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成安的风俗习惯

成安的风俗习惯

发布时间: 2022-11-11 05:22:35

1、河北端午节的主要风俗

<

2、浓浓年味香

      “生产队一年下来,剩了三两肉。村里都说着要抓阄领肉。这还不是一次领一部分,一次就全领了。我听了就洗洗脸,说吧:‘要是领着了,我就跟孩子过个好年夜;要是没领着,我就跟孩子过个素年夜。’完了一去,还真就领着了。就拿这三两肉捏饺子,做熬菜(大锅菜)的时候再放点……”

        听完姥姥的故事,父亲又补了一句:“咱们现在一顿肉菜就放不止三两肉嘞!”

        还有生产队的时候,一年到头才能吃上一顿好的,但当时顶顶香的饭菜也比不上现在的家常菜。但在爷爷、姥姥口中,这并不是什么苦得要命的日子,反而高兴得要命。

     

        正吃着饭,父亲就会突然停下来讲道:“这个东西,我们小时候过年才吃一回,平时谁家有啊?”

        父亲儿时的春节,在我的想象里要热闹得翻天。

      哪怕从腊八开始也太晚。在腊月初的时候,家家户户就先先后后拿上瓢,把在夏天屯到缸里的麦子舀到装化肥的塑料袋里。等装满了,就载到脚蹬三轮车,没三轮车的就系到二八大杠(一种大轮子自行车)后座上,运到磨坊里磨上七十斤的细面。这些面除了要拿去为过年做准备外,还包括蒸正式过年前的馒头。

        腊月十五十六,小铺纷纷摆出小鞭小炮,摔着玩的、划着玩的,都有。有时划炮划不了,就点(燃)一根香,用香去点燃划炮。一年到头,孩子们才能听听这“啪啪”的响声;看看这淡淡的白烟,所以再穷也要买一些。

        大年三十前有个重头戏,就是二十三晚上祭灶王爷。有些地方把麦芽糖糊住灶神的嘴,我们这里只是把“拐子糖”(很黏,带芝麻的棍状酥糖,也叫糖棍儿)摆上,更专业的还要插个马,放点草。摆了糖,就是让灶神会天庭时不说你家里的坏话,只上报好事,所以人们说“二十三,祭灶王,每家每户买块儿糖。”而插上马是让灶王爷骑马回天庭,草是给马吃的。

        摆了贡样(即贡品。贡,方言同“棍儿”。在“贡样”中读音不变。),还要上三根香,烧三张黄纸。趁黄纸正着火,人就给灶王爷磕头。拜完了,把灶王爷放到火里,这是送他归天。孩子们也就开始抢着吃拐子糖。

        祭灶王爷有个忌讳——如果二十三那一天家里人没到齐,就不能祭灶神,否则就把没到的家人“祭”到外面了。

        再到腊月二十五二十六,大伙儿先把房子里里外外收拾干净,包括房顶。收拾好了,村里上上下下才张罗着蒸馒头、花糕、豆包。不能太早,否则时间长了就不好吃了。这些东西一次要蒸上很多,其中最大最好看的花糕是要等到正月初一祭老天爷的。剩下的花糕、豆包也是要拿去祭其他神仙。这时也需要炒花生,它们是要在正月初一是送给拜年的亲戚们的。

        这里说的花糕并不是一种面包般的甜点,而是用白面做成漂亮的花或大蛋糕的样子。再往面上齐齐地按红山渣似的干枣,或泡过蜂蜜的晶莹剔透的蜜枣。站在稍远一观赏,你绝对不舍得吃。

        人们忙活着蒸馒头时,也要找时间去割肉了。其实村里人自己家也养猪,但早晚是要卖出去的,再隆重的仪式也用不了一头猪的肉。过年了,人难得奢侈一回,跑到菜市场去,有点条件的买上十几二十斤的肉,没钱的也要买上十来斤。

        肉到了家,家乡的人就开始准备家乡特色——成安八大碗,不过种类不会齐全。其中必须有的是酥肉扣碗。用大锅把裹着淀粉与面粉的肉炸了,放上花椒大料,再拿大锅煮上,必有的酥肉扣碗就成了。

 

      大年三十清早,家人早早贴上红纸,红纸包括春联。红纸要提前找个写得好的亲戚邻居。据说我的老爷爷(太爷爷)的毛笔楷书村在村里数一数二,所以过年前老爷爷常帮人家写对联,父亲就和两个姑姑晾对联。

      如果家里有一个人去世,那么三年之内是不能贴红纸的。如果两个人去世,那么六年之内不能贴红纸,以此类推。

      贴红纸是有讲究的。贴横批时,无论门多高也不能贴到门上。贴春联时一定要好好想想你家有多少外门,因为在这会儿,破房子的门框上也得贴春联。福字可正贴也可倒,外门要在左右两门上各贴一张。如果门子足够大,贴四张也不嫌多。如果贴了门神,也就不必再贴福字,毕竟门的大小是有限的。

        除了门框上贴的对联、门面上倒贴的福字外,还要写上其他红纸。有个“出门见喜”,如果大门前有建筑物或树,便贴到墙或树上,也可以贴到外墙上。院墙上要贴“满院春光”、床头边要贴“身体健康”。院子里的水龙头上贴“川流不息”,车上贴“人车平安”或“车行万里路”。这种红纸一般斜着贴,竖直这贴显着太愣太生硬。不过“身体健康”必须要竖着贴。这些红纸,如果不是自然掉落,一般不会人为摘掉。

        大年三十下午,家里的人备了包饺子的家伙。这时,凡事女性,奶奶、妈妈也好,闺女、孙女也罢,都要留在家里包饺子。而男性,爷爷、爸爸也好,儿子、孙子也罢,都可以出去上坟——这叫请牌位。

        到了祖坟,几个人点燃黄纸,口中念念有词:“老爷爷,老奶奶,老祖先。回家过年吧!”先一一对应几位,再往后就统一烧了黄纸。回家的路上绝对不要回头,要不祖先们就相当于白请——他们就回去了。除此之外,请了牌位要先回家,而不能在回家前去亲戚朋友家转转,否则就把牌位请到别人家了。

        牌位请到家,就往香炉里插上三根香。再拿黄纸折叠成令牌的样子,在中间竖着写上“供奉祖宗三代之灵位”,这就叫牌位。牌位旁边要放上两根大红蜡烛。有更专业的,黄纸上还要写对联。等写好了,就把着牌位插到香后面。

        现在要在香炉后摆好上一对驾鹤西游的老夫妻的照片。如果家里有人去逝了,就要加一幅去逝者的照片,再往牌位上加条“供奉X门X氏之神位”。如果一对夫妻都去逝了,照片就换了人。

        其实我们家摆牌位的方式与众不同。别人家都保留着宗谱图卷轴画(在方言中它的名称与方言中的“竹子”相同),上面画着亭台楼阁,建筑里都留着空格供人们这下去逝的祖先的名字。轴子左右画着八仙。而我们家并没有这种轴子,斗地主那会儿富农及以上不让留轴子,也就烧了。

        言归正传,牌位准备齐了,也必须要去准备各路神仙的牌位。最重要的是打理老天爷的牌位。村里每家的庭院里都有一张桌子般的“天爷台”——这是老天爷的专用场所,或简陋或精致,都是要建一台的。台上面也要摆上插着三根香的香炉,以及两根大红蜡烛。有更专业的人,就拿高粱杆子编成席子状,围住天爷台的一小块四方天地。现在人只是把老天爷贴在纸箱内部的底面,再立起纸箱。

      其他神仙的牌位就比老天爷的牌位简单些,只要在不成文的规定的地方贴上他们的画像,依然要摆上插着三根香的香炉跟两根大红蜡烛。

        请来的神仙有很多,部分神仙的名字我都不曾听过。请来的其他神仙中,必有那个常驻神——灶君灶王爷(我们这里到大年三十就把他请回来,也有人大年初一请)。此外,还有门旁旮旯处的门神、对着贴的文姑姑、武姑姑。有磨(磨面用的机械)的祭白虎,有碾(磨米用的机械)的祭青龙,有槐树的祭槐仙,有两层房子的祭楼仙。地上还能摆上地公。当时爷爷正当着木匠,所以还请了鲁班。还有一位不用专门请的的神灵——茅房里的茅神(三十晚上上厕所动静要小,就是怕惊动茅神)。总之,神仙形形色色,每家请的都不会太一样。

        准备好了祖宗跟神仙的牌位,就开始各个上花糕——上贡。贡样可不能上凉的,要先腾贡。腾贡就是用大锅把贡样蒸热了,这样才好上贡这是一年里与大年初一凌晨的上贡并列第一重要的礼仪,口中必须念念有词,对祖宗:“老爷爷,老奶奶,老祖宗,吃饭了。”对神仙:“保佑俺孩子身体健康,考个好大学……”

        等到上完了贡,家家户户就点起鞭炮(那会儿还有人去点一万响的鞭)——这是上了贡,说了“都吃饭吧!”等话说完后的信号。这时候也不过就五点左右。

        不得不提的是大年三十的特色。上贡时,必须要把大门关好。农村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家里方便迎接客人,就把家门敞开着;如果不方便迎接客人,就关闭家门。关门就是因为上贡一直到吃完饺子前,都不能进外人。所以有句歇后语叫“大年三十吃饺子——没外人”。

      如果有人问你饺子捏满了不,你就得说“捏满了”,而不能说“捏完了”。“完了”是个不好的词,就是说一年下来全完了。向反,“满了”象征一年过得十分圆满,所以一定要说“捏满了”。如果你读得仔细,你会发现我在这篇文章里除了刚才那几个“完了”就没有多提一次。

        煮饺子的时候,在旁边看煮饺子的小孩不能说话。其实这只是老奶奶不让看煮饺子的父亲说话,这是怕他说大窝子话。什么叫大窝子话?比如小孩看到饺子煮裂开了,说一声“它咋坏了呀?”这般话在过年时说听着不吉利的话就包括在其中。为了预防父亲的童言无忌,老奶奶干脆让他别说话。

        大年三十事就是多,说了半天也没说完。在大年三十那天,人们就要带上香火或者猪头大贡去庙里还愿。在庙里许了愿,比如“XXX,让俺孩子考个大学,我给你上猪头大贡。”等。如果真实现了,就得去还愿,履行自己的承诺。村子里没有和尚庙,但也有这个奶奶庙、那个姑姑庙。也会有几个一平方米的小庙。如果是个虔诚的信家(信徒或稍微相信这种神仙的人),他就抓一大把香烧给神仙,还会给庙门上贴对联。

        上了贡、还了愿、吃了饭。孩子们可以叫上小伙伴们去耍,也可以去点(燃)些之前买的小鞭小炮。如果全点了也没事,小卖部在过年不放假,因为他们是个人营业的,过年并不耽误他们赚钱。因此把小鞭小炮全点了,你也能到小卖部再买些。

        大年三十的晚上,小孩子依然可以出去玩。大家都闲着没事了,也可以去亲戚、朋友、邻家串串门。父亲小时候,很少人有电视,也就不需要看春晚了。

        有些地方有个“老鼠嫁女”,但日期不一定是在这一天,腊月二十三、三十、正月初一、初二,都有。总之,“老鼠嫁女”时就不能烦人家老鼠。

        老爷爷、老奶奶(太爷爷、太奶奶)极其重视守岁,哪怕真得困,也要多坚持一会儿。年轻些的人却把它看得极轻。小孩早早就睡了,年轻人也睡得不晚。等到老年人歇息了,这一年也就彻底过去了。

        大年初一天亮前的凌晨,人们起床讲究“起五更(同“经”)”大年初一需要在五更天起床。大人们在起床后有个大任务——祭祖宗、神仙。这次的流程也不须在细细地讲了,因为它跟大年三十下午那次祭祖宗、神仙的仪式一模一样。

        大人祭祖宗、神仙的时候,小孩也有一个任务。

      “转椿树的时候,正着转三圈,倒着转三圈,口中还要念念有词。”父亲回忆着说。我后来又问母亲:“为什么爸爸说要正着转三圈,倒着转三圈?”母亲就笑着回答:“因为他说的是孙悟空,哪有这么抱椿树的?”

      其实小孩子的任务是抱椿树而不叫转椿树,只是刚开始需要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五更起来后,穿了衣服先去抱椿树。大人祭神仙得念念有词,小孩抱椿树也得念念有词:“椿树爹,椿树娘。你发粗(来)我发长(音同“常”)。”这样孩子就能长高。

      “你还抱过椿树啊?”姥姥问父亲。母亲抢先笑着说:“啊,你看这个子还看不出来吗?”父亲只好陪笑说:“可能说的时候说错了。”

        父亲小时候,老奶奶怕他长不高,总让他在大年初一抱椿树。但抱椿树时尤为重要的一点是不能说错词。如果你说“你发长(来)我长粗。”把词一说错,树就可以平安竖着长,你也就可以安心横着长了。

        等大人祭了祖宗跟神仙,小孩抱了椿树,就到了下一个环节——放鞭。

        点鞭时,或用“啄木鸟”或用“大地红”,这两个也都是卖鞭炮的老字号。出门拜年前要点上个一万响的长鞭。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好长时间才能铺得庭院满地红。点了万响的鞭,不要急着扫鞭炸了剩下的垃圾。满地的红纸象征着一年红红火火。

        点了鞭,要先去祖宗牌位前拜一拜才能出去拜年。如果早在吃饭时拜了牌位,那就可以直接出去拜年了。

        这摆年的目的跟现在的不一样,现在好多人都为了赚钱而拜年,而当时一项挺重要目的就是认亲戚。除了几个常见面的亲戚外,人们一年下来也不能见其他亲戚几面,甚至一面也不能见。“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总不能见了亲戚就说不认识吧。

        如果知道某一家生活不太顺,那么拜年时一般不会带小孩,不然两家都将陷入尴尬。

        我家的亲戚不太多,当时只要拜到上午八点。之后可以一家去“补补刀”,到亲戚朋友或邻居家聊上半天。其实大年初几这几天都是可以拜年、串亲戚的。有地方大年初一还到祖坟上烧黄纸,但其性质不是约等于大年初三的上坟,这似乎就是在给祖宗们拜年。不过我也有点疑惑,祖宗的牌位不是已经请到家了吗?大概他们初一请牌位吧。

        大年初一中午要吃好的,串门。晚上也能放鞭炮。这几天过得热闹,老话也说“懒老婆,盼正月,正月里边儿节日多,光吃好的不做活。”

        大年初二要去姥姥家,准确地说,是出嫁的闺女要回娘家。老规定还说初二不能到别处串门,如果真要去别人家串门,就得在初一的时候先报一下。可这项风俗在很早就被遗忘了。

        这一天,有个东西让小孩子之后魂萦梦绕的“圣物”——灯笼。

        灯笼怎么来的?七月初二(可能各地习俗不一样,现在不讲究五到七月都能送羊。)舅舅送羊时就一同送来的。如果没人来送灯笼,大人也会给孩子买一个。

        这灯笼是可以折叠的,外面印着花纹。灯笼里面滴一滴蜡,能粘上一根蜡烛。这根蜡烛,论长短,约莫跟现在的生日蜡烛一样,但略粗些。不过有缺点——灯笼是纸做的,后来又塑料灯笼,不过也很薄。

        “大年初二串完亲戚以后就能提着灯笼回来。这觉得好着嘞吧!一高兴就提着灯笼出去,正走到门口的过道,“啪嗒”!灯笼就没了。”父亲一笑,“蜡烛不是固定的,一碰、一动、不知道怎么就倒了。”

        灯笼好是好,但十分容易被烧化,根本玩不到十五。

        大年初三,必须要上坟。如果你在家乡,能到祖坟去烧黄纸,那是最好。如果你身置异乡,可以在地上画个圈,把黄纸放到圈里去烧。不过画圈也有讲究,圈不能封口,口要朝着祖坟的方向,不然就白烧喽。

        如果三年内有家人去世,那么这个人的所有孩子在这一天都要来到一家。不论男女,但一般是闺女来到儿子家。然后,去世者的儿女以及孙子一起去上坟。

        另外,大年初三是“米生日”,米的生日就得对米好一点,不能吃米。

        大年初四,家里没什么可干的,只是休息、串门、玩。按传统习俗讲,这一天要准备丰富的水果(当时哪来的水果)迎接灶神查户口,把剩饭剩菜(当时哪来的剩饭剩菜)以及垃圾倒出去。

      初五最重要的一件是“破五”。在之前,家家户户总要在门外边挖个大坑。这坑在平时是用来存积天然农家肥——动物的粪便。因为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它们没有什么浓烈的味道。在初五这一天,需要把鞭炮扔到粪堆上去炸,这就叫破五(各地区的破五习俗不一样)。

        之前每天都是烧火做饭,大锅底下会积很多灰。这天要把之前积的灰泼得远远的,再捡回几块木炭,或是用铁锹铲些土。这就叫“送穷灰,换富土”。当时讲究“三十晚上送穷灰,破五早起送穷灰,十六早起送穷灰。”

        大年初六,没活干。到了初七,人们说“七儿、七儿,不捉针儿,蝎子蚰蜒会上身儿。”

        大年初八,人们说:“八儿、八儿,不纺花儿,纺花落花捏儿(“花捏”只是个方言,指花蕾,这里特指棉花的花蕾。)”

      初八以后,也就没什么习俗,没什么说法,只是休息、串门什么的。连个谚语、歇后语也没有了。

        大概在十四下午(没有确定的时间),年味又浓起,家家户户准备上许多黍子面(“稻麦黍菽稷”中的黍磨成的粉)去捏灯盏,蒸灯盏。这几天还要买一些春卷,十四、十五时可以尝到这些外酥里粘甜的美食。

        灯盏,外形像一支蜡烛,用黍子面做成短短的柱状,上面捅个小孔——这是留着插“灯芯”的。这灯芯是由高粱尖以及棉花搓成的棉线制成的,方法当然不唯一,也有搓黄纸的,插香的。其作用就是用来当灯点了。

        十五晚上,把提前捏好的灯盏摆到各个牌位上,还要往茅房边摆一只——那是先前提到的茅神的。这次的贡样即灯盏大小统一,绝不偏袒,包括老天爷的那份。

        仅这种贡样是统一的,但也要上花糕、枣花(一种蝴蝶状,带个枣的食物),依旧是老天爷的最大。

        不过要特例定制几款独家的“灯盏”——水缸里要放一条鱼或一只鸭子。但黍子面蒸的东西怎么能漂到水上嘞?其实鱼,鸭子下面是要垫个碗的。锅旁边放只小鸡,必须得是雏鸡样子。大门旁边摆只刺猬,大概刺猬有攻击力,叫它去看门。

        灯盏在那儿燃烧着,大伙可以放点小鞭小炮。等到灯盏都灭了,就全收会来——毕竟黍子面是能吃的。但灶王爷的那份不能给人吃,茅神的那份也不能吃(我想这是因为太臭了,没人敢吃)。所以收灯盏的时候,这两份需要捏一下以做记号,到时候还能拿去喂猪。

      人们还会用黍子面专门蒸些小饼状的粘甜食品,美其名曰“粘面子”,是当地的年糕,要炸着吃。粘面子被油炸过后,外表总留下太阳黑子般的痕迹,这很正常。咬开后能看到里面金黄的黍子面,空气里掺杂的香气可能会让你看到满眼的金光。仔细嚼粘住牙、粘住嘴,香甜的味道充盈着口腔。再写我就发疯了,先停停。

        这些食物毕竟是黍子面做的,加些糖,人们只是当甜点吃。所以,这一天依旧要吃的食物必定是水饺。

        正月十五要送牌位,请祖宗过了年,也要请他们回去——关了门,把黄纸折的牌位同黄纸放到大盆子里去烧。烧的时候,口中还要念念有词:“老祖宗,年夜过完了,该回去了。”还要烧纸时等烧完了纸,不急着倒灰烬,往盆里倒些净水。这水也有规定,用瓢往缸里舀上一小瓢的水,再倒到碗里就位着。水到了盆里,就把盆子端出门外泼了。这时还需要一个人去捧一把锅底灰,等人把牌位送出门了,就把灰往街门口撒上一道。这叫“围门”,可能是怕老祖宗回来吧。

        摘了轴子、去了香炉、收了照片,这就叫送牌位。对了,这之前还要上贡,其流程与之前差不多,只不过是上饺子贡罢了。

        十六的黎明,天还没亮时,大家把初十那会儿积到房根、门口的棉花柴(花柴耐烧,所以主要是用花柴)以及其他什么柴,抱到路口堆个两三米高邻里邻居也堆柴,有时几家一起堆,一齐点着了,火烧得就跟小山那么高。这叫“烤火”,象征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烤火也有讲究,除了这会儿起不来的小孩,剩下的人都要出来烤烤火。人们在烤火的时候,口中要念念有词:“前烤烤,后烤烤,出门拾个大元宝。”“烤烤腿,腿不疼;烤烤手,手不疼;烤烤腚,不生病。”大人还会把孩子的衣服那出来烤烤,说是能去疾病。

        人们还会“烤柏灵枝”,也叫“烤柏灵枝火”。柏灵枝也就是柏树的枝,拿着柏灵枝去烤烤,能驱邪。因为“柏灵”听着像“百龄”,人们还说烤柏灵枝能长命百岁。由于地方风俗本来有差别,再加上时间的冲淡,我叙述的可能并不是最传统的。

        “腿疼了,烤烤火。一烤,还真不疼了。”父亲笑呵呵地讲。看来这十六的火还包治百病啊!

        烤火也兴“串”,串着烤——烤了自己家的火,也去别人家烤烤。一见面,说声“呀!你家火烤的大啊!”大家还想比比谁家的火大。

      天亮时,人们基本上都烤好火了,小山般的火也只剩下些“独火”(这不是药材,而是方言,即灰烬上带有的一丝丝的不足以称为火苗的火。)注意,这不是消极的象征。独火的热度不会太高,孩子就拿出昨天收的灯盏,用带着独火的灰烬糊住,就能吃到烤好的灯盏,这就叫烤灯盏。当然,吃的时候不会那么重口味,连同灯盏粘住的灰烬一起吃了,而是抠出来里面的芯——才怪!拨拉拨拉就行了。在当时,灯盏外面的焦壳也是好吃的!据说吃了火烤的灯盏一年好运。

        以前不下楼台不下地的秀女(小脚的大家闺秀),人们说她们的脚“小金莲不大三寸三”“前头像个辣椒样,后头像个大青(或“清”不知是哪个)钱(铜钱),两头着地当间悬。”说小脚好“小时不受管,长大不触眼,出手多花钱,人前不落脸。”她们脚小,平时走路不方便,十六时出来踩踩麦根图个脚不疼。姥姥幼时常常见这种人,尽管后来又说“大脚好,大脚好,大脚推磨‘噔噔’跑。不用草、不用料、不用笤帚疙瘩(“疙瘩”即把叶子全扫掉的笤帚的前端,即扫地的那一段。)扫磨道。”

        但是,秀女在这一天的习惯留了下来。天亮了以后,家里人都到地里踩踩麦根。“正月灵、二月灵、最属正月十六灵,踩踩(方言同“扎”)麦根不脚疼。正月半、二月半、踩踩麦根不脚烂(脚气)。”

        十六以后,依旧是串门、休息。直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到了二月二,人们———依然没有活干,至少没有太多活干。二月初九要开展村里的“过会”即庙会。村里最大的庙里也没有和尚,庙是用来烧香祈福的。这时很多平时不做买卖的人也可能会进些东西去卖,整个村都热闹的像一锅沸水。

        父亲说:“当时刚好是过会,班里请假的人得有一半子。老师其实也想出去过会!”因为这才是真正的新年末!

      过了二月初九,新年这场戏才算真正落幕了。仔细想想,大年初二把这年给整落幕都不觉得奇怪。我虽然感觉时间很短,想再接着过,但又仔细想想,真的没什么可干了。

 

3、为什么把晚安说成安?

有的时候说:安。是图省事。
晚安不管朋友之间恋人之间都可以。没有关系好坏之分。
晚安和安没有区别。表达的意思一样。
8的话。说起来少了几分感情色彩。

4、我们四川乐至的风俗传统,四川乐至的文化瑰宝。

四川乐至喜食豆腐、腌熏香肠及腊肉和卤鸭。虽明知腌熏食品多含致癌物,但多数家庭阳台和防盗网内仍挂满此物,成为一景。卤鸭为县人传统美食,县城“冯鸭子”皮脆而骨酥,肉火巴而不烂,干爽而不焦,成为县人享用或馈赠的佳品。“乐至冯鸭子”始创于民国年间,距今已有80多年历史。菜品特点具有骨酥皮脆、火巴而不烂、干香利骨、味美悠长的特色,是作为酒席、家宴的最佳菜品。

四川乐至民间拜保保习俗,各种形式的拜保保、拉保保、喊保保,都是认干爹、干爸,干娘、干妈,或叫保爷、保娘。即是将自己的子女,承寄他人认作干亲,以求消灾除祸,健康成长,吉样万福。这种习俗由来己久,旧时城乡都极为盛行,而今遗风犹存。

(4)成安的风俗习惯扩展资料:

乐至县北周置多业县,隋改普慈县。唐武德三年(620年)析置乐至县。因县东有乐至池而得名。“陈毅故居”、“马锣睡佛”和隋建报国寺、清建南塔等名胜古迹。乐至县有318国道、319国道、省道106交汇贯穿境内,成安渝高速公路、遂资眉高速公路连通南北。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有蟠龙河、卷洞河、井市河等大小河流20多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7℃,年均降水量949.4毫米。

5、河北省有哪些传统文化

您好, 名人:
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
蜀汉昭烈帝刘备
水稻专家袁隆平
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前海军司令苏振华
党史人物苏兆征
起义将领卢汉
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
著名记者邹韬奋
抗日将领郝梦龄
志愿军烈士邱少云
民主人士邵力子
香港名人邵逸夫
红军将领段德昌
著名学者俞平伯
红军将领韦拔群
开国将领韦国清
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
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
舍身救列车的欧阳海
著名作家欧阳山
宋代书法家欧阳询
西楚霸王项羽
新四军副军长项英
二胡名家闵惠芬
漫画家缪印堂
前副外长符浩
竹林七贤之一嵇康
和氏璧的发现者卞和
气象学家竺可桢
音乐家冼星海
抗战将领佟麟阁
边塞诗人岑参
战国赵相蔺相如
明朝文人祝枝山
三国名将赵云
抗战将领赵登禹
抗日英烈赵一曼
抗联将领赵尚志
抗战名将薛岳
唐代名相裴度
古人类学家裴文中
前新疆军区副政委裴周玉
前驻新西兰大使裴坚章

风俗文化:
涞源 婚丧、节庆、禁忌
涞源民间艺术
多边文件的交汇-涞源方言及谣谚

沧州武术
落子
吴桥杂技

承德地区民俗民情
满族的祭索拨杆子
丰富的戏剧艺术

著名的书话艺术
保定老调
冀南扇鼓舞

黄窑焰火
大隐豹彩布拧台
南吕固抬猴爷

二月二乞巧节
元霄节荡秋千
五月十三送羊

看皮影哼大鼓
望海大会
秦皇岛的传说

唐山皮影戏
乐亭大鼓
常山战鼓

正定民间花会
井陉雪花山庙会
丝弦戏

六月初六姑姑节
河北吹歌

6、商城镇的商城镇源说

【商城镇】 商城镇位于成安县西部,西与磁县接壤,北与邯郸县搭界,镇政府位于商城村,距县城12公里。 2008年全镇辖管33个行政村,全镇总人口5.7万人,耕地面积7.47万亩。在农业方面,发展优质小麦基地1.2万亩,引进短季棉新品种3200亩,实现“麦棉”双丰收,亩增收入500元。奶牛存栏1300头,鸡存栏50万只,猪存栏4200头。在工业上,粉煤灰新型建材、新鹏瓶盖包装、高环棉花加工、天宇制管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镇内企业126家。该镇还有商城工业区。
1996年1月乡镇合并时,撤销郎堡乡,原郎堡乡管辖的北郎堡、南郎堡、中郎堡、北连送、路口、王家庄、汪家营、西向阳、武吉、东向阳等10个行政村入并商城镇管辖。
2007年,为了加快工业立县步伐,成安县决定将商城镇管辖的商城村,秦连庄,李连庄,东岗,西商城,南商城,秦家营和长巷乡管辖的黄龙村划归商城工业区管辖,成立商城工业区管委会。
关于商城的来历:据查,商城为一古城(《磁县县志》载)大约建于战国时期。据《史记》、《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此处有自西南而东北走向的一条赵国长城,城外(南)有漳河流经,设有渡口、城门,为赵国边界之要塞。当时距这里仅十五公里的邯郸已是黄河北岸最大的商业中心,经济繁荣、商贾云集。地处赵国边界咽喉要道的商城,贸易来往也很频繁,因不能到彼此国内交流,而就地买卖,久而久之,自然发展成贸易市场、村落,取名商城。后历经沧桑,沿革变迁,分建成多村,并以方位冠以村名。又传,因商朝曾建都安阳,距此很近,为畿辅之地,后传为商代古城而得名,此说无考。
商城村:商城村位于成安县城西偏北12公里处。为镇政府驻地。境内地势平坦,西有漳河故道,土壤为沙质,东部为粘土地。茶(棚)临(漳)、成(安)马(头)两条柏油公路,纵横交叉通过,商城历来为地方政府驻地。清朝属磁州东路辖管,民国时为磁县第二区(东区)。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属磁东抗日区、磁东工委、磁肥地区(县级)辖。(日伪统治政区属磁县第二区行尹约,为第59乡。)一九四五年秋由磁县划入成安县。先后为区、公社和乡政府驻地。
商城历来有军队或治安警团驻守。清康熙35年曾在此设立“商城义学”。
南商城:南商城位于成安县西偏北12.85公里处,又名下堤。据查,汉朝时,滏水(漳河一支流)将村冲开,从此分成两村,东岸为下堤,西岸为上堤(即西商城),至今沿用。该村原由商城镇分出,因在南部,故名南商城。
西商城:西商城位于成安县西偏北13.25公里处,该村原与南商城是一个村。据查,汉朝时,滏水(漳河一支流)将村冲开,从此分成两村,此村在西岸,曾称上堤,现名西商城。
东保庄:东保庄位于成安县西部偏北11.95公里处。该村原名东商城。据查,明代该村分为两村,废除原名,东部取名东保庄,西部取名西保庄。保庄是取保卫商城镇之意。
西保庄:西保庄位于成安县西部偏北11.9公里处。西保庄原与东保庄是一个村,名东商城。据查,明代该村分为两村,名保庄,取保卫商城镇的意思。该村在西,称西保庄。
关于横城的来历:据传,战国时,赵武灵王大会群臣于洪波台,观兵操练演习,台后筑有横城驻兵设防。秦灭赵,城平,建村,取名横城。
据查,横城当为赵长城(或其一段)。洪波台在邯郸县东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方位符合。据《郡国志》载:“成安有洪波台,今堙废”。唐代很可能还做为观兵操练之地。唐代诗人李白曾登洪波台游览,并作诗云:
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
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
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
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
击筑落高月,投壶破愁颜。
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后来以横城并冠以姓氏、方位命村名者甚多,现分述如下:
何横城:
何横城位于成安县城西偏北12.45公里处,村西有漳河故道,为沙地,建有林场。茶临公路从村西通过。
何横城亦名王村。该村无何姓居民,系沿用其附设村——小何村之姓氏而得名。小何村紧邻何横城,居村东北。据传,是一“长工村”(长工居住的地方),清末已不复存在,现有瓦砾遗址。王村系因王氏建村而得名。
何横城在清朝时属磁州东路管辖,民国时为磁县第二区东区所辖。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属磁东抗日区、磁东工委、磁肥地区(县级)辖。(日伪统治政区属磁县第二区边董约,为第52乡)。一九四五年秋由磁县划入成安县,属商城区。一九五六年曾为乡政府所在地。一九五八年为管理区驻地。何横城在“农业学大寨”时期,一九七四年曾被国务院命名为“河北大寨”。
孙横城:孙横城位于成安县城偏北12.25公里处,孙横城也名孙家横城,又名孙村,因孙氏最早在此定居建村故名。
南横城:南横城位于成安县城偏北12. 25公里处,原名小南头,因在横城南部,习惯上称小南头。后来单独立村,因此名不雅,于民国24年改名南横城。
赵横城:赵横城位于成安县城西偏北12.15公里处,又名赵村,是由赵氏在此立村而得名。民国廿年(1931年)前名张横城(见磁县县志),后因张姓渐少,赵姓居多,故改称现名。
张武庄:张武庄位于成安县城西偏北11.75公里处,该村也名张家横城,是由张氏最早建村,故名张横城,后因姓武的迁入,遂改名为张武庄。
张辛庄:张辛庄位于成安县城西偏北11.5公里处,原和张武庄为一个村,统称张横城,后发展成两村,将东南部分定名为张新庄,意为新建村庄,后演变为张辛庄。
义井庄:
义井庄位于成安县城西偏北11.85公里处,也名李家横城。因李氏先在此定居建村故取名李家横城。
关于二祖的来历:经查,万历《成安县志》和《磁县县志》载,隋开皇年间,高僧慧可(二祖神光)说法于匡教寺,遭人非难,加以非法。13年3月16日死,后投入漳河,其尸溯流18里至芦村,后葬于此。并为之建元符寺、二祖塔。起初为拜佛进香的人开设客店, 称二祖店(塔下碑文记载)。宋嘉祐2年以后,逐渐迁民定居成村,名二祖。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1年)已有二祖镇。
西二祖:西二祖位于成安县城西北偏南10.5公里处。二祖村现有东、西两个村,即东二祖,西二祖,两村原为一村,清朝时属磁州东路辖管,名二祖镇。清末民初分为二村。此村在西,称西二祖,民国时属磁州第二区东区辖。抗日战争时期,先后磁东抗日区、磁东工委、磁肥地区(县级)辖。(日伪统治政区属磁县第二区行尹约,为第56乡)。一九四五年秋由磁县划入成安县。
西二祖紧邻西北处原有一村,名杨庄,解放后废,遗迹尚存。
东二祖:东二祖位于成安县城西北偏南10.5公里处。东、西二祖原为一村,清末民初分为二村。此村在东,称东二祖。一九四五年秋由磁县划入成安县。
村后有唐代建的“元符寺”和“二祖塔”遗址。即二祖慧可禅师圆寂之处。现存有梁武帝撰文唐碑一座。唐塔已于1966年拆去,发掘的银棺、舍利均调省保管。
王庄:王庄位于成安县城西偏北9.65公里处。王庄原由东二祖王姓迁居于此,与东二祖同村,习称小王庄。一九五八年公社化后才形成自然村,定名为王庄。
高母:高母村位于成安县城西偏北10.75公里处。据传,北齐文宣帝高洋之母是一著名女将,死后曾葬于此,建村后为了纪念她即以高母命名。
经查,高洋之母为高欢之妻。高母是否一员女将,难以确定,但从《读史方舆纪要》所载:“高欢自赵州入邺(临漳),一战而霸业遂成”。“普泰二年,高欢起兵信都,进围邺,拔之”。《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高欢确在这里打过很多仗,其妻随之征战也有可能,故高母之来历有一定道理。
宋嘉祐2年《二祖塔重修记》中有“中高母”村名,很可能就是现在的高母村。
高母村于1975年至1981年将原村街道、住房重新规划,逐步翻新,成为我县最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村中建有多家民营企业,规模最大的高环集团是成安县乃至河北省的农业产业化企业。
高母营:高母营位于成安县城西偏北11.35公里处。据传,北齐高洋之母是位女将,曾在此设营驻扎,故称高母营。
据查,高洋即高欢之子,父子俩都在这一带征战过。但高母在此扎营之说无据可查。
另据宋嘉祐二年重修二祖塔碑文记载,有西高母名字。据考西高母当是现在的高母营。既然高母营之名是宋代以后才有的,高母驻兵扎营之说就不可信。
吕家庄:吕家庄位于成安县城西偏北14.85公里处。据查,此村建村较早,从1970年村西和村东南挖掘的两座古墓群考查,可能是宋朝埋葬,故此村当建在宋朝或更早以前,因姓氏得名。
秦家营:秦家营位于成安县城西偏北13.35公里处。该村西有漳河故道,为沙地,建有果园,林场。马头电厂排废池在此。
据传,北宋抗辽战争年代,这里长期驻兵,扎营,后发展成村,因秦姓较多。故名秦家营。村东北120米处有古墓。
著名电影美术师、画家秦威,青年美术家秦龙,中国青年出版社美术编辑室主任秦耘生均为此村人。
东岗:东岗位于成安县城西偏北12.4公里处。据李氏家谱记载,向阳村李氏迁居于商城东边一高岗上安家,后成村,名东岗。
秦连庄:秦连庄位于成安县城西偏北13公里处。该村为商城镇之附设村,与商城镇无明显的村界。因秦、连两姓居多,故名秦连庄。作曲家原河北省音协主席王玉西即该村人。
李连庄:李连庄位于成安县城西偏北11.15公里处。据碑文记载,村西三里处有一李公村,因遭大水淹没,迁至商城附近,又因李、连两姓建村,故名李连庄。
军庄:军庄位于成安县城西偏南13.25公里处。据传,北宋抗辽战争时,这里长期驻扎军队,后成村,名军庄。
据《宋书》记载。这一带是宋辽战争的重要战场,战争连续不断。再据《成安县志》载,宋元以来设“边屯”(即边防驻军屯垦)和“戌屯”(即内地驻军屯垦)。“戌垦”,即军队一面保卫边疆,一面种地。军庄由驻军而发展成村是可能的。
关于郎堡的来历:相传,北宋抗辽战争时,因姓郎的将军在此筑堡驻军,称郎堡。据查,明初王姓迁入,名王郎堡(嘉靖《广平府志》载)。在清《成安县志》上已有北、中、南三个郎堡。
北郎堡:北郎堡位于成安县城西7公里处,成马公路从村中穿过。此村居北部,故名北郎堡。清嘉庆时,黄姓在村南部单独建村,名黄郎堡。民国时又并入北郎堡。
南郎堡:南郎堡位于成安县城西偏南7.65公里处,因该村居三个郎堡之南,故名南郎堡。
中郎堡:中郎堡位于成安县城西偏南7公里处,该村居三个郎堡之中,故名中郎堡。
关于连送的来历:连送,明初为连宋或廉宋。据传,北宋抗辽战争时,这里立有宋军营垒多处,习称连宋营。据《广平府志》载,明初这里仍为军屯(即一面打仗,一面生产)。后发展成村,即以连送营为村名。清康熙年间已发展有连送营、北连送、南连送、西连送等四个村,同时村名演化成“连送”。嘉庆时又发展有汪连送(汪家营),温连送(温庄)。到民国年间计有:南、北、路口、王家庄、温庄、汪家营、温东、温西等八个村,都叫连送,合称八排连送。
北连送:北连送村位于成安县城西偏南6.15公里处,因此村居诸连送之北,故名北连送。
路口:路口位于成安县城西偏南6.5公里处,该村为八排连送之一,因位居东西、南北两条官道的交叉路口处,故名路口。过去叫路口或路嘴子连送。
王家庄:王家庄位于成安县城西偏南5.5公里处,此村原名河西连送,是因位居漳河西岸而得名。因大多数姓王,后称王家庄。
汪家营:汪家营位于成安县城西偏南5.5公里处,该村为八排连送之一,因全村多数姓汪,故名汪家营。
西向阳:西向阳位于成安县城西偏北7.5公里处。据查,该村建村较早。据二祖碑文记载,宋嘉祐2年时,已有“下阳”村名,据考,西晋以前,有滏水流经这里,可能因此村建在滏水北岸,以“水北为阳”又居下游而得名。
又据村碑记载,明洪武五年,又有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村名夏阳。后发展为两村,此村在西,故名西夏阳。民国时改称西向阳。
东向阳:东向阳位于成安县城西偏北7公里处,村名含义同西向阳。因此村在东,故名东向阳。该村所制锄板及各种刀,很有名气。
武吉:武吉位于成安县城西偏南8.65公里处。据传,明初,武吉从山西迁民至此,占产立村。后人为纪念他,便以他的姓名命村名。在隶属磁县时,曾叫东武吉,以区别于西武吉。

7、邯郸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详细介绍

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一、民间文学(3项)

1、邯郸成语典故文化 邯郸市直

2、邯郸古城传说与民俗 丛台区、邯山区

复兴区、邯郸县

3、大名古城传说与民俗 大名县

二、民间美术(3项)

1、木 版 画(三合村) 永年县

(袁庄村) 邯郸县

2、冀南民居建筑工艺(伯延镇) 武安市

(老鸦峪王家大院) 峰峰矿区

3、民间剪纸(磁 县) 磁 县

(复兴区) 复兴区

三、民间音乐(6项)

1、涉县寺庙音乐 涉 县

2、西戌道教音乐 涉 县

3、河北鼓吹乐 永年县

4、冀南吹歌(魏 县) 魏 县

(大名县) 大名县

(临漳县) 临漳县

5、民间小曲(永年正里村) 永年县

(成安姜营村) 成安县

(涉县唱家庭) 涉 县

6、冀南鼓乐(磁县迓鼓) 磁 县

(临漳得胜鼓) 临漳县

四、民间舞蹈(9项)

1、曲周龙灯 曲周县

2、撵 花 临漳县

3、冀南扇鼓舞(河东村) 丛台区

4、聚英叉会 曲周县

5、抬花桌 永年县

6、庆和峪背阁 磁 县

7、二人扳 馆陶县

8、南大峪彩帷 峰峰矿区

9、李家村高跷皇杠 临漳县

五、戏曲(14项)

1、冀南皮影戏(磁 县) 邯郸市直

(成安县)

(肥乡县)

(魏 县)

(馆陶县)

(大名县)

(曲周县)

(永年县)

2、武安平调落子剧 武安市

3、永年西调 永年县

4、磁县怀调 磁 县

5、坠子(郭小屯坠子戏曲曲艺村) 临漳县

(有阁刘坠子戏) 临漳县

6、落子(西狄邱落子戏曲村) 临漳县

(魏县落腔) 魏 县

(驸马寨落子) 鸡泽县

7、四股弦(北坡头四股弦戏曲村) 魏 县

(南营村四股弦戏) 肥乡县

(馆陶县四股弦戏) 馆陶县

(宿凤村四股弦戏) 峰峰矿区

8、柳子腔 曲周县

9、木偶戏 馆陶县

10、武安傩戏 武安市

11、邯郸赛戏(东填池) 高新区

(涉县排赛) 涉 县

(东通乐) 武 安

12、韩固营弦子腔 鸡泽县

13、豫剧桑派艺术 东风剧团

14、大靳村罗戏 肥乡县

六、民间曲艺(5项)

1、张家坠书 馆陶县

2、拉洋片 广平县

3、曲艺坠子 成安县

4、梨花大鼓 鸡泽县

5、英歌溜 临漳县

七、民间杂技(1项)

1、台村上刀山 涉 县

八、民间手工技艺(10项)

1、磁州窑烧制技艺 峰峰矿区

2、土纺土织(土纺土织技艺) 魏 县

(民间彩印花布技艺) 魏 县

(蓝印花布技艺) 魏 县

(土布织字技艺) 鸡泽县

(土布织字技艺) 肥乡县

3、大名草编传统手工技艺 大名县

4、馆陶黑陶制作技艺 馆陶县

5、太和堂药业 永年县

6、书画手工装裱技艺 成安县

7、扎纸手工技艺 磁 县

8、南小留木旋工艺 广平县

9、磁州陶器制作技艺 磁 县

10、东屯风筝制作技艺 大名县

九、生产商贸习俗(5项)

1、贞元增酒酿造工艺 丛台酒业公司

2、二毛烧鸡制作技艺 大名县

3、五百居香肠制作技艺 大名县

4、郭八火烧制作技艺 大名县

5、酱包瓜腌制技艺 馆陶县

十、人生礼俗(2项)

1、送羊节 磁 县

2、井店丧葬习俗(哭街) 涉 县

十一、民间信仰(1项)

1、女娲祭典 涉 县

十二、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6项)

1、杨式太极拳 永年县

2、武式太极拳 永年县

3、卢氏太极拳 广平县

4、大架佛汉锤拳 大名县

5、陈村查拳 邱 县

6、长洪拳 成安县

十三、文化空间(8项)

1、滏阳河灯(马头镇) 马头工业园区

(张庄桥村) 邯山区

2、苇子灯阵 峰峰矿区

3、彩布拧台 邯山区

4、黄粱梦文化 黄粱梦文保所

5、黄粱梦庙会 邯郸县

6、冀南元宵花会(临漳县) 临漳县

(涉县更乐镇) 涉 县

(磁县光录村) 磁 县

(丛中花会) 邯郸县

(王看烟火灯地) 峰峰矿区

7、土山诚会 武安市

8、虎守杏林 邱 县

详细资料:

]1、磁县迓鼓

磁县迓鼓历史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迓鼓是产生于宋代,流传于元、明、清代的一种民间舞蹈,然而根据磁县在南北朝的东魏、南北朝古墓群中挖掘出的出土文物“击鼓俑”证实,磁县的迓鼓产生于南北朝的东魏。清末中后期至19世纪40年代,在冀南豫北一代流传,特别是磁县迓鼓流传兴盛。

磁县迓鼓直径48公分,厚度约20公分,表演时鼓吊于胸前双槌击之,演员穿米黄色和兰色服装(80年代白底红条色),演奏时较为自由,可一人独奏,也可二人对敲,还可以众人齐擂,鼓点雄浑激烈,如万马奔腾,如雷鸣电闪,令人鼓舞,催人振奋,它的曲目共有72套,现保留下来有20余套。

2、磁县怀调

怀调是个古老板腔体剧种,目前,磁县怀调剧团共有3个:一是西小屋怀调剧团,现任团长王利民,该团共有演员38人;二是庆和峪怀调剧团,现任团长白永伏,共有演员45人;三是黄鼠怀调剧团,现任团长俎本新,共有演员50余人。他们主要上演怀调传统剧目和现代小戏,重点活跃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一带。

怀调上承隋唐时期的《踏谣娘》艺术成就,下接明代弦索调的艺术规范,形成于明万历年间至清初。据《磁州文史资料》记载:怀调起源于磁州,早年,漳河北岸喜欢戏曲的艺人在农闲时就三、五个聚在一起唱上几段。当时的乐器只有自制的大弦,因唱者大都站在板凳之上,所以,最初称为“板唱”。板唱时期没有什么手势,舞蹈,仅是唱者顺口喊唱,但符合一定的曲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剧情内容的需要,人们对唱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他们能表现出剧中人物的喜怒悲乐,于是就逐渐有了符合剧情的唱腔和动作,并由此形成了早期的怀调剧种。

3、魏县土纺土织技艺

魏县土纺土织历史悠久,自7世纪棉花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由麻纺织转入了棉纺织业。到了元代,在黄道婆纺织机具和技术改革影响下,促进了魏县土纺土织业的发展,旧时,魏县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织布。老辈人身上穿的衣服,床上用的床单、被褥、包袱皮、闺女嫁妆等,都是自家的纺织布。在明、清和建国初期,由于魏县气候和地理环境特别适宜棉花种植,所以,在农村种植棉花十分普遍,民间土纺土织技术十分发达,家家都有木制的纺车和织布机,成年妇女都会摇车纺线、登机织布。

魏县土纺土织工艺程序是:搓花节、纺线、打线、染线、浆线、络线、印布、掏缯、倒纬、绑机、织布等工序。决定土纺土织条、格、花纹图案的关键是:经、纬色线排列和缯的多少。缯,分二页缯和四页缯。二页缯,用单梭可织白布、条纹布;经、纬色线的有序排列,用多个梭,可织出多种多样的方格布;四页缯能织出纹理美观、层次丰富的花纹布;魏县土纺土织经过广大妇女长时间生产实验,创造出了条格、花纹布花色图案多达200余种。条纹布有:菜瓜道、七彩虹、半个脸等;方格布有:席子纹、筛子底儿、石榴子儿、苏联大开花等;四页缯布有:水纹、斜纹、斗纹、胡椒花纹等;有些艺人还可织出多种装饰图案和书法作品。

4、草编传统手工技艺

大名草编手工艺是卫河以东地区传统家庭手工艺制品,妇孺皆能,多以麦秆制作草帽提篮等物品。在此基础上,经过民间艺人的研究,又增加了提袋、茶垫、坐垫、地席、门帘、果盒、纸篓、拖鞋以及用麦草制作的贴画、贴盒等,麦草贴画集油画、工笔画等艺术于一身,多表现花鸟虫鱼,虎啸深山,鹿鸣翠谷,悬流飞瀑等题材,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草编工艺,据说已有1500年的历史,清朝雍正年间(约1730年左右),从山东掖县传入大名县境内,起始,源于西付集乡朱家村,后传至大名县卫河以东地区,掐编手工艺遂至千家万户。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草编手工艺品在大名县及周边有一定的影响,由于经济落后等原因,所制产品大部分自家使用,部分产品如手工草帽在市场上销售,在大名县建草编厂后,大名县开始从事草编手工艺深加工,所开发的草编产品约有千种,产品至欧亚等国家,为大名县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曾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草编手工艺品制作费时、费力,没有可观的经济价值,销路渠道少,一些从事此行业的人员逐步改行从事其它行业。从事此项手工艺的人员越来越少。

5、滏阳河灯(马头镇、张庄桥)

马头河灯文化源远流长,是华北沿滏阳河一带河灯文化的源头和缩影。

河灯从唐代一家一户单一放河灯经宋、元两代孕育传承和发展,逐步演变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民俗文化。明、清两代,因航运的发达,商贾云集,以河灯为寄托,各种形式的祈福和祭祀活动随之风行,河灯文化达到鼎盛时期。解放后,因建东武仕水库引水,致使滏阳河航运衰落。河灯文化在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得以传承和发展。

马头河灯以其特定的地域性、宗教性、娱乐性和独创性,成为中原河灯文化的代表之一。

张庄桥元宵河灯来自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求得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河灯也叫“荷花灯”,传统河灯一般是在纸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每年正月十五元宵夜,沿河的老百姓都要把自制的形式各异的河灯放在滏阳河里任其漂流,以求平安吉祥。放河灯一般为自发行为,通常与小孩儿打花灯、放焰火、社戏等等及其它庆祝活动相伴,在河畔构成一道景观。

6、曲周龙灯

“曲周龙灯”是曲周县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分布区域为曲周县曲周镇。“曲周龙灯”起源于宋代。据传,宋朝时期的曲周县十年九涝,庄稼无所收成,农民贫困交加。民间有敬奉龙王,可保平安的传说。于是,为了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就制作了一条龙,龙内燃灯,起名“龙灯”。每年元宵节,挥舞龙灯,敬仰龙王,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曲周龙灯”制作、造型别具一格,表演、舞法奇特多变,仪仗、规模气势恢弘。经北京民族文化宫专家鉴定,被确认为汉民族龙灯的典型代表。“曲周龙灯”填补了我国圆身龙灯的空白,引领了龙灯发展的潮流。

7、彩布拧台

大隐豹彩布拧台,是一种历史悠久具有独特艺术性的民间技艺。明代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民时带来此工艺,故最迟始于明朝。最早是冀南一带的豪门望族所搭的灵棚,后被大隐豹村创造性地用彩布移植到戏台、楼阁上,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至清末已趋完善。凡遇太平盛世或丰年庆典,该村举办此项活动但其形成的初期却在元代,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彩布拧台是一种有较长历史的民间技艺,是在木搭戏台骨架的基础上,采用各色花布拧扎成一个有很高艺术欣赏价值的玲珑多姿的仿古戏楼。从台脊、瓦楞、飞禽、走兽,到圆柱、方棂、斗拱、匾额无不是用布拧扎而成。或翎毛,或花卉,或人物,或花纹,处处形象生动,以假乱真。

彩布拧台拧扎时间多在二月初八大隐豹庙会上,拧台一般在正月中旬动工,直到农历二月初八庙会前竣工,展开时间一月左右。大隐豹彩布拧台,在河北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8、邯郸赛戏

赛戏是戏剧界认为已经失传的古老剧种,邯郸赛戏主要包括东填池赛戏、东通乐赛戏和涉县排赛。

东填池村赛戏历史渊源较久。据村民传说起自元朝至顺年间(公元1330—1332年)以前。现存剧本中最早的是清朝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抄本,距今已有178年。

东通乐赛戏流传于武安市北部的大同镇东通乐村。据东通乐村现存的手抄赛戏都本封面上“道光八年”、“光绪二十四年”、“同治十年”、“同治十三年”、“光绪十六年”、“光绪十七年”的字样可知“东通乐赛戏”至少已从清道光年间流传至今。最早的形成起因和时间,现已无从查考。

涉县“排赛”赛戏为古老的原始戏剧,它与民间的原始宗教、道教祭祀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山神与女娲是供奉的主要对象。在活动上倡导全民参与,在时间上主要限于元宵节,在表演上为白话式,在内容上主要为军国征伐戏类。它是我国先民创建戏剧的活化石。涉县流传至民国时尚有八九个村能演,后又经战争或政治运动,至20世纪80年代只有上清凉、弹音村勉强演出。

9、永年西调

永年西调是由山西上党梆子传入永年后而形成的一个独立剧种。清咸丰年间传入永年后,不断吸引永年当地人加入班社参与演出。在演出过程中,永年一带的方言语音逐渐渗透其中,唱腔和念白杂讲冀南音调,同时,大量地受到了京剧及河北梆子、平调、乱弹、丝弦等地方剧种和永年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较长时间的磨合,终于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间戏曲剧种。

永年西调属板腔体,唱腔旋律结构完整,富于变化,多用四度、五度、八度大跳,贯以大幅度的下行阶进,运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板式繁复多样,成本成套,长于表现高亢、激昂、奔放的感情和活泼欢快的情绪。永年西调擅演朝代大戏,场面宏大,常演的传统剧目有二百多出,好多剧目为西调所独有,且行当齐全,表演粗犷、豪迈、简练、朴实,乡土气息浓厚。

永年西调的伴奏乐器十分独特,特别是头弦锯琴,为地道的自制民族乐器,琴竽较短,琴筒粗长,用楸木或桐木掏成,传统用皮做弦,采用五度定弦,内6外3。二把弦为土制京胡,内3外6,相辅相成,高亢激越。

10、苇子灯阵

民间舞蹈“苇子灯”为东王看村所独有。王看苇子灯是我国古代北方花会的民间舞蹈。每年元宵节期间东王看的苇子灯一直是西王看迎烟火活动的花会队伍的领头节目。其地位十分重要。每年在制作灯时,家家参与,壮劳力全部参加,是一项全村参与的民间活动,群众基础十分雄厚。表演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和发展。

相传,战国时期的赵国名相蔺相如出生在太行山区贾壁村,离赵都邯郸城百十余里,策马即到。逢年过节,蔺相如总忘不了回村看望父老乡亲,与民同乐。元宵之夜,准会把自家的宫灯挂在庄子里最热闹的地方,供更多的人观赏。一来二去,宫灯便流传在民间。当时,这一代乡野盛产芦苇,百姓便就地取材,仿照宫灯做成苇子灯。到了明朝,与贾壁村一山之隔的王看村人,在山坡上砍柴,就能瞧见山下贾壁村表演的苇子灯。他们就暗暗记会了苇子灯的鼓点。有趣的是从那以后,贾壁村的苇子灯息鼓了,王看村的苇子灯却红火了,并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古磁州花会中的瑰宝。

11、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起源于清道光年间,为河北永年广府东街人武禹襄所创,传至今天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了。

一百多年来,武式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越来越受到全国及全世界人们的喜爱。武式太极拳不但在拳术本身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而且在武术理论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一系列著作成为研究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经典。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习练武式太极拳时,对武式太极拳一些深邃的理论和拳理缺乏研究、领略,较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们对这一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永年县委、县政府对武式太极拳这一优秀的文化样式十分重视,重修了武氏故居,成立了研究会和专门的保护组织,对优秀的传人实施奖励,在全县大力推广,制定了保护计划,从各方面进行大力的支持。

12、涉县寺庙音乐

涉县寺庙音乐属佛教音乐,据专家鉴定为宋代工尺谱。现存270首曲谱,演奏乐器为三种气鸣乐器(笛、管、笙),七种体鸣乐器(云锣、木鱼、铙、钹、钗、铛、罄),一种膜鸣乐器(鼓),管子为锡材自制,称为锡管,是乐班中主乐器。乐班最少10人,以偶数递增,最多24人,按法事大小定人数。

涉县寺庙音乐自古至今主要活动在河北省的涉县、武安、磁县、山西省的左权县、黎城县、平顺县、河南省的安阳、林州市等邻近县域。

涉县寺庙音乐属南音南曲,为宋时佛教音乐,并且是原滋原味地保持到了今天,因为佛教的传承形式非常特殊,据传承人侯俊堂同志说,佛教中一切内容一是秘不外传,只传内不传外,一是原有内容只能学,不能改,由此可见,它是宋代时期佛教音乐经千余年传承保存至今的活化石。涉县寺庙音乐在当地为独家所有,且曲谱数量多,历史较悠久,在晋冀豫三省交界地区影响较大,实为中华音乐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13、撵花

临漳县西街撵花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当时有开封人氏刘子东在临漳西街以卖水饺为生,每逢过年,十五元宵节之际,为和老百姓一起凑热闹、闹高兴,就把自己懂的这些撵花中的小故事教于当时的西街村人王孟华,这八个故事有:1、三教门;2、赵匡胤送京娘;3、打渔杀家;4、拾玉镯;5、唐僧取经;6、错断阎罗教;7、抱盔;8、琉璃鬼顶灯。然后由王孟华在西街村组织起一个小型的撵花队伍,一起热闹的演绎这内容丰富的八个故事和老百姓一起闹元宵。从此,这个每逢元宵佳节撵花的风俗习惯就在西街村传沿下来,从未间断,每逢此时,不管老人还是小孩都兴高采烈、有滋有味的争相观看,甚是喜庆和热闹,提升了不少的节日气氛。

若干年后由王孟华传给第二代传人乔老大,乔老大又传给了第三代吴延年,在流传的同时,撵花的队伍也在不断的壮大,演员的技巧也越来越成熟,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示下进行了改进(又叫摔脚舞),曾参加市级演出并获奖,受到领导好评,到了90年代,又传给了崔桂生、杨秀等人。

14、黄粱梦文化

邯郸黄粱梦文化是以吕仙祠为依托,同道教文化、民俗文化融合存在的综合文化现象,是罕见的有实物载体的中国梦文化代表。吕仙祠是黄粱美梦典故的发生地,它的兴建源于当地民间传说和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

卢生祠最初只是文人感叹时世命运,百姓寻求祛病消灾的场所;后随着道教的兴盛和八仙人物的定型,人们将点化卢生的吕翁附会到吕洞宾身上,逐渐从独神供奉发展成为北方全真教的道观,民间百姓对卢生以及吕洞宾的信仰由当地百姓世代相传,祭祀活动延续至今,每年夏历四月十一的庙会最为隆重。邯郸黄粱梦文化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黄粱美梦是梦幻文学的一朵奇葩,由它影响而产生的小说戏剧历朝历代都有续写改编,与邯郸梦相关的诗文多达二百余首,碑刻现存三十余通。近年来,陆续出版有《黄粱梦传说》、《黄粱梦诗词精选》、《邯郸之梦》等书籍,并新建有中国名梦馆。

8、白天去世和夜晚去世的说法

白天去世和夜晚去世的说法

白天去世和夜晚去世的说法,现如今很多人对于过去的一些习惯以及规矩已经不了解了,但是说老人去世的时间是有讲究的,有好也有坏,下面我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白天去世和夜晚去世的说法。

白天去世和夜晚去世的说法1

老人早上去世和晚上去世都有什么讲究?

讲究就不要了,习俗嘛,还是简单些好。再说了,中国那么大,民族那么多,各地都不一样。

老人断气什么时间最好?

老人断气什么时间好?当然是早上或上午好。

但是,人死那有主观想怎么就怎么。有的人半夜断气,有的人除夕晚上断气,还有的人大年初一断气。碰到老人断气,哪能想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断气,你得全力以赴去料理后事,什么事情也得放下。

为什么人去世时一般都是半夜后?

老人一般都在午夜后去世?本来这个生死都是自然规律的事,不过本地风俗中老人什么时候去世?倒是有讲究的,通常来说老人在子夜时分至天亮之前,这段时间内去世最为合适也寓意吉祥。为什么能寓意吉祥?

本地风俗传说:老人去世与人们每日三餐相关,老人如果在三餐后的傍晚去世代表留给子孙福报甚少,视为不吉祥的征兆,以此类推早饭后离世还留二餐与子孙,午饭后去世就仅剩一餐,当然这都是封建迷信思想作祟,老人死了还得挑时间,不然还会遗祸子孙?统统都是无稽之谈。

但是碰上老人确实在三餐后的傍晚去世,这时该如何来处理才好?有经验的人就会出主意,这个时候所有人都把这事当成不知,谁都不要出声哭泣和作悲伤状,把老人安置好让他装成安睡的样子,然后再请择日先生另定一个时间发丧,这就是通常说的“秘不发丧”。

其实这个秘不发丧是有来由的,历史上无论帝王之家到平民百姓都可以这样做,利用这个未正式发丧的时间差,可以处理很多关键的事情,上至朝庭择定接大位的帝王,下至寻常百姓家先赶孝娶亲,于是乎大位已定才诏告天下。

老年人白天去逝好还是晚上去逝对后人好?

人的死亡时间是无法选择的。

不要信迷信。生老病死是人的正常轮回。祝你生活愉快,健康快乐

白天去世和夜晚去世的说法2

死亡时辰的禁忌

关于死亡的时辰,民问也赋予其吉凶观,并且要行避邪消灾之法。臼湾民间有忌病人在晚饭后断气的习俗.其信俗以为人在清晨用早饭之前断气最佳,说是替子孙留下了三顿饭,俗称“留三顿”,意思是将来后代人一日三餐都有饭吃。如果在早饭后断气,则后代人将有断炊的厄运发生,最的是在晚饭后断气,好像死者将一日三餐全都带走了,预示着后代子孙将要沦为乞丐,必须很好地禳解一番才行。

安徽一带对于幼丧早夭者,如遇春庚申日、夏甲子日则是大不,会有僵尸之虞。在这种日子死去的少年,出殡时一定要请术士画符于棺材上,并以种种迷信的方式去“”它。

对死者遗物的禁忌

死者的遗留物,原本是属于死者的`,现在又不属于死者,处于模糊不确定的状态;亲人对之的也是充满的。一方面是追恋,一方面是恐惧。总之,死者所用过的东西,都会成为“不洁”或“不祥”的。使用了死人生前用过的东西,总以为不洁,会经常不断地害病,出怪事,或家中经常不得安宁,常有事端、口舌发生。所以,死者的遗物经由传递是会使人遭到的。

死亡地点的禁忌

汉族许多地方都禁忌人死在原来自己睡卧的床上。所以,河南一带,当有人快死时,有把他抬到外面的草铺上的习惯。有些地方认为如果亡人是在原来的房间断了气,是很不吉利的,被叫作“隔粱断气”。对于这种地方故去的人,出殡时需买一只活公鸡随棺带出,方可禳除凶祸。中国古俗,忌死于偏房寝室,而要死于适室,即所谓正寝内。民间信俗以为如果亡者是死在偏房寝室里,那么死者的灵魂就会留在偏房寝室的床架上,同时也不能马上获得转生,将来还会对家人有所闲扰。有些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只好把亡者原来睡的床(包括铺盖)统统烧掉,以促使逝者的灵魂迅速升天;或者请僧侣念经禳解。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