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风俗变成语

风俗变成语

发布时间: 2022-10-16 11:43:50

1、描写风俗的成语

导语:我国传统节日众多,许多节日都有相应的民俗风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描写风俗的成语,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 祝发文身:削短头发,刻画其身。指中原以外地区异族的风俗服制。

2、 比屋而封:〖解释〗指上古之世教化遍及四海,家家都有德行,堪受旌表。后泛称风俗淳美。

3、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出处】【解释】指各地各有各的风俗习惯。【示例】【故事】

4、 毁风败俗:〖解释〗败坏良好的风俗。同“伤风败俗”。

5、 移风改俗:〖解释〗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同“移风易俗”。

6、 移风革俗:〖解释〗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同“移风易俗”。

7、 移风易尚:〖解释〗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同“移风易俗”。

8、 遗风余俗:〖解释〗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

9、 遗风余习:〖解释〗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同“遗风余俗”。

10、遗风余象:〖解释〗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和法式。

11、百里异习:异:不一样;习:风俗习惯。相隔百里远的地方就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12、抱素怀朴:抱:胸怀;素:质朴;朴:敦厚。指风俗敦厚,人心质朴

13、采风问俗:风:歌谣;俗:风俗。采集歌谣,访问风俗

14、被发文身:被发:散发;文身:身上刺花纹。原指古代吴越一代的风俗。后也用以泛指未开化地带的风俗。

15、断发文身:剪短头发,身上刺着花纹。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风俗。

16、风土人情: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17、改俗迁风:迁:改。改变风俗习气。

18、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各地各有各的风俗习惯。

19、伤风败俗:伤、败:败坏。指败坏社会风俗。多用来遣责道德败坏的行为。

20、入国问俗:国:原指都城,后多指国家。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

21、随乡入乡:到一个地方就按照这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生活。也比喻到什么地方都能适应。

22、习俗移性: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的习性。

23、未能免俗:没能够摆脱开自己不以为然的风俗习惯。

24、一轨同风:车轨相同,风俗一致。比喻国家统一。

25、移风易俗:移:改变;易:变换。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26、有伤风化:指对社会风俗、教育有不好影响的言行(多指男女关系方面)。

27、热肠古道:热肠:热心肠;古道:上古时代的风俗习惯,形容厚道。指待人真诚、热情。

28、比户可封: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用以泛指风俗淳美。

29、肥冬瘦年:南宋吴地风俗多重冬至而略岁节,冬至时家家互送节物,有“肥冬瘦年”之谚。见宋无名氏《豹隐纪谈》、宋范成大《吴郡志·风俗》。

30、化民易俗:教化百姓,改变风俗。

31、极重难返:犹积重难返。指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弊端或某种局面难以改变。用于消极方面。

32、绝国殊俗:绝国:异国。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身在异国不同风俗的地方。

33、披发文身:古代吴越一带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风俗。头发披散,身刺花纹。

34、染风习俗:谓受风俗影响而有所习染。

35、入境问俗:进入别的国家,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及风俗习惯,以免违犯。

36、伤化败俗:败坏教化和风俗。

37、时殊风异:时:时代。风:风俗。殊、异:不同。时代不同,风俗也不同。

38、树俗立化:树立风俗教化。

39、谇帚德锄:汉贾谊《治安策》:“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后以“谇帚德锄”形容风俗败坏,不仁爱。

40、无兄盗嫂:语本《汉书·直不疑传》:“人或毁不疑曰:‘不疑状貌甚美,然特毋柰其善盗嫂何!’不疑闻,曰:‘我乃无兄。’然终不自明。”后以“无兄盗嫂”指无中生有的毁谤。三国魏曹操《劐整齐风俗令》:“昔直不疑无兄,世人谓之盗嫂……此皆以白为黑,欺天罔上者也。”

41、物殷俗阜:物产丰盛,风俗淳厚。

42、相沿成俗:因袭某种做法传下来,形成风俗习惯。

43、遗风旧俗: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

44、遗风馀俗: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

45、遗风馀象: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和法式。

46、一民同俗:谓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2、形容风俗的成语

关于风俗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形容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百里异习】:异:不一样;习:风俗习惯。相隔百里远的地方就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被发文身】:被发:散发;文身:身上刺花纹。原指古代吴越一代的风俗。后也用以泛指未开化地带的风俗。

【比户可封】: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用以泛指风俗淳美。

【比屋而封】:指上古之世教化遍及四海,家家都有德行,堪受旌表。后泛称风俗淳美。

【采风问俗】:采集歌谣,访问风俗。

【断发文身】:剪短头发,身上刺着花纹。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风俗。

【断发纹身】:剪短头发,身上刺着花纹。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风俗。同“断发文身”。

【敦世厉俗】:敦:促成;厉:激励。促使社会风俗纯朴起来。

【方土异同】:方土:指各地地形、物产、风俗、人情。各地地形、物产、风俗、人情的不同。

【肥冬瘦年】:南宋吴地风俗多重冬至而略岁节,冬至时家家互送节物,有“肥冬瘦年”之谚。见宋无名氏《豹隐纪谈》、宋范成大《吴郡志·风俗》。

【风通道会】:风:风俗,风气;通:通“同”,共同;会:共同。指风俗人情有共同之处。

【风土人情】:风土:山川风俗、气候等的总称;人情:人的性情、习惯。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俯仰随俗】:俯仰:低头,抬头,指一举一动。举止言谈随和着社会的风俗习惯。

【改俗迁风】:迁:改。改变风俗习气。

【广袖高髻】:宽大的衣袖,高耸的发髻。用以形容风俗奢荡。

【化民成俗】:化:教育,感化;俗:风俗习惯。教育感化民众,使之形成良好文明的风俗习惯。

【化民易俗】:教化百姓,改变风俗。

【毁风败俗】:败坏良好的风俗。同“伤风败俗”。

【极重不反】:指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弊端或某种局面难以改变。用于消极方面。同“极重难返”。

【极重难返】:犹积重难返。指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弊端或某种局面难以改变。用于消极方面。

【接三换九】:旧时风俗,新嫁娘到夫家后,三朝要接回娘家一次,九朝要互送礼物,探望一次。

【绝国殊俗】:不同国家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流风遗韵】:流风:遗风。前代流传下来的风俗韵事。

【六合同风】: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泛指天下。古指天下各处的风俗教化完全一样。

【民情土俗】:一地的人情世故,风俗习惯。

【披发文身】:古代吴越一带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风俗。头发披散,身刺花纹。

【奇风异俗】:奇特的习惯和风俗。

3、描写民族风俗习惯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鼓乐齐鸣爆竹声声神采飞扬万众欢腾欢呼雀跃
热情洋溢锣鼓喧天喜上眉梢眉开眼笑盛况空前
穿花拂柳流光溢彩开怀畅饮纵情欢唱喜形于色

4、关于描写民风民俗的成语

1. 关于民风民俗的诗句和成语
关于民风民俗的诗句和成语 1.有关民俗民风的词语和句子
1、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寒食,指寒食节。元宵,指元宵节。全句比喻天天都像过节一样,生活豪奢,无节制的寻欢作乐。

2、井井有条

清明节的折柳、戴柳的习俗,后来就演化为把柳条插在井边。(“井井有条”的成语即源出于此),这也是清明节植树的起源

3、人面桃花

「人面桃花」这句成语出自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崔护,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人,贞元十二年进士,官岭南节度使。《太平广记》中有一则关于他作此诗的故事:崔护在中进士前的某年清明节,独游长安城南,看见一座桃花盛开的农庄,他上前去叩庄院的大门,想要讨杯水酒来解渴。出乎意料的,一位姿色非凡、艳如桃花的女子开门接待。第二年的清明节,崔护情不自禁地前往寻访那位女子。桃花依旧,但大门深锁,芳踪杳然。崔护失望之余,在门扉题上「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以记那位姿色非凡的女子。后来「人面桃花」演变为成语,除可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外,也被用来形容景色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伤。

4、大力将军

查伊璜是浙江人,清明节去野寺饮酒,见殿前有个古钟,能装两石多的东西,可是古钟上下土痕手迹,俨然是新近留下来的。从下面向里窥视,见里面有个竹筐,不知装的是什么。让几个人帮忙,想掀开古钟来看看,却无法移动一点。伊璜更加惊讶,决定慢慢喝酒等着;不一会,有个乞儿进来,带着要来的食物。只见他用一只手提起古钟,一只手把食物放进筐内。放完了合上古钟离去,不久乞儿又来,从古钟下探取食物。吃完了再探,轻松的如同打开箱子。大家都很惊讶。伊璜问:“你这样有本事,为什么要行乞呢?”回答说:“我吃的多,没有人雇我。” 伊璜劝他去投军,乞儿担心没有门路。伊璜于是带他回家,给他饱饭吃,估计他可以吃五六人的饭。给他换了衣服鞋袜,送他五十金打发他走了。

十几年后,查伊璜有个子侄在闽南当县令,忽然有个叫吴六一的将军前来拜见。攀谈间,问:“伊璜先生是你何人?”回答说:“是我叔父。他与将军有旧吗?”说:“是我的老师。一别十年了,很是想念。希望能见上一面。”那个子侄胡乱答应了,但私下想:叔父是名贤,怎么会有武家弟子?不久伊璜来了,告诉了他,伊璜也是茫然没有记忆。因为对方问讯的很殷勤,于是前去拜会。将军疾出,到大门外来迎接。伊璜仔细看,素昧平生,怀疑将军搞错了。但是将军态度越发恭敬,打发走了别的客人,连请伊璜进了三四重门,看见有女子往来,知道是私宅,伊璜止步。将军作揖,请伊璜登堂就座。有人捧来朝服,将军遽起更衣,伊璜不知他要干什么。数人将伊璜按在座位上,将军以参见父君的大礼向他朝拜。伊璜大惊,更加不解。将军换了便服,陪了坐下,笑道:“先生不记得那个举钟的乞儿了吗?”

后来查伊璜在修史一案(清朝初年的一场文字狱)中受株连,被收监,最终能够得以幸免,都是因为将军出的力
2.关于民俗的词语,和民俗的诗句
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重阳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春 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中秋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元宵节: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明 唐寅《元宵》冬 至: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唐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端午节: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 文秀《端午》七夕节: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唐 权德舆《七夕》。
3.形容民风民俗的成语
1、抱素怀朴

成语解释: 素、朴:指事物的自然状态。借指民风淳厚,人心安定。

出自:《乐府诗集-郊庙歌辞-汉郊祀歌》:“易乱除邪,革正异俗,兆民反本,抱素怀朴。”

翻译:更改混乱和不正的民风,将不正当的民俗更改,百姓在国家安定兴盛时,保持淳朴的本质而安居乐业的景况。

2、关西出将,关东出相

成语解释:关:函谷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民风好文,多出宰相;函谷关以西的地区,民风好武,多出将帅。

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虞诩传》: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

翻译:有谚语这样说:“函谷关以西出武将,函谷关以东出丞相。”

3、民淳俗厚

成语解释: 民风质朴敦厚。

出自: 明-宋濂《敦睦堂记》:“海东之邑,闻有民淳俗厚如邹、鲁者。”

翻译:在东边大海的小城里,听说民风质朴敦厚如同山东省邹县、鲁县一样。

4、百里异习

成语解释:异:不一样;习:风俗习惯。相隔百里远的地方就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出自:晏子《晏子春秋-问上》:“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

翻译:相隔百里远的地方就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千里而殊俗:指风俗不同的远方。

5、化民成俗

成语解释: 化:教育,感化;俗:风俗习惯。教育感化民众,使之形成良好文明的风俗习惯。

出自:《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翻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4.描写民风民俗的成语
最佳答案检举

1、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寒食,指寒食节。元宵,指元宵节。全句比喻天天都像过节一样,生活豪奢,无节制的寻欢作乐。

2、井井有条

清明节的折柳、戴柳的习俗,后来就演化为把柳条插在井边。(“井井有条”的成语即源出于此),这也是清明节植树的起源

3、人面桃花

「人面桃花」这句成语出自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崔护,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人,贞元十二年进士,官岭南节度使。《太平广记》中有一则关于他作此诗的故事:崔护在中进士前的某年清明节,独游长安城南,看见一座桃花盛开的农庄,他上前去叩庄院的大门,想要讨杯水酒来解渴。出乎意料的,一位姿色非凡、艳如桃花的女子开门接待。第二年的清明节,崔护情不自禁地前往寻访那位女子。桃花依旧,但大门深锁,芳踪杳然。崔护失望之余,在门扉题上「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以记那位姿色非凡的女子。后来「人面桃花」演变为成语,除可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外,也被用来形容景色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伤。

4、大力将军

查伊璜是浙江人,清明节去野寺饮酒,见殿前有个古钟,能装两石多的东西,可是古钟上下土痕手迹,俨然是新近留下来的。从下面向里窥视,见里面有个竹筐,不知装的是什么。让几个人帮忙,想掀开古钟来看看,却无法移动一点。伊璜更加惊讶,决定慢慢喝酒等着;不一会,有个乞儿进来,带着要来的食物。只见他用一只手提起古钟,一只手把食物放进筐内。放完了合上古钟离去,不久乞儿又来,从古钟下探取食物。吃完了再探,轻松的如同打开箱子。大家都很惊讶。伊璜问:“你这样有本事,为什么要行乞呢?”回答说:“我吃的多,没有人雇我。” 伊璜劝他去投军,乞儿担心没有门路。伊璜于是带他回家,给他饱饭吃,估计他可以吃五六人的饭。给他换了衣服鞋袜,送他五十金打发他走了。

十几年后,查伊璜有个子侄在闽南当县令,忽然有个叫吴六一的将军前来拜见。攀谈间,问:“伊璜先生是你何人?”回答说:“是我叔父。他与将军有旧吗?”说:“是我的老师。一别十年了,很是想念。希望能见上一面。”那个子侄胡乱答应了,但私下想:叔父是名贤,怎么会有武家弟子?不久伊璜来了,告诉了他,伊璜也是茫然没有记忆。因为对方问讯的很殷勤,于是前去拜会。将军疾出,到大门外来迎接。伊璜仔细看,素昧平生,怀疑将军搞错了。但是将军态度越发恭敬,打发走了别的客人,连请伊璜进了三四重门,看见有女子往来,知道是私宅,伊璜止步。将军作揖,请伊璜登堂就座。有人捧来朝服,将军遽起更衣,伊璜不知他要干什么。数人将伊璜按在座位上,将军以参见父君的大礼向他朝拜。伊璜大惊,更加不解。将军换了便服,陪了坐下,笑道:“先生不记得那个举钟的乞儿了吗?”

后来查伊璜在修史一案(清朝初年的一场文字狱)中受株连,被收监,最终能够得以幸免,都是因为将军出的力。
5.关于风俗的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清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苏东坡 “江上冰销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宋朝 苏辙(踏青)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节: 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夕: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诗曰(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冬至: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其实这方面的诗挺多的,好好看看。 中国法定节日有:新年(1月1日),全国放假一天;春节(农历新年),全国放假三天;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全国放假三天;中国青年节(5月4日);护士国际节(5月12日);儿童节(6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全国放假三天;记者节(11月8日)。

人大代表提出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 没办法,字数太多,无法显示,只能这样了。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

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

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
6.关于''民风民俗"的名言,诗句
1.金钱控制法律,控制政治,控制风俗,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管什么义与不义,只要能够达到尘世的天堂,享尽繁华之福,化心肝为铁石,胼手胝足地去争取暂时的财富,这是今日最普遍的到处都揭橥着思想,甚至法律上也这样写着。——巴尔扎克。

2.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林徽因

3.保有跨越世代的传统风俗绝对不是坏事,现今的日本几乎没有代代相传的思想,人们毫不珍惜思想与常识,用过即丢,也没察觉到累积智慧与知识的重要性。——伊坂幸太郎

4.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上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汪曾祺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5、风移俗变成语解释

【成语原文】:风移俗变

【标准发音】:fēng yí sú biàn

【繁体写法】:风移俗变

【风移俗变是什么意思】:移:改变。转移风气,改变习俗

【风移俗变成语接龙】:八面驶风 → 风移俗变 → 变俗易教

【用法分析】: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风俗等

【读音预警】:倡导普通话,请按照音标

【fēng yí sú biàn】采用标准四声阅读。

【出处说明】:《周书·儒林传序》:“虽遗风盛业,不逮魏晋之辰,而风移俗变,抑亦近代之美也。”

【对应近义词】:风移俗改、风移俗易

6、风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风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
伤风败俗、
俗易风移、
风移俗改、
流风遗俗、
遗俗流风、
调风变俗、
染风习俗、
省俗观风、
迁风移俗、
浇风薄俗、
观风问俗、
风俗习惯、
乱俗伤风、
改俗迁风、
移风易俗

7、风俗的成语

导语: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最高统治者不仅要亲自过问风俗民情,还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风民俗,在制定国策时以它作为重要参照,并由史官载入史册,为后世的治国理政留下治理风俗的经验。下面是关于风俗的成语及解释,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关风俗的成语:

采风问俗——风:歌谣;俗:风俗。采集歌谣,访问风俗

被发文身——被发:散发;文身:身上刺花纹。原指古代吴越一代的风俗。后也用以泛指未开化地带的风俗。

断发文身——剪短头发,身上刺着花纹。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风俗。

风土人情——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改俗迁风——迁:改。改变风俗习气。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各地各有各的风俗习惯。

伤风败俗——伤、败:败坏。指败坏社会风俗。多用来遣责道德败坏的行为。

入国问俗——国:原指都城,后多指国家。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

随乡入乡——到一个地方就按照这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生活。也比喻到什么地方都能适应。

习俗移性——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的习性。

未能免俗——没能够摆脱开自己不以为然的风俗习惯。

一轨同风——车轨相同,风俗一致。比喻国家统一。

移风易俗——移:改变;易:变换。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有伤风化——指对社会风俗、教育有不好影响的言行(多指男女关系方面)。

热肠古道——热肠:热心肠;古道:上古时代的风俗习惯,形容厚道。指待人真诚、热情。

比户可封——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用以泛指风俗淳美。

肥冬瘦年——南宋吴地风俗多重冬至而略岁节,冬至时家家互送节物,有“肥冬瘦年”之谚。见宋无名氏《豹隐纪谈》、宋范成大《吴郡志·风俗》。

化民易俗——教化百姓,改变风俗。

极重难返——犹积重难返。指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弊端或某种局面难以改变。用于消极方面。

绝国殊俗——绝国:异国。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身在异国不同风俗的地方。

披发文身——古代吴越一带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风俗。头发披散,身刺花纹。

染风习俗——谓受风俗影响而有所习染。

入境问俗——进入别的国家,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及风俗习惯,以免违犯。

伤化败俗——败坏教化和风俗。

时殊风异——时:时代。风:风俗。殊、异:不同。时代不同,风俗也不同。

树俗立化——树立风俗教化。

谇帚德锄——汉贾谊《治安策》:“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后以“谇帚德锄”形容风俗败坏,不仁爱。

无兄盗嫂——语本《汉书·直不疑传》:“人或毁不疑曰:‘不疑状貌甚美,然特毋柰其善盗嫂何!’不疑闻,曰:‘我乃无兄。’然终不自明。”后以“无兄盗嫂”指无中生有的毁谤。三国魏曹操《劐整齐风俗令》:“昔直不疑无兄,世人谓之盗嫂……此皆以白为黑,欺天罔上者也。”

物殷俗阜——物产丰盛,风俗淳厚。

相沿成俗——因袭某种做法传下来,形成风俗习惯。

遗风旧俗——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

遗风馀俗——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

遗风馀象——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和法式。

一民同俗——谓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祝发文身——削短头发,刻画其身。指中原以外地区异族的风俗服制。

比屋而封——〖解释〗指上古之世教化遍及四海,家家都有德行,堪受旌表。后泛称风俗淳美。

毁风败俗——〖解释〗败坏良好的风俗。同“伤风败俗”。

移风改俗——〖解释〗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同“移风易俗”。

移风革俗——〖解释〗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同“移风易俗”。

移风易尚——〖解释〗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同“移风易俗”。

遗风余俗——〖解释〗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

遗风余习——〖解释〗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同“遗风余俗”。

遗风余象——〖解释〗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和法式。

百里异习——异:不一样;习:风俗习惯。相隔百里远的地方就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抱素怀朴——抱:胸怀;素:质朴;朴:敦厚。指风俗敦厚,人心质朴

8、形容民风民俗的成语

1、抱素怀朴

成语解释: 素、朴:指事物的自然状态。借指民风淳厚,人心安定。

出自:《乐府诗集-郊庙歌辞-汉郊祀歌》:“易乱除邪,革正异俗,兆民反本,抱素怀朴。”

翻译:更改混乱和不正的民风,将不正当的民俗更改,百姓在国家安定兴盛时,保持淳朴的本质而安居乐业的景况。

2、关西出将,关东出相

成语解释:关:函谷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民风好文,多出宰相;函谷关以西的地区,民风好武,多出将帅。

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虞诩传》: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

翻译:有谚语这样说:“函谷关以西出武将,函谷关以东出丞相。”

3、民淳俗厚

成语解释: 民风质朴敦厚。

出自: 明-宋濂《敦睦堂记》:“海东之邑,闻有民淳俗厚如邹、鲁者。”

翻译:在东边大海的小城里,听说民风质朴敦厚如同山东省邹县、鲁县一样。

4、百里异习

成语解释:异:不一样;习:风俗习惯。相隔百里远的地方就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出自:晏子《晏子春秋-问上》:“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

翻译:相隔百里远的地方就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千里而殊俗:指风俗不同的远方。

5、化民成俗 

成语解释: 化:教育,感化;俗:风俗习惯。教育感化民众,使之形成良好文明的风俗习惯。

出自:《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翻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