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婚宴
1、结婚办酒男方出全部的办酒钱,那收份子钱归男方还是女方收?
男方办男方的酒桌,收男方的份子钱。女方办女方的酒桌,收女方的份子钱。各办各的酒桌,各出各自的酒席钱,收各自的份子钱。(完美)
2、滨州惠民县丧葬习俗
滨州惠民县丧葬习俗80年代起,传统丧葬习俗中部分礼仪在农村又流行起来。老人生命垂危时,子女即给老人换衣服,无论冬夏,均着棉衣。凡直系亲属均守护身边,听遗嘱,目视老人离世。老人咽气,晚辈立即到院中面向西南“叫魂”,意在唤回死者灵魂,亦有讣告族人、邻里之意。然后将死者置于灵床上,供食品,上香,点长明灯。晚辈着孝服,门上贴白纸。主持丧事的族长或村干部委派人向死者亲友报丧,有书面讣告和口头报丧两种形式,主要内容为死者姓名和去世、入殓、出殡的时间。
80年代初,农村地区多实行土葬,须将死者装入棺内,名为入殓。此时,亲属都须到场向遗体告别。死者若为女性,必须由娘家人在场。入殓后,棺材停放灵棚,晚辈按男女分列两边接受亲友吊丧。吊丧者先哭后行跪礼,至亲者还须付奠仪。停灵期3~5天不等。
出殡前一天晚上,丧家为死者举行送行仪式,俗称“送盘缠”,地点选在路口或空地。执事人预先摆供桌,置香炉烛台,备好菜肴酒食,晚辈及亲友一一向死者魂幡叩首送行。礼毕,烧纸车、马、轿、摇钱树等,儿女们哭号着向火中奔,以示对死者挽留。出殡,又称下葬,长子持灵幡,其他晚辈执哀杖,随棺材至墓地。棺入穴后,晚辈捧土撒于棺盖上意在亲埋。然后乡邻堆土成坟。第三日,儿女们填土“圆坟”,烧纸祭悼。自亲人亡故之日起每七日到坟上祭奠一次,“七七”为止。
父母在世的亡故者不循以上礼仪。80年代中后期,境内普遍推行火化,政府倡导移风易俗,礼仪逐步简化。平掉分散在田间的坟墓,建立公墓,有的村建起纪念堂存放骨灰盒。90年代起,农村时兴为去世者立碑或植树以作纪念。
城镇居民丧事较简,去世后,在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亲属、友人、同事向死者致哀。之后,送火葬厂火化,骨灰盒送纪念堂存放。
滨州其他习俗
一、婚姻
提亲80年代起,提亲方式多样。一是介绍人对男女双方情况(年龄、相貌、性格、文化程度、家庭状况等)熟悉,热心帮忙,主动为其撮合,或是受一方委托为其提亲。二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为求名正言顺,托一熟人作介绍人,此种提亲只是形式而已。三是由大众传媒、婚姻介绍所承担提亲职能。经介绍人提亲的男女须约定时间相看,首次见面仅对相貌、年龄、言谈举止有表层认识,以后则自行约会,对对方品性、家庭、职业、兴趣爱好作深入了解。城镇许多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将对方带到家中,介绍给家人,自己充当介绍人。沾化、无棣县少数地区尚有订“娃娃亲”陋习。
定亲男女交往一段时间,认为满意即可定亲,有书面和口头两种方式。书面定亲即将家中长辈的辈分、姓名、年龄等写在红纸上,名“帖”;另纸写儿女姓名、年龄、属相以及“年庚相符,属命相生,愿结秦晋之好”之类文字,名“柬”。然后由介绍人转交双方,男方要给女方放礼。80年代,部分农村地区多采用此方式。口头定亲即男女双方(包括家长、儿女、直系亲属等)约定时间聚会,以交谈方式将亲事定下。地点一般选在男方,由男方设宴款待,并给女方见面礼。
议婚男女双方商议结婚时间、彩礼多少、嫁娶议程、接(或送)亲方式等。议婚由双方家长、子女直接出面交换意见,有时须介绍人从中协调,往往商议多次才达成共识。议婚时,男方要付给女方一笔彩礼置办嫁妆,女方往往退还一小部分以示客气。
娶亲娶亲前男女双方先到当地政府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女方置办嫁妆,男方则要装饰洞房,摆放新家具(若女方陪送家具,需提前送到),床(炕)铺设一新,门口贴对联。娶亲这天,一般由男方去接(有的由女方送),80年代初,坐马车或骑自行车,中后期乘拖拉机或农用车,90年代多用小轿车。新娘有娘家人陪送,嫁妆同时送到。下车时放鞭炮、奏鼓乐欢迎。新娘、新郎步入院中,司仪主持婚礼仪式。之后,新娘入洞房,围观者随即涌入,名曰“闹洞房”,滨州一带还有“闹婆婆”习俗。是日,男方大摆宴席招待女方客人与贺喜亲友,城镇宴客多在酒店。90年代,政府倡导移风易俗,组织集体婚礼,既热闹又节俭,还有的青年男女选择旅游结婚。
农村中结婚彩礼过重现象较为普遍,城镇接送新娘、婚宴讲排场之风亦有蔓延之势。
二、生育
80年代起,国家倡导计划生育,后定为国策,对生育习俗有较大影响。育龄大都推迟,生育胎数大为减少。婚后多年不育者,不再利用迷信方式求子,夫妻到医院检查,有病及时治疗。怀孕后经常到医院查体,分娩一般去医院。婴儿出生3天后,娘家携带营养食品及婴儿衣服前来看望。因多为独生子女,起名格外慎重,讲究新鲜别致、寓意深远、顺耳上口,农村起名还须把体现辈分的字考虑在内。全家人大都参与命名,往往起出数个名字,择优而用。乳名多为叠字,大名两字者渐多。婴儿出生第12天,俗称“十二晌”,亲友带礼物来贺,给婴儿“圆耳朵”。出生1个月,俗称“满月”,娘家接母子去住一段时间,给婴儿“铰头”。90年代,城镇时兴用婴儿胎毛制作一支毛笔,作为永久纪念。至百日,为婴儿挂长命锁,穿“百家衣”,照像留念。周岁日,亲友都来祝贺,主人举行家宴招待。在农村,若为男孩,周岁纪念尤为隆重。过去流行“抓周”习俗,现渐废。
三、称谓
80年代,家庭及亲属称谓与前基本相同,书面称谓如家父、令尊、仁兄、舍弟等用者渐少,只在一些特殊场合使用,大都使用口头称谓。
社会称谓变化较大。70年代末,社会成员间互称同志。80年代,只在会议或公务活动中称同志,一般场合称师傅,若为熟人或同事多以姓氏相称,根据年龄在姓前冠以“老”或“小”。农村乡邻多以辈分、年龄作为称谓依据。90年代,城镇中对男性多称先生,对女性称夫人、太太、女士、小姐等。工商界流行称“老板”(企业主)、“老总”(公司经理)。公务员间多以职务相称,如对方为副职,则将“副”字去掉。对专业技术人员多以职称相称,如某教授、某大夫、某工(工程师)等。
四、寿诞
为老人祝寿是传统的敬老习俗。80年代,一般60岁以上老人才开始做寿。寿日这天,儿女、亲友们带着蛋糕、肉类、酒、茶及老人喜爱的其它礼品来为老人祝寿。家中置办丰盛的酒宴,老人穿戴一新居于首座,全家人一一敬酒,祝老人健康长寿。90年代,许多家庭到酒店为老人祝寿,有的到电视台、广播电台点歌或包一场电影为老人贺寿。是日,因儿女们聚齐,大都照全家福像。
90年代,60岁以下中青年人也开始过生日;独生子女为家庭关注的中心,每逢生日必过,且隆重,已失去寿诞习俗的原本意义。
五、丧葬
80年代起,传统丧葬习俗中部分礼仪在农村又流行起来。老人生命垂危时,子女即给老人换衣服,无论冬夏,均着棉衣。凡直系亲属均守护身边,听遗嘱,目视老人离世。老人咽气,晚辈立即到院中面向西南“叫魂”,意在唤回死者灵魂,亦有讣告族人、邻里之意。然后将死者置于灵床上,供食品,上香,点长明灯。晚辈着孝服,门上贴白纸。主持丧事的族长或村干部委派人向死者亲友报丧,有书面讣告和口头报丧两种形式,主要内容为死者姓名和去世、入殓、出殡的时间。
80年代初,农村地区多实行土葬,须将死者装入棺内,名为入殓。此时,亲属都须到场向遗体告别。死者若为女性,必须由娘家人在场。入殓后,棺材停放灵棚,晚辈按男女分列两边接受亲友吊丧。吊丧者先哭后行跪礼,至亲者还须付奠仪。停灵期3~5天不等。
出殡前一天晚上,丧家为死者举行送行仪式,俗称“送盘缠”,地点选在路口或空地。执事人预先摆供桌,置香炉烛台,备好菜肴酒食,晚辈及亲友一一向死者魂幡叩首送行。礼毕,烧纸车、马、轿、摇钱树等,儿女们哭号着向火中奔,以示对死者挽留。出殡,又称下葬,长子持灵幡,其他晚辈执哀杖,随棺材至墓地。棺入穴后,晚辈捧土撒于棺盖上意在亲埋。然后乡邻堆土成坟。第三日,儿女们填土“圆坟”,烧纸祭悼。自亲人亡故之日起每七日到坟上祭奠一次,“七七”为止。
父母在世的亡故者不循以上礼仪。80年代中后期,境内普遍推行火化,政府倡导移风易俗,礼仪逐步简化。平掉分散在田间的坟墓,建立公墓,有的村建起纪念堂存放骨灰盒。90年代起,农村时兴为去世者立碑或植树以作纪念。
城镇居民丧事较简,去世后,在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亲属、友人、同事向死者致哀。之后,送火葬厂火化,骨灰盒送纪念堂存放。
六、祭祖
80年代起,农村旧时祭祖之风又兴。祭祖由扫墓、家祭两种方式。扫墓又称上坟,有固定日期。清明扫墓最为普遍,除祭祀外,还要为坟墓添土,防备夏日雨水冲刷。农历七月十五与十月一日扫墓者多为女性,一般只上“新坟”(即亡故不久的祖父母、父母之墓)。春节扫墓最隆重,合族男性均到墓前叩拜先人,并擂鼓奏乐,燃放鞭炮。家祭,即在家中设堂祭祖。一般在年三十(小进二十九)凌晨,家长率子侄到村头请祖先回家过年。在堂屋设供桌,悬挂“家堂”,陈列族谱,点燃香烛,摆上贡品。除夕,家人向祖先叩头行礼,上香烧纸,燃放鞭炮。初二送先人归。仲秋节、先人祭日亦有祭祀者。
七、礼节
80年代,人们交往礼节流行握手、拱手、点头致意。春节给长辈拜年、祭祀先人、吊唁等特殊场合,农村有行跪拜礼的。亲友间馈赠礼品或宴请,须在适当时节回敬。初次见面,先介绍自己,或呈上名片。久别重逢则亲切握手,互致问候。分别时挥手致意。宴席上先请客人入座,敬酒让菜;席散后客人先行,并送至门外。在乘车、购物、就诊等场合,老、幼、女士优先。90年代,各级政府抓精神文明建设,遵守礼节,礼貌待人,言行文明成为时尚。
3、山东无棣的传统习俗和特产
无棣特产
金丝小枣
梭子蟹
渤海黑驴
无棣结婚的一般风俗
1、相亲
子女尚未成年,媒人上门说亲。相亲前双方老人首先对双方的基本条件、年龄属相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一经中意,双方约定时间、地点相亲。
2、相家
在双方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经媒人沟通,谈妥条件后,由男方选
1、相亲
子女尚未成年,媒人上门说亲。相亲前双方老人首先对双方的基本条件、年龄属相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一经中意,双方约定时间、地点相亲。
2、相家
在双方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经媒人沟通,谈妥条件后,由男方选择吉日,筹备宴席,礼金、礼品(一般为“三金”)等,邀请女方家人到男方相家。席间,双方互换喜帖,喜帖用大红纸,上书男老亲家、亲家姓名、排行、正亲家等。
3、择日
双方达到结婚年龄,在双方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谈妥条件后,男女双方经媒人撮合,选择黄道吉日,确定结婚日期,领取结婚证。黄道吉日由男方提出大体时间,请风水先生提供具体时间。也叫看日子。
4、定聘
结婚前,男方备好聘金、四色礼、上轿红等礼品,写好由男方选择的黄道吉日,送到女方。女方按照男方选定的黄道吉日,准备姑娘出阁。结婚日期已经确定是不能变动的,因有“动一动死公公,挪一挪死婆婆”说法。
5、迎亲
黄道吉日的早上,男方带车队、鼓乐队、到女方迎娶。旧社会骑红马(称大娶)或花轿迎亲(两个花轿迎娶称大娶)。迎亲车队、人员以双数为佳,六的倍数最佳。新郎到新娘家迎亲程序繁多,一是车队到新娘家花车停放也有讲究,花车车头要冲喜神方向(喜神方向由男方请风水先生确定);二是叫门(需掏红包若干,直至女方堵门的满意方能开门);把新郎拒之门外,名曰“憋性”;三是讨喜:新郎叫门,此时新娘之兄妹、晚辈、好友等应刻意阻扰,经新郎哀求后以九九九元红包礼成交,意为长长久久;四是男方设宴款待新郎(新郎做主赔位置);五是照相留念;六是求婚(新郎向新娘献花、献歌、下跪、表态等直至新娘满意);七是向父母行大礼;八是由新郎抱新娘上花车,新娘脚不能着地。意思是脚不沾娘家的土。以上程序,由男方傧相(也叫拿红毡的)具体负责。
新娘离家也有讲究,一是有新郎偷筷子的习俗,是快生子的意思;二是有泼水的习俗。谓之“嫁出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但也有不让泼水的,意为姑娘永远是娘的小棉袄;
婚礼队伍在迎娶的路上也有讲究,一是路过桥涵需要燃放鞭炮、扔红包;二是遇到新娘要相互交换礼物;三是迎娶队伍往返不走同一条路(意为不重婚);四是路过村庄有拦车讨喜的习俗,这时傧相拿出喜烟、喜糖、分给大家,鼓乐队演奏节目,让大家欣赏;五是一个村有多个结婚的有枪头的习惯(谁第一个下车,谁家今后日子过得好)。
6、婚礼
新娘到新郎家,一是新娘不下车先首先燃放鞭炮;二是接着由新娘的婆婆抄车;三是有接媳妇的负责把新娘接下车;也有的地方要让花车(轿)在门前停一会儿,谓之勒性、憋性、顿性,目的是使新娘的性格绵软,进门后服婆婆的管教;四是拜堂,有司仪主持一般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和夫妻对拜;五是入洞房(由新郎抱着新娘进入洞房)。六是挑盖头,旧社会新娘出嫁盖着红盖头,送入洞房后由新郎用秤杆把盖头挑下来(意为称心如意);七是迈火盆,有的地方在新娘入洞房的路上有迈火盆的习俗(意为辟邪和红红火火之意)八是撒麸子,在新娘向院内走时,一路向其身上撒麸子、彩色纸屑、栗子、枣、花生等,取有福、早生贵子、男女花生之意。 九是吃合婚饺子。合婚饺子有娘家准备,数量为新娘年龄一岁一对。
7、送闺女
机关新娘出嫁有伴娘相伴(一般是同学二人)农村有小饭相伴(一般是新娘的年轻嫂子,有儿子的最好);有送客相送(一般是娘家哥二人);另外有两个男童压车(男女双方各一人)。
8、看闺女
早饭后,送客伴娘等娘家客人返回女方后,新娘娘家男女长辈若干人,(数量不等)带着礼品(一般是手巾、火烧、糖方便面等)到女方看闺女。
9、分礼儿
男方前来贺喜的女宾(新娘的长辈和嫂子)给新娘喜钱,然后,将女方带来的礼品分给前来贺喜的女宾和为婚宴服务的有关人员,称为分礼儿。分礼结束,男方设喜宴款待娘家和所有来宾。
10送大饭
晚上,娘家准备酒菜一桌装入食盒,请两名壮年抬着,由娘家兄弟二人送去,由新郎新娘赔餐,一直到深夜。这种风俗主要是保护新娘。
11闹洞房
新郎同学晚辈待送大饭的客人离开后,开始闹洞房。
12洗手、
闹洞房的离开后,新郎全家与新娘用下合婚饺子的饺子汤,同用一盆水洗手,同用一块毛巾擦手。取婚后全家和气和睦之意。
13吃宽心面
宽心面有娘家准备,洗手结束一家人一口吃宽心面,意为宽心之意。
14、祭祖
新婚第二日下午,新婚夫妇在家人的陪同下,到祖坟祭祖。据说这样百年之后,能够入祖坟,否则将成为野鬼,无家可归。
15、回门
结婚三日,娘家父亲将女儿接回娘家。结婚六日娘家娘将女儿送回婆家。农村有这样的说法:“爹接娘送,一辈子不长病”。新婚九日新郎新娘一块回娘家,当天夫妻一块返回婆家,称回门。现在一般是婚后第二天,新娘新郎一块回娘家,当天返回婆家。
16、闹喜
无棣还有闹婆婆公公、闹姑爷的习惯。现在也有闹叔(婶)伯(伯母)哥(嫂)的。来看新娘的人,向新郎的长辈讨喜钱、喜烟、喜酒、喜糖。从锅底摸一把黑灰把婆婆公公 抹成花脸,也有打夯的。婆婆公公不仅不恼,反而高兴,抹得越多说明越有人缘。
17、婚宴
无棣新婚喜宴一般为四盘糕点,四荤、四素、四个大件、八个大碗,也有的外加四盘水果。俗称“八大碗宴席”或馃子圆边席。席间,新郎新娘及其父母、哥嫂依次敬酒。
18答谢宴
为感谢亲朋好友对新婚的祝福,新郎新娘的父母分别举行答谢宴。参加宴会的亲朋好友要掏红包。答谢宴一般程序是:新人及父母入场;单位领导致贺词;新郎新娘向父母行大礼、向亲朋好友鞠躬致谢;喝交杯酒;父母及新人敬酒等。
19、婚前准备
一是新郎新娘准备,迎亲前夕,新郎新娘都要“盘头”。新娘的盘头是请化妆师完成,主要包括化妆、梳头、披婚纱。旧社会主要开脸(用细绳绞去面上的汗毛)、梳妆、缚高髻;新郎理发、刮脸、着西装革履。旧社会在礼帽上扎一圈红髻线,插上两朵红玫瑰花,身穿长衫马褂;二是请总管,婚礼之前要请亲戚朋友或街坊邻居共同来帮忙。主持操办喜事的头目称为总管,由他按照主人家的意图来安排各项事宜,诸如写(贴)对联、喜子;写(下)请柬;备车(轿);请乐队,联系宴席(请厨师);安排红柜(帐房先生)、服务人员、迎亲、送亲、宴客、陪客、录像、照相等等。三是新婚除夕新郎门上还要放一对红砖,砖上裹上红纸,贴上喜子,绑上一双新红筷子,由属龙、虎的二人去安放在门两边,新娘进门后放在房顶上,据说可以避邪。这场喜事办得是否红火热闹,主人家花钱多少是否得当,亲家宾客是否满意,礼仪是否周到,就全看总管的能力了。四是行家礼儿,过去(文革前,现在农村也有)临娶的前一天,新郎要换上新装,鼓乐相随绕村挨户行礼,称为行家礼,意思是恳请亲邻在婚娶的日子里多多帮助。有的地方只给本族的人家行礼,谓之演礼。五是压炕,新婚除夕晚上新房有父亲(或叔伯)与新郎同住,称压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