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酒席习俗
1、莆田的民风民俗
莆田人的春节,热闹、喜气、古朴,既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有古老的风俗习惯。元宵节声势浩大、通宵达旦地巡游,游灯、车鼓、十音八乐;古老的跳棕桥仪式,小伙子们赤脚抬着棕轿,围着火堆穿梭跳舞,还要从火堆上踩过去;以及沿袭至今的正月初四“做大岁”、贴“白额春联”等传统习俗。在莆田过春节,不仅可以领略到新奇和喜庆,更能感受到历史悠久的莆仙文化。“大年三十过一个年,正月初四再过一个年,莆田这种五天内过两个大年的习俗在福建省独一无二。”除了年三十晚上和正月初一之外,莆田初四这天也要过大年,这一天的“年”在莆田称为“做大岁”,其热闹程度和规模与年三十的“做岁”一样。在初四这一天,坚守传统的莆田人都要吃长寿面和“红团”,在初五早上这一天,莆田的各家各户也会像大年初一一样开始燃放鞭炮,沉浸在过节的气氛之中。 莆田境内也流行着贴白额春联的风俗。原先,莆田正月初二探亡日每家都贴上白联,但在初四“做大岁”,又要按惯例贴上大红春联,在哀思亲人与吉庆佳节的矛盾中,人们选择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就是在刚贴过的白联上面,覆盖大红的春联,将白联露出一截,以示心有余哀。从此以后,莆田地区在春节时,便流行贴上白额春联的风俗。春节民俗当中蕴含着莆田人独特的情感记忆。 红团上桌蟹虾围炉
在莆田过年,围炉是最有年味的。莆仙民间,尤其是在农村,各家各户在年三十以前都要准备好油炸豆腐、油炸地瓜、薄糕、红柑,杀鸡鸭、杀猪羊,还有必不可少的“红团”。“红团”用糯米粉做原料,里面包着绿豆或者熟糯米,味道甜而不腻。对于莆田人来说,“红团”意味深长,红色是喜庆的色彩,圆圆的形状寓意着家庭团圆,另外“红团”的甜也象征着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的。
除夕晚上,家家户户开始辞年了,乡村中响起爆竹声,孩子们在欢呼声中辞旧迎新。紧接着,除夕夜围炉开始,莆仙各家各户的厅堂灯火通明,全家男女老少同桌同饮,大家欢聚一堂,同享天伦之乐。在莆仙的一些乡村中,比较讲究古例的,要把木炭烧红放在烘炉里,放在餐桌下面,表示全家亲热团圆、兴旺发达。
莆仙民间围炉时,餐桌上的菜,大多都有吉利的寓意,鲫鱼(俗名鲫母,谐音积宝)、蟹(要十脚全的,寓十全十美之意)、虾(莆田方言谐音读“he”,寓指一家和和气气,和气生财)、甜丸子(寓指日子过得甜甜美美的),这四道菜是常见菜,只要经济允许,一般莆田人家里围炉时都见得到。在莆田农村和一些城郊结合部的莆田人,春节时还要在厨房里的水缸内养几条活鲫鱼,表示年年有余。莆仙人很是看重亲情的,平日大家在外奔忙,但到过年时,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围炉正是亲人欢聚一堂的时候。因此,为表示对亲人的思念,在围炉时,如果有人确实无法赶回家,那也要在餐桌上给他放上一副碗筷。
元宵游灯点“烛山”
莆仙元宵节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每年正月十五晚上,莆仙地区从城区街巷到农家小院,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人们燃放爆竹焰火,敲锣打鼓,表演歌舞、踩高跷、游龙灯,各社、坛、宫、庙都举行迎神赛会活动,出游队伍成千上万人,浩浩荡荡,人们举五色旗、装童子、跑十警、扮故事、打亻车鼓、奏十音八乐,鸣炮放铳,热闹非凡。各乡镇村落都有露天的莆仙戏,还有游灯、舞龙、戏狮等,几乎通宵达旦。
大游灯。每逢正月十五晚,莆仙地区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许多村镇还举行彩灯游行,俗称“大游灯”。游灯中各类彩灯争奇斗艳,有龙灯、凤灯,有荷花灯、麒麟灯、月兔灯、鳌鱼灯,还有玉珠灯、琉璃灯等,灯上绘有人物、故事、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山水楼阁等图案。仙游枫亭镇大游灯最为壮观。游灯中,有走马灯、猜谜灯、塔灯、六角灯、蜈蚣灯、彩蓝灯、菜头灯等。莆田华亭霞皋村的每年元宵晚上,各家各户都要把灯笼安装在长约3厘米、宽6厘米左右的条木板上,组织一次有三四千人参加的大游灯。从霞皋村游到城里广化寺前。
妈祖元宵。在莆仙沿海岛屿上,特别是湄洲岛上,有举行妈祖元宵的风俗。妈祖元宵节的正日是正月初十,岛内外除祖庙外,其他数十个妈祖宫,从正月初八起至十八,都先后举行分元宵节,即将各宫的妈祖移驾到庙内,庙里奏十音八乐,并邀请道士做醮。而后再按各宫活动范围,把妈祖再移驾回宫。在妈祖庙(宫)内元宵晚还有点“烛山”的俗例。烛山是在木架上装有数以千计的烛钉,由善男善女从家中带来一对对的花烛燃在木架上,远远看去好似一座座烛山,百姓要待花烛烧到只剩五六厘米时,才将其熄灭,把烛蒂带回家继续点上,表示祥瑞平安。市区内文峰宫(妈祖宫)里,元宵节宫内也点烛山。每年元宵晚上,许多市民争看文峰宫点烛山,人山人海,场面相当壮观。
2、莆田酒席有很多特色菜品,为什么上菜要那么慢?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说起全国各地的酒席上的菜来,有一位宁波的朋友说他们那边的酒席上,几乎是没有猪肉的,聊天的时候也没说为什么。
当时我们几个就在猜了,难道是肉太贵了?这也不可能啊,宁波那边的生活水平相当高,为什么酒席上却没有猪肉?这一直让我觉得非常奇怪。
后来去了这位宁波朋友家吃酒席,等看到上来的菜后才恍然大悟,才明白为什么宁波餐桌上很少看到猪肉了!
前段时间,我的这位宁波朋友家里办喜酒,叫上我们几个同事去了。等我们坐在酒席上,看到这菜一上桌,我才恍然大悟!怪不得宁波一带的酒席上很少有猪肉了!原来宁波这边是靠海的,酒席上的菜品都是以各种各样的海鲜为主。而且这些海鲜的价格都是非常贵的,比猪肉要贵得多,猪肉做的菜根本拿不上桌。
看看宁波酒席上都有哪些菜为代表吧!
象拔蚌生鱼片
象拔蚌是一种比较高档的海鲜了,在宁波一带的宴席上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它们被切成薄片摆在铺了这一层碎冰的盘子上,吃的时候夹起一片,蘸着芥末或者酱油吃,味道极鲜极嫩!后来我查了一下,这象拔蚌的价格,一斤就有好几百块钱!
龙虾
这里所说的可不是小龙虾,而是海里的龙虾。在宁波的酒席上,龙虾也是标配之一,像鸡鸭鱼肉一样普通。一桌上一般都会有一整只的龙虾,做法上基本都是以清蒸为主。这种龙虾的价格也是非常贵的,一斤的话也要快200块钱。
鲍鱼
在内陆地区很少见到的鲍鱼,在宁波的酒席上却是很普通的一道家常菜!就像是酸辣土豆丝一样普通,不管在婚宴,满月酒还是寿宴上,这道菜都会有。这种小鲍鱼价格便宜,一只也就7-8块钱,一盘子里大概有10来只。
鳗鱼
这种鳗鱼的肉质极嫩,清洗干净之后,清蒸好肉质非常嫩滑,吃到嘴里可以用入口即化来形容,营养也特别丰富。这种鱼一般100左右一斤,一桌上有很大的一条。
长寿鱼
这种海鲜多见于满月酒和寿宴上,寓意好,当然了价格也比较贵。
红膏呛蟹
酒席上的红膏呛蟹一般都是比较贵的那种,价格在100元以上一只。
新鲜梭子蟹
梭子蟹也是宁波酒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海鲜,一般会和虾饺一起做成清蒸的来吃。这梭子蟹价格也不便宜,因为是鲜活的,所以价格很贵。
基围虾
基围虾也是宁波酒席上必备的海鲜之一,也是非常普通的,价格也不便宜。清洗干净之后加上一些葱煮一下,就可以吃了。
帝王蟹
现在宁波慈溪一带特别流行吃帝王蟹,每一张桌子上都有这种螃蟹。当然了,它的价格也是最贵的,新鲜的帝王蟹一斤大概在300元左右,一只帝王蟹大概有两三斤左右。一般的话一桌上会有半只或者是一只。
其他的菜还有,蒸小白菜,凉拌海蜇,白斩鸡,酸菜鱿鱼,炒虾仁儿,白切羊肉,红烧笋,皮皮虾等大大小小30多个菜。基本上都是以海鲜为主的,肉类真的是太少了,基本上看不到肉,也只有在烧麦里会放上一点肉。其他有肉的话,也基本都是大块的烤牛排之类的。
3、关于莆田“福首”的习俗?
元宵,莆田农村一年中最热闹的活动。它有别于其它地方,从正月初六开始,各个自然村不同姓氏人家依照传统习惯,在祖祠祭拜祖宗和神灵。这种祭祀仪式从这个姓氏轮到那个姓氏、从这个村轮到那个村,一直闹到正月二十九,由莆田东岩山、文峰宫举行“妈祖尾夜灯”才结束。 在元宵活动中,各个自然村不同姓氏人家每年根据年龄辈份轮流选出“福首”。在人们的传统习俗中,能当上“福首”就是族姓中最有福气的人。“福首”一定是男性,每位男性一生只能做一次“福首”。据说,做“福首”会给主人带来好运,每位轮到“福首”人家都十分重视,村上几个“福首”人家也会相互攀比,暗自较劲,都想把排场搞得大一些。所以平时节俭的家庭这时也会慷慨解囊,有的要花费几万元来筹备各种活动,仅购买各种烟花炮竹就要花费上万元,还要筹办几十桌酒席招待亲朋好友。元宵前几天“福首”家里就开始忙里忙外,一些亲朋好友也会主动前来帮忙:有的忙于搭彩门、挂红灯、装彩车、摆宴桌;有的忙于杀猪屠羊、准备各种祭祀用的物品,大家都想把活动搞得热闹一些。 元宵这一天,同族的亲戚都会挑来装有肉、面、蛋等贺品的“十盘担”前来贺喜,族人在“福首”的带领下来到祖祠的大厅中按照传统仪式举行祭祀活动。昔日破旧冷清的老房子开始热闹起来了,在这里处处洋溢出喜气盈门的气氛。 “福首”除了在家举行祭祖招待亲朋好友,更重要的是在村里庙会活动中充当主祭,亦称“捧手炉”。元宵期间,宫庙中的菩萨抬出来遨游本村境内,游行路线按各村习俗约定,称为“行道”游行。村里几位“福首”捧着香炉,随着妈祖神像或其它“社公”在旗花、凉伞的护送下,不分昼夜挨家挨户绕境赐福。所有仪式结束后,全族人聚在一起会餐,希望新的一年过的更好。
4、莆田的习俗有哪些?
莆田的习俗有:
1、扫巡
莆田人在年前都会给房子来个大扫除,莆仙话叫做“扫巡”,“扫巡四面光,洗净见祖公”。扫巡通常选在腊月初十至二十之中的某一个晴天,预示把旧一年里的灰尘秽气打扫出门,以崭新的气象喜迎春节。
2、初一吃线面
莆田人把春节称之为“做岁”。莆田春节特色从正月初一早上开始,人人都吃一碗线面作为早饭。线面上放满煮熟的配料,如猪肉、香菇、紫菜、黄花菜、花生米等。最最正宗的吃饭是把上述这些配料配着线面吃,才是符合传统礼节的。俗话说“食面了添一岁”,吃了线面就长了一岁。
3、冬至暝
冬至节的前一夜,俗称“冬至暝”。莆田民间,家家户户厅堂上都上红蜡烛,在祖先神位前的晾箔上装红福橘。并插上”三春”一支,又用红纸封着10双筷子,以及生姜一排,板糖一块,供奉在桌子上。供筷子,表示一家团圆;供生姜,表示家庭火辣兴旺;供板糖,表示生活甜美幸福。
4、白头春联
指联头,又指绿额春联(白额春联),当年是为了庆祝抗倭胜利,纪念戚继光、戚家军,纪念为抗倭牺牲的军队将士和人民,至今还一直是莆田人的传统习俗。
5、头牙
农历二月初二,是每年的第一个祭拜土地公公的日子,称为“头牙”。头牙过完,也就意味着春节正式结束,一年的忙碌生活也正式开始。
5、莆田过年时有什么特别的习俗
一、扫巡兴化话把大扫除叫“扫巡”。这是个良好的卫生传统。俗语说:“千补万补,洗净见先祖”、“扫巡四面光,洗净见祖公”。扫巡日一般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十日至二十日户都选个“双日”中的大晴天(“双日”是莆仙群众的吉利数码),把家里能搬动的东西,都搬到户外,先洗净让太阳曝晒,一求干,二消毒。然后室内再“扫巡”。 二、祭灶公.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举行“祭灶”,就是送灶公上天。祭拜时烧一纸线,送灶公上天是祈求玉皇赐福,丰衣足食。 三、二十五日头 农历十二月廿五日,是莆仙习俗公定的大日子,俗称“二十五日头”。这一天,一般是大晴天,相传为“天官赐福”的日子。这一天,也是发善心积德的日子。凡种种原因向神许愿的金钱、谷物,都要主动送到城隍庙(或村里宫庙),由经办人化为施舍给穷人、乞丐。这一天必须做好事,如债务未清者,也不能讨债。 四、做年糕 十二月二十六日起,户户做豆腐,买年货,尤以做年糕最为繁忙。 80年代后,在小康之家,时令佳肴逐渐取代传统的年糕、食品。 五、辞岁 “除夕”前一天,俗称“小除”,户户放鞭炮,贴新春联。当晚,家家户户堂上点花烛,叠红橘果如塔状,上插“三春”纸花,供“隔年饭”于灶头,备办丰厚祭礼和“贡银”,祭祀天地神,名为“辞年”。除夕俗称:“做岁”,除夕夜叫“三十暝”。逢小月叫“廿九暝”,全家同桌饮宴称为“围炉”,宴席菜一般备10碗,一般通宵不睡,俗称“守岁”。 80年代以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成年的晚辈往往给年迈的长辈奉献压岁钱。以表孝道。 过年时,莆田民间每有做“红团”和“番薯起”的习俗,一以孝敬祖先,二为时令口福,三取一家人红红火火、大吉利、大平安、大团圆之意。 “红团”和“番薯起”是莆田人家“过年”时的独特美食文化。 初四过大年,做大岁 (仙游地区是初五) 莆田民间约定将农历二月初四“做岁”,改为正月初四“做岁”(围炉),因农历二月农事正忙,若在二月初二才“做岁”并将年三十晚上改为“做小岁”,正月初四晚上称为“做大岁”。同时将二月初二日约定为正月初二日,作为探望亲友伤亡的不祥日子,俗称探亡日。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串门拜年或走亲访友。 同是莆田市的仙游县岁时风俗,与莆田市区(原莆田县)又不相同。莆田是正月初四“做大岁”,而仙游县却是正月初五“做大岁”。这是因为那年倭寇攻陷莆田城后,次年冬大举进犯仙游县境,到处杀掠。仙游城内百姓四处逃生,流离失所,无法团聚过年,直至戚继光兵到,倭寇溃逃,百姓才得以重聚团圆,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起,仙游民间便俗定正月初五日,吴宅人吴廷珠(兴化府监军)在抗倭中战死,乡里人为纪念他,定正月初五为悼为日,所以吴宅人有正月初五不“做大岁”的风俗。莆仙地区正月初四和初五日“做大岁”的风俗一直沿袭迄今。 春节 春节,莆仙一带把正月的初一至初五日称为“五日岁”初一早晨,开门放鞭炮,各家拜神明祖先,祀以线面、烛、炮,礼毕,全家共吃线面,每人一碗,寓祝全家长寿。初二不相往来,不相串门拜年,只有初一日来过者不忌。初三日,各户进行“迎年”,所谓“迎年”,是上年年底有“送年”之例的回应。初四日,在继续“迎年”中,沿有“为菩萨乞草”的习俗:由儿童捧神像,在车鼓队簇拥下,按户募取木柴。下午则有“娘妈请花”,希望能庇其早生贵子。黄昏垒柴木于社庙前,举火燃烧,各户进行接神祀,待柴火烧透,众用长钳争夹未烬之柴速返家中,日“夹火母”希望财如火发。 神诞春酒 正月初九日,相传是“玉皇至尊”神诞,各户于初八日夜半,点烛烧香,向天空顶礼,祷祝全年吉利。初九日,莆田各地信男、信女成群结队至壶公山凌云殿祀玉皇或到莆成以西的石室岩玉皇殿进香。据说新婚夫妇正月初九"走玉皇路"可以生男丁. 初十日,官绅互相邀饮,号“传座酒”,又称“春酒”。请“春酒”是官绅在新年中一件必不可少的事。劳动人民没有这套俗例,只在走亲戚时带着小孩,互相邀请吃些茶饼糖果或其他小点心而已。 元宵元宵从正月初六起为至廿日为“元宵”。每个村落日子不同,以正月十五日这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为元宵正日,俗称“元宵心”。 元宵节在莆仙相当热闹,虽然莆仙各地闹元宵的时间、内容、形式不完全一致,但均体现“以神为主,神民同乐”的基调. 元宵彩架在庆祝元宵中,各地还流行各种习俗,各里社在前一年结婚和生育男孩的人家,每户须于元宵夜向神献礼,或燃点巨烛1对,称为“喜烛”,较特殊的习俗,前一年新婚的妇女,在元宵夜都盛装打扮,排坐在各自里社的庙前,让人们晤识新妇风姿。 农历二月初二日是“中和节”。这一天俗称“头牙”。各户祭神祭祖先。商家备办酒席,邀店员做“头牙”。乡村里社凡在正月因大雨等原因未举行元宵活动的,多在这一天补办,俗称“二月二”。 仙游农村把“二月二”称为“头福”。
6、请问莆田的朋友,那边的婚礼就是办酒席,大慨什么流程呢
莆田那边可隆重了,有一次去莆田一个同学家喝喜酒,先是安排大家就坐,大家都坐下了,主人就会安排每个身边发一个小姐陪酒,女的就发牛郎。然后第一道菜就是:法力无边焖豆,采用的材料都是当年皇宫御用的,只有莆田本地有,国家领导人来福建考察的时候经常绕道过来尝尝,然后就鲍鱼啊,燕窝啊,大蟒蛇啊,梅花鹿啊,鳄鱼肉啊,鲨鱼啊,等等..反正莆田专门出土豪的地方.莆田那边三十岁买房买车的多的是,最后两道菜比较寒酸,就是甜汤和汤圆,不过听说你他们当地的风俗。而且他们那边结婚都是请明星去做主持的,我同学结婚的时候请了小虎队和杨幂过去的。再告诉你们一个莆田人的特点,他们太低调了。跟我一桌的一个小伙子,穿着拖鞋和背心去喝喜酒,回去的时候开的是捷豹,妈的,个个都是土豪啊
7、莆田过春节的习俗
莆田人会过两次年。
明代中后期福建受倭寇侵犯,时值大年三十,村民有些逃到山上避难,躲过一劫。等风平浪静之时,已是大年初二,当地老百姓各回家中,家里惨不忍睹。
人们决定再过一次年,各镇各村不一。原莆田县是大年初四,仙游县是大年初五。在中国是很难找到一年过两次年的习俗。而且大年初二不访友,为了警示大年间被倭寇入侵的史实,当地百姓规定了大年初二各不拜友,一直沿袭。
(7)莆田酒席习俗扩展资料:
莆田的元宵节:
莆田的元宵民俗活动从农历正月初六开始直到正月廿九妈祖宫举行“尾夜元宵”才结束,每天都有不同村庄、不同姓氏闹元宵,节目丰富多彩,盛况赛过春节。元宵,是指新春第一个月圆之夜——农历正月十五晚,为我国民间传统的重大节日,亦称“上元节”。
莆仙各地到处建有宫、庙、社、坛,每个里社均按古时划定的地域和固定的日子,其中以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最为热闹,称为“元宵心”。还有“总元宵”、“末夜灯”等活动,系较大社庙集中举行的大型元宵绕境活动。体现出莆仙文化所独有的强烈内聚力和乡土气息。
8、福建莆田春节风俗
福建莆田春节有“一年过两次年”的风俗。
一年过两次年
明代中后期福建受倭寇侵犯,时值大年三十,村民有些逃到山上避难,躲过一劫。等风平浪静之时,已是大年初二,当地老百姓各回家中,家里惨不忍睹。人们决定再过一次年,各镇各村不一。
原莆田县是大年初四,仙游县是大年初五。在中国是很难找到一年过两次年的习俗。而且大年初二不访友,为了警示大年间被倭寇入侵的史实,当地百姓规定了大年初二各不拜友,一直沿袭。
(8)莆田酒席习俗扩展资料:
莆田是福建地级市,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之一。
莆田有湄洲湾、 兴化湾、 平海湾三大海湾,陆域总面积411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2013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达329万人。
莆田市地处福建沿海中部,东面台湾海峡与台湾隔海相望,北依福州,南接泉州。
9、拜谢!莆田老人办寿宴,有什么特别的风俗习惯或者忌讳?
我们莆田做寿的程序复杂,而且各地都不大一样,基本上是这样的。各地寿诞版都是在生日当天,由寿星权邀请亲朋好友参加寿宴。而我们则是统一在正月初三办酒宴。初一早晨要上门拜年、走亲串戚,你们做东,那么你们在客人走的时候要加两个橘子,准备请的客人要用花生汤招待。还有正月初二不去人家家里,同样初二也几乎不会有人到你家串门。有人上门拜寿,主人家又是一碗花生汤端出来。趁着客人喝的功夫,至少会收下两束寿面,一双鸡蛋。另外回给客人:糖果、饼干、烟、桔子,红包等,装回篮子里,由客人再拎回去。当然,告知客人寿宴的时间地点。亲朋好友备炮烛、寿面、寿蛋、衣料之类的礼物,用红篮子装着,提去祝寿;女儿、女婿则须备办寿桃、寿龟、寿面、猪脚、寿联、衣料、烛、炮、蛋等,以红盘、红布袋盛装,挑去祝寿。在仙游,主人收亲友所送之炮烛、寿蛋、寿面各一半,衣料则不收,另回敬红团、白糕、柑桔、糖果等;对女儿、女婿送来的贺礼,收去衣料与其他部分东西,也予以回礼。好了,就讲这些,祝你在我们莆田过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