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相的风俗
1、家乡的风俗优秀
篇一:咱家乡的风俗
说起咱家乡的习俗,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就拿春节来说吧!
春节,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家乡人叫大年初一。大年初一这天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让人们感觉到欢愉和吉利。
春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饺子。为驱邪恶、求吉利,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年年有余。一旦煮烂饺子,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是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春节还有拜年的习俗,大家互相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还有用手机发短信拜年、打电话拜年。美好祝福:吉祥、平安、发财、健康之类的让人们开心的.话!。……
我觉得家乡的这些习俗蕴含了一个千古不变的含义:希望辛苦了一年的人们能开心的好好休息几天,调整好心情,再准备开始下一年的奋斗。人们都希望过上幸福、平安的好生活!
篇二:家乡的风俗
今年,我们破例到乡下奶奶家过年。
“开饭了!”奶奶大声喊道,我从房间走了出来,这时,哥哥突然惊奇地说:“咦?外婆,您平时不是很节约吗?今天怎么……”我这才注意到,从房间到大厅,从楼上到楼下,凡是安着灯的地方,都金碧辉煌。
我非常诧异地问:“奶奶,您这是唱哪出啊?”
叔叔开口解释道:“这啊,是在辟邪哩,相传,古时候有个‘年兽’,常常来吃百姓,后来,人们知道它怕响、怕光,就放鞭炮,点灯笼。这个风俗啊,就一直延续到现在。”
“喔!”,我们恍然大悟。
吃饭时,我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大人们专挑一种叫“芥菜”的东西吃,两大盘芥菜一会儿就零星无几,但却很少去碰那盘美味的红烧鱼,等到那盘鱼只剩一截鱼尾的时候,却被奶奶端进了厨房里。我正纳闷呢,叔叔便向我们解释道:“为什么我们都爱吃芥菜呢?因为,芥菜的‘芥’的谐音是‘戒’,如果把芥菜吃光了,那就代表你在一年中的毛病、缺点都戒光了。而那盘鱼嘛,则是表示了‘年年有鱼(余)’,意思是:一年之中辛辛苦苦锝来的劳动果实并没有一下子用完,而有一些保存了下来,年年都如此,就积少成多了。”
饭后,我想:这些风俗和习惯固然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无端的浪费,所以,我希望大家能放弃以往的风俗,过一个快快乐乐的新年!
篇三:家乡过年的习俗
我的家乡是九江,在过年的时候,可有很多特别的习俗呢!
过年前夕,家家户户挂满了腊肉、腊鱼和腊肠,像是在为人们提前宣告了新年的来临,又像是在争斗谁更有喜气。在我家中,人人都在忙上忙下,有的忙去订年货,有的还在打扫卫生,还有的正在分配红包,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我们脸上的喜悦却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除夕来临,街道上空无一人,家家灯火通明,鞭炮声络绎不绝,我家也不例外。家中,大人小孩正团聚在一起,手烘着温暖的火,正惬意地吃着由“顶级厨师”婆婆亲自现做的可口饭菜。可为什么大家并没有“大饱口福”呢?嘿!这你都不知道?当然是为了大吃几碗“压轴菜”——八宝饭啦!八宝饭俗称我国的年夜饭,是由甜糯米和几种干果拌成的饭,据说吃了这一年就万事如意,一家子和和美美的。
饭后,便到了最令人激动的环节了,那就是——发红包!我和弟弟妹妹忙去向大人献殷勤,逗得爸爸妈妈直乐,大人们才给了我们“小费”,可“小费”也不是白拿的,还要帮大人们在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这对联也是我国过年时的着名传统习俗之一,红运来临的象征。
初一初二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街道上人来人往,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有句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咱们九江人也同样好拜年这口。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都要去别人家拜个年,说上几句祝福,以示祝别人在新的一年里家道兴旺。
怎么样?你想不想也来体验体验九江过年时的习俗?
2、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如下:
在我的家乡春节是锣鼓喧天,张灯结彩的。我们贴窗花,放鞭炮,吃饺子……,到处热闹非凡。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放孔明灯了。
孔明灯是一种靠热气放飞的灯笼。它历史久远,在我的家乡已经流传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
但我家乡的孔明灯不是在商店里买的,而是我们自己手工制作的,不仅好看,还各式各样,丰富多彩。
在腊月十五,大家就开始预备制作孔明灯了。人们从屋子后面的竹林中砍几根竹子,先把一根竹子劈成细条来做孔明灯的框架。
接着就开始做宣纸了,他们先把竹子皮刮掉,再把竹子内部有汁水的部分一点点捣碎,这个动作要不停重复。
第二天,把捣碎的部分拿出来,准备一个木架子,在上面铺一块布,把纤维摊在布上均匀的铺平,再刮掉表面。
晾干后,一张又薄又柔软的宣纸就做好了。最后在宣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把这宣纸组装到框架上,这样一个孔明灯就做好啦!
除夕那天晚上,家家灯火通明,鞭炮噼里啪啦的响,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微笑,大家迫不及待的想放飞自己的孔明灯,孔明灯必须在晚上12点钟准时放飞,这样自己的愿望更容易实现。大家的孔明灯各式各样,五花八门,有兔子灯,有荷花灯,有精细的花鸟人物灯,还有霸气威武的雄狮灯。
3、家乡的风俗有哪些
<
4、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
1、偷斋灯
如果不是郑州人,听到偷斋灯,就会一脸懵。偷斋灯,是郑州很古老的一种习俗,在年三十之前,家家户户都是要蒸馍的。家长就会留出来一块面做成一个小碗的形状,蒸熟了之后,在里面倒上一些食用油,放上一根捻,点燃放在门前的神龛或者是家里牌位前,以感谢神佛对家里一年以来的保佑,又名为斋灯。
2、送灯
每到过年的时候,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夜灯长明。尤其是在农村,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都会点亮灯,一二十年前,每家门口都会摆上蜡烛,那时候点炮都不用带火柴、打火机。最近几年,三十晚上都会开灯,亮到第二天,所以就算在外面浪一晚上,也不怕摸黑回家。
而在南阳,有一个习俗就是在大年三十的时候,也要让自己的先人过年。三十晚上,人们会将纸扎成的灯笼送到坟上,亮一晚上,好让先人也一块过年。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南阳很多地方已经舍弃了这种做法。
3、破五
除了正月不可以剃头之外,河南驻马店以及很多地区还有一个破五的习俗,指的就是正月初一到初五之间,有很多事儿是不能干的。比如不扫地,在我们家这边,扫地是会把财神和一年的福气扫走的,所以再脏都不能扫。
同时,也不能动土、泼污水,更不用剪刀,以避免刀剑之灾,也有怕破财之意。还有一些针啊线啊的都是不能用的,不过,这几年却越来越不计较这些了,年味儿也越来越淡了。
4、祭灶
在河南,腊月二十三有祭灶的习俗。而这习俗据说是来自于一则传说故事,古代有一对夫妇,因家中贫寒,不得不让儿子去煤矿。后来,由于思念儿子,老汉前去看望,路上遇到了一个光脚片的人,两人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得知其受阎王指使,要去收一百名矿工,老汉便祈求放过自己儿子,光脚片答应并且要求他不许告诉别人,老汉答应了。
三年后,腊月二十二,老汉想起来了这件事,便没忍住对老伴说了,恰好被灶君听到了。二十三晚上,便向玉帝讲了这件事,光脚片不仅被罚,老汉儿子也被收走了。从此,就有了二十三祭灶的习俗,就是为了不让灶君搬弄人间的是非。
5、骂灶火
虽然说河南的习俗有很多,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是真正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却不多。而骂灶火却是其中之一,在三门峡灵宝市尤盛。只要反穿皮袄,就可以去别的村子里对骂,但是有三不骂,一是庄稼汉,二是外来户,三是大闺女。
而村里的干部,人尖子就成了被骂的对象。这种对骂也是分输赢的,为了赢,各个村子里还会挑选专门的人才,进行培养。除了骂之外,还会斗舞,不过,这种习俗在很早之前也就已经没有了。
5、家乡有哪些风俗啊?
家乡风俗有如下:
1、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举办迎春花市,数以百万计的人参加逛花市活动。
2、置鲜花。家家必置,包括摆年桔、摆水仙、插鲜花。
3、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4、送压岁钱是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年,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但不能去远的地方。
5、谢灶: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
6、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
6、家乡的风俗有哪些?
广东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1、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举办迎春花市,数以百万计的人参加逛花市活动。
2、置鲜花。家家必置,包括摆年桔、摆水仙、插鲜花。
3、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4、送压岁钱是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年,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但不能去远的地方。
5、谢灶: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
6、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
过年的起源:
有关年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一个叫“年”的妖怪,经常骚乱百姓,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百姓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够侵杀它。就在百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准备举家外迁的时候,有一壮士出现了,他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与“年”同归于尽,以换得百姓的安居乐业。
后来,壮士在“年”经常出没的地方与“年”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最后,“年”被杀死,壮士也不幸牺牲。
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壮士,祝贺获得新生,便在“年”被杀死的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盛大的庆祝活动,而且燃放鞭炮,张贴门神对联以驱赶邪恶,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流传下来,此后,人类便有了“过年”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