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民间风俗
1、宜兴有哪些风俗特产?
和桥豆腐干、
宜兴的碧螺春、
张渚有很多野味(个人推荐吃野味去横山水库)、
竹笋(春天的时候有新鲜的、夏天秋天去可以买晒干的笋干、冬天的冬笋也不错)、
宜兴紫砂壶、
如果靠在太湖近的话不妨尝尝太湖三白(别的地方可尝不到哦)。。
我知道的就这么多了!吼吼~
2、宜兴元宵节有什么习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
2、送花灯
送花灯也叫送孩儿灯,古时候,元宵节节前,新成亲的夫妻总会收到娘家送来的花灯,因为灯与丁同音,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女儿一家能够添丁进口,人丁兴旺,现在好多影视剧里面也有很多这种镜头,女子在在河里放花灯。
3、耍龙灯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龙的传人自居,因为龙象征着吉祥富贵,在元宵节的节日里,一起舞龙灯更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现在元宵节好多公园举办等会,估计就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的。
4、迎紫姑
故老相传,紫姑是一个善良漂亮的女子,为生活所迫,做了富人的小妾,却被别人所妒,冤死在厕所中,后来被封为厕神,在元宵节的夜里,人们会用稻草扎成紫姑的模型来祭祀她,祈求她保佑一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5、踩高跷
踩高跷是汉族的传统活动之一,每逢节日,人们就会搬出家伙事,在一起踩踩高跷,热热闹闹的庆贺一下,同时踩高跷也是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多变,多种多样,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6、走百病
古时北方地区正月十五或十六,妇女们会成群结队的出去走走,或到桥边走走,或到城门墙处摸钉求子,到了晚上在返回家中。走百病也叫走老貌,经历寒冬之后,老人们也会出去走走,舒展舒展筋骨,越活越年轻。
3、宜兴风俗,冬至吃什么?
宜兴风俗,冬至吃南瓜。
老宜兴人都会跟小辈说:“夏至的时候会吃馄饨,冬至那天要吃南瓜。”
据说,很久以前在范公堤西有对姓相的老夫妻,平时爱种南瓜,而且长得又大又好。每年秋天,老夫妻都要收藏一屋子的南瓜。他们把南瓜当宝贝,可别人并不当一回事。
有一年灾荒,饥饿的人们想起了相爹爹的南瓜,老夫妻毫不吝惜,救了不少人的性命。由于这一天正好是冬至,于是冬至吃南瓜的风俗就这么沿袭了下来。
(3)宜兴民间风俗扩展资料:
冬至习俗:
一、吃面
“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这天我们南方地区就有吃面的习俗。因为从夏至开始就要进入炎热的三伏天,这个季节容易引起肠胃不适,消化不良等疾病,面条是软化食品容易消化。再说长寿面长寿面有长寿的意思。喜面喜面有喜庆意思。
二、撑夏
撑夏就是撑下巴,说是夏至以后人喜欢打瞌睡,整个人无精打采,身体消瘦,这天吃鸡,有鸡来撑住下巴,免的打瞌睡。
三、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
4、宜兴春节的习俗
宜兴年俗春节是宜兴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有着很多风俗习惯。而且十里一乡风,即使同是宜兴,春节习俗差别也很大。
大年夜:
贴春联,祭祖,大扫除,吃守岁(财)酒,团圆饭等等。
大年初一:
宜兴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这天人人衣着全新,相互见面说吉利话,不准说脏话。清晨,由男主人第一个开门,放炮仗,向祖宗神位拜年,然后向自家长辈拜年,一般不出门。
大年初二:
出门走亲访友,但必须先拜舅父的年。
初三至十五:
新嫁娘夫妇由妻兄弟领回拜娘家年,长辈家分别轮流请客,称“待新官人”,“请新娘子”,长辈给小辈“压岁钱”。
拜年客上门,一般都留吃新年饭,约至正月半结束拜年。拜年时,见面互道“恭喜发财”、“见面发财”,小辈称长辈“身体健康,像老寿星一样”,长辈答“读书聪明,像老虎一样”。
正月十五:
宜兴称“过正月半”(元霄节),各地出灯,故又称“灯节”,并有灯谜、高跷、龙灯、马灯、狮舞等民间游艺,著名的宜兴“十番锣鼓”响彻云霄。灯会最盛莫过于徐舍美樨村。以前每逢正月十五,宜兴的团氿都会燃放大型烟花,庆祝隆重而又欢快的元宵之夜。
5、无锡宜兴那边结婚有什么规矩?
无锡宜兴那边结婚有什么规矩?
北方糙汉子一只,初恋是网恋,谈了一年,因为距离无疾而终,认识了八年,却一次面都没有见过。前几天听说她要结婚了,想去看看,算是了却一桩心愿
6、乌饭节的宜兴乌饭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宜兴人家家“吃乌饭”。据宜兴汉族民间传说,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目莲救母”的孝行。在中国汉族民间,“目莲救母”的故事成为戏曲演出的重要题材,被称作为“目莲戏”。据南宋《东京梦华录》载:北宋已有“目莲救母”杂剧演出,其故事源出佛经《佛说盂兰盆经》。目莲初曾出家学道,后为佛弟子,有“神通第一”之称。故事写目莲的母亲因在世时贪念世报,不敬神明,被打入地狱,备受折磨。目莲遍游地狱寻母,终于重逢,同升仙界,着重宣扬因果报应的思想。
这一故事在宜兴汉族民间还流传着一段动人的细节。即:目莲的母亲在十八层地狱饿鬼道受苦受难,目莲修行得道后,费尽周折,求得恩准,去地狱看望母亲,但每次备了饭菜都被沿途的饿鬼狱卒抢吃一空。
目莲为了让挨饿的母亲吃上饱饭,百思不得其法,为此,经常在山上徘徊。有一天(其时为农历四月初八),目莲在无奈、烦躁之中,不经意地在山上随手摘下身边矮树上的叶子,放入嘴中无聊地咀嚼,发现这种树叶香润可口,叶汁乌黑。目莲心想,如果用这种树叶汁浸米,烧成乌黑的米饭给母亲送去,就不会遭狱卒抢吃掉。于是目莲就将采摘的树叶(该树即南烛树或称南天烛,一名青精树)拿回家捣碎,用叶汁浸米,蒸煮成乌饭后,再给母亲送去。果然,饿鬼狱卒们不再争抢,而目莲的母亲总算吃上了饱饭。目莲也最终救母脱离饿鬼道。为了褒扬目莲的一片孝心,宜兴汉族民间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家家都吃乌饭,并一直流传至今。 宜兴汉族民间制作乌饭的南烛树叶(宜兴俗称“乌饭草”),主要生长在宜兴南部丘陵山区一带,制作乌饭的米一般以糯米为主,掺入部分粳米,蒸煮后特别香润可口。宜兴吃乌饭习俗历史悠久,代代相传。至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将宜兴制作乌饭的方法收录其中。《本草纲目》载称:“摘取南烛树叶捣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乌色之饭,久服能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益气力而延年不衰。”《宜兴县志》亦有记载:“四月初八吃乌饭,此日演戏称‘乌饭献’。……又传,目莲以青精树(一名南天烛)叶浸糯米煮成‘乌饭’,瞒过鬼卒救其母,此俗传至今。”
宜兴乌饭是宜兴地方的特色美食,同时也是宜兴汉族民间创造的一项独特的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并在宜兴周边有较大影响。
7、宜兴的特有风俗
四月四,吃乌饭。
8、宜兴过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宜兴人过端午节的习俗
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门前插苍蒲、艾叶,堂中挂钟专馗像,以镇妖除害。小属孩以五
彩线编花网袋挂颈项,内装煮熟的鸡、鸭蛋,眉心画王字,胸挂老虎头、鸡心,着虎头鞋,
以驱妖避邪。早上吃粽子,房间里喷雄黄酒,用艾叶熏壁角,祭神,演《白蛇传》,赛龙
舟。农村“斋牛栏”“供圈头”,求六畜兴旺。宜兴又传周处斩蛟,其母包粽子给他做干粮,吃粽子一直传至今。
9、宜兴民俗民风,老师要求写作文,求素材
推荐参考:
一、过年(春节)农历(下同)正月初一是宜兴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这天人人衣着全新,相互见面说吉利话,不准说脏话。清晨,由男主人第一个开门,放炮仗,然后烧团子、赤豆粥,端给女人吃,表示对妇女一年四季操劳的答谢。年初一,首先向祖宗神位拜年,然后向自家长辈拜年,一般不出门。初二,出门走亲访友,但必须先拜舅父的年。初三至初五,新嫁娘夫妇由妻兄弟领回拜娘家年,长辈家分别轮流请客,称“待新官人”,“请新娘子”,长辈给小辈“压岁钱”。拜年客上门,一般都留吃新年饭,约至正月半结束拜年。拜年时,见面互道“恭喜发财”、“见面发财”,小辈称长辈“身体健康,像老寿星一样”,长辈答“读书聪明,像老虎一样”。
二、正月十五宜兴称“过正月半”(元霄节),各地出灯,故又称“灯节”,并有灯谜、高跷、龙灯、马灯、狮舞等民间游艺,著名的宜兴“十番锣鼓”响彻云霄。灯会最盛莫过于徐舍美樨村。宜兴城在城隍庙演元宵戏,民间彻夜尽欢,称为“闹元宵”。妇女可以结伴赏灯,以三更为度。宜城镇于1982、1983年组织了大规模的提灯会。
三、二月初二为“土地菩萨”生日,家家有荠菜馅团子接“灶君”。城乡竞为“土地会”,多演“人丁戏”,祈求人口太平。解放后已停止。
四、二月初八“祠山菩萨”生日。张渚有祠山殿,祀汉张渤治水有功。俗传祠山有风山、雨山、雪山三个女儿迎送宾客,请客风、送客雨。张渚、鼎山有庙会,演双人假面古典舞蹈“男欢女喜”。解放后已停止。
五、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又称“花朝”凡种花、果树者,都给树枝扎红绸条或红纸小旗,名为“赏红”,现已为植树节取代。
六、清明家家门上插柳条,青少年放纸鹞。清明前上坟扫墓,飘纸钱,家家做“羹饭”祭祖。解放后改祭扫烈士墓,宜城镇每年组织各界去太隔烈士扫墓。近年来,以飘纸钱祭祖的形式又渐恢复,农村有些地方还折纸烧锭。
七、四月初八吃乌饭,此日演戏称“乌饭献”。又俗传佛祖释迦牟尼生日,各寺院以香汤浴佛,称“浴佛节”。又传,目莲以青精树(一名南天烛)叶浸糯米煮成“乌饭”,瞒过鬼卒救出其母,此俗传至今。
八、夏至吃馄饨,吃罢称体重,今后者已废。
九、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门前插苍蒲、艾叶,堂中挂钟馗像,以镇妖除害。小孩以五彩线编花网袋挂颈项,内装煮熟的鸡、鸭蛋,眉心画王字,胸挂老虎头、鸡心,着虎头鞋,以驱妖避邪。早上吃粽子,房间里喷雄黄酒,用艾叶熏壁角,祭神,演《白蛇传》,赛龙舟。农村“斋牛栏”“供圈头”,求六畜兴旺。宜兴又传周处斩蛟,其母包粽子给他做干粮,吃粽子一直传至今。
十、六月十九宜兴俗传为观音菩萨成道日,民间蒸馒头互赠,以纪念明末兵备道张一清屯兵法藏寺,为免宜兴屠城,暗透消息,使全城免遭杀戮而自己身亡,其行辕后改为“张公庙”。吃馒头之俗传至今。
十一、七月半宜兴称“中月节”,相传为鬼节。这天家家做羹饭祭祖,焚烧纸钱济孤魂苦鬼。寺庙做忏事,扎彩船,唱戏,奏鼓乐,晚上放河灯,超度溺死小鬼,祈求太平。解放后已停止。
十二、七月三十为地藏王菩萨的生日,相传将放出的小鬼收回地狱。佛寺举行仪式斋僧施食,民间在空地或院内砖隙插地香,纪念地藏王诞辰,祈求死后早日超生。解放后已停止。
十三、八月半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是家人与至友亲朋团圆的节日,亲友备礼品贻赠。宜兴有吃糖芋头、糖藕的习俗,中午请女婿、寄儿女吃团圆饭,晚上以月饼、红菱、石榴、柿子、芋艿置场头小桌赏月,沿袭至今。
十四、九月初九重阳节是劳动人民喜庆当年丰收和预祝来年丰收的节日。宜兴有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的习惯,俗传登高避灾,以至开展一些体育运动,沿袭至今。
十五、十月朝(初一)旧有祭祖、上坟的习俗,上坟时备纸衣、扎纸屋,在墓旁烧化,供以糯米敷芝麻的“糍团”为祭品。此俗农村较盛,现除吃“糍团”外,其余活动基本停止。
十六、冬至是做“羹饭”祭祖、敬神的大节。宗祠祭祖后吃“祠堂酒”。解放后一般只吃冬至酒,以庆丰收。
十七、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相传为释迦牟尼成道之日,是佛家最隆重的节日。民间取香谷、芋艿、花生米、豆类、干果、蔬菜等煮粥吃,沿袭至今。
十八、大年夜十二月三十(小月为二十九),俗称“大年夜”,中午吃馄饨,做“年夜羹饭”祭祖,晚饭前贴春联、门神、年画,“供天地”、“请蛮家”,焚化锡箔纸钱后吃“年夜饭”,用石灰在门前画弓箭驱鬼神,谓“平升三戟(级)”,再用石灰水在场头上写“恭喜发财”、“黄金万两”,以利初一开门大吉,然后关门请“利市”,放爆竹谓“封门”,忌再开,特别忌女人叫门。炒花生、瓜子等谓“炒干果”,长辈付家人压岁钱,子夜吃“守岁酒”,用各种形式欢娱,甚者通宵达旦。解放后,除贴春联,吃守岁酒等外,其余迷信习俗大多停止。进入80年代以来,电视逐渐普及城乡,一般都是边吃守岁酒,边看电视节目。至新年钟声敲响时,爆竹、焰火齐放,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生产习俗
一、造屋
开工前请风水先生看门向,择吉日破土动工,办“开工酒”请作(工)头,上梁时(即安放第一根正梁,如今指梁全部安好),由泥工边说好话边把红绸、炮仗、糕递给梁上的木工,富家加一对金花插于正梁,将红绸绕梁,贴“上梁巧遇紫微星”,屋内贴“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红条,泥木工说“接盘好话”、“上梁好话”,均由作头安排,接上舅家贺送的糕、粽、团、圆(谐高中团圆)开始向东、南、西、北抛散,给围观群众抢拾,放炮仗,主人付工匠“喜俸”。近年,宜兴农村楼房矗起,“抛梁”仪式有增无减,物品加糖果、面包、分币等。屋面盖好称“出水”,亲友送喜幛、“份子”,主人办酒谢客待匠,装修完毕办“进屋酒”,砌好灶头,送邻里“斋灶面”一碗,解放后,农村中造屋多为互助换工。
二、造桥合龙门
宜兴多古典石拱桥,其桥面正中一块大石背面有“腾龙”图案,故称“龙门石”,安放最后这块“龙门石”称“合龙门”。“合龙门”时须择吉时,一般在鸟叫狗吠之时,忌人影合入龙门,合好龙门,即为竣工,演“谢桥戏”一台以撒福,并勒碑于碑亭,上记募捐人名单与开支费用。解放后多为国家或集体造桥,无此等仪式。
三、生产禁忌
种田插秧忌将秧把打在人身上,车水数双忌数“4”(谐“死”),而数“活”,烧陶器点火忌女人上窑,箍桶匠新年第一笔生意忌做“锅盖”(意即财气被子盖住),而必须做桶(谐“通”,即财运亨通),砌屋忌匠人做“关木”(以迷信为内容的恶作剧),忌下首人家屋檐高过自家。
禁忌杂俗
一、过寄
解放前,有的为融洽人际关系将子女过寄结成“寄亲”,有些独子,恐其早夭,择日寄给观音大士,至成婚时须重找个“赎身”寄娘。有的因生肖“相尅”,认定生肖寄娘,寄方须请好寄媒,在端午或中秋履行过寄手续,寄方须带上糕、粽、团、圆和礼品,点香烛叩见寄父母,寄父母给寄子从头到脚换新“回礼”,并写寄单一张。
以此为正式过寄父子关系。在逢年过节务必“尊节”,有谚语道:“寄妮亲,有来有往亲又亲,无来无往路边人。”
二、分家
民国期间,宜兴家庭一般以儿子成婚后,仍在一家生活,婆媳、妯娌有分歧、口角后,即行分家,把家中资产分若干份,应请舅父到场决定,房屋规定哥东弟西。解放后,农村一般结婚后即分家,按债务、口粮平摊,并规定父母的供养。
三、祭祀
民国时期,这些习俗在农村,渔家较盛行。解放后提倡科学,反对迷信鬼神,祭祀之风渐趋消失。80年代祭祀活动又逐渐在农村兴盛起来。
[祭神]正月初五,祭路头(财神)生日,商界请“利市”,桌供白面、汤团、乌塌菜头,中堂挂财神纸马,点香烛叩头后门前烧化,放鞭炮,一般在天亮前后,生怕财神被别人接去。二月初二,招猛将,土地菩萨生日,为祈五从丰登。二月初八,祭家堂(祠山)菩萨,求保全家平安。三月廿八,以王茂公桥东岳会祭黄飞虎,四乡八镇前往赶集看会。七月三十,祭地藏王生日,祈死后早日超生。十二月廿四,祭灶神,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农村供圈头,求六畜兴旺;敬“灵官”,求蚕花茂盛。祭蛮家(宅家)神,是对家蛇神物的供奉,供时,在米房里或米桶上放米粉做的人头蛇身像,祈求仓米不少,全会增加。家里发现了蛇,非但不打,而且要烧香敬它,以保住宅安全。
[祭祖]一般在清明、冬至、七月半、十月朝,列供品祭祖,民间称“做羹饭”。一般以祖宗辈份分桌,桌上备肉、鱼、青菜、豆腐,列酒盅、筷,斟水称“杜缸酒”,点香烛,供纸马,子孙叩头,不准小孩碰登,唯恐惊动祖先,烧化锡箔纸锭,以求祖宗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