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婚礼婚庆 » 婚礼祈福瓶

婚礼祈福瓶

发布时间: 2023-03-30 02:33:21

1、宋元明清的哪些结婚仪式,到了现在还传承不衰?

《仪礼·士婚礼》记载,一场合乎礼法的婚姻,是由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项仪式为核心仪节的婚礼仪式组成的。尽管自秦汉时起,历代大致传承“婚姻六礼”模式,但在此基础上,又因时代、民族、地域等因素影响,而增益减损。宋明清时期,在传承周、汉、唐“亲迎”婚姻礼俗的基础上,又有所增损、变异,很多婚姻仪式礼俗,即便在现代社会,仍盛行不衰。已婚的朋友,有的或许还曾亲身体验过这一时期创立、传承下来的若干“亲迎”礼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这一时期的“亲迎”礼俗吧。

一、宋代的“亲迎”礼

宋代文化历来被视为古代中国文化的登峰造极时代。宋代“亲迎”婚俗,承继了若干汉唐婚俗,如乐师、歌伎、轿夫等采取念诵诗词的“文雅”方式,索要钱酒,疑似唐代“障车”婚俗的变异;也有一些创新,如拦门、撒谷豆等。

新郎迎亲。迎亲日,男家按约定的日期、时刻,让人捧着花烛,洗漱妆合、裙箱、衣匣等,雇乐队鼓吹,在前面引领新妇将乘坐的“迎花担子”或“棕担花胜轿”,去女家迎亲。女家不仅要设酒礼款待迎亲者,还要散发“花红”(在喜庆人家服役的人,往往要插金花,披大红,谓之花红。也指办喜事人家或客人给佣仆的赏金)、“银楪(古同碟,盛食物的小盘)”、“利市钱”给众人。

催妆索钱。然后,乐队奏乐,“克择官”(阴阳先生)报时辰,男家派专人念诗词。上述行为,都是为了催请新人出阁登车。新妇登担子/轿子后,抬担子或轿子的人,却不肯起步,他们中会有人念诗词,继续索求“利市钱酒”。满足后,才会启程。乐队奏乐,将新人迎至男家。

拦门。新妇乘坐的轿子或花担子到男家门口后,请来参加迎亲的乐师、歌伎、茶酒等人,堵住门口,不让新妇进入。同时念诵诗词,“求利市钱”。婚家要将事先预备好的“红包”敬上,拦门众人才会散开。

撒谷豆。“克择官”将预先准备好的谷豆、钱、彩果等物,朝大门撒去。围观的儿童们争先恐后的去捡拾。据说,这一婚俗是为了镇压青阳煞这种恶神,防止它侵扰婚礼。

入门。新妇下车后,一人捧镜倒行,在前引导。新妇头戴霞帔,由两名亲信女侍左、右扶持前行。进门时,男家要事先在地上铺好青锦褥/青毡/青布条/花席,供新妇在上行走。新妇双脚不得踏地。新妇先迈步,跨过马鞍,再从一杆秤上迈过,寓有“平安”之意。

坐虚帐。新妇进入中门,被领到悬挂帐子的婚房中,在帐子内坐下,谓之“坐虚帐”。或坐在婚房床上,谓之“坐富贵”。

走送。男家要准备四盏酒,款待女家送亲的女客。女家送亲者快速饮完三盏,然后退出婚房,当时叫做“走送”。

高座。前来参加婚礼的宾朋亲友在筵席上就座。新婿穿着公裳(绿袍,花幞头),在中堂一榻上预先备好的椅子上坐下,当时人谓之“高座”。媒人、亲戚相继去敬酒,请新婿下座,返回房间。新婿皆似置若罔闻,不予理睬。最后,丈母去敦请,新婿才下座。由此看来,早在宋代,丈母娘大如天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啊!

利市缴门红。在婚房门前挂一段彩布绸,先将下面剪成碎条状,横挂在门框上方,碎片部分在下。新婿入门后,众人将碎片争扯而去,叫做“利市缴门红”。据说抢到者,将大吉大利。

牵巾。新婿请新妇出房。男、女二婚家各出一段彩缎,绾成一个同心(结),谓之‘牵巾’,新婿将同心结挂在笏上,新妇将它搭在手上。

挑盖头。新婿、新妇并立堂前,由男方一夫妻双全的女性亲属,用秤杆或别的东西,将新妇盖头挑开。有的地方,由新婿挑开盖头。

坐床。新妇盖头被挑开后,新婿、新妇至家庙中,依礼参拜诸位祖先亲人。礼毕,新妇倒行,拉着同心结,拉着新婿返回婚房。夫妻行交拜礼,然后,新婿、新妇坐床。坐时,女向左,男向右。

撒帐。新婿、新妇坐床时,妇女们到处撒掷很多金银钱,彩果,谓之“撒帐”。

交卺。婚家用红、绿彩结,把两个酒杯连起来,酒杯内斟满酒。新婿、新妇各执一杯饮之,当时谓之“交杯酒”。饮完后,新婿、新妇要把酒杯一杯口朝上、一杯口朝下,放在床下,寓大吉大利之意。

合髻。新婿左边,新妇右边各自留少量头发,然后将二人留出来的头发结在一起,谓之“结发”,又叫“合髻”。

二、明清时期的“亲迎”礼

如同前述朝代,明清时期的“亲迎”礼俗,既有承继前代,尤其是宋代“亲迎”礼俗之处,也有变革、创新之处。

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皇帝大婚图

明、清皇帝一如前代,不躬行“亲迎”礼,而是派使节,持节,奉皇后册宝,去皇后家,行册封、奉迎礼。当时谓之“册迎礼”。仪节与前代大略同,有鼓乐、花轿、合卺等。“合欢酒”真正演变为“交杯酒”,此风俗一直沿袭至今。帝、后“合卺”时,结发侍卫夫妇于室外念“交祝歌”。皇子、福晋行合卺礼,则由命妇唱“交祝歌”,进合卺酒。

明清时期民间婚俗,虽没有皇家的气派与奢华,却也弥漫着浓郁的喜庆色彩。

催妆。婚礼前,女家开宴待客,婿家派人持红色请柬,到女家请三次,催请新娘上妆、登轿。催妆时,男家要向女家送去新娘梳妆使用的冠、帔、花、粉等。

嫁妆。婚礼当天上午,女家派人向男家送柜、箱、被、枕、衣料、首饰及化妆品等嫁妆。很多地方盛行在枕头里装上筷子、核桃,在鞋里放上麸包,宰被子里缝上枣、花生等风俗,祈愿女子出嫁后,早生贵子。女家还要派一“小亲家”(小男孩)押妆随行。

新郎迎亲。过完嫁妆后,新郎穿长袍短褂,戴礼帽,披红插花,乘官轿,在亲朋好友及雇来的轿夫、吹鼓乐手等簇拥下,前往新妇家迎亲。有的地方,在新妇即将乘坐的花轿内放一个盘子,内装五个面做的石榴,中间插双红筷子,筷子上系一朵石榴花。迎亲队伍到达女家门前,鸣炮报信。女家主事的人听到鞭炮声后,出门迎新郎入门,入席,先吃“下马点心”,然后领他到女家祠堂祭祖,最后叩拜新妇的父母。新郎依次行礼后,吃由新妇本家嫂子包捏的“腰食”(饺子)。吃完后,开“正席”。

新娘梳妆。此时,新娘要由家族里的“全人”(指上有公婆,下有儿女的中年妇女)梳头、开面、清眉、搽胭脂、抹粉等,然后戴上凤冠,披上霞帔,穿上八幅绣花罗裙、红缎绣花鞋,系上裙铃、裤铃,盖上盖头。

四川一带,流行新娘梳妆时“坐斗”、“发亲”的风俗。新娘梳妆前,娘家人在堂中铺设一张席子,在席子东搁一个装满米的斗,用红纸封笺,然后扣上竹器具,新娘开始梳头时,必须把双脚踩在上面,预示婚后将荣华富贵。当地民谣说:“脚踩金斗四角方,荣华富贵米粮仓。” 新娘“坐斗”梳妆时,要弯腰取下插在米中的竹筷,向后反投。站在新娘身后的娘家人要迅速用衣襟接住,谓之“发亲”,预示新娘家今后的日子将红火、发达。新娘上花轿。新郎、新娘来到花轿前,供拜轿神、吃合婚饼。新娘由两名伴娘搀扶上轿,坐好后,新郎在花轿前拜轿。拜完,鸣炮三响,乐手在前鸣锣开道,在新娘的两名小舅“监押”下,轿夫抬起花轿,前往男家。

明清时期流行于台湾等地区的“过米筛”,是指在新娘乘坐的花轿背面,悬挂一彩色米筛,筛面或画有八卦太极图,或写有“百子千孙”等吉祥话。在当地人观念中,米筛具有镇邪、保佑家道昌盛等功能。新娘跳火盆、马鞍。花轿至男家大门后,轿身要朝向喜神方向落地。新娘下轿,在伴娘搀扶下,由在前的新郎“同心结”牵引,踩着男家事先铺好的红毡,手中抱着有祛邪祈福寓意的辐条、瓷瓶、铜镜等,缓缓而行。到大门口时,要从火盆、马鞍上跳过去,以示避开邪恶,祈愿婚后生活平安、红火。台湾等地流行的婚俗是,新娘下轿时,必须由“全福人”手擎米筛,遮住她的头。当地人认为,这一风俗,寓有新郎婚后能治服新娘邪念之意。

撒五谷。男方家预先派两个人,手端五谷杂粮,沿途向新娘身上撒掷,名曰“撒五谷”。

新郎、新娘拜天地等。进院后,新娘要面朝喜神方位坐下。新郎用秤杆揭开新娘的盖头,俗称“称心如意”。然后,新郎、新娘先对天、地牌位行三叩首拜礼;再到祠堂,对历代祖先行四拜礼;回到院内,叩拜父母;最后行夫妇对拜礼。

打新娘。明清时期的江西吉安一带,流行“打新娘”的婚俗。新娘与新郎拜完天地、祖宗后,不能自己行走,必须由长辈,如伯父或叔父抱着或背着走。这时,亲戚、好友、邻居,无论大小长幼,都可用木棒任意敲打新娘的背、臂等处。此婚俗的目的,是告诫新娘婚后要规矩,不得出轨。

新郎新娘喝交杯酒。上述拜礼结束后,人们将新郎、新娘送入洞房。进入洞房后,将镇邪的诸物搬走,新郎、新娘喝交杯酒。

踩四角。喝完交杯酒后,新郎、新娘挽手上床,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当时叫做“踩四角”。新郎、新娘踩床时,观礼的人们要念诵祈求神灵护佑的祝辞:“踩,踩,踩四角,四角娘娘保护着,娃多着,女少着,婆夫两人常好着。”

坐帐/坐富贵。踩完四角后,就是“坐帐”的婚俗,其形式各地不一。有的地方的新娘脱去凤冠霞帔,换上红绸便装,怀里抱着早就准备好的秤、瓷瓶、箅筘,盘腿坐在炕角的斗上;有的地方,新郎、新娘盘膝坐于床头,半小时内不能说话、动弹。如此,可保婚后大福大贵;满族人谓之“坐福”。新娘身穿红衣,用红绸蒙面,在男家南炕坐一白天。坐时,不能说话、活动,预示婚后大福大贵;若坐时说、动,则娘家受穷。

设宴待客。男家设“十五圆”佳宴,款待众宾客。前来送亲的新娘娘家人要找机会去看一次新娘,从新娘那里拿一个馒头。带回家后,扔进水缸里,寓意娘家今后兴旺发达。

闹洞房。新婚夜,新郎的亲友要闹房。闹房者不分大小,形式多样。人们会让新郎、新娘说绕口令、唱民歌,做些亲昵的动作。若新娘害羞,不遵从某些指令,闹房者就要用扫帚责打新郎,直至新娘应允为止。闹完洞房后,男家要准备晚餐,招待闹房者。深夜,新郎新娘解衣就寝后,一些闹房者或悄悄躲在洞房外,或躲在洞房床下“听房”。

教媳妇。有的地方也叫“调媳妇”、“淘媳妇”、“拜故事”等。内容主要有:通过讲故事,并由新媳妇模仿完成若干动作,宣扬新婚夫妻如何恩爱和睦,新媳妇应如何孝敬公婆,如何勤俭持家,如何生男育女,如何遵守乡规民约、家法家规等。

文史君说

宋、明、清时期的婚姻礼俗,在承传周、汉、唐婚姻礼俗的基础上,无疑又因时代、民族、地域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变异和创新。这一时期创立、盛行的婚姻礼俗,有的甚至在当今社会,仍传承不衰。

2、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开脸
届时请儿女双全的妇女,以两条线互相绞合,为待嫁女子拔除脸面之汗毛。有的地区,婚内后再拔容一次,俗称“挽面”。
戴绒花
当女子出嫁时,头上多戴一朵绒花。绒花由编草制作成为人的形象,如麒麟送子之类。因绒花与荣华谐音有荣华富贵的意思。
穿凤衣戴凤冠
新娘出嫁时的穿着习俗。凤衣凤冠是绣有凤龙图案和彩饰的衣冠,象征吉祥富贵,为古代贵族所独有,后不分贵贱,行于一般女子,继而又传袭于婚礼,但因家庭贫富而有所增减。

3、结婚风俗的结婚习俗

1.一般来说,结婚是中午的正席,头天晚上女方正席.但也有一些地方是晚上男方正席.中午女方正席.比如谭家河乡和柳林乡西部.
2.彩礼的下法有两种,一是对月礼.就是在结婚那天前一个月的时间下的礼.通常是双数.有四彩六彩八彩十彩(一彩必须有两样.也就是说四彩就是八样,六彩就是十二样,以此类推)/然后就是接亲的那天,男方要下礼.和对月礼差不多.除了物礼,还得多多少少有点礼金.1000-数万不等.
3.接亲的时候,有的地方新郎不参加,只派一队人马去.大多数地方新郎必须参加.
4.闹房,全国的习俗差不多.
5.红包:新娘将红包放在身上每一个角落.除了撒出去的,就是让别人在身上摸到的.
6.团圆饭:洞房前的一顿饭.大伙聚在一起给新郎新娘出难题,通常都有点带色的。小儿不宜参加。
7.回门.结婚的第三天,女方带着男方回娘家.这时男方还得准备些礼品,当然会少得多.但有一点,不能走新娘出嫁时走的那条路,必须想其它办法走另外一条路回门.
8.定亲:通常由男方请媒人提媒,备礼传送庚帖,帖上有男子生辰八字。女方接帖后,将其同女子的八字合在一起推算。若相和即回简应允,名为允帖,视为正式定亲。定亲后,男方或男女双方设宴谢媒,备礼相送,谓之喝定亲酒。婚约既定,不能更改,遇节日和红白大事还要相互往来。
9.择吉:俗称下日子,即男方向女方请求婚期。先请阴阳先生算出吉日,忌单日、晦日,尚双月双日,以花朝节和腊八节的日子最多。选好后,用红纸写上喜日,备礼由媒人送至女方。女方若无异议,双方着手各项婚事的准备。
备婚:男方修建新房,装饰室内,女方购置嫁妆。嫁妆有全嫁、半嫁之分。全嫁者箱柜衣被四套俱全,取四季兴旺之意;半嫁则各样两套,象征成双成对。中等人家多置全嫁,农户以半嫁者居多。豪富置超全嫁妆,极尽奢华。吉日前一二日,男方备大礼送至女方家中,内有大肉、鸡、鹅、衣物等。潢川县南部在迎亲前两日,过礼必有1只公鸡,女方须回1只母鸡,而在县北部则分别为公鹅、母鹅。商城县在迎亲前日,男方要在自家院中进行暖轿仪式,晚上宾客满坐,喝暖房酒。新县等地,新婚前夜由牵娘睡在新床上暖床。

4、婚礼上新娘敬酒时要说些什么,求帮助!

一、 新娘敬酒的时候说什么

1. 敬酒词中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向各位嘉宾表示感谢,谢谢各位百忙之中抽空参加自己的婚礼。

2. 敬酒词中还要说些情侣间关于客人的讨论,说一些客套话。比方说“我总听他提起您,说当年您是怎么怎么好,百闻不如一见,今天一看果然是贵人面相,这杯酒我敬您。”这样的一类的托词可以结合一两句的小故事,更能体现出对宾客的敬意。

3. 敬酒词中最好还要表达对父母的感谢,一些聪明伶俐的女生会用华丽的词藻修饰一下,毕竟婚礼上大家都想看到一个孝敬双亲的新娘。

4. 在敬酒词的最后加入一些对未来的畅想,希望夫妻二人能够牵手走过一生之类的话。提纲挈领,总结陈词。

5. 敬酒词的时长要根据宾客的重要程度而定,领导长辈那几桌多说两句,比较疏远的朋友简单说几句也是没有问题的。

二、 得体大方的敬酒词

1. 感谢各位能在百忙之中来参加我与某某的婚礼,作为新娘,我在这里先干为敬,谢谢大家对我们两个的真诚祝福,谢谢!

2. 首先我得感谢父母,其实是在场的各位来宾能够到现场为我们的爱情做个见证,在这里祝大家吃好喝好,玩得开心一点。

3. 刚刚的婚礼我真是又激动又紧张,现在希望大家能尽情享受我们为大家准备的婚宴佳肴,吃好喝好。在此,我们敬大家一杯,因为开心,因为感激,因为爱情!

婚礼中的敬酒词突出的是一个热闹,只要宾客能够高兴,婚礼的敬酒才算成功。新娘要塑造一个端庄稳重的形象,敬酒在于敬不在喝。敬酒词说好,就喝多喝少都是没有关系的。

还可以点击婚礼纪头像在知道首页查看更多的结婚相关知识~如果还有其他结婚相关问题也可以直接向我提问,我会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回答哦!

5、结婚风俗

订婚礼俗记要
订婚又称“文定”,昔称“纳吉”及“纳徵”,订婚虽然不像结婚般繁复,但传统习俗仍非常重视,男女双方均需准备若干礼品,其过程如下:

·新郎先在家行完家祭,而后与媒人同乘一车前往女方家迎娶。下了车,进了门,红包可跑不掉哦!
(一)贡礼官:俗称“押箱先生”,专门负责送礼行聘事宜。贡礼官必须控制人数(凑成双数)、车辆(六辆或十二辆)、聘金(双数且用红纸包装妥当)、六件礼。
(二)家祭:出发前往女方家纳采之前,男方先行在家行祭祖仪式,这时将纳采所用之“盒仔饼”或大饼,上香祭告列祖列宋,将前往某处女方家下聘,请示列祖列宗保佑这段姻椽美满幸福。
(三)出发:行完家祭后,贡礼官负责将所有聘礼搬上车,新郎与媒人同乘一事,前往女家。
(四)红包:出发前贡礼宫除了打理人数、车数、聘礼外,也得提醒新郎多准备红包。如:前来开新郎车门的舅爹、“压桌”、六名随去的亲人都需备有新娘见面礼、捧洗脸水的女方新友、媒婆礼。
· 订下终身后如何下聘
“吃米香,嫁好婿”,六礼中要有米香饼。
·为什么要准备四色糖呢?
是象征新人甜甜蜜蜜,白头到老的意思。
聘礼不仅代表男方报答女方家长的心意,感谢女方家含辛茹苦抚养即将过门的新嫁娘,同时也代表了男方的面子。所以大多数都愿意添置得风风光光、体体面面,而且每件聘礼也都包含了讨吉利、增圆满的象征意义。
聘礼通常分简单的六件礼或讲究的十二件礼,聘礼的多寡依照个人的预算安排,同时不妨托媒人向女方家长请教,询问女方意见,做个两全其美的排场。
·男婚女嫁正式登场
霹哩叭啦!鞭炮声响起,男方迎娶的人到啦!当天要进行祭祖、奉茶,直到戴上牵手到白头的戒指后才算礼成。
·大礼过后,女方如何回礼?
中国人一向讲究“礼尚往来”,在男方过大礼后,女方自然也要备回礼,可不能让男方空手而归啊。

汉族--婚俗

过去汉族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大都是父母从小就给订了婚,有的还指腹为婚,即孩子还未出生,双方父母就为他们确立婚姻关系。
同姓不婚: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始于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实行族外婚时遗留下的规定。春秋时,人们同姓婚会造成后代畸型及不育已有进一步认识,但同姓婚配仍在贵族中时有发生。战国后,以氏为姓,汉代以后,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对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宋、元一宗唐律,同姓为婚乾杖而离之。明、清时地域更大,人口众多,早成为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了原先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故《明律例》与《清律例》均分同姓、同宗为二,中表面规定两者皆禁止通婚,实际同姓而不同宗也可以结婚。清末册律,将同姓不婚与亲属不婚合并,只禁止同宗结婚。
订婚前要请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订婚时,由男方给女方一些财物作“订礼”,结婚时女方也要带给男家很多财物,叫“陪嫁”。
举行婚礼那天,新郎要坐上礼车或花轿,到女家去"迎亲",礼车或花轿前边有乐队。新娘被迎进男家后,要参拜天地和父母。礼毕,新婚夫妻入洞房。这时男家设宴款待前来贺喜的亲朋。有的地方还有闹洞房、听壁脚的习惯。
查日子:汉族婚姻风俗。又称报日子。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
旧时多先请算命先生排“八字”,如命相相合才进行。有些地方双方家长相会为子女订婚。如全州县一带,双方意见一致后,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给女方,约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长和舅舅到男家相会,男方设宴款待。小伙子执壶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后敬自家舅舅,然后先客后主依序敬酒。双方商定婚期,订婚告成。尔后男女送女方重礼、聘金,女方准备嫁妆,男方准备家具,依期举行婚礼。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对糯米粑(俗称“团圆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领神会,盛情款待并请左邻右舍陪客。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议将婚期提前。
贺郎歌: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兴安县一带。拜堂、晚宴后,亲友簇拥新郎于正厅,唱贺郎歌。即兴现编贺词,也有戏谑、诙谐之词。亲友唱一首,新郎饮一杯酒。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女歌手闭门以待,男女对唱《开门歌》,尽兴方开门。进门后唱歌闹房,由“恭贺新郎酒一杯”唱到“十杯”,新郎依次由1饮到10杯(酒力不胜者可由男歌手代饮)。然后唱《交欢酒》,新人双双同饮一杯。最后歌手扣门唱《扣门歌》以结束婚礼。
坐红堂: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男女青年结婚前夕分别在自家祭祖并接受尊长训诫。新娘穿红挂饰,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细声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叙姐妹情。姐妹们叮嘱新娘过门后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赞新郎俊秀勤劳。当新娘诉说不如意的心事时,姐妹们多方劝慰。唱到深夜衣依依告别并赠礼品。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厅,接受长辈勤俭理家,为人处世之教。教导结束老人退堂,小伙子们说笑打诨追新郎,欢乐深夜方散。
讨钥匙: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新娘之嫁钥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亲郎”掌管。拜堂前,新郎向送亲郎送封包讨钥匙,以便拜堂后打开箱子,展示其中谷米钱物,象征婚后五谷丰登、家庭富裕。送亲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亲郎收下封包,新郎讨得钥匙后,欢欢喜喜与新娘拜堂。
看屋:汉族婚俗之一,农村议婚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又名看家门、查家。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届时女方和两位称为“陪姑”的姑娘在10多位亲友的陪同下,到男女查访家况(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男方设宴款待。媒人介绍议婚双方相识。女方亲友代提财礼要求,男方当时通常一概应承,并赠诸宾客“行脚钱”。次日,双方通过媒人细议。有些地方还允许进入议婚男子内室翻箱倒柜察真情实况,之后再通过媒人议婚。
黑房抢亲: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贺县一带。在下程山区,新娘哭嫁两天两夜后,过门之日清早与女伴们同藏黑房。男女迎亲队伍到达后,新娘的兄长(或堂兄表哥)和亲威中的男青年破门而入。女伴掷沙子挥竹枝抵抗。抢者力图将女伴们拖出门外以排除干扰。如两个抢者败阵,则增到4人乃至10多人,直到把新娘强背出门。再由男方迎亲队中的两个(或4个)女子轮流背新娘到郎家。抢亲角逐中,男给女抹锅烟墨,女撕男衣衫,使古抢婚遗风演变为男女青年的打闹嬉戏。
拜堂彩语: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常由新郎的舅舅点燃供桌上的一对喜烛,并说彩话贺喜祈福。如桂东贺县一带常用彩语:“龙独光光,高照华堂,夫妻并寿,福禄成双”、“手拿花红丈二长,恭喜外甥娶新娘,鸾凤和鸣添福寿,夫妻和睦百年长。”祝词说完后,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并对拜成亲。
回门:旧时汉族婚姻风俗。即成婚后三、六、七、九、十日或满月,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蝎妻子子的父母及亲属。自亲迎始的成婿之礼,至此完成。此俗起于上古,泛称“归宁”,为婚后回家探视父母之意。后世各地名称不一,宋代称“拜门”,清代北方称“双回门”南方称“会亲”,河北某些地区称“唤姑爷”,杭州称“回郎”。近代通鲍在婚后第三天,又称“三朝回门”。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一般,女家皆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新婚夫妇或当日返回,或留住数日,若留住时,则不同宿一室。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