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婚礼婚庆 » 唐朝婚礼却扇

唐朝婚礼却扇

发布时间: 2023-03-25 06:12:33

1、却扇礼是什么朝代

却扇礼是唐朝。唐朝婚礼中,新娘始终用扇面遮面,即使新郎挑开红盖头,扇面也未撤去,必须要用新郎的才华做却扇诗来打动新娘,才可看到新娘容貌。“却扇”这个婚俗魏晋已有,到了经济发达、文风昌盛的大唐王朝,已经是“上自皇室,下至士庶”都有作却扇诗的风俗

“却扇”这个词出自巧神《世说新语·假谲》:晋人温峤的堂姑母委托温峤为其女儿物色夫婿。几天后,温峤说已经物色好,门宏纯第与身世不低蔽宽咐于自己。婚礼时,新娘用手拨开纱扇,发现新郎就是温峤。

南北朝到唐朝初期,婚俗内容的诗歌,是以“看新婚”为题;唐朝中期开始出现以“却扇”为题的诗。

《代董秀才却扇》李商隐:“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若道团团似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

2、想要举行一个唐朝婚礼,有没有朋友知道是什么流程?

所谓入乡随俗,中式婚礼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也是有着不同的特色。同样的,唐朝婚礼流程也有其别具一格的一面,那么它都有哪些独特的习俗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唐朝婚礼的独特之处。 


唐朝婚礼流程的独特之一是六礼,什么是六礼呢?六礼其实就是古代谈及婚嫁必须遵循的一种礼节。那么它都包含什么内容呢?所谓六礼,其实就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这六种礼节。其历史悠久,其中有些也一直延续到现在,例如纳彩,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提亲下聘。

唐朝婚礼流程又一独特之处是催妆,催妆是新郎接新娘时进行的环节。催妆其实很好理解,相当于我们现在新郎及兄弟团到新娘家接新娘时,新娘的亲戚及姐妹团设下各种关卡让新郎一一通过之后才能最终接走新娘。例如藏婚鞋就是经典的一环。

 障车也是唐朝婚礼流程的独特环节之一,就是新郎接完新娘之后,女方会有一批人拦住去路,只要给红包才能放新郎和新娘过去。这个环节现在我们多放在新郎来接新娘的时候,新郎必须给新娘的亲戚及姐妹团红包,她们才会开门给新郎进门。

唐朝婚礼流程的最后一个独特之处是下婿。为了告知新郎以后要好生对待新娘,不能欺负她,当新娘的轿子到达新郎家大门口的时候,新娘家中所有在场的女性宾客都会拿着棍子轻轻敲打新郎。这让我想起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式婚礼都有一个环节,就是让新郎宣读并签下对新娘的誓言书,发誓对新娘全心全意、“三从四德”。

 唐朝婚礼流程其实很多都有保留延续至今,只是很多环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给简化或者创新了。但总体的精髓和传统环节是保留着的。中式婚礼有着中式婚礼的特别、有趣之处,婚礼就是人们对双方缔结婚姻的一种仪式,有了这种仪式感,以后就有纪念的寄托。

3、新娘遮面的历史沿革

最近追看了几部历史剧,发现《知否》剧中的婚俗结婚的新娘不使用红盖头遮面而是用一把团扇。那么人们熟悉的红盖头又是从什么时间开始兴起的呢?

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东汉末年,当时是纱制,是在战乱时期简化婚礼程序的产物。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

据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流行不废,并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为了表示喜庆,新娘的盖头都选用红色的。

有一个传说,商纣王时期,纣王发布了一道号令:为借此染红的绫绸警示天下女子,婚后不再羞辱小看男人,自今日起,但凡女孩出嫁,头上一律都要顶着红绸,遮盖头脸,入住夫家,听候丈夫使唤,尽心伺候夫君!新娘红盖头的习俗,就是这样形成并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还有一个民间传说,说的是诸葛亮取黄月英的时候,传闻黄月英是个丑女,黄月英为了看诸葛亮到底是什么态度娶她,故意在头上盖着一块红布,看他以怎样的心态去揭红盖头。没想到诸葛亮二话没说就揭了盖头。但面对花容月貌的黄月英,诸葛亮一脸惊诧的表情——以为自己喝了一点酒弄错了。当他准备掉头走时,黄月英一把把他拉住,给他说出了事情的原委。也就是从那时起,人们结婚,姑娘们都盖起了的红盖头。 就是因为黄月英的聪明,后来辅助了码指诸葛亮,并且让他一生再未娶其她女人。

旧时汉族婚礼中,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被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齐代,南北朝的宋齐以后这个风俗一度消失,唐代《通典》中曾斥责盖头违背古制,是“隳政教之大方,成容易之弊法”,并宣称当时已经不流行了。但在宋代这一习俗又重新盛行,并且宋代婚礼中的男子也一度戴上遮脸的花胜。宋代以后我国女性出嫁带盖头的习俗一直延续。

却扇礼是中国唐代迟塌配非常流行的一种婚礼习俗,新娘出嫁时要蒙头遮面,这遮面用的就是团扇。 其中有两个含义,一是遮羞,二是辟邪。 然后新郎要作却扇诗请求新娘把扇子拿下,新娘被新郎的却扇诗打动后将扇子拿下后,方完成却扇礼。 因此却扇也叫去扇或除扇。

《知否知否》剧中盛小六结婚时衫姿用团扇挡住脸的这个行为,其实是唐就盛行的风俗了。具体来说,其实就是新浪新娘交拜后,放下扇子的这个动作,却扇就表明从此成为夫妻了。

却扇礼在唐宋流行用团扇,到了明清就流行用折扇。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婚俗各异,新娘遮面的习俗很多地方都有,但是是用红盖头还是用扇子或其他吉祥之物,就五花八门,各有各的做法了。

4、唐朝婚礼有哪些流程与习俗

唐朝婚嫁习俗

唐朝婚姻习俗多继承于北朝。在北朝,迎亲时,夫家在新郎的带领下一行人来到新娘家门口,齐声高喊:“新妇子!”这时候,新娘子家往往是紧闭大门,那意思是要给新郎点颜色看,这媳妇可不是好娶的,于是夫家几十甚至上百口子就围成一圈在大门外叫唤,直到把门催开,迎接新娘上车。在唐朝,这被称为“催妆”。唐朝迎亲往往是在黄昏,中唐以后才有人把时间改在清晨。在接完新娘后,事情还没算完,女方往往集中一大批人,挡在道上,不让新郎的车子过去,想过去也行,留下买路财,谓之“障车”。

在《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唐朝时新增加的婚俗:
近代婚礼,当迎妇,以粟三升填臼,席一枚以覆井,枲三斤以塞窗,箭三只置户上。妇上车,婿骑而环车三匝。女嫁之明日,其家作黍臛。女将上车,以蔽膝覆面。妇入门,舅姑以下悉从便门出,更从门入,言当躝新妇迹。又妇入门,先拜猪枳及灶。娶妇。夫妇并拜,或共结镜纽。又娶妇之家,弄新妇,腊月娶妇,不见姑。

即结婚前男方必须以粟米三升填石臼,以一张席子盖住井口,以枲麻三斤塞上窗户,以箭三支放在新房门口。接到新娘子后,新娘子上车时,得挡上膝盖,搭上盖头,新娘子上车后,新郎需要骑马围着车绕三圈。新娘子初入婆家,先拜灶台,以示将来成为操持家务的好手。男方的父母等亲属则从便门出,然后再从正门入,为的是踩新娘子的脚印,以沾喜运。

唐朝时的结婚仪式很有趣,包含了浓重的民俗文化:
唐人风俗多春夏迎娶新人,腊月婚嫁则有规矩即新娘不能见姑即婆婆(唐时称公婆为舅姑)。结婚当天,新人不能住进房子,必须住在屋外用青布幔搭建的帐篷,谓之“青庐”。新人在这里面完成交拜仪式并过新婚第一夜。在“青庐”内夫妇对拜,各剪发一缕置于锦囊,象征结发夫妻。

新婚后,女婿回门,拜见岳父岳母时,女方家眷亲朋皆至,此时有个好玩的游戏,那就是姑娘们用木杖、竹杖打女婿为乐,直到女婿被揍得晕头转向才罢休,这可被理解成是女方的示威:我们家闺女可嫁过去了,你看着办吧!此外,唐朝婚礼还有个新段子,就是“铺母卺童”,即在结婚前的一天,女方派一名资深的妇女到男方家“铺房”,展示女方陪送的嫁妆。这并非没有必要,唐朝沿袭魏晋余风,讲求门第高贵。唐人薛元超曾说:“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在这里提到了“五姓女”,也就是五个有着久远光荣史的豪门大族:太原王氏,博陵、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赵郡李氏。以上五姓自恃门第高贵,连皇族(他们质疑李姓皇族非陇西、赵郡的李氏)也不放在眼里,不肯主动与之为婚。唐朝的士人,以能娶这五姓女为荣耀。如果你不是五姓女,那么结婚时就要注意了,为了嫁过去后过得舒服些,不受老公家的人的气,就只能在“铺房”时显示一下娘家的实力了。

纳采礼仪。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奠雁。在按六礼而行的婚姻中,除了纳征(下聘)以外,其余五礼均需男方使者执雁为礼送与女家。因为雁是侯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阴阳和顺,也象征新娘的忠贞专一。切记,一定要是活雁,事后还要放生的,不然不吉利 。当然,即便是在古代,大雁也不容易入手,所以可以用鹅,也可以是雉鸟代替。别的礼物就不多说了。

过了纳采,接下来就是问名。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

双方合过八字,觉得可以,那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纳吉。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也要行奠雁礼。也是下正式婚书。有一整套签字等等程序。现在大概算是登记以及婚前财产公正程序。

然后是第四步,纳征 。也叫纳币。通俗一点,就是送聘礼。各代价码是不太一样的。早期,用帛淄,然后金,银,不一而足。送过财礼,下来就是请期 。算好良辰吉日,就准备娶新媳妇过门。

然后即是最重要的一步:亲迎。简而言之就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新郎亲迎,古代是要御车至女家,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里头礼节一套,然后迎新娘出来上车,新郎御轮三周,先归。新娘乘后车,女家亲属数人伴送,称“送亲”。注意新娘所乘之马车,一般都由女方自备,事后三月要由男方送回。

古时还有催妆诗,障车等等说头。比如,唐朝时云阳公主出嫁,男方傧相是陆畅,作的催妆诗是:“云安公主贵,出嫁五侯家。天母亲调粉,日兄怜赐花。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宫女们因为觉得陆畅操吴音,才思敏捷,都愿跟他开玩笑,宫中才女宋若兰、宋若昭作诗道:“十二层楼倚碧空,凤鸾相对立梧桐。双成走报监门卫,莫使吴歈(吴地的歌曲)入汉宫。”陆酬曰:“粉面仙郎选圣朝,偶逢秦女学吹箫。须教翡翠闻王母,不奈乌鸢噪鹊桥。”

注意误区:
误区一,拜堂乱拜,现在说得夫妻对拜,说得是两个人头碰头,大大这可不是梁山泊上鸳鸯盗结义啊,古礼,女的先拜,男方回礼,如是者四,这才是王道,夫道,正道。此外说说拜堂地点误区,所谓青庐结拜,其实是北朝礼俗,在唐朝的时候经过变革,才改在堂上。《世说新语》里记载汉朝时,曹操与袁绍去劫了别人的青庐,搅闹婚礼,其实是劫外国人的婚礼,类似于今天中国人冲进教堂去抢个洋妞。

误区二,新房交杯酒,又称合卺。古语有“合卺而醑”,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各执一片以醑。男方要记住,喝完之后,要把杯子倒过来,取阴阳和顺之意。不然这辈子就要被老婆欺负了。还有鞋子要放好,不能被老婆鞋子踩到。衣服也不能被压到等等。

婚礼礼仪中,还有若干注意事项:
其一,却扇,古时,新妇多用扇遮脸,需待交拜后去之。称为“却扇”,和前面说过的催妆诗一样,男方也要做却扇诗。

其二,合髻,也称作“结发”,象征夫妻和睦,永结同心。“结发”的具体操作方式历代不同。秦汉时的“结发”,就是新郎亲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时所结的许婚之缨,即系头发的彩带,重新梳理头发后再为之系上。隋唐以后的“结发”,是男女双方各剪下少许头发,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马上交给新娘保存起来。唐代女诗人晁采的《子夜歌》云:“依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问无人处,绾作同心结”。世人常用“结发”、“合髻”作为夫妻结合的代称,甚至特指为“原配”(亦称“元配”)夫妇。

5、唐朝婚礼流程

1、新郎先登台,台上和伴郎一起高喊“新妇子出来”(司仪注解“新妇子”的意思并说明:“新郎这样喊你可喊不出新娘来哦”)

2、新郎念催妆诗:“不知今夕是何夕,催促阳台近镜台。谁道芙蓉水中种?青铜镜里一枝开。”(司仪注解,赞扬新娘子象水中的芙蓉一样的美丽。)下台把新娘子迎进来。(音响切换到主宴会厅)

3、新人走上红地毯后,金童玉女在身后撒五谷杂粮。(司仪注解撒五谷的意思,一切准备就绪,良辰吉时就到了)

跨火盆:玉凤抬足迈盆火,凶神恶煞两边躲。喜从天降落福窝,好日子红红火火!新人跨火盆喽——)

跨马鞍:一块檀香木,雕成玉马鞍,新人迈过去,步步保平安。新人跨马鞍喽——)

跨米袋:有吃又有穿一代胜一代。新人跨米袋喽——)一撒金,二撒银,三撒新人上台转过身。

有请新郎官在自己新婚庆典的.舞台上三箭定乾坤:一箭射天天赐良缘一箭射天地配一双

三箭射洞房(笑)三箭定乾坤新郎接新娘入

4、“却扇之礼”———新娘始终用扇面遮面,即使新郎挑开红盖头,扇面也未撤去,必须要用新郎的才华来打动新娘,才可看到新娘容貌。

司仪:各位来宾,各位贵友,按照咱老祖宗的规矩,新娘的盖头是到了洞房新郎才挑开了,但是,今天来了这么多的客人,这么多的朋友,这么多的嘉宾,大家是不是想早一点看看新娘的花容呀!(想)。那好!今儿咱们就来个“与时俱进”,提前在这里让新郎揭开盖头,好不好?(好)(然后拿滚轮一称杆,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呀?(称杆)对,这是称杆,称杆这上面的是什么?(称星)这秤杆也叫“喜竿”,咱们让新郎官,拿这个“喜竿”挑开新娘的盖头,(响乐)一挑——眉清目秀,二挑——口红齿白,三挑——称心如意”,“蒙头红、挑三挑,过不了三年有两小,新郎官“称心如意”啦!

奇怪了,红盖头都挑大兄信了,为什么新娘要用扇子遮住芳容,不让新郎看见,哦……原来这是我们老祖宗唐朝的规矩,新郎和我们大家真想见新娘的芳容还必须要经历一道关,那就是新娘还要考考新郎的才华,啥才华?新郎还必须当众在吟一首“却扇诗”,看看能不能打动新娘子哦。

新郎当众吟诗:“莫将画扇出幄来,遮掩春山滞上才。若道团圆是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司仪:新郎这首诗吟的巧吟的妙啊,把新娘比尘坦喻成了美丽的桂花。新娘将扇子移开

这正是“芙蓉出绿水,新人露花容”。大家掌声祝福啦!(响乐)]

6、唐朝婚礼都有哪些礼仪?

古人结婚,大约是要有以下几个程序。

周《礼记·昏义》,规定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此后历代大体沿袭这一礼制。

首先是纳采。男方欲与女方结亲,必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也就是俗话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顾名思义,媒,指谋合二姓之人;妁,指斟酌二姓之人。媒人出来混,其实按照古代的行规,手上是要有家伙的。一是斧,二是秤。有斧是源于《诗经·豳风·伐柯》中的诗句: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有秤,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古人在门当户对方面讲究很多,比如有良贱不婚,例如贾宝玉不能娶晴雯当正室,贾琏不能扶正尤二姐都合其中之义。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宋代有榜下择婿之风,正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中进士,自然有富家小姐自动送上门。类似现在考上公务员,就不愁没有女人。

自然,还有另一种比较特殊形态的婚姻,比如涉外婚姻。大体来说汉唐时代的和亲,不管皇室还是民间,相对是比较宽松的。唐朝中后期,控制的相对严格一些,比如规定,非常驻户口的番人原则上是不能在当地娶妻的,即便是有唐朝绿卡的胡人娶了汉女,也不能带回番地。边境就更严,自从无忧城之变后(吐蕃嫁了个女子到唐朝的维州,生了两个儿子,长大之后开关献城与吐蕃,然后吐蕃改维州为无忧城。古龙的《陆小凤》里凤舞九天一节大概就是影射这段故事),就开始严管了。宋朝,也有个典故,庆历增币。辽要和亲,宋回答,要女人没有,宁肯给钱。不要说鼻涕宋,在这方面做的比汉唐可高多了。元朝制度,以张教主为例,如果娶的是赵敏,那他就自动入蒙古籍(从蒙)。娶小昭,那色目MM就降一个等级(从夫)。娶周止若,没问题。娶殷离,那时是没问题,现在小熊就要举报他近亲结婚。娶殷杨氏,那他可就真要后悔,不管在虾米时代,都要算通奸。明朝,重八哥蔫坏,不许留在中原汉地蒙古,色目人族内自行婚配,只许与汉人通婚,看上去互不吃亏,实际上娶胡姬的不少(比如明末守宁武关的周遇吉,老婆就是蒙古人),但肯嫁女儿去放羊的,却不多。清朝,只许旗人娶汉女,不许旗女嫁汉人。这就不厚道了。

说完几种特殊情况,继续说纳采礼仪。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奠雁。在按六礼而行的婚姻中,除了纳征(下聘)以外,其余五礼均需男方使者执雁为礼送与女家。因为雁是侯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阴阳和顺,也象征新娘的忠贞专一。切记,一定要是活雁,事后还要放生的,不然不吉利 。当然,即便是在古代,大雁也不容易入手,所以可以用鹅,也可以是雉鸟代替。别的礼物就不多说了。

过了纳采,接下来就是问名。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卜吉凶。庚贴里的花活可就多了。比如生肖就有讲究,例如,女性忌讳属虎,属羊。当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时没有身份识别系统。女方事先请术士改庚帖,可算是家常便饭。比如虎有上山虎,下山虎之分,大体可以改作牛或兔。所以说女性年龄实在难猜。清稗类钞里有一则笑话,有个女的虚改庚帖,“。。。。。。任杭州太守时,妻受四品封。叔子卒后十余年,诸子将为母称七十觞,先期营办,恭人笑止之云:某日,非吾真生辰也。"可怕啊,娶得这么个太太,实在是人生一大不幸。抄一首生肖歌,大家欣赏:子鼠见羊万年愁,不叫白马见青牛,虎见巳蛇如刀割,兔子见龙不长久,酉鸡不与犬相见,亥猪不可见猿猴。别的还有很多说头,就不一一列举了,免得煮酒里嫁不出去老姑娘们对小熊有意见。天地良心,小熊可是最尊重妇女的。

双方合过八字,觉得可以,那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纳吉。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也要行奠雁礼。也是下正式婚书。有一整套签字等等程序。现在大概算是登记以及婚前财产公正程序。

然后是第四步,纳征 。也叫纳币。通俗一点,就是送聘礼。各代价码是不太一样的。早期,用帛淄,然后金,银,不一而足。南宋《梦梁录·嫁娶》里记载:上户金一两,银五两,彩缎六表里,杂用绢四十匹。中户金五钱,银四两,彩缎四表里,杂用绢三十匹。下户银三两,彩缎三表里,杂用绢一十五匹。 近代就更不用说。顺便说说大陆老电影里的一个细节,一个八路上前方,情妹妹大多会向他要一个鞋样子,代表这门亲事就算定了。 这其实和古风有点关系,古人男方会送丝线这些玩意,女方回礼就是鞋袜这些,象征和谐的意思。反过来看国军老电影,大多送一方手帕虾米的。不是小熊罗唆,这就不吉利。送鞋底,一来有好口彩,二来实用,跑的快,跳的高,还很舒适,即便是闪都比别人闪的帅。手帕呢,挥舞投诚?捂伤口?血书遗嘱?怎么看怎么不吉利。

送过财礼,下来就是请期 。算好良辰吉日,就准备娶新媳妇过门。然后即是最重要的一步。

亲迎。简而言之就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新郎亲迎,古代是要御车至女家,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里头礼节一套,然后迎新娘出来上车,新郎御轮三周,先归。新娘乘后车,女家亲属数人伴送,称“送亲”。注意新娘所乘之马车,一般都由女方自备,事后三月要由男方送回。谓之“反马”。 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三个月试用期过了,才能正式上岗。不是处女还可以退货,这点最符合中国文化的的核心精神。好!!!!古时还有催妆诗,障车等等说头。比如,唐朝时云阳公主出嫁,男方傧相是陆畅,作的催妆诗是:“云安公主贵,出嫁五侯家。天母亲调粉,日兄怜赐花。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宫女们因为觉得陆畅操吴音,才思敏捷,都愿跟他开玩笑,宫中才女宋若兰、宋若昭作诗道:“十二层楼倚碧空,凤鸾相对立梧桐。双成走报监门卫,莫使吴歈(吴地的歌曲)入汉宫。”陆酬曰:“粉面仙郎选圣朝,偶逢秦女学吹箫。须教翡翠闻王母,不奈乌鸢噪鹊桥。”(古代就这么风雅,傧相公然和伴娘中的TWINS调情)。现在不行,无厘头的成分居多试看。误区一,拜堂乱拜,现在说得夫妻对拜,说得是两个人头碰头,大大这可不是梁山泊上鸳鸯盗结义啊,古礼,女的先拜,男方回礼,如是者四,这才是王道,夫道,正道。此外说说拜堂地点误区,所谓青庐结拜,其实是北朝礼俗,在唐朝的时候经过变革,才改在堂上。《世说新语》里记载汉朝时,曹操与袁绍去劫了别人的青庐,搅闹婚礼,其实是劫外国人的婚礼,类似于今天中国人冲进教堂去抢个洋妞。误区二,乱穿衣服。现如今,国人习惯乱穿,中式婚礼,旗袍配唐装,(天啊,难道是红白喜事一起办?),没见过正宗的中式婚礼着装吗,凤冠霞帔,这种高级货怎么也比民国四马路的职业标准套装强的多。西式婚礼,戴错花环(一不是野战排,二不是参加奥运会,三不是至尊宝,戴错位置,形势,到底是为什么),戴错戒指(订婚,结婚都搞不清楚),穿错婚纱(明明是新媳妇,偏穿老姑娘出嫁的颜色)。误区三,新房交杯酒,又称合卺。古语有“合卺而醑”,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各执一片以醑。(由此类推,葫芦娃一定要禁播)。男方要记住,喝完之后,要把杯子倒过来,取阴阳和顺之意。不然这辈子就要被老婆欺负了。还有鞋子要放好,不能被老婆鞋子踩到。衣服也不能被压到等等。

当然新婚之夜最重要的是,验红。先抄一首小令,代言男人之苦:

今夜盛排席宴,
准拟寻芳一片.
春去已多时,
问甚红深红浅?
不见,不见,
还你一方白绢。

至于如何验红,嘿嘿,小熊下次再说。累了,先歇会。

婚礼礼仪中,入洞房之后,还有若干注意事项。

其一,却扇,古时,新妇多用扇遮脸,需待交拜后去之。称为“却扇”,和前面说过的催妆诗一样,男方也要做却扇诗。抄一首:

不须面上浑妆却,留着双眉待画人.
城上风生蜡炬寒,锦帷开处露翔鸾,
巳知秦女升仙态,休把圆轻隔牡丹.
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
若道团圆似明月,此中只须放桂花。

当然,要是却扇之后,发现是钟无盐再世,那你也只有把希望寄托在验红了,顶好是货不对版,可以退货。

其二,合髻,也称作“结发”,象征夫妻和睦,永结同心。“结发”的具体操作方式历代不同。秦汉时的“结发”,就是新郎亲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时所结的许婚之缨,即系头发的彩带,重新梳理头发后再为之系上。隋唐以后的“结发”,是男女双方各剪下少许头发,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马上交给新娘保存起来。唐代女诗人晁采的《子夜歌》云:“依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问无人处,绾作同心结”。世人常用“结发”、“合髻”作为夫妻结合的代称,甚至特指为“原配”(亦称“元配”)夫妇。(还有一种辅助措施,叫做上头,指是在出嫁前一天晚上,由娘家人梳头。记得港产TVB老片里,经常有这样情节,一边梳一边唱,“一梳梳到头,牵手到白头.二梳梳到尾,举案又齐眉...,”当然港剧里有这样的桥段,代表这段婚礼一定不成功,大多在第二天婚礼上,不是枪声响起,就是车祸血癌,有情人注定不能成眷属)

此外,还有若干禁忌,比如,揭盖头,一定要用秤杆,用手不行的,龙凤花烛,一定要成双,而且终夕不能熄灭,经常看见影视剧这样的情节,新郎甲一口吹灭了蜡烛,拥新娘乙入帐中,这在古人说来,就叫野合。验红,一定要用白巾,那位说了,用红巾喜庆可不可以,小熊建议你不如用绿巾好了,省得麻烦。

7、却扇和盖头有什么区别

却扇和盖头的区别:

这是两种不同的礼仪,却扇是新娘放下扇子,主动面对新郎,而盖头是要由新郎掀开,新娘才能见新郎。却扇和盖头都是我国传统的婚俗,却扇礼在唐朝特别流行,而宋朝之后婚礼上使用盖头逐渐风行。

古代新娘出嫁时有两种遮面方式,一是使用盖头,二是使用扇子。

无论使用盖头还是扇子,新娘都是要到洞房时才能除去的。盖头有遮羞和辟邪的作用,而扇子用途和盖头有相似之处,同样有遮羞的作用。但扇子能遮挡的作用比较微小,而盖头则比较严实。

却扇礼和盖头的区别在于外形不同,扇子的形状多样,既有圆形的,也有其它形状的。斗源而盖头基本上都是四方四正的形状衫销历。

其次,流行的时代不同,却扇礼在唐朝盛行,而盖头则是从宋朝以后十分流行。另外,结婚时使用圆形的团扇取其团圆美满,或搜阖家欢乐的寓意。而盖头则是取其吉祥如意的寓意。

却扇和盖头的来历和演变:

却扇是来自于掩扇,一般认为是起自汉代以后,具体地说是始于魏晋时期。

以扇遮面的婚俗,在唐朝颇为流行,并且出现了很多描写却扇的诗歌。比如黄滔的《去扇》:城上风生蜡炬寒,锦帷开处露翔鸾;已知秦女升仙态,休把圆轻隔牡丹。其中“圆轻”则是指团扇,而“秦女”则是指新娘。

到了宋朝则是以盖头婚俗为盛,主要是受封建礼制的影响,女子不可抛头露面,要遵守三从四德等等,所以成亲时女子要用盖头将面容严严实实的遮住。

宋以后,婚嫁之事,新娘遮面大多沿袭了盖头这一习俗,而却扇礼则很少使用。清代时期,盖头被明文规定在婚仪中。

盖头和扇子都是新娘用于遮面的物品,但其所代表的时代背景是不一样的,唐朝是较为开放的,而宋朝及以后则是受到封建礼教影响较多。

8、怯扇什么意思,古人有成亲时新娘用扇子遮面,然后新郎作诗,新娘满意

盛风苏扇摘取:
却扇:古代行婚礼时新妇用扇遮脸,交拜后去之。
汉族传统婚礼中,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被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东汉末年,当时是纱制,是在战乱时期简化婚礼程序的产物,南北朝的宋齐以后这个风俗一度消失。
今人娶妇,用内外方巾花髻为扇,象其事也。”女娲氏是神话中的人物,中国的很多习俗并非来自于神话故事,而是由于习俗的兴盛而将之加入到神话故事之中,成为一种类似于文化传承的方式。换而言之,却扇其实是新娘盖头的原型。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