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家乡风俗
我们南雄这边的结婚彩礼风俗是最高不超过2万,超过就会被人说的人(说你卖女儿专),一般在6千到2万之间,大部属分是8千或1万。
而且彩礼是你给女方多少,女方家会以礼品备置的方式返回大部分给男方的,比如买些电器、床上用品等,女方家只收少部分用来摆酒席。
2、赣南的春节
(一)春节风俗
南雄人民的春节,一般从农历九、十月份就开始准备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冬至以后就开始蒸酒。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民间俗称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日子。南雄乡村客家一般是以二十四为准。
据调查得知,南雄地区的广大农村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其独特之处在于多数情况不用横批,而很多地区的“灶神”位都用横批,如大同地区就用“一家之主”作为对联横批。南雄乡村客家“灶王爷”神位两侧写着“灶旺人财两胜,神灵富贵双全”,正文自右至左写着“担柴童子,运水先官;九天东厨,司命灶君之神位。”寄托着黎民百姓对灶神无限的崇敬及幸福的期盼。
腊月二十四到除夕前叫“迎春日”,即春节的准备阶段。乡民们置办年货、打扫庭院,搞好个人及家庭里里外外的卫生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十天半个月不洗头在这段时间定会找个时间痛快地洗一番,为的是能够满足他们除旧迎新的心理。
年三十便是除夕了,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南雄乡村客家人易门神、贴对联、放鞭炮、请祖先等等,其中最有特色的当数“赴浪荡圩”。南雄一些镇上的圩场和其他地方一样,邻近圩场的圩日一般是错开的,比如逢3、6、9或1、4、7日。但到了除夕这天,不管有没有赶上圩日,每个圩场都逢圩,名为“浪荡圩”。
南雄乡村流传着这样的话“浪荡圩,浪浪荡荡”,指的就是除夕那天因为大家时间紧张,赴圩的人来得早,散得也早,彼此都匆匆地来来往往(即“浪浪荡荡”之意)。往日要到下午两三点钟散圩的圩场,到了“浪荡圩”那天,都会在十二点多早早散圩。
据长辈回忆,旧社会大多百姓很穷,往往到除夕那天才筹到过年的钱,只好到那天匆匆地去圩上置办年货。渐渐地,除夕的“浪荡圩”便成了一个约定成俗的民俗了。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浪荡圩”成了人们劳累一年后图热闹、放松的一种方式,让自己的心在那天浪荡浪荡。村里的大人常在那天对孩子说:“去浪荡一下吧!”意思是给管束苦了的小孩放放风,特别是调皮的男孩。因此,每到逢“浪荡圩”那天,个个圩场都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南雄大部分乡村客家,至今还保存着给灶神压岁钱的风俗,当地称之为“压灶”,《南雄县志》有载旧时“压灶”的方法:“用一盘米盛着白银一筒筷子和一扎钥匙,象征万事胜意之兆。”据笔者所见,他们现在“压灶”普遍是在灶上供上一碗白米,米中压着一封利是,从大年三十晚上一直压到正月十五,旨在灶神保佑,祈求粮丰财厚。也有地方如坪田,利是只压一晚,大年初一谁最早起床做饭,谁就可以收这封利是,旨在鼓励大家在新的一年勤恳劳动。但自20世纪80年代末始这一习俗已经慢慢地淡化了,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对此一无所知。
过了除夕夜便来到了新年伊始的大年初一了,人们习惯上把年三十当作是过大年而南雄人民却习惯地把年初一叫做过大年。“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两千年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农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3]个人一年一度的最重要的日子是生日,大家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节日,而在我国春节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是一个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南雄乡民也同样如此,无论他们走遍天涯海角,忙得多么的不可开交,都想方设法回家欢度春节,即便不能如此,也不忘给家人打个电话问声好。
(二)春节风俗个案研究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没错,南雄诸多乡镇中风俗迥异,然而最有特色的当数以坪田镇为中心的“游神”(其实他们拜的不是神而是人)活动,由“告神”“谢神”两项活动组成。
位于南雄东北紧靠江西省信丰县的坪田镇,有个海拔500米左右的小盆地。这里聚居着1000多户人家,以叶、邓两姓为主。古来在盆地中央建有一座都统庙,面积约100多平方米。(如图2)庙里供奉一尊高约1.5米木雕都统菩萨,左右各有一尊约高0.8米木雕力士像,是为陈、邓两将军。相传此庙虽小而甚灵。附近村庄一些群众很崇敬这位都统菩萨。每月初一、十五,不少善男信女上庙焚香祈祷。此地可谓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古时,坪田都分十甲,每年由一甲轮值,举行“告神”(既迎神)、“谢神”活动。八月择吉月“告神”,祈求菩萨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次年正月初二至十二日为“谢神”,一连10日,举甲供奉菩萨,演戏,舞 龙打狮,十分热闹 。
如今,整个坪田镇与与其毗邻离南雄市区约30 公里的南亩镇和江西赣州市信丰县万隆乡、县社迳乡部分人组合起来搞这个“游神”活动。春节期间我认真观看了整个活动过程,“谢神”活动主要流程如下:主办“谢神”活动的六甲,冬至前后就开始进行舞龙打狮、演戏等训练(演员同为八月中旬参加“告神”活动的人员, “告神”活动与春节期间的“谢神”活动大致相同)。
舞龙舞狮:南雄舞龙有瑞龙、香火龙、黄龙、游龙、双龙等。最具特色的是雄州镇宾阳门的"瑞龙",龙身分为10余节,用竹片扎成,裱上透明的油纸,敷以彩绘,由10多位赤膊壮士汉舞动。“谢神”活动表演的就是此类“瑞龙”,从年初一到十二为期10天的“谢神”活动期间,舞龙队伍会到各甲去“舞龙”,舞到谁家,谁家里就得放鞭炮,不然都统则不会保佑他家富贵、幸福、发财等,总之,就是不吉利,新年里办事情很难顺心如意。舞狮多在春节时表演。狮有青草狮、鸳鸯狮、磨地狮、九角狮、香火狮、广狮、瑞狮、高脚狮等,舞有单狮舞、双狮舞。南雄地区最有特色的是湖口镇洋汾村的磨地狮和珠玑镇洋湖村卢屋的青草狮,其动作敏捷,步伐矫健,舞姿精彩,气氛热烈,表达了劳动人民在节日的欢快活泼以及对生活和土地的无限热爱之情。南雄舞狮受江西的“手摇狮”、“板凳狮”,安徽的“青狮”,湖南的“武打狮”和广东的“醒狮”影响,集各地之大成并有所发展。以坪田镇为中心的“谢神”活动舞的是鸳鸯狮。历年来的“谢神”活动中,最热闹的一天当数今年的大年十一了。由于我本人住在都统庙附近村子,见证了其后期的成长历程。都统庙几废几立,据本人调查得知:新中国建立后,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中,破除迷信,把都统庙和菩萨都毁了。10年后的1962年,曾有人重新建庙立菩萨,被有关部门派员毁了。30年后的1993年,又有人重倡集资建庙立菩萨,再次被政府派员制止了。时隔15年后的2008年,在坪田当地及外地的善男信女们的募捐下,此庙终于得以重建,并立了菩萨(菩萨于除夕从江西社迳买回)。去年冬天,我亲眼目睹了村民们建庙的过程:几十年不遇的大雪把整个坪田镇洒落得白茫茫的,连用来建庙的砖块也几乎被淹没了,然而人们还是冒着寒风冷雪争先恐后地忙活着,终于在年三十那天完工了。大年初二,无论是附近村庄还是边远村子的村民都来都统庙焚香祈祷,杀鸡祈拜。
大年十一刚蒙蒙亮,六甲的活动主持人就从江西社迳出发,一路舞龙打狮、放鞭炮、鸣炮,把叶都统与其得力助手陈、邓二将像小心翼翼地接到庙里。六甲人举家欢庆,其他甲也有部分人加入那个长长的队伍。站在楼顶眺望,只见从都统庙延伸出来的“长龙”足足有200米长。据长辈回忆,没有庙和菩萨期间,活动仍然会如期进行,以先前庙址为中心。在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期人们必演的是赣南采茶戏,不过近年来,由于经济人力等原因,只是偶然演演罢了。由于2008是都统庙历史更新的一年,多年未登台的赣南采茶戏这时也闪亮登场了。赣南采茶戏笔者将在娱乐部分做详述。
(三)春节饮食
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南雄乡村客家春节饮食文化犹如大自然中的一束束可爱的野花,给人以纯美的享受、身心的愉悦、传统文化精神的陶冶。以下笔者将从南雄乡村酒、特色小吃、年果及野味进行陈述。
酒:南雄人在过春节时,喜欢用“过缸酒”待客,约“冬至“一过,家家户户都开始蒸酒即“过缸酒”,该酒是城乡群众自酿的传统酒。在过去,南雄盛行家庭做酒,共有3种酒,即黄酒、烧(白)酒和“过缸酒”。年节家宴,尽管备有其它美酒,也一定要出敬自酿的“过缸酒” 。“过缸酒”既有烧(白)酒的浓烈,也有黄酒的甜美。如今在市区已很少人自酿酒了, 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在工业文明的强大冲击下,南雄人民也不无例外地在承受着传统文化的淡化危机。
特色小吃:最有特色的是酿豆腐(如5),酿豆腐是每一户人家过年过节必备的小吃。南雄酿豆腐与东江酿豆腐不同,东江酿豆腐用的是水豆腐和油豆腐,酿入的馅料以肉为主,而南雄的酿豆腐多用油豆腐包来酿,馅料则丰富多样。其做法就是用新鲜的芋 头、香脆的小虾米,还有腊肉碎、蘑菇、香菜等等材料剁碎拌匀,有些人家还会按不同口味加入不同的馅料。然后把大块的油豆腐包开个小口,把里面的瓤挖出,再酿入早已配好的馅,放入蒸锅蒸熟即可食用。酿豆腐是无辣的小吃,如果想吃辣的风味,可以拌着南雄乡下传统的辣椒酱来吃,或者学当地的地道吃法,把辣酱和生的香菜从豆腐包的小口塞到馅里面一起吃,糯香可口,加上多种馅料配味,味道丰富多变。
春节年果:有油炸芋头片、番薯片;有用粘米粉配以五香粉、辣椒粉调湿和匀,制成薄片,油炸而成的豆角酥或称壳落酥;有用芋头煮熟搓烂,加入猪油、辣椒粉、粘米粉,做成手指大圆团,油炸而成的猪膏团;还有炒果、炒米糕等。另春节糍类方面,南雄客家糍有十多种,但春节期间几乎家家都要做油糍。
春节腊味乃传统的冬春时令佳肴,每年冬至前后,家家必做腊味,品种有腊鸭、腊肉、腊肠、腊鸡、腊鹅、腊狗,山区还有腊野味。
南雄乡村客家最有名的腊味当数腊鸭。据清代《南雄州志》记载:“雄鸭,鸭嫩而肥,脆之,渍以茶油,日久鲜红而味美,广城甚贵之。” 南雄腊鸭又称板鸭,具有造型美观、鸭皮白中透黄、油尾丰满、
皮薄肉嫩、肉红味鲜、骨脆可嚼、风味独特、质量上乘的特点,是人们馈赠亲友的美味佳肴。南雄板鸭,
又以珠玑巷腊巷的出名。腊巷,是珠玑巷中的行业作坊街巷之一,以精制腊味而闻名遐迩。
(四)春节禁忌
“简单地说,‘禁忌’就是心理上以为忌讳的和言行上规定为不能说和不能做的。”[5]南雄地区春节禁忌挺多的,例如在言语上要求检点,崇尚说吉祥语,若有人不小心摔碎了碗碟,马上念“岁岁(碎)平安”,即利用谐音化凶为吉;行为上也需要多加注意,尤其是调皮的小孩不能打架斗殴。。
在南雄乡村客家地区,从初一到初五都有很多的禁忌。朋友,当你走到一片菜园前,想进去摘采花玩,你可千万要谨慎,小心种菜阿姨给你上“培训课”。有“一鸡、二鹅、三猪、四羊、五牛”,听了这句话兴许会一头雾水。意思是从初一到初五每日各代表一种家禽或家畜的诞生。“大年初一不能进去菜园,会把鸡带进去;初二可以进去菜园,因为鹅是跑不进去的;初三禁止进入菜园,会把猪带进去;初四可以进菜园,因为羊是不会撞篱笆的;初五不能进菜园,会把牛带进去的。”看来只有当地人才会明白这么高深莫测的道理。
大年初一的禁忌是最多的,如:白天不能睡懒觉,否则自家的田地就会发生滑坡的可能;大年初一至初二一般不扫地,地面脏了则用手拣起,年初三称为“送穷日”,再把垃圾倒出去;早上吃早餐只能吃素,不然这一年就会吃不到蔬菜;不能洗头,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在那天洗头则会把所有的水源弄脏,水神便会惩罚洗头者,令其事事不如意。初一到初五日,为过年时间。除初三以外,都可探亲访友,初五日,称为“出平”日。初六日以后,农村准备春耕。
(四)春节娱乐
春节是个举国同庆的日子,各地娱乐活动自然很多,南雄客家乡村地区也不例外,比较典型的是采茶戏演出。
采茶戏曲调优美,清新悦耳,是南雄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曲目。采茶戏约在清乾隆年间,由南康、信丰和龙南等地传入南雄。音乐唱腔由赣南采茶灯及南雄民间音乐组成。初期戏中角色较少,生、旦、丑三行当任演员,配上胡琴一把,锣鼓一面,五人即可表
演。采茶戏在表演艺术上运用打扇花,即男女的右手均拿彩绸扇,作为道具,应用扇子高、低、左、右、前、后、正、反等不同位置来表演造型。舞台表演应用矮步步法。矮步是根据劳动群众在劳动中的上山、下山及摘茶动作演变应用于舞台表演。在老艺人中,流传着“相公背伞”、“懒人担扇”、“乌鸦下翼”、“乌云盖月”、“美人照镜”、“凤凰装美”、“狮子滚球”、“乌鸦戏水”等传统动作。表演以地方语言为主。唱腔穿插三字腔:“哎咳哟”、“哪呵咳”、“咳嘟(呀嘟)喂”、“咳(呀咳)子哟”、“嘿”等,一般出现在末句或唱腔的结尾处,前面带有下滑音。 1953年,城关镇宣传队的《妹子》一剧参加省业余文艺会演,获优秀奖。1958年7月1日,南雄采茶剧团成立,先后整理、移植、创作上演了《赛龙舟》、《打鸟》、《补皮鞋》、《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山乡风云》、《社长的女儿》、《田老汉卖牛》、《称心花》、《越看越爱看》等200多个古代和现代剧目。《越看越爱看》(作者朱淑贞)1976年参加省业余文艺会演,获优秀奖;《称心花》(作者华运杰、刘卫东、衷玉华)1981年参加省文艺专业会演,获创作、演出二等奖。春节期间,坪田镇为中心的“谢神”活动上演的是赣南采茶戏,演出方式与上述采茶戏大相径庭。
南雄乡村客家,春节期间还有很多人把赌博当作一种娱乐活动,尽管平时从来不赌博的人,大年初一至初三那几天也会干几场,不过很少有人会赌大的,因为他们有“输了钱不吉利,新年难发财”的说法。
四、结语
春节是一个举国欢庆的节日,它作为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深受人民的重视和青睐。春节在南雄乡村客家中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日子,一直以来,每到年关远在他乡的游子都会想方设法回家欢度这个节日,他们庆祝春节方式富有特色,有很多的风俗,例如祭灶、压灶、赴浪荡圩等等;也有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例如乡村酒、特色小吃、年果及腊味等,枚不胜举;此外,粤北南雄乡村客家更有许多禁忌,就如农历初一至初五都有很多的禁忌,数大年初一的禁忌最多;春节娱乐活动方面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赣南采茶戏的演出,采茶戏曲调优美,清新悦耳,是南雄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曲目。采茶戏约在清乾隆年间,由南康、信丰和龙南等地传入南雄。音乐唱腔由赣南采茶灯及南雄民间音乐组成。南雄诸多乡镇中风俗迥异,最有特色的当数以坪田镇为中心的“游神”活动,寄托了南雄乡村客家乡民对叶都统的虔诚崇拜及幸福期盼。
南雄乡村客家春节习俗中,无论是我们已深知的,还是还尚未发掘的,都在有效地传承着传统春节习俗的历史文化,但这种习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例如,很多人外出到大城市务工或是求学,春节习俗面临着同化现象,原有的一些春节习俗被在内外力双重作用下逐步消失,逐渐向异地的民俗风情演进。又如某些乡村村民们喜闻乐见的采茶戏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等等。
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抢救工作者冯骥才先生认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先进的发达国家都开始对自己的民间文化进行抢救,但目前,我们整个知识界的自觉还不够,加之我国民间文化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没有人关心,不抢救就真的会消失。”的确如此,就如南雄乡村客家春节某些民俗,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人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使之亘古流传。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雄人,也希望能尽本人的微薄之力呼吁现代人能在享受着丰富的物质文化的同时,多关注类似南雄乡村客家春节习俗之类的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节日文化,促使岁时节令、传统习俗等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地传承。
3、谁熟悉南雄的地理风俗习惯?
楼主你好:
风土人情
南雄的风俗民情植根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浓厚的乡土情绪以及热爱生命、祈盼太平的炽热情感。这种风俗民情既是中原与岭南文化的融合,也是粤赣之间民情的交汇,最重要的是南雄人根据本土风俗而进行的约定和创造。
服饰习俗:男无特殊,妇女劳作时腰系围裙,头扎黑头帕,手戴手套。饮吃习惯:城乡皆吃辣椒,农村尤甚,无菜不辣,春节吃腊味,家家以腊鸭、腊肉、腊肠等腊味和自制的糯米酒款待来访亲朋。婚姻习俗:旧时同姓不通婚。在佳节庆典时候南雄人民喜欢以舞龙舞狮等数十种民间艺术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象香火龙、茶花灯、飘色、龙船歌、推车灯、高脚狮等民间艺术非常有特色。
南雄珠玑镇被评为省级民间艺术之乡。曲调优美、清新悦耳的采茶戏是南雄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剧。
土特产品
☆ 乌迳啤酒鸭
☆ 南雄烟叶
☆ 北山竹笋
☆ 银 杏
☆ 金友香米
☆ 油山香菇
☆ 板鸭
☆ 高山油茶
☆ 腐竹
☆ 南亩凉果
☆ 江头黑山羊
☆ 梅岭鹅王
☆ 水口鱼王
☆ 香酥铜勺饼
☆ 萨琪玛
☆ 米花糕
【著名典故】
毛泽东率红军三过梅岭到南雄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曾三次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经过粤赣交界的梅岭,进入广东南雄从事革命活动,为南雄人民革命史增添了浓厚的一笔。
1929年1月24日。红四军前委书记毛泽东率领一支部队攻下梅关,第一次踏上了南雄这块土地。红军行至梅岭角湾村与敌人相遇,经过短暂的战斗,打败了阻击的敌人。然后取道上、下杨梅村,从邓坊往大塘方向转移。与此同时,军长朱德率领红四军一部由江西经油山广停坑、上兰田、下兰田半夜到达寨下的山沟里露营。当时,赣敌李振球获悉红四军到了油山,便带领一个团的兵力由江西池江进入南雄,抢先占领了油山坪田坳的大石埂山头,将红军包围住,企图以一条旧沟壕为阵地,伏击红军。在朱德的亲自指挥下,红军与游击队、上朔赤卫队一道迅速抢占了制高点白石径,对敌实行反包围,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至中午战斗结束,红军获胜。之后,朱德率部队在油山夹河口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合,开往锦陂村。第二天到达乌迳山下村宿营。次日清晨离开乌迳,经官门楼,穿过界址圩向江西信丰进发。油山上朔一带农村墙壁上至今仍留有《十大政纲》、《当红军歌》等红军标语。
1930年4月1日凌晨。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江西大余县城,由南雄游击队中队长彭吉妹带路,越过梅关,进入南雄境内,在中站城与陈济棠部吴文献的一个营遭遇。红军速战速决,歼敌百余人,缴获枪支200多支。红军行至珠玑石子岭,又遇敌一个营,敌不堪一击,四处溃逃。毛泽东、朱德率部乘胜包围南雄城,激战数小时,下午5时左右,攻占了南雄城。红军在下武庙和上武庙召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道理。毛泽东讲了话,他风趣地说:“大家经常讲朱毛,朱毛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呢?现在我告诉你们,朱毛是两个人,我就是毛泽东,朱德也来了,他就在这里!”毛泽东继续说:“我们是红军第四军。红军是为人民服务的,是打土豪劣绅分田地的。打倒帝国主义……。”并提出“万富准备钱,千富不相连,贫穷跟我去,每日一吊钱”的口号。会后,红军宣传队还演了一出戏《王老三交粮支援红军》。4月7日,毛泽东、朱德率部离开南雄,朝江西信丰县进发。
1932年7月7日。粤军第四师张枚新部奉赣南粤军总指挥余汉谋之命,由信丰经乌迳退守南雄。8日凌晨,正向乌迳开进的红五军团发现粤军第四师向水口方向转移,即命军团各部向水口阻击。下午,两军在水口遭遇,粤军被红五军团优势兵力击溃,当晚退守水口圩及附近高地,并向大余、南雄两地守军发报求援。可是,红军误认为水口之敌已向南雄逃窜,一军团和十二军改变向水口增援计划。9日凌晨,粤军第四师得到来自南雄城张达、陈章6个团的支援,同时还出动了18架飞机助战。粤军即组织优势兵力向红军反扑,战斗激烈。9日下午,红五军团总指挥董振棠亲自指挥数千名大刀手,分四路冲向粤军第四师阵地,展开白刃战,战斗达到白热化程度。下午4时,红五军团第三军伤亡很大,预备队已全部参战,军长、政委、参谋长均亲自参战,弹药也渐渐缺乏。6时许,红五军团第三军陷于困境时,幸得陈毅率领江西独立3师、6师赶到增援,打退粤军,稳住了战地。10日拂晓,一军团和十二军在毛泽东亲自率领下,过梅关,走中站、里东、邓坊,星夜奔驰,直接赶到水口战场向粤军发起全面反攻。下午2时,红三军团的第七军从江西大余游仙赶到水口增援。这时候,红军的进攻更加猛烈,敌人全线溃退南雄城,红军乘胜追击。水口之战,是中国工农红军与国民党陈济棠部在南雄水口打的一场恶仗。双方伤亡很大,战场景象之惨烈,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罕见。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一九三二年七月在广东南雄水口圩地区对陈济棠的作战”,“吃了兵力不集中的亏,如象水口圩……这类的仗,本来一般算作胜仗,而且还算作大胜仗的,然而我们历来就不欢迎这种胜仗”,“因为没有缴获或缴获不超过消耗”。
毛泽东三过梅岭四到南雄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为日后项英、陈毅等在粤赣边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彭德怀率红五军占领南雄城
1929年5月20日,按照红五军军委和湘赣特委共同确定的“向外发展,在发展中巩固苏区”的方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和王佐特务营共千余人,离开井冈山,转战湘东、粤北。
红五军首先攻占了湘东的酃县、桂东等地,筹措了一批现款和物资。接着又攻占了粤北仁化县城口,缴获枪械200余支、子弹3万余发,筹款3万元。然后经仁化县长江、扶溪,准备攻占仁化县城,后来得知南雄没有国民党正规军的防守,只有民团、警卫队等地方武装,战斗力不强,于是决定改为奔袭南雄,并立即向南雄进发。
红五军经过仁化的闻韶、南雄的百顺、苍石,于6月1日下午抵达南雄县城。国民党南雄县长方新听说红军来了,吓得惊慌失措,急忙剃须化装逃跑,民团、警卫队亦闻风而逃。红五军没有经过大的战斗,就顺利地占领了南雄城。
中共南雄县委得知红五军来南雄的消息后,率领游击队攻打了坪岗、里溪、水口一路的民团,然后,进城与红五军会合。
红五军进南雄城后,分别住在上武庙(现八一路小学)、下武庙(现人民医院门诊部)等处。住下之后就开展宣传工作,在下武庙门前、孔圣庙(现南雄市政府)、福音堂(现南雄中医院)门口等处召开群众大会,由中共南雄县委委员周群标主持大会,彭德怀、滕代远在会上讲了话,着重宣传党的政策、红军的宗旨以及革命事业必胜的道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欺压群众和地主豪绅剥削贫苦农民的罪行。号召广大群众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豪绅!
红五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买卖公平,为群众所称赞。对于那些作恶多端,罪恶滔天的反动官吏、土豪劣绅,就坚决打击。他们根据南雄地下党提供的情况和群众的要求,镇压了国民党南雄县党部执行委员、县警察署训导董芳辉,县政府科长粱绍恒,土豪劣绅钟荣伟、刘伯陶等;烧毁了国民党南雄县署;没收了四家与反动官吏串通一气,欺压群众的商号的财物,分给贫苦群众;还打开监狱释放了一批“政治犯”和革命群众。
南雄的地下党和游击队,在县城协助红五军发动群众,筹款、购物。红五军在南雄住了五天,筹款3万多元,因地方反动武装早已闻风逃匿,只缴获枪械300支左右。他们将筹得的款项在南雄购买了大批药品、食盐和布匹,还集中全城的缝衣工人赶做了一千多套灰布军装,充实了部队的供给。
6月5日,红五军离开南雄城,向江西崇义转移。
红五军来到南雄,对南雄党的工作和武装斗争作了具体的指导,促进了南雄革命武装的发展,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为在暴动失败后遭到国民党反动派严重迫害的革命人民增添了斗争信心,有力地推动了油山根据地的创建。
2010年五月六日,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南雄为“中央苏区县” ,标志着恢复了南雄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地位。
希望这是你要的。
4、家乡元宵节有哪些风俗
不同的地方的风抄俗一般也不同,北方大部分地区元宵节有很多娱乐项目,例如:看花灯、猜灯谜、吃元宵、放烟花、扭秧歌等。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
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5、南雄人性格特点
南雄人在生活风俗上保持了勤俭节约、聚族而居的特点。之先仍两稀一干,早上、中午吃粥,晚上吃饭。主食大米饭、大米粥,由妇女在早上煮好,凉冷,放进橱柜,粥白天吃,饭晚上吃。饭是倒出米汤后干焖而成。他们不喜欢吃烂饭,故用此法煮饭。吃粥时,喜欢熟盐拌粥。其副食是猪肉及各类蔬菜,不定时吃牛肉及其他肉类。一般猪肉是切片,水煮熟,炒干,放入佐料即成。蔬菜是用油炒热后,放入配料即盛入碗。客家人的佐料不外乎姜、蒜、葱、酱、五香粉、味精。他们的传统名菜是扣肉、白斩鸡、醋排骨、醋大肠以及炒醋酱鸭。风味食品是冬米糖、酸刀豆、辣椒,晒到半干程度,放入酸坛,鲜黄即可打开食用。
6、谁能帮我一下?
南雄乡村客家春节习俗调查研究
摘要:粤北南雄乡村客家人庆祝春节方式富有特色,他们在这个盛大的节日里有很多的风俗,例如祭灶、压灶、赴浪荡圩等等;也有乡村酒、特色小吃、年果及腊味等丰富多彩的特色饮食。粤北南雄乡村客家更有许多禁忌,大年初一禁忌最多;春节娱乐活动方面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赣南采茶戏的演出。南雄诸多乡镇中风俗迥异,最有特色的当数以坪田镇为中心的“游神”活动。所有的习俗都在有效地传承着传统春节习俗的历史文化,但这种习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人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使之亘古流传。
关键词:南雄;乡村;客家;春节;习俗
南雄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大余岭(梅关,在江西大余与广东南雄之间,古称秦关,因汉代梅鋗将军居此,又称为梅岭。又因汉代禆将余胜守此,故亦称大余岭。)南麓,市境北、东与江西省大余县、信丰县、全南县毗邻;西邻始兴县、曲江县、仁化县。四周群山怀抱,中为丘陵,地理学称为“南雄盆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勤劳、善良的南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富含生命气息的民情民俗,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雄乡村客家人,我深感骄傲,同时对春节习俗背后隐含的文化内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在2008年春节及2007—2008学年暑假期间,我进行了实地调查并查阅了相关资料,走访了相关人员及部门,以求对南雄乡村客家春节习俗有进一步的认识。
一、南雄乡村客家春节习俗现状
(一)春节风俗
南雄人民的春节,一般从农历九、十月份就开始准备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冬至以后就开始蒸酒。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民间俗称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日子。南雄乡村客家一般是以二十四为准。
据调查得知,南雄地区的广大农村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其独特之处在于多数情况不用横批,而很多地区的“灶神”位都用横批,如大同地区就用“一家之主”作为对联横批。南雄乡村客家“灶王爷”神位两侧写着“灶旺人财两胜,神灵富贵双全”,正文自右至左写着“担柴童子,运水先官;九天东厨,司命灶君之神位。”寄托着黎民百姓对灶神无限的崇敬及幸福的期盼。
腊月二十四到除夕前叫“迎春日”,即春节的准备阶段。乡民们置办年货、打扫庭院,搞好个人及家庭里里外外的卫生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十天半个月不洗头在这段时间定会找个时间痛快地洗一番,为的是能够满足他们除旧迎新的心理。
年三十便是除夕了,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南雄乡村客家人易门神、贴对联、放鞭炮、请祖先等等,其中最有特色的当数“赴浪荡圩”。南雄一些镇上的圩场和其他地方一样,邻近圩场的圩日一般是错开的,比如逢3、6、9或1、4、7日。但到了除夕这天,不管有没有赶上圩日,每个圩场都逢圩,名为“浪荡圩”。
南雄乡村流传着这样的话“浪荡圩,浪浪荡荡”,指的就是除夕那天因为大家时间紧张,赴圩的人来得早,散得也早,彼此都匆匆地来来往往(即“浪浪荡荡”之意)。往日要到下午两三点钟散圩的圩场,到了“浪荡圩”那天,都会在十二点多早早散圩。
据长辈回忆,旧社会大多百姓很穷,往往到除夕那天才筹到过年的钱,只好到那天匆匆地去圩上置办年货。渐渐地,除夕的“浪荡圩”便成了一个约定成俗的民俗了。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浪荡圩”成了人们劳累一年后图热闹、放松的一种方式,让自己的心在那天浪荡浪荡。村里的大人常在那天对孩子说:“去浪荡一下吧!”意思是给管束苦了的小孩放放风,特别是调皮的男孩。因此,每到逢“浪荡圩”那天,个个圩场都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南雄大部分乡村客家,至今还保存着给灶神压岁钱的风俗,当地称之为“压灶”,《南雄县志》有载旧时“压灶”的方法:“用一盘米盛着白银一筒筷子和一扎钥匙,象征万事胜意之兆。”据笔者所见,他们现在“压灶”普遍是在灶上供上一碗白米,米中压着一封利是,从大年三十晚上一直压到正月十五,旨在灶神保佑,祈求粮丰财厚。也有地方如坪田,利是只压一晚,大年初一谁最早起床做饭,谁就可以收这封利是,旨在鼓励大家在新的一年勤恳劳动。但自20世纪80年代末始这一习俗已经慢慢地淡化了,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对此一无所知。
过了除夕夜便来到了新年伊始的大年初一了,人们习惯上把年三十当作是过大年而南雄人民却习惯地把年初一叫做过大年。“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两千年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农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3]个人一年一度的最重要的日子是生日,大家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节日,而在我国春节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是一个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南雄乡民也同样如此,无论他们走遍天涯海角,忙得多么的不可开交,都想方设法回家欢度春节,即便不能如此,也不忘给家人打个电话问声好。
(二)春节风俗个案研究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没错,南雄诸多乡镇中风俗迥异,然而最有特色的当数以坪田镇为中心的“游神”(其实他们拜的不是神而是人)活动,由“告神”“谢神”两项活动组成。
位于南雄东北紧靠江西省信丰县的坪田镇,有个海拔500米左右的小盆地。这里聚居着1000多户人家,以叶、邓两姓为主。古来在盆地中央建有一座都统庙,面积约100多平方米。(如图2)庙里供奉一尊高约1.5米木雕都统菩萨,左右各有一尊约高0.8米木雕力士像,是为陈、邓两将军。相传此庙虽小而甚灵。附近村庄一些群众很崇敬这位都统菩萨。每月初一、十五,不少善男信女上庙焚香祈祷。此地可谓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古时,坪田都分十甲,每年由一甲轮值,举行“告神”(既迎神)、“谢神”活动。八月择吉月“告神”,祈求菩萨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次年正月初二至十二日为“谢神”,一连10日,举甲供奉菩萨,演戏,舞 龙打狮,十分热闹 。
如今,整个坪田镇与与其毗邻离南雄市区约30 公里的南亩镇和江西赣州市信丰县万隆乡、县社迳乡部分人组合起来搞这个“游神”活动。春节期间我认真观看了整个活动过程,“谢神”活动主要流程如下:主办“谢神”活动的六甲,冬至前后就开始进行舞龙打狮、演戏等训练(演员同为八月中旬参加“告神”活动的人员, “告神”活动与春节期间的“谢神”活动大致相同)。
舞龙舞狮:南雄舞龙有瑞龙、香火龙、黄龙、游龙、双龙等。最具特色的是雄州镇宾阳门的"瑞龙",龙身分为10余节,用竹片扎成,裱上透明的油纸,敷以彩绘,由10多位赤膊壮士汉舞动。“谢神”活动表演的就是此类“瑞龙”,从年初一到十二为期10天的“谢神”活动期间,舞龙队伍会到各甲去“舞龙”,舞到谁家,谁家里就得放鞭炮,不然都统则不会保佑他家富贵、幸福、发财等,总之,就是不吉利,新年里办事情很难顺心如意。舞狮多在春节时表演。狮有青草狮、鸳鸯狮、磨地狮、九角狮、香火狮、广狮、瑞狮、高脚狮等,舞有单狮舞、双狮舞。南雄地区最有特色的是湖口镇洋汾村的磨地狮和珠玑镇洋湖村卢屋的青草狮,其动作敏捷,步伐矫健,舞姿精彩,气氛热烈,表达了劳动人民在节日的欢快活泼以及对生活和土地的无限热爱之情。南雄舞狮受江西的“手摇狮”、“板凳狮”,安徽的“青狮”,湖南的“武打狮”和广东的“醒狮”影响,集各地之大成并有所发展。以坪田镇为中心的“谢神”活动舞的是鸳鸯狮。历年来的“谢神”活动中,最热闹的一天当数今年的大年十一了。由于我本人住在都统庙附近村子,见证了其后期的成长历程。都统庙几废几立,据本人调查得知:新中国建立后,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中,破除迷信,把都统庙和菩萨都毁了。10年后的1962年,曾有人重新建庙立菩萨,被有关部门派员毁了。30年后的1993年,又有人重倡集资建庙立菩萨,再次被政府派员制止了。时隔15年后的2008年,在坪田当地及外地的善男信女们的募捐下,此庙终于得以重建,并立了菩萨(菩萨于除夕从江西社迳买回)。去年冬天,我亲眼目睹了村民们建庙的过程:几十年不遇的大雪把整个坪田镇洒落得白茫茫的,连用来建庙的砖块也几乎被淹没了,然而人们还是冒着寒风冷雪争先恐后地忙活着,终于在年三十那天完工了。大年初二,无论是附近村庄还是边远村子的村民都来都统庙焚香祈祷,杀鸡祈拜。
大年十一刚蒙蒙亮,六甲的活动主持人就从江西社迳出发,一路舞龙打狮、放鞭炮、鸣炮,把叶都统与其得力助手陈、邓二将像小心翼翼地接到庙里。六甲人举家欢庆,其他甲也有部分人加入那个长长的队伍。站在楼顶眺望,只见从都统庙延伸出来的“长龙”足足有200米长。据长辈回忆,没有庙和菩萨期间,活动仍然会如期进行,以先前庙址为中心。在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期人们必演的是赣南采茶戏,不过近年来,由于经济人力等原因,只是偶然演演罢了。由于2008是都统庙历史更新的一年,多年未登台的赣南采茶戏这时也闪亮登场了。赣南采茶戏笔者将在娱乐部分做详述。
(三)春节饮食
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南雄乡村客家春节饮食文化犹如大自然中的一束束可爱的野花,给人以纯美的享受、身心的愉悦、传统文化精神的陶冶。以下笔者将从南雄乡村酒、特色小吃、年果及野味进行陈述。
酒:南雄人在过春节时,喜欢用“过缸酒”待客,约“冬至“一过,家家户户都开始蒸酒即“过缸酒”,该酒是城乡群众自酿的传统酒。在过去,南雄盛行家庭做酒,共有3种酒,即黄酒、烧(白)酒和“过缸酒”。年节家宴,尽管备有其它美酒,也一定要出敬自酿的“过缸酒” 。“过缸酒”既有烧(白)酒的浓烈,也有黄酒的甜美。如今在市区已很少人自酿酒了, 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在工业文明的强大冲击下,南雄人民也不无例外地在承受着传统文化的淡化危机。
特色小吃:最有特色的是酿豆腐(如5),酿豆腐是每一户人家过年过节必备的小吃。南雄酿豆腐与东江酿豆腐不同,东江酿豆腐用的是水豆腐和油豆腐,酿入的馅料以肉为主,而南雄的酿豆腐多用油豆腐包来酿,馅料则丰富多样。其做法就是用新鲜的芋 头、香脆的小虾米,还有腊肉碎、蘑菇、香菜等等材料剁碎拌匀,有些人家还会按不同口味加入不同的馅料。然后把大块的油豆腐包开个小口,把里面的瓤挖出,再酿入早已配好的馅,放入蒸锅蒸熟即可食用。酿豆腐是无辣的小吃,如果想吃辣的风味,可以拌着南雄乡下传统的辣椒酱来吃,或者学当地的地道吃法,把辣酱和生的香菜从豆腐包的小口塞到馅里面一起吃,糯香可口,加上多种馅料配味,味道丰富多变。
春节年果:有油炸芋头片、番薯片;有用粘米粉配以五香粉、辣椒粉调湿和匀,制成薄片,油炸而成的豆角酥或称壳落酥;有用芋头煮熟搓烂,加入猪油、辣椒粉、粘米粉,做成手指大圆团,油炸而成的猪膏团;还有炒果、炒米糕等。另春节糍类方面,南雄客家糍有十多种,但春节期间几乎家家都要做油糍。
春节腊味乃传统的冬春时令佳肴,每年冬至前后,家家必做腊味,品种有腊鸭、腊肉、腊肠、腊鸡、腊鹅、腊狗,山区还有腊野味。
南雄乡村客家最有名的腊味当数腊鸭。据清代《南雄州志》记载:“雄鸭,鸭嫩而肥,脆之,渍以茶油,日久鲜红而味美,广城甚贵之。” 南雄腊鸭又称板鸭,具有造型美观、鸭皮白中透黄、油尾丰满、
皮薄肉嫩、肉红味鲜、骨脆可嚼、风味独特、质量上乘的特点,是人们馈赠亲友的美味佳肴。南雄板鸭,
又以珠玑巷腊巷的出名。腊巷,是珠玑巷中的行业作坊街巷之一,以精制腊味而闻名遐迩。
(四)春节禁忌
“简单地说,‘禁忌’就是心理上以为忌讳的和言行上规定为不能说和不能做的。”[5]南雄地区春节禁忌挺多的,例如在言语上要求检点,崇尚说吉祥语,若有人不小心摔碎了碗碟,马上念“岁岁(碎)平安”,即利用谐音化凶为吉;行为上也需要多加注意,尤其是调皮的小孩不能打架斗殴。。
在南雄乡村客家地区,从初一到初五都有很多的禁忌。朋友,当你走到一片菜园前,想进去摘采花玩,你可千万要谨慎,小心种菜阿姨给你上“培训课”。有“一鸡、二鹅、三猪、四羊、五牛”,听了这句话兴许会一头雾水。意思是从初一到初五每日各代表一种家禽或家畜的诞生。“大年初一不能进去菜园,会把鸡带进去;初二可以进去菜园,因为鹅是跑不进去的;初三禁止进入菜园,会把猪带进去;初四可以进菜园,因为羊是不会撞篱笆的;初五不能进菜园,会把牛带进去的。”看来只有当地人才会明白这么高深莫测的道理。
大年初一的禁忌是最多的,如:白天不能睡懒觉,否则自家的田地就会发生滑坡的可能;大年初一至初二一般不扫地,地面脏了则用手拣起,年初三称为“送穷日”,再把垃圾倒出去;早上吃早餐只能吃素,不然这一年就会吃不到蔬菜;不能洗头,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在那天洗头则会把所有的水源弄脏,水神便会惩罚洗头者,令其事事不如意。初一到初五日,为过年时间。除初三以外,都可探亲访友,初五日,称为“出平”日。初六日以后,农村准备春耕。
(四)春节娱乐
春节是个举国同庆的日子,各地娱乐活动自然很多,南雄客家乡村地区也不例外,比较典型的是采茶戏演出。
采茶戏曲调优美,清新悦耳,是南雄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曲目。采茶戏约在清乾隆年间,由南康、信丰和龙南等地传入南雄。音乐唱腔由赣南采茶灯及南雄民间音乐组成。初期戏中角色较少,生、旦、丑三行当任演员,配上胡琴一把,锣鼓一面,五人即可表
演。采茶戏在表演艺术上运用打扇花,即男女的右手均拿彩绸扇,作为道具,应用扇子高、低、左、右、前、后、正、反等不同位置来表演造型。舞台表演应用矮步步法。矮步是根据劳动群众在劳动中的上山、下山及摘茶动作演变应用于舞台表演。在老艺人中,流传着“相公背伞”、“懒人担扇”、“乌鸦下翼”、“乌云盖月”、“美人照镜”、“凤凰装美”、“狮子滚球”、“乌鸦戏水”等传统动作。表演以地方语言为主。唱腔穿插三字腔:“哎咳哟”、“哪呵咳”、“咳嘟(呀嘟)喂”、“咳(呀咳)子哟”、“嘿”等,一般出现在末句或唱腔的结尾处,前面带有下滑音。 1953年,城关镇宣传队的《妹子》一剧参加省业余文艺会演,获优秀奖。1958年7月1日,南雄采茶剧团成立,先后整理、移植、创作上演了《赛龙舟》、《打鸟》、《补皮鞋》、《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山乡风云》、《社长的女儿》、《田老汉卖牛》、《称心花》、《越看越爱看》等200多个古代和现代剧目。《越看越爱看》(作者朱淑贞)1976年参加省业余文艺会演,获优秀奖;《称心花》(作者华运杰、刘卫东、衷玉华)1981年参加省文艺专业会演,获创作、演出二等奖。春节期间,坪田镇为中心的“谢神”活动上演的是赣南采茶戏,演出方式与上述采茶戏大相径庭。
南雄乡村客家,春节期间还有很多人把赌博当作一种娱乐活动,尽管平时从来不赌博的人,大年初一至初三那几天也会干几场,不过很少有人会赌大的,因为他们有“输了钱不吉利,新年难发财”的说法。
四、结语
春节是一个举国欢庆的节日,它作为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深受人民的重视和青睐。春节在南雄乡村客家中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日子,一直以来,每到年关远在他乡的游子都会想方设法回家欢度这个节日,他们庆祝春节方式富有特色,有很多的风俗,例如祭灶、压灶、赴浪荡圩等等;也有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例如乡村酒、特色小吃、年果及腊味等,枚不胜举;此外,粤北南雄乡村客家更有许多禁忌,就如农历初一至初五都有很多的禁忌,数大年初一的禁忌最多;春节娱乐活动方面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赣南采茶戏的演出,采茶戏曲调优美,清新悦耳,是南雄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曲目。采茶戏约在清乾隆年间,由南康、信丰和龙南等地传入南雄。音乐唱腔由赣南采茶灯及南雄民间音乐组成。南雄诸多乡镇中风俗迥异,最有特色的当数以坪田镇为中心的“游神”活动,寄托了南雄乡村客家乡民对叶都统的虔诚崇拜及幸福期盼。
南雄乡村客家春节习俗中,无论是我们已深知的,还是还尚未发掘的,都在有效地传承着传统春节习俗的历史文化,但这种习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例如,很多人外出到大城市务工或是求学,春节习俗面临着同化现象,原有的一些春节习俗被在内外力双重作用下逐步消失,逐渐向异地的民俗风情演进。又如某些乡村村民们喜闻乐见的采茶戏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等等。
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抢救工作者冯骥才先生认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先进的发达国家都开始对自己的民间文化进行抢救,但目前,我们整个知识界的自觉还不够,加之我国民间文化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没有人关心,不抢救就真的会消失。”的确如此,就如南雄乡村客家春节某些民俗,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人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使之亘古流传。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雄人,也希望能尽本人的微薄之力呼吁现代人能在享受着丰富的物质文化的同时,多关注类似南雄乡村客家春节习俗之类的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节日文化,促使岁时节令、传统习俗等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地传承。
7、南雄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吗
一方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南雄人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逐步形成独特、富于生命气息民情民俗。南雄民情民俗是中原与岭南文化融合,粤赣之间民情交汇。
服饰穿戴
南雄男女穿着比较朴素,与周边县区没有多大的区别,其中只有女子的围身裙(袍肚俚)、头帕颇有客家女特色。女子围身裙,常取黑色布,带子用白色,中青年妇女围裙镶花边,上方加“蓝头”(饰边)以装饰。裙带左右各一条,用棉线织成,末端有缨子。中青年多用白色,老年人用黑色。围身裙与头帕既方便劳动又朴素大方,现逐已简化。
饮食嗜好
吃辣椒,南雄人喜欢吃辣椒,几乎餐餐有辣,无菜不辣。还加工成蒜蓉辣椒酱、禾麦辣椒酱,通常作佐料。每家都贮存有辣椒干,以备常年吃用,最有辣味特色是梅岭鹅王这道菜,以辣和香闻名。吃酸笋,酸笋是南雄传统的调味佳品。菜肴中加入少量的酸笋,其味浓郁绵长,城乡多数家庭都备有酸笋缸,较为有特色如黄焖酸笋鸭、黄焖酸笋鱼干、酸笋炒猪大肠、炒茄子。吸烟,南雄盛产黄烟,吸烟之风甚盛,在烟区烟民占成年男子90%。以本地产烟叶为主,自己加工切丝,自卷自抽。饮布荆土茶,每年取布荆籽或嫩叶晒干收藏,一年四季用此物煲水喝。特别是夏收夏种时节,农家习惯用大锅烧煮布荆茶,既可生津止渴解暑,又能驱风散气预防感冒。此外,有的还饮藤婆茶、森俚茶、石板树茶、清明籽茶等。
传统食品
钻缸酒,该酒是自酿的传统酒。举凡红白二事或年节家宴,尽管备有其它美酒,也一定要出敬自酿的钻缸酒。番薯糟,为丘陵地区家民的传统食品,每年冬季将番薯切成片煮至半熟,晒干,用煮薯片的汤或清水掺湿,进甑蒸熟,取出再晒干,然后倒入未取酒的酒糟里掺匀掺湿,置于酒埕密封。次岁春夏农忙时取出食用,其味芳香甜美。酿豆腐,将做好的豆腐块,用食油炸至金黄色、空心。按生活的丰俭制馅,一般是用芋头刷成糊状加上猪油渣、虾米、香菇、葱蒜、萝卜、冬笋等佐料,将馅料混匀下锅炒至半熟,然后酿入油炸豆腐内,煮(蒸)熟即可。逢年过节或设宴请客,多有酿豆腐,以示南雄特有风味。糍类有10多种各个时节的传统食品。如油糍、黄年糍、麻糍、饺俚糍、包菜糍、芋圆仂、豆浆糍、蕉叶糍、铜勺饼、艾糍、锅巴糍、状元糕、豆角酥、猪膏团、米花糕、荡皮等。春节腊味。是传统的冬春时令佳肴。每年冬至前后,家家必做腊味,品种有腊鸭、腊肉、腊肠、腊鸡、腊鹅、腊鱼,其中又以腊鸭最为出名。
过姓氏节
除传统节日外南雄上方乌迳、界址、坪田、南亩、大塘、油山、黄坑等镇,盛行过姓氏节。一般以该族祖先的生日或对该氏族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为姓氏节节日。届时,由轮值首事(头人)牵头筹办,公尝出资,设坛祭祀,抬菩萨(祖像)出行游村,请戏班日夜演戏(或放电影)。各户则广邀亲朋戚友前来作客,为时三天,合家团圆,全族聚会,各姓亲朋相庆,热闹非凡,胜于过春节元宵。一姓过节,百家联欢。姓氏节流行至今,日期依旧,内容简化。
8、元宵节快到了,你们家乡都有什么风俗呢?
全国各地的元宵节习俗
(河北省)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山东省) 淄川县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宁阳县元宵送灯至祖坟。博兴农村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着灯,绕枣树六圈,口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莒县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保青春年少。
(河南省)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郲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方舟”,称为“走百病”。
(陕西省)凤翔县于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江苏省〕武进县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于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早潦。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
(浙江省)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上虞县少于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于元宵节设酒祭床。
(江西省)新建县民于元宵扫墓插竹为灯。万安县城各乡均于元宵节祀上元神舟。
(湖北省)云梦县(今之江汉)老农夫于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绝地蚕”。儿童则以田鼓迎神,以卜岁事。武昌的“弄龙”要一连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随龙灯到邻村赴宴,称为“龙换酒”。
(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新田县游完龙灯后,将龙灯付之一炬,称为“送灾”。
(四川省)四川元宵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余皆为求子的习俗。开县有“对骂”的习俗。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福建省)泉州花灯别具特色,有香灯、纸折莲花灯、丝料宫灯、八结灯等等。邵武县元宵夜境内庙宇绕境迎香,称为“净街”。福建南部有元宵节两村儿童互掷石为戏的习俗。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
(广东省)新安县民有于去年生男者,皆于元宵夜庆灯。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云南省)云龙县于元宵节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弥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于桥,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据说可以去疾病。
(台湾省)前清时的台湾元宵,可由高拱干的《台湾府志》(一六九六)得到一个粗略的印象:元夕,初十放灯,逾十五夜乃止,门外各悬花灯。别有闲身行乐善歌曲者数辈为伍,制灯如飞盖状,一人持之前导遨游,丝竹以次杂奏;谓之“闹伞”。更有装束昭君、婆姐、龙马之属,向人家有吉祥事作歌庆之歌,悉里语俚词,非故乐曲;主人多厚为赏赐。神祠,俱延僧道设醮祈安;醮毕,迎神。迎毕,置酒庙中,社众集饮;谓之“食供”。大抵数日之间,烟花火树之属,在在映带。又有一种豪门,挟鼠炮以角胜负,延烧衣履,人亦顾而乐之。这段记载,大抵和中原节日习俗相彷佛。但到了胡建伟修《澎湖纪略》时(一七五九),已可看出台湾的地方特色逐渐形成:各庙中张灯,男女出游,谓之看灯。庙中扎有花卉人物,男妇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亚公仔”一个,回家供奉,如困添丁,到明年元宵时,另做新鲜花卉、人物以酬谢焉。是夜男女出游,以窃得物件为吉兆。未字之女,必偷他人的葱菜。谚云:偷葱,嫁好公;偷得菜,嫁好婿。未配之男,窃取他家墙头老古石。谚云:偷老古,得好妇。又妇人窃得别人喂猪盆,被人咒骂,则为生男之兆,周年吉庆云。元宵夜的偷俗,在铃木清一郎的《台湾旧惯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中都还有相同的习俗。只不过据铃木的记载,所偷拔的菜不拿回家,必须放置原处。欲求子的妇女则偷拔人家的竹篱以为吉兆,因“竹篱”谐音台语的“得儿”。另一种元宵乞子的习俗则是“贯灯脚”,据说欲求子的妇女从灯下穿过就可望生男孩。正月十五还有“听香”的风俗。听香的方法是先在神前烧香掷筊。请示过出行的方向后,于途中窃听他人谈话,再根据所听的容,向神前掷筊占卜今年的吉凶。祭玄坛爷也是台湾元宵特有的风俗。玄坛爷也称玄坛元帅、寒单爷。传说即商朝的武官赵公明,因善于理财而致富,民间奉为武财神。祭祀玄坛爷的神像绑在竹竿上,由四名赤膞的大汉扛着前进。据说玄坛爷怕冷,所以民众便掷鞭炮为他驱寒。一般相信,鞭炮炸得愈旺,当年的财运也愈旺。所以神轿所之处,往往成为鞭炮射击的对象,抬轿的乩童也被炸得皮开肉绽。类似“炸玄坛爷”而规模更盛大的,则是名闻中外盐水蜂炮。据说在光绪初年,盐水一带瘟疫肆虐,居民便请关圣帝君出巡遶境;以驱逐邪疫,为了助关公的气势,沿途便大放炮竹烟火,没想到瘟疫果然就此此绝迹。从此每年关公出巡时,当地人都竞放鞭炮以答谢神恩。如果有人要向关公还愿,还会准备巨大的炮城,上面插满了数万枝的蜂炮。等神轿一走到面前就马上点燃,顷刻之间,上万枝蜂炮如万箭齐发,咻咻地向人群射去,硝烟弥漫之中,只见火花响炮到处乱窜,人群惊叫走避。就是这种叫人又爱又怕的蜂炮,每年吸引了数万人涌进盐水小镇,成为南台湾着名的元宵活动。所谓“南蜂炮、北天灯”,台北县的平溪、十分一带,有元宵节放天灯的习俗。天灯又称孔明灯,据是诸葛亮发明来作事信用的。另一说则以为天灯的外型和画像中孔明的帽子很相似,因而得名。天灯是运用热气上升的原理使整个灯飘上天去。平溪、十分虽煞地处偏远山区,但是放天灯的习俗经过传播界的报导后,近年来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参观。台湾的许多寺庙,也在元宵节举行“乞龟”的活动,以作为庆祝。所谓“乞龟”,就是由庙方准备由糯米或面粉制成乌龟摆在庙前。元宵节当天可由信徒掷筊乞回,让家人“吃平安”。乞得面龟的人家,明年元宵必须还给庙方一个更大的面龟。于是面龟每年愈作愈大,甚至有重达数百台斤的。至于前年乞龟后,到今年尚未还愿的,庙方都会将他们的姓名公布在墙上,俗话说『龟爬上壁』。当事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戏谑的对象。相对于“乞龟”,客家人的聚落则有在元宵节“赛新丁粄(粿)”的风俗。台中县的东势地区就盛行这项旧俗。每年元宵节,以庙宇的角头单位,角头内新添丁的人家都制作相当数量的新丁粄分赠每户人家。另外再做一个巨大的粄放在庙前的广场。苗栗地区的客家人不吃元宵,而是做菜包吃,菜包因形似竹制猪笼,因此又称“猪笼粄”。制作方法是以糯米制粄皮,里面包上萝卜丝、葱、香菇、虾米、绞肉等馅料。包好后在表面捏出一条棱线,蒸熟即可。元宵节的晚上,儿童还会成群结队,提着灯笼,带着一盘猪笼粄到附近的伯公庙去“ㄌㄧㄡ阉鸡”。到了伯公庙,便摆上供品,上香祝祷:“伯公伯婆,今,大正月半暗晡,大家来烧金,用猪笼粄敬您。要捉大阉鸡大猪回去饲。猪公阉鸡大大只,过年就来敬奉伯公伯婆”。待烧完金纸后,便爬上伯公树,折下一大把树枝,即是所谓“阉鸡”。再到伯公庙附近犁好的田,找块连着稻草梗的大土块充当“大猪”。每户人家各自抓着“阉鸡”、“大猪”,成群结队沿原路回去。一路上抓“阉鸡”的便学鸡“咯、咯、咯”的叫,抓大猪的人就叫“ㄡˇㄨㄟㄧ,ㄡˇㄨㄟㄧ”,其他的人也都会跟着叫,就这样轮流叫唤到家,再将土块放在猪舍,树枝放在鸡舍,就算完成。这叫“ㄌㄧㄡ阉鸡”、“ㄌㄧㄡ大猪”。另外,客家村也盛行上元节“掷炮城”的活动。炮城是在广场上竖起一根高度可自由调整的竹竿,上端置一方形桶,四周钻孔,内置一小串连炮。参加射城的人,将点燃的爆竹丢向炮城,如果桶内的连炮被引燃了,就算是胜利,可向主办单位领取奖品。民国八十年,交通部观光局为配合建国八○年,特别委托各县市政府策画各式各样的民族活动,总计多达上千项。其中较具规模的有中正纪念堂的台北灯会、桃园龙潭乡的客家民俗文化大展,彰化鹿港的民艺华会及古迹之旅,嘉义朴朴子配天宫的灯花会、盐水蜂炮、台南土城圣母庙的抢春牛等活动。许多民俗技艺、阵头表演、子弟乐团也纷纷出笼,一展长才。可以说是古代“百戏竞陈”盛况的再现。
9、南雄丧葬习俗?
你好 我国幅员辽阔,婚丧嫁娶的风俗各地是不一样的,这种情况你可以问一下家里的老人。
10、全国各地的爷爷奶奶他们家乡元宵节的习俗:
【北京】
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娱乐五昼夜。老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灯。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各铺户俱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
【河北省】
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安徽省】
临近元宵这几天,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的街道社区和乡村田野里,各种民俗文艺表演一场接着一场。扭花鼓灯、耍龙灯、狮子滚绣球、高跷、抬阁、花棍、花灯、伞灯、旱船、独竿桥等多彩多姿的表演,不仅把新年的气氛推向高潮,而且也让十里八乡的老少爷们领略了独特的淮河风情文化。淮河两岸,旧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说法。年初一到初三的大年三天,人们忙于辞旧迎新、探亲访友,顾不上吃顾不上玩,元宵节才是年味最浓的时刻。
阜阳人民勤劳聪明,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有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曲艺,有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和戏剧。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些异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汇聚成独具特色的阜阳灯会。阜阳灯会始于隋唐,盛行于明代。宋代欧阳修在颍州任太守时曾写下“去年元月夜,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一诗,说明宋代阜阳的灯会已很盛行。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便是传统的灯会,每到这一天,群众都会自发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鸟虫鱼兽灯、十二生肖灯等等各种不同造型的彩灯悬挂自家门前。元宵佳节灯会期间还要唱一些大戏,有一台戏或两台以上的戏对唱,又称之为“戏台戏”。同时,各家还燃放各种焰火助兴。
【山西省】
元宵农历元月十五日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宵节是中国最古老的夜的节日。相传西汉平定“诸吕”,汉文帝元月十五日开基,定为元宵节。举国上下张灯结彩,欢度佳节。深宫皇室,大家闺秀也可上街看观灯游玩。
元宵节,家家户户自制元宵(今有专业户专卖)。元宵古称“浮元子”,是一种雅俗共尝,甜而不腻,脍灸人口的民间小吃,全国流行。“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轻圆绝胜鸡头肉,涌腻偏宜蟹眼汤”。古诗人如此描摩元宵圆,难怪此物历经千年,风行不衰。
挂花灯,是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每逢元农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从十四至十六,每晚都开,远远望去,楼房张灯结采五颜六色,将整个城市装扮的富丽辉煌,各单位也争相制作各种各样的花灯,在街上挂起,供人们欣赏,花灯样式之多,数不胜数,有动物的,有生肖,有谜语猜谜的,有宫灯的,有现代电器的,也是歌颂现代人新生活的,飞机,火箭,飞船的,有鼓灯、润饼灯、鱼虾鸡鸭鹅灯、柑桔香蕉菠萝灯、宫灯、如意灯、料丝灯、玻璃灯、走马灯……形形色色,异彩纷呈。。
放焰火,为山西人民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烟火越来变得越美,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美越来越艳丽。
文艺踩街,堪称民间文化化妆大游行。“装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喧天,一国若狂”。(明间乔元《闽书》)。从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各县区的都组织大大小小的各种文艺汇演到市里来,有民间艺术,有现代艺术展示,有传统文艺,有古老乐曲,有八音会,有古装戏,花样之多,数不胜数。办大型灯展。各单位都想声,光,色俱全的大型灯展在街上展出。有代表吉祥的,有代表幸福的,有代表古老传说的,有带有启迪意义的。
【山东省】
淄博市淄川区的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泰安市宁阳县的元宵送灯至祖坟。滨州市博兴县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著灯,绕枣树六圈,口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日照市莒(jǔ)县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葆青春年少。
【河南省】
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
【陕西省】
凤翔县於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
【江苏省】
武进区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於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早潦。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
【浙江省】
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上虞县少於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於元宵节设酒祭床。
【江西省】
新建县民于元宵扫墓插竹为灯。万安县城各乡均於元宵节祀上元神舟。
【湖北省】
云梦县(今之江汉)老农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绝地蚕”。儿童则以田鼓迎神,以卜岁事。武昌的“弄龙”要一连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随龙灯到邻村赴宴,称为“龙换酒”。
【湖南省】
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新田县游完龙灯后,将龙灯付之一炬,称为“送灾”。
【四川省】
四川元宵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馀皆为求子的习俗。开县有“对骂”的习俗。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福建省】
泉州花灯别具特色,有香灯、纸折莲花灯、丝料宫灯、八结灯等等。邵武县元宵夜境内庙宇绕境迎香,称为“净街”。福建南部有元宵节两村儿童互掷石为戏的习俗。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
【广东省】
新安县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庆灯。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云南省】
云龙县於元宵节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弥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於桥,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据说可以去疾病。元宵节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这种食品最早出现在宋代,诗人姜白石在一首《咏元宵》的诗中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宋人周必大也曾写过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台湾省】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