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作文徐州的风俗

作文徐州的风俗

发布时间: 2022-11-09 23:34:31

1、特别的家乡风俗初二作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特别的家乡风俗初二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特别的家乡风俗初二作文1

在我的老家徐州,过年的风俗还真是不少。挂红灯笼,包水饺,舞龙狮,放鞭炮……人们忙前忙后,接春纳福,忙得不亦乐乎。其中独具特色的就是写春联。

徐州的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书法非常热爱和重视。村居委会规定:每家每户都要买红纸,自己写对联,然后全村进行比赛,评出一、二、三等奖。书法是我的强项,我想大展身手,就自告奋勇写春联。妈妈在一旁小声说道:“你不要小瞧村子里的人啊,这可是群英荟萃、卧虎藏龙的地方。”我听了妈妈的话,好奇心很快就被激发了,我想看看我的书法水平能在村子里排到第几名。

大年三十的早上,我们把笔墨纸砚摆放整齐,我按住纸,提起笔,蘸点墨,开始写第一个字“五”。“横”轻落笔,到三分之二处,按压毛笔,最后收笔。笔断意连,连到下面的“横折”,在折笔处立锋换面,保持中锋竖下来。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毫端,毛笔走到哪儿,我的眼睛就跟到哪儿。“五”这个字很快就写好了。我抬起头,大家都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这是对我的鼓励和肯定。我又饱蘸墨水,一鼓作气写完上联“五湖四海皆春色”,下联“万水千山尽朝晖”。横批“万象更新”中的“新”比较难写,我认真琢磨着它的字形、笔画。左边高,右边低,左边窄,右边宽,回想老师上课讲的注意点,然后一气呵成,上联、下联、横批的书写都是那么完美流畅。大家看了我写的春联,不禁啧啧赞叹:“这幅春联如同行云流水,真是妙笔生花呀!”我听了大家的夸奖,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

评选的时间到了。评委们你一言我一语,认真对比,名次很快就出来了。第二名,我是第二名!我开心地合不拢嘴,望着第一名的春联,暗下决心,有朝一日我一定要超过他。

写春联的比赛不仅是家乡过年的风俗,也是家乡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一代代接班人把毛笔拿起来,使过年的味道更加浓郁,也让中国的书法艺术发扬光大。

特别的家乡风俗初二作文2

在刚刚过完的新年中,我的家乡有很多风俗,如:穿红衣服,贴春联,包饺子……不过我最喜欢放鞭炮,下面我就来讲一讲我到底是如何放鞭炮的吧!

小年那天中午,我和爸爸在家乡的大街上买了许多鞭炮,如:转碟、大地红、飞车……但我觉得最好玩的是大地红、魔术弹和飞天火箭。一直到除夕前一天,我都会偶尔出去放鞭炮。等到除夕晚上只剩了大地红、魔术弹和飞天火箭了。下面我来讲讲除夕晚上我放鞭炮的故事吧!

那天晚上,月亮被云彩挡住了,风也很小,正是放鞭炮的好时机。我和爸爸拿着鞭炮走到了广场,准备开始放鞭炮。我们第一个放的是飞天火箭,爸爸把它插入雪堆,然后拿打火机把它的引火线点燃,只见它不停地向地面喷火花,突然猛的一喷,“嗖”地一声飞得足有10米高,还喷出一大串火花,好看极了!放完飞天火箭后,我们又放了魔术弹。放它的方法和飞天火箭一样,只见它“砰”的一声向上喷出一串火花,足有15米高!而且一次喷的是绿色的火花,一次是红色的火花,我数了数,居然一共喷了30下!

爸爸一边看放鞭炮,一边讲道:“其实放鞭炮的由来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一只怪物叫‘年’,它每年的除夕都来吃人!有一年一个老人在除夕的晚上等‘年’来了以后,那个老人放鞭炮把‘年’吓跑了,从此‘年’便不敢来了。”我算了算,这是我第7次听别人说这个传说了!

听完以后我改放了大地红,因为它的引火线很短,所以差一点炸到我!后来我发现可以先用打火机点燃一根小树枝的尾端,再点燃引火线。所以,做任何事只有用正确的方法和好的技巧,才能把事情做好。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重要、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放鞭炮是它的风俗,可以烘托节日氛围,但是随着空气质量越来越差,应该减少放鞭炮,从我做起,让我们的家乡每天都拥有蓝天!

特别的家乡风俗初二作文3

我的家乡贵州贵阳有一项风俗,每年春节初二上山去拾柴,回到家以后再吃一顿热腾腾的酸汤火锅。

我还记得20xx年春节,我和爸爸妈妈初二一大早就去黔灵山公园拾柴,那一天天气晴朗、阳光普照。我们到公园门口时,售票处已经人头攒动、车水马龙,进到公园里面更是人山人海,湖边、山坡、山顶到处都是人流,满山的树丛中都看得到人的身影。公园里到处听得见杜鹃鸟、布谷鸟、喜鹊叽叽喳喳的叫声,就好像在演奏一支交响乐;看得见黄色的迎春花、粉红的樱花、纯白的玉兰花尽情地开放,还散发出一些沁人心脾的清香,使人恨不得凑进了狠狠地闻一两下。人们三五成群,在赏花、跳舞、唱歌、演奏、登山,最重要的是在山里面拾柴。因为柴火的柴跟财运的财谐音,所以人们把上山拾柴就当成是上山拾“财”,回家再拿红布把它包起来,就寓意着来年会发财。我们随着人流逛了大半个公园,然后也捡了几根柴回家了。

回家以后,我们在家里吃了一顿酸汤火锅。在锅里烧开水后,倒入用西红柿熬成的底料,再根据个人的口味加入配菜。酸汤颜色鲜红,寓意着来年的生活红红火火、热气腾腾。酸汤并不辣,反而酸酸甜甜的,只要一凑近,这酸汤浓郁的香气,就会从锅中倾泻而出,闯到鼻孔中,让人沉醉在这香气中。这酸汤里煮出来的东西,也被这酸汤的酸甜给“渲染”了,在自己的本味中掺杂着酸汤的气味,使得整个酸汤火锅更加开胃可口。

拾柴和酸汤带给了人们许多的好运,所以这项风俗很受人们的欢迎,只可惜今年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人们不便出门,公园也关闭,无法上山拾柴了,我多么希望这场疫情赶快过去,人们可以继续在阳光下的公园中享受美好生活。

特别的家乡风俗初二作文4

“咚咚锵,咚咚锵,财神爷来咯……”两只桨在“海浪”里翻腾,两条腿快速的前后翻飞……这,就是我美丽家乡的习俗——划旱船。

划旱船,顾名思义,就是在陆地上划船,“旱船”是依照船的轮廓而制成的木架子,然后在木架的周围围上蓝色布帘,画上白白的波浪,仿佛小船在大海里乘风破浪。通常是一位姑娘,从旱船底下的洞钻进去,手扶着船迈着碎步往前走。当然,每条“旱船”旁边都有一位右手摇蒲扇,左手扶桨的“艄公”,他一手比画着蒲扇,一手摇着桨,同时两人高声的唱着戏,一艘快乐的“旱船”就出发啦!

新年喜庆的“划旱船”活动开始了,整条街上挤满了围观的乡亲,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好不热闹!突然,乡亲们都不约而同朝着一个方向张望——“旱船”划过来啦!

一个身穿红袍、面容姣好的.姑娘站在“旱船”中,迈着欢快的碎步往前走,跟在她身后的艄公,一边使劲地舞着蒲扇往旱船帘子上扇风,一面划动着桨,旱船摇摇摆摆,犹如在大海上航行,惟妙惟肖!

这时,只见那艄公扯开嗓子高声唱戏:“今年风调雨顺,哟……哟……”看热闹的乡亲们和着艄公身后的乐团一起应声:“哟……哟……”同时锣鼓恰到好处地敲了起来:“咚咚锵!咚咚锵!”所有的声音交融在一起,非但不会让人感到杂乱,反而是那么和谐。那么铿锵有力!别有一番韵味。

忽然,艄公将蒲扇别在腰间,一手扶船,一手加大力度划桨,原来这是遇上“惊涛骇浪”了!“财神爷来咯,哟!哟!”艄公又一次嘹亮地唱了起来,乡亲们高亢的声音一唱一和:“哟……哟……”这不仅是家乡传统的习俗,更是人们在祈福,盼望着今年大丰收,风调雨顺。

“财神爷来哟……”随着旱船摇摇晃晃的远去,声音也渐渐散去,夕阳西下,小镇慢慢恢复宁静,但方才那高亢、激昂的歌声始终萦绕在乡亲们心中,陪伴他们开始新的一年……

特别的家乡风俗初二作文5

做事情做的疲劳的中年人,喜欢吃优雅的下午茶的中年人,工作一天回来的中年人,一提起安吉的白茶,谁不是立刻想到一杯碧绿、清澈的白茶水,还有那淡淡的白茶香。

每年的3月25日至清明节左右,是最热闹的时候。这几天,远在外地的亲人都会赶回安吉采茶叶。凌晨五点,天还蒙蒙亮,正是人们睡觉的时候,但在这儿,家家户户都已经起床了。清幽的小路上时不时会闪过许多人影。他们无一例外,都是要去茶山上采茶的。

我们这里的茶山,特别多。每家每户都能分到一块“领地”。那些茶叶,全市淡绿色的。一些嫩绿的小芽在茶树的脚边生长,仿佛在寻求茶树的庇护。所有人都眼疾手快的采摘着,只剩下我们在旁边玩耍了。

烘制茶叶可费时间和力气了,要准备上一个大的工具(茶扁),再把大家辛苦摘来的茶叶撒在上面,晾干后才能送上机器烘炒。炒好的茶叶要先挑渣,就是挑出那些有残缺的茶叶。刚刚炒好,大人们就如火如荼的干起来了。硕大的茶扁里的茶叶被分成了好几堆,大家的两只手是一刻也不得闲,总是一大把一大把地抓,两只眼睛更是不会停下,抓来多少检查多少。茶叶就像落花流水般往下掉。这边好的那边坏的居然不会走错门。

我把包装袋打开,弟弟塞入防潮剂,小姨和叔叔往袋子里装挑好的茶叶,妈妈给茶叶称重,外婆用工具把包装的口子封上——大功告成了。然后包装好的茶叶就会有三个命运:一个是被我们卖掉,一个是拿出去送人,最后一个是自己喝了。咦,爷爷呢?原来是被我们遗忘在了一旁,正闷闷不乐地喝着茶呢!

拿点白茶泡上,你就会看到一杯碧绿、清澈的茶水在你面前,还能闻到淡淡的清香。喝下去沁人心脾,白茶是提神醒脑、清凉解渴的饮品。

白茶,和我们,和安吉联系在一起,白茶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2、徐州民风民俗作文

给你提供一些徐州民风民俗的资料吧。
徐州比较有名的就是伏羊节啊,这是属于徐州人自己的节日。
徐州伏羊节是于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开始,持续一个月。按农历的节气推算,“夏至”后第三个庚(一庚九天)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三伏”,即“末伏”。在这一个月里,徐州的人们集中在各个酒店,饭庄以及专门的羊肉馆,烧烤摊,吃羊肉,喝羊肉汤,故曰吃伏羊。
吃伏羊的作用
众所周知,吃羊肉,喝羊肉汤就是“发汗”的。冬日里吃着热腾腾的羊肉是再好不过的美食,徐州人偏要反其道而行,在一年中最热的伏天吃加了很多辣椒的红油羊肉,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的人民百姓自古流传下来的精神。
徐州的住宅风俗:
一、四合房
徐州传统上讲究住“四合房”,即东、西、南、北屋俱全,围成一个院子。门朝南的北屋为主房(又名“堂屋”),一条甬道便从主屋门穿过南屋正中。习俗上,条件好的,院内铺满石板,稍次则从各房门连到院门口,仅铺在甬道上,甬道两旁种些花草。富裕人家,屋内用方砖铺地.主房正中供神像。没有宗祠的,把祖宗神龛供在偏房内。主房内八仙桌、太师椅、条几、春凳俱全。卧室内窗明几净,箱、箧、柜、橱罗列,床帐被褥铺摆整齐。书房内设文房四宝。客厅里放置古玩、悬挂字画。
二、大杂院
一般城市居民,多是数家同住一大院内。一家人或二代,或三四代同堂(l-3间不等)居室一般无内外区别。炊具、炉灶也在屋内。
上述房屋式样一般无大差别,仅从规模大小,用料优劣来区分。上等房屋,以石条为基础,青砖砌墙,顶梁、木桁条、椽子等均用上等木料,屋顶覆小瓦。次一些的,屋墙外砖、内坯,俗称“里生外熟”,房顶瓦背上,用泥灰塞缝,俗称“翻瓦脊”。50年代以来,上述房屋均从青色小瓦改成青或红色大瓦。
三、草屋、棚
解放前,徐州城乡草屋很多,泥土墙,上漫红草、麦秸或小芦苇.除草屋外,另有居住条件更差的草棚、石灰棚,均极低矮,是用篱笆外漫泥土作墙而搭成,草棚、灰棚大多集中在徐州北关、东关及故黄河两岸,居民大都是家无隔夜粮的苦力小贩等。每逢炎夏雨季,这些聚居处臭气熏人,时疫多从这些地方引发。1949年后,草棚均被拆除。至60年代中期,草屋也终于绝迹。但乡村则是在1978年以后才开始这种变化。
四、公馆大院
官贵人家,居住名称为公馆或大院,前面冠以姓氏称呼,如李(家)公馆,徐(家)大院等。公馆或大院的样式,多为三进院落,更讲究的如李二柱公馆,纵横各三进院落。
大院的每所院落都有主房。主房比其它房间高大,由房主居住,有3间(室)或5间(室)两种。讲究的要修走廊。如不修走廊,便在左右依墙砌台,覆上条石,高与人腰齐,俗称为“扶手石”。3间(室)一明两暗(左右两间为暗),5间室则敞3间,故俗称“明三暗五”。主房左右为配房,由儿、媳居住。另有客厅、书房、储藏室等。有花园的人家,多将花园座落在院后,并设后门与花园相通。三进院落中,头门如果用“铁壳门楼”,门口必设置石鼓、闸板。门洞房内多住佣仆。厨房设在院内左侧,厕所在院内右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馆、大院逐渐成为多家杂院。
五、住宅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六七十年代以后,城镇居民住宅楼渐渐兴起,均为公建房,但大多为简易楼,二三层高,且多家合用厨房和卫生间。70年代以来,住宅楼群叠起,多五六层高,每房自成体系,或一室、或二室、或三四室,均有厅房、厨房、卫生间。在居民聚居的小街巷内,因住房紧张,很多房屋被居民自己改造成二层楼(或新盖简易二层楼)。

3、风俗长篇作文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最高统治者不仅要亲自过问风俗民情,还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风民俗,在制定国策时以它作为重要参照,并由史官载入史册,为后世的治国理政留下治理风俗的经验。下面是风俗长篇作文,请参考。

风俗长篇作文

民俗,本是些不经意的习惯罢了,当大家这已不是个人的偶然行为时,它也就有了文化的意味。

徐州是那样的古老,“自古彭城列九州”,经六千年文明的陶铸,乡风民俗中自然会有几分古朴与厚重。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办,徐州素有南国屏障、北国锁阴、五省通衢之称;南来北往,东游西荡的商贾僧侣、迁客骚人,或云集、或羁留,难免会留下些许印迹。一层层积淀下来,融入乡风民俗之中,如此又构成了徐州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风貌。

当我们走在大墩子古文化遗址,随意捡起一枚陶片,如同捡起一个美丽的传说。把它们串起来便是一部向我们走来的史传。现今徐州人使用的土陶器上,依然可见那史传中特有的纹路和色彩。不过,我们已将其归入了民间艺术的`行列。

我们还可以想象,一个村姑拎着这绘满花纹的陶罐去溪边汲水。远远望见劳作于田里的情哥哥,不禁唱起:“妹妹提水到小河,遥望哥哥在山坡,有心上前叫哥哥,又怕哥哥不理我。话难说,情难搁,亮亮嗓子唱首歌……”一不小心,罐儿摔破了,溅湿了姑娘的衣裳,也润泽了一册率意天真的徐州民歌集。

在徐州这方土地上,任意掬起一捧土,你便可以认定它曾被哪匹战马踏过。大大小小二三百场征战。饱经战火的山野间还会响起“牧童拾得旧刀枪”的悠悠歌声。黄水一次次扑来,黄沙一层层掩埋,受灾难太多的徐州人,脉搏里涌动着本能的顽强与抗争精神,汇聚成强悍的民风。

徐州人的重义贵友之风,大概滥觞于“季札挂剑台”的传说。人死信义在,何况活着的血性男儿?说到交友,不能不说到喝酒。无论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聚,还是细酌慢啜、谈笑风生的雅集,总是氤氲着古道热肠。徐州人喝酒爱打“酒官司”,且打起来没完没了,为得是让客人喝好。“喝好”的标志是几分酩酊后的称兄道弟、口无遮拦,否则便是主人失职了。“酒令大于军令”不知何时在这块土地上俨然神圣起来。

刘邦崛起于阡陌,徐州成了帝王之乡,于是徐州人的骨子里刻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狂傲。“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引车卖浆之徒亦不乏“大家风范”。刘三哥当了皇帝后回归故里,不是还要大宴乡亲、醉歌“大风”吗?看人家混的,衣锦还乡,落根归根,总萦绕在那么多游子的乡魂里。

活得艰难,便要想方设法多些“红火”,不然,岂不白活了?四时八节,那是该欢庆的日子,要热热闹闹、红红火火才好。平日里大吃大喝人家会耻笑你不会过日子,节日里冷冷清清、缺这少那,人家便会笑话你日子不过得不红火。

年是大节,入了腊月“草棒成神”,也就开始“办年”了。年货办得越多超好,馍馍蒸得又大又白,要笑开了“花”才好。正月十五是“小年”,蒸面龙蒸面灯蒸菜角、吃元宵,观花灯。二月二、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八月十王、九月九……直至腊八,祭灶,忙忙碌碌又是一年。节日里有种种嬉闹的形式,形式里又隐含着深蕴的情结。过年时,徐州人还会让牲畜们享受一番,“打一千、骂一万,大年早上吃顿饭”,农人要把饺子等美食送给老牛们吃,体现出黄土地上人与老牛的难以割舍的亲情。

婚丧嫁娶是人生之大事,更需要排场,热闹一番。

喜事要“闹”,越闹越喜,闹亲闹喜闹红火。不闹就没了滋味。一个“闹”字道出了徐州民俗文化的主色调。但徐州人闹而不野,有着教养上的分寸和礼数上的讲究。没有狂欢节式的歇斯底里。如徐州人的“闹洞房”,一般都较为文雅,粗俗的做法往往受到指责。这或许是徐州“近齐鲁,尚儒学”的原故吧。徐州地区兴“送房”,众人围坐八仙子,唱起《送房歌》,让新郎新娘喝交杯酒,欢天喜地地目送新人佳偶入洞房。还有许多美好的祝福。如《撒帐歌》:“一把麸(福)子,一把枣(早),明年生个白胖小。”闹得多有文化。

生老病死是人生规律。子孙满堂,寿终正寝的,徐州人叫“喜丧”。扬幡动乐、披麻戴孝的仪式中,确也升扬着一种隆重与庄严的气氛。

4、家乡的风俗作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乡的风俗作文1

中国是一个大国家,由许多许多的城市组成,每一处地方的食物不同,语言不同,习俗更有差异。

每年快到春节,人们都要以各种方式祭奠自己的祖先。我土生土长的徐州有这样一个惯例,把一张张的黄纸折成一个锥形,用线一个一个串起来,还会把一片片金黄色的纸叠成一个个大元宝。最后再成袋成袋的将这两样东西烧给祖先。每到快要上坟的时候,妈妈总是为这事“牺牲”好几天。而在连云港,这一切都不需要费太多的精力了:先买来一沓子黄纸。将黄纸分成二三十张一摞,用底面是一个古代铜钱状的“纸锣子”,像盖章似得把“铜钱”刻在纸上,最后再将这些黄纸分散成扇子状,这些工序完成以后,我们就能带上酒肉饭菜去祭奠祖先了。

春节期间,我们也不能光祭奠祖先,还要热热闹闹的图个吉利呢!

瞧,那高高的、挺挺的,站在寒风里的叫“摇钱树”。顾名思义,就是摇一摇就能掉下钱来。我每次回老家,都会在每家每户的院子里看到这些挺拔的“摇钱树”。爷爷每年都不惜花大价钱买来又高又茂盛的“摇钱树”,希望我们全家都能发大财,行大运。我家乡的习俗十分有趣吧,有空儿,你们也来亲眼看看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2

有的人喜欢春节,有的人喜欢端午节,而我呢,最喜欢春节了。

春节是我最难忘的节日,过春节时有很多的风俗呢,如:大扫除、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拿压岁钱。过年时家家户户要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贴春联时,人们都把表示新年祝福的话贴在门的两边,还会挂上灯笼,到处都是一派喜庆的景象。福字呢,可以正着贴,也可以倒着贴,倒着贴的意思是福到家里来。每年除夕晚上,一家人围坐在同一张桌子上有说有笑地吃着年夜饭,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要到亲戚家拜年,那时小孩子们最高兴了,因为拜完年,小孩子们可以拿到红包呀!

你知道为什么大人要给小孩子红包吗?就是传说从前有一个“年”的怪兽,每次过年的时候它都会出来,摸小孩的头,被摸到的小孩都会发烧,有的病重的小孩都烧成傻瓜了,有一对老人家,他们年纪很大才有孩子,所以他们很爱他们的孩子。有一次,家人用红包包了几枚铜钱给孩子,那个小孩子玩着玩着就睡觉了,他把红包放在了枕头边,“年”看见了,它被吓跑了。后来这个消息传开了,从此每到过年,长辈都会在过年时给晚辈包红包,也叫压岁钱,这样孩子就能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地成长。

我喜欢春节,你们喜欢吗?

家乡的风俗作文3

如果提到饺子,你会想到什么呢?元宝?春节……

可以说饺子的外形基本一致,而馅儿的种类那叫个各式各样,非常丰富。比如:牛肉,羊肉,猪肉,鱼肉之类的,而素馅儿的种类更加丰富,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今年的大年三十儿我和爸爸在家里一起包饺子。在包饺子之前,我们准备了面团,面粉,还有准备要包的馅儿。由于我最喜欢吃牛肉大葱馅儿的,所以我们准备的就是牛肉大葱。

爸爸和了一会面之后,便将面团轻轻的放入一个小盆里,并将保鲜膜撕开,然后封上,听爸爸说这叫作醒面。把盆儿放一边,便叫我剁馅儿,我是剁完牛肉剁大葱。当我全部都做好之后,面正好也醒了。

爸爸将面团放在案板上,将它们切成长条,又将长条切成一对小块。我们两个分工合作,我负责按小块,爸爸负责擀面。

“哎呀,粘手了!”

“笨蛋,不会用面粉啊?”

“哦。”

没一会儿桌子上就摆满了饺子皮,该做最重要的一步了。

“看着!应该左手端着饺子皮,右手拿筷子去加馅儿,然后放饺子皮里,记住别放多了,要不然一会就露馅儿了。”

我机械性的包着饺子。

“开锅啦!”

深夜,两个蘸醋的小碗放在桌边,而盘子中的几个饺子就是爸爸也奈何它不来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4

明天就是春节了,正所谓初一的饺子得三十晚上坐一宿!这马上就得坐一宿了,当然得露一手!

大年三十一大早,老妈就把我从床上拽了起来,我起来一看,大家正在包饺子,我赶忙跑过去想要帮忙,我一过去,老爸就给了我一个硬币,让我将硬币包进饺子里,我兴致勃勃开始了我包饺子的历程。首先我拿了一个饺子皮,用勺子挖了一勺饺子馅放进饺子皮里,两手一捏,一个饺子成型了。大家都说我包的不错,我顿时骄傲了起来。这时,一直在厨房忙活儿的姥姥走出来对我说:“过年时,讲究守岁时包饺子,辞岁时包饺子即到子时也包饺子,此为两年之交,往饺子里面包硬币的意思是招财进宝,有财运的哦!”我立刻兴奋了起来,准备捞一把“财运”!

晚上十二点,饺子下锅了,元宝似的饺子把我馋的口水垂涎欲滴,我们坐到桌上开始吃,都在挑个大的想要吃到硬币,突然,老爸大叫一声,将硬币吐了出来,老爸乐开了花,而我一脸的羡慕与遗憾!这就是我们家春节的风俗,大家在过节吃饺子时,一定要包住财运,抢占先机,千万别被自己老爸吃到“财运”了!我很喜欢这个风俗,希望一直保持下去,也希望财运成真哦!

祝大家新年快乐,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天天开心哦!!!

家乡的风俗作文5

俗话说得好:“千里不一样风,万里不一样俗”。每一个地区都是有不一样的风俗习惯,我国很多传统式节日:新春佳节,中秋佳节,端午,九九重阳节。每一个节日都是会在大家平淡的生活造就一个又一个高潮迭起,最繁华,最庄重的,必是新春佳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百里屠苏。新春佳节来临之时,随处洋溢着浓浓年味儿。到腊月二十三,家家逐渐提前准备年货礼盒,市集上已经是人潮人海。

在春节早晨,家家每一户都门口一片红火,都挂起了红灯笼,家家飞出酒食的香。团圆饭莫过一天中最重要的,大伙儿围坐桌旁,纯手工制作的美味陆续摆上饭桌,大大家一会儿大声说出笑,一会儿相互之间端酒以表明自身对别人的衷心祝愿。吃过团圆饭,小朋友们在院里相互之间玩耍,大大家在屋子里谈笑风生,看春晚,欢笑声源源不断。家家高挂起小灯笼,街上锣鼓喧天。“当!”秒针偏向了十二点,新的一年赶到,烟火相继升上星空,每个人脸部洋溢着笑容,每一户都提前准备祭天,爆竹声,欢声笑语在大地面上很长时间地萦绕着。

红火的新春佳节一过,大家就以全新的外貌迎新年。春节是夕阳,年终最终一道风景,新春佳节也是夜露,新的一年又要开始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6

我的家乡在洛南县一个安静、优美的小村庄。因为远离城市的喧闹,那里的生态环境十分好,空气很清新,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习俗,我十分喜欢那里。

每年快过年时,一到腊月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开始蒸馒头、包包子,都是自我磨的面,味道好极了。最好吃的是一种叫“油馃子”的面食,发好的面,做出特有的造型在油锅里一炸,变得金灿灿、圆滚滚的,像一个个金色的元宝,吃了这个“元宝”来年必须大吉大利。

到了除夕夜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就围着火炉开始包饺子,奶奶就会在饺子里悄悄地放上几枚硬币,那里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来庆祝新一年的开始。吃饺子时大家都在试谁的运气好,奶奶说,吃到硬币的人来年必须有好运。

整个正月,小村庄都是年味十足,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多的数不清。我喜欢那里,这儿的习俗真趣味。

家乡的风俗作文7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譬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一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大家愈来愈近了,而在春节里,自己的风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伙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大家孩子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大家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大家才上床睡觉。年七年级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氛围是不是更浓了呢?随着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爱的一个环节,由于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如何过春节的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8

在我的家乡, 有这么一个规定,在过年的时候,无论是谁,都需要要赶回去跟家人团圆,吃“团圆饭”。

在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围在一张桌子上说说笑笑,那是一幅多么幸福的画卷。在平常,由于各自工作和学习的繁忙,大伙很难聚合在一起。作为孩子,总对每年这种团聚的日子充满了期盼。

在吃“团圆饭”的时候,大家一家人都要互相碰杯,可是大家这些孩子子不会喝酒,这可如何解决呢?哈哈,大伙肯定听说过“以茶代酒”这句话吧,大家小朋友就会用饮料或是茶来代替酒来互相碰杯。大伙相互间的'碰杯,代表着对过去一年的概括;代表着彼此间新年的期待与祝福;代表着家庭的和谐与美满。大伙围在一起谈谈自身今年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计划,将它们与我们的亲人进行共享,并相互鼓励和支持。

“团圆饭”代表着大家生活的团团圆圆,日子的美美满满,祖国大伙庭的和和美美!

家乡的风俗作文9

我的家乡在无锡,那里有山有水风景秀丽,也有着各种传统节日,而我参与最多的是无锡的清明节

每年的四月份春暖花开是无锡最美丽的季节,在那个时候所有的花儿都绽放起来,那些树郁郁葱葱,绿油油的草地上花儿都显得格外美丽。可是往往在这个美丽而又寂静的时候,总会迎来我们那悲伤的节日——清明节。

记得每次清明假期,我家的国外亲戚都会来到上海一起开车到无锡去扫墓,看一下已去世的曾祖父和曾祖母和一些已过世的亲戚。我们会上山去烧香祭拜,我总会见到那些大人都会拿着花,在那儿默默地祈祷。扫完墓后我们还总是会去参观以前曾祖父和曾祖母住的老房子,爷爷奶奶们也会回忆起他们小时候的点点滴滴。每次听着他们的述说,我都会幻想起老人们的童年,让我身临其境仿佛回到了他们的年代。看好老房子后我们会在一起聚餐聊着闲话,每次清明节的聚餐都是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候。总是在这个时候,他们都忘记了刚才的忧伤,都会谈论着各自的将来。

这就是我家乡无锡的清明节,有悲伤、又有欢乐,又有童年的回忆,又有丰盛的美食,这些点点滴滴都构成了我们每次回家乡的常态。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腄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了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是无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

晚上我们全家就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又说又笑的,这一天真的另我难以忘怀!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春节怎么过的呢?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我的家乡在日照。在家乡,新年是一个最为隆重,也是当地大家觉得是非常重要的节日。

腊月的中旬,大家早已把鸡、鸭、鱼、肉、新衣服,爆竹等各种筹备春节的东西筹备好了。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大家需要祭“灶神”。

除夕到来,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穿起新衣,男生们放爆竹,一家人围坐在一块吃团圆饭,一块看联欢晚会。大家一般在12点以前不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中一年级到了,天还没有亮,大家就早早的起来了,放鞭炮,吃水饺,到8—9点之间,小孩们和男性们出去拜年,而女性们则在家接待客人。拜年可以获得红包或一些压岁钱,这使每个小孩都开心的合不拢嘴。

正月初中二年级,初中三年级是大家串门的日子,每个人都领着很多东西,大大小小的包是再平时不过的事,有到亲戚家的,也有到朋友家的。

元宵节来了,新年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大街小巷里处处都挂着彩灯,天中放着各种各样的花炮,五颜六色,漂亮极了!小孩们携带自己心爱的灯笼,在大街上自由自在的玩耍着,笑声回荡在马路上。

新年就如此无声无息的结束了,小孩们愉快的假期也就过完了,大大家也应该去上班了。可是,所有些地方,笑声,喧闹声都依然存在着。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会在我们平静的生活创造一个又一个高潮,最热闹,最隆重的,必是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到来之时,处处洋溢浓浓的年味。到了腊月二十三,家家开始准备年货,集市上已是人山人海。

在春节早上,家家户户门前一片火红,都挂起了大红灯笼,家家飘出酒肉的香。团圆饭莫过于一天中最重要的,大家围坐在桌前,精心制作的佳肴纷纷摆上餐桌,大人们一会儿大声说笑,一会儿互相敬酒以表示自己对他人的由衷祝福。吃过团圆饭,孩子们在院中互相嬉戏,大人们在屋里谈笑,看春晚,欢呼声络绎不绝。家家高挂起灯笼,大街上张灯结彩。“当!”时针指向了十二点,新的一年来到,烟花陆续升上夜空,人人脸上洋溢着笑容,户户准备祭天,鞭炮声,欢笑声在大地上久久地回荡着。

红火的春节一过,人们就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春节是晚霞,岁末最后一道风景,春节更是朝露,新的一年又要开始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冬至大家都不陌生吧,它是冬天中最冷的一天,在这一天我们要吃饺子。

关于冬至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是张仲景医生发明了饺子,在东汉末年著名的医生张仲景发现在下雪的冬天,许多人的耳朵都冻烂了。然后他想出了一个帮助这些人的想法。他要求他的徒弟们在街上建立一个医疗棚,把羊肉加胡椒粉和中药煮熟;切碎包进面团里让人们食用,吃完好后人们的耳朵都被治愈了。从那时起,人们就在冬至吃这种食物并将其命名为饺子。

因此我们才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现在,饺子什么馅的都有,有羊肉馅的,猪肉大葱馅的,香菇馅的以及三鲜馅的……一应俱全。包饺子时,先和面,把面弄成长条,再用刀把它切成一个一个的小剂子,然后用擀面杖把它们擀成一个个小圆片。之后就是弄馅了,把羊肉剁成小肉沫,让羊肉和胡椒粉搅和在一起,再用面皮把馅包住,包好之后,把饺子一个一个放进锅,等一会儿就能吃了。再弄点酱料,把醋和辣椒和在一起就行了。把饺子蘸上醋放进嘴里,这味道那叫一个美啊,我能吃下整整两盘呢。

这就是冬至,一个充满特色的节日!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候家。”古诗《寒食》就是写寒食节的。

寒食节在这一天内家家户户都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这一传统还有一个故事呢。据说;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谈君”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是中国民间第一大忌日,寒食节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我的家乡到了寒食节,整天都不能生火,大人们都会带上家里的小辈们去忌拜先辈们,;有的人在买一些冷食,还有的人会三五人围在一起听中间的人讲故事……热闹及了。这就是我家乡的寒食节,热闹的寒食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我的家乡是漯河,在漯河最大的节日是12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在之前,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悉尼的成道之日也在12月初八,一此腊八节也是佛教徒的日子,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节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1000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节这一天,无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盛行。在民间,家家户户都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圆在一起食用,赠送自己的亲朋好友。

腊八粥是由各种豆类和干果熬制而成的,丰富又营养。

刚才,腊月28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宝石,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

我和妈妈一起熬过腊八粥,熬出来的腊八粥可口诱人,甜美香醇。

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腊八粥美容,腊八蒜保健,你喜欢吗?

5、更准确的徐州的风俗

徐州民俗概说 徐州是那样的古老,“自古彭城列九州”,经六千年文明的陶铸,乡风民俗中自然会有几分古朴与厚重。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办,徐州素有南国屏障、北国锁阴、五省通衢之称;南来北往,东游西荡的商贾僧侣、迁客骚人,或云集、或羁留,难免会留下些许印迹。一层层积淀下来,融入乡风民俗之中,如此又构成了徐州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风貌。
婚 嫁 篇
择吉
男婚女嫁是人生大事,关系到家族兴旺、子嗣延续……所以不能草率行事。三媒六证、纳彩行聘、换帖传柬等必不可少,迎娶完婚也要选择“黄道吉日”。俗话说:“看个好日子”,也就是“择吉”。
旧俗一般由男方选择两个吉日,一个在上半月;一个在下半月,供女方挑选。有些地区还注重属相,民谚有:“正、七迎鸡兔;二、八虎和猴;三、九蛇和猪;四、十龙和狗;牛羊五、十一;六、腊马和鼠。”但一般都是在阴历的双月双日,如每月二、四、六、十等日,其中占“六”比较多,取“六六大顺”之说。农村里得避开农忙时节,那时“黄金铺地,老少弯腰”,大家都“抽不出手”来。城里一般都喜欢选假日或双日的星期天等。
按照过去“老门旧家”,传期得通过书面形式进行,专派一人挎着红包袱,裹着个“拜盒”,内装婚书、艾条、麦麸子等吉祥物。婚书上得写明:何时为“行嫁利日”,上下车轿面向何方迎喜神,冠戴面向何方迎贵神,坐帐面向何方迎福神。还要写些祝福语。如“天地氤氲”、“咸恒庆会”、“长命富贵”、“金玉满堂”等。现在只是双方先定好,男方通知媒从、女方就成。婚期临近了,得通知亲戚朋友,请他们届时光临,此谓“叫客”。城里多用请柬,农村一般口传。近亲一般都早到,一图热闹,二给打个帮手,当舅当姨母的更是理所当然。
于是乎,“铺新床、迎新娘、全家老少喜洋洋”,男方开即新房的布置。“铺新床”相当重要一定得由两位或四位“全福太太”承担重任。全福者须是原配夫妻、儿女双全。先填枕、套被。填枕有《填枕头歌》:“一顿吃饭不再饿,红罗帐里去上宿;花言巧语多听些,不向人前学是非。”还有《套被歌》:“一把栗子一把枣,大的领着小的跑;一把花生一把钱,大的领小的玩。”铺床时要在四角放些莲子、花生、红枣、桂园、白果等,以示“早立子、花着生(有男有女),连生贵子”。
为了预示。早生贵子,婚礼前夜,要请一未成年,父母双全的童男,陪伴新郎过夜,称作“滚新床”。大喜之日还得由他充当“压轿郎”。

嫁 妆
嫁妆”旧称“妆奁”,原指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唐宋以后,则泛指女子所有的陪嫁品。徐州陪送嫁妆的俗规有十多种。有整枝子、半枝子、巧十三、大八件、中八件、小八件、六件、四件、灯盆两种及软包袱等等。所谓整枝子、半枝子在古时徐州地区只有挂有皇帝恩准的“双千顷”牌或“千顷”牌的大户人家才能陪得起。嫁妆配备有土地、奴婢、车马、服装、箱柜、桌椅、古玩等。陪送土地的多少,以放在桌上亮相的“土基”(形如砖坯)为标记,每块土基代表一百亩。双数称著“整枝子”,单数叫著“半枝子”。清徐州籍翰林院学士崔焘曾感叹曰:“百年所积,能嫁几女?幸得一见,后世难效。”这是封建社会达官贵人奢侈铺张的见证。
“六件”原状指配有大立柜、双门橱、八仙桌、长条几、梳妆台、太师椅双数、春凳双数等。大中之会在于家具的档次,而小八件为大柜、小橱、地八仙(矮八仙桌)、马杌子、木箱、茶几、桌椅等。大件超过八件统称“巧十三”,这是民间最高档次的。家具款式历代有所不同,还有地方的特点。如邳县农村不定期有尿罐子、针筐子、洗脸盒和灯盏等,且家境再贫寒也不可缺,往东南一带还有陪 的,都有黄布包好(请专人背着尾随送嫁妆队伍前往),内盛有一把红漆筷子,叫著“百子桶”,象征“快生贵子”。以上这些都是父母给女儿的,女儿一般是无法过问的。现在不同了,不仅要过问,有些甚至不达目的不进婆家门。不光女家要陪嫁,男家也要准备好几大件。六七十年代要“三转一响”,指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八十年代要彩电、冰箱、洗衣机;九十年代开始要电话、空调、摄像机;还有直接要钱的,自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准备好的嫁妆,都要在婚期前一至三天内,由女方请人护送到男家,一般多在上午。妆奁上须有红纸剪成的红双喜字及鸳鸯、蝴蝶等花样作为喜庆标记;柜橱内装有“喜果”和红纸包的挂面等物,以示吉祥。无论车载人抬,所有嫁妆都得公开亮相,广而告之,扩大影响。护送者中须有一名指导婚仪的“新干娘”专门调度,此妇必须是有公婆、儿女双全的“全乎人”。快到男方家门时要鸣鞭通报,男方闻讯出迎,设宴款待。妆奁进房,新干娘要请示婆婆如何放置,然后将钥匙交给婆婆执掌。其姑嫂叔侄便翻箱倒柜,并对其评头论足一番。此叫作:“不翻不发”。迎娶
旧时婚礼的前一天,男方须备好花轿。轿分三式:最高为“八人轿”,俗称“官轿” ;其次为“四人轿”,轿围为彩色,顶置麒麟送子,四周饰民间戏曲人物等;“二人抬”被称作小轿。同时还要雇好“执事”、鼓乐班子。徐州把全付执事称作“大五堂”,配有两套鼓乐;选用其一,称作“小五堂”。另外古时纳妆、填房的排场、用轿不能超过原配,只有原配夫人以“明媒正娶,八抬大轿”为荣,以示正位。
接下来就得“过嫁妆”,这也是头一天的事(也有喜日那天嫁妆头里走,车轿跟后头)。新郎要去祭拜祖宗,告诉先人本家族香火将能延续下去,以示告慰先灵。与此同时新娘则开始“饥嫁”,因为大喜之日,礼仪繁杂,新娘的行动极不方便。头两天就得少吃少喝,只吃点鸡蛋、栗子之类的食品。嫁日头天则不吃不喝,以避免嫁日“方便”,让人耻笑。这风俗现在除农村少数地方还有,城市里已免了。
喜日清晨,早早发轿,新郎“披红”带轿前往女家迎娶。花轿不空发,必有童男“压轿”,并怀抱红公鸡。“压轿娘”返回时得同时带上女方准备的花母鸡,这对鸡并称“长命鸡”,被视为新人的“吉人”,至老不能宰杀。迎亲花轿不能从原路返回,据说不能让新娘子走回头路。
大喜之日,新娘也应尽早梳妆打扮,并要绞脸。民间称姑娘为“毛脸”,称媳妇为“光脸”。新娘得“全乎人”绞脸,谷称“初脸”,由娘家嫂子或姐妹承担,一般要绞三下,俗称“三把脸”。绞完用两个红鸡蛋在脸下滚,还唱道:“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唱喜酒,明年把‘喜’见。而正式“开脸”仪式要等到了婆家,由婆婆开脸。
花轿临近,女家放鞭炮欢迎。嫁女便换上随轿带来的“上轿红”,顶着“蒙面红”,开始“哭嫁”。“哭嫁”的泪花是“珍珠”,是撒给娘家的“金豆子”,也表示感激父母美育之恩和对全家的留恋之情,以及对“前途未卜”的忧戚之感。
新娘上轿的仪式各异,东南乡由新娘兄弟或舅、叔背上轿;西北乡是让新娘穿着史长的鞋子跨上轿;城里则时兴由两名“陪嫁嬷嬷”搀扶推送上轿;如今变成由未婚“伴娘”护送上轿的习俗,总之是表示并非新娘自己想走,更不是“私奔”。上轿前得拜辞祖先,叩谢父母,然后在三遍催轿乐曲中头顶红盖头入轿坐定。请“全福太太”用红线封轿门,由新娘父母发令,方可抬轿启程。
日当中午,花轿将至男家,以三声鞭炮通报,男家放鞭相迎。临门,先有两位兄嫂拿一个用柴禾捆成的火把,迅速围绕花轿插转一圈,称为“燎轿”,并唱道:“老嫂燎轿,天神知道;火把一照,邪气跑掉。”以此除去沿途所沾邪气(也有下轿后跨“火盆”一俗)。燎轿毕,由一至八对小姑娘隔着轿门给新娘“添妆”,象征除去了沿途灰尘。此时,吹奏《梳妆台》、《百鸟朝凤》等曲牌。然后由新郎兄嫂或叔婶领着新郎在轿前三次长揖,恭请新娘下轿。礼毕,由“全福太太”开轿门,由大姑、小姑相扶出来,还叫道:“要想发,大姑拉;要想有,小姑扭。”这时,新郎家大门紧闭,新娘上前“叫喜门”,并喊道:“娘,开门!”此俗称“改口”。婆婆在门内问“来家是否听话?”等问题,新娘得一一回答,使婆婆满意方可开门放行,俗称“开喜门”。进门后,由迎新夫妇搀送一室小憩,待到“吉时”再拜堂成亲。
自新娘出轿,至入洞房,都有专人手持执盘,内入麦麸和喜果,向新人身上撒落,俗称“撒帐”、“迎面麸”,同时唱着《撒帐歌》:“新人进门前,福寿两双全;吉星高照起,荣华千万年”,以示祝福。此俗在汉时就有多子多福之意。
喜果有:红枣、栗子、花生等。红枣取“早生”意。枣树多果,又象征多子。栗子即“立子”,与红枣一起寄寓“早立子”。俗谚有:“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花生寓意男女双全。麦麸子,取谐音“福子”。生个儿子有福气。也有撒“五子”----松子、瓜子、莲子、白果子、枣子(或是五谷杂粮)代替的,希望“五子登科”、“儿女满堂多得福”。
“吉时”时,喜乐起。新娘、新郎披红戴花,共牵一条系有红花的红绸,由伴娘、伴郎搀扶,踏着红毡进入大堂,举行“大礼”,女左男右,徐州习俗“女人占上首,只有这一次。”乐止,司仪诵唱“香烟缥缈,灯烛煌煌,新郎新娘,齐登华堂”,新人立刻就位。司仪再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新婚夫妻随声叩拜。随着司仪一声“送入洞房”,新郎牵着红绸将新娘引入洞房。喝罢交杯酒,新娘更换时令红衣裙,由姑嫂代婆婆开脸、修眉、梳少妇妆。闹洞房 回门
待到喜宴过去,亲戚朋友便簇拥到新房,开始“闹洞房”。新婚“不闹不发,越闹越发”似乎由来以久。徐州有“新婚三日无大小”之说,在此期间,男女老幼可汇聚新房尽情“取闹”。其形式和内容都是闹者随时发明而来,如现在流行的咬糖、啃苹果、点烟、脱“锈鞋”等。想尽花样让新人当众表演,以逗乐取笑。这其中也有出格不文明的闹房。
新婚三天,新房内灯烛不能灭,谓之“长命灯”。若是红烛,又称作“花烛”。婚礼第三天,新郎陪伴新娘拜谒本族长辈,谓之“分大小”。现在都把时间提到“拜堂”之后进行。受拜礼的长者要给见面礼,谓之“磕头钱”。礼毕,请来宾入座“吃大席”。
新婚三天后,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三天回门”并带礼品两样:两只大寿桃,二斤糖糕。送给父母,祝他们长寿、甜蜜、幸福。娘家对新姑爷头次临门,看得很重,必上席相待,请有声望的人物陪酒,左临右舍也来闹一阵,气氛不亚于“闹新房”。
至于新娘在娘家住几天,说法不一,有“叫二还三”之说,就是出嫁后第二天接回娘家,第三天返回婆家。又有“叫六住九”,即婚后第六天回门,住九天返回。现在一般都是小两口共同商定日期。
从娘家返回,也要带些礼物。鞋子,寓示夫妻和谐。过去都是新娘亲自做,以显示新媳妇针线活功夫。现改为娘给闰女买好,婆家每人一双。也有只给丈夫一人的。白菜,取“白头偕老”之意。此时叔侄们口里就称好作“新嫂子”或“新婶子”了。
从娘家回来,新娘子生活便告结束了。
生 育 篇
祈 子
喜结良缘、洞房花烛,那是人生中的大喜事,吃喜酒、“闹喜”、闹洞房是不可少的。徐州人在闹洞房时,往往会发现,新婚床上丝绸花被的四角及枕头里放有红枣、栗子、莲子、花生等物,这是什么意思呢? 红枣,除表示喜事红火外,还含有早生贵子之意。枣子即“早子” ,早得孩子。栗子即“立子”,“莲子”即“连生贵子”,花生则寓意不但生男,还要生女,叫“儿女双全”,都是祈愿生儿育女的。花生还有个名字叫长生果,那就是祝愿长命百岁,子孙满堂,生生不息,子孙万代了。
婚后数年不育,便要祈子了。有如下几种习俗:
口彩。婆婆或丈夫煮个“溏心鸡蛋”(外熟里生,蛋黄溏心)给不孕的媳妇吃,有意识地问好这鸡蛋生不生?她会意地脱口而出:“生、生……”一语双关。以为这“口彩”中了,孩子就会胡了。
晒被 说是晒被。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还是“求子心切”。大年初一,爆竹噼录剥,不等太阳露红,婆婆和儿媳便扯出棉被,口中念念有词:“晒晒被,生个蛋(男);晒晒后里生个子女。”太阳未出来,昨晒呢?大年下讨个“口吉”罢了/拴娃娃 这是要到寺庙、道观、子孙堂、奶奶庙及某些相传可以赐子的地方(如神石、神树处)去办的事情。因大都是偷偷地进行,暗地里流传,所以形式多样,也是“心诚则灵”吧。一般都由婆婆(或别的至亲妇人)前去,烧香祷告,磕头许愿,施舍钱物,然后用一根红丝绳,拴住桌腿或树根,一边拴,一边念叨:“小(男孩)来,上家来”,“小来,家来”。如此这般祷告、许愿比,要在拴押物的旁边,取一点泥土、石头、木棍儿等物会以象征“娃娃”,用布裹了,红丝绳扎了,带回家去,放到媳妇床上,用棉被棉褥盖好。媳妇睡觉时摸一把,也应了几分意。有求子心切的,搂着睡去,梦中也就真有了孩子似人。也有拴到泥捏的“娃娃”,用意也都一样。寺庙中的观音殿里有送子观音,道观中的碧霞元君殿有三霄娘娘(又叫泰山奶奶),都是专司生男育女之事的,风俗与宗教难分难离,就有了说不完的话题。
搂砖 这是徐州一部分地区的风俗。即在农历三月三、七月七这两天,天未大亮之前,当婆婆的手中拿着耙子,趁无人看见时在村街上搂来搂去,直到搂到一块砖头,喜滋滋揣回家去,那就意味着要添一个男孩了。
生育的神圣与神秘,多子多福封建思想的影响及人们的愚昧无知,使祈子的风俗产生并流行,随着社会文明的演进,移风易俗已成新风尚,留在民俗文化中的只是历史的印迹罢了。
送粥米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经过妊娠的揣摸、企盼与临产的阵痛,呱呱坠地的新生儿为父母及家人带来欣喜与希望。“大喜”、“小喜”(生男为大喜,生女为小喜)之说反映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但一个“喜”字便可见心情了。怀孕叫“有喜”,生了孩子叫“得喜”,去告诉亲友叫“报喜”。
把煮熟的鸡蛋染成红色,叫“喜鸡蛋”。拿到“喜鸡蛋”的亲友,要备上红糖、挂面、油炸馓子、米花、童衣、花布等物去贺喜了。
首先要去“报喜”的是产妇的娘家。姥姥盼外孙的心情不比奶奶差,“催生糖、“催生鸡蛋”是早已送过了的。虽不可断定生的时辰,但心里也可算出八九不离十,单等“报喜”的来到,娘家就张罗着去送“粥米”。
送粥米,是娘家的大事,婶子大娘,亲亲邻邻凡有过来往的总要送上一些米面、鸡蛋、红糖、新衣等物。到指定的日子那天,娘家哥哥将“粥米”担了送去。随同前往的人员,因各地风俗不一,有去娘家娘的,有去娘家嫂子,有带个孩子去的,有还不带的等等,但男客、女客都要去。
过去送粥米一般也就用两三个箢箕把东西盛了,肩担臂挎着送去一个箢箕里放着大米、鸡蛋、上盖花布;一个箢箕放挂面、鸡蛋、上盖花布;一个箢箕放挂面、红糖、童衣等。现在人们的经济条件好起来,“粥米”的内容也丰富许多,风衣、毛毯、童床、童车等等都有送的。有箢箕肩挑已远远不行,就改用平板车、三轮车等拉。有的要用好几辆三轮车,招摇过市,以显示富有和舍得花钱。送粥米本是为产妇送去些补养身体的米、糖、鸡蛋等物,太过铺张,就显得过份了。
娘家去送粥米,婆家要准备宴席,把送喜礼的亲邻都邀请了;举杯把盏,都向主人恭喜,这叫“吃喜面”。“吃喜面”要喝红糖茶泡馓子,红糖表示喜庆,馓子谐音“散子”,意多得贵子,。还要吃“长寿面”,即下挂面再卧进两个鸡蛋,酒足饭饱之后,每位客人还要带上十个“喜鸡蛋”。
吃喜面时,也有送喜礼的,叫“给见面礼”,数额不等。产妇的母亲或年长的至亲一人,陪产妇的母亲或年长的至亲一人,陪产妇说说话儿,讲讲如何喂养婴儿、保养身体的经验和道理。娘家人带回去的空箢箕中各要放进十枚“喜鸡蛋”,那总要给人们带去许多“喜气”的。徐州人看见“喜鸡蛋”总要问:“谁家吃喜面啦?”

挪 窝
孩子满月,一个小生命健康活泼起来,产妇也完成了“坐月子”的使命,身体基本复元后,也可以多做些活计,吃东西也随便多了。这时,产妇要抱着婴儿,随同来接的娘家弟弟一起去娘家过几天,这叫“挪窝”。
一来,闺女想娘,娘也想闺女、想新生的外孙儿,所以就打发人来接人;二来,给新生儿换个环境,于生长发育有好处。
婴儿挪窝要折来一束桃树枝,上面用红丝线系上七枚铜钱和五枚染成红色的花生果,桃枝用于驱鬼避邪;七枚铜钱象征“吉星高照”,又有“人财两旺”之意;花生是长寿果,取“长寿百岁”、“五子登科”、“儿女双全”之瑞征。桃枝系上红线、铜钱、花生,花花绿绿,确是美丽的饰物。人们看到它,便知“挪窝”的来了。
母亲和新生儿在娘家过上三五日,回归时要带上姨姨、妗子等人给做的虎头鞋、虎头帽、“褪毛衫”(一般为红领小白褂),“鸳鸯裤”、红肚兜等物,还要带回“剪头鸡”或“剪头羊”。
剪头鸡为一只红公鸡、一只母鸡,用大红布剪一花环套在鸡脖上,送行人用篮子挎着,一直送到家。剪头羊,山羊、绵羊都行,但要全白色的,羊头上用红色染了,着人牵去。无论剪头鸡、剪头羊,带回家喂养一段时日,不能宰杀食用,要到集市上卖掉。换回的钱,要先买一包盐带回家。盐是晶体,晶莹闪亮,预示孩儿定有大作为;盐溶于水,孩子水灵灵地,长了也会为人清正廉洁;盐调五味,会给家庭带来幸福欢乐,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有的地方又把剪头鸡、剪头羊叫“长命鸡”、“长命羊”。鸡、羊,盖取吉祥之意。

百家衣
徐州有句俗话,“三个月看娃娃”。意思是婴儿要长到三个月时才好看。经过母亲三个月的精心哺育,孩子白白胖胖,美丽可爱,孩子百日也是最逗人喜爱的时候。
在传统文化中,“百”是个吉祥而又神圣的数字。什么“百喜”、“百寿”、“百禄”、“长命百岁”、“百依百顺”等等。孩子百日时,徐州人要给孩子行“百日礼”。现在最流行的是给孩子照个“百日照”,作为纪念。过去,特别在偏远乡村,照相不容易,没有“百日照”,但确有许多殊异的风俗。
有吃“百日喜酒”的。也就是摆上几桌宴席,众亲友前来贺喜,喝喜酒,吃长寿面等。
较有地方特色的是穿“百家衣”、戴“百岁锁”等。
“百家衣”顾名思义的是用百家的布做成的衣服,也就是集各种颜色的碎布片连缀、缝制而成的,虽不一定要来自百家,但拿布的家数越多越好。其中,要数紫色的布块较为难讨,因“紫”谐音“子”,所以一般人家不愿把“子”送人家,那只好到孤寡老人处去讨。百家衣来自“百家”,就是受到了百家的祝福与估护,孩子就会无病无灾、福大命大,长命百岁。
除健康长寿的作用外,各种布片缀成的“百家衣”,经过精心拼凑、组合,图案、花纹、色彩既斑斓,又美观大方,十分好看,招人喜爱。
还有姑姑、姨姨等给做件红绿小棉袄的。“红袄绿大襟,留住俺家一条根”,也都是既穿着美观,显示习心灵手巧,又寄予良好祝愿的。
百岁锁又叫“长命锁”,是一种历史较久、流传较广的习俗。比如,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薛宝钗项中所戴之物即为此类。徐州地区流行的“百命锁”,其特点是在原物上又有所变通,不但种类多样,而且简使易行。这是因为,制作金、银、玉等质地的百命锁,价值昂贵,一般人家难以置故的原故。比如,最简单、便宜的一种是用红线编串起来的铜钱充当,也有用铜、锡铸造的。当然,也有用金、银打造的比较贵重的。百岁锁上铸、刻有图案和文字,图案有麒麟、鹿、虎、龙、象、莲花等造型,文字有“长命富贵”、“长命百岁”、“麒麟送子”等吉语。
百岁锁系在孩子的脖项上,意思是把孩子的魂儿锁住,孩子也就长命百风了。

6、徐州的风景,风俗 作文

我的家乡在徐州,那里有美丽的云龙湖。
春天,云龙湖边的柳树长出了嫩绿嫩绿的小芽,不时吹来一缕春风,柳枝儿轻轻地飘动着,好像在伴着春风跳舞。当春风吹过湖面,湖面就会泛起一丝丝波纹。湖面倒映着火红火红的太阳、洁白的云朵那景色美丽极了!草地里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儿,把成群的花蝴蝶都吸引了过来,它们围着花儿飞啊,飞啊,怎么也不肯离去。
夏天,知了趴在树干上,不停地叫:“热死啦!热死啦!我快要被烤焦啦!”那一棵棵粗壮的大树上,长着绿油油的、茂密的树叶,总是会有叽叽喳喳的鸟叫声从里面传来。云龙湖里的荷花也在这个时候盛开了,它们的花瓣粉嘟嘟的,看上去可爱至极!那荷叶铺在湖面上,整个云龙湖都变成了绿色。火辣火辣的太阳挂在高高的天空中,照在湖面上,湖面反射着一闪一闪的金光,好像天上的星星都掉进了云龙湖里似的。
秋天,云龙湖转眼变成了金黄色,树上的叶子都掉了下来,给一条条小路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踩在上面会发出沙沙沙的声音。这时,湖边的菊花盛开了,像草地里盛开着一个个金灿灿的小太阳。当下秋雨时,小雨点们都争先恐后地落到水里去,这时,一个个水花在湖面上绽放。
冬天,雪花儿慢慢地飘落下来,有的落到了地上,给大地妈妈盖上了一床雪白的棉被;有的落到了水里,它们一落进去,就融化了。不久,湖面就结冰了,那冰像一面镜子一般,那时,我最喜欢在那儿照镜子。湖边的腊梅花也在这时张开了自己的笑脸,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也能看见这么美的花朵;也能闻到花的芳香。

7、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篇1

在我的老家徐州,过年的风俗还真是不少。挂红灯笼,包水饺,舞龙狮,放鞭炮……人们忙前忙后,接春纳福,忙得不亦乐乎。其中独具特色的就是写春联。

徐州的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书法非常热爱和重视。村居委会规定:每家每户都要买红纸,自己写对联,然后全村进行比赛,评出一、二、三等奖。书法是我的强项,我想大展身手,就自告奋勇写春联。妈妈在一旁小声说道:“你不要小瞧村子里的人啊,这可是群英荟萃、卧虎藏龙的地方。”我听了妈妈的话,好奇心很快就被激发了,我想看看我的书法水平能在村子里排到第几名。

大年三十的早上,我们把笔墨纸砚摆放整齐,我按住纸,提起笔,蘸点墨,开始写第一个字“五”。“横”轻落笔,到三分之二处,按压毛笔,最后收笔。笔断意连,连到下面的“横折”,在折笔处立锋换面,保持中锋竖下来。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毫端,毛笔走到哪儿,我的眼睛就跟到哪儿。“五”这个字很快就写好了。我抬起头,大家都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这是对我的鼓励和肯定。我又饱蘸墨水,一鼓作气写完上联“五湖四海皆春色”,下联“万水千山尽朝晖”。横批“万象更新”中的“新”比较难写,我认真琢磨着它的字形、笔画。左边高,右边低,左边窄,右边宽,回想老师上课讲的注意点,然后一气呵成,上联、下联、横批的书写都是那么完美流畅。大家看了我写的春联,不禁啧啧赞叹:“这幅春联如同行云流水,真是妙笔生花呀!”我听了大家的夸奖,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

评选的时间到了。评委们你一言我一语,认真对比,名次很快就出来了。第二名,我是第二名!我开心地合不拢嘴,望着第一名的春联,暗下决心,有朝一日我一定要超过他。

写春联的比赛不仅是家乡过年的风俗,也是家乡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一代代接班人把毛笔拿起来,使过年的味道更加浓郁,也让中国的书法艺术发扬光大。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篇2

进入腊月,家家都盼着过年。过年的准备忙碌而愉悦。大人们忙着采办年货,打扫除尘,祭拜先祖,忙活年夜饭。我们男孩子参与最多的是贴春联和放鞭炮。

把所有的零花钱都换成鞭炮,和小伙伴找一空地一起放鞭炮。我拿出一根“老鼠尾”点燃,随着手臂的挥舞,它开始翩翩起舞,在夜色中闪耀除一个个迷离的光圈。它一点点燃烧,不停的发出“吱吱”的声响,我的手指也跟着一点点热起来。看着它慢慢熄灭,只剩一股烟还在不屈不挠的缭绕。

另一个伙伴从裤兜了抓出一把响炮往地上一洒,其他人纷纷冲上去踩,看谁踩的多,踩中一个就发出“啪”的一声。空地上一阵纷杂的脚步声和此起彼伏的“啪啪”声。伙伴们兴奋的不得了,闻着空气中呛人的烟硝味也照旧乐开了花。

大人们放的自然不是同等级的小玩意儿了。他们放的“二踢脚”威力巨大,点着以后,“碰”的`一声蹿上空中,灰白色的沉重晚云中发出闪光,接着一声巨响,如炸弹爆炸一般。小孩被大人们护着躲着看。震耳的声音还未息,又来一个鞭炮,一而再,接二连三。

爸爸告诉我,这威力巨大的鞭炮古时候是用来驱赶年兽的。年兽平常在深海里睡觉,到了年底,它非常饿,就爬出海洋,到陆地上面来吃人。为了赶走年兽,百姓们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发现,年兽惧怕红色的东西,火光和巨响。于是家家过年放鞭炮,贴春联。年兽赶跑了,这年也就过了。

春联不仅辟邪避祸,还寄托了人们的企盼和美好愿望。家里有孩子上学的,就贴”金榜题名“;家里有老人的就贴”福寿安康“;家里做生意的,就贴‘日进斗金’。

我看着这一派热闹忙碌的景象,脑海中浮现出王安石的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正是过年的真实写照啊。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篇3

在刚刚过完的新年中,我的家乡有很多风俗,如:穿红衣服,贴春联,包饺子……不过我最喜欢放鞭炮,下面我就来讲一讲我到底是如何放鞭炮的吧!

小年那天中午,我和爸爸在家乡的大街上买了许多鞭炮,如:转碟、大地红、飞车……但我觉得最好玩的是大地红、魔术弹和飞天火箭。一直到除夕前一天,我都会偶尔出去放鞭炮。等到除夕晚上只剩了大地红、魔术弹和飞天火箭了。下面我来讲讲除夕晚上我放鞭炮的故事吧!

那天晚上,月亮被云彩挡住了,风也很小,正是放鞭炮的好时机。我和爸爸拿着鞭炮走到了广场,准备开始放鞭炮。我们第一个放的是飞天火箭,爸爸把它插入雪堆,然后拿打火机把它的引火线点燃,只见它不停地向地面喷火花,突然猛的一喷,“嗖”地一声飞得足有10米高,还喷出一大串火花,好看极了!放完飞天火箭后,我们又放了魔术弹。放它的方法和飞天火箭一样,只见它“砰”的一声向上喷出一串火花,足有15米高!而且一次喷的是绿色的火花,一次是红色的火花,我数了数,居然一共喷了30下!

爸爸一边看放鞭炮,一边讲道:“其实放鞭炮的由来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一只怪物叫‘年’,它每年的除夕都来吃人!有一年一个老人在除夕的晚上等‘年’来了以后,那个老人放鞭炮把‘年’吓跑了,从此‘年’便不敢来了。”我算了算,这是我第7次听别人说这个传说了!

听完以后我改放了大地红,因为它的引火线很短,所以差一点炸到我!后来我发现可以先用打火机点燃一根小树枝的尾端,再点燃引火线。所以,做任何事只有用正确的方法和好的技巧,才能把事情做好。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重要、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放鞭炮是它的风俗,可以烘托节日氛围,但是随着空气质量越来越差,应该减少放鞭炮,从我做起,让我们的家乡每天都拥有蓝天!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篇4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在福建周宁,在那个地方,我留下了很多的回忆,我最喜欢的就是正月十五。

这里的正月十五不一般,这儿过得分外热闹。你听说过“搬铁枝”吗?这可是我的家乡独特的风俗呢!

先来介绍一下吧。搬铁枝又称台阁,是福建省的地方传统民俗活动。至今约有500多年的历史了,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搬铁枝是将钢管或铁条焊接成枝状并固定于车辕上,每架铁枝高2至3米,上面可容纳5至7人表演。演员多为少儿,或坐或站在扶枝位置上,手持道具,表演一些简单情节和动作。铁枝车可推行,乐队随后伴奏。

正月初七左右,各社居就忙起来了,制做铁架、挑选服装、找演员、排练队形,整个社居都为正月十五做出了充足的准备,就盼着这天赶紧到来,好让整个周宁都活跃起来。

到了正月十五,全县人民早早就吃过晚饭,准备观看游行表演,整个街上的霓虹灯都亮了,也点燃了全县人民的心。

游行表演开始了,警车在前方开道,铁枝的两边有两条五米长的绳子,不让观众往前挤。台上的演员舞动着身躯,精致的妆容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迷人。铁枝花样很多,有“八仙过海”、“鲤鱼仙子”、“郑和下西洋”……这次搬铁枝最令人眼前一亮的非鲤鱼仙子莫属啦!花苞缓缓上升,花瓣徐徐绽开,可以说这个荷花座是此次搬铁枝中最高科技的部分了。大家能看到“仙气十足”的童子可不单单是靠升降机,荷花座下也是玄机巧藏,设有烟雾和彩灯,这才使得荷花上升时光彩耀人、云烟氤氲。

搬铁枝让人民感受到了热情,也使正月十五过得更加热闹。我也很想参加这样热闹的活动,但年年开学都在正月十五前,只能看奶奶发来的图片羡慕别人了。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篇5

连绵不断的山峰;一眼望不到边的湖;数不尽的高楼大厦……这,就是我的家乡——千岛湖。

要说我的家乡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可就多了,有三角戏、竹马、舞龙灯等等。但是我从小在人们口中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讨论竹马的。当然,从小在千岛湖长大的我对竹马也十分有兴趣。

在竹马这项艺术中,有很多能体现千岛湖民风的地方。无论是做竹马的手艺,还是跳竹马的姿态,没有一处是不令人陶醉和赞赏的。

虽然身在千岛湖,可看竹马表演的机会却很少。每一次观看竹马表演,都会非常激动,以至于睡不着觉,吃不下饭。记得我第一次观看表演,是在书香弥漫的校园里。

在我四年级时,学校里建了一个阳光图书馆,里头各式各样的书都有,在图书馆里还有一个竹马馆。在竹马馆门外的墙上,挂满了关于竹马的解说和图片。好奇的我看了所有资料,看完资料,我对竹马这个新鲜玩意儿入了迷。

没过几天,学校的主席台上被布置得漂漂亮亮:红色的地毯、彩色的背景、还有背景上四个红色大字“淳安竹马”。对竹马正感兴趣的我顿时眼前一亮。布置完场景,老师就在教室里宣布了第二天要表演竹马的消息。那晚,激动的我在床上兴奋的睡不着觉,满脑子都是第二天表演的事。

到了表演的时候,同学们到了操场上,满脸期待的我聚精会神地盯着。演员出场了,红色、绿色、黄色、白色、黑色等五色竹马入场了,在竹马馆门外的资料上,我了解到:表演竹马的都是青少年男女,分生、旦、净、丑的角色,正生骑红马、青衣骑黄马、小生骑绿马、花旦骑白马、小丑骑黑马。还有,上面写道黑马最活泼。半信半疑的我一看,果然,小丑骑着黑马,拿着马鞭,蹦来跳去。红色的状元马,让我立志前行,也代表千岛湖的成功,黑马还有前程似锦的寓意,寄托着千岛湖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表演结束,我对我的家乡千岛湖又有了新的感觉。这是我的家乡风俗,既让千岛湖有了代表作品,又凸显了淳安“锦山秀水,文献通考名邦”的独特神韵和风采。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