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近亲结婚
1、清朝的皇太极是不是孝庄的姑父?他怎么能娶她的?
不但是她姑父,也是她丈夫,还是她姐夫。
她的姑姑博尔济吉特·哲哲,姐姐海蓝珠,都嫁给了皇太极。皇太极最喜欢的就是她的姐姐海蓝珠,但是随着海蓝珠的儿子死掉2天,她生了福临(顺治)后,皇太极对她宠爱一时,但是好景不长。福临5岁的时候皇太极因为吃的太好,脑淤血死掉了。
在历史上,少数民族的这种婚姻是常见的,说的难听点,哥哥死了,所有老婆他的弟弟都可以过继过来,儿子除了生耐粗母以外也都可以过继的。像这样的姑姑和侄女姐妹嫁给一个皇帝的事情就更常见了。因为这一部分属于政治婚姻,一部分也是在那样的历史长河里,都是常见的。
后来随着清朝进关内,随着汉化的逐步深入潜化毁咐,他们才慢慢该掉,孝庄还曾嫁给昌余镇皇太极的弟弟多尔滚,这在那时期那个环境,都是很常见的。
2、清朝皇室都是近亲繁殖吗?
不都是啊。清朝与蒙古族是长期通婚的,是属于政治联姻,所以皇帝的很多妃子或皇后都来自蒙古草原。为了保证血统纯正,妃嫔当中汉人很少这是肯定的。
3、清朝皇帝的子女都近亲结婚吗?
不是,康熙时期,格格一般会嫁到蒙古,阿哥会娶有权势的大臣的女儿以增加自己的实力,不会同父异母的结婚,但是有血缘关系的远亲也许会。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共有十二帝,国祚267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李自成率大顺军攻占明朝国都北京。一片石之战后,清军趁势入关,政治上推行剃发易服,[5] 军事上打击农民军和南明诸政权,逐步掌握全国。 后历经康雍乾三朝,发展至鼎盛。这一时期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得到巩固,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版图,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清朝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 闭关锁国政策、 思想停滞逐步落后于世界,科技文化与思想眼界均受到极大的封闭与抑制。1840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地主阶级进行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开始进行戊戌变法,但是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绞杀,导致变法失败。1900年的夏天,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侵略中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4、溥仪为什么没有孩子?
因为溥仪有难言之隐,他根本没有生育能力。其实,不只是溥仪,清朝自所谓的“康乾盛世”以后,皇帝的子嗣就越来越少,甚至到了同治、光绪和宣统时期,已经达到了断子绝孙的地步。
自他懂事起,虽然还享受着皇帝般的待遇,但所有人都知道,他已经成了过去式,所以很多过去的规矩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因而对于溥仪的生活也就失去了监管。
那些宫女太监,在他很小的时候,为了哄他方便,就教唆他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溥仪整天与一众宫女厮混在一起,加上祖宗的遗传影响,他的身子骨本就很弱,所以他早早的就落下了不孕不育的毛病。
清朝皇室子嗣少原因:
一、“天花”的影响。翻开清朝历史,就是一部与“天花”抗争的历史,从清朝入关算起,清朝一共产孝慎基生了10位皇帝,这其中就有顺治、同治两位皇帝死于
“天花”,其他死在“天花”下的皇室子弟就更是不计其数了。
二、清朝皇帝近亲结婚的影响。清朝入关前后,为了拉拢控制蒙古,一直与蒙古通婚,就这样在频繁的联姻下,也就造成了亲缘、血统的紊乱与不伦。
并且,清朝皇室一直讲究亲上加亲,所以越到清朝后期,这种近亲结婚的危害显现得就越厉害,所以到了清朝后期,皇帝的身子骨是越来越体弱多病,自然不容易生出孩子来。
三、清朝皇帝的早婚早育影响。清朝皇帝结婚生育年龄都非常早巧谨,可以说他们的结婚年龄都太早了,这明显没到适合生育的最佳年龄,因此一代代传下来,体质自然越来越弱。
四、清朝皇室的个人偏好问题孝孝,比如他们特别喜好鎏金工艺的器皿,这种东西在制作过程中,是会用到水银的,自然有毒性,也会影响清朝皇帝及其子嗣的健康。
5、清朝哪位皇帝规定不能近亲结婚
在清代没有规定近亲不能结婚,清朝入关前,皇太极时期,很多妃嫔都是出于联姻或者政治目的的近亲甚至乱伦婚配。清政权入关后,受中原伦理观念影响,对皇室的近亲婚配和乱伦婚配逐渐限制。康熙朝规定:阅选秀女时,秀女中属后族近支或母族属爱新觉罗之女的,应当予以声明。嘉庆朝规定:挑选秀女时,属皇后、皇贵妃、妃嫔亲姐妹的,加恩不予挑选。
6、同治为什么没有孩子?同治皇帝怎么死的?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皇宫对传宗接代也相当重视,但是同治皇帝更是没有留下一儿半女,照理说皇帝锦衣玉食、荣华富贵,怎么会连一个儿女都没有呢?
1、清朝皇室二百年来近亲结婚导致的恶果:
清朝建立友岁悉后的历任统治者都奉行一种畸形的婚姻观,那就是近亲结婚,亲上加亲。例如皇太极的孝端皇后宸妃和庄妃的亲姑姑,所以皇太极既是宸妃和庄妃的亲姑父,又是她俩的夫君,又比如康熙帝的后宫中曾有四对姐妹,就连本文中提到的同治皇帝的后宫之中的珣嫔和孝哲毅皇后也是姑侄关系。这实际上都是近亲结婚的表现。这种婚配方式在刚开始的几代人中可能不会出现问题,但是经过三代甚至以后就会出现问题了。同治帝没有后代,其根本原因就是满洲贵族长期近亲结婚的结果。
2、同治帝从小体弱,婚后仅一年多时间就去世:
同治帝的身体本就不好,加上年幼登基,虽不用处理朝政事务,但是常年累月都要起早上朝听政,加上慈禧太后虎妈似的教育方式,导至同治帝的身体状况更是雪上加霜。由于六岁即位,所以其在十一年后才得以举行大婚典礼并亲政,大婚后一年多同治帝就病逝了,所以其婚后生活也就仅仅维持了一年多而已,先天身体不好、过早的去世和短促的婚后生活也是同治帝没有后代的重要原因。
3、慈禧太后粗暴干涉同治帝私生活:
同治皇帝大婚后,除了皇后外,还迎娶了四位妃嫔,这四位妃嫔中的慧妃是当初慈禧太后中意的皇后人选,因为同治帝选择了慈安太后推荐的崇琦之女阿鲁特氏为皇后,所以慈禧为了挽回面子,特意加封好乎她中意的富察氏为慧妃,同时让其享受贵妃待遇。同治帝打心眼里不喜欢慧妃,所以从不宠幸她,而皇后端庄知礼,让同治帝异常喜爱,帝后之间雀或经常成双入对,相敬如宾,而慧妃只能独守空房。慈禧对此非常愤怒,他认为同治帝冷落慧妃是故意和自己过不去,故意让自己没面子,所以她便禁止皇后与皇帝相见,而要求同治帝宠幸慧妃。同治帝不喜欢慧妃,又不能和心爱的皇后在一起,又无法反抗粗暴干涉其私生活的慈禧,于是同治帝便经常一个人独睡在养心殿,后来有传言说其经常出没游走于宫外娱乐场所,以至于身染重病不治去世。对于同治帝的英年早逝和绝嗣而终,慈禧太后是要负有主要责任的。
那么同治皇帝怎么死的?原因是慈禧强势,自己内心压抑无比,无处发泄,终日留恋烟花之地,最后患病而离世!
7、清朝皇室婚姻制度的主要类型与特点是什么?
一、清代皇室婚俗入关前后的变迁及原因
(一)从众福晋制向并后制的变迁
清入关前,满族皇室实行众福晋制度。入主中原后,满族的传统婚俗受到汉族婚俗的冲击,开始对原有的婚姻制度进行改革,并把明朝的一些婚姻禁令纳入大清律中,实行并后制。据《清史稿》记载:"太祖初起,草创阔略,宫闱未有位号,但循国俗称福晋,福晋盖可敦之转音,史述后妃,后人饰名之,非当时本称也。"
当时努尔哈赤有14个妻子,如佟佳氏元妃、继妃、大妃等,并无中宫皇后。人们称这些后妃为福晋,但是有正室侧室之分,正室称为大福晋,位同后来的中宫皇后;嫡娶为嫡福晋,继娶为继福晋,侧室称为侧福晋。"粗俗无改,智尚淳朴,历绝差等,好敌体者,并曰福晋",正是努尔哈赤时期婚俗的写照。
皇太极时期,仿照汉室封建皇朝确立了后宫制度,"定宫殿名,中宫为清宁宫,东宫为关雎宫,西宫为麟趾宫,次东宫为延庆宫,次西宫为永福宫。"五宫后妃依次是清宁宫皇后,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永福宫庄妃,每宫都有宫女为妃嫔服务。世祖定鼎,循前代旧典,这是皇太极对后宫制度的改革。
直到康熙年间,以皇后为中宫的后宫体制逐渐确立,仿照汉制设立皇后1名。清政府对后妃的数目有明确规定,皇后和皇贵妃各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贵人、常在、答应无人数限制,因皇帝个人需要设定。值得一提的是,满洲皇室及其贵族自崇德元年就开始并后,直至雍正年间和乾隆初期,这一制度才逐步确立下来。
(二)收继婚俗的变迁
收继婚一般是指父亲死后,儿子收其继母,或者兄死弟娶其嫂。《大金国志》中说女真人的父亲死后儿子要娶其母为妻,兄长死后弟弟要娶其嫂为妻,叔伯死后侄子要娶其婶母为妻,没有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数名妻子。由此可见,收继婚俗是满族常见的一种婚姻习俗。
入大笑关前,满族开始从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转变,但收继婚俗仍存在于满族的社会生活。《满文老档》中记载:清朝初年,满洲国宗室的妻子、伯母、婶母、嫂子有乱娶习俗,收继婚在满洲盛行。努尔哈赤曾说:"等我死以后,要将我的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猜基".大阿哥是努尔哈赤的大儿子代善,努尔哈赤是想要代善收继自己的福晋。努尔哈赤的富察氏,就是其堂兄的福晋。
入关后,皇太极在满汉文化的冲击中选择了汉族礼教,严令禁止收继婚,规定:"自今以后,凡人不许娶庶母及族中伯母、婶母、嫂子、媳妇。凡女人若丧妇,欲守其家夫,子女者,由本人亦恩养;若欲改嫁者,本家无人看管,任族中兄弟聘与异姓之人。若不遵法,族中相娶者,与奸淫一事一律问罪,汉人,高丽因晓汉人道理,不娶族中妇女为妻穗仿谨。凡人既生为人,若娶族中妇女,与禽兽何异。
我想及此,方立其法。我国若有淫乱之人,欲娶族中妇女者,其夫死后不许哭,心内既欲娶其妻,外则虚哭者何为?此言欲令愚鲁之人晓之,令禁革不许乱娶。"天聪五年,皇太极又颁布禁令:凡娶继母、伯母、弟妇、侄妇、永行禁止。……同族嫁娶,男女以奸论。"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皇太极对于收继婚俗的态度,但是传统的婚姻习俗不是靠临时颁行的法律就可以彻底消除的。清入关后,这些习俗仍有存在,但也不同于原来的收继婚。
清皇室婚姻制度的变化与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分不开。首先在政治方面,入关前,满族只是一个经济落后、社会水平低下的部落,入主中原后,清初统治者吸取元朝没有汉化最终被逐出中原的教训,重用汉人,改革汉制,入关后婚姻习俗的变迁也受到了中原文明的影响。
其次,在经济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入关前,满族只是一个落后的古老的游牧民族,而中原则是先进的农耕文明,经济的落后决定了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落后。入关后,清统治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完善自身,从而使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变化,婚姻习俗作为社会习俗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变迁与经济的发展分不开。最后,在文化方面。
入关后,当满族文化与先进的汉文化相冲突时,清统治者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主动接受并大力弘扬以儒学为核心的汉族传统文化。因此,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影响是皇室婚俗变迁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清朝皇室婚姻制度的主要类型及程序
(一)满蒙联姻
清政府统治全国的200多年间,为了维护北部边疆的统治,实施"满蒙联姻"的重要政策。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开始了满蒙联姻,皇太极和其子福临在位期间,满蒙联姻得到了发展,康雍乾时期,满蒙联姻进一步完善。
满蒙联姻作为清政府长期执行的皇室婚姻制度,对清王朝在统一中原和巩固王朝统治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同时,满蒙联姻经历了近300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显着的特色。
第一,互相嫁娶。努尔哈赤娶蒙古部落女子为妻后,揭开了满蒙联姻的序幕;皇太极时期满蒙联姻得到了极大发展,除了蒙古科尔沁外,太祖太宗也十分重视蒙古其他部落的联姻,这使蒙古对清朝的归附更加牢固。"互相嫁娶"这种现象在康熙以后虽然有所减少,但一直到清末始终都没有停止过。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时期的王公贵族都曾娶过蒙古女为妻,当然,很多清朝公主出于政治需要也嫁入蒙古。互相嫁娶,是满蒙关系密切的表现,也是区别于其他王朝的重要特点之一。
第二,制度化。满蒙联姻从努尔哈赤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末,为统治者长期奉行。由于清王朝的重视,满蒙联姻逐步制度化。乾隆时期,满蒙联姻范围逐步缩小到近支宗室。远支宗室子女,出于政治需要仍可以指婚。乾嘉时期,满蒙联姻甚至有很大的强制性。顺治时期,规定公主下嫁蒙古没有旨意,10年之内不得回京,主要是为了巩固与蒙古的政治关系。满蒙联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满蒙两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融合,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二)秀女制度
选秀女始于顺治帝入关以后,凡是八旗女子,每3年选一次。挑选秀女对于全国各地的旗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清代后宫,上至皇后、下至宫女,都出身于秀女。因此,秀女制度是清代皇室婚姻的重要组成。
满清王朝选秀女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严格程序的。
首先,户部应详细了解选阅女子的年岁、母家情况,然后上报皇帝。皇帝决定选阅时间,有残疾不能入选者,必须经皇帝决定才可以不参加选秀女而另行婚嫁。
各旗选阅的秀女,要提前送到京城,在选秀前一天,由该旗佐领排好所乘车辆的顺序,按旗别分类。假如待挑选的是正黄、镶黄两旗,则正黄旗满洲为一队,正黄旗蒙古为一队,正黄旗汉军为一队,依次排好顺序,镶黄旗跟在正黄旗的后边。车辆全部排好后,鱼贯而行,从皇城后门一直到神武门外。守门士兵打开门,虽至半夜,但每辆车旁都有两个灯笼,标着秀女所属的旗份,士兵按照旗别将秀女安排好。秀女在士兵的引导下由神武门出东华门,再由崇文门大街绕行到神武门外的出发地。这一段路程约需要大半天的时间,待入宫的秀女被阅看完毕,正好乘车回家。
凡是初选记名者,无论能否中选,在第二次复选期间不得随意嫁人。对于残疾不能入选者,需要经过族长、领催、骁骑校、佐领等逐级奏明理由,然后经过户部审查,如确定情况属实,方可不参加选秀。
一般来说,应选秀女在神武门内下车后,步行至顺贞门外等候,户部官员将他们按5人一班排好队,由太监领入宫中。秀女每班5人,立而不跪,以便于皇帝审阅。皇帝对中意者留牌子,牌子上写着秀女的母家情况、旗名。被留牌子的秀女还要再次复选,复选没有通过者,便被撂牌子。《养吉斋丛录》曾记载嘉庆道光年间选秀女的经过。
"挑选八旗秀女时,每日选两旗,以人数多寡匀配,不序旗分也。挑选之前一日,该旗参领、领催等先排车,如调正黄、镶黄两旗,则正黄之满、蒙、汉分三处,每一处按年份册分先后排定,然后车始行。首先是正黄之满洲,继而蒙古、汉军。接着是正黄之满、蒙、汉,鱼贯衔尾而进。车数双灯,各有标志。日夕发轫,夜分入后门至神武门外,侯门启,依次下车而入。
其车即由神武门夹道出东华门,有崇文门大街直至北街市,还绕入后门而至神武门,计时已在次日巳午之间。选毕者,复依次登车而出,各归其家。虽千百辆车,而井然有序,俗谓之排车……入选女子入神武门至贞顺门外恭候。有户部司官在彼管理。至时太监按班引入,每班五人,立而不跪,当意者留名牌,谓之留牌子,定期复看,复看而不中意者,谓之格牌子。
其牌子书某官人之女,某旗满洲人。入选秀女,凡获得皇帝封号者,至死不得出宫另嫁。被选定皇后的秀女,还必须通过大婚礼,则大清门、午门入宫,至清宁宫完婚。"由此可见,清代选秀女是十分严格的。秀女制度为普通旗人创造了与皇室联姻的机会,也是提升门第的机会。另外,帝后大婚和公主婚嫁也是清代皇室婚姻制度中比较有特色的婚嫁形式,不仅程序繁杂、要求严格,且大部分都是政治牺牲品。
三、清代皇室婚姻制度的特点
(一)政治性
清朝的皇室婚姻制度带有十分浓重的政治色彩,清入关后的满蒙联姻以及大清公主嫁蒙古、准格尔等部落,都是基于双方的政治互利。
满清贵族作为刚入关的少数民族,在击败明王朝时处于弱势,需要蒙古的支持,而蒙古为了自身利益也乐意与满清贵族联姻。恩格斯曾赤裸裸地揭露了皇室婚姻制度的政治性,"对于阶级社会中的贵族世家来说,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绝非是个人的意愿".满清王朝从建立到康雍乾盛世再到王朝的覆亡,很多贵族女子做了政治的牺牲品。
(二)近亲性
从满蒙联姻可以看出,蒙古与满清贵族互相联姻,而这种联姻难以避免近亲存在。
皇室婚姻制度的近亲性在选秀女中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入选秀女多是八旗女子,部分秀女是当朝皇帝公主的女儿,一旦入选便成为皇帝、王爷或者皇子的妃嫔,双方都是爱新觉罗子孙。他们的子孙又和他们一样,反反复复,造成清朝皇室连续200多年的近亲婚姻。以康熙和乾隆为例。
康熙在位61年,乾隆在位60年,按每3年选一次,他们在位期间一共选了20次秀女。乾隆有名位称号的妃嫔就有40多个,他的后半生所选的秀女,多数是外孙女辈。最小的和孝固伦公主与乾隆帝相差47年,从血缘关系上讲,和孝公主的母亲是乾隆帝的外孙女辈。
近亲结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所生子女肯定会有一部分存在身体健全问题。嘉庆帝在位时期认识到了近亲结婚的危害性,明文规定了:"公主之女,毋庸入选,并永为例。"但是仅仅限制到公主之女,其他的秀女则可以入选。即使作了规定,但这种近亲婚姻始终存在。
近亲婚姻是一种原始的婚姻形态,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在皇帝的婚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然其他亲贵大臣乃至平民百姓中也有。这种婚姻形态随着中国的历史存在了上千年,它不会因禁止而消失,是清朝皇室婚姻制度的重要特色。
(三)强制性和融合性
清朝的皇室婚姻制度存在普遍的强制性,具体体现在帝后大婚、公主婚嫁、秀女制度、指婚制度等。清代皇室婚姻的强制性,不论对于满清女子还是皇子皇孙都是命运的悲剧。满清公主下嫁边疆和亲,皇子迎娶众部落公主,都是一种政治联盟,这些贵族子女注定是政治权利场上的牺牲品。
满族作为一个入主中原统治政权的少数民族,婚姻习俗保留了许多自己的特色,入关后受中原婚姻制度和儒家道德纲常的影响,做了一些改革。皇太极在位时期,坚决取缔收继婚,并积极吸收《明律》中的一些婚姻规范。因此,满族的皇室婚姻制度也融合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婚姻元素。
清统治者一方面努力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极力保持自己的特色,如满蒙联姻、秀女制度等。但后来在统治中原的过程中也不得不做出一些改变,由"宫中不蓄汉女"和"满汉不得通婚"改为"满汉一家",不仅设置了汉军旗,使得汉族女子可以入宫选秀,而且还改了汉姓,将汉人抬入满军旗。如康熙的孝懿仁皇后,康熙表妹,原汉军旗佟氏,后入满洲镶黄旗,立为皇后,这都是清代皇室婚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入关后,由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满清王朝制定了后宫制度,中宫皇后取代大福晋。清代的宫闱制度沿袭并完善了以前历朝历代的规制,比如帝后大婚前要祭告天地、太庙、社稷,大婚后还要接受文武大臣朝拜,大赦天下等,这都是满清贵族和中原民族相融合的结果。这种融合是历史的进步,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和推动文化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8、为什么清朝有三位皇帝膝下无子?
清朝有三位皇帝为什么膝下无子
在历史上清朝的最后的三位皇帝为什么都没有生育子女,他们的原因都各有不同,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历代清朝皇帝的子女数量先是上升趋势,后来到了乾隆之后开始总体呈下降趋宴闭势,生孩子最多的是康熙,55个孩子,大清朝统治了中国近代近300年的时间,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宣统皇帝居然都没有留下任何子女。
那么生孩子数量不断减少是和皇帝的生育能力有关系?还是和年龄有关系?其实应该是都有关系,大家看过清史的都知道,咸丰帝之后的皇帝都是属于短命的(除了溥仪之外),咸丰帝31岁驾崩,同治帝19岁驾崩,光绪帝38岁去世,而溥仪是因为生育能力。所以根据不同的皇帝,年龄和生育能力都多少有些关系
光绪皇帝38岁死去,同样没有留下任何子嗣要说光绪皇帝虽然是慈禧专权下的傀儡皇帝,但是她在婚姻中有皇后和珍妃的陪伴,再加上后宫还是有几名女子的,但是却没有留下任何后代,光绪载湉的母亲是慈禧太晌枯裂后的亲妹妹,他又娶了慈禧太后亲弟弟桂祥之女,所以光绪帝与隆裕是表姐弟的关系,二人乃是近亲结婚。现在人们都知道近亲不能结婚,但在清代,皇室近亲结婚不是什么稀奇事。光绪帝的绝后可能与生理、心理都有一定的关系。
同治帝6岁继位,在位13年也无一位子女,也许这大概跟清朝由于是少数民族,近亲结婚成风,导致的弊端,这源于清朝畸形的婚配制度,皇太后为了保证自己家族的荣华富贵,会尽量让自己家族人成为妃子,皇帝娶的老婆可以是自己亲生母亲的姐妹,表亲更是稀松平常,长期近亲结婚,导致清朝皇室基因越来越弱,知道末代三位皇帝,干脆就不育了。没有后代是一个皇族的悲哀,非正统继承带来的后果败巧是非常严重的,经常因此引发政治灾难
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民间的百姓吧“子嗣看”看的很重要,更何况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呢?
9、清朝皇帝(皇子)可以娶自己兄弟的女儿吗?就是堂姐堂妹啦。求解答。谢谢!
不可以,中国人发展后来,虽然不明白近亲结婚的危害的原因,却也明白其危害,所以后来在通婚方面有诸多限制,具体你可以产看一下吕思勉野喊先生获其他人的中国通史,上面有详细颂敬野记载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表亲倒是可以结婚,如清稿态朝光绪帝的皇后隆裕皇后就是他的亲表姐
10、清朝和亲的格格,为何婚后大多都没有子嗣呢?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中国古代的三从四德标准中明确指出,女子出嫁后从夫,但中国历史上有一类女人除外,那就是清朝的格格们。清朝以前皇帝的女儿称之为公主,亲王的女儿称为郡主,而到了清朝,亲王和皇帝的女儿统称为格格,格格翻译成满语是小姐的意思,很多有身份的满清贵族的女儿都被称之为格格。
翻一下满清的历史资料便不难发现,清朝的格格虽然多,但是只要是皇帝的女儿,大多数子嗣凋零,甚至有的“不孕不育”,还有的身患抑郁,不能长寿,这是为何?古代,最尊贵的人便是天子,天子的女儿理应是最尊贵的格格,是古代最尊贵的女人,但是她们最幸福的时光大概只是出嫁时的阶段,因为身份尊贵,所以吃穿不愁,衣食无忧。
但是出嫁以后,身份虽然依旧尊贵,但是生活总会有些不如意,比如生育就是很大的问题。古代女子若是不能怀孕便是犯了七出之罪,是要被丈夫休掉的,但是格格们身份尊贵,一般而言,没有哪个男子有这样的胆量休掉格格,让皇帝脸上不光彩。
至于为何格格们子嗣凋零, “不孕不育”,身患抑郁,不能长寿,专家给出了几个答案,看完这些答案后你就会感觉到,这种情况下,能生得出来才怪呢!首先,身在皇室身不由己。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讲究的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但是对于格格来讲,媒妁之言升铅可免,母亲之命也无大用,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皇帝的决定。
对于皇帝而言,格格们是自己的女儿,也是自己政治上的工具,身为父亲,皇帝肯定要把女儿嫁给要么有钱,要么有权的人家,不能让女儿受委屈,作为皇帝,嫁女儿考虑的更多的还是朝堂的利益。国家盛世,皇帝可能为了笼络朝臣,将自己的女儿下嫁给高官之子。
每逢乱世,皇帝为了能够平定战乱或者稳定边疆,会将自己的女儿远嫁,以作和亲之用。若是没有适当年龄的格格,那些年龄尚小的格格也会被嫁出去。1957年东果格格出生,作为皇太极的嫡长女备受宠爱,崇德元年10月16日被封为固伦格格,成为格格身份最尊贵的格格。
虽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是仍然避免不了成为政治联姻的工具,1588年出嫁,嫁人时仅有十一岁,格格尚未长开兄宴,又何谈生育。那些嫁给高官之子的格格在出嫁之时皇帝会赐府邸,这个府邸属于格格的私产,驸马一家人无权居住,就连驸马都只能够到外院,没有格格的召见,驸马是进不了内院的。
内院外院虽然都在同一个府邸,但是相距甚远,所以格格驸马平日里能见面的次数并不多。何况,公主出嫁后身边还会有奶妈或者嬷嬷陪着,格格想要召见驸马必须要有嬷嬷的同意,并非是能够自由召见的。格格与驸马一年之内见面的次数都屈指可数,更不用说同房的次数,不能怀孕也实属正常。
有的格格见不到驸马可能会思念成疾,郁郁寡欢,最终抑郁也不是没有可能,情绪不佳,整日消沉,自然也就不能长寿。1756年8月10日,固伦和静格格出生,她是乾隆皇帝的第七个女儿,1770年7月下嫁拉旺多尔济,1775年去世,年仅20岁。
除了以上两个原因外,第三个原因就是格格本身的身体原因了。皇室内部多为近亲结婚,基因上难免会出现问题,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皇帝在生育上就有困难,有的格格可能也有类似的问题。所以说,格格们表面光鲜亮丽,背后也有不为人羡笑银知的辛酸,身份高贵给她们带来了荣耀,也带来了束缚,有利又有弊,没什么值得羡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