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风俗祭祖
1、过年祭祖仪式怎样举行?
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人们每逢除夕总要举行祭祀仪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在过去,祭祖仪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举行,身穿盛装的同一姓氏宗族参加,仪式较为隆重。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团年饭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龛面前摆起美酒佳肴,进行拜祭。
在东北的农耕地区,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活动一般都是在岁末举行,而且大部分是在腊月二十八至除夕这几天。祭祀的形式依条件而有所不同。一些祖上做高官而且人丁兴旺、财力殷实的家族,往往建有本族的宗祠,俗称“家庙”,他们祭祖活动则集中在这里举行。在祭祖的日子,当地本家各支系的主要男性成员齐集家庙,事先已将应用的供器擦洗干净、供品预备齐全,把各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和画像(俗称影像)按辈份顺序摆挂。随后在族长主持下,所有人按辈份高低,分批向各位祖先上香行礼。
各家各户的祭祖则虽是一番形式。很多地方都是在吃晚饭前进行。先是到自家的坟茔地祭祀,有的只是磕头,有的还要用炕桌抬一桌酒菜,称为“给老祖宗送席”。祭祀的顺序当然是从坟地中辈份最高者开始。把炕桌摆在坟前,磕头行礼,再倒一盅酒于地上,照此依次祭完之后,把饭菜埋进土里,算是给祖宗们“送去”了,同时还要在坟前烧纸,算是孝敬祖先们过年期间的“零花钱”。
主要的祭祀则是在家中进行,时间多是在除夕晚饭前后,民间称之为“接老祖宗回家过年”。因为传说死者的魂灵不能在白天行动,所以要等天黑以后进行,以满族人家的做法比较典型。先将香炉、香筒、烛台 (俗称五供)或者木香碟,摆放在西炕上或堂箱的箱盖上,将平时放在“祖宗匣”里的族谱“谱单”(世系表)请出打开挂在西墙上,有的人家因不是长房主枝没有谱单,则按照谱书的记载把自己各代直系祖先的“名讳”写在一张长纸条上张挂,俗称“祖宗条子”或“谱条子”,也有的是摆放木牌位。摆挂好后开始上香摆供,全家大小依次磕头行礼。所摆的供品一般是面食和水果之类。许多人家专门为除夕祭祖蒸白面馒头,每个上面点一个红色的圆点,每两个平面相合摞在一起为一组,一般是三至五级,各盛放在白色瓷盘当中。这些供品一直摆到正月初五,而且从初一到初五每天早晚两次在祖先神位(谱单)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经行礼后把“老祖宗”送走,即将谱单或牌位收归原处。还有一些地区在除夕晚上为去世不久的祖父母或父母举行一些祭奠仪式。比较有特点的是将其生前穿过的衣服叠好摆在炕上,然后晚辈们跪下磕头,嘴里还要说“xx(对长辈的称呼)回家来过年吧”。另有在房山头“落地式”烟筒根处烧纸祭奠,因民间传说这里是本家亡故之人魂灵常栖身之处。烧纸时嘴里还要“叨咕”一些寄托思念和请求保佑的话语,而且相信祖先们一定会听到,给家里人带来幸福和安康。
2、祭祖一般是什么时候
祭祀先祖,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除、清、九、盂),是汉族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 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 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
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汉族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人们每逢除夕总要举行祭祀仪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在过去,祭祖仪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举行,身穿盛装的同一姓氏宗族参加,仪式较为隆重。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团年饭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龛面前摆起美酒佳肴,进行拜祭。
在东北的农耕地区,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活动一般都是在岁末举行,而且大部分是在腊月二十八至除夕这几天。祭祀的形式依条件而有所不同。一些祖上做高官而且人丁兴旺、财力殷实的家族,往往建有本族的宗祠,俗称“家庙”,他们祭祖活动则集中在这里举行。在祭祖的日子,当地本家各支系的主要男性成员齐集家庙,事先已将应用的供器擦洗干净、供品预备齐全,把各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和画像(俗称影像)按辈份顺序摆挂。随后在族长主持下,所有人按辈份高低,分批向各位祖先上香行礼。
各家各户的祭祖则虽是一番形式。很多地方都是在吃晚饭前进行。先是到自家的坟茔地祭祀,有的只是磕头,有的还要用炕桌抬一桌酒菜,称为“给老祖宗送席”。祭祀的顺序当然是从坟地中辈份最高者开始。把炕桌摆在坟前,磕头行礼,再倒一盅酒于地上,照此依次祭完之后,把饭菜埋进土里,算是给祖宗们“送去”了,同时还要在坟前烧纸,算是孝敬祖先们过年期间的“零花钱”。
主要的祭祀则是在家中进行,时间多是在除夕晚饭前后,民间称之为“接老祖宗回家过年”。因为传说死者的魂灵不能在白天行动,所以要等天黑以后进行。先将香炉、香筒、烛台 (俗称五供)或者木香碟,摆放在西炕上或堂箱的箱盖上,将平时放在“祖宗匣”里的族谱“谱单”(世系表)请出打开挂在西墙上,有的人家因不是长房主枝没有谱单,则按照谱书的记载把自己各代直系祖先的“名讳”写在一张长纸条上张挂,俗称“祖宗条子”或“谱条子”,也有的是摆放木牌位。摆挂好后开始上香摆供,全家大小依次磕头行礼。所摆的供品一般是面食和水果之类。许多人家专门为除夕祭祖蒸白面馒头,每个上面点一个红色的圆点,每两个平面相合摞在一起为一组,一般是三至五级,各盛放在白色瓷盘当中。这些供品一直摆到正月初五,而且从初一到初五每天早晚两次在祖先神位(谱单)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经行礼后把“老祖宗”送走,即将谱单或牌位收归原处。还有一些地区在除夕晚上为去世不久的祖父母或父母举行一些祭奠仪式。比较有特点的是将其生前穿过的衣服叠好摆在炕上,然后晚辈们跪下磕头,嘴里还要说“xx(对长辈的称呼)回家来过年吧”。另有在房山头“落地式”烟筒根处烧纸祭奠,因民间传说这里是本家亡故之人魂灵常栖身之处。烧纸时嘴里还要“叨咕”一些寄托思念和请求保佑的话语,而且相信祖先们一定会听到,给家里人带来幸福和安康。
清明祭祖
在清明扫墓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到先人的坟墓,会亲自察看坟墓是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烧猪,燃香奠酒,焚烧纸钱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9] 。
清明祭祖扫墓,是汉族敦亲睦族、行孝报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也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不少海外侨胞、华裔,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国家与文明的历史,靠个人与家庭的传续来完成;没有个人与家庭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没有人情味的;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人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确定个体与时代的历史位置。在崇拜“新”与“未来”的今天,这是必不可少的仪式。人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乃是人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
中国人对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谁都清楚,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人们却相信亲人、先祖能够领受人们的情意与祭奠,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面对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达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是人们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动力。
中元祭祖
祭祖在中元节,也称为“七月半”祭祖。那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
重阳祭祖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人们会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祈求神灵降福,并推行敬老活动,传承孝道文化。重阳节之时,我国很多地方都有祭祖活动。不过,这些祭祖活动也会因地域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形式。 [10] 重阳祭祖广东俗语称为“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参加。重阳节的拜祭,是出于作物收成后,祭谢祖先恩德,并祈求祖先保佑,所以气氛是轻松愉悦的,不会有“行人欲断魂”般的哀伤。扫墓祭祖有很多规矩讲究,先拜大众祖公,然后依次拜分房祖公,最后才各家拜自家先人。全村族人,不管是否迁出分居,都一起共同拜祭太祖公。
3、春节祭祖风俗
春节祭祖有讲究
祭祖也是要讲究规矩的。首先,一般要用木棍或者石块绕着祖坟画一个圈,在圈内摆上各种各样的祭品,焚烧纸钱。烧纸钱的时候要注意,一定要烧全烧透,不能有残留。
然后,再把酒洒在地上祭奠一下,为祖宗敬献鲜花或者纸花。有的地方,还要在祖坟前燃放鞭炮,渲染出一种热闹喜庆的气氛,告诉祖宗要过年了,家里的子孙后代都挺好的。
祭祖磕头有规矩
以上事情做完后,就是磕头了。磕头可没那么简单,是有规矩的。先说次数,分别有磕一个头、三个头、九个头三种。一般来说,多是磕一个头,这样比较简单,表达到对祖宗的真诚敬意就行了。
当然,中国有三叩九拜的说法,这是为了充分表达对先人或者尊贵之人的虔诚和敬意。所以,也有磕三个头的,但真正磕九个头的却不多见,因为这有些过于繁琐,也浪费时间。只要心诚,磕一个头不算少,磕三个头也不算多。
还有,不管祖坟内的先人是否是合坟,都不能单独磕、单独算,是要合在一起的。所以要注意的是,绝对不能磕二、四、五、六、七、八等个数的头。
再说磕头的姿势,因为祖宗是故去的人,所以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磕头章法。可以在心中默念祖宗,但不要出声。
每磕一个头,要先双手合掌、下拜,然后屈膝跪在地面上或铺就的物件上,双手撑地,头向下面磕。额头不一定要触地,但要尽量下探,以示虔诚。磕完一个头以后,身子要直立起来,再做一次双手合掌,然后按照同样的姿势继续磕头,最后站起来以双手合掌收尾。
千万不能为了省事,在磕完第一个头以后,呈鸡啄食一样跪在那里连着磕,要按章法一个一个地来。磕完头,祭拜祖先的仪式就算正式完成了。
4、四川南充春节习俗
四川:“羌年节”
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现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坝州境内的茂县、汶川、理县以及松潘部分地区。
羌年节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四川客家春节习俗
客家人的不断迁徙,使他们对故土更为留恋。对家乡山水、习俗的怀念使他们紧紧地团结起来,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困苦,传统习俗成为联系客家人的坚强纽带。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来仍保持了客家的传统风俗习惯。
客家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有条件的客家乡镇从正月到二月要耍灯舞,灯的种类有龙灯、狮灯、蚌灯等,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此外,还要举行大型庆典活动--舞龙,有彩龙、火龙、水龙、脱节龙和和上川龙之分。其中,尤以上川龙最有特色。上川龙是清初江西刘氏移民带到川西的,由刘氏族人年年扎龙,年年舞龙,用于拜年冲喜,祈求风调雨顺。上川龙巨大雄伟,由三五十人操作舞动,龙头重达三五十斤,耍龙技巧性强、路数多。
成都人元旦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腊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四川人过年爱观“灯” 蜀中大地一片灯火盛景
这边厢,以“异国风情”为主题的自贡灯会才发散出阵阵“洋味”;那边厢,传统的成都灯会第三十五次变幻着迷人的流光。
而在川中的简阳、川北的江油、川南的宜宾等地,三台风格迥异的新春灯会也次第亮灯。羊年新春的蜀中大地,一片灯火盛景。
灯会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每逢过年过节时很多地方都有挂灯笼、办灯会的传统。而对爱热闹、尚祥和的四川人来说,过年不可无“灯”,灯会成了川人过年不可少的“年货”。因此之故,四川灯会历史悠久,水平高,被誉为“天下第一灯”、“中国灯会之首”。尤其是成都灯会和自贡灯会,气势之磅礴、构思之奇巧、工艺之精湛、地方风情之浓郁,成了中国地方灯会之翘楚。
羊年新春前夕,已有近千年历史的自贡灯会,“变脸”唱“洋戏”,以“异国风情”为主题,在蜀中最先亮起了花灯。灯会上,希腊、罗马、埃及三大文明古国的经典故事片段和名胜,如特洛伊之战、埃及金字塔、天鹅湖等,通过中国传统彩灯艺术的形式,得到了精彩和形象的“阐释”。灯会设置的罗宾汉、蜘蛛侠、史努比等三十个外国卡通人物、动物的搞笑项目,让人们频展笑颜。除了浓浓的“洋味”,自贡灯会还首次引入北方的冰灯,将北方冰灯和南方彩灯在同一时空进行组合,引来无数看新鲜的人们。
在省会成都,今年新春灯会已是第三十五届。于正月初一晚上正式开灯,璀璨绽放,流光溢彩,照耀着蓉城不眠的新春夜晚。文化公园内,水面、山体、建筑、树木全都披上了漂亮的灯饰,观灯者如鲫;园外,去年才修葺一新的琴台故径,在夜晚演绎着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凤求凰”的爱情佳话,一样是灯火辉煌,人流如织。
羊年的成都灯会“羊”气十足,在四十二组大中型灯组和六组牌坊彩灯中,表现羊年喜庆的灯组占了很大比例。从西大门和东大门入园观灯,触目即是羊年新春的浓浓气息。西大门“三阳开泰、丹凤朝阳”,吉祥之气迎面而至;东大门,三只羊采半浮雕式立在灯会的大门上,造型装饰优美,看灯会就像进入了羊年的“如意之门”。观灯人三五成群,笑声盈耳,纷纷在灯组前拍照留影。和往常一样,好吃的成都人总忘不了在观灯之余,到小吃展上大快朵颐,什么烤肉串呀、肥肠粉啦都是美味,食摊前围满了人。
“华灯入望众星高”。在湖波荡漾、山色旖旎的简阳三岔湖首次举办的“水上灯会”,桨声伴灯别样美。羊年正月初一,在连接了三岔湖的六个岛屿、三个半岛,水陆面积达两平方公里的水面上,灯会正式亮相。其观灯路线长达六公里,视野之开阔为今年四川灯会之冠,另有两百多艘各类旅游船灯随时待命。灯会上,目前国内独立灯组最高的《空中玫瑰》(八十米)让人仰首而视,叹为观止。
在诗仙李白故里的江油市太白公园,江油电力之光大型灯会正在上演。该灯会由一百五十多名自贡扎灯师设计制作,规模和数量创江油历年灯会之最。在川南宜宾的蜀南竹海,这个全国唯一一处以竹林景观为主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今年春节首次举办了大型灯会招徕游客。蜀南竹海灯会突出竹海特色,几乎所有的花灯都是用竹子制成,别具一格,其中“竹编东方龙”、“摇竹娘”等大型灯组更是一绝。万顷竹海在灯火的映衬下,别有一番韵味。
5、什么是中秋节祭祀祖先的风俗?
中秋节有祭祖的风俗。中秋节也叫祭月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是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的,于汉代普及,在唐朝定型,宋朝盛行。中秋节的主要习俗就是祭月、吃月饼、赏月、吃团圆饭等,祭祖也是比较常见的。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比较快,很多人的工作都比较忙碌,也有常年出门在外的,回乡祭祖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因此,很多人都会趁着中秋、ㄓ这种节假日回乡祭祖,以表对先人的思念之情。祭祖的时候要注意防火,避免引发山火,最好是不要带火上山。
6、祭祖的规矩和仪式是什么?
祭祖的规矩和仪式是上香,读祝文,奉献饭羹,奉茶,献帛,献酒,献馔盒,献胙肉,献嘏辞,焚祝文,辞神叩拜等。在祭祀过程的重要环节,还几次鸣锣击鼓或弦乐伴奏,为祭礼增添热烈气氛。祭祀先祖,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是汉族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中国人祭祖是一种道德信仰,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祭祖的意义是慎终追远,更表现源远流长,寄望于后裔的繁昌,所以行事之时,严肃,隆重,恭敬,诚挚,全发自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
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
关于祭祖的其他简介。
祭祖一般是在白天去的,具体时间是在5一7点,即卯时,具体时间可以根据当地的风俗。若要子孙后代兴旺发达,一定要在上午12点之前完成祭拜活动。再就是有时间的时候,其实主要看自己的时间安排。
如果时间安排不上的话,无法上坟祭祀,在家里烧香进行祭祀,也是可以表达后人对上辈人的思念之情。因为在古老的祭祀中,香成为联系人与神的媒介,通过虔心焚香设拜,可以上达天听,下及幽冥,感应道交。
7、祭祖要用什么菜,烧什么?风俗要求是什么?
这要看当地风俗,祭食都煮熟了的,有的地方是整鸡、整鸭,或没切的猪肉(手掌大的方块),当然也有选用逝者生前喜欢的食物。烧的可以在街上买现成的,品种很多,根据个人喜好定。其实,祭祖就是一种情思的怀念,只要真心诚意就可以了。
8、移迁仪陇的客家人有哪些姓氏家族和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仪陇客家人
————仪陇县教育科学研究室退休教师:张朝松
尊敬的客家乡亲,大家好!
在全国人民恭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我受《仪陇[客家话]语言传承社》《喜马拉雅FM直播》负责人━━我们的乐兴老乡黄九洲先生之约,让我在这个平台给大家谈谈我对“仪陇客家人”的认识和体会,我是既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承蒙我们黄老乡的厚爱和看得起,把这么光荣而艰巨任务交给了我,害怕的是由于我才疏学浅,嘴笨舌结,加之长期在外工作,很少与乡亲们,特别是客家乡亲们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对客家人的生活习俗了解不多,知之甚少,害怕完不成这个任务。所以,从接到任务起,我就急忙搜集整理资料、攥写文稿,并连夜打印成文,但由于时间仓促,任务艰巨,准备不充分,不妥之处,敬请乡亲们批评,恭请黄九洲和专家们斧正!
仪陇概况
仪陇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以低山为主,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位于四川省第二大城市南充市东北部,是川陕革命老根据地,“元帅出仪陇,旌旗满大千”。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元帅和为人民服务光辉典范、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同志的故乡。东邻平昌、营山,南衔蓬安,西同阆中、南部接壤,北与巴中、阆中毗邻。幅员面积1800平方公里。人口110多万,辖60个乡镇。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势复杂。地貌以低山深丘为主,山体切割较深,海拔高底差距308——793米。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丰富。
仪陇客家人的由来、姓氏、人口及其分布
明末清初,西进四川的张献中、明军残余、地主武装、清兵入川,数十年的战乱,加上瘟疫、天灾、虎灾,使一个民殷物丰、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四川,成为了千里无人,良田慌芜的中江近千里,四顾无人烟的穷山慌野……。为发展生产,清政府下令从河北、江西、广东、广西等十多个省中向四川开展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史称“湖广填四川”。
仪陇客家人的绝大多数都是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而来到仪陇定居的,主要来自广东韶关乳源、翁源、乐昌一带,且相互之间均为亲戚。他们勤劳、勇敢、坚毅、聪明、机智,仪陇客家先民披荆斩棘,排除险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他们历尽艰辛,经近400年的艰苦奋斗和繁衍生息,目前,仪陇客家人构成了一支有着数十万人丁的兴旺发达的民系群体。
据统计,移迁仪陇的客家人主要有朱、饶、陈、张、许、潘、丁、吕、林、郑、罗、杨、邓、彭、梁、王、肖、莫、余、缪等20多个姓氏家族。其分布大都是以乐兴乡为中心的周边乡镇,主要有:乐兴、丁字桥、周河、马鞍、石佛、杨桥、武棚、芭蕉、凤仪、大丰、碧泉为主要定居点。其中乐兴乡被称为“仪陇县客家第一乡”,客家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0%以上,客家语言、客家习俗保存较为完好。
发展到现在,广泛分布于铁山、柳垭、三河、龙桥、日兴、双庆、马路、福临、五福、复兴、双盘、铜鼓、化马、三蛟、九龙、大寅、文昌、永乐、磨盘等29个乡镇,人口30多万,占仪陇县全县总人口的30%左右,成为四川的客家大县。
仪陇客家人早已融入发展仪陇、建设仪陇这个大集体。仪陇客家人人口众多,涌现出了许多类拔萃的客家精英,有乾隆时期的饶解元,有名震一世、功盖寰宇的三军总司令朱德,有《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张思德,有新一代的许尔杰,有“感动仪陇”的著名爱心慈善民营企业家郑大清等。他们不仅是客家人的骄傲,更是仪陇人、南充人和全国人民的骄傲。
2003年9月,仪陇县成立了客家联谊会,重点开展以增进客家乡情为主要内容的学术研究、联谊、祭祖、寻根等文化活动。时任该县工商联主席梁量、县电力供电公司经理林盟欣等,先后深入广东梅州、乳源、乐昌一带为仪陇客家人寻根问祖,寻求共识。
自此以后,民间不少姓氏族人亦纷纷前往广东去追根溯源,如乐兴张姓族人张朝松、张刚等人也先后深入广东韶关、乳源、乐昌一带为仪陇客家人寻根问祖,共谋发展。
仪陇客家人恪守“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祖训,使得历经沧桑的客家话、婚丧嫁娶、崇文重学等礼仪风俗至今在仪陇山旮旯里流传不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他人立场。系作者授权仪陇客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二〇一七年十月十六日于仪陇金城镇
上传者刘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