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过年风俗
1、济南人如何过年
农历春节,是一年之始,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这个节日的活动,实际上是从前一日傍晚——除夕就开始了。从前在济南,除夕这天家家“易门神桃符春贴,遍地撒芝麻秸,陈设供果迎祖先。是夕辞岁,燃爆竹滚人设酒守岁。”(《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习俗》)其中有些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当夜幕降临时,每家的饭桌上都摆上丰盛的饭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和和乐乐地吃团圆饭。饭前先到街上烧纸,把祖先们迎回家中,供在写有牌位的供桌上。供桌后面的墙上,还挂有大幅画有祖先形象的“家堂轴子”。吃完“年夜饭”,放过迎春的爆竹,一家老少又围在火炉旁,嗑瓜子,聊天,通宵不眠,此即谓之“守岁”。到“年五更”新旧岁交替时刻,再吃“更岁饺子”。饺子一般为素馅,取新年素素静静之意。吃过更岁饺子,新的一年来临,晚辈们开始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则把“压岁钱”分给孩子们,高兴地接受着晚辈的声声祝福。
年初一清早,大拜年开始了。孩子们穿着刚刚更换的新衣,大人们也个个穿着整齐,成群结伙地到同事、邻居、亲朋好友家中拜年。过去晚辈给长辈拜年,都要向着供桌磕头,边拜边喊着:“给某某拜年啦!”“给某某磕头啦!”近年来一般不再磕头,熟人见面或抱拳或握手,说些“恭喜发财”、“过年好”之类的吉祥话,处处充满欢乐的气氛。
除夕和初一,也有许多禁忌。如除夕夜里不能高声说话,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出嫁的姑娘初一不能回娘家,俗信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除夕和初一打碎盘碗之类的器具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征兆,万一不小心打碎东西,要赶紧说一声“岁岁平安”来破解;初一不能吃面条,据说吃了面条一年麻烦不断;初一不兴扫地和倒垃圾,怕的是将财宝一起扫出门。
年初二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儿携“姑爷”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姑爷”被称为“贵客”,吃饭喝酒要坐在上首位子上;回门的女儿则陪着久未见面的母亲和姊妹们说说知心话。由于过去许多大家庭是几世同堂,归宁的女儿常常是两辈甚或三辈同堂,家里顿时热闹非常。初二闺女回娘家的习俗至今流行不衰。
年初三,旧时有“挖月芽儿”的习俗。入夜,当一弯新月挂在寒空时,一些妇女便将自己的孩子带到院里,面对新月跪在蒲团上,手拿一把盛饭的勺子,先对月芽挖几下,再在自己的肋边比划几下,口中念叨:“正月初三挖月芽,风牙火牙随风去,从此再不发。”据说这样一“挖”,一年当中就再也不会牙痛。初三这天按旧俗还是“开井日”。清晨,人们便以香火、素菜等供于井台上,将除夕封井的红纸揭去,开始汲水。
正月初五旧时称为“破五”。这一天家家都要包饺子,俗谓之“捏破五”;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忌说不吉利的话;小孩子们则燃放鞭炮,叫作“送年”。初五晚间,家家户户“送家堂”:供上水饺,跪拜祖先,取下“家堂轴子”,再到街上为祖先送行,这就意味着年节已经过去。
正月初七为人日,唐代称为“人胜节”,在济南民间叫作“人七日”。据说人日主人丁兴旺和人身健康,人们以此日的天气晴否来占验本年的收成好坏。南朝人宗凛在《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置头之鬓,又造华胜相遗。”一千五六百年前的这些“荆楚遗风”,在济南的旧俗中也得以体现。过去在“人日”这天,济南人都要举行庆祝活动或参加娱乐活动。人们在五角绸或纸中剪出七个人形,贴在屏风或影壁上;也有的以薄金属雕成人形,戴在鬓角处。他们还用七种蔬菜制成饼或吃“人齐菜”并互相馈赠,表示祝贺。“人日”这天妇女不能做针线,俗传“人日做针线,专扎婆婆眼”。
正月初十这天为石头神生日,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则会伤了庄稼。这一天还忌开山打石和以石盖屋,并有向石头焚香祭拜、午间供奉烙饼的习俗。还有的地方流行抬石头神的习俗:初九夜里,将一个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初十早晨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轮流抬着瓦罐奔走。如果石头始终不落地,预示着新的一年丰收;如石头落地,预示着年成不好。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因为观灯是这一天的重要活动,所以又称灯节。元宵节是继春节以后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至今城乡人民仍普遍欢度。
除观灯外,元宵节前后,济南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是踩高跷的、跑旱船的、舞龙灯的、耍狮子的。这些活动到元宵夜达到了高潮。各种表演队伍中,高跷队的阵容最为壮观:队前是高大的纸扎门灯,上写高跷队的名字;门灯前是手挑红灯笼的领队人,后边是锣鼓队,再往后就是两人一对叉花串行的高跷队了。队员踩在1米多高的木棍上,分别扮成戏曲中的武松、林冲、孙悟空、猪八戒、脏官、丑婆等。随着有节奏的锣鼓点,他们各显神通,做各种滑稽表演和高难度的动作,时而令观众捧腹时而激起阵阵喝彩。过去济南以东舍坊、马家庄、西青龙等处的高跷队最为有名。(山曼)
2、济南过年de 风俗
我们家祖上都是济南人,至今生活在济南。“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过去还要给灶王爷上香,现在几乎没有这一风俗了,只是打扫卫生,等待春节的到来。这天还要吃饺子。大年三十,家中的儿子要带媳妇孩子回家过年,饺子当然一定要吃。还要炸很多的鱼肉等,从初一至初四不能动刀,不能扫地。这些时间就吃大年三十备下的东西。初一走亲访友拜年,初二要随媳妇回岳父岳母家,初三初四兄弟姐妹串门。破五这天,人们从初一至初四已经四天没干活了,日出之前放炮崩穷后,要努力干一天活,这天忌串亲访友,也不准串门,说是走亲会把晦气带到别人家。打扫卫生是一种彻底的大扫除。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许搞卫生的,也扫扫地,但只能在屋里扫,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特别大年初一,那是一扫帚也不能动的,说是动了就将好运气弄掉了。可到破五这一天,却非彻底地搞一回大扫除不可了。破五这天也要吃饺子,我们家尺素馅饺子,奶奶说是象征着这个年素素静静过去。正月十五当然要看华灯,猜灯谜。小时候老去大明湖或趵突泉看,现在也好多年没看过了。晚上吃元宵,意思是这个年圆满结束。呵呵,风俗还是挺多的嘛。还有,我也没听说过章丘酥菜。
3、济南过年习俗有哪些?250字以上!!!谢了~\(≥▽≤)/~
和其他地区一样,济南人的“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的。“小年”,旧时济南人称之为“辞灶日”。旧时这天,人们要在家中“祭灶”,设摆供案祭祀灶神,送其上天汇报工作。旧时济南,小年这天人们除了“祭灶”,还要对居家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扫除,以便为新年营造一个焕然一新的环境,此举谓之“扫尘”。因为“尘”与“陈”谐音,在济南人的心目中,“扫尘”意味着把一切陈旧的“晦气”、“穷运”扫走,从而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福气进门。这反映了济南人企盼吉祥、福气的心愿。
现在济南,具有迷信色彩的小年祭灶已经绝迹,但小年扫尘的良好习俗却保留了下来。
贴春联、福字
过年贴春联、福字,是中华传统,济南也不例外。在济南,过年贴春联、福字向来是一项重要“年事”活动。特别是过去,由于老济南人住的都是四合院,故贴春联时不光要贴在大门上,院内屋门上也要贴。过去老济南,春节贴福字更是必不可少,居户人家,过年时都要在院里迎门的影壁上贴一个大大的福字,有些特讲究的人家,甚至连家里的木箱、面缸等物件,也要贴上一个福字。
炸年货
济南人炸年货一般从腊月二十七开始,所炸“年货”以藕盒为主。济南北园的莲藕是炸藕盒的最佳原料,炸出的藕盒色泽金黄外焦里嫩香酥可口。除炸藕盒外,还要炸丸子、炸麻叶和松肉等,最后还要炸鱼。炸完鱼后,还要将切成小块的豆腐放到油锅里吸收一下腥味——— 此番炸后的豆腐叫鱼豆腐。鱼豆腐与“余都福”谐音,寓意来年家有余财人人都有福气。
炸年货作为济南年俗的重要内容,向来被济南人所重视。特别是过去济南,一到炸年货的日子,可谓家家油响,户户飘香,人人喜气洋洋,个个兴高采烈,而那些吃得嘴角带油的孩童,逐街奔跑,并不时放几串鞭炮,更是平添节日气氛。直到现在,济南的许多家庭,年前还都要炸点藕盒等“年货”——— 重点不在于吃,而在于“年味”。
请家堂
济南的年俗中,请家堂是一项重要的习俗。济南人家,除夕这天大都要“请家堂”——— 即举行仪式把逝去的先祖、亲人请回家过年。请家堂的仪式要在腊月三十的黄昏举行,彼时先要摆好供桌设好香案,有的还要挂上“家堂轴子”(一种按辈分填有祖先名讳画有庭院及拜年人物的类似中堂的年画),按辈分摆好,讲究的还要在供桌上点燃一支红红的牛蜡(一种可长时间燃烧的蜡烛),供品则要放鸡鸭鱼肉和点心。这些准备完毕后,家中男性长辈便携家人到路口或门前空旷处,冲西南方向燃纸叩首并呼唤亲人的称谓,引领已故亲人回家过年。“家堂”要在家中待到初五。初五晚间,就要送“家堂”回归了:供上水饺,跪拜祖先,取下“家堂轴子”,再到街上为祖先送行。济南人过年请家堂的习俗,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迷信”。它所表现的,实际是民众对先祖亲人深深怀念之情意。
吃饺子
在中华年俗中,水饺向来是除夕年夜饭的重头戏,不管菜再多、再好,年夜饭中水饺必不可少。济南年俗,除夕水饺是有一些特别的讲究的。济南人除夕包水饺时,一定要排满整“盖垫”,中间绝对不留空余,否则,就以为来年会“亏大财”。济南人过年包水饺时,还喜好包一枚硬币在其中,据说,吃到这枚硬币的人,来年定会走好运。济南人初一早晨还有吃素馅水饺的习俗。这有两层意思:一是受佛教影响,在新年的第一顿饭吃素积德,以示善本;再就是,素者,肃静也,初一吃素,意寓全年心静少忧。
放鞭炮
春节燃放鞭炮,中华一统。可是,济南人有自己燃放鞭炮的规矩。一般来说,济南人必定要在除夕夜、初一晨、初五、十五燃放鞭炮。除夕夜、初一晨放鞭炮分别名曰“辞旧”和“迎新”,初五放鞭炮叫“破五”,十五放鞭炮则是“送年”了。但不论何时放鞭,都要限定在自己的门前,千万不要跑到别人家的门前放。在自己门前放,再响再多那叫气派;在别人家门前放,则有欲“崩”人家福气财气之嫌疑,属于“行为不端”,人家是一定要和你急的。至于济南人除夕团圆饭开吃时必放的那挂鞭炮,意思则是在告诉邻居人等:我们家人已团聚,事事大顺,开始“过年”了!
济南还有初一抢放鞭炮的习俗,过去住大杂院时,一些人喜欢初一五更到来时抢先放鞭。据说,初一放鞭抢先,一年大吉大利。
过年的禁忌
一如其他地区,济南人过除夕,也有许多禁忌:除夕和初一这两天不能随便串门,更不能在别人家里吃饭,就是嫁出去的闺女也不例外,说是怕被吃穷了;初一扫垃圾时只能由外向里扫,否则就会把财气扫出去;除夕夜一宿不能熄灯,否则鬼祟入侵,一年不顺利;家中老人故去不足一年(有的说三年)者不能出门拜年,以免给别人带来晦气;年三十不能动剪子,否则来年会有血光之灾;除夕和初一不能打孩子,否则会与孩子一年不合;年初一不能做活,否则会劳累一年;初一不能吃面条,据说吃了面条一年麻烦不断。过年期间打碎盘碗之类的器具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征兆,万一不小心打碎了,要赶紧说一声“岁岁(碎碎)平安”来破解。
另外,过年说话,有些“不吉利”的话非得说时要用吉利话来替代。譬如,水饺下破了忌说“破”了,要说“挣”了;吃醋不能说吃醋而要说吃“忌讳”。“死”、“鬼”等词语更是严禁使用,甚至连“完了”之类的语句也要改用别的词。譬如,问你菜切了没有?你得回答“切好了”,绝不能说“切完了”——— 试想,新年大吉,怎么能“完了”呢?
初二闺女回娘家
年初二这天,是济南地区已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这天,女儿携“姑爷”回家拜年,娘家则要盛情款待。是日,“姑爷”被称为“贵客”,吃饭喝酒要坐在上首位子上。在济南,初二闺女回娘家的习俗至今盛行不衰。
旧时济南,年初二闺女回娘家,“姑爷”所带礼品是有讲究的,必须有一刀肉(不能少于十斤)、两条鱼(鲜鲤鱼,每条鱼须在一斤以上,也称“对鱼”)、三瓶白酒,外加四斤点心(鸡蛋糕、长寿糕、桃酥、百子糕),谓之“四色礼”。据说,“四色礼”寓含一年四季平安、四季发财的美好祝愿。
破五
和全国其他地方相同,正月初五这天济南称之“破五”。这天,济南人吃团圆饭,忌说不吉利的话,还要燃放鞭炮。正月初五谓之“破五”,据说是因为此日一到,此前有关过年的种种禁忌皆可破除,故有此称。
另外,旧时济南人还有以正月初五这天的天气阴晴状况来占验当年犬猪羊马牛五畜是否兴旺的习俗。这是旧时济南地区特有的习俗,故至今,一些老济南人仍称正月初五为“五马日”。
正月十五“石磨日”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全国性的节日,过了这一天,整个农历年就算过完了。但是,老济南还有传说,认为正月十五是石头神的生日,即“石磨日”,故旧时济南这天有不准搬动碾子、磨盘、石臼等石器的习俗。同时,这天还严禁开山打石或用石头盖房,以免惊动了石头神。这一天,石匠等与石头打交道的人还要备上供品,向石头神焚香祭拜,跪求保佑。
4、山东的春节习俗 (列表)
山东春节习俗:
1、腊八
腊八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腊八粥进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户人”中的烧火户在这天专来烧火。支起大锅,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
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粗的,给当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类,喝粥时,一个还给一斤馍馍;另一种是细的,用薏米仁、桂元、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红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
2、三十
临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蒸壮”就出现了,“蒸壮”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饺子、糕饼。这时“烧火户”又来烧火,蒸各式各样的馒头。
3、除夕
除夕夜晚衍圣公还要亲自到安怀堂摆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据说孔府中所有的精灵鬼怪都归这个白胡子老神仙管。
(4)济南过年风俗扩展资料:
山东春节禁忌:
1、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
2、临沂则忌动针钱,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胶东各地最忌初一打破东西,万一打破东西,要手持碎片,不回头,不说话,直走到井边,将碎片抛掷井中,否则“主凶”。
3、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后,念吉语“岁岁(碎碎)平安”来破解。初一煮饺子,破了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过年吃饺子同时吃蒜时,因“蒜”与“散”音同,改称蒜为“义和菜”。
5、济南过年的习俗3000字十篇每篇300字
老济南过年习俗
初一:拜年
年初一清早,至爱亲朋、同事邻居之间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便开始了。走在街上,熟人相见要笑容满面地抱拳恭贺新春。老济南人拜年,贺词一般是“见面发财”和“过年过得好吧”。那时,一些顽皮的孩子经常在大人们互问“过年过得好吧”时,顺口搭上句“没让老鼠咬吧”,然后哄笑着跑开。
春节最热闹,禁忌也最多,比如出嫁的姑娘初一不能回娘家;不能打碎餐具物什,万一打碎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初一不能喝面条,否则一年到头麻烦事会不断;妇女这天不可干家务活,要不一年要受累;还有不能倒垃圾,扫地要从屋门口往里扫,以免把“财”倒出去、扫出去……初一这天,从早到晚,大街小巷人们熙来攘往,到处欢声笑语,整个济南城沉浸在一片祥和欢乐的气氛中。
初二:回门
济南话把女婿称为“姑爷”。年初二这天,嫁出去的女儿纷纷携夫带子回娘家,是济南春节时俗之一。旧俗认为,初一那天,出嫁的女儿不能回娘家,否则会把娘家吃穷。女儿回娘家拜年,岳父母要置办酒筵招待“姑爷”。“姑爷”这天是岳父母家的“贵客”,吃饭喝酒时,要坐上首椅子,并由内兄弟或同辈亲友相陪。岳父在席间要为“姑爷”敬酒,但一般不陪筵。出嫁的女儿这天多陪久未见面的母亲,说说知心话。随同来的孩子们则拿着姥姥、姥爷准备下的鞭炮、烟火,高高兴兴地在当院里、大街上嬉戏玩耍。随着夜幕降临,带有微醉的女婿向岳父岳母拜别,带着妻儿回家转了。旧时有好多家庭多是几世同堂,遇有“姑爷”、“闺女”年龄大者,则由他们的未婚女儿、儿子或孙男第女代替爷奶父母给老姥爷老姥娘、姥爷姥娘去拜年和送节礼。初二回娘家的习俗至今仍在济南地区流行。
初三:挖月芽儿
旧时,老济南有在年初三“挖月芽儿”的习俗,现已不传。初三入夜,当一弯新月挂在寒空时,一些妇女便把自己的孩子带到庭院当中,面对新月跪在蒲团子上,手拿一把盛饭的勺子,对月挖几下,再在腮下的颌骨周围比划几下。口中还念念有词道:“正月初三挖月芽,风牙火牙随风去,从此再不发。”然后叩头行礼。据说这样一年中将不牙痛。那时儿童多患龋齿,故此俗流传甚广。此俗借月芽的谐音以比牙齿,以饭勺喻北斗星(因北斗七星排列状如勺子,济南民间称“勺星”)以祈求祛牙病。
初三这天还是旧俗的“开井日”。清晨,人们便以香火、素菜等供于井台之上,将除夕封井的红纸揭去,开始汲水,俗称“开井”。
初四:放鞭炮
旧时新春期间,鞭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各色烟火,更是火树银花,灿烂夺目。鞭炮烟花,起源于古代的“庭燎”。《诗·庭燎》云:“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所谓“庭燎”,即后人所谓“爆竹”。宋代,人们发明了纸裹火药的“爆竹”,并将爆竹以药线串连,固其形谓之“鞭”。其后又出现大小爆竹相连者,谓小者为“鞭”,大者为“炮”,合称为“鞭炮”。过去,济南的小孩放鞭炮,很少有“拉挂”的(即放成挂鞭炮),多是单个燃放,碰上个不响的,也舍不得扔掉,而是将其折断,用香直接点燃火药,名曰“刺花”;有的孩子还在折断处放一个鞭炮,让它先冒火花再炸响,叫“刺花带响”。爆竹烟花品种很多,济南人常玩的有小彩炮、大雷子、二踢脚、地老鼠、蹿天猴儿等。从“小年下”一直到正月十五,鞭炮烟花不绝耳目,彩光迸射,药香弥漫,平添无限乐趣。
初五:破五
正月初五,济南有过“破五”的习俗。这一天,家家都要包饺子,叫“捏破五”;阖家饮酒吃团圆饭,畅谈年事,忌说不吉利的话;小孩子们则燃放鞭炮,俗称“送年”;这天一般不再串门访亲。更早以前,初五这天济南还兴“打五穷官”(也叫“崩五穷”):乞丐们面涂朱色,身着戏衣,头戴无顶的破草帽,扮成“五穷官”,手拿大扫帚,挨门挨户扫大门外地面,曰“送穷”。人们见此忙以钱米食物施舍,并以棍棒佯装追打,认为这样能将贫穷驱走。旧俗初五以前不许动刀剪,“破五”前所吃饭菜都是年前做好,吃时加热即成。初五晚间,家家户户就要“送家堂”了:供奉水饺、焚香叩头、取回“拦门棍”……送走祖先,意味着年过完了。据传,初五这天是牛的生日,是日天气好坏兆牛繁旺与否。此说源于晋《答问礼俗》:正月初一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初六:开张宴客
旧时,在济南一过“破五”,许多店铺陆续开始营业。伙计们过完“年”从家中回来,即将开始一年的辛勤劳作,店主多于这天预备一桌较丰盛的酒筵招待员工。一些有经济往来的商家为进一步联络感情、密切关系、拓宽业务,也开始了相互间的宴请。普通百姓家也多与亲朋好友在较为清闲的正月里,相互请年节酒:今日你做东,明日他请客,你来我往,十分热闹。这时已没有了初五前的那些繁文缛节,人们见面不过抱拳一拱,说声“拜个晚年”罢了。初六到十五的每天晚间,几乎处处可闻猜拳行令声。路上行人也多是喝年酒的,个个面红耳热,带着得意的微醺。大街小巷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过年请年节酒的习俗传沿至今而不衰。
初七:人胜节
正月初七是传统的“人胜节”,在济南也叫“人七日”。它的起源比中秋和重阳还早,源于古人的占卜活动。汉东方朔《占书》载:“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育,阴则灾。”可见古人对六畜兴旺、人寿年丰的重视。是日举行庆祝和娱乐活动,剪五角绸或纸为人形(七个)贴在屏风或影壁上,也有的以薄金属片雕成人形,戴在鬓角处。人们用七种蔬菜制成饼或吃“人齐菜”,并互相馈赠,表示祝贺。还有的举行登高活动,以避祸趋吉,象征一年里繁荣太平。
济南还有一说,正月三个七日,分别为老、中、少年人的人胜日。
追忆老济南的过年习俗
转眼回到老家七天了,明天就是腊月二十三,老百姓俗称的小年了,每日里马不停蹄地忙碌着,准备着过年的种种事物,家有老人过年的讲究也多,比在北京自己的小家过年繁琐多了。置办年货,走亲送礼,扫屋洗涮.....看着满街满超市熙熙攘攘忙年人的身影,孩童时期老济南过春节时的景象一幕幕展现在眼前。有着自己地域特征的老济南过年习俗像一幅气象万千的民俗风情画渐渐展开。过年时特有的喜庆气氛充满老济南的大街小巷,也洋溢在千家万户之中。
置办年货
置办年货是春节前每家每户最重要的事情。刚进腊月门各商家就开始忙碌起来。五六十年代卖年货相对集中的地方有估衣市街、馆驿街、普利门、经二纬四路等地段,这些街道两旁几乎摆满了摊位。记得当时一到过年经二纬四路祥云寿、上海食物店一带的马路上设置了一排排锃光瓦亮呈半球形的黄铜道钉,大概起一种人行横道线或让车辆减速的作用吧。城里街市和万字巷的热闹繁华自不待言,单单馆驿街那幅过年时的景象就让人难忘。那时馆驿街集中了众多商家,有肉铺、点心铺、包子铺、米粉铺、茶叶铺、酱菜铺、杂货铺、竹货铺、百货店、绸布店、土产店、料器店、煤油店.....食杂用品一应俱全。通向经二路的皖新街两旁则摆满了卖水产品、面筋、鸡鸭及禽蛋的摊子,一趟馆驿街下来年货基本可以办齐。五六十年代的消费水平普遍不高,紧缩一年的老百姓再紧巴也要买上几斤肉,称上几斤疙瘩皮、买上点藕。济南人对带鱼情有独钟,过年时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买上些炸炸吃。人口多的家庭还会买上个猪头称几斤牛羊肉,让孩子们上上犒劳。粉条粉皮油盐酱醋更是一样不可少。济南人过年有“添筷子添碗 ”的习俗,除了吃的以外也要捎带买一些碗筷,希望来年人丁兴旺。有的还要买些香烛火纸之类的祭奠用品。据老人讲,那时西门桥里路南有一家专门卖蜡烛、烛台、香火、香炉及梳妆用品的叫“馥香楼”的店家,门面不大但生意兴隆。每到年节常常令商家应接不暇。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小闺女要花,小小子要炮,老头要个新毡帽。”一到过年,大观园、人民商场、新市场、西市场、国货商场及各大百货店绸布店也是一派繁忙景象。有的要用平时积攒下的布票扯点布做新鞋做新衣裳或换换床单,有的要买过年的日用品,有的要给孩子挑选过年的玩具,至少要给孩子买个新帽子。各书店买伟人像买年画买贺年片的人更是拥挤不堪。那时记得人们见面时问的最多一句话就是“年货办得怎么样了?”足见置办年货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辞灶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同全国一样这一天也叫“小年”。旧时济南单门独户的家庭一般都在饭屋里设有灶王爷的“神位”,负责家中的灶火,被视为一家之主而备受崇拜。有的设有佛龛,佛龛前有放香炉和供品的搁板。没有佛龛的则直接贴在靠灶台的那面墙上。灶王爷有的只画一人,有的则是与灶王奶奶的“合影”。上面印有年历,两边贴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吉祥”的对联。横披为“一家之主”或“四季平安”四个字。辞灶一般都在晚间进行,先供上香和糖瓜水饺等供品,然后由男主人跪拜叩首。口中念念有词,无非是奉承和祈求之类的语言。然后将取下的灶王爷连同未燃完的香及黄表纸一同烧掉,年三十再把“请”来的灶王爷贴上即可,并无繁琐仪式。
扫屋洗浴
“过了二十三,一天快一天。”小年过后即进入“忙年”阶段。扫屋、洗刷衣物、理发洗澡这类除去污气晦气的清洁活动是每家每户首先要办的事。扫屋时能搬的搬出不能搬的则用报纸、被单盖严,揭下旧年画,拿新条帚或鸡毛掸子将积累一年来的灰尘、蜘蛛网统统扫掉,连犄角旮旯也不放过。贴上新年画的屋子充满过年的气氛。扫过屋后再将家里的床单衣服等一起洗干净。另外将锅碗瓢盆一概洗刷干净。打扫洗刷停当,家里人就要进行个人的卫生“大扫除”了。年前这段时间澡塘、理发店天天人满为患。为了方便顾客,除夕前几天澡塘通宵营业,理发店也要到很晚才关门。即便这样象铭新池温泉池这样的澡塘子排队挨号的人常常坐满两三条长板凳,要等一个多小时才能洗上。坐在板凳上会听见里边的服务员不断的喊:“人多屋子窄(读zhei 阴平)前客(读kei阴平)让后客!”“洗洗凉凉穿上衣裳!”理发店里要么发号牌,要么理发师按黑板上顾客写的序号叫号。由于老济南有“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男人都要赶在春节前剃头理发。
蒸馍馍炸年货打酥锅
年二十七八是全家人最忙活最劳累的时间,其中蒸馍馍最费时也最累,除了蒸大圆馍馍外,还要蒸上一些枣卷子、豆包、黄面窝窝(年糕)、大包子,那时这些东西每家都要蒸上大半缸,生怕过年不够吃。当年做的花样面食至今记忆犹新:在椭圆型的面团上用剪子斜着剪出一个个尖角,在捏出的嘴部剪一小口,头部摁两个绿豆作眼睛,蒸熟后就是只活脱脱的小刺猬。大馍馍顶上要用红颜料点上点。如果谁家的馒头蒸开了花,那就更得意了,象征一年都大吉大利笑口常开啊!
炸年货同蒸馍馍一样也是每家每户都要做的一件事情。济南人炸的年货主要是藕盒。北园的白莲藕是炸藕盒的最佳原料,炸出的藕盒色泽金黄外焦里嫩香酥可口,济南人最喜爱。除了炸藕盒之外还要炸绿豆丸子,炸麻叶,炸松肉,最后炸带鱼。炸完带鱼后将切成小块的豆腐放到油锅里吸收一下腥味。炸后的豆腐叫豆腐泡,日后炖菜时放上。
用五香疙瘩皮炖咸菜是济南人老少咸宜的美味。将疙瘩皮水萝贝和炸藕盒时留出的藕头藕把儿切成小丁,煸炒后放入泡好的花生仁、黄豆及大料一起炖,炖咸菜时散发的香味能漂出好远。那时也有用泡好的青黄豆、花生仁和杏仁做的咸菜。这两种大众化的咸菜既可佐餐也可当下酒小菜。
打酥锅、炖猪头肉在当时是比较普遍的节日美食。酥锅的原料广泛,白菜、萝贝、海带、花生仁、鸡鸭鱼肉均可入菜,荤素随意丰俭由已,还可根据喜好调整放入的酱油糖醋盐的比例调出不同口味。
炖猪头肉最麻烦最辛苦的工作是用烧红的火勾子烙去未除净的猪毛。眼窝、耳朵及鼻子皱折处最难烙除,红红的火勾子烙在猪头上散发出一种令人窒息的焦化蛋白味,一不小心还会烫伤按猪头的另一只手。但炖熟的猪头肉那诱人的香味却是无法抗拒的。
年三十或家里来了客人时,将炸货过一遍油,剜上一碗(老济南盛菜那时很少用盘子)疙瘩咸菜、各样酥菜一样来一碗,切个猪耳朵、切个口条,再炒几个青菜,满满一桌子菜足够让人大快朵颐。
灯笼礼花与鞭炮
过年让孩子们最开心的莫过于玩灯笼、看礼花和放鞭炮(济南人叫炮仗或爆仗)。过年的灯笼(济南人叫灯楼)既是装饰品又是孩子们手中的玩具。那时慰问军烈属时都要在他们的门上挂上一五角星灯笼,没有军烈属的院子也要挂一只买的或自己扎的灯笼。“家家门前挂红灯”是那时过年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商店里卖的除了有孩子们玩的手举的鱼灯可拖拉的兔子灯之类的玩具灯外,也有供家庭单位用的宫灯纱灯。买不起的人家就自己在家扎些各具特色的纸灯笼,有五角星灯笼,有用六个正方形的框架糊成的象京剧舞台上铜锤锤头样子的灯笼,还有的是长圆柱体形的灯笼。一到晚上孩子们便将点上蜡烛的灯笼打到街上去,专门找黑暗的地方比谁的灯笼最亮最好看。
鞭炮是过年的必需品,每家都要买上几挂到年五更放,“嘣嘣穷气”。那时的鞭炮很便宜,虽然那种一百头一挂的小红鞭炮才卖一毛钱,但是孩子们买来后不舍得一次放完,往往拆开后一个一个地放。那时我最喜欢听的是“二踢脚”的响声。放炮仗者两手指捏着“二踢脚”上端,点燃后只听“咚”的一声“二踢脚”直冲云宵,紧接着“哒”的一声在天空中炸响。至今一听到“咚”“哒”两声“二踢脚”的响声就会让我回想起童年时过年的情景。
贴对联,贴福字
年根底下,贴对联贴福字也是一项重要活动。除了大门口,屋门口也要贴对联。过去老济南的平房屋门是那种带门栓(济南人叫门插关儿)的木制门,不光门框上帖,屋门上部也要贴象门神大小的长方形对联。福字一般贴在大门内迎门的影壁上的。对联福字一贴出来,红红火火的过年气氛就更浓了。
请家堂
年三十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天。家人都要在这天赶回家团聚,有的家庭这一天也要将逝去的先祖、亲人请回家过年。年三十下午要摆好供桌设好香案,有祖先牌位的人家要按辈分摆好。在烛台上插上红红的牛蜡,供品无论是鸡鸭鱼肉还是点心食品均要搭放一些彩色纸条,放些青红丝菠菜叶。系好绣制精美的桌披椅披,供桌前放一蒲团。那些没有牌位的家庭一般用黄表纸折叠一个,用筷子固定在馍馍上,写上名讳称谓权作牌位。黄昏时分,家中男性长辈手托放有香炉黄表纸的盘船,携家人到路口或门前空旷处冲西南方向放好船盘,燃纸叩首并呼唤亲人的称谓引领已故亲人回家过年。
年夜饭
入夜时分街上的鞭炮此起彼伏,响声不断。把家堂请回家后一家人开始吃年夜饭。正如前面所述,前几天炸好的藕盒、炸鱼、炸松肉及酥好的莲藕、鱼、鸡全端上来。有的家里还要做个粉蒸肉炒个木须肉做几个凉拌菜。平时难以见到难以吃到的东西,这天晚上可以让孩子们放开肚子吃个够。家庭生活差的人家则切棵白菜放上几勺子炖肉,再放上一些炸丸子粉皮冻豆腐熬它一大锅,一人一碗放开吃。
祭天地、祭祖
子夜时分也就是大年三十已过,那些讲究的家庭全家人要在摆好供品的位于正房门东侧的香台子前祭拜天地。然后再到影壁前、大门后燃香祭拜各路神祗。最后至正房在祖宗牌位前按辈分依次向祖先叩首拜年。
给长辈拜年
家中最高长辈坐在供桌两旁的椅子上接受晚辈的拜年叩首,并派发红包。晚辈叩首时要正对着供桌,给谁拜年呼谁的称谓。这也是小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刻,收到块儿八毛的就高兴的不得了。屋内烛光摇曳,香烟缭绕,喜庆中带着一丝神秘。门外鞭炮声响成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笼罩在除夕之夜。
包水饺
年夜饭过后孩子们大都跑到街上放鞭炮去了,家里的大人则开始包水饺(济南人叫包包子)。水饺有素馅、肉馅两种。素馅一般就是胡萝卜粉条剁上点豆腐。肉的也就是白菜猪肉。一盖垫水饺包完后要用黄表纸盖好,然后压上三支香,老人讲这样就不会被老鼠拉走。初一早上这顿饺子必须吃素的。老人说吃素饺子可以让这一年素净。
守岁
老济南有守岁的习俗。通常是孩子们该睡就睡了,那些讲究的老年人和强打着精神的家庭主妇则围着火炉喝着茶嗑着瓜子聊着天不知不觉就到了五更。伴随着逐渐响起的下五更饺子时的鞭炮声迎来新的一年。
老济南的“年味”存留在闪烁的烛光中,存留在缭绕的香火中,存留在燃烧的火纸中,存留在炸响的鞭炮中。半个世纪过去了,但仍然存留在老济南人的记忆之中,让人留恋,让人怀念。
旧时济南人如何过年,老济南的过年习俗
古时济南人是咋“过年”的
除夕
贴门神、对联,在自家房舍墙壁或屋门贴上新的春帖。下午或黄昏,在堂屋正中摆设家堂,陈放供果,到街口或到安葬祖先的坟茔烧纸。天黑后燃放爆竹辞岁、烧苍术。之后设酒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宴席上的菜肴要有鱼、鸡、豆腐、白菜、菠菜等。宴罢,围着火炉聊天,等待新的一年到来。到了午夜,吃饺子。
初一
拂晓,点香烛,摆牲醴(供品),祭祀天地和祖先,家人互相贺岁。这时,晚辈要向长辈磕头拜年,祝长辈健康长寿;长辈则分给年少的晚辈压岁钱。天亮以后,穿戴整齐的邻里乡亲们,喜气洋洋地互相拜年祝福。忌扫地和倒垃圾。在初一到初三的三天里,还要拜谒各类神祠。亲朋好友之间也相互宴请,其乐融融。
昨天是大年初二,人们都知道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那么,这一习俗在历史上是从何时开始的?过年了,人们要穿新衣、赏花灯、猜灯谜、放鞭炮……这些与春节相关的民俗活动在古时是否就存在?“年”在中国的历史上源远流长,那么古时的济南人是如何过春节的?记者昨天采访了市史志办公室副主任朱佩峰。
朱佩峰说,在古代,春节因系一年之始,被视为一年当中最盛大、最重要的一个节日。现在也依然被人们视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根据清朝乾隆年间编纂的《历城县志》等地方志书记载,古时济南人“过年”是这样一幅场景: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忙着打扫房舍卫生,修葺墙垣,粉刷屋壁,置办过年用的食物、衣物、器物等“年货”。这些活动,被称为“忙年”。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春节近在眼前,人们更加紧了过年的准备。有许多人选择在这个月举行儿女的嫁娶之事,更为节日的到来增添了忙碌和喜庆气氛。“除夕日(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在自家的大门贴上新的门神、对联,在自家房舍墙壁或屋门贴上新的春帖。”朱佩峰告诉记者,贴门神的习俗意在驱鬼避邪,保佑家庭平安。门神起先画的勇士是神荼、郁垒。唐代以后改成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夺取天下的威猛大将、济南人秦琼和另一名猛将、山西人尉迟恭。大门对联的内容,寄托着主人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企盼,如“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书香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等等。春帖的内容也多是祈福和寓意吉祥的词句,如“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或五言和七言绝句等。还在墙上插芝麻秸,或在庭院遍撒芝麻秸,取“芝麻开花节节高”之意,希望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高、生活质量一年比一年好;用绳把铜钱穿起来悬挂,寓意发财富裕。下午或黄昏,在堂屋正中摆设家堂,陈放供果,到街口或到安葬祖先的坟茔烧纸,迎请已逝的祖先回家过年。
朱佩峰说,天黑后,一是燃放爆竹辞岁,希望借此驱除鬼邪;二是烧苍术,又称“烧术”。苍术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有浓郁香气,干后可入药,具有燥湿健脾,辟秽化浊,袪风散寒、明目的功效。如果没有苍术根茎,也可以用树节、术草代替,通过烧苍术,希冀祛瘟病,助阳气,盼望家人身体健康,人丁兴旺。章丘一带是在门前点燃一束草,称为“照田蚕”,又称“照厅”。在这之后,家设酒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宴席上的菜肴要有鱼,寓意“年年有余”;有鸡、豆腐、白菜、菠菜等,取其谐音“吉”、“都福”、“百财”、“拨财”等。宴罢,围着火炉聊天,等待新的一年到来,谓之“守岁”。到了午夜,吃饺子(济南人称之为“包子”),寓意“交子”,表示辞旧迎新,即辞去旧的一年,迎来新的一年。这天夜里,忌高声说话,忌说不吉利的话。如果不小心打碎了东西,要说“岁岁平安”。 NUh+ &M
“除夕夜和年初一,忌扫地和倒垃圾,免得把财富和吉祥清扫出门。”朱佩峰说,初一拂晓,点香烛,摆牲醴(供品),祭祀天地和祖先,家人互相贺岁。这时,晚辈要向长辈磕头拜年,祝长辈健康长寿;长辈则分给年少的晚辈压岁钱。天亮以后,穿戴整齐的邻里乡亲们,喜气洋洋地互相拜年祝福。在初一到初三的三天里,还要拜谒各类神祠;亲朋好友之间也相互宴请,其乐融融。朱佩峰告诉记者,如今人们都知道,过完正月十五才算是真正过完年了,在古时是否也是以正月十五为春节结束的节点,相关志书上并无记载。
6、济南的春节习俗有什么
<
7、济南过年的习俗
济南过年的习俗
原答案: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这天被定为春节,以区别公历新年的元旦,但一般人们仍习惯把它看作年节,俗称“过年”、“过大年”、“旧历年”、“阴历年”。年节早见于《尚书·舜典》,到汉代民间习俗就已相当繁多,至今仍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公职人员放假3天,民间欢庆持续半月。
春节旧俗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又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拜年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临清初一拜年,男子与已婚妇女参加,男女分开,拜过自家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之后,由族长率领到各庙宇、异姓祠堂内敬拜神位,此谓“拜庄乡年”,最后,村长指挥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纠纷怨气,此则谓“拜团结年”。郓城等地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儿童起床后一声不响,先去紧紧抱住椿树,同时唱“椿树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材料,俺长长了穿衣裳”。邹城则有捣鼠洞的特殊习俗,初一早晨,用面杖捣鼠洞,边捣边说“戳打戳,戳打戳,十个老鼠九个瞎,还有一个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意在保证粮食安全。
地区俗规
鲁西南地区俗规,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怕搅乱了年(因为鞭炮齐鸣,会把家禽惊得到处乱飞),其它如牛、马、狗、猫等家饲动物,都得到优待,有的吃饺子,有的啃肉骨头。有的人家用五谷杂粮喂牲口,牲口吃饱以后,再用扫帚从牲畜头上往下扫,扫出什么粮食来,就意味着这种粮食丰收。即墨初一早晨用隔年饭喂鸡,据说鸡吃一粒米,就能下一个蛋,把各种食品端给狗吃,据说狗先吃的东西,必定丰收。
胶东龙口、蓬莱一带,初一早晨还有些特殊活动。一是照虚耗,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红烛,掀起炕席照照,然后再把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驱逐黑暗,把邪气恶息统统赶出去。二是压窗台,把年前用面粉做好的各种各样的面花于初一早晨放到窗台上,十分美观。三是“打秋千”,小孩一起床,就遵照父母年前的嘱咐,攀着门栓打三个“秋千”,据说这样能长得快。四是放压缸钱,把一些硬币扔进水缸,据说放了压缸钱,一年不会干旱,五谷丰登有余钱。五是丢盛虫(蟠龙),初一早晨,女主人先要把年前用面蒸的盛虫放进粮囤和面缸之中。盛是剩的谐音,丢盛虫取“剩余”之意。地当京杭大运河的微山县南阳镇,年初一由儿童擎灯笼上街,跳跃欢呼唱吉利歌谣,俗称“喊发”。儿童所唱吉利歌谣有多种:“发财!发福!买地!盖屋!”,“今年好子(个)年!明年排大船!装红枣,下江南,装一个,卸一万,扫仓扫个八百担!”,“发来!圆来!元宝轱辘家里来!”
莱芜等地有初一送家堂的习俗。人们上坟、烧纸、鸣炮、叩头,将祖宗送回坟茔。回家以后,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束。但是,有的地区是初二送家堂,还有的地区是在初三送家堂,各地不一。
初一忌讳
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临沂则忌动针钱,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胶东各地最忌初一打破东西,万一打破东西,要手持碎片,不回头,不说话,直走到井边,将碎片抛掷井中,否则“主凶”。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后,念吉语“岁岁(碎碎)平安”来破解。初一煮饺子,破了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商店过年吃饺子同时吃蒜时,因“蒜”与“散”音同,改称蒜为“义和菜”。
庆祝活动
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初一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四。胶东地区于初二日落后送年,送年时要摆贡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有的在大街上摆上供桌,接连不断地鸣放鞭炮,十分热闹。邹平初三下午送年,俗称“送百神”,又称“圆年”。临清有初二祭财神的习俗,商人之家都要供着财神的牌位,桌上摆着“钱龙”和“枣山”。祭祀时,烧香叩头,街坊邻居也带着香纸,到商人家祭祀财神,祝贺生意兴隆,主人则以酒肴招待,表示感谢。
串亲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串亲拜年的顺序各地不一,临清是:初二日,姑祖母、姑家,出嫁不久的姐家、妹家,外孙至外祖母家;初三日,拜岳父,俗称“走丈人家”;初四日,姨家及较远的亲戚家。胶东东部和莱芜等地于初二到岳父家串亲,未婚的男女青年可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春节串亲,都要带一些礼物。新婚女婿给岳父的礼物十分讲究,莱芜一般是四色、六色、有的甚至八色、十色。四色就是酒、肉、糕点、馍馍。鸡、鱼、香肠、罐头、挂面、油条各算一色。此外,香烟、糖块必不可少,但不算一色。鸡要带两只,鱼要带两条,各色礼物,均要双数,切忌单数。即墨于初三或初四给岳父母拜年,但初五不能去。俗话说:“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莱西串亲的顺序是“先看姑,后看舅,岳父岳母在后头”。岳家对姑爷,特别是新婚姑爷要盛情接待。莱芜等地的酒席上,除了鸡、鱼、肉、蛋外,一般都要摆“四顶四”,就是四个果碟,四个炒碟,四个小碗,四个大碗和四个大盘。陪客的人要轮流给姑爷敬酒。岳家给姑爷的回礼是10斤左右的大馍馍和大糕各一个。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亲,叫做“扎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扎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扎根时,外祖父、舅舅、姨妈等都要送给新娘压岁钱,鲁西南的新婚夫妇串亲一般都在双日,意为成双成对,大吉大利。旧时,临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般不串亲,过了十五之后才能串亲。
娱乐活动
春节期间开展娱乐活动,在山东民间极为普遍。秧歌、龙灯、狮子舞、跑旱船、武术表演、球赛等形式多样。正月初二至十六日,曲阜城内有鼓楼门会,并开放孔庙。会上,有花鼓、瞎腔等地方戏表演,有曲艺表演,有卖玩具、卖花炮、卖花、卖油炸糕等诸种摊贩。此会以十四日为最盛,乡下有不少人进城赶会,俗称“赶逛会”。孔府的小姐、太太为观赏会中热闹场面,在孔府大门里面墙边筑台搭棚,悬灯结彩,在台子临街一面挂起竹帘,隔帘观光
8、山东省过年的习俗
春节山东风俗
正月初一
严格地说,春节是从初一零点开始的。家长首先起床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据说怕直接开门遇到神),然后才能说话。其他人陆续起床。起床后妇女忙着煮饺子,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进行祭拜。
[吃]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燃放鞭炮。为了驱除邪恶、求吉利,有的地
方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
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两碗,意在希望人多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吃到红枣,意味着新的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