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风俗
1、黎族的风俗文化是怎么样的
黎族人在节日、婚娶、入新屋、生育、社交等活动,都要摆席设宴饮酒。平时迎宾会客也以饮酒为情礼,敬酒对歌常通宵达旦。所有,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饮之酒大多是家酿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用山兰米酿造的酒是远近闻名的佳酿,常作为贵重的礼品。黎家人常用这种酒款待贵宾。有的地方习惯以小竹管吸酒敬客。
黎族传统美食有"竹筒饭"、"雷公根"、"祥",而且"祥"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黎家人还喜爱吃鼠肉,无论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家家都有竹制捕鼠器,一次安装几十付,第二天便可捕到几十只鼠。
黎族服饰风格也很独特,没有季节之分。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妇女的装饰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黎族女性习惯头带花巾,下身穿筒裙,再加上头发扎成球形,黎族妇女以前有纹身的传统习惯,现已不多见。再加上插上个银簪或者骨簪。每年三月三,黎族人民都会穿上他们独特的服饰为大家展示他们独特的魅力的。
(1)海南黎族风俗扩展资料: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琼中、五指山等县市,其余散居在海南省境内的万宁、儋州、屯昌、琼海等县市以及贵州等省。
关于黎族的族源,过去有多种不同见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者根据文献记载,结合大量的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多数人认为,黎族是从古代越族发展而来,特别是和“百越”的一支——“骆越”的关系更为密切。
2、黎族的风俗文化是怎么样的?
黎族传统服饰文化内涵丰富,各方言区差异比较明显(尤其是女子服饰),在历史上曾经是区分不同血缘集团和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
在传统服饰中,黎族妇女常穿直领、无领、无纽对襟上衣,有的地方穿贯头式上衣,下穿长短不同的筒裙,束发脑后,插以骨簪或银簪,披绣花头巾,戴耳环、项圈和手镯。
男子传统装束一般结发于额前或脑后,上衣无领、对胸开襟,下着腰布(吊襜),部分美孚黎男子上衣与女子无多大分别。在哈、杞、美孚、润黎少数健在的老年妇女中还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文身习俗。
(2)海南黎族风俗扩展资料
黎族婚姻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新中国成立前,婚姻多由父母做主,但姨表及同宗均不得通婚。部分地区存在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女子出嫁后不久就返回娘家,一直到怀孕,才回夫家定居。
玩隆闺是黎族地区普遍存在的恋爱习俗,黎族青年男女成年后常在“隆闺”约会,经过一定时间,情投意合的双方常能终成眷属。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旧习俗已逐渐被废除。
3、黎族的风俗文化是怎么样的?
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方言。由于长期与汉族接触,不少黎族也能兼说汉语。以往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1957年才创制出一种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
黎族拥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民间故事和歌谣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大多围绕英雄人物、征服自然和黎族的风土人情等主题。民歌的句子常见的有五言或七言两种,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演唱的方式有独唱、对唱和齐唱等,曲调甚多,乐器则有鼻箫、口弓、水箫和洞箫等。
黎族服饰风格独特,男子结发于额前或脑后,缠红色或黑色头巾,上衣开襟,用布巾缚腰。妇女一般上身穿对襟无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和穿珠等饰品,下穿筒裙,头发扎成球形,插以骨簪或银簪。
(3)海南黎族风俗扩展资料
黎族村寨依地形地势而建,山区村寨一般建在山脚下,可防范台风袭击,村民多饮用山泉水;而平原的村寨,则建在小山坡上,以防避洪水侵袭。黎族的房屋有多种式样,有传统的船形茅屋、金字架式的泥墙茅屋,及以葵叶盖的竹墙房屋和砖瓦房屋等,其中以船形屋最有特色。
这种房屋以茅草、木料、竹子、红白藤和山麻等材料建成,木料多用优质,坚固耐用的格木,房门开在房屋的两端,两侧开天窗,地板以石头或木桩垫高,离地面30~180厘米不等,上面住人,下面可容家畜走动。
4、黎族有什么习俗?
黎族是一个尚礼的民族,礼仪在黎族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涉及了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和解礼仪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色”。械斗双方,若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双方同时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妇先把若干个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的眼睛。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往脑后抛掉。最 后,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种礼仪海南黎族一般在农历2月春分前后种植早稻,7月立秋前后种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亩头先摘采带有绿叶的小树枝,挂在自家门口上,然后亩头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并在旁边插上树叶与红藤叶,表示稻魂有主。此后村里一般妇女才可下田插秧。开始插秧第一天,亩头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别人也不能讲话。民间认为,白天卧床休息,会使妇女们插秧的速度减慢;同外人讲话,会走漏风声,带走好运,不利于稻谷生长。
丧葬礼仪在海南黎族,当病人在弥留之际,家中人仍要喂水喂饭,表示孝敬。亲人离世后,以鸣枪报丧,亲友们在一起商量丧葬仪式。寨中亲邻抬猪、挑酒前来相助。给死者洗身换上新衣服,衣服必须反着穿。死者如果是女性,还要在其脸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劳,到了阴间会欢迎。
黎族风俗,生前不做棺木,认为不吉利,人死后,由众兄弟上山伐木制棺木。棺木按黎家习规分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丝等好木质制做,使用者丧事以杀牛为祭口,其余三种以杀猪为祭品。二等是用树皮制做,三等是用竹子编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祭礼礼仪祭祖仪式海南黎族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要举行民间祭祖活动。这天,各家各户杀鸡买肉并以五色纸剪成纸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户人家由小孩在家门口插上几枝香,以祭那起无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仪式黎族人在每年稻谷成熟时,要举行稻公稻婆祭礼仪式。由“畏雅”(带头犁田人)到每块田里捆扎四根稻谷,象征着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团米饭,求稻公稻婆吃饱,代为看管守护稻谷,以保佑丰收以及全体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时由畏雅保管,置于谷仓低层,次年收割后,才能将它酿酒分给众人。
5、黎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1、黎族人民文化丰富多彩。黎族妇女的纺织绣早已闻名于世,尤对于木棉的纺织更是独具匠心,对推动我国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功不可没。
2、男子传统装束一般结发于额前或脑后,上衣无领、对胸开襟,下着腰布(吊襜),部分美孚黎男子上衣与女子无多大分别。在哈、杞、美孚、润黎少数健在的老年妇女中还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文身习俗。
3、黎族一般日食三餐,以大米为主,“山栏”香米是黎区特产。
把生鱼、肉掺以炒米粉,加入少许食盐,用陶罐封存制作而成的肉茶、鱼茶是黎家腌制的特色风味食品。黎族男子喜好烟、酒。槟榔是妇女的嗜品,吃时和以贝壳灰,用一种青蒌叶包着吃,吃后口唇染红。
4、黎族多同姓聚居。传统民居多是简陋的茅草房,在五指山腹地住传统的船形房屋,船形屋以竹木扎架,用茅草覆盖,以藤条或竹做地板,离地约半公尺左右。一般居屋是用竹条或树枝为墙架,外糊以泥土。
5、黎族婚姻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新中国成立前,婚姻多由父母做主,但姨表及同宗均不得通婚。
部分地区存在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女子出嫁后不久就返回娘家,一直到怀孕,才回夫家定居。
6、黎族一般实行土葬,葬俗因地区、方言不同而存在差异。
在五指山腹地,人死后,则鸣枪报丧,男人用独木棺葬于本村氏族公共墓地,外村嫁来的女子,则需抬回其娘家由娘家料理丧事,并葬在娘家的墓地。
6、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黎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黎族在待客、农业种植、服饰以及饮食等多个方面都有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在黎族已经流传了几百年,成了他们民族风情的一部分。黎族是一个特别讲究礼仪的少数民族,在他们聚集生活的地区待客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待客就餐时男女各不相同,男客要先喝酒后吃饭,而女客则要先吃饭后喝酒,主人在请客人喝酒时,要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随后主人要把酒一饮而饮尽,客人喝多少随意,但为了表示对主要的尊重,多数客人会选择一饮而尽。
黎族在农业种植时也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当地人在插秧以前需要先由族长采摘带有绿叶的小树枝悬挂在自己的家门口上,再让族长的妻子穿上当地传统服装筒裙,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还会在秧苗的旁边插上树叶和红藤叶,这样就表示稻魂有主,在这以后村里的其妇女才能下田插秧,在没有完成前面一系列的活动以前,村中的妇女不能私自下田插秧。
黎族在服饰方面也有自己的风俗习惯,那里的民族服装没有季节之分,当地男子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的麻衣,腰间前后会挂一块麻织的长布条,头上还会用红布或者黑布缠出盘状。黎族女性服饰以对襟和偏襟的圆领上衣为主,上衣的边缘都有绣花,并用贝壳和串珠装饰,当地女性还习惯戴花头巾,下身穿筒裙,头发喜欢扎成球状。
黎族在饮食方面也有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个民族有家家户户酿米酒的习惯,在来客人时都会拿出自己酿制的低度米酒招待客人。他们在春节前后还会制作年糕,也会酿年酒吃年饭,平时以番薯,玉米和大米为主食,肉是以狩猎为生。黎族特别喜欢吃鼠肉,那里山间生活的田鼠、山鼠都是人们餐桌上的美食。黎族人还有吃槟榔的习惯,他们平时特别喜欢嚼槟榔,在嚼槟榔时会把槟榔削成瓣配上石膏和烟丝放在嘴里咀嚼咀嚼以后面色发红,精神焕发。槟榔是黎族人眼中的健身长寿食品,他们认为经常嚼槟榔能防病,治病还能美容,据说当地人长寿与他们的这种饮食风俗也有很大关系。
7、介绍一下黎族的民俗习惯
服饰: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妇女的装饰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下身穿桶裙,再加上头发扎成球形,再加上插上个银簪或者骨簪。每年三月三,黎族人民都会穿上他们独特的服饰为大家展示他们独特的魅力的。
住所:一般利用大自然的原材料:茅草、木料、竹子、红白藤、山麻等。木料则多用格木。船底形房屋又有铺地形和高架形之分,房门开在房屋的两端。铺地形的地板以石头垫高,离地面1尺左右,高架形地板用木桩支撑,离地面6尺,然后上面再住人。
8、黎族的风俗和节日的来历
黎族的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另有冬至节、四月八等。此外,黎族还有很多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黎族春节
黎族的传统节日,节日时间与当地汉族同,但节期和节俗有差异。黎族民间过春节称为过旧年,从除夕至初四止。春节节日的本意,在于除旧布新,送往迎来。
黎历把元月称为年月,是过年的休闲月,是一年的开始。黎族称腊月为"中间月"。黎族在"中间月"里要把当年该办的事情都办完,如清扫房屋、打柴酿酒、缝制新衣、宰猪、宰鸡、舂年糕或包粽子以及结婚、建房、还债等大事。除夕这天,必须把衣物、家具等放在河里洗干净,准备好年糕、粽子和年饭,还要杀鸡杀猪,摆设祭品。除夕夜祭祖,共吃团圆年饭、饮年酒,祝福新的一年"福气上升"。正月初一,黎族人要给牛栏、鸡笼送年糕,给果树、谷仓上挂粽叶,如去挑水,要在河边或井边放一个铜钱或一块年糕,以此表示向河神、土地神买"福水"。
黎族正月初一全家不外出,不同外人说话,不做买卖,不给猪、狗喂食。正月初二开始互相拜年,走亲访友,饮酒对歌等。正月初三、初四,黎族青年男女外出野游,成年人上山打猎,下河捕鱼,还进行荡秋千、跳舞等娱乐活动。闹到初五,初五这天,全家人参加"送神出寨"活动,祈求新的一年人畜平安。
白沙县黎族按照传统习惯,节日里要举行一次集体围猎活动,由寨中老人用鸡占卜吉日后,全村男子携带猎枪弓箭等人山。黎族老人和儿童驱狗包围猎物,青年男子则持枪伏击。所获猎物抬至村寨,猎物头归猎狗主人所有,击中猎物者分得一只兽腿,其余的则分成若干小块,按人口或按户平均分配。从初三至初五日,白沙县还举行"抬公游行",即将神庙里的偶像抬出游寨,人们点香祈祷。节期中人们还要走亲串友,是非常隆重的节日。
在黎族陵水、崖县等地的黎族赛人和俸人,他们过春节则不包粽子,认为包粽子如同包裹死人,不吉利。五指山水满地区黎族,过年时集中全村寨人敲锣打鼓跳"年舞",进行庆祝。解放后,黎族春节跟汉族地区的风俗基本一样,禁忌、祭祀活动逐渐减少。
黎族端午节
黎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端午节这天,黎族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备肉,包裹肉馅儿的糯米粽。有的黎族支系,当天中午全家男女老幼还要到河边洗"龙水"澡。据说,凡洗过"龙水"的人,这一年会身体健康,尤其不会生疥疮。节日中有许多禁忌,如不能外出放牛,不能到河里挑水等。
黎族年仔节
海南省黎族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该节受当地汉族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称"过年仔")影响,但节俗稍不同。这一天,在热闹的鞭炮声中,黎家各户都要忙着包糯米粽,杀鸡祭祀祖先保佑年景丰盈。
加茂地区则分为汉人年仔节和黎人年仔节两种,汉人年仔节即元宵,黎人年仔节要举行两次,第一次是除夕后12天(按照生肖属日计算,如除夕为牛日,12天后逢此日即第二次除夕日),当天要裹糯米粽,不外出生产,男子上山行猎,女子下河捕鱼。当夜灯火燃至通宵。第二次年仔与第一次相隔12天,包裹糯米粽,但可以外出生产,停止行猎和捕鱼。
黎族三月三节
黎族三月三节是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会日子。会场一般设在开阔的橡胶林里,头上绿叶蔽天,脚下“叶毯”铺地,幽邃、凉爽、安谧。难怪“三月三”就成了当地人自由选择配偶而被称为“爱情节”。
传说远古时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灾。只有一对恋人坐在大葫芦瓢里幸免于难,被漂流到燕窝岭边。三月初三,洪水退去,俩人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劳作,又渐渐使黎族繁衍发展起来。后人奉他们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纪念。节日里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带着糕点、粽子,小伙子们捕鱼,姑娘们做饭烤鱼,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观音化石的岩洞口。
拜祭毕,青年们来到活动会场,进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夜幕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撑开花伞,姑娘们的银饰及贝壳饰物在火光下闪闪烁烁。情歌婉转,舞蹈渐起,由平缓抒情而进入欢乐奔放。有时一对对情人悄悄离开篝火旁,小伙子把耳铃挂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姑娘把自己亲手精心编织的七彩腰带系于情郎腰间,双方信誓旦旦,相约明年三月三不见不散。因三月三从其来历和主要活动内容来说,都与婚恋有关,故而也称为爱情节。
黎族军坡节
海南琼中一带黎族支系杞人民间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举行。军坡节是出于黎族对古代某个黎族英雄人物,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的崇拜而设立的。
传说这一天是当地堑对、乘坡等四村峒主公诞生日。当天,黎族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在喧闹的锣鼓声中,把峒主公偶像抬到各村游行。游行的队伍每到一村寨,该村的男女老幼一定盛装出迎。每到丰收之年,村人还特请附近有名戏班,前来表演琼剧助兴。
9、黎族的风俗习惯,聚集地和主要节日简介
1、聚集地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琼中、五指山等县市,其余散居在海南省境内的万宁、儋州、屯昌、琼海等县市以及贵州等省。
2、风俗习惯:舞蹈
如《打柴舞》在地上摆设二根平行长棍,相距数尺,再由数人手执若干根木棍或竹竿,横架其上,分合击拍,舞蹈者跳跃其间。随着节奏的快慢,表演各种动作,情调爽朗活泼,气氛热烈诙谐,为广大黎族群众所喜爱。
3、风俗习惯:婚俗
黎族除了男女双方从小订亲外,都要经历“玩隆闺”过程。黎族社会有一种习俗,就是当男孩和女孩长到十三四岁时就不能在父母屋内居住,父母要为他(她)们另建一个小房子——“隆闺”,或者是男孩子自己上山备料盖“隆闺”,女子则由父母帮助盖。
“隆闺”一般建在父母家旁边或村边,一般只有8~10平方米大小。居住“隆闺”表示男女已经长大成人,他(她)们需要有自己自由交往的天地。“隆闺”有男女之别,男女“隆闺”分别住着几个甚至十几个男孩女孩。这里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会交往,谈情说爱,吹奏乐器和对歌定情的场所。
4、节日:牛节
黎族认为牛是财富和吉祥的象征,家中设“牛魂宝盆”村中设立牛神庙。每年七月的牛日(黎族历法),举行招牛魂仪式。在牛节这一天,修建牛栏,给牛喝酒补身,晚上集众敲锣打鼓,欢跳招牛魂舞蹈,祝愿牛成群家富足。每逢牛日禁忌杀牛。
5、节日: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是黎族人民追念祖先、喜庆新生、赞美生活、追求爱情的传统吉祥节日。1984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和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报告,正式将三月初三定为海南黎族传统节日。
这天人们都要早早起床,妇女忙着舂山栏糯米,准备过节食品,姑娘们上山采撷染饭的树叶,男人们则合伙上山放狗打猎,下水抓鱼。家家户户杀鸡买肉备好酒,姑娘们穿上盛装,披金戴银,且歌且舞,欢庆一年一度的三月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