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皇帝婚礼
1、唐朝的婚姻制度
唐代法定的婚姻年龄,唐太宗贞观元年定为:“男20岁,女15岁”就可以结婚;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唐玄宗为了增加人口,把结婚年龄又降低到“男15岁,女13岁”。
唐代确立婚姻关系第一步是立“婚书”。因唐代法律规定长辈可以包办子女的婚姻,子女如果不服从,法律规定,丈责一百,因而,决定了唐代的婚姻并不是自由恋爱,一般不能体现青年男女的个人意愿。
除了立“婚书”外,唐代由于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婚俗的影响,买卖婚姻非常普遍。据《新唐书--高俭传》记载:唐代的婚姻是:“嫁娶必多货,故人谓之卖婚”。
唐代对不同等级的人结婚是有限制的:《唐律疏议》里说:“人各有偶,色类须同,良贱既殊,何宜婚配”,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配偶,但必须门当户对,贵贱之间既然有差别,是不能结婚的。唐律还规定,如果下贱的人娶了良家女子为妻,就徒刑一年半。唐代禁止近亲结婚。唐代法律规定,禁止同姓和表亲结婚,如违反徒刑或杖刑。唐代允许寡妇再婚,唐太宗贞观元年下诏:“过了守孝期的妇女,可以再婚”。
唐代纳妾是合法的,唐律规定,婢女被主人宠爱并有了孩子,可以接纳为妾;妻子年过50以上没有生育子女,丈夫可以纳妾。
2、古代皇帝的婚礼是什么样的
限男女之年定婚姻、执六礼,始于周代。《礼记》、《唐律》、《明律》规定,六礼屡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亲迎。
即使是皇帝,也不免“买卖婚姻”之俗。明神宗朱翊钧大婚,仅织造费就用了九万多两白银;清同治皇帝载淳大婚,共花了两千多万两白银。
奢华的背后,隐藏着一大批贪官污吏。
明正统七年(1442年),英宗朱祁镇年届十六,该结婚娶媳妇儿了。
或许是,除了天大地大,就是皇上大;或许是,皇上的婚礼场面大,动静大,规矩大,麻烦大……反正,皇上娶媳妇儿叫作“大婚”。
大婚的同时,用金册、金宝(证书和印鉴),册立皇后;册立皇后的同时,选一至四名妃子。
朱祁镇这小子有福气,赶上了大婚。为了这件事,太皇太后张氏、皇太后吴氏,以及朝廷重臣,搜肠刮肚,千挑万选,操碎了心。司礼太监、朱祁镇的“忘年交”王振,也忙得不亦乐乎。无论从私人交情、拍马屁固皇恩方面说,还是从公事公办,甚或乘机大捞油水方面讲,王振都实心实意地主张“大办特办”,并且早早地向全国各地派出了采购团,看样订货。
朱祁镇这盏“灯”,本来就费油,绝不能再弄个“疯丫头”,跟他配对儿!太皇太后张氏掂量来掂量去,综合了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毅然打破“皇后出自民间”的祖训,决然拍板:以工部尚书钱允明的长女为皇后,以御史云湘的女儿为妃。礼部和翰林院官员会议以后,完全赞同、坚决拥护太皇太后的英明决策。随后,翰林院负责起草证书及其他有关文件,礼部负责制册造宝,并会同司礼监、内府等部门,备办用品、礼品。钦天监的担子也不轻,负责选择良辰吉日,以便“执六礼”。
“限男女之年,定婚姻,六礼之仪”,始于周代。《礼记?王制》,以“冠、婚、丧、祭、乡、相见”为“六礼”。其中的“冠”,为“成年礼”;没到成年,没举行过“成年礼”,就结婚,那就是“非礼”。《礼记?昏义》、《唐律》和《明律》,规定“婚”的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也称“六礼”。
纳采,即送礼、议婚,请媒人去探探口风、虚实。古人认为,大雁“夫唱妇随”,感情专一,值得学习;因此,纳采时拿一只大雁作见面礼。明清时期,见面礼可就丰盛了,互相攀比,再也不能光拿只大雁去蒙事儿了。
问名,就是举行一个仪式,询问对方的姓名、出生日期,看看“命相”是否合适。
到了纳采、问名这一天,礼部官员拟定了礼仪程序和规范,又和一大帮太监、宫女,忙前忙后,布置典礼会场。按“常仪”,陈设仪仗于乾清门外,设女乐于乾清宫丹陛上。乾清宫正殿内,临时设置两张桌子,铺上杏黄色缎子桌布,一桌上面放“节”,另一桌上面放“问名”诏书。准备送往钱尚书家的礼物,也一水儿展示在光天化日之下。
不是每个皇帝都能赶上大婚这种风光体面事儿的。登基前已经成年娶妻的皇帝,当上皇帝后,只举行册立皇后大典,不补办婚礼。
大婚的礼仪,皇室成员、朝廷命官也难得一见,也许一辈子就遇到这么一次。别看礼部官员咋咋呼呼的,其实,他们也是根据典籍、文件的有关规定,“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学习。其他中央机关来观礼的官员,都觉得新鲜,光顾着看热闹,忘了遵守纪律。鸿胪寺(掌礼宾)的官员好容易逮着个露脸的机会,指手划脚地整顿观礼队伍,维持秩序,惹得好多“卖呆儿”的官员,对他们侧目而视。
钦天监官员神气活现地报告:吉时已到!朱祁镇打扮得人儿似的,在内大臣、侍卫、太监簇拥下,隆重登场,在乐曲声中步入乾清宫正殿,升座。王公大臣伏地叩拜,高呼万岁。宣制官奉诏书,站在东侧丹陛上,高声宣诏,任命正、副二天使,去钱尚书家纳采,问名。乐曲声中,两位天使奉节、奉诏。礼成,朱祁镇退朝。
正使持节,副使捧问名诏书;仪仗队、鼓乐队在前开路,送礼官员跟在二使屁股后头,自乾清宫出发,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地奔向钱府。
钱尚书在大门口跪接天使,奉旨,接受礼品,谢恩。就事儿举行问名仪式,钱尚书把写着女儿姓名、简历、生辰八字儿等项内容的“表”,呈交天使。礼毕,钱家盛宴招待天使。仪仗队、鼓乐队员,就只能吃“盒饭”了。
酒足饭饱,天使率队回紫禁城。进午门,在太和门外打住,将“节”和“表”,交给司礼监太监,就算圆满完成了任务。司礼监太监持节、表,到乾清宫复“皇命”。朱祁镇向王公大臣“诏告”纳采、问名情况。 皇室择日为朱祁镇举行隆重的“上中礼”,即《周礼.王制》所说的“冠”礼。
这个仪式类似目前世界上某些地区或民族仍在实行的“成年礼”,以此宣布某男某女业已成年,并象征性地为他(她)穿戴上成年人的衣帽。从此,他(她)便有了社交和谈婚论嫁的自由。
居住在中国云南省丽江地区的摩梭人比较坦率,干脆把这种仪式称作“穿裤子礼”或“穿裙子礼”,分别由舅舅或母亲,为年满十三岁的男孩、女孩操办。当太阳光照进屋子里的时候,男女孩脚踏粮食口袋和大块的猪肉,男孩手持长矛和银元,女孩拿着首饰、衣料,主持人为他(她)脱掉童装,穿上成年人的衣裤或裙子。已经“成年”的男、女,一一向客人敬酒,并接受客人赠送的贺礼。
朱祁镇在“上中礼”上,带上了一种名为“通天冠”的帽子。这样一来,他就可以装“人”了。太皇太后、皇太后等皇室长辈,临场观礼;王公大臣三跪九叩,表示热烈祝贺。礼成,朱祁镇去祭祖,再到太皇太后、皇太后的寝宫,跪谢养育之恩。
3、唐朝娶皇后或者王妃是怎么样的?
虽然是帝家,但婚礼前后的礼节在如今民间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差别只是排场。主要程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我们一个个来看。
纳采
到天地以及祖宗庙里搞了一大堆祭拜仪式后,皇帝命太尉为正婚使(太尉为三公之一),宗正卿为副婚使(宗正为九卿之一,皇室宗亲中有什么大事都会出面)。相关部门提前一天在太极殿内摆好道具,次日文武九品官员及蕃客(一般指外国使节)皆各就其位。两位婚使在门外路的东侧,面西而立。黄门侍郎引幡旗、节钺,中书侍郎拿制书,奏拜。皇帝从西房出来,座上龙座,然后正副婚使入内就位。司仪喊“再拜”,在位的九品官员、外国使节、正副婚使皆下拜。(唐朝时候外国驻中国的使节超级多)
中书侍郎拿制书,但降旨的却是侍中。侍中拿着圣旨走到婚使的东北边,面向西喊:有旨!正副婚使再次下拜。侍中宣制:纳某官某人的女儿为皇后,命公等持节行纳采等礼。念完后,正副婚使再拜(我靠,一会儿的功夫拜四次啊,腿都麻了)。
这还没完,制书、节符之类的交接仪式还有一大套。礼仪完毕之后,皇帝闪人,在位的官员按序出太极殿。正副婚使也坐车,先前准备的一大堆乐器这时候还不能吹奏,一干人等在乘车相随,制书放在油络网牛车上(油络是三公以上才能用的车饰,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随便把圣旨搁胳膊弯里,太荒唐啦)。
出门时应该非常早,到主人家后天才“大昕”(天完全亮,这当婚使的得起早贪黑啊,真是体力活!)。一开始婚使是不能直接进门的,双方在户门口西面又是一大套的礼节,连主客的站位都十分讲究,比如婚使要站在西面、主人要站在大门内,面向西。主人的佣人(即傧者,专门招待客人的)面向北,受命之后出来站在东面(和门口的婚使面对面),双方进行一番礼节性对话:
傧者曰:“敢请事。”
使者曰:“某奉制纳采。”
然后傧者屁颠颠跑进去如此这般跟主人说一番,主人礼节性地应答:“臣某之女若如人,既蒙制访,臣某不敢辞。”大意无非是表示谦逊。
傧者出门跟婚使如此这般一说,再进去引主人出来,迎接使者于大门外之南,北面再拜。使者先不作答。主人揖使、副先入,至于阶下,双方又是一大套的礼仪,然后开始宣“纳采制”,主人再拜。所谓“纳采制”,无非是说“皇帝我受命于天,鸿图天下,现在要娶个老婆。。。现在要遵圣母皇太后之命,遣使臣持信符,按礼节选皇后。”
说白了就一句话——朕看上你女儿了,立马洗干净了给朕送过来。
古代婚礼中,有个比较有趣的环节,那就是奠雁,这种仪式在如今估计很难再见到了。雁是侯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阴阳和顺,也象征新娘的忠贞专一。
当然,一定要是活雁,办完事后还要放生的,而不是杀了煮来下酒,不然不吉利。堂堂皇家自然是能搞到雁的,如果是平常百姓家,拿只鹅来代替也就凑和着对付了。许多人会问——为啥不来对鸳鸯呢?这里可以告诉大家原因:那玩意儿最不忠一了。
制文是有固定规格的,长一尺二寸,宽四寸,厚八分,皇后娘家的家答版也必须一样。
这些是唐朝皇帝纳皇后的“纳采”礼节,如果是太子娶老婆,规格就要差一个档次了:没有持节,没有制书。不过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放羊娃朱元璋想来想去,改了改,把这规格提了上去——太子纳妃照样有制书、持节。可惜他的儿子朱标命不长,比他死得早。
对比一下唐代与明代的“纳采”环节,发现区别并不大,可见《仪礼》在中国的延续性之强,其中许多礼制,如今还在使用,比如国家领导会见外国客人时,也是主人面东坐、客人面西坐。
问名
宣布完“纳采制”之后,接下来便是“问名制”了。
前面的“纳采制”是正使宣的,这回“问名制”则是副使宣的。
至于内容,我们可以参照明史里头所述:“朕惟夫妇之道,大伦之本。正位乎内,必资名家。特遣使持节以礼问名,尚伫来闻。”
然后主人家跪答,报上自己家的祖宗名号、官爵,如果家世显赫,估计半天才天说完,最后再报上女儿的岁数、生辰八字之类的,比被警察查户口要详细很多。
接着又是一堆的礼节,《新唐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问名后的东西,看得眼花缭乱,不是专门研究礼节的现代人很难记得住。大约是谢酒之类的,然后再“捧币以劳使者”,给点“小费”意思意思。使者带上庚贴,回去复命。
其实想来这个环节和如今的相亲也差不了多少——问名字、问八字。
问吉
不用说,大家看到这两个字,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如今别说乡村,就是城市里结婚时,不少父母也会瞒着孩子,悄悄地拿着生辰八字去找人卜问一番,如果结果是不好的,就会心里堵个石头,想方设法拆散小两口。
何况是古代的皇家。
纳吉
双方合过八字,觉得可以,那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纳吉。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要行奠雁礼。
纳吉时,其它礼仪和前面介绍的差不多,也是在主人家进行的。
纳征
也叫纳币,说白了就是送聘礼——皇家也得这么着。《新唐书》中介绍,主要有玄纁、六马、谷珪等。玄纁是古代用来聘请贤士的礼品,是红黑色与浅红色制作的帛垫。六马是指种马、戎马、齐马、道马、田马、驽马;谷珪是古代礼玉之一种,天子、诸侯作为媾和或聘女之礼器,也可叫做信物,在如今玉器收藏界绝对是抢手货。《周礼.考工记》: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
送过财礼,下来就是请期和受册,选好良辰吉日,准备娶新媳妇过门。
繁杂的礼仪方面就不再多费字眼去介绍,大家估计也懒得去记那些繁文褥节,这里只讲一些重点:
一、九龙四凤冠。新唐书中并未详细介绍皇后戴的是啥帽子,但明史中把帽子明确化了——就是九龙四凤冠,是否相同尚不得知,但十分豪华是绝对的。没记错的话,曾经在故宫博物院里见过一套。
二、祎衣,专门用在皇后受册、朝会大事等时候。《新唐书-车服》明确记载了它的形状:深青织成为之,画翚,赤质,五色,十二等。素纱中单,黼领,朱罗縠褾、襈,蔽膝随裳色,以緅领为缘,用翟为章,三等。青衣,革带、大带随衣色,裨、纽约、佩、绶如天子,青袜,舄加金饰。
不过这行头肯定比不上唐中宗李显的宝贝女儿安乐公主的那两条“百鸟裙”,那可是价值上亿呀。
三、大雁。那只可怜的大雁,要从头到尾折腾好几天才能被放生,虐待动物啊。。。
四、母亲为皇后施衿结帨,然后教导一番。衿、帨,指古代女子出嫁时,由母亲将佩巾系上女儿领衿的一种。皇家如此,民间也是如此,如今在山东乡俗婚礼中可以见到。
五、皇后入大门,鸣钟鼓。明朝时册皇后,是入“午门”时鸣钟鼓。
六、受册时,皇后要拿着谷圭,就是先前那个“定情信物”。
七、合卺。指的便是交杯酒,把一个卺瓜弄成两个瓢,皇帝皇后各一半。这时皇帝要换皮弁。
八、第二天,皇帝皇后要穿礼服,拜见太后,帝后皆四拜。第三天早上,皇帝冕服,皇后礼服,再去太后宫,行八拜礼;回宫后,皇帝换皮弁,皇后给老公行八拜礼;接着皇后回后宫,升宝座,接受后宫所有人的八拜礼;第四天早上,皇帝皇帝服衮冕御华盖殿,受亲王八拜礼接着是百官的庆贺礼;同一天,太后及皇后各穿礼服升座,各位亲王进去,又是八拜。
至于太子婚后,也都是拜来拜去、让来让去,更加繁杂些。另外,皇帝至高无上,是不用上门去迎亲的——皇后自己送上门来。而太子就不行了——要自己上门去接老婆回去办喜事,另外用的聘礼也要比皇帝低一级——玉璋、乘马。
总结:这些皇帝娶亲礼仪,适用于那些小小年纪就当皇帝的,还有就是太子。年纪大了当皇帝的,大多在当太子时就已经有了正妻。不过除了排场及规格之外,皇帝与皇太子的娶老婆礼仪确实也没有太大区别——历朝代都是大同小异,严格遵守“传统礼制礼仪”。
这么一大套礼仪看下来,感觉到更多的是“走过场”,所有的环节都把“中国礼仪学”发挥到了极致,无处不讲究,无处不透着皇家的气派和森严的尊卑等级制度,真正有感情在里头的环节,几乎没有。
4、唐代皇帝的婚礼流程 这些规矩很有趣
<
5、有木有描写古代皇帝结婚的场景 和皇后的!
《皇帝大婚》:看皇帝结婚能多复杂。
故宫收藏有《载湉大婚典礼全图册》共分为八册,由清代宫廷画家庆宽等人绘制,它以连环画的形式记录了光绪皇帝迎娶皇后的全过程。
这八册画作包括第一册《皇后出宫至邸图》,第二册《纳采礼筵席图》,第三册《大征礼图》,第四册和第五册均为《皇后妆奁图》,第六册《册立奉迎图》,第七册《皇后凤舆入宫图》,第八册《礼节图》。
描绘的场景包括纳采礼、大征礼、册立礼、奉迎礼、合卺礼、庆贺礼和赐宴。《皇帝大婚》画册以《载湉大婚典礼全图册》为线索,配合史料与部分文物图片,从“婚前准备”“成婚当日”“婚后礼节”三个部分梳理光绪的大婚庆典。
《皇帝大婚》从“纳采礼”讲起,纳采礼即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求婚,女方同意以后男方行纳采礼,即订婚。清朝的“纳采”礼有鲜明的满族文化特征,内务府筹办的的纳采礼礼物中,甲胄、马匹占有重要地位,也反映了清朝是以骑射作为国家的根本。
纳采礼中的多穆壶也很有特点,这种用金、银、珐琅、陶瓷等制作、在清宫中收藏很多的壶,是青海、西藏地区用于盛放奶茶的器具。
之后的“大征礼”中,皇帝派人到女方家中送聘礼,清朝皇帝的“大征礼”以多为实,如顺治帝大婚之时的大征礼物为黄金二百两,白银万辆,金茶筒一具,银茶筒二具,金银盆各一具,缎千疋,布二千疋,马二十匹,鞍辔具,驮甲二十副,常等甲三十副。
另一边,皇后也要送妆奁入宫,皇后妆奁的特点在于皇后的妆奁并不由其娘家备办,而是由朝廷统一筹办。由于皇后的妆奁规模宏大,不仅其娘家不可承受,即使内务府乃至整个紫禁城都难以完成这项任务。
《清同治大婚典礼红档》记载,皇后妆奁分为“内办”与“外办”两种方式。“内办”即由京城的机构筹办,“内办”的物品主要为冠帽鞋袜、 珠宝首饰类,这些物品内务府向有储备。“外办”则需要京城之外的机构承办,主要包括衣物等纺织品和木器、铺垫、门帘帐幔、皮张、钟表等。
这些要交粤海关监督,及江南,苏州、杭州织造等地方承办。
皇帝成婚当日是重头戏。
首先要行“册立奉迎礼”。
册立日天刚亮,銮仪卫陈设法驾卤薄于太和殿外、陈设皇后仪驾于宫阶下及宫门外;
乐部将乐悬于太和殿外;
礼部鸿胪寺官设节案于太和殿内正中南向、设册案于左西向、宝案于右东向、龙亭二座于内阁门外;
内监设丹陛乐于宫门外、节案内于宫内正中(以上均南向),设册宝案于宫门内两旁,东西向,设皇后拜位于香案之南。
册立礼之后,皇后御吉服,乘坐凤舆出府邸,由大清门过金水桥、午门外,由午门的中门进入宫内,皇后的凤舆由乾清门的中门进入乾清宫,降舆。之后有命妇将皇后引入到洞房,即坤宁宫东暖阁。
坤宁宫之内部,东曰东暖阁,为皇帝皇后大婚之洞房。东暖阁内装备帐幕,陈设皆为喜房之形式。帘帐皆用红缎绣五彩加金之百子图,余则均为皇后之嫁妆箱柜等用品。皇帝大婚,同皇后住此三天,之后皇帝另在东西六宫中择一宫殿给皇后住。在洞房里也有一系列的礼仪,如坐帐礼、合卺礼,要吃合卺宴。
(5)唐代皇帝婚礼扩展资料:
老太监回忆:皇帝大婚当晚,皇后必须得先吃一样东西。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风吹雨打发展至今,在历史舞台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古典理智也随着时代而慢慢改变。从前我们是父系氏族,男人为尊,女人为卑,男人可以拥有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独守空房。
尤其是皇宫贵族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皇帝后宫佳丽三千,每个都是世间绝色。而后人为了回顾当时的历史,就会通过拍摄电视剧来给我们展现以前人们生活的景象。
在古代的时候,皇帝都会有定期选修后宫妃嫔的日子。其实皇帝在当时结婚只会结一次,和那一个人举行婚礼,那就是他的正室。除此以外,其他被选上的测试妃嫔都不会再次举行婚礼。这些被皇帝看上的女性,但凡被选中就直接被送入了宫中。
也许这样算起来,古代时候并不是一夫多妻制。每个男人都只有一位正妻,其余的都是妾。皇帝的正妻就是皇后,所以皇帝虽然拥有那么多妃嫔,终归也只是结过一次婚罢了。而且在那个地位分层明显的时代,很多事情并不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
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一切盛大的节日宴会。是传统习俗,就连家宴或者是结婚这种重要的日子都要挑一个吉时,这是为了给未来讨个好彩头。
从古代时在结婚方面就流传下来的一些习俗,这些活动无疑就是图个吉利。从古代婚礼来说,结婚时需要经历闹洞房,喝交杯酒这些习俗,还要吃花生和枣子。虽然现在很多人都是崇尚西式婚礼,但是在准备婚礼时也还会沿袭这个风俗。
其实皇帝结婚也有这样的风俗,但是皇帝是一国之君,是不可能经历闹洞房这一环节的。皇帝和皇后的婚礼非常盛大,几乎是举国欢庆。在举行完一切仪式之后,皇帝就会携手皇后一起回皇宫之中,之后就是洞房环节。
据一位太监晚年陈述,皇帝大婚当晚,在洞房之前皇后必须吃一种没有煮熟的饺子,这种饺子叫做子孙饽饽。这也是为了讨一个吉利,在饺子煮到半生半熟的时候,送去给皇后吃,在吃的时候还要问皇后生不生,皇后就会回答生。
在古人看来,这就是意味着皇室儿孙满堂的好彩头。皇帝结婚和皇后一起喝的酒,不叫交杯酒,比民间叫法高级一点合卺([jǐn])礼,这意味着以后皇帝和皇后生活幸福美满。
6、唐代太子皇室婚礼
关于唐代太子纳妃,有完整的文献资料可供参考。但因为是比较白话的记载,没有太直接的古文翻译,半看半猜吧。另外附上几张唐风婚礼图片,供您了解。
《通典》礼典 礼八十七 开元礼纂类二十二 嘉礼六
皇太子纳妃
○临轩命使
将行纳采,制命使者,吏部承以戒之。
前一日,尚舍奉御设御幄於太极殿北壁下,南向。卫尉设群官次於东西朝堂,太乐令展宫悬,并如常仪。
其日,典仪设文官一品以下五品以上位於横街之北,西面北上,朝集使五品以上合班;六品以下位於横街南,朝集使六品以下合班,蕃客又於其南,皆西面北上。设武官五品以上位於横街北,东面北上,朝集使五品以上合班,诸亲位於其南;六品以下位於横街南,朝集使六品以下、蕃客等又在南,皆东面北上。设典仪位於悬之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少退,俱西向。设举麾位於殿上西阶之西,东面。设使者受命位於横街南,道东,北面西上。奉礼设门外位:文官一品以下五品以上位於顺天门外道东,每等异位,重行西面;武官三品以下位於门西,每等异位,俱重行东面,以北为上。
未明二刻,诸卫勒所部屯门,布黄麾半仗入陈於殿庭如常仪。群官依时刻集朝堂,俱就次各服朝服。侍中量时刻版奏:"请中严。"鈒戟近仗就陈於閤外。太乐令以下帅工人入就位。诸侍卫之官各服其器服。侍中、中书令以下诸侍臣俱诣閤奉迎。典仪帅赞者先入就位。吏部、兵部各赞群官出次,典谒各引就门外位。
侍中版奏:"外办。"皇帝服衮冕出坐如常仪。通事舍人引群官以次入就位,立定,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群官在位者皆再拜。吏部与礼部侍郎赞使主副出,典谒引就受命位。侍中前承制,降诣使者西北,东面称:"有制。"使主副俱再拜。侍中宣制讫,使主副又再拜。侍中还侍位。典谒引使主副出。初使者将出,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群官在位者皆再拜。通事舍人引群官出。
侍中前跪奏称:"侍中臣某言,礼毕。"俯伏,兴,还侍位。皇帝降座,入自东房,侍卫警跸如来仪,侍臣从至閤。使主副乘辂备仪仗而行,从者乘车以从。
○纳采
前一日,主人设使者次於大门之外道右,南向。
其日大昕,使者公服至於妃氏大门外,掌次者延入次。(凡宾主及行事者皆公服。)主人受其礼於庙。(无庙者受於正寝。)掌事者布神席於室户外之西,莞筵纷纯,加藻席画纯,南向,右雕几。使者出次,谒者引立於大门外之西,东面。主人立於大门内,西面。傧者立於主人之左,北面受命,出,立於门东,西面曰:" 敢请事。"使者曰:"奉制,作俪储宫,允归令德,率由旧章,使某纳采。"傧者入告。主人曰:"臣某之子不教,若如人,既蒙制访,臣某不敢辞。"傧者出告。掌畜者以雁授使副,使副进授使者,退复位。使者左手执之。傧者引主人迎於大门之南,北面再拜。使者不答拜。谒者引使者入门而左,主人入门而右。使者升自西阶,立於楹闲,俱南面,西上。主人升自东阶,进使者前,北面。使者曰:"某奉制纳采。"主人降诣阶闲,北面再拜稽首,升,进,北面受雁,退立於东阶上,西面。使者降自西阶以出。
○问名
使者既出,立於门外之西,东面。初使者降,左右受雁於序端,主人降立於内门东厢,西面。傧者进受命,出请事。使者曰:"某将加卜筮,奉制问名。"傧者入告。主人曰:"制以某之子备数於储宫,臣某不敢辞。"傧者出告。掌畜者以雁授使副,主人拜迎入,俱升堂南面,如纳采仪。使者曰:"某奉制问名,将加诸卜筮。"主人降诣阶闲,北面,再拜稽首,升,进,北面受雁,少退,仍北面,曰:"臣某第某女,某氏出。"使者降自西阶,出,立於内门外之西,东面。初使者降,主人退於阼阶东,左右受雁於序端,主人降立於内门东厢,西面。傧者进受,出请事。使者曰:"礼毕。"傧者入告。主人曰:"某公为事,故至於某之室。某有先人之礼,请礼从者。"(其仪与纳后礼宾同。)
○纳吉
前一日,主人设使者次如常。
其日大昕,使者至妃氏大门,以下傧者出请事,如纳采仪。使者曰:"加诸卜筮,占曰协从,制使某也纳吉。"傧者入告。主人曰:"臣某之子弗教,惟恐不堪。龟筮云吉,臣某谨奉典制。"傧者出告。掌畜者以雁授使副,主人迎拜入,俱升堂南面,并如纳采仪。主人降诣阶闲,北面再拜稽首,升,进,北面受雁。使者降自西阶,立於大门外之西,东面。初使者降,主人还阼阶东,左右受雁於序端。主人降立於内门,西面。傧者进受命,出请事。使者曰:"礼毕。"其傧使者皆如问名之仪。
○纳徵
前一日,主人设使者次如常仪。
其日大昕,使者至妃氏大门外,掌次者延入次。执事者设布幕於内门之外,玄纁束帛陈於幕上。乘马陈於幕南,北首西上。执事者奉谷珪以椟,俟於幕东,西面。主人掌事者设几筵如常。使者出次,谒者引立於大门外之西,东面。主人立於大门内,西面。傧者进受命,出请事。使者曰:"制使某以玉帛乘马纳徵。"傧者入告。主人曰:"奉制赐臣以重礼,臣某祗奉典制。"傧者出告。又傧者引主人迎於大门外之南,北面再拜。使者不答拜。谒者引使者入门而左,主人入门而右。至於内门外,使者立於门西,东面北上;主人立於门东,西面。执事者坐,启椟取珪,加於玄纁上,兴,以授使副,使副进授使者,退复位。使者受玉帛。谒者引使者入门而左,主人入门而右。牵乘马者从入,三分庭一在南,北首西上。使者升自西阶,立於楹闲,俱南面西上。主人升自东阶,进使者前,北面。使者曰:"某奉制纳徵。"主人降诣阶闲,北面再拜稽首,升,进,北面受玉帛。使者降自西阶,出,立於内门外之西,东面。初使者降,主人还阼阶东,左右受玉帛於序端。主人降立於内门内,西向。於主人受玉帛,受马者自左受之以东。牵马者既授马,自前西出。傧者进受命,出请事。使者曰:"礼毕。"其傧使者如纳吉之仪。
○告期
前一日主人设次、设几筵及傧者受命请事等并如纳采仪。使者曰:"询於龟筮,某月某日吉。制使某告期。"其授雁、升堂受命之仪,一如纳采。使者曰:"某奉制告期。"主人降诣阶闲,北面再拜。以下礼毕如纳采。其傧使者如纳徵仪。
○告庙
有司以特牲告如常礼。祝文临时撰。
○册妃
前一日,主人设使者次如常。设宫人次於使者西南,俱东面,障以行帏。
其日,奉礼设使者位於大门外之西,东向,使副及内侍位於使者之南,举册案及玺绶命服者在南,差退,俱东向。设主人位於门南,北面。设使者以下及主人位於内门外,仪皆如之。设典内位於内门外主人南,西面。设宫人位於门外,於使者之后,俱重行东向,以北为上,障以行帏。设赞者二人位於东阶东南,西向。典内先置一案於閤外,近限。
使主副朝服,乘辂持节,备仪仗,鼓吹备而不作。至妃氏大门外,使者降辂,掌次者延入次。宫人等各之次。掌严奉褕翟衣及首饰,内厩尉进厌翟车於大门之外道西,东向,以北为上。诸卫率其属布妃仪仗如常。
使者出次,典谒引使者以下,持节者前导,及宫人、典内各就位,持节者立於使者之北,少退,俱东向。主人朝服出迎於大门外之东,西面立定,少顷,北面再拜。使者不答拜。典谒引使者,持节者前导,入门而左,持案以下从之。主人入门而右。至内门外,各就位。立定,奉册宝案者进当使副前,使副受册宝,奉案者退复位;使副以册宝进授使者,退复位。内侍进使者前,西面受册宝,东面授典内,退复位。典内持册宝入,立於閤外之西,东面跪置册宝於案,典内俯伏,兴。奉衣服及侍卫者从入,皆立於典内之南,俱东面北上。
傅姆赞妃出,引立於庭中,北面。掌书进,跪取玉宝,兴,进立於妃前,南向。掌严奉首饰及褕翟与诸宫侍卫者次入,侍卫如常。典内还复位。司则前赞妃再拜,还侍位。妃再拜。司则进掌书前,北面受册宝,进妃前南向授妃,妃受以授司闺。司则又前赞妃再拜,还侍位。妃又再拜讫,司则前请妃升座,还侍位。司闺引妃升座,南向坐。宫官以下俱降立於庭,重行北向,以西为上。立定,赞唱者曰:"再拜。"宫官以下皆再拜讫,诸应侍卫者各升立於侍位。司则前启"礼毕"。妃降座,司闺引妃入室。主人傧使者如礼宾之仪。使者乘辂而还。
○临轩
醮戒前二日,本司宣摄内外,各供其职。前一日,卫尉设次於东朝堂之北,西向。又设宫官次於重明门外如常仪。
其日,前三刻,宫官俱集於次,各之次皆服其服。诸卫各勒所部依图陈设。左庶子奏:"请中严。"内仆进金辂於閤外,南向,率一人执刀立於辂前,北向。前二刻,诸卫之官各服其器服,以次诣閤奉迎。(左庶子负玺如式。)宫官应从者,各出次,立於门外,文东武西,重行相向,北上。左庶子奏:"外办。"太仆奋衣而升,执辔。皇太子著衮冕之服以出,左右侍卫如常仪。皇太子乃升,仆立授绥。车驱,左庶子以下夹侍如常。出门,车权停,令车右升辂陪乘。宫臣上马讫,皇太子车动,鼓吹振作如式,文武官皆乘马如常。至承天门下车所,回辂南向。左庶子进,当辂跪奏称:"左庶子臣某言,请降辂。"俯伏,兴,还侍位。皇太子降辂,典谒引舍人,舍人引皇太子就位,侍卫如常仪。
前一日,尚舍奉御整设御座於太极殿阼阶上,西向。卫尉设群官次於朝堂,太乐令展宫悬於殿庭,乘黄令陈车辂,并如常仪。
其日,尚舍直长铺皇太子席位於牖闲,南向。(其席莞筵纷纯,加藻席缋纯。)尚食奉御设酒樽於东序下,有坫,加勺,设幂,实爵一。又陈笾脯一、豆醢一在樽西。晡前三刻,典仪设群官版位於内,奉礼设版位於外如朝礼。诸卫勒所部屯门,布仗立仗入陈於殿庭。群官依时刻集朝堂,俱就次各服其服。侍中版奏:"请中严。"鈒戟近仗就陈於閤外,太乐令帅工人入就位。晡前二刻,诸侍卫之官各服其器服,侍中、中书令以下俱诣閤奉迎。典仪帅赞者先入就位。吏部兵部赞群官俱出次,通事舍人各引就门外位。
侍中版奏:"外办。"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乘舆以出,曲直华盖警跸侍卫如常仪。皇帝将出,仗动,皇帝出自西房,即御座西向坐,符宝郎奉宝置於御座如常。通事舍人引群官以次入就位。群官立定,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群官在位者皆再拜。
初群官入讫,典谒引舍人,舍人引皇太子,(侍从如常式。皇太子每行事,左庶子执仪赞相。)至悬南北面立。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皇太子再拜。典仪引舍人,舍人引皇太子,诣西阶,皇太子脱舄,舍人引升就席西,南面立。尚食奉御酌酒於序,进诣皇太子西南,东面立。皇太子再拜,受爵。尚食直长又荐脯醢於席前。皇太子升席坐,左执爵,右取脯,擩於醢,祭於笾豆之间,右祭酒,兴,降席西,南面坐,啐酒、奠爵,再拜,执爵,兴。奉御受虚爵,直长彻荐还於房。
舍人引皇太子进当御座,东面立。皇帝命之曰:"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勖帅以敬。"皇太子曰:"臣谨奉制旨。"遂再拜。舍人引皇太子降自西阶,纳舄讫,典谒引舍人,舍人引皇太子出门。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群官在位者皆再拜。通事舍人引群官以次出。侍中前跪奏称:"侍中臣某言,礼毕。"俯伏,兴,还侍位。皇帝降座,入自东房,警跸侍卫如来仪,侍臣从至閤。
○亲迎
前一日,卫尉设皇太子次於妃氏大门之外道西,南向。设侍卫群官次於皇太子次西南,东向北上。
皇太子既受命,遂适妃第,执烛前马,鼓吹振作如式,侍从如常。皇太子车至妃氏大门外次前,回辂南向。左庶子进当辂前,跪奏称:"左庶子臣某言,请降辂。"俯伏,兴,还侍位。皇太子降辂之次。
车将至,主人设几筵如常,醴女如别仪。妃服褕翟花钗,立於东房,侍从如常。主妇衣礼衣钿钗,立於房户外之西,南向。主人公服出立於大门之内,西向。(在庙则主人以下著祭服。)傧者公服立於主人之左,北向。
左庶子前,跪奏称:"左庶子臣某言,请就位。"俯伏,兴,还侍位。皇太子出次,立於门西,东面,侍卫警跸如常。傧者进受命,出门东,西面曰:"敢请事。"左庶子承传,进跪奏如常。皇太子曰:"以兹初昏,某奉制承命。"左庶子俯伏,兴,传於傧者。入告。主人曰:"某谨敬具以须。"傧者出,传於左庶子,奏如初。傧者入,引主人迎於门外之东,西面再拜。左庶子前跪奏称:"左庶子臣某言,请答拜。"俯伏,兴,还侍位。皇太子答再拜。主人揖皇太子,先入。掌畜者以雁授左庶子,左庶子进,东南向奉授,皇太子既执雁进入,侍卫者量入侍从。及内门,主人让曰:"请皇太子入。"皇太子曰:"某弗敢先。"主人又曰:"固请皇太子入。"皇太子曰:"某固不敢先。"主人揖入,皇太子从入。皇太子入门而左,主人入门而右。及内门,主人揖入。及内霤,将曲揖,当阶揖,皇太子皆报揖。至於阶,主人曰:"请皇太子升。"皇太子曰:"某敢辞。"主人曰:"固请皇太子升。"皇太子曰:"某敢固辞。"主人又曰:"终请皇太子升。"皇太子又曰:"某敢终辞。"主人揖,皇太子报揖。主人升,立於阼阶上,西面。皇太子升,进当房户前,北面跪奠雁,俯伏,兴,再拜,降出。主人不降送。
内厩尉进厌翟於内门外。傅姆导妃,司则前引,出於母左,傅姆在右,保姆在左。(执烛及侍从如式。)父少进,西面戒之,必有正焉,若衣若花,命之曰:" 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命。"母戒之西阶上,施衿结帨,命之曰:"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庶母及门内施鞶,申之以父母之命,命之曰:"敬恭听宗尔父母之言,夙夜无愆,视诸衿鞶。"
妃既出内门,至辂后,皇太子授绥,姆辞不受,曰:"未教,不足与为礼。"妃升辂,乘以几,姆加幜。皇太子驭轮三周,驭者代之。皇太子出大门,乘辂还宫,侍卫如来仪,妃仗次於后。主人使其属送妃以傧从。
○同牢
其日,司闺设妃次於东閤内道东,南向,掌筵铺褥席。将夕,司闺设皇太子幄於内殿室西厢,东向,铺地重茵,施屏障。设同牢之席於室内,皇太子之席西厢东向,妃东厢西向。(席皆莞筵纷纯,加藻席缋纯。)席闲量容牢馔。典膳监设洗於东阶东南东西当东霤,南北以堂深,罍水在洗东,篚在洗西,南肆。(篚实以二巾、二爵。)设妃洗在东房近北,罍水在洗西,篚在洗东,北肆。皆加勺巾幂。典膳监先馔於房西墉下:笾豆各二十,簋簠各二,钘各三,瓦甒一,皆加巾幂盖,俎三。樽在室内北墉下,玄酒在西,加幂勺,南柄。(幂夏用纱,冬用緆。)樽在房户外之东,无玄酒,篚在南,实四爵、合卺。(其器皆乌漆,惟以陶,卺以瓢。)
皇太子车至侍臣下马所,车权停,文武侍臣皆下马,车右降立於辂右。车动,车右夹辂而趋。车至左閤,回辂南向。左庶子进当辂前,跪奏称:"左庶子臣某言,请降辂。"俯伏,兴,还侍位。皇太子降辂,入,俟於内殿门外之东,西面,侍卫如常仪,左庶子以下皆退。妃至宫门,卤簿仗卫停於门外,近侍者从如常,入至左閤外,回辂南向。司则进当辂前,启"请妃降辂"。掌筵依式执扇,前后执烛如常仪。妃降辂,就次整饰。司闺引妃诣内殿门西,东面。
皇太子揖妃以入。司闺前引升自西阶,姆从升,执扇烛者陈於东西阶内。皇太子即席东向立,妃即席西向立。司馔进诣阶闲,北面跪奏称:"司馔妾姓言,请具牢馔。"兴。司则承令曰诺。司馔帅其属升,奉馔入设於皇太子及妃座前。酱在席前,菹醢在其北,俎三入陈於豆东,豕俎特於俎北。(豆东,菹醢之东。)司馔设黍於酱东,稷在东,设湆於酱南。(馔要方也。)设对酱於东,(对酱,妇酱也。设之当特俎。)菹醢在其南,北上。设黍於豕俎北,其西稷、稻、粱。设湆於酱北。司馔启会,却於簋簠之南,对簋簠於北,(启,发也。豆盖,彻於房内。)各加匕箸。设讫,司馔北面跪奏:"馔具。"兴。
皇太子及妃俱坐。司馔跪取脯擩於醢,取韭菹擩醢,授皇太子;又司馔取脯擩於醢,取韭菹擩醢,授妃。皇太子及妃俱受,祭於笾豆之间。司馔兴,取黍实於左手,遍取稷,反於右手,授皇太子。又司馔取黍实於左手,遍取稷,反於右手,授妃。皇太子及妃各受,祭於菹醢之间。司馔俱兴,各立取肺,皆绝末,跪授皇太子及妃;俱受,又祭於菹醢之间。司馔俱以肺加於俎。掌严授皇太子巾,又掌严授妃巾,皇太子及妃俱帨手,以柶扱上钘,遍擩之,祭於上豆之间。司馔品尝皇太子馔,又司馔品尝妃馔。司馔各移黍置於席上,以次跪授肺脊,皇太子及妃皆食以湆酱,三饭卒食。
司馔北面跪奏称:"司馔妾姓言,请进酒。"司则承令曰:"依奏。"兴,司馔二人俱盥手洗爵於房,入室诣酒樽所,酌酒进,北面立。皇太子及妃俱再拜,兴,一人进授爵皇太子,一人以爵授妃,皇太子及妃俱受爵,司馔俱退,北面答再拜。皇太子及妃俱坐,皇太子及妃俱祭酒举酒,司馔各以肝从,司则俱进受虚爵,奠於篚。司馔又俱洗爵酌酒,再酳,皇太子及妃俱受爵,俱饮,司则进受虚爵,奠於篚。三酳用卺,如再酳。皇太子及妃立於席后。司则俱降东阶,洗爵,升,酌於户外樽,进,北面俱奠爵,兴,再拜。皇太子及妃俱答拜。司则俱坐,取爵祭酒,遂饮卒爵,奠爵,遂拜,执爵兴,降,奠爵於篚,还侍位。司馔北面奏称:"司馔妾姓言,牢馔毕。"司则承令曰"诺"。司馔彻馔,设於房。
司则前跪奏称:"司则妾姓言,请殿下入。"俯伏,兴,还侍位。皇太子入於东房,释冕服,著葱褶。司则启妃入帏幄。皇太子及妃俱入室。媵馂皇太子之馔,御馂妃之馔。
○妃朝见
其日,昼漏上水一刻,所司列御座於所御殿阼阶上,西面。(其席莞筵纷纯,加藻席画纯,次席黼纯,左右玉几。)司设设皇后座於室户外之西,近北,南向。尚食帅司膳设酒樽於房内东壁下,有坫,加勺幂,(樽用瓦甒,实以醴酒。)笾一豆一,实以脯醢,设於樽北。又设洗於东房,近北,罍水在洗西,篚在洗东,北肆。(篚实以巾幂,觯一,角柶一。)
其日,夙兴,妃沐浴。司则启:"请妃内严。"质明,诸卫帅其属陈布仪仗如常仪,近仗入陈於寝门外。内厩尉进厌翟於正寝西阶之前,南向。司则启:"外办。"妃服褕翟,加首饰以出,降自西阶,升辂,侍卫如常。至降车所,司则赞妃降辂,司言引妃入,仗卫停於閤外,障扇侍从如常。妃至寝门之外,立於西厢,东面。
诸卫勒所部屯门布仗,三仗入陈於所御殿閤外如常。侍中奏:"请内严。"尚仪又奏:"请皇后内严。"妃既至寝门,侍中版奏:"外办。"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以出,升自阼阶,即御座,西向坐,侍卫如常仪。尚仪又奏皇后"外办"。皇后袆衣首饰,司言引尚宫,尚宫引皇后出,即御座,南向坐,侍从如常。妃奉笲枣栗,司馔又执奉笲腶脩以从。司言引妃入立於庭北,再拜。司宾引妃升自西阶,进,东面跪,奠笲於御座前,皇帝抚之,尚食进,彻以东。司言引妃自西阶降,复北面位。奉笲腶脩再拜,司言引妃升,进,北面跪,奠笲於於皇后座前,皇后抚之,尚食进,彻以东。司言引妃退立於西序,东面,又再拜。
司设设妃席於户牖之间,近北,南向。司言引妃立於席西,南向。尚食入东房,盥手洗觯,酌醴齐,加柶,面柄,出,进诣妃席前,北向立。妃进,东面再拜,受醴。尚食荐脯醢於席。妃升席坐,左手执觯,右取脯,擩於醢,祭於笾豆之间;以柶祭醴三,始扱一祭,又扱再祭;降席,进,东面跪,啐醴,建柶,奠觯,兴,东面再拜;跪取觯,兴,即席坐,奠觯於荐东,兴,降席。司宾引妃降自西阶,出閤,乘车还宫,障扇侍从如来仪。
○会群臣
皇帝会群臣於太极殿,如正至之仪。唯上寿辞云:"皇太子嘉聘礼成,克崇景福,臣某等不胜庆忭,谨上千秋万岁寿。"
7、急!古代,或者说唐朝的时候,皇上驾崩太子即位,多久可以娶亲,就是说新皇帝要为先帝服丧多久可以娶亲
一般来说是要三年
但是在古代很多时候,如果不是皇帝死之前帮太子把一切反动全部清除
基本太子成功登基的几率不超过50%
而皇帝帮儿子把路给顺好了。100%没阻碍的。据我所知就明朝皇帝朱祐樘为儿子朱厚照做到了
别的就说汉景帝那样为武帝铺路,武帝都搞的浑身难受,差点成傀儡,也多亏他自己少年早慧
由此可见,太子大多是做不了皇帝的。或者说,是做不稳的
而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外戚,皇权需要靠皇帝结婚找的皇后的家族来维系
而这就导致一个问题
经常有皇帝死了。他的儿子刚登基就结婚,接着大赦天下
所以说,制度是三年。其实经常有刚死就结婚的。结了,看来也没什么问题
这一般都成潜规则了。大德大儒也一般不会因为这个而大骂皇帝:德行有亏
在古代,德行有亏的皇帝,是很打击人地,如果这皇帝想做明君的话
话说古人很多时候傻的可爱。或者说当时的社会氛围导致,他们对很多事看的很重
另外1L。服丧的礼仪、时间、哭几声、什么时候哭、穿什么衣服。禁什么,许什么
这在汉朝就有明确的制度了
文帝死前写的文章就有。意思说不要因为制度而给我大丧,早晚各哭10声就行。多了罚
民间百姓副7天表示就可以,不要耽误了务农等等
8、古代的帝王为什么一生只能大婚一次?
古代皇帝大婚,尤其是那些入选为正宫的皇后,更是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婚时刻的洞房花烛之夜。俗话说,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意思是老婆多多。
网络配图
但是,虽然皇帝有这么多女人,一般一生也只能结一次婚,此即清代所谓“大婚”。不过,也有例外,如果皇帝离婚了,把已经成为皇后的老婆给废黜了,或是死了老婆,有可能再结一次婚。如清顺治皇帝,因为原配博尔济吉特氏“与朕志意不和”,降之为静妃后,他又与另一个女人结了婚,这后一女人便是孝惠皇后。皇帝身边的嫔妃再多,也是享受不到结婚排场的。顺治皇帝,虽然他敢把原配给废黜了,但对宠爱无比的董鄂妃,也只能悄悄地“迎接”进宫,而不是“迎娶”,连册封都不敢逾制,册封时“不设卤簿,不奏乐,王、贝勒、贝子、公等,不次朝贺礼”。所以,做皇帝的女人,除了皇后外,其它都是二奶、三奶的份。
据唐代《开元礼》的规定,皇帝“纳后”分为:祭告天地、临轩命使、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告庙、册后、命使奉迎、同牢与合卺等仪式。古人认为自然界存在的“神灵”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所以祭祀神灵便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在举行婚礼前,亦必先祭告天地,其仪式主要为祭告圜丘(天神)与方泽(地神)。临轩命使,是皇帝在皇宫主殿册命执行婚礼使臣的仪式。在皇帝的婚礼中,使臣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唐代由正使、副使等使臣代表帝王与女家交往。
网络配图
仪式开始后,先任命太尉(唐代“三公”之一,辅佐皇帝治理国家,没有实际职掌)为正使,宗正卿(掌管皇族事务的官员)为副使。再由侍中(为门下省长官,职掌宣读皇帝之命和礼仪之事)宣制(即皇帝之命):“纳某官某氏女为皇后,命公等持节行纳采等礼。”随后,授正使、副使节和制书。太尉、宗正卿等官员领命后,即乘辂车、率仪仗、鼓吹队(但不吹奏),来往于皇宫与未来的后氏之家,为皇帝操办婚礼。
纳采仪是在后氏主人的家庙或正堂内举行。纳采前一天,守宫(亦作守宫令,职掌铺设帐幕、毡褥、茶几之事)要先于后氏家大门外右侧设置一处供使者临时歇息的帷帐。纳采当天,太尉、宗正卿一行在帷帐内停息,由后氏家傧相(古代为主人接引宾客者)出门迎接。
使者进入后氏家,向主人(后氏之父)宣读皇帝制书。制书意为皇帝委派使臣向后氏主人请婚。主人接受制书后,还要向使臣回复答表,感谢皇帝的恩宠,表示同意婚事。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四仪,亦是正使、副使等使臣前往后氏家,通过制书询问后氏之名、年龄,通告吉兆,授予礼物,通报成婚日期。后氏主人的答表则按制书内容或作答复。在皇帝赠予后氏主人的礼物中必定有大雁,以取雁飞南北、和于阴阳之意,喻指男女成婚。告庙仪,系将皇帝纳后之事及成婚日期祭告宗庙、祖先。
网络配图
册后,即册封皇后的仪式。册后仪亦由太尉、宗正卿等使臣在后氏家中举行。因是册封皇后,故仪式更为隆重。在举行册后仪时,仍要再次临轩命使。册后前一日,不仅要在后氏家大门外为使臣搭建临时停息之所,尚舍局(官署名,职掌宫廷陈设、沐浴、灯烛、洒扫等事)还要在后氏的闺阁外为尚宫(尚舍局长官,属宫中女官)搭建帷帐。册封皇后这天,正使、副使等使臣先入后氏家大门外的停息之所,尚宫等女官则入内,进入闺阁外的帷帐之中。待通报主人,主人着朝服迎出大门外,向北行拜礼后,正、副使臣手捧赐封的典册、备物等进入大门内。
仪式开始后,尚宫等女官先进入闺阁,侍奉后氏佩戴宫中事先送来的首饰,更换?衣(皇后专用的礼服,上绣五色雉鸡图案)。在女官的引导下后氏出阁,站立于庭院之中,面朝北跪拜。正使向后氏宣读册文。册文内容为皇帝命使臣册封某女为皇后,册文中有“导师道于六宫,作范仪于四海”之语,系要求皇后负责管理宫内的事务,成为天下的表率。宣读册文后,使臣向皇后授予典册及宝绶(皇后的玺印和系于印纽上的丝带,作为表示皇后身份的信物)。至此,后氏便正式成为皇后。随后,她便以皇后的身份入座,接受在场官员们的拜礼。行拜礼后,尚仪(掌管宫廷礼仪起居的官员)向皇后跪奏:“礼毕。”皇后遂离开座位,由尚宫引回宫(即闺阁)。使臣则乘辂车回朝廷汇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