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订婚
1、上海作为我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上海的订婚习俗是怎么样的呢?
在上海,选在在结婚之前举行订婚仪式的并不在少数。可能由于受到上海地域文化和习惯的影响,男女双方是经过相亲认识的,对于仪式或者一些传统的习俗上面更加尊重一些。和我国其他的地区一样,上海订婚习俗既有着传统习俗的影子,还融合了上海特色文化的元素。
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压力比较大,大部分都忙于事业工作。在节奏快压力大的魔都上海更是如此。也是因为这样,在上海很多人晚婚,甚至是找不到对象。由此出现了相亲:男女双方经人介绍,在约定地点,互看人选。如见面后相中对方,进一步交往后觉得相处不错,就可以订婚或者结婚了。
在上海订婚习俗中媒人也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的。媒人也分两种,一种是介绍互不认识的男女双方在约好的地方见面,互相看人的类似于中间的介绍人。还有一种是男女双方自己认识了之后,约好一个地方将双方家人请到一起互相见面。在双方见面之后都表示满意时,还需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来以媒人的身份进行撮合。
不管是哪种媒人,在上海订婚习俗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在男女双方进行交往顺利的情况下,如双方经过协商,表示可以订婚的时候,男方家里便要行“小礼”,也是俗称的裁红。还要用红纸写上男方的生辰八字等信息。女方家里经过考虑,进行告知。在过一段日子(具体时间视情况而定,并没有规定的时间)男方那边就需要行“盘里”,这时需要宴请家里的亲朋好友喝酒吃饭,向各位亲朋好友表明男女双方已经订好,并宣布二人结婚日期已定。
在上海其他地区,关于订婚可能也会有不一样的地方。上海订婚习俗在城区可能已经逐渐简化,变得比较直接简单。不过在一些较偏的地区可能还保留一些传统形式。比如在浦东的乡下,还有“谒岳”的仪式。男方需要挑着装有青鱼、公鸡、猪腿、干果、白鹅等礼品送到女方家里,称之为“上盘头”。女方则需要以茶点进行招待。
2、上海南汇订婚有什么风俗
在南汇当地叫过门,男方要给女方一定的礼金,价位根据家庭情况而定,但最少也要两三万吧~
双方父母是一定要见面的,送东西的话要看男方自愿了,有送镯子啊啥的,但这个不一定的。
要办酒席的,规格略次于结婚,但也要排场的,基本上主要的亲戚要请的,也要相关的仪式,很正式的。
以上仅个人观点,还需补充。。。
3、在上海侄女订婚叔叔随多少礼金合适?
亲侄女订婚当天,叔叔,姑姑要拿大纤悉头。同理亲甥女订婚,舅舅,姨妈也要拿大头。因为订婚是要准备婚前财产。姑姑,姨妈一般是外嫁女,他们挣钱有限,拿3万陪嫁就行。舅舅,叔叔是男人,挣钱多雀告,不低于6万陪嫁。
姨姑舅叔拿的嫁妆钱越多,侄女或甥女的婚前财产,也就是嫁妆越多。也就是说你的甥女或侄女她的婚后地位也就越高。
也就是订婚那一天拿的钱最多。
侄女订婚的那天,叔叔至少要拿6万添箱钱当做嫁妆。并给未婚侄女婿一个认亲礼2000元。
在结婚的那一天,拿的钱就少一点了。给侄女2000元添顷竖明腰包。给侄女婿2万上拜钱(2万块钱,换来侄女婿的常看望和养老送终)
同理,舅舅也是。人心换人心。将心比心。
给甥女准备6万嫁妆之外,还给甥女婿200见面礼,2000认亲礼,2万上拜礼,2000敬饭钱。2000拜年红包。
将来,舅舅有事,养老住院送终,甥女婿也要拿钱。
4、上海人订婚,结婚都订什么?弄什么的?
然而,如果她的家庭承担不起,或是她的父母住的很远,新郎家也可以正链滚操办。 客人唤磨名单没有限制。但参加仪式的主要人员限制在亲属和好举余朋友的范围内。但是,如果是非正式的,在大房子或大厅中举办的聚会,两家亲友都可参加。订婚聚会一般采取新娘和她母亲喜欢的形式,以晚宴的形式最为普遍。另外想说的是,你对于婚礼要求方面,不要妥协,这里不是说你想跟婆婆搞好关系就有用的,因为她心里不一定这么想.所以女生婚前该为自己争取的东东,不要随便放弃.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跟你老公沟通好,让他站在你这边,这点是最重要的.
5、上海订婚的习俗有哪些?
1.订婚 又称定亲、攀亲。旧俗,婚姻由父母作主,男方托媒婆至女家提亲,称“讨八字”。女家如有意,就将其女的“年庚八字”(生年、月、日、时辰)书于红贴,送至男方。男方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又称“排八字”,再由双方父母、兄嫂等到对方相看,称“相亲”。男女双方择吉日定亲设宴,称为“攀亲酒”。
解放后,青年男女大多自主择偶,在征得父母同意后去政府登记结婚。70年代起,不论是本人相识或由人介绍,女子由母亲或嫂嫂、姐姐等陪同去男方相亲,称“认人家”。若双方满意,即择日定亲“走通”,由男方宴请女方及其父母和至亲。
2.纳彩 旧时,男方赠女方信物,称“纳彩”、“行盘”。富裕之家馈赠银币、饰物及茶叶、面粉,通称“金芽玉尘”。茶叶必不可少,谓“千金万礼买不动,四两茶叶定终身”。另有枣子、花生、桂圆、松子四物,取意“早生贵子”。女方则用红绿色染的大米相赠,称“金珠玉粒”;还有的包大粽子1只,谓“太婆粽”;周围有小粽子5~15只,取意“五子登科”、“七子八婿大团圆”。民国年间,除金银首饰、钱币外,通行馈赠“七腌、八鲜、九乌青”(即约七斤重的腌猪腿、八斤重的鲜猪腿各1只,九斤左右的大青鱼1条),外加鹅、鸡、粽子、定胜糕等。婚礼之前(一年或数月不等),由男方约定迎娶日期,俗称“送日脚帖子”,再赠钱币、衣饰、布匹等。解放后,纳彩之风一度绝迹,而今又起。
3.迎妆 旧时,婚礼前一天迎妆,男家去女家迎取嫁妆,俗称“搬家妆”。清末民初:最俭,为7件;稍丰,为双箱四杌;再丰,为一橱两箱、四橱八箱,并有“垫箱钿”、“花粉钿”,其他如被子、衣服、日用品一应俱全。还有以“裙带册”(耕田)作陪嫁的。贫户,聊备薄被、马桶、脚盆等物及衣服数件而已。
嫁妆的一部分由亲朋馈赠,称“助妆”。嫁妆中被褥由“全福人”(即有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和丈夫)的妇人缝制,折迭时内放喜钱。子孙桶(马桶)内放红蛋、枣子、长生果、棉籽、甘蔗。迎妆车、船贴大红喜字。进入女家还须诸多花费,否则会遭挑剔,拒绝发妆。嫁妆搬至男家,点旺盆、放鞭炮,先置于客堂,后搬入新房。由“全福人”解被摊床。
解放初,提倡节俭,由男方或女方置备必要家具。60年代起,又行嫁妆。今电冰箱、彩色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以至“银行存折”,也入嫁妆之列。攀比之风日盛,糜费之习又起。所谓“千金姑娘万金嫁”,“儿女结个婚,父母剥层皮”。双方花费上万元不足为奇。
4.嫁娶 旧时娶亲,租用彩轿。新娘上轿与母亲相对而哭,谓之“哭发”。乡间,有“争亲”陋习。彩轿临门,女家向男家索要茶礼、门仪等费。若不满足,拒之发轿。往往日中迎娶,夜半始归。
解放初,旧俗革除,迎亲不用彩轿。酒席亦行节俭。茶话结婚、旅行结婚和集体结婚盛行一时。近年来婚嫁必用轿车、客车,酒席多至数十桌,贺礼高达百数元。“争亲”陋习重现。
5.闹新房 旧时,洞房之夜,行“吵新房”,长幼老少同闹共乐,所谓“三天里头呒大小,太公太婆都可吵”。新郎、新娘必须百般忍耐,不得动气。解放后,仅看看新娘容貌和新房摆设。今“吵新房”又盛行。
6.回门 婚礼后第二天,新婚夫妇同去女家。称“回门”。女家设宴款待,称“回门酒”。新婚夫妇必须在当天日落前返回。今此俗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