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端午节的风俗
1、无锡张端午要送几样东西
送三样比较好,如咸鸭蛋、粽子、香囊等。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2、江苏的风俗
江苏传统节日文化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苏州端午习俗、南京秦淮灯会、姜堰溱潼会船分别代表中国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元宵节和清明节等地域特色的文化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仓七夕节、金坛柚山放灯节、宜兴观蝶节等形式独特的民俗活动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苏目前仍然比较活跃、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庙会有:南京地区祠山庙会、妈祖庙会、薛城花台会,苏州“轧神仙”庙会,无锡泰伯庙会、惠山庙会,镇江金山寺水陆法会、华山庙会、九里季子庙会,徐州子房山庙会,宿迁皂河庙会等。江苏传统生产商贸、生活消费以及礼仪习俗比较典型的有扬州“三把刀”(菜刀、剃头刀和修脚刀,分别指代饮食、理发和沐浴行业习俗)、海州湾渔俗、洪泽湖渔家婚嫁礼俗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端午想出去玩 什么地方比较好呢 离无锡近一些的
端午民俗游、避暑游、亲水游、采摘、赏荷花成为无锡端午节旅游热门选择,本文盘点了无锡十大端午节旅游景点,可以去太湖、蠡湖看龙舟赛,去三国水浒景区体验端午民俗、品杨梅和祈福,去荡口古镇、惠山古镇体验端午民俗活动,去无锡鼋头渚、梁鸿国家湿地公园赏荷花,可以去灵山景区赏花祈福、雪浪山赏薰衣草等,下面请看详细介绍。
1、太湖风景名胜区
太湖风景名胜区是以太湖、沿湖山丘、岛屿的山水景观为特色,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天然湖泊风景区,包括苏州的木渎、石湖、光福、东山、西山、甪直、同里景区,无锡的梅梁湖、蠡湖、锡惠、马山景区,和常熟的虞山、宜兴的阳羡景区。每年端午节期间,太湖风景名胜区都会在太湖西山岛举办一年一度的苏州“太湖杯”龙舟赛,万顷太湖,烟波浩渺,西山岛如水中仙子,飘然落于碧波之上。岛内景点众多,乃苏州度假好去处。端午节可以来这里看龙舟比赛,赏烟波浩渺的太湖景色。端午节一般处于6月上中旬,来太湖度假避暑也是不错的选择。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苏州市、常熟市、宜兴市
2、鼋头渚
无锡鼋头渚独占太湖风景最美一角,山清水秀,天然胜景。每年夏季,鼋头渚景区已成为赏荷胜地。每年6月-8月,景区内十里芳径、水景苑、翠湖、藕花深处、长春桥畔、樱花林小河、太湖仙岛大觉湾等处近万平方米水域的荷花已竞相绽放,粉的、白的、黄的、蓝的、紫的,或娇嫩欲滴,或高雅纯净,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与水榭、幽廊、亭台、楼阁相映成趣,别具一格,美不胜收。其中,千亩荷田绽放是太湖鼋头渚最壮观的赏荷地。睡莲6月初已开放,还可以观赏到“小荷才露尖尖角”含苞待放的荷花美景。初夏时节,鼋头渚景区花菖蒲园内,引进种植的上万支“情花”争相盛开。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鼋渚路1号
3、三国水浒景区
三国水浒景区坐落在美丽的太湖之滨,是中国一家以影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主题园,分为唐城、三国城和水浒城三大景区。每年端午节,三国水浒景区都会将传统文化、端午民俗与现代形式相结合,举办相关的端午节活动,如端午习俗射五毒、端午民俗DIY制作香囊、编织鸭蛋网等端午活动。端午节还有除瘟避毒驱疫的习俗,景区内露寺里就供奉着一位能驱除瘟疫的烈帝,每逢端午节,这里香火旺盛得很。三国城坐落在无锡市大浮村,大浮为丘陵山地,又处太湖、五里湖之间,土壤为砂质,适合杨梅生长。大浮杨梅品质上乘,肉厚核小,酸甜可口。6月正是杨梅成熟的季节,端午节正好是杨梅成熟时节,可以去三国城品梅。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山水西路128号
4、灵山景区
灵山景区是集湖光山色、园林广场、佛教文化、历史知识于一体,是集中展示释迦牟尼成就的一处佛教文化主题园区。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外,还可以来这里祈福。灵山胜境旁边就是拈花湾小镇,景区内有一大片“梵天花海”,栽种的有波斯菊、硫华菊和百日草三种春季和夏季花卉,面积达数百亩,放眼看去,真是花的海洋。每年5-6月份,正是花开最茂盛之时,端午节刚好处于盛花期,端午去灵山大佛祈福、拈花湾“梵天花海”赏花海也是不错选择。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马山镇灵山路1号
5、蠡湖
蠡湖是无锡太湖山水组合奇佳、历史人文积淀深厚的天然风水宝地,形成了风光旖旎、山水独胜的蠡湖风光。而龙舟赛所在的蠡湖水域,坐拥水岸秀色、一览新城繁华,毗邻无锡大剧院,贴近湿地公园生态氧吧,常年保持着良好的气候和温度,宽阔的水面也是龙舟赛不可多得的比赛场地。每年端午节,无锡都会在蠡湖水域举办一年一度的“无锡蠡湖端午龙舟赛”,每年的五六月里,蠡湖上进行龙舟训练的队伍就有100多支,景色宜人的蠡湖水面、同舟共济的龙舟精神、端午佳节的民俗文化共同构成 “水韵无锡,动感蠡湖”的体育旅游品牌形象。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山水东路6号
6、荡口古镇
荡口古镇是秀丽的鹅湖孕育的历史名镇,河道纵横、湖荡密布,小桥流水、环境幽雅,是集旅游、休闲、观光、度假为一体的江南水乡古镇。每年端午节,荡口古镇端午节日氛围浓重,都会举办相关的端午节活动,包粽子、舞龙舞狮、挂艾草、佩香囊等,还有精彩的水上戏曲表演等,以及民俗传承,龙舟竞渡,热闹非常;端午节游江南水乡荡口古镇也是不错选择。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鹅湖镇
7、宜兴竹海
竹海景区拥有有2万亩翠竹,苍翠欲滴,绵延八百余里, 形成了一片翡翠的海洋。景区内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一日之内,四季之间,奇趣天成,美不胜收。夏游竹海满山翠竹,比城市里低5-6度,置身竹海海底,也是很凉爽的!端午节正处于6月,此时已经是初夏,气温升高,端午游竹海景区可以避暑。景区所在的湖㳇镇,有杨梅近1万亩,每年6月,湖㳇都会举办盛大的杨梅节,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感受采摘杨梅的乐趣。端午节刚好处于6月,刚好可以去这里采摘杨梅。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
8、惠山古镇
惠山古镇景区文物古迹众多、山水林泉俱佳。有风景名胜景点200多处,有古街、古园、古寺、古泉、古书院、古诗社、古祠堂等多种传统文化资源,时跨数千年历史。山清水秀,绿树成荫,连绵的古风建筑构筑起惠山古镇悠久的文化底蕴。同时惠山古镇也是著名的惠山泥人、锡绣、留青竹刻等大批非遗项目的发祥地。每年端午节,惠山古镇结合传统民俗,都会举办端午节相关的端午民俗活动,如包粽子、挂香囊及驱邪五彩绳等活动,端午节来这里也是不错选择。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长寿里15号
9、阳山桃花源
阳山桃花源景区一年四季皆风景、山环水绕桃花源,形成“春花、夏绿、秋果、冬浴”。阳山有水蜜桃栽培基地面积30000多亩,以其形美、色艳、味佳、肉细、皮韧易剥、汁多甘厚、味浓香溢、入口即化等特点而驰名中外。阳山水蜜桃早桃品种5月底开始上市,持续到晚桃品种9月上旬成熟,端午节正好处于阳山水蜜桃成熟期,来这里采摘水蜜桃也是不错选择,还有垂钓、登山、拓展、观鸟、电瓶车、自行车、游船等游乐项目。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
10、无锡梅园
无锡梅园以梅饰山,倚山植梅,梅以山而秀,山因梅而幽,别具特色。除了梅花外,景区内种植了达6000多平方米,共有草绣球品种26个,数量达28400多棵,而且品种繁多,主要以大花绣球为主,优良品种有:无尽夏、蓝色妈妈、精灵、粉色回忆、梦幻蓝、无尽夏新娘、玫红妈妈、珍贵、罗斯、帝澳利等等。绣球花花色丰富,有红色、白色、蓝色、粉色、紫、镶边复色等。梅园绣球花主要集中种植在梅艺苑周围、北区蜡梅园周围、花溪、主干道花坛花境等处,最佳赏花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而端午节一般处于6月上中旬,此时正是绣球花盛花期,来这赏花也是不错选择。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梁溪西路
4、无锡端午节的风俗
首先,无锡人肯定是要吃粽子的,市场上随处可见粽子
其次,咸鸭蛋也是肯定要吃的
5、无锡姑娘出嫁以后 有没有送夏的礼节?
无锡姑娘出嫁以后,端午节要到了,肯定就要回娘家送节礼,这是必须的,不光要端午节,还要中秋节,春节,这个是礼节性的,都是要送礼的
6、家乡风俗作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家乡风俗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乡风俗作文1
我的老家在年味十足的黑龙江大庆。
从小年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了——大家开始扫除,把家收拾的干干净净的。就连平时不光顾的犄角旮旯也要打扫的一尘不染。而在扫除时,各家也有各家的习俗,妈妈常说:“二十四,扫房子。”而我们家就是用了“老小通吃”法——老人、小孩都要参与其中,感受浓浓的年味。
而在十八时,我们就要在门口贴上对联。相信这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不过,我们家有个习俗——贴对联由小孩来贴,既有守岁的意义,也有希望我们勤劳能干、健健康康的寓意。
而重磅戏就是年夜饭了!前期大家坐在沙发或椅子上,享受着、欣赏着春节联欢晚会。在凌晨12:00的钟声响起时,饺子准时“闪亮登场”,大家开始分享元宝样的饺子。嘘~不瞒你说,我们的饺子里可是有“宝藏”的!“宝藏”就是我们饺子里的硬币!我们把饺子里包上饺子。小孩吃到硬币表示新一年能够茁壮成长、学业有成;大人吃到硬币表示新的一年能够越长越年轻、工资越来越高;老人吃到硬币表示新的一年能够体如泰山、延年益寿。不瞒你说,没到三十,我们都疯了似的吃饺子,不吃到就不罢休,我还曾有把硬币吞进肚子的囧事……
哎,好期待今年的新年啊!
家乡风俗作文2春节悄悄地跟着冬天的脚步,欢天喜地来和我们欢聚一起。你看,家家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店铺也挂上了喜庆的红灯笼,整个世界都变得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春节是 中国的传统佳节,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进腊月,人们就像蜜蜂一样忙碌起来了:晒腊肉、腌咸鱼、晒腊肠、炸丸子、做藕夹……还要为孩子们准备新衣服、压岁钱,希望他们来年学习更上一层楼,天天开心。虽然有些累,但每个人都开心地笑着,流露出幸福的神色。
中国红在这一天可谓是最受欢迎的颜色了:红红的鞭炮、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灯笼、红红的红包……红色,在 中国人眼里,是吉祥色,幸福色!
大年三十了!一家人忙里忙外,做着团圆饭。孩子们呢?则有懂事的大哥哥大姐姐,带着去放爆竹烟花。一声声烟花划破天空的声响,打破了夜晚的寂静,无数烟花绽放空中,描绘着除夕之夜的美好画面。
“吃饭啰!”“我要吃鱼丸!”“我要吃鸡腿!”……孩子们吃着,笑着,嚷着:“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家高兴地接过红包,心里盘算着多少钱去买零食,多少钱去买文具……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烟花闪烁,鞭炮引吭,过年的气味仍弥漫在空中,沁人心脾。
家乡风俗作文3春节,伴着冬天的脚步悄悄来临,和我们欢聚在一起。你看,家家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户户都挂上了喜庆的红灯笼,店铺里也摆满了红红的鞭炮、红红的红包…… 中国红,在这一天可谓是欢迎的颜色了,整个世界都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作为 中国的传统佳节,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这段日子,人们就像蜜蜂一样,忙碌起来了:晒腊肉、腌咸鱼、晒腊肠……还要为孩子们准备新衣服,压岁钱,希望他们来年学习更上一层楼,天天开心。虽然有些累,但每个人都开心地笑着,流露出幸福的神色。
大年三十了,一家人忙里忘外,做着团圆饭。而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则是点鞭炮,放烟花。听着一声声烟花划过天空的声响,打破了平常一样夜晚的寂静,无数的烟花在空中绽放,幻化成了各式各样的花样,描绘着除夕之夜的美好画面。夜晚的天空顿时在黑色的幕布上绣上了几朵美丽的金丝花儿。
“吃饭咯!”“我要吃鱼丸”,“我要吃鸡腿,还有腊肠”……除夕的桌面上摆上了满满一桌好吃的食物:年年有余、节节高升、团团圆圆……每一份食物都被赋予了美好的祝福。
孩子们吃着,笑着,嘴里还嚷着:“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在大人们宠溺的笑容里,欢天喜地的接过红包,悄悄心里盘算着又该买点什么?又该挑些什么?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烟花盛放、鞭炮响亮,在一家家其乐融融的欢声笑语中,过年的气味已弥漫空中,沁入心田。
家乡风俗作文4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的脚步离我们近了。又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一天。
备年货
超市里人声鼎沸,里面的音响又在大声播报:“豆角二块六毛钱一斤,西红柿三块钱一……”随即又响起了喜气洋洋的歌声:“好运来,祝你好运来……”人们在各个货架上挑选着自己心仪的物品,一瞬间货架前竟挤满了人。
有人在挑选着蔬菜,有人在挑着鱼肉,有人在挑着新衣服……可能是因为过年的缘故,人们都有秩序地排好队,等待着付款。出了超市门,每个人都憧憬着新年除夕夜的到来……
大扫除
过新年,当然要有一番新气象,新面貌。正是为了辞旧迎新,所以才会打扫自己的家。扫地、拖地、擦窗、洗被子、洗碗筷……每一个缝隙都不放过。虽然很辛苦,累得直不起腰,但是辛勤换来了一番干净、整洁。地板可以照清你的脸,窗户闪闪发光,干净的衣物在窗外翩翩起舞。然后是自己的卫生,每个人都要洗澡,换上新衣新袜。整天大家都忙得团团转。
除夕夜
除夕的光景总是短暂而美好的。饭菜一个个送上餐桌,浓郁的香味顿时敞开来,使人垂涎三尺。当全部菜肴上桌时,就好比一桌“满汉全席”。
大人们站起来祝酒,小孩子们就抓紧时间,争先恐后地夹起好吃的往嘴里送。烫烫的饭菜总是会使我们张开嘴哈气。大人们坐下来时,除夕的团圆饭才刚开始:有人一声不吭地享受着美食,有人和老者们谈笑风生,顾不上吃饭,还有人吃一口,然后没等咽下去就开始说话了。
饭后,大人们笑着离开,小孩们口袋里塞得鼓鼓囊囊的,装的全是零食。除夕夜里,老人们守岁,小孩子们总是沉沉地睡去,做着香甜的梦……。
春节已经过去了,但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它像一本书,记载着我的成长,它又像一盏灯,照亮了新的开始。
家乡风俗作文5端午节是我们国家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习惯,在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节目来纪念这个日子。我们这边当然也不例外,举行活动的节目也是非常多的。当然其实各地的习惯都是差不多的,不是赛龙舟就是吃粽子,洒雄黄酒等等。当然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会在门口的地方挂上艾叶和菖蒲这类东西,具体的效果我也没有细问,不过我最喜欢的就是一边吃粽子一边看龙舟了。
在端午这天,必定是要赛龙舟的,我们往年的龙舟竞渡是非常激情的。“端阳的下午,小孩们都穿上新衣服,佩带“香囊”和“蛋兜子”,高高兴兴地跟着大人们观看龙舟竞渡。他们都会挤去码头或者河边,掌声,呐喊,尖叫,口哨,锣鼓让你听不见你自己在说什么。旌旗,浪花,赤裸的黝黑的臂膀,破浪的龙舟让你目眩神移。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没有亲眼目睹的人是没有办法体味当中的激动和振奋的。”而且谁划龙舟赢了还会被人表扬,说明我们这个村的村民比较厉害。现在赛龙舟也都带有一点比赛的性质,几个村组合到一起,大家进行比拼。
我们每年都是如此,在岸边上吃着粽子然后看大人们在下面进行比赛。以前我小的时候,我爸爸也是一个龙舟的选手,不过现在已经不是了,划龙舟还是很需要体力的,我爸爸年纪不小了也就不去赛龙舟了。不过现在可以带着我在岸边观看,端午节日还是快乐的度过了。每年到这个节日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日子,有好吃的粽子有好看的龙舟,我们这也有自己的风俗和民俗,可能跟全国各地都差不多,但是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的,只有走南闯北的人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不同。
家乡风俗作文6不管是小村庄,还是大城市,家家户户都要拜年。说它是年俗之首,也并非是,只不过在我心中,它是那样高等的宝座罢了。
我的家乡在河南,那里大年三十的前一天贴对联,初一去庙里拜佛求平安,初二去外婆家拜年,初三到岗上给去世的亲人上香、烧纸钱······令我觉得最有意义的事就是给外婆拜年。
大年初二那天,美丽的小雪花在空中飘飘悠悠地飞舞着。爸爸带我们来到了外婆家。我们下了车后,从后备箱里拿出几箱早已备好的礼品,然后悄悄地推开大门,想给两位老人一个惊喜。
“外公外婆新年好!!!”我高声喊道。
外公外婆不约而同地从灶火屋里走出来,脸上露出异常兴奋的笑容。他们接过我们手中的礼品,把我们请进了堂屋。刚坐下,几个大人便唠起了总也说不完的家常事,我和姐姐只好去房间里看电视。
终于,她们不再聊了。我便从爸爸的爱车里拿出我精心准备的贺卡,送给年逾花甲的外婆。外婆收到我的祝福后,幸福地笑了。她笑得那么甜,那张平日布满皱纹的老脸上,绽开了一朵美丽无比的野菊花。
我感到无比自豪。
父母生日、教师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我送过无数张贺卡。对方开心,我也开心,可从未有一次像今天这样自豪过。因为,这一次的小小举动,换来的是一位长年心事重重的老年人一个宝贵的笑容。
家乡风俗作文7我的家乡离嘉兴市区不远,有古色古香的西塘,有原汁原味的八珍糕……那就是我的家乡——嘉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现在就让我来说说嘉善那儿是怎么过迎新年的吧!
家乡的每家每户为准备新年都忙得不可开交,应接不暇。再忙,也必须要做的一项事——“切切叫”,什么是“切切叫”呢?奶奶说就是掸烟尘。细细区分,在廿六掸烟尘叫“乐阵阵”,廿七叫“切切叫”,听起来真是喜庆的名字!廿七那天,奶奶与附近邻居们一早就在掸烟尘,“啪啪啪”的声音打破了寒冬腊月的寂静,似乎天上都下起了灰色的雪。在“切切叫”同时人们也理发、洗澡、洗衣服、拆洗被褥和洗器皿等,我又迷糊地问奶奶:“这些事还要挑日做?”奶奶用当地的俗话告诉我:“干干净净辞旧岁,轻轻松松过新年,这些事可不能随便做!”
在廿六、廿七后,廿八、廿九更忙碌了。做团子、划方糕,奶奶一刻也停不下来。她做了一大蒸锅的团子和方糕,又拿了几个装进红色的袋子里,我猜测:奶奶做这个比别的要更加小心认真,这一定是祭佛用的吧?果然,奶奶说这是除夕日祭祀祖先和神佛用的,奶奶忙碌地只说了短短一句,我只好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在除夕之夜,人们除了要洗碗、刷锅、洗菜、切菜、淘米……这些家常,还要再点燃一支炉或在灶肚里燃树块,燃至年初一。我看奶奶忙,就跑去问爸爸这样做有什么寓意?爸爸耐心地回答我:“方言中‘火’与‘富’同音,火烧到年初一就意味着今年富到明年。”
在这个除夕,我收获满满:了解了家乡我不知道的习俗和文化,也知道了人们对过年的重视,每件事只为一个字——“年”!
家乡风俗作文8我的家乡在福建,那里充满了我甜蜜的童年回忆。那些美好的瞬间让我难以忘怀,那些美味的水果也让我念念不忘,还有那些特别的风俗让我记忆深刻。
我的家乡有很多奇特的水果。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午后,妈妈出门去了,我自己一个人在家玩,不一会儿,饥肠辘辘的感觉驱使着我到厨房里去寻觅好吃的。我在厨房里翻翻这儿,看看那儿,顿时,一个金黄金黄的大木瓜出现在我的眼前,怎么吃呢?我迫不及待地拿出小刀把它切开,黄灿灿的果肉包裹着一颗颗滚圆滚圆的小黑籽,就像一颗颗圆溜溜的小珍珠,摸起来滑滑的。我捏起一个放入嘴里,咬了一口。哇!好辣啊!满嘴都充斥着火辣辣的味道。这个小黑籽味道还挺怪呢,害我喝了三杯水才让那味道在我嘴里渐渐淡去。不过,木瓜的果肉的确好吃,吃起来甜甜的、软软的。
除了木瓜,在我的家乡还有很多奇特的水果,比如小柠檬和波罗蜜。说起波罗蜜我总会想到大榴梿,它们长得实在是太像了,外面都有尖尖的刺,好像同胞兄弟。虽然它们长得像,但吃到嘴里的味道却有很大差别。大家都知道榴梿闻起来臭臭的,吃起来香香的,而波罗蜜的气味和味道都是甜甜的,吃完很久,嘴里还留存着它的香甜。相比较而言,我还是更喜欢那香甜的波罗蜜。
此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特别的风俗,比如我们家每当过年吃完年夜饭的时候都要跳火群。什么是跳火群呢?就是把地瓜藤放在院子里,然后放火烧起来,让全家老小都从火群上跳过去,预示着新的一年里所有的霉运都被火烧光了,很特别吧?
家乡风俗作文9我的家乡在无锡,那里有山有水风景秀丽,也有着各种传统节日,而我参与最多的是无锡的清明节
每年的四月份春暖花开是无锡最美丽的季节,在那个时候所有的花儿都绽放起来,那些树郁郁葱葱,绿油油的草地上花儿都显得格外美丽。可是往往在这个美丽而又寂静的时候,总会迎来我们那悲伤的节日——清明节。
记得每次清明假期,我家的国外亲戚都会来到上海一起开车到无锡去扫墓,看一下已去世的曾祖父和曾祖母和一些已过世的亲戚。我们会上山去烧香祭拜,我总会见到那些大人都会拿着花,在那儿默默地祈祷。扫完墓后我们还总是会去参观以前曾祖父和曾祖母住的老房子,爷爷奶奶们也会回忆起他们小时候的点点滴滴。每次听着他们的述说,我都会幻想起老人们的童年,让我身临其境仿佛回到了他们的年代。看好老房子后我们会在一起聚餐聊着闲话,每次清明节的聚餐都是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候。总是在这个时候,他们都忘记了刚才的忧伤,都会谈论着各自的将来。
这就是我家乡无锡的清明节,有悲伤、又有欢乐,又有童年的回忆,又有丰盛的美食,这些点点滴滴都构成了我们每次回家乡的常态。
家乡风俗作文10我的家乡在淄博,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包粽子变成了过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粽子做法并不单一,有豆沙的,黑米的,红枣的等,五花八门,在端午这一天,家家都会包各式各样的粽子。
小时的回忆,爷爷摸着黑就会起床,忙前忙后,先用水把粽叶洗净,晾干,再准备好糯米,洗净放在一边一会儿用,再拿出豆沙,红枣,黑米放在一边。等一切准备停当,我们就开始盼着爷爷的'话了。
爷爷是一个比较守旧的人,定要等到十点十分——十全十美,而我们却不敢顶撞爷爷,只好在一旁等候。
十点十分爷爷一起身,我们就来桌前,爷爷可是一个包粽子老手了,他一拿,一盛,一放,一包,一个粽子就包好了,爷爷一边包,一遍不一会儿,一筐粽子就包好了,而我呢,却把米搞得一身,好不容易包好了一个,一拿,米像一个不听话的孩子一样冲了出来,满地都是,而大人们呢,则在一旁哈哈大笑,爷爷却和蔼的看着我。
这包进去的,是我的快乐,包进去的是馅,是美好的心,更是大人们对我们的关心和耐心。
没过一会儿,一锅美味可口的粽子被蒸好了,刨开一层粽叶,吃到了那甜甜的腻腻的味道,吃到了爷爷那辈的老手艺,带着对岁月沧桑的处置坦然,,带着对传统的毕恭毕敬,带着对一家人的十全十美的祝愿。
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家乡风俗作文11我记忆中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过新年,按照四川的风俗习惯,过新年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准备了,家家户户都要挂长长的香肠,而在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是人日,你们知道人日是什么吗?听爸爸说这个节日大有来历呢!人日,又称人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传说女娲出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生日。当然了,对于一个吃货来说,我更在意的是过节这一天吃什么,至于习俗什么的一提到吃,我就把它们抛之脑后了。人日这一天要吃面条,寓意是长寿;戴人胜,所谓的人胜就是头饰;登高,这个习俗可不是只有在清明节的时候才有的;吃七宝羹,所说的七宝就是用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称为“七宝羹”。有新年大丰收的寓意!
在初七这一天更是热闹,我们家院子里传来一阵阵笑声,这个笑声自然不是那些古板的大人们弄出来的,而是由“开心果”本人弄出来的。初七早上,我看见桌子上摆着一碗又一碗的“白条子”,我走近一看原来是面条,我好奇地问妈妈:“妈妈,今天为什么吃面条啊?”妈妈说:“因为今天是人日!”我说吃面条是不是有长寿之意?”妈妈说:“对!我急忙跑去找爷爷奶奶说:“爷爷奶奶,你们今天要多吃面条!”爷爷奶奶一脸惊奇的问:“为什么?”我说:“因为吃面条有长寿之意呀!”不出半秒,一屋子的人哄堂大笑,虽然不知道在笑什么,反正跟着笑就是了。
每当回想起这一切时,就好像自己还留在那时候一样,热闹的大街,特别的风俗,欢乐的笑声,那里的一切让我无法忘怀!
家乡风俗作文12我的家乡是四川华蓥的一个小镇,说起家乡的风俗,我想最有趣的最值得说的,就算是举办婚礼了吧。
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男女双方的父母都十分重视。在举行婚礼前,双方的父母忙前忙后的,发喜帖办嫁妆等等。买来的嫁妆先放置在女方家里,到了新娘出嫁的那一天才一起送到男方家里。最热闹的还是举办婚礼的那天。那天的一大早,新娘在女方家梳妆打扮,等待新郎的到来。新郎到来以后,新郎、新娘一起走出女方的家门时,新娘用手捂住脸轻声的哭泣,表示对娘家的留恋。当接新娘的队伍开始走时,女方家里人就开始放鞭炮。另外,新娘还带去几位年轻的女子,表示陪嫁。男方去接新娘回家时,一般来说都不超过中午十二点钟。如果在同一条街上,有两户人家娶媳妇,谁先娶回来得快,就意味着谁先得孙子,先发财。所以娶新娘,娶回越早越好,如果新娘去新郎的路上,要过桥的,新娘必须往水里抛几枚硬币。新娘到男方家后,新房里的蚊帐是由男方的舅母或婶婶帮挂的,一边挂一边还说一些吉利的话,男方的父母给挂蚊帐的人一个红包。
在喝喜酒的时候,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了,因为他们可以得到一个对于他们来说是数目不小的红包。
家乡的风俗除了举办婚礼是有趣的以外,其他的像三月三、端午节等等,也非常有趣,有机会再给你们介绍。
家乡风俗作文13莒国历史,源远流长,这里的春节必然会随着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而丰富多彩。
记忆中的春节从腊月中旬就开始了,大家纷纷忙着看望亲朋好友,乐不可支。临近小年,大家又开始购买糖果、柿饼等年货,等腊月二十三晚上祭祀神仙,尤其是灶王爷。过完小年,人们就见缝插针地打扫房间,将自己的家收拾得一尘不染。
盼星星,盼月亮,久违的除夕终于到来了。这天,我总是先帮助爸爸把各种福字贴好,接着便能随心所欲地玩耍了。夜幕逐渐降临,妈妈端上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饭菜,整整齐齐地摆上六只酒杯和六双筷子,姥姥倒上三分之一的白酒,倒三次,间隔约五分钟,说是先让神仙来吃。姥姥到阳台烧事先叠好的宝和打好的纸,我则给天底下各路神仙,家里的观音老母、灶王爷、财神爷烧香。大家一起磕头,以示尊重,祈求保佑。
神仙们吃完,我们一边看着春晚,一边相互敬酒,共享年夜饭。在精彩春晚的陪伴下,不知不觉就到了十二点,爸爸下楼放鞭,妈妈去煮水饺,我再把香烧一遍,吃几个饺子,倒头就睡。
一觉醒来,便是大年初一。先祝福家人一句“新年好”,穿上崭新的衣服,给长辈磕头拜年,说吉祥话,长辈就赠与红包。接下来的几天,无非就是拜年、待客,春节忙碌的影子也渐渐远去了。
年年岁岁,我们一如既往地过一年一度的春节,累并快乐着。
家乡风俗作文14湛江,一个著名的海港城市,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不仅风景优美,而且还有很多独特的习俗。今天我就带大家见识一下吴川的元宵节。
在我们吴川,我们经常会吃一个叫做汤圆的传统东西,这种东西是用糯米粉包裹着花生馅和芝麻馅一个小圆圆的圆形小球,只要取一锅热水就可以把它煮熟了,这种东西我们都很喜欢吃。
今年的元宵很特别,买不了汤圆,我只能自己试一下包汤圆,我首先准备好了糯米粉,和一大壶热水,然后和成面团放入冰箱醒发一会儿。
接下来我准备好了花生,芝麻,红糖,白砂糖,等等的馅料,把花生打成碎,加入红糖,就变成了红糖花生馅,把芝麻和白砂糖一起搅碎,那就变成了芝麻馅,这两种新料经过加热之后都会变成液体,所以做成爆浆汤圆不是梦,当然我做了这两个是经典的馅料,别的人还会弄紫薯馅呐,芒果等等。
一个小时过去了,我取出面团,把面团搓成一个小圆球,然后按压碾平,成为一个薄薄的小圆饼,我便用勺子包入馅,捏和,滚成一个小圆球,放在一边,但是我做面团的时候不小心用了温水,所以面团粉粉的一动就烂,每做一个汤圆都难的登天,只不过想到爸爸妈妈姐姐们吃到了这些汤圆幸福的笑容,我还是坚持了做了下去。
做了一个小时终于做好了十几个大小相等的汤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锅洗干净,然后放入水把它们煮沸,放入汤圆用筷子搅拌一下,防止粘锅,过了几分钟,汤圆煮好了,我洗完碗,用碗乘着汤圆,给了给我的家人们。
我们一边看着月亮吃着汤圆,看着烟花,说着笑。我想:这个元宵也许不像之前那样喜庆,但是也过得美好。
我喜欢元宵节,更喜欢我的家乡!
家乡风俗作文15谁没有自己的家乡?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每个人的家乡虽然不一样,但对家乡的热爱却是相同的,我当然也不例外。下面我就 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的一些风俗吧!
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粽子主要的材料是糯米和竹叶。甜的要加入豆沙、花生和红枣,咸的要加香菇、肉丝和盐巴等。首先用两片竹叶卷成锥形,然后放入米和馅,用筷子插几下,使米和包馅更结实,再封口。口要封成三角形的,最后,用草绳把它梱紧。蒸好的粽子香气扑鼻,可好吃了!端午节时,每家每户都会在门口挂上菖蒲、艾草,可以驱赶蚊虫,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还可以驱邪。划龙舟是端午节才有的比赛。几条龙舟一字排开,哨声一响,几条龙舟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向终点冲去,先划到终点,并夺到旗子的队伍就获胜了。那是多么精彩的比赛呀!
除了端午节以外,我家乡的春节也很让人喜爱。每到春节前,人们会络绎不绝地到人山人海的市场办年货。每个人的篮子都装得满满的,有开心果、泡泡糖、花生、瓜子、糖等食品,有鸭、鹅、鱼、猪肉等,有烟、酒、巧克力等礼物。在家里,大家忙个不停,手拿扫把,脚踩椅子,爬高爬低,把屋子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打扫得干干净净。新年新景象,大家都为新的一年有个好开始而忙碌着、快乐着。不用说我们小朋友是多么喜欢春节的到来了。
我爱家乡的风俗,更爱家乡的亲人!
7、无锡有哪些古老的风俗
春节
年的岁首称春节。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春节是无锡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3天。无锡旧俗,年初一早晨开门,要放3声开门爆仗。早餐吃糕丝、圆子、面,取团圆、高升、长寿、长春之意。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饭,寓意"有余"。吃饭时不能以汤浇饭,也不吃粥,怕出门遇雨。还忌向邻居乞火、汲水,告诫不骂人,不发怒,不讲不吉利的话,祈求全年平安吉祥。春节期间,晚辈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等话,互相祝贺。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满60虚岁开始,每10年在春节期间设宴庆寿。建国后,健康的民间习俗依然保留。
元宵节
正月十五称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元宵意即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又称元夕、元夜。元宵节早晨吃荠菜蒸糕或汤圆(又名元宵),中午吃春卷,晚上园家在一起吃团圆饭。这天茶馆里泡茶,惯例加进青橄揽,俗称"吃橄揽茶",又称"吃元宝茶"。橄揽象征元宝,寓意发财得福。夏历正月十五又是灯节。这天晚上,无锡民间所挂花灯名目很多,有龙灯、风灯、鱼灯、兔子灯、走马灯以及各种神话灯、历代人物灯,有的用灯扎成灯树、灯楼、鳖山、牌坊等,还有踩高院、扭秧歌、打太平鼓、玩花船、耍龙舞、耍狮子舞等活动。花灯上还写有灯谜,吸引人们观灯、猜谜。在城里,最热闹的是崇安寺,明清时期,这里的灯市极盛,整条街上悬灯结彩。晚饭后,人们纷纷点起各种彩灯,敲着锣鼓,聚集崇安寺闹元宵。有的还跳大头娃娃舞,有的赛花灯、放爆仗。花灯比精巧和数量,爆仗比放得高与响。还有翻筋斗、豁虎跳、三角倒立、跳百索等杂耍比赛。有的设步障、扎高台,选娇男美女,身穿绫罗衣衫,扮演新戏。每年从正月十五一直闹到正月二十才结束。在农村,人们在晚饭后,点着各种彩灯,青壮年组成龙灯队.敲着锣鼓,到各村去耍龙灯。龙灯内点燃许多蜡烛,在夜空中翻滚,宛如火龙飞舞。观者如云,故无锡有"正月半,龙灯看"的民谣。元宵节前后的几天晚上,锡山龙光塔的每只角和每一窗口都挂彩灯,恍如火树。元宵节晚上,还有人携带酒、菜登锡山、惠山,一面观赏市内夜景,一面饮酒赏月。建国后,元宵节仍有早晨吃元宵、晚上吃团圆饭的习俗。
上巳节
三月初三为上巳日。古时以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这天,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莽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城乡人民还登惠山、鸿山、斗山、西高山踏青。三月初三为南乡峻嶂山的庙会节场,香船游肪停满烧香滨。婶婶山麓雪浪乡的农民,有快船比赛风俗。上午,各村青年摇着快船,满载村民,赶至辉蹿山看庙会,游节场。午后,快船集中到葛埭桥附近的长广溪参赛,看过迎神赛会和游节场的男女老少也到此观看快船比赛。参赛的快船先作自由表演,各显神通。接着由表演中涌现出来的佼使者自由结合,以两船为一组进行比赛。小组优胜者再自由结合,依次比赛,直至决出冠军为止。比赛时,岸上人声鼎沸,锣鼓喧天;河中船如飞箭,急流勇进,甚为壮观。
清明节
无锡民间开始种植蔬菜、果树。蚕农在清明夜把蚕种裹在棉衣里进行孵化。这天,人们纷纷上惠山踏青。不上惠山的,上城墙绕城而走,叫登高踏青。东门东林庵一带,为士女聚集处,故有"东林庵里看桃花"的说法。这天,也是东乡胶山和北乡斗山的节场,附近还有赛会,故斗山别名清明山。人们都上山踏青,赶节场,观看赛会。从元宵节至清明节,大人孩子,三五成群,至野外放风筝,别有情趣。清明时节祭扫祖坟(俗称"上坟"),为无锡传统民俗。扫墓时挑些新土壅坟莹。凡新坟一定要在清明前祭扫;旧坟可以过清明,但不能过立夏。新媳妇一定要去祭扫祖坟,俗称"上花坟"。扫墓时用荤、素菜看和酒、饭等祭奠。后用于果糕点等替代。
立夏
一、立夏
民间历来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地三鲜即蚕豆、苑菜、黄瓜(一说是苋菜、元麦、蚕豆,也有说是苋菜、蚕豆、蒜苗);树三鲜即樱桃、批把、杏子(一说是梅子、杏子、樱桃,也有说是梅子、樱桃、香椿头);水三鲜即海蛳、河豚、鲥鱼(一说是鲥鱼、鲳鱼、黄鱼,也有说是鲥鱼、银鱼、子鲚鱼)。其中以尝地三鲜最为普遍。有的地方还有立夏吃霉豆腐的习俗,说吃了霉豆腐就不会倒露。
二、夏至
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混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混钝,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本名端五,又称端阳,还有午日、地腊、蒲节、重午节、天中节等别称。这天,无锡人早晨吃粽子。对午饭十分重视。其时新鹅上市,常杀鹅宰鸡。人们在这天还喝雄黄酒,或将雄黄酒洒在地上,或蘸徐身上,或在孩子额上写一"王"字,以示驱毒怯病。也有人家在门上挂艾叶、葛蒲,称为艾旗、艾剑,用以辟邪。有的用艾叶熏蒸室内,用以灭菌消毒。端午节,城乡龙舟比赛很盛,其中蓉湖龙舟竞渡最为壮观。每年夏历四月下旬,参赛者就进行操演。从五月初一起,龙舟集中在江尖至黄埠墩一带继续操演。五月初五那天,参赛龙舟齐集蓉湖。狭长的龙舟,首尾及船身装饰成龙形,顶用青布、白布作缦,舟上树绿旗,两旁置16-20支快桨,人执l桨,舟尾有1人击鼓指挥。一声令下,竞赛开始,众人高声陷喝,齐心划浆,群舟如飞。人们为了观看竞赛,在京杭运河两岸搭满高台,上设屏风。有的高台有四五层。还有许多装载观众的画肪、灯船停泊在竞赛线路两侧,船船相接,人们以一睹为快。
七夕
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七夕风俗中流传最久、最广的是"乞巧"。这天晚上,少女纷纷结彩线,穿七孔针。穿得快,就意昧着乞到的巧多。白天,有些少女在庭院中放茶几,上置一碗用井水和河水混合而成的鸳鸯水,挨次把绣花针平放到碗中,视阳光下的各种投影,判断乞巧的情况。有些妇女,采集各种鲜花,放在盛着水的铜盆里,露置院中,第二天取来搽面,据说可使皮肤娇嫩自净。有些妇女捣风仙花,取汁,染无名指和小指指甲,称"红指甲"。有些妇女还唱《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姐妹千万年。"乞巧风俗今已不存,仅留牛郎织女的传说。
中秋节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无锡人过中秋节.早晨吃红烧糖芋头,晚上赏月、吃月饼。这一风俗延续至今.并多有群众团体举行的中秋赏月晚会,以增进友谊。
重阳节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古时以奇数为阳,九月初九两个阳重叠,故称重阳,亦称重九。无锡人重阳节一般吃重阳糕,有的还吃"九品糕"(用荸荠、栗子、莲心等9种果品煮成的羹),意取甜蜜、和顺。这天的主要活动是上山登高。现在,重阳节被定为敬老节,以弘扬我国敬老传统。
冬至
无锡人对冬至很重视,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的前一天称"冬至夜",一家老少团聚在一起吃冬至夜饭。如家里有人外出未归,要留个座位,摆副碗筷,象征性地盛些饭菜,以示思念。吃夜饭前,先祭祖宗。祭毕,把菜回锅烧一烧。如不烧就吃,说是记忆力要衰退。饭里要放黄豆,叫"元宝饭",饭碗里预先放两只熟荸荠,吃饭时把荸荠夹出来,叫"钳元宝"。冬至夜饭,有钱人家吃得很丰盛。"有钱的吃一夜,无钱的冻一夜"。冬至那天的早晨称"冬至朝",吃隔夜做好的糯米团子,故有诗云:"家家捣米作团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史传,冬至这天在周代是新年元旦,故今无锡地区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除夕
十二月的最后一夜称大除夕,俗称大年夜;其前一夜称小除夕,俗称小年夜。除夕前,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掸灰尘,干干净净迎新年。用一定比例的糯米和粳米磨成粉,做成年糕,象征年年高、节节高。刷掉门上旧春联,贴上新春联,以示除旧更新。除夕之夜,家家祭祖,焚香,点烛,烧纸钱,祭品丰盛,反映人们对祖宗的崇敬。祭毕,全家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又称"合家欢")。晚上,有的在灶神龛内换上新的灶神像,两边贴"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红纸对联,上供品,俗称"接灶",把十二月二十四日上天奏事的灶神接回来。有的挂钟馗像,以避鬼祟。农家还在屋前空地上用石灰画粮囤,企求五谷丰登。入睡前,放3声"关门爆仗"。有人还在大除夕守岁,做圆子,切糕丝,在灯光中达旦不眠。
龙舟竞渡
每年端午时节,我国江南水乡有龙舟竞渡的习俗,俗称赛龙船。无锡地区,自明清至抗战前夕,龙舟竞渡曾经盛行,北塘黄埠墩和荡口的鹅湖均为竞渡胜地。
黄埠墩竞渡,于清代初期最盛。每当农历四月下旬即作准备,参赛的龙舟分别在各水路操演,至端午节才会集北塘。龙舟顶部均张起青白色的布幕,插上一面面彩旗,五色缤纷,乘风烨烨。比赛时,铜鼓喧天,每艘船上有16或18、20名划手,列坐左右船舷,各执一桨,奋力击水。数舟齐发,划桨齐起齐落,真如游龙破浪前进,鳞爪飞动,蔚为壮观。前往观看竞渡的有城乡男女老少,观众沿塘排列如堵,多达四五层;水上则游船麇集,互相击撞,其中有出城的少年子弟和仕女,乘坐画船,箫声鼓鸣。龙舟赛后,好事者往往投放鹅鸭于河中,看龙舟往来抢夺,这成了竞渡的一种插曲。民国三年(1914),黄埠墩竞渡曾在6月暑天举行,亦一时称盛。
荡口鹅湖,于光绪初年,每逢端午节有龙舟大会。届时,数十里外游客争趋观看。湖中舟满,夜则灯火通明,管弦声沸,甚为热闹。鹅湖水面开阔,民国时期端午竞渡,有5艘大龙船,分成五色,名为红龙、黄龙、青龙、白龙、乌龙。比赛时,鼓声咚咚,桨声哗哗,五舟竞发,湖畔人山人海,争睹为快。
调马灯
旧时,调马灯是江南一带元宵佳节的一大奇观。在元宵节夜,每闻三声铳响,即是马灯出阵的信号,男女老幼都会簇拥在街巷道口,神情格外的专注。
打先锋的是一杆丈八大旗,上书九个大字"大将军出阵八面威风"。在寒风中猎猎生响。后面是太平锣鼓喧天,号角嘹亮。接着是八大流星锤打前站,夜幕中燃烧的木炭火星四溅,闪着整齐划一的弧张。八盏排灯上书"回避"、"肃静"字样分立左右,人流自觉让道。马队前领队的旗督,手持红绿信号令旗。旗督后面是马前流黄罗伞盖,头马缓辔而行。二马是匹红鬃烈马,俗称"骚马",丑角装扮,马前卒青衣净练。马有八匹,公马为清朝将领,项戴花翎,团龙马褂,高挽蹄袖。整个灯会阵容庞大,两班锣鼓长短唢呐吹吹打打,兴师动众,动辄百十号人马,浩浩荡荡经过。后阵鼓乐一紧,旗督得令,手中红绿令旗一挥,立马人增精神马撒欢,前队转后队,脚踩鼓点开始串锁链环进场子。场子内有流星锤开道压阵,把潮水似的人流压向场外,中间腾出一块广场。马队开始摆阵:八卦阵、星罗阵、龙门阵、迷魂阵……马首咬马尾,阵阵相应,环环相扣,令观者目不暇接。
场中最精彩的片段是观"骚马"跑场。八匹马马首相挤。红鬃烈马作惊马状,撒蹄狂欢,马夫平地几个后空翻,勒缰收马,马脱缰而奔。马夫一个"倒栽葱",行"蜻蜓"路,绕场一圈。"骚马"停骖遥望,被勒住辔口跑马圈地放"烟火","烟火"是特别的"金标火花",光芒四射能绕场三匝。此时,便有专程瞄住烟火的后生仔蠢蠢欲动,多半是新婚的郎君,相传抢回烟火就能生个儿子,这烟火无形中也就身价百倍了。
最后的压轴戏是听马队中戴毡帽执蒲扇的一位"书生"来"打叉",也就相似于一般的快板书,不同处是以打扇压拍。说词皆押韵,琅琅上口。唱词中多半是劝世行善,也不乏插科打诨,常常是荤素参半。此刻成千上万的人鸦雀无声。乡土俚语,听来分外亲切。唱词是现炒现卖,皆是出自地方上几位土秀才的手笔,唱词编得实在叫绝。翌日,学舌的孩童就能在街头巷尾把整段的唱词传唱开去。此情此景会使我油然忆起陆龟蒙的一首舞马词来:"月窟龙孙四百蹄,骄骧轻步应金鼙。曲终似要君王宠,回望红楼不敢嘶。
8、无锡有哪些民俗风情啊?
无锡除贴桃符、门补、春联外,还有在新年挂钟馗象,以避一年鬼祟。传说钟馗善于捉鬼。这个风俗大概始于唐代。无锡民间很多人家还有在门楣上张挂吉庆语句的红单联和剪纸门笺挂络的习俗。无锡地区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丝圆子,取团圆高升的意思。另还要吃面,取长寿、长春之意。无锡风俗新年中小孩来到,主人就得拿茶点糖果招待馈赠。亲友中有孩子前来拜年都要赏给压岁钱。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选在年初三。初三称为小年朝,也不能扫地、乞火、汲水、与元旦风俗相同。无锡还有一个风俗与别处略异,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寿,都在春节举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贺。元旦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扫地的风俗,无锡也是这样。认为一扫地要把财气扫掉。年初二即使扫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门,而是堆在屋角边,一直要到正月半,称为"聚财"。岁朝风俗忌向人家乞火、汲水,也不动刀剪,又禁止倾倒污水、粪便。元旦临睡时,又要放二声或三声关门爆仗。无锡这一天晚上睡得都较早,如有孩童贪玩不肯睡时,父母常哄孩子说:"早些睡,今晚听老虫做亲"。无锡旧俗对元旦这一天的气候十分重视,常以这天的天气占卜今后一年的收成。
特色活动
无锡一年四季节庆不断,皆宜旅游,尤以4月-10月为旅游的黄金季节。 主要旅游节庆有: 泰伯庙会:2月4日-6日, 锡山区梅村镇 无锡国际梅文化节:3月,梅园 无锡阳山桃花节:3月-4月,阳山镇 西高山庙会:4月19日-21日,吴文化公园 樱花之旅:4月-5月,鼋头渚 宜兴陶瓷艺术节:5月,宜兴市各景区 太湖旅游节:9月-10月,无锡太湖各景区 此外还有:太湖中秋赏月、马山国际钓鱼节、吴地蟋蟀节、国际门球邀请赛、徐霞客文化旅游节。
无锡过年
春节是无锡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无锡旧俗,年初一早晨开门,要放3声开门爆仗。早餐吃糕丝、圆子、面条,取团圆、高升、长寿、长春之意。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饭,寓意“有余”。吃饭时不能以汤浇饭,也不吃粥,怕出门遇雨。还忌向邻居乞火、汲水,告诫不骂人,不发怒,不讲不吉利的话,祈求全年平安吉祥。
春节期间,晚辈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等话,互相祝贺。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满60虚岁开始,每10年在春节期间设宴庆祝。
9、无锡人安家有哪些风俗习惯
无锡的风俗文化 一、春 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年初一,这是传统节日中最大的一个节。春节也兼指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一段时间,俗称新年里。
年初一,每家晨起开门,放开门炮仗2响或3响,取开门大发之意。男女老幼却穿戴全新。小辈向长辈拜年,解放前行跪拜礼或鞠躬,年龄大的一般口头叫一声“拜年”,解放后通行叫一声“拜年”;长辈发给孩童红纸包压岁钱(有的预先在大除夕发给)。解放前,有些人家还在堂前挂有祖先神影(神影,或称神子,即神像画铀,在大除夕悬挂),家主率子弟依次瞻拜。早餐吃糕团,取团团圆圆、高高兴兴之意;也有吃面的,取长寿之意。中餐素食,或吃面,或吃饭,晚餐荤食,吃饭。米饭都是大除夕留下的“年夜饭”,意为有吃有剩,素菜有长梗菜(即青菜)、百叶炒菠莱和黄豆芽,象征长庚(长寿)、波波键键和称心如意。这一天,禁扫地,不倒垃圾,据说不让财气出门;上了年岁的人,上茶馆吃早茶,吃的是橄榄茶,称“元宝茶”,以取吉利;晚上忌点灯,父母哄骗孩童早睡,说是听老虫(老鼠)做亲,有的预先在枕头边暗藏几个红鸡蛋,让孩童明晨醒来摸到,信以为真。
春节期间,出门首次近见熟人,作揖道贺,口称“恭喜”、“新年好”、“拜年”。年初二起,亲友间互吃“年昼饭”(解放前要过年初五)。解放前,从年初一到年初四,街上商店不开门。年初五,俗称“路头生日”,各家要祭路头神,以祈求发财,叫做“接路头”,商店接路头尤为隆重,并争先取早于年初四下午或晚上祭祀,然后于年初五开门营业。
春节期间盛行的群众娱乐活动,有闹元宵和掉龙灯。年初一,村庄上大人小孩被锣打鼓取乐,称“闹元宵”,到处锣鼓声喧。掉龙灯是由一个村庄20人左右的青壮年组成一个龙灯队,扎条龙灯,到邻近村镇去掉,算是“压邪”,祈求人口太平、五谷丰登,故有“太平龙灯”之称。一般从年初二掉到年初五为止,掉一次龙灯所募集到的钱大多用于举办本地公益事业。洛社地区解放前的龙灯,有洛社上塘的小龙,中陶巷的青龙,大树庵(花渡)的鸡毛龙,吴巷(花镀)的青龙,浒泗桥的青龙,南蒋巷(徐贵桥)的黄龙,杭水渠(徐贵桥)的黄龙,小徐巷(正明)的青龙,彭村(双庙)的黄龙等。大树庵的鸡毛龙已于1986年恢复,更名为风羽龙,并参加首届“洛社之春艺术节”表演。
春节的习俗在演变,解放后,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礼节、习惯逐渐废止(如跪拜,祭神、禁忌等)。由于人民生活日益改善,走亲访友的风气更盛,几乎每家却请吃“年昼饭”,主人都以丰盛的酒肴殷勤待客。春节因物资充足,各行各业又休假欢度节日,比较空闲,人们举办喜事一般已集中在春节期间,成了新兴的习俗。
二、元 宵
正月十五(正月半)为元宵节,俗称灯节。早晨吃熯糕(煎年糕),考究的吃荠菜熯糕。从早到晚人们破锣打鼓“闹元宵”。有句歌谣,“五月半,龙灯、马灯齐来看。”这说明掉龙灯、马灯是灯节的主要活动,日夜都掉。解放前,杭水渠的龙灯和花渡吴巷、葛巷的马灯于元宵节晚上都曾到洛社镇上去掉,并到店家穿堂,店家赏给红纸包。上塘的大寺场(开利寺门前)和下塘西沿河的聋坊场(今无锡县通用机械厂所在地),均为聚观掉演的场地。杭水渠的一条龙灯是
“打柴龙灯”,共9节,每节竹柄上用竹篾扎成长方形的龙骨,中空,形如打柴榔头,掉夜龙时里面装上蜡烛,掉起来宛如火龙飞舞,颇为壮观。
三、清 明
清明,在公历4月5日前后,即从隔年均冬至起共106天。清早,家家折杨柳枝条,插上门桶,叫做“催燕”,儿童嬉戏,将杨柳技条的皮剥开,捋成杨球,取其谐音,叫做“娘舅”。清明时节,人们结伴而行到郊外,欣货田园风光,称为“踏青”,现已发展为春游活动,到外地游览名胜。春节以后,到清明为止,本地原有放风筝的活动(清明,田里麦苗已长起来,放风筝停止,以免踏坏麦苗)。风等俗名鹞子,有蜈蚣鹞、蝴蝶鹞、八角鹞等,还有儿童放的瓦爿鹤。民国时期,叶巷村上的放风等是有名的。村人制作了三、四面大的风等,在晚上,用长长的麻绳拉着,趁着风势把它们驮起来放,绳上系着几十盏灯笼,带上夜空,似串成星斗,这叫做“鹞灯”,煞是好看。
解放前,清明和冬至,同姓宗族有祠堂(祭祀祖先的场所)的都要祭祀祖先,以示慎终追远。凡年满16岁的男丁都到祠堂内,由族长(俗称老长辈)、房长带领祭奠。祭祀礼毕,合族宴饮,叫做“吃清朋”、“吃冬至”,统称吃公堂。然后议事:清帐理财,整顿族规,谓解家庭纠纷(如夫妻不和、兄弟分家、忤逆不孝等)。各家在清明节或清明的前一天(寒食节)要扫墓,人们携酒馔、香烛至祖坟祭拜,同时飘红、白、黄、绿彩纸,叫做“飘白纸”。有些客居异乡的游子,也要特地赶回扫墓,以表孝心。有的人家还对祖坟整修,植树培土。解放后,扫墓增添了新的内容。清明到来,机关、学校及群众团体开展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以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一般前往无锡市革命烈士凌园(在惠山),敬献花圈凭吊,瞻仰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
四、立夏
立夏,在公历5月6日前后。这天能尝到三鲜,有“立夏见三鲜”的谚语,主要指苋莱、蚕豆、蒜苗。解放前,有称人的习俗。午后,村前树上挂着一杆大秤,男女老少都去称体重。也有在家中称的。洛杜开利寺前的石牌楼,曾是立夏称人悬挂大秤之处。立夏称人有个传说:
三国魏蜀吴棺继灭亡,晋朗开国之君司马炎(晋武帝)统一中国。当时在南方边疆,曾被蜀汉丞相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孟获,闻知蜀汉后主刘阿斗(即刘禅)被幽禁在都城洛阳,他为了报答诸葛亮的宽容之恩,就请求司马炎在生活上优待阿斗,并在每年立夏这一天,特地前往洛阳,亲自给阿斗称体重,若钵重减轻,他就要起来反晋。可叹亡国昏君刘阿斗竟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话来。
五、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俗称端午节。家家门上插菖蒲剑(即菖蒲叶,俗称蒲郎,削剑形),孩童手上系菖蒲根做的葫芦,都有驱瘟逐疫的作用。
早晨吃棕子,相传是纪念战国时期投泊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旧有“瑞阳勿吃棕,死则呒人送”的谚语。在隔日下午,家家户户就忙着裹棕子,品种有米棕、赤豆棕、豌豆棕、豆瓣棕;家境好的还裹火腿棕、鲜内棕。式样有小脚棕、菱角棕、三角棕。午餐,饮雄黄酒,并喷洒墙角、床下,可祛五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菜肴有黄鱼、黄鳞烧肉两样传统菜。大人用手指蘸雄黄酒给孩童额上写个
“王”字,以示压邪。有的还在脚背上写“王”字,防蛇虫百脚(蜈蚣)咬。午后,室内烟熏蓬艾(俗称煤蓬头),以消毒杀蚊。解放后,插菖蒲剑、饮雄黄酒、烟熏蓬艾等习俗已废止。
六、夏至
夏至,在公历6月22日前后。中午吃馄饨。
七、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多数人家在这天或超前儿天要祭祖,谓之“过七月半”,祭品中有西瓜、茄饼(用茄子做馅的米粉饼)。有些人家还请亲戚吃昼饭,亲戚离去时送些茄饼,有句歌谣:“七月半,做了茄饼送亲眷。”解放后,这一习俗基本废止。
八、七月三十
农历七月三十晚上,人们都要点燃棒香及蜡烛,插在家门前的阶石间和场地上,谓之“插棒香”。棒香,是用细的竹梗或木梗做芯子的一种香。插棒香的风俗有两种说法。一说七月三十日为地藏菩萨诞辰,焚香燃烛插于地上,是“插地藏香”,带有迷信色彩。另一说,也是比较流行的说法,称插棒香为“插狗屎香”,这有个由来:
元末张士诚举兵起义,据姑苏称吴王,深得民心,后被朱元璋击败,城破被俘而死,时为七月三十日。百姓为感激他的功德,于是每年在他死期的晚上,用焚烧棒香的方式来纪念他。因张士诚小名“九四”,特取名为“九思香”,又恐怕触犯明王朝,就托名“狗屎香”
插棒香这一风俗,解放前在本地盛行,似乎成为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每逢农历七月三十晚上,村村庄庄,男女老少,都不约而同地手捧点燃的棒香,一炷炷地插到家门前的地上,这时家家户户的屋檐下,星火点点,光彩闪耀,宛如一条条火龙,煞是壮观!爱玩的大孩子,还在场中心把棒香插成正方、长方、圆圈、多角等图形;有的把一炷炷棒香遍插在几个大南瓜上面,安放在春凳上,好象一盏盏彩灯。
九、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这天要吃糖芋头(早晨吃)、麦饼(家家户户在当天下午做)和月饼。有句歌谣:”八月半,糖烧芋头吃吃看。“也有说”八月半,做了麦饼锅里熯"。
晚上,各家团聚欢宴。解放前,洛社镇上一些店家还于门前或天井中烧斗香(用线香编成升箩形的香斗,中放檀香、末香,插上线香)斋月。中秋月明之夜,有些居民往往约三五友好,出门散步,连走大小3座桥(如洛社大桥、南小桥、北小桥),别有雅趣,谓之“走三桥”。
十、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按照古代的说法,九为阳数,九月初九,因日月均属阳数,故称重阳,也称重九。
登高与吃糕是重阳节的两个习俗。重阳登高的由来是:
东汉时侯,有个桓景,跟随方士(指通晓追道术的人)费长房学道。一次,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将有灾疫,应急令家中人缝制纬(深红色)囊,盛放茱萸(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这里指它的果实),每人结在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灾可避。”桓景依费长房所嘱,到了九月九日,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见鸡犬暴死,而人免于灾。
本地因无山可登,故重阳无登高之举。惟解放后兴秋游活动,也有人于重阳节去惠山登高眺览的。吃重阳糕,解放前较盛行,“校”和“高”谐音,寓登高避灾之意。
十一、冬至
冬至,在公历12月22日前后。先一日晚叫做冬至夜,有“先有冬至夜,慢有冬至朝”的谚语。人们重视吃冬至夜饭,旧时还有“有末冬至夜,呒末冻一夜”的谚语,意为有钱、人家吃冬至夜饭,无钱人家只得挨饿受冻。解放前,冬至和清明一样,同姓宗族有祠堂的都要祭祖(见前“清明”记述)。
十二、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节。中午,吃腊八粥,粥里有八样食物,各家大同小异,一般用青菜、黄豆、赤豆、蚕豆(发芽豆)、油豆腐、百叶、芋头、山芋合煮而成;考究的有枣子、莲心、白果等物。
十三、除 夕(包括除夕前)
除夕为农历一岁之最后一天(大月为十二月三十,小月为十二月廿九),俗称大年夜。其前一日称小除夕(相对而言,除夕亦称大除夕),俗称小年夜。从农历十二月中旬起到除夕,人们忙于送旧岁、迎新春的过年活动,分述如下:
(一)掸檐尘
俗说“若要发,掸十八”,“十七、十八,越掸越发”。家家户户都要在农历十二月十七、十八这两天内,束扎稻草帚系在长竹竿上,掸除四壁、屋枯的灰尘,并用秆稞或竹筏通灶间烟囱,谓之“掸檐尘”。实际上这是进行一次大扫除,准备干干净净迎新年。
(二)送灶
农历十二月廿四,据说是灶神(俗称灶家菩萨)上天的日期,傍晚,各家做脚跟团子(团子半个白,半个黄,成椭圆形),送灶神上天,并在神龛上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析求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时多说好话,少说坏话,以保合家平安、到了正月半再接灶,迎接灶神下界。此风现末绝迹。
(三)蒸糕做团子等
十二月廿四送灶后,蒸糕做团子。事先“牵淘磨”(即淘米后用人力牵石磨磨粉),邻居互助协作。现在牵淘磨已发展为用钢磨机械轧粉(各村都有粮饲加工厂),节省了不少人力。条件好的人家杀猪宰禽,有的还在十二月初就酿了年酒,有的村上车水干河,捉鱼、分鱼。家家采办年货,市场繁荣、热闹,一派过年景象。
(四)祭记
敬神祭祖,俗称过年,早者在十二月廿六、廿七左右举行,晚者在大小年夜举行。解放前,过年比较隆重,先祭天地,后祭祖先,祭把过程俗称祝饷。祭祀时,燃香点烛,敬酒接羹饭,供鱼肉荤素(有荤汤萝卜)和年糕年团子等,全家行跪拜礼。解放后,禁祀过年曾大为城少,近年来又逐步恢复,但禁礼已简化,许多人家仅祭祖先。
(五)画弓箭、贴春联
到了除夕傍晚,家家要画弓箭、贴春联。画弓箭,是用草帚蘸石灰水在门前场上画张弓射箭的图形(有的把箭头画成戟头),以示镇邪。有些人家画在大门、后门内外场地,并在场上书写“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国秦民安”等吉利话。抗战前,曾有人家画飞机、大炮的。此俗解放后已废止。春联,解放前称门对(包括大门对、二重门对、房门对等,一般指大门对),贴春联是喜迎新春。解放前的传统联语有“运转三阳泰,时来万事通”(通用);“种田千倍利,养蚕十分财”(用于农家);“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用于经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用于读书人家)之类。解放后,春联的内容大为革新,并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有变化,同时不拘泥于平仄。例如:“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全靠毛主席”(解放初期较为普遍);“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60、70年代较为普遍);“九州生气逢春旺,四化新潮逐日高”(1978年以来,下同),"万众一心创大业,五讲四美立新风”;“春回大地喜盈门,国展宏图民致富”。
(六)吃年夜饭
除夕晚上,合家团聚吃年夜饭(有些人家趁这天祭祖之后吃年夜饭),酒肴丰盛,在外地工作的也都赶回家,探亲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寄母家还要请寄子(在开始三年内)吃年夜饭。
解放前,一到农历十二月下旬,便有人到附近村庄喊火烛:“寒冬腊月,火烛小心,水缸挑挑满,柴仓掳掳清。”同时提防盗贼,兼喊:“前门撑撑,后门闩闩。”到了除夕,就挨户索取年夜饭米或年糕年团子。现在有的村在除夕前还有人喊火烛,由村委给予报酬。
(七)守岁
吃过年夜饭,家庭主妇炒长生果(花生)、南爪子,准备年初一的食物和穿的新衣。一切事毕,全家团坐,吃茶和瓜子、长生果等,谈天说地,直到深夜,叫做“守岁”。睡觉前,放关门炮仗2响或3响。1980年以后,有电视机的人家逐渐增多,除夕之夜全家在荧屏前欣赏春节文艺联欢节目。
解放前,穷人欠租、负债,过年如过关,故称年底为年关。有句歌谣:“十二月半,拔掉锅子剩个烟囱管。”这就是形容诸债毕集的穷人一贫如洗。他们还不起债,往往在除夕这一天外出躲避,到年初一才敢回家(按规矩,债主不得在年初一索债)。这种现象解放后已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