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风俗母亲陪客
1、我们北方的婚礼习俗?
1、放定
订婚的一种仪式,也叫下定礼。放定的习俗是从古时候流传下来了,因为当时男女婚事通过自由恋爱结合的还不多,大多是由双方亲友、媒人的撮合,通过展示照片样貌告知子女,如双方全有意,即可提出当面相看。信物一般是戒指、手镯或小型金玉如意等,为男方认为贵重之物庚帖是书写男女双方生辰八字的摺形帖子。
2、过礼
通过将新娘在结婚当天所穿戴的衣服首饰送交女方,并把一些必要的礼品送给女方,以通知女方双方商定的迎娶日期的习俗。
3、嫁妆
喜期的前一两天,女方将陪送给新娘的物品送到男方。当时女方备办的物品、一般有座钟、簟瓶、帽镜、茶叶罐、食品圈、茶具、盥漱用具、便溺用具等等。
4、婚礼
迎娶新娘用的是红缎绣花八人抬的大轿。轿前有成对座伞成对筛镜,打横坐的是上面伴嫂,下面伴姑。伴郎无坐位,只得站在新郎身后。这几位陪客连同其他来客都可以给新郎新娘斟酒布菜,说吉祥话。
5、彩礼
定亲后,女方通过媒人要彩礼,多参照或同比别家。索要钱、物,以红纸写礼单,大致有家具、现金、衣服、布与棉花、粮油、首饰等。
2、母亲可以送女儿出嫁吗
可以的,现在女儿出嫁,父母都一同陪去。
3、为什么有的地方女人吃饭不上桌?
在河北农村调查妇女地位问题,发现了一个非常刺眼的情况:在家里有客人来时,总是男人作陪,请吃饭时,女人从不上桌,只是在灶间和饭桌前伺候。全村不仅严格实行这样的习俗,而且在观念上,全村男女一致认为,女人就不应当和男人一样平等地坐在桌子前吃饭。 一位农妇这样说:“一般是男人陪客人,女人做饭,上桌让人笑话。”另一位说:“女人做饭,做好饭后也不能上桌,不能进屋,在外面等着收拾桌子。男人陪客人。谁家的女人也不能上桌啊!”这习俗甚至能够强悍到超越亲子关系顺序的程度。一位丈夫已去世的单亲母亲说:“他(丈夫)活着的时候他陪,没他了俺小子(儿子)陪。”这习俗有时能达到荒谬的程度:村里有个女强人,以一己之力搞起了全村最大的工厂,可就连她也没法摆脱习俗的罗网。她是这样说的:“地毯厂是我开的,但有客人来,他陪着吃饭谈事,我做饭做菜,端茶倒水。他讲半天废话,我趁机说几句对工厂有用的话。他在厂子里的任务就是:吃喝、抽烟、休息。外人都知道他现在成了老板,我是他家不拿工资的保姆。” 女人吃饭不上桌这个习俗在形成之初,很可能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因为在我们中国这样的男权社会中,几千年来做饭都是女人的事,在男人跟客人谈话时,女人在忙着做饭上菜;在男人陪客人吃完饭后,女人还要忙着刷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样一个习俗。尽管如此,当女人不上桌成为一种固定的规则并带有禁忌的严厉性之后,它就变成一种令人难以容忍的性别歧视了。 这个看上去很扎眼的习俗背后其实是“男主外女主内”时代的遗俗。 “男主外女主内”首先表现在劳动分工上:几千年来,除了个别南方农村,女人是不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男人下地干活种庄稼,女人在家里做饭洗衣带孩子。这样的劳动分工千年一贯制,早被视为天经地义,有人甚至为它找到了生理依据——因为女人要哺乳,所以只适合做家里的事,根本不适合出去工作。 其次表现在社会交往上: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所有的待客作陪、社会交往就都是男人的事了。 最后还表现在道德观念上:女人“抛头露面”是不合适的,跟男人平起平坐也是不适当的,既怕有损于妇道,又怕给男子汉的权威造成威胁。 社会学的文化滞后理论(政治经济变化在前,文化变迁滞后)在这里找到了证据:虽然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广大农村妇女已经开始大规模地参加到社会生产劳动里去了,虽然女人早就参与到超出家庭范围的社会交往中去了,但是她们在这个河北的小村庄中还是不能抛头露面,还是不能跟男人平起平坐,还是不能在家里来客人时上桌吃饭。 夫妻平权模式虽然已经出现在不少农村夫妻的关系当中,但是,仅从陪客吃饭上桌的传统习俗看,男权制的残余在我们的农村仍然存在,而且以一种不容分说的严厉性霸道地呈现出来,仿佛在炫耀它延续了几千年的权威,为我们昭示男权制曾经的辉煌。值得庆幸的是,男权制的光辉已经黯淡下来,只剩下这一点点可怜的余晖了。
4、请广东省惠州市的客家人结婚有什么习俗》
我就是客家人啊
一般都是男家给聘金,结婚当天女方给嫁妆啊,然后新郎选个好时间开车去接新娘啊,一般开的车越多就代表新郎的面子钱财大啊(总之就是好啊),去到新娘家了,新娘会有很多姐妹为难你啊,这时你要多给红包了,多则几百封,少则一百封(意思意思就好,不要太多钱,有钱里面装11块,没钱2块就行,图个吉祥嘛),终于接出新娘了,这时新娘要跟亲人到别了,(通常都会哭哦)到时新娘就坐上你车了,同时新娘这边的亲人也会跟着你们一起回你家啊(这就是开多车的好处啦),去到你家了,进你家门前要挎过火盆(日子红红火火)然后媒婆要背新娘子上房。最后就是酒席了。新朗新娘向每张桌敬酒啊(每个地方都会吧?)到晚上了,新娘家的亲戚要回家了,这是就轮到新郎的朋友了,新朗的朋友会出很多把戏阻止你们洞房哦,呵呵。有些地方会撒很多糖在床上,让很多小孩子去抢糖啊(要男孩哦)
一般是这样啊``写得好辛苦哦``楼主你就可怜下我给分我吧``哈哈```
5、结婚风俗的结婚习俗
1.一般来说,结婚是中午的正席,头天晚上女方正席.但也有一些地方是晚上男方正席.中午女方正席.比如谭家河乡和柳林乡西部.
2.彩礼的下法有两种,一是对月礼.就是在结婚那天前一个月的时间下的礼.通常是双数.有四彩六彩八彩十彩(一彩必须有两样.也就是说四彩就是八样,六彩就是十二样,以此类推)/然后就是接亲的那天,男方要下礼.和对月礼差不多.除了物礼,还得多多少少有点礼金.1000-数万不等.
3.接亲的时候,有的地方新郎不参加,只派一队人马去.大多数地方新郎必须参加.
4.闹房,全国的习俗差不多.
5.红包:新娘将红包放在身上每一个角落.除了撒出去的,就是让别人在身上摸到的.
6.团圆饭:洞房前的一顿饭.大伙聚在一起给新郎新娘出难题,通常都有点带色的。小儿不宜参加。
7.回门.结婚的第三天,女方带着男方回娘家.这时男方还得准备些礼品,当然会少得多.但有一点,不能走新娘出嫁时走的那条路,必须想其它办法走另外一条路回门.
8.定亲:通常由男方请媒人提媒,备礼传送庚帖,帖上有男子生辰八字。女方接帖后,将其同女子的八字合在一起推算。若相和即回简应允,名为允帖,视为正式定亲。定亲后,男方或男女双方设宴谢媒,备礼相送,谓之喝定亲酒。婚约既定,不能更改,遇节日和红白大事还要相互往来。
9.择吉:俗称下日子,即男方向女方请求婚期。先请阴阳先生算出吉日,忌单日、晦日,尚双月双日,以花朝节和腊八节的日子最多。选好后,用红纸写上喜日,备礼由媒人送至女方。女方若无异议,双方着手各项婚事的准备。
备婚:男方修建新房,装饰室内,女方购置嫁妆。嫁妆有全嫁、半嫁之分。全嫁者箱柜衣被四套俱全,取四季兴旺之意;半嫁则各样两套,象征成双成对。中等人家多置全嫁,农户以半嫁者居多。豪富置超全嫁妆,极尽奢华。吉日前一二日,男方备大礼送至女方家中,内有大肉、鸡、鹅、衣物等。潢川县南部在迎亲前两日,过礼必有1只公鸡,女方须回1只母鸡,而在县北部则分别为公鹅、母鹅。商城县在迎亲前日,男方要在自家院中进行暖轿仪式,晚上宾客满坐,喝暖房酒。新县等地,新婚前夜由牵娘睡在新床上暖床。
6、钟祥的文化
钟祥方言,属于中国北方方言区西南区,而在当地,又分有城关(即郢中)口音、冷水口音、东桥口音、旧口口音、柴湖口音(注:柴湖为移民大镇,移民来自河南淅川,属河南方言区)。钟祥方言,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郢中口音为主。
现代钟祥方言的特点:
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普通话正大量渗透进钟祥方言中,钟祥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正逐渐缩小。1936年中国语言学大师赵元任曾在湖北钟祥调查,当时的“拍、贼、抖、伸、批、骑、架、掐、瞎、削、掉、淹、输、肉”等字,都是钟祥的地方读音。而20世纪80年代末,语言学专家再次到钟祥调查发现,上述字的发音,已接近于普通话的发音。还有许多字的读音,已从方言变为普通话了。
2.钟祥话没有北京话的甜亮轻脆、委婉亲切,也不像上海话的细润娇柔、齐齿嗲气,虽然口音与四川话非常相似,但却又不像四川话那样抑扬顿挫,钟祥话非常朴实憨厚,声调较平,起伏较小。
3.钟祥话中有两个独特的重要助词“哒”和“唦”。“哒”的功能有如普通话中的“了”,表示完成时态;而“唦”则除了在疑问句中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吗”之外,通常还用于陈述句中,如“我对家乡新闻了解达清楚得很,我经常上钟祥之窗唦。”
4.钟祥方言不含儿话音。(柴湖移民除外)如北京话“今儿”、钟祥话音“几滴”、北京话“啥儿”钟祥话音“么噻”、北京话“明儿”钟祥话音“么滴”、、北京话“这里”钟祥话音(渣哈)等。
5.钟祥方言中含有非常有趣的颤音/r/,而此种颤音/r/,多半是由词尾“子”演变而来。比如羊子,包子,椅子,车子,老头子等,几乎以“子”结尾的词语,在钟祥方言中“子”都发颤音。俄语中经常出现的颤音令很多学习者头痛,但是对于来自钟祥的学子来说,丝毫没有困难。
6.钟祥方言一般不区分平舌和卷舌音,包括n和l,z和zh,c和ch,s和sh。这一特点在学习日语时会遇到一些障碍。另外,钟祥方言中没有与普通话eng、ing、ong、iong相对应的韵母。 良善剧
良善剧系四川梁平县梁山调与当地江汉民歌和地方花鼓戏合流的产物,统称为“二大戏”,俗名“花鼓子”。建国前,良善剧广泛流传于我市乡村集镇,并广及周边随县、宜城、 荆门、京山等地。其传统剧目有《补褙褡》、《站花墙》、《兰桥汲水》、《吕蒙正赶斋》、《劝小姑》、《闹五更》、《赵五娘》、《访友》、《朱氏割肝》等。伴奏乐器以嗡胡、三弦为主,辅以打击乐器。其唱腔委婉动听,唱词清楚,通俗易懂。
钟祥高腔
钟祥高腔又称蔓子戏,为古文戏曲中的“阳春白雪”,因其曲高和寡,故又名清戏。钟祥高腔艺人将宋玉奉为高腔的创始人,供其牌位。入班者一般为举人秀才,并须首先参拜宋玉牌位。高腔可以化装登台演唱,也可以不化装清唱。乐器伴奏以横笛、洞箫为主,辅以吹奏乐和打击乐,独不用胡琴,这与昆曲相似。其主要剧目有《回书》、《装盆》、《访谱》、《挑袍》、《脱靴》、《荣归》、《夜奔》、《喜逢》、《顶灯》、《思凡》等,唱词文雅深奥,有固定的词牌。1962年,经武汉市楚剧团音乐研究室主任易佑庄收集、整理、汇编成册。从此,楚剧重要腔曲之一的“湖北高腔”产生。
楚歌
钟祥自古为歌舞之乡。著名楚歌《下里》、《巴人》、《阳春》、《白雪》都产生于郢中。楚歌舞艺术家莫愁女得屈原、宋玉的指导,将寡和之曲《阳春白雪》合乐入歌传唱,把楚国歌舞艺术推向高峰,并传播到民间。东晋后刘宋年间,产生《石城乐》、《莫愁乐》、《阳春曲》、《白雪歌》,达到鼎盛时期。迄今流传于钟祥的民歌有《号子》、《田歌》、《山歌》、《小调》、《灯歌》、《儿歌》、《风俗歌》7类60余种。其中以《扬歌》最有特色。
石刻艺术
明清时期,钟祥石刻艺术闻名遐迩,以明代的“少司马坊”为代表作。该坊为明万历九年(1581年),左兵部侍郎曾省吾出资兴建。青灰石仿木结构,6柱3门,高11米,宽9.9米,三层递缩仿殿宇,单檐歇山顶。周身浮雕花纹,棱形镂空装饰。坊的两面从上至下雕刻有牡丹、凤凰、双龙戏珠、松鹤遐龄、麟麒、鲤鱼跳龙门等全浮雕石刻,构图对称、饱满,用刀周密细致,遒劲流畅,线条顿挫转折,极富变化和动感,烘托出宏大庄严,绚丽辉煌的帝王气派,具有浓郁的明代风格。其艺术表现手法广泛用于民居、祠庙、园林等建筑。除石刻外,还有木刻、泥塑也颇有名气,称“钟祥三雕”。进入新世纪,钟祥玉石雕刻业得到长足发展,既发挥自己的特点,又兼收并蓄,广采各地的特色,其中客店大理石工艺雕品以质地温润、色泽晶莹、工艺精湛、功能广泛而享誉海内外。 饮食
钟祥人的饮食原料以大米为主,其次为小麦米。饮食品种方面,主要是大米饭,其他还有粥、面条、粑粑、酒糟等。夏季还有钟祥特有的食品:米茶。
钟祥具有不少具有本地特色的佳肴。蟠龙菜、粉蒸肉、夹肝肉、香肠、鸡蛋饺子、圆子等。这些菜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往往只有在春节或婚嫁生日等重大喜庆之事上才能吃到,进入20世纪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其中一些菜肴出现了一些专业的作坊和厂家生产,市场上容易买到,人们可以在平常的日子也能吃到美味佳肴。
婚嫁生辰
钟祥人的传统的婚嫁程序大致包括看人、回话、查人家、认亲、拿八字、认亲等几大步骤。
在钟祥,人们过生日人们通称“过生”。过生的前一天下午亲朋好友就会来恭贺,在主人家吃晚饭,第二天早上吃长寿面,中午再请一顿正餐,然后客人们才离去。过生一般过周岁和整数,如二十、三十等。老人60岁、70岁以上生日较为隆重,多由晚辈操持,亲友祝贺,送寿联、寿匾或其他礼物,晚辈们还要给寿星行拜寿礼。
仪礼人情
在钟祥,人们称父亲为爸爸,称母亲为妈妈,老一辈的人中,有称父亲为大大,称母亲为娘娘的。称父之父母为爹爹、婆婆;称父之祖父母为爷爷、太太;称父之兄弟为伯伯、大伯、二爸、三大、四叔等,称其妻为大妈、小娘娘、三妈等;称父之姐妹为姑妈、幺姑;称其夫为姑爹、姑爸。称母之父母为家爹爹、家爷、家婆婆、家婆;称母之兄弟及其妻为舅舅和舅妈;称母之姐妹及其妻为姨妈和姨爹。
旧时,钟祥人请客设宴,非常讲究席次、座次。一般面南为上座,称“上沿”,若房屋门不朝南,则以屋门为方位标志,取背靠神柜、面向门者为上沿。左右为陪坐,对面为下沿。桌缝木纹要左右横向,不得正对上沿。若同时摆设两席以上,则正屋为首席,主要客人就座。厅屋为次席,一般客人就座。陪客的身份、辈份、年龄需与客人相当。酒席上,如果某人不饮酒,或酒先饮完,在吃米饭前,须对在座仍在饮酒的客人说“俩嘎们慢点喝,我用饭陪俩嘎们的啊”。先在完饭的客人要对在座的其他客人说:“俩嘎们慢点七啊,我落箸的。”主人会马上给吃完饭的客人递烟,倒茶。进入新世纪后,这些风俗在农村还在,但远不象旧时那么严格。城市因为多用圆桌,讲究得就更少了。 焦柳铁路,在钟祥西北部的胡集、磷矿、双河3镇通过,境内长44公里,设有王集、胡集、斑竹、双河4个货运火车站,另有专用线6条,长39公里。
长荆铁路,在钟祥境内全长67公里,穿越5个乡镇,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杭州、重庆、成都、宜昌、荆门、襄阳等城市客运列车。 明显陵
明显陵是明朝恭睿献皇帝朱佑杬与章圣皇太后蒋氏的合葬墓,始建于1519年,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1988年显陵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底,显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被录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黄仙洞
黄仙洞是一个集世界溶洞之大全的奇特景观,为喀斯特地貌区,洞中有几十个大小支洞相连,洞中有洞,洞里有五个大厅,最大的有三万多平方米,高达128米,可容纳数万人,大厅中高低落差高达100米之多,形成奇特的洞中山。
莫愁湖
莫愁湖景区融山水资源、人文资源于一体,这里的山水孕育了一代佳人、楚国伟大的歌舞艺术家莫愁女。莫愁女是楚国歌舞一代宗师,在屈原、宋玉的指导下完美演绎了《阳春》、《白雪》,并传唱入歌,将楚国歌舞艺术推向巅峰。“十里画廊”是整个莫愁湖景区最为赏心悦目的地方之一,它由细窄逐渐宽阔,呈喇叭状,且九曲回转,湖岔众多。
彭墩乡村世界
彭墩乡村世界位于石牌镇彭墩村,面积有10.5平方公里,是一个以突出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新面貌、新气象为特色的休闲观光乡村旅游景区,已形成的主要旅游资源有村容村貌、农民小区、农民公园、农业产业六大基地和彭墩古镇等。
大口国家森林公园
大口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大洪山景区的一部分,因“大口小口,清泉涌出”的山泉而得名,是江汉平原首个国家森林公园。这里山峻林密,古道幽深,最高峰云台观位于聊崛山顶,柳门口瀑布落差达80米,分四级跌下;乌龙洞洞中有泉,幽深莫测,更有一片罕见的茂密楠竹林。
7、枣阳有哪些习俗?
婚 嫁
[订亲] 一般多由男孩父母托媒到门第相当的女孩家说合(也有女孩家父母托媒向男孩家说合的),女家同意后,男女双方都将孩子出生年、月、日、时按干支八个字写在红贴上,称为“八字”,由媒人互为传递。叫发“八字”。“八字”发了后,男方择吉日请算命先生将男女双方的“八字”进行推算 ,叫做合“八字”,若二人命里相尅相犯,则婚姻作罢;若相生相合,就算决定了男女的终身。订亲之后,男女每年给女方送一些礼物,叫“填庚”。
[择期] 男女双方长到一定年龄后,一般十七、八岁,有的甚至十四、五岁。由男孩父母择定日期,托媒人到女孩父母家报期。女孩父母若同意按期发嫁后,则向男孩父母提出聘礼及迎娶规格要求。由媒人来往说合,双方若达成协议后,男方即下聘礼,迎娶日期由算命先生择定黄道吉日,一般定在农历双日子初八、十八、二十八。
[报期] 民间也叫“过期”。迎娶那天,新郎头戴礼帽,上插金花,身着长衫马褂,坐轿或骑马带领迎亲花轿,一路上鞭炮齐鸣,鼓乐喧天,到女家后,祭拜女方祖先。新娘戴凤冠,顶盖头,红袄罗裙。拜别祖先、父母后上花轿,由兄弟或侄辈男丁压轿前导。新娘坐花轿及嫁妆随后,伴着鞭炮鼓乐到男家。落轿后,由伴娘搀扶新娘下轿升堂,和新郎一起拜天地、拜高堂、入洞房,喝交杯喜酒。当晚“闹房”,客人、乡邻、同辈兄弟、叔伯侄儿都可参加,叫“三天无大小”。期间大宴宾客,喝喜酒,凡送了礼的亲友都在宴请之列,娘家送亲的人必坐首席上席。第三天,新娘的兄弟或侄辈来迎新婚夫妻回娘家叫回门,酒席间娘家陪客一定要把新郎灌醉,以示热情。有些地方还用锅烟灰调油给新郎糊花脸。送亲时,新娘陪送的柜子抽屉里一定要装满花生、红枣之类的食物,名曰“早生贵子”。
建国后,旧的婚姻逐渐失去了约束力,广大青年强烈要求婚姻自由。1950年颁布了《中化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过去决定男子终身命运的“八字”已废弃。 男女青年相爱后,到政府有关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就视为合法夫妻。并倡导女子出嫁以索取财礼为耻,结婚仪式从简为荣。进入六十年代后,男女结合的过程又有变化,一般先由介绍人牵线,双方同意后,介绍人伴着男青年到女家“相亲”;相中后,女方到男方“看家”,男方父母办酒席招待。并送一些礼物,称“见面礼”。女方受礼后,也以鞋袜、手绢相赠,作为留念。至此,方为订亲。以后,每逢节日,男接女到家过节,走时送衣服和钱财。结婚的礼仪基本上仍沿旧习,男方 “报期”、“过礼”,两家在婚期大宴宾客,少者几桌,多者十几桌或几十桌。迎娶时,农村多用自行车、拖拉机,城镇多作汽车。女方有亲属一至二人送亲。不论长辈、平辈、晚辈均可参加“闹房”,欢笑戏谑。其时,婚前在索取财务上并不亚于旧时,由“三绒一机”(灯心绒、平绒、金丝绒、缝纫机),发展到“三转一 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 ),后风行家具要多少腿,高档商品讲多少件。近年来,“腿”虽不曾增多,“件”则要求越来越高。电视机要大屏幕,音响DVD要高保真,空调、电冰箱、金首 饰项链等。结婚时,迎亲轿车要多少辆。少数女子虚荣心重,如得不到满足,就拒绝发嫁。以致男家负债累累。造成婚后经济困难,家庭不睦,但也有只求情投意合,不图物质享受的伴侣。还有摆脱旧时结婚仪式,举行集体结婚或旅游结婚的。
2、生 育
旧时,在生男育女方面,孕妇会得到公婆和丈夫的特别照顾,平时做一些有营养的食物给孕妇吃,让孕妇干一些轻微的活。多休息保养身体。孩子出生后,女婿郎到岳父母家报喜。孩子出生三天浴身穿衣叫“洗三”,娘家送以鸡蛋、红糖、油条、挂面等物。另择吉日,宴请宾客,称“做十”,亲朋馈赠礼品祝贺,谓“送祝礼”。产妇在“月子”里(即生产后的一个月里),禁忌进入他人家。小孩满周岁,亲朋以衣、帽、鞋、袜馈送,谓“做生”。中午,将书、笔、玩具、算盘、秤杆 等物置于桌上,由母亲抱住孩子去抓,以测其长大成人后志趣和爱好,谓“抓周”。过去,一般家庭在生育问题上,普遍存在着重男轻女和无节制生育现象。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提倡优生优育,政府十分重视妇幼保健工作,产后休息56天,确保产妇的身体健康。
3、丧 葬
旧时,民间把丧葬和婚嫁并列一起,称谓“红白喜事”,因此十分重视,丧葬仪式名目繁多。死者弥留之际,亲人将其移至正房,死后烧“落 气纸”,净身更衣“入殓”。随后将死者铺草,衣物送野外“十”字路口焚化,谓“烧铺”。灵枢安放灵堂,灵柩前桌上摆祭品,焚化纸钱,并讣告亲朋前往祭奠,谓“吊孝”。富家还请道士、僧人 、礼生做道场,贫家请人唱孝歌。另外,请阴阳先生看风水择坟地。
遗体一般停放3天,孝子贤孙们的头上要戴孝,来人吊丧时,唢呐响手鸣奏,放鞭炮出迎,长子要跪地磕头“谢孝”。女儿回娘家吊孝,要请唢呐响手班子,并抬猪头豇,供香馍,家人要带唢呐响手班子,到街口或村头相迎。
出殡俗称“出棺”,一般于三天的清早,最迟不过中午。出殡前先将棺盖打开,让亲友瞻仰遗容,然后取出死者口中的钱币,扔到房顶上,解开脚上用麻绳捆住 的“绊马绳”,让其“走得顺当”。钉棺盖时,每敲打一下,亲人便哭喊“XX躲钉”:“起棺时,鞭炮齐鸣,由长子先甩“老盆”(化纸钱的瓦盆)。踢倒支棺的板凳。长子要在棺材头前“背棺”,送葬路上,唢呐响手吹个不停,沿路放鞭炮,撒纸钱。在乡间,还有“拦棺”的习俗,让孝子孝婿 们三步或二步跪地叩首。
安葬后,死者亲属到坟上烧纸焚草,谓“捂火”,又称“暖坟”。三天后家人到坟上添土“圆坟”。以后从一“七”到五“七”,“百日”,“头周年”和“三年满服”等 ,死者亲人都要到坟前祭奠。
建国后,农村一般丧葬习俗是:人死后,亲人围哭、入棺;亲人送花圈、招幛以表悼念;择日安葬,或到火葬场火化,多以戴黑纱致哀。“捂火”、烧“七”、周年祭等大体如旧时,阴阳先生看风水择墓地边远农村尚保留此旧习。
荣誉:
1、中国.“帝乡”
2、中国玫瑰之都
3、中国桃之乡[10]
4、全国优质棉基地
5、全国商品粮基地
6、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县(市)
7、中国十大明君之一的汉光武帝刘秀故里
8、航天英雄聂海胜家乡
9、2014年9月26日,“2014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颁奖盛典在武汉黄陂举行,枣阳获评“2014年度中国最美休闲小城”,全省仅有两个城市获此殊荣。
8、“舅舅不上席,酒菜不开席”,啥意思?
在我们当地农村,有很多风俗习惯,自古流传至今,影响深远。比如说在举办重大宴席活动的时候,每位到来的客人座次安排是非常讲究的。当然是在中国的酒席文化中,一直是一个令大家十分好奇而又重点关注的话题。桌子上的每个人的座位该如何安排是有一定规律和要求,并不是大家随便坐坐就可以了。我们当地农村有一句老话叫做“舅舅不上席,酒菜不开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有没有道理呢?今天你就来聊一聊。
在农村办酒席的时候,有一个专门的支席人。这个人一般由主办宴席,家中的长辈或者有威望的亲戚来担任。在酒席开席之前,每位尊贵的客人都需要由支席人来安排座次。一般来说,如果母亲娘家的兄弟来了,也就是舅舅,他肯定要坐最重要的位置,也就是所谓的一席。支席人会将舅舅先安排好,再来安排其他人的座次。对于一般的亲戚或者是邻居或晚辈的话,相对安排起来就比较简单。
农村人非常讲究坐席安排,如果安排不当,还有可能会生气,甚至会离席而去。在我们老家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有一户人家结婚办喜事,结果因为当时条件所限,只有一个堂屋,所以支席人将新娘子家的长辈安排在了东边桌子首席,而新郎的舅舅安排在了西边桌子上,结果男子舅舅非常不高兴,当场就发脾气,闹得很不愉快。其实这样的安排原本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有些人对于作息十分讲究,因此而产生不满。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般来说在结婚这样的大事的时候,新亲和老亲一般会分开安排,不放在一个堂屋中。如果说父亲的舅舅还在世的话,也来参加宴席了。两代舅舅也要分开来,不能坐在一起。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应在两个堂屋中分别开席,坐在上席。如果条件不允许的话,也会利用房间或者包厢的形式,将他们分开,避免坐在一起。
在酒席安排中,舅舅是血缘关系最亲的至亲,所以理当应该安排在重要的位置。如果说外公外婆也同时出席的话,应以长辈为尊。等支席人将他们安排好之后,其他人围坐。这时候酒席才能正式开始,才能上菜。这个顺序一定不能乱,这就是舅舅不上席,酒菜不开席的说法来源。
这句话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尊敬长辈优良传统,在我国几千年的 历史 文化传承中,尤其是儒家文化里,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农村是一个传统的 社会 ,在人情世故方面最为讲究。酒席的座次安排,必须让大多数人满意。如果实在无法照顾的所有人,也需要让主要人员满意。
记得我们小时候到别人家去参加酒席的时候,只能靠边站,等别人都坐好之后看到还有空位子再填上去。如果别的长辈亲戚没有坐下来的情况下,我们小孩子是不能上住的。现在回想起来其实觉得很有意思。当然这种情况不仅仅局限于农村,其实在中国的很多地方,包括城市里面也同样如此。您们当地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酒席安排呢?欢迎您在下面说说你们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感谢您的阅读。
“舅舅不上席,酒菜不开席”这句俗语在我们北方用最恰当不过了,南方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但在我们北方舅舅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所谓“娘亲舅大”,很多时候家中的兄弟闹矛盾,谁去劝说都没用,只要舅舅开口说一句话,基本上全家人都能听进去。
阿冰小时候邻居家两兄弟分家争家产,吵的不可开交,家里谁劝,两兄弟就跟谁急眼。后来家中的妹妹把他们大舅找来当调解人,大舅一来,两兄弟就不再胡闹,而是听从大舅调节。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是古来作为娘家人,舅舅的威严就很靠谱,很受人尊敬;二来舅舅作为母亲的哥哥,与他们家没有利益关系,作为调解人最合适不过。
所以,一般情况下,舅舅来坐席,通常都会是坐上席。北方农村酒席排座位,舅舅要来吃饭,肯定是坐在居中的位置,刚好能看到门口的状况。这都是对舅舅的尊重,舅舅也是德高望重的存在。
所以说“舅舅不上席,酒菜不开席”既是对舅舅的尊重,也是对母亲的尊敬,毕竟从古至今,女人嫁人随夫,在夫家没有自家的亲人,只有老公孩子互相照应,而舅舅作为母亲的娘家人,是有威严的,尊重舅舅也就是尊重母亲,是懂规矩,讲礼节的行为。
而且舅舅既是长辈,也是客人。在农村坐席讲究,长者居上席,一般情况下只要有舅舅参加的酒席,舅舅就理所当然的是上宾。试问,主客还没上席呢,你就开席,这不是不懂事,乱套了吗?
所以于情于理,在北方农村坐席,“舅舅不上席,酒菜不开席”也是确有其事,是传统的礼节和对长辈的敬意。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过去的老规矩,人们已经没那么在意了,尤其父母那一辈人之后的我们,更不在意这些老规矩,怎么方便怎么来,不再讲究传统。当然了,农村依然有不少人讲究这些,通常情况下,讲究的人别人会会心一笑,表示赞许,不讲究的,主客其实也不是那么较真。
(文/李阿冰)
在农村,不论婚丧嫁娶,不论是家里还是饭店,舅舅的地位一直特别高,毫不夸张的说,在一定程度上,舅舅是亲戚中地位最高的,想必很多人都听过“娘亲舅大”“天上雷公,地上舅公”的说法,可见舅舅在亲戚中的高地位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情况。
从古至今,舅舅一直都是母亲娘家人的代表,尤其是在以往的落后年代,女性往往没有什么话语权,舅舅就几乎成了一个标杆,在大小事务上都拥有一定的决定权。在农村,从自己姐妹们的婚丧嫁娶,到外甥的成长婚配,舅舅都要承担很大一部分的责任。在娘家家庭中,舅舅是唯一的男性长辈,他们负责这个家庭的猎渔稼穑,教后辈们知识技巧。可以说舅舅的地位和父亲差不多。
在农村的宴席中一直有上席这一概念,特别是以前的方桌,更讲究。一般上席是长辈或者德高望重之人才能坐的位置。有一种说法叫做“农村办酒席,舅舅坐上席”,也就是说在农村的酒席中,通过坐上席表示对舅舅的尊敬,在酒席的时候,一般舅舅不到,是不能够开饭的,只有舅舅落座了上座之后,才能够动筷子。有的地方为了表示对舅舅的尊重,还会大放鞭炮。同时,舅舅说的话,外甥也会格外重视。
问:舅舅不上席,酒菜不开席,啥意思?
“舅舅不上席,酒菜不开席”这句俗语在我们北方用最恰当不过了,南方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但在我们北方舅舅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所谓“娘亲舅大”,很多时候家中的兄弟闹矛盾,谁去劝说都没用,只要舅舅开口说一句话,基本上全家人都能听进去。
我们邻居家两兄弟分家争家产,吵的不可开交,家里谁劝两兄弟就跟谁急眼。后来家中的妹妹把他们大舅找来当调解人,大舅一来,两兄弟就不再胡闹,而是听从大舅调解。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是古来作为娘家人,舅舅的威严就很靠谱,很受人尊敬;二来舅舅作为母亲的哥哥,与他们家没有利益关系,作为调解人最合适不过。
所以,一般情况下,舅舅来坐席,通常都会是坐上席。北方农村酒席排座位,舅舅要来吃饭,肯定是坐在居中的位置,刚好能看到门口的状况。这都是对舅舅的尊重,舅舅也是德高望重的存在。
所以说“舅舅不上席,酒菜不开席”既是对舅舅的尊重,也是对母亲的尊敬,毕竟从古至今,女人嫁人随夫,在夫家没有自家的亲人,只有老公孩子互相照应,而舅舅作为母亲的娘家人,是有威严的,尊重舅舅也就是尊重母亲,是懂规矩,讲礼节的行为。
而且舅舅既是长辈,也是客人。在农村坐席讲究,长者居上席,一般情况下只要有舅舅参加的酒席,舅舅就理所当然的是上宾。试问,主客还没上席呢,你就开席,这不是不懂事,乱套了吗?
所以于情于理,在北方农村坐席,“舅舅不上席,酒菜不开席”也是确有其事,是传统的礼节和对长辈的敬意。
在传统习俗里,客上宾有主有次,同族同宗属于主家,做陪客;舅舅属于宾客,又是母亲一系的亲属代表,那么客来主家做客,虽然说“客随主便”,但是,在传统文化里,做人要懂得理法,要遵循待客之道。那么,在正式酒席的座位安排上,是非常有讲究的,安排宾客坐在恰当的位置,才能体现主家“待客之道”!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要尊长爱幼,当一个家庭开饭的时候,要讲究长幼尊卑,一家之“主”不开饭,家人不能先吃,体现当家做主人的劳苦功高,是尊重“有担当人”的一种褒奖方式。
那么,舅舅作为母亲娘家方的代表,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坐席”地位呢?俗话说“亲舅如父子”。无论舅舅对外甥来说,做事是沾光或者吃亏,通常情况之下,出现问题比较单纯;家族就不一样了,祖祖辈辈一起生活,会有明里暗里的矛盾,比如攀比嫉妒之心,问题往往复杂化。所以,舅舅的名头比较有光辉。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和母亲对于家庭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 作为同族同家的人来说,他们没法和舅舅“比”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舅舅的姐姐或者妹妹,为这个家族开枝散叶,养儿育女了。让舅舅坐那么“高”的席位,做主角,更多的是这个家族表示对母亲娘家人的感谢,这是一种约定成俗的规则, 暗示母亲在家庭地位崇高 。有人会说,舅舅出门在外没法来怎么办?好办!“娘家侄,正经人”,那么,舅舅“代表”来,可以是舅舅家的任何人,只要表明是舅舅的代表,那么,他就可以坐在舅舅的席位上,一般这个代表会是舅舅后辈男性。
“舅舅不上席,酒菜不开席”!这句话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表达我们传统文化的待客之道,二是表达对舅舅(母亲)的敬意。
农村以前的说法舅舅是很厉害的:
在农村,这种说法描述的确实是一种普遍现象,虽说农民对长幼辈分向来比较重视,可是在农村的一众亲戚中,舅舅的地位一直特别高,就连老人们也都说舅舅在亲戚中是个很特别的存在,这种说法的原因在哪里呢?
想必很多人都听过“娘亲舅大”的说法,民间还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天上雷公,地上舅公”,可见舅舅在亲戚中的高地位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情况,从古至今,舅舅一直都是母亲娘家人的代表,尤其是在以往的落后年代,女性往往没有什么话语权,舅舅就几乎成了一个标杆,在大小事务上都拥有一定的决定权。在农村,从自己姐妹们的婚丧嫁娶,到外甥的成长婚配,舅舅都要承担很大一部分的责任,在同辈当中,舅舅的地位甚至和父亲差不多。
另外,老话说娘亲舅大,是因为农村的舅甥关系同样也比较特殊,比起血缘上更近的叔叔伯伯,很多孩子反而和自己的舅舅在关系上更加亲近,这主要是因为舅舅和外甥之间没有明显的利益冲突,从现实情况来看,兄弟和叔侄之间因为财产分配争吵不休甚至反目成仇的例子并不少见,而大部分舅舅反而更倾向于维护外甥的利益。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农村,不管是大事小事,都少不了舅舅出来帮忙主持局面,办酒席的时候更是如此。虽说说舅舅名义上是客人,但是和其他客人有所不同,在部分农村地区,舅舅来去都要燃放鞭炮,
农村办酒席,各方面的规矩和讲究都不少,光是分配座位这一点,就有很多方面需要考虑。在农村的宴席中一直有上席这一概念,一般是长辈或者德高望重之人才能坐的位置。不过农村有一种说法叫做“农村办酒席,舅舅坐上席”,也就是说在农村的酒席中,舅舅是一定要坐上座的在舅舅进门之后才能正式开席,而且必须请舅舅坐上席,他们既代表着娘家人,又代表着外甥的外家人的角色,很多时候家中的兄弟闹矛盾,谁去劝说都没用,只要舅舅开口说一句话,基本上全家人都能听进去。这样看来,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在那么多的农村亲戚中,舅舅能有特别高的地位了。
以前我们村有一家分家吵的不可开交,家里谁劝,两兄弟就跟谁急眼。后来家中的妹妹把他们大舅找来当调解人,大舅一来,两兄弟就不再胡闹,而是听从大舅调节。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是古来作为娘家人,舅舅的威严就很靠谱,很受人尊敬;二来舅舅作为母亲的哥哥,与他们家没有利益关系,作为调解人最合适不过。
所以,一般情况下,舅舅来坐席,通常都会是坐上席。北方农村酒席排座位,舅舅要来吃饭,肯定是坐在居中的位置,刚好能看到门口的状况。这都是对舅舅的尊重,舅舅也是德高望重的存在。
所以说“舅舅不上席,酒菜不开席”既是对舅舅的尊重,也是对母亲的尊敬,毕竟从古至今,女人嫁人随夫,在夫家没有自家的亲人,只有老公孩子互相照应,而舅舅作为母亲的娘家人,是有威严的,尊重舅舅也就是尊重母亲,是懂规矩,讲礼貌。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过去的老规矩,人们已经没那么在意了,尤其父母那一辈人之后的我们,更不在意这些老规矩,怎么方便怎么来,不再讲究传统。当然了,农村依然有不少人讲究这些,现在农村分家不公平的也会把舅舅请来主持公道,一般情况下,讲究的人别人会会心一笑,表示赞许,不讲究的,主客其实也不是那么较真了。谢谢!
娘亲舅大
舅舅在古代也被称为舅父,地位非常之高,中国民间有很多种说法,比如“天上的雷公,地上的舅公”、“天上老鹰大,地上舅公大”,
现在的 社会 如果母亲去世,必须舅舅家来人才能发丧,如果在外地就要一直等着。
““舅舅不上席,酒菜不开席”,其意思就是说,舅舅是绝对的头一号尊者上宾,如果舅舅没有做席上,那么是绝对不能开席。
确实!在农村,不论婚丧嫁娶,不论是家里还是饭店,舅舅的地位一直特别高,就连父母姥爷这样的长辈在,也难超越他的地位。那么亲戚中舅舅的地位最大?这种说法的原因在哪里呢?
毫不夸张的说,在一定程度上,舅舅确实是亲戚中地位最大,想必很多人都听过“娘亲舅大”“天上雷公,地上舅公”的说法,可见舅舅在亲戚中的高地位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情况,在古代的“舅权”的 社会 ,舅舅代表着娘家人,他是娘家家庭中唯一的男性长辈,他们负责这个家庭的猎渔稼穑,教后辈们知识技巧。可以说舅舅的地位和父亲差不多。
血缘上比叔叔伯伯还行,这主要是因为舅舅和外甥之间没有明显的利益冲突,从现实生活中来看,也确实如此,大部分舅舅凡事有好处,第一时间会想到外甥。不遗余力的帮助外甥。而外甥家一旦有家庭,财产,婚姻等矛盾时,舅舅就成了处理关系的中间人。再其中调解矛盾。
生活琐事,血缘关系,自古以来的观念等等,正是因为这几个原因,让舅舅的地位十分高,因此到了做酒席时,一直是头号上宾。
“舅舅”是身份,更是地位,代表着母亲的娘家人,代表著女方的威严!不过,在有的地方,做上宾不一定就必须是母亲的亲兄弟,只要是母亲的娘家人(男)就行。有血缘关系又没利益关系(古时),能够公平处理外甥之间关系,也能护着自己姐妹及外甥不被叔伯兄弟欺负,所以母亲和外甥必然要抬高其身份地位。
大家好,我是妹娃。
在我们农村啊,有这么一句话,填上雷公大,地上舅舅大,说明舅舅在亲戚中的分量是很重要的,地位也是比较大的一辈,那么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
在农村酒席上这句话就能明确的描述舅舅这个称呼的重要性,有句俗话这么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说的就是人必须的遵守规矩,尊重长辈。
就拿婚宴菜肴数目来说吧,在农村就讲究菜肴的数目一定要是双数,八个菜象征着发财,十个菜象征着十全十美,十二个菜象征月月幸福。
特别是酒席上座位上的分配更是讲究,在农村座次上就有这样的说法““舅舅不上席,酒菜不开席”,其意思就是说,舅舅是绝对的头一号尊者上宾,如果舅舅没有做席上,那么是绝对不能开席。
确实!在农村,不论婚丧嫁娶,不论是家里还是饭店,舅舅的地位一直特别高,就连父母姥爷这样的长辈在,也难超越他的地位。那么亲戚中舅舅的地位最大?这种说法的原因在哪里呢?
在一定程度上,舅舅确实是亲戚中地位最大,想必很多人都听过“娘亲舅大”“天上雷公,地上舅公”的说法,可见舅舅在亲戚中的高地位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情况,在古代的“舅权”的 社会 ,舅舅代表着娘家人,他是娘家家庭中唯一的男性长辈,他们负责这个家庭的猎渔稼穑,教后辈们知识技巧。可以说舅舅的地位和父亲差不多。
血缘上比叔叔伯伯还行,这主要是因为舅舅和外甥之间没有明显的利益冲突,从现实生活中来看,也确实如此,大部分舅舅凡事有好处,第一时间会想到外甥。不遗余力的帮助外甥。而外甥家一旦有家庭,财产,婚姻等矛盾时,舅舅就成了处理关系的中间人。再其中调解矛盾。
生活琐事,血缘关系,自古以来的观念等等,正是因为这几个原因,让舅舅的地位十分高,因此到了做酒席时,一直是头号上宾。
“舅舅”是身份,更是地位,代表着母亲的娘家人,代表著女方的威严!不过,在有的地方,做上宾不一定就必须是母亲的亲兄弟,只要是母亲的娘家人(男)就行。有血缘关系又没利益关系(古时),能够公平处理外甥之间关系,也能护着自己姐妹及外甥不被叔伯兄弟欺负,所以母亲和外甥必然要抬高其身份地位。
这样看来,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在那么多的农村亲戚中,舅舅能有特别高的地位了。对此你还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
在农村所在的农村,不论婚丧嫁娶,不论是家里还是饭店,舅舅的地位一直特别高,就连父母姥爷这样的长辈在,也难超越他的地位。
毫不夸张的说,在一定程度上,舅舅是亲戚中地位最大,想必很多人都听过“娘亲舅大”“天上雷公,地上舅公”的说法,可见舅舅在亲戚中的高低位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情况,在古代的“舅权”的 社会 ,舅舅代表着娘家人,他是娘家家庭中唯一的男性长辈,他们负责这个家庭的猎渔稼穑,教后辈们知识技巧。因此有人说可以说舅舅的地位和父亲差不多。
血缘上比叔叔伯伯还行,这主要是因为舅舅和外甥之间没有明显的利益冲突,从现实生活中来看,也确实如此,大部分情况下舅舅有好处,第一时间会想到外甥,并且不遗余力的帮助外甥。而外甥家一旦有家庭,财产,婚姻等矛盾时,舅舅就成了处理关系的中间人。再其中调解矛盾。
生活琐事,血缘关系,自古以来的观念等等,正是因为这几个原因,让舅舅的地位十分高,因此到了做酒席时,一直是头号上宾。
不过,在有的地方,做上宾不一定就必须是母亲的亲兄弟,只要是母亲的娘家人(男)就行。
9、农村拜儿女亲家习俗
结婚,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大事,关系到人一生的幸福美满与否。从古到今,家乡结婚风俗习惯,历来都是特别重视讲究的。夫妻恩爱,子孙昌盛,生活美满是人们长期梦寐以求的共同愿望。千百年来,人们把祝福的生活愿望与信仰的习俗心理揉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五花八门的婚姻习俗。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过去为婚礼制定的“六礼”,在我国历代婚礼的演变中,始终起主导作用,甚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有些还被传承与沿袭下来。我家乡至今保存的种种婚姻习俗,是古代婚俗的传承与变异。现在我是过来人,我当时结婚时就想革除旧俗,树立新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但是没有行通 。估计也无法改了。家乡现在的结婚礼节不下:
(一)相亲 (在乡下,现在留行着,但是自由恋爱的就不要这个环节,)
这是男女双方进行婚姻交往的开端。过去,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礼教束缚下,青年男女在未婚时期是不能随意交往的,加上当时门户之见,要联姻自然是件十分困难的事。而现在是通过媒人(古时候的说法,今称“介绍人”)介绍,女方去男方家看一下,(也有男方去女方家的,但是小见)基本上就可以定下来(说直了就是两个人见个面,两人感觉怎样,好就定下来了)。这里面介绍人不仅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婚姻见证人的职能,不仅是过去还是今天是完全必要的。
“相亲”是男女双方相中对方的子女以后,向对方求婚采取的一种行动。往往是一方的家长托媒人向对方的父母为自己的儿女提亲,媒人在为双方提亲的活动中,除了招待酒饭之外,禁忌较少。为了某些需要,也有重金贿赂媒人的,其目的无非是拜托,,请媒人从中干旋,替自己的儿女多说几句好话,达到珠联璧合的目的。(现在我觉得相亲,也不好。 两人就凭感觉就下了,双方的性格性格多不了解,我听好多同事说他们回家相亲的事,老是相不中,原因是人可以但是家镜不好,家镜可以人觉得配不上自己)。
(二)定婚是婚礼中关键的仪礼,也是男女双方怕对方废婚所采取的一项有效措施,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领“结婚证”。过去订婚了就说人生的婚事成功的百分只九十,现在订婚的礼节是男方确定好日子(当然要请会日子的人看一下)通知介绍人和女方家说一下,另外男方家就开始准备定金钱及“包公 ”(现在就是一斤白糖和红枣)还有人情肉(人情肉和“包公 ”的多小就要介绍人去问女方家家长)还有男方家要请男方的亲戚和村上领导,订婚当天男方家要摆酒席招待。订婚当天的礼节是早上男方家当事人和媒人将事先准备的人情肉和“包公“还有定金钱一起送气去女方家,然后在接女方家长来男方家(当天女方家去南方家的成员应是哦这样的,一般由女方的父亲和哥哥或者弟弟,男方在女方到达是要放爆竹表示热烈欢迎。接下来是吃饭,吃饭之后还有一个隆重的礼节就是喊茶水由男方家的一个女性带女方端糖水给男方的亲戚和村领导,他们喝了糖水就会放钱的俗称茶水钱,接下来双方家长回讲话,还有介绍人几村领导也会讲话(大多是对男女双方的鼓励及提一些要求)最后男方打发女方和女女方送亲人及介绍人衣布钱放爆竹表示热烈欢送。男方当事人也要去,女方家里夜里也要摆酒席的(订婚了要退婚就有一点难,旧时是这样说的,喝了一杯茶就要当一杯酒)
(三)送“日子 ”
首先由男家初定吉日,托媒人去女家协商确定结婚日期后,再请媒人去送“日子”,俗称“报日”,在用红纸折成的长方形信封上书写“预报喜期”四字,信封内写结婚的日期,并按女方提供的礼单,购置好需要的聘礼,(现在的聘礼是礼金钱还有喜糖)随同送去,聘礼忌放裤料,他们认为裤是不洁之物,把裤称“下衣”,放裤是辱其一族。女方家长办酒席招待媒人,含酬谢之意。 (送日子当天男方要放放爆竹去女方家表示告诉女方家的邻居说明送了日子,女方的邻居就知道要去“装嫁”旧时是装物现在多是装钱(要好的一般上一百多,一般的邻居就是40元的样。我只能说是我老家是这样子)
(四)启媒
这是男女双方在结婚前求助于媒人的一种举动。新郎要带红包一个(现在乡下是400的样子)和肉三斤(旧时是肉三斤,红封一对,布料、袜子、手巾等物,)结婚前一天下午到媒人家,请媒人到男家吃晚饭,办一桌丰盛的酒席款待,媒人坐上首,男方长辈“陪媒”,表示对媒人的尊重和感谢。女方也要启媒,除上述礼物外,还要加放布鞋,酬谢他在联姻过程中跑破了鞋。
(五)发嫁
(新娘在出嫁前要“开面”用芋麻把脸部的绒毛卷去,有的还要把眉毛揪去一部分,以区别已婚与未婚这是旧时的做法,现在不流行这了)。先天晚上,新娘的父母和直系亲属要给新娘“铺箱”。在新娘的衣箱四角及中央放垫箱钱,钱数要成双,衣箱放满布料后,上面放鞋子、袜子、手巾等物,到婆家后,新娘要请婆婆开箱清点,看新娘的“打发”,看后,将衣箱锁好,锁匙交新娘保管。同时将新媳妇准备在衣箱内的鞋子手巾等物带走。并放红包一个叫开箱包封。
送亲是母亲、姨妈及兄弟姐妹,还有叔父俗称高亲。父不送女,要到“回门”时父亲才随女婿一道去女婿家。送亲忌丧偶人送,怕不吉利。高亲去男家后,要洗手洗脸,俗称“洗尘”,同时给倒水人以“赏钱”。现在乡下讲究男方去女方家接亲时人数去单数。女方配成双数送亲(但16不行,乡下说16不吉利,说16是人死了16人抬着死人上山。(现在不流行回门酒了,一般是做发嫁酒,结婚当天男方接亲队伍赶到女方家吃早饭)这中间也还有好多礼节,如果席间有人给新郎端饭,倒酒。新郎要给红包的。
(六)迎取
是新郎往女家迎接新娘的仪式,是婚礼的重要过程。当天男方用五担席杠,抬猪、羊、鹅、鱼、鸡送去女家,俗称五牲大杠,,没有的折成现金。这是较为体面的过礼,五牲大杠都要涂红,以示吉利。同时带上一席专供女家祭祀用的祭菜,有鸡(报晓)鱼(有余)扣肉(团圆)笋(高洁)粉丝(心慈)黄花(坚贞)肉团子(和睦)蛋糕(团结)等称八大碗,都要成双成对,现在我老家是十大碗,罗底要铺满米。还要一对红酒瓶。男方去两瓶酒,回来时是一瓶酒一瓶水。还要有用灰面和熟鸡蛋做成的面人,或称月下老人或称南极仙翁,有祝福长寿等吉祥之意在内。到女家后,礼物要让女方家长过目后才撤去,这时女方家长备简易酒席招待抬杠者。抬杠者回来时,同时将新娘的嫁妆抬走。如人数不够,女家还要另请礼夫抬送,每人一个包封。挑脚盆马桶的礼夫的包封要“重”一点。
(七)拜堂
新娘男家后,由伴娘扶新娘到新房坐一坐,叫“落房”。拜堂时有礼生喊礼读文,俗称“庙见礼”,新郎新娘向先祖叩头,向翁姑大人和高亲月老瞌头后,然后夫妻双双交拜。最后还要向亲朋戚友及其他长辈瞌头按辈份大小依次相见,俗称“见礼”,见礼人把包封丢入红毡内,称“见面礼”,入洞房时,一对引烛童子持双喜红烛先行,新郎新娘手拉红毡双双并排进入洞房。忌新娘踩门坎,如踩厅堂门坎是压家娘、踩新房门坎是压丈夫。进新房内双双坐在牙床上,喝交杯糖水,表示夫妻恩爱,有如糖水一般。这时,有人赞床。赞词是:“两脚忙忙,走进新房,高亲月老,请我赞床,洞房洞房,陈列齐全,两边摆的金交椅,中间摆的象牙床,象牙床上一对好鸳鸯,鸳鸯一对,象牙一双,枣子赞床,早生儿郎,好男孩生五个,好女子生一双,天长地久,地久天长,同偕到老,百世荣昌”。
(八)宴宾客
尊席是婚礼中不容忽视的工作,由于几千年的排辈观念的影响,特别是高亲十分注重自己坐席的位置。如弄的不好,有可能导致不欢而散,甚至亲戚不和,新房内摆一桌酒席是吃团圆饭。新郎新娘对面而坐,陪客系双方的好友,新郎新娘各执一只鸡腿,咬后又互相交换咬一口,表示互敬互爱。厅堂摆酒席分两行,进门右边为大,左边次之。上首分一三、二四四个座位,右一为女方高亲,右三为母长作陪;左二为月老(媒人)左四为族人作陪。酒席进行间,新郎的长辈带新郎新娘分别到席间敬礼,并附香烟糖果之类食品。行礼后,长辈便讲“屋宇窄狭,招待不周,高亲月老及亲朋戚友多多海涵”。高亲坐的宴席规矩较严,桌子要方正稳重,忌用废物垫脚,垫草鞋是影射高亲吃草,垫瓦屑,是打亲家,高亲面前的筷子要放整齐,碗不能有缺口,否则是对高亲的不尊重,这时高亲不落座,甚至愤然离去。
(九)闹新房
闹新房花样较多,也很热闹,有的唱坐场戏,不化装,由乐队演奏,边打边唱,唱“刘海砍樵”,“七姐下凡”,“十月怀胎”等恋爱、成婚的古装戏,吃攀花糖。除此,还有将新郎父母喊到新房内,“背衣,戴斗笠,打鞋爻,吹火筒,抹黑涂红”,这些陋习,现在已开始绝迹了。
(十)回门
结婚后的第一天是“回门”日,新郎要置办衣料、糖果、鱼、肉等类礼品,陪新娘回娘家。高亲也随同回家,新娘回门,娘家要办回门酒,新郎坐上首,是新郎在岳家一生中最受尊重的一次。
(十一)会亲
是男女双方亲属全面相识的一种有效形式,其意是开始走破,有利今后往来。由男女双方举办会亲酒。
(十二)满月茶
结婚满一个月后的第一天,女家准备地扫把一个,茶叶一斤,(扫把表示新娘勤劳爱卫生,茶叶一斤,表示青茶绿水象征新娘热情好客,)以及糖果鱼肉等礼品,派人送去男家,男家要回“篮子”,俗称“回礼”。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结婚习俗逐渐向删繁就简,节俭办婚事的新俗演变,一种新的社会风气正在形成,但不可否认,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边僻少数民族地区,一些旧的结婚习俗,特别是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仍在继续保留着。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新的结婚习俗将会象一朵鲜艳的花朵频频开放。
10、农村家里宴请客人,为什么女人和小孩不可以上桌?
古代时,稍微讲究一点的人家,在请客时都由男主人出面招待,女眷不会同席。如果客人带着女眷前来,主人家的女眷会在内室中另安一席,陪伴女客,绝不会男女混坐。
当然,也有在宴席上陪酒的女子,都是一些风尘女,职业陪饮。这种混坐的场面在《金瓶梅》中经常能看到,正经人家一般不会这样。女眷在一起吃饭,反而更容易看出长幼尊卑的讲究。比如《红楼梦》中,贾母用饭时,邢夫人、王夫人都得伺候着。有时候,王夫人和未出嫁的女孩子们坐着吃饭,李纨和王熙凤两个站在一旁,伺候大家吃过了,她们才能坐下来吃。
这个没办法,这叫长幼有序。这种风俗流传到现在,在一些地方还有,这和身份尊卑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一种习俗罢了。旧时社会风俗。上古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受到尊敬和崇拜,人群知有母而不知有父,妇女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母系继承制及男嫁女、从妇居的婚姻居住制度。
夫妻平权模式虽然已经出现在不少农村夫妻的关系当中,但是,仅从陪客吃饭上桌的传统习俗看,男权制的残余在我们的农村仍然存在,而且以一种不容分说的严厉性霸道地呈现出来。现在一般的做法是,男客们坐席,主人家如果有女性的长者,也会同席,年轻的女性和孩子们会另摆一桌,这样既尊重了客人,又不委屈自家人,各取方便,两不相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