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年代结婚喜糖
1、结婚都需要准备什么东西?
结婚都需要准备的东西:
男女双方共同需要准备的
1、准备6个盘子,盘子里摆放水果(不要买梨和桃哦)、糕点、喜糖、烟、瓜子花生等物品用来招待宾客和接亲的来宾。
2、准备矿泉水,为了避免浪费最好准备小瓶的。
3、双方老人准备给新人改口时用的红包(最好准备存折或者银行卡,不要用现金)
4、礼账本、记号笔(细)、糖袋、车花、气球、喜字。
5、请柬(请柬可以选择购买普通的样式,也可以让我们来为您设计制作与众不同的个性请柬)。
6、喜糖(每个糖袋里面装3两糖,再预留一些家里招待客人用的,这样您便可以得出购买喜糖的斤数)。
7、来宾桌牌如婆家席、娘家席、同学席、领导席等。
8、行车线路图的制作。
(1)00年代结婚喜糖扩展资料:
新郎应该准备:
抓福用的硬币(带到女方家接新娘时使用)一般准备200元~300元5角硬币。压床钱,准备四个红包,每个红包放入20元均可,寓意四平八稳。小红包,是给坐床的女孩和堵门的亲朋准备的,数量一般40个左右,每个红包可放入一张刮刮乐彩票或是2元、6元、8元红包里人民币都要1元的哦,已达到烘托现场气氛的效果。
按照传统接亲时男方还需要准备:离娘肉(带皮的四根肋骨)、四把粉条、四双筷子、四根大葱、分别用红纸包好,到女方家接亲时留下一半拿回一半。手持礼花8只(在酒店门外下车时放4只)在典礼时不建议使用。红枣、花生、桂圆、莲子摆在新房的床上,寓意早生贵子。
新娘应该准备:
准备红手帕。为了新人的婚礼能够顺利的进行,我们还将婚礼当天新人可能需要使用的物品进行以下提示:
新娘和伴娘可以准备:
零食和水、小镜子、吸管、止痛药、助消化药、备用长丝袜、头发定型喷雾、唇膏、粉底、手机及备用、红包、安全别针、指甲油、眼药水、备用隐形眼镜和护理用品、备用首饰、发夹、吸油纸、漱口液、口气清闲剂、牙线、婚礼筹备人员联系表、针线包和剪刀、创可巾、卫生护垫、指甲锉、棉花球、化妆棉、鞋垫、手帕、香水。
新郎和伴郎可以准备:
备用衬衫、备用领结或领带、备用短袜、擦鞋工具、备用鞋带、药用纱布、手帕、纸巾、剃须刀和剃须液、指甲刀、备用袖扣和纽扣、手表、手机及备用电池。
2、北京结婚女方准备什么
问题一:在北京如果要结婚了,女方都应该准备些什么呢,具体的 红衣服,红裙子,红色高跟鞋,一套红内衣裤,还有首饰等等。这是女方结婚出门要穿的衣服。如果摆酒席的话,就要订婚纱或清朝一套红的嫁衣。男方的准备一套西装,一条领带或蝴蝶结一件白色衬衣或高档点的白底带点小斜纹在配个和西装一样的马甲最好,热了脱掉西装又有另一番雅致,还得包好多封利是,进女方门罚时的给女方的好姐妹。还有男方女方都要买漂亮的请帖。男方还得准备好一对结婚戒指。
问题二:北京结婚女方都要陪嫁些什么? 要看家境了,而且城区的和郊区的还不一样。
城区大多是男方家里出婚房,女方家出家具电器和装修。但现在房价太高了,很多都是两家一起凑首付给孩子买房了。要是凑了首付就不用给嫁妆了好像,或者少给。
总之女方家大多数都出个几十万的,我姐那孩子出嫁,我姐给了人男方前前后后60多万,首付加买车钱。
问题三:北京结婚给女方什么东西? 5分 从北京来说北京是结婚事最少的城市・・老北京结婚其实就是婚前男方和父母家代表去女方家送好烟好酒好茶叶好糖,现金彩礼并不讲究・・一般给10001(图个吉祥话一心一意)・・最多再买套首饰也就行了。然后结婚在北京办个事吃个饭。(本身在京装修房子买家具家电办婚宴找婚庆公司这一套下来就10万甚至打不住了)
条件特别好的可能愿意多给就多给・・但北京本地其实结婚婚俗没有像外地一样结婚给各8-10万甚至更多的现金彩礼。
问题四:北京结婚都有什么样的风俗 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举办婚礼的习俗,作为中国人,还是要遵循一些中国的婚礼习俗比较好,那么作为首都的北京婚礼习俗是不是很多呢? 婚礼习俗有很多,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结婚习俗,大体都是男方接亲,接新娘的时候要有男方亲戚陪同,而女方家亲戚要在门口应届,这叫迎亲。 今天我为您讲述一下北京郊区的结婚都讲究哪些习俗吧。 1、婚前的准备 男方应当到女方家提亲,女方到男方家还礼,一般是男方家置办房屋和家具,女方家置办电器,结婚的时候,在女方家置办的东西上放喜字,男方家置办的不放喜字。穗毁商量好结婚日子后,男方母亲要给女孩一些置办结婚用品的钱,比如衣服啊,首饰什么的,同样,钱的多少是家境而定。 2、结婚当天 北京婚礼,在婚礼当天,男方接亲,接新娘的时候,由男方家比较亲近的亲威跟着。女方家比胡迟较亲近的亲威在门口迎接,叫迎亲。到了女方家门口,新郎要叫门,男方叫门女方家不能直接给开门,要稍微刁难一下新郎,新郎用红包通关。进屋后,新郎先给新娘家男亲戚点烟,给女亲戚包糖。新郎到新娘闺房门口,再叫一次门,新娘和她最好的朋友在屋里等着,再刁难一下新郎,问他一些问题,新郎用红包讨好,听新娘发话。如果新娘不发话,门就一直不能开,新郎进屋后要单膝跪地,说一句打动新娘的话。 3、找婚鞋 在新郎接新娘那天,新娘家里人要把新娘的鞋藏起来,让新郎找。找到鞋后就可以到婚礼现场去了。双方家长见面的时候,男方要给女方一笔钱,算是聘礼,给多少是看双方的家境。 4、婚礼改口钱 北京婚礼,有个说法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也就是说有的给一千零一,有的给一万零一,不过这个是双方家长都要猜做备给的,而且两家给的数目最好是差不多。
问题五:北京人结婚有什么习俗呀 在北京办婚礼,免不了要入乡随俗,虽然老北京人的北京结婚习俗礼仪太多,要是按照过去那可惨了,现在是新时代,就不必一一遵循那些繁文缛节。但基本的规矩还是要学习一下的!
北京结婚习俗婚礼礼仪流程
北京结婚习俗之聘礼男女双方家长说媒、相亲、订婚后男方送彩礼往女家,表明聘定女方为妻。聘礼的一部分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聘”是婚礼前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据说下聘礼要送女方茶叶、点心盒、女方三套衣服钱。)
北京结婚习俗之陪嫁 女方收到男方送来的聘礼后,在出嫁前一天下午将娘家陪送的嫁妆送往男家。中等人家陪嫁一般为24抬、32抬,有的人家陪嫁有相应还礼之意,原则上以男方聘礼增一倍还礼。(嫁个女儿也不容易啊!不过现在一般都是男方准备新房,女方的陪嫁一般都是新房的家具电器,这个比较实用)
北京结婚习俗之娶亲吉期一到,喜轿执事上门,娘家忙着打发上轿,夫家忙着迎娶进门,排场大又隆重,礼数也多,算给双方的家境来了一场大展示。“娶亲太太”扮演着重要角色,随喜轿执事上门迎亲,引导行礼。她主持婚礼仪式,另有傧相指导新郎新娘完成婚礼礼节。(这个还是现代婚礼上最热闹的一部分,虽然没有古代的那些讲究,虽然轿子换成了汽车,也有了专门的司仪和婚庆公司来办理婚礼,但是整个娶亲和婚礼的仪式还是被沿用了下来!)
北京结婚习俗之洞房坐帐新人拜过天地后,上炕抓盖头,夫妇才算正式见了面。拜堂后要“闹新房”。新婚夫妇进行同吃子孙饽饽、喝交杯酒、撒床、上头等仪式。其中贯穿着祝愿新人称心如意,家道发达兴旺的主题。(闹新房、喝交杯酒这些习俗现在也变得越来越明面了,不用到洞房里闹,婚宴的时候闹得别提多热闹了!)
北京结婚习俗之回门洞房花烛夜后,第二天一早,新婚夫妻要一同祭拜神、佛和宗亲三代,并拜见父母等长辈,定名分,认大小。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通常新娘要回娘家与父兄亲友行回见礼。这就是所谓“回门”,也叫“回酒”。一般是一大早娘家便派人赶着马车来接新妇,新妇临行前,向公婆叩头,然后与新郎坐马车到娘家会亲。到娘家后,新婚夫妇要向家堂中的神、佛及宗亲牌位行礼,然后给女方父母及长辈们行叩首礼。见完礼后,便摆开宴席,请新婚夫妇喝酒。饭后,新郎独自回家,新娘则要到晚上才能回来。到了此时,一场富有戏剧色彩的婚礼才告闭幕。
虽然现在这年代已经很少有媒人拉红线也没有人信什么八字之合了,但是精简了的传统还是被流传了下来!
北京结婚习俗要点北京结婚习俗上强调要在12:00之前完成行礼仪式,形式上多以西式为主。北京人中午结婚,酒宴往往喜欢摆在饭庄,且大多是老字号,比如东来顺、全聚德等处。北京市区不许放鞭炮,即使结婚,也多以踩气球代替。一般北京人结婚不闹洞房,因为是中午,吃完即散。北京人送红包数字和上海人差不多,一般在3、5百块,但各人可量力而行。若是经济水平不好的,送少点没关系,关键是来参加,就算给对方面子。
问题六:北京城区订婚女方需要准备什么 不要订婚,喜欢就正式结婚,订婚一般在女方,但是如果有可能也可能是在男方。
为什么有订婚的习俗,这是古时代的一个非正式传统,一个是告诉女方左邻右舍,我家的闺女有主了,不过那时订婚是在女孩十岁之前,过了十岁一般就结婚,古时代结婚年龄很少超过15岁的,男孩子15左右,女孩13左右结婚的最多。
订婚是女方提出的,一是定了就不能改变。因为从大宋皇帝写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那首诗歌后,民间读书赶考成风,为
了防止男孩子上京赶考中了什么元,当了个什么官而变心,所以订婚告乡里,古时代订婚是富裕的女方资助勤奋读书人的一种特殊形式。到民国后尽然成了北方的习俗。
说真的到现代订婚就没有太多意义了,
第一年龄差不多,不会有年不满十岁的小学生订什么婚的,
第二现在男孩子和女孩子如果到订婚阶段早就试婚了,也就是说你们早就同居了。从生理上讲已经是夫妻了。
第三,现代十个订婚的九个会闹得不愉快,主要是双方父母会产生隔阂。干脆结婚就不会有麻烦。
不过从首都来说,尊顺双方父母尤其是女方父母的意思是可取的,如果你有钱,包十万一千,(十万里挑一)最客气,
没有就万里挑一吧,戒指弄个十克的金戒指,含十全十美之意。
不要买钻戒,十个有九个是假的,要不就是次充好,不如折钱给女孩子,叫她自己去买个红宝石的戒指,大概也就千元左右,有九卡拉大,很好看的。
这是一个夫妻双方的合作公关,女方的事儿,你叫你的女友自己去敲定。你就认出钱就是,如果你的女友把这件事当敲诈你的手段,那么就拜拜好了。
如果不是这样你干脆就交钱给她让她去办,当然买东西你还得同去提。
女方订婚前,基本也要有所准备,如果你打的红包是十万,一般要回十多万,客气的回十万一千,也含千里挑一好女婿的意思。你送岳父母一个一万一的红包,他们要回一个金色的一万一的红包,实际上是一来一往,落个客气(这个要先双方说好)
你家买了房产,一般女孩是要付装修费,最少十万,所以真按规矩办,双方花费都很大,不如就结婚好了。
你最好把我写的这个打印下来,或者叫女孩子来互联网自己看,这样省得你们产生误会,也省得双方父母误会。
男生和女生结婚,并不是两个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大事,好事,作为父母来说,没有一个女孩的家长会愿意把女儿嫁出去,天下男孩都不配
他们的女儿,而男方父母对未来儿媳也是很少认为就是这个了的,所以这个事儿,特难办得很圆满。双方父母的离心力都很大。
但是结了婚就不同了,那种离心力会变向心力,把你们压在一起,没有父母会愿意自己的孩子夫妻离散的。他们宁愿忍点,只要孩子们好。
说了这么多,只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让有情人的父母省心、放心。
要做到这一点,最好是第一天订婚,第二天结婚。
两个小的先谈好,写下来叫父母“审批”后,父母见面一谈而定,有书面文字在前,就真放心满意了,哈哈哈
(你们两个小的如过不会写,我帮你写一个样式,你们只填就是了,要就发短消息来)
问题七:北京结婚要准备什么嫁妆 完全看你自己家庭经济情况・・
比如新被子・・枕套・・各类家用电器・・家具等・・就看你家出多少钱了・
问题八:北京结婚习俗 在北京办婚礼,免不了要入乡随俗,虽然老北京人的北京结婚习俗礼仪太多,要是按照过去那可惨了,现在是新时代,就不必一一遵循那些繁文缛节。但基本的规矩还是要学习一下的!
北京结婚习俗婚礼礼仪流程
北京结婚习俗之聘礼
男女双方家长说媒、相亲、订婚后男方送彩礼往女家,表明聘定女方为妻。聘礼的一部分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聘”是婚礼前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北京结婚习俗之陪嫁
女方收到男方送来的聘礼后,在出嫁前一天下午将娘家陪送的嫁妆送往男家。中等人家陪嫁一般为24抬、32抬,有的人家陪嫁有相应还礼之意,原则上以男方聘礼增一倍还礼。(嫁个女儿也不容易啊!不过现在一般都是男方准备新房,女方的陪嫁一般都是新房的家具电器,这个比较实用)
北京结婚习俗之娶亲
吉期一到,喜轿执事上门,娘家忙着打发上轿,夫家忙着迎娶进门,排场大又隆重,礼数也多,算给双方的家境来了一场大展示。
“娶亲太太”扮演着重要角色,随喜轿执事上门迎亲,引导行礼。她主持婚礼仪式,另有傧相指导新郎新娘完成婚礼礼节。
北京结婚习俗之洞房坐帐
新人拜过天地后,上炕抓盖头,夫妇才算正式见了面。拜堂后要“闹新房”。新婚夫妇进行同吃子孙饽饽、喝交杯酒、撒床、上头等仪式。其中贯穿着祝愿新人称心如意,家道发达兴旺的主题。
北京结婚习俗之回门
洞房花烛夜后,第二天一早,新婚夫妻要一同祭拜神、佛和宗亲三代,并拜见父母等长辈,定名分,认大小。
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通常新娘要回娘家与父兄亲友行回见礼。这就是所谓“回门”,也叫“回酒”。一般是一大早娘家便派人赶着马车来接新妇,新妇临行前,向公婆叩头,然后与新郎坐马车到娘家会亲。到娘家后,新婚夫妇要向家堂中的神、佛及宗亲牌位行礼,然后给女方父母及长辈们行叩首礼。见完礼后,便摆开宴席,请新婚夫妇喝酒。饭后,新郎独自回家,新娘则要到晚上才能回来。到了此时,一场富有戏剧色彩的婚礼才告闭幕。
虽然现在这年代已经很少有媒人拉红线也没有人信什么八字之合了,但是精简了的传统还是被流传了下来!
北京结婚习俗要点
北京结婚习俗上强调要在12:00之前完成行礼仪式,形式上多以西式为主。
北京人中午结婚,酒宴往往喜欢摆在饭庄,且大多是老字号,比如东来顺、全聚德等处。
北京市区不许放鞭炮,即使结婚,也多以踩气球代替。
一般北京人结婚不闹洞房,因为是中午,吃完即散。
北京人送红包数字和上海人差不多,一般在3、5百块,但各人可量力而行。若是经济水平不好的,送少点没关系,关键是来参加,就算给对方面子。
问题九:北京土著男女结婚各自需要准备什么? 20分 这个得跟各自的老家儿商量,有的男出房女陪嫁车,有的男方出房出车,女方给钱,没谱儿的事儿
问题十:北京结婚八大件是什么? 北京结婚聘礼都送什么?传统北京,婚礼习俗同其他城市很不同。老北京定婚分大定和小定,老北京结婚聘礼分“大聘礼”和“小聘礼”,之后还有“催嫁”礼,催嫁完了女方家才给发嫁妆。做个北京女婿,结婚送聘礼总得按老北京传统来吧!那么,北京结婚聘礼都送什么?大小聘礼分别要准备些什么呢?别急,就让我来给您指点一二! 北京结婚聘礼 传统北京结婚聘礼: 按照传统的方式北京人确定了婚约后,男方家就要挑选吉日,举行订婚礼。而这个订婚礼,又分大小定,即:“小定礼”和“大定礼”。大定礼在小定礼之后举行,所送礼品都为结婚聘礼,根据定礼仪式大小分为:“小聘礼”和“大聘礼”,即:小定礼送小聘礼,大定礼送大聘礼。其具体规格如下: 1) 北京结婚聘礼之小聘礼:新娘衣物、新娘首饰、洋酒、果饼等 新娘衣物:是婚礼前男方家的必送品,一般包括新娘服、新娘鞋、新娘袜、新娘手套等新娘婚礼装扮,一套或两套,可根据自家的经济情况而定,不做强求。 新娘首饰:依老北京的规矩,新娘首饰一般要准备四金,即金项链、金戒指、金手链、金耳钉,寓意男方家有钱,会让女子过的富足、幸福。 洋酒:同其他地区送白酒不同,北京结婚聘礼依照传统是送洋酒的,这可能同北京地区一直以来都是首都,比较开化有关吧!不过无论怎样,结婚送酒都是表“长长久久”的。送“洋酒”可能更显档次,更喜庆些吧! 果饼:这是女方下聘后,女方家发给亲友分享喜悦用的,寓意:健康、富足、长久幸福。 2) 北京结婚聘礼之大聘礼:新娘穿戴用品、洋酒、活鹅等(要比小聘礼丰盛) 新娘穿戴用品:同小聘礼差不多,大聘礼也要备新娘衣物首饰等穿戴用品,一般还要比小聘多且齐全。 洋酒:一般是要两瓶的,有成双成对之意。 活鹅:同其他地区送活鸡不同,这里结婚下聘用的是活鹅,寓意:美好,吉利。 北京结婚聘礼的大小聘礼除了以上的必备品外,还需要为女方家置办酒席准备一些花生、桂圆、喜糖等吃物。以宾客喜好为置办标准,也可以同女方家商量,按照女方家的要求置办
3、古代中国式婚礼 迎亲仪式具体的内容
古代正式的婚礼环节包括:花轿迎亲、拜堂、宴宾、闹洞房、合卺与结发及洞房等等。
1、花轿迎亲
在迎亲当日,花轿出门,以净茶、四色糕点供“轿神”。放铳、放炮仗,大红灯笼开路,沿途吹吹打打。由媒人带领男方家的迎亲队伍,抬着花轿到女方家迎娶新娘。新郎不到岳父家迎亲,以喜娘(送娘)为使者,持名贴前往。
2、拜堂
拜堂,又称拜天地,即是新人参拜天地后,复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长的仪式,也有将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对拜都统称为拜堂。男方迎新娘回家后,选定时辰举行拜堂仪式,主要目的在于新婚新人获得自家先祖和神灵的庇护,同时得到自家长辈及亲人的祝福和见证。
3、宴宾
婚宴在古代其实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宗教活动,宴会之前都需要祭祖,新婚家庭以求得祖先的保佑和庇护。祭祀活动完成后开始宴宾,在亲友见证下共同奔向新生活。
4、闹洞房
闹洞房对于古代中国的夫妻来说非常重要,古代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新婚夫妻彼此都不熟悉,通过闹洞房可以抛开羞涩,使新娘能比较快速地熟悉适应新郎和新家,同时减轻新婚之夜的不安和恐惧。
5、合卺与结发及洞房
小两口在新房内共饮「合欢酒」,然后各剪下一缕头发,合在一处「结发」,经过那么多的仪式后,夫妻就可以「洞房」,称为真正的夫妻。
4、求张家港婚丧嫁娶风俗习惯
婚丧喜庆习俗
一、婚 嫁
旧式婚配程序繁琐异常,民国时期倡导文明结婚,但民间仍然大量存在旧式婚姻。解放后,倡导自由恋爱,自主婚姻,婚配手续大为简化,男女双方互相看中,到了结婚年龄去乡镇民政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就成合法夫妻。但民间旧式婚配遗风尚存,仅废除包办,剔除迷信活动,简化手续而己,许多习俗保留至今。其过程大致如下:
说媒 旧时,男方相中门第相当,年龄相仿之女,请媒妁撮合,媒人总是夸张男方财富、容貌、品学、勤劳俭朴,尽情说合,征得女方家长同意就可“相亲”了。今民间仍有不少男女攀亲是央人作伐的,说合者称“介绍人”,相当于媒人。即使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到需要送聘礼、订婚、结婚时,也得临时拉一个人充当“介绍人”,人称“现成媒人”。
相亲 经媒人说合,只需家长同意,就可以由媒人领着男方到女方家去相亲,主要是看女方容貌,考察人品。女方到男方家去,是由女方母亲等亲属代相亲的,除相男方长相外,主要看男家的房舍田产,打听男方的人品。今常由媒人牵线,男女双方当面考察。相亲有条规矩,如果相不中,是决不肯在对方家中用膳的。
送庚贴 庚贴即写着生辰八字的贴子。“相亲”双方满意后就可送庚贴。按照旧式程序在送庚贴前,先由男方发出“求贴”,女方无异议就发出“允贴”,男方接到“允贴” 后,立即发出“请庚贴”,女方接到“请庚贴”后,立即发出“庚贴”。为简化手续,减少媒人的往返,常由男方一次发出“求贴”和“请庚贴”,女方一次性回上 “允贴”和“庚贴”。
媒妁持女方庚贴送往男家,进男宅时要急匆匆地把它压在男家灶上的香炉下。男家取出庚贴,请人推算,推算既妥,然后择吉日行聘定亲。今这一过程已逐渐消失。
行聘 经算命的排生辰八字,男女无相克之处,即可行聘,行聘即定亲、订婚,本地区称“押日”、“吃小喜酒”。由男家择定吉日,备聘贴、聘礼送往女家,是日男女两家各自设宴款待亲友。一般为中午男方先到女方去吃中饭,下午,女的到男家去吃晚饭。双方家长和亲戚中的长辈要出礼,俗称:“叫钱”。旧时,聘礼的多寡,贫富悬殊,从2石米到20石米不等,豪门富室竞尚奢华,聘礼多达千金,故女子有“千金小姐”之称。此项聘金为女方将来置办嫁妆之需,在聘金之外还有各色饰物,或金银玉器或珠宝或布匹,以多为贵,女方常斤斤计较,双方讨价还价,媒人两头奔走,居间调停。解放后,行聘的聘金不含嫁妆费。解放初期至60年代,一般聘礼为一套衣服料,两斤毛线,一副金耳环(或一只金戒指),人民币数十元不等。70至80年代,一般工薪阶层为一辆自行车(或缝纫机)、一只金戒指、一付金耳环、一块手表、衣料、毛线,外加数百元至千元不等。90年代以来,一般工薪阶层为金项链、金戒子、金耳环和人民币万元左右。“押日”后,即属定了婚约,如将来悔约,按惯例,男方悔约,此项聘礼就自行放弃,如属女方悔约,则需将聘礼归还男方。
结婚 1950年开始,贯彻执行《婚姻法》,实行自由择偶,废除封建包办、买卖婚姻,排八字、算命占卜等迷信活动渐趋消失。但传统的婚配方式仍在民间存在,仅为形式简化而已。
结婚的程式大致如下:请期,就是男方通过介绍人与女方商定完婚日子。其方式为农历七月初二,由媒人(或称介绍人)陪同男方到女家去“送节礼”。往往在受礼与不受礼之间要有几番往返折腾,一直到八月十五日为止。如果女家收下“节礼”,就算答应在本年度或春节前后定日子结婚。其时,由男方付给女方的嫁妆费就在这送节礼的过程中商定。一般工薪阶层的标准为一套新房里的家具、电视机、电冰箱、收音机、影碟机等折算的价目,外加衣着费用。档次的上下视家庭境况而定。女方用这笔钱购买上述用品于婚前或结婚那天下午运抵男家。迎娶,婚日上午,新郎备香烟、白酒、喜糖、鱼、肉以及喜钱,在介绍人陪同下到女方家去迎娶。迎娶新娘在清末至民国时期用花轿、黄包车、独轮车。解放后,改乘自行车、拖拉机或者步行。近年来,新娘出嫁坐的是面包车或轿车。新郎抵门,燃放炮竹,女家款以莲子羹、汤圆、鸡蛋,称为“三道茶”,用毕即告别回家恭候新娘“于归”——嫁到夫家。今新郎要在新娘家用罢午餐后方始返家。下午,男方来人“起嫁妆”妆奁多为家具、被褥、家用电器等。嫁妆到达男家,把新房布置一新。临近傍晚,在介绍人的再三催促下,新娘盛妆出嫁,告别父母亲人,嘤嘤哭泣,在介绍人引导和几名未婚女友的陪同下,在华灯初上时抵达夫家。男方燃放爆竹迎接,将新娘扶入中堂。合卺,即俗称拜堂成亲,是婚礼中最重要的礼节,拜堂后即为合法夫妻(而今,结婚证在举行婚礼前一段时间里早已领取了)。拜堂,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今改为行鞠躬礼。拜堂毕,新郎新娘各执红绿绸带的一端,由新郎牵引,踏着地上铺设的青布袋,一步步趋向洞房,布袋依次向前铺垫,谓之“传代”。闹新房,新娘进门宴会开始,宴罢,客人们不分男女老幼拥入新房,对新人故意评头品足,说笑调侃,索讨喜糖,逗耍新娘。逗耍对象除一对新人外,还将公婆小叔扯进新房取闹。主人不以为忤,反以为荣,闹得越凶,主人越有面子,叫做“闹发禄”。闹新房不分年序尊卑,所谓“三日无老少”。此俗,乡间仍有,但已淡化。旧时,新娘结婚之夜,从上轿之后起到进洞房是绝对不能开口说话的。新婚夫妇吃罢合卺酒,即花筵夜饭后就寝。按例,新郎用秤杆挑开新娘面纱,新娘仍严守缄默,因传统说法,新娘开口不吉。此俗,今已不存,新娘进门后即在婆母引导下会见亲属长辈。会亲,女方父母、亲戚在女儿出嫁后的翌日,到婿家与女婿的父母、亲戚会见,谓之会亲。此俗原老沙人所有,今其他语音的移民后代也普遍仿效。参加会亲的女方亲戚一般达三四十人。归宁,俗称“回门”。婚后第三天,新妇偕同丈夫备了礼品回到娘家,省问父母长辈安宁。当晚必须回到夫家。做满月,婚后匝月,岳家盛备礼物送往婿家,称作“做满月”。至此,婚嫁礼节才算结束。
旧式婚姻还有如下种种:
指腹为婚,婴儿尚在胎中,双方家长已指腹联姻。
中表联姻,这在解放前甚多,认为亲上加亲,可以加深戚谊。解放后,因中表为血缘近亲,禁止成婚.
童养媳,境内叫“养媳妇”。贫苦人家的女孩无法养活,送与他人做童养媳,也有男家贫寒,怕将来娶不起媳妇,就从小收养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孩子作童养媳。童养媳没有社会地位,自小备受歧视和虐待,长成后被强制成婚。
抢亲,儿女幼年订婚,长成后,男家贫寒,无钱娶亲,或女方有赖婚意向,这时就会发生抢亲。还有一种抢亲是抢寡妇。汉子家贫讨不起媳妇,就去抢寡妇成亲,也有寡妇相中了人,但旧时寡妇再醮要遭非议,而甘愿被“抢”的。抢亲时,先探察女方在何处,然后准备好爆竹,组织人员潜往设伏。抢亲有规矩,必须是先由新郎去抓住女方,然后大家一拥而上强行抢走;在拉住女方的同时,连放两个爆竹,爆竹一响,邻里乡亲就不再阻拦。
拔亲,男方长辈在儿孙辈婚期前突然病故,男方不愿将婚事延期,就将婚事提前举行。把死者搁置一边,先举行喜事,婚事仪式结束后再举丧。
入赘,俗称招女婿,旧时,男方贫穷,女方富有,男方入赘女家。入赘后男方有易姓女姓者,有不易姓者,但生育子女要随女方的姓。今独生子女多,男方到女方家成婚者增多。这与旧时的入赘已有所区别。
换亲,俗称姑娘换嫂嫂。两家都因家境贫寒,无力攀媳妇,双方互将女儿给对方儿子成婚,互不出聘金,婚事简办。解放后,这种方式的婚配逐渐减少。
冥婚,是一种社会迷信陋习。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旧时未婚夫死,未婚妻抱神主牌位成婚,终身不嫁。这种陋习近代已无。第二种,有婚约的男女双方夭折,经双方家长同意合葬成“夫妻”。第三种。夭折的男女生前本无婚约,双方家长通过“攀阴亲”,将他俩撮合成“夫妻”。这两种陋习尚未绝迹。
二、丧 葬
讣告与报丧 境内习俗,人死后,其家人立即发出讣文,略述死者名讳、享年、死亡时间和举丧吊祭日期,由孝子(也可请他人代劳)持把雨伞至亲戚、族人处报丧,俗称报死讯。丧者每至一家,其家一定会泡碗糖茶或烧水孵鸡蛋给报丧者吃下,以求吉避凶。
祭奠与吊唁 殓前为死者沐浴更衣,理发整容,移至前屋中堂,挂白布帏幔,设灵位,摆遗像,设香烛斋饭祭奠。凭吊一般为3日,到第三日举丧出殡。在此期间,直系子孙披麻戴孝日夜守灵,亲友陆续前往吊唁,多数人在举丧日前往吊唁。丧仪一般为香烛、纸钱,解放后除上述祭品外还送花圈、绸被、毛毯等物。吊唁称“望丧”。亲友前来吊唁,孝子孝女跪迎,哀乐齐鸣,死者女眷在灵堂哀声号啕。如吊唁者向死者行跪拜礼,死者子女要在一侧跪着俯伏于地,以示还礼。
举丧与出殡 一般在死者死后的第三日举丧,俗称“发丧”。旧时,请道士做道场或请和尚做法事,此俗在解放后屡禁不止。是日,请亲朋好友,邻里乡亲前往聚餐送葬,称为“吃白米饭”、“吃豆腐”。60年代前以棺木入殓死者,实行土葬。实行土葬时,先选好墓地,掘好墓穴,出殡时,子孙先行,众人抬着棺木居中,亲友随后。领行者一路撒纸钱,称为“买路钱’。棺木入穴后即填土堆坟。送葬者回到丧家时,要在丧家燃起的火堆(俗称“烧床柴”)边上熏一下,然后吃一点丧家准备好的糖水和云片糕,以除晦驱邪。1966年开始实行火化。
解放前殡葬,贫富差异甚大。富者棺木在家搁置49天,甚至三年才出殡,棺木安置在地矿里。贫者草草入殓,无钱发丧,邻里相帮一埋了之。更有一无所有者,无地下葬,由他人义捐芦席一张卷了死者送往乱坟场(义冢)埋葬。
奉祀与七数 民间丧葬后大多设灵座,放牌位、遗像,每日早中两餐送上羹饭供奉,旧时,一直要到三年“脱孝”为止。解放后,此俗仍存在,但时间缩短为百日或1年。今市镇居民在商品套房内无法设灵座,此俗渐变。
民间有“守七”的习俗,死者自去世之日起,其家属每隔7日要设祭1次,直到49天,第七个七日,俗称“断七”为止。其中以“头七”和“六七”(或“五七”)最为隆重。“头七”晚上祭祀死者,至亲好友厮守通宵,午夜吃“头七馄饨”,派人到他人地里“偷菜”,目的是要被偷之家咒骂,据说骂得越凶,财发得越快。而被偷之家常会察觉近旁人家“烧头七”的隐秘而噤若寒蝉。此俗民间尚存。在死者第五个或第六个七日忌日,其家属请僧侣或道士做法事超度,叫“做六七”,遍请亲友前来参祭。死者已出嫁的女儿,于“六七”的前一天晚,置办三牲、果品前来祭祀,人称“烧六七羹饭”。这祭桌一直设到“六七”忌日的下午。“断七”以后,丧礼才告结束。
三、喜 庆
生育 催生,分娩前岳丈家要做一种叫“催生团”的大粉团、彩蛋、菜肴及婴儿衣帽、尿布等物品送往婿家,称做“催生”。送红蛋,婴儿诞生要染红蛋分送娘家及亲戚。生男孩送红蛋要成奇数,生女孩送红蛋成偶数。收到红蛋者必须去送产妇羹。产妇羹,收到报喜红蛋的娘家及亲戚,备了食品去探望产妇,叫“望产妇”、“送产妇羹”。产妇羹中常见的有鸡蛋、糖、油馓子,其余胡桃、桂园、蜜枣、莲子、鸡、鱼、肉等都可以送。今有亲友干脆送钱而不送食品。做三朝,分娩3日要“做三朝”,叫汤饼筵、吃三朝面,陈设酒馔敬神祀祖。做弥月,分娩匝月,为子女剃发,置办酒席以汤饼和粉团款待亲友,叫做弥月。周岁,孩子满一周岁,称做“满期(jī)”是件较重要的喜事,要办“满期”酒筵款待亲朋,外婆家再次送给孩子衣帽鞋袜。
命名 为孩子命名是一件大事。旧时,稍有名望的人有名有字,一般人也有乳名、学名两种。乳名是孩子出生后父母或祖父母给起的名字,俗称“小名”;上学时启蒙教师重新为孩子起个学名,俗称“大号”。
命名常烙有时代印记。清末至民国时期,男孩的名字常带有福、禄、寿、富、贵和金、银、财、宝、吉、祥等字眼,女孩的名字常带有凤、贞、珠、玉、花、雪、琴等字眼。解放初期名建国、保卫、念恩的较多,60年代初以“腾飞、跃进”命名的不少,“文化大革命”时期,“卫东、红兵、建军、文革”等名字当作时尚,改革开放以来带“振兴、中华”等字眼的名字应运而生。这类名字反映了愿望和期盼。
命名带有迷信成份的。请算命的排生辰八字,认为五行不全者用金木水土火等字或这些字作偏旁的字来命名。怕孩子长不大,用猫、狗等名称来命名,或带上根、柱、石等字眼,以图将孩子拴住。如果头胎是女孩,名字往往是招弟、领弟、盼弟、想弟、来弟等等。
大户人家有家谱、族谱者,乳名不拘,但正名是由族中长者按预定的辈份序列排定的字序来命名。
生日 旧时,境内居民过生日,除孩子周岁生日比较隆重外,其余生日纪念都较简单,不邀请亲友祝贺,自家吃一顿面条而已。90年代开始,为孩子过生日逐渐隆重起来,时兴送玩具、蛋糕、点小红烛。近年来有不少年满30岁者举办生日筵席,宴请宾朋。
庆寿 民间称“做寿”、“吃面”。一般60岁做寿,富者有在50岁就做寿的,以后每隔10年举行一次。做寿,做九不做十,即59岁庆祝60岁寿辰。
庆寿日为老人诞生的日子。是日举行寿筵,子孙亲朋前来送寿礼,吃寿面。除亲骨肉相邀前来祝寿外,一般亲友和邻里是不邀请的,他们是闻讯自动来的。俗话说“请吃喜酒捺吃面”,意思是其他喜庆宴是非请不到席的,而寿筵则可不请自到。
庆寿的礼品。旧时,一般亲友和邻里送一篮重三四斤不扯断的长面条,上覆一条红纸,和称做喜糕的云片糕两贴;至亲骨肉及近亲除送寿面、喜糕外,要有香烛鞭炮,有的还送寿幛、寿轴、食品等。近年来变送寿面为蛋糕和营养补品,继而发展到不送食品送钞票,故有为官不正者,借为父母做寿而敛钱。
旧时祝寿,被庆者端坐寿星轴下,子孙亲朋按大小次序,成双结对,点烛焚香,向被庆者礼拜,口道吉祥语,诸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长命百岁,子孙满堂” 之类。今焚香礼拜已少见,常见的作法是亲朋好友在筵席上举杯敬酒祝贺。做寿者吹灭蛋糕上的红烛,在祝生日快乐的歌声乐曲声中分吃蛋糕。
待匠酒 民间建房造屋落成以后,要选定吉日宴请匠工和亲友,称“待匠酒”。建房造屋是件大事,有的是尽了毕生的精力和积蓄才建造起房屋。宴会之隆重不亚于其他婚丧喜庆,往往遍邀亲友赴宴。亲朋、邻里乡亲都会前往送礼贺喜。解放后,改送礼品为钱钞,此俗至今盛行。
参军、入学宴会 80年代开始,青年人参军入伍和考取大专院校都属喜事,亲友常备礼品前去庆贺,主家设宴款待亲友、师长及有关乡村干部。
婚丧喜庆,亲朋邻里之间礼尚往来称做“送人情”。近年来奢华竞逐,相互攀比加码。有道是“人情不是债,敲碎锅子当铁卖”,“人情”虽然不是债务,但比债务要紧,就是砸锅卖铁也得去“送人情”。
责任编辑: 张家港.锦丰
5、伴手礼有哪些
伴手礼(Souvenir)指出门到外地时,为亲友买的礼物,一般是当地的特产、纪念品等。“伴手”是伴人送手礼,也就是古人“伴礼”的意思。另外,也指婚礼结束后送给宾客的结婚回礼。
伴手礼出自连横《台湾语典》记载:“伴手贽曰伴手。俗赴亲友之家,每带饼饵为相见之礼。而台北曰手讯;谓手之以相问讯也。”出处
连横《台湾语典》记载:“伴手贽曰伴手。俗赴亲友之家,每带饼饵为相见之礼。而台北曰手讯;谓手之以相问讯也。”
历史
以往的华人社会为农业社会,人情味浓厚,凡出外或是回乡,为表关怀与礼数,都会携带随手的小礼物送给亲友。这些随手的伴手礼并不是价值不菲的名贵产品,而是代表着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系,只是一份小小的伴手却代表送礼者的心意,可谓礼轻情意重。
进入现代社会,伴手礼已不只是著重于联系情感一份随手小礼物,而成为商业行销各地名品及特产的专有名词,也为携带伴手礼的人提供现成的选择。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都成了伴手礼的代名词。在澳门更有不少打正旗号售卖手信的店铺。[1]
伴手=丹禄:有人说:以前的人生活困苦,过年节时,要送给亲友的伴手礼,并不是在路上随便买的。
通常是用自己平常省吃俭用的存款,或是自家生产而不断积累攒存下来的物品,就像炼丹一样要用心去准备的,因此,称作“丹禄”是形容一种珍贵及比喻那份诚敬送礼的心意。
农历正月初二返娘家的伴手=等路:另一种说法是跟过农历春节有关,通常农历正月初二是嫁出去的女儿「返娘家」之日,嫁出去的女儿多半要依照习俗准备一些礼物,俗称「伴手」或「等路」且必需准备一些红包,以便返回娘家送给长辈、晚辈或小孩。若是女儿带回外孙,通常还由娘家赠送鸡腿给嫁出去的女儿。而一般外祖母还会用红绳系个小红包(以前习俗是系着“古钱”)挂在外孙脖子上,称为「结衫布」,以示祈福保佑之意。
在福建、台湾一带,一般嫁出去的女儿都有农历正月初二回娘家习俗,场面都非常温馨,也可以说是古代最低限度保障女权的习俗,终年操劳家事的妇女,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得以「做客」心情享受这难得的假期。其实不管是伴手,还是丹禄/等路,都是为孩子《等》待来自远《路》亲友带来的礼物,这般礼尚往来,在平时固然疏略不得,在新年归宁及新婚回门之日,双方更一定要尽到来时「伴手」回时「等路」的周到礼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