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淮南欢乐的风俗

淮南欢乐的风俗

发布时间: 2022-10-23 02:01:05

1、淮南有哪些风俗

淮南人主要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另外,旧时农历七月七过牛郎织女节,各戏班演《天河配》;七月十五过中元节,亦为“鬼节”,由佛门或地方人士集款,请和尚、尼姑搭台诵经,晚上在淮河放河灯,在街上放路灯,为“孤鬼”超度亡灵;九月九过重阳节,城里人结伴秋游,登高望远。50年代后,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仅有清明节相沿至今。按公历规定的国家法定节日,习俗与外地基本相同。
一、中秋节
旧时,一般人家过此节除吃月饼外,还烙发面小糖饼,并购鱼肉蔬菜加餐。怀远石榴为中秋节的水果佳品。各家商店除要结清往来赊欠帐目外,节前要对商会要人以及社会上有往来关系者送礼应酬。30年代后,以二马路四美茶食店售出的烟、酒、罐头、铁听饼干等扎成的成套礼品为时髦。
乡村的小富之家一般设案焚香,陈月饼、石榴等贡品,敬月祭祖,在明月当空下全家围坐,取意中秋团圆。也有年轻人摘毛冬瓜画上人面五官,送不育夫妻,祝愿早生子女。孩子有的去田野“偷青”(花生、萝卜、向日葵),边吃边戏闹。50年代后,城乡中秋节多项旧俗逐渐废弃或淡化,保存有吃月饼、改善节日伙食等习惯。中青年人家多逢此节向父母送礼,与家人吃“团圆饭”;如与国庆节相近,两节同度。放假期间,人际往来多,市民爱上街购物,或带子女游乐。
二、端午节
孩子打扮是节,孩子要穿“老虎头”鞋;褂子用虎、蛇、蚌、蟹、蜈蚣为图案的花布制作,胸前佩带老虎或其它动物形状的香荷包,内装香草,或用丝线系长命锁挂于脖上,或佩带五色丝线之类,以示驱除“灾魔”和不祥。也有用丝线编小网兜盛咸鸭蛋,佩带胸前。家里人为孩子用雄黄酒擦抹耳、鼻、脚手心、肚脐等处,以祛瘟解毒,意在安度炎暑,不染疫疾。
淮河竞龙舟皖北在古代曾为楚地,淮南历史上竞龙舟风气颇盛。民国前期年景盛时,城区商店全日或半日放假,准学徒去淮河边观看龙舟。百余家粮行的行划子(小船)上面插有三角小红旗,写上自己粮行的字号,老板携家人盛装乘上,向有往来关系的粮船贺节,同时观看龙舟。一般市民亦有人雇小船流动观看。有时,河中龙舟有数十条之多,竞舟者多为盐粮驳运船工。
节日期间,岸边桅杆林立,河心龙舟相竞,上百条行划子穿插其间,拥挤河面。城里已是万人空巷,拥至岸边,围成人墙。水上红旗招展,岸边锣鼓震耳,呼应喝彩。龙舟竞渡颇为壮观。每条龙舟上,各有一排年轻汉子,头扎红巾,身穿彩服,手摇木浆,劈波斩浪,好似离弦之箭向前猛冲,锣鼓声、号子声及两岸观众的喝彩声响彻数里之外。竞渡自上午起,到夕阳西下结束。除竞龙舟外,游船上还常有《下水摸洋钱》、《四老爷钻面缸》等小剧目演出,扮演的渔公渔婆相互斗戏,有时故意落水嬉闹一番,以显示水性,在观龙舟的人群中逗起阵阵喧笑。此俗相沿至50年代初消失。
工厂商店例规旧时,一般工厂商店端午节必摆出酒肉,让徒工大吃大喝。从五月初六起店员可午睡,不打夜班,到九月重阳节止。各家商店往来赊欠帐目,节前结清。浴客洗澡对茶役小帐要多付一些。酱园店对常来采购的厨师、娘姨依照各家交易大小,奉送“外块”,多少不等。
民间卫生习俗城乡人家在端午节于庭院土墙角,多用雄黄酒喷洒消毒灭菌。孩子脚手脖及颈上拴香包,意以芳香气味驱赶蚊蝇。各家门前及妇女、孩子的头上常插艾,避邪驱瘟。有童谣云:“端午不戴艾,死了变个老鳖盖”。农家常采菖蒲、车前子、艾挂屋檐下风干,用于暑天烧开水喝,祛暑解热。端午当日,捉蟾蜍(俗称癞猴子)将墨块塞入其肚中,风干后取墨块研磨用来治疗胙腮。但据农家传说,此日蟾蜍极难见到,并有“癞猴子躲端午”之说。城区的富裕人家,从端午起吃素。节后,城乡老少男女便更换春装,有“吃罢端午粽,来把棉衣送”的说法。
端午节饮食端午节前,一般居民家庭包粽子。清明节前的咸鸭蛋,在端午节时取出,与粽子一起吃。早晨习惯买糖糕、油条为早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端午节食品平时也常用,此俗淡化。
三、春节 旧时,淮南一般居民家庭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后开始办年货,称之为“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十二月二十三过祭灶节,年三十晚全家团聚。正月初一开春,互拜新年,吃喝玩乐,走亲访友。初五过小年,“接财神”。十五过元宵节。各类习俗与皖北城乡有许多相似之处。
吃腊八饭传说明朝皇帝朱元璋幼年在凤阳放牛,饥饿难忍,捉鼠充饥,却从洞中挖出大米、玉米、豆子、花生等,于是熬粥充饥。他做皇帝后仍食此粥,并赐名“腊八粥”。淮南凤阳籍人家旧时重视吃腊八饭,用大米和五谷杂粮熬粥。此俗今已不存。
祭灶旧时,城郊此风尤甚。俗语云:“君祭三(23),民祭四(24),王八祭五(25),鳖祭六(26)”(后两个日指妓院龟头、鸨母、妓女的祭日),但一般人家都选在二十三日晚祭灶。祭灶时,虔诚之家设案焚香,摆出供品。祭灶时,人的心态因家境而异:富户人家祈求长命富贵,劳苦大众终年奔波难得温饱平安,借以聊以自慰。建国后此俗渐废。祭灶前,城区街头常有卖大米熬的“糖瓜”,市民买回家置碗里用沸水焐化,再拌入炒面,擀薄后卷成条状,切成小方块即成酥脆香甜的面糖,淮南人称之为“祭灶糖”,此俗至今未绝。
蒸馒头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后,城郊一般家庭主妇忙于发面蒸馒头,间有带红枣及其它菜馅的包子,用笆斗盛满,可供全家食用至正月十五,有的大馒头要留到二月二才吃尽。新年开始一般不做饭,吃上年馒头,农家谓之“家有存粮,小麦见黄”。城区居民蒸馒头也以“家有存粮”图吉利,又可在节日期间尽情玩乐,少动烟火。蒸馒头忌孩子在一旁记数。
躲债乡村贫苦人家常因欠地主和富户人家债款,年前外出躲避,直至贴上新门神方敢回家,称过年如过关。故有人家借春联抒发哀怨之情曰:“吃上顿,没下顿,顿顿间断;借新帐,还老帐,帐帐不清”。

2、安徽淮南民风民俗作文600字作文

关于淮南市民俗风情 :淮南市位于中国华东腹地,淮河之滨,是安徽省中北部重要城市。淮河是中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淮南处在中国承东启西、南北对接的过渡带上,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东连京沪线(北京—上海),西接京九线(北京—九龙),淮南线和206国道穿境而过,淮河水运通江达海,京福高速(北京—福州)和合阜高速(合肥—阜阳)纵贯于城市东西两翼,京福高速淮南连接线2003年9月即可通车。淮南历史悠久。距今8亿多年的“淮南虫”化石的发现把达尔文《物种起源》关于生命起源不足6亿年的提法向前推进2亿多年。距今300多万年的类人猿牙齿化石,为亚洲最早。境内的“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内涵丰富,遗迹旷古悠远,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观赏美学价值。淮南文化底蕴厚重。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招贤纳士,著书立说,编纂了千古名篇——被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淮南子》,发明了华夏美食——豆腐。淮南名胜古迹众多,有被中外考古学家称道的“五古”(即古战场、古墓群、古寿州窑、茅仙古洞、古生物化石群),其中的淝水之战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淮河流域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淮南是座年轻城市,1952年建市,面积2121平方公里,人口210万。1984年淮南市和重庆、大连、青岛、无锡等城市一起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城市”,享有地方立法权;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豆腐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豆腐故乡----淮南人民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为弘扬国粹,推广美食,造福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以豆腐为媒,广交四海宾朋,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淮南经济的发展.淮南地理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投资环境良好,热情好客的淮南人民衷心希望海内外各届人士和朋友们观光旅游,探亲访友,参观考察,投资兴业,共谋发展.淮南将为你们提供实现抱负,大展鸿图的广阔舞台。淮南是座美丽城市,北滨淮河,南依舜耕山,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可谓“山水平秋色,彩带串明珠”。

3、安徽淮南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关于淮南市民俗风情 :淮南市位于中国华东腹地,淮河之滨,是安徽省中北部重要城市。淮河是中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淮南处在中国承东启西、南北对接的过渡带上,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东连京沪线(北京—上海),西接京九线(北京—九龙),淮南线和206国道穿境而过,淮河水运通江达海,京福高速(北京—福州)和合阜高速(合肥—阜阳)纵贯于城市东西两翼,京福高速淮南连接线2003年9月即可通车。淮南历史悠久。距今8亿多年的“淮南虫”化石的发现把达尔文《物种起源》关于生命起源不足6亿年的提法向前推进2亿多年。距今300多万年的类人猿牙齿化石,为亚洲最早。境内的“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内涵丰富,遗迹旷古悠远,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观赏美学价值。淮南文化底蕴厚重。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招贤纳士,著书立说,编纂了千古名篇——被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淮南子》,发明了华夏美食——豆腐。淮南名胜古迹众多,有被中外考古学家称道的“五古”(即古战场、古墓群、古寿州窑、茅仙古洞、古生物化石群),其中的淝水之战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淮河流域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淮南是座年轻城市,1952年建市,面积2121平方公里,人口210万。1984年淮南市和重庆、大连、青岛、无锡等城市一起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城市”,享有地方立法权;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豆腐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豆腐故乡----淮南人民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为弘扬国粹,推广美食,造福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以豆腐为媒,广交四海宾朋,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淮南经济的发展.淮南地理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投资环境良好,热情好客的淮南人民衷心希望海内外各届人士和朋友们观光旅游,探亲访友,参观考察,投资兴业,共谋发展.淮南将为你们提供实现抱负,大展鸿图的广阔舞台。淮南是座美丽城市,北滨淮河,南依舜耕山,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可谓“山水平秋色,彩带串明珠”。

4、淮南有什么特有的风俗,就是别的地方没有的,最好有介绍,谢谢!!!

风俗都是区域性的 像淮南这样地市一级的三线城市一般形成不了什么独特的地方风俗。
语言上淮南方言近蚌埠 徐州。与阜阳、合肥的方言习惯差别比较大。
地域上现在的淮南和古代的淮南有非常大的区别,
现在的淮南市基本上是共和国后继承发展原有厂矿建立起的工业城市,解放时本地人口不算很多,当时新建很多工厂,迁入了天南地北不少地方的人,但是是政策性移民,所以也就60年代左右一代人把。这个问题对风俗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古代的淮南地区中心一般认为在现在的寿县,古名寿春,为战国楚国末期都城,现在属于六安市。所以现在淮南地区还存在许多以某某郢子命名的村落,郢为楚国旧都。基本可以推断这些是湖北迁徙的楚国贵族沿袭下的。但年代太过久远生活习惯和方言都发生很大改变。
淮南的饮食风俗倒是和其他临近地市有所区别。除了淮南牛肉汤,也许因为是豆腐发祥地的关系日常对豆制品消耗巨大,而且豆制品种类繁多,这点淮南人到了外地就能发现明显的差别。
另外淮南有蒸食野菜的习惯,特别是洋槐花和榆树钱两种。可能是古时充饥的方法吧。

5、淮南的节日风俗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退!二月二龙抬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六.六月初六姑姑节 "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6、过过春节淮南有哪些风俗?

安徽春节习俗: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到来了,全国人民为欢欢喜喜过大年,都开始忙碌起来了,买年货,贴春联、贴门神、贴花、放鞭炮、扫尘、洗浴、祭灶、祭祖、守岁、拜年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开始了,而全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以下是黄寅博客网特别为您整理出安徽各地春节习俗,让您了解安徽,走近安徽。

春节的民俗众多,我省南北地区过年习俗差异很大。安徽省部分地区的过年习俗,这些不同的风俗,有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希望新的一年幸福安康。

池州春节习俗:锣鼓喧天舞傩戏

池州的街头处处洋溢着傩文化的气息,傩的艺术本身和文化内涵深入人心。

记者在梅街镇姚街村看到,正月初头,村庄家族祠堂中,鞭炮、锣鼓喧天,鸟铳齐鸣。田间地头劳作一年的老实巴交的农民,擦净傩舞面具,邀上宗族师承技艺的同乡,有声有色有模有样表演开来,这种蕴有请神祭祖、驱邪纳福为目的的古老民间文化,一次次焕发出久违的生机。

池州傩戏有“傩仪”、“傩舞”和“傩戏”等表现形式。舞时大多锣鼓伴奏,节奏明快,这种东方古典雕塑艺术的自然美吸引了不少外地市民慕名而至,这种祈福纳祥的傩戏饱受赞誉。

淮南春节习俗:大年初一听故事

大年初一上午,在淮南市田家庵区曹庵镇桃花源戏楼下茶馆,里里外外围了数百名居民,大家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听故事。讲故事的可是镇里的名人——78岁的“民间故事讲述家”轩传林。

“下面的客官,请喝杯茶,歇个脚,听我给大家摆个故事。摆啥故事?打起那个竹板精神爽,列位客官听端详。展护卫武艺强,江湖道上美名扬,可偏偏就是有人不买账。这人气势太张狂啊,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江湖上人称锦毛鼠那个白玉堂。”轩传林三两句语言就吸引了台下观众的注意,他绘声绘色的表演,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

坐在台下81岁的杨家康自豪地告诉记者,淮南有着丰富的曲艺文化积淀,“故事家家户户讲,男人讲,女人讲,小孩子也能讲。”

颍上春节习俗:吃到硬币饺子会吉祥

在皖北颍上农村,年三十的午饭才是一年中的团圆饭,这顿饭都要在自己家里吃。

吃过团圆饭,家里的女人们就开始张罗一年中最重要的活动——包饺子。先是准备饺子馅,饺馅分荤、素两种,年三十的晚上吃荤馅的,年初一一天都要吃素馅的。据老人们说,年初一家里不能吃荤,所以要准备足够的素馅饺子够一天三顿的。这时候家里主妇们就各显神通了,把素馅饺子包成各式各样,最受欢迎的就是元宝(就是一种两个饺子皮合起来包的圆形饺子),有的周围还捏上花边,一般元宝的数量和家里的人数一致,就是说家里有几口人,就要包几个元宝,这样就能保证家里每个人的碗里都会盛到一个元宝。其中一个元宝中间会被特别加上一枚洗干净的硬币,据说吃到包了硬币的元宝的人一年里都会财运亨通。

朋友圈
微信好友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更多
返回列表:民俗文化
上一篇:黑龙江春节习俗:关于黑龙江过春节的节日习俗
下一篇:江西春节习俗:关于江西过春节的节日习俗
最新内容相关推荐

“正月不理发,腊月不搬家” 农村过年习俗知多少
民俗文化 2019-05-31 16:53:40

农村习俗春节前的“

7、淮南过春节的习俗是怎样的。

淮南同中国大部分地区过年的时间差不多,一般从小年,也就是腊月二十三祭灶那天开始,年味就渐渐浓了,直至除夕、初一、初二、初三,这几天可以说是最哈皮的。初三,在淮南叫做“送年”,这天以后,年味就要淡一些,随着初七春节长假结束,可以说这个年就基本结束了。最多,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六淮南本地还有出嫁闺女回娘家的习俗,余下的日子就回归日常了。年二九开始打扫家里卫生。年三十中午随便的吃点,下午包包子包饺子,贴上春联,晚上吃年夜饭,当然也有中午吃年夜饭的。吃饭之前要放一挂鞭炮,吃完看春晚。晚辈开始向长辈要红包,尤其是孙子辈要找爹爹奶奶要红包了。吃晚饭也能打打牌叙叙话。夜里十二点要放炮。年初一早上要吃饺子,吃之前也要放炮,而且放过的炮纸不能扫掉,一直要到年初四才能扫。也不能动剪子针之类的。年初一基本上就逛逛街。年初二到姥姥家,娘家。年初三夜里十二点要放炮,叫送年。正月十五还要放一次,基本上就结束了。差不多了,希望能帮到你。
查看详情
赛乐赛-国药减肥
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淮南过春节的习俗是怎样的 在阜阳地区的乡村,人们过农历新年时有一个自古沿袭下来的传统民俗,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直到新年的第一天,堂屋(客厅)中点燃两支红蜡烛,红蜡烛的中间摆上一些贡品,像鸡、鱼、肉等。在这段时间中红蜡烛绝对不许灭掉。
1 浏览1702018-04-21
过过春节淮南有哪些风俗?
一、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春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己的大门或楹柱上贴上一副春联,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 一新,渲染了喜庆气氛,这个古老的风俗一直延续自今。 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对子”等,是由上联、下联和横披组成。 它起源于“桃符”。所谓的桃符,就是指用桃木刻画出“神荼”、“郁垒”两尊神像。再将它们挂在大门上,用来镇妖避邪。东汉应劭的《风俗 通》 中引《黄帝书》中记载:相传古代东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叫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巨大无比的桃树,树枝向周围伸展,足足有三千里方圆。树顶有 一只金鸡,日出报晓。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根拱形枝干,树梢一直歪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度朔山上住着各种各样的妖邪鬼怪,它们出 入都得经过这扇门,因此称作鬼门。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去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鬼门,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一个手拿苇索,一 个身牵猛虎,形象丑恶凶狠,既能捉鬼,又能吃鬼,若有恶鬼溜出鬼门,就把它抓住,或者吃掉,或者用苇索捆绑起来喂老虎。因此,黄帝就把神荼、郁垒的像刻成桃人,挂在大门门户上,以御凶魅。 最初,古人用桃木雕刻成神荼、郁垒的神像,挂于大门的两侧。后来大概因雕刻神像太费事,就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像来代替,即所谓“桃符”。再往后,觉得画画还是很麻烦干脆就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两个神名,往门上一钉就完事。春节挂“桃符”驱邪的风俗一直从战国延续到唐代。到了五代,桃符仁才出现联语,代替原来的神荼”、“郁垒”的字样。 桃符转化成春联据说是缘于五代后蜀之主孟昶,在《蜀[木寿]杌》记载,五代后蜀的君主孟昶在新年之际命令翰林们作门联,自己也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据说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 纸制的春联到了明、清时代才真正兴盛起来。春联的开始兴盛与明朝朱元璋有关。据清朝人陈尚古《簪去楼杂说》记载起于明朝初年,当时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南京市)后,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家门上须贴春联一副,一律用红纸书写。朱元璋在微服出行,一路观赏,以为乐事。由于明朝 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盛行了起来,至今不衰。据《列朝诗集》说,当时最有名的一副春联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翰林院学士陶安的,内容为:“国朝谋 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二、年画 按中国古老的风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家里贴上崭新的年画,年画是伴随春庆祈年和驱凶避邪的活动而产生的,表达了人们祈求平安 的愿望。 它起源于门画,与桃符有着同样的悠久历史。门画的最初主题是门神,门神,又称“门丞”、“门神护卫”等,在春联出现之前,桃符上的“神 荼”、“郁垒”就称门神。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岁旦,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这是早期的门画,后来随着时 代的发展,花样多起来了,有的就根据新的传说或神异故事,画出新的门神。其中最常见的是门神是唐朝大将秦琼和尉迟。他们变为门神的故事,在小说《西游记》里就有记载。说是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与一个算命先生打赌,犯了天条,玉帝派魏征在明日午时三刻监斩老龙。老龙恳求唐太宗为他说情,唐太宗满口答应。第二天,唐太宗传出一道圣旨,宣魏征入朝,并把魏征留下来,同他下围棋。不料下着下着,魏征打起瞌睡来了。当时正是午时三刻,唐太宗以为将魏征留住,不放他出宫,就行了,所以就不喊他,让他睡着。原来魏征在睡梦里已斩掉泾河老龙。老龙阴魂不散,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就天天到宫里来闹,闹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征知道皇上受惊,就派了秦琼、尉迟恭这两员大将,守在宫门保驾,果然,老龙就不敢来闹了。唐太宗体念他们夜晚守门太辛苦,就叫画家画了他们两人的画像贴在宫门口,结果照样管用。这样,这两员大将便成了门神 三、鞭炮 鞭炮又叫“爆竹”、“爆仗”、“炮仗”。关于它的名称由来和产生时间也有很多传说,一种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经常在除夕夜到处伤害人畜。后来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放鞭炮,发出声音把“年”吓得逃 走,不再危害人畜。另一种传说根据古书《神异经》记载: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灸虾 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着火中,爆(火朴)而出,臊皆惊惮。 不管是哪种传说,都说明了爆竹与桃符作 用差不多,都是用来驱除邪鬼的。 鞭炮起源于“庭燎”。所谓"庭燎"就是用竹子做成的火把,由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就会发出“辟辟叭叭”的声音,古人称之为“爆竹”。最初燃放爆竹是为了驱除邪鬼。南朝梁代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史记》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 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这也就是后来人们在春节凌晨开门放鞭炮的由来,又称之为“平安爆竹 四、屠苏酒 饮屠苏酒也是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 酒”。 据唐朝人韩鄂所著《岁华纪丽》的记载,屠苏是一间草庵(茅舍)的名称。据说古时住在此草庵的一个名医,每到大年夜便分送给附近的每家一包 草药,嘱咐他们放在布袋里缝好,投在井里,到元旦那天汲取井水,和着酒杯里的酒,每人各饮一杯,这样一年中就不会得瘟疫。人们得了这个药 方,却不知道这位神医的姓名,就只好用屠苏这个草庵的名称来命名这种药酒。其实,屠苏也并不是某间草屋的专名,据汉朝人服虔的《通俗文》说, 凡是茅屋都称专利苏。至于屠苏酒中放的什么药,按梁朝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说,北魏的议郎董勋说过,古代民间风俗元旦那天所喝的药酒,里面 放的的是花椒焙成的药末。所谓屠苏酒,其实是一种椒酒。董勋还谈到饮屠苏酒的习惯,是一家人中年纪最小的先喝,以次挨下来,年纪越大的越后 喝。原因是小孩过年增加了一岁,所以大家要祝贺他;而老年人过年则是生命又少了一岁,拖一点时间后喝,含有祝他们长寿的意思。这种先少后长喝 屠苏酒的风俗一直传到后代。唐代诗人顾祝《岁日作》诗说:“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将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宋代文学家 苏辙的《除日》诗:“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五、除夕夜 除夕夜是团圆之夜,即便是远在天涯的人,也都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 首先祭祖。祭祖时,应该将代 表祖宗的牌扁安放在供桌上,放上供品,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祭完祖后,一家人团坐在桌前,这正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先是一餐 丰盛“团年饭”,然后大家团坐吃点心、嬉笑玩耍、聊聊家常、谈谈工作等,静待天明,这便是守岁。 守岁守到半夜,即从除夕那天的亥时至元旦那天的子时之间开始入席,称之为“分岁酒”。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喝完分岁酒之后,小辈儿人则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长辈们则要分压岁钱。压岁钱也称“押岁钱”“代岁钱”、“岁岁钱”,原是用来厌胜驱邪、帮助小孩子过年的,后世则多借此表示亲 情爱意。旧时的风俗,压岁钱规定一百枚,用红绳串好,意思是百年长寿。 此外除夕夜还有镜听、照田蚕、卖痴呆、打灰堆等习俗,以此来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愿新的一年小孩聪慧,万事如愿。这些习俗在现在的城市 已不多见了,不过在农村与一些小城镇,这些风俗还是存在的 六、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老百姓们喜欢一种民间体育活动,在各种喜庆节日庆典中都可见到,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一种中国传统的舞蹈之一了。 舞龙,又称“耍龙灯灯”、“龙灯舞”。 起源于汉代,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逢年过节常见的一种文娱活动。 关于舞龙,民间有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里的药都吃过了,还是不见效。只好装成老头到人间求医,大夫搭脉感到吃惊: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要他变回原形,从龙王腰间的鳞甲里捉出一条娱蚣。经过消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病之恩,就告诉大夫:“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大家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干旱便舞龙祈雨,所以后来就有了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狮是外来的异兽,我国国土上并没有狮生活的环境,但发展至今,狮在中国吉祥瑞兽的地位是举足轻重,与五灵(龙、凤、龟、麟、虎)并驾而驱,舞狮最初是由西域进贡中国的一种舞蹈,后来慢慢传入中国民间,成了老百姓的喜爱。舞狮,又名“耍狮子”、“狮子舞”。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分为北狮和南狮两种。现在“北狮”以河北沧州、北京为代表,“南狮”则以南海为代表,并辐射到番禺、顺德(即俗话说的南番顺)。广州、香港、澳门及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所舞的狮子风格也大都以“南狮”为主。 北方舞狮的特点是:外形逼真,与真狮相像,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幼狮之分。舞狮人是狮皮覆盖全身,只露双脚。北方舞狮一般是两个人合舞一只大狮子。 南方舞狮特点是:造型不如北方逼真,但款式多,色彩丰富。舞狮者穿各种灯龙裤,上穿密钮扣的唐装灯龙袖衫或背心。舞狮要使出浑身解数。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 关于舞狮也有一个传说: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出现一种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惨害人畜。后来,有人建议用舞狮来吓唬怪兽,果然奏效,那怪兽逃之夭夭。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以后逢年过节便敲锣打鼓,舞狮拜年 七、禁忌 初一:鸡日----旧时在元旦贴画吉辟邪祈福。 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田生日”,“谷子生日”,祭田 初四:猪日----祭财神。 初五:牛日谷“破五”,可打破诸多禁忌:“送穷五”:初一至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财气”,初五的垃圾视为“穷土”,倒掉就“送穷出门”。五路财神生日,有“接财神”的习俗。 初六:马日----“送神”的日子,店铺开始复业。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烟花,启烟火的习俗,是“火的生日”。 初八:谷日----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庙往往在这天设坛祭星,接受布施。 初九:天爷生日----玉皇大帝诞辰,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 初十:石头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叫“十石不动”,甚至烧香祭拜石具
4 浏览2802017-12-11
淮南过春节有什么习俗
年二九开始打扫家里卫生。年三十中午随便的吃点,下午包包子包饺子,贴上春联,晚上吃年夜饭,当然也有中午吃年夜饭的。吃饭之前要放一挂鞭炮,吃完看春晚。晚辈开始向长辈要红包,尤其是孙子辈要找爹爹奶奶要红包了。吃晚饭也能打打牌叙叙话。夜里十二点要放炮。年初一早上要吃饺子,吃之前也要放炮,而且放过的炮纸不能扫掉,一直要到年初四才能扫。也不能动剪子针之类的。年初一基本上就逛逛街。年初二到姥姥家,娘家。年初三夜里十二点要放炮,叫送年。正月十五还要放一次,基本上就结束了。鐧惧害鍦板浘
33 浏览21882017-12-11
安徽淮南过春节的习俗!!!!急急急急急急。
心问友 2012-07-05 举报 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放爆竹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17 浏览322

8、求淮南风俗

安徽淮南的丧葬风俗

[一]送遗体

1、办置物品:送老衣一套(从内到外,袜子、帽子、布或棉鞋子、腰带、系脚绳),盖脸布、口含铜钱、头枕、脚枕、铺被一件、盖被一件、鞭炮一挂。

2、联系殡仪馆:电话:0554-2516454 接尸地址 、死者姓名、家属姓名、逝世原因、存放时间等。(亲属须陪同护送并签字)。

3、殡仪馆确定:告别堂(厅)、时间、是否整容?大屏幕字幕公布死者生平(左)公布吊唁单位、个人名单,在前日16点前送到。开好死亡证明待用。

4、成立治丧委员会,确定主办单位(人),协办单位(人)

5、通知单位、亲属、朋友、同学、邻居。(逝世时间、灵堂设置地点、出殡时间)。

6、告知单位、提出要求(生平、悼词、主持、仆告)给予协助。

7、准备遗像:选择照片,确定尺寸(另外选择一张一寸照片骨灰盒外用)。

8、灵车离开时放一挂炮送灵。

[二]灵堂设置

1.确定地点(室内、室外)、位置。(是否请乐队亲属自定)

2.灵棚搭建:选用材料、电线、电灯、雨布、拉铁丝放置花圈。

3.灵堂摆放:正面挽联、正中“奠”字、摆放遗像(黑莎)、香炉(香)、蜡(两只)、长明灯(油灯)、到头饭(一碗生米、插一双筷子)、贡品(水果两盘、糕点两盘)、香烟、酒随意,火盆(一个)。

4.亲属花圈(花篮)、领魂幡(柳树条一根,长2米带树梢)、丧棒(柳树条长一尺,绕上白纸条)儿子用。

5.孝子点灯、蜡、纸、磕头。

[三]治丧人员

1.登帐(1人)负责登记吊唁者单位、姓名、金额,然后交给收银人,并书写挽联、誊写吊唁者名单(遗体告别时用),仆告、生平、悼词的撰稿。

2.收银(1人)负责现金的收取,要与帐目相符,大额的支出(殡仪馆、骨灰盒、墓地、购物、烟酒、饭店等)要有票据或借据。

3.后勤保障(1人)安排人员采购物品、亲朋好友住宿、餐饮、联络、接待。提前预订次日饭店,标准,桌数。

4.汽车安排(2人)引灵车、花圈车、亲属车、其它车,排序、时间、放花及物品,安排(提前上殡仪馆)、(提前上墓地)、(提前上饭店)车辆。(多少自定)。

5.殡仪馆联络(1人)负责前一天下午16点前送逝者生平简介,和吊唁单位、个人名单,交给订好的堂(厅)工作人员输入电脑。确定整容、火化炉标准。出殡日提前到达,携带后续吊唁人员名单输入字幕、U盘(家人保存),带死亡证明、一寸照片(骨灰盒外用)、堂(厅)的安排,准备亲属挽联挂在告别堂(厅)内的花圈上。仪式后陪同亲属选择骨灰盒、并带孝子到火化室交给工作人员,签字后等接骨灰盒。负责馆内所有费用的结算和领取火化证等其它事宜。

6.墓地选择(1人)陪同亲属选好墓地,确定价格、安葬时间,出殡后提前到墓地。

[四]采购物品

1.白孝布2、黑袖章3、白毛巾4、香皂5、花圈6、白纸7、笔墨、8、白球鞋。硬币、鞭炮、鲜花、领棺公鸡、烟、酒、水、订书机、钉、别针、剪刀、胶带、糨糊、红布、麻绳、小塑料袋、水果糕点、草纸、大白花、松香水、小碗(亲属自定)、糖果、贡品一份。

[五]烧铺

1.所需物品:草纸四捆(铺两捆、烧两捆),席子一条,垫被一床,逝者内、外、单、棉、衣物,鞋、帽、枕头等。松香水。

2.出殡前一晚,天黑后(时间自定),亲属叩拜后,长子手摸遗像告知前往送衣后,拿着衣物不准回头前往烧铺地。

3.出殡十字路口画圈留门,垫纸、铺席、放衣物、洒松香水、点火。

4.亲属晚辈跪地烧纸磕头,其余亲朋矗立默哀。

5.放炮送行,晚辈叩三头,亲朋三鞠躬。

6.亲属及亲朋绕火一圈离开不从原路返回。

[六]出殡

1.孝子(女、婿)亲属晚辈在灵堂前叩头,亲朋鞠躬告别。

2.长子,吹灯拔蜡,摔老(纸灰)盆,次子,捧遗像,长孙,打幡,外孙(女),拿鲜花上车(放墓地)。

3.放炮:摔老盆时放炮(一挂)。

4.专人收拾香炉、贡品带到殡仪馆属相处用。另带一份贡品墓地用、香炉(香)、烟、酒。

5.专人拿领棺鸡,墓中放置物品,拿要烧衣物殡仪馆烧铺用。

6.拆除灵堂(棚)。

7.安排人员陪同重点亲属。

8.按车辆排序,上车后女婿负责,洒纸、散炮、丢弃遗物。

[七]殡仪馆告别仪式

1.搬下花圈,放到告别堂(厅)门口。室内放遗像、鲜花、丧棒。(遗像、鲜花、幡、丧棒、(妻、夫)孝子(女)花圈、鲜花、要放在上墓地)。

2.孝子携亲属手捧遗像进入堂(厅),待遗体安放好后,遗像摆在棺前。

3.亲属站在大厅左边,领导站在正中前排,(横队)生前好友站二、三排……。

4.主持人宣布(1)“×××遗体告别仪式开始”,(2)默哀、奏哀乐,(3)致悼词A生平,B评价、C答谢。(4)三鞠躬。

5.遗体告别(1)领导,(2)亲朋,(3)亲属。(安排人员遗体四周护卫)。

6.结束后,孝子捧遗像到外烧遗物、花圈,其他人员拿花圈去烧。

[八]烧遗物、花圈

1.烧纸,孝子、亲属晚辈下跪,将逝者物品及去掉送花圈者姓名挽联的花圈焚烧。2.结束放炮。

[九]属相祭奠[如存放骨灰]

1.孝子、亲属在逝者属相前,摆放遗像、供品、烧纸。

2.结束放炮。

3.跨火辟邪、取糖果吃求吉利。[也可到墓地]

[十]亲属选骨灰盒 1.放相片2.办手续。(收银人员陪同)

[十一]孝子等待接骨灰 接到骨灰后放炮。

[十二]乘车到墓地 (女亲朋暂不去墓地,车内休息等待)

[十三]安葬 1、墓穴内过火、洒鸡血辟邪,2、放数枚硬币、放置随葬物品、铺纸、安放骨灰盒。3、盖墓穴、开始放炮。4、摆放供品、丧棒、香炉、点香(烟酒自定)。5、烧纸。孝子磕头。6、圆坟、所有亲属(女)到场,顺序烧纸、磕头。A长子、媳、孙(女)B次子、媳、孙(女)C女儿、婿、外孙(女)D晚辈亲属。7、亲朋好友集体三鞠躬告别。(领幡放墓边)。8、到烧纸处烧亲属花圈及烧纸。9、结束放炮。

[十四]通知 所有吊唁人员在××××××饭店,时间,位置,家人安排答谢午宴,请光临。另外要通知已吊唁过,但因其他原因未来人员。宴席中,家人代表应分桌答谢。

[十五]总结

核对帐目,结算支出,退还物品,答谢相关人员。

附件:安排帮忙人员分配小条

1.放炮一人:顺序:1、遗体走2、烧铺3、出殡4、烧花圈5、属相祭奠6、接骨灰7、安葬8、圆坟(属相烧花圈)。

2.汽车安排一人:顺序如下:(1)领灵车(孝子、孙、外孙、女婿等乘坐),携带物品(鸡、遗像、幡、子女花圈、所有用纸[散纸、散炮]、墓地用品。)(2)花圈车(3)亲属车(4)亲朋车(5)大客车(6)其它车……。负责车上扎大白花,发白毛巾、香皂、香烟,告诉司机,墓地位置,中午饭店名称、位置。

3.后勤保障一人:保管香烟(包好小件(毛巾1香皂1香烟1:给接遗体者,火化工,司机)。人员饮用水。通知吊唁人员在××××××饭店,时间,位置。

4.烧铺拿纸四捆,炮一盘(专人放炮),松香水一瓶。

负责出殡后带纸十捆(馆用5捆,墓地5捆),散纸。

跨火发糖果。

5.负责拿鸡,收拾贡品馆内用,香炉(香)墓地用,带一套贡品墓地用。带硬币××枚,烟酒,随葬品下葬用。

6.殡仪馆一人—(须提前去)

7.墓地一人—(须提前去)

8.搬花圈若干人——(提前搬上车),子女花圈放在领灵车上,带到墓地,其余花圈放第二辆车上,告别厅前卸下,仪式结束后移到焚烧处,撕去吊唁者名字,仪式开始后投进炉内焚烧。

9.饭店安排二人,安排人员入座,放好酒、烟、饮料、茶水、洗脸水。

10.拆灵棚、堂,若干人,清理卫生。

11.遗体告别护卫四人。

9、淮南结婚风俗逢年过节送什么人礼物?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仅是知识,还有风俗习惯也是文化的一种,婚俗文化就是中国比较大的一种习俗了。而且中国地大物博,这就导致了每个地区的风俗是会有所区别的,结婚时候的习俗和环节流程也会有不一样的地方。安徽作为一个比价古香古色的省份,风俗更是很有当地的特色,一起来看看吧。

一、彩礼。在安徽淮南,要结婚必须要先订婚,双方父母见面讨论具体细节和彩礼钱。彩礼钱取6,金额不固定,大多数的普通家庭会给6万6,寓意六六大顺。彩礼钱由男方提供给女方父母,表示自己迎娶女方的一份诚意。

二、买三金。这是安徽淮南最经典的风俗之一。三金指的是:手镯、项链、耳环。现在,要求没有那么严格,新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搭配,只要是三件金器就可以了。另外,三金也是男方买给女方的。

三、喜盆。这是由女方结婚前准备的陪嫁品。喜盆里面会放枣子、桂圆、花生、莲子等有美好寓意的东西,暗示着早生贵子。喜盆必须要用红布包裹,结婚当天由新娘从娘家带到公婆家并亲手递给婆婆。婆婆接过喜盆,表示自己接受了儿媳妇。这也是当地非常重要的风俗。

四、结婚前三天,男女双方是不可以见面的。

五、结婚前一天晚上,要找一个男孩,三代健在,在婚床上压床睡觉。

六、结婚当天,男方要带一套新衣服新鞋子,带四折礼迎接新娘。

七、结婚当天车队不准走回头路,如果遇到2队新人结婚,女的先走。因此要提前想好行车路线哦。

八、结婚当天男方举办婚宴,三天后女方回门,由女方父母请亲朋好友吃饭,规模要小一些。

九、结婚第二天一早到男方父母家问好,第三天,女方回门,需重新准备一套回门的衣服,并且太阳落山之前一定要回新家。

以上这些就是安徽的婚嫁习俗了,所以新人们在准备婚礼之前都是会提前的了解一下,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婚礼是能够更加的完美,顺利结束的。尤其是举办比较传统的农村婚礼的时候,更是要注意这些习俗,毕竟不管是哪里的农村,风俗习惯都是会更明显的。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