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侗族的新年风俗

侗族的新年风俗

发布时间: 2022-10-24 07:08:17

1、盘点: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大全

每一个民族都有代表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侗族当然也不例外。他们的一些节日可能是你平时没见过的,但却非常有特色,那是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积淀发展形成的。
那么,下面随我一起来看一下 侗族文化 吧!

春节
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但各地的过节方式不一样。在北部侗乡的新晃、芷江、玉屏、锦屏一带侗族过春节与当地汉族差不多。南部地区凡建有萨坛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萨坛祭祀祖母神。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岁进,全家围在火塘边吃粥,叫年羹饭。

等到鸡叫头遍,男人放12个大炮竹,以求一年顺当大吉。妇女们则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他们不兴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门,初三请客吃油茶,初四请吃饭。宣恩侗族一天过两次年,称过重年,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锣,敲得越响亮越好。

侗年
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称侗年为小年。春节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十月将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杀猪宰牛,舂糍粑,准备过年。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歌堂、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地方把姓氏节也称为过侗年,各个姓氏节日期不一。但一般为农历的十一月。

大雾梁歌节
也称大戊梁歌会。每年立夏前18天,湘黔桂三省(区)边境的侗族,还有苗族瑶族等青年云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大雾梁上,举行一年一度的歌会,参加人数少则数千,多者上万人。这个歌会是由纪念一对饮恨惨死的恋人而兴起的。

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2、侗族的春节习俗

杀年猪、打糍粑、做泡茶、打豆腐、捡柴喜

杀年猪:一到腊月时分,可见侗寨天天有磨刀宰猪的情景。一般来说,杀年猪要和村寨的家家户户商量,因为屠夫有限,必须排日子。“杀年猪”时会请一些亲朋好友来吃一顿,俗称“吃泡汤”,并送1-3斤猪肉给他们,让大家分享盛年喜悦,同时腌制腊肉等多种年货。

打糍粑:糍粑就是糯米打成的圆形年糕。不论田多田少,侗族家家都会 栽植一些糯稻,收割晒干后放至腊月以备打糍粑用。

人们把蒸熟的糯米放在“碓款”中用木头做成的“碓锤”揉打成糊状,往往还添加一些山野菜,拧成圆陀压扁,染上松柏枝叶花纹,涂上蜂蜡,制作成圆形糍粑,寓意家人年年团圆,风干后用水缸装满凉井水存放,以备新年食用。

做泡茶:侗族喜在丰收后将各种农产品制成干货,最突出的是将各种菜果做成蜜饯,靖州侗族的蜜饯有十样之多,叫做“十样饯”,有冬瓜蜜饯、南瓜蜜饯、柚子蜜饯、番茄蜜饯等。他们还将糯稻米蒸熟染上红黄绿颜色晒干,春节前用油炸熟,这就是泡茶

打豆腐:侗族有在田埂上种黄豆等各种豆类的习惯,春节则豆腐成为一道重要的菜。家家把磨好的豆腐用油炸成小块,可放十天半月,为正月备下营养方便的菜肴。

捡柴喜:是大年初一早晨的事。一起床,男女主人的第一件事是出门捡一小捆柴禾进家门。

湘西发音是柴、财不分的。捡柴就是捡财。捡柴喜就是捡财息。开财门后,会装香,烧纸,点青油灯,敬茶,寓意把财神迎到神龛上敬奉,希望财神永驻在自己家里。

(2)侗族的新年风俗扩展资料: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信仰多神。

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献中被称为“黔首”,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水稻已有悠久的历史,兼营林业,农林生产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侗族地区的万山丛岭中夹杂着许多当地称为“坝子”的盆地。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湖南省的新晃侗族自治县、会同县、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3、侗族新年“抬官人”,为纪念英雄已传承300年,人山人海太热闹啦

今天是侗族人民的新年,我们有幸在全国最大的侗寨——贵州黎平的肇兴侗寨见证了侗族同胞过大年的欢乐情景,在介绍侗年之前,给大家介绍一下肇兴倜评价方式,它不仅是全国最大的侗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侗寨,还是拥有鼓楼最多的侗寨。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2007年又被《时尚旅游》和美国《国家地理》共同评选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作为2018央视春晚分会场之一的肇兴侗寨,短短几分钟的亮相,便惊艳了世界!

肇兴当地的侗族朋友介绍,侗家人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切农耕事务完毕的秋后,便认为劳作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因此,他们把农历十一月初一当作新春的岁首,在这辞旧迎瓣、禾谷满仓、禽畜满圈之时,家家户户都会相聚一起、杀猪宰牛来庆贺新年,年复一年,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侗年习俗,整个新年活动极为隆重,渝帆也拍了很多的照片,实在难以在一篇文章中详尽介绍,所以我想在本篇介绍侗年的其中一项活动,那就是热闹非凡的抬官人活动。

所谓“抬官人”,当地侗话称为“掂宁蒙”,又称“那面”(打花脸),是肇兴侗寨最隆重的民俗活动之一,据工作人员介绍,抬官人活动已有300多年历史,习俗一般在春节期间“月贺”(集体做客)中进行,以求来年风调雨顺,村寨兴旺平安。

抬官人的形式奇特,“官人”一般由侗寨里2至5岁的小萌娃穿上节日盛装装扮,而且基本上都是两位,代表好事成双,他们坐于马轿上,由村民抬着在村子里巡游,并有化妆奇形怪状的随从跟着队伍行进。通过化装表演,夸张地再现了侗寨过去的社会现象和传说,具有浓厚的戏剧色彩。

抬官人对于我们初来乍到的外地人而言,刚开始是看稀奇、看热闹,后来是看文化、看传承,但是很多人都是看得一头雾水,看着这些奇装异服的巡游者,根本不明白活动要表达的意思,后来经过了解才知,这抬官人其实有着极为厚重的文化,而且有很多讲究。

“抬官人”究竟怎么个抬法?3声炮响后,“抬官人”的队伍分两路出发:一路队伍是10多位带着头套,身穿深蓝色衣裤的青年男子,他们跳进侗寨的小溪中,有的手持渔网、有的手持捕鱼的棍棒、有的拿着农耕工具……沿着溪水,顺水而下,在水中模仿开展各种农耕活动的场景,这样的作法是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获得好的收成。

而另一路队伍则是多达100多人的大部队,他们或身着盛装,或身着奇装异服从肇兴侗寨仁团鼓楼出发,经过义团、礼团、智团、信团鼓楼。“官人”由一男一女两位小孩装扮,坐在简易的竹轿上分别由两人抬着,轿后跟随一伙随从,随从们装扮怪异,有的衣衫褴、有的身披稻草脸抹锅灰、有的装扮兵匪开路、有的男扮女装动作夸张诙谐......

在巡游队伍的后面还有一条长长的,穿着盛装的男女青年和老人家的随从队伍。行进途中,有的吹芦笙、有的放鞭炮,每进一个鼓楼都放鞭炮迎接,斟茶送水,“官人”队伍饮茶完后即赠红包以表答谢。途中还有“拦路打劫”强索“买路钱”,姑娘拦轿敬歌,索要“官人”吉利红包等环节,再现了侗族古代社会生产、生活画卷。

这是水路的巡游者,他们手拿各种生产工具,时而击打着水面,时而发出奇怪的声响,时而做出各种动作与围观的游客互动,一路走过,十分欢乐,既乐了自己,也乐了游客。

肇兴侗寨实际上分为仁、义团、礼团、智团、信团五个组团,每一个组团都有一个鼓楼,而抬官人队伍每经过一个鼓楼都会停下来与寨里的村民及游客互动,而走水路的一队人马则会跳入边上的池塘,做得各种击水、摸鱼等动作。

抬官人队伍沿着侗寨的溪水前行,两位轿夫蒙着面,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年得清道路。

现场很欢乐,但是看着水路人员在水中还是为他们捏了一把汗,要知道今天的气温是很低的,即便我们穿着厚厚的衣服,也感觉到很寒冷刺骨,他们却可以欢乐的跳入水中,这本身就令人钦佩。

在抬官的过程中,还有互动的环节,只见一名身着稻草的人员用树叉夹着美味的腌鱼,游客若想要吃,需要和稻草人过过招,一不小心就会被稻草人抹一脸辣椒。踩着特有的步伐,逼得稻草人无路可退,稻草人才会认输,方才握着手里木棒夹着的腌鱼,往脑后一放,游客才趁机吃到美味的侗家腌鱼,据说吃到腌鱼会带来好运。

对于抬官人这项活动的来源,寨子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告诉渝帆,“抬官人”其实源于纪念一个斩妖除怪、保侗寨平安的英雄吴志和,他从小臂力过人,神通广大,为百姓做出了很多贡献。后来为了感谢吴志和的恩德,寨子里的村民每年在斩下蛇头的正月初七这天,皆要抬着他走街串寨,让他的子民参拜。

后来,为了纪念吴志和英雄,抬官人这项活动便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了下来,并且成为侗寨最为隆重传统的活动之一,现在改为小朋友扮成官人,也是期望它们将来能出人头地,成为寨子里新的英雄俊杰。老人最后说,选择在侗年节庆之际举行抬官人活动还可以借此联络宗亲、增进村寨间友谊,也可以让外来的游客更加了解侗族传统文化,可谓一举多得。

大家见过抬官人这样的活动吗?你们那里过年也有这样浓浓的年味吗?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4、侗族春节的民风民俗

侗族春节的民风民俗:
广西三江侗族的奇特风俗数也数不清,侗族人过的“侗年”跟我们的时间不同。正好新年临近,小编也已经提早在三江过了一次年了,值此,就顺道让我们去探探这个神秘的民族的奇特过年方式。把新年的喜庆提前散播开来,沾染一下少数民族的红色侗年气氛,回味我们已经遗失的新年热闹。
回忆小时候,过年是件多少重大的事情
,新年前一个多月开始。家里就着手准备着年货,一家人一起做糖环,油角,边炸还边吃,外婆早早就买好桔子,祭祀的水果吊上窗角。回想起当时,每天偷偷地爬上窗台偷吃桔子的时光,无比的欢乐。每年的年三十夜晚一定睡不着,反复试穿着外婆准备好的新衣服,算计着过年能拿多少红包。甚至还计划好红包应该买些什么吃的,可是不知道从哪时开始,这份热闹,这份期待已经慢慢遗失了,热闹的年味也只别处寻。
今年非常幸运来到广西三江找回了这份热闹,我们新年虽然还没到,可是侗族人们已经抢先一步过侗年了,侗族人过年跟我们不同的是,而是各村各寨轮流过。侗族这个神秘的少数民族千的奇特文化真是一步一故事。侗族的侗年始于每年的农历十月到十二月初,这时正是粮食收成的时候,为了庆祝丰收的快乐,侗族人各家各户把亲朋好友请到家里作客。侗族人称冬至这天为“吃冬”可是他们并不是都在同一天过节,而是村寨间轮流过年,而且这年一过就过两个月,“吃冬”的意思就是这段期间每天就吃喝玩乐,看来侗族人民比我们会过日子多了。
多嘎多耶过侗年
非常有幸在这期间来到三江,而且还碰上了多耶节的开幕式,狠狠过了一把“侗年”瘾。在这期间不仅尝遍了侗族过年的各种好玩,好吃,也深度体验了他们有趣的过年习俗。开幕式是侗族过年风俗的浓缩,旅游局为了宣扬侗族文化,让游客走进三江花了不少心思开展了各项活动。让我们能更快地了解侗族的奇特文化。
领导讲话少不了,盛大庆典的开幕式当然少不了领导讲话,素素还是第一回看见穿着少数民族装扮的领导,旅行的有趣之处是让眼界不断开阔。
侗族大歌彻云宵,被列入侗族三宝的侗族大歌一唱起,犹如天籁之音绕梁三日。
这个有着2500年的文化瑰宝据传起源于战国时期,这段从远古飘来的悦耳旋律一起,惊动了盛世风华。
侗族歌舞停不了,芦笙舞原来是祭祀的一种重要仪式,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或庆祝丰收而跳的。
跟侗族大歌一样,这种古老乐器已经恒久存在数千年,相传远古时候芦笙奏起,能让田里的稻谷长得茂盛,因以一直相传至今。
多耶舞也是一样,原来是用途祭祀而跳,但现在已经成为了增进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重要舞蹈,当围成一个圆圈手拉手,肩搭肩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隔膜马上打破。
来碗打油茶一定少不了,打油茶是侗族人们的重要饮食文化之一,制作过程有一道特定的工艺。
打油茶材料一般用油炸糯米,花生,或黄豆玉米和茶叶泡制,最后洒上葱花,制成后香气四溢,醒人心神,让闻者垂涎欲滴,也是侗族人们的第二主食。
重阳酒敬起来躲不了,重阳酒原来是为重阳节而准备的。现在,热情的侗族人们准备了香醇的重阳酒用来招待来自远方的贵客,所以对被敬酒者是莫大的敬意。
有时逐渐恐惧我们中华民族的数千年文化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流失,就如同握住手内的沙子,越想抓住却越是滑落,又或许现在的每刻也将成为未来的传统就如已经逝去千万载文化的转变交融,一点一滴也将成为千万年后的故事和传统。
除了以上这些,之前写过的百家宴也是侗年间的主要招待客人方式,侗族文化源远流长,虽然已经写了不少,可是我相信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风俗或故事,也有更多等待我们探索的原住侗寨村落,希望有一天能再次带着亲们深入侗寨,发现更多隐藏的神秘文化及美丽景点。

5、侗族过年是什么时候

侗族过春节,有大年和小年之分。侗族称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为小年,又叫“姑婆年”,是纪念姑婆的节日,意思是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后,年边要回家探亲团圆。
农历三十过大年,除夕晚上,送旧迎新,灯火通宵,高高兴兴吃“年更饭”。

6、侗族节日风俗

侗族节日风俗 播种节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 初三 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 爱好 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走亲邀客。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

尝新节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

湖南通道尝新节这天,狗是上宾,新米饭煮出来,让狗尝过以后人才尝。因为 传说 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绝了谷种,是一条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今天。为了不忘狗的功劳,因此新谷登场要请狗先尝。尝新节是侗族地区共同的节日,各地尝新节内容大同小异。

侗年

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称侗年为小年。 春节 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十月将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杀猪宰牛,舂糍粑,准备过年。从十一月 初一 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歌堂、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地方把姓氏节也称为过侗年,各个姓氏节日期不一。但一般为农历的十一月。

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 初二 ,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赶社

侗家有赶社的习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 刺绣 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赶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 收集 、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

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大雾梁歌节

也称大戊梁歌会。每年 立夏 前18天,湘黔桂三省(区)边境的侗族,还有苗族瑶族等青年云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大雾梁上,举行一年一度的歌会,参加人数少则数千,多者上万人。这个歌会是由纪念一对饮恨惨死的恋人而兴起的。

姑娘节

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 唱歌 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侗族的风俗习惯
换灯带

侗家婚俗。新娘出嫁前夕,鸡叫第3遍,引路郎将新郎家的灯笼挂在新娘房门上,连催3次,新娘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门。随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灯笼的草绳,掏出早已编好的花丝带系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经相连。青少年,在这天集体祭扫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坟墓,缅怀先辈业绩,开展革命传统 教育 ,举于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 清明 时节,春意盎然,城市人们喜欢趁此良辰佳日,远足踏青,尤其爱上尧山,赏花,登攀,或进行野餐。 清明节 的传统食品是粽子、粉蒸肉等。

送春牛

侗族传统习俗,时在农历 立春 日。这天,家家修整、打归牛栏,用嫩草、糯米酒饭喂牛。晚上舞春牛。用竹篾做骨架上面糊纸,做成牛头,用灰布缀以棉绒做牛身,上挂一朵大红花。2人提着书有立春二字的大灯笼引路,2人合舞春牛,紧随后面是一群桃担荷锄的青壮年,边走边表演各种耕耘动作,如驱牛耕地、挖泥耙田、送肥、捉害虫等,舞姿简朴粗犷,很有生活气息。

月也和拦路歌

“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侗族传统交际联谊活动。时在农历正月和八月。“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

“月也”时间长短由内容 决定 ,参加人数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领,集体到某友好村寨 拜访 。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时,乙寨众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时用日常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设置重重路障,双方摆开歌阵,对唱拦路歌。主队用歌提问,客队用歌回答,答对一次撤除一个路障。如答错,客队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队就尽撤路障,迎客入寨,参加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如演侗戏、唱侗歌、舞龙舞狮、赛芦笙,等等。“月也”结束,主寨又集结队伍欢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拦路歌”,表示挽留。彼此别情依依,表现了同胞之间的团结友爱情谊。

打油茶

侗族饮食习俗。桂北其他各族也有。用茶叶、包谷或糯米炒香、熬煮取汁与糍杷、黄豆、花生等配制而成。吃时加姜丝、葱花、胡椒粉、鱼腥草等佐料。还有打虾米、鱼崽、粉肠、猪肝、瘦肉等荤油茶的。“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侗家的规矩。打油茶时,主、客围坐火塘,主妇负责烹调、送茶。第一碗必须端给贵客或长辈。主人说声请,客人方可饮用。连喝4碗,是表示对主人的最大尊敬。农历九月十五日,侗族青年走寨时,更兴喝油茶,要连喝15碗,边喝边对歌。油茶能提神、祛 风湿 、防治 感冒 、增进食欲,有很好的 保健 、医疗作用。
侗族服饰
服饰特点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 手工 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三江侗族女子穿长衫短裙,其长衫为大领对襟式,领襟、袖口有精美刺绣,对襟不系扣,中间敞开,露出绣花围兜,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绣花裹腿、花鞋,头上挽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钗等。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或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

服饰装饰

头饰和银饰是平秋妇女最讲究的装饰品。她们擅留长发,用红头绳扎发盘在头上再包黑纱帕,脑后别上银簪、银梳,头戴银盘花、银头冠,耳吊金银环;领口两组银扣对应排列,外加钭襟扣两组;颈戴五只大小不同项圈;胸佩五根银链和一把银锁用以镇魔压邪;手腕戴上银花镯,四方镯等。银饰品中有雕龙画凤,鸟虫花草等图案,均为当地匠人所制造。此装古朴繁杂,银光闪闪,叮当作响。

猜你喜欢:

1. 侗族传统节日介绍

2. 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侗族饮食特色和节日习俗

3. 侗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4. 侗族过年习俗随笔

5.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介绍

7、侗族的风俗及特色的介绍是什么?

1、饮食

大部分地区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习,即两茶两饭。两茶是指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或酥黄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 

2、服饰

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 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惯束腰带,包头帕。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 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

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

侗族的传统节日风俗浅析

1、春节

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但各地的过节方式不一样。在北部侗乡的新晃、芷江、玉屏、锦屏一带侗族过春节与当地汉族差不多。南部地区凡建有萨坛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萨坛祭祀祖母神。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岁进,全家围在火塘边吃粥,叫年羹饭。

等到鸡叫头遍,男人放12个大炮竹,以求一年顺当大吉。妇女们则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他们不兴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门,初三请客吃油茶,初四请吃饭。宣恩侗族一天过两次年,称过重年,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锣,敲得越响亮越好。

2、侗年

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称侗年为小年。春节为大年。

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十月将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杀猪宰牛,舂糍粑,准备过年。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歌堂、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地方把姓氏节也称为过侗年,各个姓氏节日期不一。但一般为农历的十一月。

8、侗族的节日有哪些

侗族作为我国的56个民族之一,你可否了解关于侗族的 历史 文化 呢?能代表一个民族的特色的有很多,饮食,建筑,文字还有传统的 节日 等等,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侗族的节日有哪些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侗族的节日

1. 春节

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但各地的过节方式不一样。在北部侗乡的新晃、芷江、玉屏、锦屏一带侗族过春节与当地汉族差不多。南部地区凡建有萨坛的村寨,新年 初一 或 初二 ,先要到萨坛祭祀祖母神。通道侗族 除夕 之夜守岁进,全家围在火塘边吃粥,叫年羹饭。

等到鸡叫头遍,男人放12个大炮竹,以求一年顺当大吉。妇女们则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他们不兴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门, 初三 请客吃油茶,初四请吃饭。宣恩侗族一天过两次年,称过重年,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锣,敲得越响亮越好。

2.侗年

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称侗年为小年。春节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十月将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杀猪宰牛,舂糍粑,准备过年。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歌堂、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地方把姓氏节也称为过侗年,各个姓氏节日期不一。但一般为农历的十一月。

3.大雾梁歌节

也称大戊梁歌会。每年 立夏 前18天,湘黔桂三省(区)边境的侗族,还有苗族瑶族等青年云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大雾梁上,举行一年一度的歌会,参加人数少则数千,多者上万人。这个歌会是由纪念一对饮恨惨死的恋人而兴起的。

4.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5.赶社

侗家有赶社的习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 刺绣 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6.斗牛节

侗族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 饲养 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

“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 娱乐 文化更加声名远扬。

7.八月十五

侗族过八月十五 中秋 节,除吃月饼、赏月亮等与汉族相同外,还有一些特殊内容。北部侗乡有以青年男女社交为主的“八月十五哥送饼”的活动。这天早饮后,后生们背上月饼,到预先约定的地方与姑娘们相会。见面后,按花园会友的传统程序坐定。后生取出月饼排成双数摆开,用歌声劝姑娘们吃月饼。姑娘以歌答谢。

双方一边吃月饼,一边用歌和白话互诉衷情。直到夕阳西下才告别。分手时,小伙装剩下的月饼包好送给姑娘。新晃有“八月十五偷月亮菜”的习俗。相传中秋之夜偷食别人家的瓜果蔬菜会带来 健康 、幸福。月亮下“偷”来的菜只能在野外食用,不能带回家中。

8.播种节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 爱好 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走亲邀客。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

9.姑娘节

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 唱歌 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10.尝新节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

湖南通道尝新节这天,狗是上宾,新米饭煮出来,让狗尝过以后人才尝。因为 传说 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绝了谷种,是一条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今天。为了不忘狗的功劳,因此新谷登场要请狗先尝。尝新节是侗族地区共同的节日,各地尝新节内容大同小异。

黎平县称“尝新节”为“天贶节”,俗称六月六。不少侗寨都在这天包粽粑,又称粽粑节。特别是肇兴、岑岜、龙额、水口、东郎、新平等乡的侗族过得特别隆重,仅次于过年。

11.赶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 收集 、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

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12.过冬节

也就是“ 冬至 ”,这天所有侗族地区地人们都过侗年,相当于过春节,各地区活动热闹非凡,有赛芦笙、多耶、侗戏、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西南宁没能回家过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这天在南宁的很多侗族同胞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欢歌、交流。

13.“为也”

“为也”是侗语音译,为做客之意。但这种客人不是一般的客人,是特指村寨之间互相访问的集体客人。当地汉话称为“吃乡食”。一般在春间或秋后进行,是侗乡规模最大的社交和娱乐活动。规模不等,少则20—30人,多则100余人。男女老少均可参加。都要带上本寨的歌队、戏班、芦笙队、诵款人等。事先由客寨到主寨下帖,主寨认可接受帖子,双方约定日子。主寨各家各户作好接待准备,客寨组织好队伍,作好行前准备。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一带的“为也”队伍多以歌队或戏班为主。当客人来到主寨时,主寨的姑娘们用稻草人、布匹或板凳、织布机、水桶等 物品 拦住寨门,唱起了拦路歌。

双方对答后,放炮迎客,杀猪宰牛,盛情接待。“为也”期间,整个村寨成了文娱大舞台,开展对歌、唱戏、斗牛等活动。客人走时,每个姑娘拿出几条自织手帕挂在竹竿上作为赠送给客人的礼物。还要包上装鱼肉的糯米饭包给客人路上作午餐。广西三江的“为也”队伍多带上芦笙队。芦笙队员身穿羽毛花衣,头插鸡尾。路过其他村寨时,奏《过路曲》,不进寨。快到主寨时,奏《进寨曲》。主寨芦笙队奏《迎客曲》出迎。进寨后,主客两队进鼓楼坪赛芦笙。赛完后,芦笙队和其他客人都集中在鼓楼坪上,待主寨寨老一声令下,主人们便争相涌入坪中“抢客”。他们抢去客人头上的鸡尾,客人便随之到家,宴饮作乐。次日再比赛芦笙。有的地方还要举行踩歌堂、对歌、比武等活动。欢度3—5日方散。别离前要举办一次全寨性大宴,在鼓楼或风雨桥上举行。席间主客各出一人,讲诵款词和赞颂歌。

14.“为嘿”

这是南部侗族村寨之间一种盛大的集体结交、集体做客的结群交往活动,侗家称之“为嘿”。这种有“嘿”关系的两个村寨之间为了加深他们的友谊,双方商定:每年农历正月间定期“为嘿”,即今年甲寨的全体男女老少去乙寨集体做客(或限定人数),明年乙寨的全体男女老少(或对等的人数)又来甲寨集体做客,通过这种集体结交的活动,以加强他们之间传统的亲密关系,很像带有结盟性质的朋友。乙寨要到甲寨去“为嘿”,需事先去信,甲寨认为条件成熟,即可写回帖,一面作接客准备。客人到村口时,姑娘们用布匹等物拦住寨门唱“拦路歌”,双方对答后,放炮迎客。杀猪宰羊,盛情接待。这期间,开展对唱大歌、演戏、斗牛等活动。“为嘿”一般举行3—5天。当“为嘿”活动结束,客人要离去时,主寨上除了举行“拦路”表示挽留和欢送客人外,姑娘们每人赠送毛巾数条,挂在竹竿上;用禾草包包起若干包糯米饭,饭内夹有腌鱼、腌肉,送给客人在途中做午餐;主寨还送一头小牛和一只小羊,给客人带去留做“尾巴”,以示今后继续往来。客人离寨时,主寨又鸣放铁炮,敲锣打鼓,吹起芦笙,全寨男女老少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把客人欢送出寨外。

15.“为顶”

这是南部侗族村寨男女青年之间互相结伴走寨,互相探访,交友联谊的一种集体性的社交活动,侗家称之 “为顶”,亦叫“吃相思”。活动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间,一般都在7天以上。活动的程序与“为嘿”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由乙寨的“罗汉头”或“姑娘头”组织本寨二、三十个热心交往,喜欢走寨的男女青年,组成侗歌队或侗戏班去甲寨唱侗歌、演侗戏,进行各种文艺活动,借与甲寨老幼同乐之机,与甲寨男女青年进行交往。双方男女青年每晚在“歌堂”里“行歌坐夜”谈情对歌,增加彼此间的了解和交 流感 情。当交往活动结束时,客人要离去时,主寨上的青年男女们除了用“拦路”的形式表示挽留或送客外,还要赠送一些糖果、糕点、糯米粑粑等食物作为全寨男女青年友好的情意给客人带回乙寨。客人回到寨上即邀请本寨的全体青年男女来共享甲寨馈赠所有食品,大家边食边歌,直到尽欢而散。有来无往非礼也。第二年乙寨男女青年则邀请甲寨男女青年来做客。这样,两个寨子的男女青年,通过轮流相邀,结伴走寨,互相探访,达到交友联谊的目的。

侗族的由来

侗族(dòng zú)(The Kam People)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交汇处,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三省侗族人口各有几万。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侗族中有一些是北侗族,有100万多名说北侗族话的人生活在中国南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大部分北侗族人生活在湖南省的新晃县和贵州省的天柱县。

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国倡导的“名从主人”原则, 国际 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 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种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大部分通用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以生产鱼粳稻为主,选育栽培有本民族独特优质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 Sweet Rice) ;善用稻田养鱼,创造和传承了以“稻鱼鸭共生”为特点的侗乡有机农业文化遗产。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三江著名的程阳风雨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桥上建有五座多脚宝塔,通道两侧有栏杆,形如游廊。桥梁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只在柱子上凿穿洞眼衔接,斜穿直套,结构精巧,十分坚固,令人叹为观止。

侗族的箫、笛、芦笙是中国传统的 乐器 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建筑中的代表有:风雨桥、吊脚楼。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