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天仓风俗烤

天仓风俗烤

发布时间: 2022-11-10 05:10:20

1、为什么正月十九是天仓节?

正月十九,是添仓节(也叫打囤),是祭“仓神”的日子。生活在农村的时候,每年的这一天,我很早就能听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但在市区,今天好像没有多少人过这个节。按着老家的习俗,我今天吃的饺子。

添仓节源于何时我不清楚,只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每年的正月二十五都看到爷爷很早起床,先敬神上香,然后爷爷把灶膛里的柴灰淘一些出来,用簸箕端到院子里,然后在院子里用柴灰画5个大圆圈,代表五个粮仓,在五个圆圈里分别放上玉米、高粱、谷子等不同的粮食,并在五个圆圈的一侧用柴灰化成梯子的图案,表示粮食满囤,代表着五谷丰登,粮仓画好后,爷爷会放一挂鞭炮,可能是庆贺丰收吧!

据有关资料记载,添仓节时间在河南各地不一,有的在农历正月十九日,有的在正月二十四日,林县人则分别称其为“小填仓节”和“大填仓节”。节日这天,家家用白面蒸制一些形如麦穗、麦垛、麦堆和布袋的馒头,全家人分而食之;以“填”饱为止,预示新的一年全家不缺粮食。许多人家在中午包饺子,下锅时配以面条,雅称“金丝缠元宝”,以示一年“缠福”,谣称“吃布袋,喝好面,一亩地,打两石”。是日,人们还将过年时放在香坛里的食物“填”入粮仓,标志新的一年仓内已经添满了粮食。在偃师一带,多于此日撒灰圈于地,内置些粮食,以示“填仓”。有的则在此日“送穷”,将过所扔垃圾送至十字路口。陕县、方城等地,于正月十五元宵节上娘家‘躲节’的新婚女子,要在此日带些小米、小麦或其他杂粮回婆家,以为婆家“添仓”。河南各地填仓节是春节活动的尾声,之后人们便全力以赴投入春耕生产,家人也可出远门。儿歌称:“盼过添仓没啥盼,男去拾粪女纺线’。填仓节走亲串友者,必须当天回家。20世纪50年代以后,填仓节已渐淡漠,仅在偏僻地方还有以节日相待者。
下面是我从网上搜到的相关资料:

天仓,星官名,属娄宿,共六星。《晋书"天文志》说:“天仓六星,在娄南,仓谷所藏也。”更确切地说,“仓谷”所藏之星是“胃星”,如《史记"天官书》所记载:“胃为天仓。”唐张守节正义:“胃主仓廪,五谷之府也。占:明则天下和平,五谷丰稔;不然,反是也。”看来胃星负责粮仓,关系着五谷丰歉,是人们需要祈卜的。仓廪不仅事关天象,也与人体相关,这种观念起源很早。战国末期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即因胃可包容五谷,所以是仓廪之官。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也解释胃为谷府。古人将对人体的认识比附天象,认为胃星是天仓。诚如前引光绪《宁津县志》作者所说:“以胃星为天仓,所谓以人合天也”,“而吾乡则以灰画仓囷之形,而置种粒于中,仍仰观天象而祈年”,道出了天仓节的来历。古人基于天仓之说,又产生了仓神。光绪《宁津县志》引《春秋纬》说:“天廪仓神名均。”而后世俗传仓神则有韩信、萧何等人。
天仓节的风俗正是基于上述理论展开的。首先是要作仓存粮。明嘉靖所修河北《霸州志》卷九《风俗》记载:“二十日、二十五日以灶灰围囤形,中撒五谷,以砖石压之,名曰填仓。”这是取天仓藏谷之意,以兆丰年。清雍正(1723~1735年)山西《朔州志》也记载:“炭灰布地,剜窑、盖窑,名为天仓。”作仓,同治河北《盐山县志》等将其称为“打囤”。由作仓引申出添加贮藏的风俗,道光(1821~1850年)山西《直隶霍州志》记载:“各家囤添粮、添水、点灯焚香以祀仓神。”道光山西《大同县志》又有“乘此日籴米而以添仓者”的记载。这是取填“天仓”之意。既然要添仓,也就忌讳出财。乾隆山西《长子县志》说是日“忌出喜入”。乾隆河南《辉县志》:“二十一日为填仓,前十九日为小填仓。赀财必谨,即人口亦不轻令出入。”由于作仓置粮祈盼丰收,自然想到防止老鼠耗费粮食,乾隆山西《平阳府志》就说当地“夜不张灯,俗呼鼠忌”。
其次是祭仓神。嘉庆山西《介休县志》说:“造面作人如仓神状。”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也说:“每至二十五日,粮商米贩致祭仓神,鞭炮最盛。”不仅祭仓神,凡能存物者皆祭。光绪山西《榆次县志》记载:“二十日,各家以谷面为抟,昏夜燃灯,祀仓、箱、簏(lù)之神,曰填仓。二十五日,昏夜燃灯焚香,曰老填仓。”燃灯除了“照虚耗”的作用外,也有祭神的含义。此外,道光河北《南宫县志》认为用灯是取五谷丰登之义。仓神亦名仓官,乾隆陕西《府谷县志》说:“夜用米面作灯盏,或作人物捧盏,名曰仓官。”咸丰河北《固安县志》记载:“正月二十五日,俗以仓官诞辰,用柴灰摊院落中为囤形,或方或圆,中置爆竹以震之,谓之胀囤,又谓之填仓。”
再次是饮食方面的变化。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说:“念五日为填仓节。人家市(买)牛羊豕肉,恣餐竟日,客至苦留,必尽饱而去,名曰填仓。”乾隆河北《永平府志》也记载:“是日必具食餍饱。”在山东淮县,“天仓二字,邑中俗习天或转为填,仓则转音为嗓,于是以‘天仓日’为填嗓日,谓宜以美食填嗓,故每届是日,家家食物较平时必加丰腴”。这是填腹中的胃仓。
明清时代填仓节与天穿节有相混的现象。有人认为填仓节起源于天穿节。这是由于天仓节与天穿节日期相同或相近;二节名称发音也接近;加上天穿节起源虽早,但在明清衰落,而天仓节却兴起于明清。比如在山西省,明嘉靖《曲沃志》卷一《风俗》说:“二十,作煎饼,邀婿填仓。”填仓节的名称下是天穿节的风俗,二节已混。清同治《阳城县志》记载:“新正念日前夕,各家以粱、黍为屑作饼,虔祀仓官,名曰补天穿,俗曰添仓。咸于室隅处燃灯,名曰照鼠嫁。”把添仓作为天穿的俗称,而所记风俗事项,糅合了天穿节和添仓节。一般来说,上述混合是将天穿节更改为天仓节。所以地方志中记载多数如前举《曲沃志》一样,把煎饼说成是填仓风俗。

不论添仓节的起因如何,添仓节自然是在乞求农家仓房囤子里粮食增添,盼望着在原有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增加收成,多多增产,寄托了人们对于粮仓丰裕,财运通泰的良好愿望。民以食为天,粮仓不能不满,“仓神”不能不敬。敬“仓神”其实就是敬劳动。教育后代节约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这是添仓礼仪的实际意义。

2、哪天是天仓,有什么风俗

农历正月廿五日,俗称“填仓节”也叫“天仓节”,是旧历正月最后的一个节日,也是民间象征来年五谷丰登的节日之一。

风俗:

蒸制食品

介休用糕面捏成元宝、包袱、锅、鸡、狗等各种形状的灯盏,盛满食油,到晚上点燃放置室内各处,次日吃油炸或油煎食品,祝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和顺、榆社蒸谷面团。祁县是家家户户蒸一种包有豆、枣或糖馅的口袋状面食。左权是蒸制一种叫“仓谷连”的面食埋入粮囤内。蒸制食品方法不同,目的一致,都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粮食满囤,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搬运填仓

在天仓之日,各县居民都要采用担煤、担土、担水等形式,寓意添仓,企盼丰年。民间有许多填仓活动,皆与饮食习惯紧密相连。晋北地区习惯蒸莜面窝,取其形如粮囤。用荞面作丸,置莜面窝中空处,是谓填仓。晋东南地区用黍米面作团,置于粮仓。晋中地区又是用谷面作团填仓。

城镇里的平民百姓虽不举行祀祭,但在这一天都要到庙会或粮油铺购买些米面油盐煤柴等生活必需品,作为生活储备比喻添仓。当天天津地区必吃米饭熬鱼汤,吃鱼比喻连年富裕有余(鱼)之意;山西地区吃黄米糕,“糕”谐音“高”,有生活步步高吉庆之意;老北京人则全家要吃烙饼,吃薄饼卷“盒子菜”。吃饼有饱腹胀满填仓之意。盒子菜是老北京时传统吃食,由熟肉铺或猪肉杠子(猪肉铺)制作出售。

地画仓囤

寿阳在老天仓之日,要在地上画一个粮食囤,放置五谷,用石头压住,象征粮盈食满。民俗要在院内或场面打灰窖。用簸箕盛草木灰,用棍棒均匀敲打,在地上撒出三环套或五环套圆圈,意为粮仓或者粮囤。讲究的人家还要在灰窖旁边撒画出耙子、扫帚、甚至扇车等图案。

打扫院落

祁县等县在天仓节这一天,要用笤帚打扫院落墙壁,扫除昆虫以防虫害,并烧纸焚香祭奠,以消灾除难,祈祷丰收和人财兴旺。

(2)天仓风俗烤扩展资料:

填仓节晚上,晋北地区民间习惯打着灯笼,在院内各处找“填仓虫”(即各种复苏的小虫蚁),发现的越多,兆头越好填仓节,临汾地区的一些县、市,又传说为老鼠娶亲日。是日夜晚不点灯,称为鼠忌。

填仓节(Fillpositions insection),临县等地在门首燔柴,表示对先亡之人的哀思。陵川等地要用各种饭菜在门外祭奠,俗名送祖先。晋南地区一些乡村,剪彩色纸片,贴于门上,剪彩色纸葫芦,贴于帽上。称此日为太上老君炼丹日,可以除百病,四季平安。填仓日,洪洞县等地习惯请女婿吃煎饼。老北京习俗正月二十三为“小填仓”,二十五为“大填仓”。

老北京时,农历正月里几乎每天都是“节”,都有好些典故、传说与民俗。正月里过了“破五”后,初六是各商铺开市之日,初七是古老的“人胜节”(即人日,这天祈福全家平安子孙满堂)。

在中国北方的农村和北京郊区,都盛行过这个填仓节。北京的习俗是正月廿三为“小填仓”,廿五日为“大填仓”。北京有民谚道:“过了年,廿三,填仓米面做灯盏。拿簸帚,扫东墙,捡到昆虫验丰年。”又说:“天仓,天仓,大米干饭杂面汤”,“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这些谚语流传至今。

填仓节几十年前,曾在农村老家度过春节,亲眼见到并参与过填仓节的活动。每逢正月廿五这天,各个农户在早晨没出太阳前,全家就忙碌起来,在农院或场院内用草木灰画几个不同的像粮囤样的圆囤状。当时人们都先将草木灰放在簸箕里,一手端着簸箕,一手拿个小木棍边敲打边撒灰,逐渐撒出画成一个个圆囤,并在中间画个十字形,圆边再画个梯子状图。

在每个格里撒进些麦粒、高粱粒、谷子、豆子或玉米粒等粮食,然后用砖将粮食压住,比喻压仓压囤。在十字的中心,放些面条和铜钱,意喻五谷丰登、富富有余。画个梯子意喻粮囤高高,即大囤满,小囤流,吉祥如意,好日子步步高。

祭祀仓神更是那时城乡粮仓和粮商们的习俗。

在河南新乡,十九日“添仓”,家家祭仓神。在阳武,十九日添仓,届时,在存放粮食的地方燃灯设祭,祈求一个好年成。这天,屋内、门外、槽头、鸡窝、石碓、水缸等处,都要点灯。而新婚夫妇屋里的箱柜、几案、床上床下都要点上灯,祝愿他们能早早生育。

在陕西绥德,二十日为小填仓,二十五日为大填仓。

在辽宁新民,二十五日为填仓日。二十四日早晨,人们用灶内柴灰在院里撒圈,叫“作囤”。并盛一盂米饭,在上面插以高粱秸做成的种种农具模型,送到仓房中,叫“填仓”。这是“填小仓”。到二十五日,再往盂中续添新饭,叫做“填老仓”。到二十六日才撤去。

又辽宁义县,曾经在二十日夜,以谷、黍、麦、豆等面蒸丸,祀仓、箱、井、臼之神,叫做“填仓”或“添仓”。后来此俗渐衰。二十五日为“填仓日”,也叫“老填仓”。用灶内柴灰在地上划出粮囤的形状,中间放一些五谷杂粮,叫做“填仓”。并且用黍团供仓囤,焚香拜祝,以求丰年。如果新嫁的女子回了娘家,一定要赶回来,到夫家行填仓礼,而娘家人纷纷送她一些蒸熟的食物,叫做“蒸斗”,让她带回去,而夫家则要准备好酒肴来款待她。在辽宁锦西,二十五日为填老仓日,这天一大早,就要从园场沿道撒灰,直到院内的粮仓处,俗称“引仓龙”。

在辽宁铁岭,二十三日为“新仓日”。这天,新出嫁的女子娘家要给女儿送来馒头,叫做“填仓”。二十五日为“母仓日”,农家在这天祭祀仓神。

填仓节在山西,填仓节要在院内或场面用草木灰打灰窖。讲究的人家还要在灰窖旁边撒画出耙子、扫帚、扇车等图案。小填仓日的灰窖象征夏粮丰收,要在仓内放入一些夏粮;大填仓日的灰窖象征秋粮丰收,放入一些秋粮。然后用砖石将粮食盖住,称为“压仓”。并点燃鞭炮,在圈内炸响,取意粮食爆满仓。晚间则要祭祀仓神,凡是与饮食有关的地方均要置灯,俗称“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

其中山西吕梁地区最为典型。要先给家庭成员每个人用面捏一盏本命灯,再捏两条狗、一只鸡、一条鱼,再捏人口盘子、仓官老爷、银钱、元宝、驮炭毛驴以及酒盅、酒壶等。夜晚,将面灯注油点燃,放置各处,放置面灯时还要大声说些吉利语如“仓官老爷送粮来”、“鸡娃娃多下蛋”等。

在山东德州,前一夜用灰画地,叫做“打囤”,里面放上一撮五俗,上面盖上砖或瓦。等到二十五日,掀开砖瓦,将五谷拿到太阳下去晒。如果这天没有大风,就叫“收囤” 。这天,农家吃糕,叫做“扬风糕”。也有二十五日当天在院中撒灰的,比如在山东潍坊,称二十五日为“天仓日”,当天“妇女早起布灰于庭,均层叠画作圆形”,叫做“安囤”。到二月二龙抬头日,重新布灰于庭,并撒五谷于中,叫做“收囤”。

填仓日往往有一些节日饮食习惯,山东潍坊甚至将“天仓日”音转为“填嗓日”,认为这天应该让美食填嗓,所以这天的食物比平时要丰盛。这天晋北地区习惯蒸莜面窝,因其形如囤

晋南地区则要用稀面摊薄饼,中裹以菜肴,卷而食之。在山东,以吃水饺的为多,亦有吃糕的。即墨称这天为龙凤日,要用豆面和地瓜面做成起馏,即窝窝头。

在山东武城,早晨吃黄米饽饽,谓“不打滑”;吃干饭,叫做“谷穗坚实”;吃枣糕,叫做“扬风糕”;也有吃面条的,叫做“钱绳子”,里面放些白菜叶,意味着棉花丰收。

天津卫旧俗“填仓节”,“填仓”,意思就是填满谷仓。

后人为了纪念无名氏仓官,每到这一天,就用细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内外打囤填仓,以示对仓官的怀念。据有关史籍记载:正月二十五日为填仓日,作面汤蒸饭食之,平明以细灰散布门庭内外诸处,作囤形,谓之打囤。分置五谷少许于囤中,覆以甄瓦等物,谓之填仓。

在天津,填仓又称打囤。天津过春节有在门窗上粘贴“吊钱儿”的习俗(即一种用红纸刻画的类似窗花样的东西)。在正月二十五这天清早,各家要把贴在门窗上的吊钱儿揭下来,用它包裹着一些五谷杂粮放在头一天画好的小圆圈内,再压上一块砖,象征粮仓已经填满,就这样保存一个白天的时间,最后把吊钱集中在一起烧掉。也有的将揭下来的吊钱儿直接包好了,并在里面夹裹一些零钱,然后放置在柜角、床下等不经常会碰到的地方,存放一年的时间,等到来年填仓,再用新揭下来的吊钱儿替换。

并且,在这一天要吃用新鲜鲫鱼熬的汤,配以米饭,取其鱼米满仓,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还要蒸一大锅的馒头,馒头内佐以豆沙、山楂等不同的馅料,外形则捏成刺猬、老鼠等可爱的造型,还要用绿豆、红豆给它们加上一双小眼睛,蒸好的馒头生动鲜灵,不亚于一件工艺品。

参考资料:网络-填仓节

3、填仓节的风俗

填仓节的风俗如下:

1、水缸装水

在北方或者南方地区,古代的时候农民家里都会有水缸,那么在填仓节的时候,一定要将水缸装满水,这样不管生活用水还是农耕用水,都不会少了。把水填满寓意着丰收的意思。

2、填满粮仓

既然叫做填仓节,字面意思就是填满粮仓。所以在填仓节的时候,很多农民都会去买上更多的粮食,然后回家摆满仓库,看着装的慢慢的粮仓,寓意着新的一年能够丰收。

3、收粮食摆宴席

民间有很多关于卖粮的商户,那么在填仓节这一天商家最好是能够收到粮食。因为一些迫于生计的农民会在填仓这天卖粮食,所以商家收到粮食时候,为了感谢他们的付出,所以也会大摆宴席,请他们来吃饭。

4、农民屯粮不卖粮食

在民间也有填仓节这一天农民不能卖粮食的风俗,因为据说把粮食卖出去之后,有可能整个一年的收成就没有那么好了。所以到了那一天,一般只要家庭生活过得去的农民家庭都不会卖粮食的。

5、不借东西

据说在填仓节这天,任何人来借东西都是不能借给他的,否则的话就有可能钱财或者是庄稼的流失。所以到了填仓节这一天,无论谁走向自己的家里来借东西都不能借。

6、包饺子吃

在填仓节有些地区也会包饺子。本身饺子就是中华传统面点,那么在填仓节这样一个节日里面,大家也是通过包饺子一起庆祝填仓节的到来。

4、填仓节吃什么

有吃面汤、干饭的习俗;

农历正月二十五,这一天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填仓节。民俗专家说,传统的填仓节体现了人们祈盼过上鱼米满仓,五谷丰登的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

每年农历的正月二十五,民间传说是仓神的生日,称为填仓节。填仓节,又称“添仓节”或“天仓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宋代时就已有记载。正月二十被称为小填仓,正月二十五称为大填仓。严格来说,过完填仓节,整个春节才算完全结束了。

填仓节吃干饭、喝面汤的习俗,就是民谚所说的:“天仓,天仓,小米干饭杂面汤。”香喷喷的小米饭,滑溜溜的杂面汤

在我国华北农村,流传有这样一句谚语:“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每年正月二十五,在一些地区农村有吃米饭、杂面汤的习俗。所谓填仓,就是在正月二十五的黎明早起,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粮囤形状,并在里边放一些五谷杂粮。

在我国民间,还有的人家在填仓节这天熬鲫鱼汤,有“犒劳爱吃鱼的猫看护粮囤有功”之意。还有的人家在吃饭时,把自家养的鸡全部散放到院中,让他们饱餐囤中美食。在天津等一些地方,这一天,要吃饺子或合子,吃饺子为填仓,吃合子叫盖仓,以期希望来年收成好,粮食填满仓房。

民俗专家表示,填仓节源于何时很难考证,但这个节日充分体现出民间百姓祈盼过上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朴素情感。

【拓展资料】

填仓节的传说故事

相传北方曾连续大旱三年,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可是,皇帝不顾人民死活,照样强征皇粮,以致连年饥荒,饿殍遍野,尤其在年关,穷人走投无路。见此情景,给皇帝看粮的仓官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并在正月二十五这天放火烧仓自焚。

后来人们无了纪念这个人,把这个节日命名为,就把这个节日为仓管节,这个节日人们都会打扫积灰。这一天会有人讲关于仓官的故事,以警示后人,关于仓官的故事,也是世世代代都在流传着。

在还没有改革开放前,很多地区都是以农业发展为主,当时的粮食就是人们生活的保证。所以为了能够祈祷五谷丰登,就有了填仓节这么一个节日,这个节日主要的作用就是祈求来年能够丰收。

5、填仓节的风俗习惯

填仓节,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为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据说是仓王爷的专生日,这是中国民间属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风俗主要有:

1、禁止外借,填仓节这一天,各家各户均不向别人家借东西,即使有人来家里借东西也必须拒绝,在民间已成为古老的习俗。讲究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

2、点灯祀神,大部分地区晚间点灯以祀仓神。凡是与饮食有关的地方均要置灯。俗称“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

3、蒸制面食,一些地方用糕面捏成元宝、包袱、锅、鸡、狗等各种形状的灯盏,盛满食油,到晚上点燃放置室内各处,次日吃油炸或油煎食品,祝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晋北地区习惯蒸莜面窝,取其形如粮囤。用荞面作丸,置莜面窝中空处,是谓填仓。

4、画仓囤:寿阳在老天仓之日,要在地上画一个粮食囤,放置五谷,用石头压住,象征粮盈食满。

填仓节主要盛行于农村,对于城市来说,则以粮商等与粮食 有关的行业过节为主。此日,粮仓祭祀仓神,大放鞭炮,企求吉祥与生意兴隆。老百姓虽不致祭,但都要买些米面、煤炭来充实自家的生话储备。

6、天仓有什么风俗

1、填仓仪式

大部分地区晚间点灯以祀仓神。凡是与饮食有关的地方均要置灯。俗称“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

2、祭奠仓官

人们为了纪念仓官,每到这一天都要进行祭奠、纪念仪式,有的是用细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内外打囤添仓,有的是向仓官画像焚香、点灯。夜晚,点灯烧香供奉天仓官,并大声喊“天仓爷填仓来,粮食元宝填到咱家来”,“黑小子,赶车来,元宝粮食赶到俺家来”,意在祈祷丰收,希望生活富裕。

3、地画仓囤

寿阳在老天仓之日,要在地上画一个粮食囤,放置五谷,用石头压住,象征粮盈食满。民俗要在院内或场面打灰窖。用簸箕盛草木灰,用棍棒均匀敲打,在地上撒出三环套或五环套圆圈,意为粮仓或者粮囤。

讲究的人家还要在灰窖旁边撒画出耙子、扫帚、甚至扇车等图案。小填仓日的灰窖,象征夏粮丰收,要在圆圈中心放置少许夏粮;大填仓日的灰窖,象征秋粮丰收,圆圈内则放秋粮。然后用砖石将粮食盖住,称为压仓。再将鞭炮点燃,在圈内爆响,取意粮食爆满粮仓。

4、搬运填仓

在天仓之日,各县居民都要采用担煤、担土、担水等形式,寓意添仓,企盼丰年。民间有许多填仓活动,皆与饮食紧密相连。晋北地区习惯蒸莜面窝,取其形如粮囤。用荞面作丸,置莜面窝中空处,是谓填仓。晋东南地区用黍米面作团,置于粮仓。

5、打扫院落

祁县等县在天仓节这一天,要用笤帚打扫院落墙壁,扫除昆虫以防虫害,并烧纸焚香祭奠,以消灾除难,祈祷丰收和人财兴旺。

6、蒸制面食

介休用糕面捏成元宝、包袱、锅、鸡、狗等各种形状的灯盏,盛满食油,到晚上点燃放置室内各处,次日吃油炸或油煎食品,祝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和顺、榆社蒸谷面团。

填仓节的来历:

关于填仓节的由来,按照我国北方民间的传说,是这样来的:相传北方曾连续大旱三年。赤地千里,颗粒不收,可是,皇家不管人民的死活,照样征收皇粮。因此,连年饥荒,饿殍遍地,尤其在年关,穷人更是走投无路,冻饿而死的不计其数。

这时,给皇家看粮的仓宫守着大囤的粮食,看着父老兄弟们饿死,实在无法忍受,他毅然自作主张,打开皇仓,救济灾民,把皇家的粮食让人们抢运一空,救了一方灾民。但他向皇家不好交差,就在正月廿五日这天放火烧仓,连同他自己也烧死了。

后人为了纪念这个无名氏仓宫,每到这一天,就用细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内外打囤填仓,以示对仓官的怀念。

7、天津填仓节都有哪些风俗特色?

填仓节 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填仓节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苍王爷的生日。很多务农的工作者为了能够让自己来年更加的丰收,会在这一天进行祈福,对于仓王爷进行祭祀。那么关于天津填仓节有哪些风俗特色呢?一起来往下看看吧!

天津:打囤、撕吊钱、吃干饭鱼汤
天津民间有流传一个关于填仓节的传说,据说的当时闹旱灾,民不聊生,但是皇家还是要求按时缴交粮食。这个时候管理仓库的官员看不下去了,就把粮食分给了百姓,为了隐瞒真相,火烧仓库,连同自己一起烧死了,所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官员而有了这个节日。

因此,旧时民间人家,每当填仓之日,清晨,上年纪的人用簸箕或木锹铲上筛过的炭灰、柴草细灰,在门前用木棒敲打,撒成一个圆圆的囤形相粮仓,有的还镶上花边、吉庆字样,以及上粮囤的梯子,并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粮食满囤,来表达人们填满谷仓救仓官的深情厚意。这样,填仓佳话就世世代代地流传了下来。

打囤
正月二十五是节日的正宗日子。旧时,这一天城市居民和郊县农民都举行不同的民俗活动。市民多在正月二十四日晚饭后,用石灰、粉笔或灰碳在院子当中画一个直径约2尺至3尺左右的古老铜钱式的圆圈,钱孔四周分别写上金银满囤4字,有的在钱孔处写有囤字。朝着门外圆圈的下端,再画上一个梯子,然后圆圈当中处放上一包米,用砖头压上,谓之粮囤或米囤。同时,在住宅屋里的地当中,也照样画上一套,圆圈内放上洋钱,有的放铜子儿,包在剪纸吊钱儿里,用砖头压上,称作钱囤,上述这些活动统称打囤填仓。在翌日晨,将压在囤处的米包和钱包拿出,压放在自家炕席角下,直到夜晚取出。居民打钱囤时包铜子儿所用的剪纸吊钱儿不能是新的,而要用春节时贴过的废旧吊钱儿,多采用上有大发财源、五谷丰登等吉利语的吊钱儿,以寓吉祥。

流传下来的习俗
填仓又称打囤。天津过春节有在门窗上粘贴吊钱儿的习俗(即一种用红纸刻画的类似窗花样的东西)。在正月二十五这天清早,各家要把贴在门窗上的吊钱儿揭下来,用它包裹着一些五谷杂粮放在头一天画好的小圆圈内,再压上一块砖,象征粮仓已经填满,就这样保存一个白天的时间,最后把吊钱集中在一起烧掉。也有的将揭下来的吊钱儿直接包好了,并在里面夹裹一些零钱,然后放置在柜角、床下等不经常会碰到的地方,存放一年的时间,等到来年填仓,再用新揭下来的吊钱儿替换。

这天,家家须早早睡眠,夜间有响动也不得惊扰,说是老鼠娶亲。这天,妇女皆不可动针线。

现今每年到填仓节的时候,很多务农的家庭还是有保留民俗习惯的存在,很多并不是特别完整的体系,会有一些的遗漏。很多城市的居民增加遗忘这个节日,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有这个节日的存在。

小结:天津在填仓节这一天会吃蒸馒头、打囤这些都是传统的习俗。在填仓节这一天是不允许吃米饭,不能够熬鱼汤,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必须早起,妇女不能动针线活,这些都是当地的风俗禁忌。

8、正月二十五填仓节有什么风俗?它的由来是什么?

"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正月二十五是填仓节,填仓节是中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名添仓节、天苍节,所谓填仓,就是填满谷仓,寄托着人们对于来年粮食丰收的美好愿望。

填仓节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宋代就有填仓节的记载了,不过那时的填仓,还有填饱肚腹的说法,传说该日吃饱喝足,一年都不会挨饿,如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飨竟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

填仓节还有籴米积薪,收贮煤炭,采购日用之需的说法。清朝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说:“京师之民不事耕凿,素少盖藏,日用之需,恒出市易。当此新正节过,仓廪为虚,应复置而实之,故名其曰为填仓。”

当然,填仓节最常见的说法,还是祭祀仓神,以祈求当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传说,填仓节是仓神的生日,旧时与粮食有关的店铺,如馒头铺、包子店等,还有各地的粮商米贩们,在这一天都要祭祀仓神,燃放鞭炮,上香摆贡,以求仓神保佑四季平安。

而农户们则在这一天黎明,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场上,用细炭灰或柴草灰,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粮囤形状,并在里面放一些五谷杂粮,以祈求新的一年粮食满仓。

城镇里的百姓,在这一天常常到庙会或粮油铺,购买一些米面油盐煤柴等生活必需品,作为生活储备,并烹制美食慰劳家人,招待客人。

填仓节民俗讲究喜进厌出,这一天,各家各户均不可向别人家借东西,即使有人来家里借东西也必须拒绝;还有这一天,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要放些煤炭以镇宅,以便求得一年顺当富足;农民也忌在此日卖粮食,但是粮店为讨个喜兆,却喜欢在这一天收购粮食。

填仓节有什么风俗?在全国各地的风俗,具体来说也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

填仓节这天,有的地方,只是象征性地往粮仓里填加粮食;有的地方,则在填仓节这一天,吃春饼、煎饼和饺子,并把这些食物投入到粮仓中,名曰填仓、添仓;有的地方用黍米面做团填仓,还有用糕填仓的。

有的地方,在填仓节这天,还要用各种饭菜在门口路边祭奠祖先,俗称送祖先;有的地方,晚间还要向仓官画像焚香、点灯,以此来纪念仓官,祈求来年丰收富足。

有的地方填仓节,要做“雨灯灯”,灯灯有小碗大小,用谷面捏成,共捏十二个,象征着一年十二个月,灯盏的边缘要捏豁口,来区别具体的月份,如一月捏一个豁口,二月捏两个豁口,其余以此类推。灯盏蒸熟后,揭开锅盖,要先看灯盏里积的汽水多少,据此推断该灯盏对应的那个月当年的旱涝情况,作为当年安排种植的依据。

还有的地方过填仓节,家家户户都按人口数,家庭成员的属相,用面捏成相应的本命灯,然后再捏上两条狗,一只鸡、一条鱼,以及盘子、仓官老爷、酒盅、酒壶、银钱、元宝、驮炭的毛驴等,夜晚将这些面灯注油点燃,本命灯放在家中炕上,鸡放在院内,狗放在门口,鱼浮在水缸内,驴放在畜圈内,仓官老爷挂在天窗,其余均留在家里。

填仓节体现了普通老百姓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祈盼,它有什么由来?在民间有多种传说。

一说是纪念无名仓官。相传在古时,北方连年干旱,农民颗粒无收,饿殍遍野,看守朝廷粮仓的官员,于心不忍在正月二十五这天,毅然打开粮仓放粮救济百姓,事后这位仓官知道自己触犯了王法,于是放火烧了粮仓,并自焚于火中。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好心的无名仓官,每到这一天,就用细炊灰在院内外打囤填仓,以示对仓官的怀念,也祈盼新年有好的收成。这样,填仓节的习俗就世代流传了下来。

另一说是纪念淳于衍,淳于衍是西汉时大臣,曾做过粮仓官,他为人正直,但是遭人陷害,被判死刑,投入狱中,后经女儿上诉而赦免,后人为了纪念他,把正月二十五日定为填仓节。

西汉名将战神韩信也与填仓节有关,据清韶公的《燕京旧俗志》记载:“相传仓神为西汉开国元勋韩信,俗称之曰韩王爷。”

仓神又称廒神、苍王、仓官,最早的仓神是天上的仓星,后来慢慢的被人格化,因韩信在历史上知名度比较高,他曾做过管粮的小官,功高盖世,却惨遭杀害,后人出于对他的悲惨遭遇的同情,而把他奉为仓神和粮行的祖师爷。

以前,许多地方都建有仓神庙,在北京朝阳门的兴平仓就建有仓神庙,现在北京的东岳庙仓神殿里,还供有韩信的神像。

9、满族的填仓节有哪些习俗

蒸制食品

介休用糕面捏成元宝、包袱、锅、鸡、狗等各种形状的灯盏,盛满食油,到晚上点燃放置室内各处,次日吃油炸或油煎食品,祝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和顺、榆社蒸谷面团。祁县是家家户户蒸一种包有豆、枣或糖馅的口袋状面食。左权是蒸制一种叫“仓谷连”的面食埋入粮囤内。

昔阳县是用黄米面蒸成五谷(谷穗、高粱穗、玉茭、瓜果等)、碾、磨等形状食品,并要蒸一个人形仓官。平遥县是用白面包红糖蒸成口袋状或元宝状的面饼,俗称“布袋袋”。蒸制食品方法不同,目的一致,都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粮食满囤,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打扫院落

祁县等县在天仓节这一天,要用笤帚打扫院落墙壁,扫除昆虫以防虫害,并烧纸焚香祭奠,以消灾除难,祈祷丰收和人财兴旺。

禁止外借

天仓节这一天,各家各户均不向别人家借东西,即使有人来家里借东西也必须拒绝,在民间已成为古老的习俗。讲究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旧俗农民卖粮,忌在此日。粮店收购粮食却喜欢在此日。是日,粮店要摆酒设宴,对前来卖粮者热情款待。

10、每年的正月初十有什么讲究 大年初十的习俗有哪些

正日初十,民间认为是“地日”。传说这天也是石头生日,还有挂花灯等习俗。初十这天挂起的花灯叫做“添丁灯”。添丁灯的叫法,源自粤语的发音中“灯”和“丁”相近,“添灯”寓意着“添丁”。

正月初十其实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叫“石头节”,又称“石不动”,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十”与“石”发音相同,所以祖先就把这一天定为祭拜石头的日子。人们的生活生产离不开石头,尤其是古代,石碾、石磨、石臼、石磙等石器都是人们居家生活必备的。

正月初十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传说,被称为“老鼠娶亲日”。这一日,许多地方要在屋隅、墙角及水瓮里点灯、焚香、敬纸,对老鼠娶亲志贺。有些地区,习惯用谷面作蒸食,称为“十子团”。夜晚时,放置于墙角土穴等处供老鼠吃。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