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风俗来历
1、顺德有什么风俗或者民俗
春节是我们中国长久以来的节日,顺德人(包括所有中国人)在春节前都会搞一次大扫除(见图1),去旧迎新,把家中彻底地清洁一次。在春晚团圆之时,按传统风俗来说,大家会包饺子(见图2)、油角,炸煎堆和蒸松糕来食用。晚上吃完团年饭后,小孩就会到大街上卖懒。除夕夜里,大家要等到12:00才去睡觉,这便是守岁。
白天,大家会去逛花市(见图3),在五彩的世界里走走看看,买些花儿回去装饰单调的房子,给家中增添一丝丝生机。一般人们还会去买一幅挥春(即对联)贴在家门口
有时间的人会回乡下探亲,亲朋好友聚在一块儿聊聊家常,谈谈事业,嘴皮子乖巧的小孩兴许能逗得许多压岁钱呢!当然,放爆竹是淘气的娃娃最爱的事,据说,以前的小孩喜欢在舞狮(见图5)时扔爆竹吓唬“狮子”,让“狮子”惊得跳起来,非常淘气。
2.待客之道
家中有客人到来,主人会与客人互相道喜、祝福,接着主人给客人端上茶水,让客人吃一些糖果,嗑点儿瓜子(见图6)(广东话“瓜子”读“瓜银”,因此主人让你吃瓜子,还有让你发财这另一层意思),主人还常常留客吃饭。
3.殡葬仪式
顺德的殡葬仪式分三七(即“期”)。第一期死者的亲戚都会前来吊丧(见图 7),点上香火,献上白利是,穿上孝服,哭丧一日(七十五岁以上的老人死了大家已经不怎么哭了),二日请上喇嘛(即“和尚”)、乐队,敲敲打打三天三夜,最后送到火葬场焚化。
第二期死者家人会请一个“事神”到家中,在死者灵位前摆上此人生前最喜欢吃的饭菜,再准备一叠纸钱,为死者举行守灵回魂仪式,当“事神”感觉到死者的灵魂带着一帮“魂友”回来时,便会马上将纸钱贴在死者灵位上,当“大家”吃饱喝足之后,纸钱便会自动飘落,那么第二期也就结束了。
4.宗教信仰与宗教节日
大多数的顺德人家中都供奉了观音菩萨(见图 8),属于佛教。而生意人不管是家中还是店里,一般都供奉着关云长关公。当地还有一些宗教节日:
1.在杏坛,有时你运气好也许会看到一些人抬着穿着华丽的观音菩萨,浩浩荡荡地游行几条街,这个节日就是庙会,象征着来年吉祥如意。
2.观音开库(见图 10、图11):每年农历正月廿六,是民间佛教节日“观音开库日”,传说每年观音到这天会开库周济穷人,所以当地有些地方一到年底他们的观音庙中就挤满了家境不富裕的人都会烧香拜佛,每个人都期待观音能帮助自己,第二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令人想不到的是,这种看似无用的祈求却让很多人受益了。
5.端午风俗
端午节是纪念大诗人屈原的日子,当年,爱国的屈原看见国家一步步衰落,十分悲愤,投汨罗江自尽了。人们不愿他的遗体被鱼吃掉,就往江中投下粽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在本地,端午节很受人注重,因此有许多特别的风俗。每到端午,大家都会包粽子(见图 12)(方法:买回粽叶,用热水烫过,让它变软、去菌,再用糯米、红豆、绿豆、花生和调好味的猪肉放在粽叶上,把它包成长形的,最后放进蒸笼里去,粽子包得越好,就说明你越智慧、越有心思)、做龙舟饭来吃。另外,这边还会举行盛大隆重的划龙
6.冬至节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本地人说:“冬大过年。”古代以冬至为春节,本地人在过年时会买好菜来祭祖,特别是整鸡。冬至那天被顺德人当作过小年,也极其热闹啊!
2、顺德年三十晚派贵人的习俗是怎么来历的? 急!!!!!急!!!!!!!急!!!1
潮州就有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一一一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许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故称“五显财神”。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 “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一般人家春节必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 “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发明日清薄,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关公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 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亦即“迎财神”。信奉关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为关公供上牲醴,鸣放爆竹,烧金纸膜拜,求关圣帝君保佑一年财运亨通。 大年初一怎样接财神 一年之际在于春,很多人都喜欢在大年初一接财神,以前的屋村,很多小童用红纸写上"财神" 两字,在年三十至年初一夜,逐家逐户送财神,而家家户户用手接之为接财神,接财神后自己封一利是给小孩,不过,本篇说的接财神并非这样,而是中国习俗所兴的接财神,而接财神属于祈福的一项。 接财神通常在年初一进行的,一般人会向当天设坛拜祭,然后再查通胜,看财神在何方及宜在那个时辰进
3、顺德 传统 历史的风俗有哪些?
顺德舞龙舞狮,在每年除夕到正月之间,各地狮会便舞着狮子穿街走巷,为家家户户消灾祈福。顺德人历来把舞龙舞狮与武术紧密结合。狮会结合咏春拳的培训,引导民众习武练狮,正如当地俗语所说“顺德杏坛出咏春,顺德均安出小龙”。
“生菜会”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生菜会吃生菜,起初是为了“迎生气”,后演变为求财和求子。如今,共叙乡情、联谊四方、弘扬传统民俗等成为生菜会的主要内容。目前顺德生菜会以勒流连杜最具规模,每年均有1-2万人参加。
“观音开库”,相传每年的农历正月廿六,观音会大开宝库,将金银财宝分给众人。这时候向观音“借库”,必定有求必应。传说逐渐演变为民俗,每年农历正月廿五晚至廿六凌晨,容桂的观音堂、龙江的紫云阁等供奉观音的庙宇总吸引着四方的信众前来祈福,借库,体现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追求。
顺德杏坛龙潭龙母诞在每年的五月初八日,顺德各乡镇龙舟都不约而同地来到杏坛龙潭龙母庙前朝拜龙母娘娘,划龙船,拜龙母,敲锣打鼓,彩旗飘飘,远近男女老少都来看热闹。
还有历史遗留下来的“自梳女”,自梳女俗称“姑婆”,即不嫁的女子。据《顺德县志》记载:顺德自梳女的形成始于清末,盛于民初。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可观,经济独立,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微,这些女工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后,不甘受此束缚,情愿终生不嫁。于是,选定良辰吉日由亲人或好友梳起发髻表示终生不嫁,俗称“梳起”,正式成为“自梳女”。并且这些“自梳女”都是居住在冰玉堂,所以冰玉堂也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
4、顺德春节民俗
一、特异之婚礼
顺德县石垦乡及其附近南海县属七堡一带,至本世纪30年代初期,尚有这样一种特异的婚礼:不仅与外县不同,而且与该县其他地方也不同。
一为彩舆隔日始回。如果定某月初一日为婚期的话,则真正结婚应是初二日。照当地规矩,男方迎亲之彩舆必须在初一日日落后方能到女家去,彩舆到后才给出嫁之女梳装打扮。但梳装打扮之事,不仅父母不能动手,而且连梳佣婢女也不能代劳,只能由闺中群伴为其装束,而群伴也不是当晚进行,待到次日天将破晓之时,始缓缓动起手来。故彩舆返回男家时,已是初二日的中午时分了。这种做法,实是使新郎和新娘无法在成婚的日期圆房。
二为迎亲时无鼓乐。不仅贫苦人家如此,就连富贵子女也是如此。这种做法是有其历史根源的。事情是这样:据传明朝正德年间,大学士、太子大师梁储之三子公子梁三颠,石肯乡人,藉其父亲势力,横行霸道,胡作非为,霸占民女。一闻鼓乐之声,便访知乡邻某氏结婚,率同其走卒,突前往“迎亲”,占据婚礼上宾之位。如新娘略有姿色者,则将新郎囚禁起来,或驱赶出去然后霸占新娘。倘遇烈女,予以反抗,则往往遭其杀害,故惨死在其暴力之下者不知多少。畏其势者忍辱苟生,不服者控告官衙,官吏畏其势,反以诬告论罪。所以附近百数十乡,相戒迎亲时不行鼓乐,一直相传下来。
二、自梳女、不落家
旧社会里,顺德县的未婚少女均蓄留辫子,结婚之后则束髻。以辫与髻作为未婚与已婚的标志。但自梳女与不落家妇女仍很多,包括番禺、中山、南海各县,也出现类似的情况。
所谓自梳女,是通过一种特定的仪式自行易辫而髻,以示决心不出嫁,以终身终老,称为“自梳”或“梳起”,也即自梳女。
顺德自梳女
所谓不落家,则是另一种少女,或迫于父母之命,不能梳起,只好在举行婚礼仪式之后,回归母家长住,避免与丈夫同居;或者,先自梳不嫁,将至半老,则另访可靠男子,出资为其立妾,代育后嗣,自己则居名义上之夫妻,以表示其不是未婚;或者,虽已出嫁,但父母以女缫丝每日所入一元数毛,不促其落家,即使回夫家,一年也仅是一至二次。有的甚至出资为其丈夫立妾,名曰已婚,实也独处。这些均称为不落家女。
然而,这种不落家也有被冲破的。据当时报载有这么一个故事。顺德半江村女子罗锦绣,向以缫丝为活,颇有积蓄。其父凭媒将其嫁给南海西樵人邓某为妻,自行婚礼后,结婚两年从不到男家居住。邓在广州经商,每当时节返乡,其母必佣舆迎锦绣,但都被拒之门外,或避匿,不与见面。邓毫无办法,相告其族兄弟。当清明节将届,邓欲返乡扫墓,族兄某甲为其出计谋,诱其妻出省。要邓诈死于来往顺省渡中,盖以烂席,由甲派使妈往邓妻处报丧,说邓返乡扫墓回省城途中,在渡内中痰而死。其岳母听后,信以为真,即令锦绣赴渡挂孝。锦绣痛哭至渡,见其夫盖以烂席,乃唱哀曲吊之:“妹今踏到船头见哥你面呀!见哥烂席冚(盖)青年呀,唉!”这时,轮渡已开行,邓即推烂席坐起,吓得其妻大惊失色。明知中计,但船已行驶,无法逃避,只好跟其夫到广州同居。
顺德自梳女的出现,是与30年代以前顺德缫丝业比较发达有直接的关系。顺德女子做缫丝女、养蚕女,经济上颇能自给,故许多少女均以“自梳”为满足。她们较有钱。比较讲究吃,能做一手好菜,能搞烹调。到了30年代,广东丝业受到外来丝的打击,一落千丈,这些自梳女或不落家女,纷纷因丝厂倒闭而失业,到广州、香港当“打住家工”,由于她们斯文、能做菜,很得主人喜欢。当时香港女佣中,百分之九十为广东籍人,而以顺德女子最多。
但不落家这种习俗并不可取,时不时总会出现“伤风败俗”的事情来。据《越华报》1930年4月17日报道,“昨有容奇彭家巷冯某,在小榄渡卖药为生,其女与牛肉仔有染,遂至豆蔻胎含。坊邻啧有烦言,始行将胎私下。讵因服药过量,竟至毙命。牛肉仔聆耗,亲往女家治丧,演陈村锦担幡买水一出怪剧,沿途频以巾拭泪。知其事者,成谓私情演出真情云”。
三、饮喜酒遗矢
顺德陈村一带,结婚宴请有一俗例,即结婚之日宴请时,大舅父应坐首席。待大舅父入席后,各亲朋始能入席,如大舅离席,各亲朋也须离席。
据报载,1930年5月18日,陈村旧圩茶巷李某,娶龙氏为妻,当天迎娶过门,大摆酒席庆叙。他的大舅父按俗例先入宴席,不久,突患痢症,急欲离座去厕所。但以刚入坐不久,如果离开,按例各亲朋也得随之离席,迫得勉强忍住。但俗说话:“官司不如屎尿紧”,虽然强忍,实十分窘迫,焦急万分,食而无味,又不便于讲出来,结果肚内作怪,遗矢裤中,臭气四溢,狼狈不堪。各亲朋也十分扫兴。大舅父面红耳热,不得已即奔回家中料理。座中亲朋均认为这项俗例极应加以革除。
四、七夕会
7月7夕,相传为双星一年一会之期,名之曰双星节。历古相沿,传为神话。一般见识少之女子,不惜耗费金钱,作大规模之展览,备极崇敬,礼拜至极,这种陋习,本也应予革除。但顺德女子,对此举多具热诚,尤以缫丝女为最。届时集合10多人或几十人不等,组织所谓七夕会。有的预先集合起来,按月派款,储以备用,是为长期会。有的临时集合,届期组织。款项一次派足,是为短期会。不论长期会还是短期会,都在节前几天,各任所事,分科备办。经几天准备工作,始告完成。诸如百花果、神衣、椅桌卧具,及其他细小器皿,有纸制的,有木制的,有芝麻砌成的,有色豆造就的,各式各样,光怪陆离。复盖搭葵棚,排桌陈列,衬之以古玩,助之以灯色。说是以此邀仙来赏识,并供人们观览。其规模大者,耗费千数百金。最简单者,也耗费百数十金,或一二百金。
年廿八 洗邋遢
——顺德过年风俗杂谈
今天是大年二十八。俗话说,“年廿八,洗邋遢”,这是粤语地区老少咸知的传统话语,而且是人们最必须付诸行动的指令,不过,这只是人们取其谐音而已,因按传统习惯,清洁大扫除从腊月廿三祭过灶神就已进入程序,一直到年廿九。所谓“年廿四,清洁房边地;年廿五,扫房掸尘土;年廿六,洗净禽畜屋;年廿七,里外洗归一;年廿八,家杂擦一擦;年廿九,脏物都搬走。”
人们清尘除旧,因“尘”、“陈”同音,因此新春扫尘除清屋洁舍外,还有除陈布新含义,也就是将一切“穷运”、“晦气”扫地出门。说到除尘扫屋,其实也有一些讲究。
笔者就此请教了一直留心本地风俗的李良晖先生,他说在昔日,因人们居住的都是中式古老大屋,因此,扫屋那天多择吉日,让家中长者手持清扫工具在门口、屋内和厨房略作打扫,以作仪式,然后由家人按照屋内、后座、厨房次序清洁。不过清洁工具不得用扫把,因它只能扫地,不得扫屋顶。扫屋工具多用黄皮叶、龙眼叶、葵叶扎成,因这些树叶带辟疫迎吉寓意。
谢灶
关于谢灶君日子问题,一般传统都说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其实在古代也不断调整。《礼记》说:孟夏祀灶。汉代以后则是腊日。唐宋后则小除夕或前一天。
当年顺德籍学者陈荆鸿先生说:“乡村人家,厨房里也必供奉一方牌位,上面写着定福灶君四字,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一样有送灶之举,除了香烛宝帛之外,还备有一碗清水,一片方糖,水是表示清白,糖是让菩萨吃点甜头。”
李良晖先生补充说,谢灶在顺德乡间十二月二十二日已开始,不过那天谢灶多为官宦之家,二十三日多为读书之家。
笔者也觉得当年孔子说,“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可能与此多少有点渊源。因为古时帝王祭天地,而士大夫则祭门、祭户、祭井、祭灶、祭中溜、是为五祭。李良晖先生继续讲,二十四日谢灶者多为商铺贾人之家,二十五六日已没人谢灶,因灶君已离开灶子到天府汇报工作去了,因此,当年顺德就有一句“好做唔做,廿五六谢灶”的说法调侃那些做事拖拉或于事无补的做法。
不过,祭灶都由男性操办,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这或许与阴阳有关,因月为阴,宜女性祁福,灶为阳,宜男性禀神。昔日祭灶还有祭灶文,大户人家大多读完祭文放进路中与祭品一同焚烧,让灶君一同拿到天上禀告天庭。另外,顺德习俗祭品中多有糯米糍,因为好让灶君吃后禀告时说话囫囵,也好让自家蒙混过关。
堆英雄
顺德以前在旧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的小除夕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风俗叫“堆英雄”。这个风俗流行在乡间。陈荆鸿先生回忆说,每年十二月二十四入夜后,大人们都拿着一个畚箕,放上一些禾秆草,一起放到门外烧掉,一边烧,小孩一边提着小灯笼在门口齐声用乡间俚语唱着儿歌:英雄英雄,日头红,富贵翁,白须公,担银入门栊。另外,每家都在门栊头、酒醋埕、米缸盖上点一盏小油灯,让一室尽光明。因而清末有一首竹枝词描绘其景:毕竟英雄何处唤,嫁家先点醋埕灯。这一古老风俗现已难寻旧迹。笔者专门询问了一直留意顺德风俗、家住容桂的书法家周冠登先生,他说小时候曾依稀听别人说过这种风俗,但从未经历和见过。
不过,奇妙的是,在番禺的小谷围上也有“堆英雄”的说法,但内容稍有差异。他们是将旧年的春联撕下来和红纸一起焚烧,燃起熊熊烈火。因在广东话中,春联的“红”与英雄的“雄”同音,因而他们以此期盼来年生活如火般红火。或者这是自远古一直流传至今的一种对火的崇拜遗风吧?因在古人眼中,能杀菌灭瘟的火具有神秘的力量。顺德人至今称“搬家”为“搬伙”,其实应写作“搬火”,因为原始时代火在他们生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家庭搬迁,他们最关注不是家具,而是那不灭之火。
压年
现在顺德不少家庭在大年三十还是喜欢用猪手放到米缸,意谓来年“横财就手”。在昔日,顺德人都是将煎干的两条鱼放到米缸上,谓之“压年”。这个“压”在这里读“责”音。这里顺带要说到晋朝阮孚,他一贫如洗,但总身挎一囊,里面放着一块钱,他说:但有一钱看囊,恐其羞涩。这个“看”字就等于这个“压”字,意谓守护,而鱼自然代表“年年有余”的“余”。其实这也是一种古老的风俗,据宋代刘安靖的《时镜新书》中说:岁暮,家家具有肴蔌,谓为宿岁之储,以入新年,名为送岁,留宿饭至新年十二,则弃于街衢,意谓弃故取新,除贫取富。看来,我们乡间一些看似寻常的风俗其实都完好地保存着许多充满古意的往日遗风。
看土牛
如今的顺德,乡间已难见春牛。但是,在顺德昔日一直流传着新春看土牛的风俗。县志上也有“岁时迎春日,竞看土牛”的记载。就这一古老风俗,笔者有特意咨询了周冠登先生,他一听我说土牛,马上说,他知道此事。他说他有清代著名诗人黄丹书的一首关于顺德春节风俗的七律,其中就有这一风俗的描写,于是他朗声背诵给我听:昨日迎春出东郭,今朝迎春入城楼。老农田伴试秧马,官长县中鞭土牛。逐暖鸡豚散晴陌,赛神箫鼓闹芳洲。野人解作玉霖颂,早晚如膏过碧畴。他说,“官长县中鞭土牛”就是这种特异的风俗。
这一风俗很古老,《吕氏春秋》就记载:出土牛。以送寒气。注解说:出土牛,令之乡县得立春节出劝耕土牛于东门外是也。这与黄丹书诗歌中描述十分吻合。
不过,这土牛并非真牛,而是用泥巴塑成水牛模样,在举行仪式前送到行政官署。等待立春那天,人们聚会官署前,等春官宣布立春时辰已到。于是,地方最高长官手持春鞭向土牛抽打第一鞭,然后地方官员乡绅按照身分高低依次鞭打土牛,直到打得粉碎为止。随后,人们就一拥而上,争抢土牛碎片,放到自己田中,期盼五谷丰登。不过,这一风俗如今已无。
春酒敬老
每年新春,顺德很多乡村都举行敬老活动。其实,这也是一种古老风俗。《诗经》就说“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小注中说:月令,仲冬乃名大酋,秣稻必齐。仲冬,周之春正月,十月做酒,以备春用也。人们一年到头,躬耕田畴,到阳春普照,负暄闲坐时,也确应把酒闲话,互敬安康,人们在享受“春灯儿女对良宵”的愉悦时,更将充满敬与爱的目光投向家中长老,并真诚地奉上春酒一杯,以贺长寿。
古书说: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益悌。这是一种自古以来的德政,人们都十分注重推行。孟子说:天下有达者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以前的重大宴席,都推出年龄最大者具酒祭神,谓之“祭酒”,这也是一种尊老的风俗。如今,顺德乡村新春敬老活动,家家扶得醉人归,其实正折射出一种德政与古风完好的融合。
表达内容:
顺德在改革开放近几年来,在全国调查恩格尔系数时,排名第一,说明顺德是一个富饶的好地方,然而顺德的风俗习惯也特别注重. 顺德风俗习惯有哪些方面的发展 历史文化:顺德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自古人文蔚盛,著述宏富.特别是明清两代,更是人才辈出,科果居于全省前列,诗社.文社.画会广布色内. 顺德内的美食可出名了.就是这么一向"食在广州厨出凤城(大良)"的美称。 顺德地外珠江三角洲腹地,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因蚕丝,蔗糖业兴盛而经济发达.X治大良有钱人.美食家荟萃之地.阔佬的X耳大屋内有花园天井,大万厢房高大宽阔.自逢嫁娶拜寿,他们喜欢在家里摆酒宴会,以增加喜庆热闹气氛.他们讲究排场,开数十席者比比皆是.菜肴肯定有鲍.参.翅.肚等山珍海味.举办喜宴的主人家当然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烹饪技术,因此约请酒馆上门会菜就势在必行了. 民俗馆:顺德的历史画卷 顺德历史上的四位状元.三字经的编辑人.粤剧大师.武术名家等等.顺德民俗馆里,几百年积淀下来的顺德民间艺术精髓.如龙舟竞渡,木鱼歌,香云纱等等.龙舟竞渡,水乡"开门见水,举步登舟"的生活,逐渐演化成顺德赛龙舟的习俗.每逢农历端午,各乡各镇均击鼓游龙,从示快乐.在庆典节日,举办的"五人桡"龙舟竞赛,热闹欢腾.锣鼓柜,木鱼书.龙舟说唱,这些民间说唱艺术,从歌词到典调都平实地反映出先辈的心情和生活状况.欢天喜地的传统锣鼓柜巡游是地方游艺中最值得欣赏的一项,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杏坛高赞,麦村等地尤其盛行.锣鼓柜表演者被分成两组,一组吹大唢呐,另一组吹小唢呐.
迎娶礼节
出发:由男家携带六或十二件礼品,鸣炮出发前往女家,将至女家时再鸣炮,女家亦鸣炮回应,表示准备妥当.
迎宾:媒人先下车,其余的人接着下车,新郎由女家幼辈请出.
介绍:男方亲友依序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认识,先介绍男方给女家.
讷征:男方抬礼物进入女家,女方接受后并绘予红包;将礼物陈列大厅,媒人将大小聘,金饰,礼单交女家长,女方亲友将礼物收好,并在神明桌上陈列供品.
奉甜茶:女方长辈请男方亲属依长幼入座,新郎居末.新娘由一好命好人引导出堂,捧着甜茶向男方来宾敬茶.
庆茶杯:片刻后新娘出堂收茶杯,男方亲友需以红包压红包.
此后礼仪就告一段落了.
顺德水乡
苏杭有美丽如画的园庄,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在顺德杏坛也有一"小桥,流水,人家村落―逢简."纵横交错的河涌,奔涌着盈盈清水,流淌进近碧绿的田.密密的水道将和爱的街巷一块一块地分割开来,居民房屋临水而筑,前街,后河,街巷,河渠,桥梁互相联接,形成水陆交通网络.这里是顺德,这是杏坛的"水巷小桥多"的水乡景色.
“灯酒”是广东省佛山市顺德民间过年期间的一个传统习俗。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期间,顺德各乡村都要举办“灯酒”,全村男女老少以及邀请来的客人、亲朋好友等会聚一堂,吃年宵饭,叙旧、相互交流、联络感情,而且在活动中还进行花灯竞价,将写有诸如“身体健康”、“年年顺景”、“东成西就”、“大展宏图”、“财源广进”、“生意兴隆”等等吉祥内容的花灯在大家聚餐时进行公开竞价,价高者获得这盏花灯,竞价成交价一般都在二、三千元以上,最高时可达万元。并且竞价成功者每竞得一千元将获得明年“灯酒”的一围酒席,多竞多获,来年可自主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参加。竞价的钱必须在第二年的过年前交付。村里用这些钱来组织和进行各种公益活动。
满意请采纳
5、顺德的风土人情
是广东佛山的顺德吧.我是导游!我去过那里!我来解答这个问题:
佛山市顺德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靠近广州、江门等大中城市,毗邻港澳,距香港64海里、澳门80公里,面积806平方公里,建县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1992年3月撤县建市,2003年1月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撤市建区。全区现有10个镇(街道),109个行政村,88个居民区,常住人口110.96万人,流动人口60万人,旅居港澳台的乡亲及国外华侨40多万人.
顺德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常年温暖湿润,四季如春,景色怡人。年平均气温为21.9℃;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13.1℃;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 28.7 ℃。雨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多达1649毫米,年平均湿度为81%。2至3月份多低温阴雨天气,7至9月份为台风活动季节,台风期间有时发生强台风,对农作物造成较大损害。
由于拥有优越的地理和人文条件,顺德历来就是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和外贸出口基地,这里出产的甘蔗、蚕茧、塘鱼曾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顺德社会经济更有了巨大飞跃。如今,顺德是珠江三角洲中部崛起的新城市,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家具、燃气具和日用品生产基地,其中家用电器和燃气具两类产品产销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销量的十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素有广东“四小虎”之一的美誉。
顺德不但工农业较为发达,旅游为也发展迅速。区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清晖园,国际武打巨星李小龙祖居就在顺德均安镇,顺德是一个旅游假胜地,有一流的高尔夫球违场,有一流的酒店,有一流的休闲、会议、购物环境和设施,有别具一格的都市风貌;顺德是粤菜发源地之一,顺德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民间更有“食在广东,厨出凤城”之说,顺德是粤菜的发源地,顺德菜可成为粤菜的代表。
五百年前,广东版图上没有“顺德”地名,而此方向原称“太艮”。相传黄萧养起义迫使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维持统治,如为加强封建统治,对数十万“战俘”安置采用怀柔政策。朝廷在北划出土地叫“从化”;在西南部划出南海县的东涌、马宁、鼎安、西林等四都和太艮、冲鹤等37堡,取“顺天之德”意,设顺德县,企望群众永作顺民。顺德地名,即由此来。
顺德在明代即有“岭南一壮县”之称,自古经济文化较发达,涌现过一批杰出人物。像“文武四状元”——文状元为南宋张镇孙,明代黄士俊,清代梁耀枢,武状元为明代朱可贞。最著名的就是李小龙了。
顺德的风俗也有很多,像纪念纺织大师的“日娘诞”、自梳女、龙舟竞渡、大良鱼灯会等等许多。
介绍顺德一两句实在说不清,我给你两个网址,你有兴趣可以上去看看:www.shunde.gov.cn(顺德人民政府网)
http://www.d0086.com/FLM/Guangdong/SLM/foshan/TLM/xunde/bskk/gk.htm(鼎言商旅网——顺德篇)
6、顺德年俗文化
关于顺德风情民俗文化之调查研究
朋友,你听说过顺德“自梳女”的故事吗?在除夕,你上街“买懒”吗?在端午节,你是否曾祺在父母的肩上看赛龙舟?这些,都是我们顺德的民俗。“相沿乘风,相习成俗”。民俗是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的具体表现。在悠长的岁月里,在顺德这方河涌交错,基塘交织的南国沃土上,孕育出多少动人的传说与美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顺德迷人的民情风俗传统吧!
一、顺德春节。“恭喜发财,利市拿来”,春节时,这句话你肯定说过许多遍,而且说的欢天喜地的。春节又称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你知道顺德人过春节的习俗是怎样的吗?旧时,过年包括送灶,接灶,团年,开年,拜年等一系列活动。到了“除夕”,家家户户帖春联,有的还贴“门神”,这是不能贴错的,顺德人形容两人互不理睬叫“贴错门神”,这俗语就由此由来啦!除夕晚,合家团聚吃团圆饭,团年饭后,小孩结队上街“买懒”,唱《买懒歌》,歌词是:“买懒,买到年三十晚,人懒我不懒。”“炮竹一声除旧岁”。正月初一,喜气洋洋,全家围坐厅堂,向晚辈拜年,一起品尝年糕等喜庆的食物。初三俗称“赤口”,半年活动暂停。初四起继续,直到初七“人日”。现在,过年的习惯已大大的简化了,很多一时都已经免去了。吃团圆饭也不一定在家吃,很多都是一家老老少少在酒楼吃;但过年的习俗还是保存很多的。例如,派红包,贴春联,舞龙舞狮,选年花等,这些人们还是乐滋不倦!在我们看来,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顺德端午节。每逢农历端午节,各乡各镇击鼓游龙。过去,由于顺德河涌水道纵横交错,以农耕业和渔业为主,顺德农民习惯了“看门见水,举步登舟”的生活,组建形成赛龙舟的习俗。今天,顺德乡村仍然有赛龙舟的习俗,只离不开几千年来的龙腾风俗的传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顺德人的龙舟精神锻炼千年的古越精魂与充满活力的现代精神的完美结合。龙舟的产生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清乾隆年间,顺德县的一个破落大户子弟首创;二是清康熙年间,“天地会”等组织为开展宣传而编创。普遍认为,顺德盛唱龙舟,可以说是“龙舟之乡”。顺德龙州最富代表性的是龙江龙舟。龙江龙舟采用淘汰制,都要上三天才能决出冠军。冠军队敲锣打鼓,披红挂花,威风凛凛的回村。为庆祝胜利,村里热闹而富有的村民便出钱赞助,做出几十桌饭菜村民围坐豪饭,非常热闹。这就是独特的“吃龙舟饭”。
三、顺德中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无暇,月圆象征团圆,亲朋就有聚首探望,因此中秋节又称“团圆节”。顺德人和中秋十分隆重。从八月初十开始,人们就忙于购买月饼;八月十四人们称“迎月”,十五称“赏月” ,十六就是“追月”。这可以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接着谈谈鱼灯会。鱼灯会曾以热闹的气氛,给社会带来生气。它既是自发的民间娱乐活动,又是劳动人民智慧与艺术成就的检阅。它是几十年前大良地区不定期举行的民间赛会之一。它多举行于秋高气爽或元宵佳节之夕,由民间的好事者以募捐经费并组织鱼灯主会来筹办。参赛的鱼灯,集中起来,列队游行,近看似锦鳞游泳,千姿百态;远看火龙蜿蜒,五光十色。顺德养殖业素负盛名,是淡水鱼主要产区,大良的“鱼灯会”,是人民群众以艺术形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劳动的赞美、理想的追求,寓意庆丰收的民间文化娱乐盛会。
四、顺德“自梳女”。自梳女产生于清朝后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独有的特殊群体。据《顺德县志》记载: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可观,经济独立。她们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微,因此不甘受此束缚,情愿终身不嫁,于是产生了自梳女。在顺德的史上,曾有出现不少窈窕淑女立志不嫁的风俗,她们就是顺德的“自梳女”。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区的自梳女情况与顺德相仿。过去未婚女子留着辫子,出嫁时由母亲或女性长辈将头发梳起束髻;而立志不嫁者则在履行了一定的仪式后,由年长的不嫁者将辫子梳起,此后,该女子即为“梳起”,正式成为“自梳女”。这是由于明是封建礼教对女性摧残最惨烈的时期。并且,在明朝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地处珠江三角洲的顺德盛产桑蚕,天时地利具备,蚕丝业迅速发展起来,其中巢丝多由女子从事,这时顺德经济自立的女子便大批涌现。这一特殊风俗前承于古老的母系社会的婚俗,后来呼应时代具个性解放色彩的社会生活,在晚清至民国前期达到高潮,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蚕丝业衰落,这一带的年轻女性听说到南洋打工收入丰厚,遂结伴前往,许多女性在南洋打工多年,没有谈婚论嫁,五六十岁时,买来供品拜祭天地,也就成为了自梳女。而她们就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特殊习俗已逐渐消失。
五、顺德唱龙舟。唱龙舟,并不是我们脑海中常有的龙舟的物体形象,而是民间说唱的一种。龙舟用广州方言演唱,形成于清乾隆年间。艺人多在渡船上为过渡者演唱,演唱者手持一支杖头木雕龙船的长棍,胸挂小锣小鼓,边敲边唱,内容以神话故事和劝善祝颂为主,基本上是吟诵式,腔调朴素粗犷,富有乡土气息。龙舟以顺德腔为正宗,故顺德有“龙舟之乡”之称。新中国成立前,常有民间艺人手持用木材雕刻精巧的小龙舟,这些小龙舟配有龙头、龙尾、划舟人、锣鼓手、小罗伞,俨然真龙舟一般,挨家挨户站在门口,先讲一番吉祥话,然后敲响龙舟锣鼓,开唱祝颂的龙舟。龙舟的传统曲目内容丰富,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主。如《八仙贺寿》、《仙姬送子》、《昭君和番》、《三聘孔明》、《凤仪亭诉苦》等,都颇受群众欢迎。辛亥革命前后,曾有所谓“社会龙舟”出现,这些作品,评述时局,抒发政见,对鼓吹革命,起过积极的作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社会龙舟庚戌年广东大事记》。龙舟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卖艺人都是在渡船上为过渡的人演唱,手持一支杖头木雕有龙船的长棍,如果做得精致,也是相当漂亮的艺术品,胸上手上挂着拿着小锣小鼓,边敲边唱,再配合龙舟的摇动使船桨发出声音,作为打拍子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著名粤剧家文觉非的一首《倒卷珠帘》便是龙舟说唱的最后辉煌。龙舟本是端午节期间比赛用艇的名称,而民间艺人、曲艺作者却用锣鼓点配衬,编成合韵律的民歌。后来演变成曲艺、粤剧的一种“曲牌”,成为带有浓郁乡土味、易编易唱易懂的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唱形式。
阅读全文: 610 评论: 0
7、顺德的习俗有哪些特色
顺德民间素有烧香供奉的习俗,在各镇乡村有遍布大小不等的祠堂庙宇,天后宫、观音堂、关帝庙数之不尽,每逢初一、十五或民间传统节日,善信们便到香堂祭祀参拜,以求家人平平安安,这种风俗时到今天仍在各地较为普遍,随处可见。
西山庙又称关帝庙,始建于明代天顺年间,传说关帝庙未建时,先有鹿径祖社,社旁植大榕树一株,庙侧山麓幽邃,老榕蔽天,盛夏纳凉,凉风拂拂,暑气顿消。“鹿径榕荫”乃清代凤城八景之一。
顺德境内建有不少古代文塔,塔为亭阁式建筑,均为风水塔,由于年代久远失修,不少文塔已经湮毁,现存较好的有龙江七层文塔、桂洲外村文塔,两塔均建于清代,高七层,每层石楣刻有文字。龙江文塔现仍座于集北的基塘地边,桂洲文塔则已修葺为公园向游人开放。
古时顺德中上人家的居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砌墙,阶砖铺地,红、白石板铺天井,瓦顶则建龙船脊和“镬耳”,并绘有花草虫鱼鸟兽等图案,其用途除了装饰外,还在于压顶挡风,故称 “镬耳屋”。
粤曲之乡 ,源远流长,从清末民初至现代,顺德名伶辈出 。时至今日在镇、村的曲艺社(俗称“私伙局”)比比皆是,特别以均 安、容桂、大良等地尤为突出,空闲之余曲艺社的伙记们聚在一起 、唱几段经典名曲,当有节日喜庆就登台演出 ,或在祠堂前唱粤曲来助庆,以增加喜庆气氛 。演出者大都是观众较为熟识的亲朋戚友、左邻右里,演出气氛热烈和谐。
顺德境内河网纵横密布,古时居民为求交通方便 ,遂修建石桥,因而呈现小桥、流水、人家之水乡特色 。其建筑形式主要为纵联和框式纵联砌置法 。目前散落在顺德水乡的石桥有数百座,年代远近、架构大小不一 ,现存境内较为有名的古桥有杏坛逢简的明远、巨济桥 、罗水的爱日桥、龙江世阜的贞女桥、容桂四基的洛阳桥等。
社学为古时设于乡社的初级儒学,由地方筹办,官府兼管理,始于明初,至嘉靖年间发展迅猛,社学教师由县学学官挑选老生员充任,教授经、史、历、算及礼仪。现时社学仅剩无几,已成为村民日常祈祭,或下棋打牌之活动场所。
树生桥又称鹏涌桥,位于现容桂容里村,距今约有三百多年历史。桥的两旁各有榕树一株,枝干繁茂,气根盘绕,绕于梁木,久而横跨于两岸桥墩上,插入泥土之中,桥的栏杆也是树根形成, 形成“树为桥,桥即树”之奇观,树旁有一井,口窄内宽,清可鉴人,俗称无叶井。现已修建为树生桥公园,成为当地居民避暑纳凉之佳地。
七夕又名乞巧节,即农历七月初七。七夕之夜,各地乡村善信自发筹资制作精致手工,设案陈列于祠堂天街,并摆设香烛果品,鲜花脂粉祭祀,祈求七姐 (织女)保佑,名为 拜仙,实际上是村民对现实生活中忠贞爱情美好的向往,崇拜和歌颂。
过去,顺德境内由于河网遍布,西江北江穿流其中,水上居民均以船为家,过着“烟水苍茫西复东”的生活,故称“疍民”,疍民每日晨起夕归,在江河捕捞鱼虾,沙蚬等贩卖为生计。解放后,昔日的水上居民已陆续定居陆上,现今活跃于顺德江河一带的多为外地的水上渔民。
冰玉堂位于均安镇沙头村,为旅居海外的“自梳女”集资修建。古时封建社会女子出嫁要大妗梳髻,出嫁后要遵守三从四德,不少顺德女子不甘受族规管束,便找几个姐妹结拜,相依相靠,择日举行仪式,梳起终身不嫁,故称“自梳女”。上世纪三十年代后,顺德自梳女大批前往省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到七八十年代叶落归根,便自发出资回乡建楼作为晚年安居归老之所,名为“冰玉堂”,取冰清玉洁之意。
8、顺德春节民俗
买桃花
一夜腊寒随漏尽,桃红又是一年春。每逢新春佳节,人们多喜欢买得一枝春欲放,插上桃花便过年。因而人们多喜欢买桃花,一来期盼来年大展宏图,二来总希望碰个桃花运。
其实,这源于崇拜花神父母的古老风俗。史书记载:越人祈子,必于花王父母,有祝辞:白花男,红花女,故婚夕亲戚皆往送花,盖取诗桃花之意,诗以桃李二物,兴男女二人。可见,买花的最早涵义是祈子。因此,现代的婚俗中我们看到新郎手捧鲜花到新娘家,总以为是“鲜花赠美人”,其实这是古俗变迁,源于“桃李二物,兴男女二人”之意,所谓“桃之天天,宜室宜家”。只是到后来才逐渐转化为一种大众化的民间风俗。
由鲜花讲到花市,昔日农历年前,各镇圩都有花市,人们多选择吊钟、水仙、菊花、盆桔等,不过,最热闹的要数广州,早在清代,诗人就有“四时不断卖花声,十月绯桃照眼明,浪说扬州风景好,春光不及五羊城”的诗句描写当时盛况。但是,当年广州的花场都是顺德花匠的妙手所得,所以说广州姹紫嫣红的花市一直闪动着顺德人的身影。
利市钱
每到大年三十,顺德昔日便有“祀祖,家人聚饮”,曰“团年酒”。团坐达旦,曰“守岁”等习俗。昔日苏东坡也有“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的诗句。
在顺德,当年长辈有“相遗以物,曰‘馈岁’”的习俗。其中,自然有压岁钱。“压岁钱”本质是“厌胜钱”。“厌”即“魇”,“厌胜”就是“战胜妖邪”。故老相传,一年当中小孩可能会碰到各种病灾,此钱傍身,可除病灾。后来音义讹传,便成为今天的“压岁钱”。
“利市”钱的演变也大致相同。北方管这玩艺叫“喜钱”,但顺德人一直沿用古俗称“利市”。其实这一说法宋代就有。当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娶妇》就将“喜钱”唤作“利市”。他写道“娶妇至儿家门,从人及家人乞觅利市钱物”。不过这一说法还得追溯到商周时代。《易经·说卦》中就有:“为近利、市三倍”文字记录,后来渐成“利市三倍”以喻商人牟取暴利,再到后来,就产生“做生意赚钱”之意,到现在就将“喜钱”与“幸运”混同一意。于是“利市”便有“能带来好运”的含义。不过,我们应将“利是”写成“利市”,不然就不知所云,甚至贻笑大方。
贴春联
大年三十贴春联,即顺德风俗所谓的“易桃符”。相传,顺德清代书画大家黎二樵每年初一一大清早打开门,都会发现他的对联都被人揭走,于是,他微微一笑,又挥毫疾书,再贴一联,成为当年佳话。不过,最有意思的要数探花李文田。光绪甲午年冬末,朝廷钦命他为团防大臣,但他手头没有一兵一卒,于是,他用大红京笺撰写春联,张贴在自家门前,对联上书:欣逢淑景开佳宴,辜负纯衾事早朝。无奈中多少有点自嘲。如今,人们大多喜欢用成品的对联张贴,快捷省事,不过,缺少了那种对客挥毫,摊钱问字的悠悠古风。昔日的顺德人虽有不少“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广进达三江”的对联,但寻常人家更喜欢“平安二字值千金,和顺满门添百福”,这也折射出顺德人和谐祥顺,求实淡笃的风格。
天官赐福
新春期间,很多人家门或家中都贴有上书“三阳开泰”、“五福临门”字样的红纸,但它们的来历颇为曲折有趣。
先说“三阳开泰”。这一词源于《易经》第一卦“泰”。古人认为十一个月阴气逐渐消失,阳气日渐来临,于是,从冬至开始,一阳生于大地;十二个月阳气更足,于是,二阳生于下;正月新春来临,阳气充足,三阳生于下,构成泰卦。三阳开而泰来。“泰卦”是最好的卦象之一,含“一切和顺,小去大来”之意。另外,“阳”、“羊”同音,古代羊为瑞兽,“羊”、“祥”通假,于是便出现今天的“三阳(羊)开泰”。
至于“五福临门”,也是大有讲究。在《尚书/洪范》就清楚写着:五福: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终命。所谓攸好德就是乐施善事,慈悲为怀。考终命,就是得修善终。当年欧阳修曾有:事国一心勤有瘁,还家五福寿而康。所以,不少家门前都贴有五只蝙蝠的年画,以喻五福临门。
此外,不少顺德人家都贴着写有“天官赐福”的红纸,这习俗与道教有关。道家认为世界由天、地、水构成。所以,上半年是天官,下半年是地官,下半年中段为水官。不过,这“官”只指时空流动过程中的一个时期,并非官职。后来,道家吸收了民间信仰,将这三官奉为主宰人间福祸的大神,其中,人们最为信仰的便是恩赐福祥的天官,民间视他为福神。年画中的天官,身穿大红官服,龙袍玉带,手持如意,慈眉善目,一派雍容。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也是天官生曰,于是古时候民间到处张灯结彩,仕女嬉游,通宵达旦,城开不夜,所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顺德昔日也有“上元观灯,或作秋千百戏”的习俗,解放前元宵节的大良鱼灯还远近闻名,不过,现在我们仍能从璀璨的灯笼中回味当年盛况。
正月
中国人一直管农历年第一个月叫“正月”,而且“正”读“蒸”音。但没多少人考究原因。其实,一音之异,大有深意。在古代,每个朝代的新年第一月都不同。夏朝以一月为首。商代则用第十二月为新年开头,而周朝却用十一月为第一个月。所以,这些朝代更换时都要重新订立一月份,后来,新朝建立时就将第一个月唤作“正月”。因为“正”含“改正”之意。后来,汉武帝确定农历一月为正月,从此沿用至今。
至于“正”读“蒸”,源于秦始皇。他名字叫赢政。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因“正”、“政”音相同,于是,将“正”读“蒸”,不知不觉沿用了两干多年。其实,这种读音忌讳例子很多,比如汉朝皇帝刘秀当权,秀才就改称为“茂才”。李渊的祖父名“虎”,于是,唐初“虎”字便成为忌讳词。唐以前人们唤“夜壶”为“虎子”,唐时,人们避讳这说法,改称“马子”,于是,千年演化便称今天的“马桶”。另外,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记得,林黛玉遇“敏”都读作“密”,就是避讳母亲名字。至于我们顺德人的同类忌讳更是俯仰皆是。如“猪血”称“猪红”、“丝瓜”称“胜瓜”,“通书”称“通胜”,十分有趣。
9、顺德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顺德流传一句,“年廿八,洗邋遢”,洗的是房屋的“邋遢”,居住了一年的家,总有平时未打扫的角落,在这个时间里,就要清洗干净,以前有按照日子顺序清洗房间、禽畜屋、家杂等的传统,如今基本是一天就将家内外打扫一新,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年。
中国人传统中,人们用很多形式求福求财求平安,顺德不少家庭会在大年三十当天,将猪手放到米缸,寓意来年“横财到手”。和很多地方一样,顺德人也会准备鱼来寓意“年年有余”,顺德人将将煎干的两条鱼放到米缸上,谓之“压年”,这个“压”在这里读“责”音。
而“卖懒”就比较有意思了!中国人向来对孩子寄予厚望,在除夕上灯后,给孩子一个红鸡蛋,提着灯笼上街唱着卖懒歌谣:卖懒,卖到年三十晚,人懒我唔懒!并在烧香之后与路人分吃红鸡蛋。寓意新的一年不懒惰,勤奋向上。
作为美食之都的顺德,哪怕一个小小的油角,都是风味各异,有甜有咸。春节之前,家家户户都会备起油角,,取“起镬”的寓意,形式以前古代钱包的“荷包”,即是寓意一家平安,吉祥如意,也是求来年的日子也似油角一样圆润富足!
年糕年糕,年年升高!糕类的食品因为一个“糕”和“高”同音,糕点家族往往是逢年过节的必备之物!年糕也有步步高升的寓意,广东香港地区的年糕是橙红色的粘糕,属甜味,由糯米、片糖及猪油制成。下油剪的两面金黄酥脆,香甜软糯的口感让人愉悦!
10、顺德民俗
1、龙舟竞渡
顺德龙舟竞渡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全县各乡堡都兴行划龙船,现今市博物馆尚存康熙年间杏坛北水村“压尽群龙”石匾。龙舟分游龙和赛龙两种:游龙体积大,装饰美观,称龙船,重在游弋展示服饰旗鼓助兴;赛龙体积小,称龙艇,从三桡至十五桡不等,重在竞划速。
2、龙舟说唱
龙舟说唱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起源于清代,20世纪50年代前流行于县境及广州方言地区,以顺德腔为正宗。艺人多在茶楼,乡渡和分村大榕树下卖唱。手持一具木雕小龙船作道具,胸前持小锣小鼓。边唱边敲,内容多为谐趣故事及平安祝颂语。
3、观音开库
正月廿六的“观音开库”是顺德民间一个特别的民俗节日。其中较有名的是容桂白莲公园观音堂的观音开库和龙江紫云阁、龙山观音阁的观音开库。
据传某年正月廿六子时,一位青年上山拜观音,只因庙宇信众拥挤不堪,便靠在山坡一侧休憩,梦见观音借给自己一笔钱做生意而发财,醒来已是夜里子时,后来他果真发了财。人们便将该青年做梦之日奉为观音开库日。
4、锣鼓柜
锣鼓柜是用花缕木做成的亭轿式可抬动的木柜,上面雕刻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里面装有用作吹、拉、弹、奏、击的各类乐器,以柜为单位组成一个演奏班底。锣鼓柜的演奏盛行于清朝康熙年间,以杏坛、均安两地最为有名。
5、龙江烧大炮
烧大炮是过去顺德农村民间活动之一,源于庙会。而其多在当地乡庙神庭期间,在庙前临时搭建竹栅来进行,美其名为酬谢神恩,贺庭祈福。烧大炮在龙江民间是难得的盛事,也极为讲究。根据了解,龙江烧大炮从明末清初就已经存在并从清代中期开始盛行至今。
(10)顺德风俗来历扩展资料
顺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拥有八音锣鼓、香云纱染整技艺、龙舟说唱、人龙舞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陈村花会、广绣、勒流龙眼点睛、均安关帝出游等多项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顺德水乡民俗文化节集中展示顺德丰富的传统民俗项目。
充分融合岭南水乡文化和非遗民俗文化,旨在引入区内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力量,为顺德打造一个具有“岭南水乡”和“非遗民俗”的鲜明地方特色的大型品牌文化活动,提升顺德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辐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