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婚纱礼服 » 舟山买礼服

舟山买礼服

发布时间: 2023-01-06 07:49:31

1、舟山这边结婚男方要准备些什么???

婚礼新婚女子三日王传说这是宋高宗立下的规矩。康王为纪念搭救过他的红姑。下旨舟山女子出嫁,可戴凤冠,披霞帖,铺红毡,坐花矫,举大宫灯,扬布▲旗,吹吹打打喜庆三日。解放后,坐矫等习俗消失,但喜庆三日热闹一番,一直被岛民所沿袭。 定亲旧时定亲皆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讲究门当户对,故有“墙门对墙门(指大户),篱笆对篱笆(指以篱笆充院门的贫苦户)”之说。先由男方托媒传话,请算命先生卜吉,若“八字”相谐,则具果品遣媒人往请女方生辰,谓“请庚帖”,女方同意送“庚帖”给男方,谓“过帖”。男方把双方生辰“八字”置于灶神龛,三日内卜之不吉,便送还女方庚帖,卜之吉,则婚事定。再请媒人持婚书及礼物送往女家,谓“纳吉”,也叫“发送”。女方将预先为女婿及其父母等长辈准备好的鞋子、笔墨纸砚、绣袋等物放入男方礼担中作回礼,叫“过书”。然后,男方将聘礼(钱币)、样红(首饰,多为戒指、耳环和衣料)、酒饼(点心)送往女家,谓“下聘”或“下定”。解放后,提倡恋爱自由,不再有诸多繁文缛节,但少数人仍讲究八字相谐和聘礼多少。迎亲由男方择定吉日。婚期前日,男方要派人(一般为父母双全的男青年)去女方搬奁物,谓“搬嫁妆”。嫁妆多少不一,多的十箱十柜,最少也有夜桶(子孙桶)、火囱(取暖炉)、家工篮(盛放剪刀、尺、针线、零布等物的器皿)三件。男女双方家中都要办酒宴。女方办“开面酒”,新娘要请堕民嫂绞面,谓“开面”,男方办“猪肝花油萝卜羹”。入夜,由一或三位爹娘双全的未婚男青年与新郎(共二人或四人。以此凑成双数)同宿新房。次日凌晨,男方具牲礼祀神,谓“享先”。迎亲时,以堕民为使者,备花轿、请乐队至女家。女方拦轿阻止。使者“以钱馈门”得以入,谓“开门钿”,或“开门纸包”。新娘上轿前,要吃“上轿饭”,第一口吐回父母床头,示意不忘养育之恩。新娘或由兄弟“抱上轿”,或由童女“领上轿”,上轿后,女方兄弟或母亲持一碗水泼于轿上或停轿处,意为“嫁出去的囝,泼出去的水”,不准回头。中途,送娘要将轿内火囱灰倒掉一些。轿至男方,由童女请出轿,新娘要先过马鞍(木雕小鞍),谓“跨鞍入华堂”,再踩着麻袋至堂前,谓“传袋(代)”。解放以后,泼水、童女领上轿、跨鞍等俗已废。新娘步行或用自行车(80年代多用汽车)送至夫家,但享先等俗废而复萌。拜见钿拜堂时,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长辈。拜长辈时,新娘要致甜茶一杯,并与新郎一起跪拜。长辈都有包着钱币的红包相赠,谓“见面礼”,也叫“拜见钿”。此俗在乡村今仍盛行,但新郎新娘不再跪拜,改用鞠躬或合掌礼拜。叩头钿新娘也要备一些装有少量钱币的红纸包,准备在接受夫家主要亲属的小孩叩见时分送,谓“叩头钿”。相传,在使用金属币时,新琅将铜币用彩线扎好,系以缨坠,挂于前来叩头的小孩胸前,故称“新娘子铜钿牌”。今此俗仍行,但小孩不再行叩头礼,新娘只需把红包交其婆婆分送即可。讨个“生”字拜堂后,新娘入洞房,由一长者捧喜果盘至堂前,将盘中十多样干果抛向华堂,让贺客小孩抢食。各果都有吉祥之意,枣子谓“早生贵子”,桂圆谓“蟾官折桂”。还故意掺进生的花生、瓜子、黄豆等,小孩食之,不约而同会喊“生的”、“生的”。新郎家图的就是讨个“生”字,意谓新娘不久就会生下贵子。贺郎有两重内容:一、新郎的舅妈、姑妈等至亲,在婚期临近前要送老母鸡、胖蹄等给新郎补养身体。二、喜日簇散后,主人于新房内设糖果、菜肴,邀亲朋八人入房围坐,互唱贸郎调,其余宾客站立四周,笑闹相贺,这是舟山婚礼中的传统习俗之一。解放后,此俗仍存,但有变化,一般为晚宴后由男女傧相若干在华堂围坐于“贺郎桌”(由三张八仙桌拼成)的两边,新郎新娘坐上位,二位郎头傧(贺会的主持人)坐下位,宾客站立四周,以说唱嬉闹相贺。男女傧相也可互贺以增加热闹气氛。郎头傧以唱贸郎调为主,“贺郎调”七字一句,多系演唱人即兴之作,多数为祝贺新人早得贵子、长大有出息等吉利词,也有要新郎新娘表演节目的。80年代起,此俗渐衰,多以放电影、录像代之,并以此飨谢宾客。城镇青年则有以茶话会形式代之。闹新房新婚三日内晚上,亲朋可潜入洞房取出物件,翌日向新郎新娘索取烟糖果钱,再将质物归还,也叫吵房。吵房者不论长幼尊卑,谓“三日内呒大小”。安心婚后第三天,女方兄弟持新娘在家穿过的旧衣服与女红工具及荤素菜看,看望新出嫁的姐(妹),要她从此安心于婆家。回门新娘和新郎或在结婚当日午餐后,或第三天回娘家,谓“回门”。一些海岛因交通不便。有在一月或一年甚至数年后才回门的。结婚当日回门的,要当晚赶回,婚后第三天回门的,多在娘家宿上几夜。文明结婚民国时始流行。多以公共场所为结姻处,新郎新娘穿礼服立于下位,证婚人立于上位,介绍人(媒人)立于旁,宾客分坐左右。先由证婚人致贺词后,双方交换饰物并于婚书上盖上章,再由主婚人、介绍人盖章。新郎新娘互行相见礼,向来宾行礼作谢,时佐以乐歌。举行文明结婚,见面钿仍不可少。   

2、舟山专卖平时穿的旗袍还有新娘礼服的店有吗?我快结婚了不知道哪里买??

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德仁坊3幢106号有一家旗袍老店 (秦艺旗袍) 名气很大 各种旗袍 新娘礼服 唐装 都可以订做

3、舟山的风俗习惯

舟山 习俗
婚礼新婚女子三日王传说这是宋高宗立下的规矩。康王为纪念搭救过他的红姑。下旨舟山女子出嫁,可戴凤冠,披霞帖,铺红毡,坐花矫,举大宫灯,扬布▲旗,吹吹打打喜庆三日。解放后,坐矫等习俗消失,但喜庆三日热闹一番,一直被岛民所沿袭。

定亲旧时定亲皆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讲究门当户对,故有“墙门对墙门(指大户),篱笆对篱笆(指以篱笆充院门的贫苦户)”之说。先由男方托媒传话,请算命先生卜吉,若“八字”相谐,则具果品遣媒人往请女方生辰,谓“请庚帖”,女方同意送“庚帖”给男方,谓“过帖”。男方把双方生辰“八字”置于灶神龛,三日内卜之不吉,便送还女方庚帖,卜之吉,则婚事定。再请媒人持婚书及礼物送往女家,谓“纳吉”,也叫“发送”。女方将预先为女婿及其父母等长辈准备好的鞋子、笔墨纸砚、绣袋等物放入男方礼担中作回礼,叫“过书”。然后,男方将聘礼(钱币)、样红(首饰,多为戒指、耳环和衣料)、酒饼(点心)送往女家,谓“下聘”或“下定”。解放后,提倡恋爱自由,不再有诸多繁文缛节,但少数人仍讲究八字相谐和聘礼多少。

迎亲由男方择定吉日。婚期前日,男方要派人(一般为父母双全的男青年)去女方搬奁物,谓“搬嫁妆”。嫁妆多少不一,多的十箱十柜,最少也有夜桶(子孙桶)、火囱(取暖炉)、家工篮(盛放剪刀、尺、针线、零布等物的器皿)三件。男女双方家中都要办酒宴。女方办“开面酒”,新娘要请堕民嫂绞面,谓“开面”,男方办“猪肝花油萝卜羹”。入夜,由一或三位爹娘双全的未婚男青年与新郎(共二人或四人。以此凑成双数)同宿新房。次日凌晨,男方具牲礼祀神,谓“享先”。

迎亲时,以堕民为使者,备花轿、请乐队至女家。女方拦轿阻止。使者“以钱馈门”得以入,谓“开门钿”,或“开门纸包”。新娘上轿前,要吃“上轿饭”,第一口吐回父母床头,示意不忘养育之恩。新娘或由兄弟“抱上轿”,或由童女“领上轿”,上轿后,女方兄弟或母亲持一碗水泼于轿上或停轿处,意为“嫁出去的囝,泼出去的水”,不准回头。中途,送娘要将轿内火囱灰倒掉一些。轿至男方,由童女请出轿,新娘要先过马鞍(木雕小鞍),谓“跨鞍入华堂”,再踩着麻袋至堂前,谓“传袋(代)”。解放以后,泼水、童女领上轿、跨鞍等俗已废。新娘步行或用自行车(80年代多用汽车)送至夫家,但享先等俗废而复萌。

拜见钿拜堂时,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长辈。拜长辈时,新娘要致甜茶一杯,并与新郎一起跪拜。长辈都有包着钱币的红包相赠,谓“见面礼”,也叫“拜见钿”。此俗在乡村今仍盛行,但新郎新娘不再跪拜,改用鞠躬或合掌礼拜。

叩头钿新娘也要备一些装有少量钱币的红纸包,准备在接受夫家主要亲属的小孩叩见时分送,谓“叩头钿”。相传,在使用金属币时,新琅将铜币用彩线扎好,系以缨坠,挂于前来叩头的小孩胸前,故称“新娘子铜钿牌”。今此俗仍行,但小孩不再行叩头礼,新娘只需把红包交其婆婆分送即可。

讨个“生”字拜堂后,新娘入洞房,由一长者捧喜果盘至堂前,将盘中十多样干果抛向华堂,让贺客小孩抢食。各果都有吉祥之意,枣子谓“早生贵子”,桂圆谓“蟾官折桂”。还故意掺进生的花生、瓜子、黄豆等,小孩食之,不约而同会喊“生的”、“生的”。新郎家图的就是讨个“生”字,意谓新娘不久就会生下贵子。

贺郎有两重内容:一、新郎的舅妈、姑妈等至亲,在婚期临近前要送老母鸡、胖蹄等给新郎补养身体。二、喜日簇散后,主人于新房内设糖果、菜肴,邀亲朋八人入房围坐,互唱贸郎调,其余宾客站立四周,笑闹相贺,这是舟山婚礼中的传统习俗之一。解放后,此俗仍存,但有变化,一般为晚宴后由男女傧相若干在华堂围坐于“贺郎桌”(由三张八仙桌拼成)的两边,新郎新娘坐上位,二位郎头傧(贺会的主持人)坐下位,宾客站立四周,以说唱嬉闹相贺。男女傧相也可互贺以增加热闹气氛。郎头傧以唱贸郎调为主,“贺郎调”七字一句,多系演唱人即兴之作,多数为祝贺新人早得贵子、长大有出息等吉利词,也有要新郎新娘表演节目的。80年代起,此俗渐衰,多以放电影、录像代之,并以此飨谢宾客。城镇青年则有以茶话会形式代之。

闹新房新婚三日内晚上,亲朋可潜入洞房取出物件,翌日向新郎新娘索取烟糖果钱,再将质物归还,也叫吵房。吵房者不论长幼尊卑,谓“三日内呒大小”。

安心婚后第三天,女方兄弟持新娘在家穿过的旧衣服与女红工具及荤素菜看,看望新出嫁的姐(妹),要她从此安心于婆家。

回门新娘和新郎或在结婚当日午餐后,或第三天回娘家,谓“回门”。一些海岛因交通不便。有在一月或一年甚至数年后才回门的。结婚当日回门的,要当晚赶回,婚后第三天回门的,多在娘家宿上几夜。

文明结婚民国时始流行。多以公共场所为结姻处,新郎新娘穿礼服立于下位,证婚人立于上位,介绍人(媒人)立于旁,宾客分坐左右。先由证婚人致贺词后,双方交换饰物并于婚书上盖上章,再由主婚人、介绍人盖章。新郎新娘互行相见礼,向来宾行礼作谢,时佐以乐歌。举行文明结婚,见面钿仍不可少。

此外,解放前盛行养童养媳、租妻、典妻、纳妄、抢妻(将新娘。抢来成婚)、重男轻女等陋习,解放后皆严禁,但渔农村居民仍有重男轻女思想。

生育送催生衣女子怀孕临产前,娘家要备婴儿衣物襁褓,送往婿家。谓“送催生衣”。婆家接过催生衣时,即展开,意祈“生产顺利”。

送生母羹女子在做产期,谓“生母”。娘家要送面条、红糖、蛋、肉、鱼、鸡另物让生母补身体。丰盈奶水,谓“送生母羹”,又称“挈糖面”。除娘家外,姑妈、舅母骂近亲也要送“生母羹”。近年,有以钱代之的。

吃开口奶婴儿一出世,需向别家正哺乳妇女讨一匙奶汁喂之。生男讨女婴之后的奶,生女反之。喂奶前,先喂一口黄连汤,一为解毒,二为讨“先苦后甜”的吉利。解放后,一些在医院出生的婴儿都不再吃“开口奶”。

办满月酒婴儿满月,要办酒庆贺,尤重头生儿或独生子的满月酒。旧时,重至轻女思想严重,生了男孩,除办满月酒外,还要办“三朝”、“周岁”等酒签庆贺,生了女儿则不庆贺或降低档次。满月日。,外婆家要送衣物、食品和彩线(“长寿线”)扎成的装有钱币的红包,并挂红包于婴儿胸前,谓“铜钿牌”。亲戚朋友亦送钱币志贺。家内设祭享神祀祖,摆筵招待宾客。婴儿要剃满月头,戴狗头帽,穿一口钟、虎头鞋,由长辈托着,撑着凉伞,串街走巷兜一圈,邻人互抱相看,戏称兜圈的男孩“寻老婆”、女孩“寻老公”等等。是日,婴儿多用公鹅头冠瘤开荤,意谓儿童跌胶时会像鹅头一样昂起,不伤头面。

忌讳产妇称红人,月内不能串邻走舍。产房称红房。非侍值人员不进房内,边过红房的人,一月内不进寺庙礼拜。长辈一般不入红房,意谓婴儿过早见到长辈会“折福减寿”。满月后,婴儿第一次去外婆家,须在鼻尖上抹镬煤“避邪”,俗谓“乌鼻头管望外婆”。婴儿走亲眷,如回家时天色已暗,要让婴儿身上披一方布▲,用别针或缝衣针别于衣帽上,以“避邪”。

夜啼婴儿夜啼不安,吵闹不休,家长多用红纸写上“天赤赤,地黄黄,小儿夜哭在娘房,过路君子读一遍,一夜睡到大天亮”的谶语,趁无人看见时贴在路旁墙上,以为有人读后婴儿可安然入睡,不再夜啼。

????寿诞做生即做寿。30岁为头寿,俗称“三十不做寿,四十不会富”。60岁为大寿,70岁、80岁尤甚。做寿排场大小视家境贫富而定,旧时,穷苦人家做生很简单,有“穷好日(结婚)、富做生之说。做生有“四十不做生,做九不做十”的规矩,因“四”与“死”谐音。祝寿不在正十,60寿辰,在59岁时举行。做生时,已出嫁的女儿要挑寿担,其他亲戚也要送寿礼祝贺。寿礼厚薄视家境好坏而别,有“四色”、“八色”等。四色合“高(糕点)、桃(寿桃馒头)、祝(大红寿烛)、寿(长寿面)”。八色另加“玉(猪肉)、堂(红糖)、富(烤麸)、贵(桂圆荔枝)”。大户人家还送寿联、寿轴,普通人家送鸡、肉、面、蛋,穷人家也少不了寿面、馒头。做生时,先祭祖,再设筵酬宾客。解放后,此风一度泯灭,近几年又风行,且排场甚大,做大寿时,寿担有花上上千元的,也有改用钱物代替寿担的。

吃六十六块肉父(母)到66岁时,女儿家需买肉切成66块煮熟送给父(母)吃,以祝其健康长寿。古有“六十六,阎罗大王请吃肉”之说,以为父(母)已吃了女儿送的66块肉,就不会受阎罗大王之邀了。

阴寿即为亡父母做生。仪式如生人做生,也分请帖,日其庆,具名“追请子”。应请者也送糕、桃、烛、面礼品。如在寺院做阴寿,还要拜忏,或一、三、七日不等。一般人家的阴寿则较简单,一桌羹饭而已。此俗现已不多。只是在亡父(母)生日做一桌羹饭以示纪念。

探望病人有人生病,亲戚朋友、邻居多探望之。但若病人生命垂危,或病人是长期病躺在床上的成人,看望时,多择上午或正午,而忌午后、黄昏,更忌晚上探望。以为上午、正午朝气充足,可免病人的“祟邪引到自身上”。初次看望病人时,要带水果、糕点等礼物,富裕者选送参茸补品。

丧葬送终病人垂危时,子女须站立其旁。当病人喉底浓痰淤塞(谓“海底痰”),知其将逝,亲人须持一碗薄粥喂其咽下,谓“吃依样饭”。子女均以能赶上为长辈送终为幸。人亡后,要替其休浴、理发、更衣,移尸堂屋,陈菜饭祭奠,谓“移尸羹饭”。

脚后灯烧荐包移尸入堂屋后,在死者脚后点一盏油灯,也叫长明灯,不能吹熄。并将死者睡过的席褥等物,按一定方向焚烧于三岔路口,叫“烧荐包”。意为人去,铺盖相携。

报讣音死者家属要派人把死讯及殡期立即告知众亲戚,谓“报讣音”,报讣者倒掖雨伞,到了亲戚家,雨伞仍倒放,报知后要喝一杯茶,路远者吃一餐饭。亲戚闻讯后,要以哭声相报,如无人啼哭,即以砸瓦爿代之,并在报者走后,把他用过的杯、碗敲碎,筷子扔掉,再分别亲疏,备大红重被和香烛果品等祭物,前往吊唁。

守灵晚上,亲人守于尸侧,谓“守灵”,也叫“陪尸”。移尸入棺,叫“入木”或“落硷”。落硷时辰须请阴阳先生择定,一般选在涨潮时分,意为死者灵魂能按时乘船,可一帆风顺到达阴间。钉棺时,亲人抚棺围哭,一人间“某病愈否”?一人答以“好了”,直到问完死者生前的病痛为止。

戴孝死者家属及亲戚都要穿白戴麻。系细麻绳于手腕和颈项,脚穿白鞋(穿至“五七”),鞋后帮皆缝有二指宽的红布。出殡日,全身着白,孝子穿“斩衰服”(麻制的丧服,下沿不缝边),披麻饰(直经),戴白帽,上套三梁冠(用草绳制成),手握孝杖棒;同辈亲人服“齐衰”(麻衣下沿缝边),孙子戴白帽,上套二梁冠;女儿穿白衣,戴“孝斗”;同族亲人,穿戴白布衣冠,疏者仅戴白帽。解放后乡村居民多沿袭之,城镇居民多戴黑纱布代之。

醮杠出殡日,抬棺出中堂停放路边,专有一人边往棺差上浇老酒边念祝词,谓之“醮杠”,时众人哭声皆停。杠词内容有对死者的悼辞或赞辞,赞扬死者生前的为人,也有对死者儿孙的祝愿辞等。此俗土葬者仍行。

做七从死者寿终日起,每七天设奠一次,以“五七”最隆重,由已出嫁女儿主办。是日,婿家要挑礼担。备香烛、纸锭、荤素菜看等。至“七七”为止,谓“满七”。

百日﹒周年死者死后一百天,要做“百日”。一年后,要做“周年”羹饭,且连做三年。百日、周年时,至亲也要聚会悼念亡灵。以后每逢死者死期,皆做“忌日羹饭”。

六月十二夹寿材一般盛行土葬的渔农村,夹(做)棺材皆选农历六月十二日,传说这天是彭祖诞辰日,可得长寿。生前做的棺材,称寿材。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