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哪儿卖办酒席用的八仙亲
1、莆田仙游有那些特色小吃
一、卤面,莆田卤面和其它地方的相似,都是采用高汤及各种海鲜去烹制,由于莆田人较喜欢卤面,所以在莆田各个街道随处可见卤面馆。莆田卤面更是莆田历来款待亲朋给好友,酒宴必不可少的一道主菜。
二、兴化炒米粉,兴化炒米粉是福建莆田著名的汉族小吃,莆田十大城市名片之之一,它是莆田(古代称兴化军、兴化府)的著名土特产,又是中国最早的快餐之一,价廉物美,名扬海内外,尤为海外侨胞所喜爱。人们美其名为“兴化米粉”。
三、兴化焖豆腐,田人爱吃焖豆腐,这道菜在莆田的农村办婚宴习俗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道名菜。特别是那些离乡游子,回乡时对这道传统名菜更是情有独钟。此菜主料用鲜豆腐,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补中益气、和胃清肺、生津化痰的功用。
四、海蛎饼,外酥里嫩,蛎肉鲜甜,粉韧菜香。海蛎饼在莆仙方言中叫蛾饼,也叫蚮饼。一定要搭配酸甜适宜的酱油醋。正是这两者完美的结合。
五、仙游扁食,西天尾扁食其实就是燕皮扁食,因经济实惠,方便快捷且再配于卤小肠青菜等料,所以倍受大众欢迎。仙游扁食虽然与西天尾扁食不同,但各有千秋。
六、白糕亦称年糕。先将糯米洗净,泡开;一夜之后,将其磨成粉;白糖兑温水后,加入糯米粉,均匀散开;再把做好的糯米粉放入先前的模子里压好,倒扣在蒸笼板上,上锅蒸熟即可。糯米和白糖的比例是:1.5:1,也可按个人口味调节。刚出炉的白糕,甜香柔糯,好不过瘾。
2、为什么莆田酒席上菜要那么慢?
莆田的酒席上菜快慢主要是主人让客人多吃饱还有是客人多呆一会指在家中办酒席的,传统中酒席是8个人一桌,土厨安排菜近20道菜,菜多量少,生怕吃不饱,通常是吃2.5小时才上完。现在呢乡下酒席流行酒店式10个人菜量16道菜足够了,量多味好在而不会觉得吃不饱,时间也从2.5小时缩小到1.40小时大大减少吃酒席时间。
莆田的婚宴上菜流程大致如下:
莆田的婚宴,通常是冷盘开场后,第一道菜就端上著名的焖豆腐、然后就是鸡、鸭、鱼肉、海鲜等,一盘接着一盘……
上半场菜上得差不多的时候,新郎就会带着新娘给大伙儿分烟分糖果,这也算是带着媳妇向众位介绍的意思。
接着,就是端上用红菇、海蛎、蛏干等食材做的卤面,讲真,这道菜内涵太丰富了,什么东西都有,一吃估计就饱了……这时,便会有宾客提前散去,小朋友也下桌去要糖吃,还有些男子则开始走动拼酒,所以这时许多桌总会出现空桌,但是!对于莆田人来说,美食他们也会照样端上桌的。
莆田人除了酒席上菜慢之外,他们的上菜流程也是很有讲究的。像是过去,端菜的木盘还要从邻居各家借来(寓意集福)。端菜的人,一般也都默认为是单身的青年(老辈的说法是能够得到福气,来年就轮到自己娶媳妇)。另外,上菜时,一般由有经验的人带头,其余的人要记住自己端的位置。
一般家庭的宴席基本上40-50桌,每做一道菜基本要20分钟,其中穿插一些凉拌菜和蒸菜才能保持大概一道菜10分钟间隔,最重要的是,有时候主人家会特地吩咐厨师上菜慢一点,因为!!!要每桌敬酒,菜太快的话几十桌还没有走完酒席就办完了,那就失礼了。
3、莆田笏石的结婚习俗
莆田结婚习俗花金满头妆宝髻,两眼乌珠红嘴皮。
定是新娘有福份,皆有月老作良媒。按莆仙的礼俗,男方登门相亲,女方若对男子感到满意,就会给男方的每一位客人一碗煮熟的鸡蛋,俗称“月老蛋”,男方若对女子(包括家庭状况等)感到满意,便可以吃下月老蛋;若不中意,就不运这碗蛋。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当事人的心意,避免双方产生尴尬不愉快。男方吃了月老蛋后,女方还会煮出点心~线面(长寿面),意即平安长寿。客人吃了长寿面后,每人都要在碗底放一个较丰厚的红包,以示谢意。经过了相亲,男女双方及其尊长都无反对意见,这门亲事就算基本议定了。
定亲。定亲,俗称“订婚”“贺定”“放定”。男女双方相亲后,便由媒人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她周旋于男女双方之间,几经讨价还价,使双方皆大欢喜,从而顺利进行定亲的仪式。
定亲时,男方要选定吉日,由男方的亲人,如夫妻双全、子孙兴旺,或头胎生男孩的妇女等有福气的人,组成6人、8人或12人和媒人等(双方是双数的),女性要穿红色衣裳,携带聘金的一部分及金银首饰,连同庚贴、香烛、花炮送到女方家。这时,女家放鞭炮,然后煮出点心(线面)分给亲邻,表示女儿已许配人家。现代则把男方送来礼品中的糖果、香烟分赠亲友和邻居,同时备酒宴招待男方来宾。当女方家中再次放鞭炮时,定亲的仪式遂告完成。
订佳期。俗称“看日子”。男方决定迎亲的日子,把吉日用红贴告知女方,并送担盘礼物。盘是细竹篾编成有墙边的圆形盘,漆红,叫红盘,其口径为50厘米左右。每担共有10个大小的红盘,每边5个、下大上小叠层而上。也有富豪人家备礼丰厚的达10担盘。担盘之礼,是对女家尊重之意。若女家的祖母健在的,红盘中应有猪肉、线面各一盘作为敬奉上辈,俗称妈盘。送担盘的礼物中,有猪脚肉、线面、米粉、红团、糕粿、菜丸以及聘金,各色衣料衣屣等,分别依层装入盘中。女家接收红盘之后,即行祭告祖先,然后将礼物中的肉面、糕粿分给亲友,借以告知女儿结婚的佳期。亲友知道之后,便要为其送礼添妆,俗称捧花粉,也叫送嫁、走喜。随着佳期的临近,女家根据男家的聘金多寡,开始备办嫁妆。男家把备好的红头巾(莆仙称新妇罩)、宽膊大袖的红袄(俗称上头衫)、花烛喜炮和礼贴按议定的未尽礼数,由媒人送到女家。出嫁女迎娶前三五天,发梳妆打扮试新衣。一些沿海和山区的乡村,女方还有带内亲的男童(俗称小舅)与新娘伴睡的风俗,祈盼来年生男孩。
迎亲。俗称迎娶。男女双方张灯结彩,布置一新。妇方在出嫁的前一天,将嫁妆分为数杠,然后抬往男家,扛数越多,女家越体面。嫁厚薄不等,主要有五伯衣(内外衣裤)、线袋五谷种子等日常用品作嫁妆。如今在经济条件好的一些地方,有自行车、摩托车和彩电、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作嫁妆。
古时,莆仙迎娶,要行笄礼,俗称新娘的成人礼或上头礼。新娘在上红桥之前,要在闺房内梳妆。女家请一位福寿双全的长辈妇人,给新娘梳头饰发,并把纸制或红绸制成的五芯花,分别插在新髻的两边,俗称“上头”。“上头”其俗非常久远,据《花蕊夫人宫词》称: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去鬓便上头。所以男冠礼,女加笄俱称“上头”。
迎亲时,男方事先派人雇素菜桥抬放在女家厅堂内。红轿,莆仙叫“新妇轿”。红轿用木头制成,雕花镂、施以色彩,轿的上方,插上四条扎金色滚龙,所以又叫“龙轿”。轿门两边,贴上红纸条一对,体现女家的身份,以示体面。轿门悬挂一块染红的猪肉,以避“白虎”伤害。红轿后改成扎花通风的花轿,俗称“催妆”。但新娘仍按例俗举行上轿前的仪式,依依离情,迟迟不愿上轿。直至吉时已到,才和父母亲友告别,穿上红褂,戴上红绸结花巾帽,在喜娘的扶持下,挥泪泣别上轿。喜娘关上轿门,把用红绳结牢。轿子起行时,喜娘将一脸盆清水,和轿底洒去,口赞四句吉祥语,俗称喊四句。喜娘每喊一句后,众人都跟着喊一声好哇!如洒轿夫啊……好哇!
好丈夫啊……好哇!
桂子兰孙联科第,
荣华富贵喜匆匆。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再拜祖宗。然后夫妻交拜,并要喝交杯酒、进三汤、三点(即小碗内装桂圆、红枣、莲子熬汤)。接着,请出新郎的父亲母亲,双双分别端坐在八仙椅上,接受新郎新娘的拜礼。拜毕,父亲给了一副红箸(10双),预祝早生贵子,母亲给了一双红团,以示全家团圆。新郎新娘还要向在场的长辈拜礼,长辈们回赠给小红包~ 压拜钱。
新郎新娘在告祖、拜堂之后,新郎家要备办酒席,宴请宾客。全席应有12道菜,表示一年12个月,月月美满。上第6道菜时,新郎由一位大爷陪同,和各桌敬酒。酒席的最后两道菜是甜的:有用糯米粉做成圆圆的丸子;桂圆、红枣、莲子熬成的甜汤,寓意新婚甜蜜、白头偕老。婚宴的最后一道菜吃完之后,鞭炮再度响起,酒席散了。莆仙独特的婚俗~“闹洞房”开始。据说,古时婚俗,在娶亲的路途中,对新郎和新娘戏弄或取笑,夹杂着许多笑谑的节目。莆仙把便古代的婚俗搬到洞房中进行。
莆仙婚俗中,闹洞房是整个婚礼的高潮,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麒麟送子(即送孩儿),在喜宴开筵前,由乐队和凤灯前导,送房兄手捧瓷孩儿,后面跟着提灯的,捧烛和果盒的,从户外送到洞房,新郎在洞房门口迎接,把瓷孩儿安放在眠床的板架上,并将红烛、果盒、一碗清水等排在桌上,凤灯挂在床前的楼梁上,捧果盒的人赞吉祥语:
今夜大家送孩儿,新郎新娘笑微微燕尔新婚鱼得水,早生贵了耀门楣。
赞语唱毕,宾客拥入新房看新娘。送房兄故意把一碗清洒在床上,名曰孩儿洒尿了。
抱出灯。在喜宴结束时,已是夜深更静了。宾客们在送房兄的组织下,聚集在洞房内,准备闹洞房。首先是抱出灯(表示早生男丁),在洞房的新床前挂小红灯一对,俗称百子灯。在送房兄的号令下,新郎将新娘抱起,让新娘用双手交换左右灯笼,再次挂后,送房兄随即赞吉祥语:
洞房花烛小神仙,一对凤灯挂两边。东西交换入门喜,
4、有关莆田的民风民俗的作文
莆田是闻名海内外的戏曲之乡,当地人民群众对古老的剧种莆仙戏情有独钟,数百年来形成了莆仙民间许多独特的戏俗。所谓戏俗,就是民间演戏规俗和观戏风俗。其俗繁文缛节,非常复杂,但其内容极其丰富,且极具莆仙地方特色。如演出规俗有落棚礼、彩棚、净棚咒、弄八仙、跳加冠、弄五福、招财进宝与寒山拾得、状元游街、田相公踏棚等十多种;而观戏风俗也有大年三十看《 戏》、请戏 、文武棚、棚前约会、戏前杂食等多种。其中较为独特的有以下几种戏俗。
演出习俗 有落棚礼、彩棚、弄八仙、跳加冠、状元游街等习俗。
落棚礼。旧时在莆仙,凡新组织的戏班,在雇买童伶、招聘后台吹鼓手后,就择个吉日,举行落棚礼。这一天的深更半夜,全体童伶一律穿上洋布或广东玉长衫,由扮丑、末的提灯前导,扮生、旦的敲着大锣,扮净脚的捧着田公元帅的神龛,到达指定地点请香火。香火请回后,净脚马上扮作开路将军形象,大放烟雾,散发纸钱,在台上彩棚。彩棚后由扮生、旦的上台,一进一出,各唱一段莆仙戏曲牌《锦庭芳》,然后对坐谈心,亲切会晤,以增加相互了解,增进彼此感情,互道吉祥如意。
彩棚。旧时,莆仙戏演出无论日场夜场,都是四出戏,即三个折子戏,一个戏本,俗称一场三折。戏开始时,必先演彩棚,由鼓手击鼓三通,吹唢呐“知达”二下,司砂锣的“扁扁”敲二下,名曰报鼓,作为预备演出的通知。当戏班一切准备好了,接着就放鞭炮,锣鼓三通,俗称“三锣鼓”。在三锣鼓中结合吹唱,唱的曲牌是《思娘家》(亦名扑灯蛾),唱词不用方言,而近官腔。曲词原有九段,一般只唱三段,只有在唱对台戏文武棚时,为了显示本领,才唱完九段。继而后台齐念四句大白:
盛世江南景,春风昼锦堂。
一枝红芍药,开出满堂红。
每念一句,打锣鼓一通;彩棚毕,接着吹打一段没词曲的上下词,曲文只有罗哩连三字反复吹唱。据说这是宋人的遗曲,也有人说这是戏神田公元帅的咒语。唱毕,后台齐喊发彩二字,一个三绺黑须的文老生出场,相传此人物是唐明皇。他对观众拱手作揖,念了四句定场诗:
一篇翰林黄卷,多少礼部文章;
琴弹阳春白雪,引动公侯将相。
念毕下场。旧时莆仙戏班演彩棚,主要是为驱鬼邪、保戏班和乡村平安。
弄八仙。在莆仙,每逢城隍爷诞辰,乡村大都要求戏班在庙里演出弄八仙。表演时八仙先后上场,其次序是李铁拐、汉钟离、吕洞宾、何仙姑、曹国舅、张果老、蓝采和、刘海蟾。在莆仙戏弄八仙中,没有韩湘子,只有刘海蟾,他头戴方巾,腰扎布带,手提用绳子系着的金钱,他就是莆仙民间传说中的刘海吊金蟾。据有关专家考证,宋、元时代,中国道教形成南北两宗。北宗道教以王重阳、钟离权、吕洞宾、王玄甫、刘操(海蟾)为祖师,称为北五祖。而现今普遍流行的八仙人物,是明代初期定型的。莆仙戏《弄八仙》中,以刘海蟾取代韩湘子,这说明莆仙戏《弄八仙》的剧目,是明初以前的南戏遗响。
莆仙戏《弄八仙》,分《弄大八仙》和《弄小八仙》。《弄小八仙》一般是八仙先后出场,每人自我介绍、唱一段曲后即下场。若逢城隍爷和玉皇诞辰的大热闹场面,就要弄大八仙。即除上八仙外,还增加王母娘娘、两侍女、龙王、虾兵、蟹将、龟丞相及水族等。
跳加冠。莆仙戏班在演出大戏前,应乡村百姓的要求,演出一折跳加冠。跳加冠有男女加冠之别,不但用于祝寿、结婚、满月等喜庆演出,而且玉皇大帝、城隍爷、王母、观世音菩萨的生日,亦可演出。据说,莆仙戏演出跳加冠,是唐宫教坊传下来的剧目。
状元游街。这是莆仙民间男女青年结婚时必演的剧目。其剧情主要反映文曲星(状元)投胎民间的故事,也反映乡村民众祈盼早生贵子保平安,长大读书中状元的心理。演出时,出场人物有一个状元、两个军士,上场后唱莆仙戏曲牌《一江风》圆场,然后军士下跪道:“禀状元爷,游街已毕,执事打何处去投胎?”状元答道:“执事打×府(指结婚者姓氏)去投胎。”并念:“一色杏花香千里,状元归去马如飞。”随即飞鞭下场,赴主人的新娘房门,口喊赞语。
这时,洞房门口已有一张方桌横截在那里,先由婆姐妈把孩儿仔(道具)抱给新郎接进去,放在床上;再由状元将朝衣朝冠交给新郎,用一个盘子装好,放在板架顶。最后是土地公喊赞语,全班演员为之逐句喊好。临行之际,张天师持弓向新娘房门虚射三箭,意即除去天魔天狗,让新生的孩子平安长大。
观戏习俗 主要有“大年三十暝看《 戏》、请戏 、文武棚、棚前约会、戏前杂食等习俗。
“大年三十暝看《 戏》”。旧时莆仙民间凡小孩出麻、出瘟(俗称出珠),即患天花、麻疹,父母为了祈求孩子康复,向 府许愿,待孩子病愈后,雇请傀儡班演一场《 戏》,以酬谢 府大神。《 戏》是多场剧目,共有七场戏。主要是说仙姑陈靖姑为民除妖驱魔,救度世人。收伏食童精(虎姨精),保护孩平安成长。其故事生动,剧情曲折,引人入胜。
旧时莆仙民间大年三十暝都要邀请傀儡戏班演出《 戏》。除祈求孩儿健康平安外,还为累累负债的避债人创造看戏的良好环境。在莆仙,负债人可以公开在大年三十暝看《 戏》而不用担心被债主逼债惹麻烦。因为按莆仙民间风俗,在大年三十暝看《 戏》的现场讨债不吉利,会招来横祸的,所以,谁也不敢在这天晚上贸然到戏场去讨债。
请戏 (莆仙方言, 即是饭)。这一风俗在莆田笏石、秀屿、忠门、埭头、平海、东峤、北高、灵川等沿海一带十分盛行。凡那个乡村邀请莆仙戏班到村里演出,村里的家家户户都要请亲戚朋友到村里看戏,并备办酒宴,盛情款待。充分体现民间崇尚友谊,尊宾好客之风。
文武棚。亦称对台戏。在莆仙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戏班演“对台戏”,百姓爱看“对台戏”的风俗。一个乡村邀请一个戏班进村演出,另一个戏班就提出要同时进村与那个戏班演对台戏,以表示自己的演出水平要高人一筹。
“对台戏”一般在村里的大广场(大都在村小学操场)上展开。两个戏班各占一方展开艺术表演的角逐。村内外的百姓兴高采烈,有选择地观看某一个戏班。角逐的结果,那个戏棚前观众多者为胜。莆仙戏对台戏的盛行,促进了莆仙戏剧团演出艺术的不断提高。
棚前约会。莆仙戏班在各乡村演出,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也为乡村男女青年自由恋爱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邻近的年轻人只有在看戏时汇集在一起,他(她)们名为看戏,实为棚前约会、谈情说爱。所以,莆仙乡村年轻人最爱看戏,其中奥妙就在于此。
戏前杂食。在莆仙戏班演出最热闹的地方,也是小商小贩们在戏棚前叫卖声最红火的场所。戏棚前,甜橄榄、油桃、甘蔗条、炸油条、油饼;煮馄饨、肉丸子、花生、瓜子、糖果等食杂应有尽有,百姓中有的边看戏边吃杂食,津津有味。莆仙戏前杂食,推动了文化经济的繁荣。
5、请问莆田的朋友,那边的婚礼就是办酒席,大慨什么流程呢
莆田那边可隆重了,有一次去莆田一个同学家喝喜酒,先是安排大家就坐,大家都坐下了,主人就会安排每个身边发一个小姐陪酒,女的就发牛郎。然后第一道菜就是:法力无边焖豆,采用的材料都是当年皇宫御用的,只有莆田本地有,国家领导人来福建考察的时候经常绕道过来尝尝,然后就鲍鱼啊,燕窝啊,大蟒蛇啊,梅花鹿啊,鳄鱼肉啊,鲨鱼啊,等等..反正莆田专门出土豪的地方.莆田那边三十岁买房买车的多的是,最后两道菜比较寒酸,就是甜汤和汤圆,不过听说你他们当地的风俗。而且他们那边结婚都是请明星去做主持的,我同学结婚的时候请了小虎队和杨幂过去的。再告诉你们一个莆田人的特点,他们太低调了。跟我一桌的一个小伙子,穿着拖鞋和背心去喝喜酒,回去的时候开的是捷豹,妈的,个个都是土豪啊
6、莆田哪有婚庆桌椅出租和代办酒席的?
看你要办什么价位的,,现在有的什么都包了
菜式,到洗碗,你等着叫齐人吃吧
你在哪里?乡下反都是广告? 还有呀,你最近肯定在卖点婚庆用品?你可能会接到很多类似的广告
7、八仙桌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八仙桌?
古时候,还没有“桌”这个称呼,周代才有,而且叫做“案”。伏案写作的“案”就是桌子的意思。
名字起源就是跟桌子的大小有关,吃饭饮酒可以围坐八个人,故名八仙桌。
有两个关于“八仙桌”的故事传说。
第一个故事:八仙中张果老、铁拐李等助亲戚结婚
相传以前,布依人家办喜事,没有桌子,吃饭时只能用木头或石板摆在外面地下吃,大热天,晒得满头大汗;雨天,淋得周身湿。一天,一家接媳妇,中午摆饭时太阳变得火热起来,蹲在地上吃饭的亲戚朋友们个个被晒得满头大汗,但刚摆了两轮,天上乌云滚滚,下起瓢泼大雨来,地上的饭菜被雨淋得吃不成。
大雨刚过,来了一帮人,自称是这家远方亲戚,一人骑驴,一人拄拐共八人,见地上的饭菜被雨淋得吃不成,来吃酒的亲戚们也被淋得不成样子,便问主人家,为何不摆在屋里吃。主人说,石板太重,不便搬动,木头在屋里又顺不转,只能在外面将就些。几位远方的“亲戚”问明缘由后决定为好客的布依人家创造一个好的办酒环境,让亲戚们能舒舒服服地坐在屋里吃饭,不遭日晒雨淋。
于是几位“亲戚”叫主人把地下的饭菜收进灶房,又叫亲戚们把淋湿的衣服换掉,暂时不要到堂屋来。等亲戚们换好干衣服再来到堂屋时,只见几位远方来的“亲戚”已在堂屋摆上了一大排整齐的木方桌,四周还放上木条凳,请亲戚们按每桌八人坐下吃饭。
主人见状后,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只是一个劲地请几位“亲戚”到家神脚的那一张桌坐下吃饭,嘴里不停地念:“我的天哪,你们真是神仙哪!”嘴里念着,手边摆酒菜,等将酒菜摆齐后,几位“亲戚”突然不见了。这时所有的亲戚都感到奇怪,说他们可能就是仙人,有心来帮我们布依人家办好事的。据说这几位“亲戚”确实是天上的张果老、铁拐李等八位仙人。
后来布依人家就称这种桌子叫八仙桌,凡是办酒或亲戚朋友来,都用这种桌子摆饭吃酒。
凡人成仙之前都曾有过在凡间的经历,肯定也结交了不少亲朋好友,有难处帮个小忙还是可以的。为了纪念八仙的功德,平时有好酒、好吃的东西,布依人家都要摆在家神脚的八仙桌上,表示对八仙的祭祀。
第二个故事:八仙拜访画家吴道子
八仙结伴云游天下。有一天,路过杭州,听人说杭州有个画圣吴道子,就一齐来拜访。
吴道子正在家中作画,忽见这么多客人来访,原来还是八仙,连忙上前把他们迎进房内,搬椅子倒茶忙了一通,海阔天空的谈论起来,不知不觉天已暗了下来。吴道子想:难得八仙光临,要招待他们吃饭,吩咐下人准备酒菜。可是这么多人没有一张大桌。吴道子灵机一动,大笔一挥,画出一张四角方方的桌子。正好够坐八个人。高高兴兴地吃喝起来。吕洞宾问吴道子:“吴先生这张桌子倒很实惠,叫啥名字?”吴道子想了想说:“我为你们而作,就干脆叫八仙桌吧!”
以前的人对八仙桌有很深的执念,认为这就是吃饭、摆酒席最好的“装备”。到一些历史遗迹参观,我们不难发现办公、吃饭等场所肯定有这样的一张桌子。
现在生活越来越方便,为了满足大家庭需求,桌子形式也变得多元化,圆桌、长条桌,还可以配上转盘,非常方便。
8、俗世奇人 莆田
新华书店去看看
9、莆田饮食界的卤面有独特的味道,是用什么食材手法制作的?
瘦肉、香菇,虾干,干贝,牡蛎,蛏、韭菜是必备的,正宗的莆田卤面还会加上红菇,这样。前面的所有工序都好了以后,就是火功了,卤面之所以是叫卤面,因为它是在文火中慢慢虽然不是一名地道的莆田人,但因为经常去莆田,且每次去都有去吃当地的卤面,也向当地的厨师请教过怎么做好一碗地道莆田卤面的秘诀,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食材方面,小海鲜可以根据当地市场的上市种类购买,我买的是花蛤、蛏子、海蛎子、鲜虾这几样,五花肉也需要一块,这样搭配汤头更鲜。其他还需准备水发香菇、香芹、葱姜蒜、鲜面。
莆田卤面的关键在于面筋、熬高汤和配料上,卤面之所以是叫卤面,因为它是用文火慢慢炖出来的,娟子虽然做不出正宗的莆田卤面,但是味道还是不错的,现在就把做法分享给大家;接着放芹菜、红菇、蛏干、虾仁、干贝一起翻炒。
再放油菜杆翻炒,加少许盐。莆田卤面是福建莆田的一道传统美食 我身为莆田人,今天我就来回答我们家乡最正宗的莆田卤面。我个人觉得莆田办酒席局面,这一道是少不了的,身在莆田几十年我觉得莆田卤面这样块,大白菜适量,香菇适量,有红菇的话更好,放一点海鲜(我买的一般是花蛤,海蛎,买几个新鲜的虾。)再买一些配菜(洋葱,大葱,芹菜做辅料) 2.东西洗净后五花肉切块煸出多余的。候也可以把海砺干倒进一起炒)。 加水。(水的量要看面量的多少,一般是感觉面放进去后,还有一些汤水,但又不太多,不像煮面汤。真是大概还原了一点儿当时吃到的感觉,经过不断的改进,味道越来越好,在次就分享一下做法给大家吧。给远在别处,无法亲身到地的人,偶尔解解口馋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