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春节风俗
1、广东的春节风俗特色有哪些?
广东的春节风俗特色具体如下。
一、年廿四,送灶君
北方有腊八节,广东没有,却有送灶君。传说这一天灶君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过去一年的种种,所以要供奉美食,尤其是放甜的食品贿赂他,如糖、甘蔗、柑、红枣,让灶君多讲好话。
二、年廿五,办年货
送灶君后家家户户开始办年货。以前都是家庭主妇制作贺年糕点食品,例如油角、煎堆、年糕,在制作的过程很谨慎,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所以一般不让小孩参与。但现在越来越多都是采买年货了。
三、年廿八,洗邋遢
春节将至,辞旧迎新,这一天会将家里一切进行彻底大扫除。
四、年廿九,责年
责年是指买耐放的食物准备在过年期间享用,通常选择好听吉利的.食品,如葱、芹、蒜、鲮鱼。葱,芹,蒜都要留根,象征有头有尾。这三种蔬菜都谐音聪明,勤力,精打细算,鱼则取其年年有余的意思。
五、年三十,庆团年
这天是除夕夜,一家人吃团年饭。饭后不睡觉,一起守岁。对广东人来说,这一天是最重要的,一家人一定要穿得齐齐整整,菜要有好彩头的菜。以前的广东小孩还会在饭后上街卖懒,一手拿着小红灯笼,一手捧着盛蒸熟鸡蛋和茨菇的碗,然后连群结队边走边喊:卖懒,卖懒,买到年卅晚,人懒我唔懒。意思是卖掉懒来年变勤快。
六、大年初一,拜年
年初一,广东人有吃斋的习俗,这一天不吃荤、忌打破物品、忌水土出门(直至年初四都不扫地)、忌使用利器等。亲友来拜年要拿出各种小吃招待。拜过年后,已婚的长辈会给后辈派利是。
七、年初二,开年
在这一天的早上,长辈负责切年糕,分配给家中各人吃,象征开年。而出嫁的女儿也可以返娘家吃开年饭,而开年饭上的各种菜肴都有好彩头的食材。
八、年初三,赤口
大年初三赤口,也称为赤狗日,大家在这一天会足不出户留在家。
九、年初四,求文昌
是祈求小孩读书聪明将来有前途。拜文昌时,小孩记得带葱、芹、和蒜;而且仅记这些都要有头,才代表头脑聪明,勤力,好算术。
十、年初七,人日
这一天叫做人日,传统上都会吃粥,寓意“丰衣足食”。广东人有吃“及第粥”的,取其好彩头,寓意状元及第。
2、广州人过春节的习俗
1、行花街
广州人在年廿七至除夕之间,前往指定马路或广场临时集市,赏花买花的慢行锻炼,讲究“跟贴粘随扯拉抱”。“行花街”,以前是鲜花盆花盆果互砍价格的现场买卖,现在是创意工艺品的行情试水。“行花街”的动机,源于男女“行桃花运”、“行好运,甩衰运”的良好愿望。
2、红纸
广府人家里布置年桔桃花或盆花时,吊挂内藏低值现钞的利市封或没有现钞的吉封,并且用吉祥贺词的红纸包裏桔盆,用红纱或红纸捆绑水仙脚,所使用的红色纸品或红色纱布,统称为“红纸”。
它代表着喜庆吉祥、承载福报的寓意。有时,派发利市谦虚和低调讲:“利利市市,红纸一张!”
3、头尾
年前筹备的蔬果菜肴,十分讲究其形态的原整性,叫做“有头有尾,开枝散叶”,做事有始有终,比喻“齐齐整整合家欢”。
为了顺应这一种广府过年的风俗,农民特别摆卖:有根须的生菜(生财)、有叶子的桔子(吉祥)、有蔗叶的甘蔗(甜蜜)。后来拜神也讲灵活变通,烧猪太大,带皮的烧肉顶上。
4、食斋
正月初一,食斋日,是广府地区百姓的一种春节食俗,既有拜神祈福、斋戒上香的动机,也有除夕团年饭大鱼大肉后的荤素的养生调节之需,以前是全天素斋,现在是早餐午餐的半日弹性素食。
初一食斋,从早餐开始:步步高升的年糕、马到功成的马蹄糕、富贵临门的桂花糕、发财利市的大发糕。
3、广州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广州春节的风俗:
1、年三十:团年饭,行花街
除夕之夜,吃年饭、守岁和逛花市是老广州辞旧迎新的三件大事,这一天,广州准备除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使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行花街”(广东方言:逛花市)是最为人熟知的广州过年传统,是萦绕在广州人心里的情结。
2、年初一:拜年送大桔
广州俗称的“拜神”不但是到寺庙里拜神,还特指在家参拜神灵和祖先。不少广州人在初一的中午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成一锅“罗汉斋”,希望一年该吃的素菜在这天吃完,往后可以大鱼大肉;而派利市红包传达吉祥意,“利事”,常说利利事事,寓吉祥之意。
3、年初二:开年打牙祭、回娘家
广州人时兴初二、十六打牙祭,正月初二是一年之中的“头牙”,吃开年饭,所以要做得早,叫做抢头牙。出嫁的女儿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反映的情意却甚浓。
4、年初三:赤口
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希望避免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会选择足不出户。
5、年初五:接财神
接财神回家,如果旧年不如意可用“一碗清水、三支香”祭灶王,旧年发达的要用鸡鸭鱼肉祭拜。
4、广东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广东过年的特色风俗有:逛花市,派利是,醒狮,舞龙,行通济,广府庙会。
风俗以及寓意:
逛花市:逛花市这个是广东的传统风俗,据说在中国唯广州独有,后来这个风俗逐步推及辐射到其他县市,成为广东人过年的风俗。
派利是:这是广东春节的习惯,代表的是利利事事,寓吉祥之意。
醒狮:广东的狮子与外省不同,称为醒狮,在制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广东的特色,春节期间很多商场都会请来醒狮队,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
广东过年的其他风俗:
行通济:是广东省佛山市一带的传统民俗活动。作为在元宵节期间举行的游玩祈福活动。
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扶老携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广府庙会:是广东"一城一特"春节活动之一,是广东省地方传统民俗文化,广州市越秀区在传统元宵节期间,即农历正月十五至廿一举办的传统庙会。
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广府庙会开幕式设在元宵节当天,为期七天,是一项广府文化嘉年华活动。
潮州大锣鼓:是广东潮汕地区传统音乐中的一种,是一种由锣鼓乐与管弦乐组合而成的演奏形式,由历代相沿的鼓吹乐类演变而成,是潮汕地区最具群众性的乐种之一。
5、广州春节的习俗
广州春节习俗:拜年。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广州春节习俗:回娘家。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广州春节习俗:逛花市。现代新式花街上世纪初到50年代中期,广州的中心花市都在桨栏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一度金融较为稳定,工商业有所发展,花市也随之兴旺。人们在马路两旁搭架做花档,中间行人。夜市灯光明亮,如同白昼。花市高峰时人如潮涌,摩肩接踵,花市里红紫纷华,使人眼花缭乱。由于人潮拥挤,买了花枝花束,都要高高举起,否则就要给人挤落,空剩残枝。那时花的品种不多,工商业户多采购桃花。虽然物价较低,但花较昂贵,一枝中等桃花可售数元,中上的达一二十元。
新中国成立后,花市更加兴旺。上个世纪50年代,在太平路(今人民南路),从上九路口至晏公街口这一段马路和大新西路一段设为花市。后来,为适应需要,广州分开几个地区开设花市,中区花市设教育路,为广州市的中心花市;西区花市在多宝路、逢源路;东区原来设在东较场,后来迁到东川路;南区则设在海珠区的滨江路。
近二十多年,政府也开始重视花市,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有效管理。传统花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开始,历时三天,第三天延至新年初一凌晨才结束。一般在除夕前一个星期,花街已禁止通行。过年期间,十里花街,吐艳争芳,张灯结彩,人流川流不息,日夜不分。南国的浪漫,此刻达到极致。
广州春节习俗:
1.在年初一前三日:廿七,廿八,廿九(有三十的话就从廿八开始,无就从廿七开始)就有花市了!这几天都可以去逛.
2.每年年廿八都要"洗邋遢",将家里的卫生都搞好.
3.到年初一大家都在家里呆着,年初二就回娘家拜年.年初三就可以到各个亲戚家拜年.
4.凡是未结婚的人都可以得到已经结婚了的长辈的利市(红包),多少不等.
5.年三十晚(无年三十就在年廿九)吃团年饭,年初二吃开年饭.
6.年初一不能搞卫生,屋里有多脏都好,都要等到年初二开年(拜神)之后才可以搞.
6、广东春节习俗有哪些?
1、行花街
“行花街”(广东方言,意为逛花街)是最为人熟知的广州过年传统,“行过花街才过年”是萦绕在广州人心里的情结。以前老人家常说:“行花街就是为了讨个好运气。鲜花象征着花开富贵,金桔代表如意吉祥。”现在行花街除了可以买花、看花以外,更是广州人过年希望“行运”的标志。
2、派利是
“派利是”就是发红包的意思。“派”指派发,“利是”也就是红包,是粤语地区的普遍说法,红包是华人新年的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
3、食年糕
春节前,广东人要蒸一“底”(广东方言:意为盆)年糕,年糕包括有:糯米年糕、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等等,年糕谐音“年高”,寓意快高(糕)长大、步步高(糕)升。而每一种糕的含义也是不一样的。
4、舞醒狮
舞醒狮:汉族民间舞蹈。流行于广东各地。因起舞过程中有“食青”、“醉青”、“睡”与“醒”等动作,故名。以岭南狮为最著名;其中又分佛山狮与鹤山狮两大类。
5、炒米饼
广东有很多种饼,最著名的当属阳江炒米饼,俗称粉酥或硬饼。它与佛山盲公饼、中山杏仁饼、西樵大饼合称广东四大名饼。在广东,春节会有做炒米饼的习俗。
7、广东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一、广东人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行花街
“行花街”(广东方言,意为逛花街)是最为人熟知的广州过年传统,“行过花街才过年”是萦绕在广州人心里的情结。以前老人家常说:“行花街就是为了讨个好运气。鲜花象征着花开富贵,金桔代表如意吉祥。”现在行花街除了可以买花、看花以外,更是广州人过年希望“行运”的标志。
派利是
“派利是”(广东方言,意为封红包),这是广东春节的习惯,利利事事,寓吉祥之意。不过,最早的“利是”是跟钱无关的,它始于汉代,是拿来辟邪的吉祥物。后来老人家就用红线把它串起来,在年三十晚,压在小孩的枕头下,给他辟邪,叫压祟。现在改为年岁的岁。如今,大家是封一个红包,表示利是,也是压岁。
食年糕
春节前,广东人要蒸一“底”(广东方言:意为盆)年糕,年糕包括有:糯米年糕、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等等,年糕谐音“年高”,寓意快高(糕)长大、步步高(糕)升。而每一种糕的含义也是不一样的。比如,马蹄糕用荸荠作原料,配上鲜马蹄,更香甜爽口,广东方言称“荸荠”作“马蹄”,过年食马蹄糕,可以清热、消滞,其调节胃口的作用已为实践所证明,而且还有“马不停蹄”、自强不息的寓意。
舞醒狮
广东的狮子与外省不同,称为“醒狮”。在制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广东的特色。春节期间很多商场都会请来醒狮队,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借此活动希望狮子能把好运带到家里。
二、广东人春节吃什么
年糕
在广东,过年的时候必备的年货是年糕,就算不吃,也要在家里摆上一块,图个好意头。年糕皆因有个好彩头——“年高”,有发财、步步高升、甜蜜的意义,寓意新一年圆满甜美的生活。
广东人喜欢把年糕切成片,放进锅里煎香。一口咬下去,表面香气扑鼻,里面则是粘稠软糯的年糕,加上甜甜的味道,大人小孩都喜欢极了。
糖环
在应节食品当中,糖环大概是最为美观吸引眼球的,它形状别致,外面一个圆环,;里面像五角星,寓意环环相扣,生生不息。
糖环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东莞县志》的记载,糖环是东莞先人南迁,由北方带来的食品之一。古时中原地区,糖环用面粉制作,后来到了岭南则改为糯米粉,放到油锅里炸至熟透后,呈金黄色,亦有黄金满屋的寓意。
汤圆
大部分南方人家习惯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据说元宵象征着阖家团圆,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面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天空上。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
腊味
过年吃腊味是广东的一个传统习俗,以前,腊味是年前才有的美食,如腊肠、腊肉、腊猪头等,其味之香美,令人流涎。旧式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因为腌制腊味所需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开始。
选购腊肉时,要选外观色泽光润,瘦肉坚硬呈枣红色,肥肉用指按无凹痕,呈金黄色,每条肉整齐,带有香浓鲜美的糖酒香味的是上等品,吃起来会是特别双而不腻,假若腊肉已有异味,肉色变黑,就表明存放时间太久。
炒米饼
广东有很多种饼,最著名的当属阳江炒米饼,俗称粉酥或硬饼。它与佛山盲公饼、中山杏仁饼、西樵大饼合称广东四大名饼。在广东,春节会有做炒米饼的习俗。
南粤习俗,春节做炒米饼,后来变成全年皆宜的`零食。全家老少齐上阵,和乐融融来做饼。铁锅炒熟生米,石磨辗研成米粉,粉掺黄糖白糖红糖,再加入花生等配料,压入木饼印中,脱模后由木炭烘焙而成。
煎堆
煎堆碌碌,金银满屋
对于老广来讲,过年做煎堆,意味着“煎堆碌碌,金银满屋”。早在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已有记载:“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祭祖及馈赠亲友者也。”
在以前,做煎堆是一件隆重的事,要把孩子们都赶出制作间,还要一边炸一边说吉利话,以祈求来年好运。
蛋散
广州人过年也炸蛋散,以香酥著称。相传是有一回过年,当每家人都准备好花生、芝麻、糖等馅料包油角下锅时,有一家人却穷得没钱买馅料,于是就把本来用来包油角的面团压扁下锅。新年到,穷人拿出那些面团来招呼朋友,大家都发现其又酥又脆,入口即化非常好吃,于是便问起名字,穷人细想后说:“因为配料有鸡蛋,而且入口即化的特点就像是散了架一样,就叫蛋散吧。”
蛋散只需要面粉、鸡蛋、南乳就可以。通常的做法是撮好的面皮切成长方形,在长方形面皮正中切三刀,然后把长方形的一边往中间切口穿过去,呈蝴蝶结状,随后下油锅炸即可。
萝卜糕
萝卜糕是一种广州人喜爱的点心,更是过年过节的应节食品。过年前的几天,主妇们就会到市场买回来好几斤的白萝卜,还有虾米、粘米粉等配料。
做萝卜糕其实一点也不轻松:先将萝卜皮削掉,然后再耐心地把它刨成丝。通常,能干的主妇也要花上半小时才能完成这项工作。接着,还要讲萝卜丝煮熟,混入粘米粉,将两种原料搅成糊状,加入虾米、腊肉、猪油、胡椒粉、酱油、味精、精盐等拌匀蒸熟即可。萝卜糕一般在平锅里用油煎几分钟,香口好吃,是过年时候很多小孩子的最爱。
油角
广州人过年要炸油角,取“起锅”意头,是为求来年的日子像那只油锅似的油油润润、富富足足。以前的广州人,不管是富家还是穷人,到来岁晚,总要开油锅。油角有大有小预示平安。由于型像“荷包”,油角也象征着来年钱包满满。
8、广东的春节都有哪些风俗?
1、行花街,逛庙会,以前老人家常说:“行花街就是为了讨个好运气。鲜花象征着花开富贵,金桔代表如意吉祥。”现在行花街除了可以买花、看花以外,更是广州人过年希望“行运”的标志。
2、舞醒狮,春节期间很多商场都会请来醒狮队,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
醒狮是舞狮文化之一,优秀的传统民俗舞蹈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或店铺开业,民间都以舞狮前来助兴。
3、买金桔,广东人过年一定要买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广东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树买回家的。桃花之于广东人,犹如圣诞树之于西方人。
4、食年糕,年糕包括有:糯米年糕、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等等,年糕谐音“年高”,寓意快高(糕)长大、步步高(糕)升。
5、派利是,这是广东春节的习惯,利利事事,寓吉祥之意。
9、广州春节传统习俗
春节为农历元旦,是中国也是广州最重大的传统节日。广州的春节既有中国春节的基本内容,又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置办年货;除夕前,在大门上或厅堂里挂上“福”字或年画,有的人家还将“福”字倒挂,意即“福”到。除夕夜,一些家庭到宾馆酒家吃团圆饭,然后“行花街”。初一至十五,亲友或相识的人互相拜年时,已婚或年长者要给未婚者或小孩封“利是”(即红包),以示吉利之意。正月十五元宵节食“汤圆”,寓意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团圆、幸福美满。广州的春节风俗还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是:1、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举办迎春花市,数以百万计的人参加逛花市活动。2、置鲜花。家家必置,包括摆年桔、摆水仙、插鲜花。3、庆人日。人日为大年初七,广州人多在这天设丰盛的家庭筵席,以示庆贺。
吃团圆饭、逛花街,小朋友和未婚的人收红包,还要放烟花鞭炮,舞龙舞狮,摆年橘,摆水仙,插鲜花……
这些习俗大家都知道,可是,这些习俗是怎样来的?
最早广州的春节习俗逛花街是从明朝就流传下来。也有来历,在当时海珠区的南部,芳村区的花地湾,盛产各式各样的鲜花,渐渐地把鲜花在春节时在市场上大量买卖,后来就流传了逛花街。
舞龙舞狮又是怎样来历?传说在古时候,在广州有一头凶残的大狮子,常常窜到人家里吃人,有一位大英雄听说了这件事后,决定要杀了那头狮子,他带了两把刀,一刀就把狮子的头砍了下来,为了纪念杀掉狮子的大英雄,就产生了舞隆舞狮。
广州的春节习俗和外地有许多不同,例如:外地只给小朋友红包,广州既给小朋友红包,也给未婚的人红包。
拜年,送大桔
拜年,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广州春节禁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广州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言语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10、广东春节习俗有哪些?
广东春节习俗
1、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举办迎春花市,数以百万计的人参加逛花市活动。
2、送压岁钱是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年,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但不能去远的地方。
3、广东人过年一定要买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是的,广东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树买回家的。桃花之于广东人,犹如圣诞树之于西方人。广东人对花情有独钟,无论是高雅之士还是庸俗市井,过年都要买桃花等老几样,再配搭各种各样的鲜花。
4、广东的狮子与外省不同,称为“醒狮”。在远古时期,广东南海一带发生了瘟疫,死人无数,这时出现了一只神兽,神兽走过的地方,瘟疫全部消失了。为了报答神兽的恩情,乡民们便用竹篾和纸,扎成神兽的样子,配合鼓乐舞动,以表示礼祀之心。
因为神兽的模样酷似传说中的狮子,因此又被乡民们称为“瑞狮”,而“瑞”在粤语中和“睡”是谐音,叫“睡狮”不吉利,为了避讳,加上“瑞狮”也暗喻着驱邪镇妖的寓意,便将“瑞狮”改为了“醒狮”。
5、谢灶 :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