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沙田摆婚宴
1、湖南省桂东县沙田镇婚姻风俗有哪些
婚礼习俗一、礼金
细细想来,从古至今,中国都秉承着送礼的习俗,一般宴请了宾客,朋友送礼也是必不可少的啦。现如今,一般来参加婚宴的宾客都会用红包,里面放礼金,当然,一般礼金数目是根据客人的经济情况,和新郎新娘的远近亲疏关系而定,关系好的肯定想多包点。不过礼金最好是双数的,一般都是整百,象征白头偕老,也有的地方喜欢包含有六、八、九的,也就是“禄”“发”“长长久久”的意思。
新娘在接受宾客礼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礼节哦,一般由新娘双手接收,道谢之后交由身旁的伴娘保管,再和来宾来个礼貌的合影作纪念,千万不要出现手拿红包和来宾入镜头的尴尬画面,伴娘用来装红包的手袋也要大方得体才行。当然有的是有另外设置收取礼金的地方,这个就要看情况而定啦,总之一句话,新人一定要记得时刻注意礼节,礼貌待人。
婚礼习俗二、迎亲
婚礼当天上午,新郎要带着伴郎们一起到新娘家中接新娘,俗称迎亲。新郎可要提前做好准备啦,这时候脸皮一定要厚点哦,若要顺利接得美人归,你肯定会被新娘的姐妹们“拷问刁难”的,灵活应对哦,但最重要的还是开门礼啦,发红包是免不了的,当然新郎还可能被各种整蛊哦,千万记得被整蛊一定不能烦躁哦,时刻保持结婚的愉快心情。
婚礼习俗三、敬茶
婚礼当天,新郎到新娘家迎亲,得向新娘父母行拜谢之礼,俗称敬茶;而后新人一起到新郎家中,同样要向新郎父母行拜谢之礼。一般流程为,新人向父母奉茶、鞠躬道谢,其后新人要吃一些加入花生、莲子、蜜枣等带有好寓意食品的甜羹等。
中国现代婚礼习俗四、出门
不同地方的出门礼一般有所不同,有的是伴娘撑红色伞伴新娘新郎出门,有的则是一名辈分高的女性长辈拿着竹匾或者是黑伞一路护送到婚车前,预示着新娘像这位长辈一样婚姻幸福。还有一些地方新娘在出发前要和闺中好友还有父母一起吃汤圆,表示离别。
新娘上婚车前,由一名吉祥之小男孩持扇给新娘(置于茶盘上),新娘则回赠一把扎有两个小红包的扇子答谢。
婚车启动以后,新娘要将扇子掷到窗外,意味着不将自己的坏性子带到婆家,然后花童将扇子捡起交给女方家人,女方家人回赠红包表示答谢。当所有人离开家门时,记得一定不能和女方家人说再见哦!婚车离开,女方家要燃放鞭炮。
婚礼习俗五、进门
进门是指新娘由女方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方家,切记新人进门时要跨过门槛,不能踩着门槛进。
婚礼习俗六、入席
参加婚礼要按照主人的引导就做,如果没有引导,可以找熟悉的人一起就做,但不能随便的坐新人桌或者是父母桌。在宴席开始以后对取菜、吃食都要讲究礼貌。
婚礼习俗七、敬客
酒宴开席后,新娘新郎要到各席敬酒致谢。
婚礼习俗八、入洞房
新人一起坐在事先准备好的垫有新郎裤子的椅子上,意味着新人从此一心一意,并求日后生男的意思。入洞房也要选择吉时,禁止男人进入同房。
婚礼当天,任何人不能坐在新人的床上,新娘更不能躺下,以免日后一年到头病倒在床上。另外,在婚礼的前一晚,要找一个未成年的男童在新人的床上滚床。并在床上放上大枣、桂圆、花生意味着早生贵子。
婚礼习俗九、闹洞房
中国古时候就有闹洞房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闹洞房算是婚礼中非常有意思的一环了,主要就是自己的朋友姐妹亲戚一起,通过公众游戏,让新人消除隔阂,炒热氛围,同时表达对新人的祝福。闹洞房一般会设置一些小游戏,让新人更加甜蜜,这个环节,新郎可要事先做好心理准备哟,大家虽不舍得整蛊美貌如花的新娘子,还是很想整蛊你的。
婚礼习俗十、回门
回门俗称“回娘家”,也叫“归宁”,是汉族的传统婚俗,不同地区回门时间各有不同,一般来说,都是新婚夫妇新婚的第三天后携礼回岳母家里省亲,古时候也称“三朝回门”。回门虽然没在三书六礼之中,但是中国人一个极其重要的婚嫁礼仪,回门可不是空手回门,所以新人们还是要好好准备礼物的,特别是新郎,岳父岳母放在手心疼的宝贝女儿嫁给你了,为了感激他们,你总不能太吝啬!
2、中山人如何结婚??
先准备好红包按吉时去接新娘,有的家庭还要拜神,然后去酒楼摆酒。
3、寻中式、西式、中西合璧各种套餐的婚礼报价!急~~~
香港著名的甜品店地址如下:
许留山地址如下:
港岛区:
湾仔 湾仔轩尼诗道151 号地铺
电话:2583-9082
湾仔 宝汉大厦26号地铺
电话:2574-6866
铜锣湾 铜锣湾波斯富街24 - 30 号宝汉大厦26 号地铺
电话:2574-6866
北角 北角英皇道425 - 431 号安宁大厦地下2号铺
电话:2960-1705
北角 安宁大厦
电话:2960-1705
九龙区:
旺角 旺角登打士街43H
电话:2385-2256
旺角 旺角上海街263 号地铺
电话:2384-9868
旺角 旺角亚皆老街74 号地下
电话:2787-2660
尖沙咀 尖沙咀海防道31 号地铺
电话:2730-0703
尖沙咀 尖沙咀金马伦道12 号恒顺商业大厦地库
电话:2368-9783
尖沙咀 夏蕙楼
电话:2366-8025
深水步 深水步福华街146 - 153 号黄金大厦47B 地铺
电话:2729-7228
土瓜湾 定安大厦
电话:2333-7985
九龙城 九龙城衙前围道47 号地下B 铺
电话:2716-7920
观塘 观塘辅仁街87 - 89 号L2 地铺
电话:2950-4083
蓝田 蓝田汇景花园汇景广场第三层16 号铺
电话:2346-2449
将军澳 将军澳新都城中心2 期2028 - 2029
电话:3194-3100
新界区:
上水 新都广场
电话:2639-7337
大埔 大埔广场第一期14 号地铺
电话:2663-3747
大埔 大埔新达广场1 楼97 号铺
电话:2656-8050
沙田 沙田第一城商场地下G12 - 13 号铺
电话:2649-1250
荃湾 荃湾大河道22 - 28 号荣安大厦A1 地铺
电话:2493-2252
青衣 青衣青衣城1 楼172 号铺
电话:2189-7028
屯门 屯门市广场1 期1 楼1103A 铺
电话:2452-2132
屯门 屯门乡事会路雅都商场19 号A地铺
电话:2618-4128
屯门 华乐大厦
电话:2618-4648
元朗 元朗教育路3 - 7 号富好大厦地下 B号铺
电话:2473-4156
元朗 富好大楼
电话:2473-4156
元朗 富华工业大厦
电话:2475-1594
许留山食品制造有限公司
元朗 富华工业大厦
电话:2442-1882 传真:2782-7321
推介美食:芒果西米捞,各式鲜果甜品
满记甜品地址如下:
港岛区:铜锣湾时代广场city super food court
九龙区:尖沙咀新港中心地库美食广场
新界区:西页普通道100号(总店) 电话: 2792-4991
推介美食:芒果班戟、杨枝甘露、芒果黑糯米
而茶餐厅的话到处都是,个人感觉其实每一间所吃的东西也大同小异,只要挑选一些门面较大而且感觉比较卫生就可以了,而茶餐厅的消费,每一位中午餐大概是30-40元左右这个价钱的,而晚餐要40-50左右,但现在很多茶餐厅在下午二时或二时半至晚上五时半或六时前,都会推出下午茶时段优惠,这时段一个套餐一般都是十多块至二十多块左右一套(份量也可以),如果时间许可的话,不妨试一下,很超值的(但如果是旺区价钱相对会高一些,偏远一点的地区会比较平宜的)
茶餐厅食物款式多,既有中式酒楼供应的肉类、海鲜,又有西餐厅售卖的火腿奄列、西多士、沙律、咖啡及奶茶,还有煲仔饭、碟头饭、盅头饭、生滚粥、粉面、煎炸小食、明炉小炒等本地传统的大排档食品,此外,香港还有一些独具茶餐厅特色的食品,其中“鸳鸯”可能是“最港式茶餐厅”的饮品,所谓的“鸳鸯”就是奶茶和咖啡混合,这种中西合璧的茶餐厅独创饮料,最是体现香港融汇东西文化的城市特色,茶餐厅营业时间长,上述原创自五湖四海的餐饮小吃,在茶餐厅的早茶、午饭、下午茶、晚餐、夜宵,轮番应市,不少茶餐厅还做外买,兼营盒饭和面包西点.
大排档:
大棑档早於50年代在香港盛行,当时的大棑档只是一些街头熟食摊档,这些一排排的食档搭建在马路旁,而部分档口招牌比档口还大,故名为「大排档」.
大排档独特的街头食品,是香港人的珍馐,当中以其氛香馥郁的奶茶、咖啡、鸳鸯最为驰名。现今大棑档餐厅结合了50年代的大棑档特色食品,以更舒适、更宽敞的怀旧装潢,为忙碌的香港人,提供了一处忙里偷闲,暂离烦嚣,享受生活情趣的好地方.
大牌档所提供的食物种类繁多,中西兼备,中式有小菜、炒粉面饭、鱼蛋粉面、白粥油条等,西式的有多士、三文治、港式丝袜奶茶、咖啡、鸳鸯等,亦有红豆沙、芝麻糊等中式甜品。因为大牌档在露天地方,一般采用火水炉煮食,炉火可以较猛,因此大牌档小菜以够镬气著名。大牌档的另一特色,是光顾了一家档口,仍可以同时在隔邻多家档口叫其他种类的食物,而商店都很乐意与其他商店合作,并共同使用家私。举个例子,有客人早餐想吃白粥加腿蛋治,商店可能只能给他腿蛋治,但他会叫隔邻的粥面店送上一碗白粥。到结账时,有些商店会为邻店代收,亦有要求客人分别付款的.
增辉大排档(港式)
九龙深水步石硖尾街38号福荣街43号侧
电话:2778-8103(每人$41-$100)
苏记( 茶档)(港式)
九龙深水步耀东街15-16门前大牌档 (每人$40以下)
小菜王(港式)
九龙深水步福荣街
电话:2776-8380 (每人$41-$100)
强记大牌档(港式)
九龙深水步耀东街四号牌档
电话:2776-2712 (每人$40以下)
庙街大排档(港式)
九龙油麻地庙街(弥敦道永安百货后面)
发兴茶档(港式)
九龙尖沙咀海防道街市内的熟食档
电话:2376-0051 (每人$40以下)
妹记大排档(港式)
九龙尖沙咀金巴利街24-36号
电话:2721-2123 (每人$41-$100)
发兴茶档(港式)
九龙尖沙咀海防道街市内的熟食档
电话:2376-0051 (每人$40以下)
胜香园
胜香园 港式
香港中环美轮街2号排档
电话:2544-8368 (每人$40以下)
波记大排档(港式)
香港中环士他花利街
电话:2544-5923 (每人$40以下)
荣记(东成)饭店(港式)
香港湾仔宝灵顿道鹅颈街市熟食中心
电话:2574-3870 (每人$41-$100)
4、香.港结婚登记予约电话沙田结婚予约电话
你好!沙田婚姻登记处:00852-26045328
5、问一下广东江门水口镇结婚习俗
结婚之后,男方还是同原来家里人住,女方也是如此,大部分时间,刚结婚的夫妻,并不住在一起。我想是礼仪问题吧。各自都要对家庭负责呀,蛮好的习俗,但越来越少哦。
6、我的妹妹是聋哑人,结婚后婆家对特别不好,她看到婆家的人就特别害怕,在娘家住了一年了,怎么办理离婚手续?
江门五邑婚嫁习俗 建国前有早婚习俗,男女十五、十六岁就结婚。男婚女嫁,皆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婚姻自由。民国2年(1913年)10月,且知事沈秉仁布告;严禁男女自由结婚,认为"灭绝礼义廉耻者,莫甚于自由结婚一事"。婚嫁顺序,是从大到小,先兄姊一套新衣服。在男方,有的还把新裤子挂在新娘房门口或家门口,新娘进门,要从裤子底下钻过。结婚要明媒正娶,"三茶六礼"("三茶"指下茶;"六礼"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项仪式),花轿过门,否则,便是"无媒苟合"。如发现男女私通,就认为是伤风败俗,或驱逐出村,或游街示众,或装入猪笼抛落河里淹死。"三茶六礼"礼仪繁杂,到了清末,略有简省,一般采用的,一是"问名",即送"年庚贴",用红纸写上求婚者的出生年、月、日时,交给媒人转给对方,男女双方家长把"年庚贴",交给占卜者排算,看有无相克。然后托亲戚朋友查问对方三代,送"三代贴"。双方都把自己的曾父母、祖父母、父母的名字籍贯用红贴写好,俗称"三代贴"调查有没有麻疯病及其它遗传病,调查对方人品才能、经济状况,看是否门当户对。二是"请期",即是送"礼贴"。由男方把婚礼日期用红贴写好,通知女方。女方接"礼贴"后,再回复男方。三是"纳征",即男家派人向女家送聘礼。先由男方把聘礼将"三代贴"送到女方,也叫"做礼"。女方收礼后,又将女方"三代贴"送到男方。四是"亲迎",按双方商定吉期,用花轿迎娶。民国中期,社会上才有男女双方相约会见,俗称"相睇"。一般都由媒人引线,男女双方同意后交换信物,是为定婚。信物多为金戒指、金项链,但穷苦人家,仅是一包"红包"。定婚后,再商定吉期,用车、轿迎娶,正式结婚。建国前的婚礼,男方有"上头"、"迎亲"、"闹新房",婚后"三朝回门"等繁琐礼仪。女方出嫁上轿前有哭唱嫁女歌等习俗,内容多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兄弟姊妹互助互爱之情。沦陷期间,有的还在哭唱嫁女歌中控诉日军侵华罪行。结婚后,女子要从一而终,丈夫死后,要"守节",任何情况都不能改嫁。凡改嫁的叫"失节",备受上歧视。相反,有权势、有钱男子可以有三妻四妾。妻子死后,可以续娶。此外,女了还有"嫁生鸡"、"嫁神主牌"等陋俗。所谓"嫁生鸡",多是华侨在国外谋生,不能回来成婚,由男女双方父母包办,用一只生鸡代替新郎拜天地、祖先,举行婚礼。富裕人家为夭折的儿子娶媳妇,新娘过门后,收个养子,以续后嗣。这种"守生"式婚姻,称为"嫁神主牌"。建国后,上述两种陋习均已废除。提倡婚姻自由,婚礼从俭从简。"花轿迎娶"早在1952年土地改革期间已被废除,新娘过门都是步行或坐单车。摆酒大排筵席的风气也大大减少。进入80年代,婚礼进排场、闹阔气又有所抬头,富裕人家普遍用小汽车迎娶(与有坐摩托车),有的出动10多部小车,形成车队,沿途鸣放鞭炮,结婚摆酒多达100多席。新会市沙田区村民和渔民的婚礼是以船代轿,男女双方谈恋爱用咸水歌对唱,互表倾慕之情。 恩平烧饼与婚嫁习俗 恩平城乡男婚女嫁有一个传统习俗:男方必须向女方送恩平烧饼作为礼饼。这一习俗始于明朝,至今仍颇为盛行。恩平烧饼,俗称“恩平烧”,为恩平特产,以其制作精巧、风味独特而驰名。 恩平烧饼创制于明代,距今约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始创烧饼的师傅是恩平的一名青年教书先生。他原来凭自己的志向办了一间私塾,让穷家的孩子入学。 后因办学经费接济不上,私塾被迫停办,教书先生为了谋生,只好做烧饼来卖。教书先生以他教书的胆识来创新,做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软饼。这种饼香甜可口,风味独特,放置多日也能保持新鲜,因而十分畅销。 当时的肇庆知府很有经济头脑,他为了繁荣市场,推动经济发展,便搞了一个做饼大比赛,要选出精品加以推广。 恩平知县自从吃了教书先生做的饼后,大加赞赏。这次极力推荐教书先生到肇庆府参赛。比赛之日,各路做饼名师使出浑身解数,均想脱颖而出。知府大人出身于做饼世家,要得到他的认可并非易事。当知府大人品尝到恩平烧饼时,越嚼越有味道,竟连吃了三个,赞不绝口:“软滑鲜美,香而不俗,甜而不腻,好饼”结果,恩平烧饼一举夺魁。 其实,恩平知县举荐教书先生还有一个用意,就是要趁机挑个乘龙快婿。教书先生果然不负所望,一举夺魁,成为街知巷闻的名人,知县决定把教书先生选为佳婿。当他把他的打算告诉女儿时,女儿死活不从,她认为做饼的没有出息。后来,教书先生卖烧饼发了财,遂重新开办私塾,让穷家孩子继读读书,一时传为佳话。教书先生除了教书,放学后还卖烧饼,以此积累来维持办学。他得知知县父女都喜欢食他的饼,为表敬意,他每卖出一百斤烧饼就留下一斤,以便日后作为礼饼。后来,知县的千金见教书先生既有知识,又勤劳,又有爱心,终于动了芳心。当礼饼累积到一百斤时,知县的千金便它们领了回去,表示接受了教书先生的爱情。 此后,求婚送烧饼就慢慢演变成了一种礼仪,恩平男婚女嫁必以烧饼作为礼饼。当地女子出阁不叫出嫁而叫“领饼”,即表示接受了对方的爱情。时至今天,恩平人问青年姑娘是否出嫁了,不是问:“你嫁了没有?”而是问:“你领了饼没有?”这个有趣的婚嫁习俗就起源于教书先生这个烧饼故事,这个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恩平烧饼是怎样制作的呢?它的主要原料为糯米粉,有黄糖和白糖两种,配以冰肉及芝麻;还有一种以豆沙或莲蓉为馅料,这些材料一定要精细加工。饼坯制成后,置于平底的圆铁盆中,上下以猛火煎烤。就这样,烧饼具有入口软滑的特点,夹着烧猪肉吃,更有甘香滋润之味,令人百吃不厌。 每到结婚旺季到来,恩平市城乡随处可见制作恩平烧饼的摊档,炉火熊熊,香飘数里,各具特色的恩平烧饼,成为恩平一大美食文化景观。 台山是风光不错,没有找到其婚嫁的特色,有鹤山客家女婚嫁风俗。 鹤山市的客家人,大都是在建县后(1732年),从梅州、惠州、河源等地区迁徙来的。集中居住在鹤城地区(原县城),来时的语言和婚嫁风俗当然有所差异。解放前养育成人的女子,在媒人的周旋下,如果门当户对就互换年庚喜帖,时辰八字,没有相克就选择良辰吉日,筹办婚事,在出嫁时需例行几项风俗。 一、叫夜谱 (“叫”称“哭”实意“唱”) 婚前两晚,女子的闺房中有一群女伴作陪衬活动,俗称“就妹仔”。出嫁女通过传统的哭唱,向女伴通报自己喜事将临,深感依依不舍。有的人很早就学会传统的唱词,不会唱的就由中年妇女领教,直至自己背诵识唱为止,不唱就是不尊重陪人,或者不吉利。这种习俗在解放后就渐渐消失了,今天只有80岁左右的妇女,还可以唱出来。 哭唱和唱山歌有所不同,哭唱是喜中有闷,唱起来没有延长腔。下面摘录一首唱词: 金鸡开口五更啼,自己开声羞笑涯(我); 大树斩开还有生,远离父母还有两晚。 二、迎接娶亲队 娶亲队由男方组成,四个儿童举着彩旗先行,接着媒人带路,两个抬轿老、酒担、六个六音吹鼓手,抬嫁妆若干人。酒担由好命的人肩挑,两个箩中有一坛酒、猪肉、鸡蛋、大乌咸鱼和槟榔等食品,还有一个圆型红色的酒托盆,装着两枝柏叶和两封利市。吹鼓手路过村庄要奏乐,向人通报以示兴意。进入女家作一定时间演奏,接着新娘就哭唱: 扫净上厅接酒担,扫净下厅接媒人; 扫净门坪放花轿,扫净屋檐绷彩旗。 三、拜别祖宗 拜别祖宗前还有一场闹剧,那称“拖妹仔”(新娘)。房门外由中年妇女组成,强行进入嫁女房中请她出来上轿,但陪女们坚持不准进入,互相发生推拉的嬉戏,甚至用口喷酒来防患。为了不耽误新娘回男家的时间,最后由老陪娘扯着新娘出来拜别祖宗,后拜父母亲就哭唱。 四、开伞出门 开伞是由新娘的亲兄弟开的,无亲兄弟的由其他亲属代替。开伞者站在大门口左边,打开伞后,由陪娘拉上新娘从伞底下穿过。走到轿门前新娘有点假意不愿进去,还流泪哭唱,甚至用脚踢轿门,陪娘就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或者回去早生贵子的吉利话劝她上轿。从拜别祖宗和上轿两段时间,是真正的哭唱,因为10多年生活在父母的身边,突然离开深感依依不舍,怎不令她流泪而唱: 往日担伞去趁圩,今日开伞送妹行; 妹嫁开哥唔好哭,好好照顾父母亲。 五、送轿 送轿是由村中的男女老少送的,送的里程一般是一华里左右,但中途要停三次轿,以示依依不舍离开亲人。新娘并在轿中撒些利市红包,谁拾归谁。第三次起轿后一直回到男家,也不再哭唱。最后两句: 阿哥送轿到河边,回去持家要揾钱; 细佬送轿到路中,回去创业早成家。 六、到夫家 到夫家门前时,由男方的老陪娘在轿门前说些“白发齐眉、三年抱两”等吉利话。事前门口放上一个面盆,盛上小量水,放上一把菜刀、一把尺、小扎茅草和桃叶,意思是驱神赶鬼,同时用一小扎干草点着火,意思是干干净净回夫家。新娘在陪娘牵引下,用米筛遮挡在新娘的头上,先跨过面盆,后跨小火堆进入新房。晚饭后,新郎邀请村中的男中青年看新娘,俗称“闹新娘”,一直闹到深夜送走他们后,双双进入洞房。第二天早晨新娘由陪娘牵引,向祖先、老爷、奶奶敬茶后,向新娘赠送手饰和利市。 七、探七朝 回到夫家七朝后,女方组织十余位中年妇女,到男家去所谓“探七朝”。新郎如结婚那天一样,头戴毡帽,身穿长衫礼服,向岳母敬酒。又过三朝,男方由一中年妇女陪新娘回娘家,携带简便手信,两棵有头有叶的青皮蔗,意思两亲家如糖甜,节节胜意。 在娘家住满三朝后,女方的母亲送新娘回夫家,敲开新亲家门的第一次来往,以后再不受各种清规戒律约束了。 开平民歌与婚嫁习俗七八十年以前,开平民歌颇为流行,当时一般妇孺喜以唱歌形式反映生活,表达感情。逢婚嫁喜庆,往往以歌唱祝贺,有上头歌、祝福歌、乱房歌等等。如梳头就有《一梳梳到眉,白发齐眉;二梳梳到尾,有头有尾;三梳梳落地,儿孙满地》之类。字词各地虽有不同,也是大同小异。又如对自己婚姻不满的出嫁女,发出(年嫩女罗,年嫩去做奴)的哀冤之歌。甚至连殡丧白事,也以哭歌形式表示哀思。 另附:百度搜索:生男生女好孕宝
7、陈小春应采儿回农村老家办婚礼村民是如何做的?
圈里一众明星夫妻中,陈小春和应采儿两口子的人缘是最好的。可能两口子够低调,从来不炒作,而且还是一对逗比,看见他俩心里就舒畅。
最关键的可能是因为他俩不装,特别接地气。2010年,陈小春迎娶了新娘子应采儿。与别的明星穷奢极欲,大操大办不同,他们的婚礼简单质朴,而最让粉丝赶到欣慰的是,陈小春不忘本,当年就带着应采儿回老家广东惠州惠阳补办婚礼,让各位阿叔阿婶阿姨阿伯阿婆过过目。相当的给力!
小春的老家是惠州市惠阳区淡水镇沙田村,知道小春要荣归故里办婚礼,整个村子都沸腾了。村民在村门口大放鞭炮。气氛超热闹。家人把满地的鞭炮屑组成一个心形,然后两人还害羞的在里面合影。
陈小春原本姓李,因为家贫,小春的爷爷被卖到广东省惠阳县一个姓陈的村子,李家人才改姓了陈。
由于家庭贫困,13岁那年,小春书读到初中一年级就辍学了。此后,他便开始给一些缺少劳力的农家打短工。直到1980年,陈小春随父亲去了香港,生活才逐渐改善。
如今,陈小春终于出人头地,小春的父母也早已落叶归根,回到惠阳老家安享天年。小春也在老家买了一块地,盖了一栋大房子给父母住,他的弟妹也受他的资助,各自出国留学。
小春和采儿穿的很朴素,在老家的大宅子里问候亲戚和乡亲们。应采儿就坐在乡亲中间,和大家热聊,特别有亲和力。
客家人,懂得感恩,陈小春也不例外,父母落叶归根,说明惠州是个好地方,他本人也很低调,有大爱,好艺人。
8、求作藏头诗…沙田开元新婚志喜
沙地西瓜甜又甜,田间地头忙又忙。开花结果香又香。元宵佳节乐又乐,新人结婚庆又庆。婚姻自由喜又喜,志同道合唱又唱,喜上眉梢笑又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