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主嫁妆
1、哈萨克族在婚嫁方面有什么习俗?
哈萨克族的婚嫁礼仪,嫁姑娘要唱哭嫁歌。
少数民族哈萨克民族的婚嫁礼仪是从搭建新毡房开始的,新毡房里的嫁妆、锅碗瓢盆都是由亲戚们来准备的,还要在搭起的新毡房天穹上拴上布条,并举行烧燎门槛的婚嫁礼仪。
根据哈萨克民族的婚礼习俗,准备出嫁的姑娘必须完成“认门”礼仪。到各个年长的亲戚家去品尝食物,得到长辈们的祝福,这也算姑娘与娘家亲戚们的告别。姑娘的父母亲要将自己多年来为女儿准备的各种嫁妆展示给亲家及亲家母过目,看了嫁妆之后,亲家和亲家母会给女方家偿礼。
出嫁的姑娘临嫁时,要扯起嗓子唱起哭嫁歌,表示对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亲人,故乡朋友们的依恋之情,嫁姑娘唱的哭嫁歌这种歌曲就叫作“森斯玛”。
待嫁的姑娘唱了“森斯玛”歌之后,伴郎会带上一个小伙子,来到姑娘身边,同样唱起深情的歌曲,以此来告慰深情依依的姑娘。
根据哈萨克民族的古老传统和民族礼仪,出嫁姑娘的喜宴举行完毕之后,要在娘家住一宿,娘家人会选择吉辰良日,举行出嫁礼仪。这时,他们会将这个消息告诉整个阿吾勒的人,并打点整理姑娘的嫁妆,还要为亲家、亲家母准备馈赠礼物。
2、中国少数民族的婚礼是怎样举行的?
傣族婚礼
傣族“开门节”即阳历10月15日后,才能举行婚礼,婚礼十分热闹而隆重。婚礼开始前,新婚夫妇要先到佛寺拜佛,祈还求吉祥幸福,白头到老。之后,在女方家竹楼上举行婚礼,双双在并坐在婚礼桌前,接受德高望重的长者的祝福。桌上摆着送给女方的衣、筒裙、银器、长刀、煮熟的鸡、米酒、糯米饭、红糖、芭蕉、盐巴、白线等。祝福后,新人要去抢酒盅里的槟榔叶,据说谁先抢到谁就会在将来的家庭居于主导地位。之后,婚礼主持人要为男左女右跪在面前的新人拴线,从男方左肩一直围到女方右肩,再拿起两束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白线象征纯洁,拴线意味着把他们的心拴在一起,婚礼仪式就算结束了。之后,便开始婚宴,在赞哈(歌手)的歌声中,开怀畅饮,人们不时发出“水、水、水”的欢呼,频频举杯向新人祝福。
苗族的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婚前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父母一般不干涉,每逢节庆、赶场的日子,他们便利用聚会的时机对唱情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这种婚前恋爱的方式在贵州黔东南称为"游方"。游方是黔东南一带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传统习俗。游方的地点除在每个村寨所设的固定的"游方坡"外,还可选在离村寨较远的河岸、挢头、田间或花木丛生、风景宜人的山谷去进行游方活动。但都得按照苗家的规矩,青年男女游方的地点必须在公开的地方进行。如果在隐蔽的地方进行这一活动,一旦被人发现,就会认为是不正当的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新婚当夜不同房
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方后,如果双方情投意合,通常是互赠信物或立下山盟海誓,私下订婚。私下订婚的男女到了约定的婚期,男方就邀请几个伙伴到女方寨子"游方",顺便将女子带回家中。按照习惯,新婚夫妇当夜不能同房,新娘要由男方的姑嫂陪伴过夜。第二天,男方托媒人携带礼物去女家提亲。如女方同意,便收下礼物,宴请媒人。随后,女方备一份与男方相等或稍多的礼物回赠男方。男方得知女方赞成这门亲事,便设宴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戚朋友。
新婚后不落夫家
过去,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在新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新娘结婚不久便回娘家居住。属于父母包办婚姻的新娘,在举行结婚仪式的当天或次日,即回娘家居住。住娘家的时间,未成年的早婚妇女一般是六七年,成年妇女一般为三四年。在此期间,仅仅在农忙和重大节日,或遇到夫家丧事时才可暂回夫家居住。
满族的婚礼习俗:
提起满族的婚俗,得从一段满族的神话故事讲起:长白圣母佛库仑,有一天在天池沐浴,见到一只嘴噙朱果的五彩灵鸟飞来,她上前去抱,不料朱果洽巧落入她的口中,因此怀揣有孕,生下始祖布库里雍顺。
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真实写照,也说明满族的婚俗是从群婚制、对偶婚制、最后发展到一夫一妻制的。
满族入主中原以后,婚俗受到汉族的影响,禁止了早婚,取缔了收继婚,婚姻仪式也渗入了汉族婚俗的许多成分,但直到清末民初,满族的婚嫁依然保持着很多固有的传统风俗。下面我们不妨作一简介。
先说订婚。据《柳边纪略》载:
“婚姻择门第相当者,先求年老为媒。将允,则男之母径至女家视其女,与之簪珥、布帛。女家无他辞,男之父乃率其子至女之姻亲家叩头……”。
从这一段记载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满族订婚要经历说媒、相看、“换盅”这样三步曲:
说媒,这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男女双方家长早已有了好感,有意订下儿女亲事,男方就主动托人去说媒。
另一种是双方并不熟悉,全由媒人在中间撮合。媒人到女方去说亲,一般要去三次,每次一瓶酒,故俗语有云:
“成不成,三瓶酒。”
还说:
“媒人是杆秤,全靠两头硬。”
相看(也叫相亲),是男方到女家相看媳妇。相看的内容,无非是门风、财富、才干、美丑、健康这五个方面。
“换盅”,即男家到女家送订亲彩礼。到了女家,礼品要置放在西墙祖宗板下的香案上,然后两亲家翁并跪,酌酒互相醮祭,故称之谓“换盅”。“换盅”之后,两家就算正式订亲。
再说娶亲。满族人规矩大,结婚的说道比较多,从问娶、亲迎到完婚,十分复杂:
“问娶”又叫“问日子”,由男方择定吉日,置备酒淆至女家与其商量,如女方同意,再由媒人陪同男方送去布匹、首饰及肉、酒到女家,俗称“下大茶”。到了迎娶的前一天,女方则要把陪送的嫁妆送到男家,俗称:“过箱柜”。
娶亲一般要热闹三天:头一天叫“响棚”,第二天是“亮轿”,第三天才成亲。娶亲时的穿戴:新郎是头戴缨帽,身着箭衣,腰扎达荷带,披红带花;新娘是身穿拉草衣,头梳大卷式,上蒙红盖头。迎亲时去的人是单数,回来是双数。喜车必须在清晨赶回男家门口,在门口要停一会儿,俗称“练性”。待到新娘下轿时,新郎要朝轿门帘轻轻射三箭,这是古代满族掠夺婚姻的遗风。新娘下轿,要红毡铺地,脚踏红毡走到天地桌前。拜完天地,再用红毡将一对新人引入洞房。新郎在前,到门坎时,新郎用箭杆(后来改为手或秤杆)挑下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新郎新娘进新房时,亲友们要向他们身上抛撒五谷杂粮,取人寿年丰之意。进了洞房以后,新郎新郎就开始对坐,俗称“坐福”。
满族还有闹洞房的习俗,参加婚礼的亲友们一起高唱喜歌“拉空齐”,其大体意思是:美丽的姑娘结婚了,祝愿你们白头到老,生活美满幸福。新人在洞房内要喝“交杯酒”,吃喜面,尝子孙饽饽。围观的亲友还要有人用一语双关的话向新娘发问:“生不生?”,然后由迎亲婆代答:“生”,其意是早生贵子。
翌日清晨,新娘要拜公婆、叔伯,敬烟问安,谓之“分大小”;婚后三天或七天,新娘得回娘家,俗称“回门”。
-------------------------------------------------
回族的婚礼习俗:
男家看中一家姑娘,先请亲友中的一位长辈或德高望重、能言善辩者,携带茯茶、四色包包、衣料〈2 件〉去女家提亲,俗称“下茶”或“送问包”、“送说茶 ”。经商议,女家若同意这门亲事,即留下礼物,否则当即退还。有时女家无法当场给话,双方就商定延期回答,男家定亲心切而久等无音时,再次请人携带礼物上门催问,叫“送催包”。
待女家同意后,双方共同协商选定媒人各一人,并言定具体日期,准备订婚仪式,俗称“送礼”、“下占茶” 或“下定茶”。男方送女方茯茶、肉方、衣料等物和脑粉花儿、红绿头绳等化妆品,女方回敬以鞋、绣花袜子等。西宁地区还回赠干果(核桃枣儿)一盘,湿果(将厥麻、杏仁、核桃仁等煮熟染色,拌以果脯、冰糖渣、蜂蜜)二盒,叫 “倒果子茶”, 表示这门亲事己定。男方接到这些回礼后,即分送给所有亲戚共享,客观上将儿子已经定了终身大事的信息告诉他们。其它地区则将馈赠的茯茶分成小块,分赠亲戚。在定婚后至结婚前的一段时间里,若遇到斋月卡尔德节、古尔邦节,男家须按自己的财力,携带礼物去女家拜访,不可缺少;女家则因送时新果子回礼。
订婚以后,双方协商具体日期送彩礼,俗称“送礼”。届时 ,男方邀请媒人及家下成年男人若干名到家,稍事招待,即带彩礼去女家送礼。彩礼的轻重,一般按女方的意愿和男方的财力多寡磋商而定,有的女方家还开出礼单,彩礼主要有茯茶、衣料、首饰、现款、羊肉等,一般称现款为“干礼”。当送礼的人们端着盘子、提着包袱来到女家时,女方家中的人在长辈带领下出门热情欢迎,并以干果碟子、放有一对红枣的奶茶、糖饺儿包子、熬肉米饭、火锅子等丰盛的食物款待客人,男方送礼毕,女方派人回以获茶、四色包包及专为女婿做的衣帽、鞋或腰带、兜肚等物。男家接到回赠的茯茶后,同样分成小块,分送亲戚共享。
接下来就是按照商定的日子举行婚礼。一般人家在婚礼前头一天先要念个“亥亭”,以祈祷真主保佑、告慰列祖列宗;也在这一天 ,男方家在院落天井搭起篷布,请来各方亲朋,谓之遵婚。这一天,男方家要请来帮忙料理喜事的人进行具体分工,称为“邀跑窜”, 送亲的、娶亲的、压马的等一干人也在这时一一选定。同时,新郎新娘还要行沐浴礼(做大净)和修面、开面礼,男女傧相有责任向新郎新娘传授简单的性知识。
举行婚礼的一天,新郎连同自己的父亲、伯父、叔叔、阿舅、兄弟等有关人,在媒人的带领下,大盘子里端着核桃、枣儿、肉方、大米等礼物,一早去女家举行婚礼仪式一一念“尼卡亥”。主客按规矩在大炕上就坐后,开始念“尼卡亥”。第一项,由跪在大炕上座的主婚人阿訇向跪〈或坐〉在地下的新郎一一考问有关伊斯兰教信仰(“乙麻尼”)、信仰箴言(“克利买”)等常识,答得上者,即行下一项;答不上者,要受到指教,直至当场学会为止。第二项,阿訇询问一对新人的经名(即小名),并向他们及双方父亲询问是否同意这桩婚事,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即宣布这一婚姻合乎教法,并当众说定“买亥日”钱〈一种宗教聘礼〉。第三项,全体肃然而脆,由阿訇用阿拉伯文念颂婚姻证词经文,念毕,众人作“都哇 ”祈祷。最后一项,阿訇撤核桃枣儿,孩子们向新郎讨喜钱、讨眼泪钱、破面钱 ,女方家设宴席招待客人。
席散客走,男家即有两名娶亲的人带一盘花卷馍、一顶盖头〈或一首帕〉、一套衣服等俗称“要裹”的礼物,随马(或 车、轿)前往女家迎亲。待娶亲的吃过饭,新娘子梳妆打扮停当,便以红毡裹严,由她的兄长抱着送到马上,再同各位长辈、兄弟、妯娌、两位送亲的、一位压马的男孩、一位掌管箱子钥匙的小孩,陪同两位娶亲的,组成送亲队伍,浩浩荡荡,护送着新娘及嫁妆向男家而去。新娘临出门前,有的地方将一碗牛奶泼洒在接亲马的马蹄及其周围,谓之“白奶送”, 到了男家门口,又有一妇女迎来仍旧泼洒牛奶,谓之“白奶接”。 新娘下马行至门道时,新郎上屋顶踩上几脚,期望制伏妻子,婚姻扎实。
卸嫁妆时,拉马压轿的小孩可以得到一份酬金,叫“压轿钱” 。若男家不给或所付钱数太少,他们就不搬嫁妆、不入席,直至满意为止。湟中、化隆等地,迎亲的一干人要在男家住上一夜,其间,新女婿的伯父、叔叔等家要宰羊备席,轮流宴请。
新娘子在人们的呼唤簇拥下进入洞房。入洞房后的新娘子,前来闹床的人们蜂涌而至,有些地方的农村,宴席曲唱家们口唱《恭喜歌》前来恭喜闹床,并为东家演唱宴席曲。闹床闹到一定的时候,新娘的姐姐(或嫂子或送亲的)携带夜餐和核桃枣儿前来洞房铺床,将核桃枣儿压在毡角下,又各置数枚于新娘怀里,祝福儿女满堂。有的地方,还请二位新人睡前各喝一碗放有二枚熟红枣的牛奶。也有的在新被子的角中塞上红枣、花生、瓜子等,意为早生贵子,白头借老。这时,新郎要给铺床人送些钱,以示谢意。
新婚第二天,新郎新娘一大早就要起床沐浴,并由陪客(伴郎)陪同,新郎去女家向岳父岳母及有关长辈亲戚说“赛俩目”请安(也叫回门),娘家以饺子款待新女婿,表示婚事圆满成功。新娘则由娶送亲的陪伴 ,走出洞房,一边听取娶亲的介绍,一边向公婆及所有婆家长辈一一施礼致敬。拜完一个人,那人就将 用红纸封好的叫“封筒儿” 的见面礼送给新娘,这份钱叫“拜作钱 ”。中午时分前来讨喜吃席的客人纷纷来临。席间,新郎在陪客陪同下,不断去各桌向客人说“ 赛俩目”让客;新娘也要出面向各桌客人行礼敬让,客人们要赠钱给新娘。俗话说:“宴喜三天没大小”,这一天,前来吃席的客人们要“闹公婆”即抓住公公、伯父、叔叔中的任何一二位,抹一脸锅墨,或给他戴上一副用萝卜圈做成的眼镜、一顶破草帽、翻穿破皮袄,再令其倒骑在毛驴(或牛)上,满巷道游转,为喜事助兴。
次日,丈母娘偕同娘家人中的女性亲戚一道,来男家认亲吃席,探望女儿。
最后是回门、拆篷,款待各位为婚事出过力的“跑窜”(协理),庆贺喜事圆满告成。
3、我的女友是云南生楚雄市元谋县的 请问她们那结婚都是什么习俗呀?彩礼钱给多少呀?她们家应该给什么嫁妆呀
我就是云南楚雄的,只是我的家离元谋有100公里。我们这里结婚的习俗和大多数的汉族结婚时一样的,不过要看你的女朋友是不是少数民族,要是那你就要有心里准备了,各个少数民族的结婚习俗也不一样。彩礼就看你的口袋了,如果你有钱可以给个九百九十九万,也没有谁会反对,如果女方不爱钱,爱你的人的话,你也许一分钱也不用给,就给一份真感情就好了。人家都已经把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儿嫁给你了,你还好意思要什么嫁妆,你是不是男人,还好意思要。。。。。。。。。。。。。。。。。。。。。。。。。。
4、为什么有人称女儿为赔钱货?
旧时,养女儿经常会被人称为养赔钱货。直到现在,也会偶尔听到骂女儿时,会用这样的字眼。这种贬损的字眼容易让人产生愤慨的联想。然而,赔钱并不是指养育过程中开销大,这跟很多地区的婚嫁习俗有密切关系。
所谓的赔钱,其实是指在很多地区,有女儿出嫁要陪嫁的习俗。
陪嫁又叫做发奁。许多地方,俗规嫁妆不能成为“送”,其顾忌在于俗语说“送上门的货不值钱”,所以俗称“发嫁妆”。
在以前,陪嫁可讲究了。无论是贫困人家,还是大户人家,为了女儿今后婚姻生活幸福,不会被别人瞧不起,都不惜倾尽所有,送去各种丰厚的嫁妆,体体面面的嫁女。
在汉族的一些地区,大富人家发奁除了送大件贵重物品,还多送田地、山林,一般人家也会送去衣服、蚊帐、被絮、澡盆、脚盆、洗脸盆、提桶、木箱、木柜、大桌、小桌矮凳、火盆、木炭、茶具餐具等等。贫寒人家的陪嫁,有的也会由男方备办一些,事先悄悄送到女方家庭。这是男方有多体恤女方家庭啊!
在浙江、杭州一些地区,有意思的是,必不可少的,会送一只红漆马桶。对,你们没听错,是马桶。这种东西,居然能够登大雅之堂呢!
马桶在这些地区称为“子孙桶”,在马桶中还会放进一些枣子、花生、桂圆、栗子、荔枝之类,意为“早生贵子”、“五子登科”等,还有的会放入五个红蛋,也是“五子登科”之意。
有学者写光绪十五年苏州地区大富人家一场婚礼的嫁妆:面盆、脚炉、茶饮、妆台、茶器、丝萝、团圆镜、象牙筷及床上用品等等,铜、锡、瓷、牙、竹、木各式器具齐全。
旧时北京大富人家的陪嫁场面更是让人咂舌。在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中,木兰出嫁的排场蔚为壮观,
书中写华太太看着抬过去的:“一个金如意(是一种礼器,供陈设之用),四个玉如意,一对真金盘、龙镯子,一对虾须形的金丝镯子,一个金锁坠儿,一个金项圈,一对金帐钩,十个金元宝,两套银餐具,一对大银瓶,一套镶嵌银子的漆盘子,一对银蜡台,一尊小暹罗银佛,五十个银元宝;一套玉刻的动物,一套紫水晶,一套琥珀和玛瑙(木兰自己的收藏品),一副玉别针,耳环,戒指儿,一个大玉压发,两条头上戴的大玉凤,一个大玉匣子,一个小玉玛瑙匣子,一个旧棕黄色玉笔筒,一对翡翠镯子,一对镶玉镯子,两个玉坠儿,一尊纯白玉观音,有一尺高,一颗白玉印,一颗红玉印,一支玉柄手杖,一尊玉柄拂尘,两个玉嘴旱烟袋,一个大玉碗,六个玉花水晶花瓣的茶杯,两个串珠长项链,一副珍珠别针,一副珍珠簪子,珍珠耳环,珍珠戒指、珍珠镯子各一个,珍珠项饰一个。然后是若干个古表铜镜,若干个新洋镜子,福州漆化妆盒子,白铜暖手炉,白铜水烟袋,钟,卧房家具,扬州木浴盆,普通的便器。再随后而来的是文具,古玩,如檀香木的古玩架,古玩橱、凳子、古砚、古墨、古画,成化和福建白瓷器,一个汉鼎,一个汉朝铜亭顶上的铜瓦,一玻璃盒子的甲骨。再随后是一匣子的雕刻的象牙,再往后是十大盒子的绸,罗、缎,六盒子的皮衣裳,二十个红漆箱子的衣裳,十六盒子的丝绸被褥,这些一部分是新娘自用的,一部分是赠送新郎的亲属,做为新娘的礼物。”
书中说,姚家所送出的嫁妆,有七十二台。看到这样丰厚的嫁妆,小编的眼镜都跌下来了。别说各种各样的玉器、金银器,光那绸、罗、缎,二十个箱子的衣裳,丝绸被褥也是极大的大排场,真让小编觉得自己真的没见过世面哎。
那么除了汉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会不会有陪嫁习俗呢?
少数民族的陪嫁丰盛程度也不容小觑。比如苗族,以银饰为嫁妆。一套银饰盛装最少也要几万元以上,有钱人家可以当年打制,而没钱的人家,则需要更长时间来积蓄,这种盛装,甚至会由母亲传给女儿,再由女儿往后传,旧了再翻新。一般女孩子都有一套完整的银饰,富有的家里,配饰会完整点,尽量完整齐全的服装银饰可达30斤。因为非常贵重,所以女孩子一生也就拥有一套这样的盛装。
侗族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嫁妆多为1―2床棉被、2―3个洗脸盆、1―2个木箱等,等有了孩子,再补送织布机、纺车等等。到了80年代后,嫁妆就更为丰富,衣柜、书桌、缝纫机、床上用品到电视剧、冰箱、电风扇都有送了。
还有藏族姑娘,结婚时自带嫁妆蜜蜡、松石、珊瑚、玛瑙等等这些昂贵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家传的,极为贵重。
陪嫁内容如此之丰盛,难怪民间有俗语:“生崽满堂红,生女一场空”。到了现代,陪嫁习俗,在某些地方,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
所以啊,女方家庭一生气,骂起女儿来,有的就会一口一声“赔钱货”了。不过,这骂归骂,嫁女的时候,还不都是花大心血“赔钱”置嫁妆啊!
图片来自网络
5、为什么有人说东北是清朝带来的嫁妆?
那是因为东北本来就是清朝的地盘,所以当满清掌握了国家之后,满族也变成了五十六个民族之一,那么他曾经的地盘东北,就变成了中国的领土,但是,注意了,下面才是重点。说是“东北是清朝带来的嫁妆”这句话,是一句彻头彻尾的谎言,是不正确的,东北一直都是我国的固有领土,并不是哪个朝代带来的“嫁妆”。
一、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有一些人是这样认为的,在很久很久以前,公元前2世纪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东北还不是我国的领土。当时,东北地区是有少数民族作为政权且独立存在着的。这个少数民族建立起一个王国,名为扶余。不仅如此,这个少数民族所建立起的国家,当时并不是我国的附属国,他们又不像是匈奴那样攻打我国,所以更没有被灭掉。所以当时的东北,不属于我国。
后期,比如说宋朝时期,东北地区就落入辽、金等少数民族的手里了。后来,蒙古族统一全国,在被朱元璋打败之后,又回到蒙古,而女真族也在这一片活动,包括东北地区。到了明朝时期,努尔哈赤等后金的壮大,使得东北地区被金人实际掌控,等到满族入主中原,就把东北的掌控权一并带了进来,所以就有人说,东北其实是满洲的嫁妆。
二、那事实是怎么样的呢这一切其实都是无稽之谈,东北地区自古就是我国的领土。要说到东北,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记录开始的时期。而《尚书·禹贡》中,更是把“冀州”的地盘划到了辽宁西部,“青州”则到了辽宁东南部,更有《周礼·职方氏》记载:
“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而后东北经过了一系列的变迁,首先是箕子被分封到了辽宁辽河,他带着商朝的遗民在这里建立了“箕氏侯国”,后来被燕国所灭。再后来,秦国灭了燕国,建立长城,其势力达到了整个辽宁。到了汉朝,当时的军队灭掉了卫氏朝鲜,将版图扩大到了朝鲜的北部以及整个吉林。而这个时候,朝廷就派人前来对这个地方进行管辖。这之后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也是如此。
然而,到了唐朝末年,契丹人趁机占领了这个地方,就开始了悠久的,被少数民族控制的时期。到了宋朝,因为赵匡胤并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就死了,所以东北地区还是在辽的掌控之下。再后来,金逐渐崛起,也就是女真人,他们占领了东北,并且发展出了势力。到了蒙古开始争夺天下的时候,这里又一度被蒙古所占领。直到明朝灭了元朝,东北才重新回到汉族人的管理之下,明朝朝廷还在这里设置了定辽卫都卫。
但是,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在这里重新建立起了后金,将东北的主导权夺走。所以,东北地区被满族人奉为祖地。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东北就是满族人的,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算起,也不过短短几百年的历史,而我国对于东北地区的掌控却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所以,这句话是完全错误的。
6、撒拉族婚俗
撒拉族的婚俗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较大,由父母做主,"嫂吉"(媒人)做媒,一夫一妻。婚姻的缔结,一般要经过说亲、送定茶、送聘礼、举行婚礼四道程序。
撒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黄河谷地,以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一带。
撒拉族婚俗简介:
撒拉族的婚俗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较大,由父母做主,"嫂吉"(媒人)做媒,一夫一妻。婚姻的缔结,一般要经过说亲、送定茶、送聘礼、举行婚礼四道程序。解放前,在婚姻方面有几种特点:
一是男子有重婚、多妻的特权。
二是男子有凭“口唤”,离弃妻子的特权,即男子如果对妻子不满意,只要说三声“我不要你了”,就算宣布离婚。而女子却无权提出离婚。
三是早婚现象很普遍。女9岁,男12岁,就要承担婚嫁的“非日则”(神圣的天命)。从此,阿娜们不准出大门一步,只能整天待在闺房绣花或学做茶饭,等媒人登门说亲。
四是近亲通婚的较多。解放后,这些情形几乎都已改变。
撒拉族婚嫁流程:
说亲:
说亲是缔结婚姻的第一道程序,男家看准了某家的姑娘,首先央请"嫂吉"带上礼品,向女家说亲,女家父母应允后,还要请其亲房叔伯、阿舅,征求他们的意见,其中阿舅的意见尤为重要,大家都同意方可决定。
订婚:
获女方家同意后,男方择定日期,多为"主麻日"(星期五),请媒人向女方送"订婚茶",进行第二道程序。一般送茯茶一封、衣料两件、耳环一对,女家接受,即表示应允,并当场议定聘礼。一经定亲,女家则不得将女儿再许与别人。
彩礼:
第三道程序是送"麦海勒"(彩礼),结婚前,男家要向女家送"麦海勒",其多少视男家经济情况而定。据清朝龚景翰《循化志》记载:"富有的男家可送马两匹、骡一匹,若家贫无骡马者,可用四小牛抵之。"一次纳不起彩礼者,可先送一半,日后再补。富户送彩礼则衣料和彩金倍增。临娶时还要送衣服面料及化妆品等。这是旧的习俗,现在随着社会发展,送的彩礼越来越丰富了。
婚礼:
最具风情、最热闹的要算婚礼了。双方择定吉日,婚期至,新郎在男宾陪伴下到女家迎亲,到女家时,新郎及男宾都不进家门,而是坐在门外的场院里,先有女方一位长辈给新郎戴上新帽、系上绣花腰带,女家用油香等茶食招待,然后请阿訇诵"尼卡哈"(证婚词)。诵"尼卡哈"时,新郎跪在阿訇面前,新娘跪在家中,阿訇站在场院高声诵经,阿訇念一段赞颂真主安拉的经文后,问新郎:"XXX你愿意娶XXX为妻吗?"新郎答曰:"愿意!"阿訇又问新娘的父亲:"你愿意将你的女儿XXX许配给XXX为妻吗?"答曰:"愿意!"诵毕,阿訇将桌上的红枣、核桃、糖果等撒向场院中,在场者争抢,人们还品尝放在桌上的一种叫"古古麻麻"的油炸食品。证婚仪式结束,女家宴请新郎及男宾,席毕,新郎及男宾先回到自家迎候新娘到来,女家则准备送新娘。
新娘出嫁梳妆时,要哭唱"撒赫斯"(哭嫁歌),然后由至亲长辈二人搀扶哭着缓缓退出大门,在门前的场地上从左至右绕走三圈,徐徐撒完一把粮食,象征家中五谷丰登,到婆家生根发芽,然后骑上新郎家送来的迎亲的马,带上面纱,由至亲中已婚的两名妇女陪伴,其他亲朋簇拥护送前往男家。途中经过村庄时,与新娘同村、已嫁到这里的"女相",按照撒拉族的传统习惯,让送亲人饮食她们所准备的"油搅团"和熬茶,迎送新娘。
新娘来到大门口,撒拉族婚俗中颇具情趣且非常热闹的"挤门"开始了,新郎村里的小伙子们聚在一起,层层阻挡新娘入门。送亲的一方认为,这天是新娘一生中最宝贵的日子,应该足不沾尘,由长辈直接抱入洞房;迎亲的一方却认为新娘不走进去有损新郎身价,以后难驾驭新娘,硬要新娘下马步行。于是,你冲我堵,互不相让,致使送亲者"生气"要把新娘带回去,这时本村长者故意对小伙子们嗔怪一番,对送亲者陪个不是,客人们仍和好如初,新娘长辈把新娘从马背上抱到洞房。
对这一习俗,撒拉族学者韩小平先生在其《撒拉族婚礼与骆驼戏》一文中进行了生动、精彩的描述:"新娘来到婆家门口时,几乎全村的男女老幼早已把整个巷道挤得水泄不通,爆竹声震耳欲聋,更有一群小伙子涌上前来,和送亲队伍扭作一团,你推我搡,这是撒拉族婚俗的又一风俗,送亲的男眷簇拥着新娘,保护着她强行走马进门,取意新娘有强大的后盾,警告婆家日后不得虐待。而男家则堵着门,硬是要让新娘下马步行,取意新娘日后要规规矩矩,孝敬公婆,尊敬丈夫,不得无礼。为此,双方常有争执,但并不因此伤害感情。"
新娘入洞房后,由新娘的嫂子或婶娘用一双新筷子揭开新娘头上的面纱,撒拉语叫"巴西阿什",同时说唱一段新娘生根、开花、结果、和睦相处的祝词。这双象征吉祥的筷子,新郎家一定要破费收回。之后,新娘就餐,餐毕,新娘家的妯娌们端来一盆净水向新娘索要喜钱,新娘把硬币投进水中,表示清白如水,扎根结果,撒拉语叫"盖吉尔乔依"。之后,男家设宴招待女家亲属,男方宗族也宴请女方亲属。这时,村里的年轻人又起来,把新郎的父亲、哥哥、阿舅捉起来,打扮一番--脸上涂上锅底灰,戴上破草帽和空心萝卜眼镜,翻穿老羊皮袄,或倒骑牛转圈,或用木棒抬起,任意嬉耍,热闹非凡,直到讨得一笔客观的喜钱才肯罢休。晚上,小伙子们表演"对委奥依纳"即骆驼戏,追述撒拉族先民从中亚撒马尔罕迁至青海循化的历史,怀念祖先这段不平凡的经历。然后唱起优美吉祥、诙谐有趣的宴席曲。
第二天,女方为新娘展示嫁妆,并向男方近亲、阿舅赠送礼品,男方也向女方亲属分送羊背子、衣料和现金,撒拉语叫"打发啦",表示谢意。同时盛宴招待女家亲朋,席将终,新娘母亲或女家长辈说几段"吾热赫苏斯"(嘱托词:亲家之言),夸赞长辈、阿舅、媒人等的功德,嘱托亲家对年幼无知的新娘要多加教育和爱护,祝愿新郎新娘相亲相爱、白头偕老。说完这带有浓郁喜庆色彩的"吾热赫苏斯"后,便一一告别,全部婚礼仪式也就结束了。
撒拉族婚俗特色:
婚龄:神圣界定的天命
撒拉族一般实行早婚制,女子9岁男子12岁就要承担婚嫁“非日则”的安排。从此,符合年龄的女子们不准出大门一步,只能整天待在闺房绣花或学做茶饭等媒人登门说亲。 撒拉族这种早婚的习俗来自他们对婚礼 “门槛”的界定,显示出了信奉宗教领域 的人们对待婚礼的神圣性。撒拉族的婚俗同生活习俗一样,受宗教影响很深。婚姻是组成家庭的先决条件,而家庭又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按照伊斯兰教义来看撒拉族地区男女早婚的社会现象,是积极履行结婚义务、履行伊斯兰教中“天命”的具体体现。所以撒拉族家庭中男女9-13岁结婚是婚龄“神圣”界定的表现,更是传统婚姻形态的典型。
媒人:嫂计的立功立德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这是撒拉族人形容青年男女婚姻的一句俗话。撒拉族男女青年成婚,须由“嫂计”(即媒人)作介绍,主要是父母做主。在撒拉族人不论男女,均以做媒为荣,认为每成全一件婚事,就等于积了立一座“米那勒”(宣礼塔)的功德。 在撒拉族当中,男家看中了谁家的姑娘,首先邀来“嫂计”,去致意女家。女家父母应允后,还要请其亲房叔伯俱至,其中阿舅的意见尤为重要。大家都答应后,然后再由媒人选择“主麻日”(星期五),向女家送订婚茶一份和大耳环一对。
茶叶是送给父母的,耳环是送给姑娘的。当日,女家做“油绞团”,又名油香,请来亲房叔伯与媒人同吃,表示婚事己定,决无反悔,并当场议定聘礼。 聘礼在撒拉族被称为“麦海勒”,一般送马两匹或一马一骡,穷人则送四头牛,以及布匹衣服等礼物,现在大都改送穿、戴、用等生活用品。双方商定后,媒人带着余下的“油香”,送给男家,作为复命(如同汉族的婚书)。这就决定婚礼已经定下,等待择日迎娶。
婚礼:隆重繁琐的美满
双方择定吉日后,等待婚期的到来,新郎在家人和好友的陪伴下来到女家迎亲,到女家时,新郎及男宾都不能进家门,先有女方一位长辈给新郎戴上新帽系上绣花腰带,女家用油香等茶食招待,然后请阿訇朗诵“尼卡哈”也就是证婚词,证婚仪式结束后新郎及男宾就可以回到自己家等待迎候新娘的到来,这时候女家则准备送新娘过门。
新娘出嫁梳妆时,要哭唱哭嫁歌,然后由至亲长辈二人搀扶哭着缓缓退出大门,在门前的场地上徐徐撒完一把粮食,象征家中五谷丰登,到婆家生根发芽,然后骑上新郎家送来的迎亲的马,带上面纱,由家族中已婚的两名妇女陪伴,其他亲朋簇拥护送前往男方家中。 新娘来到大门口,撒拉族婚俗中颇具情趣且非常热闹的“挤门”开始了,新郎村里的小伙子们聚在一起,层层阻挡新娘入门。于是,你挤我堵,致使送亲者“生气”要把新娘带回去,这时本村的长者故意对小伙子们责备一番,对送亲的人陪个不是,客人们立刻和好如初,新娘长辈把新娘从马背上抱到洞房。 新娘入洞房后,由新娘的嫂子或婶娘用一双新筷子揭开新娘头上的面纱。
然后,新娘就开始吃饭,吃过饭后,新娘家的妯娌们端来一盆净水向新娘索要喜钱,新娘把硬币投进水中,表示清白如水,扎根结果。等到第二天,女方为新娘展示嫁妆,并向男方亲戚们赠送礼品,男方也向女方亲属分送羊背子、衣料和现金等,表示谢意。同时盛宴招待女家亲朋好友,等宴席快要结束的时候,新娘母亲或女家长辈说几段嘱托词夸赞长辈、阿舅、媒人等的功德,并嘱托新郎家人要对年幼无知的新娘要多加爱护。说完这带有浓郁喜庆色彩的话后,便一一告别,整个婚礼仪式也就结束了。
7、山东男人和东北女孩结婚,女方该给多少嫁妆和要多少彩礼?
女方出嫁妆钱没有固定的,女方一般结婚包买家具和车的钱,这个就相当于嫁妆了,像有的家庭不管结婚和新房的事,也不买车,一般都是十万不等,看女方家里面的家庭情况了,一般对于女方没有说道的
男方的彩礼很重要,如果男方能给女方一个很好房子,装修也有,车子也有,怎么也得少说二十万的彩礼钱,如果男方要是没有房子和车什么的,那二十万也不会有的,因为没有钱怎么给女方呢,现在都是二十一世纪了,没有那么多的说头,只要二个家庭在这方面协和好,比什么都强
8、少数民族新娘结婚穿什么样的婚纱礼服?[图]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纱婚礼服与汉族有很大差异,但也是其民族特性的表现。许多民族的婚礼服饰都有着一些世代流传下来的特殊风俗讲究,她们很大程度上是把盛装当作嫁衣,精装版的民族服饰便是他们的礼服。 瑶族姑娘在婚礼服上有许多装饰,如开屏孔雀,水中游戈的鱼,三十六颗梅花等。他们极其喜爱佩带银饰,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两只衣袖有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袖口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多穿百褶裙,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 水族婚服多以水家布缝制的无领大襟半长衫或长衫,上装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裤子膝弯处皆镶有刺绣花带,包头巾上也有色彩缤纷的图案。头戴银冠,颈戴银项圈,腕戴银手镯,胸佩银压领,耳垂银耳环,脚穿绣花鞋。 彝族新娘在出嫁之日要着花边红色喜衣、红色喜帕类似汉俗的盖头,披一件精工制作的羊毛披毡。 朝鲜族人举办婚礼时新郎要头戴纱帽,身穿礼服,脚穿白袜;新娘头挽"大发",上戴"簇头里",发钗上悬垂两条宽"发带",垂于前胸两侧,穿淡绿色上装,下穿红色长裙,外披长衣,脚穿白袜和勾勾鞋。 回族办拖尾婚纱婚礼,都要穿上红色的棉袄,主要是讲究吉庆。新娘头上还要搭上一块红绸子或红纱头巾。 侗族等地区有新娘穿旧衣出嫁的风习流行,新娘出嫁这天,送亲的姑娘都穿新衣,戴银器、首饰,惟独新娘却穿着旧衣、草鞋,且无头饰、首饰,不带嫁妆。 壮族新娘出嫁时要穿黑色的嫁衣,并由穿黑衣裤的伴娘陪伴,打着黑伞去男家。壮族认为穿黑色嫁衣才表示喜庆、吉利。(编辑:青青草原)
9、苗族女为什么不嫁汉族
苗族女不嫁汉族的原因:
1、一方面是由于苗族和汉族人的生活方式是有很大的差异的,特别是饮食习惯上也有很大的区别。苗族的女人都有一个美丽的歌喉,他们很多时候在跟自己心仪的对象之间沟通的时候,都是通过用唱歌的方式来解决的,而在汉族小伙子很少与人对唱,也就很少能打动苗族姑娘。
2、在苗族的话他们有着自己的文化,而且会坚持自己的民风,民族,与汉族人的历史风俗是大不相同的,所以很多时候在思想观念或者是处事方法上会有很多的出入,那么这样的不一样的两个人在一起生活的话可能会有很多的麻烦,并不一定会幸福,所以也很少有苗族女人选择嫁给汉族。
和苗族姑娘结婚的好处
1、我国的少数民族还是比较多的,徐州苗族的名气还是很不错的,和苗族姑娘结婚可以发现他们的嫁妆是比较丰厚的,因为在苗族他们带的头发还有手镯都有很多,据说一套物品加起来都有十几斤,价格肯定也不菲。
2、苗族姑娘一般都是长得很漂亮的,关键是人也非常的温柔善良,心灵手巧。跟苗族的姑娘结婚以后,你会感觉自己的日子过得非常的幸福,因为她非常的能干,在家里面收拾的干干净净的,你下班了之后只需要静静的享受美食就可以了。
3、苗族姑娘是非常忠诚的性格的,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民俗民风,所以他们一般结婚以后都是对自己的丈夫忠贞不渝,不会有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