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风俗习惯
1、南宁壮族的节日风俗
南宁壮族传统节气资讯,攻略,美食,景点,节庆旅游特色
南宁壮族传统节气
壮乡民族的传统节气习俗繁多,均以农历计算,至少每个月都有一个或多个节气,尽显壮乡民族特色及特殊意义。
正月
乃一年之中节气最多、最庞大、节日氛围最浓的月份。春节,即为正月初一至十五。初一零时,家家户户准时燃放鞭炮礼花,其意义就是辞旧迎新,寄望来年是个热热闹闹的丰收年。正月初二,各家各户已经出嫁的闺女均于初二当日带上礼物回娘家探望娘家人,并与父母好好的唠上一嗑。初三开始,亲戚们便带上贺岁礼互相走访拜年。每个村、屯、坡,小至每家每户均选有一个传统日称为“开年日”,即各亲切于当日抽空前来主人家贺新年,齐聚餐。热闹非凡。正月十五做“元宵节”,各家各户吃“元宵”、闹花灯。
正月也是壮乡节目最多的月份。“挑新水”,农家妇人们于初一拂晓之前,就已纷纷到小溪去喂全家挑新水。在挑新水时,还要捡几块与家畜相像的石头回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声。回到家里,就把这些石头放进猪圈、牛栏,祈求六畜兴旺。然后再用“新水”为家里人煮新年茶。而壮乡姑娘在喝新水之前要先喝“伶俐水”,“伶俐水”即为村中公认的伶俐婆捧给的清水。传统的说法就是喝了伶俐水在来年会变得更伶俐聪明。待嫁的姑娘,则趁此机会卜求在新的一年里能找到意中人。桂西一带的壮乡节目“舞鸡”、“舞春牛”,更是精彩纷呈、别具特色,处处洋溢着新年的喜悦。
二月
“春社节”即二月初二当天,壮乡农民们杀鸡宰鸭过节祭奉,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全村平安。
三月
壮乡的“清明节”,即三月三也是壮家民族的“歌圩”。当日,家家户户均做有五色糯米饭,备上祭品上山扫墓,祭祀先人。三月三的“歌圩”对于壮家人民来说尤为重要。壮家老少,均能以歌会友、传情、交流。自古以来就有赛歌选贤能、以歌传情择偶、择婿等风俗,又为了纪念“刘三姐”,所以衍生了壮乡“歌圩”。 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壮乡处处成了歌的海洋。盛装打扮的人们向“歌圩”涌去,他们带着节前已做好的五色糯饭和彩蛋,先去祭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祈求她赐予歌才。刘三姐是壮族人心目中美与爱、智慧与才能的化身,据说“歌墟”便是为纪念刘三姐而起的。人们敬过刘三姐后,即争相亮开歌喉相对唱,歌声此起彼落。打擂台式的对歌是最有趣的,应对双方或单对单、或组对级,歌词往往都是脱口而出,即兴“爆肚”,以难倒对方为胜,当然大不乏戏谑诙谐之词,逗得听众哄堂大笑。节日期间,不但有抢花炮、耍技、舞龙舞凤、演壮戏等各种文娱活动;而最终硕果累累的,却是造就了双双对对的美好姻缘。
四月
“糍粑节”旧时壮乡有句民谚:“四月八,吃腊萨(拉之意)”。四月初八前夕,家家户户都已选用上好的糯米进行浸泡。到了第二天早晨便可拿去磨成水沫状,装进用上好的纱布做成的布袋悬挂起来,等待大部分水分已经滴走,成了糯米粉团。这时,就可以把它分成很多小糯米粉团,戳成圆形状,开一个口,放入各色的馅,封口戳圆。壮家“糍粑”就做成了。其实就是大几号的汤圆,但是馅儿不同,吃法也多种多样。可以是白菜猪肉馅儿、韭菜猪肉馅儿、大蒜猪头馅儿、板栗猪头馅儿等等,选猪肉主要是因为猪肉较油质,做馅儿吃起来比牛肉爽口。糍粑的吃法可以有很多种,蒸、油炸、水煮等等都行。四月初八同时也是壮乡的“牛魂节”。
五月
“端午节”,也是极为隆重的节气。人们用苇叶把糯米包成羊角粽,叫凉粽。“龙舟赛”,才是每年端午节的重点。分男女组对阵,于邕江或者南湖举行,胜者可以把烤猪抗走。壮乡的地区内,条件允许的话也是有很多民间自发组织的“龙舟赛”。
六月
“吃新”,即六月初六,各家各户均用新收成回来的农家米煮饭或做各式各样的壮乡特色小吃。也有的地方叫“六月六,晒红绿”晒衣节的。
七月
“鬼节”,即七月十四中元节,据说每年的七月十四,冥界大门便敞开。魂灵们得到一天的释放,所以壮乡人们杀鸡宰鸭过节,请来先人,祭拜过后便烧些用纸制成的冥间用品以祭送祖先。
八月
“中秋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乃团聚付佳节,家家户户都买了水果、月饼,于明月下团聚,品茗水果茶点,共同观灯赏月谈心。
九月
九月初九“重阳节”,壮乡有重阳登高的习俗。《邕宁县志.风俗》载:“重阳节,佩茱萸,饮萄酒,登高放纸,以祛灾”。
十月
十月初十“寒衣节”,农历十月已入深秋,意寒冷将至,壮乡有些地方杀鸡鸭,备酒肉,制作冥衣,于祖先前祭祀焚化,叫“送寒衣”。以表达后辈对祖先的怀念于关怀。
十一月
“冬至”,这是南宁普遍过的节日,有“冬大过年”之说。各家包肉粽,备酒菜,举家欢饮。
十二月
十二月二十三“王节”,乡村各家或修建新,或打扫一年迹的灰尘,并备酒肉,祭送“五爷”。十二月三十日除夕之夜,各家各户包粽子,做粉利,蒸年粽,贴门神、对联。尽情畅饮,通霄达旦,故称“守岁”。
壮乡节气虽然繁多,但也体现出了壮家人们的喜怒哀乐、美好愿望的寄托、对祖先的怀念及行成了民间不可多得的艺术。
2、广西南宁:地理位置与风土人情
一、广西南宁的地理位置
广西南宁,别称绿城、邕城、南方水城、五象城,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和睦相处的现代化城市。广西南宁的位置处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部偏西方向,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毗邻,东邻粤港澳琼、西接印度半岛,地理坐标为东经108°22′,北纬22°48′。
二、广西南宁的风土人情
广西南宁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广西南宁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壮族、瑶族、苗族、侗族、回族、满族、毛南族、土家族等,各民族建筑形态各异,特色鲜明,风俗也多种多样。
炮龙节是南宁宾阳特色的的传统节日。传统炮龙年年舞,年年传统舞炮龙。炮龙节是汉族和壮族两家人的文化融合,产生的民间节庆。
“火狮节”是南宁民间的称呼,届时雁江镇每条街都会派出一条狮,到家家户户拜年。各家各户也准备了很多鞭炮和红包迎接舞狮,古色古香的的街道,红红火火的炮花,场面足以媲美宾阳的炮龙节。
(2)广西南宁风俗习惯扩展资料
广西南宁的历史变化:
南宁自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诞生之日起,1700年间城市经历了几次迁移与发展:从邕州古城、晋城、唐城、宋城到新南宁。
1、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晋兴郡诞生,郡治设在晋兴县城即今南宁,这是南宁建制的开始。郡治所、县治所初始就设在邕州古城即平南村一带。
2、晋兴郡治、县治便从邕江南岸逐渐向北岸地势较高的凌铁村迁移并建设新城,史料称新城为“晋城”,晋城没有城墙,范围很小不足半平方公里。
3、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开始,在“晋城”东北重建新城,唐城一直到北宋皇祐初年(1049年)仍存在。
4、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刘初任邕州太守,便在离唐城西北约1公里的五花岭一带开始建新城。从明代开始,“宋城”的外围逐步拓展为城区。
5、解放后,城区的发展均是以宋城为基础形成的旧城区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扩展,城区范围不断扩大。
3、南宁有什么风俗习惯
南宁是壮、汉、苗、瑶等36个民族聚居地,创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俗。南宁除了传统的春节等节日外,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春社节、糍粑节、尝新节、中元节、寒衣节、灶王节,在民间和传统的节日里,人们抛绣球、跳板鞋舞、抢花炮、踩风车以及跳民间歌舞等,别有一番情趣。此外,南宁的民间舞蹈、戏剧丰富多彩,常见的有狮子舞、春牛舞、邕剧、粤剧、师公戏、八音表演等。 与此同时,壮族人民还创造了刺绣、壮锦、竹篾编织、木器、制陶、雕刻、绘画、剪纸、扎染和腊染服饰等传统工艺,这些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是壮族独特文化积淀的精髓,一直流传至今。
4、广西南宁千名学生跳扁担舞,“三月三”这一天还有哪些风俗习惯?
广西南宁千名学生跳扁担舞,“三月三”这一天要吃荠菜煮鸡蛋,吃鸡丝藤面,赏杏花,放风筝,办庙会,也是苗族情人节。
每年的 “三月三”节日来临之际,都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在南宁,千名学生为了欢庆 “三月三”跳起了扁担舞。扁担舞可以表现壮族人民插秧、收割、打谷、舂米等劳作过程,场面热闹又壮观,展现了壮乡儿女能歌善舞的一面。
除了跳扁担舞,三月三还要吃荠菜煮鸡蛋。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荠菜是春天生长在田头地头的一种野菜,味道鲜美。用荠菜煮鸡蛋吃,可以凉血止血、补虚健脾、清热利水。广西北海在这一天会吃鸡丝藤面,将叶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鸡丝藤面,这是本地人非常喜爱的特色小吃。三月初三,杏花开放,举家出游在郊外野餐赏杏花,可惬意了。三月初三还有放风筝的民俗,大人、小孩都会外出放风筝。有些地方还会举办一些庙会,拜祭神明,特别隆重,庙会上人山人海,非常热闹。有些地方,特别是少数民族,会把三月三当成情人节。苗族姑娘会穿着盛装展示他们的美丽,和心仪的小伙子们也对歌,喜欢谁就认识谁,有点类似于相亲大会,非常有意思。
在三月三这天,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习俗,基本上都非常热闹。我国的民俗节日非常多,民俗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部分,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也体现我国劳动人民的多才多艺。不同的节日会有不同的民俗习惯,应该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它发扬光大。经过岁月的洗礼,时光的蹉跎,我们依然能够牢记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当千名小学生跳起扁担舞的时候,意味着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
5、南宁过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过去,南宁人春节拜年有“初一仔、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舅娘”的习俗,即初一小辈给长辈拜年,初二新女婿给岳父母拜年,初三后则是出嫁女携儿偕夫回娘家拜年。拜年时,除了要拎只大阉鸡,还必须送上年糕、粽子、粉利“三件头”,意图将好兆头馈赠亲友。
1、买藕的寓意:佳偶天成
2、胡萝卜。红红火火的意思,象征寓意红红火火、有头有尾
3、买生菜要有头有尾。是寓意(来年)生机勃勃,一个好意头,一年好到尾
4、芹菜、蒜、和葱。表示家里的小孩勤快、聪明、会算数
5、甘蔗和圆呼呼的粉利,新的一年又是新的开始,大家都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步步高升!大吉大利!带有这方面寓意的甘蔗和圆呼呼的粉利也就成了老南宁人菜篮中的宠儿。
6、长命灯。从(大年)三十晚就要点了。
(5)广西南宁风俗习惯扩展资料:
赛龙舟:又叫扒龙船南宁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惯。民国23年(1934年)南宁民国日报记载:“扒龙船旧习,行见一年一度,在邕江中游驶竞技矣”。1997年,南宁市和坛路乡举办的龙舟赛由于规模大,形式新,被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龙舟协会授予“全国百万群众龙舟通讯赛最优赛区”称号。
6、南宁有哪些风土人情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壮族的饮食
南宁壮族的饮食习惯,以大米为主,其它杂粮和鱼肉菜类为辅。唐宋以后,南宁的家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其水稻和经济作物和栽培逐步赶上了江淮地区。故当时人称赞说:“鱼稻有如淮石,溪山宛类江南”。壮族的传统饮食特点是:
早粥晚饭——早、午餐多吃粥,辅以其它杂粮,菜肴一般简单,常以青菜、酸菜、干萝卜、辣椒类佐食。晚餐普遍吃米饭,菜肴也较好些。鱼、肉类亦多在晚餐进食。
平时吃素,节日吃荤———日常以素食为主,逢圩日进城才买回些猪、牛肉尝尝。节日和喜庆之日必荤食,扣肉、白斩鸡、鱼丸为常备之菜。节日习惯;春节杀鸡,中元节杀鸭,夏至吃“鱼生”,冬至吃狗肉。现在壮家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菜肴也逐渐打破旧的食谱了。
壮族人喜欢米制品————以籼米、糯米加工而成的食品多在农闲或节日期间制作,其品种依不同季节而异。春节期间用糯米制作年糕、粽子、汤圆;三月清明用糯米制作糍粑、五色糯饭;五月端午节用糯米包凉粽;年三十除夕则制作大肉粽、年糕、粉利、米花糖等。
肉粽——————据说肉粽是由壮族的竹筒饭和叶包饭演变而来的。叶包饭有先煮成饭,后用叶包的,也有先包好米,再煮成饭的。壮族传统粽子的显著特点是大,大的用五六公斤糯米包成一个粽子,小的也有一二公斤重一个,这种粽称为“枕头粽”,或叫“大糍”。过春节,壮家包肉粽己成习惯。还以大粽作为祭祖先、走访亲戚之礼品。江西/坛洛/那龙/三塘/那洪一带的壮族还有一种习俗,为接待新嫁的女儿和新姑爷到娘家拜年,娘家必须准备有大肉粽。女儿和新姑爷离开娘家时,往往是大粽/糖/饼/米花等装满一担。此种习俗,沿袭至今。
7、广西的春节有哪些习俗
广西的春节习俗:
1、南宁崇左地区
每当春节来临之际,南宁市民便会准备许多过年食品,其中,年糕、粽子、粉利是南宁人过春节必备的传统食品,民间俗称春节食品“三件头”。
年糕与粽子寓意“年年高(糕)中(粽)”,南宁人买年糕要印“发”字;而粉利则与春节期间摆设在门户两边的盆桔组合成“岁岁吉(桔)利”之意。
2、桂林-柳州-河池一带
舞龙舞狮拜年是桂柳人喜爱的传统项目,因此每到春节前夕,舞龙舞狮队都将龙和狮子装扮一新,苦练龙和狮子舞的传统套路。
3、北海-钦州-防城港北部湾一带
春节──农历年初一通通关门闭户,家家贴上红对联。惯例初一不街。“恭贺新禧,添丁发财”这句话随时随地可以听见。过年习俗“初一吃斋”,不得倒水落地,拜年道贺是新年见面的礼节,长辈惯给封包给小孩。
正月初二头牙要拜,生意老板特别盛大,新年出街要择日,择时辰,择方向才有吉利。
4、桂平-玉林-梧州一带
这一方向的人们过春节颇具地方色彩。年前数日,人们便开始“三忙”:
一忙“洁户”,家家要打扫卫生,去污除垢;
二忙“办年”,准备过年所需的鸡(阉鸡为主,陆川一带则以鹅为主)、鸭、鱼、肉,各类蔬菜。以及春联、鞭炮、香纸蜡烛等;
三忙“炸食”,制作各种油炸食品如“白散”、酥角、脆子、薄脆之类。
守岁至午夜零时,家家户家争先恐后鸣放鞭炮,在一片喜气洋洋之中辞旧迎新,并开始以最美好的言词互相祝福。 在容县、博白等地除夕守岁大多彻夜不眠,守一个通宵。
5、百色-德保-靖西=隆林一带
在桂西百色市不少县农村,每每大过年的时候,至今仍然沿袭着一些各地不一、各有特色、饶有兴味、多姿多彩的古老旧习俗。
每年过年的时候,不少地方的农村都杀猪过年。
(7)广西南宁风俗习惯扩展资料:
广西,简称“桂”。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得名于古地名“广信”,两广以广信为分界,广信之西谓广西。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相邻,并与海南隔海相望,下辖14个地级市,111个县级行政区(40个市辖区、8个县级市、52个县、12个自治县)。南临北部湾,是中国唯一沿海的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