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昆明风俗特色

昆明风俗特色

发布时间: 2022-10-17 07:29:21

1、昆明传统文化习俗

1、昆明彝族火把来节,白天举行斗牛、摔源跤等娱乐活动;入夜则点燃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

2、昆明密祉龙灯盛会,全村男女老少身着盛装,抬着灯具到村外的井边或河水源头烧香磕头,又唱又跳,耍龙舞狮。

3、昆明元宵节踩街文化活动,踩街文化活动自1990年开展以来,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多,全八街镇4.2万人,2003年参加活动的近3万人,很受百姓欢迎。

4、昆明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比迈”(意思为新年),多在公历4月中旬左右举行。

5、“刀杆节”,是云南边陲轮马山一带傈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体育节日。时间是农历二月初八。刀杆节由来于一个传说,纪念明朝时期体察边民疾苦的兵部尚书王骥。

2、云南有哪些风俗

云南的风俗:

1、对歌

对歌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青年传统的方式,也是节日的庆贺方式。

如苗族的“游方”、瑶族的“唱风流”、布依族的“浪哨和赶表”、拉祜族、哈尼族、白族的唱调子、藏族的唱山歌等,都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交流感情,寻觅情侣,选择配偶的方法和途径。

2、哭婚

哭婚是壮、彝、哈尼、藏等民族的婚姻风俗,一般在前几天或婚礼当天进行,由新娘的母亲及家属中的女眷陪伴新娘哭,表现新娘对少女时代生活逝离的悲伤、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对家人离别的眷恋,也有对婚姻不满的控诉。

3、抢亲

在云南的彝、傣、白、阿昌、傈僳、景颇、瑶等民族都有抢婚习俗,通常是在男女自由恋爱婚姻受到阻拦的情况下发生。事先得到女方的默许,由男方缴约伙伴佯作抢亲或约伙伴抢走暗中选好的姑娘,姑娘即使愿意,也必须佯作反抗。

4、丢包

每年泼水节时,傣族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装,相对排成两行,女方把花包掷向中意的小伙,如果男方有意,就装作不接花包,愉快认输,把礼物赠给姑娘,双双离场去倾诉衷肠。丢包时穿插有歌舞、野餐等活动。

5、阿夏婚

云南宁蒗摩梭人旧时婚俗,“阿夏”系摩梭语,为“朋友”之意,男女双方不称夫妻而称“阿夏”,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交换信物之后即可偶居。

其中走访婚最为奇特,走访婚是夜里男到女家望门访宿,次日黎明回到自己家中,不同吃不同劳动,无家庭经济联系,所生子女属女方,男女双方都可与其他人有同样的关系,这种婚姻是一种母系社会制的残余。

6、剽牛庆丰收

独龙族庆丰收的祭祀节日。每年秋季选择一天作为庆丰收日,剽牛仪式在村寨广场举行,由家族族长主持,将牛拴在广场的木柱上。

由一位青年妇女把一串珠琏挂到牛角上,经过短暂的仪式后,由一位姑娘将麻织物披到牛背上,最后由一位父母双全的男青年将锋利的竹矛剽入牛,众人欢跃而上,开膛割肉。随后人们欢呼跳跃,跳起欢乐的锅庄舞,共庆佳节。

7、踩月亮

是苗族青年交友和婚恋习俗,又称走寨,每当月明之夜,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弹着月琴,吹着洞箫到村村寨寨去寻找中意的姑娘,吹拉弹唱,嬉笑,通过“踩月亮”彼此了解,建立友谊,甚至相恋而盟誓终身。

8、树叶信

在景颇、傈僳族中流行过的“实物信”,利用树叶表达感情,传递信息,每种树叶都代表不同的含义。

如男子用两片嫩叶加上等物,表达对女子的喜爱;女方有意则回赠草烟、芦子等,如表示拒绝则把两片树叶翻成背靠背送还给男方。住地相距较远的亲人如收到一条二指宽的剥皮牛肉就知道家中有人亡故等等。

(2)昆明风俗特色扩展资料:

云南,简称云(滇),省会昆明,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北回归线横贯云南省南部,属低纬度内陆地区,东部与贵州,广西为邻,北部与四川相连,西北部紧依西藏,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云南有25个边境县分别与缅甸、老挝和越南交界,国境线长4060千米,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窗口和门户。

3、昆明有什么风俗?

昆明最传统的美食就是豆面汤圆,小锅米线,豆花米线,而且酸浆米线就只有昆明才有,别的地方吃不到。俗就是三月三要爬西山。文化就是云南十八怪,还有传统的昆明话。著名的旅游景点就是大观楼,翠湖,讲武堂,云南大学,还有旁边的逼死坡,圆通山,眠山,状元楼,还有盘龙江。

4、昆明的风俗有哪些

昆明的风俗有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僳僳族的刀杆节和密祉龙灯盛会等。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26个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汉、彝、回、白、苗、哈尼、壮、傣、僳僳等民族。生活在昆明地区的各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风淳朴,久负盛名。

昆明的风俗有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僳僳族的刀杆节和密祉龙灯盛会等。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26个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汉、彝、回、白、苗、哈尼、壮、傣、僳僳等民族。生活在昆明地区的各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风淳朴,久负盛名。元宵节踩街文化活动等。每逢节日,各民族群众都会穿上自己手工刺绣染制的民族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举行摔跤、斗牛、对歌等活动。按照岁时节令,农历三月初三的西山调子盛会、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阳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观赏月等许多习俗在民间十分流行。昆明地方文艺种类繁多,滇剧、花灯戏、民歌小调以及少数民族剧种、民间叙事长诗、民间传说等。

5、昆明民间习俗其他方面

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26个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汉、彝、回、白、苗、哈尼、壮、傣、傈僳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响,融汇贯通,同时又保持各自的民族传统,延续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生活在昆明地区的各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风纯朴,无论是其待人接物的礼仪、风味独特的饮食、绚丽多彩的服饰,还是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妙趣横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受到鲜明的民族特色。
1、方言方面
昆明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区,因此和普通话比较接近。关于昆明方言的来由,按照《大观楼长联》的说法“宋挥玉斧,元跨革囊”意思是:宋朝没有能够征服云南,只好挥动玉斧,把云南从版图上割去;元世祖挥师南下,乘皮筏渡过金沙江统一了云南。元朝统治者征服云南后,从南京输送了大批的移民过来,他们够成了最早的昆明人,所以昆明也讲官话。
昆明话既然属于官话方言,就有官话方言的特点,但同时也包含了许多的传统语言成分。昆明话中的古音、古文成分很难有确切地论证,因为并未有很翔实地记录考证昆明话发音和语法的著作,也没有一本很全面记录昆明话的著作,对于昆明话中的古音、古文法成份很多还只能靠推测。
昆明话的语气生硬,但昆明人说起话来是极其生动的。这其实和昆明人的市民生活有很大的关系,昆明人的日常生活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闲适,二是幽默。昆明人的这两个特点,随着日月的变迁,已经基本上成了昆明人的性格特征,因而在方言里,这些闲适和幽默也是被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
2、饮食方面
昆明饮食滇味风格独特,风味小吃众多,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对于那些饮食味道偏淡的省份来说,昆明饮食稍微显辣,而对于四川、湖南等省份来说,昆明饮食又辣味不够。昆明市内可谓每种小吃都有一个典型地点。昆明的饮食颇为丰富,每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不过到了昆明,过桥米线、野生菌、汽锅鸡则是非尝不可的。
3、衣着方面
老昆明的成年妇女服饰很特别,头上带深蓝色棉布头巾,宽大的浅蓝色棉布上衣黑色绣花的围裙,或者穿黑色坎肩扎绣花腰带,穿黑色裤子,塞到白色的袜子里,看起来像灯笼裤一样,穿有搭扣的圆头的或者鞋尖上翘的各色有复杂绣花的鞋子。昆明传统妇女的上装是采用了汉族传统的面襟盘扣的系扣方法,而坎肩、绣花腰带和围裙则是吸取了白族和彝族民族服饰的元素,头巾的系法是陕北女性劳动时的样式,裤和袜子的穿法也是取自北方的劳动人民,而尖头鞋完全脱离了汉族的绣花鞋,吸收了少数民族服饰的元素。前些年这样穿着的老奶奶很常见,但这些年城里渐渐的见不到了,但在农村还有这样的汉族妇女。而少数民族妇女反倒在平常日子里不穿着民族服装,除了穆斯林戴头巾之外。
4、婚庆方面
贺婚是人之常情,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凑份子”是理所应当的。主家需准备记账本,记好“份子钱”等到将来人家办喜事的时候也要“凑份子”且数额要多于对方当初送来的礼额。当新娘步入男家时,翁姑二人以及孕妇和守孝之人要做回避,以防相冲。同时孤寡、再婚妇女、穿白衣服者忌进入洞房,属不详之兆。结婚当天,若是碰到闷热天气,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不能扇扇子,不然会有拆散的意思。
5、丧事方面
由于昆明外来移民众多,所以大部分的家庭没有祖坟,也没有祭祖之类的事情要忙。家中有人去世的时候儿童是不参加葬礼的,有说法是孩子禁不住,葬礼上阴气太重之类。长寿老人过世要摆宴席,当喜事办。
6、生活方面
男性对家族以外的人提起自己妻子的父母时要称呼“老岳父、老岳母”,女性对家族以外的人提起丈夫的父母时要称呼“老婆婆、老公公”。第二代称呼兄弟姐妹的父母叫“亲爹、亲妈”,第三代则称呼其为“亲老爹、亲奶”。人们称呼自己的曾祖父母统统叫做“祖祖”或“老祖”。
昆明的孩子出生后出门都是大人背在背上,背孩子用的东西叫做背被。用黑色的布缝成,往往有里子,就是几层布缝在一起,像一个给孩子盖的小杯子,还要在上面绣上图案,大多数都是鲜艳的花草植物。四个角要用深蓝色的布缝上带子,背的时候用来固定在背上还有把背被裹紧。背被很多都是由祖辈的妇女缝成,有的人家一个背被可能背过家族里的几代人。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天气温暖所以孩子不用裹在棉被襁褓里,不用时常抱在怀里,所以就产生了背被这一独特事物。
7、节庆方面
大多数的昆明人过春节是不包饺子的,而是吃饵块和乳扇。古代中原将稻米制作的糕饼称作“饵”,最早进入云南的汉族大概是在明朝,而云南盛产稻谷,为了便于外出携带干粮,云南人将蒸出来的米饭团舂揉成饼,成为饵块。饵块可以放在炭火上烧,抹上甜酱或者卤腐,也可以炒、煮、煎、炸。乳扇是用羊奶做成的,一片一片,可以烧烤煎炸。春节的时候原来家家户户还要在地上铺上松毛,现在城里没有那么多可以采集松毛的松树,所以这个习惯逐渐的消失了。和北方一样元宵节也有灯会,元宵节过完年才算过完。由于民族混居,所以昆明的节日多。四月间是傣历的新年,也就是泼水节到来,虽然没有像西双版纳一样有全城大规模的庆祝活动,但还是有小范围的,有的人也会相互泼水表示祝愿。每到这时学校的孩子也会用泼水的形式嬉戏。到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吃粽子,吃芽豆,门口挂菖蒲,喝菖蒲酒,但是没有赛龙舟。到六月底有彝族的火把节,昆明人往往会去远郊的石林庆祝,大家围着火堆跳舞对歌,拿着火把绕着田埂走。到九月中秋节,也吃月饼,但月饼的馅是白糖和火腿,叫做云腿月饼,还有荞串、蛋清饼等等。
8、民间游艺方面
云南花灯剧
花灯是云南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小戏。它的一部分曲调,来自明清小曲。这些小曲传人云南后,与云南的方音、风土人情结合,后来演变成花灯曲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百年前就有一些与花灯演出有关的踪迹。如“管弦春社早,灯火夜街迟”,(《滇南即事》)写的是景泰年间(1450一1456年)昆明街头灯社的情况。杨升庵的《观秋千》诗中有“滇歌棘曲齐声和,社鼓渔灯夜未央”之句,写嘉靖年问滇池附近汉族民歌“滇歌”与少数民族的“棘曲”,同时演唱,而“社鼓渔灯”与花灯节目《秧老鼓》可能有关。
昆明调子
昆明调子是民间演唱艺术。民间小调、山歌、民歌、小曲等形式不拘,主要在昆明郊区农村流行。它不需要化妆,也不需要选择场所,适应范围广泛。昆明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各民族又有各自不同的演唱方式。汉族小调的演唱形式不拘,大体上有:在田间地头劳动时的独唱、对唱以及男女间的对调子等。
彝族火把节
彝族传统的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在石林县举行,另外,在文山州境内的众多彝族人民,虽然他们居住的地方不同,但一年一度最富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火把节是一定会举行的。节日期间,村村寨寨杀鸡宰羊,备办佳肴,这天,男女老少穿上盛装,聚集到指定的场地,白天举行斗牛、摔跤等活动,入夜则点燃火把,人们成群结队地会聚在广场,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一片欢腾。
泼水节
泼水节具体日期每年都要按傣历计算,大致在公历4月14日、15日、16日这3天。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当日,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中国云南等地,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这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新的一年重新出发。
秧佬鼓
秧佬鼓在滇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明代从中原流传到滇中,与滇中彝族文化相融合、渗透,逐步形成的一种民族民间广场舞蹈。在每年“开秧门”的时候,民间都要组织挑秧苗的青壮年男子(即秧佬),跳鼓祈求神保佑稻谷丰收,秧佬鼓由此而得名。秧佬鼓的外形与中原的腰鼓基本相同,表演套路较为复杂,舞蹈的动作,几乎都发自于腰胯和腿部有力而巧妙的运动。
白族烤茶
客来献茶,这是我国人民交友客的传统礼节。但是,白族人的饮却很有特色。他们敬献给客人的则是用小砂罐焙烤出来的冲茶,色浓味醇,别具一格。如果你来到白族人家作客,主人就热情地让你到堂屋里就坐,然后立刻在火盆上架火煨水准备烤茶。白族住宅主房长三间之一的堂屋就是厅,每家堂屋内一般都备有木架铸铁火盆,上面支着三脚铁架。这个火盆就是用来待客烤茶的。
彝族猎神节
每年农历正月的第一个属狗日(戍日)是彝家人一年一度的猎神祭祀节,彝语称为“昵世嘎捏底”。远古时代,彝族先民农耕少,猎事多,人们都靠狩猎维持生活,他们的衣着取自兽皮,食物来源于兽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家人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并积累了一整套狩猎经验,为人类走向文明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现在,彝族打猎为生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但每年的猎神祭祀节这一天,众乡亲还会带上各种猎具,到指定地点进行猎捕射击的比赛活动。
秋千节
秋千节是县文化部门为了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号召全民积极参与健身活动的一种引领方式。时间是每年3月。节日里,全县各乡镇荡秋千的业余运动员汇集在一起,你来我往、你高我低,相互角逐,为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群众性、广泛性提供了有效的工作载体。
宜良“正月初八”大香会
正月初八大香会是北古城镇展现民间民俗文化的传统节日。多年来,历届党委、政府和勤劳、善良的古城人民继承和发扬了当地的民间传统文化,把正月初八“树大香、赶庙会”的习俗进一步演变发展成为今天的一大民风民俗展示盛会,形成了政府主办、各方支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活动格局。
嵩明龙头节
头龙节是人们祈求一年中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万事顺意,于农历三月份第一个属龙的日子举行的一种庙会活动。活动中各路游客云集,各类小吃荟萃,并配有花灯、山歌、舞龙等活动。
普米族“大过年”
"大过年",普米语叫"吾时高",是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普米族人民的年节,节期三至四天。过节的具体时间各地不一。宁菠县以农历十二月初五为除夕,初六为岁首;兰坪、维西等县以十二月三十日为除夕,正月初一为岁首。除夕,家家都要砍育松树枝,将其插在自家的屋里、大门前和屋顶,用以表示四季长青,兴旺发达。
纳西族抢婚
抢婚是专属于男方的一种行为。抢只是一种形式,实际上男女双方早有爱情基础,但因贫穷,送不起礼钱,不能明媒正娶;或因为女方家中不同意,另许人家。于是,双方约定,以“抢”掩人耳目。纳西语称抢婚为“命实”,意为“牵姑娘”或“拉姑娘”,没有强迫的含义。笔者幼时曾听地这样一个故事:男方组织人去抢婚,女方尚蒙在鼓里,大叫大喊:“我是某村某某人的媳妇。”而男方却在后面大叫:“我正跟在后边哪”。女方虚惊一场,原来是自己的如意郎君做的恶作剧。一般来说,敢于抢婚的男人是一些敢爱敢恨,敢作敢为,敢于负责的男子汉,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强盗、流氓。
苗族花山节
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道人山苤菜会
道人山,海拔3566米,阔野如坪,密不透风地疯长着已经疯长了万千年的野苤菜。道人山的苤菜为保山驰名野蔬。“小苤”——叶、苞可凉拌、入汤;“大苤”——花骨朵腌制后酸中含香,诱人垂涎。故尽管采收时要翻山越岭,两头摸黑,但人们还是不辞劳苦地去采。脚勤手快的人家不仅可自饱口福,还可让更多的人品尝到“仙家菜园”的风味,并赚回一笔可观的收入。
哈尼恋情
长期繁衍生息在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豪尼、白宏、卡多、碧约等哈尼族支系有很多婚俗趣闻,展现了这些支系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龙”与“凤”对歌“龙”与“凤”对歌是白宏男女未婚青年的一种婚恋形式。每当哈尼族十月年或其它节日的晚上,男女青年分别列为两排,间隔一至二丈相对站立或席地而坐,各找对象分别对歌。
水族对歌
水族人民喜欢对歌。当你漫步在富源县的古敢水族乡,在山坡小路能听到歌声,田间地头能听到歌声,甚至在房前屋后或火塘边也能听到歌声———无论男女老少都能随口唱出几首。有一首流传了很久的水族山歌这样唱道:“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人解忧愁。一天不把歌来唱,少年英雄白了头。”

6、昆明有哪些风俗习惯

在众多的民族节日中,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傈僳族的“刀杆节”等久负盛名

7、昆明有哪些风俗习惯?

民俗‍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26个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汉、彝、回、白、苗、哈尼、壮、傣、僳僳等民族。生活在昆明地区的各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风淳朴,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僳僳族的“刀杆节”等久负盛名,还有密祉龙灯盛会,元宵节踩街文化活动等等。每逢节日,各民族群众都会穿上自己手工刺绣染制的民族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举行摔跤、斗牛、对歌等活动。按照岁时节令,农历三月初三的西山调子盛会、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阳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观赏月等许多习俗在民间十分流行。昆明地方文艺种类繁多,滇剧、花灯戏、民歌小调以及少数民族剧种、民间叙事长诗、民间传说等。

8、昆明端午节的习俗

临近端午节,朋友三四在一起聊起昆明端午节的话题,不约而同都认为现在的“节味”没有小时候浓了,也许是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丰富了餐桌、社会的变迁、钢筋水泥的居住环境,这些种种把老昆明的味道慢慢随风而逝。那和大家写写我所认识的老昆明端午节习俗。
老昆明人过端午节习惯在中午12点过,家里的地上铺满松毛、家门口挂上艾叶与蒿枝,意为毒虫与晦气不会进到家里来。说到昆明端午节的饮食习惯,老昆明家庭都会包粽子、煮芽豆、鸡鸭蛋,特别是煮大蒜,在端午时令吃过后可以给身体全面打毒。
在老辈人口中还得知昆明的端午节还有另外一种叫法“裹脚节”,而昆明话中“老奶的裹脚又臭又长”,一是形容一个人办事拖沓或者说话啰嗦,二是形象的用老昆明人喜爱的“小脚清水粽”来比喻三寸金莲。
“小脚清水粽”都是没有馅料的。与全国各地的馅粽相比,实在平淡无奇。但也正因为这样的简单朴实,更能体现出粽子的清香。制作昆明小脚清水粽用料非常简单,也非常讲究,一般要选用滇池边土生土长的芦苇做粽叶。这样蒸煮好的粽子,颜色微微有些发青,透着浓浓青草香。我们昆明人就是喜欢吃这个白水粽,煮熟以后就把叶子拿掉,拿线一片片的切好,敲个鸡蛋,沾点鸡蛋,拿油煎,然后再来沾白糖,特别好吃。
如今昆明市场上的粽子形形色色、花样百出,火腿馅、叉烧馅、鲜花馅、牛干巴馅等等,但我爷爷永远只吃“小脚清水粽”,用针线把粽子切成片,一片片下锅煎黄,沾着白糖吃,那滋味仿佛又回到了他儿时居住的滇池边小渔村,在祥和、宁静之景色与意境中,勾勒出老昆明人最走心的老情怀。

9、昆明的民俗特色是什么?

建议你到云南民话村去看看了解就很全面!!

云南民族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南郊的滇池之畔,占地面积89公顷,是反映和展示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社会文化风情的 窗口,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基地,CIOFF中国委员会民间传统文化基地和国家民委全国首批民族工作联系点之一。
集云南主要的彝、白、傣、苗、景颇、佤、哈尼、纳西、傈僳、独龙等25个少数民族的村寨、民族歌舞厅、民族广场以及激光喷泉、水幕电影等旅游设施。民族村寨采用复原陈列的手法展示云南的民族风情。走进村里只见不同风格的民族村寨分布其间,错落有致,各展风姿,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村舍建筑、生产、生活、宗教习俗均如实地展示出来,是云南民族文化的缩影。
游客在村寨里,除可了解云南各民族的建筑风格、民族服饰、民族风俗外,还可以观赏激光喷泉、水幕电影、民族歌舞、大象表演;品尝民族风味小吃,购买民族工艺品。身着民族服饰的导游小姐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讲解各少数民族的习俗。结合各少数民族节日,在村里还举行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僳僳族的“刀杆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纳西族的“三朵节”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节日活动,让人们尽兴观赏,沉浸在各民族的海洋里,是云南旅游的重要旅游景区。
白族民居向来为海内外建筑界所重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布局严整实用,粉墙黛瓦的院落无论是木雕、施彩、石刻、泥工丝毫不逊江南园林与北国大宅。街市中烤乳扇香味飘过扎染布的店肆,步行在石板路上,目之所及,都感到一种文化的震撼。 云南民族村彝族村中与天相通的神秘太阳历柱广场,与地相接的红色掌房,显示着这个民族古老豁达的文明;基诺族竹木草顶大公房,告诉你社会形态变迁的消息;拉祜族葫芦创世神话使你看到什么是“乾坤奥妙大葫芦”;而纳西族神奇多彩的东巴文化,则让你听到从远古走到面前清晰的脚步声。
云南民族村景区内建有造型各异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有五彩缤纷的衣着服饰,有妙趣横生的婚俗礼仪、有多姿多彩的民族节庆、有优美诙谐的音乐舞蹈,兼有博览、游乐、度假、餐饮服务等各种综合配套设施。
云南民族村里,吉祥的傣寨白塔,壮观的白族大理三塔,高耸的彝家图腾柱,源远流长的纳西东巴文化,佤族的木鼓、布朗族的婚俗、基诺族的太阳鼓、拉祜族的芦笙舞、雪域高原的藏族佛寺、哈尼族的龙巴门、德昂族的龙阳塔、景颇的木脑纵歌、壮族的铜鼓文化、奇特的摩梭人母系氏族社会遗承、以及风趣的亚洲群象表演、精美独特的民族风味美食、多元的民族文化、风情浓郁的民俗展示,将令您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10、昆明的传说故事和风俗习惯,急!

传说故事:

1、《金马碧鸡》的传说。《金马碧鸡》传说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汉武帝认为,云岭南麓有神鸡绿羽,是西汉时期的民间流传。他们可以带着破碎的石头飞过天空,他们的声音又长又亮。汉代宣帝赞扬皇帝访问云南。王宝因故没有来。他还写了《移金马碧鸡颂》献祭。

东晋长兵在《华阳国志》中说,滇池里有龙和马,他们交配生产一匹好马,可以“一天得到500里”。北魏地理学家多道元(公元472-527年)在《水经》注释中还提到大瑶、玉山有金马、绿鸡。唐宋以后,佛教徒们就使用了这个奇妙的传说,传说金马是佛教阿育王的“神”。唐代以来,昆明东西两山都建了金马青鸡祠,人们把它当作神来崇拜,历代文人歌咏的诗文很多。

2、圆通寺的传说。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昆明市一夜下起大雨。第二天早上,一个和尚走出和尚的房子,看到树叶落在院子里,掉进大厅里烧香,却看到两条泥龙在木柱上浸水,仿佛刚从水里回来。和尚大吃一惊,转身跑去向方丈报告。方丈很可疑。于是他带领一群僧侣进了大厅。他看到龙身上沾满了水,苔藓(藻类等)粘在它们的鳞片上。

龙的胸部上下并拢。当僧侣们看到这一幕时,他们吓了一跳,不敢发泄自己的愤怒。在他们中间,一个小沙米好奇地左右望着。他走出大厅,看到地上有一个巨大的水印。水标沿着绕在柱子上的泥龙伸展开来。小沙米向僧侣们指出。他们似乎理解了这一点,并沿着水道爬行寻找水源。一群人来到了金翠湖九龙潭(金元通街西北角)。

原来昨晚下大雨的时候,很多人都听到了龙的咆哮声,战斗声持续了一整夜。另一些人在岸边发现了几只带着大碗的龙鳞。僧侣们突然明白,寺庙里的两条泥龙冲进了大海(翠湖,原名蔬菜海子),并驱逐了一条占据九龙池的龙。在此之前,昆明经常被蛟龙淹没,淹没了城市的一半街道,人们无休止地抱怨。战后,蛟龙消失了,人民安居乐业。

元通寺大厅后,有一座诅咒台。据说,很久以前,这是蛟龙藏匿的大石洞。蛟龙占据了主要的地形,经常滋生怪兽,危害人民。昆明城南约40公里处,有一座盘龙寺,和尚名叫阿扎里。他知道崎岖的经文(古夏经文),详细记录了大禹治水的过程。其中之一就是投降蛟龙的魔法。为了收获蛟龙,在这里建了蛟台。我恭敬地邀请阿扎里在舞台上日夜朗诵经文。几天后,魔法的效果就显现出来了。地上的蛟龙洞乞怜。阿扎利挥手示意走。从那以后,蛟龙的洪灾就消失了。

3、阿诗玛的传说。从前,在阿着底地方,贫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了个美丽的姑娘,爹妈希望女儿像金子一样珍贵闪光,便给她取名叫“阿诗玛”。阿诗玛姑娘不仅长得漂亮,也能歌善舞,许多小伙子都喜欢她。她爱上了青梅竹马的孤儿阿黑,立誓非他不嫁。

一年的火把节,她和聪明勇敢的阿黑订了亲。财主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也看上了美丽的阿诗玛,便请媒人去说亲,但不管怎样威胁利诱,都无济于事。热布巴拉家乘阿黑到远方放羊之机,派人抢走了阿诗玛并强迫她与阿支成亲,阿诗玛誓死不从,被鞭打后关进了黑牢。阿黑闻讯,日夜兼程赶来救阿诗玛,他和阿支比赛对歌、砍树、接树、撒种,全都赢了阿支。

热布巴拉恼羞成怒,指使家丁放出三只猛虎扑向阿黑,阿黑三箭将猛虎射死,并救出了阿诗玛。狠毒的热布巴拉父子不肯罢休,勾结崖神,乘阿诗玛和阿黑过河时,放洪水卷走了阿诗玛。十二崖子的应山歌姑娘,救出阿诗玛并使她变成了石峰,变成了回声神。

从此,你怎样喊她,她就怎样回答你。她的声音,她的影子永远留在了人间。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风俗习惯:

1、不能随意摸小孩、小和尚和少女的头和头饰。

2、进傣族寺庙的大殿或上傣家竹楼须脱鞋。

3、在傣家竹楼留宿,头不能对着主人家房门,而要把脚向着主人房门,也不能从妇女的脚上跨过去。

4、别人给你盛饭,应双手接;你给别人盛饭菜,不能盛满,也不能只添一勺。

5、到回族地区或进清真饭店时,忌谈猪肉。忌说"肥"字,一般是用"壮"代替"肥"。

(10)昆明风俗特色扩展资料

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26个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汉、彝、回、白、苗、哈尼、壮、傣、傈僳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响,融会贯通,同时又保持各自的民族传统,延续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生活在昆明地区的各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风淳朴,无论是其待人接物的礼仪、风味独特的饮食、绚丽多彩的服饰,还是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妙趣横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受到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众多的民族节日中,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傈僳族的“刀杆节”等久负盛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每逢节日,各民族群众都会穿上自己手工刺绣染制的民族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举行摔跤、斗牛、对歌等活动。按照岁时节令,农历三月初三的西山调子盛会、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阳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观赏月等许多习俗在民间十分流行。

昆明地方文艺种类繁多,滇剧、花灯戏、民歌小调以及少数民族剧种、民间叙事长诗、民间传说等,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传颂,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