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婚礼习俗
1、请问四川泸州的婚礼习俗?详细一点为好,谢谢!
一、交杯酒与结发夫妻
“合卺”这个词对于现代人而言是陌生的。然而,新郎与新娘的“交杯酒”却是每一个结过婚或参加过婚礼的人非常熟悉的。“合卺”就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内共饮合欢酒。卺是飘之意,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用以饮酒,就叫合卺,合卺始于周代,后代相卺用匏,而匏是苦不可食之物,用来盛酒必是苦酒。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自此已结永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正如《礼记》所载:“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宋代以后,合卺之礼演变为新婚夫妻共饮交杯酒。《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新人“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饮讫,掷盏并花冠子干床下,盏一仰一合,谷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这个仪式的象征意义是意味深长的。
用彩绸或彩纸把两个酒杯联接起来,男女相互换名,各饮一杯,象征此后夫妻便连成一体,合体为一。当然很多情况下,“惟新妇羞涩,不肯染指一尝”。(民国:《解县志》)
饮过之后把杯子掷千床下,以卜合谐与否,如果酒杯恰好一仰一合,它象征男俯女仰,美满交欢,天覆地载,这阴阳合谐之事,显然是大吉大利的了。民国时期,山西民间结婚,拜天地之后,“导入洞房,婿先进,上床踏四角,新娘继入,坐床后隅,饮交杯酒,是日‘合卺’,合卺之后,尚有谒祖日见勇姑等礼,大抵于结婚之翌日行之”。(民国:《浮山县志》)
今天,山西农村青年的婚礼上,交杯酒是必不可少的,但其形式比古代要简单的多。男女各自倒酒之后两臂相勾,双目对视,在一片温情和欢乐的笑声中一饮而尽,或者是在洞房或是在举行婚礼的大厅、饭店、酒楼。按民俗传统,交杯酒是在洞房内举行的,所以都把合卺与入洞房连在一起,但不管此俗的表现方式有何不同,其寓意与心态都是一致的,结永好、不分离的暗示对于新婚夫妻今后长期的婚姻生活都会产生影响。
当人们置身于偏僻山村的婚礼中,不管平常人们的生活多么艰辛,但通过交杯酒所洋溢出的欢笑,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照婚礼习俗,在交杯酒过后,常常还要举行结发之礼。结发在古代称合髻,取新婚男女之发而结之,新婚夫妻同坐于床,男左女右。不过,此礼只限于新人首次结婚,再婚者不用。人们常说的结发夫妻,也就是指原配夫妻,娶妾与续弦等都不能得到结发的尊称。
古代婚俗中,结发含有非常庄重的意义,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消失,但结发这一名词却保留下来了。结发夫妻受到人们的尊重,结发向征着夫妻永不分离的美好含义,如同交杯酒一样,在农村仍然得到大多数人的充分肯定和赞许。
在男人们可以娶妾、养姨太太的时代,结发夫妻就显得尤为突出。以至于不论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新科进士,还是突发横财的商人地主,在攀援富贵、寻花问柳、续纳小妾之时,一般都要对结发夫妻保持一定的尊重。
在中国人的心理和情感上,从古至今,漫漫几千年,尤重结发夫妻。
因为结发意味着“第一次”。在男女授受不亲,人们一生中深交的异性寥若星辰的情况下,结发,意味着第一次接受了异性的新鲜,第一次发出会心的微笑,第一次品尝了爱的幸福,第一次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家庭。所以,无论如何,这个第一次都是弥足珍贵,值得珍惜的。
此外。结发还具有庄严、神圣、天意、缘份等等得到社会认可的深层含义,在此基础上,婚姻的双方产生了义务和责任感。
--------------------------------------------------------------------------------
二、闹洞房的秘密
闹洞房是婚礼的最后程序,也是任何婚礼都不可少的内容,它是婚礼的高潮,也是最热闹最有趣的节目。
新婚之夜,亲戚朋友围坐房中,对新娘百般戏谑,称之为“闹房”、“戏新娘”。闹的方式各种各样,各地有同有异。总括起来可分为文闹和武闹两种。文闹以较文雅的方式,往往都是向新娘出谜语、对对子,请其讲述恋爱经历及平常不见于口的男女之事,山西民间有称“说令子”,妙趣横生,迫使新娘无法对答而大出洋相,借以取乐。“是夕,好事者多以谈谐语编为词调,强使新妇歌之,名曰‘闹房’。近则变本加厉,庆贺之忱出以戏谑,抑失礼之甚矣。”(民国:《翼城县志》)武闹是使用较为粗野的方式,不仅口出秽言,还对新娘动手动脚,颇有恶作剧的性质。
闹洞房时,平辈的、晚辈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纷纷拥入新房,喜笑逗乐,尤其是新郎的朋友,他们极尽所能,想出种种方式,让新娘当众表演,以逗乐取笑,俗话说“三日没大小”,除了爹妈都能闹。这期间,人们之间随随便便的关系是礼俗所允许的,很多禁忌都被解除了,颇似西方文化中的狂欢节。因此,无论如何戏闹,如何难以接受,新娘是万万不能反目生气的。如若气走了闹洞房的人,将被视为是新娘的任性,人缘不好,日后的光景就不会好过。
闹洞房是对新婚夫妻的一种祝贺方式。在民俗中,人们认为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崇,为了趋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势的阳气,才闹洞房的,所以民间俗语说“人不闹鬼闹”。
闹房在功能上也是对新婚夫妻的考验,包括机智与耐心,原本是一种“关口考验”,但在民间往往行之过分,成为陋俗。
闹洞房的习俗起源甚古,《汉书》记载“燕地嫁娶之夕,男女无别,仅以为荣。”(《汉书》,《地理志》)闹房之俗可能起源于“听房”。在新婚之夜,亲朋好友在洞房窗外窃听新媳妇的言语和动作,人们感兴趣的无非就是男欢女爱之事。从性心理的角度讲,这种举动似乎正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意淫”之举。以后逐渐演变成为戏弄新娘的闹洞房。此种风俗行至唐代,风行民间,不但男方亲属,贺宾客朋都有戏弄新娘的权利,连不相干的陌生人,也可以中途阻拦,品头论足,抚摸取笑,需索于难。这种习俗由古至今,已由个人行为变为集体行为。
综观闹洞房之俗,驱动人们听房、闹洞房的心理动机是复杂的。
首先,这是一种人们性意识的外化与下意识的冲动,人们从闹房戏妇与抚妇之中,表现了对异性的某种挑逗,发泄出来之后便可克服既羡且忌的心理,以达到性在“下意识”界域的某种平衡,这种对异性的态度与行为在平时是受到严格限制的,闹洞房正好提供了一种机会。
其次,闹洞房是传统婚姻中包办婚姻的产物。因为只有在新婚典礼之后,激动的新郎才可搞开新娘的红盖巾,这对新人以前不相识,无相交,更无情感的沟通,第一次见面便要共堕爱河,显然是陌生和难堪的。因此,闹洞房习俗可以消除彼此的距离和陌生感,协调俩人之间的紧张气氛,融洽感情。无疑,洞房之闹是百米赛跑前的必要准备。
再者,在兴旺发家的心理趋动下,大多数的新婚之家,都存在着既苦于众亲友之闹,又乐于让其闹的双重心理。
闹房可以使双方的亲友们熟悉起来,显示家庭宾朋满座,兴旺发达,增进亲友间的沟通与感情,以及邻里间的和睦。
热闹是中国人生活的美学理想,闹洞房正是臻于此境的手段。热闹了才能形成喜事喜庆的氛围,闹是一种快乐的场景,是一种欢腾与兴旺发达的象征,只有闹、大闹特闹,喜庆才有市场,财路才可大开,人丁才能兴旺。
--------------------------------------------------------------------------------
三、洞房验贞
在中国,性行为是一种受习俗高度制约的行为。人们不仅对公开的、合法的性关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习俗的规范试图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缝隙之中。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谈到许多妇女与情人们私奔的故事,至少在孔子时代,社会上层中,男女之间的性关系之混乱多少有如堕落的罗马时代。当时离婚很容易,再婚也并不难,少女的贞操还不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
然而,随着儒学的兴起,特别是宋代的理学泛滥之后,妇女被认为要对社会道德负起责任,理学家们强迫妇女生活在禁闭的世界里,寡妇再嫁是道德上的罪恶,极其珍视妇女的贞洁。
此后,中国人对于妇女贞洁的崇拜也就成了一种心理上的痴迷。这种痴迷的一个恶劣的例子便是所谓的“洞房验贞”。这种习俗把新娘子的贞洁与否,变成了一种当场验明并有众人在一旁作证的赤裸裸的处女检验,可悲的是,新郎并不以为这是对自己情感的亵读,新娘也不觉得是对自身人格的侮辱。习俗已经扭曲了人们的心灵。
洞房验贞的习俗在民间被称作“验红”、“授巾”,古已有之。一般是在结婚之日,由新娘之母送给女儿或者女婿的白色巾帕,以为初行房事时之用,民间也称“喜帕”。
旧时,历朝定婚礼,都有授巾之礼。有的地方如广东,授巾之后,新郎新娘关门入室,云雨作爱,而新郎的父母亲友则在门外静候,风流之后,新郎手捧朱盘,盘内放着所授之巾,盖以红帕,其所示新娘为处女新红,众人皆大欢喜,纷纷表示祝贺,并以烧猪送于新娘娘家。在此之前,娘家人一直揣惴不安,惟恐新娘不见处女红。
由于处女膜是否破裂成为检验贞女的唯一标准,一旦未见其红,新郎与家人便要归因于新娘不贞,至少在心理上要产生很大的猜忌与不和,形成隔膜。轻者使新娘无言以对,受辱终生,在婆家和丈夫面前无地位,重者由媒人遣送女子返回娘家。
重视处女红,是中国社会的普遍观念。善于观察的文人们又把其赋予了浪漫的情调。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记述了张生与崔莺莺的幽会之后,特别提及香巾,他写道:
“(后庭花)春罗儿莹白,早见红香点嫩色,灯下低睛觑,胸前着肉揣,畅奇哉,浑身通泰,不知春从何处来。”
剧作家汤显祖在其《邯郸梦》那颇具艳丽色彩的对白中曰:“好夫妻进洞房花烛,……大河犯客槎,猛擒拿,无媒织女容招嫁。休计挂,没嗟呀,多喜檀郎蘸眼惊红乍,美人带笑吹银蜡。今宵同睡碧窗纱,明朝看取香罗帕。”
陶宗仪的《辍耕录》记载了一个人娶新娘后未见处女红,文人袁可潜赠与如梦令一首“今夜盛排宴筵,准拟灵芳一遍,春已去时,问甚红深红浅,不见,不见,还你一方白绢。”
今天,在山西农村,验红之俗已不多见。但有些地方常在新婚的第二天早上,把见红的白毛巾放在新房外的明眼处,以示外人表明新娘是处女。
--------------------------------------------------------------------------------
四、婚礼习俗
完整的婚礼习俗在古代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但是明清以来,山西各地完整的六礼已经不复存在,如大量地方志中所载的,“婚礼各处不同,大约六礼之中,仅存其四:问名、纳采、请期、亲迎而已,亦有不亲迎者。”(乾隆:《平阳府志》)
解放以后,在婚礼形式上新旧相间,而新的婚礼形式逐步在取代旧的形式。新的,较为文明和现代的婚礼形式在民国期间就已在山西各地开始实行,作为一种新的婚礼习俗,我们把它详述如下:
“结婚证书,仍用向来红柬,但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新郎、新妇,俱署名耳。其结婚仪式,系就庭前设礼案,奏乐,由司仪人入席面北立,宣唱:“男女宾人席”而北立。男女族主婚人人席,而南立。男女族全体人入席,而东西立。证婚、介绍人入席,而南立。纠仪人人席,而北立。男女宾相引新郎、妇人席,俱面北立。
奏乐。证婚人读证书,并为新郎新妇交换饰物。新郎、妇行结婚礼,东西向立。双鞠躬。奏乐。
主、征婚人致训、箴词,新郎、妇谢证婚、介绍人,三鞠躬。
男女宾代表致颂词、赠花,两鞠躬。奏乐。
新郎、新娘致谢词,两鞠躬。
女宾代表唱文明结婚歌。
证婚人、介绍人、男宾、女宾俱退。
新郎、新娘谒见男女主婚人及男女全族全体礼,奏乐,男女主婚人及各尊长面南立,三鞠躬,男女平、晚辈面东而立;两鞠躬。男族女族全体行相见礼,东西相向立,两鞠躬。
男女嫔相引新郎、新娘退。男女两家主婚人及男族、女族全体、纠仪人、司仪人俱退。礼毕筵宴。”(民国十二年:《临汾县志》)
今天山西农村的婚礼习俗也大体如此,仅是在内容与形式上更富有一些时代特色。
参考资料:http://www.ty.com/sxsu/qiao/3.4.htm
2、四川泸州结婚什么风俗啊?
趁着元旦假期,去了一趟川南泸州。这一带乡饮宴请之风颇为盛行,大凡新房落成、男婚女嫁、老人生日都有宴请的习俗。时逢冬月,乡下外出打工的人陆续返乡过年,正是修房建屋和男婚女嫁的高峰期,短短几天时间,对泸州有别于川内其它地方的乡饮习俗多少做了些了解,留下深刻印象。
(一)建房
这是一组新房落成主人宴请乡亲的热闹场景。新屋内外装饰还没有彻底完工,但楼房已经封顶,大功告成,剩余的活儿可以由自己慢慢完善,此时举办筵请也是情有可言的。也有人在入住新房时才宴请宾客的,自然是乔迁之喜。
这一类的乡饮规模不大,一般前来祝贺的除了至亲好友外,都是同社的乡亲邻居。眼看房屋一天天崛起,有人开始关心主人请不请客,一旦定下日期就对亲戚好友放出话来,同村同社的人则相互转告,届时都会来参加。
酒席都是自家操办,办席并不困难。厨房场地不够,就在屋前空地上搭建临时灶台,热心人自然要来帮忙,同村同社也不乏主厨的好手。筵席象模象样,煎、炒、蒸、炖、红烧、拼盘、腌制腊味儿、大酒大肉摆满一桌,外加地里的新鲜蔬菜,丰盛可口。
建房宴请只一餐,前来恭贺的人也要送礼金,多少不论,主要是图个热闹。同村同社的邻居一般送50元,家里人都去参加宴饮。亲戚朋友则依亲疏不同各自有所表示。建房筵、乔迁筵是是对主人的祝福,也是主人睦邻友好的表示,融洽了邻里亲朋关系,为日后和睦相处开了个好头。
(二)婚宴
与机关单位和城市不同,乡间即便是娶亲嫁女也从不送请柬。家有喜事要办宴席通过亲戚邻居口头相告,相互邀约,到时自己上门参加。但对关系亲密的长辈又不同,事先要送一包水果糖(也可以是冰糖),两张印有“喜”字的毛巾,表示恭敬邀请。
婚宴送礼视关系亲密度不同,有送100元,也有送50元的,至亲好友不受此限,二三百元、三五百元,甚至上千元的也有。来感礼的人还要另送一包水果糖(也有送冰糖),表示没有空手,人到礼到。
收礼也有讲究:除了当面登记外,对男客还要回送一包香烟,有大方的无论男女一律回赠香烟一包。
乡间办席都是自己动手,厨师和帮忙的人头一天就要到,主人对所有前来帮忙的人每天发一包烟,管一日三餐,虽说不像正式宴席那样,但也要有几个荤菜,素菜很少,动辄十几桌,几十桌。
现在的乡饮卫业也开始朝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服务方向发展,出现“一条龙”服务队。宴请的食物材料主人自备,厨师及勤杂人员、桌椅板凳、厨房餐具炊具都由服务队自己带来,服务队只是按桌数收取劳务费。举办宴席的前一日到场,用砖头临街搭建起简易灶台,支起案板,按照既定分工,各自负责,有条不紊。婚宴菜肴丰盛,传统菜加上时代创新,往往令人眼前一亮。熟能生巧,几十桌菜饭按时端上桌来,色香俱全,“一条龙”服务令人满意、佩服。
乡场以街为市。宴席就摆在街市上,多的几十桌要一列三桌,长达数十米。不在乡场的就摆在自己屋前院坝上,戏称“当天当地”。前来参加宴席的男女老少都很自觉,不用人催客,不要清点人数,都按时到来,入席就坐,秩序井然。宴请一般是用散装白酒,不像城里人讲究,瓶装酒好看,一桌发一个酒碗,用开水壶装酒,逐一斟酌,桌上人再用一汤勺舀入自己碗内。
好酒之人似乎不多,数十桌客人没有见人因酒失态,即使到最后也就只剩两桌人在喝酒,而决非醉酒,更无滋事生非,体现出乡人的朴质与善良。
(三)寿酒
乡饮之风约定俗成,只要是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不请自来。泸州乡间办寿酒尤其如此。
俗话说,人逢七十古来稀。年逾六十就意味着进入老年期,凡满五十九或整六十岁可以办寿酒。越是高寿的老者过生日,前来祝寿的人越多,煞是热闹。
寿酒都是儿孙辈为寿星老人举办的,主人家收礼时要回赠送寿碗,一户人一个。寿碗是主办人专门去瓷厂订做的,上面烧有寿星老人和福寿图案,有直系晚辈姓名或祝寿贺词、寿碗也分各种规格,大小不一,吉祥喜庆。
年满五十在民间算是大生了,也有请客之习俗,但不属寿酒之列。只有六十岁以上且逢十才办寿酒,可以提前到逢九之年。第当办这种喜事,前来热心帮忙的亲友邻居很多,男男女女每人腰前都是一条围裙,两只袖套不离身,见啥做啥。特别是妇女们更是主力军,手脚麻利,谈笑风生。
这方百姓性格开朗直率,待人真诚纯朴,心无忧虑以致健康长寿居多。逢场天,很多老人来赶场子,一个人照样来往穿行人群中间,丝毫不见有让人怜悯的情状。笔者所见一户人家的碗柜内,常用的十多二十个碗几乎都是寿碗,仅此亦可见寿酒之风盛行。
泸州乡饮之风淳朴,只图热闹,人到心到,没有人更多考虑经济收入问题。例如,城里人办喜事是要赚钱的,为什么?请客时发一张请柬,两支香烟,一包喜糖,有的甚至只是发请柬,酒店餐馆办喜宴也只请吃一餐。而这里办喜事,送礼不论多少都要回赠一包烟。对亲朋好友和邻居帮忙,几乎要招待两天,每顿都是十多桌甚至几十桌,办酒主人并不计较,这也是风俗独特之处。
3、我想咨询下泸州古蔺县的结婚提亲风俗。女朋友是古蔺人,我想请问下结婚前的需要走什么程序,谢谢!
你好,古蔺的提亲风俗是,三回九转《就是要糖食果饼,要去三回》然后就是戴花《就是男方想给女方多少礼物和彩礼钱,在经过女方同意并请上亲朋好友的日子送去》至于彩礼就没什么标准了,但至少也得一万以上的
4、关于彩礼问题(四川泸州古蔺)
古蔺就是这种习俗,彩礼肯定是要的,一般在农村办酒席,彩礼会以嫁妆的形式返还,如果在城里办席,就当孝敬女方父母了,但一般女方父母都不会用,而是以一定的形式返还,比如说资助小两口买房什么的。如果你喜欢那女孩子,这点彩礼又算什么呢。当然,关于彩礼问题,准新郎最好与准新娘沟通,让准新娘做主,尊重女方风俗习惯。至于办结婚宴席与办证孰先孰后,这有什么关系呢?难道你怕办结婚宴席后新娘会跑吗?会不去办结婚证么?所以,虽然你是城里人,结婚了生活在城里,但是,人家女方父母还得在农村继续生活,你就得尊重人家的风俗习惯,你所提的这些问题,都是小气之举。
5、泸州人民过春节的一些习俗
1、派利是
派利是,利是利是,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红大紫。“利市”一词古已有之回,答早在《易经》中便有记载,带有本少利多的意思。
2、烧炮竹
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与驱逐鬼怪。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烧炮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3、祭祀
祭祀礼节祭品有一定的规范。旧俗备供品向神灵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4、贴年红
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春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5、灶糖
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灶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也有人说它是用白糖加淀粉加水加淀粉酶酿熬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