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河池罗城仫佬结婚风俗

河池罗城仫佬结婚风俗

发布时间: 2022-10-27 11:44:36

1、仫佬族有哪些传统文化与习俗

仫佬族礼仪文化
在长期的民族发展过程中,仫佬族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礼仪风俗,比如添丁报喜、满月酒、敬婆王报人丁等。这些礼仪可以从仫佬族人生活中的各个地方反映出来,是仫佬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就随小编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添丁报喜
狗上岸后,跑到先民们的头领面前,抖落了它背上没被水打湿的地方粘带着的谷子、小米和包谷。头领捡起一颗包谷放进嘴里,顿觉清香甘甜,于是,他明白过来,这是族人们的新的食物来源,他把剩下的种子仔细收藏起来,并带领族人们开垦土地。
生小孩是仫佬族人家的头号大喜事。孩子一降生,夫家便派人给外婆家报喜。外婆立即挑起早已准备好的东西:鸡(男丁母鸡,女丁公鸡)、背带、花布、甜酒、黄糖、鸡蛋前来贺喜。直到三朝后与接生婆、亲家母共进喜餐之后才返回家中。
身体语言是指人的动作和举止,包括姿态、体态、手势和面目表情。它是一个人的修养、教育以及与人处事的基本态度的自然流露。
满月酒
在仫佬人眼里,满月酒是庆贺“万年香火”的一件大事。满月酒这天,外婆送来背带、布匹,外家姐妹每人送来一副“白米担”。男家亲友送来鸡、鸭、米、面等。诸位亲朋都来庆贺,为小孩举行“开斋”、“取名”的仪式。晚上外家与婆家各为一方,唱歌对擂。

2、仫佬族的风俗

仫佬族聚居地山峦起伏,奇峰耸立,山多地狭,可耕田面积较少,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薯、小麦等。所以仫佬山乡的饮食以玉米、大米为主,家家腌制酸菜,仫佬人喜欢饮酒吸烟,不吃动物心。

家常饭菜 仫佬族以稻米为主食,麦类、薯类、玉米、豆类辅之。稻米有粘米和糯米,粘米作为日常的正餐,糯米作为节日的食品原料。

仫佬人家日食三餐。早餐吃粥,晚餐吃干饭。大多数家庭 午餐也都吃粥。

麦类的煮食方法:将麦类磨制成粉,烤作烙饼或作团子吃;有时把红薯煮熟,除去外皮,捣成糊状,与麦粉混合煮食,香甜可口。

特色饮食 狗舌糍粑 “狗舌糍粑”用糯米制成,后用桐叶包住,形状似狗舌,其名由此得来。它松软可口,味道甜美,再撒上香香的芝麻糖粉,那更令人回味无穷了。它还具有特殊的意义,要不然山歌怎么将它与爱情唱在一起呢!原来八月十五和八月社日,正是仫佬族男女青年“走坡”时节。坡场上青年男女唱罢山歌后,便围坐在一起相互交换各自带来的“狗舌糍粑”,意味着爱情像芝麻糖那样香甜。 枕头粽 逢年过节,仫佬山乡家家户户都包枕头粽欢度佳节。传说,枕头粽是一群砍柴的壮家儿童传教给放牛的仫佬族儿童的。枕头粽每只有五、六斤重,往往是一家人共吃一个就够了。其做法是:先把糯米浸泡几个小时,捞出晾干后放些碱水拌匀;然后把粽叶背面一层层地摊开约一尺多宽,放上糯米到一定高度再加叶子围边,叠上一层叶子,铺放一层米,像谷围围谷子一样。最后用绳子绑紧绹牢,放进锅里边去煮一个昼夜。包枕头粽的季节在二月社日。 白炠肉 白炠肉是仫佬山乡的一种风味食品。其做法是:将整块的猪肉或整个的鸡鸭(去毛和内脏)放入水中白煮,肉熟后取出切成小块,然后配以调味汁食用。白炠肉很讲究火候,八成熟时就捞离煮锅。因而每当切开肉时往往近骨处还夹着血丝,这样烹调出来的肉鲜嫩味美。

鸭酱 鸭酱是仫佬山乡味美色鲜的调味佳品,杀鸭时留下鸭血(不凝固),配上自家酸坛内的酸水,用筷子拌匀,以血液变成略为乌黑为适度,然后加入少许食盐和姜末。有的不煮,认为这样保留“血鲜”;大多略煮一下,一滚即得。用鸭酱调味而吃白炠肉,其味无比。

酒文化 重阳酒是仫佬山乡农家最喜欢的传统饮料。重阳酒醇香扑鼻,越喝越想喝,往往哪时醉了都不晓得,醒来头不晕。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仫佬山乡家家户户选出一部分上好的糯米熬酒。重阳酒的制作方法与汉、壮族地区的甜酒制法相似,封密窖藏一段时间后才开坛饮用。

3、仫佬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仫佬族人民日常讲话用仫佬语,唱歌却用汉语小方言“七拐语”。仫佬族民歌可分为随口答、口风和古条。仫佬族人民善唱山歌,这是他们历来用以歌唱生产、生活与感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艺术形式。歌的种类有:“随口答”,是即兴而作的短歌,多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时随问随答的对歌,句式有四句或六句,每句都是七言的,也有少数为六字头七字尾,押脚韵;“古条歌”,即为叙事式歌谣。有歌舞,其内容为民间流行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以15--30首为一条组成的长歌,叫“古条”,是民间歌手世代相传下来的;“口风”,是一种讽刺性歌谣,亦称口角歌,内容不拘,随编随唱,有“正口风”和“烂口风”之分。前者较文明,后者较粗俗,都富有机智、幽默、诙谐。 仫佬族现代诗人包玉堂,继承了仫佬族民歌的传统,又吸收了汉族诗人写诗的艺术技巧,创作了许多富有诗情画意的叙事长诗,著有《凤凰山下百花开》、《歌唱我的民族》、《在天河两岸》、《回音壁》、《清清的泉水》等诗集。

4、少数民族之仫佬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之仫佬族的传统节日

仫 佬族[mulǎozú]是中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自称“伶”、“谨”。壮族称之为“布谨”,汉族称之为“姆佬”。“ 仫 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1]绝大多数居住在广西罗城 仫 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忻城、宜州、柳城、都安、环江、河池等县境内,与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水族等民族杂居。

仫 佬族有哪些传统节日?我收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传统节日

概述

仫 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 仫 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仫 佬族特殊的节日有:三月初三婆王节(又称小儿节),其活动是以村寨为单位举行祭祀;四月初八牛节,其活动是让牛休息,并拜祭牛栏神;五月初五端午节。除具有与当地汉族、壮族的端午节相同的内容外,各村寨还抬纸船巡田垌驱虫,以保丰收;六月初二为吃虫节,是发扬除虫方法的传统节日;八月十五为后生节,是各地青年男女开展“走坡”社交活动的节日。还有三年一大庆、一年一小庆的依饭节,每逢立冬后“吉日”举行,大庆以村寨(宗教)为单位,备办猪羊祭宗庙,举行演戏、舞龙舞狮、唱山歌等活动;小庆则一家一户单独活动。

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较为隆重。依饭节在立冬后的“吉日”举行。做“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常用老姜、鸡蛋、芝麻、黄豆、老公鸡、鱼以及猪的心、肝、肺、肾、肠、谓等十二种食品供祭。全村舞狮耍龙,唱歌唱戏,连续进行三天,因影响生产现已不多见。每逢节日,除进行各种庆贺活动外,家家要置办丰盛食品。如:鸡、鸭、鱼、肉及糯米食品,还要按节令制作不同的节令饭菜。正月十五过小年要捣糍粑;二月春社要包粽子;四月初八要蒸糯米饭;八月十五要做狗(牛)舌粽;十二月二十四要做水圆(汤圆),蒸年糕;大年初一吃水圆,初二开始请客。出了嫁的妇女初二回娘家,并要带猪肉、鸡、鸭腿做为拜年礼品,返回婆家时照例也要带回一些节日食品。糯米制品是各个节日和喜庆日子里的主要食品。结婚、小孩满月等均要制作糍粑,此外还要做豆腐,办酒席。 仫 佬族的祭祀活动多在节日中进行,过去凡遇重大节日,全村或数村联合举行集体礼拜仪式,所祭神主,根据节期不同,而有所不同,每祭一次神,所用祭品的费用大家平摊,祭祀活动后,祭品按户平分,称为“拈份”。个人所得的拈份,回家后可用于祭祀祖先,然后作节日食品。四月八“牛生日”,当天要让牛休息,并备鸡、鸭、酒、肉,蒸糯米饭祭拜“牛栏神”,并给牛吃一团糯米饭。

酸食酸品

侗族有"侗不离酸", 仫 佬族的饮食也离不开酸。在 仫 佬山乡,无论是哪一家,酸食是少不了的。诸如酸柠檬、酸木瓜、酸萝卜、酸豆角等。

包桐叶粽

每年的八月秋社和中秋节, 仫 佬族家家包桐叶粽。此粽扁长,形似狗舌,又称为狗舌糍粑。这种糍粑松软而有弹性,味道鲜美而可口,老幼皆宜,是 仫 佬族的'风味美食。

喝重阳酒

仫 佬山乡的农历九月,稻子收获了。人们使用最好的糯米酿制成浓醇而后劲很大的糯米酒。因是重阳节,故称“重阳酒”。

走坡

又称坡会、歌坡、走坡节,是 仫 佬族传统的青年男女聚会唱歌、寻觅知音而进行社交活动的一种形式,多在春节期间或八月十五中秋节举行,一般选在野外风景宜人的山坡上或峒场间,"走坡"是 仫 佬族男女青年互相寻找意中人的大好时机。这一天,女的盛装打扮,撑着纸伞或花伞,男的也上下新装,三五成群结伴而来,看准哪家姑娘,便以歌传情,若女方也有意思,自会与之对唱下去,你来我往,互相赞扬,盘问姓名、年庚、住地等,并相约再会,互赠信物(一般男的送女的花手巾,女的给男的新布鞋),定下终身。"走坡"反映了 仫 佬族青年恋爱的自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 仫 佬族传统文化的映照。

会亲

是 仫 佬族婚姻的表现形式之一。所谓“会亲”,就是媒人由男女双方商定,由男方家先备办酒席一担,放在预定的十字路口,然后回避。接着是女方家的父母、叔伯、兄弟和亲友来到路口,进食一餐,吃不完的全部带回去。第二天,女方家也备有酒席一担放在路边,由男家父母、亲友去进食一餐。

依饭节

又称“敬依饭公爷”、“喜乐愿”、“祖先愿”、“贺香火”等,是 仫 佬族祭祖、祭神,保护人畜平安和庆丰收的祭祀活动,是他们传统的盛大节日。“依饭节”为期两天,家家包粽,作糯米饭,杀鸡鸭,邀请亲友来家饮宴。在广西, 仫 佬族依饭节是罗城 仫 佬山乡人民群众的一个最为独特、隆重而又富于神秘色彩和鲜明个性的传统节日。在“请圣”仪式上要请36方神,他们分别是:(上排)填叠使者、花林太子、苍王、功曹、三光、五岳司图、马华光、点楼使者、扫坛、白马娘娘、吴王、梁王;(中排)传书请客、梅山法主、盘古、三元、太保、南曹、四马司公、观音、雷神、引光、婆王、土地;(下排)鲁班、七圣牛歌、门官、圣母、梁九、三界、李社大王、开山使者、四山七娘、家仙、威德大王、社王。如今, 仫 佬族过"依饭节"时,加入了富有时代气息的东西,如演新戏,唱新歌,进行各种体育比赛及经贸活动等,增进了民族的团结。

据凤凰网报道,依饭节历史达500年,成 仫 佬族文化传承象征。

抢糍粑

抢糍粑是 仫 佬族最热闹的活动。他们三人为一“冬”(组),共三“冬”人轮番用长筷子去抢放在瓦缸里的三角粽,但是三个人只能共用三只脚着地,全靠手拉手、脚扣脚在蹦跳中保持平衡,一不小心失了平衡,抢到的粽子也会掉下地。一时之间满场喝彩呐喊和击鼓助威声不绝,直到缸里的粽粑抢完为止,抢得粽粑最多的一“冬”为胜者。三角粽是 仫 佬族依饭节的吉祥物, 仫 佬族人相信,谁抢得多,得到的福气也越多。

;

5、大家好!喜欢上一个广西河池、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一个女孩子,想知道她们那里的风俗习惯、文化、饮食?

品味这问题应该看个人的吧。我们这里一般早上都是吃粉的多,桂林米粉及柳州螺丝粉,还有一点小吃,晚上喜欢到夜市吃甜品。我是罗城的

6、谁给介绍下仫佬族的民俗啊

仫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他们自称“伶”、“谨”。壮族称之为“布谨”,汉族称之为“姆 佬”。“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建国后统称仫佬族。绝大多数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等县境内,与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水族等民族杂居。

婚俗

佬族青年男女历来实行自由恋爱,除节日、集会和赶集时的交往相识之外,主要的恋爱方式就是在“走坡”中传歌互答交友。“走坡”的季节是阳春三月和八月金秋,年轻人身穿盛装,男女各自结伴,到集市上寻找对歌的伙伴。找到满意的对手后,就邀到风景美丽的山坡草坪上开始对唱,以歌为媒,一问一答,相互满意,互赠信物。最后托媒人通报家长,确定婚期成亲。

媒人先由男方拜托,女方家若同意,就把女儿的生辰八字交给媒人转递男方。男方父母收到女方八字后,认为与儿子的八字相合,这门亲事基本大功告成。接亲方式各地略有差别,最有趣的是“送嫁十姊妹”。新娘过门前一个月,同村寨的同辈姑娘自愿组成十人傧相,到未婚新娘家做姐妹,与新娘日夜相伴,帮她做新鞋,缝嫁衣,备妆奁。成亲的那天,十姐妹与新娘打扮得一模一样,穿相同的“情人鞋”、“送嫁衣”,撑同样的“姐妹伞”,剪同样的发型,扎同样的辫子,甚至连举止姿态都相近相似。

若非亲友,真不知谁是新娘,谁是傧相。到了新郎家,十一个姑娘一起登堂入室,热闹非常。
接亲的当天,许多地方都有设“歌卡”的习俗。男方一行人到女方村寨接亲时,要唱答盘问方能通过“歌卡”进入新娘家。同样,女方送亲队伍到男家村寨也得答出问歌才能进新郎的家门。有时从早一直唱到晚,围观看热闹的人挤得水泄不通。最后若答不上来,那就自问自答,或由家长出面唱“和解歌”,宣告“栏门歌”结束。在长时间的对歌中,主人要供应好吃好喝给客人,以保证对歌时精力旺盛,情绪饱满。
新娘进屋后,许多地方要“闹歌堂”,即在洞房内外摆擂台赛歌,男女唱答。高潮时,喝彩声、欢笑声响成一片,成了青年人显露才华的极好场所。
结婚的当天,新婚夫妇并不同宿,新郎和新娘都要陪伴着贺客和亲友过夜。次日早餐后,新娘便随同送亲的人一起回娘家。直到第二年二月的社日,男家才接新娘回自己家过节。而到这天晚上夫妻才得同房共宿。次日新娘仍回娘家居住,平时祗有在农忙季节,新娘才暂时回男家短住几天,直到怀孕生子后才不再回娘家久住。

服饰

仫佬族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因长期与汉、壮族交错杂居,互相影响,在一些方面已基本上与附近的汉、壮族相同。
仫佬族服饰六七十年前一直保持着古代僚人的特点。如妇女上衣很短,仅及腰,袖背上全部绣上鳞状花纹。下穿无褶筒裙,脚上穿的是钩尖鞋。男子多穿对襟衣,男女均以长帕包头。仫佬族的衣服,一般尚深青色。过去大都是自纺、自织、自缝。近代都已改装,与当地汉、壮族的衣服没有多大差别。男子穿的都是对襟上衣、长裤,年老的穿琵琶襟上衣;一般穿草鞋,跣足的不多。过去姑娘梳辫,出嫁后结髻,现在多已剪发。饰物有银质的耳环、手镯、戒指等。

饮食

仫佬族大都习惯日食三餐,早餐为粥,午餐食用早餐留下的粥,晚餐吃米饭和比较丰富的菜肴。农忙季节一般都是早餐吃粥,午餐和晚餐为饭。红薯是仫佬族主要辅助粮之一。黄豆平时的都经炒、煮后吃,节日和婚丧大事时用来制作豆腐。每年秋天,家家都要做二十至三十斤的豆酱,用以佐粥。
仫佬族一向喜冷食,饭菜煮熟之后,晾凉了才吃,一餐吃不完,下餐再吃也不用再加热。平时一般都喝生水。仫佬族烹调肉类习惯于“白氽”,即把大块猪肉或宰净的整个鸡鸭放入水中白煮,然后切成小块,食用时再加盐,或蘸盐水。鱼类多用油煎,牛肉常作单炒。
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备有酸坛腌制各种腌菜,有腌豆角、蒜头等。民间早、中两餐,只用酸辣小菜佐饭。蔬菜习惯先用水煮,再加油盐。当地特产煤砂罐是仫佬族特有的烧饭、菜、烧茶的饮具。
仫佬族典型食品有:豆腐肴;白馍,仫佬族传统点心,用熟糯米饭制成。

食俗

仫佬族主要聚居于中国南部广西等地。"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聚居地山
峦起伏,奇峰耸立,山多地狭,可耕田面积较少,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薯、小麦等。所以仫佬山乡的饮食以玉米、大米为主,家家腌制酸菜,仫佬人喜欢饮酒吸烟,不吃动物心。
以稻米为主食,麦类、薯类、玉米、豆类辅之。稻米有粘米和糯米,粘米作为日常的正餐,糯米作为节日的食品原料。
仫佬族大都习惯日食三餐,早餐为粥,午餐食用早餐留下的粥,晚餐吃米饭和比较丰富的菜肴。农忙季节一般都是早餐吃粥,午餐和晚餐为饭。红薯是仫佬族主要辅助粮之一。有时把红薯煮熟,除去外皮,捣成糊状,与麦粉混合煮食,香甜可口。黄豆平时的都经炒、煮后吃,节日和婚丧大事时用来制作豆腐。每年秋天,家家都要做二十至三十斤的豆酱,用以佐粥。
仫佬族一向喜冷食,饭菜煮熟之后,晾凉了才吃,一餐吃不完,下餐再吃也不用再加热。平时一般都喝生水。
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备有酸坛腌制各种腌菜,有腌豆角、蒜头等。民间早、中两餐,只用酸辣小菜佐饭。蔬菜习惯先用水煮,再加油盐。当地特产煤砂罐是仫佬族特有的烧饭、菜、烧茶的饮具。
重阳酒是仫佬山乡农家最喜欢的传统饮料。重阳酒醇香扑鼻,越喝越想喝,往往哪时醉了都不晓得,醒来头不晕。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仫佬山乡家家户户选出一部分上好的糯米熬酒。重阳酒的制作方法与汉、壮族地区的甜酒制法相似,封密窖藏一段时间后才开坛饮用。
狗舌糍粑
"狗舌糍粑"用糯米制成,后用桐叶包住,形状似狗舌,其名由此得来。它松软可口,味道甜美,再撒上香香的芝麻糖粉,那更令人回味无穷了。它还具有特殊的意义,要不然山歌怎么将它与爱情唱在一起呢!原来八月十五和八月社日,正是仫佬族男女青年"走坡"时节。坡场上青年男女唱罢山歌后,便围坐在一起相互交换各自带来的"狗舌糍粑",意味着爱情像芝麻糖那样香甜。
枕头粽
逢年过节,仫佬山乡家家户户都包枕头粽欢度佳节。传说,枕头粽是一群砍柴的壮家儿童传教给放牛的仫佬族儿童的。枕头粽每只有五、六斤重,往往是一家人共吃一个就够了。其做法是:先把糯米浸泡几个小时,捞出晾干后放些碱水拌匀;然后把粽叶背面一层层地摊开约一尺多宽,放上糯米到一定高度再加叶子围边,叠上一层叶子,铺放一层米,像谷围围谷子一样。最后用绳子绑紧 牢,放进锅里边去煮一个昼夜。包枕头粽的季节在二月社日。
鸭酱
鸭酱是仫佬山乡味美色鲜的调味佳品,杀鸭时留下鸭血(不凝固),配上自家酸坛内的酸水,用筷子拌匀,以血液变成略为乌黑为适度,然后加入少许食盐和姜末。有的不煮,认为这样保留"血鲜";大多略煮一下,一滚即得。用鸭酱调味而吃。
编辑本段建筑仫佬族聚居区内,山岭绵延起伏,武阳江、龙江流贯其间。在大石山与土山丘陵的交错中,有纵横不等的峡谷平坝。仫佬族多住在山区或半山区,依山傍水建立村落。仫佬民居,多为砖墙、瓦顶、矮楼建筑。无论是在平地或是斜坡上,房基都要修成高出地面30至60公分的地台。墙基以火砖砌成。人住底层,楼上是仓房。民居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地炉取暖做饭,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地炉建于堂屋内大门两侧或厨房中。先在地上挖个坑,在坑中用砖砌好炉子,炉旁安放一个大水坛,坛口与地炉口都略高于地面,以避污水流入。炉前砌一个煤坑,上面盖块活动的板子。炉子除掏灰的炉门外,以及坛子的周围,全都用泥土填平,表面还得打上三合土。地炉一天到晚都不熄灭,水坛中总有热水。除随时可架锅做饭外,冬天象土暖气设备一样,使堂屋舒适温暖。特别是在潮湿多雨的季节,屋里的粮食和衣物等都不致发霉。逢年过节,家人亲友就围着地炉吃“火锅”,非常方便。因为仫佬族地区产无烟煤,所以使用地炉十分普遍。

经济生活

仫佬族至汉朝开始以族为姓。仫佬族之有姓有名,是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近代仫佬族中有罗、银、吴、谢、潘、梁、周、韦、张、黄、吕、包、覃、卢等姓,其中以罗、银、吴、谢为大姓、人口最多。仫佬族多是同姓聚族而居,自成村落。有的族内设有族长,通过推举产生,有的没有。但都有“冬”的组织,设“冬头”,冬下设“房”,这是血缘聚居的遗迹。
由于自然条件及社会因素,罗城仫佬族长期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经济没有得到大的发展。据一代廉吏于成龙的描述,其古时的状况是“蒿草弥漫,无人行径”;“黄毛直抵城下”;“城内居民六家,茅屋数椽”。因此,其艰苦条件可见一斑。在罗城成立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之时还是国家一级贫困县,但是在省政府的重视下罗城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摆脱了旧日的贫困面貌。
仫佬族居住的地区青山环绕,溪水长流。江河两岸,山间坝子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仫佬族以种植水稻著称,早在宋代,龙江沿岸人民(包括仫佬族)即已“种稻似湖湘”。此外,仫佬族还种植玉米、红薯、芋头、谷子、小麦、荞麦、高粱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黄豆、芋麻、芝麻、油菜等。早在明代,仫佬族已使用铁制农具和畜力耕种。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与附近的汉壮民族大体相当。仫佬族地区的手工业也很早就有了发展。《说蛮》、《大清一统志》都有关于仫佬族“善制刀,,的记载。仫佬族打制铁器工具和烧制缸瓦及陶器手工业,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明代就有了本民族的铁匠。仫佬族制造的沙罐在附近一带很有名。
由于仫佬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硫磺资源,素称“煤乡”,因此,仫佬族人民采矿形成了传统。明清时代的文献记载,有仫佬族人民采煤为生,掘地为炉、烧制沙罐。民国时期,仫佬族地区的煤矿开采量扩大,矿厂雇用了大批仫佬族人民(矿31)。使仫佬族成为生产工人占人口比重较大的少数民族。仫佬族地区如今拥有煤矿、水泥、化肥、农药、农机修造、建筑材料、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许多企业。交通运输十分方便。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变化。

文化艺术

仫佬族人民日常讲话用仫佬语,唱歌却用汉语小方言“七拐语”。仫佬族民歌可分为随口答、口风和古条。仫佬族人民善唱山歌,这是他们历来用以歌唱生产、生活与感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艺术形式。歌的种类有:“随口答”,是即兴而作的短歌,多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时随问随答的对歌,句式有四句或六句,每句都是七言的,也有少数为六字头七字尾,押脚韵;“古条歌”,即为叙事式歌谣。有歌舞,其内容为民间流行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以15--30首为一条组成的长歌,叫“古条”,是民间歌手世代相传下来的;“口风”,是一种讽刺性歌谣,亦称口角歌,内容不拘,随编随唱,有“正口风”和“烂口风”之分。前者较文明,后者较粗俗,都富有机智、幽默、诙谐。
仫佬族现代诗人包玉堂,继承了仫佬族民歌的传统,又吸收了汉族诗人写诗的艺术技巧,创作了许多富有诗情画意的叙事长诗,著有《凤凰山下百花开》、《歌唱我的民族》、《在天河两岸》、《回音壁》、《清清的泉水》等诗集。

传统节日概述

仫佬族“依饭”节
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仫佬族特殊的节日有:三月初三婆王节(又称小儿节),其活动是以村寨为单位举行祭祀;四月初八牛节,其活动是让牛休息,并拜祭牛栏神;五月初五端午节。除具有与当地汉族、壮族的端午节相同的内容外,各村寨还抬纸船巡田垌驱虫,以保丰收;六月初二为吃虫节,是发扬除虫方法的传统节日;八月十五为后生节,是各地青年男女开展“走坡”社交活动的节日。还有三年一大庆、一年一小庆的依饭节,每逢立冬后“吉日”举行,大庆以村寨(宗教)为单位,备办猪羊祭宗庙,举行演戏、舞龙舞狮、唱山歌等活动;小庆则一家一户单独活动。
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较为隆重。依饭节在立冬后的“吉日”举行。做“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常用老姜、鸡蛋、芝麻、黄豆、老公鸡、鱼以及猪的心、肝、肺、肾、肠、谓等十二种食品供祭。全村舞狮耍龙,唱歌唱戏,连续进行三天,因影响生产现已不多见。每逢节日,除进行各种庆贺活动外,家家要置办丰盛食品。如:鸡、鸭、鱼、肉及糯米食品,还要按节令制作不同的节令饭菜。正月十五过小年要捣糍粑;二月春社要包粽子;四月初八要蒸糯米饭;八月十五要做狗(牛)舌粽;十二月二十四要做水圆(汤圆),蒸年糕;大年初一吃水圆,初二开始请客。出了嫁的妇女初二回娘家,并要带猪肉、鸡、鸭腿做为拜年礼品,返回婆家时照例也要带回一些节日食品。糯米制品是各个节日和喜庆日子里的主要食品。结婚、小孩满月等均要制作糍粑,此外还要做豆腐,办酒席。仫佬族的祭祀活动多在节日中进行,过去凡遇重大节日,全村或数村联合举行集体礼拜仪式,所祭神主,根据节期不同,而有所不同,每祭一次神,所用祭品的费用大家平摊,祭祀活动后,祭品按户平分,称为“拈份”。个人所得的拈份,回家后可用于祭祀祖先,然后作节日食品。四月八“牛生日”,当天要让牛休息,并备鸡、鸭、酒、肉,蒸糯米饭祭拜“牛栏神”,并给牛吃一团糯米饭。酸食和酸品侗族有"侗不离酸",仫佬族的饮食也离不开酸。在仫佬山乡,无论是哪一家,酸食是少不了的。诸如酸柠檬、酸木瓜、酸萝卜等。包桐叶粽每年的八月秋社和中秋节,仫佬族家家包桐叶粽。此粽扁长,形似狗舌,又称为狗舌糍粑。这种糍粑松软而有弹性,味道鲜美而可口,老幼皆宜,是仫佬族的风味美食。
喝重阳酒
仫佬山乡的农历九月,稻子收获了。人们使用最好的糯米酿制成浓醇而后劲很大的糯米酒。因是重阳节,故称“重阳酒”。走坡又称坡会、歌坡、走坡节,是仫佬族传统的青年男女聚会唱歌、寻觅知音而进行社交活动的一种形式,多在春节期间或八月十五中秋节举行,一般选在野外风景宜人的山坡上或峒场间,"走坡"是仫佬族男女青年互相寻找意中人的大好时机。这一天,女的盛装打扮,撑着纸伞或花伞,男的也上下新装,三五成群结伴而来,看准哪家姑娘,便以歌传情,若女方也有意思,自会与之对唱下去,你来我往,互相赞扬,盘问姓名、年庚、住地等,并相约再会,互赠信物(一般男的送女的花手巾,女的给男的新布鞋),定下终身。"走坡"反映了仫佬族青年恋爱的自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仫佬族传统文化的映照。
会亲
是仫佬族婚姻的表现形式之一。所谓“会亲”,就是媒人由男女双方商定,由男方家先备办酒席一担,放在预定的十字路口,然后回避。接着是女方家的父母、叔伯、兄弟和亲友来到路口,进食一餐,吃不完的全部带回去。第二天,女方家也备有酒席一担放在路边,由男家父母、亲友去进食一餐。
依饭节
又称“敬依饭公爷”、“喜乐愿”、“祖先愿”、“贺香火”等,是仫佬族祭祖、祭神,保护人畜平安和庆丰收的祭祀活动,是他们传统的盛大节日。“依饭节”为期两天,家家包粽,作糯米饭,杀鸡鸭,邀请亲友来家饮宴。如今,仫佬族过"依饭节"时,加入了富有时代气息的东西,如演新戏,唱新歌,进行各种体育比赛及经贸活动等,增进了民族的团结。
抢糍粑
抢糍粑是仫佬族最热闹的活动。他们三人为一“冬”(组),共三“冬”人轮番用长筷子去抢放在瓦缸里的三角粽,但是三个人只能共用三只脚着地,全靠手拉手、脚扣脚在蹦跳中保持平衡,一不小心失了平衡,抢到的粽子也会掉下地。一时之间满场喝彩呐喊和击鼓助威声不绝,直到缸里的粽粑抢完为止,抢得粽粑最多的一“冬”为胜者。三角粽是仫佬族依饭节的吉祥物,仫佬族人相信,谁抢得多,得到的福气也越多。
禁忌仫佬族的禁忌有:挖煤时不许讲不吉利的话;进门时不能踏门槛;忌食猫肉、蛇肉,有的地方还忌食狗肉和猪心。

宗教信仰

仫佬族没有统一的宗教,由其先民的自然崇拜,发展到信仰多神。过去仫佬族地区佛寺众多,即信佛教,又信道教。在道教之中又分茅山教和梅山教两种。仫佬族信仰多神,十分复杂,有家神和外神两种,这是仫佬族地区科学技术没有完全普及的缘故,人们过去对自然界许多现象,对人自身的生老病死现象迷惑不解,于是把美好、善良的愿望寄托于鬼神的意志。如今仫佬族地区信教的群众已经很少了。
仫佬族的祭祀活动多在节日中进行,过去凡遇重大节日,全村或数村联合举行集体礼拜仪式,所祭神主,根据节期不同而有所不同,每祭一次神,所用祭品的费用大家平摊,祭祀活动后,祭品按户平分,称为“拈份”。个人所得的拈份,回家后可用于祭祀祖先,然后作节日食品。四月八“牛生日”,当天要让牛休息,并备鸡、鸭、酒、肉,蒸糯米饭祭拜“牛栏神”,并给牛吃一团糯米饭。

7、佬族舞蹈有什么特色?

佬族舞蹈的特色与简介

少数民族的舞蹈大多都体现当地的民情。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仫佬族的神话传说多以歌颂英雄、描写爱情为主旋律。仫佬族青年男女历来都是自由恋爱的。那么,一起走进仫佬族文化看看当地的舞蹈特色吧。

白马舞,仫佬族舞蹈,有“白马舞”为纪念白马娘娘而跳,动作刚健明快,重视武艺。花灯舞吸收了依饭节师公表演“手诀罡步”等动作。仫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他们自称“伶”、“谨”。

壮族称之为“布谨”,汉族称之为“姆佬”。“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建国后统称仫佬族。绝大多数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等县境内,与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水族等民族杂居。

特点是顺手顺脚,屈膝向右顶腾。步伐为起伏的横垫步,有时向前走跳。仡佬族群众性的娱乐舞蹈有龙舞、狮舞等。

明朝继承宋、元制度·在罗城、天河、宜山等仫佬族聚居区设立流官,社会基层设立里甲。同时在县官之下,增设土巡检司、镇和寨堡等机构,利用当地头人任职,把流官与土官统治结合起来。人民须向朝廷交纳夏秋两税。

清代将仫佬族地区县以下划分为“里”,在“里”下设“冬”。每“冬”约十余户,有“冬头”,由大家推选,负责筹粮收款。“冬”原为缴纳粮款而划分的社会基层单位,由于仫佬族大部同姓聚族而居,因此“冬”以下又分“房”,实际上又成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姓、房组织。

8、广西罗城有那些风俗?

罗城地处桂北九万大山中心南麓,这里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岩溶地貌发育,自然生态完整,加上名震东南亚的歌仙刘三姐的第一故乡在这里,给罗城这块本来就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更加迷人的自然色彩。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旅游资源特点可概括为:浓郁的民族风情与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物丰融为一体。按照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所规定的条款进行调查统计和分类,罗城的旅游资源共有2个类16个亚类50多种 罗城典型的旅游景区、景点主要有:
1、奇特的民俗风情
罗城是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也是我国(世界)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全县除了仫佬族外还聚居壮、苗、侗、瑶等多种少数民族。所以各种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丰富有趣,尤以仫佬族的“依饭节”、“走坡节”、“坐夜歌”、“打老庚”春等最为独特。
仫佬族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
2、迷人的崖宜风光
从罗城向东行15公里的柏油路,就可抵达著名的小长安——崖宜风光所在地。在10多功能公里长的武阳江上,两岸翠竹青青,奇峰异彩目不遐接,山村炊烟袅袅;江水清澈见底,水中嬉戏的鱼儿清晰可见;舟行江上,水面波光粼粼,变化无穷。
在崖宜水坝下,可见无数叠水奔泻而下,声形兼备。船行20分钟,可到一约2000多平方米的沙洲,洲岸鹅卵石天然铺设,洲上自然草毯覆盖,在此开展野营聚舍或是进行日光浴都是绝妙的场所。类似的绿洲在上游半个小时的舟程处又有一个,而目面积比第一个更大,约有3000多平方米,同时两岸的景致严然是幅上好的山水画卷。武阳江两岸沿途有千年古松、龙角山、神龟下水、犀牛山、马口山、倍蕾山等众多景点,可供游人观赏,其中的龙角山像一条巨大的蛟龙从水底探出头来,一对龙角直立山上,龙身就潜在曲曲弯弯的武阳江里。整个武阳江10多公里长的风景河段一年四季水量适中、水质优良、河床坡降大小有变,很适宜开展游人乐而忘返的漂流旅游。
3、秀丽的剑江山水
剑江风光在距县域35公里的怀群乡剑江一带。这里奇峰突兀,碧水悠悠,处处皆景。剑江十里画廊,“不是桂林,胜似桂林”。剑江两岸的山奇形怪状,姿态万千,有的山体巨大,给人以雄伟之势,有的顶部尖细,似要冲上云霄,青的像开屏的孔雀,青的似呼啸的雄狮猛虎,有的如同戏水的鸳鸳,有的像忘情的歌仙刘三阻,个个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剑江,涓涓流淌,碧蓝澄清,河底白色鹅卵石历历可数。河中不时露出半爿沙滩,沙质洁白细腻。山,耸立如林,密集重叠,千姿万状,维妙维肖,形神兼备。山谷里,竹木繁茂,遮天蔽日,清幽雅静,岸边翠竹成荫,古榕参天。坐在夙尾竹的浓荫下四望,河水潺潺,天边白云漫漫,岸上孤烟直直上升,如一幅美丽的图画。高达数十米的才龙瀑布、且兴瀑布、尧河瀑布、肯才瀑布,宛如一条条银河从上天飞落,奔腾咆哮,声震林壑,气势雄伟,奇丽壮观。拉t岩洞,奇诡怪异,五光十色。在一处峡谷上有一座天然石桥飞架,构成了一座高约50米,宽约30米的拱门,浩洁荡荡,巍巍峨峨。石桥画上古木盘根错节,青翠苍郁。桥下倒挂着无数“胎生值物”,形态万千,其状莫名。拱门底端,小河潺流,窥视拱门那边,群山叠去,没入远方。岸边,古老人水车缓缓转动。半山腰上,绿荫掩映中,竹楼隐约,炊姻袅袅,处处洒撒着浓浓的乡土风情。
4、神秘的百万“原始森林”
从县城向西边天河镇后向北共行约50公里,就可见到九万大山(含罗城、三江等县)百万亩“原始森林”的外貌容颜。这里山高林密、峡谷幽深、茂林修竹、古木参天。飞泉瀑布、流水潺潺、云海奇景、变幻莫测,且有珍禽异兽出没其间,自然景观极其丰富优美、神秘莫测。
5、旧城遗址
旧城遗址在县城西南20公里的四把镇里胜旧县屯,系唐代天河县始建时县治所在地,是县内迄今发现最旱的古县城遗址。依山处有岩洞,分上下层,下层有明代嘉靖年间闽人祭题书的摩崖石刻诗,诗日:“谁将鬼斧无量力,凿破洪荒半壁天。山鸟四时调好韵,石龙干载吐寒涎。云根不老菩提树,岩胖初开大乙莲。为爱边方景奇绝,刊诗留与百灵传。”此处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6、古人类文化遗址
该遗址位于小长安镇上东岸与下东岸屯之间台地上,牛毕河蜿蜒流过旁边,距县城约30公里。1986年秋,文物工作者在该处拾到石斧、石奔若干件,均以砾石磨就。经考证为新石器时代(距今约4千—1万年)古人类主产工具。此遗存的发现,说明旱在4千~1万年前罗城这块土地上已有人类活动,而且智能的进步与外界(长江、黄河流域)没有多大区别。
7、科马堤岩
罗城北部的宝坛乡是九万大山南麓的中心腹地,地层出露发育完整,沉积相型多样,标志典型,是华南最古老的元古界震旦系地层,国内外罕见的元古代具历刺结构的科马堤岩就奇迹般地出露在这里。专家们指出:室坛乡科马堤岩的发现是世界上的第二例,它对国内外目前正在研究华南早期地球的演化,地壳、地幔的发展,洋壳、陆壳的演变方式以及寻找多种矿物资源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近10年来,科马堤岩已吸引了湍典、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的专家前来考察,国内很多地质院校经常有学生到这里来上实习课,采集标本。室坛已成为科研、教学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胜地,被中外专家称之为“自然地质博物馆”。
8、含乐岩
在天河街北郊一公里山脚下,有一天然石穴,高约10米,宽约100米,深约1公里,岩内有7洞,洞洞相通,岩内石笋林立,石幔成帘,奇峰异石,琳琅满目,有的如天女散花,有的如天上瑶池,有的如宝石龙灯,有的如八戒取亲。漫步穴内,如游仙宫,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天河知县林光棣曾入穴游览,并新笔手书“含东岩”三字于穴上,此岩因此得名。
9、雅乐仙洞
在县城西北32公里,天河街北郊(距天河街1公里)。系天然石穴,前临小龙江河,俯道河面,竹林低首,奇峰倒立,左首是“渔村晚照”,右首是“九江九曲”。前面是“圣水三潮”(此三处均为旧天河县八景之一)。岩口门上有正谐“雅乐仙洞”四字,苍劲有力,为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天河知县林光棣手笔。穴内另内外两层。外层开阔平坦,略呈圆形,各种石案,气势磅礴;内层稍狭,石笋石乳,千姿百态,精巧玲珑。有游客恐人不知,于穴内壁上书:“仙山琼廊在里头”。游人看后叹道:都说挂林芦笛好,此岩更胜芦笛岩。
10、神泉景观
罗城境内有各种奇特的泉水十几处,如“潮泉”、“油鱼泉”、“虾泉”、“乌龟泉”等,其中数潮泉的旅游价值最大。潮泉在小长安镇门豆村后山下,泉水自罅中潺潺流出,碧澄透底,每日潮涌三次。每当潮涌时,气浪翻滚,隆隆作响,水花越喷泉越高,宛如一条白龙升出水面,煞是壮观。而且水量也较常势增加二、三倍,经数分钟后,徐徐缩小,恢复如常。据县志记载已有干年历史,日日如此,甚为奇迷。
11、乐登桥
位于县城西南面约4公里处,该桥属圆形三孔石桥,始建于明洪武18年(公元1385年)。是罗城境内历史悠久,造型优美的桥梁之一。拱桥总跨度约27米,高3.6米,桥面宽4米。桥身由经雕凿过的方形石砖堆砌而成,整个桥为三孔,孔径3米,桥的两头除各有一石狗外,还铺有石阶通往桥面,桥墩底中央处两头用方石雕凿出鲤鱼尾状,桥面有两块象草鞋印的方石在石砖上,甚为奇观。对此,群众中淬有很多有关此桥的美丽传说。该桥属旧罗城风景之一(“乐登仙迹”)。
12、开元古寺
位于县城南面约4公里处,现属东门镇平洛村管区。寺庙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24年(公元1898年)重修。建筑群由前、中、后殿、厢房和天井组成,占地面积4余亩。中殿正脊随粱枋上墨书“大清光绪贰拾四年岁次戊戌季秋谷旦…………暨九甲绅民人等重修栋字”中后殿之间两侧各有一个月亮门。该寺1987年已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3、烈士陵园
该陵园1957年修建于县城北部凤凰山公园内,是罗城人民为纪念解放初期剿匪英勇献身的邹燕兆、杨光辉等14烈士而修的。陵园内有烈士塔、烈士墓。墓内是烈士的忠魂,墓四周是葱翠的桉树林。1984年移建于县城东北郊红珠山脚下,陵园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园内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中央有纪念塔,塔高16米,塔顶镶有五角星,墓前有英名碑,碑文记录有参加辛亥革命黄花岗起义献身的烈士,有解放战争和解放初期剿匪以及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献身的指战员,共176名。纪念塔东西两侧各有一绿色的草地,周围有栏杆,草地和栏秆之间植有塔松。下部由两列分别为43个台阶组成的人行道。台阶与台阶之间植有宝塔松,台阶边缘有起伏的栏杆,整个陵园肃穆、雄伟、壮丽。
14、“北京塘”
在仫佬族山乡,有一口奇特的鱼塘,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北京塘”。塘的面积有100多亩,塘的外观与其他鱼塘无异,但该塘内自然生长着无腥味的斑鱼、鲢鱼、点称鱼、黄鳝等,即使是从外地引来的各种鱼类放入北京塘中饲养一段时间后,也同样失去腥味。该塘所产的鱼个大肥壮,鱼外皮油亮,烹饪时鱼身出油,肉嫩香甜,骨质松软,不用另加花椒、沙姜、八角之类香料,同样味美无比。

9、广西河池市人民有什么风俗习惯??

广西是民族很杂的一个自治区,但是以壮族为主,有人口15489630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地。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曼”、“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傣语支。古文字是“模仿”汉字《六书》的造字法而创造的一种与壮语语音一致的“方块壮字”。2 0 世纪5 0 年代,根据壮族人民的要求,创制了一种全民族能够接受以拼音字母为基础的壮字。目前仍在推广使用。

广西壮族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很多都与汉族相同。正月过年非常热闹,各村寨青年男女都要以传统购“抛绣球戏扑”。打“磨秋”也是传统内容之一,即栽一直木于地上,以一横木凿其中,合于直木顶的磨心上,二人一左一右扑于横木两端为戏,此起彼落,此落彼起,腾在半空,非常有趣。壮族每年固定的宗教节日甚多。如部分壮族正月(亦有在五月者)祭献“老人厅”二月(亦有在六月初六或十月者)盛行过小年。每年二月“祭龙”是各支系的共同节日。“祭龙”时由村中两户或数户人家轮流负担祭日历需要的鸡、猪等牺牲品;祭日,外寨人或骑马、戴斗签者不得通过寨心,习惯认为每年杀猪“祭龙”能使人畜平安,五谷丰登。三月祭雷神,栽完秧后并祭“田公”。七月“接祖”。八月各寨祭献土地。十二月“送祖”,送“灶王”。此外,还有许多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禁忌。如正月初一不准吹火,不得串门。平时不能坐在门槛中间。不能用脚踩灶台和三脚。不能抬着锄头或戴着斗笠进家。不能攀爬或砍伐龙山上的树木。如有结婚之家,孕妇不准去看新娘。家有产妇时,门上悬挂草帽一顶,暗示外人不得入内。

10、仫佬族的特色和风俗是什么?

仫佬族的特色和风俗是

仫佬族地区的手工业,大都没有脱离农业生产。

打铁工具虽比较简单,但能加工制作各种农具、生活用品。缸瓦业所制造的“沙罐”,轻巧耐用,是仫佬族地区的特产。

罗城较大的东门与四把圩场,早在清代中叶以前即已形成。有些仫佬族人兼营商业,农闲时,不少农民也从事小商贩的活动。

节日

仫佬族有着十分丰富的节日文化,一年之中有许多节日,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日,这是因为仫佬族除了拥有春节、元宵、春社、清明、端午、秋社、中秋、重阳、灶王节等当地壮族、汉族共同的节日外,还有不少带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在仫佬族,即便与各民族共享的节日,也别具民族风味。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