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临朐嫁妆

临朐嫁妆

发布时间: 2022-10-26 22:09:45

1、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国溪上四周刻有"万事如意"的印章

《左传•宣公三年》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楚庄王兴军讨伐迁徙至陆浑(今河南嵩县、伊川一带)地方的少数民族部落,陈兵于洛水之滨。当时的周天子(定王姬瑜)知其来者不善,连忙派王室成员充当使节前往劳军。楚庄王见到周天子的使节,并没有礼貌地问候天子的身体是否康健,却傲慢地打听起王宫中9只青铜鼎的形制、大小与轻重来。使节回答说,周室虽然衰微,但天命未改,宫中之鼎轻重如何,楚王您还不必打听。

原来,传说夏禹接替舜帝掌权后,曾将华夏九州的青铜收集起来,熔铸成代表九州的9只大鼎。鼎本来是古代的一种烹饪器皿,有大有小,一般为陶质或铜质,最常见的多为三足两耳。《艺文类聚》引《孙氏瑞应图》说:“神鼎者,质文精也,知吉凶存亡,能轻能重,能息能行;不灼而沸,不汲自盈,中生五味。昔黄帝作鼎,象太一;禹治水,收天下美铜,以为九鼎,象九州;王者兴则出,衰则去。”后来的商、周便以夏之九鼎作为传国之宝,即国家政权更替承继的象征,因而后世称建立新的王朝及确立新的国都为“定鼎”。

楚庄王之所以打听九鼎的情况,是因为其时位于南方的楚国,在各诸侯国中日显强大,而作为诸侯共同尊奉的周天子,此刻已经无法掌控局面、驾驭群雄。楚庄王问鼎中原,显然是有希望取而代之的意思。于是,九鼎便成了后来帝王心目中代表君权的圣物。因为年代久远又迭遭战乱,传说中的夏禹九鼎后来不知去向(一说东周显王时没入泗水之中),这样一来,汉、晋间常有神鼎现身以为祥瑞的传言;而唐、宋时更有重铸九鼎的盛举。唐代武则天万岁通天年(公元696年)四月及北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正月,朝廷就曾重铸九鼎。之后,金兵南侵,将宋铸九鼎掠走,从此下落不明。

作为君权象征的还有另外一件极为重要的信物,那就是皇帝的玉玺。所谓玺,就是人们熟知的印鉴。“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马非百《秦集史•舆服志》)据马非百的考证,秦玺有乘舆六玺、传国玺、御玺及太后玺之分。乘舆六玺,玉质,玺文分别是“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它们分别加盖在皇帝颁布的各种诏书之上,作用类似于今天政府所发文告上统一加盖的公章。传国玺,蓝田美玉制成,4寸见方,印纽为缠绕在一起的5条小龙,玺文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另一说玺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系当时的丞相李斯篆书。传国玺当是皇帝的私印,有人认为它就是御玺。传国玺(御玺)由秦始皇随身佩带,既是皇帝身份的象征,又可加盖于皇帝临时颁发的手诏之上。秦亡后,传国玺由刘邦获得:“汉高祖佩之,后世名曰‘传国玺’,与斩白蛇剑俱为乘舆所宝。斩白蛇剑至惠帝时武库火烧之,遂亡。及怀帝没胡,传国玺没于刘聪,后又没于石勒。及石季龙死,胡乱,穆帝世乃还江南。”(《晋书·舆服志》)

汉代,皇帝、皇后、诸侯王之印称玺;列侯、乡亭侯、将军部属、郡邑令长之印仍称印,各将军之印称章。皇帝玉玺、虎纽;皇后金玺、虎纽;皇太子、列侯及丞相、太尉以下官吏分别为黄金印、龟纽或银印、龟纽。授与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官印则为驼纽或羊纽。印文无论官私均为阴文,字为小篆。

唐武则天时候,这位女皇帝厌恶“玺”字之音近似于“死”,下令改“玺”称“宝”。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又改“宝”称“玺”。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皇帝玉玺又称皇帝玉宝。由秦至汉,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加上传国玺,合称为皇帝七玺。唐改为宝后,据说加上武则天曾用过的太后玺,称为皇帝八宝。不过,《新唐书·后妃·则天武皇后传》上说:“太后又自加号‘金轮圣神皇帝’,置七宝于廷:曰金轮宝、曰白象宝、曰女宝、曰马宝、曰珠宝、曰主兵臣宝、曰主藏臣宝,率大朝会则陈之。”《辞源》将之解释为7种宝物,然而具体是哪7件宝物,为什么偏偏要在朝廷大典时如此庄重地陈设出来,却语焉不详。作者以为,它们或许就是武则天时期独有的各具用途的女皇御玺,如调动军队便用“主兵臣宝”。武则天以女性登基称帝、执掌国柄,是对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的一种亘古未有的悖逆,之前那些男性皇帝用过的御玺,自然难合她睥睨一切的心理,于是乎,便让人重新制造了符合自己女主身份和心意的皇帝印鉴,并且极有可能这才是她改玺称宝的真正原因。

因为五代战乱,汉、唐以来的皇帝玉玺均多遗失。宋代皇帝便重新制作宝玺:

“宝。秦制,天子有六玺,又有传国玺,历代因之。唐改为宝,其制有八。五代乱离,或多亡失。周广顺中,始造二宝,其一曰‘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一曰‘皇帝神宝’。太祖受禅,传此二宝,又制‘大宋受命之宝’。至太宗,又别制‘承天受命之宝’。是后,诸帝嗣服,皆自为一宝,以‘皇帝恭膺天命之宝’为文。凡上尊号,有司制玉宝,则以所上尊号为文。”(《宋史•舆服志六》)

由宋至清,皇帝印鉴或称“玺”、或称“宝”,“玺”、“宝”并用。依秦、汉之制,历代后妃、太子等也有自己的印鉴,清代册封皇太后、皇后、贵妃等,都要使用金册并颁给宝玺。清大内中有交泰殿,位置在乾清宫后、坤宁宫前(因在乾、坤两宫之间,殿名取天地交泰之义),清帝的宝玺主要收藏于此殿之中。

在中国皇帝的政务用物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古代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它们是君王发号施令须臾难离的重要工具。

我国的书写用笔应起源于夏商时期甚至更早。春秋战国时,笔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当时笔的名称不一,如楚国叫“聿”,吴国叫“不律”,燕国叫“拂”,秦国叫“笔”。秦朝统一称“笔”,沿用至今。但秦朝以前的笔几乎均为硬笔,有人考证就是经过削制加工后的竹签,后来所用的毛笔,传说最早是由战国末期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

当然,帝王所用绝对是当时的名贵之笔、上好之笔,据说,汉代皇帝所用的笔,笔杆系犀角、象牙、琉璃等制作,用狐、兔的毫毛作笔尖,笔盒则雕金饰玉,价值高达百金,所谓“一笔之柙,雕以黄金,饰以和璧,缀以隋珠,文以翡翠;此笔非文犀之桢,必象齿之管,丰狐之柱,秋兔之翰”(《艺文类聚•杂文部•笔》)。唐、宋时,宫中所用的名笔系宣州(今安徽宣城)人诸葛高所造,被叫作“诸葛笔”。宣州与浙江湖州是我国古代两大制笔中心,所产的毛笔分别称宣笔、湖笔。诸葛氏为造笔世家,“诸葛笔”在当时即被人作为珍玩收藏。

今天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内,还收有明嘉靖雕漆紫檀木管提笔、清白潢恭进天子万年笔等名笔,明嘉靖雕漆紫檀木管提笔,笔管长25cm,笔斗长2.5cm,提笔直管无帽,笔管饰红、酱色雕漆并拼以紫檀木斗,笔锋为貂毫竹笋式。清白潢恭进天子万年笔,是为恭贺皇帝寿辰而进献的礼品,笔管长18.8cm,竹制管,笔管上方阴识填金楷书“天子万年”4字,下方缀注填蓝楷书“臣白潢恭进”;笔头以珍贵的紫毫(安徽产野兔毛)制作,腰部凸隆似含苞的玉兰,时人称为兰蕊式;笔头根部有起支撑作用的黄色副毫。

从《庄子》中“舔笔和墨”的句子来看,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墨的使用亦趋普遍。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最早纪述了制墨的方法。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对用油烟、松烟制墨的方法叙述更为详细。墨烟的原料包括桐油、菜油、豆油、猪油和松木,工匠将桐油、清油或猪油放入油灯中点燃,油灯上方则用铁盖收集油烟,再用鹅毛轻羽将铁盖表层的油烟刷入纸片上。油烟须及时收集,不能过老。上等油烟造出的墨精美而有光泽,每斤油可刮取约一两上等油烟。不过,古时多用松木取烟制墨,而宫廷御墨使用的松木则更为讲究,南宋时,宫中制墨所用之松要求采自黄山。宋高宗赵构绍兴年间,皇帝所用的御墨是一个叫戴彦衡的墨工制作的。有一天,宫内太监打算在御苑中起墨灶,使用西湖边上的松树制墨。戴彦衡坚持不同意这样做,他的理由是,御墨用松,当用黄山特有的云雾松,因为黄山松长自绝壁,采天地灵气,质地优异,而平地之松,文弱无力,材不可用!

名贵的用墨尤其是宫廷御墨,其配料通常包括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香料、药材,如丁香、紫草、秦皮、苏木、白檀、苏合香、珍珠等。例如,唐人所编《初学记》引韦仲的《将墨方》中说:“合墨法,以真朱(珍珠)一两,麝香半两,皆捣细后,都合下铁臼中,捣三万杵。杵多愈益。”唐玄宗李隆基所用御墨称“龙香剂”,就是在配料中掺有名贵的龙脑、麝香。宋代著名制墨匠张遇所供宫廷用墨,也将龙脑、麝香加入所采集的上等油烟之中。

宫廷中使用纸,过去认为在东汉蔡伦造纸之后,而在此之前或用竹简木片,或用丝绸绢帛。蔡伦是东汉时期的宦官,有资料说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来源更为广泛、成本更为低廉的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原料,经过挫、捣、炒、烘等工艺,造出的纸被称为“蔡侯纸”。据此来看,蔡伦显然不是纸的发明者,而只是造纸技术的改进者,发明者应当是“前人”,即蔡伦以前的人。到底前至何时呢?由于纸张的质地难耐保存,没有实物作证,很难给出明确的结论。1957年,在古都西安市东郊的灞桥,曾经出土据称是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古纸。经过科学检验,发现它主要是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制成的,被史学界称为“灞桥纸”,“灞桥纸”应是通过考古发掘出来的世界上最早的纸。

随着造纸技术的逐步提高,魏晋南北朝时的竹帘纸、藤纸、棉纸、染潢纸,隋唐时期的宣纸、蠲纸,五代时的澄心堂纸,明代的竹纸、宣德纸、松江潭笺,清代的粉蜡笺等,均成为各个时期皇宫御案的常用之物。澄心堂本是南唐开国君主李升所居堂名。澄心堂纸为南唐后主李煜时所造纸,细薄光润,人所贵重。同时,还有外邦藩国向皇帝进献的贡纸,如汉晋间南越进贡的侧理纸,朝鲜进贡的高丽纸等。清代宫廷的贡纸,除朝鲜的丽金笺、金龄笺、镜花笺,越南的苔笺,日本的雪纸、奉书等外,还有西方的金边纸、云母纸及各色笺纸。

名贵的纸、墨,作为颁诏施政的要物,很受历代皇室中一些人的重视和喜爱。东汉中期临朝听政的邓太后,即位之时,贡品中只留纸墨,其余一切宝物悉加禁绝:“是时,方国贡献,竞求珍丽之物。自后即位,悉令禁绝,岁时但供纸、墨而已。”(《后汉书•后纪》)唐、宋时,供帝王所用的珍贵之纸,因上面印有龙凤纹,又称凤纸或龙凤花笺。宋太宗赵光义,常常喜欢用它们写上几个字,作为对王公近臣的一种格外的赏赐。

中国古代特有的书写文化,产生出许多种文房用品,较为常见的有:笔架,又称笔格、笔搁,凹处置笔,供架笔所用,多作山峰形,也有人物和动物形的。笔筒,或圆或方,亦有异形的;不用笔时,将笔插放其中,质地多为瓷、玉、竹、木。笔洗,多为钵盂形,用笔后用它濯洗余墨。墨床,研墨中稍事停歇时供临时搁墨之用。墨匣,用于贮藏墨锭。水注,亦称水滴,多为精致的小圆壶、方壶,注水于砚面供研磨用,也有制成蟾蜍、小鸡等动物形状的,如春秋时晋国国君灵公坟茔的随葬物中即有水滴:“晋灵公冢甚瑰壮,……其物器皆朽烂不可别,唯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王取以为水滴。”( 汉•刘歆《西京杂记》) 镇纸,又称书镇,作压纸或压书之用,以保持纸、书面的平整。砚匣,又称砚盒,放置砚台之用……

砚,也称砚台,专供研墨蘸写的工具,质地有玉、石、砖、铜、铁等,以石砚最多。20世纪70年代末,在陕西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出土一套石砚、研棒及砚盖,时间距今约7000年。宋朝苏易简所撰《文房四谱•砚谱》上说:“昔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海焉,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墨海便是指大砚台。

我国古代有所谓“四大名砚”或“五大名砚”的说法,它们分别是端砚、歙砚、洮砚、红丝砚或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红丝砚,其实,古砚品种繁多,优质砚台如松花石砚、玉砚、漆砂砚等,均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如晋代册封太子时,封赏物中便有漆砚一枚;太子纳妃,也用漆砚作为聘礼之一。宋代宫廷内府所藏的漆砂砚,形制近似澄泥砚,但砚台极轻,放置水面竟不下沉。

端砚产于广东端州(今广东肇庆)东郊端溪,歙砚产于徽州(今安徽歙县及江西婺源一带),洮砚产于甘肃临洮,澄泥砚产于山西绛州(今山西曲沃一带),红丝砚产于山东青州(今山东潍坊、临朐一带)。端砚常与歙砚并称,历代皆采自端溪山崖,分为下崖、中崖、上崖;下崖洞在山底,终年浸水,因而砚石贵润,所以下崖品质最优。端砚的颜色也和品质有关,以白色为上,紫色最下。歙砚,别名龙尾砚,用婺源龙尾山歙石雕琢而成。洮砚,质地细腻而不坚硬,制砚极佳,“除端、歙二石外,惟(甘肃)洮河录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崖;然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砚辨》)澄泥砚,取河泥烧制,产地有山西绛州说、河南虢州说、山东青州说,工序繁复,烧之坚如铁石。红丝砚,石中见红丝多达十数层,质地优良,研墨汁液如油,蓄墨浓黑似漆,匣藏久不干涩。

概言之,好的砚台,除开自身的光滑细腻、莹润无瑕外,主要是容易发墨又不耗墨,并且不损笔锋,因此古代帝王中,有的人不仅自己视名砚如瑰宝,而且还将之作为贵重的馈赠礼品。被追尊为魏武帝的曹操,在其生前送给汉献帝的礼物中,就有纯银参带砚、纯银参带圆砚各一枚;晋武帝司马炎曾将用于阗铁所铸成的青铁砚赐人;宋徽宗赵构喜用端砚,他的砚台往往如上等美玉,令人爱不释手,赵构曾用它来赏赐给亲近的大臣。

2.生活用物

帝王的卧室称为寝宫。古人造字,宫、室之义相同,贵贱可用,后来为尊崇帝王,以别黎庶,才规定只有帝王的居处方可称“宫”。而帝宫之中,大都琳琅满目、宝物杂陈,令人目不暇接。且以必需的生活用品如床、帐、席、被、枕为例,便可略知其生活用物的奢侈华丽:

床。古代,床是供人坐或卧的器具,皇帝所用的床独称龙床。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孟尝君出使楚国时,曾送给楚王象牙床以示交好。以象牙来装饰床,可见床的名贵。《西京杂记》上说,汉武帝有七宝床设于桂宫;晋人所撰《拾遗记》上也说,汉武帝以珊瑚为床。唐人所撰《初学记》引后梁宣帝《床诗》中,有“衡山白玉镂,汉殿珊瑚支;琚膝申久坐,屡好为频移”等句,由此种种,可知古代帝王后妃之床多用金银珍宝装饰,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元代萨都剌的《题杨妃绣枕》诗中,有“五色香云随指转,牙床端坐杨太真”的句子,如果不是道听途说,可知当年的杨贵妃睡的也是牙床。至于《后汉书•五行志》上说:“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此中的胡床,大概是一种能够折叠的可坐可卧的轻便用具,或许就像是我们今天常见的折叠式躺椅,但绝对豪华得多。

帐。古代帝王的居处均为高堂广厦,为装饰环境与方便生活,室内既有屏风隔断,还有帘帐遮护。当年刘邦率军攻入秦都咸阳,见秦宫之中“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史记•留侯世家》),此中便提到宫闱间陈设的华美帷帐,也是吸引刘邦眼球的因素之一。清代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第五回写到秦可卿的卧室中,“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宝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固然此为小说家笔法,但同昌公主的连珠帐,却是历史上确实有过的真物。同昌公主是唐懿宗的女儿,当年,在她出嫁后所居的公主府中,便曾陈设过缀玉联珠的珍珠帐:“咸通九年,同昌公主出降,宅于广化里……堂中,设连珠之帐,却寒之帘,……连珠帐,续真珠为之也。”(唐•苏鹗《杜阳杂编》)

席。古人将席分为坐席与卧席,西汉初,帝王所用的席子,大概是夏以竹篾,冬以皮革,春秋以水草与布绸,如《汉书》说文帝莞蒲为席,莞、蒲,就是可以用来编织席子的水生植物。今人所说的筵席,其本义便是竹席的意思。汉代,文武大臣上朝可以踞席而坐,百官群集便要大摆筵席,后来演变成了酒宴的代称。不过,汉以前帝王的用席也有很奢华的,传说战国时燕昭王有一种鳞文席,所谓鳞文,便是席子上有珍宝杂错而成的飞龙舞凤的图案。西汉成帝时,帝、后所用的就更为侈丽了:“赵飞燕女弟居昭阳殿……玉几玉床,白象牙簟,绿熊席,席毛长二尺余。人眠而拥毛自蔽,望之不能见;坐则没膝其中。杂熏诸香,坐此席,余香百日不歇。”赵飞燕是成帝刘骜的皇后,女弟即其妹妹,两姊妹俱为刘骜后妃。簟,本义是竹席。白象牙簟,就是用象牙制成的席子,应为盛夏时用;绿熊席,《辞源》说是“黑熊皮所制的席”,黑色熊皮何以称“绿”?其实,绿通菉,就是荩草,大约是用荩草将长长的熊毛编织而成的冬席。从唐代元稹的诗句“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遣悲怀》)来看,既然这种荩草能够编成箱箧,可见十分耐织。

被。《楚辞•招魂》中有这样的句子:“翡翠珠被,烂齐光些”。《招魂》一说系楚大夫宋玉所作,为沉江的屈原招魂;一说系屈原所作,为楚怀王或者是为自己招魂。不管如何,战国时期的王宫中,应当已有这种饰以翡翠羽毛和珍珠的被子,文彩灿烂,鲜艳夺目。传说翡翠是一种雄雌眷恋、甚有情义的小鸟,雄鸟红羽,叫作“翡”;雌鸟青羽,叫作“翠”。它们是不是就是后来的鸳鸯呢?据说赵飞燕册封为皇后时,其妹妹送给她的贺礼中,便有鸳鸯襦、鸳鸯被、鸳鸯褥,均为绣有鸳鸯图案的被褥。唐代同昌公主下嫁时,嫁妆中有一种神丝绣被,被面绣着三千鸳鸯,间以奇花异叶,缀以细小如粟粒的珍珠,展开被子,五彩斑斓。五代时,后蜀的皇帝孟昶常用一种鸳衾:“孟蜀主(昶)一锦被,其阔犹今之三幅帛,而一梭织成。被头作二穴,若云版样,盖以叩于项下,如盘领状。两侧余锦则拥覆于肩。此之谓鸳衾也。”(明•陶宗仪《辍耕录》)

枕。从先秦时候的诗章中已能找到关于枕头的句子,如“角枕粲兮,锦衾烂兮”(《诗经•唐风•葛生》),由此可知枕头与被子的关系早就密不可分。角枕,应当是方正而有棱角的枕头,但解释成“角制的或用角装饰的枕头”(《辞源》)似也可通。枕头分卧枕与靠枕两种,如西汉权臣梁冀曾有一只玉虎头枕,传说是商纣王与妲己用过的双人枕,显然应为卧枕;金国末代皇帝完颜守绪曾有1只红纻丝靠枕,顾名思义,靠枕则是人斜靠用的枕头。古代帝王讲究枕头的质地优良、靠卧舒适自不待言,甚至还赋予或者希冀枕头有其他功用。相传越王勾践曾把范蠡说的金玉良言书之于帛,收藏在枕头内以时刻提醒自己;汉武帝刘彻为求长生不老,曾多方寻访可让人返老还童的神枕;唐玄宗有1只龟兹国贡献的游仙枕,色如玛瑙,温润如玉,相传睡卧时枕上它,十洲、三岛、四海、五湖尽入梦中;其杨贵妃的姊妹虢国夫人有1只夜明枕,据说夜间无需灯烛而室内通明;五代时的吴越王钱镠,曾叫人用圆木做成枕头,上面系着小铃铛,人睡熟以后,枕头会倾斜作响,使人容易觉醒,因而取名警枕……

在古代帝王的寝宫之中,还有两样东西不能不提及,那就是镜子与生活用香。

清代以前,镜子多用铜打磨而成,称铜鉴。依《韩非子》所说,“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镜子主要是映照脸面的用具。但秦、汉之时皇宫相府中的镜子,还有镇慑进宫入府之人的功用,宫镜并不只是对照自己的衣饰容颜,还可观察身后周围的动静。《三国演义》第四回中写道,东汉末年权相董卓卧室中曾有很大一面铜镜,他就是从镜子的反射中,发觉前来“献刀”的曹操在其背后的异常表现,从而避免了一场血淋淋的刺杀。

现存最早的铜镜出自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遗址,此后晚商、西周、春秋战国时的制镜多有发掘。自远古至汉晋,铜镜多呈园形,但亦有方镜,如《初学记》引晋陆机《与弟书》上说,皇宫中“仁寿殿前有大方铜镜,高五尺余,广三尺二寸。”南北朝时,宫中有1种大型铜镜称七子镜,《辞源》将之解释为“装有七面镜子的镜台”。从《艺文类聚》所引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望月诗》“形同七子镜,影类九秋霜”的句子来看,萧纲是将一轮满月形容为明亮的七子镜,因此,若将七子镜解释为“装有七面镜子的镜台”,似有望文生义之嫌。此镜应是一面为皇家特制的大园铜镜,在日光的映照下,犹如银辉泻地的玉轮新月,让诗人在二者之间顿生浮思翩翩的美妙联想。

隋唐时,还有菱花镜、荷花镜、带柄镜等镜,纹饰多采用鸟兽、花蝶、葡萄、团花、十二生肖、人物故事等,并使用镀金、贴金、金银平脱螺钿和宝石镶嵌工艺。唐代的扬州是铜镜的主要产地,时人张籍曾有“扬州青铜作明镜,暗中持照不见影”的诗句(《白头吟》)。《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说:“扬州广陵郡……土贡金银铜器、青铜镜。”可见扬州出产的青铜镜,优质精美,已成为献奉皇家的贡物。唐玄宗李隆基十分喜欢此类铜镜,他的生日是农历的八月初五日,这一天,他向贺寿的大臣所赐送的赏物,便是熠熠生辉、光彩鉴人的扬州青铜镜。清乾隆之后,宫中用镜逐渐被玻璃镜所取代。

另外,走进今天的明清故宫,参观者大多对随处可见的各种香炉留有较深的印象。历代皇宫里的大小香炉,多以金、银、铜等金属或陶瓷制造,用来陈设、熏香、供佛、祀神等。据说汉以前并无香炉之制,汉代时制造有博山炉,香炉从此出现。宫中用香既普遍又广泛,在幽深的皇宫御苑内,日夜弥漫的香气,的确可以净化空气、去秽避疫,让人神清气爽、如履仙境。

晋代王嘉所撰《拾遗记》上说,战国时燕昭王即位两周年之际,有个叫做广延国的小国献来两名舞技高超艺人,燕昭王大为高兴,“乃设鳞文之席,散荃芜之香,香出波弋国,浸地则土石皆香,著朽木腐草,莫不郁茂;以熏枯骨,则肌肉皆生;以屑喷地,厚四五寸,使二人舞其上,弥日无迹,体轻故也。”《拾遗记》是搜神猎怪的志异小说,香的神奇如此,恐怕也是夸张之言。但古代皇宫中的确大量使用着各种奇珍异香。就说这种荃芜之香吧,《初学记》引郭子横《洞冥记》说:“握之一片,满宫皆香,妇人带之,弥芬馥也。”

盛夏之时,东汉灵帝刘宏经常在宫中的裸游馆戏水避暑,游泳已毕,还要用西域所献的茵墀香放入水中煮开,然后用它浸泡身体。浣浴后的余水倒入排水沟,仍旧芳香四溢,于是有人将这条排水沟取名流香渠。唐玄宗李隆基时,交趾国进贡一种龙脑香(俗称冰片),宫中称瑞龙脑,佩带在衣袂之间,香闻十余步外,经久不灭。五代后周时,昆明国献给后周皇帝蔷薇香水15瓶,有人考证类似于今天的花露水,但香气更浓郁持久,传说洒在衣服上面以后,衣裳破旧了,香气却依然怡人。宋朝时候,京城流行一种以多种香料制成的芬芳扑鼻的园球,:“京师承平日,宗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环持香球在旁,在袖中又自持两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明永乐间,宫中开始使用西方进口的名贵香水,直至清末,它们都被皇帝后妃视为珍贵的化装品。

2、费县结婚习俗

婚嫁习俗
结婚--也叫“娶媳妇”。
建国之前,汉族男女婚姻基本上由父母包办,当事人不能自主。结婚时除地主家大操大办、讲究排场外,一般农户根据经济条件,量力而行,花费较少,程式也简单。但受封建传统影响,迷信色彩浓厚。民国初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联姻程序大致如下:
提亲 男女到十二三岁时即行议婚,大多是由媒人或受男女生家长之托自愿撮合,到女方家(一般不能是同姓)提亲,无非是说某家是忠厚人家,勤快老实、家庭富裕、会过日子等。再介绍家庭情况和经济收入,往往说得天花乱坠。女方经打听探访,认为门户相当,即托媒人讨来男孩的生辰八字帖(即出生的年月日时),找“二宅”先生或算命先生为二人合年命。若属相相克,如“一个床上卧俩龙(属龙、属蛇),不是绝后就是穷”“金鸡怕玉犬,鸡猴泪交流,蛇虎如刀锉,羊鼠一旦休”等,则不能婚配;两家原有亲戚关系者,还要看辈份是否相同,若双方不是同辈,即属“免辈”,则亲也难成。属相相合又不免辈即可考虑允亲。这个过程中当事人双方不参与,全凭双方父母做主。
下柬子 又叫“下聘”,也称“过小红”“下红订”。女方允亲之后,男方选择吉日央媒人持写有男女双方生辰八字的柬帖(俗称“柬子”),再拿着两包细点心、两付耳坠、两付带子(裹腿用)到女家。女家收下柬帖及礼物,设宴招待媒人,再回以鞋、袜、帽壳子、毛巾等。自此双方便正式订婚,一般不得反悔。此后凡遇红白喜事,双方家长作为姻亲互相往来。
下日子 又称“过大红”,男女到十五六岁即开始论婚嫁。经媒人斡旋,双方达成默契后,男方请“二宅”先生查个好日子(一般选在农闲),写好柬帖,备下四色礼:鸡一对(一雄一雌)、鱼一对(多为白鲢鱼,近年多用巴鱼、鲤鱼等)、礼一刀(一般横割猪腰窝或硬肋成长方形,重5-10斤不等)、粉条若干,均用红线捆扎。另备袄面子两块,央媒人送到女家。女方设宴款待,然后适量回一些礼物。
忙嫁 女方接到“日子”后,即着手做嫁衣准备。富者往往兴师动众,做大八件嫁妆(最多十六件)以示炫耀,甚至砸核桃吃的小铜锤都置办下;一般人家则置“三件”(柜一桌一凳二),稍殷实者以橱代桌,谓之“小五件”,橱桌具备则称“大五件”。贫者也起码置铜盆、锡灯、一桌柜。其他生活用品尽量置办。发嫁时在家具里、被褥里放上染成各种颜色的花生、核桃、栗子、大枣等,寓“早立子”。陪嫁被、褥、棉袄等须找“全美人”(系丈夫的原配、子女双全又不在孕期的妇女)缝制。
下催妆 举行婚礼前一日,男方雇人抬盒子(所雇者多是盒子的主人)到女家“下催妆”,送红棉袄、红棉裤、蒙头红子、环子(一种首饰),外加四色礼。女方则写好“婚单子”,开列送嫁男女人数,上轿朝向,下轿朝向,上头朝向,几时过门,过门时使什么“镇物”(一般是鸡或腊肉)、忌讳哪三性(指哪三种属相)人等,由来人带回。
暖轿 出嫁前一天晚上,由男方雇佣的鼓乐(一般4、6、8人)到女家吹奏细乐,谓之“暖轿”。是夕女家宾客盈门,亲戚“填箱”,务于本日结束。夜深之后,由本家婶子大娘及嫂子姐妹给出嫁者收拾陪嫁用品,谓之“装柜”。团圆饼、压床鞋、点心、香烟、压柜钱(无拘多少)势必不可少。宽心面、大葱、食盐等,也要装在柜里。
发嫁 吉时一到,男方雇佣的轿子(前一晚已到达女家)是时即候在门口。出嫁者穿上男家送来的红棉袄、红棉裤,头发不再是为姑娘时的辫子,必须握成纂儿(将头发挽成扁圆形,悬于脑后),戴上耳环,脚穿黄道鞋(一种用黄绫子做的软鞋),用红带子扎腿,顶上“蒙头红子”,手拿新毛巾,由其兄弟二人用椅子抬到轿门前,脚踏红毡,扶掖上轿。并开始哭嫁,俗称给娘家掉“金豆子”。
送亲者有“大客”二人,一是娘舅,二是自家伯或叔。“送女客”多人,多是伯母、婶母或嫂子。也有用“小客”的,须为弟侄辈。再加抬嫁妆的、鼓乐手、轿夫,总数为单数,加上出嫁者凑成双数。

3、临朐哪里有回收黄金

1、黄金首饰回收渠道一:银行
据了解,商业银行自营的品牌金条业务中,大都已开设了回购业务,但主要是投资金条投资者买入这些银行的品牌金条后,只要金条产品符合相关的回购条件,就可以销售给银行
2、黄金首饰回收渠道二:典当行
除银行外,典当行也负责黄金典当业务,但给出的价格都较低。在典当行中回购黄金一般只需要简单的检测,并不需要熔化。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每家典当行典当黄金的价格有所不同,收取利息的方式也不同。
相较之下,一些街头小店及网店也打出高价回收黄金的招牌,通常情况下,路边小店回购黄金不需要出示任何证件和票据,只需将黄金首饰、金条称重,按照重量给钱,但价格很低,有的甚至只有元/克。而且,这些小店不会开示任何收据,一旦出现纠纷投资者维权就很难。
3、黄金首饰回收渠道三:金店
一些持金者还会选择金店推出的以旧换新业务,虽然黄金饰品款式没有限制,但投资者必须带齐购物票据。在以旧换新时,还要收取一定的折旧费。一般来说,回购黄金价格与国际金价基本同步,营业员检验商品,确认商品完好无损。另外克重、发票或销售凭证及购物凭证、证书等都相符,这样才有资格变现。

4、慕容超为何去惹东晋?是他尴尬的境地导致的吗?

慕容超是南燕亡国之君,同时也是五胡十六国慕容氏所建立王朝的最有一位帝王,不过这位帝王死后,无谥号无庙号,其在位仅仅6年,就把叔叔给他的南燕给丢了,相比于他的对手刘裕,慕容超的确表现的有些弱智,那么他为什么要以弱击强,去挑衅国力比自己强的东晋呢?

历史记载中的慕容超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他既是被人眼中的奇人,也能隐忍,装作乞丐避免了被杀,但称帝后却成为了一个贪图享乐之人,面对刘裕的北伐大军更是给刘裕创造了各种有利条件,就怕刘裕北伐之路有所阻碍,个人觉得,综合来看的话,慕容超也是想要有所作为的帝王,只不过他选错了对手,他太不了解刘裕。

慕容超南下去招惹东晋的原因很奇葩,《晋书.慕容超载记》超正旦朝群臣于东阳殿,闻乐作,叹音佾不备,悔送伎于姚兴,遂议入寇......于是遣其将斛谷提、公孙归等率骑寇宿豫,陷之,执阳平太守刘千载、济阴太守徐阮,大掠而去。简男女二千五百,付太乐教之。

也就是说慕容超当初把自己的乐伎送给了姚兴,用来换回自己的母亲和妻子,但是结果自己这里缺少乐伎助乐,觉得太无聊,所以就南下去抢人,在所掠的百姓中挑选了2500人,让人教他们跳舞唱歌之类的事情,只是这个理由太奇葩了,南燕虽然是小国,不过在国内征集适合的人调教成乐伎,不是什么难事吧,为什么非要去抢人呢?

这个就要从慕容超的崛起之路来看了,他命运多舛,险些未出生就被做掉,当时慕容垂起兵建立了后燕,而留在邺城的慕容氏族人则被前秦屠尽,及垂起兵山东,苻昌收纳及德诸子,皆诛之。纳母公孙氏以耄获免,纳妻段氏方娠,未决,囚之于郡狱。而这个段氏就是慕容超的生母,如果他早出生的话,可能也会被一起做掉了,他在母亲的肚子里躲过了生死劫。

带到他成人之后,他为了能够东出,去后燕慕容德那里,只能装作乞丐,秦人贱之,惟姚绍见而异焉,劝兴拘以爵位。可见当时姚绍是看到了慕容超身上的才能,而慕容超则是韬光养晦,毕竟自己如果漏出锋芒,得到封赏重用是可能的,但最大的可能是被姚兴杀了,以绝后患。

所以在他被姚兴召见的时候,就把自己表现的很挫,要多挫就有多挫,打个比方,就好比相亲的时候,你没看中对方,但是不要意思直接拒绝,就编造出很多自己不存在的缺点,把对方“吓”跑,当时慕容超给姚兴的感觉就是,连杀的意思都没有,害怕脏了自己的刀,超深自晦匿,兴大鄙之。这样慕容超才得以进入到后燕境内。

德无子,欲以超为嗣,故为超起第于万春门内,朝夕观之。超亦深达德旨,入则尽欢承奉,出则倾身下士,于是内外称美焉。顷之,立为太子。慕容超的出现,让慕容德比较欢喜,慕容德也是看中这个少年,虽然慕容德没有子嗣,但是出了慕容超之外,他还是有其他人选继承帝位的,慕容德也可不是个糊涂虫,德实奸雄,转败为功,这样的人能够把皇位传给慕容超,也是可以看出慕容超绝不是个昏庸懦弱之辈,慕容德也是想慕容超能够将后燕带向强盛吧。

不过不巧的是,慕容超继位称帝,让慕容超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虽然都是慕容氏,但是慕容超总归是个外来户,在他没出现的时候,有多少个慕容惦记着皇位,慕容超在这些人眼中就像是个跑来摘桃子的人,所以慕容超继位后,第一件要做的是就是稳固地位,如何巩固呢?必然是打压其他宗室。

当时朝中大臣封孚就告诫他,要重用社稷之臣,远离小人,有点像诸葛亮当初告诫刘禅的话,钟,国之宗臣,社稷所赖;宏,外戚懿望,亲贤具瞻。正应参翼百揆,不宜远镇方外。也就是让慕容钟和段宏留在京师辅佐朝政,但是慕容超没有这个魄力,还是那句话,他最害怕别人和他争夺皇位,超新即位,害钟等权逼,所以慕容超只能是,给这些慕容德时期的宗室重臣授以高官,之后外放,远离京师,这样便于自己掌权,同时慕容超重用专权的公孙五楼,公孙五楼就是慕容超的亲信,只有重用这样的人,慕容超才会感觉皇位做的踏实。

这带来的结果就是,慕容超培养的嫡系集团开始对后燕原本的功勋集团发起了宣战,慕容钟慕容法这些原本的功勋老臣害怕慕容超清算自己,而慕容超则视他们为眼中钉,这个是没办法调和的矛盾,在皇位问题上,没有一丝通融的空间存在,所以慕容超继位之初,后燕国开始内乱,主要的就是慕容超清算了可以威胁自己皇位的那些人。

法常惧祸至,因此遂与慕容钟、段宏等谋反。

超寻遣慕容镇等攻青州,慕容昱等攻徐州,慕容凝、韩范攻梁父。昱等攻莒城,拔之,徐州刺史段宏奔于魏。

慕容凝谋杀韩范,将袭广固。范知而攻之,凝奔梁父。范并其众,攻梁父克之,凝奔姚兴,慕容法出奔于魏。

慕容镇克青州,钟杀其妻子,为地道而出,单马奔姚兴。

至此慕容超才感觉自己可踏实的干点事情了,想要皇位做的稳,消除内部威胁后,必然是对外战争,以军功巩固自己的权位,慕容超把目标定在了东晋,也不能说自不量力,虽然说两国国力不在一个级别,不过慕容超还是蛮有自信的,因为东晋之前的北伐都是以失败告终的。

在刘裕北伐南燕之前,东晋的殷浩桓温先后北伐都失败了,殷浩是在后赵石虎死后,国内陷于内乱出兵北伐,结果《晋书·殷浩传》记载,后复进军,次山桑,而襄反,浩惧,弃辎重退保谯城,器械军储皆为襄所掠,士卒多亡叛。

桓温则是先伐前秦,但是前秦采用坚壁清野的战略,桓温大败而归,《晋书·苻健载记》:初,健闻温之来也,收麦清野以待之,故温众大饥。至是,徙关中三千余户而归。之后桓温到是击败了姚襄,但是在第三次北伐前燕的时候,再次遭遇大败,

《晋书·桓温传》真讨谯梁皆平之,而不能开石门,军粮竭尽。温焚舟步退。垂以八千骑追之,战于襄邑,温军败绩,死者三万人。

尤其之桓温讨伐前燕大败而归的这次战事,比较突显出了当时北方诸国在军事上拥有骑兵这个战略制高点,即便被东晋击败,骑兵的机动性也不至于大败,而东晋军一旦发生溃败,北方的骑兵就会开启收割模式,所以慕容超多少是自认自己国内的骑兵部队,对战东晋部队是占据优势的。

这也是随后面对刘裕的北伐大军,慕容超屡屡采用昏招的一个原因,他从未想过在平原地带交战,南燕的骑兵部队会被刘裕的步兵方阵所击败,《宋书.武帝本纪上》慕容超闻王师将至,其大将公孙五楼说超:宜断据大岘,刈除粟苗,坚壁清野以待之。公孙五楼虽然专权,但是他忠心于慕容超,而且也不是个庸才,他为慕容超制定了上策,也就是据险而守,割除青苗,坚壁清野,慕容超要这么做对刘裕是有很大威胁的。

大岘位于山东省临胊县东南,穆陵关就坐落于山口,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南部屏障,但是慕容超却要放弃这个要塞,彼远来疲劳,势不能久;但当引令过岘,我以铁骑践之,不忧不破也。岂有预芟苗稼,先自蹙弱邪,慕容超坚持自己的战略,就是要在平原上正面击溃刘裕的军队,显然慕容超是太过自信,同时也想要用一场大胜来建立自己的威信。所以他从未想过自己会战败,自然不会去割青苗,毕竟割完之后,的确会让刘裕的北伐军遭遇粮草困境,不过这么做也是把双刃剑,南燕一些地区入秋会陷入饥荒当中。

而战前,就有人立劝刘裕不要走大岘一线,就是害怕南燕坚壁清野的战略,但是刘裕大胆的预测,慕容超不会这么做,我揣之熟矣。鲜卑贪,不及远计,进利克获,退惜粟苗。其实刘裕选择的北伐时机很鸡贼,他是在春夏之交发动北伐的,那时地里还都是青苗,尚未成熟,慕容超自然不舍得割啊,割了就几乎绝产了,而刘裕北伐军深入南燕境内,等战事胶着或者打完的时候,地里的庄稼就成熟了,刘裕军可以就地补给粮草,要是刘裕在秋天发动北伐,慕容超再傻也是会割的。

所以总的来说,慕容超是想要依靠骑兵优势在平原地带一举击溃刘裕的军队,这个是数百年来游牧民族在军事上的优势,虽然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大部分胡人开始汉化了,不过军队的战力还是得以保留的,在这个前提下,慕容超让刘裕不费吹灰之力过了要塞大岘山,

显然慕容超是打算让刘裕有去无回,有全歼刘裕的意思,可是他太不了解这支北伐军的战力了,刘裕在多年的战争中,找到了用步兵结阵和骑兵对抗的方法。

慕容超养精蓄锐以待刘裕之军,乃摄莒、梁父二戍,修城隍,简士马,畜锐以待之。不过他还是没想到刘裕进军神速的,既闻大军至,留羸老守广固,乃悉出。临朐有巨蔑水,去城四十里,超告五楼曰:「急往据之,晋军得水,则难击也。」五楼驰进。但是公孙五楼被击溃了,这里可以看出,慕容超还是有想法的,那就是截断东晋军的水源,可问题是为什么不提前去抢夺巨蔑水,最有可能的是慕容超没想到刘裕进军如此神速,所以应对的有些仓促,但是大体上还是按照他的计划发展的,毕竟他依赖的是,用骑兵击溃东晋军。

而在这场关键战役中,慕容超想的太简单了,他集中了所有主力想要一举击溃刘裕的本部主力,但问题是大后方临朐却驻守力量薄弱,这成为了他失败的一大原因,加之刘裕的战阵克制了南燕骑兵的进攻,前面久攻不下,后方有失火了,南燕军打乱,以此兵败,我们复盘一下,就可看出慕容超和刘裕的指挥能力差的不是一丁半点。

未及临朐数里,贼铁骑万余,前后交至。南燕骑兵按照慕容超的构想,逐渐合围刘裕军,刘裕克制敌骑兵的绝招就是利用战车,给步兵搭建了一座移动长城,众军步进,有车四千两,分车为两翼,方轨徐行,车悉张幔,御者执槊,又以轻骑为游军。有了战车的保护,步兵得到了保护,免于被南燕骑兵骑射所袭扰,也避免了被骑兵冲锋所击溃,同时轻骑兵有成为了战阵中的机动力量,随时支援战阵中薄弱的一点,有可以适时出击,可以说这个战阵攻防兼备,慕容超是没有想到过会遇到这样的对手,一时间也想不到办法,而刘裕可不打算在这里和南燕军打消耗。

公遣谘议参军檀韶直趋临朐。韶率建威将军向弥、参军胡籓驰往,既日陷城,斩其牙旗,悉虏超辎重。超闻临朐已拔,引众走。刘裕派遣檀韶直接偷袭慕容超的大本营临朐,结果当天就攻下了,可见临朐城防守薄弱,南燕军面前是一堵墙,后院还失火了,慕容超直接跑了,超遁还广固。这引发了南燕军的大规模混乱,刘裕所部大胜,斩其大将段晖等十余人,其余斩获千计。

至此慕容超的帝王大梦彻底破灭,自己幻想的破敌大功是多么的可笑,这位亡国之君多少已经知道此败之后,南燕灭国在即,而原本南燕不必落入到这个尴尬境地的,是慕容超这个外来户,为了稳定自己的帝位,想用一场大胜来给自己镀金,结果把南燕一国都当成了嫁妆,送给了刘裕。

慕容超苦守广固,于是设长围守之,围高三丈,外穿三重堑。但外无援兵,必然会被破城,到了死地,慕容超到是清醒了,人设也是回到了未登帝位时的人设,把大臣们叫过来,自己开了一场检讨会,不能委贤任善,而专固自由,覆水不收,悔将何及,也是把被自己关起来的慕容镇放出来,表露出要君臣一心,共渡难关的架势,慕容镇是当初建议慕容超,即便要在平原和刘裕决战,也不要让刘裕越过大岘山,但是慕容超不停,慕容镇就私下发了几句牢骚,结果被慕容超关了起来,如果当初听了慕容镇的话,南燕也不会到亡国之危的地步。

只能所慕容超清醒的时间点太晚了,已经回天乏术了,因为外援只能是后秦,后秦也是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的,不过人家自己也有事情啊,时姚兴乃遣其将姚强率步骑一万,随范就其将姚绍于洛阳,并兵来援。会赫连勃勃大破秦军,兴追强还长安。后秦和赫连勃勃(胡夏国的建立者)打的难解难分,也是没时间搭理南燕了,所以当时南燕唯一的生机,就只有慕容镇说出来了。如闻西秦自有内难,恐不暇分兵救人,正当更决一战,以争天命。今散卒还者,犹有数万,可悉出金帛、宫女,饵令一战。天若相我,足以破贼。如其不济,死尚为美,不可闭门坐受围击。

也就是集结南燕最后可以调动的所有力量,出城和刘裕决死一战,打输了就打输了,总比死守孤城要好得多,打赢了,就有翻盘的机会,只不过当时慕容超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寄希望于后秦的援军,所有选择固守待援,结果就是刘裕围城的准备做的很充分,你在想出城和刘裕决战已经没有机会了。

多次派出去的求援使者都变成了刘裕招降的利器,比如被慕容超派去求援的张纲,从后秦回来时被抓了,乃升纲于楼上,以示城内,城内莫不失色。眼见援兵不到,慕容超想要割地求和,可是刘裕没那么不明智,不会养虎为患,慕容超已经没有了议和的资本。

张纲治攻具成,设诸奇巧,飞楼木幔之属,莫不毕备。城上火石弓矢,无所用之。六年二月丁亥,屠广固。超逾城走,征虏贼曹乔胥获之,杀其亡命以下,纳口万余,马二千匹。送超京师,斩于建康市。原本是求援使者的张纲,反倒是为了攻破广固城立下了功劳,他为刘裕建造了攻城器械,刘裕以此攻破了早已军心涣散的广固城,屠尽了城内的南燕宗室。

总的来说,慕容超原本是一位想要有所作为的帝王的,只是他在乱世之中,机缘之下继承了南燕的帝位,但是想要有所作为就要让自己的帝位做的稳,所以他用极端的方法制造了南燕的内乱,也平定了南燕的内乱,此后就开启了扩张的道路,只是,这位帝王太过自信,屡屡在军事上犯下了大错,在刘裕面前,慕容超在军事上的确表现的小儿科了。

5、临朐订婚需要给女方多少钱???

我老婆是临朐的,有几种说话,10001万里挑一,21780两个人一起发。看你情况了,我去年跟我对象定的婚,给她了21780,。你女友要31800也差不多了,包括首饰的话衣服之类的话也差不多这些了。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