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广德节日风俗

广德节日风俗

发布时间: 2022-11-07 13:13:02

1、广德是怎么样订婚的?

本人过来人,首先得请两位媒人,可以是你的亲戚朋友,或者他《她》的,(男女不限,不可以是离过婚的,和丧偶的,家里3年内死过人的, 也不可以)这是男方请的,如果招亲那就女方请。首先通过媒人定个吉利日期,媒人陪同你到对方,(带上礼品和糖)早点去,必须上午到,尊重,其意思是问她要什么首饰,多少礼金,(一般3金,金手镯,金项链,金戒指,礼金20000到80000)在定个对方回访的 日期,然后回来回话,准备好首饰,礼金,待他们一家及亲戚来家做客,其意思是父母见面,亲戚互相认识,送礼品礼金,记得准备小红包,来着有份(2包烟,一代糖,100元钱放一起用个大红手巾包着)和那个大红包给女的,吃饭时一一发,大礼盒首饰在给她,然后定下报期日期,(现在人一般怕麻烦定亲后就直接定日期模时后结婚

2、端午节的具体介绍

端午节的具体介绍

一、端午起源的真正原因见于佛典

一般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战国屈原。梁吴均《续齐谐记》: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 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 竹筒贮米, 投水祭之。”但五月五日节俗已见于春秋, 《琴操》: “介子绥[推]??遂抱木而烧死, 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这比屈原早300 多年。《史记孟尝君列传》:“五月子者, 长与户齐, 将不利其父母。”《索隐》引《风俗通》: “俗说: 五月五日生子, 男害父, 女害母。”孟尝君生于公元前346 年, 比屈原自杀早了近70 年, 可见端午节最初并非因为屈原。

端午节缘于五月是凶月的古老观念。晋董勋《问礼俗》: “五月俗称恶月。”这个观念缘于上古, 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玄戈》: “五月, 东井、七星大凶, 胃、参致死。”东井, 即二十八宿之一的井宿, 因它在玉井之东, 故称。这虽见于秦代, 但却历史久远。《礼记月令》: “仲夏之月, 日在东井。”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 东井星主管五月。汉王充《论衡说日》: “当夏五月, 日长之时在东井, 东井近极, 故日道长。”五月不吉观念渗透到民间, 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五月, 俗称恶月, 多禁忌。”五月为凶月,是端午赖以建立的文化基础。

端午最初作端五。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中“端午”条引晋周处《风土记》: “仲夏端五, 烹骛角黍。”《艺文类聚》卷四引《风土记》仍作“端五”云: “端, 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五与午同音通用, 《周礼壶涿氏》: “午贯象齿”郑注:“午故书为五。”端五后作端午。古人忌重, 五月五日重五,被视为大不吉。《抱朴子》: “或问辟五兵之道, 答曰: 以五月五日, 作赤灵符, 着心前。”北魏魏收《五日诗》: “辟兵书鬼字, 神印题灵文。”《艺文类聚》卷四载《续汉礼仪志》:“五月五日, 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户饰, 以止恶气。”道教《八道秘言》称五月五日为“地腊日”, 《杨公忌》: “( 五月) 初五日, 不宜问疾, 名地腊日。”原始的五月五日禁忌与粽子、龙舟等拯救屈原等没有关系。

但端午的真正原因却见于佛典。《古尊宿语录》卷21《舒州白云山海会( 法) 演和尚语录》: “端午, ( 白云禅师)上堂, 举( 言曰: ) 昔有秀才造《无鬼论》, 论就, 才放笔, 有鬼现身, 斫手谓秀才云: ‘你争[怎]奈何? ’白云当时若见,便以手作鹁鸠嘴, 向伊道: ‘谷谷孤。’”这里出现了“鬼胆包天”的场面: 秀才撰写《无鬼论》时恶鬼立即现身挑衅:你秀才又能把我怎么办? 白云法演禅师只得滑稽地对鬼学布谷鸟叫, 端午节时恶鬼猖獗已极! 换言之, 端午节的真正原因是恶鬼作祟。慧日禅师《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卷五载: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 1158) 五月五日普觉禅师上堂云: “今朝又是五月五, 大鬼拍手小鬼舞, 蓦然撞着桃符神, 两手椎胸叫冤苦”, 端午时大鬼拍手小鬼舞, 鬼撞桃符神, 鬼竟然如此猖獗。因此, 端午的原始动机是驱邪镇鬼。端午时寺庙中也要烧香敬鬼, 如舒州白云山的和尚在端午节时: “僧问: ‘今朝五月五, 权罢薅芸鼓。虽是无事人。亦请烧一炷。’( 白云禅) 师云: ‘急急如律令。’( 僧) 进云: “也待小鬼做个伎俩。”( 白云禅) 师云:‘钟馗吓你。’( 白云禅师) 乃云: ‘今日端午节, 白云有一道神符也, 有些小灵验, 不敢隐藏, 举似诸人: 一要今上皇帝、太皇太后, 圣躬万岁; 二要合朝卿相、文武百官、州县寀寮, 常居禄位; 三要万民乐业、雨顺风调’。有个符使却来报白云( 禅师) 道: ‘诸处尽去, 偏只为神通小, 不奈一件事何。’”

端午节时佛寺举行驱鬼祈福仪式,这些活动的中心就是祭鬼和驱鬼, 它清楚地表明: 恶鬼作祟是五月五日举行宗教祭祀活动的根本原因。《古尊宿语录》卷27载, 舒州龙门佛眼禅师说: “今日端午, 世间人钉桃符、书门阃, 使万邪不窥其户, 百鬼不入其门; 世间人又使针烧灸, 采药登山, 使万病不干其体, 疫疠不入其身。”也揭示了端午活动的根本目的: 驱鬼除病。可见, 端午节是鬼节,端午节为对付“百鬼”和“万病”而生。这些记载, 揭示了端午节产生的真正原因。

明白了端午节起源的根本原因, 端午的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端午又称“续命节”, 就是因为有恶鬼索命。《风俗通》: “五月五日续命缕, 俗说以益人命。”续命缕的形态, 唐代仲子陵《五丝续宝命赋》有载: “颜似渥丹, 对回鸾之十字。手如振素, 盘续命之五丝。其五丝也, 蕙绿轻重, 兰红浅深。皎皎而有莺其领, 采采而亦翠其衿。既比方而一色, 又条畅乎数寻懿寿丝之礼大, 续宝命之天长。”端午节时, 荆楚民间以彩丝系在臂上, 唐花蕊夫人

《宫词》有“玉腕斜封彩缕长”之句。道教《三洞奉道科》称五月五日时举行“续命斋”的法事, 北齐后主的妃子冯小怜以五月五日进纳, 故号她为“续命”, 取端午冲喜续命之意。以丝系臂为防恶鬼夺命, 故可以达到“续命”目的。

介之推、伍子胥等死于五月五日是因恶鬼索命。魏邯

郸淳《曹娥碑》: “五月五日时迎伍君, 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伍君即伍子胥。这些人死法不一, 但都因恶鬼所害。端午恶鬼猖獗是他们死亡的原因, 端午节举行祭祀仪式是为了驱除恶鬼。隋唐以后南北文化合流中端午节被整合, 由于屈原影响大, 端午节变成祭祀屈原的节日。屈原在宋代被封为公侯: “屈原庙, 在归州者封清烈公, 在潭州者封忠洁侯。”元代屈原被封为“忠节清烈公”。屈原成为端午节的主角时, 介之推、伍子胥等湮没无闻, 驱鬼的动机也被遮蔽, 遂形成今天的端午习俗。

二、佛教中的端午遗俗

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底层的端午对外来佛教产生了深刻影响。《古尊宿语录》卷44 载, 宋代和尚也过端午节: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五月五日上堂云: “今朝五月复端午,随众生心解分布棕子。虽然, 应所知, 要须一一知来处。且道从什么处来? ”佛教在这天也吃粽子。佛教世界中翠竹黄花尽是真如, 端午自然也入般若。《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卷五载, 宋绍兴二十六年( 1156) 五月五日, 普觉禅师上堂云: “今朝五月五, 天降沛然雨。艾人与门神, 聚头相耳语。”艾人, 是端午节时束艾叶为人。它与门神一样, 是为了避邪拒鬼。佛教语录保存了端午节时的艾人和门神信仰习俗。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和尚自然地把端午融入禅悦玄机。《古尊宿语录》卷27, 舒州龙门佛眼禅师: “今日端午??遂失声叫曰: ‘阿耶耶, 阿耶耶, 尽大地人烧破皮肉, 教山僧受无限苦痛。’昔楚大夫以忠言不用, 沉于湘江。后人哀之, 以竹筒盛饭, 系五色丝祭之, 风俗至今流传不断。遂呕吐数声曰: ‘世间人吃却米粽, 教老僧胀破肚皮。’大众: ‘别人烧灸, 别人吃物, 为什么龙门长老受痛受饱, 未能情忘缘虑? ’”这段禅机公案透露出佛门与筒粽等端午文化的关系。宋陆游有《天中节前三日大圣慈寺华严阁燃灯甚盛游人过于元夕》诗, 佛寺在五月五日前三天已举行盛大庆祝仪式: “万瓦如鳞百尺梯, 遥看突兀与云齐”, 寺庙张灯结彩, 禅堂成为端午庆典的场所。

一些失传的端午古俗在佛教中保存。《五灯会元》卷18 载: 隆兴府兜率慧照禅师端午节说: “端午龙安亦鼓桡,青山云里得逍遥。饥餐渴饮无穷乐, 谁爱争先夺锦标。却向干地上划船, 高山头起浪。明椎玉鼓, 暗展铁旗; 一盏菖蒲茶, 数个沙糖粽。”这里有许多失传了的端午古俗: 第一, 后世认为端午龙舟是为了救屈原: “楚人悲屈原, 千载意未歇??遗风成竞渡, 哀叫楚山裂。”但端午龙船原来是为了“安龙”。第二, 一般认为端午龙舟发生在水乡。但古人这天在高山上划龙船。第三, 一般认为, 五月五日采兰草、菖蒲是用来煎汤洗澡, 《大戴礼》: “五月五日, 蓄兰为沐浴。”[11]但这里表明, 它用于制作“菖蒲茶”。此外, 《古尊宿语录》卷28: “龙门若为作端午, 打动众人涂毒鼓。”佛教东林《云门颂》也说: “一挝涂毒闻皆丧”。一般认为,端午龙舟竞渡时击鼓是为了统一划船的节奏, 但是佛教典籍显示: 端午所用鼓上涂了毒药, 以增强鼓声的巫术力量, 以达到安龙、镇龙的目的, 它是驱鬼观念的具体体现。

安龙、菖蒲茶、干龙船、毒鼓等是失传的'端午古俗, 这些资料既可补端午资料之缺, 又可见出中国本土自然宗教中的端午对佛教影响的深度, 弥足珍贵。

三、佛教大事与端午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端午的神秘性渗透到佛教中, 使一些佛教内部的大事也与端午有了联系。

首先, 一些生于端午的高僧成为佛教的要事。生于五月五日的孩子常被抛弃, 汉代这天出生的王凤、胡广等人就险遭遗弃。父母或将此日出生的孩子送往沙门为僧, 如唐代著名的“法云公”。《释氏稽古略》卷二: “万回法云公,太宗贞观六年( 632) 五月五日生( 于) 虢州阌乡张氏。”父母把他送到寺庙当和尚, 这既救了孩子又避了祸。这样的人成为高僧后就是禅林的佳话。

其次, 一些端午圆寂的禅师被载入佛典。民间传说,五月五日生者脑不坏。唐李延寿《北史齐宗室诸王传》载, 北齐南阳王高倬生于五月五日, 后因谋反罪被杀, 但四百余日后大敛时, 他竟然“颜色毛发皆如生”。因此之故, 佛教对五月五日圆寂的和尚也特别重视。《续高僧传》卷21 载, 丹阳县道成禅师, 隋文帝开皇十九年( 599) 五月五日在兴严寺圆寂; 唐代越州称心寺大义禅师, 在武则天天授二年( 692) 五月五日坐化。《宋高僧传》卷8 载: 智威禅师圆寂于唐肃宗上元二年( 761) 五月五日; 同书卷十四载: 唐代著名高僧扬州大云寺鉴真大师, 在日本天平宝字七年癸卯岁( 公元763 年, 即唐代宗广德元年) 五月五日无疾坐亡, 其真身不坏。《景德传灯录》卷五载, 司空本净禅师于上元二年( 761) 五月五日归寂, 唐天子赐给“大晓禅师”法号。这些高僧在五月五日坐化, 常常有十分神奇的情景。宋代潞州府黎城人宗坦, 在四月二十八日这天夜里梦见阿弥陀佛托梦: “汝说法止六日, 当生净土。”在五月四日, 他集合众僧说: “因缘聚散, 固当有时; 净土胜缘,惟凭时刻。愿众念佛, 助我往生。”说罢, 在诵佛声中坐化。当时, 天上雷鸣不断, 地上白云覆地, 直到五月六日才停。

离知《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卷六载,金熙宗皇统三年( 1143) 五月五日, 觉禅师将死作《颂》交代后事: “今年五月初五, 四大将离本主; 白骨当风扬却,免占禅那地土。”他在钟声渐入坐逝之境, 侍者离知想起他们的约定: “吾化后, 可唤之。若能回来, 是有道力也。”于是, 他连唤三声, 觉禅师果然复活, 问到: “你有什么事? ”侍者说: “和尚何裸跣而去? ”他反问: “来时何有? ”侍者要给他穿几件衣服, 他说: “不用。留给后人吧。”他书偈云: “七十三年如掣电, 临行为君通一线; 铁牛踍跳过新罗, 撞破虚空七八片。”然后, 晏然而逝。死亡是人类大事,人类的宗教多因死亡而生, 这些五月五日圆寂的高僧和坐化妙境成为禅门肉身成道的佳话。

再次, 一些端午发生的事件被佛典纪录下来。唐代翻译佛经常在五月五日开笔, 《全唐文》卷916 载, 北天竺婆罗门族的不空大师所译的《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序》和《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等, 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740) 五月五日奉诏开译: “卯时焚烧香火, 起首翻译”; 佛教经典《一切如来大教王经》和《瑜伽秘密金刚三摩地三密圣教法门述经》等, 在唐德宗建中元年( 780) 五月五日由沙门慧超等开译。所译佛经如果在五月五日这天封笔, 也是佛教的大事。《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入定不定印经》一卷、《大方广普贤所说经》一卷等, 是三藏法师义净等于武则天久视元年( 700) 五月五日在东都洛阳的三阳宫译毕,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第十五卷予以明确记载, 朝廷也下诏褒奖。

禅宗南宗的传法衣钵被朝廷借去, 禅宗便借端午节向朝廷追索。唐肃宗上元元年( 760) , 唐军与安史叛军的战争正吃紧, 为了平定叛乱, 唐肃宗派大臣到广东韶州( 今韶关) 曹溪南华寺将禅宗六祖惠能的传法衣钵借到京城, 作为“镇国之宝”供养皇宫。平叛结束以后, 衣钵没有及时归还。唐代宗永泰元年( 765) 五月五日, 惠能大师便托梦给代宗皇帝要求归还: “梦六祖大师请衣钵。七日, 敕刺史杨瑊曰: ‘朕梦感[能]禅师请传法袈裟却归曹溪。今遣镇国大将军刘崇景顶戴而送, 朕谓之国宝。卿可于本寺如法安置。专令僧众亲承宗旨者, 严加守护, 勿令遗坠。’”禅宗索回镇教之宝, 还借助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

再次, 佛教也利用五月五日炼制法术。五月五日恶鬼横行, 端午素来流行厌胜之术。《史记集解》载: “汉使东郡送枭, 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 故食之。”巫师在此日制作巫术药物: “五月五日, 取蟾蜍, 可合恶疽疮;取东行蝼蛄, 治妇难产。”巫蛊药也在这天炼制: “以五月五日聚百种虫, 大者至蛇, 小者至虱, 合置器中, 令自相啖, 余一种存者留之。蛇则曰蛇蛊, 虱则曰虱蛊, 行以杀人。因食入人腹内, 食其五藏, 死则其产移入蛊主之家。三年不杀他人, 则畜者自钟其弊。”与此相应, 佛教也利用这天炼药制咒。魏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六: “蛇毒者, 以五月五日蛇合和毒药; 又以毒药饲蛇等。”除了用五月五日的蛇毒制药外, 佛教还用此日施行法术。大藏经阿含部《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 “若有被囚禁、枷锁、种种口舌者, 取五月五日桃木, 密书彼怨人名字, 加持一百八遍; 又于真言句中称彼人名, 加持求愿语, 钉入地,即得官府口舌解散无事。”桃木是驱鬼之木, 它端午日与咒语配合驱邪。《宝藏天女陀罗尼法》: “此法必须五月五日夜受持, 即果成就。五月五日夜, 注想思存, 换诵呪一千八遍。”佛教充分利用五月五日行法, 与道教有相似之处。

在端午基础上还产生了“天中节”。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趁天中》: “《提要录》: 五月五日, 乃符天数也, 午时为天中节。”五月、五日、午时, 是三“五”重叠之时, 故成为“天中节”。汉代在此时以阳燧取火, 炼五石铸法器。唐代扬州向皇帝进贡的“江心镜”就于五月五日午时在扬子江中百炼而成, 白居易《百炼镜》: “江心波上舟中铸, 五月五日日午时。”[17]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说这种镜“易破难成, 往往有自鸣者”。佛教也有“天中节”的咒语: “五月五日天中节, 一切恶事尽消灭! 急急如律令。”宋绍隆《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七: “五月五日天中节, 万祟千妖俱殄灭。眼里拈却须弥山, 耳中拔出钉根楔。钟馗小妹舞三台,八臂那吒嚼生铁。勅摄截, 急急如律令。”《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云门颂》: “五月五日午时书, 赤口毒舌尽消除。更饶急急如律令, 不须门上画蜘蛛。”佛教在“天中节”时也举行法事, 驱使道教的钟馗、那吒等神灵以降妖除魔。

端午与佛教的联系有深刻的文化意义。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 知识在不用文字表达的动物行为中扎根之深,超过了大多数哲学家愿意承认的程度。端午正是这样,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底层, 突破原始宗教和道教的藩篱, 深深地积淀在佛教文化中。这与韩国以端午“申遗”一样, 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

3、正月十四又称为什么节

有些地区正月十四又叫元宵节。

据调查,以正月十四为元宵的,除了台州各县(市、区)外,还有现宁海县和象山县,而舟山、温州、绍兴、金华、丽水等地区的元宵均为正月十五。

宁海县,自晋太康元年(280)立县起,长时期属于台州(临海郡),1958年划属宁波专区;象山县,系唐神龙元年(705)分宁海县和时属越州的鄮县置,立县时属台州,到广德二年(764)改属明州[开元二十六年(738)分越州置]。

故元宵为正月十四的地域,系唐前期的台州地域。

关于正月十四几种流传较广的传说

一为孝子改节说。明代临海城关秦鸣雷,生弥月丧母,五龄丧父,出嗣于伯父秦文,未几秦文亦亡故,由其伯母(继母)杨夫人含辛茹苦抚养长大。

嘉靖二十三年(1544),秦鸣雷27岁中进士,廷试对策,阁臣进呈拟第三,时方明世宗祈雨郊坛,看其名,大喜,亲擢第一,为状元。

饮水思源,秦鸣雷对伯母极为尊敬孝顺,每逢节日,总是精心备办佳肴美食供奉。可是伯母信佛,初一、十五都要戒荤吃素,为了使他的伯母也能和家人一起享受节日的口福,特将元宵提前一天。

二为戚继光抗倭说。相传有一年正月十四,戚继光带兵进驻临海桃渚城。当晚,库里的粮食已不够用,考虑到桃渚城里的百姓多次遭倭寇洗劫,为了支援戚家军已经省吃俭用,不能再给他们增加负担。

解粮官张里道带领士兵把剩下的粮食磨成粉,兑水熬成糊状,再加入各种蔬菜、肉类、豆制品和调味品,制成味道不错的糟羹。消息传出,桃渚百姓非常感动,为纪念此事就把元宵改为正月十四,糟羹也成为元宵的传统食品。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正月十四

4、宁海的元宵节为什么是正月十四?

元宵节习俗传说:

唐武德四年(621)十一月,唐将杜伏威战败李子通,七日,李子通投降,江南一带进入唐王朝版图,南北朝时的临海郡境域设置为台州,开国大将尉迟恭坐镇台州扩建城墙。一天晚上,尉迟恭在苦恼中入睡,梦中见一梅花鹿反复跳入其床上用蹄推其身体,恼火中醒来发现晨曦初现,夜里下了一场大雪,雪地中有一行醒目的鹿蹄印。随着鹿的足迹追寻,发现刚好围绕一大圈。尉迟恭很惊奇,也很高兴,忙命人按鹿的足迹筑城,工程非常顺利,故台州府城又名鹿城。

随着工程的进展,台州的父老乡亲看到士兵、民工在冰天雪地中筑城非常辛苦,家家户户纷纷捐献粮食、酒菜等前来慰劳。为图省事,正月十四那一天,尉迟恭采纳了一位老者的建议,将大米磨成粉,用酒水烧开,加入笋、肉、菜等,搅成糊状,味道十分鲜美,又好吃又御寒。筑城的士兵、民工们喝了糟羹,周身发热,干活更有劲,筑城的速度大大加快。台州民众为纪念此事,将元宵提前一天,改为正月十四,并家家户户制作糟羹,相沿成俗。

(4)广德节日风俗扩展资料

宁海县,自晋太康元年(280)立县起,长时期属于台州(临海郡),1958年划属宁波专区,象山县,系唐神龙元年(705)分宁海县和时属越州的鄮县置,立县时属台州,到广德二年(764)改属明州[开元二十六年(738)分越州置]。故元宵为正月十四的地域,系唐前期的台州地域。

5、随笔广德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习俗有:吃月饼、拜月、供兔儿爷等。
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一回切活动均围绕着月亮这一答主题。吃月饼、拜月、供兔儿爷等。在汉代已普遍崇拜月亮。北京的月坛为祭月的建筑。
中秋正直秋高气爽的季节,是一年中最舒服的季节。中秋节的象征食物莫过于月饼。月饼还象征着全家团圆之意。这种象征明代已经开始。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6、广德风俗习惯

看是干什么的风俗习惯.过年过节要回家吃饭,给老人钱或买衣服.给小孩要发红包.如果是婚丧嫁娶,就麻烦了.结婚前要先看家,过礼,送日子,再结婚.婚后有回门.新人第一年拜年要给红包.丧事的话习惯更多.
生小孩有满月酒或做十二朝.过生日有小孩的十岁生日.大人有三十六岁生日,然后六十以后每十年一次祝寿.只是不知你想知道哪种习惯.

7、春节的习俗,短一点的,100字以下的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扫尘、贴春联、祭祖、拜岁、点爆竹、拜年等等。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燃放爆竹。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据《盘古王表》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上古时期以此年头岁尾举行祭神祭祖活动。在童话传说中,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而且在大年初一出没;所以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有了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春节习俗。

(7)广德节日风俗扩展资料:

春节习俗变迁,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风俗习惯。然而,近年来,人们似乎感到“年”的传统文化渐渐被淡化,逐步被购物、旅游、玩乐等新习俗替代。 如今的年味已然变迁,人们沉迷“红包热”;如今的年轻人热衷于“抢红包”,而耽误了与长辈们交流时间,冲淡了过节团聚的本意。

现如今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卡”。

8、安吉春节的民风民俗

安吉春节民俗:杀年猪、过小年、打扫灰、办年菜、年三十。

1、杀年猪

在贵州省万山特区侗乡村寨至今还保留有一个百年不变的侗乡风情习俗-杀年猪。

转眼又到了农历的腊月,每年的腊月,正是这个侗乡村民们忙碌杀年猪,一来庆祝新年,招待亲朋好友,二来可以腌成腊肉,改善一年的生活。

但这个侗寨村民杀年猪不会随意请个屠夫帮他们杀年猪,却是很有讲究的:挑选吉日,进入腊月,侗乡村民们请个先生算个好日子杀年猪;选屠夫 ,在寨上挑选一个能干的经济条件好的、杀年猪有经验的屠夫才能够动手杀年猪,这样,预意来年喂猪顺利;挑帮手。

2、过小年

过完腊月二十三日小年之后,便拉开了节前准备的序幕,从这—天起,就意味着进入过年的阶段了。

过小年的主要活动是辞灶,也叫祭灶,祀灶原是古代五祀之一,时在夏天,相传汉代阴子方腊日见灶神,祭以黄羊,因成巨富。

因而把祀灶口改在腊月,唐宋时定在腊月二十四日,到了明代,祀灶日改成“军三民四”或“官三民四”.就是说军队和官府二十三日祭灶,平民百姓二十四祭灶。

3、打扫灰

即彻底的大扫除,俗话说:“辞灶辞灶,年节来到。”

过完小年之后,第一件重要日程是打扫灰,时间上,可以从腊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三天中,选一个风和日丽的暖和天。

因为在一年的时间里,由于各种禁忌和习惯的约束,很少进行彻底的大扫除,所以扫灰这天,全家一齐动手,凡能搬动的东西,或者由于禁忌而没有搬动过的东西,包括桌椅板凳,箱柜衣物,全部移位,有的搬到院子里,有的移位于屋中间。

全家人扫的扫,抹的抹,把屋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彻底清扫干净,几明窗净。

4、办年菜

腊月二十九日足节前准备最后一天,此前,供品及人们节日食用的主食已准备就绪,所剩的只是办年菜了。

年菜分两种:人食和神供。人食的蔬菜,包括白菜、萝卜、菠菜、葱、香菜等。白菜扒去老叶,萝卜切成萝卜丝儿,菠菜、香菜也择去黄叶儿。神供蔬菜,除上述外,沿海人家还备有染成红色的龙须菜,腊月二十九日这天,除把人食和神供的菜肴制成半成品外,主要是油炸食物。

5、年三十

腊月三十包括小尽二十九,荣成习惯地称为大年三十。

贴对子 荣成俗称贴春联为贴对子,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贴对子与贴春联略有差异。贴对子是在清晨,做妈妈的把新衣新帽准备好,放在子女枕边,子女醒后,穿戴一新,端着糨糊盆同父亲一起敞开大门,先放鞭炮,轰走晦气和贫穷,后贴对子。

“对子”的内容有强烈的时代感。清代多用“一元复始,万象回春”、“向阳门第春常在,富贵人家庆有余”之类,连袁世凯当政时,也“国徽翻五色,民帜定八方”。

建国后,“对子”的内容,多为歌颂党的恩情,如“春风绿万里,党恩泽九州”,“风景这边独好,江山如此多娇”。

(8)广德节日风俗扩展资料

安吉县建制沿革

东汉末期,阶级矛盾激化,故鄣县辖境广袤辽阔(大致包括今安吉县全境、长兴县西南一部和安徽省广德县全境、郎溪县一部),封建统治者为强化控制,于黄巾起义的第二年,即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割故鄣县南境置安吉县,县治设于天目乡(今孝丰镇),仍属丹阳郡。

安吉建县始于此。

唐麟德元年(664年),恢复安吉县建制,隶湖州。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将县治北移至今安城镇址附近。

元灭南宋后,朝廷所需粮食和财物,大量依靠东南地区供给,因而赋税沉重。

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安吉先由徐寿辉部占领,继为张士诚部所据,至正十六年(1356年)又为朱元璋部克有。

此后,张、朱两部争夺达10年余。

清宣统三年(1911年)11月17日,安吉、孝丰两县响应武昌起义,随即驱除清知县。

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分别成立县公署。

民国三年(1914年),废府设道,安吉、孝丰两县同属钱塘道。

民国五年(1916年)改称县政府。

1949年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安、孝两县。

6月初,中共安、孝两县县委和两县人民政府建立。

杀年猪风俗

杀猪在东北农家算是一件大事,因为一般人家每年也就是一两次,几乎相当于过节。

每个村屯里都有擅长杀猪的人,由他们“掌刀”,不仅干得干净麻利,而且不“糟践”(浪费)有用的东西,把猪的肉和头、蹄、下水(内脏)、血、骨头等各部分收拾得井井有条,分门别类,各持其用,拿民间的话说是“能多杀出来五斤肉”。

当然,请这些杀猪的“把式”也要给一定的报酬,通常是把头、蹄、下水中的一部分赠送其为酬资,杀猪者也并不推辞,因为这是约定俗成的惯例。

在杀猪的这天,主家都要请至近亲友前来聚宴,既为联络感情,也是表示庆贺,东北至今还有专门经营“杀猪菜”的饭馆,在某些方面就是沿用民间的这种风俗。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