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家乡风俗
1、安徽的桐城有哪些土特产?
【龙凤贡面】
产于怀宁县,历史悠久。相传北宋时,怀宁石牌镇有人在朝中为官,七十寿辰时,其弟千里迢迢将家乡的“长寿面”送京祝寿,其兄又将此面送给宋太祖赵匡胤进“御膳”。宋太祖因觉美味可口,传旨年年进贡,故称“龙凤贡面”。龙凤贡面与一般面条制作不同。它采用精制面粉、鸡蛋精、小磨麻油、精盐等多种精料,经手工精心拉制而成。成品白如银,细如丝,丝丝成缕,长短一致。其烹调食用亦有讲究,先备好鸡汤或肉汤于碗内佐以酱油、味精、葱花,再将锅内煮沸的面格捞出,放进汤碗内,调伴食用,人口柔软,味道鲜美,富有营养,最适宜老弱妇孺食用。
【天柱山石耳】
潜山县天柱山不仅风光秀丽,而且物产丰富,尤其是出产于山中的石耳,更被视为山珍,是潜山县著名的特产。石耳是依附在花岗岩山体上的一种藻类多年生隐花植物,属地衣门耳科。天柱山境内奇峰林立,秀峙云天,且均为花岩山体。这里雨量充沛,气候湿润,终年云雾缭绕,非常适宜石耳生长。但由于石耳大多生长于高山绝壁与人迹罕至处,采摘极其不易,故天柱山区仅能产石耳300多公斤。物以稀为贵,故当地百姓认为石耳是天地精气所结,将其列为山珍极品。
【胡玉美酱】
清朝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胡玉美酱园采用川中辣酱风味,试制成“胡玉美蚕豆辣酱”,色泽泛红,味香细腻,微辣而甜,风味独特,一时名扬四海,远销国内外。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国际荣誉奖章,并先后在上海国际展览会、西湖博览会上,获“国光”银质奖章,被评为安徽省优质产品和轻工业部优质产品。“振风牌”胡玉美蚕豆辣酱为畅销国内外的名牌食品。
【岳西茯苓】
质地特别优良。一是洁白如玉,鲜茯苓经过药工切片加工晒干后,其薄如纸,日照透明,纹络层层,犹如隐隐约约的云彩;二是馨香,经过加工晒干后的岳西茯苓片,不仅外形美观,而且散发出幽幽清香,此为岳西茯苓独有的特点,非岳西山区所产,则无此清香;三是坚韧,岳西茯苓片在水中浸泡数月,仍不变形,更不会散碎,在水中煎出汁后,仍然相当结实,韧度很大;四是易保管。岳西县开发生产了茯苓系列食用产品。以茯苓为原料,先后开发出了茯苓糕、茯苓饼、茯苓面、茯苓霜等系列保健食品。
【雪湖贡藕】
与众不同,他处所潜山县产之藕大多为7孔11丝,雪湖贡藕却有9孔13丝,而且特别鲜甜脆嫩,确为藕中珍品。据说朱元璋在南京正式建都后,当地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开湖取藕,均将第一批藕运送第一批藕运送京都作为贡品,故又有“雪湖贡藕”之称,雪湖贡藕皮色洁白如玉,藕质鹕嫩,藕身略呈方圆形,有七棱,粗(直径)一般达10-12厘米,一株藕最长达8公斤以上。雪湖贡藕生吃熟吃皆佳。生吃选取脆嫩藕节,切成圆形蒲片,放在盘内,撒上白糖即可,此为当地宴席的一道冷盘名菜。熟食可选用老壮粗藕,藕孔内填满糯米,蒸熟后可当主食食用。米粉肉蒸藕,亦为当地一道有特色风味的菜肴,深受海内外游客的赞赏。
【桐城菜心粑】
桐城市风味独特的传统早点,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美名远播。当时古城居民最喜爱的早点就是一碗清茶,一碟光洁晶莹的菜心粑。县城街道两旁到处开设有经营菜心粑的早点店和茶社,生意十分兴隆。桐城菜心粑的制做极为讲究,用七成籼米、三成糯米,在温水中浸泡半日,捞起沥干,再用碓春成粉,选嫩绿白菜心,微煮揉成泥状,剔除菜茎,再掺以猪油、白糖作为粑馅。蒸熟后,外形如琢玉,内心如悲翠,柔而不粘,甜而不腻。
【肖家桥油酥饼】
安庆肖家桥烤烧饼手艺人李道隆于清朝末年创制出一种香酥可口的油酥饼,因其经营地点在肖家桥故名。李道隆制作的这种烧饼,仿制了外省的黄桥火烧,但改进了原有配料。它选用精白面粉、老醋面、绵白糖、黑白芝麻、糖渍桂花、麻油等原料,经多道拌和烘烤制成。这种油酥饼形如蟹壳,颜色金黄,质地脆酥,久藏不绵。1921年,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来到安庆,执教于安庆法政专门学校。他有两大爱好,一是爱好傍晚去菱湖公园散步,二是爱吃肖家桥油酥饼,几乎每天都要买几块油酥饼当作晚点。
【凉亭雪枣】
一种糕点,因形状如枣,浩白如雪,产于宿松县凉亭河而得名,是宿松县历史悠久的传统名产。凉亭雪枣以糯米、白芋浆为原料,先制胚,放进冷油加热,至油沸胚身壮大成形,再打浆上糖即成。由于原料比例、和料、蒸料、刻胚的技巧不易掌握,很难仿制。真品凉亭雪枣,胚形似枣,质白如雪,外壳薄如纸,内心松如棉,香酥脆嫩,入口即化,能止咳化痰,是非曲直气和中,健脾补肾。
【顶雪贡糕】
怀宁县传统名产,因其色如高山之巅白雪,故名“顶雪糕”清朝光绪年间作为贡品进京,遂称“顶雪贡糕”。顶雪贡糕选料讲究,做工精细。主要原料采用本地出产的优质糯米,佐以精细白糖、麻油、桔饼、核桃仁、红绿丝,经过精炒、细磨、润潮、清蒸、切片等多道工序精制成。该产品外观洁白,质地柔软,香甜适度,酥松可口,营养丰富。当地群众将顶雪贡糕视为吉庆的象征,每逢佳节喜庆,互相馈赠,以示糕(高)为糕(高)去之吉祥寓意。
2、桐城美食
蒿子耙、方记水饺、青草麻丰糕、桐城菜心粑、桐城丝枣、红烧山粉圆子、桐城麦鱼、胡椒汤。
蒿子耙
蒿子耙是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的一种传统食物,这是桐城人民间传统风俗。据说,“三月三”是一切亡灵的节日。蒿子名叫蒿草,采撷后捣碎,浸泡,去汁,揪干,然后用糯米粉加水拌和,也可加进腊肉等佐料,做成圆粑粑。可用蒸笼蒸,也可用平锅焊,热吃冷食均可。
方记水饺
方记水饺是桐城市城关镇一位方姓老人制作的汤类美食,水饺以皮白而薄、馅细而嫩、汤鲜而不腻闻名远近。不分男女老少,均爱品尝方记水饺。如今方老年事已高,子承父业,方记“传名馆”日夜营业,座无虚席,常常出现“人头上接钱,排队占座”的火爆场景。
青草麻丰糕
青草麻丰糕是青草供销社食品厂的传统名牌产品,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糕名精心制作的麻丰糕,造型古朴典雅,淡香清幽贻人,片薄酥软舒爽,味甜适口不腻,久放不回生、不变酸、不漏甜之特点,具有独家糕点魅力。
桐城菜心粑
桐城菜心粑是桐城市的传统早点,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很有名了。菜心粑的制做极为讲究,用七成籼米、三成糯米,在温水中浸泡半日,捞起沥干,再用碓春成粉,选嫩绿白菜心,微煮揉成泥状,剔除菜茎,再掺以猪油、白糖作为粑馅。蒸熟后,柔而不粘,甜而不腻。
3、大家有哪位知道安徽桐城的结婚风俗的?
甜蜜、憧憬、期待、紧张、焦灼、忙乱......所有这些情绪混杂再一起已经把你弄的晕头转向了。现在就坐下来,我们一起做个婚礼倒记时的计划书,相信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A。婚礼的6个月前,你要做以下8件事:
(1)决定婚期。
(2)决定婚礼形式和预算。
(3)草拟客人名单,最好想的全一点,再进行筛选。
(4)择定结婚照地点和摄影师。
(5)选择礼服或者采购面料,不妨听听设计师的意见。
(6)安排蜜月行程,如果需要办护照,现在应该申请了。
(7)婚前检查,并且不妨为自己选择一个健身计划,为了婚礼时的良好感觉而坚持不懈的努力锻炼。
(8)着手装修,布置新房,这是你最该花心思的地方。
B。结婚3个月前,你要做5件事:
(1)选购结婚戒指和首饰
(2)试穿结婚礼服,如果不合适还可以再改。
(3)选择头纱、鞋、包等配饰以及婚车。
(4)做一次全身美容护理,并咨询一下在三个月内该做什么日常保养。
(5)办理蜜月行程机票或者车船票
C。结婚两个月前,你要做4件事:
(1)选定化装师,发型师,试一下装。
(2)拍摄结婚照。
(3)确定伴郎和伴娘,注意他们应该是未婚男女。
(4)精心为自己选购几套内衣。
D。1个月前,你要做4件事:
(1)向主婚人发出邀请。
(2)确定婚礼的细节,想想是否有什么疏漏。
(3)确定现场摄影、摄像人员,和他们充分沟通,他们将要制造的是你一生的回忆。
(4)购置蜜月所需物品。
E。两个星期前,你要做两件事情:
(1)做好一切确认工作,包括:酒席、人数、现场摄相人员,化装师、婚车。
(2)发出喜帖并通知客人,确认他们是否出席。
F。一个星期前,你要做3件事情:
(1)准备蜜月的行装。
(2)确定好一个人处理婚礼后归还东西或结帐等事宜,逐渐脱离项目经理的角色。
(3)尽可能的放松自己。
G。婚礼前一天,你需要做3件事情:
(1)做个手部美容护理,一双美手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幸福感。
(2)把明天穿的衣服都拿出来摊在椅子背上。
(3)吃好,睡好。
H。婚礼当天,您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尽情享受每一个瞬间!
结婚请柬的措辞
正规的请柬遵循一套固定的用辞格式。婚礼办得越体面正式,结婚请柬就更应遵循正规的请柬套用模式:
1.姓名用全称:不能用任何小名昵称或姓名的缩写。
2.家庭成员的顺序写清。
3."和"字要出现。
4.日期、星期、时间写清。
5.年份不必出现在请帖上。
6.在请帖一角附上婚宴的地点、时间顺序等或在卡里另附一页加以说明。
听清楚了么?可不要写错哟!
新娘美容记要
结婚的那一天是最重要的一天,新娘一定要美丽动人,但是不要过于粉饰。那么这里我们说说新娘的美容化装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哪些。
首先,在结婚的一个月以前,你应该去找美容师,请他们帮助你选择你所需要的化妆品,也请他们帮助你预先化一次妆,这样可以避免结婚当天你觉得化妆品和效果不好,头发也要请理发师先做一次看效果。
然后,在结婚前的一个星期,你应该保养一下你的手,修剪指甲,每天涂抹一些护手膏,晚上临睡时多抹一些,再戴个棉布的手套睡觉,因为结婚当天很多人会看到你的结婚戒指,如果手粗糙就不雅观了。这段时间你还要修好眉毛,并清洁你的牙齿,如果你不经常穿高跟鞋,那么从现在开始每天在家试穿半小时,否则新鞋子在结婚当天会让你脚疼的。
在结婚的前一天,你要修好指甲,然后涂抹指甲油,注意指甲油的颜色要和你的口红搭配好,要用同一色系的颜色,衣服和鞋子再试穿一次,不合适的地方还可以修改。
结婚的当天,去化装之前,记得往眼睛里滴一些眼药水,可以使你的眼睛一天都保持明亮有神,吃东西的时候要小心饭菜里的油把口红化开。
只要你这些地方准备的充分,您就可以做个美丽迷人的新娘了!
选择伴娘八项注意
选谁做伴娘对您来说,是不是有点伤神呢?那么以下的7个因素可以令你不再为难。
1、家庭优先
你家里关系怎么样?如果姐妹或姑嫂关系好的话,为什么不请她们做伴娘呢?
2、不还人情
你完全没必要因为人家举行婚礼时请了你,这回你结婚也必须要请上她。
3、地点因素
你要想好伴娘为你做什么。是单纯给你以精神支持呢,还是期望她们能成为你的得力助手,若是后者,那你可不要请那些住得很远或是忙得不可开交的朋友。因为她们可能不能帮你及时地做好这些事情。
4、不要小气
不要觉得个别朋友可能买不起礼服就把她们排除在外。如果你想邀请的那位朋友恰好手头拮据,那你也可以自己掏钱给她们把礼服买好呀。
5、男性伴娘
伴娘不一定必须是女性。如果你的好友是位男性,不要立刻把他列为不合格人选。当前许多伴亲队伍中都有异性成员。在这种情况下,新娘这边的男性称做新娘伴郎,新娘那一方的女性称做新郎伴娘。
6、其它事务
你还要认识到你的好友在你婚礼上可以做其它的事情,比如朗诵诗歌,分发程序安排表或者让他们唱歌助兴等等。
7、发布消息
一旦决定好了伴娘名单,那就可以公布了。唯一糟糕的事就是被邀请了的同事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要来作伴娘的。不要担心会伤害她的感情,真心真意的朋友终会理解你的任何决定。决定一经作出,就要马上在你那张似乎永无尽兴的结婚清单上划掉这一项。任务就是这样一项项来完成的。
给新郎提个醒
订婚后新郎应该立即着手选择男傧相和其他伴郎。男傧相是新郎得力的助手,应该理智地挑选。男傧相通常要帮助新郎的穿着,在婚礼中保持镇静,在典礼前告诫新郎,拿着结婚戒指和主婚人的酬金,在婚宴上向新郎新娘祝酒。而伴郎们的首要任务是婚礼迎宾员。
关于伴郎的穿着
一旦男傧相和伴郎确定下来,新郎就应该为他们挑选衣服。他们的衣服必须适宜在正式场合穿着。他们必须自己掏钱买衣服,除非新郎或新娘想把衣服作为礼物送给他们。
关于宾客名单
新郎同样应该负责确定他这半部分的宾客名单。最好新郎先草拟一个较长的名单,然后与新娘一起,根据预算的多少逐步缩减这个名单。
关于交通工具
新郎负责安排典礼和婚宴的车辆,婚礼前四个月就可开始。有关服务的费用、长度。
关于伴郎的礼物
为了感谢伴郎的支持,新郎将会在彩排宴会上给他们每人一件礼物。钢笔是被反复使用的最佳礼品,但任何个性化的东西该是最合适的。
关于蜜月
今天,夫妇俩通常一起决定有关蜜月的事情,不过受传统的影响,新郎仍然在蜜月的计划和预约方面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令新娘满意。
关于协助新娘
只要新郎乐意,除了自己分内的活,他可以帮新娘做各种事情。最重要的是新郎必须支持和理解新娘。
“吉日”的确定
选择什么日子结婚,是一对新人及其父母都很重视的事情。当今社会上流行选择偶数日作为吉日良辰的做法,如二月二,八月八等等,认为有成双成对之意,预示婚后夫妻恩爱、白头偕老,且"八"的谐音为"发",也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期望。选择"吉日"应征求双方父母的意见,同时要从科学的角度做出安排。
其一,要考虑双方工作、学习的实际。如果一方正在业余时间读书,应避开紧张的复习考试日期;如果一方正夜以继日地投身于单位的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对方就要耐心地等待一段时间,待得捷报传来之时再择“吉日”。
其二,要考虑双方家庭的实际。选择“吉日”,需兼顾双方老人都有时间参加,都能目睹喜庆和谐的场面。
其三,要考虑双方的身体状况。如果一方身体暂时有点不适,或者生病,最好不要急于安排婚事,而要及时诊治,恢复健康再作商议。否则可能会影响新生活的和谐,也容易加重身体的病情。结婚日期要避开女方的月经期,女方不能羞于启齿。选"吉日"时,男方要特别注意倾听女方的意见。
其四,要考虑各方的安排。如果婚期与节假日统一,或许是明智之举。这样做的好处是:有纪念意义;新婚披上节日盛装,增添情趣;亲朋好友有时间参加婚礼,气氛热烈,并且款待亲朋与家中过节合而为一,既节省又喜庆,但是假期结婚的新人比较多,要注意提前预定酒店和车队等。
婚宴策划方案
现代人社会生活比较繁忙,很多新人都选择在酒店举行婚宴,既减轻了负担,又给人以好印象。选择携手步上红地毯与相爱的人共度一生,是人间何等的美事,而一场精致浪漫的婚宴更是多数新人心中的美梦。不过婚宴是两家人共同参与的大事,于是事前的计划和协商是必要的。
五星级婚宴
选择五星级饭店办终身大事?费用固然不低,却可以让人美梦成真。在当新人的那一天,真的就会如王子、公主般,享受到至高无上的照顾与艳羡。五星级婚宴的重点是“全方位包办”,有多项优惠,如提供司仪、婚宴策划、免费蜜月套房等等。喜宴的菜色和服务当然是一流水准,足令宾主尽欢。
舞会式晚宴
年轻人有新的主张与过人的精力,不喜欢隆重地拜天地,很多人喜欢办一场舞会,和宾客一起为婚礼献出狂欢式的祝福。这样的晚宴很洋化、很优雅、很随兴,餐饮的方式大都采用自助式,大家酒足饭饱后,放出音乐,轻歌曼舞、尽情欢乐。
下午茶式午宴
结婚喜宴不一定要摆在华灯初上以后,很西式地选择在下午的温馨时分也不错!准备一些精致的糕点、水果、饮料,大家聚在一起聊一聊,认识两方的亲友,是很轻松自在的方式。把地点转移到户外的草坪上,使气氛更为活跃,设计一些小游戏或谈一谈新人的趣事,新人切蛋糕、丢鲜花、把香槟倒入香槟塔将把宴会气氛推向高潮。
一般餐厅喜宴
如果预算不是很高,个性上又比较不爱摆阔绰排场,那就可以选择经济实惠的餐厅来请大家喝喜酒。“大碗又便宜”的餐厅,场地固然有些拥挤,也缺乏音乐美酒点缀,但宾主间的距离却更近了。
自办式喜酒
一桌酒席花不了多少钱,却让客人连吃带拿、酒足饭饱地捧着肚皮回家。这样的酒宴方式有典型的“乡土”风味,大家可以不拘礼节,邀请的宾客大都为邻居和亲友,场面颇为亲切热闹。
令婚礼完美的细节
结婚无疑是令人雀跃万分的日子,可是为了筹办婚礼,准新郎准新娘都会被一大堆事务烦扰着,往往忽略了许多细节。为了让婚礼更加完善,请注意以下各项:
◇写一封信,记下你们对新生活的展望和梦想,并将它收藏起来。直至你们以后的岁月。如二十五周年纪念,一起打开它,看你俩生活是否如当初的祈望。
◇在请贴上印上路线图,让嘉宾们清楚的知道婚礼举行的正确位置。
◇为你们的怀念拟定一个主题吧!还有鲜花的配合是很重要的,要注意不同的鲜花有不同的特别意思。
◇婚礼的当天,可以为自己和伴侣喷上喜欢的香水,可使大家精神抖擞。
◇如果新婚夫妇喜欢打破传统,那么为自己拟订一份别开生面的讲词吧!
◇在会场内预备一间新娘房,可作新娘休息之用,也可存放首饰和衣服。
◇由新郎带领父母进入会场就坐,以示尊重。
◇请一位朋友或家属将你们初次见面的照片或录象带剪辑好,在会场中播放。
◇安排乐队献唱或在场中播放音乐。
◇当你和伴侣欢度蜜月旅行期间,不要忘记为父母带来惊喜——寄张明信片给他们吧!
喜宴上新人应酬技巧
喜宴通常在婚礼后举行,多半没有一定的程序,新娘通常要换3-5套不同的礼服,新人要注意来来往往的人,要敬酒、谢客、送客,所以多半都吃不到什么东东。关于喜宴上的一些应酬技巧你可要注意哟!
一、了解来宾背景
在喜宴前对来宾有个大概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来的既有男方的朋友,也有女方的朋友,可能有一些是他们对方此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事先对着请柬名册和相薄互相了解一番可大大避免在婚宴中产生尴尬的场面。
二、分析来宾的性格
宾客中有的性格外向,有的性格内向,不尽而一,对于他们应分别对待:外向的朋友尽可能与内向朋友相配而坐,最好是相识过的坐在同一桌,在婚宴中不要忘记内向的朋友,适时地与他们打个招呼,但不要过于着意于他们,例如强行敬酒等。
三、巧妙应付酒水仗
在婚宴中新郎新娘免不了要受到亲朋好友的敬酒,但一定要半推半就,开始的时候一定不能表现出杯杯都干的豪爽,否则零仃大醉不但会影响整个婚宴的进行,更坏了洞房的“好事”!所以在婚宴前就要做好准备,挑两个会喝且能说会道的伴郎伴娘做为挡箭牌,这可很重要哦!
四、携手应付娱乐节目
在婚宴的后段,一定少不了些小游戏做为插曲戏弄新人,这可是最难应付过去的一段时间。这时新人应该尽量表现出大方累落的样子,尽力迎合,即使有些较为三级的节目,如当众亲吻等,否则越扭捏,众人越会起哄,这段时节就是一个节目一个节目快点完成,越快越好,只要新人齐心协力,共渡人生第一个“患难”,便完成婚宴的历史使命了。
婚宴时的注意事项
婚宴前的准备通常婚宴场所分为三个重点,即入门接待处、宴席场合、新娘房。这三个地方,招待人员都应该多关照,互相保持密切联系,当天的婚礼才能够万无一失。尤其新娘房更是要特别注意,因为当天新人身上都会穿戴许多金饰,常常就在人多吵杂的场合中,遗失取换下来的首饰。
以下再针对一般婚礼时可能发生的状况,提出几项因应之道,提供给缺乏经验的新人做事先的准备。
(1)签名台的人手分配相当重要,一般来说收礼人员通常约四人左右,其中两位收礼金两位写回卡。如果宴请桌数超过20桌以上,最好增加签名台的台数,以免宾客人潮蜂拥而入,造成宾客皆聚集在签名台,不仅收取礼金纷乱,收礼人员也会出现手忙脚乱的窘状。
(2)接待人员最好选则与新郎与新娘的亲朋好友皆熟识的人选,如新郎的朋友联络人、新娘的朋友联络人、新郎的亲戚联络人、新娘的亲戚联络人等。使得来参加婚宴的亲戚朋友一进门即能被招呼及安排入座,不至于受到冷场之虞。
喜宴的确定人数,要在一个月前就要推算出来,才不至于发生临时增桌或撤桌,造成婚宴场合拥挤或过于空旷现象。由于现在越来越越多新人选择在大饭店结婚,以至于每当固定假日或黄历上的黄道吉日时,饭店都会大爆满而起桌价也较高。因此,不仿将婚礼采简单而隆重的公证结婚;而婚宴则最好选在普通的日子举行,一来订桌容易,二来在价格上也比较划算。
4、桐城市的乔迁之喜有哪些风俗习惯
桐城市乔迁之喜的风俗习惯
1.搬家要先搬老人的房间,一切为老人先考虑代表孝心。
2.搬家前要先跟旧邻居通知,说一些跟他们做邻居很好的祝福话语,搬家的时间告诉人家以免打扰邻居休息。
3.搬家旧家要丢下相关的沙发和茶几以及床,表示还有火气,如果什么都不剩下的话旧家比较冷清,不好。
4.搬家要选择个好日子,尽量避免冲相,还要注意不要冲克到方位,就是家里成员的生肖日。搬家时间尽量要在午前,因为中午以前叫做阳,中午以后就叫做阴。尽量在阳的时间搬家。 如果能结合卦象确定好具体的时辰那更是锦上添花。孕妇不能搬家,高考不能搬家。
5.搬家车队进入新家的路线有讲究,一般从东边过来,象征紫气东来,比较吉利。
6.搬家时要亲自在场要亲自在场,不要只委托人去帮忙搬家。亲自搬家的 话,东西也才知道,比较不会掉。
7.新家一定要贴对联,而且在搬入新家之前一定要放鞭炮,象征新的开始,新的气息。
8.搬入新家的时候财神首先放置,其次是床,然后才是家具家电。而且财神位置的香火不能断。
9.搬家当天必须保持开心,遇到问题尤其是夫妻之间不能争吵,其次最好不要跟搬家公司争吵,和气生财,保持一天好的心情。
10.搬家当天的垃圾不能往外倒,可以放置到屋内,第二天再扔出去。
11.搬家完毕要请客,通常就是说闹房,房间的动静越大越好,但是不能太扰民了。
12.搬家当天新家的水管和炉灶一定要开着,这样比较接地气。
5、桐城一般的风俗习惯
桐城民俗十大怪(1):正月初一玩虐待——吃两顿
大年初一是个喜庆的日子,大家都想痛痛快快地玩一天。可是,正因为是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大家都想图个吉利,不想在这一天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于是,就有了很多的禁忌。比如,不扫地、不倒垃圾,不泼水,以免把财气扫掉、倒掉;不与人争吵、不打骂小孩、不看病吃药、不借东西、不跌倒、不说丧气的话,表示这一年会过得和和气气;不杀生、不动刀剪、不做针钱活,以免血光之灾;忌午睡,男人午睡田畦崩塌,女子午睡厨房生灾变。
这些都还算通情达理的规矩,和别的地方差不了多少,虽然带来诸多不便,也还能做得到。比较特别的是,桐城民俗在这一天只吃两顿饭,早饭吃得特别的迟,晚饭吃得特别的早,中饭就免除了。
早饭吃得迟一点是可以的,因为前一天晚上守岁,大家多少都在熬夜,睡个懒觉是正常情况。问题是晚饭,吃得太早,不多时肚子就饿了。而且,下午四点多钟的时候,大家玩得正快活,突然又要吃饭,吃得下吃不下且不说,生活节奏完全给打乱了。尤其是小孩子,这顿晚饭一般是不吃的。大人们也不强求,反正过年的时候零食多少有一点。所以,吃两顿就吃两顿吧,也不是多大的问题。
最要命的是,吃完这顿特别早的晚饭,天还没有黑下来,就得早早地睡觉。小孩子最讨厌的就是这个,你说,明天又不要上学,大过年的玩得这么起劲,搞么事非要强迫人家睡觉呢?
原来,这与上面提到的图吉利有关。因为,农民一年到头累死累活的,最大的幸福恐怕就是美美地睡一觉了。今天不是大年初一嘛,为了图个吉利,为了表示这一年会作威作福的,一定要早早地睡个大头觉。岂不知,这种寓意上的幸福,却给实际生活带来了不幸福。不过,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寓意是压倒一切的,不能给你睡觉你不睡呀!
那么,吃两顿的规矩与早睡的规矩,是个什么关系呢?我估计,最先有早睡的规矩,因为早睡用不着吃三顿,而且过年的时候大家胃口都不好,然后就有了吃两顿的规矩。但是,由于吃饭在前,睡觉在后,让人们误以为早睡是因为避饿。只是,你也不想一想,这大过年的,大家故意挨饿搞么事,这不是有病嘛!
桐城民俗十大怪(2):三月初三吃野菜——蒿子粑
三月初三这一天,桐城乡人多食用香蒿和米粉做成的蒿子粑,驱邪粑鬼。这个民俗非常非常的特别,不仅别的地方没有,甚至连安庆其它县市也没有听说。
三月三倒是个传统节日,只是各地的说法各不相同。一说,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后人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云集陵区朝拜人祖;又说,三月三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这样描述:“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飏”。在少数民族中,三月三也较为盛行: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称谈爱日;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侗族多于此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故又称歌仙节。在道教中,三月三日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
以上这些说法,与桐城人吃蒿子粑似乎一点关系都没有。要搞清楚蒿子粑问题,必须紧紧抓住“上巳节”这个核心。上巳,就是三月上旬的巳日,岁在初春,具体日期并不固定。阳春三月是山花烂漫、春潮涌动之时,同时却也是春虫蠢动、百病入侵之时。所以,上巳节又称为鬼节。《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因为洗洁的行为过于单调,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游春踏青的活动内容。至曹魏时,为了操作方便,上巳节的日期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后代沿袭至今。
用什么来宴宾呢?一方面,应当是延年益寿、强身固体的健康食品;另一方面,应当是因地制宜、各取所需的时令食品。所以,在汉人当中,三月三总要吃点什么,吃的东西多少与驱病有关,但具体的食品各不相同。比如,南方有的地方磨米面做“打鬼粑” “缠脚面”食用;台湾、福建地区“采鼠麹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台湾府志》);在我们桐城,发明了蒿子粑。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三月三是上巳节,这一天要吃点能驱病的时令食品,于是桐城人吃起了蒿子粑。问题是,蒿子这种植物到处都是,为什么别的地方的人不做蒿子粑?这的确是个待解的问题。
做蒿子粑是有讲究的。米粉可以是籼米,也可以掺一点大米。蒿子不能放得太少,否则就不成蒿子粑了。但是,蒿子的植物纤维比较粗,一定要摘其嫩头,而且不能放得太多。为了口味好一点,一定要多放一些腊肉,素的、肥的都要有。蒿子粑是吃油大王,不能舍不得油。而且,蒿子粑有一个特点,新鲜做出来的反而不好吃,放几天后用油焊着吃味道更佳。
每到一年三月三,桐人齐吃蒿子粑。野味!
桐城民俗十大怪(3):一生三次素穿戴——毛身衣
桐城风俗,在出生、结婚、死亡的时候,要穿生布褂子和裤子,衣边不用针线缝,俗称毛身衣。
生布,就是没有下水的棉布,桐城人称作老布。旧时,因为生活苦,几乎家家户户都纺棉纱。纺车和其它地方差不多,是手工摇动的座式木轮车。纺棉纱是个细活,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很难。一根根细纱完全靠手指的内力从手中捻出来,否则不是过粗就是捻断。摇纺车的速度也很讲究,不急不遽,需纺纱者自己操作,别人不可替代。
棉纱纺好后就可以织布,这不是每家都能做的事,往往一个大村庄只有个把巧妇能为。实际上,织布是个体力活,需要脚踏,需要手拉,不知道为什么过去这是个女人做的活。通常的习惯,大家自己将棉纱纺好后,送到织户家织布,需要给人家几个辛苦钱。也有自己不纺纱的,直接去买布;也有光纺纱卖给织户,不要棉布的。不管怎样,都不会给现钱,到年底的时候,有钱给钱,没钱给一点粮食也是可以的。
一生三次穿毛身衣,这是值得后人倍加欣赏的伟大发明。出生、结婚、死亡,这是人生的三大转折,每一次转折都意识着全新生活的开始。用什么寓意全新的生活?白色、原始、朴素也!你看这毛身衣,用纯天然的棉纱制成,不曾下水,不缝衣边,是何等的原始呀!初生婴儿穿上毛身衣,意味着酸甜苦辣人生的肇始;待婚青年穿上毛身衣,好去迎接婚姻生活的大考;乘鹤西游的老人穿上毛身衣,不啻是个等待轮回的处子。
这朴素无比的毛身衣,似乎是文都桐城人的专利,其它地方有此俗者极少。周边安庆其它的县市,可能也有的,但多半是跟桐城人学的。如果非要穷究其来源,最好到江西、两湖一带去找,桐城人差不多都是从那个地方来的。假如真的找到了,建议桐城人都到那里去弄一件毛身衣穿穿,算是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根。
桐城民俗十大怪(4):三十六岁换裤带——送36岁
桐城有“送三十六”的民俗。无论男女,虚35岁时,亲朋好友馈赠白鸡一只,新裤带一根,白衬衫一件。大年三十晚上,男择岳家、女择娘家送来的白鸡炖食。如果讲究一点,白鸡需独食,将鸡毛埋于三叉路口。
《桐城县志》曰,此俗存于桐城西乡;又有相关资料说,此俗并不古老,大概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些说法是相当可疑的,实际上,“送三十六”的民俗很普遍,桐城几乎所有地方都有这个风俗,南方很多省份好像也有,特别是江西和两湖一带。
旧说,36是个很不吉利的数字,36岁是人生难过的一大关口。传统迷信认为,逢九不利,不管是明九还是暗九。明九就是数字中直接带九,比如19、29、39;暗九是九的倍数,比如18、27、45。36是暗九,当然不吉利。可是,为什么36岁特别不吉利呢?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1)36岁是人的本寿,古人认为36岁一个轮回,只有活够36岁才够本;(2)从生活经验可以判断,人到36岁各方面的身体机能都开始下降,一年不如一年,一天不如一天;(3)旧时人的寿命短,一般只能活到五九、六九,作为一个转折的关口,18岁、27岁明显太早,45岁或54岁则有点迟,它们不是人生的转折,差不多是人死的转折了。所以,选择36岁作为人生关口最合适。(4)道家有“四九天劫”的说法,虽然说的是490年,但毕竟是四九呀,很容易让人想起36。
既然36岁不吉利,就要想法子辟邪。不过,迷信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实质上是因需要而异。因之,各地“送三十六”的办法各不相同。在湖北宜昌,要拜神唱大戏;在湖南,要招呼亲朋好友做大寿;在江西,要送裤子。
桐城特别的地方在于两方面:其一,其它地方辟邪的日子一般都选择在36虚岁的生日,而桐城选择在35虚岁那年的大年三十;其二,其它地方也就是找个借口吃一顿,并不在乎吃什么,而桐城却偏要吃白鸡、换新裤带,大年初一还要躲起来不见人。
那么,桐城人为什么认为吃白鸡、换新裤带能辟邪呢?目前还没有正解。大概,白色是正色,又比较反光,能够把鬼蜮照晃眼而无法加害于身;吃白鸡而不是吃白猪,大概是因为鸡肉比猪肉贵;将鸡毛埋于三叉路口,是为了让鬼蜮到三叉路口后被白鸡毛晃得走错方向;换新裤带,是怕旧裤带年久失修扎不紧,让鬼蜮从衣缝中钻了进去。这叫层层设防,万无一失。呵呵,迷信嘛,有多少说得清楚的!
桐城民俗十大怪(5):胎盘瓦罐树下埋——胞衣罐
桐儿出生后,将胎儿胞衣装入瓦罐中,埋在村旁最高大的树下,寓意“树高千尺,人高万丈”。
胞衣是个非常非常特别的东西,怠慢不得。在那里,有着我们对混沌世界的些许记忆,有着我们一奶同胞的些许余温。伴随着人生的第一声啼哭,我们从胞衣中脱胎而出,代表着与母体分离的正式仪式,更代表着漫长人生的独立宣言。因之,大家都要将胞衣罐放在一个特别的地方,永久地保存起来。
有人将胞衣罐放到村边大河的中心,流水潺潺,生命不息;有人将胞衣罐埋在自家的院子里,无论你走到何方,都没有离开自己的亲人;有人将胞衣罐深埋在屋后的竹林中,竹笋根根,仿佛祖宗;有人将胞衣罐挂在高树上,让小鸟充当天际的使者送出自己的第一份馈赠。
但无论在什么地方,有资格安置胞衣罐的一定是个男人,一个将小生命带来人世的男人。小小的胞衣罐,系着每一个父亲的责任,刻着生命代代相扣的传承。伴随着胞衣罐的脱手而出,这个男人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家的方向走去。小时候,一个男人将我们的胞衣罐以自己的方式好生安置;不多年,我们也要将一个自己制造的胞衣罐安置在一个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地方。胞衣本出自女人,男人只是将它们连接了一下,使它们成为一串。
文都人格外聪明些,将胞衣罐埋在村旁最高大的树下,称埋藏胞衣罐的乡里为“原籍”。没有比这更伟大的发明了!那些远离故乡的游子,撮一把树下的泥土,一定能够闻到童年的气息;将这把故乡的泥土供在香案上,仿佛是在供自己的祖宗。桐城人的这一伟大发明,超越时间隧道,让我们随时可见自己的亲人。
只是,心在痛,因为胞衣罐在我们这一代算是断了根。自从小生命从一个叫医院的地方产生,胞衣就不见了踪影。不知道是流进了下水道,还是被熬成盘中羹,抑或成了某贵人的滋补养颜品。没有机会将自己制造的胞衣罐安置,仿佛根本就不是男人。
城民俗十大怪(6):椒椒叔叔一起来--嗷叔叔
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泛指比自己父亲年纪小的父辈。但是,全国各地对叔叔的称呼不尽相同,广东人叫“阿叔”,天津人叫“掰掰”,东北人叫“老叔”,江淮一带叫“×爷”或“×爸”,吴越一带则叫“戽喂”。这其中,最特别的是安徽桐城人,把叔叔称作“椒椒”。
为什么这样称呼呢?且听一段饶有兴趣的传说:清朝名臣张英一日拟写奏章,误将“叔”写为“椒”。康熙帝展阅,好奇心大发,遂询何故。张英为了自尊,谎称道:敝乡有一俗,称“叔”为“椒”。岂料康熙生疑,要派人前去探个虚实。张英闻讯惊恐万状,欺君之罪如何了得?便暗派侍从快马驰往老家桐城,让县令三日内遍喻县民,改“叔”为“椒”。待皇帝钦差抵桐遍询民众,结果众口一词。自此,“叔叔”的别称“椒椒”便在桐城流传至今。
这个故事编得不赖,可故事毕竟只是故事,不能当作正史看待。稍微有点常识的人不难发现,这个故事有很多的漏洞:把“叔”写成“椒”的可能性并不大,古代文人惜纸,下笔前都很认真;奏章写好后要仔细检查,重要的还要备份,弄错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皇帝知道后,老实承认也没什么,撒谎可真是掉脑袋的欺君之罪;“叔”有好几种意思,奏章中的“叔”不一定正好是“叔叔”的意思;这个故事有好几个版本,有的将主人公说成是张英的儿子张延玉;如果真是写错了,用家乡话来推托照样没有面子;这么个小事,就算皇帝真的知道是在撒谎,也断然不会派人暗访;民间的习惯称呼是很难改变的,就算当时应急改变,日后也绝对不会叫成习惯。
为了考证桐城“椒椒”的来源,需要注意下面两条 “硬证据”:其一,并不是桐城所有地方的人都这样称呼,个别地方有其它的叫法。在桐城,大多数人叫椒椒,但也有地方叫叔叔的;其二,全国并不是只有桐城一个地方这样称呼,江西贵溪和永修两地也是这样叫的。难道这两个地方的人都是从桐城迁过去的?事实上,桐城人大多反而是从江西迁移过来的。
这无意中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大多数桐城人是从江西瓦屑坝移民过来的,而瓦屑坝明显只是一个移民中转站,那些将叔叔称作“椒椒”的桐城人,是不是来自江西贵溪和永修呢?不管怎么说,这里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由于提供的相关信息太少,遍查方言资料,也无法得出“椒椒”的确切来源。在这里,姑且提供一个大胆的猜测:叔通菽,菽是一种豆类植物,以豆类喻指小,所以叔叔指比父亲小的人;椒是一种香料植物,指的是“花椒”不是辣椒(明末才从美洲传入),椒的果实比菽还小,同样可以用来喻指小,进而指代比父亲小的人。
桐城民俗十大怪(7):酸甜苦辣搁一块——胡椒汤
从正月初一开始,桐城人给各种生灵过生日: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粟。其实也就是说说,并没有见过什么人真的给这些生物作寿。初二的狗不会多啃一快骨头,初三的猪也不会多吃一口米糠,至于马和羊,桐城基本上见不着,而豆谷之类,春节的时候正在冬眠呢。只有初七的人生日,一定是要好好过的。桐城的风俗,正月初七的晚餐,每个人都要吃酸辣汤,又叫胡椒汤,表示人生会遇到各种酸、甜、苦、辣之事。
可能是桐城不怎么产胡椒,也可能南方人不怎么爱吃胡椒,反正,这个酸辣汤很多人是不放胡椒的,但并不妨碍叫它胡椒汤。抛开寓意不说,单从口感上来讲,胡椒汤味道还是相当不错的,比北方人做的什么辣糊汤要好很多。胡椒汤的主料是豆腐、淀粉、山粉,再放些腊肉、冬菇、冬笋、熟鸡肉、肉丝、鸡蛋、香油、鸡血、辣椒,味道算是盖了帽了。一看这些原料大家都清楚,酸辣汤其实既不酸也不辣,加上平时又很少能吃到,所以大家都逮到吃好几蓝边碗。
酸辣汤并不特别,四川、上海、北京、广州,几乎每个有人的地方都有。北方的偏酸一些,南方的偏甜一些,四川的偏辣一些。桐城酸辣汤的特色不在于口味,而在于文都人将这一锅浊汤赋予了特别的文化含义,让人回味无穷。记得有一首歌就叫《酸辣汤》,里面说“酸酸辣辣的感觉,味道十分好喝特别,让地球慢慢变火球,燃烧到温度最高点”。我不知道歌词是谁写的,但肯定不是桐城人写的。
那么,为什么人的生日安排在正月初七呢?民间传说,女娲造物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正月初七俗称“人日”,又叫“人胜日”、“人庆”等。怎么庆祝呢?各地的方式不一样:(1)戴人胜: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或贴于屏风等处。(2)赠花胜:人们制作各种花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3)吃七宝羹:人们用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称为“七宝羹”;(4)出游、登高: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相比较而言,还是桐城人吃胡椒汤的发明最出彩,既一饱口福,还有文化上通俗易懂的讲究,可谓一举两得。
桐城民俗十大怪(8):新娘原来是妖怪--砸新人
桐城有“砸新人”的习俗,寓意“越砸越发”。只要见到有迎亲的队伍从村庄边经过,都有好事者呐喊“砸新娘”,并随手抓起几把沙土或瓦碴子砸过去,以此要挟迎亲队伍的头人(一般是媒人)发喜烟喜糖。大人们砸新娘一般都是象征性的,而小孩子却不管那么多,乱砸一气,有时甚至会把新娘砸得花容失色。不过,新娘多少有所准备,事先带上一条方巾,不等沙土砸过来就将方巾把头遮起来。记得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为了防止被砸,新娘子前面举一个毛主席的石膏像,这样谁也不敢砸了,谁都怕把毛主席他老人家给砸坏了。但这个法子也只管了一阵子,后来小孩子还是照砸不误。那时大家日子都过得紧,新人并不是过一个村子都散糖果的,你不砸,她是不给的。
一般来说,“砸新人”有不成文的规矩,主要是三条:只有路过的才能砸,本村庄的一般不能砸;小孩子可以砸,大人一般不能砸,起码不能狠毒地砸;散过喜烟喜糖后不能再砸。其实,迎亲队伍自己也是矛盾的,如果砸狠了他们肯定不高兴,但如果一路上无人来砸,他们也很失落。且不说“不砸不发”,起码表示你这个队伍的人际关系不怎么样,招摇过市的都不惹眼,没有理答你。大喜的日子,稍微砸一砸,闹着玩儿,不管砸了谁,都不会生气恼怒的。所以。一些办事细心的人家,会事先给几个喜欢热闹的人打招呼,叫他们安排人来砸。
可能真的是为了闹着玩儿,“砸新人”的风俗非常普遍。东乡族的婚俗,闹新房时用枕头砸新娘,迫使她尽早掀开蒙面的布巾;戴厚英在《流泪的淮河》中描述,淮北人闹新房时用楝树果子砸新娘;在湖北孝感,迎亲时女方亲友用预先准备的树枣、萝卜条以至豆渣、饭团等轮番抛掷取乐,主要是砸新郎;在东北,新娘去夫家的时候,喜欢用五谷杂粮砸新娘。相比较而言,桐城的砸法显得比较原始,多少有点野蛮。
这不由得让人起疑:此俗何来?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别地一般在闹洞房的时候砸,桐城却在迎亲的路上砸;别地弄个东西随便砸一砸,桐城却弄个砖头石块实实在在地砸;别地砸一砸纯粹为了取乐,桐城却在取乐的同时取一点喜烟喜糖。《康熙桐城县志》曰,“同安郡其俗信鬼神,好遥杞,父子或异居,人性劲躁,包藏祸害,视死如归”。难道说,桐城人自古以来本性野蛮?
窃以为,非也。即便桐地自古民风强悍,《康熙桐城县志》也说,“自平成(南朝)后其俗颇变,尚淳质,好俭约,丧杞婚姻胥近于礼”。况且,别地的人骂桐城人,也只说阴险狡诈,断不会说野蛮粗俗的。
虽然不能确切地知道“砸新娘”的缘起,大体的发展线索还是可以猜出一鳞半爪的。(1)旧时的人有很强的地盘意识,从他们的地盘路过,多少要留下一点买路钱,否则就会被人讥笑为软弱无能。(2)旧时的人很迷信,红喜事从一个村庄过,这个村里的人以为你带走了喜气,必须把你的喜气给砸掉;白喜事从一个村庄过,这个村里的人以为你带来了晦气,你必须放鞭炮给吓走。至于“越砸越发”,不过是发展到后来的一个托词,好比一个人把东西打碎了,虽然心里很难受,嘴里却说“碎碎(岁岁)平安啦!”
实际上,与桐城相类似的“砸新娘”也还是有的,比如庐江与桐城交界的地方、宣城的一些地方。只是,这两个地方多少都与桐城相关,庐南自不必说,宣城在近代是有大量桐城移民的。大家知道,桐城人大多是从江西、两湖移民来的,估计这些区域十有八九会有此遗风。
桐城民俗十大怪(9):煮鱼上桌不算菜
吃鱼好处多多,除了味道鲜美、众口可调,还能治病强身、延年益寿。过年的时候,吃鱼又被赋予特别的含义,所谓年年有鱼(余)、吉庆有鱼(余)是也。在大多数地方,大年三十晚上都要吃鱼,以讨一个吉利,所以鱼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过去有副常用的春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旧时,一些文绉绉的知识分子是只吃鱼不吃肉的,因为这些所谓的君子“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而鱼被宰杀时是不会发出嚎叫的。
在桐城,大家也是喜欢吃鱼的,招待客人一般都是做三牲饭,即以鸡、鱼、肉为主的家常饭。就算是祭祀祖宗,带的也是三牲碗。过年的时候,照例是要煮鱼的,大年三十晚上煮鱼照例是要上桌的,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煮鱼上桌并不算一道菜,是万万不可以动筷子的。难道说桐城人就不想“年年有鱼(余)”,就不想过年的时候讨个吉利?非也!原来是因为桐城人的思维和常人不一样,常人为了追求“年年有鱼(余)”,觉得应当把这个“鱼(余)”吃掉,而桐城人认为,“鱼(余)”就应当“鱼(余)”着,吃掉就不“鱼(余)”了。
窃以为,两种理解无所谓谁对谁错,只是桐城人的理解有比较深的文化内涵。因为,过年吃鱼是正常的,现在你吃了,文化含义不饱满;而过年不吃鱼是反常的,文化标志性就非常强。只是,大过年的,连条鱼都吃不上,有点对不起自己的嘴巴和口水。由于不太人道,更有点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所以很多地方实行了适当的变通,要求相对宽松一些。在这些地方,只是大年三十晚上不吃鱼,正月初一到十五,请客要上两碗鱼,一碗可以吃,另一碗不可以吃,到底要吃哪一碗听主人招呼。不能吃的叫“碗鱼”,意思是装在碗里不能动的。后来,索性更宽松一点,大年三十也上两碗鱼了,反正吃了一碗还剩下一碗,不愁没“鱼(余)”。
可能,大年三十晚上不吃鱼并非桐城的专利,但这种民俗肯定不普遍。而且,即便同样是不吃,说法未必一样。比如,东北一些地方三十晚上也是不吃鱼的,但他们是因为鱼儿多刺,怕一年里老有拨不完的刺;旧时,北方有些地方不仅三十晚上不吃鱼,他们什么时候都不吃鱼,因为缺少外来的佐料,无法将鱼去腥。
桐城民俗十大怪(10):死后带累下一代——忌血葬
旧时,无论什么地方的人,对葬仪都是极其重视的。作为一种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葬仪,总有一些迷信的说法和做法,可谓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只是,不管多么怪异,大家都普遍尊奉一个共同的信念:入土为安。按照佛教的说法,只有入土为安,才能投胎转世。所以,在轰轰烈烈的葬仪之后,一定要将逝者尽快葬下去,这是第一要务。过去,如果一个人混得悲惨,都会聊以自慰地说,“只求一把黄土埋起来”;如果一个人十恶不赦,大家就会诅咒他“死无葬身之地”。
可是,桐城这个地方偏要反着来,人死以后忌血葬,要在野外找一个避风且风水好的地方将棺木厝放起来,用稻草盖上防雨雪,俗称“厝基”。乍一听,一定以为桐城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因为有些少数民族喜欢在临江河的山崖绝壁间凿眼、钉桩厝放棺木,称“悬棺葬”;有些少数民族将棺木厝放在山洞里,称“洞穴葬”;藏族人将尸棺厝放在高台,称“天葬”。
问题是,无论是悬棺葬、洞穴葬还是天葬,都属于一种“安葬”,即最后的安置。因为这些少数民族不作兴土葬即埋葬,虽然没有入土,但已经“安”了。而桐城则不同,棺木厝放在野外只是临时措施,三年五载以后,还是要再行安葬的。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桐城人是信奉土葬的,也是相信入土为安的,为什么迟迟不入土埋葬呢?这其中,一定是有原因的。
“厝”,暂时放置,待葬或改葬。那么,为什么现在不速葬呢?现代的人解释说,只有厝放三年以上,才会投胎转世。这完全是把话说反了,没有说到点子上。暂时不安葬,估计有几方面的原因:
(1)过去的人穷,安葬不起,就暂时厝放一下,等待家族中死的人多了,凑在一起合葬,这样可以减少费用;
(2)过去战火纷飞,很多人逃荒时客死它乡,暂时厝放一下等待回家安葬。古徽州也有厝放的习俗,只是他们条件好些,不是厝放在野外,而是厝放在特制的寝楼里。
(3)过去有丁忧三年的习俗,为了尽孝道;
(4)一时没找好墓地或一时买不起墓地;
(5)安葬多在远处,而厝放一般都在家门口,可以为晚辈祭祀或哭坟提供方便。这几种力量的合力,使厝放成为一种习惯,而当习惯已经养成,即使这五方面的力量一个都不存在,它已经作为一种风俗根深蒂固了。
6、安徽省过春节有什么风俗?
1.安徽过春节俗称过年,节日气氛浓厚,无论家人在何处,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
2.除夕的年夜饭是全年最丰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饺子,皖中和皖南人则在吃饭前要放鞭炮、贴春联、祭祖。祭祖仪式相当讲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须有鸡有鱼。
3.吃饭之前,长辈要用红纸包钱给每个孩子,称为“压岁钱”。饭后,全家人围在一起,边吃瓜子、花生、糖果边聊天,看着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直到天明,这就是“守岁”。
4.年初一清早起床后,开门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称接门神。家人团拜,互相祝贺,吃枣、栗、茶叶、鸡蛋、长寿面,然后出门向其他长辈们拜年。
5.初一这天不能扫地,茶水也要倒在专备的盆中,不泼出门,意思是不把财气扫(泼)出去。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清闲初一朝”的说法。
春节贴春联和门神的传说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秦叔宝和尉迟恭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7、桐城 中秋习俗
1、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2、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3、烧塔
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
8、关于桐城春节饮食文化
安徽省桐城市的一种食品,由大米粉、白糖蒸制而成,在腊月末和正月初制作,桐城县城里的人家正月初一就到亲友家去拜年,主人都会端上一盘热腾腾的丰糕片和炆蛋。这是桐城县城里一种待客的习俗,几乎每家必备。
桐城丰糕
桐城派文化一直影响深远,至今仍享誉中外。这在桐城的饮食文化上也略有一点体现。
单说丰糕吧。这是一样很简单的食品,却被亲朋好友带传到了全国各地,成了春节期间不可缺少的馈赠礼品。
桐城丰糕起源于什么朝代,好像还没听说有人做过考证。也有人想当然的认为,与桐城文化有点儿沾连。制作丰糕也只限于小城里面,乡村人家是没人制作的。
在改革开放以前,条件还可以的人家,到了腊月末,就要为做丰糕作准备了。首先选好上等的大米,洗净后放入缸里用清水浸五六天,等到米发涨变白,再捞出洗净,用石磨将浸过的米磨成粉浆,然后将水粉倒入缸中,再配上一定比例的面粉和匀后,进行发酵。这是最关键的,发过头了会酸,没发到位又蒸不成,凭的是经验。然后在粉里加上白糖,上笼蒸上四十多分钟,就大功告成了。刚出笼的丰糕,那个白,那个嫩,那个扑鼻的甜丝丝的香气,没人能抵挡住它的诱惑。
以前讲究的人家,还在粉里面加上肥肉丁,蒸熟后在丰糕上面点缀一点红枣,洒一点青红丝。送人家的,还要在丰糕上面写上“新年好”之类的字,很有喜庆祝福的味儿。那时代的丰糕只有亲友邻里之间互相赠送,市场上是没有买卖的。
桐城城里的人家正月初一就到亲友家去拜年,主人都会端上一盘热腾腾的丰糕片和炆蛋。这是桐城一种待客的习俗吧。所以,丰糕是每家必备的。
现时代,要想买到口感好点的丰糕,夜里就要起来去排队,而且价格也越来越高。有人看准了这一商机,并将它做大做强,形成了产业,并计划着将桐城丰糕推向全国各地。
9、桐城有哪些名菜?
桐城水碗
桐城水碗又名桐城水席,安徽桐城名牌美食。“水碗”系汤菜类食物,盘、碟都无法盛装 ,须采用粗瓷蓝花大碗盛装。“水碗”最早可追溯到明朝。相传,明朝宰相何如宠,屡立功绩,皇帝便问他:想要什么赏赐?何如宠答:给我家乡桐城修一道灌溉农田的水渠吧?皇帝先略有迟疑,但念其功绩最终还是允许了。
次年,皇帝下江南路过桐城,看见清亮亮的流水哗啦啦地流进干涸的农田,心里很是自豪。当地百姓得知皇帝到此,更是感恩不尽。心想,皇帝来了总得表示表示吧,但乡下地方也没有什么好东西,于是就将瘦肉、猪肝用山芋粉攥攥下锅里汆汆和鸡蛋、菌菇等多种食材烩在一起后,盛入蓝花大碗中。皇帝一尝,鲜嫩柔滑、油而不腻,遂龙颜大悦问:此为何菜?百姓一拍脑袋答:此乃“水碗”。故此得名:“桐城水碗”。
经后世不断创新改良,成为一道做工考究、花样丰富、老少咸宜当地风味名菜,名扬省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