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酒席习俗
1、在农村办酒宴时,常常按排舅舅坐上座,有什么讲究?
第一个就是给自己老娘脸面。在小时候就知道,“舅舅是妈妈的娘家人,妈妈有事舅舅一定会管的 ”,这个想法一直深深地刻在脑子里。还有就是宫廷剧《甄嬛传》里,华妃为什么可以这样飞扬跋扈?还不是因为自己兄弟年羹尧厉害吗?由此可见,娘的脸是在舅舅身上,给自己舅舅脸面,就是给老娘长脸,这个是不是应该将舅舅尊敬几分呢?是不是在办酒宴的时候,将舅舅安排在坐上座呢?
第二个就是娘亲舅大的习俗所致。在古代,女子在家里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嫁人以后,娘家人就是女子最后的依靠,娘家人里面能代表女子的只有自己的兄弟了。所以,在办酒席的时候,要请舅舅坐上宾,目的就是说明娘亲在家里是有地位的,是没有受到不公之待遇的,最起码是让外人看到这个结果(虽然有的时候只是为了掩人耳目)。这个也是舅大的一个原因!
第三个是舅舅与外甥的关系所致。舅舅与外甥的关系是有血缘上,但舅舅又是远亲(不是自家人),这样,舅舅在外甥有事的时候也是会出手帮助的,因为要看在自己姐妹的面子上,但是又不会与外甥有直接的冲突。毕竟,与叔叔这些直接利益相关者而言,舅舅还是一个可靠的帮手。所以,在办酒席的时候,让舅舅坐上宾也是一个联络感情的方式,这个也是一个很现实的举动。
在农村里,很多事情都是少不了这个舅舅的,只要是这个舅舅在,只要是办酒席请舅舅的时候,那么,舅舅是必须要坐在上宾的位置上的,要不然,外人就会说这家人不懂礼数,自己老娘的脸上也未必能挂得住。你知道在办酒席的时候,舅舅除了坐上宾,还有什么讲究吗?
2、农村人究竟是怎么办酒席的?
听说农村的酒席并不是很卫生,这是偏见还是真实情况?
农村酒席不是不卫生,是粗犷。城市酒席也不叫卫生,叫会打扮。大酒店做的菜真的好吃吗?去参加过酒宴的同学,你们是不是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很多菜就动几下筷子,有的菜连动都没动就算了。
农村酒席没这种情况,你说它难看也好,说它粗糙也罢,却无法否认它美味的事实。农村酒席的主要特点,就是各种菜看起来很粗糙,但味道通常还不错。而城市酒席的菜看起来很细腻,但味道不一定怎样,有时候吃起来反而没滋味。例如农村的汆丸子,基本都是自己团的,这种丸子表面比较粗,咬一口,丸子里还会看见姜粒。它比起城市的细腻丸子,视觉上不好看,但可信度上却完爆。
上面是农村汆丸子,下面是目前酒店常见的肉丸子。
还有,这是农村的酒席上的菜:
这是现代酒席上的菜:
山东有一种叫四八席的东西,上面有一种丸子,叫连筋丸子。我后来所遇到的所有的丸子,都不如这种连筋丸子好吃:
你也许说这是我自己的看法。实际上不是的,生活在城市的亲戚吃过这东西,打那以后,就经常提起这玩意儿,可惜到城里就吃不着了。
农村办酒席,要找村里的厨子。厨子不光会做菜,还要会整个酒席的程序,会置办酒席。厨子列出单子,然后由自己或别人从市场买来。至于鸡,则直接杀农家养的。大酒店里的鸡,出锅快,容易熟,那是白羽鸡,说实话就是肉食鸡,四五十天出笼,用大蒜素和各种激素怼起来的。有时候这种鸡虚胖得能把自己的腿压骨折,根本不会飞。目前黄焖鸡用的也是这种,他们不会用家鸡的,耽误赚钱。
农村的灶台看起来很脏,但实际上只是有尘有土。这和粮食、蔬菜在地里的情况是一样的,你只要保证锅里没有尘土,用水刷干净就可以了。
大酒店的后厨,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好吃不好吃的另说,毕竟有的确很好吃的饭店,也有饭菜凑合事儿,装修很到位的饭店。酒店后厨一眼看上去,一定很干净。
说是为了应付检查也好,为了本身的品质也罢,这都是很必要的。农村人不在乎那些,他们常说“饭店里的好吃”,实际上是农村酒席的料不足。但这跟卫生不卫生完全不沾边,农村席料上不足,自然也在料上做不了手脚。酒店后厨用的东西就不受这个控制,因此只要是出去的菜“看起来很漂亮”即可。尤其是婚宴,东西好吃不好吃的没人追求,东西提前弄好凉了也不管,来人了把东西一热(尤其是汤肉、鸡块类),端上去就完了。这种情况下上的菜,大家都是动一动筷子,吃一块后,就能尝出他们的确这么干了。农村酒席来不了这个,只要是热菜,都是现做现上。
总而言之,农村办的酒席是卫生的,菜里杂着一粒高粱苗锅刷上掉下来的高粱粒,就已经算是最“脏”的了。
无论是儿子结婚,还是孩子满月,农村办酒席都是一件大事。哪户人家办酒席,半个村子的人都要出动。来喝酒的、来帮忙的,屋子里挤满了来来往往的人,简直太热闹了!
这种体现“邻居情,人事情”的酒席在很多人看来也是一件麻烦事。很多人都觉得办酒席麻烦,但还是要办,具体原因恐怕在于能收份子钱。不管城市还是农村,份子钱大有学问。礼尚往来变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途径。今天你儿子结婚,明天我孙子就要办满月酒。今天送出去200元,明天就要收回200元,说不定还能多一点。
很多人都爱办酒,很少人爱吃酒。办酒收钱,吃酒花钱。这钱花得还不值,只有手快的人有“好果子”吃。我记得每当我去送礼的时候,刚放上桌的都是糖果、花生、饼干这种小零食。但是我从来吃不到,因为它们一上桌,就被人全部抢光,我很难吃到。
物以稀为贵,好吃的饭菜很少,大多都是家常菜。实在菜也很少,大多数都是凑菜数、撑场面。大多数吃酒席都没有吃饱,也许这就是农村酒席的常态。送出去200元,只吃回20元。不过吃多吃少没有关系,大家吃的都是一种人情,一种礼尚往来的人情。
在农村,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当家里有什么大事,例如结婚、考上大学、新房建成等,都会大办宴席,村里每户人家都会到场,亲戚朋友也会到场,好不热闹;但问题是,为什么农村人都喜欢自己在家办酒席而不喜欢去到酒店?自己在家办酒席不是很麻烦吗?是有什么讲究吗?农业百事通归结了以下原因,这些原因就是农村人的讲究!
首先,在农村,自己摆酒席是习俗,因为很多酒席的时间性都比较长,比如一般来说,满月一天半、状元酒一天半、婚礼两天、搬家3天、葬礼7天;这样子自己来办的话就会要方便很多,吃的也很自在,但如果是在酒店办的话,吃的就不会尽兴,散的会很早,就感觉有所束缚,聊天联络感情就会在意很多,就感觉只是要向大家收礼请吃一顿饭就打发人走样的;其次,农村自家办的酒席要比酒店的厨师合口味很多,分量也足够,酒水啥的也会节约很多,不会被坑,自己大概知道亲戚朋友邻居喜欢和什么,而不是像酒店一样,固定多少钱一桌,酒水一套标准,不符合农村人的心意;
总的来说,农村自家大办酒席,围坐一团,是农村的一种标志性的社会氛围,是与城市有着较大区别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去酒店办酒席并不是因为农村人的生活水平不高,农村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仍旧喜欢在自己家里面摆酒,因为左邻右舍都会来帮忙,特别热闹,场面温馨,这也许就是农村不同于城市最大的一点,人情味足够!
3、东北结婚办酒席习俗是什么?是男女方分开办酒席吗?男方办男方的 女方办女方的吗?
东北结婚办酒席,可以男女方分开或者合在一起。
看男女双方的亲戚是不是都在一个城市,都在一个城市的,可以分开办2场或者合到一起,建议男女双方的亲戚合到一起,办一场大的就行了。其中,面朝婚礼舞台,左边席位是坐得男方亲戚,右侧是女方的。如果双方是2个城市的,那只能先去男方家办场大型的婚宴邀请女方的一部分人过去,然后再回女方的城市再办一场女方的婚宴(俗称答谢宴),也有男女方倒过来的。
其他的婚礼筹备具体流程 :
1.婚礼筹备
1.1.决定婚礼日期、地点、仪式及婚宴方式
1.2.确定婚礼预算
1.3.草拟客人名单
1.4.召集好朋友讨论婚礼计划
1.5.确定伴郎、伴娘
1.6.确定婚礼证婚人
2.婚礼前准备
2.1.与婚礼的所有项目干系人沟通
2.1.1.就婚礼筹备计划和进展与父母沟通
2.1.2.发喜贴给亲友
2.1.3.电话通知外地亲友
2.1.4.亲友出席确认
2.1.5.确定婚礼当日辅助人员、明确分工(男女双方协调、酒店协调、爆竹燃放、酒店迎宾、婚礼签到,喜糖发放、婚礼现场及酒店洞房布置、婚车、摄影、摄像)
2.1.6.绘制喜筵现场草图,标明各桌亲友
2.1.7.男女双方迎宾及新郎新娘熟悉喜筵现场草图及各方亲友就座方位
2.1.8.制作喜筵席卡
2.1.9.制定婚礼计划书、确定相关人员名单及联系方式
2.2.结婚物品采购
2.2.1.新家布置用品
2.2.1.1.家电、家具
2.2.1.2.床上用品
2.2.2.婚礼用品订购
2.2.2.1.新郎新娘婚纱礼服
2.2.2.2.结婚戒指
2.2.2.3.新娘化妆品
2.2.2.4.喜贴、红包、喜字
2.2.2.5.红绸带、彩带、拉花、易拉炮(或花瓣)、彩色气球、蜡烛、阔双面胶及透明胶带、喜庆用品、全套喜字、冷焰火(视情)、签到簿
2.2.2.6.烟、酒、饮料
2.2.2.7.糖、花生、瓜子、茶叶
2.2.2.8.数码相机内存卡或胶卷
2.2.2.9.鲜花、水果
2.3.新郎新娘形象准备
2.3.1.新娘开始皮肤保养
2.3.2.新郎剪头发
2.4.布置新房
2.5.确定婚礼主持人(或婚庆公司)
2.5.1.就婚礼当天计划与设想与之沟通
2.6.婚宴预约
2.6.1.估计来宾人数
2.6.2.估计酒席数量
2.6.3.选择婚宴地点
2.6.4.确认酒席菜单、价格
2.6.5.确认婚宴现场的音响效果
2.6.6.与酒店协调婚宴布置等细节
2.6.7.预定酒席
2.7.婚礼化妆预约
2.7.1.选择化妆地点
2.7.2.与化妆师沟通
2.7.3.确认婚礼当天的造型
2.7.4.预约化妆具体时间
2.8.婚庆车辆预约
2.8.1.确定婚礼用车数量
2.8.2.预约扎彩车时间地点
2.8.3.确定婚礼当天婚车行进路线及所需时间
2.8.4.预约婚车
2.9.婚庆摄像预约
2.9.1.确定摄影、摄像数量
2.9.2.选定婚礼当天摄影摄像人员
2.9.3.安排摄影摄像分工
2.9.4.准备摄影像器材
2.9.5.预约摄影摄像
2.10.其他
2.10.1.调换崭新钞票
2.10.2.确定压床儿童
2.10.3.为远道而来的亲友准备客房
3.婚礼前一天准备
3.1.与婚礼的所有项目干系人沟通
3.1.1.就婚礼准备工作完成情况与父母沟通
3.1.2.就准备情况和婚礼当天分工与筹备组作最后沟通
3.1.3.根据准备情况就婚礼当天仪式进程与主持人作最后沟通
3.1.4.与伴郎伴娘再次沟通
3.1.5.最后确认帮忙的亲友
3.1.6.最后确认婚宴、车辆、摄影像、化妆等细节准备情况
3.2.确认婚礼当天要发言人的准备情况
3.2.1.主证婚人发言准备情况
3.2.2.父母代表发言准备情况
3.2.3.来宾代表发言准备情况 (视情)
3.2.4.迎亲时新娘提问准备
3.2.5.新郎新娘在仪式上或闹洞房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3.3.最后确认婚礼当天所有物品准备情况
3.3.1.最后试穿所有礼服
3.3.2.将婚礼当天要穿的所有服装分装口袋
3.3.3.准备两瓶假酒
3.3.4.准备婚礼当天置于洞房内的新郎新娘快餐干粮以及来宾的饮料、水果、鲜花、一次性杯子
3.3.5.最后检查所有物品并交于专人保管,并开具物品清单
3.3.5.1.新娘的新鞋
3.3.5.2.戒指
3.3.5.3.红包
3.3.5.4.要佩戴的首饰
3.3.5.5.新娘补妆盒
3.3.5.6.糖、烟、酒、茶、饮料
3.3.5.7.焰火道具
3.4.新郎新娘特别准备
3.4.1.新郎新娘反复熟悉婚礼程序
3.4.2.预演抱新娘动作
3.4.3.预演婚礼进行台步
3.4.4.预演交杯酒动作
3.4.5.放松心情,互相鼓励
3.4.6.注意睡眠,早点休息
4.婚礼当天流程
4.1.化妆
4.2.婚车、摄影、摄像到达时间最后确认
4.2.1.车辆安排
4.3.迎新娘
4.3.1.到新娘家
4.3.1.1新郎准备好鲜花、红包
4.3.1.2出门前告知新娘
4.3.1.3抵达前10分钟告知迎亲爆竹准备
4.3.1.4进门前新娘亲友提问阻挠(可有可无)、塞红包吧
4.3.1.5新娘提问、新郎承诺
4.3.1.6新郎给女方父母敬茶、合影
4.3.1.7桂圆、莲心、红枣(水浦蛋)汤(视习俗)
4.3.1.8出门前新娘向父母告别、新郎向女方父母承诺 、女方父母祝福语
4.3.1.9爆竹准备
4.3.2.到新郎家
4.3.2.1抵达前10分钟告知迎亲爆竹准备
4.3.2.2男方父母准备见面红包
4.3.2.3新娘给男方父母敬茶、合影
4.3.2.4桂圆、莲心、红枣(水浦蛋)汤(视习俗)
4.3.2.5出门前向父母告别、男方父母祝福语
4.3.2.6爆竹准备
4.3.3.外景拍摄
4.4.酒店准备
4.4.1.将糖、烟、酒、茶、饮料、喜庆蜡烛等带至酒店婚房
4.4.2.酒店婚房布置
4.4.3.最后检查酒席安排、音响、签到处等细节
4.5.酒店迎宾
4.5.1.新郎新娘到酒店休息,补妆
4.5.2.签到处人员就位
4.5.3.迎宾人员门口就位
4.5.4.新郎新娘伴郎伴娘门口迎宾
4.6.婚礼仪式(视婚庆公司安排)
4.6.1.主持人准备、音响准备、戒指准备、花瓣、彩带准备
4.6.2.奏乐,新人入场,彩带(花瓣)
4.6.3.主持人介绍
4.6.4.主婚人致词
4.6.5.新人父母上台
4.6.6.新郎新娘交换戒指,三鞠躬
4.6.7.双方父母代表讲话
4.6.8.新人开香槟、切蛋糕、喝交杯酒
4.7.婚宴
4.8.闹洞房
4.9.离开酒店前清点所有物品
5.婚礼项目结束
5.1 伴郎伴娘率筹备组另寻别处进行项目总结
4、宴席常见的一种农村习俗,他们也想顺便圈钱吗?
首先,农村红白喜事中随礼金额偏少无钱可圈。自从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之后,全球人都学会了甩锅。不知道题主是不是农村人,要知道,农村人从来没有那么唯利是图。再说了,现在农村虽然经济条件好了,农民挣钱仍然是很不易的。所以,现在农村红白喜事中,礼尚往来随礼的金额是比较偏低的,就目前而言,农村举办酒席十有八九十套赔钱的。
以我们家族为例,每户每次随礼100元,全族47户,按保守数字参加80人,需要10桌,每桌菜300元标准,两瓶酒100元,两盒烟40元,下来就要4400元,加上桌外的消费,不赔钱才怪呢?即便是亲戚朋友随礼的标准高一些,又能赚到那里去呢?要知道,农村讲究礼尚往来,一来一往,按农村人说法,都是吃多少还得吐多少,圈什么钱?喜事办酒席就图个热闹,白事过后办酒席是为了对亲友的答谢。所以,“农村举办酒席就是圈钱”纯属无稽之谈,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其次,个别人家圈钱的酒席也是存在的。农村人讲究一来一往,凡事一来一往的事,都不是圈钱,只有在别人都不去做,只有个别人才干的出的事才能圈钱。
一是当兵升学的酒席。这些办当兵升学酒席的人,大都是与外界来往的多,过去参加了别人的当兵升学酒席,也有的人脸皮较厚,在办酒席时故意扩大范围,把只有红白喜事才来往的朋友也一一通知,农村人碍于面子,不好意思拒绝,被圈吃了高价饭。
二是生意开业的酒席。农村人性格比较简单,朋友交往一般就是家里遇到红白喜事时,相互捧场,礼尚往来,没有其他什么多余的事。只是个别利欲熏心的人,自作聪明,巧立名目,趁着门店、饭馆、浴池、搬新家,甚至是棋牌室等开业之机,通知亲朋好友来祝贺,又是碍于面子不好意思拒绝,掏红包吃高价饭。
5、为什么有些农村人办酒席不愿去饭店,而是选择自家摆呢?
点1:自己摆酒席是习俗,因为很多酒席都需要下季,比如葬礼需要猪羊,婚礼需要鸡鱼等。而且在农村的酒席很多是一办就是好几天,搬家要3天,婚礼要2天,葬礼一般都是7天,满月一天半,状元酒一天半,因为这样远方的亲戚能够亲自来。还有就是量大,假如这一桌的人觉得这个菜好吃,然后有点不够,那还可以叫加菜,在酒楼就不一样了,吃不尽兴。
在农村自己办酒席主要就是亲朋好友聚聚,所以办酒席那几天一日三餐外加宵夜汤圆都是必备的,而在酒楼饭店就会被人认为是单纯的收彩礼钱给一顿饭就把大家给打发了。其实不管在酒楼还是家宴,成本都差不多的,所以即便现在很多年轻人嫌麻烦想在酒楼办,然而那些上了年纪的人还是想在家摆酒席,如果大家都是没经常见面,或者好几年不见那种,酒席时间就会延长一两天,以便于联络感情。所以现在农村的关系都很复杂,在一个镇上,不管哪家,只要聊起来总会发现多多少少沾亲带故。
观点2:首先,自己家里摆酒相对成本要比在酒店低很多,柴米油盐,蔬菜肉类都可以自己大批量的采购,甚至比平时买菜还便宜,农村摆酒一般都是亲戚邻里里面厨艺比较好的人当主厨,厨师费用也省了,做出来的菜也比较合本地人的口味,量大实惠;
第二,就是氛围了,在家里摆酒所有的亲戚邻里可以一起帮忙,男人杀猪做菜,女人洗菜洗碗,小孩也可以帮忙摘摘小菜什么的,大家边干活边聊天,既热闹又喜庆,跟在酒店里大家提早到了在桌上傻等着氛围要好很多。
观点3:农村人喜欢在自己的村子上面办酒席还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不是他们不拍麻烦,二是这种麻烦大家都愿意。
首先在家里面摆酒席会显得热闹,在自己村上办酒席,会有村上的人帮忙,是村子大伙的一次大的聚会,是一件热闹的事情。
其次,在酒仙里面办酒席,自己是轻松了但是亲戚就把麻烦了,农村人的酒席一般整个村子里的人都是亲戚,都会去到,这样一来就会给来的嘉宾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最后农村人是是比较节约的,在家里面办酒席吃剩的饭菜第二餐乡亲父老们还是可以来吃的,也可以打包回各自家里面吃。
在酒店里面班酒席不仅浪费钱,也不热闹,喜欢热闹的农村人自热会选择在家里面办酒席了。
观点4:农村自已摆酒席风习已久。农民都喜爱热闹喜庆的场面,自摆酒席正符合农民的心思。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样更能拉近亲朋的关糸又能拉近邻里的和睦。
其次自摆酒席减少浪费,又消除邻里的攀比,更符合节俭的社会风气。
观点5:在农村,大多数人(包括有钱人)喜欢自己摆酒席,而不是去酒店弄,原因有几点:
1、农村人爱热闹,办酒席请的人很多,如果是白事,除了亲戚朋友,还会请村里人(其他地方不清楚,我们启东会把小组里的村民都请过来吃饭),农村里办酒席场面相当热闹,气氛和酒店中是完全不同的
2、成本低,这个是最实际的原因,同样一桌菜,酒店里要三千块,请家政公司一条龙服务只要六百一桌,量大价廉,很实惠,我结婚的时候,老婆的亲戚从上海过来,感受了一下农村的婚宴酒席,海鲜很新鲜,菜的口味也不错,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差)。
3、习俗。在家摆酒席,是种古老的习俗,短时间内不会有所改变。
4、房子面积大,有条件摆酒席,农村房子一般来说比较大,以我家为例,三层的楼房一楼有三间共一百平米(不算厨房),足够放十桌酒席。
虽然现在在城市定居,但家中有事情还是会选择自己摆酒席。
观点6:一方面是传统风俗,一方面是家族凝聚力,一方面是让客人随意自在,吃的舒服。至于说贪图省钱,应该不至于,一辈子能结几次婚,这点钱谁还花不起啊。说到传统风俗,老家都是重大活动,先请出祖谱,做出来吃的,不论什么,先敬祖先,然后才让亲朋吃,人家饭店不可能让你在饭店供祖谱吧。说到家庭凝聚力,我13岁开始在外上学,以前没经历过,我结婚的时候,提前四天,挨家通知本家人,晚上到我家商量,每家主事的都来,商量着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然后买什么菜,请哪儿的大厨,把工作很详细的安排下去,每个人都很用心,我特别感动。第二天,一大早,我几个叔,每人带一队人,开始行动,买菜,收拾院子,盘火支锅,都就忙开了。
客人都是提前通知到的,来了很多人,家里摆了一百多桌,每桌十多道菜,还占了邻居的几个院,搭起了棚,中午十点之前收拾完,十点以后客人陆续有来。说一下,让客人觉得自在,客人都是跟家里相熟的人,几个人结伴同行,到家里无拘无束,趁此机会,大家好好的在一起吃吃喝喝聊聊天,特别快乐。如果在酒楼,应该会十分拘束吧,个人感觉。
农村的酒席文化不仅在酒席上,更在酒席的准备过程。大到猪羊鸡鸭,小到蔬菜水果和点心,主人准备多则一年少则个月,准备的过程有满满的期待和幸福。一家子在不断地规划着,什么时候买猪仔子喂,种多少糯谷油茶,把一家人的心聚在一起。
农村的酒席也与时俱进,专业办酒席的厨师已专业法,桌凳碗筷随车随叫随有。农村的酒席也讲实惠,大口吃肉粗碗喝酒。
农村已到处是砖混甚至框架构小洋楼,寻不见童时的竹篱茅舍,但农村的酒席仍是满满乡情悠远,让人心醉神迷。
6、我国有哪些民俗活动要大摆酒宴?
自古以来,随着时推风移,民俗活动因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其内容、形式乃至活动情节均有变化,然而,唯有民俗活动中使用酒这一现象则历经数代仍沿用不衰,到明清时臻于完善。
在老人生日,子女必为其操办生期酒。届时,大摆酒宴,至爱亲朋,乡邻好友不请自来。酒席间,要请民间艺人说唱表演。
另外,婚礼是人生重要的一环,从提亲至定亲间的每一个环节中,酒是常备之物。提媒、取同意、索取生辰八字,媒人每去姑娘家议事,都必须捎带礼品,其中,酒又必不可少。
妇女分娩前几天,要煮米酒一坛,称为“月米酒”,一是为分娩女子催奶,一是款待客人。孩子满月,要办月米酒,少则三五桌,多则二三十桌,酒宴上烧酒管够,每人礼包一个,内装红蛋。
明清时期,我国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的习俗。
人去世后,亲朋好友都要来吊祭逝者,汉族的习俗是“吃斋饭”,也有的地方称为吃“豆腐饭”,这就是葬礼期间的举办的酒席。虽然都是吃素,但酒还是必不可少的。
7、酒桌习俗
西餐入席礼仪。西餐的贵宾席同中餐规定完全不同。西餐通常采用长条桌,因此,在座位的排列上有其特点。通常以离主人座位的远近来决定客人座次的高低。离主人越近者,地位越高;反之,则地位越低。中国人请客时,很少考虑到男女比例问题。西方人则喜欢男女各半,入席时男女间隔而坐。
在入席时,由女主人陪同第一男主宾,男主人陪同第一女主宾入席。其他客人依次入席。男宾应为邻座的女宾拉开椅子,照顾她坐下。男女主人应分坐桌子两端。
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分布各地的众多民族,酝酿了丰富多姿的民间酒俗。有的酒俗留传至今。
一 传统的饮酒文化根基——酒德和酒礼
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
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 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二 原始宗教、祭祀、丧葬与酒
从远古以来,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
原始宗教起源于巫术,巫师利用所谓的“超自然力量”,进行各种活动,都要用酒。巫和医在古代是没有区别的,酒作为药,是巫医的常备药之一。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发之前,更要用酒来激励斗志。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反映周王朝及战国时代社会制度?lt;<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如祭祀时,用“五齐”、“三酒”共八种酒。主持祭祀活动的人,在古代是权力很大的,原始社会是巫师,巫师的主要职责是奉祀天帝鬼神,并为人祈福禳灾。后来又有了“祭酒”主持飨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动。
我国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的习俗。
人死后,亲朋好友都要来吊祭死者,汉族的习俗是“吃斋饭”,也有的地方称为吃“豆腐饭”,这就是葬礼期间的举办的酒席。虽然都是吃素,但酒还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少数民族则在吊丧时持酒肉前往,如苗族人家听到丧信后,同寨的人一般都要赠送丧家几斤酒及其大米,香烛等物,亲戚送的酒物则更多些,如女婿要送二十斤白酒,一头猪。丧家则要设酒宴招待吊者。云南怒江地区的怒族,村中若有人病亡,各户带酒前来吊丧,巫师灌酒于死者嘴内,众人各饮一杯酒,称此为“离别酒”。死者入葬后,旧的习俗还有在墓穴内放入酒,为的是死者在阴间也能享受到人间饮酒的乐趣。汉族人在清明节为死者上坟,必带酒肉。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举行家宴时,都要为死去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酒或进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在祖先的灵位前,还要插上蜡烛,放一杯酒,若干碟菜,以表达对死者的衰思和敬意。
三 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
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
过年,也叫除夕,是中国人最为注重的节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为丰盛的酒席,即使穷,平时不怎么喝酒,年夜饭中的酒也是必不可少的。吃完年夜饭,有的人还有饮酒守岁的习俗。正月的第一天,开始走亲访友,有客人上门,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精美的下酒菜肴摆上桌子,斟上酒,共贺新春。
新年尹始,有合家饮屠苏酒的习俗,饮酒时,从小至大依次饮用。据说饮此酒可以避瘟气。
朝鲜族的“岁酒”:这种酒多在过“岁首节”前酿造。岁首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岁酒”以大米为主料,配以桔梗、防风、山椒、肉桂等多味中药材,类似于汉族的“屠苏酒”,但药材配方有所不同。用于春节期间自饮和待客,民间认为饮用此酒可避邪,长寿。
哈尼族的“新谷酒”: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云南元江一带的哈尼族,按照传统习俗,都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喝新谷酒”的仪式,以欢庆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所谓“新谷酒”,是各家从田里割回一把即将成熟的谷把,倒挂在堂屋右后方山墙上部的一块小篾笆沿边,意求家神保护庄稼,然后勒下谷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内泡酒。喝“新谷酒”选定在一个吉祥的日子,家家户户置办丰盛的饭菜,全家老少都无一例外地喝上几口“新谷酒”。这顿饭人人都要吃得酒酣饭饱。
“菊花酒”由来已久,<<西京杂记>>曾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四 婚姻饮酒习俗
南方的“女儿酒”,最早记载为晋人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说南方人生下女儿才数岁,便开始酿酒,酿成酒后,埋藏于池塘底部,待女儿出嫁之时才取出供宾客饮用。这种酒在绍兴得到继承,发展成为著名的“花雕酒”,其酒质与一般的绍兴酒并无显著差别,主要是装酒的坛子独特,这种酒坛还在土坯时,就雕上各种花卉图案,人物鸟兽,山水亭榭,等到女儿出嫁时,取出酒坛,请画匠用油彩画出“百戏”,如“八仙过海”,“龙凤呈祥”,“嫦娥奔月”等,并配以吉祥如意,花好月圆的“彩头”
“喜酒”,往往是婚礼的代名词,置办喜酒即办婚事,去喝喜酒,也就是去参加婚礼。
满族人结婚时的“交杯酒”:入夜,洞房花烛齐亮,新郎给新娘揭下头盖后要坐在新娘左边,娶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新郎抿一口;送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新娘抿一口;然后两位太太将酒杯交换,请新郎新娘再各抿一口。
满族人在举行婚礼前后的“谢亲席”:将烹制好的一桌酒席置于特制的礼盒中,由两人抬着送到女家,以表示对亲家养育了女儿给自家做媳女的感谢之情。另外,还要做一桌“谢媒席”,用圆笼装上,由一人挑上送到媒人家,表示对媒人成全好事的感激之情。
达斡尔族的“接风酒”和“出门酒”:送亲的人一到男家,新郎父母要斟满两盅酒,向送亲人敬“接风酒,这也叫”进门盅“,来宾要全部饮尽,以示已是一家人。尔后,男家要摆三道席宴请来宾。婚礼后,女方家远者多在新郎家住一夜,次日才走,在送亲人返程时,新郎父母都恭候门旁内侧,向贵宾一一敬“出门酒”。
“会亲酒”,订婚仪式时,要摆酒席,喝了“会亲酒”,表示婚事已成定局,婚姻契约已经生效,此后男女双方不得随意退婚,赖婚。
“回门酒”,结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回门”,即回到娘家探望长辈,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称“回门酒”。回门酒只设午餐一顿,酒后夫妻双双回家。
“交杯酒”:这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在古代又称为“合卺”(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礼记·昏义>>有“合卺而醑”,孔颖达解释道“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卺又引申为结婚的意思。在唐代即有交杯酒这一名称,到了宋代,在礼仪上,盛行用彩丝将两只酒杯相联,并绾成同心结之类的彩结,夫妻互饮一盏,或夫妻传饮。这种风俗在我国非常普遍。
婚礼上的交擘酒:为表示夫妻相爱,在婚礼上夫妻各执一杯酒,手擘相交各饮一口。
五 其它饮酒习俗
“满月酒”或“百日酒”,也是中华各民族普遍的风俗之一,生了孩子,满月时,摆上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共贺,亲朋好友一般都要带有礼物,也有的送上红包。
“寄名酒”:旧时孩子出生后,如请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难,就要把他送到附近的寺庙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户人家则要举行隆重的寄名仪式,拜见法师之后,回到家中,就要大办酒席,祭祀神祖,并邀请亲朋好友,三亲六眷,痛饮一番。
“寿酒”:中国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俗,一般在50、60、70岁等生日,称为大寿,一般由儿女或者孙子,孙女出面举办,邀请亲朋好友参加酒宴。
“上梁酒”和“进屋酒”:在中国农村,盖房是件大事,盖房过程中,上梁又是最重要的的一道工序,故在上梁这天,要办上梁酒,有的地方还流行用酒浇梁的习俗。房子造好,举家迁入新居时,又要办进屋酒,一是庆贺新屋落成,并志乔迁之喜,一是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
“开业酒”和“分红酒”:这是店铺作坊置办的喜庆酒。店铺开张,作坊开工之时,老板要置办酒席,以志喜庆贺;店铺或作坊年终按股份分配红利时,要办 “分红酒”。
“壮行酒”,也叫“送行酒”,有朋友远行,为其举办酒宴,表达惜别之情。
六 独特的饮酒方式
饮咂酒:这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独特的饮酒方式,在西南,西北许多地方流传,在喜庆日子或招待宾客时,抬出一酒坛,人们围坐在酒坛周围,每人手握一根竹管或芦管,斜插入酒坛,从其中吸吮酒汁,人数可达五、六人甚至七八个人。饮酒时的气氛热烈。这种独特的饮酒方式,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转转酒”:这是彝族人特有的饮酒习俗,所谓“转转酒”,就是饮酒时不分场合地点,也无宾客之分,大家皆席地而坐,围成一个一个的圆圈,一杯酒从一个人手中依次传到另一人手中,各饮一口。这个习俗,据说来自一个动人的传说:在一座大山中,住着汉人、藏人和彝人三个结拜兄弟兄弟,有一年,三弟彝人请两位兄长吃饭,吃剩的米饭在第二天变成了香味浓郁的米酒,三个兄弟你推我让,都想将酒留给其他弟兄喝,于是从早转到晚,酒也没有喝完,后来神灵告知只要辛勤劳动,酒喝完后,还会有新的酒涌出来,于是三人就转着喝开了,一直喝得酩酊大醉。
七 劝酒
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沥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的有失面子。有人总结到,劝人饮酒有如下几种方式:“文敬”、“武敬”、“罚敬”。这些做法有其淳朴民风遗存的一面,也有一定的负作用。
“文敬”,即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这是传统酒德的一种体现。
酒席开始,主人往往在讲上几句话后,便开始了第一次敬酒。这时,宾主都要起立,主人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并将空酒杯口朝下,说明自己已经喝完,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一般也要喝完。在席间,主人往往还分别到各桌去敬酒。
“回敬”,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
“互敬”,这是客人与客人之间的“敬酒”,为了使对方多饮酒,敬酒者会找出种种必须喝酒理由,若被敬酒者无法找出反驳的理由,就得喝酒。在这种双方寻找论据的同时,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华。
“代饮”:即不失风度,又不使宾主扫兴的躲避敬酒的方式。本人不会饮酒,或饮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上以表达敬意,这时,就可请人代酒。代饮酒的人一般与他有特殊的关系。在婚礼上,男方和女方的伴郎和伴娘往往是代饮的首选人物,故酒量必须大。
为了劝酒,酒席上有许多趣话,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厚,喝个够”, “感情浅,舔一舔。”
“罚酒”:这是中国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罚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最为常见的可能是对酒席迟到者的“罚酒三杯”。有时也不免带点开玩笑的性质。
藏族人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时,先在酒杯中倒满酒,端到客人面前,这时,客人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后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和拇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这种传统习惯是提醒人们青稞酒的来历与天、地、佛的慷慨恩赐分不开,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灵。在喝酒时,藏族人民的约定风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倒酒斟满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满,接着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满。往后,就得把满杯酒一口喝干了。这样做,主人才觉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主人的酒酿得好。藏民族敬酒时,对男客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则用小杯或小碗。
壮族人敬客人的交杯酒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两人从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饮。主人这时还会唱起敬酒歌:“锡壶装酒白连连,酒到面前你莫嫌,我有真心敬贵客,敬你好比敬神仙。锡壶装酒白瓷杯,酒到成前你莫推,酒虽不好人情酿,你是神仙饮半杯。
西北裕固族待客敬酒时,都是敬双杯。主人不论客人多少,只拿出两只酒杯,在场的主人轮番给客人敬双杯。
八 酒令(觞令)
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己久,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监”。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在古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lt;<红楼梦>>第四十回中有鸳鸯吃了一钟酒,笑着说:"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的描述。
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象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就活跃起来。
行酒令的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文人雅士与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自然大不相同。文人雅士常用对诗或对对联、猜字或猜谜等,一般百姓则用一些既简单,又不需作任何准备的行令方式。最常见,也最简单的是“同数”,一般叫“猜拳”,即用手指中的若干个手指的手姿代表某个数,两人出手后,相加后必等于某数,出手的同时,每人报一个数字,如果甲所说的数正好与加数之和相同,则算赢家,输者就得喝酒。如果两人说的数相同,则不计胜负,重新再来一次。
击鼓传花:这是一种既热闹,又紧张的罚酒方式。在酒宴上宾客依次坐定位置。由一人击鼓,击鼓的地方与传花的地方是分开的,以示公正。开始击鼓时,花束就开始依次传递,鼓声一落,如果花束在某人手中,则该人就得罚酒。击鼓传花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方式,但多用于女客。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在这自古为礼仪之邦,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终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 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
饮食礼仪因宴席的性质、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区,也是千差万别。古代的饮食礼仪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而现代饮食礼仪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然后入座:这个“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饮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
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右手边为3、5、7。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8、农村人结婚摆酒席,你们那里有哪些结婚习俗呢?
我觉得我们这里应该就很平常吧,没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就和大家大概介绍一下吧。
首先结婚我觉得比较有意义的应该就是嫁女儿的时候,会有女方家中的一个比较德高望重的长辈,我家是我的大姑,每次我家嫁女儿的时候,在婚车接走新娘之前,都会由我大姑来扫婚车,并且在上面撒一些花生、糖果之类,我觉得这个真的特别有意义,并且很让我感动。就是我们家的每个姑娘都是由我大姑送走的。
然后摆酒席方面就是,每次都会在结婚的前一天,吃完饭之前,会做大锅汤,就是很大一锅面条汤,真的很好喝,就跟街上卖的糊涂面条或者芝麻叶就很像,但是这个是免费的哦,不用花钱,想喝多少喝多少!是不是很好!
而且就是每一家邻居都会派一两个人去帮忙,比如说上菜啊,刷碗啊,并且都是不要工资的,只需要发一盒烟或者一条喜毛巾就可以啦!大家都是无私的帮助呢,真的就体现了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帮衬和和谐!!!
还有就是关于吃饭方面应该也没有什么很特殊的,大概都是十六个菜左右吧,然后我们那儿有一个专门做菜的师傅,做菜特别好吃,几乎每一家有喜事或者丧事都是他去做饭的,收费也不是很贵,但是我还是觉得他很挣钱的哈哈哈哈羡慕了。然后吃饭的每一个桌子上最后一道菜好像都是青菜,好像意思就是清桌子了,这是最后一道菜了,没有其他的了。
还有一个就是,结婚的时候必须是有饺子的,而且饺子都是自己做的,很少去买饺子。
在酒席的前一天,就会看到村里的妇女都聚集在一起,然后就可以听到整个村子里夸夸夸的剁饺子馅的声音!
真的好喜欢哈哈哈!
9、办结婚酒席提前都应该做哪些准备?
一、结婚办酒席需要准备什么:
1、前期准备
(1)首先要确定婚宴的场地,因为很多人结婚都刚好挑选了一样的时间,所以一定要记得提前预定酒店。
(2)婚礼策划公司或者是司仪、摄像等也要提前约好。
(3)要确定好伴郎和伴娘的人选。
2、需要采购和准备的婚庆用品
(1)要提前准备好婚宴服装、婚宴用品等。
(2)准备好酒席上需要的酒水和饮料。
(3)香烟和糖果饼干也是需要按量准备好的。
(4)请柬、红包袋以及喜字还有就是签到本等物品的准备。
(5)准备好婚礼上要使用的礼花、彩带以及花瓣等物品。
二、结婚办酒席注意事项:
1.估计人数订桌数
在举行婚礼前夕,新人都发出了请柬,所以要根据自己大概发出去的请柬数来确定酒席的桌数,当然一定要多预备2-3桌。
2.提早安排好亲朋好友的座位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传统习俗,在婚礼这样正式而隆重的场合,新人亲友的座位安排都是有讲究的。但是如果把认识的人放在一个餐桌上,他们会更加的自然,话题也多,而且也会为婚礼增添不少的喜庆氛围呢。
3. 做好接待
在签到处要安排几位亲人或者是朋友,这样当参加婚礼的宾客到场之后就把他们直接带领到所安排的位置。
要将宾客分为好几类,如新郞和新娘娘的同学同事朋友、男方父母的同事朋友、男方的亲戚、女方的亲戚等等,要在这些大类人群中,先找出一两位来,才会知道哪个区域是什么宾客,特别是对于有单位领导在的桌,新人更是要热情接待。还要发动一些非常要好的朋友一起帮忙招呼其他亲朋好友。
4.合理安排
婚礼当天亲友来场的时间不太一样,有的早有的晚,如果有亲友在座位上就一定要上饮料或者是其他酒水,这样也不会让亲友尴尬,在婚礼上亲友是贵宾,所以服务一定要面面俱到。
5.做好细节把握
在宾客没有到达婚礼之前,新人一定要检查好话筒或者投影等其他设备是否正常,以便婚礼有序进行。
6.致辞环节
婚宴上有致辞环节,不管是主婚人、新人、新人父母等都有可能被司仪叫上去进行婚礼致辞,所以这个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以便致辞时能够有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