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婚庆
1、你们谁知道浙江丽水地区的婚嫁习俗啊!
一、独特的联姻
男女结合组成家庭繁衍后代,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形式。浙江畲族,尤是景宁、云和畲族的婚姻缔结,有它的独特风格。
1、“双头家”。男女结成夫妻后,双头都是自己的家,来回走动,共同生产、共同管理两家的家庭事务,共同赡养两家的父母长辈。
形成“两头家”的历史原因,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早年,福建漳州灵芝山,有个姓蓝的和一位姓雷的青年男女真诚相爱,只因双方都是独根苗,女的不能嫁,男的不能赘,久久不能完成结婚愿望。有一天,他(她)们俩一起在山坡砍柴,见一对燕子吱吱喳喳相嬉在枝头上,又欢乐又亲昵。男的不由叹息道:“燕子呀燕子,我们两人不如你,你们无牵无挂,能自由自在地结合,我俩真诚相爱,却因家庭拖累,没法成亲!”女的看着燕子展翅伴飞,一阵联想,突然笑着对男的说:“燕子成双,秋去春来,南北为家,咱俩何不学燕子的样,也来个两头有家呢!”一句话说得两人笑逐颜开。就这样,男女青年采用两头家的形式结成了夫妻,婚后,两头一家亲,日子过得蛮好。从此,“两头家”就在畲家流传开了。
长期以来,畲族男女共同上山下田,以“两头家”结成夫妻的不仅是独生子女,也有多子女的,特别是山区较为盛行。我们从传说中可以看到,它创意于大自然“燕子南北有家”的启示,兼顾两家的经济生活,是女嫁男赘之外的独创婚俗。当今,在社会上许多独生子女的婚姻结合,也有共同管理两头家庭事务和共同赡养两家父母的。由此可见,畲族“两头家”是独创性和超时代性的优秀联姻习俗。
2、嫁男。所谓嫁男即是男子嫁到女方去。俗称“当儿”或“喊儿”。《畲族简史》记载:“喜招女婿可以婿为子”。女方要向男方送些聘金财礼,男子嫁到女方之后,改姓女方姓,家庭成员称谓不以“女婿”身份称呼,而是跟新娘同样称父母和兄弟姐妹,亲如骨肉,家庭地位和财产继承平等享受,不受任何岐视。它与当地汉族的带财礼去,到一定时候可带回的“入赘”截然不同。1998年春,我们对云和县雾溪畲族乡坪垟岗村54对畲族夫妻作过调查,其中男娶女(讨老婆)的22对,占夫妻总数40.7%,女娶男(嫁男)的25对,占46.3%,男女都从外面娶回的7对;占13%,足见,畲族嫁男现象占相当的比重。
嫁男,不仅是只生一个女儿人家,往往是多子女的家庭,冲破了亲生子传宗接代旧观念,把亲生儿子嫁出去,女儿留在家中,再把别人家的男子娶回当儿子。它既反映了畲族人民的共同心理,也反映了畲族社会的生活、婚姻风俗的特色,因而把它作为民族精神财富世代相传。解放以来,更有一些汉族男子嫁到畲家“当儿”的,嫁男婚俗从早年的族内婚演变为民族平等,团结向上的活力。
二、欢乐的礼仪
当今流行于畲乡的嫁娶礼仪,丰富多彩,场面热闹,充满情趣,是畲族传统文化瑰宝。今陈述部分事象。
1、拦赤郎。
婚期前日,男方由全权代表、主要对歌手“对门赤郎”(汉语称“请凤客”)一人,对歌手“赤郎”(汉语称“行郎”)若干人、媒人等(总人数要双数)组成迎亲队伍,挑着礼担去迎亲。当走到新娘家门前,被一群女性以杉树刺架在板凳上拦住嬉闹一番,媒人要放鞭炮,递去红包,赤郎小心地把刺挑开,女方接过礼担,方可跨进门槛。俗称“拦赤郎”。有拦路则示意晚上要对歌。
据景宁畲民说:以刺拦路,意示女方山歌象刺那么锋利,如无山歌不得进入家门,若准备好山歌,则请递上红包,自行挑刺,再进家门。云和畲族则说:畲家迎亲挑礼担如用抵棒,是讥笑女方索礼过重,所以要拦赤郎,看看有无以抵棒“讥笑”,若有,则罚“抵棒酒”。相传有位初学的年轻赤郎,晓得对方有罚抵棒酒俗规,唯怕被酒罚醉。可是肩挑礼担走到新娘家有二十多里的崎岖山路,不用抵棒怕摔翻。他左思右想,用小毛竹通去竹节,上方留一口的竹抵棒。到了新娘家门前,果真罚抵棒酒了。他左手按挎抵棒撑牢礼担,右手接过姑娘们斟来的酒饮了一碗,再饮怕醉,就把后来的酒咕噜、咕噜往竹抵棒口里灌,自言自语对着抵棒说:“抵棒呀抵棒,这抵棒酒该是你饮的喏,快饮,快饮!”他边嘟嚷,边往竹抵棒灌酒,逗得众人棒腹大笑,至今传为趣话。
2、中堂对揖,别称“捡田螺”。
赤郎走进新娘家门,要恭敬地站在厅堂小头(右边),女方主人走来站在大头(左边)。然后主人和对门赤郎同时走到当中前沿,并排朝外对天地行作揖礼,转身朝里对香火行礼,再两人面对面行礼。无论是对天地,对香火或面对面,主人始终站在大头、赤郎站小头,两人双手攀着对方肩膀转来转去礼让似跳舞。然后迎亲者所有的人,与主方来迎接的对等人都转来专去行礼。礼毕,媒人请主人立于上方,把陈设在桌上“一只老鼠一条尾”、“舅公鞋”等礼物逐一检点,递交给主人。俗称“捡田螺”。
畲族惯用隐语,外人虽懂其话而不解其意。“一只老鼠一条尾”一语指两物,“一只老鼠”是指一块布衣料,“一条尾”指一条罗纱,是女婿送给岳母的规定礼物。
3、借锅。
赤郎挑酒担到新娘家,女方当晚要吃男方送来的喜酒。赤郎烹饪菜肴炊具餐具都得向女方借用,谓“借镬”。
午餐过后,赤郎手端桶盆,盆中点燃一对蜡烛,盛一包索面,一只腊鸡和一刀猪肉,还有一双脚绕(绑腿)布,恭敬地站在灶前,一伙子女子立于灶后,灶间里挤满了人群。
桶盆里盛的索面,表示婚事情意深长,世代友好,俗称“长长面,长长亲”。鸡是杀净的,只是翅膀和尾巴尚各留三支鸡毛,意示“腊鸡”,专供“舅公宴”的上等名菜。脚绕布是送给立于灶后接桶盆女子的礼物。
赤郎举起桶盆行礼,开始吟“借镬歌”。围观的人群有意推来推去,赤郎被推得脸红耳赤,歌词老是吟不透头。如果吟错或遗漏都不算数,要从头再吟,甚至四、五遍。有的赤郎虽然是老熟悉,但因娶亲,人熟礼不熟,必须按礼俗行事。直至立于灶后的女子接应“礼数周全”,伸手接过桶盆。然后赤郎进行刷锅,刷净后,把桶盆里的一刀猪肉放进锅里,并尽速盖上锅盖。意为借到了锅。灶边众女子往往在刷锅时把纸屑或砻糠等杂物撒进锅内,无论多少次数,赤郎都得洗刷干净,以此耍赤郎。此外,赤郎在灶前生火,姑娘们早就把柴淋湿,火烟熏出眼泪,也得把火烧旺。更有趣的是赤郎杀鸡(该鸡为男方挑来,用于“请祖公”,即在女方祖宗灵位前,告诉先人,新娘到男方去落户了,请他们保佑她一生安康。),一伙女性把他团团围住,推、撞、拖、拉多管齐下,如果鸡血滴落地面,一滴血罚饮一碗酒。借镬,自成一格,充满欢乐,别有情趣。
借镬,以借镬迷语贯串全过程,把所有炊具编成迷语也是畲族民间的口头文学。它围绕婚庆的特定环境,运用夸张和浪漫的手法,把极其普通的炊具等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寓意深刻,比兴感人,是人民智慧和生活特色在文学上的反映,也是畲族文学宝库中之珍品。
4、以歌敬酒,俗称“撬蛙”。
晚宴中堂上首第一桌为女方至亲坐,首位即照壁左边一位请舅公坐。首席至亲要赤郎请,叫“主位”。赤郎把至亲叫到桌边,然后双手捧酒杯,杯上架一双筷子,逐一向亲人作揖后放到指定位子,该亲人就坐该位。如果女方舅公、舅舅等较多,往往首席要摆双连桌。一般客人随意坐。
酒过三巡后,开始“撬蛙”。赤娘(代表新娘的女歌手,新娘是歌手的话也可自行去敬酒,不请赤娘)端来桷盒,内点一双红烛,放二只酒杯,由一位姑嫂提着酒壶陪同,姑嫂先介绍一下新娘对所敬的客人的称呼,赤娘向该位客人作揖,然后唱敬酒歌“一对酒盏红了红,端到桌上敬××(称呼),敬您××食双酒,酒筵完满结成双”。姑嫂向桶盆内酒杯斟满酒,赤娘双手捧杯敬上,客人接过一饮而尽,然后往桶盆内放一个小红包。赤娘再敬第二杯。从首席第一位敬起,然后每桌都一一敬。
敬酒时,客人要掏小红包,故称“撬蛙”。这些红包钱,分点给赤娘作报酬,也分点给姑嫂,叫“分姐妹钱”,主要给新娘带到夫家,以后给孩子做帽子时打银牌用。
姑嫂陪赤娘敬酒主要是景宁做法,其他县也有新娘陪赤娘敬酒的,在遂昌是赤郎敬酒,叫“赤郎背花”。
5、夜行嫁。
在“子时过了丑时上,新娘梳妆更衣衫……”的“催亲歌”歌声中,新娘开始梳妆更衣。据说,凌晨佛晓,途中行人少、清爽吉利,是行嫁黄金时刻,所以天未亮新娘就梳妆了。过去,畲族女性从做新娘那日起,把头发梳成螺式或筒式发鬓盘在头上,载头冠,着花边衣衫。现在新娘的发型和衣着打扮,与当地汉人没有多大差异。但仍沿袭在三更半夜梳妆更衣,早出娘门以图吉利。规定卯时入夫家门。
新娘由二位伴姑相随,走到厅堂向父母双亲告辞,与兄弟姐妹各含一口砂糖饭,预兆日后生活像糖样甜蜜,谓“姐妹饭”,并含三口糖饭用巾帕包好,藏在怀里带到夫家养千斤重大猪,谓“千斤饭”。有的还举行留箸仪式,意为新娘要去别人家了,父母交给兄弟瞻养。方式是:新娘站在中堂中间的小凳上,面朝外,兄或弟站其背后,左右手各拿一双筷子,从新娘腋下递给新娘,新娘接过从肩上将筷子还给,反复三次。然后姨母把新娘搀到屋檐,撑开“行路伞”交给新娘沿途半撑半蒙行路。相传始祖三公主当年撑“皇伞”行嫁,于是世化沿袭新娘撑行路伞。《畲族简史》云:“新娘出阁持一伞,半张以蒙其首,步行至乾宅。”如今,有的新娘以车代步,依旧随身带着“行路伞”。
一群姑娘(也有妇女在内)依依不舍地分别把嫁妆抬起,送到大门外。有的抬着嫁妆向东走,有的往西行,四分五裂,弄得赤郎束手无策,紧紧跟随后头好言求情,经过一番戏耍之后,赤郎掏出早奋好的红包递给姑娘,表示送行谢意。姑娘也以红包回敬,预祝一路平安。这样相互赠送红包谓“牛牯兑牛娘”。可是,调皮的姑娘牵过“牛牯”,却不兑“牛娘”,这么一来,当然又有一番逗趣,她们或许拿走嫁妆背上的“点心饼”(赤郎途中用点心的饼干),或是往赤郎脸上抹黑。好不容易赤郎才是接过嫁妆,熊熊松阳灯引路,快步如飞。“感谢酒、感谢茶,感高六亲和东家,感谢姐妹来送行,郎今度亲转回家……”的欢快歌声在山间回荡,新娘已走很远了。耍赤郎往往又播下,再来该村娶亲的种子。没有人耍赤郎的村会被人说这个村姑娘无能。在景宁有的村是吃了“落脚酒”后,行郎在下午就先抬嫁妆回去了。
2、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的其它相关
浙西南地区自春秋时代起就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金属矿产地之一,铜、银、金采冶历史悠久。
遂昌金矿是浙江西南部地区200余处古代开采银(金)矿产地、两万余个古采硐最典型的代表,史称“永丰银场”。黄岩坑古硐是这些古硐中已知规模最大的一个,保留了自唐代以来古人大量的探矿与采矿遗迹。尤其珍贵的是成书于明代中期的《菽园杂记》详细记载了浙西南地区银矿的矿冶技术。两者之间可相互印证,使得黄岩坑不仅成为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矿冶技术的实证,更以实际的遗存森禅扮和记载诠释与补充了《天工开物》等记载这些技术的著名史籍。它对世界矿冶科技史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采冶历史悠久。春秋时代,越国在浙西南采冶铜矿,铸造兵器。据碳14测定,遂昌金矿早在唐代就已经开始了金矿开采,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脉金矿床地下开采遗址。宋以后至明末,历代均断续开采。
2、规模宏大。遂昌金矿老洞最大的达10万余立方米,规模宏大,是地区已知规模最大的古代地下黄金开采矿洞。明代永历、宣德年间,一度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矿银产地。
3、探、采、冶工艺技术先进。据现场初步考察,遂昌金矿古代探矿技术十分先进,并可与历史文献记载相印证,具有极高的科技史研究价值。据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有关研究人员初步判断,遂昌金矿古代采用烧爆法开采;烧爆法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秦代开凿都江堰宝瓶口,唐代开凿龙门砥柱,均使用了烧爆法;遂昌金矿的烧爆法遗迹,是中国古代烧爆法唯一见诸报道的实证,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据文献记载,遂昌金矿古代采用灰吹法冶炼,其中的制团烧结工艺,现代冶金工业直到1911年才由德国人发明;遂昌金矿古代冶炼遗迹遗物,对于古代冶金史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而灰吹法冶炼工艺,在矿区一直延续到现代仍在使用,再生产中具有现代冶金工艺不可替代的作用。
4、记载了明代珍贵的矿政史。遂昌金矿在我国古代银矿坑冶中极具代表性。以《菽园杂记》为主的各类史籍详细记载了浙西南地区矿银的产量、矿政和矿冶技术,对明代中后期矿政暴虐,官逼民反的矿政事件有详实的描述,记载了历史文化名人汤显祖对暴虐矿政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活动。对研究明代矿政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大价值,是中国古代矿政史上珍贵的史料。
5、世界文化遗产价值。遂昌金矿古代采冶遗址是中国古代矿业史的珍贵遗产,属于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工业遗产范畴。北京大学世界遗产中心的专家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而延续至今的灰吹法冶炼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
遂昌金矿古代采冶遗址是我国矿业科技史方面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份。由于这一领域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挖掘工作仍然十分薄弱,亟需从历史文化、考古、矿业科技等方面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 2010年11月25日,由中国黄金工业协会主办的中国婚庆金饰时尚经典展示会在上海展览馆举行。展示会上,由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推出的“古代的黄金是怎样炼成的”展演活动成为了展示会的主要亮点之一。
自2008年5月“大规袭昌模唐代金窟”在浙江遂昌发现之后,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会同中科院、北京大学等科研单位和机构对古人如何在脉金矿中开采黄金展开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总面积三十三点六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六点三平方公里。矿区矿冶历史悠久、迭经兴废,矿业遗迹众多,文化积淀丰此灶富。唐代上元(公元671—675)年间,已经有采冶活动;宋代设有永丰银场;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是全国最大的矿银产地。其中“唐代金窟”古矿硐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文献记载丰富详实。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主持了矿区古代最后一次开采活动,并因反对暴虐矿政而辞官。民族英雄戚继光、文天祥,当代戏剧家田汉、诗人郁达夫等均在矿区留下了遗迹或传说。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所在的浙西南地区自春秋时代起就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金属矿产地之一,铜、银、金采冶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越国就在浙西南采冶铜矿,铸造兵器。
遂昌金矿是浙江西南部地区200余处古代开采银(金)矿产地最典型的代表。黄岩坑古硐是这些古硐中已知规模最大的一个,保留了自唐代以来古人大量的探矿与采矿遗迹。遂昌金矿老洞最大的达10万余立方米,规模宏大,是地区已知规模最大的古代地下黄金开采矿洞。
研究表明:古代矿工在坚硬的金矿石中开采黄金主要采用的是一种叫“烧爆法”的工艺方法。所谓的“烧爆法”就是先在坚硬的矿石下搭建一个简易的炉灶,用上等的炭火猛烈燃烧,待矿石受热后,再泼上冷水,使矿石在热胀冷缩作用下开裂,便于开采。
古代炼金主要需经过5道工序:
1、第一道工序是磨矿:先将矿石放入水碓,通过水力作用将大块的矿石粉碎,然后用石磨磨成粉末。
2、第二道工序是淘洗。就是将矿石粉末放在水中淘洗,去除不含矿的部分,留下含金银较多的粉末,行话叫精矿粉。
3、第三道工序叫制团烧结。也就是将含金银的粉末和米饭等混合在一起做成球团,与木炭分层垒成堆,去除硫化物的硫、烧结成松脆的矿团。
4、第四道工序叫铅还原冶炼 。将矿团铅混合熔炼,进行化学置换,形成含金银的铅块。
5、第五道工序叫灰吹法。也就是把含金银的铅块放在草木灰上熔炼,吹入氧气,去除铅块的铅。吹去草灰,便可收获高纯度的黄金白银。
古代采用的“烧爆法”采矿、“灰吹法”冶炼,对古代矿冶科技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烧爆法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秦代开凿都江堰宝瓶口,唐代开凿龙门砥柱,均使用了烧爆法。遂昌金矿的烧爆法遗迹,是中国古代烧爆法唯一见诸报道的现场遗迹实证,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制团烧结工艺,现代冶金工业直到1911年才由德国人发明。而灰吹法冶炼工艺,在矿区一直延续到现代仍在使用,在生产中具有现代冶金工艺不可替代的作用。矿区古代典籍记载了浙西南地区银矿的矿冶技术,使得黄岩坑不仅成为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矿冶技术的实证,更以实际的遗存和记载诠释与补充了《天工开物》等著名史籍的不足,对世界矿冶科技史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丽水有什么好吃的
1、缙云烧饼。
算是丽水美食的一张名片了,焦黄酥香,口感绵软的缙云烧饼外形小巧,味道芳香浓郁,非常好吃。
2、红烧溪鱼
汤汁味浓,经滚油红烧过的溪鱼,鱼刺变成酥软,鱼肉可口,食之回味无穷,属缙云主要特色菜之一。好溪是缙云人的母亲河,盛产溪鱼,溪鱼生活在清澈无污染的好溪中,因为是野生繁殖,所以味道也特别鲜美,根本没有土腥味。
3、蛋黄青蟹
是一道传统的浙江名菜,蟹肉鲜嫩,色泽金黄,蛋黄细腻,咸淡适口。这道蛋黄青蟹就是在保持蟹肉鲜嫩的基础上加入咸蛋黄的香糯,是时下非常流行的一种烹饪方法,让青蟹吃起来别有风味。
4、蟹汁鳜鱼
是一道传统的汉族名菜,蟹汁鳜鱼用温油将鱼肉浸熟,保持了鱼肉的鲜嫩润滑,这是中式的烹饪方法。然后又用牛奶、蟹粉、蛋清等原料制成蟹汁浇淋在鱼上,这又是西菜中的浇汁方法,所以说,这是中西结合,风格别具。
5、缙云土面
也称爽面、索面卵。是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的的一种汉族传统美食。烧制时可拌、可炒、可烧汤。因其细长、柔韧、滑软而成为缙云民间节庆和待客的传统佳肴。与缙云烧饼、红烧溪鱼合称缙云三大美食。
6、敲肉羹
是浙江省缙云县的一大特色美食,缙云无论城乡婚庆喜宴,还是逢年过节、亲朋待客都离不开这一道菜。古书上说“羹者,五味调和”,这“敲肉羹”像隐世的缙云一样,古风盎然。
7、麦豆饭,是松阳当地一道特色小吃,清明过后,松阳当地麦豆陆续上市。农家会选取新鲜麦豆粒和上等糯米,加入松阳竹叶烟熏火腿心或腊肉切碎的肉丁,放入盐、味精等调料在锅中稍炒入味,再加水焖熟。
8、泥鳅火锅
是浙江丽水经典的汉族小吃。泥鳅素有“水中人参”之美誉。它含有很高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用龙泉查田镇茶丰一带的本地鳅所烧的泥鳅火锅,没有泥腥味,且“味美而不油腻,香辣而不上火”。
9、咸菜火锅
是浙江丽水传统的汉族名吃。丽水地处山区,山高水冷,山村乡民在秋冬之际,多食火锅。山区的火锅以咸菜、白菜、萝卜、南瓜、丝瓜、毛芋以及笋、蕨、野菌、苦菜等为主料,且多以自制咸菜为主。
10、豆腐娘
就是黄豆刚磨好的豆糊糊,丽水很多地方都有吃豆腐娘的习惯,用一个锅仔让豆腐娘文火慢炖,煮透后再根据个人喜好加入调味品,据说许多在外游子,最魂牵梦萦的就是这一口。
4、浙江丽水有什么特色小吃
1、敲肉羹
敲肉羹是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的特色名吃,缙云无论城乡婚庆喜宴,还是逢年过节、亲朋待客都离不开这一道菜。
2、缙云烧饼
缙云烧饼也称为桶饼,是浙江省缙云县传统小吃。据说,有650余年的历史。缙云烧饼以面粉、鲜猪肉和梅干菜为主要原料制成饼坯,经烧饼桶炭火烘烤制成。
3、鸡豆凉粉
鸡豆凉粉,丽江特产的一种凉粉小吃,主要材料有鸡豆等,辅料有红辣椒、绿韭、花椒、青葱、芥沫、酸醋等。凉粉外表呈现黑色,所以人们又称之做“黑凉粉”。
4、豆腐娘
豆腐娘是浙江地区传统的小吃,在浙江省南部的丽水地区和温州地区做客,尤其是在云和、丽水、庆元,景宁、松阳,龙泉和遂昌等地,首先会吃到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豆腐娘”。
5、爽面
爽面又称土面、索面。是浙江缙云传统的土特名产,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为缙云人民喜爱的传统佳肴
5、浙江旅游景点有哪些?
岱山境内的东沙镇是一个古老渔镇,也是舟山群岛历史上的著名渔港,更是清朝民国时期东部沿海的繁华商埠。三百多年前,清廷海禁重开,凭借濒临岱衢洋盛产大黄鱼这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东沙镇以渔盐兴市,带动商贸业的高度发展,民国二十二年(1933)《申报》记载:“东沙角一隅,居民三千,大小店铺四百余号,其商业密度实为罕见”。至上个世纪中叶,随着大黄鱼资源的急剧衰落,冻结了东沙镇的时空,在大街小巷留下了为数众多的百年建筑。
金维映史迹陈列室
金维映史迹陈列室坐落在东沙古镇,分序厅、陈列室、缅怀室、多功能放映厅和字画厅,以革命物品、文字档案、照片映像资料等形式展示金维映一生的革命历程。
金维映1904年出生在岱山县高亭镇,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舟山第一个中共党组织领导人之一。先后任中共江苏省委妇委书记,上海丝织业党团工会联合行动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常委。调中央苏区工作后,任中共于都县委和胜利县委书记,中共苏区(瑞金)扩红突击队总队长,中共组织部组织科长,并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是中央红军30名长征女战士之一,1941年牺牲于苏联卫国战争的德军炮火之中。1994年11月被批准为革命烈士。1991年5月,岱山县委县政府修复金维映故居。2001年,金维映故居被命名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岱山县在县文化广场铸造金维映烈士全身铜像,在金维映烈士诞辰110周年之际,县史志部门搜集大量的实物史料,新建金维映史迹陈列室,陈列室向公众开放。
东沙中国通商银行
东沙角金融业始于清光绪年间,最初开设的是当铺、钱庄。民国时期,当地金融业有了较大发展,民国七年(1918),在东沙角独资和合伙开办的当店和钱庄有永和成、永利、福润以及东升、大生等多家,服务对象多为渔民、鱼厂、鱼行、商家和岛民。民国二十三年(1934),中国银行定海支行、中国通商银行等相继在此设立派出机构。
民国二十三年(1934)5月20日,中国通商银行定海支行在东沙角大横街头租赁街面民房二层楼10幢、上下10间,正门对直3幢营业房,东首2幢为住宿和辅助房(现人民路27号)。由东沙角乡绅郑海炳为主任,有职员7名,总资本10万元,其中银元2万元,通商银行钞卷8万元,设有US牌美国产大型保险箱,8个青壮年无法搬动,后用叠棍移动到室内。主要经营范围有存款、放款、汇兑和发行货币等业务,并受中央银行委托,代收盐税。为当时岱山金融业之最,舟山群岛屈指可数。
东沙角中国通商银行放款多以贴现形式,月均余额3~4万,大黄鱼汛期间则存微放多,增至6~7万。中国通商银行在当时繁茂的东沙古镇金融业中发挥了具大的作用,持续5年之久,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岱山沦陷时被迫撤离。
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
“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是在岱山高亭闸口一村渔民赵行法先生于1998年7月经浙江省文物局批准创建的舟山市首家私人博物馆——“岱山海曙综艺珍藏馆”所展藏的舟山海洋渔业文化专题系列为基础,根据中共岱山县委、县政府关于打造以海洋文化为载体的博物馆系列的思路并直接领导,以东沙镇人民政府为具体筹建责任单位,于2004年创建的。
馆址座落于昔日大黄鱼故乡——东沙古镇解放路203号,是一座民国初期建造的二层楼四合院木结构建筑,占地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古朴而典雅。它的创建填补了中国海洋渔业文化专题史博物馆的空白。
陈列的展品以赵行法先生近30年收藏的舟山渔文化实物、史料为基础,一期集中展出了自清道光年间至今的各种船具船模、网具、生活用具、渔民服饰、助渔导航设备、渔民画等近1000件,并配以照片、文字说明,使整个陈列既是一部海洋文化演变史,更是一部鲜活生动的近现代渔业发展史,较受观众欢迎, 受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这座已衰落半个世纪无人问津的东沙古镇重新获得了振兴。
2005年1月,又筹资200余万元投入二期建设,新建展厅1000平方米,于7月1日完成二期陈列布展工作,以崭新的面貌与观众见面。有海洋资源、海洋捕捞、贝壳博览展、旧的生产关系和渔民生活习俗四大陈列,共有展品1600余件。
第一海洋资源陈列,分“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富饶的舟山渔场”、“舟山海鲜享誉全球”三方面内容。在“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中,陈列着海洋世界中五彩缤纷、形态各异的鱼类剥制标本,大型的中华鲟、剑鱼、马鲛鱼、翻车鱼、真鲨等。海兽标本:海豹、海狗、海豚、海龟、玳瑁等。还有大型海兽骨骼:须鲸下额骨、鲸鱼头盖骨、鲨鱼脊椎骨、海豚头颅骨以及贝类、藻类、珊瑚标本等等,它向人们展示了海洋占地球面积71%,生存着许许多多海洋动植物,小至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大至长达30米,重达60吨的蓝鲸。它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食品和工业原料,但它们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由于人们无限止的捕捞和污染,已经致使许多海生动植物惨遭厄运。为此保护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生态平衡已成为我们当今的历史使命。在“富饶的舟山渔场”中,陈列着舟山渔场捕获的各种鱼类、甲壳类浸制标本,展示了舟山渔场渔业资源丰富,为全国最大的近海渔场,与俄罗斯的千岛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秘鲁的秘鲁渔场齐名,而舟山渔场尤为盛名。历史上曾以春捕小黄鱼、夏捕大黄鱼、秋捕墨鱼、冬捕带鱼四大渔汛,迩遐中外。
第二海洋捕捞陈列,分“生产工具——渔船与网具”、“渔港”、“捕捞作业方式”、“资源保护与安全生产”四方面内容。在“渔船与网具”中,除展示木帆船的主要工具——铁锚、舵、橹、哨灯、洋灯,流网船拉网工具——滚筒外,还有机帆船上舵轮、螺旋桨、起网机、离合器以及先进的助渔导航设备:鱼探仪、对讲机、雷达等等,还有着重陈列了木帆大捕船、第一代机帆船、第二代改良机帆船、第三代外贸船、第四代大型机动船、第五代大型外海机动渔船,展示了解放后木帆船向机帆船发展的全过程。昔日使用的木帆船今天已被大型的钢质机动渔船所替代,并向现代化钢质渔轮发展,其生产作业渔场也由家门口的近海渔场向外海渔场发展,有的已闯出国门,参与国际渔业生产竞争。在“渔港”中,陈列着各种渔船模型,有过去的木帆船:大对船、背对船、流网船,有现在的机动渔船:机对船、机拖船、机流船、帆张网船、蟹笼船,还有来自全国沿海的广东船、福建船、沙飞船等,琳琅满目,目不胜收。作为渔船锚泊、避风、鱼货集散、生产生活资料补给的渔港面貌也焕然一新。在“捕捞作业方式”中,渔船和网具模型组合的捕捞作业场景,展示了舟山渔场几种主要的作业方式:对网、张网、大捕、拖网、流网、钓船及灯光围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引起观众极大兴趣。在“资源保护和安全生产”中,展示了各种渔作业禁渔期的规定,渔政等职能部门执政服装和颁发的各种证件、证书以及被禁用的电脉冲惊虾仪等等,揭示了渔民保护渔业资源意识的增强,安全生产意识的增强,配合渔业生产职能部门,贯彻执行政府颁发的渔业生产各项政策、法令、法规,以确保渔业生产持续发展。第三贝壳博览展,分贝类知识和日本常石造船株式会社社长神原真人赠送的贝类标本二大块。第一大块展出部分有代表性的贝壳和贝壳工艺品,分贝类生活与习性,贝壳特征与分类,贝类价值与利用三个部份,较系统地介绍有关贝类知识;第二大块展出了日本赠送的贝类标本763个品种,1199件。这批标本品种较齐全,造型奇特、纹理清晰、光泽鲜艳,有较大吸引力,使观众大饱眼福,令人叹为观止。第四旧的生产关系和渔民生活,独特风情习俗陈列。运用人物雕塑,实物场景,展示了清末民初渔行栈以“放行头”形式介入渔业生产领域,和渔民结成一种特殊的生产关系,取得鱼货转营权,并“借牌”于冰鲜船在洋地收购鱼货,收取冰鲜船8——10%的佣金,使得渔民的收入大部分落入了渔行栈、冰鲜船老板的腰包。渔民生活越来越贫困,大多数靠出卖劳力维持生计。家具什物、生活用品、渔民服饰、住屋等足以佐证渔商富有,渔民贫穷。并用浮雕的形式结合实际展示渔民婚庆、寿诞、生育、丧葬、造船等独特的风情习俗,反映了昔日渔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当时生活的悲惨痛苦。
二期陈列内容较为丰富、系统性,形式多样化、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观赏性,有较大的吸引力,深受观众欢迎。
中国台风博物馆
中国台风博物馆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岛东沙镇燕窝景区拷门大坝北端,建筑总面积5000平方米,总投资为2500万元,是融科普、旅游、科研诸功能于一体,演绎台风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全国首家灾难性博物馆,由中国气象协会副理事长陈联寿先生题写馆名。
馆藏文物
中国台风博物馆展示灾害和抗台成果,模拟台风生成及行动过程,提供台风实地观赏台。观台厅内设波浪观测试验站,结合浙江省水利厅《海塘抗御超标准越浪能力的试验研究》的科研课题,对风暴潮和工程开展现场波浪要素、越浪量和波浪打击力进行观测,并人工模拟越浪状况,研究越浪水体对塘身的打击力。同时,结合水槽模型试验,进一步验证海塘波浪爬越浪量分析计算的合理性,以及海塘工程在遭遇超标准风暴潮时的波浪爬高、塘顶越浪量和各主要部分的受力状况,提出对策措施。还将研究电视监督系统与网络的连接,对海塘遭遇台风风暴潮时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信息系统将图文传输到省、市、县防汛指挥机构,为领导、专家的防汛防台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中国台风博物馆坐落在燕窝景区拷门大坝北端,一期建成的展馆里陈列有650余幅图片资料和57件实物,配置有一套先进的全自动海洋环境远程观测传输系统,为全省有效指挥防台抗台工作提供可靠数据。二期4D动感影院项目,整合各种高科技手段,艺术化地打造4D动感影院和仿真模拟系统,以参与性、互动性手法,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体验台风的凶、险、奇,同时推出观浪游项目。台风博物馆一期于2003年12月份开放以来已接待10余万人次,在台风博物馆的基础上,预计建设一个以“台风”为核心的风文化乐园,凸现风科学、风文化、风娱乐、风景观、形成风休闲,发展风经济。初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灾难体验性海洋文化休闲旅游胜地,这也是岱山县开全国灾难旅游之先河的一个创新之举。
科学普及
其展览厅运用图片、实物、台风模拟、台风科普投影等手段,能使参观者受到生动、详尽的科普教育;台风期间,在观台厅能亲身感受到惊浪拍岸,浊浪排空,风声呼啸的壮蔚景观。“台风乐园” 4D动感影院,以高科技手段模拟台风实景,让你亲历台风体验惊涛裂岸的震撼,感悟生命与自然的碰撞。台风乐园,以台风灾难体验旅游为核心,以风科学、风文化、风娱乐、风景观为主要内容,将成为舟山海洋文化休闲旅游的一大品牌。
中国书雕城
中国书雕城坐落于岱山东沙古镇,占地20亩,由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书雕艺术研究院院长钱文浩先生创办,共有书雕、根雕、石雕等作品300余件,以其独特的海岛渔镇风姿和传统文化内涵为特色,向人们展现了一个集艺术性、观赏性、历史性、学术性、休闲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新景观。“千年古镇多瑰宝,书雕根石皆奇葩”。
去过书雕城的朋友会说,走遍蓬莱仙岛的每个角落,书雕城是需要花大量时间静下心来仔细看的。
走进书雕城,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张古朴的茶几,状似不经意地在门口放着,或许是馆主为了方便看客休息。一股泛着檀香与墨香的味道,让你的心灵不得不为之震撼,久坐钢筋混凝土的我们,一闻这种气息,如沐春风。
馆内有中国历代名人楹联、中国历代名人匾额、中国历代名碑名帖、中国历代帝王书法……篆隶楷行草,字字皆珠宝。它不像有的博物馆,只是简单地复制品,这里的每一个作品,是馆主钱文浩本人用心制作出来的,均是原创,在这个山寨文化流行的年代,馆主这样花尽心思,“完全脱胎于书法的前无古人的新艺术”,值得我们浮躁的心静下来去认真地聆听。
走在泛着檀香的各个展厅,徜徉于室内的每一幅作品,你很快就发现,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木雕的艺术字,甚至每一块作品中的纹理,都闪耀着光彩,饱含着浓郁的书香气,甚至还带有浓厚的文化历史感,或许这些便是那些教师们说的“凝在作品深处的东西”,无法简单地用文字来表述的东西。
书雕城屋内所有的东西为馆主原创,透着一丝古意与幽香,屋外也有一个景点,那是一支巨型毛笔,是由一支冲天烟囱改造而成的,原来这个书雕城前身是东沙马铁厂旧址,要拆除这个烟囱需要一笔不少的费用,馆主考虑再三,将它改造成一支巨型毛笔。这无奈之举却成为一道别样风景,成为书雕城一道醒目的标志,更为书雕城融为一体。
中国书雕城成立时间虽然不长,但已经成为东沙古镇一座标志性的建筑物。与那些毗邻的旧屋相比,更显出一份古意与幽静来。年轻的书雕城,深深扎根于东沙这片古老的小镇,就像一棵正在成长的小树,以它内心富含的精神和文化气息,努力生长着,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彩,有一天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燕窝山景区
燕窝山景区位于岱山岛北端,距县城16公里,整个景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主景是因千万年来由于海水的不断冲刷形成的海蚀柱、海蚀礁,形似笋而称燕窝石笋。该景长约300米,宽约100米,形态各异,高低大小不一,色泽似真笋,随着海浪起伏而时隐时现、时出时没,组成一幅海礁美景。距该景西北2公里处,有一海湾, 沿海湾遍地鹅卵石,被称为彩石塘。另外还有向蓬望海、桐盘聆涛、桃林春晓等景点。从县城乘汽车可直达该景区。该景区的主调为:野营度假区。
该景区在现有景点的基础上,目前正在规划另外建设七大风景点:(1)由停车场、飞雁亭、采集区、购物商场、 餐饮服务组成的入口区;(2)由森林小木屋、吊库和通海道组成的森林游憩区;(3)由草坪、石笋、观景平台和铁索飞渡组成的海礁游赏区;(4)由烧烤亭和馒头山上不锈钢景点标志组成的烧烤区;(5)由一帆风顺、 晨曦台、星象台等组成的游览观光区;(6)由叠工帆影、彩塘争艳 组成的砾滩休闲区;(7)由野营帐篷、古炮神威、桃树春晓等组成 的野营度假区。建成后的景区,集食、住、行、游、休闲为一体, 形成山、海、滩、礁与建筑群相辉映的新景观。
1、彩石竞艳:在燕窝石笋西北面,有一长约1000米的彩石塘,塘中砾石有黑、黄、灰、红等多种颜色,经海水长期冲刷,变成了形态各异却光滑圆润的鹅卵石。这些砾石如泡在水中,更是五彩缤纷,光泽照人,可与南方雨花石相媲美,是极佳的旅游纪念品。
2、向蓬望海:与彩石塘一水之隔,有一悬水小岛,叫向蓬山。此山因形态奇特,表态独立,突兀于海中,又流传着不少传说,故极富传奇色彩。据说,凡从上海一带驶来的船,一出长江口,最先看到的就是这小小的向蓬山,且越远越大。当年徐福为秦始皇寻找蓬莱仙药,是先看到此山,而得以再找到蓬莱仙岛(岱山)的。因此,把此山叫向蓬山。另据传当年徐福还在山上载了几株风藤,千百年来,治好过不少受过风寒的海岛人。此山独立于海中,三面无遮无掩,视野极为开阔,是观舟山群岛山海美景的极佳处。景区规划将建一索道,连接燕窝山,届时游客可享凌空飞渡与极目沧海之乐趣。
3、桐盘聆涛:桐盘山是伸向海中的一个山脚形成的,恰似微型的半岛,与燕窝山紧紧相连。三面临海,山上草木繁茂,山脚惊涛拍岸,显得清浊而壮阔。尤其是桐盘湾,在燕窝山的北岸,那儿有十几个沟壑和小型滩礁组成,每逢海水涨潮时,那海浪涌入沟壑, 拍打礁石而发出的各种声音,有惊心动魄之感。假如你静卧山上, 聆听山下送来的阵阵涛声,很是爽心悦耳。
——信息来源于小镇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