中任闽浙督标水师营参将,守护台湾有功,官至南澳镇总兵。

16、潘仕成 清广东番禺人,字德畲。好藏书。道光间辑刊《海山仙馆丛书》,首开于古籍之外,兼刻西欧翻译诸书之例。鸦片战争时曾聘请法国专家仿造西洋战船,向清廷报告,未被采纳。

17、潘龄皋 清末进士。字锡九,河北安新人。历官甘肃布政使等。

8、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特点。

第一,中国古代婚姻法的特点是封建的包办强迫婚姻.这是私有制经济基础下人身依附关系在婚姻问题上的必然反映."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①在这种制度下,"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是婚姻的形式,门当户对和婚姻论财是封建婚姻的必然要求.主婚权操于父母,祖父母等尊长之手,当事人没有任何选择的自由.当事人只有到结婚那天,才能见到自己的新娘或新郎,满意与否都只有接受.阶级、等级和家庭地位的差别,给通婚带来了严格的限制.所谓"门当户对"就是这种限制的体现.结婚的主要形式mm聘娶婚,往往也成了买卖婚的别名.在电视剧岁轮侍《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嫁给曾荪亚,光嫁妆就有48个大箱子装,想必曾家的聘礼亦必不少."门当户对"几乎成了"以财论婚"的体面的别称.西周始创的"六礼",为聘娶婚规定了完备的礼仪程序."六礼"为(1)纳采,(2)问名,(3)纳吉,(4)纳征,(5)请期,(6)亲迎,其中以纳征为中心,即男家向女家交纳聘财,交纳聘财之后,婚姻即告成立.可见这种繁文褥节的嫁娶程序,只不过是买卖婚姻的一块体乎吵面的幌子.正如桐稿恩格斯所言"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的,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②这种包办强迫婚姻的深层的政治根源是封建国家所实行的宗法统治,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它是反映封建经济、封建政治要求的封建伦理观在婚姻家庭领域的体现.
第二,剥削阶级的一夫多妻制.从几千年的历史上来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上,私有制社会不可能实行当今的一夫一妻制,这是与剥削阶级的宗法制度和男尊女卑相适应的.古代也讲一夫一妻制,但这仅仅是为了禁止妻妾不分,并非禁止纳妾.对男子来说,具有妻子身份的配偶仅为一人,这也是为了维护宗法制度。,区分嫡庶之别的一种需要.电影《大红的灯笼高高挂》中的"老爷",名义上妻子是一人,而他还有五房姨太太;古代的皇帝,名义上的妻子只有皇后一人,可他还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这些都是实际上的多妻制的反映.名义上的一夫一妻制和实际的多妻制是并行不悖的.这种多妻制,还具有等级制的特点,剥削阶级中男子纳妾的状况,一般说来是同他们在封建阶级中的地位相一致.纳妾几乎成了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古代科举制度中,考上的举子们为庆贺中榜,往往第一件事就是纳妾,以示身份、地位.这种实际的一夫多妻制,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伦理观和家庭人身依附关系决定的;"女子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女子从来没有任何的人身自由和经济基础、而男子却可以凭借财富和权力实行公开的或变相的多妻制.所谓的"一夫一妻制"是专对妇女而言的,妻只能有一夫.
第三,男尊女卑和夫权统治.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期实行夫权统治."男主外,女主内".已婚妇女被禁锢在家庭里,相夫教子,成了变相的家庭奴仆.这不仅摧残了妇女的身心,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hh"③这是当时妇女家庭生活的生动写照."男女授受不亲""男女有别""夫为妻纲"是封建伦理的重要内容.广大妇女在婚姻家庭中受着礼和法的重重束缚.封建礼教要求妇女恪遵"三从"、"四德"、"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在"德"、"言"、"容""功"诸方面都要符合封建的道德标准,安于充当家庭奴隶的命运.在古代, 妇女往往只有小名而无正式姓名,结婚之后则在本姓之上冠以夫姓,称"某门某氏".这是男尊女卑,妻子对丈夫的人身依附关系的突出表现.从古代豪门中,女子称丈夫为"老爷",也可看出这是男尊女卑的制度的反映,已婚妇女在家庭中的人身地位低下,并且封建的礼法还从财产权利方面对妇女进行各种限制和剥夺,中国古代历代封建法律都否认妻子的财产继承权,如明、清律均规定:"妇女夫亡无子守志者,合承夫份,须凭族长择昭穆相当之人继嗣.""其改嫁者,夫家财产及原有妆奁,并听前夫之家为主",反之,妻子故后遗留财物当然归夫所有.妻子的携入财产及婚后所得财产的所有权归属于夫.这更从根本上巩固了夫权统治,剥夺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第四,家长专制,漠视子女利益.封建家庭是家长制度的家庭、一家之内,子必从父,弟必从兄,妻必从夫,全家都必须服从家长,即所谓"家事统于一尊",封建孝道是亲子关系的最高准则."父为子纲"是"三纲"之一,父权和家长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子女不仅要服从父母而且还要受到其他尊长的支配.父母对子女的权力由父亲集中行使,母则是:"亲而不尊",这些权力包括主婚权、惩戒权等.子女的人身和财产权益,都得不到来自法律的保障.宗法家族制度还十分强调男女、嫡庶之别,子和女的家族地位很不平等.庶子、庶母的地位远较嫡子、嫡母低下.父权很大,处在保护权下的子女,对父母有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这样,子女的权益普遍的被漠视.在《红楼梦》里,贾宝玉见贾政,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就是一个例证."父为子纲"被奉为天经地义,这为维护封建的宗法统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父子之亲成了君臣之义的缩影.一家之内,"父叫子亡,了不得不亡,"一国之内,"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家国一体.子女违反教令,族规国法,惩罚很严酷.以至父母、尊长对子女、卑幼滥用权力的事例屡见不鲜,却得到法律的容忍和保护.封建统治阶级正是用这种家长专制的方式,维护了封建宗法,社稷一统.
第五,以"出妻"为主要方式的男子专权离婚.在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下,对离婚的限制是很严格的,离婚权主要属于男子和男家.妇女则处于无权的地位.正如恩格斯所言"一夫一妻制家庭和对偶婚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婚姻关系要坚固得多.这种关系现在已不能由双方任意解除了.这时通例只有丈夫可以解除婚姻关系,离弃他的妻子"④在整个古代 离婚是不自由的,对妇女来说更是如此.离婚是丈夫是特权,妻子是无离婚权利可言的.我国古代的礼法中有关离婚的规定,就是这方面的明显例证.离婚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有"出妻","和离"及"义绝","出妻"亦称休妻,是中国古代最常见的离婚方式.出妻的理由有七项、被称为"七出"即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窃盗.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为限制离婚,古代礼法还设有例外情况,称"三不出",即"尝更三年丧不出""贱取贵不出","有所受而无所归不出",⑤唐律规定:"虽犯七出,有三不去而出之者,杖一百,追还合",但妻子"若犯恶疾及奸者,不用此律".义绝,就是古代的一种强制离婚制度,如果夫妻之间、夫妻一方与他方的一定亲属间、双方一定亲属间发生了法律所指明的事件,经官司处断后,便认为夫妇之义当绝, 双方必须离婚.这是男女不平等的反映.实行义绝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和宗法统治.义绝与出妻不同,"七出"是于礼应出,于法可出,而非必出.该当义绝而不绝者,则须依律科刑.如唐律规定:"诸犯义绝者离之,违者徒一年".和离是古代的一种协议离婚制度,相当于近世的两愿离婚.如唐律规定:"若夫妇不相安谐而和离婚,不坐".这看起来似乎公平,可是由于妇女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低下,所以很难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夫和离,愿不愿离婚仍取决于丈夫,有时,妻犯"七出"之条,夫家不愿"家丑"外扬,便采用和离的方式将其休弃.在这种情况下和离往往成了出妻的别名.
除以上三种方式外,我国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封建法律还有基于特定事由向官府呈诉离婚的规定
.例如,男方据以诉请离婚的原因是:"妻背夫在逃","妻殴夫","男妇虚执翁奸""妻杀妾子","妻魇魅其夫"等,女方据以诉请离婚的原因是:"夫抑勒或纵容其妻与人通奸","夫逃亡三年以上不归","夫殴至折伤以上","夫典雇其妻",妻因受夫之祖父母,父母非礼相殴至笃疾","夫强奸妻前夫男妇或前夫女""翁欺奸男妇"⑥等.从这些离婚的理由,也可看出男女的不平等,以女方的理由之一为例,"夫殴妻至折伤以上"方可离婚,而男方的离婚理由"妻殴夫"男方即可提出离婚.中国古代这种关于离婚的礼法规定,明显的使男子处在一种有利的地位,妇女则处于被动地位,从而维护了封建的夫权统治、伦理纲常.
以上中国古代的婚姻法的特点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它的经济根源是地主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小生产经济;它的政治根源是封建国家所实行的宗法统治;它的思想根源是反映封建经济、封建政治要求的封建伦理观.男女、夫妇、亲子、尊卑、长幼、家长和亲属间的种种不平等的关系,无非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等级关系在婚姻家庭领域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女子完全的受这四种权力的支配.而婚姻法是以封建的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的,又受着封建四权的联合支配.
第六,中国古代的婚姻法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是详于礼而略于法,在奴隶社会中,婚姻关系主要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礼,以及为统治阶级所认可的习惯来调整的.有关婚姻家庭的礼,实际起着法的作用.到了封建社会,调整婚姻关系的方式是礼、律并用的.如汉朝的《九章律》中有"户律"一章,用以规定婚姻、户籍等.三国,两晋、南北朝上承汉制而有所损益.魏律和晋律中均有"户律".北齐律以婚事附于户,改称"婚户律".北周律中则分设"婚姻 ","户禁"两篇.隋朝的《开皇律》将婚、户二律合而为一.唐朝的婚姻家庭立法,在古代的婚姻家庭立法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永徽律》中"户婚"的有关规定为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婚姻家庭立法提供了蓝本.宋、辽、金、元各代的法典中均有关于户婚的内容.除律外,封建王朝的户令和后期与律并用的例,对调整婚姻家庭关系,处理婚姻家庭案件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需要提出的是,"律"中所规定的,主要是那些与刑相关
,即一旦违法,便处以刑罚的问题,其它事项一概委诸与礼

9、三国演义诸葛果和谁结婚了

诸葛亮的妻子是黄月英。
黄月英,又名黄婉贞,三国时期的女性人物,荆州沔南白水人,生卒年不详。少时有才,与从兄黄射并知名。在史书《三国志》中也曾有过对她的记和消侍载,并且在小说《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也对其进行了描述。 黄月英在三国时归属蜀国,黄承彦之女,诸葛亮之妻,诸葛瞻、诸葛果、诸葛乔(养子)之母。她还是当时有名的才女,熟读桥纳兵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韬武略,足智多谋。但相传长相丑陋,黄头发,黑皮肤。 尽管如此,后人对黄月英还是有很多不错的评价。而作为三国时期最杰出的谋士诸葛亮的妻子,心中也饱含着对丈夫的担忧与思念。总而言之,黄月英也称得上是一位好妻子,好母亲,并且在千百年以来唤吵,民间一直流传着她与诸葛亮的的美丽传说。

10、周氏二姐事具有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吗?

先妣事略全文翻译:

亡母周孺人,生于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十六岁嫁到夫家。过了一年多,生下一女淑静,就是我的大姐。一年后,生下我,又过一年,生了一男一女双胞胎。夭折一人,另一个满周岁时也死了。又过一年多,生下有尚,怀孕足有十二个月。第二年生下生淑顺,过一年,又生下有功。生有功后,先母哺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更费力。于是经常皱着眉头向婢女们讲:“我生这么多孩子,真吃够苦头了!”有位老婆婆端来一杯水,泡着两只田螺,说:“喝下这水就不会老怀孕了。”母亲举起杯来一饮而尽,从此失声变哑,不能说话。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母亲溘然长逝。儿女还小,见家里人哭,也跟着哭起来,可心里还以为母亲睡着了。真是伤心呀!那时家里请来画师,为先母画遗像,喊出大姐和有光来,嘱咐人家:“鼻子以上,照着有光画,鼻子下面,照淑静姐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长得最像母亲。

先母名桂,外曾祖叫周明,外祖父叫周行,是太学生。外祖母姓何。外祖父世世代代住在吴家桥,离县城东南三十里地。从千墩浦往南,对着桥头直到港湾以东一带,住户聚集,全是周姓人家。外祖父和他的三位兄长,家境都很殷实,为人敦厚、崇尚简约、朴实,与村人拉起家常来,言辞和蔼,待晚辈也无不亲善。

先母去吴家桥时,抽空就纺棉花,回到城里,总忙着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忙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两头打发人来问暖问寒,送些土特产。母亲从不愁吃愁滑禅穿,却仍然辛苦劳作,好像朝不保夕似的。冬天,让婢女们把烧过的炉灰,再和成炭团,层层叠叠地放整齐,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所有的东西都物尽其用,全家也看不见一个闲人。大孩子在身后牵着衣襟,怀里还抱着吃奶的孩子,即便如此,母亲手中还是不停地做针线活。家中打扫得窗明几净。对奴婢也宽厚有恩,他们哪怕挨了打,也都不忍心说怪话。过年时,吴家桥送来的鱼蟹果品,全家不分主仆,人人有份。所以只要听说吴家桥人来了,大家个个兴高采烈。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一起进了学堂。每逢刮风下雨,堂兄总留下不走,我尽管心里恋恋不舍,却不能留在家中(不去上学)。母亲半夜醒来,就督促我默读《孝经》,如果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母亲便十分高兴。

母亲死后,外祖母也去世了。周家不幸得了急性传染病,舅母死了,四姨嫁给顾家,也死了。全家相继死去三十口人,只有外祖父和二舅幸免于难。

母亲故去十一年后,大姐嫁给王三接,是母亲生前亲自许配的人家。十二年后,我进入官学。在十六年上,有光娶妻,也是母亲在世时订的亲。婚后一年,有了一个小女儿。每当抱起幼女,思母之情,愈加强烈。夜深人静时与爱妻谈及先母,两人忍不住相对而泣。追记母亲生平一点琐事,恍如昨日,其他的都已茫然若失了。世上竟有失厅颂去母亲的人,天哪,这有多么令人痛心啊!

原文: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年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扮让郑,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痾。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释:

1.先妣(bǐ):先母。

2.孺(rú)人:明清时代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封孺人,后成为古人对母亲或妻子的尊称。

3.弘治: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

4.来归:嫁来。

5.逾(yú)年:过了一年。

6.生女、子:生一男一女双胞胎。

7.殇(shāng)一人:生时死了一个。

8.期(jī):满一年。

9.不育者:无法抚养。

10.妊(rèn):怀孕。

11.乳:养育。

12.加健:加倍费力。

13.颦(pín)蹙(cù):皱眉头。

14.老妪(yù):老妇人。

15.妊不数(shuò)矣:不会经常怀孕。

16.举之尽:端起来喝完了。

17.喑(yīn):哑。

18.正德: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

19.卒:死。

20.寝(qǐn):睡着。

21.延画工画:请来画工(为死去的母亲)画象。

22.肖(xiào):像。

23.讳:封建时代称死去的尊长名字为讳。

24.太学生:太学的学生。太学为全国最高学府,在明代就是国子监。

25.直桥:对着桥头。

26.并:依傍。

27.资雄:有钱。

28.姁(xǔ)姁:言语温和亲切。

29.之:到。

30.木棉:棉花。

31.缉纑(lú):把麻搓成线,准备织布。

32.荧(yíng)荧:闪动的样子。

33.夜分:半夜。

34.问遗(wèi):馈赠。

35.不谋夕:本意指贫家吃了早饭没晚饭。这里是形容作者母亲的勤劳俭约。

36.累(lěi)累:繁多的样子。

37.暴(pù):同“曝”,晒。

38.靡(mǐ):无。

39.攀衣:拉着衣角行走。

40.乳抱:抱在怀中喂奶。

41.纫(rèn)缀不辍:缝缝补补。

42.洒然:整洁的样子。

43.遇僮(tóng)奴有恩:对待奴仆很讲情义。

44.棰(chuí)楚:杖打,一种用木杖鞭打的古代刑罚。

45.不忍有后言:不肯在背后说埋怨的话。

46.致:送给。

47.率人人得食:都能人人吃到。

48.从(zòng)兄:堂兄。

49.辄(zhé)留:请假不去上学。

50.恋恋:依依不舍。

51.中夜觉寝:半夜睡醒。

52.龃(jǔ)龉(yǔ):牙齿上下不整齐,指不顺畅。

53.羊狗之疴(kē):疾病,羊癜风。

54.许聘:定下的亲事。

55.学官弟子:即秀才,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生员。学官是各级地疗教官的统称,府学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称教谕,负责管教在学的生员。

56.有妇:结婚。

57.追惟:追念。

赏析:

这是作者追忆亡母的一篇记叙文。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篇首到“以二子肖母也”,叙母亲生卒年月、致病原因及去世当时的情境。作者母亲生于明弘治元年,死于正德八年,算来仅得年二十六岁,那是非常年轻,还未能充分享受人生的年龄。一可伤也。她十六岁出嫁,七年间生七胎,其中夭折两人。文中用近乎流水账的记叙诉说出母亲生活的沉重和酸辛。虽然这里表情的话仅数句:“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日:‘吾为多子苦!”’然只此数句也够了,因为事实比语言本身更有力。二可伤也。为了免除没完没了的多育之苦,母亲接受了老妪所献的民间避孕偏方,饮尽盛二螺的杯水,不意落下暗哑的后遗症,不过三年便去世了。应当指出,这里作者未直接叙写母亲死前悲苦心情。因为当时他的长姊还不到十岁,他更小一岁,无从记忆,不宜虚构:却记载了失母的孩了们不大省事的情状:“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死在儿女待哺的盛年之际,三可伤也。“伤哉”二字,分量极其沉重。

于此,作者又记下当时事,即家人延请画工描绘遗容,却以作者与火姊共作模特儿 “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这最平常的叙事中包含的深厚微妙的感情,对具有重视亲缘关系的文化传统的读者,至今仍是心有灵犀,不难体会的。“二子肖母”此文无字处有着极复杂的情味,妙在笔墨省净。

第二部分从“孺人讳桂”到“无一字龃龆,乃喜”,也是全文的主要部分。叙述母亲娘家境况门风、母亲的德性及生平事略。叙述外祖家风等于交代母亲德行的根源,乃题中应有之义。周氏是昆山县的一个大家族,聚居在县城东南三十里的吴家桥,从千墩浦往南至桥,沿小港以东一带,便是其居住范围。外祖是国子监监生,又是地方上有钱的人。但崇尚俭朴,与本家关系和睦 “与人妁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后文还补叙了他对子女的慈爱(母亲嫁后“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从这样一个温暖实际的小康之家长成的母亲具有勤劳、俭朴、宽厚、聪慧、识理种种品性,也就不足为怪了。以下便通过具体事略表彰母亲的上述德行。

文中描述母亲回吴家桥娘家,则纺木棉:到县城婆家,则搓麻线。虽然并无盐米短缺之忧,却忙碌得像吃了早饭没晚饭的样子。可见她是勤劳成性的。又说冬天生炉火剩下的炭屑,她也吩咐婢女团起来,一排排晾在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可见其俭朴。尽管拖累很多,“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却“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可见其善于持家。再说她待僮仆的好处,虽不免有责罚,却不忍在背后出恶语怨言。娘家每年送来尝鲜的“鱼蟹饼饵”,大都与家人共享,故“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由此可见母亲的厚道。

最后忆及母亲对作为长子的作者所施的教育:有光七岁时与从兄有嘉入学,遇到雨天,有嘉便不上学了;有光自己也不想上,但母亲却不允许。可见她对子女决不一味溺爱,俨有孟母之风。每每半夜母子睡醒,母亲便“促有光暗诵《孝经》”,倘能熟读到十分流利,“无一字龃龉”,便很高兴。可见母亲教子很严。这部分通过一系列家庭琐事的追忆,凸现了一个能干、慈爱而有见识的母亲的形象。正由于作者是通过亲闻亲见的琐事描写加以反映,所以决无空洞浮夸的感觉,而使人觉得非常真实可信。

第三部分从“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叙述母亲死后两家人事变迁,引出沉痛的思念。其中一段叙母亲及外祖母相继亡故后,外家遭遇的不幸。由于一场瘟疫,夺去了舅母、四姨等三十人性命,唯外祖父与二舅幸存下来。这种自然灾祸,与母亲的死似乎无关,又似乎隐约有一种“祸不单行”的神秘关系。作者只记事实,言下却有无穷感慨。

以下一段则叙母亲死后十一年,有光人学,且与大姊各完婚嫁。作者这里特别说明,大姊的归宿为“孺人所许聘者”,有光所娶也是“孺人所聘者”。盖旧时儿女婚事概由父母之命,这在母亲死前一一已有安排。这种念念不忘的口吻,涵味仍是深厚复杂的。文中写道,“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一些印象较深的往事记忆犹新,但更多的往事却已记不分明,令作者黯然神伤,故末句伤痛之语便觉水到渠成。

文中所表达的既有对母亲特有的短暂、辛苦而不无光华的一生的诚挚的纪念,又有人伦中最普遍最深切的一种感情。即对母爱的歌颂与依恋。作者力求客观叙事,绝去粉饰。尤其突出的一点,便是尽量地减去了直接的、主观的抒情。该文用第三人称叙事,除“伤哉”、“天乎痛哉”两短语,几乎全篇是不动声色地叙事。然而由于所叙皆作者印象最深、涵味极厚的生活细节,款款叙来,自足动人。如文中记儿女或牵衣或乳抱,母亲却劳作不息,那形象是极平凡而又可歌可泣的。

特别是首尾两部分,最质木无文,却最见功力。最有特色,情性横溢,潜台词极多。文章不仅文字简练,而且富于含蕴。例如写母亲之死,诸儿不知悲痛,仅随人而泣,令人感到双重的可悲。又记画工以遗孤为模特儿画遗容,仅说“二子肖母”,令人反思母亲当时如何撇得下如此小儿女,越觉其以浅语表深哀.催人泪下。作者用了即事寓情的手法,满足于款款叙事,赋予了全文以不动声色而感人至深的特殊风采。

纵观全篇,并没有过多作者强烈而直接的感情抒发,而是通过白描的手法对生活细节进行描述,却将自己厚重的感情融于字里行间,融于这些看似简单平凡的事件。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平凡淡然的背后却是隐藏着作者对亡母的深深的怀念与对亡母逝世的沉痛之感以及亡母高尚美好的品德。

创作背景:

归有光母亲十六岁嫁到归家,十八岁生下他,二十六岁去世,当时归有光只八岁。十六年后,归有光二十四岁,已娶妻生子,可能出于养儿更知父母恩的原因,这篇怀念母亲之作就是在这时写的。

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明代官员、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九年举人。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