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婚礼婚庆 » 蘧公孙的婚礼

蘧公孙的婚礼

发布时间: 2023-04-25 22:57:00

1、《儒林外史》中作者为什么在鲁小姐和蘧公孙的婚礼上写了一只老鼠?

卢小姐的和公孙的婚礼上写只老鼠,当然没有了,他们都是女生,当然最不喜欢的就是嗯,老鼠做。

2、儒林外史第十回婚宴上出了哪两场闹剧

儒林外史第十回婚宴上出的闹剧是房梁上掉下一只老鼠和粉汤碗带翻撒了一桌子。掉下的老鼠正好落在了燕窝碗里,把碗带翻后又跳到蘧公孙身上,将新郎官的礼服都弄脏了。还有就是一个小厮端汤上来,因他看戏看入了迷,一个不留神将两碗粉汤全打碎在地上。

儒林外史剧情说明

儒林外史根据吴敬梓同名小握笑燃说改编。故事以杜少卿,范进,匡超人等人物为主线,深刻地揭示了被段虚科举压得变了形和被功名心扭曲了的世态,使人们得到了浮名却丧失了人味,人性。杜少卿拒绝参加博学鸿词科特科考试。

他是官宦子弟,不甘受礼法的拘束,也不向庸俗生活妥协。最后家财散尽,流落他乡,以卖画为生。范进是中科举制度之毒极深的读书人。五十多岁还没考中,后来考中了,人却疯了。匡超人有一个被学政题了优行贡入升喊太学肄业的漂亮外衣,却是一个在赌场上抽头。

替人当枪手,替人造假文书的忘恩负义、反复无耻的伪君子。这一群人的故事,构成了当时社会光怪陆离的万花筒。

3、为什么要在蘧公孙的婚礼上写一只老鼠?

可能这只松鼠对于他有特殊的意义,所以才会在对方的婚礼上写一只老鼠了。

4、鲁小姐与蘧公孙婚礼为什么点三代荣?

在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一些通过科考走上仕途的读书人,他们对科举制度持肯定、拥护的态度。还有一部分读书人,因屡试不第,对科举,甚至对现实,产生严重的不满情绪。明代的才子徐渭,在诗、画、戏曲方面都有建树,尤其绘画方面,清朝的郑板桥,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这些国画大师都属于他开创的青藤画派。可他参加乡里的考试,考了八次都未中。他自称“一个南腔北调人”,比喻自己和社会不在一个调上,并多次自杀,这种厌世情绪不能说和他多次科考失利无关。另外还有一种读书人,他们很有才华,但他们不热衷于科举,不喜欢当官,只想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但他们又脱离不了社会,因此在理想和现实当中不断改观。

娄氏兄弟在京城居住时,常常喝了酒就说:“自从永乐篡位之后,明朝就不成个天下”到姑丈家,大家议论起宁王造反事件,四公子又说:“据小侄看来,宁王此番举动,也与成祖(永乐爷)差不多;只是成祖运气好,到而今称圣称神;宁王运气低,就落得个为贼为虏,也要算一件不平的事。”就连花重银、费心力结交朋友都只为那人说了一句话:“本朝的天下,要同孔夫子的周朝一样好的;就为出了个永乐爷,就弄坏了。”娄氏兄弟对永乐皇帝极为不满,或者说对永乐皇帝治理的天下极为不满,是怀才不遇人的普遍心理。在他们看来,科举失势,仕途不利,都是因皇帝不好,没有治理好天下,没有一个好的人才选拔制度,没有委派一个识千里马的伯乐,因此才埋没了自己。

娄氏兄弟回乡之后,广结朋友,都是那种考了几十年不中的读书人,因为这样大家在一起,才有共鸣。其中有一个牛布衣,饮酒畅谈之际,讲述了一件往事,就是他给范学台当幕客的时候,范学台要查一个叫旬玫的童生的卷子,怎么也查不到。有幕客因此讲了一个“从前一位老先生查苏轼的卷子查不到”的笑话。幕客本意讽刺那位老先生学台不知道苏轼是谁,哪知道范学台说,“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拨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牛布衣讲起这件往事,无非就是嘲笑那些高中的人没什么真才实学,连大名鼎鼎的苏轼都不知道。而听到的人“都笑了”,也无非是对科举制度的嘲笑。这种唱衰论调,就是娄氏兄弟结交同类的意义。

不仅发牢骚,聚同类,娄氏兄弟还认为做举业很“俗”。因鲁编修说杨执中:“他若果有学问,为甚么不中了去?”娄氏兄弟回请鲁编修的时候,四公子向别人这样说:“究竟也是个俗气不过的人,却因我们和他世兄弟,又前日船上遇着就先扰他一席酒,所以明日邀他来坐坐。”因听见鲁编修说他们两兄弟:“令表叔在家只该闭户做些举业,以继家声,怎么只管结交这样一班人?”三公子大笑道:“我亦不解你令外舅就俗到这个地位!”

受鲁编修影响,鲁小姐也是科举制度热拥者: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一部的文章,每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人家送来的诗词歌赋,正眼儿也不看他。由于天资聪慧并且勤奋好学,鲁小姐作出来的文章理真法老,花团锦簇,用鲁编修的话说,“假若是个儿子,几十个进士、状元都中来了!”

蘧太守,进士出身,还乡前在江西南昌府任职。他“儒士行径”,为官清廉,使百姓安定,与民休息。他在任时,讼简刑轻,衙门里是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他有祖传家底:几亩薄产、先人敝庐,就是琴樽炉几,药栏花榭,都也有几处。所以在他累了(风尘劳攘)的时候,就想起家乡(每怀长林丰草之思),他的宿愿就是喝老家田里的粥,住祖上的老房子,赏花娱乐,过简单自在的日子。他并不恋官,用他自己话说“我并无宦情”,自己提出辞职,告老还乡,常说“宦海风波,实难久恋”。

作者以娄氏兄弟返乡为线索,把蘧太守一家和鲁编修一家交织在一起,讽刺了很多人和事,也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对科举所持的态度尽写了出来,从而揭露社会,揭露人性。

《儒林外史》里,作者通过写娄氏兄弟,鲁编修父女,蘧家三代之间的交流、交往、结缘的故事,来反映明代读书人对科举制度的三种不同态度。

1.不满科举制度的娄氏兄弟

怀才不遇,是《儒林外史》里娄氏兄弟的标签。

娄家三公子娄琫和四公子娄瓒,他们出身名门,父亲娄中堂,官居一品,为官二十年,死后赐葬;大哥在京做官,任通政司大堂。父兄都很荣光,可他们兄弟俩却很糟糕,一个是孝廉,就是那种不通过科考,因品行被推荐的举人;一个是监生,和秀才差不多,但秀才是考来的,监生是买的。举业上毫无成绩,娄氏兄弟不免烦闷,颇有怀才不遇之感。

2.科举制度的拥护者鲁编修父女

鲁编修自称“穷翰林”,能进翰林院的,管他“穷翰林”还是“富翰林”,都是中了进士的,而进士的级别已经在功名的金字塔顶端。鲁编修既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也会是科举制度的拥护者。像上文提到他说杨执中的“他若果有学问,为甚么不中了去”和他说娄氏兄弟的“令表叔在家只该闭户做些举业”的话,都说明鲁编修中科举的毒太深,已经把科举奉为圭臬。

鲁编修只认八股文,杨执中的那首诗其实非常好,是他抄写古人的,可鲁编修不买账,为什么?因为诗没用,八股文才是科举考试要考的,这也是当时社会大部分读书人的认知,小说里也大有人在。鲁编修教导女儿说:“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

因为没儿子,鲁编修把女儿鲁小姐当儿子养,五六岁上请先生开蒙,就读的是《四书》、《五经》,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之后再教她做八股文。只可惜,鲁小姐八股文作得再好,也不允许上考场,女驸马中状元的故事只是发生在戏文里!女儿无法科考,女婿蘧公孙又不肯做举业,一气之下鲁编修要纳妾,只为要生一个可以中进士的儿子,可是妾没有纳成,自己倒气中了风,口眼歪斜。

鲁小姐和她父亲一样,遗憾于自己不能进考场,还和她父亲一样,恨夫君蘧公孙不肯做举业,对此她愁眉泪眼、长吁短叹:“我只道他举业已成,不日就是举人、进士,谁想如此光景,岂不误我终身?”最终把目标锁定在孩子身上,等到儿子长到四岁,小姐每日拘着他在房里讲《四书》,读文章。

3.曾经不屑于科举、不屑于当官的蘧家三代

除了本身性情宜淡,大概蘧太守为官多年,经历加上见识,对做官体验不是很好的原因,他“不叫子孙觅封侯”,没有让他的孙子拜师就学,只教他做几首诗,吟咏性情,要他知道乐天知命的道理,在自己膝下承欢就好了,并不主张让孙子走科举之路。

蘧太守的儿子蘧公子也不屑于功名举业。如果说蘧太守还做了举业,考了进士,做了官员,不能说始终淡泊名利,那么蘧公子就很彻底,他根本没去科考,他的理想是一家人在一起享天伦之乐。接任的王太守说漂亮话:“将来(蘧公子)不日高科鼎甲,老先生(蘧太守)正好做封翁享福了。”可蘧公子说:“老先生,人生贤不肖,倒也不在科名;晚生只愿家君早归田里,得以菽水承欢,这是人生至乐之事。”

蘧公孙在爷爷蘧太守的养育和影响下,自然也看淡举业,一心想做个与科举不沾边的“名士”。古代的“名士”,有名气,淡泊洒脱,不问政治,受人仰慕。蘧公孙偶得一本天下无二的皇帝藏书《高青邱集诗话》,将它缮写成数套,添了自己的名字,刊刻几百部后送人,成了名誉一方的名士。成亲以后妻子让他做八股文,他说是“俗事”,也不肯做举业。

可以说蘧家三代的境界比鲁编修父女和娄氏兄弟都要高。鲁编修一心做举业,不是为了治国,而是为了发家。娄氏兄弟对举业不是不看中,而是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的心理。只有蘧家三代是真的无意于功名利禄,不屑于举业。但是现实和理想是有差距的,现实是,作为一个男人总得谋生活,尤其是当为其遮风挡雨的父亲和祖父全部去世后,蘧公子就不得不直面生活了。蘧公子又亲眼看见娄氏表叔们脱离主流价值观后落得一地鸡毛,因此不得不把做名士的心收了回来,试图做举业。他“却也心里想在学校中相与几个考高等的朋友谈谈举业”,还主动拜访书店里专为考生选书的选家马二先生,以请教考试的要领。在对儿子的管教上,也朝着举业方向培养,妻子教儿子四书五经,“蘧公孙也在傍指点”,“每晚同鲁小姐课子到三四更鼓”。就这样,在骨感的现实面前,蘧公孙由一个不屑于科考的名士转换为热衷于科举考试的学子了。这其实不只是蘧公孙自己一个人的改变,也是蘧太守和蘧公子对世外桃源生活信念不够笃定的驱使,不是么?蘧公子在世时教蘧公孙的是科举用到的经史,而蘧太守早就给蘧公孙捐了一个科考的门槛“监生”!

5、蘧公孙与鲁小姐婚姻如何?

蘧公孙是一个上进的名士,不论结婚前后,都是如此。
蘧公孙父亲是蘧景玉,祖父蘧太守,娶妻鲁小姐,岳丈鲁编修。蘧家与鲁家都是科宦门第。不过,蘧太守做官时吟诗下棋,与民生息,蘧家有名士的家风。
蘧公孙与鲁小姐刚结婚时,公孙一心做名士,小姐决计读文章。两个人志向不同,虽然有新婚的快乐,但两人也没少闹别扭。蘧太守去世,公孙又看到了假名士的真相,也转心于科举了。这时,公孙开始事事请示小姐,与拦戚小姐商量。比如,结识了马二先生,就漏带马上跟小姐说要在家里请客。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团体,思想一致才能和睦,思想的领导者,往往就是团体的领导者。这倒也是夫妻关系的一个样本,妻子如果在思想上站在了丈夫的前面,那她的领导地位则是自然而然的。

一方面是父亲、祖父的去世,一方面是家庭里主要靠妻子打理,蘧公孙褪去了附返衡芦庸风雅的名士气,不再刻诗集送人了。以前对别人(落难的王太守),一下子送了二百里银子,对马二先生这个救了自己命的好朋友,只送了二两,还要了人家两本科举辅导书。

6、儒林外史谁结婚掉了一个老鼠

鲁小姐,翰林鲁编修的女儿。
鲁编修官作到翰林,听起来不错,但其实很穷;又钻谋不到肥美的差事;不愿“白白坐在京里,赔钱度日”,就离京返家。
鲁小姐是美女,有多美?直到结婚时,才借了丈夫蘧公孙的眼来细看:“真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鲁小姐又是个才女,且是个不寻常的才女,是场外的耐源举人,是困在闺房里的学霸。鲁编修沉迷八股,没有儿子,便把女儿当作儿子一样培养,五六岁“就读的是《四书》、《五经》;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鲁编修亲自教她做八股文。鲁小姐“资性又高,记心拦茄又好”;把当时诸大家的文章,“历科程墨(历年真题试卷),各昌衡态省宗师考卷,肚里记得三千余篇;自己作出来的文章,又理真法老,花团锦簇”。连老爹鲁编修都经常夸赞:“假若是个儿子,几十个进士、状元都中来了!”鲁小姐房里,摆的不是女儿家的玩意儿,而是一部一部的文章;每天做的不是针线女红,而是读文章用蝇头小楷细细批阅。如果真有女状元,那一定非鲁小姐莫属。

7、婚礼闹剧的寓意——《儒林外史》片段分析

&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