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酒席价格
1、古代一两银子能买多少东西
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有人以大米为衡量单位,尝试推算过银子的价值,虽然换算数字不一定准确,换算方法却值得参考。
比如: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如果当时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等于人民币660.8元;
又如唐太宗贞观年间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可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
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等于2065元人民币;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1两银子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
2、古代逛一次“青楼”,需要多少银子?换算成人民币是多少?
古代青楼和妓院是两个场所,也有本质区别。青楼中的女子往往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青楼里面的姑娘是可以选择卖艺还是卖身的!一般大多数的青楼女子,都会选择卖艺不卖身,这是因为通过才艺就能够养活自己的话,那么为什么要出卖身体呢?当然有一些姑娘如果碰到了情投意合的男子,说不定也会满足对方的需求,只是需要付给姑娘们一定的小费。青楼中卖艺不卖身的姑娘,被称作“清倌人”,卖艺又卖身的姑娘则被称作“红倌人”。相对于只做皮肉生意的妓院,青楼其实是只卖身不卖艺的休闲场所。
在唐宋时期,诗词文化高度发达。很多诗词常常在青楼里传唱,文人们到青楼里品茗赏诗也是常有的事。那时候的青楼名妓在诗词上有造诣的也有不少,能写得也很多。
逛青楼,就相当于现代的高级会所KTV,消费自然不会少,那么逛一次需要花多少钱呢?今天就来说说。
古代的青楼是名副其实的宵金库,以一般老百姓的收入是不可能去的,因为想逛青楼需要不低的门槛,首选进门什么没做的时候就要给老鸨一贯钱,一贯钱约折合1两银子。
等客人上得楼去,不能干坐着,通常都会点一桌酒席,通常花费在30-40贯,除此之外姑娘们的小费也是不能少的。一般消费下来大约都要花50贯,也就是50两银子左右。
这50两银子,折合成人民币有多少呢?古今价值换算,常常以米的价格作为参照,因为米作为日常消费的基础产品,价格常常处于相对恒定的状态。
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太平时期米价大约1石600—300钱。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693—1617元。我们取个中间值,在古代1两银子也相当于现在的1000元人民币。青楼一次消费50两,那就是5万元人民币。难怪青楼也只能是一些达官贵人,或有名的才子才去的地方,对普通百姓来说,这笔钱估计就是他们一年的收入了。
另外青楼女子也是有等级之分的,等级越高价格越贵,最高级别的花魁,常常还会设种种条件,一般人也不一定能见上。据记载,当时秦淮八艳里面最有名的陈圆圆,光是见面聊聊天就需要花费约现金人民币3000元,如果赎身的化约为50万人民币。与陈圆圆同为秦淮八艳的董小宛身价同样不菲。据记载,董小宛的赎身价是三千两白银,折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就是300万。
如此高的身价,放到现代的高端会所,除了少数有钱人,一般人也消费不起。
3、古代(唐后的)日用商品价格?谢谢!
《金瓶梅》:一部晚明社会“食货志”
“食货志”原指史书中一种文章体例,是专门记述某一朝代财经情况的专题文章。
“食货”的“食”指粮食,“货”指布帛、财物等等,即百姓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国民经济的要素。一个国家,一个政权,主要的任务就是解决老百姓的吃穿问题。过去有一段时期,我们片面强调“政治挂帅”、“政治第一”,把政治和经济对立起来。其实什么是政治?最大的政治就是搞好经济,处理好“食货”问题,让老百姓吃饱穿暖。明代阳明心学有个命题:“百姓日用即道。”什么是“道”,什么是治国执政的方针大略?那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东西,说到底,就是让百姓有吃有穿、生活安定,这就是最大的治国之“道”。
今天我讲的这个题目,就是从吃饭穿衣的角度来谈《金瓶梅》。史书《食货志》是从大处着眼,记述一朝一代的经济发展、财经政策等;老百姓的生活细节反映不出来。要了解这些细节,就得看小说。小说也是历史,是生动细腻的百姓生活史,记录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吃饭穿衣、婚丧嫁娶等种种活动和情态。尤其像《金瓶梅》这类的“世情小说”,镜头对准市井生活,写读者身边的普通人、寻常事,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生活琐事。而在所有世情小说中,《金瓶梅》又是涉及经济金融信息最多的作品,因此成为人们了解封建社会底层生存状态的最生动读本。“文革”前,毛泽东同志提议出版《金瓶梅》,就是出于让干部深刻了解封建社会的目的。专家评“金瓶梅”:文化包装要用健康符号(图)
通过读小说,我们可以得知:那时的人使用什么货币,当时的物价水平如何,各阶层人士的日常花销又怎样,尤其像西门庆那样的商人,整天跟金钱打交道,他的钱是怎么挣的,又是怎么花的,他的金钱观念如何,这都是很有意思的话题。<<<金瓶梅中西门庆的家产相当于现在的两千万
■《十五贯》里的贯应该是纸币而不是铜钱
谈物价,先来看看货币。
古人使用什么货币?读小说、看古装电视剧,我们知道古人使用的货币主要有两种:白银和铜钱。
白银属于贵金属。贵金属主要指黄金、白银,但历代黄金很少在市面上直接流通,一般都要换成银子使用。因此白银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贵金属货币。中国是使用白银最多的国家,尤其是晚明到清代,世界上的白银都集中出口到中国来,中国号称“世界白银的唧筒”,“唧筒”就是压水机,这是个十分形象的比喻。一直到1935年国民政府发行“法币”,白银才正式退出金融舞台。
铜钱早在秦代就已流行,先有“秦半两”,后来又是“汉五铢钱”,都是扁圆形铜板,中间一个方孔,所以又有“孔方兄”的别号。铜钱的单位是“文”和“贯”,一个铜钱是一文钱,一千文是一贯。但是铜钱分量沉,价值低,携带不便。所以到了明朝中后期,人们很少使用铜钱,主要使用白银。《金瓶梅》中的货币就是以白银为主的,这反映了明代万历年间的情景。
除了白银和铜钱,还有没有别的货币呢?有。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到“三言”中《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的创作时间问题。一般认为这是一篇宋代的话本,我以为是元代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理由是从货币上论证的。我说:《十五贯》有个很大的漏洞,大家都没有注意到,那就是:十五贯铜钱有多重?
中国的铜钱,自宋元以后,单枚的重量有个大致规范,约在3-4克之间。按3克算,一贯钱一千文,就是3000克,3公斤。十五贯铜钱重45公斤,折合今制为90市斤,比两袋面粉还重。俗话说:“远路无轻载。”崔宁是个收账的小伙计,要驮着90斤的重物长途跋涉,还要一路照顾萍水相逢的小娘子,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问题得不到解释,这个故事也就失去了起码的逻辑依据。但是我们相信我们的祖先是聪明的,决不至于让一个明显违背生活逻辑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而且竟然没有一位说者、听者提出质疑来。因此我们不能不考虑,在这个故事中的十五贯,真的是体积大、分量沉的铜钱吗?有无可能是另类货币?
其实你如果熟悉中国货币史,就会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从西周时就有类似纸币的货币,是皮革制成的。唐朝的纸币叫“飞钱”,宋代的纸币叫“交子”、“会子”。到了元朝,就几乎完全使用纸钞了。元代的纸钞号称“宝钞”,用一种特殊的纸印刷的,单位和铜钱一样,有“贯”有“文”,面值分十等,有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也有一贯、二贯等等。朝廷硬性规定:民间不准金银、铜钱流通,纸钞是当时唯一的法定货币。后来又发行一种“银钞”,单位和白银一样,也按“两”、“钱”、“分”、“毫”、“厘”等标志面额,由二厘至二两,共分十三等。―――所以我们读元代文献,说到多少贯,多少文,或是几锭、几两、几钱,指的其实都是纸钞。
这样一来,十五贯的问题就解决了。导致三个人死于非命的这十五贯钱,其实应当是纸币。这个故事应当发生于元代,因为那时社会上全部使用纸钞,说故事的人直接说多少贯,用不着解释“这是纸钞,不是铜钱”。可是到了明代,纸钞不流通了,“三言”作者在整理小说时,把十五贯描绘成铜钱,于是出现上面所说的纰漏。
■明代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人民币200元
明朝开国时,考虑到元朝的纸钞到后期贬值很厉害,导致经济的崩溃,因此想恢复使用铜钱。但是老百姓(尤其是商人)不愿意,理由是铜钱价值低,分量重,不便携带,还是元朝的纸钞好。所以明朝朱元璋初期就制定钞法,开始印制纸钞,叫“大明宝钞”。北京城里有条胡同叫“宝钞胡同”,应当就是印宝钞的地方。国家还规定,民间不准使用铜钱和金银,只能用纸钞。不过政府自己先破坏了规矩,收税时照收金、银和铜钱,但是给官员发薪金,或者跟百姓做交易,却只给纸钞。结果弄得纸钞信誉一落千丈,大幅贬值。钞法实行不到一百年,至成化年间,一贯纸钞已经跌到仅值一文钱,贬值一千倍!
其实银子用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没有固定面值,用时得用专门的秤(戥子)来称量。也有分量固定的、铸好的银锭。元朝曾铸过一种50两一锭的大银子,称为“元宝”,也就是“元朝的宝货”。后来这个名称就沿用下来。元宝的形状是两头翘起的,为了便于缠在腰上,过去说“腰缠万贯”,就是这么来的。也有小一些的银锭,二十五两的,十两的,还有再小的银锞子。买小件物品则用散碎银子。银子比较软,用剪子剪了,拿戥子称着用。银子的成色也不同,最好的银子称纹银,因为表面有皱纹的缘故。差的银子叫“低银”。明朝后期大量使用白银,连小孩子都能辨别银子成色高低。
由于纸钞在明代大幅度贬值,没人要,于是百姓私下使用白银作等价物。官府开始时禁止,后来也就睁一眼闭一眼。到嘉靖以后,索性放开。因此明代后期,白银变成主要货币,纸钞基本退出金融舞台,铜钱也很少使用。《金瓶梅》所反映的,正是这一时段的货币情况。
那么,白银的价格又该怎么计算?明代一两白银,合今天人民币多少?有两种算法。一是根据目前的国际市场白银价格来计算,一是根据白银的实际购买力来计算。
国际市场的白银价格很不稳定,三年前,一盎司(31.1035克)白银的价格是5或6美元,到今年已经飙升到14或15美元。如果按国际市场价换算,明代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130多块钱(明一两为36.9克)。不过今天的白银实行大工业开采,成本低,价格也低。如果按照实际购买力来说,价值至少还要增加三分之一。
以米价为例:明朝万历年间,一石米的价格浮动在七钱至一两银子之间。一石米重120斤,而明代的“斤”比今天的“市斤”要重(今天500克,明代590克),所以一石米相当于今天141.6斤。今日米价按一斤1.50元计算,明代一两白银的购买力,相当于今日人民币210块钱左右,为了计算方便,就算200元吧。古代的度量衡制度,1两为10钱,1钱为10分。那么1钱银子相当于20元钱,1分银子相当于2元钱。
■总体看来金瓶梅时代的物价不高
下面让我们就来看看金瓶梅时代的物价,看看西门庆一家的“幸福生活”。
生活内容无非是衣、食、住、行,让我们先看“食”———“民以食为天”嘛。
举这样几个例子来看。
一次,潘金莲斗牌赢了三钱银子(相当于60元),她又撺掇家中公认的女财主李瓶儿添上七钱银子,让仆人兴儿安排一桌酒席:买了一只烧鸭、两只鸡、一些“下饭”(即佐餐的菜肴)、一坛子金华酒、一瓶白酒,还买了一钱银子的果馅凉糕……由兴儿的妻子整顿好,众妻妾大吃了一顿。这一切一共用去一两银子,相当人民币200块。又是鸡、又是烧鸭、又是酒、又是菜、又是点心,可见明朝万历年间,运河两岸的百姓生活,物质极大丰富,物价也不高。
说罢“食”,再来看“衣”。
古代不讲究名牌,只讲究质地和式样。例如西门庆要跟乔大户订娃娃亲,为妻妾六人做30件衣服,衣料都是用“南边织造的”好料子,式样也很讲究。光是剪裁的工钱,就给了赵裁缝五两银子,相当1000块钱。合30块裁一件,材料费和缝制的工价不在其内。
李瓶儿是众妻妾中最有钱的,衣服鞋袜也最多。单是鞋就有一百多双。冬天穿一件貂鼠皮袄,值60两银子,合12000元。
再来看看“行”。
近几十年,我们的出行工具发生很大变化。30年前大家都骑自行车,打月票。后来兴“打的”,“的”钱也由一块涨到一块二、一块六,直到两块。近十几年更时兴买车,一个住宅小区,车都停满了。从几万元的奥拓、夏利,到十几万、几十万的高档车奥迪、宝马、奔驰……这种景象,是我们20年前所想象不到的。
明朝人出行,或骑马,或坐轿。西门庆出行一般是骑马。他的那匹白马价值七八十两银子,要算是名副其实的“宝马”了。
女人出门一般要雇轿子,如同今天“打的”。一次,潘金莲的母亲潘姥姥来给女儿贺寿,轿到门前,却没钱打发轿夫,来向女儿要,潘金莲也拿不出,母女吵闹一场。最后还是三娘孟玉楼看不过去,拿出银子打发了轿夫。其实轿钱不贵,只有六分银子,折合今天才12块钱,也就是“打的”的起步价。
“住”是人生一件大事,花销也最大。不同的阶层,住房的需求不同。
卖炊饼的武大,“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第二层是楼,两个小小院落,甚是干净”。“典”是使用权的转移,没有产权。可以在一定期限内住下去,不用月月交租钱。将来房主有了钱,还可以赎回去。十数两银子,合3000块吧,是很便宜的。在今天大城市的闹市区,3000块也就是一套两居室一个月的租金。
带产权的房子也不算贵。一处“门面两间两层,大小四间”的平房,质量一般,要35两银子,相当于7000块。常峙节就向西门庆借贷,买了这样一处房子。好地段的房子要贵一些。西门庆“刮”上伙计韩道国的妻子王六儿,花120两买了狮子街繁华地段“门面二间,到底四层”的宅子给她住,这要算西门庆的外宅了。算下来,常峙节的房子一平方米不到200块钱,王六儿的房子一平方米合300块。比起今天京城一平方米上万元的房价,便宜得不可思议。
■西门庆家产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两千万
人们说到西门庆时,往往送他三顶帽子:商人、官僚、市井恶霸。而在这三种身份中,最根本的还是商人。西门庆临死前交代的财产总值,不算房产,合白银将近十万两,相当于今天的两千万。在今天看来,这也是个十分可观的数字。
西门庆有以下赚钱的途径。
其一是经商所得。
小说曾借媒婆文嫂之口,夸耀西门庆是个成功商人:“县门前西门大老爹……家中……开四五处铺:缎子铺、生药铺、绸绢铺、绒线铺,外边江湖上又走标船,扬州兴贩盐引,东平府上纳香蜡,伙计主管约有数十……家中田连阡陌,米烂陈仓,赤的是金,白的是银,圆的是珠,光的是宝……”文嫂没提到,西门庆还开着“解当铺”。
一般的商业经营方式有两种,一是坐商,有铺面,设店经营;一是行商,搞长途贩运。西门庆则是把行商与坐商结合在一起来搞。以缎子铺为例。这个店是他和亲家乔皇亲合开的,开始投资一千两,两家各五百两。靠着三万盐引,变了现钱。然后兵分两路,一路是伙计韩道国,从杭州购买货物运回。一路是仆人来保,到湖州丝绸产地,就地定货,坐等人家织出货来,然后经南京运回来。其间没有中间商经手,大大降低了成本。韩道国运回来的货物一共十大车,价值一万两银子;来保运回二十大车,价值两万两。也就是说,一千两的投资,经过一番运作,变成三万两,增值30倍,显然是暴利!
另一不法手段是偷税漏税。按照明朝税制,三十税一。韩道国一万两银子的绸缎货物,应当纳税三百多两银子。但经过税卡时,西门庆启动关系网,用五十两银子行贿,得了钱老爹一封人情书信,过税卡时,货物“两箱并一箱,三停只报了两停”,最后货也不验,只交了三十五两五钱银子,就蒙混过关。当然,事后西门庆还要送一份厚礼给钞关。大概连交税带送礼,只花了一百两银子。来保的货船从南京来,西门庆又用一百两银子行贿,备了酒席礼物送给税官谢主事,至少漏税五六百两银子。―――在这里,国家吃了大亏,税官得了小利,获利最大的是西门庆。
■西门庆放高利贷年息约为60%
西门庆第二条赚钱的途径是放高利贷。
小说中有两个商人李三、黄四,承揽了朝廷的香蜡生意,却因缺乏本钱,来向西门庆借贷。说好借一千五百两,“每月五分行利”。这相当于年息60%。我们今天向银行贷款,年息差不多5%,可见当时高利贷盘剥之重。
有人问,古代高利贷最高是多少?最高是年息百分之百,也就是“驴打滚”的利息。元朝色目人专放这种高利贷,叫“羊羔利”,又叫“斡脱债”。《窦娥冤》里的蔡婆婆就是放斡脱债的,窦天章向她借了二十两银子,一年后滚为四十两,不得不拿亲生女儿窦娥来抵债。为此,我曾写文章考证,窦娥一家以及蔡婆婆很可能有色目―――回回文化背景。(编者注:参见《试论关汉卿的“色目情结”―――关剧〈窦娥冤〉别解》,载《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
说点题外话。我本来以为月息五分是很高的利息,但读2006年7月23日《北京青年报》B2版,湖南永州市原公安局副局长王石宾放高利贷,是月息八分到一毛四。这让人很开眼界。月息八分相当于年息96%,接近驴打滚的利率。月息一毛四等于年息168%,这是前无古人的。
■娶妻得财满足西门庆欲望的同时也让他最终死于纵欲
西门庆发家的途径还有“娶妻得财”。
西门庆骨子里是个商人,他娶妻纳妾,有两条标准:一是妻妾要懂得风情;另一个是要有钱。也就是“财色兼得”。
六娘李瓶儿原是大名府梁中书的妾,梁山好汉大闹大名府时,李瓶儿带了一百颗西洋大珠,二两重一对鸦青宝石逃出来,嫁给花子虚。花子虚是花太监的侄子,花太监死后,大笔遗产也都留给花子虚夫妇。花子虚后来搬到清河跟西门庆做邻居,西门庆看上了李瓶儿,两人瞒着花子虚暗中勾搭。后来花子虚因打家产官司被关到监狱里,李瓶儿借口请西门庆走门路、说人情,拿了六十锭大元宝、共三千两银子,公开交给西门庆。又有四只描金箱子,里面都是蟒衣玉带、帽顶绦环、值钱珍宝、玩好之物,半夜在墙头铺了毯子,都偷运到西门庆家。也就是说,李瓶儿还没嫁给西门庆,花家的财产已经大部分转移到西门庆家。李瓶儿出嫁时,西门庆“雇了五六副杠,整抬了四五日”。这里或许有夸张,但也暗示西门庆的财产,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财色双收”的“纳妾工程”。所以这一回的回目就叫“西门庆谋财娶妇”。
我们说,西门庆这个商人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说文学人物写得好,有两个概念:一是文学人物本身很可爱,例如《水浒传》中的鲁智深,“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是个无私无畏的英雄,非常可爱,读者都喜欢他。另一概念是作者刻画得好,例如《三国》里的曹操,奸诈狠毒,从道德评判上,没人喜欢他。但作者能把那股老奸巨猾的劲儿写出来,这属于“写”得好。西门庆就属于“写”得好的人物。这样的文学人物有一个鉴别的方法,就是这个人物在小说中一出场,读者就不禁精神为之一振,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去看他如何说话、如何做事,希望他在场面上多呆一会儿―――这就是人物“写”得好的标志。西门庆就是这样的人。
4、逐秦鹿酒 白银版价格?
白银版329元/瓶,青铜版36.5元/瓶,这里市场上的零售价。
5、古代一两银子等于多少文钱?一文钱等于现在多少钱?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钱?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6、古代使用的“一两银子”是纯银吗,重量是多少
看什么时候了。还得看这一两银是银元还是银锭,成色如何,打的是谁家的记号(官银还是私银)。建议找一下《江苏历代货币史》,里边有从清中期到民国各个时期的换算比例。
就其购买力来说,一两大概合人民币200员~~
按时期而不同,比如明朝,洪武9年是米一石等于银一两,洪武30年是米一石等于银半两,等到正统时期就是米一石等于银2钱5分。可以自己根据那时的米价和现代的米价折算购买力,一石为120斤。
通俗的来说:400块
近代币制可是一大门啊,不光是银圆,就连铜板也分许多种,要说清楚一本书都不够
以下的“=”号是“相当于”,而不是绝对的“等于”。这种“相当于”的关系是日常习惯上的,而不是以某种价值为标准的。
五铢钱=5角
一文钱=5角
一两银=一千文钱=50元
一两金=一千两银=50,000元
我过去在北京财政工作过,我自己经手拨出的资金就动不动1千万2千万的,按照楼上说的一两银=一千文钱=50元,就是20万两银子或者40万两银子。而我经手的只是一个市的财政的某一个处的一个具体部门,整个处的规模,整个市的规模要比这大多了。至于曾国潘,他经手的是全国的大部分的军事经费,20万两银子实在是小意思。你不能拿我们个人的收入支出来和国家的收入支出比。
清朝中期,一两银子可以买一石米(100斤)还加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这样算起来,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200元人民币还多。但是实际购买力肯定还高,当时的粮食可不像现在这么便宜。
可不可以按银的市价来算啊。。。。。。。。就算一克10元,50克也有500元了吧。赔款X亿两白银?毛
1两银子等于100吊钱,1吊等于100文,康熙年间1文能买两个烧饼
1两银子=100×100×2=20000个烧饼????
太夸张了吧,清代银-钱对比不固定,官家一般是750-1100,1200,
康熙时一个一品京官一年的才180两(不贪污,受贿);一个西山锐键营的骑兵才5两,如果这样,看来真的是要喝粥了。
靠,大兵吃饭,穿衣都不用钱。后来的养廉银可是很高的啊。
不高,比起原来可以“合法贪污”的来说少多了,一个县令单单原来一年的火耗可以收3000-6000,甚至上万,养廉银才不到1000。
不同时期,物价指数不一样,不大好说。
例如:定远当时价格140万两白银,合70万英镑。那么2两=1英镑。
现在1英镑=13RMB,那1两=6.5元RMB,当然不能这么算,因为当时的1英镑是现在1英镑的几十倍。一般说,1两白银约和150~200元RMB。
按购买力计算,大概是现在的50元人民币。小县城里一桌酒席几两银子,差不多两三百元,也很不错。三年清知府,500万人民币,也令人咋舌。
古时银子要比现在值钱的多,一位八旗兵月薪不过三两银子,这好像还是在康熙年间涨过一次后的。这点钱要维持全家老少十几口的开销,很紧。老舍家就很穷,他爸还是守卫皇城的禁军呢(参见《正红旗下》),每月三两工资,幸亏还有几十斤老米,否则下层旗兵都得要饭去。老舍出生时,有位显赫的亲戚随礼了几两银子,全家狂喜。后来老舍他爸爸死于抵抗八国联军之役,老舍成了孤儿,家里更没法揭开锅了。好像满族制度,只有当差才能支取钱粮,没有差使的旗下人是没有收入的。还不能去作买卖,满族传统认为作买卖和当手艺人是丢脸的事,立下军功者在旗下地位尊崇,旗人只有当兵和武职才是正途。
7、在古代二十两银子能不能买房子
想必古代的电视剧和电影大家都看过不少,而对这些片子里面出现的一锭金子,几个铜钱或者是动辄几万两白银的巨款,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我对这些问题一直好奇很久了,并不是对这些故事有疑义。而是无论怎么讲,对这些货币的实际价值一直没有直观印象。十两银子往桌上一扔就能换来一桌酒席,一种小吃几个铜钱,可能只是觉得有的是多钱,有的是很少钱而已。但真正的具体究起来,一两银子到底值现在的多少钱,能卖多少东西?恐怕能回答的就很少了。
-----------------------------------------------------------------
古代的金银铜等货币的购买力一直是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这部闲话水浒也将宋代的货币转换成今天的人民币以符合现代语境。无斋主人不是研究宋代货币的专家,要完全精确的换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里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估算数字,让读者可以有个基本的概念。
一般说来,古代货币基本以金,银,铜钱(其实是含铜为主的合金)为主要货币。而宋代和后来的明清两代的银本位制不同,是铜本位制,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是不作为货币使用的。铜钱的基本单位为“文“,和“贯(缗)“,一贯合1000文。宋代财政紧张的时候有过800文,850文当一贯的情形。另外还有折二钱,当三钱,当十钱等变相通货膨胀的时候。比方说杨志杀牛二那一节,牛二就曾用当三钱来让杨志试刀,当三钱顾名思义就是一钱当作三钱,而蔡京当宰相的时候甚至出过当十钱。为了简化我们的计算方法,无斋主人忽略这些因素。
在讨论古代货币的时候通常都会用上这么个假设,就是:
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虽然金银铜的相互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中,但这个假设基本上应该是合理的。当代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飞新传》的第7章“克服襄汉“一章中,曾经提到朝廷在给岳飞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万石米,四十万贯钱,以作军需。四十万贯钱以十万两银和五千两金折支,当时金银尚未作为独立的货币使用“。从而可见南宋初40万贯铜钱,相当于10万两银子和5000两金子,基本在数量级上符合上面的这个假设。
要讨论货币购买力,必须先提一下两位名家的方法。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基本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他基本是依据1两金=10两银= 10贯这个假设,而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的。.先生在他的《潜规则》一书中则是同时使用了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给出了两个数字。而.先生偏重于取由米价换算出来的那个数据。
那么根据二位先生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宋代的一贯合今天(2004年10月份)多少元人民币
1)黄金基准
国际牌价,金价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400美元为一盎司。一盎司为28.3克。宋制1市斤为640克(“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钓铜则,自记重一百斤,重64公斤“)。1市斤有16两,所以宋代1两为今天的40克。这样一算宋代一两黄金相当于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对人民币 8.23元来算,相当于4650元。根据假设1两金为10两银即10贯钱,宋代一贯铜钱相当于465元。
2)白银基准
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相当于70元人民币。
3)米价基准
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们不考虑特殊的荒年或大丰收年的话,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2.5元来计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贯铜钱合148元人民币。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三个价格,按黄金换算的465元,按白银换算的70元和按粮价换算的148元。由于我国不是主要产银国,而且工业化后提炼银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银子的价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现在的价值。显然以今天的银价作为参照体是不合理的。这从今天银价6美元一盎司金价400美元就能看出,今天的一两黄金能换66两银子,而我们假设的古代金银兑换率是1:10。而黄金的产量稳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硬通货储备。所以用黄金作为基准比较合理。
此外,虽然现代技术的大幅度发展,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使得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但是今天消费粮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据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约不到5000万人口,而今天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民以食为天,粮价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
因此无斋主人就取了个金价基准的465元和米价基准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并归整去掉零头,将1贯铜钱定为300元人民币。因此我们有下面基本换算:
1两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以这个兑换率来看看宋代官员的薪水。根据宋史职官志,宋代一个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贯,也就是合90000元人民币,年薪108万。一个普通从8品的县令月薪15贯,合人民币4500元,年薪5万4千,考虑到宋代一个县令不过管几千户人家,也算不错了。宋代除了本俸之外,还有职钱,禄粟,?呷艘铝? ,厨料, 薪炭诸物,增给 ,公用钱,给券 ,职田等名目繁多的津贴。难怪人称宋代对官员的优渥无与伦比。也难怪宋江削尖了脑袋想招安当官。
从水浒上的具体事例来看,这个兑换率也比较合理。第十五回吴用去劝说三阮入伙劫生辰纲时,吴用让阮小七用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差不多就是一两银子换300人民币的样子。此外,第十回林冲风雪山神庙,陆谦在李小二店里招待管营和差拨时曾拿出一两银子,点了三四瓶好酒,菜随便上。同样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的时候也是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一般来说一个普通小饭馆,300元人民币三个人吃的确是可以随便点菜了。
再看看水浒中其他几个例子,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30文钱一把切菜刀,也就是人民币9元,很合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时候,曾用5两银子定制了一根62斤重水磨禅杖和一口戒刀,用的是十分好铁,考虑这也算是一件上等兵器又是特别定做的,1500元人民币也不算过分。但是智取生辰纲的时候白胜卖给杨志一伙的家酿村酒要5贯钱,1500元人民币就有点太黑心了,也许是因为当时黄泥岗上白酒是稀缺商品,白胜又处于垄断地位,同时还有晁盖一伙在竞相抬价,才把这桶酒炒成天价的吧。
8、宋朝一两银子,和现在相比大概是多少钱?一贯钱又是多少?一两和一贯哪个多?生辰纲又大概是多少钱?
1文钱=人民币0.2元
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
一两和一贯一样多
生辰纲价值十万贯,也就是十万两白银,折合人民币2千万元
水浒108将(按出场顺序)
1 九纹龙 史进(史家庄少庄主)
2 神机军师 朱武(少华山大寨主)
3 跳涧虎 陈达(少华山二寨主)
4 白花蛇 杨春(少华山三寨主)
5 花和尚 鲁智深(鲁达,提辖)
6 打虎将 李忠(卖艺,史进第一位师傅,后为 桃花山寨主)
7 小霸王 周通(桃花山寨主)
8 豹子头 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
9 小旋风 柴进(柴大官人,周世宗之后)
10 旱地忽律 朱贵(梁山耳目,“忽律”即鳄鱼)
11 摸着天 杜迁(原梁山二寨主)
12 云里金刚 宋万(原梁山三寨主)
13 青面兽 杨志(殿司制使官,管军提辖使,杨家将之后)
14 急先锋 索超(大名府留守司正牌军,管军提辖使)
15 美髯公 朱仝(郓城马兵都头)
16 插翅虎 雷横(郓城步兵都头)
17 赤发鬼 刘唐
18 智多星 吴用(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
19 立地太岁 阮小二(阮氏三兄弟老大,石碣村)
20 短命二郎 阮小五(阮氏三兄弟老二,石碣村)
21 活阎王 阮小七(阮氏三兄弟老三,石碣村)
22 入云龙 公孙胜(一清道人)
23 白日鼠 白胜
24 操刀鬼 曹正(屠夫,林冲徒弟)
25 及时雨 宋江(表字公明,呼保义,“黑宋江”,郓城押司)
26 铁扇子 宋清(宋江之弟)
27 行者 武松(武二郎,打虎武松)
28 菜园子 张青(十字坡黑店)
29 母夜叉 孙二娘(张青之妻)
30 金眼彪 施恩(小管营)
31 毛头星 孔明(孔家庄,白虎山,宋江徒弟)
32 独火星 孔亮(孔家庄,白虎山,宋江徒弟,孔明之弟)
33 锦毛虎 燕顺(清风山大寨主)
34 矮脚虎 王英(清风山二寨主)
35 白面郎君 郑天寿(清风山三寨主)
36 小李广 花荣(清风寨知寨)
37 镇三山 黄信(青州府都监,秦明徒弟)
38 霹雳火 秦明(青州指挥司总管兵马统制)
39 小温侯 吕方(对影山寨主,方天画戟)
40 赛仁贵 郭盛(方天戟)
41 石将军 石勇(大名府人士,放赌为生)
42 催命判官 李立(揭阳岭黑店主)
43 混江龙 李俊(扬子江梢公)
44 出洞蛟 童威(私盐贩子)
45 翻江蜃 童猛(私盐贩子,童威之弟)
46 病大虫 薛永(卖艺)
47 船伙儿 张横(梢公,李俊义弟)
48 没遮拦 穆弘(揭阳镇一霸)
49 小遮拦 穆春(揭阳镇一霸,穆弘之弟)
50 神行太保 戴宗(江州两院押牢节级)
51 黑旋风 李逵(铁牛,江州小牢子)
52 浪里白条 张顺(渔家,张横之弟)
53 圣手书生 萧让(擅长书法)
54 玉臂匠 金大坚(擅长制印)
55 通臂猿 侯健(薛永徒弟,擅长裁缝)
56 摩云金 欧鹏(黄门山)
57 神算子 蒋敬(黄门山,精通书算)
58 铁笛仙 马麟(黄门山)
59 九尾龟 陶宗旺(黄门山)
60 笑面虎 朱富(朱贵之弟)
61 青眼虎 李云(沂水县都头,朱富师傅)
62 锦豹子 杨林
63 火眼猊 邓飞(饮马川寨主)
64 玉幡竿 孟康(饮马川寨主)
65 铁面孔目 裴宣(饮马川寨主)
66 病关索 杨雄(刽子手)
67 拼命三郎 石秀(杨雄义弟)
68 鼓上蚤 时迁
69 鬼脸儿 杜兴(李家庄主管)
70 扑天雕 李应(李家庄庄主)
71 一丈青 扈三娘(扈家庄)
72 两头蛇 解珍(猎户,孙立表弟)
73 双尾蝎 解宝(猎户,解珍之弟)
74 铁叫子 乐和(小节级,孙立妻弟,擅唱曲)
75 母大虫 顾大嫂(孙立弟孙新之妻)
76 小尉迟 孙新 (孙立之弟)
77 出林龙 邹渊(登云山头目)
78 独角龙 邹润(登云山头目,邹渊之侄)
79 病尉迟 孙立(登州兵马提辖)
80 金钱豹子 汤隆(铁匠)
81 双鞭 呼延灼(汝宁州都统制,呼延赞之后)
82 百胜将军 韩滔(陈州团练使,呼延灼讨梁山军正先锋)
83 天目将军 彭圯(颍州团练使,呼延灼讨梁山军副先锋)
84 轰天雷 凌振(大宋第一炮手)
85 金枪将 徐宁(金枪班教师,汤隆表哥)
86 混世魔王 樊瑞(芒砀山首领)
87 八臂哪吒 项充(芒砀山副将)
88 飞天大圣 李兖(芒砀山副将)
89 金毛犬 段景住(盗马贼)
90 玉麒麟 卢俊义(北京大员外,河北三绝)
91 浪子 燕青(小乙,卢俊义家童,擅长相扑)
92 铁臂膊 蔡福(大名府两院押牢节级兼刽子手)
93 一枝花 蔡庆(小押狱,蔡福之弟)
94 丑郡马 宣赞(关胜讨梁山军后合)
95 大刀 关胜(蒲东巡检)
96 井木犴 郝思文(关胜义兄,讨梁山军先锋)
97 活闪婆 王定六
98 神医 安道全(建康府太医)
99 没面目 焦挺(擅长相扑)
100 圣水将军 单廷(王玉)(凌州团练使)
101 神火将军 魏定国(凌州团练使)
102 丧门神 鲍旭(枯树山强人)
103 险道神 郁保四(曾头市)
104 双枪将 董平(东平府都监,风流双枪将)
105 没羽箭 张清(东昌府)
106 花项虎 龚旺(张清副将)
107 中箭虎 丁得孙(张清副将)
108 紫髯伯 皇甫端(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