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装婚纱
1、弱弱的问下西藏拍婚纱照哪里好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中心西北的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具有很强的历史感。所以各位姐妹儿想去西藏拍婚纱照,那么布达拉宫将是首选之地。如果不相信,那么就看一下其他姐妹儿在布达拉宫拍婚纱照的效果吧!
大昭寺
这是游人大爱的拍摄点,主要是为了拍摄虔诚的朝拜者,坐在艳遇墙前慢慢等待你心中最感动的画面吧!如果要拍大昭寺,最好是太阳落山时候,这时,红墙金顶都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气息。
羊卓雍措
羊卓雍措是喜马拉雅山北麓的内陆湖泊,据民间传说,它是天上一位仙女下凡变成,那里,湖光山色之美,非常适合拍浪漫柔情的婚纱照,尤其是藏装婚纱照。(羊卓雍措最好的拍摄点是冈巴拉山口,不过风很大。
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也是西藏最早的建筑之一,具有浓郁的西藏文化气息。雍布拉康最佳拍摄点有两个,一个是泽当方向离雍布拉康700米左右的公路旁的坡上,可以将其与山一起拍出来,很有气势,时间最好是下午和傍晚。另外,还可以在雍布拉康北边的山上,以雅砻河谷为背景拍摄。
纳木措
纳木措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风景相当之壮观,其最佳拍摄时机是清晨和傍晚,被金色阳光笼罩的雪山衬上纯净珍珠般的纳木错、弧形的湖岸线。傍晚,天空的云彩很多变,也值得等候。所以说任何时候到纳木措你都不会失望,但是因为冬天太冷,不能住宿,所以除非自己开车,不然是等不到夕阳或日出的,有时候还会大雪封山,去都去不了。
桑耶寺
桑耶寺位于山南市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桑耶乡的哈布山下,周围河渠索绕,树木葱茂,密集成林。它自创建至今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西藏文物古迹中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寺院,最壮丽的建筑。
罗布林卡
罗布林卡俗称拉萨的颐和园,藏语为“宝贝公园”。其建筑以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登明久颇章为主体,有房374间,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的、古迹最多的园林,已被辟为人民公园。
2、我7月西藏游玩需要准备哪些
选择7月份去很明智,因为7月份是全年氧含量最高的月份(60%)。到西藏旅游,要看你到哪些地方,如果在海拔4000左右的地方(山南、拉萨、灵芝),跟内地没有多少差别(氧含量稍微少点);如果要到海拔5000米以上,如喜马拉雅山大本营(5200米),那曲地区等,就要考虑多带点保暖的衣服和鞋,早晚温差大;另外,西藏的阳光很厉害,注意防晒。西藏最大的好处,没有小虫子骚扰你,不担心这点。在西藏,但要注意千万不要感冒,因为西藏无小病(得病就是大病)。如要爬上,注意保护好手,在西藏,划破手指血都难止住的。高原反应要看个人的体质,体质好,恢复要三天,体质不好,要7天。
3、图片上看到西藏有婚纱摄影 风景还蛮不错的 就是不知道大概价格是多少 可以穿藏装拍婚纱吗?
不知道价格。
但是你不能穿藏装拍婚纱,除非你是藏族的。
平时拍照可以穿藏装,结婚的时候,最好穿本民族的服装,绝对不能为了好看穿其它民族的服装。
4、四川省哪里有藏族服装出租啊?谢谢!
当然是阿坝州、甘孜州有了,离成都近一些的就去康定,肯定有出租藏族服装的,因为有的人去拍藏装婚纱照就在那里可以租的。
5、哪些家乡民风民俗因为人们的观念在转变,正在悄悄地发生变革
正在变化中的民风民俗
(作者:马文杰)
当代藏族人已经越来越强烈感觉到民风民俗的渐变。从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起居说起,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发现,这些不变当中的万变,竟是如此的迅速和普遍。
陶质器具的使用有5000年历史
人类使用陶质器具的年代,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距今一万年左右。目前发现的西藏区内人们使用陶质器具的年代,约当距今5000年左右。陶器的发明,是人类又一次征服自然的标志。这是土与火的艺术,是人类学会用火后第一次使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实践。一般认为,陶器是随着史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定居生活而出现的。它与磨制石器、弓箭等工具的同时或先后出现,成为考古学文化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经过上千年陶器制作的发展,中原地区到公元前10-11世纪的商代后期,开始出现原始瓷,从而使陶器产品的制作渐渐变得衰落起来。目前西藏境内还未从地下发掘出瓷器完形器,残片以及瓷窑。据《汉藏史集》记载,松赞干布曾孙都松芒布杰时期,瓷器制作技术从汉地传入吐蕃,赞普命汉地派来的工匠在索那唐波烧制了上、中、下三等32只大小不同的瓷碗。当然,目前我们还不能说这就是西藏瓷器的起源,但是对山南地区扎囊县普布瓷器作坊的考古发现,则说明我们对西藏瓷器生产的研究已开始取得突破性进展。扎囊县普布瓷器作坊应兴盛于明代晚期和清代早中期,清代晚期开始衰落以至于废弃。其产品的高脚杯或矮脚杯均无记载,但有时却带有一个家庭的标志。这里生产的瓷器流传于整个西藏,甚至一直到尼泊尔。而今,陶瓷器的使用正在悄悄消隐,悄悄发生着变化---
塑料酒罐、酒壶和玻璃酒瓶代替陶质酒罐
传统藏族盛酒器中最为常见的莫过于陶质酒罐,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在我们周围生活中越来越难见到这种盛酒器了。不论是拉萨市、山南或日喀则市,卖传统饮料青稞酒的人不少,可他们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人背上陶罐来盛酒销售。取而代之的是塑料制作的酒罐、酒壶以及玻璃制作的啤酒瓶。如果说玻璃啤酒瓶与我们传统的饮料青稞酒没多大关联,那么盛青稞酒的陶罐被塑料酒罐代替应当说是一种与我们传统有关而正在发生变化的民俗现象。
热水瓶代替陶茶壶
陶制茶壶与茶炉配套器具,是传统藏族家庭中最常用的茶具了。现代,一般藏族家庭中偶尔能见到这种茶具,很多家庭尤其是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很少见到。取而代之的便是玻璃瓶胆的热水瓶,这种热水瓶的好处显而易见,它的保暖功能是任何陶制茶壶所不能相比的,因此热水瓶的普及速度比想象的要快得多。
电动搅拌器代替木质酥油桶
我们最熟悉的木质器具,也许应首推木质茶碗。从实际生活当中,我们会观察到,很多的木质器具的使用频率,已日渐下降,这种使用频率下降的最典型的器具 代表,应为酥油茶桶。
酥油茶是藏族非常喜欢的家庭饮料之一,颇受藏汉人民的喜爱,就酥油茶的营养价值及其对生存环境的适应程度,大家都有亲身体会。但是,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如今,除了在很偏远的农牧区仍使用传统的竹木酥油桶来制作酥油茶外,城市居民中已是鲜见这种方法了。而且,有的地方即便还用酥油桶打茶,酥油桶本身渐变为材料轻便的小型塑料制品了。在拉萨市的家庭里,电动搅拌器已代替了酥油茶桶。
塑料、金属酒壶代替木质酒壶
对于很多当代藏族青年来讲,木质酒壶是较难见到了。木质酒壶外形与木质酥油桶差不多,只是其体积小,适合于盛酒之用,它的口部有一块能封住五分之一左右的木板,有的还带有流嘴,其用意与打制酥油茶不同,是为便于盛酒、打酒。如今,这种木质酒壶真得成了“古董”,在街摊上被那些“古董商”进行着贩卖,许多藏族家庭中,可以说几乎见不到这种器具的使用,更多的恐怕是塑料酒壶与铝制壶了。
传统金属器具的中,金器、银器的使用,被视为尊贵与富有。一般金属器的使用常见于酒器、餐具和装饰品。这种到现在依然存在,但部分金属器具的使用却正在发生变化。
近几年来,后藏日喀则居民在逢年过节按传统礼俗必须在饭后喝青稞酒,所用盛酒器大部分为一种称为“齐木”的塑料酒壶,而见不到过去所使用的铜壶了。十多年前,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饭后必须喝青稞酒时,还能较经常地见到这种铜酒壶。如今平时映入我们眼帘的已不再是铜酒壶,而是塑料酒壶。至于铜壶还是有的,一般只有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才能见到。显然,这种酒具已成为传统仪式的一部分了。
电灯、应急灯或蜡烛代替铜灯
城市生活中,虽然在寺庙里能见到佛用供灯,但已很少见到民用铜灯了。灯光闪烁的美丽夜晚,都是电能的神奇创造。平时,既便因故停电,不能照明,大多数居民使用的灯也不是传统的民用铜灯,而是蜡烛或应急灯了。
婚礼形式和内容的明显改变
现代藏族人的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拉萨的藏人举行婚礼时,其内容与形式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婚纱、啤酒、流行歌曲等已经注入了时代的特征。虽然婚礼中也不缺少传统婚俗的某些内容,即献哈达、穿藏装、唱歌敬酒、送亲时跳锅庄舞等,但就其内容与形式的改变已是很明显了。民风民俗的种种变化是不胜枚举的,它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历史演变、进化的特征。
社会发展是民风民俗改变的主要原因
从民风民俗上看,无论是传统的木质酥油桶被电动酥油搅拌器代替,还是陶质酒罐被塑料酒罐和玻璃酒瓶代替,或是“齐木”的塑料酒壶代替铜壶,都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它说明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一个藏族学者,对种种悄悄发生在身边的变化,我的看法是:
第一,民俗文化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是人与环境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当整个社会发生变化的时候,各种文化要素也会随社会发生着某种特征与功能上的变化。照此而论,上述所有变化当中的民风民俗,是固有传统文化要素在新的外部环境中发生着某种递推演进。假如能这样认识民风民俗的变化,我们就能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和欣赏正在变化当中的民风民俗的意义。
第二,民风民俗发生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人们在选择一种新的工具时,首先是对其功能的选择。一般来讲,人们使用工具的心态是宁愿使用笨拙不便的旧有工具,也不愿用轻便好用的新工具,这是人类认识所决定的行为方式。但是工具的功能会作用于人们的选择。另外在新旧工具交替时,还会有一种心理上的习惯过程,就像有些老人认为用电动搅拌器打的酥油茶不如木制酥油茶桶打的茶好喝。但是新工具会以自己功能上的优势进行“优胜劣汰”。就这个意义上讲,上述塑料酒罐和玻璃酒瓶代替陶质酒罐也好,电动酥油搅伴器代替木质酥油桶也好,“齐木”塑料酒壶代替铜壶等都经历了人们选择和适应的过程。
第三,社会观念的转变也是上述民风民俗发生变化的一种原因。观念的转变,是由于人们对外部环境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如果说几千年封建社会所传播的观念,是礼制与等级森严的社会关系,那么与这种制度相配套的物质产品,也应当有其最严格的规定或法度。这种事实,我们不难从历史学研究成果中获得。现代藏族人的观念,发生着很大变化。所谓新旧融合也好,所谓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也好,人们不知不觉地改变着很多观念。这种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而发生的观念变化,是民风民俗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6、旅行是一场修行,旅拍摄影是记录每一场修行
有人说:“人生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和一段走就走的旅行。”
我想在每个人的青春年岁里,都曾有过一段关于旅行的憧憬,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可是在现实里,因为种种的原因,这个美好的希冀变成了每个午夜梦回的美好梦想。
如果,你还没有踏上那条梦寐的旅途,那么不妨先来听听我的话,听听我在旅行中使用的哪些器材以及对旅行的一些感悟。
我是一个旅行博主和旅拍摄影师,可以说,旅行摄影占据了我拍摄题材的大部分时间。
但是要说旅行拍摄和商业棚摄以及纯风光拍摄哪里不一样,那就是旅行拍摄有很多偶然性,有很多不确定性。
但也不是所有拍摄都是毫无头绪的。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拍摄电影都要导演等人员提前到没有去过的地方勘景,反复寻找拍摄角度、机位、拍摄时间,光线状态……但是旅行摄影不可能提前到某地去勘景,所以就需要摄影师尽可能提前做好旅拍攻略(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之前去过的摄影朋友了解),知道本次旅行可能或者需要去到的某些拍摄点,以及最佳拍摄时间。
我去过很多地方,不止是人烟稀少的大漠荒原、高原雪山,也去过热闹的都市,穿梭在高楼大厦,走在望不到边的铁轨线旁。
针对旅行拍摄,我建议是自由行,因为如果是自由行,那么可控程度会高一点。
如果是跟着团队行动,那么很难把控时间和地点。
另外如果需要拍摄人物和景色融合的照片或者视频,那么提前要了解拍摄的状态,并和旅拍客人沟通服饰和化妆来更加贴合场景的氛围。
在旅拍过程中很多有意思的场景,是需要摄影师有预判性的,通过预判现场光线变化、人物运动轨迹等多方面,可以提前在某个地点某个时间等待到你脑子里想要拍摄的那些画面,而这些画面并不是你自己去摆拍的,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说到相机的选择,我认为旅行摄影在相机的选择上主要突出的两点就是轻便和耐用。尼康Z系统在相机的体积重量方面无疑比原本的单反系统要好很多。
旅拍摄影师出门的相机包不光是需要背负相机镜头,还需要携带运动相机、无人机、麦克风、电池、笔记本电脑等设备,每一样器材的重量降低都会换来途中行动轻松的感受。
同时,旅行摄影不是棚内商拍,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户外使用。户外的空气、沙石、温度、湿度对相机的影响也比室内拍摄大很多。
另外很多商拍都有双机或者多机拍摄,以保证工作顺利无误,旅行摄影不光条件艰苦,也不可能携带多台相机以保证万无一失,所以相机的耐用可靠性非常重要。
我用的是尼康全画幅Z系统的相机,有时候有人问我,你不会是一个尼康粉吧,也会问我和尼康的关系,说实话,还真是一个尼康的铁杆粉丝,其实早在多年前,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胶片单反摄影,用的是国产海鸥和凤凰的相机,当时自己还在暗房里冲洗胶卷,心里就已经有了购买尼康相机的想法,特别羡慕当时一个朋友的朋友拥有一台尼康FM2T,非常经典的一款尼康单反,还是钛合金纪念版。此外,还看过一位同学的爸爸当时使用F90X。
我清晰的记得有一次,在没有尼康机身的情况先行购买了一支50/1.8D的镜头,随后在生日的时候,意外收到朋友赠与的生日礼物就是一台尼康D7000相机,至此,我也正式和尼康数码单反开始他们的篇章……而后接触到尼康全画幅Z系统之后,当时就觉得仿佛是开启了另一扇世界的大门。
做为一个多年的尼康用户,我觉得尼康的菜单UI一直是我喜欢的,到了尼康Z系统更是如此,菜单简单明了!很方便就能找到想要的参数调节。拍照和视频的拨杆也是很方便的一个设计,两种拍摄模式切换自如,操控以及按钮的分布,菜单设计等都与传统尼康单反接近,设计人性化,上手容易,没有陌生感,电池和主流尼康全幅单反通用,还支持USB充电。触摸屏灵敏迅速,取景的同时,直观快速的调整白平衡、光圈、快门等参数,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对比尼康Z系统和尼康单反系统,我觉得最大的提升点除了重量和卡口这些之外,应该就是视频的拍摄性能和机身防抖了。
有时候所以视频拍摄在我的工作中占比有时是超过拍照的,Z系统在我的实际拍摄中,认为相机在视频上提升为4K画质,1080P画质下有120帧的升格,同时视频的连续追焦也得到长足的提升,配合人脸识别功能,以及先进防抖技术,拍摄视频的体验感和成功率都非常棒。
旅拍很多时候时间很紧张,并不能把设备装好慢慢的摆拍,先进防抖的机身就非常重要。在某些环境下,防抖机身的加持使得手持拍摄也能获得比较理想的画面。
Z卡口系统最大的特点当然就是口径大,法兰距短,这样的卡口给了新系统无限的可能,口径越大,意味着进光量可以大幅提高;法兰距短意味着新卡口可以通过转接,包容更多的镜头,让机身的可玩性翻倍提高。
陈明认为尼克尔Z 14-30mm f/4 S是他最喜欢的一支Z卡口镜头,因为在旅行摄影的两大重点是风光和人文,14mm端的焦距非常适合拍摄大场面的风光以及室内空间的展现。30端的焦距因为接近35端人文视角,在街拍的时候,也能从容应对。虽然恒定光圈是f/4不是f/2.8,但是拿f/2.8光圈灯泡头和f/4光圈非灯泡头相比,所以我宁愿选择后者。
之前我给朋友分享过一个拍摄痛点,就是使用D750相机搭配某品牌灯泡超广镜头时候,只能使用150mm 大方 片滤镜,还要带上滤镜支架,携带不方便(有过 大方 片滤镜在路途中因为挤压破碎的伤心往事),使用也非常不方便。
但尼克尔Z 14-30mm f/4 S只需要一枚圆形滤镜就可以轻松解决问题!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使用中发现尼克尔Z 14-30mm f/4 S镜头的畸变很小,几乎可以不用调整,提升了其在拍摄时的效率以及社交网站分享的及时性。
当然对于一个旅拍摄影师来说,一支镜头往往是不够的,我觉得旅行摄影最好是一台机身加3支镜头的组合。 比如 我会使用尼康Z6、尼克尔Z 14-30mm f/4 S、尼克尔Z 24-70mm f/4 S以及尼克尔Z 50mm f/1.8 S。因为真的很轻便,如果你想要高像素,可以将机身升级为尼康Z7。
会有人问我为什么你不会推荐选择尼克尔Z 24-70mm f/2.8 S呢?我只会说:“因为我个人觉得旅拍是要走过很多地方的,旅拍的轻便高效胜过大光圈的虚化魅力,有的时候需要将相机和镜头装在电子稳定器上拍摄视频,那么尼克尔Z 24-70mm f/4 S的轻便性更好的能够搭配稳定器使用。”
当然,我是一个旅拍摄影师,在我旅拍的过程中,肯定需要有大光圈的拍摄,所以在我的旅拍行程清单里也配置了一支f/1.8大光圈的镜头,适合拍摄一些特写和人像。
如果旅拍视频比较多的摄影师,我建议用一支尼克尔Z 20mm f/1.8 S定焦替换掉尼克尔Z 24-70mm f/4 S,这样视频挂机可以直接用这支镜头。
我因为工作的缘故,常年驻扎在 西藏 ,其余时候会去 青海 、 丽江 、 大理 、 新疆 、 香格里拉 等等地方,走过这么多地方,各有各的特色,但是 西藏 这个地方,一直让我感慨“洗涤灵魂”不是说说而已,所以在这篇游记里头才会放这么多藏装婚纱照。
一直都怕自己忘了很多事,希望能在时光生锈前,把故事用光影进行记录,然后写在纸上,让岁月惊艳。
所以后面会陆陆续续分享其他地方和主题的旅拍摄影大片——
7、想去香格里拉拍摄婚纱怎么办呢?
恩就是你说的那家的话在天津挺好的,
他们的服务很热情,上次和老公一起到三亚旅行拍照的。
8、变革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当代藏族人已经越来越强烈感觉到民风民俗的渐变。从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起居说起,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发现,这些不变当中的万变,竟是如此的迅速和普遍。
陶质器具的使用有5000年历史
人类使用陶质器具的年代,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距今一万年左右。目前发现的西藏区内人们使用陶质器具的年代,约当距今5000年左右。陶器的发明,是人类又一次征服自然的标志。这是土与火的艺术,是人类学会用火后第一次使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实践。一般认为,陶器是随着史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定居生活而出现的。它与磨制石器、弓箭等工具的同时或先后出现,成为考古学文化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经过上千年陶器制作的发展,中原地区到公元前10-11世纪的商代后期,开始出现原始瓷,从而使陶器产品的制作渐渐变得衰落起来。目前西藏境内还未从地下发掘出瓷器完形器,残片以及瓷窑。据《汉藏史集》记载,松赞干布曾孙都松芒布杰时期,瓷器制作技术从汉地传入吐蕃,赞普命汉地派来的工匠在索那唐波烧制了上、中、下三等32只大小不同的瓷碗。当然,目前我们还不能说这就是西藏瓷器的起源,但是对山南地区扎囊县普布瓷器作坊的考古发现,则说明我们对西藏瓷器生产的研究已开始取得突破性进展。扎囊县普布瓷器作坊应兴盛于明代晚期和清代早中期,清代晚期开始衰落以至于废弃。其产品的高脚杯或矮脚杯均无记载,但有时却带有一个家庭的标志。这里生产的瓷器流传于整个西藏,甚至一直到尼泊尔。而今,陶瓷器的使用正在悄悄消隐,悄悄发生着变化---
塑料酒罐、酒壶和玻璃酒瓶代替陶质酒罐
传统藏族盛酒器中最为常见的莫过于陶质酒罐,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在我们周围生活中越来越难见到这种盛酒器了。不论是拉萨市、山南或日喀则市,卖传统饮料青稞酒的人不少,可他们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人背上陶罐来盛酒销售。取而代之的是塑料制作的酒罐、酒壶以及玻璃制作的啤酒瓶。如果说玻璃啤酒瓶与我们传统的饮料青稞酒没多大关联,那么盛青稞酒的陶罐被塑料酒罐代替应当说是一种与我们传统有关而正在发生变化的民俗现象。
热水瓶代替陶茶壶
陶制茶壶与茶炉配套器具,是传统藏族家庭中最常用的茶具了。现代,一般藏族家庭中偶尔能见到这种茶具,很多家庭尤其是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很少见到。取而代之的便是玻璃瓶胆的热水瓶,这种热水瓶的好处显而易见,它的保暖功能是任何陶制茶壶所不能相比的,因此热水瓶的普及速度比想象的要快得多。
电动搅拌器代替木质酥油桶
我们最熟悉的木质器具,也许应首推木质茶碗。从实际生活当中,我们会观察到,很多的木质器具的使用频率,已日渐下降,这种使用频率下降的最典型的器具 代表,应为酥油茶桶。
酥油茶是藏族非常喜欢的家庭饮料之一,颇受藏汉人民的喜爱,就酥油茶的营养价值及其对生存环境的适应程度,大家都有亲身体会。但是,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如今,除了在很偏远的农牧区仍使用传统的竹木酥油桶来制作酥油茶外,城市居民中已是鲜见这种方法了。而且,有的地方即便还用酥油桶打茶,酥油桶本身渐变为材料轻便的小型塑料制品了。在拉萨市的家庭里,电动搅拌器已代替了酥油茶桶。
塑料、金属酒壶代替木质酒壶
对于很多当代藏族青年来讲,木质酒壶是较难见到了。木质酒壶外形与木质酥油桶差不多,只是其体积小,适合于盛酒之用,它的口部有一块能封住五分之一左右的木板,有的还带有流嘴,其用意与打制酥油茶不同,是为便于盛酒、打酒。如今,这种木质酒壶真得成了“古董”,在街摊上被那些“古董商”进行着贩卖,许多藏族家庭中,可以说几乎见不到这种器具的使用,更多的恐怕是塑料酒壶与铝制壶了。
传统金属器具的中,金器、银器的使用,被视为尊贵与富有。一般金属器的使用常见于酒器、餐具和装饰品。这种到现在依然存在,但部分金属器具的使用却正在发生变化。
近几年来,后藏日喀则居民在逢年过节按传统礼俗必须在饭后喝青稞酒,所用盛酒器大部分为一种称为“齐木”的塑料酒壶,而见不到过去所使用的铜壶了。十多年前,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饭后必须喝青稞酒时,还能较经常地见到这种铜酒壶。如今平时映入我们眼帘的已不再是铜酒壶,而是塑料酒壶。至于铜壶还是有的,一般只有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才能见到。显然,这种酒具已成为传统仪式的一部分了。
电灯、应急灯或蜡烛代替铜灯
城市生活中,虽然在寺庙里能见到佛用供灯,但已很少见到民用铜灯了。灯光闪烁的美丽夜晚,都是电能的神奇创造。平时,既便因故停电,不能照明,大多数居民使用的灯也不是传统的民用铜灯,而是蜡烛或应急灯了。
婚礼形式和内容的明显改变
现代藏族人的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拉萨的藏人举行婚礼时,其内容与形式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婚纱、啤酒、流行歌曲等已经注入了时代的特征。虽然婚礼中也不缺少传统婚俗的某些内容,即献哈达、穿藏装、唱歌敬酒、送亲时跳锅庄舞等,但就其内容与形式的改变已是很明显了。民风民俗的种种变化是不胜枚举的,它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历史演变、进化的特征。
社会发展是民风民俗改变的主要原因
从民风民俗上看,无论是传统的木质酥油桶被电动酥油搅拌器代替,还是陶质酒罐被塑料酒罐和玻璃酒瓶代替,或是“齐木”的塑料酒壶代替铜壶,都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它说明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一个藏族学者,对种种悄悄发生在身边的变化,我的看法是:
第一,民俗文化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是人与环境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当整个社会发生变化的时候,各种文化要素也会随社会发生着某种特征与功能上的变化。照此而论,上述所有变化当中的民风民俗,是固有传统文化要素在新的外部环境中发生着某种递推演进。假如能这样认识民风民俗的变化,我们就能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和欣赏正在变化当中的民风民俗的意义。
第二,民风民俗发生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人们在选择一种新的工具时,首先是对其功能的选择。一般来讲,人们使用工具的心态是宁愿使用笨拙不便的旧有工具,也不愿用轻便好用的新工具,这是人类认识所决定的行为方式。但是工具的功能会作用于人们的选择。另外在新旧工具交替时,还会有一种心理上的习惯过程,就像有些老人认为用电动搅拌器打的酥油茶不如木制酥油茶桶打的茶好喝。但是新工具会以自己功能上的优势进行“优胜劣汰”。就这个意义上讲,上述塑料酒罐和玻璃酒瓶代替陶质酒罐也好,电动酥油搅伴器代替木质酥油桶也好,“齐木”塑料酒壶代替铜壶等都经历了人们选择和适应的过程。
第三,社会观念的转变也是上述民风民俗发生变化的一种原因。观念的转变,是由于人们对外部环境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如果说几千年封建社会所传播的观念,是礼制与等级森严的社会关系,那么与这种制度相配套的物质产品,也应当有其最严格的规定或法度。这种事实,我们不难从历史学研究成果中获得。现代藏族人的观念,发生着很大变化。所谓新旧融合也好,所谓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也好,人们不知不觉地改变着很多观念。这种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而发生的观念变化,是民风民俗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9、吴江金家坝的民风民俗
吴江风俗与养生
被誉为“吴根越角”的吴江,人文萃集,医道广播,在老百姓的日常风俗中,渗透着丰富的养生文化。现拾取几例,以飨读者:
第一, 吴江的“住俗”中蕴涵着养生文化。
吴江的老房子,跟江南其它很多地方一样,瓦片是黑色的,墙是白色的。《易经》泰卦“ ”显示:阴在上,阳在下。阴气重而下沉,阳气轻而上升,这样就是一种阴阳交泰的状态。而粉墙黛瓦的房子上面的黑色为阴,下面的白色为阳,也是泰卦的演绎。这就喻示着人的生理与心理应该如所居住的房子一样,保持阴阳和合的状态,才能保持健康。吴江的老房子尽管门前有照壁的不多,但很多都有高的门槛,门两侧还有石鼓镇守,对着道路的墙壁上还嵌着沉重的磨盘。这些都表示要抵御房屋外界,特别是经由道路而来的邪祟,喻示着人应该预防疾病,特别是出门行道,更要严把预防关。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吴江民间分家后,房子东边住兄,西边住弟。因为哥哥年长,身体逐步走向以收敛为主,需要补充青春的生发之气;弟弟年少,血气方刚,身体以生发为主,需要用收敛加以约束。而东方属木,能见到朝阳,主生发;西方属金,能见到日落,主收敛。因此要用“哥东弟西”的风俗来补益其缺。
第二, 吴江的“食俗”中蕴涵着养生文化。
吴江人遇到农历“二月二”,要吃撑腰糕。这撑腰糕好比是腰部肌肉。吃撑腰糕的风俗是要我们做好下田劳动的思想准备,并锻炼好腰部,增强腰背肌的力量,到时候就不怕腰酸,也不怕“闪腰”了。吴江人有立冬吃鸡的风俗。立冬开始,天气转寒,而鸡与本地原本缺乏的牛羊肉一样,是热性的,可以助人发热御寒。这个习俗重要的不是吃鸡本身,而是通过立冬吃鸡这种行为提醒人们冬天来了,要注意温煦身体。吴江人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四季不用请医生”,也是一条宝贵的养生经验。夏天人的阳气散发在体外,而体内相对寒湿,需要补充温热驱寒的东西,就要多吃姜。冬天阳气收在体内,体内需要清凉通气,就要多吃萝卜。每逢杨梅上市时节,吴江人会买来杨梅食用,杨梅有生津止渴、健脾开胃之功效,多食不仅无伤脾胃,且有解毒祛寒之功效。《本草纲目》记载:“杨梅可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愦恶气。”吴江人还习惯把杨梅浸泡在高度白酒里,等到腹泻时,取酒浸杨梅食用,止泻效果比药还好。我还注意到,吴江西南地区在新年里流行喝“三道茶”,它们分别是箪底茶、熏豆茶、茶叶茶。第一道箪底茶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可以为天寒地冻中远道而来的亲朋“加油”;第二道熏豆茶有熏青豆、胡罗卜、桔皮、苏子、芝麻等很多茶料,色、香、味、形、养俱佳;第三道茶叶清茶上在餐后,可以解油腻、助消化。
第三, 吴江的“事俗”中蕴涵着养生文化。
吴江一些养蚕的地区,除夕的守岁蜡烛不点燃到“蜡炬成灰”,而要在其燃至一半时吹灭,在来年开始养蚕时点燃,这才让它燃烧到底。这个风俗就喻告时逢年末的人们,不可纵欲狂欢,要留下一定的精力,准备投入到来年的生产劳动(主要是养蚕)中去。另外,吴江人常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是为了提醒人们,端午之后,尽管自然的阳气已经占据上风,但阴气还很厉害,还要注意饱暖,以免遭受风寒。吴江人形容一个人专心致志会说他“人中吊起”。什么是“人中吊起”呢?我们做教师的会发现,学生在专心听讲时,下嘴唇会托着上嘴唇向上努,这就是所谓的“人中吊起”。因为从中医的观点看,人中是人体最重要的两条经脉:任脉与督脉的交汇处,我们在需要集中注意力时不自觉地抬起人中,目的就是使任督二脉的运行更加通畅,从而把气血调用起来。老百姓在人晕倒后掐他的人中,用的也是这个原理。
总之,吴江风俗中蕴涵养生文化的地方,是不胜枚举的。在我们高度重视生命健康的今天,继承这笔丰厚的养生文化遗产,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10、拉萨哪里的婚纱照拍得好还不太贵啊??
建议你千万别再拉萨拍婚纱照,贵也就不说了,主要是拍的太没有艺术效果了,拍出来的照片就像平常的生活照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