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婚宴婚车 » 酒席钵子菜

酒席钵子菜

发布时间: 2022-06-01 21:27:10

1、钵子菜的特点

“钵子菜”既是一种餐饮方式,又是一种烹调方法。从饮食方式上说,它是将炊、食具合一,让食者边煮边吃,还可以根据食者的嗜好将一些新鲜蔬菜、香菜、面条等下入其中,搭配可多种多样,而且对小火炉的火力控制也有讲究,先用大火炖,后用小火熬,其味先是浓鲜,吃到最后汤汁渐微,只剩一些油汁,这时干香的风味又出来了,真是妙不可言。从烹调方法上说,它是属于“炖”这种烹调方法中的“不隔水炖”一类,具体又可分为清炖、浑炖、侉炖三种。“清炖”,即主料经焯水后,放入清汤或清水加热调味即成,口味清淡,鲜嫩或软烂,汤多鲜醇,如“清炖牛肉钵子”,“虾仁炖萝卜丝钵子”; “浑炖”即将主料用煸炒、煎等方法进行初步热处理,再加入一种或几种配料调味至酥烂,多为味浓、味厚,香辣汁浓醇的品种,如“金龟黄豆钵子”、“黄古鱼炖皮蛋钵子”;“侉炖”即将主料改切成片或条、块挂上糊,下热油炸制,然后加汤和调料炖制,此类菜肴主料软嫩、油香浓郁,北方菜中较多,如“侉炖肉”、“侉炖鱼”,常德桃源钵子菜中也有,象“桃源滑肉钵子”、三鲜杂烩中的“黄雀肉”就属此类。就口味上分,有浓味和清淡两类,因常德桃源人喜爱辛香、好浓鲜,所以钵子菜又以浓味为主打味型,而酒席上若有两个钵子菜,必选浓、淡各一,便二者相互补充调和。从原料的选用上看,多是就地取材的极普通的鸡、鸭、鱼、肉、水产、蛋类、豆类、豆制品及各种时疏、干菜等,现在也出现了用海鲜原料所做的钵子菜、火锅菜,可荤可素,选料十分广泛,主辅料搭配又非常丰富随意,可以说无所不能炖。从它的主料前期处理的方法来看,可以用煸炒、红烧、黄焖、红煨、白煮、烩、氽、炸等方法,进行前期制作然后炖制。采取如此多种的技法,制作出来的钵子菜风味自然各异,精彩纷呈,并且可以成批预制,很适合当前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和快餐、超市蓬勃发展的需要。由此不难看出常德桃源钵子菜形式多样,味别丰富,制作简便,出菜快捷的特点。“常德桃源钵子菜”即是一种餐饮形式,又是一种美味佳肴,也传承着一种古老的饮食文化。它来自远古时代,来自于民间,带着浓重的泥土芳香,在人们向往回归自然,追求乡土风味为时尚的今天,我们不仅应当很好的挖掘继承传统,而且还要对它进行创新和提高,让这支古老的湘菜奇葩,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2、金寨有哪些古老的习俗

1、放胡鸭fanghuya:
每到栽秧或者秋收割稻时节,就有外地人赶着成千上万只小鸭子,来到汤家汇南溪一带放牧,象侯鸟一样准确。胡鸭通常排成很长很长的一排,跟着头鸭,在田间小路上左右摇摆着行走,后面跟着放胡鸭的汉子,手里拿着一根鱼竿样的长鞭,顶上系着一块塑料薄膜或布片,吆喝和驱赶着鸭子,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2、货郎:
经常会有年纪四五十岁左右的人摇着拨浪鼓,挑着一副担子,打开上面的盖子,里面有针线、盆、水瓢等常用的东西还有小孩的玩具什么的,货郎挨家挨户的去每家问要不要买什么。那时最希望的就是买货郎柜子里各种好玩的哨子、拨浪鼓什么的,可惜一次也没有买过,因为那时家里都穷,大人更不会为你这无用的小玩意花钱。所以玩具只能自己做,所以自己用镰刀削了木头枪、用铁丝做了弹弓、用竹片做了弓箭和宝剑。。。。虽然和买来的不能比,但也其乐无穷。

3、补锅修伞和倒铜镜:

农村大部分都比较省,坏了一点的东西舍不得扔掉,补一补再继续用。所以以前经常会遇到补锅修伞的。补锅的一般是用锡块化了之后补东西,除了锅,一般还补铝水瓢、盛菜用的钵子、烧水的铜或铝做的水壶等东西。一般他们还顺便给小孩倒铜镜。用栗碳加温,化开铜块,在一个小模具里倒入铜液,冷却后就成了铜镜。铜镜上一般都有八卦的图,辟邪。

4、爆米花和炸泡果:

早期的是用手摇的火泡果锅,一个带风箱的炉子,上面一个可以转的封闭黑锅,转载啊转啊转,压力表上红针差不多指向最高的时候,炸泡果的人就把黑锅的阀门打开对着一个长口袋,然后一敲锅口的一个开关,砰的一声,无数的米就变成了一个个又酥又软的膨胀大白米了。现在以柴油机驱动的爆米花机为多,出来的有很多形状,以长筒状中空泡果为多。小时候手摇的一般5毛钱一锅,一锅一碗米,那时还嫌贵。爆米花机的好像是一斤米一块钱。

4、过年祭祖:

城市人一般只吃团圆饭,农村除团圆饭外,主要是祭祖。过年祭两遍,头遍祭菩萨,主要祭品是猪头和酥的各种丸子、豆腐之类;第二遍祭老祖人即自己的祖宗。主要祭品是各种炒菜。祭祖的同时都要燃放大挂的鞭炮。

5、正月十五祭祖:

十五祭祖前两遍和过年一样,头遍祭菩萨,二遍祭祖宗。但十五晚上还要去各祖宗先人的坟墓前祭祖,称作“送灯”。送灯一般是白光莲纸裁一下,粘成裤腿儿状,然后在坟前空地上插上3-4根竹签或木签,里面的中间点上蜡烛一支,再将“裤腿儿”套上,再烧些打过钱印的火纸,燃放鞭炮,向逝去的祖宗磕头即完成。一个裤腿儿灯一般代表一户人家去过,所以从坟前“裤腿儿”灯的多少就可以看出死者的子孙后代或本家是否发旺,是不是当地的大家族。
年前逝世并下葬的送灯仪式一般隆重一些,按照风俗去世者的女婿方会在初八至十五间选日子后组织一套锣鼓、送一套对子匾、若干花瓶、若干吊子灯等送到坟前拜祭。邻居、自家一般只需在十五前送花瓶或吊子灯,十五晚本家/自家另需送“裤腿儿”即可。
每年十五的晚上,在夜色中可以看到远处或近处的山上星星点点的裤腿儿灯发出的火光,那就是逝者的后人们为寄托哀思点燃的烛火。
一般通过坟前的碑文上可以看到去世者的子嗣名字,但也有很多没有竖碑的坟无法判别,还有一些年代久远或者是以前红军留下的无名烈士的无字墓,这些老坟一般老坟草长得很高而无人修缮,十五的时候也是没有点灯和烧火纸的痕迹的,确实很遗憾。

6、清明祭祖。

主要是寄托哀思,一般只祭辈份较近的亲人和逝世的前辈。辈份久远的祖宗的坟一般不祭。清明祭祀大部分不烧纸,只放鞭炮、压纸钱和修坟。
7、头七、五七做道场:
去世的人死后头七天和第五个七天内选某日做道场,主要是超度。
8、打醮jiao:
道士为人做法事,求福禳灾。目前最常见的是给小孩打娘娘醮。

9、下礼和回门儿:候饭。

下礼是男女双方同意婚事后,男方带着聘礼到女方家来提亲,下完礼基本就表示婚事已经定下来了(当然也有极少数因各种原因反悔的),一般是头年下礼,二年结婚。如果当年下礼当年结婚,一般会认为男方要人太急或者女方急于出嫁,给人的感觉不好。
下礼除了女方父母家外,女方同宗的本家(如公老爷、公老太儿的本家)也要一并带下聘礼,只是礼物稍轻,没有女方父母家贵重没有礼金而已。2000年左右我们家附近的下聘礼一般是礼金1-1.5W, 衣裳钱4-6K,另有一两挑子箩筐,里面是肉、挂面、馒头之类的,女方本家的聘礼一般是12包糖、四瓶酒还有果子若干,箩筐里的馒头挂面一般每家还会分到一些。当然这些东西不是白收的,下礼后的第二年正月,女方本家是要回门儿的,而且新女婿结婚后上门本家是要打发和候饭的。

10、喝喜酒:

即“红白喜事”中的“红事”。包括结婚、生孩子、乔迁新房等。以前结婚都是男方下礼,然后双方请风水先生或算命先生选好黄道吉日,定为结婚的日子。结婚一般都选在冬天农闲的时候,因为这时候农闲可以找到帮忙的人(一般是本家,妯娌、婶之类的负责切菜配菜,堂兄弟、叔等负责借桌子板凳、抬嫁妆、端盘子洗碗、写对子贴对子等),为婚宴切配菜、准备板凳大桌子等东西。男方的婚宴一般需要三天时间,结婚前一天是给抬嫁妆的人备饭(抬嫁妆是辛苦活,如果女方家很远、嫁妆又多的话会非常累人),第二天是正式的婚宴即结婚日(晚上可能有闹洞房),第三天请帮忙的自家人吃饭。从结婚后第二天,新娘子就算是男方家的人了。
以前结完婚会“玩新娘子”,就是两个本家的人把脸上涂上红染、扎着红带子,把打扮好的新娘子夹在两根杠子(木头)中间绑上,然后就推着新娘子到男方的本家门口,一家一家挨家又唱又跳,把新娘子推过来推过去(很搞笑的),算认个亲,也祈求发旺。本家比较少的(十家以下)一般一天搞定,本家比较多的(二三十家)一般需要两三天才能玩完。
既然提到了嫁妆,就简要说一下:嫁妆一般分为抬子和挑子。抬子一般是大件,像大衣柜、坎箱(要知道坎箱里一定会装上半坎箱稻谷的,所以非常重)、大床、10几床被子等物件,挑子一般是缝纫机、电视机等小件。抬子有两人抬的,有四人抬的。挑子一般是一个人挑。嫁妆的多少代表女方家是否富有(不过一般双方家长会提前商量一下)。现在嫁妆一般都提前买好送入婚房,结婚的时候直接带小件入洞房,不怎么需要抬嫁妆了。
生孩子是女方到新家后的要发生的第一件大事,所以女方的娘家人这边会非常重视,女方娘家这边的婶啊姑啊会提着老母鸡、挂面、成块的肉、新买的碗筷什么的去看望,祝贺添丁加口。(记得碗里好像要装满米并用红纸封起来?)
新房封顶,合大梁的时候,盖房的人家会准备一两箩筐各种糖、干果(花生、白果、栗子等)、馒头之类东西,盖房的人站在梁上朝下面一把一把的扔这些糖果,称为“抚喜果子”(结婚时在拜好堂后也会抚喜果子),以前生孩子、盖房、结婚都会放露天电影,远亲近邻都会过来看。
关于礼金:以前我初中时有一次无意间捡到一张破损的很久前的礼账纸,上面的礼金都是张家打了两个竹筐、李家编了两个簸箕、王家打了两条大板凳、林家送来一块肉等,早期的礼金基本都是这些朴实实用的实物即礼物,后来逐渐演变成钱即礼金。而且礼金的数额也越来越大。真不知道这是时代的发展还是时代的倒退。

11、喝豆腐汤:
即“红白喜事”中的“白事”。白事时门上一般贴的是白纸黑字的对联,喜事时一般贴的是红纸的对联。席间会有死者后人磕头道谢,主持的长辈会说“孝子谢”“孝孙谢”之类的话。

关于红白事的酒菜:
我们那边红白事的酒席一般都是流水席,即一份一份的上菜,一直到宾客散尽。菜式上,青山燕子河一带一般是冷菜加十大碗,南溪一带也是大海碗或盘子,海碗是炖菜,盘子是炒菜,但似乎没有定数,一般二三十道左右吧。

结婚之类的喜事除了冷盘外,一般第一份菜都是发肉,大概是红火发财的意思。寿宴一般头一碗是寿面。生孩子一般冷盘时会有一大盘红鸡蛋。虽然第一盘菜有区别,但是主要的热菜基本都差不多,基本都是发肉、炖鸡菠菜、炖猪蹄、羊/牛肉面、肉丸汤、梨片汤、梭子肉、绿豆汤什么的,一般都是按照一个炖菜、一两个炒菜、一个汤的顺序轮番上菜。
12、亲戚的排位:

古时亲和戚是分开的,亲指族内即同姓的本家,戚言族外即姻亲。现在亲戚一般指姻亲,同姓的本家均叫做自家,自家属于自己人,不属于亲戚。亲戚属于“客”,来亲戚了就是“来客了”,是需要隆重招待的。
亲戚的排位:舅爷(女方的娘家人)—姑夫(男方的姊妹)—》姨夫(女方的姊妹)。红白喜事时,如果有男方的舅头或岳父母来的话,那他们一定是当次酒席中最尊贵最主要的一桌,而且这一桌肯定会安排在堂屋,决不会在偏房。亲戚(客)坐上方,不同姓的邻居、门口人、朋友等坐桌子两边,小辈和本家一般坐下方(下凡儿)。

13、方桌(八仙桌)的座次排列:

单次的请客或者客人来就餐的话,靠近悬挂中堂的那一方为主客的两个座位,该方中靠左边的座位是主座,右边的座位是陪座。所以当你进门看见桌子上有人正吃饭的时候,正对着你的右边那个人就是饭桌上的主客。

14、过年贴门对子、迎财神。

一般过年前一天贴门对子门神、走油酥果子、在锅台上贴灶神和在碗柜上贴“财神到”。财神到和灶神都是一张16K的薄红纸,上面用黑墨印着财神和灶神的像。一般贴了门对子后算进入了新年,债主是不能再登门讨债的。所以讨债的看见你贴了门对子之后,下次只能过了正月十五才能来要账。

15、拜干佬儿:

即拜干爹。为了小孩好养活,求个吉利,所以在很小的时候根据属相和八字,找一个八字相合的长一辈的成年人拜干佬儿,干佬儿会送一个含有新名字的“捷报”挂在堂屋,以后两家就会走动频繁。一般孩子成年以后,干亲往来就会减少,孩子的父母、子女和孩子的干佬儿并没有亲戚关系,所以经常会有人说“干亲只有一代亲”,过了这一代就会疏远。

16 续谱(还是序谱?)

补充一个算第16篇吧,不知道楼主同意否
家谱一般一二年更新换代一次,增补同姓家族中人口变迁和要闻要事,规模很大,需要相当的财力和人力,所以一二十年来一次。
17 建祠堂修社庙子

毛时代的祠堂被村部或者小学占领了,社庙子被拆了
从八十年代末期开始,老百姓有重新修建社神庙,庙址选在乡村水流的聚拢口。过去水田归大地主所有,描述一个地主有多少田除了用担斗升作为单位外,还可以直接说社庙子。例如,南溪某地主赌博一夜输掉七个社庙子
修祠堂的事情到近些年才兴起,很多村小学都搬离了原来的祠堂,祠堂重新归还给老百姓了。同宗同祖的人开始建设他们的祠堂,规模也较大。

18 做社会(社庙子做会)
归属于同一个社庙子的老百姓(同一条河两个“把口”之间的相邻生产队人员)每年聚集在一起,找些道士,披着电视剧里面一样的道袍跪在地上念经,烧香烧纸,为百姓祈求风调雨顺。
19 打桐籽,打木子,打橡子,挖葛根;炸狗合子(狗獾),逮黄鼠狼子,打兔子;种白芍,窖茯苓,窖天麻,拔药(采药),种灵芝,种木耳。

打桐籽是把成熟的桐籽采摘下来去卖钱,主要用于榨桐油,打木子不知道做什么用途,小时候漫山遍野很多路边田边都有木子树和桐子树,现在全砍掉了。唯独橡子树还在,分为大橡子和小橡子,似乎都可以打淀粉,制成营养品,小橡子树叫斗笠树,树下可以躲雨。葛根的用途也一样用来打粉。狗合子的皮很值钱,八十年代据说都能卖几十上百块,黄鼠狼子的皮也值钱。南溪区范围内是著名的西山药库,有个像模像样的药材小市场,主要经营白芍,窖茯苓,窖天麻,其他草药等。

20 讲个“说媳妇生小孩”相关的吧
说媳妇就是介绍对象。因为本人没有亲身经历,不一定对,错了的话请楼下修改
结婚程序一般是提亲,认亲,下礼,接媳妇,中间还有什么衣裳钱。提亲的意思是男方看上那家闺女了,就找个很有面子的人做媒人去提亲,以后的各种场次,这媒人都参加。双方看中了后男方需要认亲,目前的价位是2000元到5000元左右。再过一段时间,就下礼,现在价位大概两万以上了。新娘子一般一年后就生了(头年说,二年嫁,三年生个胖娃娃)。顺便写个童谣:李大姐,快烧茶,给你小女儿说婆家,今年说,明年嫁,后年生个胖娃娃。
生了孩子第三天要洗个澡,可能叫三洗,第九天办喜酒庆祝,叫小孩九天,娘家来很多女客人,过去还带着小孩的“坐架子”,现在都变成童车了,小衣服小被子什么的。
完了后小孩还有个周岁,再后边就是十二岁打娘娘轿(可能是轿,非楼主写的醮)。
21 屋子出水(音译,可能出现通假字)

盖屋盖屋,伤筋动骨,可见盖屋是多么的不容易!
屋子出水的意思是新房子改成,庆祝一下。一般家庭主妇的娘家人需要送来屋子中间一间堂屋的大梁,还要来一套锣鼓,有的还有其他家具,当晚在主人家喝喜酒,级别不生孩子还要隆重。
22 送灯和抽灯笼

送灯一般有两轮,第一轮是去世后的头年十五,一般去世后不马上入土,表示舍不得亲人离去,怀念一下,要用个小房子陈放两到三年(分为茅屋秋葺和瓦屋秋葺(音译));陈放好了后再隆重入土。这两轮主人家一般都受灯。
送灯是亲戚或者邻居家老人去世,买一盏纸灯送去,带上爆竹蜡烛烧纸。纸灯按级别分为 对子扁,花瓶,吊子灯,葫芦头(前三者需要购买,葫芦头一般自制,没钱买灯笼只好带着葫芦头了)。对子扁方方正正,写的有功德悼词,摆在正中间位置,旁边摆放花瓶,对子扁和花瓶都插在地上的泥土里面。吊子等可以插入泥土,也可以悬挂起来,挂成一排,葫芦头随便插在旁边。灯笼里面一律点上蜡烛,等蜡烛即将熄灭的时候,村里的小孩子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灯笼拿回去玩几天,叫做抽灯笼。以前我的邻居小孩,他爷爷死了所有灯笼都被他控制起来了,不经他许可是不能抽的,看谁顺眼就发给谁,俨然成了老大,自己留了一大批好看的,可见抽灯笼在农村小朋友间是多么隆重,有的小孩跑好几里路抽灯笼。
23 打锣鼓

每个较大的家族都有一套两套锣鼓,是所有家族同姓氏成员共同出资购买的,现在都被个人占为己有了,再过多少年会成为古董的。
或大或小的事情,一般都要打锣鼓。最常见的锣鼓在正月里,正月十五左右几天较为集中。如果家在大路边,有时候一天能看到三四套锣鼓从门前经过。
一套锣鼓分为如下几种部件组成:大鼓一个,大罗一个,草帽一样的铜锣两个一副,一套锣鼓里面大概有两三副,麻锣若干(像个炒菜的碟子,配一根棍子,可以高抛),其他的还有,说不上来了。锣鼓的音律一般为,1,2,3;1,2,3;1,2,3,4,5,6,7.当然,还有其他比较复杂的音律。
24 闹洞房送蜡

闹洞房之前,洞房里面只有新郎和新娘外配几个丫头小男孩什么的,外加两个身强力壮的守门员,其他人等一律在外边。客人每人点一只蜡烛,在堂屋中间开始说唱(像黑人的rap),这是农村表现才华的好机会,一般有头有脸的人都会唱几出,唱词都是祝福恭喜类,为的是让东家高兴。唱了一遍后,客人秉烛从堂屋出发,排队走向洞房。洞房守门员把门抵住门不让进,然后客人来个唱段,如果唱段精彩,人群就会起哄,场面变得热闹,这时候守门员才把这个会说会唱的人放进去,顺便放两三个不会唱的进去(有一次我跟在一个会唱的人后边,一只脚进去了一半,被守门员生生地挤在门缝,大哭大喊,里面那两个傻大个子还在挤)。后边的接着唱
25 池塘相关

北方把池塘叫做坑或者沟,南方叫塘。北方一般并不是人人都见过池塘,但在南方,池塘随处可见,从这个意义上讲,塘和坑几乎可以作为南北分界线了。
池塘的用途主要是水田灌溉,当然也可以洗菜洗衣,甚至洗米,也有在池塘荡尿桶子洗尿浇灌的。
与池塘相关的第一记忆是逮鱼。
过去没有打工的习俗,年轻力壮都在家,一个生产队的几乎人家共用一个池塘。头年春天全塘人口合资放养鱼苗,一般有鲤鱼,草鱼,鲢鱼,大头鲢子,少见青鱼。第二年或者第三年冬天就可以收获了,全塘人口聚集起来,按照投资入股的比例或者人口比例分得渔获。
池塘的第二记忆是挖塘泥。
之前化肥很少,除了农家肥之外,肥料的主要来源是池塘的塘泥,本人95年左右还挖塘泥。
等放养的家鱼都打捞起来后,乘着水干,村民们开始抢挖塘泥。用铁锹把塘泥产起来,抛到可以删太阳的地方,等晒干后挑到自家地里作为基肥铺撒在地里。
池塘的第三记忆是摸脚鱼,钓黄鳝。
脚鱼即为甲鱼,或者叫王八,王八羔子就是指小脚鱼,不知道为什么变成了一句骂人的流行用语了。甲鱼可以钓,也可以摸,用个铁棍子捅捣甲鱼的石洞,听到震耳发聩的声音,这家伙就受不了了爬出来。池塘的黄鳝一般个头特别大,我家门口池塘里面曾经被钓出来个黄鳝,围着钓鱼者的胳膊缠了好几圈,估计二三斤应该有吧。1990还是1991年发洪水,邻居捡到一条黄鳝,很大,大到老人们都说不能吃,最后似乎说要抽筋后才能吃什么的,不过好像还是吃掉了。钓黄鳝和摸甲鱼的人来了,小孩子们都围上去看,他们的背笼笆篓里面一般有甲鱼和黄鳝。钓黄鳝多在春天,摸甲鱼多在夏天。池塘里面多有水老鼠,钓鱼的人肯定都知道水老鼠是什么东西。
池塘的第四记忆就是水猴子
绝对不是造谣,其实就是农村人说的水鬼,我亲眼见过,我弟弟也见过,而且我弟弟的描述和我见到的那个长相简直一模一样,所以绝非偶然间的大脑幻觉。
后来以为我们见到的就是书中说的水獭,然后网络上搜捕水塔图片,根本不是,因为水獭长得有点像家猫,而我们见到的水猴子,长个类似人的面相的一张脸,皮很皱,个头大概比家猫长度差不多吧,小时候我家门口池塘冬天干涸的时候我见过一次这东西。
最后就是洗凉水澡了
多数人家距离大河较远,小孩子洗凉水澡学游泳的地方只能选择池塘了,因此淹死人的池塘也不少

26 阳宅,阴宅,风水,合八字,看相,看眼(占眼),打石(音),算命,抽签,打汤气送汤气(音),过话,做斋,树碑

巫婆神汉,道士半仙菩萨
南溪范围内很多人分不清佛教和道教,而且大多数时候佛教和道教合二为一。
有事情问菩萨,应该归为佛教;有事情找巫婆过话,应该归为道教;其他很多烧香磕头的事情有时分不清佛教道教。
道士一般不叫道士,叫先生。我小学同学的的父亲是个道士,所以他家收入颇丰,家庭条件也较好,还跟他父亲练就了一手书法,特别是毛笔字写得出类拔萃,可见南溪范围内传统习俗之流行程度。
阳宅即为房基,需要先生“格”一下,阴宅即为坟地,也一样要格一下,都讲个风水。合八字是指找配偶的适合把两个人的 年份(属相),月份,日子,时辰 四个时间对应的天干地支共八个字合起来看一下吉凶。
看相比较神乎,有一次街上瞎逛,见一个看相的,让我过去一下,然后一下子说出了我兄弟几人,吓我一跳。
如果眼睛不舒服的话,那就是占了,找个先生看看,然后他会告诉你你家附近哪里有障碍物,去用茶叶和大米泼洒一下就好了。
打石是指东西不见了找不到,先生告诉你在你家的哪个方位,然后去找就可以发现。
如果小孩肚子疼,一般是舍不得花钱看医生的。但依然有解决问题的方法,用个碗,放半碗水,然后用四根筷子合在一起在碗里托放,一般喊着逝去的亲人的名字,当筷子恰好站立的那一刻,对应的亲人就是造成你肚子疼的那位了。那位逝去的亲人肯定有什么需求要求后人替他完成,于是后人就必须许诺以后多烧纸钱,要给他做斋,树碑什么的。
过话,就是代替阴间的人传话给活人,一般巫婆要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能够跟阴间接触的状态,据说比较难受的,然后把话传给活人,遵照执行就不会生灾害病了。
做斋的意思就是,找道士用纸做一些房子,金山银山,童男童女,杂七杂八,一起烧给逝去的亲人,让逝去的亲人在阴间过上贵族生活。

3、桂林的风俗习惯有什么?

桂林捕鱼习俗

古时桂林地区大江大湖很少,山塘水库不多,除桂北几县盛养禾花鱼,山区少数民族用坑塘养鱼外,其余多为依靠小江、小溪白生的鱼类捕捞,以作食用。桂林地区江河虽少,但鱼类诸多,除主要捕捞的鲢、鳙、青、草、鲤、鲫、鳊鱼等外,河溪中还有泥鳅、黄鳝、湖鲇、班醴,光倒剌鲅针、桂花鱼、白甲鱼、白鳝、鳖鱼,山区深山溪中还有娃娃、扒石鱼等等。鱼的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各异,人们为捕捞这些天然美食,便采取了五花八门的方式。就其捕捉工具就有:鱼刀、鱼叉、鱼箭、竹梁、竹筌、竹虾拔、罩网、鱼罾、钓竿、拦江网、鸬鹚、竹筏、鱼船等。捕鱼方式更是五花八门,最简单是放水捉鱼,翻泥巴捉鱼,用钓竿钓鱼,晚上用灯火照着,拿鱼刀砍鱼,用鱼叉叉鱼,撒网捕鱼,用罾搬鱼,用拦江网拦捕,放鸬鹚鸟追捕鱼等等。

最土俗、最简单而又最有趣的是捉黄鳝和泥鳅了。这两种鱼不光生活在水里,而且会钻洞。也是道高一尺,魔高就有一丈,乡村里就是有精通捉鱼绝技的人。相传从前有个捉泥鳅的渔翁,他进入水田,把手指在田水里一弹,就看出田里有多少条大泥鳅。他在水田里边走边看,见水冒出泥巴里藏有鱼的水泡,将一只手伸进泥里,用两个手指,就把泥里的鲜鱼夹出来,那鳅鱼在他的指头间,象条面片一般,一点也不动弹,直码码地吊在两指之间,乖乖地凭他丢进鱼篓里。这还不算功夫,更胜者是,下到大田角后,渔翁知道哪里是泥鳅的窝。他站在鱼窝中间,两手在泥里一摸,捉出一条大泥鳅,用嘴咬掉它的尾巴,又将它丢进田里,渔翁再重新捉鱼,把田里所有的鱼捉完了,最后,捉到那条咬了尾巴的鳅鱼,这渔翁才肯离开这块田,再到别的田里去。渔翁不能在动手捉鱼时与别人讲话,据说一旦讲话就砍了封彩,田里的鳅鱼就拿不完。所以用这种方法捉鱼的人,总是个人单独行动,很少有结伴、合伙捕泥鳅的。

老人说捉泥鳅的渔翁晓得软功,这话谁也难以断定是真是假,但渔翁捉黄鳝的硬功,就让人不得不佩服了。每年插上的早稻由转青到抽穗这段时间,是黄鳝在田埂边出入最频繁的时节,它钻的洞穴,很容易让人辩认出来。
这时,趁大白天黄鳝在自己筑造的泥窝里睡觉时,捉黄鳝的人沿着田埂一路察看,见到黄鳝钻的洞就捞衣卷袖,下到水里,伸出手指顺洞道推进,触摸到黄鳝时,就伸手紧紧地抓住不放,即可将黄鳝捉住。这种捉法,一动手黄鳝会迅速窜泥潜逃,难以抓住。凡有经验的老手,他不轻易下田,在田埂上走着时就注意观察黄鳝的行踪了。只要发现有黄鳝洞穴,他站在田埂上轻重适度地跺上一脚,那黄鳝受到突如奇来的震动,就会吓得从洞口逃出来。渔翁等它一窜出洞口,眼明手快地伸手一夹,就把黄鳝拦腰夹住。这种提法俗称“惊鱼捉鳝”。这种方法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讲技术,脚跺轻了黄鳝不出来;脚跺重了黄鳝受惊一窜就出洞,伸手慢了它满田乱窜,捕捉就会难上加难。

田埂宽的地方,土质较硬,跺脚惊动不了黄鳝窜的洞穴,用手抠泥也不便,就要用“赶鱼法了!”即用手指在洞穴的进口处拨弄一下,黄鳝受惊,就会从出口处窜出来,照用“惊鱼捉鳝”招式,便可手到擒来。
若是两种方法都失去效果,那只有用“钓鱼法”了。这种方法在池塘、水库特别适用。只要找一根缝衣针,如姜太公钓鱼_般用直钩即可。依四时季节,在钓钩上穿上蚯蚓、菜虫、粪蛆、蜻蜓为饵,寻着黄鳝洞穴,或估计黄鳝出入之处,将钓放下,黄鳝就会上钩,且钓着的黄鳝都是大条的。

捕捉黄鳝除白天的惊、赶、钓之外,到了天高气爽或气候闷热的晚上,黄鳝出洞乘凉,可用灯笼烧起松光火或用电筒照明工具,走到田问、清水塘中或河边照鱼,只要一发现,可用鱼刀一砍,便十拿九稳,顺顺当当地把黄鳝、泥鳅捉入笼中。
捕捉黄鳝多用赤手擒拿,捉泥鳅一般无擒拿手艺的人,就多藉用捉鱼工具鱼筌,这鱼筌是用竹篾织成的,一头留有入口。织有倒签,鱼进去后就出不来。放筌捉泥鳅、黄鳝都是在插完田后进行。其方法是:先把螺丝、蚯蚓和韭菜加细糠锤溶成鱼铒,用小钵子装好备用。将近傍晚,把鱼筌提到田垌放进禾田的小槽里,将鱼饵放在鱼筌上面,并用泥巴覆盖好,然后将鱼筌放在小槽中。一切做好后,用一根小竹子插在旁边。有的人一晚安放数十个鱼筌。第二天清早,赶到田中,看到禾田中的小竹竿,就知道那里放有鱼筌,走过去把鱼筌拿起,就可得到鱼筌中的鳅鱼和黄鳝。这样捉拿到的鱼又无伤害,又鲜活,自己吃味道鲜美,变卖价好, 有的农民一夜间能捉几斤。故有鱼筌捉鱼,无本利足之说。

在龙胜的大河、小溪中有一种个小味美的扒石鱼,常生活在大河的沙卵石狭缝之中。侗家人为捕获这种爽口味美的佳肴,就用铜丝磨成尖形的利刃,做成能发射的鱼箭,再戴自制的防水眼镜,潜入一米多深的水里,见到扒石鱼就抠动扳机,把扒石鱼射中。如此一沉一浮,射鱼老手,一沉下水后,可得五六条扒石鱼。这种在工余时间的射鱼活动,不仅可解疲劳和烦恼,而且使自身完全融入山野捕鱼的情趣和侗家自我休闲的欢乐之中。

恭城的瑶乡风行闹鱼。他们不仅要选好藏鱼的河段,还要选择闹鱼的日子。更为有趣的是,凡去江中捞鱼的人,都要穿上自己最喜爱的服装,每个人还要带上午餐,到用餐时好多人围在一起,将各自带来的午餐摆在一起,不分你我,大家一起共同享用。这种闹鱼又热闹,又有趣味。

桂北地区的农户风兴养鱼、捕鱼,除鱼的口味甚佳,有“鱼仔送饭,鼎锅刮烂”的俗语外,再就是有一种传统习俗和吉祥的潜在意念。那就是“鱼”与“余”谐音,含有剩余、多余、用之不尽、食之不完的寓意。于是在逢年过节,办喜事设宴,都要有鱼上席。而且节的鱼不能吃完,故意要留下部分,以示餐餐有鱼(余),年年有鱼 (余)之意。办酒席鱼是最后一道压席菜,有“鱼到酒止”的传统礼俗。

4、给几个歇后语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莲——有苦自己知(或“有苦说不出”)
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他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火烧旗杆——长叹(炭)
粪坑关刀——文(闻)也不能,武(舞)也不能。[编辑本段]【歇后语】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公共厕所扔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
老公拍扇——凄凉(妻凉)
秀才的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木中无人 王八中解元----------规矩(龟举)
花生--------------非吵不可(非炒不可)
皮匠不带锥子--------真行(针行)
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
和尚的房子----------妙(庙)
河边洗黄莲----------何苦(河苦)
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飞飞)
猴子学走路----------假惺惺(假猩猩)
精装茅台------------好久(好酒)
蜘蛛拉网------------自私(自丝)
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盲上加盲)
西瓜地裏散步--------左右逢源(左右逢圆)
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邪归正(改鞋归正)
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一袋不如一袋)
碗底的豆子----------历历在目(粒粒在目)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存心不量)
穷木匠开张----------只有一句(只有一锯)
砖窑裏失火----------谣言(窑烟)
灯盏无油------------费心(费芯)
钟馗嫁妹------------鬼混(鬼婚)
粪船过江------------装死(装屎)
黏窝窝掺黄莲--------一年一年的苦(一黏一黏的苦)
药铺裏开抽屉--------找玩(找丸)
癞虾蟆跳水井--------不懂(噗咚)
唱戏的骑马----------不行(步行)
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在先(有盐在先)
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南上加南]
打灯笼搬石头--------照办(照搬)
大水冲走土地庙------留神(流神)
耕地裏甩鞭子--------吹牛(催牛)
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辈(小人之背)
航空兵翻觔斗--------颠倒是非(颠倒试飞)
耗子掉到水缸里------时髦(湿毛)
老和尚住山洞--------没事(没寺)
货轮出了海----------外行(外航)
黄鼠狼钻鸡笼--------投机(偷鸡)
酱缸裏泡石头--------一言难尽(一盐难进)
井裏放爆竹----------有原因(有圆音)
老母鸡抱空窝--------不简单(不见蛋)
吃人参----------候补(后补)
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皮太后)
千年的石佛像--------老实人(老石人)
牵着羊进照相馆------出洋相(出羊相)
墙上栽菜------------无缘(无园)
扇著扇子说话--------疯言疯语(风言风语)
十两纹银------------一定(一锭)
守著厕所睡觉--------离死不远(离屎不远)
唐僧的书------------一本正经(一本真经]
小碗儿吃饭----------靠天(靠添)
肉锅丢进河----------昏昏沉沉(荤荤沉沉)
王八肚裏插鸡毛------归心似箭(龟心似箭)
寺后有个洞----------妙透了(庙透了)
寿星齐仙鹤----------没路了(没鹿了)
十八个钱放两下------久闻久闻(九文九文)
染房的姑娘不穿白鞋--自然(自染)
后边扎小辫------违法乱纪(尾发乱系)
炉子翻身------------倒霉(倒煤)
饭锅冒烟------------迷糊了(米糊了)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粪坑关刀——文(闻)不能,武(舞)也不能。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以下为一些常用的歇后语: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光棍佬教子——便宜莫贪
财到光棍手——一去无回头
盲人吃汤丸——心中有数
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礼义廉——无耻
泥水佬开门口——过得自己过得人
偷鸡不成——蚀把米,即不仅没有占到便宜,反而受到了损失
茅坑里扔炸弹——激起民粪(愤)
阎王爷嫁女——鬼要
以下是一此常见于粤语的歇后语:
牛皮灯笼——点极唔明
床下底劈柴——撞板,即闯祸、出乱子
老婆担遮——阴公,即可怜
老公拨扇——凄凉(妻凉),即可怜
单眼佬老婆——一眼睇晒
冬钱腊鸭——得个睇字
隔夜油炸鬼——无火气
番薯跌落风炉——该烩
湿水榄核——两头唧
水瓜打狗——唔见咁截
无掩鸡笼——自出自入
白鳝上沙滩——唔死一身散,即死定了
火烧旗杆——有排长炭(叹)
潮州音乐——自己顾自己
结他无线(湿水棉花)——无得弹,即无可挑剔
非洲和尚——乞人憎(黑人僧),即令人讨厌
卖鱼佬冲凉/卖鱼佬洗身——无生(腥)气
船头尺——度水
亚兰嫁亚瑞——累斗累
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
年晚煎堆——人有我有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王熙凤害死尤二姐——心狠手毒
矮子放风筝——节节高
乌龟碰石头——硬碰硬
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暗锁加明锁——层层设防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矮子坐高凳——上下两难
暗地里耍拳——瞎打一阵
阿拉伯数字8字分家——零比零
矮子坐高凳——够不着
八十岁演员扮孩子——返老还童
八月桂花开——到处飘香
不栽果树吃桃子——坐享其成
白菜叶子炒大葱——亲上加亲
半空中吊口袋——装疯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小葱拌豆腐——一清饿(俄)白[编辑本段]【歇后语—艰难类】
一分钱的酱---难烩(会)
一元钱买担菜---两篮(难)
一餐吃个大胖子---谈何容易
一面官司---不好打
一块硬骨头---不好啃
一碗水泼在地上---难收拾
一脚踩在桥眼里---上下两难
人心隔肚树隔皮---难相识
大海里捞针---不知从何下手
才学理发就碰上个大胡子---难理(提)
下雨天背棉絮---越背越重
下雨天担稻草---越担越重
马高蹬短---上下两难
小孩子上楼梯---步步都是坎子
小孩子喝烧酒---够呛
小鸡吃黄豆---够呛
无米之炊---难做
王胖子跳井---下不去
水中捞月---无处寻
火烧岭上捡田螺---难得寻
乌龟摔在靛壳里---壳蓝(可难)
火钳子修表---没处下手
火烧辣椒---呛死人
乌龟爬泥潭---越爬越深
乌龟爬在门坎上---进退都要跌一跤
乌龟垫床脚---硬撑
水煮石头---难熬
生铁铸土地爷---硬神(撑)
鸟入笼中---有翅难飞
丝线打结巴---难解
羊头插在篱笆上---伸首(手)容易缩首(手)难
老母猪钻篱笆---进退两难
老鼠钻牛角---步步紧
老鼠碰见猫---难逃
西山出太阳---难得
百岁养儿子---难得
地狱里活命---难见天日
竹山里试犁---寸步难行
冷锅煮雪---难溶
沙滩上行船---进退两难
两手提篮---左篮(难)右也篮(难)
苏州的蛤蟆---南蟾(难缠)
针尖上落芝麻---难顶
泥塘里滚碓臼---越滚越深
武大郎上墙头---上得去,下不来
肩膀上生疮---不敢担
岩缝里的笋---挟得紧紧的
前有狼后有虎---进退两难
烂泥路上拉车---越陷越深
挂着腊肉吃斋---难熬
赵匡胤爬城墙---四门无路
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香棍搭桥---难过
拳头舂辣椒---辣手
高梁秆子担水---挑不起来
热锅上的蚂蚁---走投无路
赶鸭子上架---难呀
脑袋长瘤子---后面负担重
婆婆太多---媳妇难当
麻雀抬轿---担当不起
菜勺挖耳朵---下不去
黄鼠狼带牛铃---叮当(担当)不起
脚板上钉钉---寸步难行
筛子眼里夹的米---上不去也下不来
絮被上捉虱子---翻不尽。
芝麻开花---节节高
蚕豆开花---黑心
土地庙里的菩萨---没有见过大香火
井底下的青蛙---只看见簸箕大的一块天
从门逢里看大街---眼光太窄了
坐井看天---见识太少
眉毛上吊钥匙---开眼
蚂蚁爬槐夸大国---小见识
背着八面找九面---没见过十(世)面
眼睛看在鼻尖上---一寸光
老鼠子眼睛---一寸光
眼睛长在屁股上---只看见自己的一堆屎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螺蛳壳里赶场---地方太狭小了[编辑本段]【歇后语—焦急类】
上午栽树,下午取材---心太急了
王八肚子上插鸡毛---龟(归)心似箭
手榴弹的脾气---一拉就火
牛踩瓦泥---团团转
火烧到额头---迫在眉睫
火烧湿竹子---直爆
火绒子脑袋---沾火就着
灯盏无油---火烧芯(心)
没有庙会了---别挤(急)
扭紧了发条的闹钟---憋得足足的
油锅里煮豆腐---越煮越燥
炒虾等不得红---真性急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到水边才脱鞋---事到临头
狗等骨头---急得很
兔子上树---赶急了
说着风,便扯篷---太性急了
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吃了秦椒烤火---里外发烧
赶水牛上山---逼到头上了
晒干的爆竹---有火就大叫
着火挨板子---两头发烧
阎王搓麻绳---结(急)鬼
船上失火---急坏岸上人
椅子底下着火---烧着屁股燎着心
硫磺脑袋---沾火就着
腊月里打赤膊---心火太重
筒车打水---团团转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编辑本段]【歇后语—骄傲自大类】
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己
土地菩萨打哈欠---神气
飞机尾巴---翘得高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手电筒---专照别人,不照自己
头顶上长眼睛---旁若无人
头顶生目,脚下生手---眼高手低
龙王爷打哈哈---看你这般神气
关上门做皇帝---自尊自大
孙悟空当齐天大圣---自封为王
寿星老爷卖妈妈---倚老卖老
泥牛掉在河里---架子不倒
空棺材出殡---木(目)中无人
驼子翻筋头---两头翘
参天大树---高不可攀
城门楼上挂狗头---架子大
脑门心长眼睛---望天
猫尾巴--越摸越翘
裁逢师傅的尺---只量别人
喜鹊尾巴---老翘着
瞎子坐上席---目中无人
鲢巴头鱼---脑壳大[编辑本段]【歇后语—揭露类】
马尾丝拴饺子---提就露
水边放岩炮---无处藏身
半天云里跑牲口---要露马脚
皮匠栽跟头---露了楦头
此地无银三百两------不打自招
竹笼抬猪------露蹄了
秃了头上的虱子------藏不住
纸里裹火------藏不住
纸老虎------就穿
纸糊灯笼------就穿
狗戴箩筐------藏头露尾
狐狸尾巴---藏不住
烂颈蓑衣---披不得
柳藏鹦鹉---语方向
荆柯刺秦王---图穷匕现
被窝里的事体------瞒不住
破饽饽------露馅了
破帽------露头了
雪里埋人---久后分明
雪隐鹭鸶---飞始见
野猪的獠岂---包不住
提着影戏人上场---好歹别说这层纸
筛子做门---难遮众人目[编辑本段]【歇后语—进步类】
大姑娘送郎------老走在前面
土枪换大炮------闹粗了
王胖子的裤带------前松后紧
水到屋边帆到瓦------水涨船高
芝麻开花------节节高
吕洞宾打摆子------颤仙(占先)
泥鳅上水------争先恐后
卒子过河------有进无退
卒子走路------有进无退
青出于蓝而胜蓝------后来居上
草鞋无样------边打边像
倒吃甘蔗------一节更比一节甜
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鞋(邪)归正
脚踏楼梯------步步升高
落水麻绳------先松后紧
暑天里的温度计------直线上升
短杜的秤------上升得快
矮子上楼梯——步步升高
墙上栽花——高种(中)
鞋帮做帽沿——高升
鲤鱼跳龙门------高升
磨子上睡觉------想转了
矮子放风筝------节节高[编辑本段]【歇后语—决心类】
三十年守寡---老等着
不见棺材不下泪,不到黄河心不甘---死心塌地
木匠的斧头---方头扁嘴铁心肠
见了棺材不落泪---硬心肠人
过江烧船---断了后路
过河拆桥---不留后路
吃了秤砣---铁了心肠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肚脐上面巴膏药---贴(铁)了心
项习攻秦---破釜沉舟
蚂蚁啃骨头---慢慢来
蚂蚁搬泰山---下了狠心
胸前挂擂椒槌---杵了心
铁棒磨成针---全靠功夫深
麻油苏豆腐---下了大本钱
绸子揩屁股---不惜代价
韩信打赵国---背水一战
隔墙撂肝肠---死心塌地
舅老爷请春客---奉陪到底[编辑本段]【歇后语—空虚类】
一双皮手套---十指尖尖肚里空
一颗心悬在半天里---上不了天,落不了地
三条腿的长凳---不稳
大肚子不养孩子---尽背虚名
飞机打飞机---空对空
飞机上吊螃蟹---没处落脚
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云端里跑马---脚底空
水上浮萍---没生根处
牛皮鼓---声大腹空
半天云里挂帐子---落不得脚
半空里翻跟头---不着实地
正月的萝卜---空了心
四金刚腾云---悬空八只脚
架上的丝瓜---越老越空
朽木搭楼房---不稳
沙滩上起楼房---不稳
床上起塔---底子空虚
豆腐垫脚---做浮事
纸元宝---内里空
纸糊的人物---全身皆空
九两线织匹布---想的稀奇
韭菜打汤---满锅漂
修手表的借火钳---夹(架)子大了无用
高梁秆做眼镜---空架子
站在竹筒上---空虚
塘里的浮萍---生根不落地
墙头上栽葱---扎不了根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睡鞋---底软[编辑本段]【歇后语—苦闷类】
小豆子拌干饭---闷起来了
半夜翻箱子---想不开
打掉了牙往肚里吞---有苦说不出
老太太吃粘糕---闷口了
老婆婆的脚 趾头---窝囊一辈子
饭甑里蒸黄连---苦闷
岩缝里的笋子---憋出来的
金针落海---无出头之日
黑灯笼里点蜡烛---有火发不出
和影子交朋友---十分孤单[编辑本段]【歇后语—浪费类】

八十岁婆婆拜堂---空费一对蜡烛
墙嘴上抹石灰---白刷(说)白画(话)
挑着棉花过刺林---走一步挂一点
城隍老爷戴孝---白袍(跑)
拿着豆腐去垫台脚---不顶事
瞎子点灯-----白费蜡.[编辑本段]【歇后语—理睬类】
十月间的桑叶---谁人采(睬)你
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识一家人
大水冲了观音菩萨---流(留)神
六月间的火炉---谁想你
扫把打钟---响(想)也不响(想)
戏台上喊阿爸---应的人多
自行车下坡---不踩(睬)
纺丝桌面---布里(不理)
隔日的船票---订(盯)上了
八哥吃柿子,雷公打豆腐---捡软的欺
叫化子失了棍子---狗欺
老太太吃柿子---专拣软的拿
鳅鱼的本领---专往软处钻[编辑本段]【歇后语—奇巧类】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配旧的
土地喊城隍---神呼(乎)其神
六月里吃萝卜---图新鲜
六月烤火笼---在奇不在暖
开园菜---新鲜
见骆驼说马肿---少见多怪
打灯笼走铁路---见轨(鬼)
巧他爹打巧他哥---巧上加巧
冬水田里种麦子---怪栽(哉)
刘姥姥进大观园---看的出神
过滤了的空气---新鲜
和尚不吃豆腐---怪斋(哉)
城隍菩萨的马---不见骑(奇)
做贼的遇见截路的---赶巧了
葫芦藤上结南瓜---没见过的事
黑老鸦白脖子---新鲜样

隔着长江扯媚眼---谁理睬你
鲤鱼吞秤柁---铁了心
戏台上喝彩---自吹自擂闲类】
三月鸭蛋---净咸(闲)
三条泥鳅夹两条给猫吃---图耳边清静
大头鱼剁了脑壳---咸身子
大河里洗煤炭---闲得没事干
六月间的庙堂---鸦雀无声
孔夫子的徒弟---贤(闲)人
阴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
喝盐开水聊天---净讲咸(闲)话
盐店里的老板---咸(闲)人
盐坛子里装个鳖---咸圆(闲员)[编辑本段]【歇后语—热闹类】
田鸡婆过垅---好热闹
戏台下开铺---图热闹
戏台上看火---热火加热火
金钢钻包饺子---热闹得钻心
烧开了的水---沸腾起来了
半路上留客---口上热闹
隔岸观火---看热闹
粥铺里买卖---热闹一早晨
喝米汤猜拳---图热闹
端午节的黄鱼---在盛市上[编辑本段]【歇后语—热情大方类】
六月里穿毛衣---热心
六月天吹南风---热对热
田里的甘蔗---一副甜心肠
包被子面洗脸---大方
灶上的蒸笼---热气可高呢
洋人打屁---客气
喝多了滚开水---热心[编辑本段]【歇后语—人称类】
三十年开花,四十年结果---老果果(哥哥)
小车子不抹油---干耳(儿)子
………………

给你超载了

5、桂林有什么生活习俗?

桂林捕鱼习俗

古时桂林地区大江大湖很少,山塘水库不多,除桂北几县盛养禾花鱼,山区少数民族用坑塘养鱼外,其余多为依靠小江、小溪白生的鱼类捕捞,以作食用。桂林地区江河虽少,但鱼类诸多,除主要捕捞的鲢、鳙、青、草、鲤、鲫、鳊鱼等外,河溪中还有泥鳅、黄鳝、湖鲇、班醴,光倒剌鲅针、桂花鱼、白甲鱼、白鳝、鳖鱼,山区深山溪中还有娃娃、扒石鱼等等。鱼的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各异,人们为捕捞这些天然美食,便采取了五花八门的方式。就其捕捉工具就有:鱼刀、鱼叉、鱼箭、竹梁、竹筌、竹虾拔、罩网、鱼罾、钓竿、拦江网、鸬鹚、竹筏、鱼船等。捕鱼方式更是五花八门,最简单是放水捉鱼,翻泥巴捉鱼,用钓竿钓鱼,晚上用灯火照着,拿鱼刀砍鱼,用鱼叉叉鱼,撒网捕鱼,用罾搬鱼,用拦江网拦捕,放鸬鹚鸟追捕鱼等等。

最土俗、最简单而又最有趣的是捉黄鳝和泥鳅了。这两种鱼不光生活在水里,而且会钻洞。也是道高一尺,魔高就有一丈,乡村里就是有精通捉鱼绝技的人。相传从前有个捉泥鳅的渔翁,他进入水田,把手指在田水里一弹,就看出田里有多少条大泥鳅。他在水田里边走边看,见水冒出泥巴里藏有鱼的水泡,将一只手伸进泥里,用两个手指,就把泥里的鲜鱼夹出来,那鳅鱼在他的指头间,象条面片一般,一点也不动弹,直码码地吊在两指之间,乖乖地凭他丢进鱼篓里。这还不算功夫,更胜者是,下到大田角后,渔翁知道哪里是泥鳅的窝。他站在鱼窝中间,两手在泥里一摸,捉出一条大泥鳅,用嘴咬掉它的尾巴,又将它丢进田里,渔翁再重新捉鱼,把田里所有的鱼捉完了,最后,捉到那条咬了尾巴的鳅鱼,这渔翁才肯离开这块田,再到别的田里去。渔翁不能在动手捉鱼时与别人讲话,据说一旦讲话就砍了封彩,田里的鳅鱼就拿不完。所以用这种方法捉鱼的人,总是个人单独行动,很少有结伴、合伙捕泥鳅的。

老人说捉泥鳅的渔翁晓得软功,这话谁也难以断定是真是假,但渔翁捉黄鳝的硬功,就让人不得不佩服了。每年插上的早稻由转青到抽穗这段时间,是黄鳝在田埂边出入最频繁的时节,它钻的洞穴,很容易让人辩认出来。
这时,趁大白天黄鳝在自己筑造的泥窝里睡觉时,捉黄鳝的人沿着田埂一路察看,见到黄鳝钻的洞就捞衣卷袖,下到水里,伸出手指顺洞道推进,触摸到黄鳝时,就伸手紧紧地抓住不放,即可将黄鳝捉住。这种捉法,一动手黄鳝会迅速窜泥潜逃,难以抓住。凡有经验的老手,他不轻易下田,在田埂上走着时就注意观察黄鳝的行踪了。只要发现有黄鳝洞穴,他站在田埂上轻重适度地跺上一脚,那黄鳝受到突如奇来的震动,就会吓得从洞口逃出来。渔翁等它一窜出洞口,眼明手快地伸手一夹,就把黄鳝拦腰夹住。这种提法俗称“惊鱼捉鳝”。这种方法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讲技术,脚跺轻了黄鳝不出来;脚跺重了黄鳝受惊一窜就出洞,伸手慢了它满田乱窜,捕捉就会难上加难。

田埂宽的地方,土质较硬,跺脚惊动不了黄鳝窜的洞穴,用手抠泥也不便,就要用“赶鱼法了!”即用手指在洞穴的进口处拨弄一下,黄鳝受惊,就会从出口处窜出来,照用“惊鱼捉鳝”招式,便可手到擒来。
若是两种方法都失去效果,那只有用“钓鱼法”了。这种方法在池塘、水库特别适用。只要找一根缝衣针,如姜太公钓鱼_般用直钩即可。依四时季节,在钓钩上穿上蚯蚓、菜虫、粪蛆、蜻蜓为饵,寻着黄鳝洞穴,或估计黄鳝出入之处,将钓放下,黄鳝就会上钩,且钓着的黄鳝都是大条的。

捕捉黄鳝除白天的惊、赶、钓之外,到了天高气爽或气候闷热的晚上,黄鳝出洞乘凉,可用灯笼烧起松光火或用电筒照明工具,走到田问、清水塘中或河边照鱼,只要一发现,可用鱼刀一砍,便十拿九稳,顺顺当当地把黄鳝、泥鳅捉入笼中。
捕捉黄鳝多用赤手擒拿,捉泥鳅一般无擒拿手艺的人,就多藉用捉鱼工具鱼筌,这鱼筌是用竹篾织成的,一头留有入口。织有倒签,鱼进去后就出不来。放筌捉泥鳅、黄鳝都是在插完田后进行。其方法是:先把螺丝、蚯蚓和韭菜加细糠锤溶成鱼铒,用小钵子装好备用。将近傍晚,把鱼筌提到田垌放进禾田的小槽里,将鱼饵放在鱼筌上面,并用泥巴覆盖好,然后将鱼筌放在小槽中。一切做好后,用一根小竹子插在旁边。有的人一晚安放数十个鱼筌。第二天清早,赶到田中,看到禾田中的小竹竿,就知道那里放有鱼筌,走过去把鱼筌拿起,就可得到鱼筌中的鳅鱼和黄鳝。这样捉拿到的鱼又无伤害,又鲜活,自己吃味道鲜美,变卖价好, 有的农民一夜间能捉几斤。故有鱼筌捉鱼,无本利足之说。

在龙胜的大河、小溪中有一种个小味美的扒石鱼,常生活在大河的沙卵石狭缝之中。侗家人为捕获这种爽口味美的佳肴,就用铜丝磨成尖形的利刃,做成能发射的鱼箭,再戴自制的防水眼镜,潜入一米多深的水里,见到扒石鱼就抠动扳机,把扒石鱼射中。如此一沉一浮,射鱼老手,一沉下水后,可得五六条扒石鱼。这种在工余时间的射鱼活动,不仅可解疲劳和烦恼,而且使自身完全融入山野捕鱼的情趣和侗家自我休闲的欢乐之中。

恭城的瑶乡风行闹鱼。他们不仅要选好藏鱼的河段,还要选择闹鱼的日子。更为有趣的是,凡去江中捞鱼的人,都要穿上自己最喜爱的服装,每个人还要带上午餐,到用餐时好多人围在一起,将各自带来的午餐摆在一起,不分你我,大家一起共同享用。这种闹鱼又热闹,又有趣味。

桂北地区的农户风兴养鱼、捕鱼,除鱼的口味甚佳,有“鱼仔送饭,鼎锅刮烂”的俗语外,再就是有一种传统习俗和吉祥的潜在意念。那就是“鱼”与“余”谐音,含有剩余、多余、用之不尽、食之不完的寓意。于是在逢年过节,办喜事设宴,都要有鱼上席。而且节的鱼不能吃完,故意要留下部分,以示餐餐有鱼(余),年年有鱼 (余)之意。办酒席鱼是最后一道压席菜,有“鱼到酒止”的传统礼俗。

6、桂林的风俗习惯!!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鸡、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

大年初一清晨,接财神的爆竹唤醒了黎明。街坊邻里、朋友、同事,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恭祝新年好。春节是人们增进感情,巩固友谊的好时机,人们互相拜年,寓情于乐,回顾过去,憧憬未来,情浓意浓。

街头巷尾,一队队拜年的瑞狮边舞边行,十分活跃,许多孩子尾随狮子队去看狮子拜年的热闹。当狮子队走到一家商店门前,主人便点响鞭炮迎接,狮子在门前向主人行拜大礼,领队也走上前向主人拱手作揖致新年祝福。狮子富有人情味的拜年礼、领队致的吉祥辞使主人心花怒放,商店也会生意兴隆。这时,狮子在鞭炮声中起舞,舞出一身瑞气,舞出一身雄风。它那喜气洋洋的大脑袋、宽阔的额头、神气的大眼睛、突起的鼻子、方方的大嘴,金红色的长毛,其形象既威武又憨态,逗人喜爱。只见狮子刚健而勇猛,出洞、过桥,在抬头乱云飞渡,低头"万丈深渊"的桥上奋起神威。此时惊狮鼓点如疾风骤雨,惊险而精彩的狮子表演惊心动魄。然后是上下山、饮水吃青、踏星走桩、上云梯,九天揽月等,狮头、狮尾配合默契。舞到酣时,叠罗汉采青,狮子采得青后点头向观众作揖。然后理毛、理项,颇有趣味。鼓声嘎然而止,狮子从九天广寒直落,惊得全场哗然,待定睛看时,狮子却稳稳地落在众罗汉的手中,正在回头望月。这一绝技于无声处摄人心魄,赢得了满场掌声。

狮子拜年是桂林人喜爱的传统项目,因此每到春节前夕,狮子队都将狮子装扮一新,苦练狮子舞的传统套路。春节一到,狮子抖擞精神舞上街头,到预先约好的人家或商店拜年。狮子走一路舞一路,蹦、闯、凛、吼、踏、蹿等表演得生气勃勃。耍狮的大头和尚、大头娃娃一步三扭,逗狮的猴子猴劲十足,狮于队的锣鼓声,给桂林增添了喜气,带来融融春意。

桂林的狮子拜年还有猴子采春、采高青、吃地青等多种形式。有些狮子队的狮子,能够舞上6米多高的高台,13条板凳叠起的高山,并能在上面运动自如,逗趣逗乐!舞罢,狮子还从从容容地缘凳而下,神态依然那么自然。当然,吃地青的狮子与采高青的狮子相比,其技巧略低一筹。主人把封包和青菜放在板凳上,前面还放上一盆水,狮子在"吃青"前要喝水,"吃青"后也要漱口,这些极富动物情趣而又拟人的动作,令人忍俊不止。

狮子拜年,在临桂的一些乡间,还伴以祝福吉祥的狮子歌: 狮子头上三点黄, 今日拜上贵厅堂, 恭喜主家生贵子, 五湖四海把名扬。 狮子头上三点青, 今日拜上贵阿庭, 恭喜主家福气好, 又添财来又添丁。 狮子尾巴一个球, 来到你家拜猪牛, 恭喜主家猪快大, 有吃有穿总不愁。 狮子眼迷迷, 恭喜主家多福气, 有福六畜得兴旺, 有鹅有鸭又有鸡。

狮子歌唱得美情美意,千百年来流传在民间,年年春节为乡邻祝福助兴,使人们欢乐不已。

不知不觉到了元宵节,这正月十五之夜,桂林城虽没有火树银花的盛景,却是万家灯火。

昔日桂林的元宵节,从正月十三起就有龙灯出游。龙灯走街过巷,连游三个晚上,所到之处,家家燃放鞭炮,焚香点烛,祈求龙灯带来吉祥如意。龙灯出游时还有各种笙萧鼓乐,高跷、牌灯、锣鼓棚等一起涌上街头,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龙灯游行队伍,景况十分壮观。节日的夜晚,万家灯火彻夜长明,它和飞舞的龙灯一道把桂林城点缀成一座不夜城。

现在,桂林的元宵夜仍保留着燃灯的习俗。每逢元宵之夜,登高远望万家灯火,令人心旷神恰。闪烁的灯光汇成一条灯的河,犹如天上银河落几间。那灯光或宁静、或流动,闪跃在高大的建筑物上,开放在绿叶丛中,使桂林的夜空灿烂辉煌。此时家家的厅堂、房间,所有的灯都闪闪发亮,阖家坐在灯下吃着桂花糖心元宵、花生芝麻元宵……那甜丝丝、香喷喷的传统食品,使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除夕的火、十五的灯",这是桂林民间流传的一句谚语。除夕的火盆红红火火,而这十五的灯呢,想必也与"火"紧密相关,同样是对新年寄予一种希望吧。

7、湘菜的代表菜有哪些?

臭豆豉(不是臭豆腐)、白醋干辣椒粉、干扁红干辣椒、火炮青椒、大蒜万辣椒(打过霜的)、泡紫辣椒炒淡鱼干、香煎包辣椒、涮把辣椒(红菜椒)、青辣椒炒青西红柿、双椒炒肉、小炒肉、王子肉、饭蒸腊肉、雪峰乌鸡汤、炒酒鸡(必须高度米酒)、剁椒腊鸡块、芷江鸭、洪江鸭、永州鸭、临武鸭、煎红鱼(不是红色的鲤鱼)、剁椒鱼头。我知道的特色菜就这么多了欢迎继续添加!

8、20条歇后语

板上的泥鳅——无地容身;无处藏身
板上钉钉子——实实在在;没跑;跑不了;变不了;没法变
板上敲钉子——稳扎稳打
半边羊头——独角
半边猪头——独眼
半道上捡个喇叭——有吹的了
半吊子的一半——二百五
半截砖头——甩了
半斤对八两——不相上下;彼此彼此;一码事;彼此一样;谁也不吃亏
半斤放在四两上——翘得高
半空的云彩——变化多端
半空中打把势——栽个大跟头
半空中的人把——高明
半空中的气球——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悬着哩
半空中放爆竹——想(响)得高
半空中盖房子——没处落脚;落不得脚
半空中赶牲口——露马脚
半空中刮蒺莠——讽(风)刺

半空中挂剪刀——高才(裁)
半空中骑马——腾云驾雾;露了蹄
半空中数指头——算得高
半拉瓜子——不算个人(仁)
半篮子喜鹊——唧唧喳喳
半路开小差——有始无终
半路上的新闻——道听途说
半路上丢算盘——失算了
半路上留客——口上热闹;嘴上热情
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出了岔;措手不及;突如其来
半瓶子醋——乱晃荡
半山腰倒恶水(滑水〕——下流
半山崖的观音——老实(石)人
半天云里踩钢丝——提心吊胆
半天云里出亮星——吉星高照
半天云里吹唢呐——想(响)得高
半天云里的雨——成不了气候;不成气候
半天云里吊口袋——装疯(风)
半天云里翻帐簿——算得高
半天云里看厮杀——袖手旁观
半天云里拉家常——空谈
半天云里飘气球——高高在上;没着落
半天云里骑仙鹤——远走高飞
半天云里做衣服——高才(裁)
半天云中拍巴掌——高手
半夜吃黄瓜——摸不着头尾
半夜鸡叫——不晓;乱了时辰
半夜叫大姑娘的门——来者不善
半夜里的被窝——正热乎
半夜里和面——瞎鼓捣
半夜里抡大斧——瞎侃(砍)一通
半夜里捉迷藏——瞎摸;摸不着
半夜聊天——瞎说
半夜起来穿衣服——为时过早
半夜敲门心不惊——问心无愧
半夜弹琴——暗中作乐
半夜下雨——下落不明;不知下落
半夜做恶梦——虚惊一场;一场虚惊
半夜做梦啃猪蹄——尽想好事;想得倒美
半夜做梦娶新娘——尽想好事;想得倒美
绊倒趴在粪池边——离死(屎)不远
扮猪吃老虎——大智若愚
膀子一甩——不干了
棒槌吹火——一窍不通
棒槌打缸——四分五裂
棒槌当针——粗细不分
棒槌改蜡烛——粗心
棒槌进城——成精作怪
棒槌里插针——粗中有细

棒槌敲竹筒——空想(响)
棒槌上天——总有一天落地
棒打鸭子——呱呱叫
棒打鸳鸯——难分开;两分离
棒子面煮葫芦——糊糊涂涂;糊里糊涂
棒子面煮鸡子儿——糊涂蛋
棒子里做蛋糕——不是正经材料
蚌里藏珍珠——好的在里面
包办的婚姻——身不由己;不由自主
包单(被单)布洗脸——大方
包公的尚方宝剑——先斩后奏
包公的铡刀——不认人
包公放粮——为穷人着想
包公杀亲侄——先治其内,后治其外
包公审案子——铁面无私;六亲不认
包公铡皇亲——法不容人
包脚布上飞机——一步(布)登天
包脚布上生虮子(ji,zi虱子的卵)——好角(脚)色(虱)
包脚布做鞭子——文(闻)不能文(闻),武(舞)不能武(舞)
包脚布做夹扣子——又臭又硬;臭硬
包脚布做围脖——臭一圈儿
包元宵的做烙饼——多面手
包子吃到豆沙边——尝到甜头
包子熟了不揭锅——窝气
包子张嘴——露馅
苞谷棒子生虫——专(钻)心
苞谷面糊——没多大油水;油水不大
剥葱捣蒜——干的小事
剥了皮的蛤蟆——临死还要跳三跳
剥皮的青藤——一丝不挂
雹子砸了棉花棵——光杆司令
薄刀切葱——两头空;两落空
薄刀切豆腐——两面光
薄皮气球——不攻自破
薄纸糊窗棂——一戳就穿
保险柜挂大锁——万无一失
保险柜里安雷管——暗藏杀机
宝囊里取物——手到擒来
宝塔顶上的宝葫芦——尖上拔尖
饱带干粮晴带伞——有备无患
抱黄连敲门——苦到家了
抱鸡婆打摆子——窝里战;又扑又颠
抱鸡婆长胡子——窝里老
抱紧肚子装饱汉——空虚
抱木头跳江——不成(沉)
抱菩萨洗澡——淘神
抱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爱财舍命
抱在怀里的西瓜——没跑;跑不了;十拿九稳
抱着茶壶喝水——嘴对嘴
抱着灯心救火——惹火烧身;引火烧身
抱着擀面杖当笙吹——一窍不通
抱着孩子拜天地——双喜临门
抱着葫芦不开瓢——死脑筋
抱着黄连做生意——苦心经营
抱着金砖挨饿——活该
抱着蜡烛取暖——无济干事;不济事
抱着木棍推磨——死转圈儿
抱着琵琶跳井——越谈(弹)越深
抱着钱匣子睡觉——财迷心窍;财迷
抱着石头跳深渊——死不回头
抱着铁耙子亲嘴——自找钉子碰
抱着香炉打喷嚏——触一鼻子灰;碰一鼻子灰
鲍叔识管仲——知心
暴风雨中的航船——顶风破浪
暴雨前的闪电——大发雷霆
爆米花沏茶——泡汤了
爆竹店里夫人——热闹;自作自受
爆竹脾气——一点就着;点火就着
豹狗子吃马鹿——好大的胃口
豹子进山——浑身是胆
报国寺里卖骆驼——没有那个事(寺)
报纸上的社论——句句讲真理
杯弓蛇影——自相惊扰
杯水车薪——无济无事;不济事
背鼎锅上山——吃不住劲
背篼里头摇锣鼓——乱想(响)
背鼓进祠堂——一副挨打的相
背鼓追槌——自讨打
背门板上街——好大的牌子
背菩萨下河——淘神
背石头上山——硬吃亏;自讨麻烦;自找麻烦
背媳妇过独木桥——又惊又喜
背油桶救人——惹火烧身;引火烧身
背着醋罐子讨饭——穷酸
背着粪筐上银行——臭钱
背着粪篓满街串——找死(屎);寻死(屎)
背着棺材上战场——往最坏处想
背着哈哈镜走路——不怕后人见笑
背着黑锅做人——直不起腰;伸不起腰
背着喇叭赶集——揽差事
背着灵牌上火线——要拼命;拼啦
背着棉絮过河——越背越重
背着琐呐坐飞机——吹上天了
背着梯子骂街——发贼横
背着娃娃推磨——添人不添劲
北京的萝卜——心里美
北门外开米店——外行
被虫子咬过的果实——未老先衰
被猎人追赶的金鹿——慌里慌张
被埋没的陶佣——永无出头之日;难出头
被窝里不见了针——不是婆婆就是孙
被窝里放收音机——自得其乐
被窝里磨牙——怀恨在心
被窝里伸出一只脚——你算老几
被窝里养老虎——留下祸根;留下后患
被窝里捉跳蚤——瞎抓
背后藏茄子——有外心;生了外心
背后拉弓——暗箭伤人
背集摆摊子——外行
背靠背睡觉——体贴人
背人偷酒喝——冷暖自己知
背水作战——断了后路;不留后路
背阳坡上的太阳——不久长;难长久
背着手爬泰山——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笨狗撵(nian追赶〕兔子——不沾边;沾不上边
笨姑娘纳鞋底——坑坑洼洼
笨驴子过桥——步步难
笨牛吃麻雀——不好捉弄
笨鸭子——上不了架
笨贼偷法官——自投罗网
崩了群的马——四处逃散
逼公鸡下蛋——故意刁难;有意为难;办不到;没法办
逼人跳海——害人不浅
逼上门的生意——没有好货
鼻尖上吊镰刀——挂不住
鼻尖上抹黄连——眼前苦;苦在眼前
鼻孔喝水——够呛
鼻孔里的汗毛——了(燎)不得
鼻孔里长瘤子——气不顺
鼻梁碰着锅底灰——触霉头(倒霉〕
鼻梁上放菜刀——好险;冒险;危险
鼻梁上挂眼镜——四平八稳
鼻梁上挂钥匙——开口
鼻梁上推小车——走投(头)无路
鼻涕流进喉咙里——吃亏沾光没外人
鼻头搽白粉——一副好相;好相;装丑
鼻头上摆摊子——眼界宽
鼻头上挂粪桶——不知香臭;闻不着香臭
鼻头上抹蜂糖——干馋捞不着
鼻头上耍木偶——面上人
鼻头上长犄角——出格
鼻眼里钻跳蚤——好迸难出
鼻子里插葱——装相(象)
鼻子里灌醋——酸溜溜的
鼻子上安雷管——眼前就是祸;祸在眼前;急在眼前
鼻子上挂秤蛇——抬不起头来

鼻子上挂肉——油嘴滑舌
鼻子上冒烟——急在眼前
鼻子下面挂电灯——闻名(明)
比赛场上的运动员——争先恐后
比着被子伸腿——量力而行
笔杆子吞迸肚——胸有成竹
壁画上的耕牛——不中用
壁上的耕牛——离(犁)不得
壁上挂鬼星——鬼话(画)
闭了眼和面——瞎搀和;乱搀和
闭着眼睛鼓风——瞎吹
闭着眼睛哼曲子——心里有谱
闭着眼睛卖布——瞎扯
闭着眼睛摸田螺——瞎碰;瞎撞
闭着眼睛螳河——听天由命
闭着眼睛跳舞——盲目乐观
闭着眼睛训话——瞎说
闭着眼睛走路——瞎摸
闭着眼睛走南墙——瞎碰
蝙蝠看太阳——颠倒黑白;傻了眼
鞭打快牛——忍辱负重
鞭打千里驹——快马加鞭
鞭打死鸟——劳而无功;有劳无功
鞭杆做大粱——不是正经东西
鞭梢上拴两个蛤馍——经不起摔打
扁担打限头——先一头落地
扁担倒了也认不出来——一字不识
扁担窟窿插麦茬——对上眼了
扁担搂柴——管得宽
扁祖挑柴火——心(薪)挂两头
扁担挑水走滑路——心挂两头
扁担无钉——两头的塌;两头滑脱;两头耍滑
扁担砸杠子——直打直
扁担做桅杆——担风险
扁豆绕在竹竿上——有靠了
扁鹊开处方——手到病除;妙手回春
变戏法的本领——全凭手快
变戏法的亮手帕——不藏不掖
婊子挂起贞节牌——假正经;假装正经
婊子立牌坊——假正经;假装正经;不要脸
裱糊店里的纸人——一点就透;一戳就破
裱糊匠上天——胡(糊)云
裱画店夫人——自己丢出话(画)来
鳖蛋上抹香油——圆滑;又圆又滑
鳖咬手指头——抓住不放;揪住不放
瘪肚臭虫——要叮人
瘪粒儿的麦穗——头扬得高
瘪嘴吹萧——走漏风声
殡仪馆里的棺材——装人
兵营里养妓女——乱了军心

冰雹砸了棉花棵——尽光棍;全是光棍
冰坂上的驴子——四脚朝天
冻河上赶鸭子——大家耍滑
冰窖里嬉耍——冷笑
冰库里点蜡——洞(冻)房花烛
冰凌当拐杖——靠不住;不可靠
冰凌挂胸口——凉透心;冷透了
冰凌调豆腐——难办(拌)
冰面上盖房子——不牢靠
冰山上画画——好景不长
冰塘葫芦——一串一串的
冰糖调黄瓜——干脆;干干脆脆
冰天雪地发牢骚——冷言冷语
冰雪里到肚皮上——凉了半截
并列第一名——不相上下
病鬼开药店——自产自销
病好郎中到——晚了;迟了
病猫的尾巴——翘不起来
病人拍皮球——有气无力;少气无力
病人遭雷打——天灾人祸
病重不吃药——等死
拨好的闹钟——不到时候不打点
玻璃窗里看戏——一眼看透;一眼看穿
玻璃蛋子变鸡蛋——有一套
玻璃掉在镜子上——明打明
玻璃肚皮——看透心肝
玻璃缸里的金鱼——掀不起大浪;翻不了大浪;无山路,没有出路
玻璃缸内关苍蝇——乱窜
玻璃猴子——成不了气候;不成气候
玻璃镜上的人儿——有影无踪
玻璃筷子夹凉粉——光对光
玻璃瓶子装开水——三分钟的热劲
玻璃瓶装宝物——一眼看透;一眼看穿
玻璃菩萨——神明
玻璃球上拴麻线——难缠
玻璃上放花盆——明摆着
玻璃娃娃——明白人
玻璃心肝水晶人——明白人
玻璃做鼓——经不起敲打
菠菜煮豆腐——一清(青)二白
伯乐挥鞭——骑马找马
博物馆的陈列品——老古董
脖颈上拴头驴——不是正庄(桩)
脖子上挂雷管——太悬乎
脖子上围裹脚布——臭了一圈子
跋脚驴子追兔子——赶不上;撵(nian追赶〕不上
跛脚马上阵——没有好下场
跛脚毛驴——不走正道;光走歪道
跋子拔萝卡——歪扯
跋子踩高跷——早晚有他的好看
跛子打秋千——一处拐腿,处处拐腿
跋子打围——坐着喊;坐地呐喊
跋子赶马——望尘莫及
跛子骑瞎马——各有所长
跋子上台——立场不稳
跛子走路——左右摇摆;摇摆不定;一步步来
簸箕里的蚂蚁——条条是路;条条是道;路子多
补锅匠的脊梁——背黑锅
补锅匠栽跟头——倒贴(铁)
不挨皮鞭挨砖头——吃硬不吃软
不吃羊肉羊膻臭——自背臭名
不出鸡的鸡子儿(鸡蛋〕——坏蛋
不出芽的谷子——坏种;孬种;不是好种
不倒翁得相思病——坐卧不安;坐卧不宁
不倒翁骑兔子——没有稳当劲
不饿带干粮——有备无患
不恨绳短、只怨井深——错怪
不见兔子不撒鹰——做事稳当
不敬东家敬伙计——认错了主
不碰南墙不回头——倔强;顽固到底
不熟的葡萄——酸得很;酸气十足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有你无我
不听曲子听评书——说的比唱的好听
不听使唤的套筒枪——卡壳了
下长毛的家雀——飞不了
不栽果树吃桃子——坐享其成
布袋里买猫——不知底细
布袋里装牛角——内中有弯
布上的棉线——千头万绪
布娃娃——缺乏生气
步枪卡了壳——不响
八百铜钱穿一串——不成调(吊)
八斗的小垂缸——装不下一石
八个钱买碗馄饨——没有面
八斤半的老鳖吞了个秤砣——狠心的王八
八十岁老翁挑担子——心有余而力不足
八十岁跳舞——老天真
八仙聚会——神聊
八月的石榴——满脑袋的点子
八月十五种花生——瞎指挥
拔了萝卜栽上葱——一茬比一茬辣
把妖猜当成菩萨——善恶不分
白骨精演说——妖言惑众
白蜡做的心——见不得日头见不得火
白糖包砒霜——毒在里面
百日不下雨——久情(晴)
半个铜钱——不成方圆
半空中的火把——高明
半路开小差——有始无终

半夜吃烧鸡一思思想想(撕撕响响)
半夜里的被窝——正在热乎劲上
半夜里的寡妇——难过
扮秦桧的不卸装——谁没见过你个二花脸
棒打鸭子——刮刮(呱呱)叫
棒槌当针——粗细不分
包公断案——认理不认人
包子咧嘴——美出馅了
剥皮的树——不长
薄刀切豆腐——两面光
报时的雄鸡——不用催
爆竹脾气——一点就着
背手后挂胡琴——拉不着
背后作揖——反礼),
背石头下河——摸底
背手上鸡窝——不简单(栋蛋)
被面上刺练——绵上添花
被窝里划拳——没掺外手
被窝里踢皮球——不见起
逼出来的口哄——信不得
逼楚霸王寻死——心理战术
鼻孔喝水——够呛
鼻涕往上流——反了
鼻头上涂自粉——一副好相
鼻子上吊秤锤——捣嘴
鼻子上袜黄连——苦在眼前
比干丞相——没心
闭着眼睛走路——净想歪道儿
闭着眼睛和面——瞎掺和
门着眼睛卖布——胡扯
壁虎尾巴——节节活
鞭杆当笛吹——没心眼
阿拉伯数字8字分家——零比零 按着牛头喝水——勉强不得
阿公吃黄连——苦也(爷) 按鸡头啄米——白费心机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矮子推掌——出手不高
阿斗的江山——白送 矮子爬坡——贪便宜
案板底下放风第——飞不起来 按老方子吃药——还是老一套
庵庙里的尼姑——没福(夫) 挨鞭子不挨棍子——吃软不吃硬
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 暗地里耍拳——瞎打一阵
矮子坐高登——上下两难 暗室里穿针——难过
矮子坐高凳——够不着 安禄山起兵——反了
矮子放屁——低声下气 案板上砍骨头——干干脆脆
矮子上楼梯——步步高升 岸边的青蛙——一触即跳
按着葫芦挖籽——挖一个少一个 挨了棒的狗——气急败坏
按着脑袋往火炕里钻——憋气窝火
巴掌穿鞋——行不通;走不通 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芭蕉开花——一条心;紧相连 把脸装进裤裆里——见不得人
芭蕉叶上垒鸟窝——好景不长 霸王别姬——奈何不得;无可奈何
疤瘌眼长疮——坏到一块了 白骨精化美女——人面鬼心
八百年前立的旗杆——老光棍 白骨精说人话——妖言惑众
八个老汉划拳——三令五申(伸) 白蜡材结桂花——根子不正
八个歪脖坐一桌——谁也不正眼看谁 白了尾巴尖的狐狸——老奸巨猾
八十老人吹灯——喘不上气;上气不接下气 白娘子遇许仙——千里姻缘一线牵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略显其能 白天盼月亮——甭想;莫想;休想
八贤王进宫——好难请 百货大楼卖西装——一套一套的
八月十五的月亮——年年都一样;正大光明 百斤重担能上肩,一两笔杆提不动——大老粗
八月十五吃元宵——与众不同 百万雄师下江南——兴师动众
拔草引蛇——自讨苦吃;自找苦吃 搬菩萨洗澡——越弄越糟;白费神;空劳神
斑鸩打架——卖弄风流 斑马的脑袋——头头是道
半道上捡个喇叭——有吹的了 半斤对八两——不相上下;彼此彼此;
半空中骑马——腾云驾雾;露了蹄 半山崖的观音——老实(石)人
半夜做梦娶新娘——尽想好事;想得倒美 扮猪吃老虎——大智若愚
稻草人救火——引火上身 厕所里照镜子——臭美
财迷转向——走路算账(比喻总是在算计) 茶壶有嘴难说话——热情在里头
财神爷戴乌纱帽——钱也有,权也有 茶铺里不要的伙计——哪一壶不开单提哪一壶
楚霸王自刎乌江——没脸回江东 嫦娥跳舞——两袖清风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长颈鹿进马群——高出了头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长城上的砖——未知经过多少风雨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长丝瓜当扁担——不晓得软硬
唱戏的穿龙袍——成不了皇帝 唱戏的胡子——假的
彩虹和白云谈情——一吹就散 扯着老虎尾巴喊救命——找死
葱头不开花——装什么蒜 扯裤子补补丁——堵不完的窟窿
踩着肩头往头上拉屎——硬欺负人 城隍娘娘有喜——怀的鬼胎
苍蝇嘴巴狗鼻子——真灵 城隍庙里着了火——小鬼的嘴里都冒烟
苍蝇叮菩萨——看错人了 城楼上亮相——高姿态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吃了对门谢隔壁——错了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吃鱼不吐骨头——带刺
断了线的梭子--白钻空子 打肿脸充胖子--冒充富态
断了柄锄头安了把--有了把柄 打破脑袋叫扇子扇--豁出去了
盗马贼披袈裟--嫁祸于人 打死老鼠喂猫--恼一个,好一个
躲雨躲到城隍庙--尽见鬼 大门日的石狮子--成双成对
点燃的蜡烛一长命(明)不了 大公鸡吃米--不计其数
点着火的双响--气得嘣八丈高 大象喝水--有肚量
搭起戏台卖豆腐--买卖不大架子大 大圣吃毫毛--变得真快
搭起戏台卖螃蟹--货色不多,架势不大 大街上的行人--有来有往
挡凤板做锅盖--受了冷气受热气 大流子的弟弟--二流子
打上黑脸照镜--自己吓唬自己
大雁飞行--成群结队
打足了气的皮球--蹦老高 大热天穿皮袄--不是时候
打灯笼走亲戚一明去明来 挨了棒的狗——气急败坏
打锣卖糖--各于一行 打鸟姿态一一睁只眼,闭只眼
大车初一打拼伙--穷鬼们聚到一块了 打开棺材喊捉贼--冤枉死人
大姑娘肿脸一一难看 打开天窗--说亮话
大虾炒鸡爪儿--蜷腿带拱腰 打乌米的眼睛--尽往上看
大姑娘瞧嫁妆--有日子的人了 打足气的气球--早晚要炸
大姑娘嫁太监--享福又受苦 大海里的一滴水--有你不多没你不少
戴着面具进棺材--死不要脸 大水冲了龙王庙--家人不认识一家人
戴着面具亲嘴--没一点情味 大年三十看黄历--没有日子了
鹅蛋石跌进刺蓬里——无牵无挂
耳朵里塞棉花——装样(羊)
儿子不养娘——白疼了一场 饿狼窜进羊厩——无事不来
二流子打鼓——吊儿郎当 饿猪占木槽——死不放
二尺长的吹火筒——只有一个心眼 饿着肚子做梦——空想
二不愣当家——出不了好主意 二踢脚——两想(响)
二两棉花——弹(谈)不上 鹅伸脖子——等着挨刀
鹅在水中寻食——尾巴翘上天 鹅盆里不准鸭插嘴——无牵无挂
恶鬼见钟旭——不得不老实 恶人雕戴皮帽——假充鹰
恶人雕戴皮帽——假充鹰 恶人登门——送福
恶狼生个贼狐狸——不是好种 恶狼和疯狗作伴——脾气相投
饿虎进宅——不怀好意 恶狼对羊笑——不怀好意
二百加五十——二百五 饿狼日里夺脆骨——好大的胆
二郎神的印堂——独具只眼 耳朵塞驴毛——说不通
二万五千里长征——任重道远 额头角上搁扁担——头挑
额头上插牡丹——忍痛图好看 鹅蛋石跌进刺蓬里——无牵无挂
府官进县衙--大摇大摆
放屁捂屁股--多加一分小心
放了气的皮球--软蛋 放屁砸了脚后跟--真倒霉
放了血的猪--趴下了 坟场上堆冰块--冷死人
房檐上玩把戏--玩命 坟地里摆酒席--鬼作乐
房檐上的流水--上头的事
坟地里的夜猫子--不是个好鸟儿
房顶上失窟窿--不是门儿 坟地里拉弓--色(射)鬼
房顶上种麦子--刺激(脊) 放屁打饱嗝--上下通气
房顶上放风筝--起手高一层 放羊娃喊救命--狼来了
房上的草--刮来的种几 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粉球滚芝麻--多少沾点儿 放毛虫上身--找痒来抓
粉刷的乌鸦--白不久 放出去的凤筝--越飞越远
粉条泡在滚水里--直不起腰来
飞机上晒衣服--高高挂起
粪堆上长灵芝--臭得出奇 飞机上抬头望--天外有天
粪堆上插旗子--臭名照著 飞蛾撵蜘蛛--自投网罗
斧大好砍树,针小能穿布--各有各用处 肥鸡饨汤--油水多
伏天穿皮袄--赁来的 两代寡妇--没功(公)夫
发了霉的葡萄--一肚子坏水 扳倒礁窝,吓跑婆婆----泼妇
发高烧不出汗--胡说 沸水锅里煮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翻穿皮袄--装羊(样) 风地里的一盏灯--不知啥时候灭
翻身的王八--四脚朝天 风马牛--不相及
饭店门前摆粥摊--抢人生意
风前蜡烛--说灭就灭

9、我爱我的家乡-贵溪

贵溪,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中游,“东连江浙、南控瓯闽”。自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建县,至今已1240年,在北宋时期曾有名曰“信州”(详情见施耐庵所著《水浒传》第一回)1996年撤县设市。国土面积2480平方公里,55万人口,辖18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7个林(垦殖、园艺)场。城市规划面积34平方公里,建成区16.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5万。现为“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被誉为“铜都银乡”。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贵溪就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德、王稼祥、方志敏等都留下过战斗足迹,贵溪为中国革命英勇献身了的5540名烈士。
贵溪名字的由来。相传早在唐朝江川边上,信江河是块好地方。俗话说水之灵,好水就孕育了周边的万物。当时信江边盛开郁金香。一天皇帝老子出游江南江西两地,途径贵溪信江,被眼前美景所迷。郁金香也因此成为贡花,贵溪也得名“贵溪”。
贵溪特产。托皇帝老子的福,灯芯糕用信江水而做,成了贡品。那时的灯芯糕,三十多种香料精炼而成,半成品成块状,最后切片,切丝,形如灯芯,且烧后不留灰。
捺菜,芥菜白菜腌渍以后,就成了可口的咸菜,封建社会老百姓遭欺压,被收刮民脂民膏,老百姓没粮食,它就是最忠诚的伙伴。
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浙赣、皖赣、鹰厦三条铁路横穿东西,纵贯南北,15个火车站连珠成串,境内营运里程达156.3公里。公路四通八达,320、206国道纵横境内,上海至瑞丽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高速挂线一期工程已建成通车,乘车贵溪至南昌1.5小时,达上海5.5小时,到杭州4小时,市、乡、村公路网络相通。全市水运通畅,千里信江直通鄱阳湖。
土地肥沃,农业资源丰富。贵溪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南方最大早熟梨基地、江西省重点产材基地、长江防护林基地、国家储备粮基地。全市耕地50万亩、林地263万亩、毛竹31万亩、果业面积10万亩、水面5万亩;森林覆盖率56%。境内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农业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矿藏资源丰富,品位极高。已探明储量的有金、银、铅、锌、铀、瓷土、石膏、硅石、花岗岩等30余种,其中冷水银矿储量为全国之最,雷溪石膏矿为华东之冠,上祝瓷土矿储量、品位列江西省之最,花岗岩品种繁多,储量达64万立方米。
工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驻有中央、省属10多家大中型企业,有中国300强工业企业之一的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有亚洲最大、世界排名第十位、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铜冶炼厂——贵溪冶炼厂,阴极铜产量达40万吨,享誉“中国铜都”之称;有装机容量50万千瓦的华东电网主力电厂——贵溪电厂,2004年11月已开工建设投资27亿元、装机容量60万千瓦的二期工程;有全国四大磷胺厂之一,年产24万吨复合化肥厂;有银锌储量“华东之最”的银矿及国家大型建筑企业首钢四建,中国有色十五冶等。全市地方工业迅速崛起。按照“五高”要求规划建设了10平方公里贵溪市工业园,已投产企业35家,形成了铜材、光电子、建材、化工、医药食品等五大支柱产业。其中,南方照明公司、竹辉公司被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一批名、优、特、高、精、新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在沪瑞高速公路以南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江西贵溪铜产业循环经济园区(市铜拆解加工区),为贵溪铜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平台。
城市优美,人居环境适宜。具有工业、交通、商贸、信息、旅游等诸多优势和较强辐射功能,是赣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完善,道路循环互通;城市空气清新,主要指标达标;完成了老城区主要街道改造和城南新区、城东新区开发,已初步形成“显山、露水、绿色”的生态城市。
风景独特,旅游前景广阔。地处龙虎山、圭峰、三清山、武夷山、五府山等“五山环绕地”,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区龙虎山、中国道教圣地“嗣汉天师府”、象山森林公园、上山修竹山庄、白鹤湖、鬼谷洞、香炉峰、三阳硐府等自然景观;还有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象山书院、赣东北红色根据地遗址、畲族风情、四大古镇、明清建筑群等人文景观。
政策优惠,投资环境优越。削减了行政审批事项,规范了行政审批和收费行为,完善了税费、用地、融资等方面优惠政策,设立了联合办证中心和经济环境投诉中心,营造了“亲商安商富商”的社会氛围。贵溪已成为投资成本低、回报率高的热土。
[编辑本段]地理气候
贵溪地属亚热带温室气候区,气温偏高,光照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境内地形复杂,地域性气候差异较大。总体划分以3月中下旬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之日至5月下旬为春季,约70天;自5月下旬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2℃之日至9月下旬为夏季,约120天;自9月下旬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22℃之日至11月下旬为秋季,约60天;自11月下旬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10℃之日到第二年的3月中下旬为冬季,约110天。
贵溪市季节气候特点,可概括为:春季温和,阴雨连绵;夏季炎热,汛旱分明;秋季温凉,降水稀少;冬季较长,初雪偏早。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一、林业资源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13.3万亩,有林地面积210.6万亩,活立林蓄积量492.7万立方米,毛竹林地31.7万亩,立竹量4348万根,年木材采伐量5万立方米,竹材采伐量100万支,现已开发毛竹丰产林13万亩,竹林分布相对集中。
二、水利资源
全市河流众多,水量充沛。我市现有山塘水库10236座,其中中型水库6座,小(一)型水库18座,小(二)型水库126座,境内除信江干流外,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支流有11条,全市水能源蕴藏量23万千瓦,可开发量11万千瓦。
三、农业资源
全市有耕地近50万亩,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7000万公斤,已开发柑桔、梨、桃、李等品种为主的10万亩水果基地。
四、旅游资源
南宋陆九渊创建的象山书院遗址、挂榜山、三峰山、鬼谷洞、仙人桥、白鹤洞、三阳硐府。
五、矿产资源
现发现的金属矿主要有金、银、铅、锌、铜、铁、稀土等,非金属矿主要有石膏、瓷土(石)、粘土、硅石、石灰石、花岗岩、透辉石、钾长石、石英、石墨、粉石英、片石、红石等,能源矿产有铀、煤、石油等,还有矿泉水等30多种矿产。
(一) 铅锌矿:在冷水镇,有特大型银矿田和一批大中型矿床,有银资源近万吨,铅锌资源近三百万吨,黄铁矿二千万吨并伴生铜、金、镝等多种矿产资源,矿体订呈现脉状,似层伏产出,厚度数米至数百米,矿石品位银160-280克/吨,铅+锌>3%,个别铅+锌>8%,含硫>30%。
(二) 稀土:主要分布在文坊、塘湾、耳口、冷水一带,矿体呈层状,透镜状,厚1-5米,品位TR2O3(轻稀土)0.11-0.15%,易采易选,主要稀土元素有镧、铈、镨、钕、钐、铕、钆、钇、钪等十余种。耳口稀土分布面积68平方公里,较好地段15平方公里,稀土总量可达数千吨,其中高钪富铕轻稀土资源达1200吨,铕含量0.75%,钪含量0.19%。文坊稀土分布在濠水一带,矿体厚度2.5-6.15米,品位TR2O30.08-0.126%,储量数千吨。塘湾稀土分布在天堡飞及赛前杨家村东,矿点厚度2-6米,品位TR2O30.05-0.06%,储量近万吨。
(三) 石膏矿:是本市的优势矿产,罗塘石膏矿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石膏矿,已探明石膏矿体走向4000米,延伸大于500米,矿脉20多条,主矿层厚度大于4米,品位SO356-70%,C+D级储量5000万吨。
(四) 石灰石矿:分布在冷水、文坊、金屯、塔桥等地。其中冷水洞源石灰石矿经可行性研究具有经济价值C+D级储量363万吨,远景储量二千万吨,矿体长数百-数千米,厚数米-几十米,灰岩质量较好,矿石品位CaO>50%,可满足水泥、溶剂需要。
(五) 瓷土(石)矿:主要分布在流口新溪、倒樟树、文坊岭西、塘湾上祝、芦甸等地,B+C+D级储量3000余万吨,主要有石英脉和凝灰岩风化而成,脉状瓷石矿长几百米-千米不等,凝庆岩风化厚10-30余米,宽百余米,延长数千米,瓷土质量以一、二级为主,原矿品位AL2O35-24%,SiO268-75%,塘湾上祝瓷土矿为江西最大的矿床,质量上等。
(六) 花岗石矿:主要分布在文坊、樟枰、塘湾、冷水,品种主要有仙人红(文坊、西窑)、杜鹃红(文坊、樟坪)、黑白花(塘湾)、珍珠黑(冷水),储量5000多立方米,其中文坊仙人红储量百万立方米,杜鹃红储量4千万立方米,黑白花上千万立方米,珍珠黑百万立方米。
(七) 硅石矿:分布在周坊的长塘--志光的塔桥--鸿塘的硬石岭,矿床长3000米左右,厚9米-40米,矿石品位一般SiO297%左右,Tfe<1%,局部地段品位SiO298%,储量5000余万吨。
(八) 莹石矿:主要分布在樟坪的东坑、眩山、耳口的源头、冷水的茶山,其中樟坪的东坑莹石储量10万吨,呈脉状产出,脉长100米左右,脉宽2-5米,平均3米左右,CaF252-87%。
(九) 透辉石矿:分布在文坊镇占源赵家一带,呈近东西向延伸,长3000余米,宽10米余,深20余米,储量百万吨,透辉石>85%。
(十) 铁矿:主要分布在金屯镇、耳口镇,矿体为沉积变质型磁铁矿,金屯乌石坑矿点见磁铁矿两层,Ⅰ矿层长542米,平均厚5.22米,平均品位35.5%,Ⅱ矿层长381米,平均厚度1.61米,平均品位30.7%,两矿层相距18-25米,矿石由磁铁石英岩和条带状磁铁矿组成,D级储量约130万吨。
(十一)矿泉水:主要分布在周坊,矿泉水日涌水量250吨,年涌水量达近十万吨,偏硅酸达52-70%,含多种有益微量元素,无污染,口味纯正,动态稳定。
[编辑本段]风俗习惯
岁时习俗
立春 又叫“新春”,即迎春日。迎春仪式隆重,俗语“新春大似年,钵子大四沿”。厅堂设供桌、燃香烛,供桌上插年花,置两盆移栽的红梗白菜,称“春不老”,菜上柬红纸,书“迎春纳福”,另摆袖子一对,上贴大红“喜”字。
除夕 除夕前进行一次大扫除,打扫厅堂、卧室、厨房、猪牛栏,清理门前场地、阴沟,洗刷锅台、碗橱、碗盘杯盏碟,擦洗门板、家具,谓之“擦尘”。除夕日门外贴春联,厅堂贴年画,摆供桌,烧纸香,放鞭炮祭祖。晚饭后各房室灯火彻夜通明,曰“摘岁灯”。合家围坐火炉(南乡山区燃松明子)“守岁”,长辈给儿女分送“压岁钱”。子夜吃岁酒,菜肴颇为丰盛。临睡前再放鞭炮“封门”,“封门”后任何人不得随便出入。解放前穷人负债,除夕夜是这一年讨债的最后时机,故债主催逼甚急。负债人留妻儿在家,自己暂时躲避,谓之“做皇帝”(自我解嘲之意),封门之前才溜回家中,债主亦无可奈何。
春节 大年初一,燃鞭炮“开门”。洗漱后,全家大小邀集紧邻去“出行”,其实是去门外大路边放鞭炮,燃香纸,向四方作揖礼拜,预祝一年中去四方均大吉大利。初一一天荤菜不上桌,食青菜、豆腐、油豆腐、粉丝等素菜(此俗近年渐改,亦食荤)。早饭后,晚辈依次向长辈拜年。同辈相见,互相拱手,恭喜发财。此后数天,民间娱乐活动不止。初二日始,亲友间携带礼品相互走访,称“拜年”,一般至元宵节前结束。但初三为拜孝年。
元宵 正月十五入夜,家家灯火通明,门前挂红灯笼,各房室及猪牛栏也点有灯火照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沿旧俗闹花灯,名目甚多,有狮子灯、龙灯、蚌壳灯、罗汉灯、畜族马灯、高跷灯、浮船(旱船)等。“城郭之内,颇尚奢华,元夕张灯……无不靡丽争胜……”(清同治版《贵溪县志》)。“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灯会绝迹,唯演样板戏及小节目。8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录像等逐渐进入居民家庭,元宵花灯已罕 见,城镇多以放焰火礼花表示喜庆。
清明 以“前三后七”天为扫墓期,贵溪人称扫墓为“吊亲”。新中国成立以前,农村同姓本族各房公祖留有会产田,“吊亲”期间,家中不举火,不论男女,合房聚餐,吃“清明会”(新中国成立后无此俗)。农村于清明节前一天做“清明”,过“寒食节”。“吊亲”时担土修坟,竞比高大,意谓后代子孙繁衍昌盛。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各家门前挂菖蒲、艾叶,吃棕子、鸡蛋、大蒜,喝雄黄酒。小孩脸上抹雄黄以“避邪”。信江沿岸村民,每年还举办形式多样的龙舟比赛。
月半 即七月十五,佛家“孟兰”节。当晚于路口烧香焚纸、供酒饭,施舍饿鬼,故名“鬼节”。新中国成立后此俗渐淡。
中秋 买月饼赏月,合家团聚。农村有“摸青”、“烧瓦子灯”习俗:小孩晚上合伙到野外“摸”青豆、花生、红薯,用火烧熟吃;或“摸”香橙、袖子、甘蔗。吃多少,“摸”多少,主人见了,一笑了之。青年已婚妇女则“摸”回枣子、袖子,意取“早子”、“又子”。
庙会 旧时,本县城乡庙宇寺观众多,民间朝神拜佛盛行。朝拜日期或是“神灵”忌日,或约定俗成。香客们斋戒三天,届时净身更衣,携带供品,从四面八方云集一处,焚香跪拜,求财祈福。香客少时数百,多时成千上万,于是设摊摆铺、杂耍卖艺的生意人便随之而来,商品贸易活动相伴而生,形成大规模的民间集会,俗称“庙会”。本县较有名的庙会有:
上清宫庙会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日举行,地点上清镇;
青泥岗庙会 每年农历八月初二日举行,地点罗河乡青泥岗;
仙人寺庙会 每年农历八月十九日举行,地点童家;
王前庙庙会 每年农历九月初一日举行,地点河潭乡王前庙。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弃迷信,从民俗,改各地庙会为物资交流大会,并将原青泥岗、仙人寺、王前庙集会点,分别改移至县城雄石镇、鹰潭镇(今鹰潭市区)和泅沥乡王湾村 (乡政府驻地)。
祭灶 农俗腊月二十三,灶王上天向玉帝奏票人间善恶。当晚,农家于灶头置果品祭灶神,祈祷“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冬至 旧时乡村于冬至日开阔堂祭祖。祭品丰厚,仪式隆重,凡男性均参加,行跪拜礼,读祭文,按男丁人口发“人丁饼”、“人丁肉”;各房首共同查看词堂有无倒塌破败处,发现即予修缮。新中国成立后此俗废除。
生产习俗
烧秧田元宵节之日,农家各备一束稻草,焚烧秧田田畔,割去田畔间杂草。然后烧纸燃香,祈求神灵辟害驱虫,保佑秧苗纯净。
献谷种浸种日,农户装上一小碟谷种,取一小束剪修整齐的稻草秆(象征耕牛),贴上红纸条,敬献于中厅祖宗灵位前,请祖先在天之灵护佑“五谷丰登,耕牛健壮”。也有在立春日献谷种的。
开秧田早秧开插时,农户拔一小撮秧苗倒扔在屋梁上,谓之“满梁”(粮)。
秧田送节端阳节,农家主人在二季秧田一角,插一根竹竿,悬棕子箬皮数片,鸡蛋壳数枚,称之为秧田送节,祝愿秧苗健壮无害。
尝新 早稻开镰,选摘饱满修长谷穗一束,挂于厅堂之侧;用新米做饭,盛第一碗新米饭于参加收割的储上供祖先,然后全家进餐,叫作“尝新”。
做“了田”稻谷收割完毕,稻草上堆,农家备办酒席(或打麻糍)聚餐庆贺,同时酬谢参加收割的邻里亲友,称“做‘了田”’。
帮工换工帮工,有婚丧喜庆或遭天灾人祸,亲戚好友的无偿帮工,邻里乡亲的义务帮济的一种方式;在农忙季节,根据各户农事的缓急,亲友之间商议安排换工,也有以牛工换人工的习惯。新中国成立后,帮工换工已不限于亲戚朋友,一家有难,众人支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农业生产家庭承包责任制,帮工换工更为蛋等。买卖耕牛,买户要用红布或红头绳系于牛角,称“披红”;卖户决不连同牛绳售出,以示家道兴旺,还要续养耕牛。 饲养生猪养猪是农村主要的家庭副业,历来有“富户不离书,穷家不离猪”、“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的说法。建造新猪栏要择吉日,猪栏建成后贴“姜太公在此”的红纸条,以避邪去病。买卖生猪时,买主卖主之间谈定价钱后,要约定生猪买来后不发病死亡的天数,如在约定期内发病死亡,卖主要退回全部价款。过年宰猪,主人用黄土纸沾上鲜猪血,插在门侧,压在厅堂香案上,用来祭把天地祖宗;将猪头猪尾盛于托盘内,拿去供奉“土地公”, 祈求来年饲养生猪更加肥壮。封山育林旧时,一村或一姓的山场封禁时,由村、族人议好禁约,在宗词或庙宇当众 宣布,然后杀猪聚餐,以示郑重其事,再上山在山界林木间绑稻草束,标志此山已封禁。违 禁按禁约处罚,重者则召集全村、族人,宰杀违禁人家生猪,并重申禁约。建国后,集体山 林多以群众开会讨论决定,立禁牌封禁,但少数偏远山村,仍沿用旧俗禁山。
狩猎 狩猎多为结伴而行。有“搜山”、“坐障”之分。“搜山”即带猎犬搜寻、追逐猎物 出山,“坐障”为猎人选择猎物必经之地(山隘、关卡)持枪守候。一般“搜山”“坐障”者配合狩猎。首先击中野兽者称“打头铳”。分配猎物时,打头铳者另得兽头;如头铳未击中要害而由他人补枪将猎物击倒,补枪人可得猎物内脏;兽肉则按狩猎人数平分。此俗山区仍存。
手工业学徒手工业学徒,俗称“学手艺”。旧时,学艺者多为无钱上学,无门经商的贫 家子弟。师徒关系确定后,要备办酒席“请师傅”,并按约支付一定数额的“尚教钱”。
学徒 期一般为3年,第一年师傅很少授艺,徒弟多是帮师傅做家务杂事。学艺期满称“出师”,到时须宴请师傅和同业长辈,以示谢意。“出师”后可独立开业,也可随师傅同做,称“伙计”, 有少量工薪。zz国成立后,手工业学徒基本沿用旧习,但可以收女徒。8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学徒期可以协商,有半年、一年至三年等多种。
开店铺旧时开设店铺经商,店户立有“财神爷”神位,逢初一、十五上香膜拜,祈求 “招财进宝,生意兴隆”。新店择日开业,称“开张”,店门挂“开张大吉”横幅,点红烛、放 鞭炮以示吉祥;商友、亲戚送礼庆贺,店主设宴招待,并有开张后三天内降价卖货之俗。店铺学徒称“学生意”、“做学生”,有少量工薪。
陋习
抽鸦片 民国初年,县城有私设的烟馆,有贩卖烟土的店铺。文坊、塘湾、上清等集镇和一些大村庄,也有小型烟馆店。当时中产阶级以上人家子弟吸烟者甚多。吸烟者面黄肌瘦,身体衰弱,有的因此而倾家荡产。30年代中期,国民党当局曾采取措施禁烟,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偷吸卧倒片者仍有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吸鸦片恶习才被彻底禁止。
宗族械斗 新中国成立以前,贵溪乡村经常出现宗族械斗事件,封建统治者无法罅。械斗起因,有的为争夺土山,明末至清初,发生多次械斗,各有死伤;,贵溪乡村经常出现宗族械斗事件,封建统治者无法制止。械斗起因,有的为争夺山林水域所有权。如塘湾乡刘姓与夏姓,为争夺一座土山,明末至清初,发生多次械斗,各有死伤;鸿塘乡横田罗姓与余江窑池祝姓,隔河相望,为争夺打鱼水域,多次刀兵相见,世代成仇,死伤不报官府。也有地主乡宦,为争夺个人私利,煽动宗族械斗,以求达到个人升官发财的目的。40年代各地“竞选”,大塘乡黄守德与塘湾乡夏鼎臣,为竞选伪乡长挑起一场大规模械斗,使用了鸟铳、土炮、手枪、步枪等武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觉悟提高,械斗一时销声匿迹。“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发生械斗多起,其中最严重的是1967年北乡里前韦姓与项姓的一次械斗,一人被杀死,数十人被打伤、杀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对全县人民进行了多次普法教育,健全了法制,宗族械斗现象基本消失。
赌博 新中国成立以前,贵溪城乡(农村为尤)赌博之风甚盛。赌博方式五花八门,有钾铜宝、吊花会、推牌九、九点半、掷银子、八乌子、跌三满等。旧习新年,3天内不分大小,小孩也可以参加赌博,大人并不禁止。庙会、戏场、集市是聚赌的场所。少数游民开赌庄为业,随戏班辗转城乡间。民国后期,法币贬值,赌博以稻谷折价成筹码,动辄输赢稻谷几十石,不少人因赌博倾家荡产。民国政府多次禁赌,但有雷无雨,有人反借此机会敲诈钱财。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严禁赌博。但80年代中期以来,在偏僻乡间,城镇一隅,又有少数人私设赌庄,聚众赌博。
迷信活动 迷信之风在旧社会很普遍。农村设有“朝香庙”,每年秋收前的农闲时间,乡民成群结队、敲锣打鼓去寺庙拜菩萨。遇天旱,打着仪仗奏鼓乐拾“龙王”(蛇)求雨。生病求神问卜者更多。新中国成立后,绝大多数人已不信鬼神。80年代后期,又出现求神、算命、看相者。
缠足 清至民国初年,妇女缠足成风,不缠足者,被人讥笑为大脚婆。此风气到30年代末才逐渐消失。
嫖娼 新中国成立以前,贵溪虽无公开挂牌营业的妓院,但半公开的娟妓很多。这些娼妓以结拜姐妹为方式,多方勾引顾客,遇富户喜庆,应召上门,在酒筵间为宾客吹歌弹唱,称“堂子班”。也有暗娟独自营业,来往于文坊、塘湾等集镇,卖淫为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明令禁止卖淫嫖娟,娟妓一度销声匿迹。80年代中期,县城及个别乡镇又出现暗娟。
禁忌
过年杀猪忌“杀”字,叫“放猪”。猪头忌“头”字,称“猪首”或“猪纱帽”。猪尾说成“千斤”。
过年忌食狗肉,“打狗过年”最不吉利。
正月初一忌说不吉利的话,元宵前忌吃霉豆腐。
春节、元宵日忌动用针线剪刀。
婚嫁送礼,礼金数忌单宜双。
结婚宴席上,碗、盘子禁层叠在一起,层叠在一起含“重来”之意。
新娘进夫家当天忌吃饭,吃了称之“怄气饭”,一辈子都得怄气。
已出嫁的女儿忌在娘家过年。女儿女婿忌在娘家同房住宿,忌在娘家生产(生儿女),招亲例外。
赴宴忌九人一席,因为唯办丧事“九大王”一席。
饭桌忌摆直向,唯供桌可以。
死人入棺,忌说“棺材”,只能说进“财”。
成人死亡,小儿天折,忌说“死”。成人死亡叫“作古”、“老了”,小孩天折叫“去掉了”、“走掉了”。
满60岁的老人死亡忌用五根木头做棺盖的棺材,五根木头称“五角子”,“短命鬼”所用。
探视病人或赴丧葬宴席,不能说“谢”、“再来”之类。
探视病人的东西忌探视人带回去,一定得收下。
养香菇的人请人吃饭,忌说“谢谢”。
砌猪栏禁人说“瘟”(贵溪人“睨”读“瘟”)。
建房置家具,敲击忌说“打”,而说成“发”。
男人忌在晒有女人衣裤的竹竿下通行。
忌打喷嚏,认为是有人在背后议论自己。
忌喜鹊叫,许多地方认为喜鹊报喜,贵溪人则认为喜鹊叫不吉利。
忌猫头鹰叫。
小儿患麻疹,忌生人入内。
山里人被蛇咬,忌“蛇咬”二字,只说被藤怠“绊”了一下。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