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婚纱礼服 » 周朝礼服

周朝礼服

发布时间: 2022-11-23 22:14:44

1、周朝服饰的女服服饰

鞠衣:为王后率领民妇礼祭蚕神、告桑的礼服,也是诸侯之妻帮助君王礼祭宗庙的祭服。
展衣:又称襢衣,为王后礼见君王及大宴宾客的礼服,也是卿大夫之妻帮助君王礼祭宗庙的祭服。
禄衣:为王后燕居时的常服,也是士之妻帮助丈夫助祭的祭服。
唇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

2、中国式嫁衣,不同朝代色彩搭配,你认为哪种更潮?

在我们印象当中古代女子甚至八九十年代,女人出嫁都是穿着大红嫁衣,有些北方地区还披着大红盖头,那么在我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女子出嫁婚服又是怎样的呢?在古代《礼记.郊特牲》中有记载:"说婚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意思就是说当时也相当重视婚礼,人们办婚礼不奏乐,一切讲究低调,所以新娘出嫁不用红色,原因是因为太抢眼,不用红色那用什么颜色呢?

《仪礼.士婚礼》中有记载:从周朝开始,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婚服的色彩遵循的是“玄纁制度”,婚礼当天新郎官头戴“爵弁”,身穿"玄端礼服",新娘则穿“玄色纯衣纁袡礼服”,玄纁指的是黑色和浅红色的搭配,黑色为主,浅红色为辅,比如电视剧《芈月传》中芈姝嫁给秦王嬴驷的礼服就是如此。

黑色的礼服看起来有些深沉,为啥周朝王朝婚礼礼服要选择黑色呢?在周朝人眼中,黑色最为尊贵,玄纁为天地之色,玄为天的颜色,纁为大地的颜色。

随着朝代变更,古人对嫁衣的色彩喜好也慢慢变更,到了魏晋南北朝玄纁色嫁衣不再受欢迎,而是喜欢上了白色嫁衣,据晋朝古书《东宫旧事》记载:“太子纳妃,有白纱,白绢纱,并紫玉维”,有点奇怪的是从古至今都有白丧红娶的说法,为什么南北朝的人结婚却偏爱白色嫁衣,因为在当时人们热爱玄学,追崇以人为本、返璞归真、清新淡雅的境界,而白色尤其是无暇的白色正是这种意境的最好体现。白色嫁衣穿着有一股仙气。

隋朝之后,历史上最大胆最奇葩的婚服配色:红配绿,新郎穿绯红色的袍子,新娘穿青绿色的衣裙,这可谓是将中国古代婚服推上了潮流的浪尖,并将这种时尚一直持续到了宋朝,比如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六姑娘和顾廷烨的红配绿婚服,历史背景正是北宋。

那为什么当时流行这种“红男绿女”,原因是当时朝廷颁布了一项极其重要的制度:科举制度,男人这个时候都喜欢红色,代表地位和成功,青衣黛眉多用来形容女子的婀娜与美丽,所以女子的嫁衣就成了青绿色。

这之后到了明朝,有趣的是婚服配色来了个对调,由红男绿女变成了红女绿男,新郎穿青绿色状元服,新娘则头戴红盖头、身穿红褙子、红罗裙,直到清朝男女才开始都穿红色婚服,今天的中式婚礼也就是从那个时候传承过来的。

无论是黑配红,还是白纱裙,红配绿,亦或是红配红,有一点始终没变:那就是对婚姻的期盼,对幸福的渴望。对于婚服色彩的搭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不知道看完这篇文章后,大家更钟意哪个朝代当时婚服的潮?

3、周朝的服饰

促使服装发挥它的功能,达到它「天下治」的目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服色。服色有两大功能:一是区别身份地位;二是表示所处的场合。古代政府对全天下的人,都有规定的服色,尤其,天子、诸候至百官,从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详细规定,他们几乎是穿着制服,因穿制服的人,多属上层阶级,是人们企羡的对象,因此制服服色强烈地影响一般的流行服色。时代不断变迁,中国文化中不断加入外来文化,流行服色也会反过来影响制服服色,在这两种服色文化互相激荡的结果,产主了这段看似变化不大,事实上又有翻天覆地改变的服装史。古代的服装,依穿着场合,主要可分为:礼服、朝服、常服叁类,每类又可分几种,原则是地位愈高的人,得以穿的种类愈多,可以用的颜色愈多。就让我们看看中国之服装史吧……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
商周时代的服饰: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春秋战国的衣服,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这种衣服叫「深衣」。还有一种「单衣」,是没有里子的宽大衣服。他们头上还戴「帻」;帻是用来包住头发的头巾,不让它们披散下来。
这个时期,游牧民族所穿的短衣、长裤、靴子,也传进外国,这种帅气的服装穿着起来,行动的确是方便多了。

男服服饰:
冕服:礼服中最专贵的一种,冕服均在祭典中穿着,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组成。冕服的主体是玄衣、衣裳上面绘绣有章纹,而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九章纹冕服。衣裳之下,衬以白纱中单,即白色的衬衣,古代衬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鞋是双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礼时穿赤色的。
弁服:其隆重性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与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为爵弁,韦弁、冠弁等几种,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颜色。
玄端:为天子的常服,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古代凡是服礼都是上衣下裳不相连,惟此种衣裳是上下相连,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

女服服饰:
禕衣:为王后从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褕翟:为王后从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画褕翟纹十二章纹,褕翟羽色亦为五采。
阙翟:为王后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从君祭宗庙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缯的翟纹。
鞠衣:为王后率领命妇祭蚕神告桑的礼服,亦为诸候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
展衣:又称襢衣为王后礼见王及宴宾客的礼服,亦是卿大夫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
禄衣:为王后燕居时的常服,亦为士之妻从夫助祭的祭服。
纯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
其实,百科里都有详细的介绍啦~

4、周代冠冕服那些制形成的重要史实有哪些

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了周代逐步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西周的社会生产力比商代有了长足的进步,

等级制度逐步确立,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冠服制度,表现在贵贱有等、衣服有别。王室公卿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的形式、颜色和图案。祭祀有吉服,朝拜有朝服,丧葬有凶服,根据地位高低,在服饰的装饰纹样和颜色上也各不相同。周王朝还设有司服一职,掌管王室服饰。冠服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服饰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冠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儒学,则把恪守祖先成法作为忠孝之本,强调衣冠制度必须遵循古法,特别是作为大礼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弃先王遗制,故称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唐高祖李渊(公元618年至636年)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装的律令,计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后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妇之服六。内容基本因袭隋朝旧制,天子的14种服装为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恰。皇太子的六种服装有衮冕、远游冠、公服、乌纱帽、弁服、平巾帻。群臣的22种服装有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进贤冠、远游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侧注冠)、委貌冠(与皮弁同制)、却非冠、平巾帻、黑介帻、介帻、平巾绿帻、具服(朝服)、从省服(公服)、婚服;皇后的三种服装有袆衣、鞠衣、钿钗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种服装有褕翟、鞠衣、钿钗礼衣。命妇的六种服装有翟衣、钿钗礼衣、礼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钗礼衣。
以上各类服装的配套方式和服用者对象及服用场合,《唐书·车服志》都有详细说明。凡是从祭的祭服和参加重大政事活动的朝服(又称具服)、制度与隋朝基本相同,而形式上比隋朝更富丽华美。一般场合所穿的公服(又称从省服)和平时燕居的生活服装常服(又称燕服),则吸收了南北朝以来在华夏地区已经流行的胡服、特别是西北鲜卑民族服装以及中亚地区国家服装的某些成分,使之与华夏传统服装相结合,创制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装新形式。其中像缺胯袍、半臂、大口裤等都是例子。缺胯袍就是直裾,左右开衩式的长袍,它可以和幞头、革带、长靿靴配套,成为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装形式。唐代官服发展了古代深衣制的传统形式,于领座、袖口、衣裾边缘加贴边,衣服前后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后襟下缘各用一整幅布横接成横襕,腰部用革带紧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宽袖式两种。
唐代冠服制度在武德令推行之后,也在不断修改完善,它上承周汉传统,从服装配套、服装质料、纹饰色彩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系列,对后世冠服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以前,黄色上下可以通服,例如隋朝士卒服黄。唐代认为赤黄近似日头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故赤黄(赭黄)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赭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的色彩。唐高宗李治(公元650年至683年)初时,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黄(如色光偏冷的柠檬黄等),至唐高宗中期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恐黄色与赭黄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黄。从此黄色就一直成为帝皇的象征。

5、周代冕服的十二章纹样分别是什么 有何寓意

周代冕服的十二章纹样分别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通过十二种不同寓意与寄托绘或绣在衣服上,多元的展现帝王风范与威严。

冕服作为古代最为隆重的礼服,其隆重之处并非仅仅是它外在视觉的美,而更为重要的是它的象征性——象征着帝王权力、地位的至高无上,象征着帝王尊贵的身份、象征着美好品德等。

(5)周朝礼服扩展资料:

夏代出现了君王祭祀用的冕服,商代可能已经拥有冕服制度,至周代定制规范、完善,自汉代以来历代沿袭,源远流长,虽冕服的种类、使用的范围、章纹的分布等等屡有更定、演变,各朝不一,情况较为繁复,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至清朝“剃发易服”在中国亦随之终结。

晋、宋、南齐时期都是用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黻为十二章纹,其中没有宗彝。

到了梁朝,上衣有日、月、星辰、龙、山、华虫、火、宗彝八章,下裳有藻、粉米、黼、黻四章,共十二章。天监七年,龙纹改为凤凰。

6、周朝男女都穿什么衣服?

衣服的颜色分正色和间色。 赤,青,黄, 白,黑是五种正色。 绿,红,碧, 紫,赤红为五种间色。上衣下裳不同色。朝服君臣同色都是 黑衣素裳。只有失去官位的大夫才穿上下颜色相同的衣裳。但天子朝服却是衣裳同色素衣素裳。

布料按贵重依次为粗葛布,细葛布,细麻布, 帛(丝织),缯(粗绸),织缎等。每个阶层的人穿用不同的布料。 《礼记》上有“士不衣织”的规定。织是高级面料,一般士大夫是不可以用它来做衣服的。 衣服的穿着还要里外一至,里面的衣服和套在外面的衣服布料要一样。 不能外穿帛服里着布衣。

一般情况下士大夫以上直至君王在朝上及其它正式场合均穿三件上衣:外衣, 中衣,内衣。

内衣冬穿裘皮,春秋有茧,袍,炯,褶。茧是用新棉做的, 袍是旧絮 为之, 炯是单层无里之衣, 褶是表里皆用帛制的双层上衣。夏天则穿细葛布或粗葛布做的衣服。

外衣也称礼衣,即朝服, 祭服,丧服等。 外衣皆直领,对襟,衽在左襟之上。衣衽通常情况下 总是摺于衣内,而露出中衣,这叫裼。如遇重大庄严场合,则合衽掩其中衣,这叫袭。中衣衣领多以华美贵重之物为之,且花纹图案绣于中衣之上,故常裼露而显其美。

7、周朝与汉朝的服饰区别

一、西周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有着十分严密的阶级制度,无论是礼仪,还是服饰。尤其是服装。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志,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更是非常严格。

这个时期的汉服,大致沿袭商代服制,但在细节上略有变化。首先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发展成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领右衽。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裙或裤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

二、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诞生了一种重要的汉服——深衣。即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而得名。

深衣延续了汉服交领右衽的特点,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裙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样式,外观区别在于下身是否有围绕的线条。

除此之外,由于这一时期纺织和染色技术已经非常发达,相较以往,汉服出现了很多繁复华丽的图案。

三、汉朝

汉朝是中国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平民开始穿着精织服饰。

汉代曲裾深衣和直裾,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首先是曲裾深衣,具有通身紧窄、长可曳地的显著特点,其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以表示出女性的文静与优雅。衣袖方面,有宽窄两种样式,袖口大多镶边。同时,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而直裾这种服饰,虽然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由于古代裤字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因而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

穿着这种裤子,就必须用外衣掩住,否则裤子就会外露,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不过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加上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同样是在汉朝,作为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的襦裙,其样式也发生了改变,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

不过,襦裙的样式尽管有所改变,但自战国直至明朝前后二千多年间,有所变化的只是长短宽窄,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汉服发展到汉朝,已经可以说基本奠定了以后各朝代的服装的基础,往后各朝代汉服的改良和发展,基本上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变化的。但在后代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融入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也创造或者衍生出了新的样式。

8、周朝服饰的介绍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领右衽。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裙或裤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西周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大大发展和提高了,物质明显丰富起来,社会秩序也走向条理化,并有了规章制度。服饰形制也由于尊卑等级的存在、礼仪的需要而进一步规范化,被纳入礼治范围,尊卑贵贱,各有分别。这时候服饰的专用界限等级标志开始清晰,品种类别也相应地增加,像宫室中拜天地、敬鬼神时专有祭礼服,上朝大典时有朝会服,军事之中专有从戎服,婚嫁之仪专用婚礼服,吊丧时又有丧服。衣裳虽然还是采用上衣玄下裳黄,但在官职服饰中增加了裳前襟的大带(大带是用丝织或缂制成,宽四寸)、玉(以玉为原料,以丝带连系在腰间的挂饰)。另外在服色上也开始有了等级差别。西周的服式除宽衣长带的特有风格以外,还吸收了北方鲜卑族(今锡伯族)以带钩束腰的服饰花色(在丝带的接头处,以金、银、铜或铁等金属制成的精细的勾或扣)。

9、周朝服饰制度是什么?商周时代的服饰有何特征?

周朝服饰制度

冠服制度:西周最大的贡献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就是礼服制度(也叫冠服制度)的完善。西周时期的礼服制度也是上衣下裳款式,只不过头要戴冠(那时的各种冠已发展完善,并延续后世),衣裳要有等级,要有章纹,出现敝膝,组玉等相关礼服配件,这样完善的礼服系统一直延续到明。当时礼服的主要等级,有冕服弁服,之所以这样叫,取决于相关配套的冠的款式,比如戴冕就是冕服,戴弁就是弁服,他们仍旧是上衣下裳制,只不过是冠与章纹,配件等级的不同而已。冕服弁服作为礼服的高等级别,一直延续到明。只不过那时天子,诸侯王,公卿,大夫都可以都可以穿冕服,后来中央集权的加强,只天子,诸侯王能穿了。那时的女子礼服,王后已经开始穿翟衣,当时王后有六种翟衣类礼服。

上衣下裳:那时的常服还是上衣下裳为主流,款式不变。只不过袖日趋发展变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衣裳也逐渐变宽。

发型:当时西周的男子无论各地大部分都已将辫盘到头顶,而无再有商时披头散发的习惯,当然一些偏国除外,不过束发已成为全国统一推行的标准,对于汉民族男子千百年来的发式,起到了奠定作用。

冠帽巾:那时的冠已发展齐全完善,基本后世的冠在当时都可以看到,有鹊尾冠,尚冠,长冠,筒冠,冕,弁等。帽类在当时也有了雏形。

商周时代的服饰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春秋战国的衣服,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这种衣服叫「深衣」。还有一种「单衣」,是没有里子的宽大衣服。他们头上还戴「帻」;帻是用来包住头发的头巾,不让它们披散下来。

这个时期,游牧民族所穿的短衣、长裤、靴子,也传进,这种帅气的服装穿着起来,行动的确是方便多了。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