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弦要彩礼
1、听蛙声散文随笔
世间有多少美妙,那是无论如何也数不清的。谈起这些,人们太多会注重其光影,而对于声音,则往往忽略。即便偶尔提及,则首先想到妙曼的歌舞以及丝弦,所以古人有“音不过五,五音之变不可胜穷”之说。足见人们对歌声乐声的向往。我也喜欢歌曲、戏曲以及丝竹管弦之类,一场观看,其余音会萦回于耳侧久久不肯消去。我更喜欢一个人到野外,漫步一条田埂,徜徉一段溪岸,听茫茫四野的风,静静山林的鸟,以及自然界中产生的所有的声音。自成天籁,其间趣味绝非平素可以领略的。
今天凌晨,天气晴好。折过人民路,沿扬帆路向北,信步走去。路的两边已经不是几年前的苍凉。崭新的小楼取代了过去的土墙小瓦。不远处新的小区还在建设中。雄伟的塔吊高昂着头颅,长长的手臂上悬着料斗缓缓地在空中移动。工区外,连片的桃花正在盛开,彩霞一般铺在地上。如果走进去,不是神仙也似神仙了。我只有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无暇过多留连,只能且行且赏。
我留意了一下方位,这条路应该是通往大营镇的,可已全然找不到原来的模样。前面那个叫做何庄的古老村落,也变得认不出了。忽然听到两声蛙鸣,不觉惊奇起来。这多年居住城里,起初,夏日雨后,尚能听到蛙叫。渐渐的,便听不到了。去年农村诗人小河先生来访,我特意问。他说:“哪儿还有呀,到处都撒农药,早死光了。”我沉吟了良久,但又不甘心。东边的砚湖有水,那里能无蛙么?我踏了破车,吱呀呀地去了。澄清的湖水上铺满了莲叶,几头小鱼在莲叶边游动,时而翻出一片涟漪,时而吹出一串水泡儿。莲叶上下看不见蛙的影子。我蹲在水边。几丛芦荻在水中随着微风摇晃。这里边是蛙们喜欢躲藏的地方。我屏了呼吸,静静地听,仔细地搜寻,到处都是静悄悄的,连蛐蛐儿也懒得振一下翅膀。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缓缓地站起来,缓缓地拍打着身上的草屑,缓缓地离开。但我相信,蛙这生灵,是善物,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一生都在守卫着田野和稼穑。这良善的东西上天是不会就这么让它们灭绝的。只要有时间,我一定找到它们。我和它们是知近的朋友。小时候,门前有水塘。春天到了,四周一片蛙声。尤其晚上,蛙们会唱着歌送人们进入梦的花园。至到现在,还经常在梦里听到蛙声。我曾下了决心,不惜到更远的山乡水村,去寻找它们。不曾想到,今天在此竟能了愿。
我循声走近一条小河。这条小河应该是流经宝丰县城的玉带河的源头。曾经的小河上的土桥已经娈成了混凝土桥,桥栏上刻着花纹。小河水被土坝拦着,已成小湖。晨曦初露,湖水将一轮红日浸入水里。水光天色,交互辉映,万道金光,自水中天上交织着一齐焕发开来。水,山,城区,村舍,甚或人的身上都被这金色的霞光涂满了。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恰。
无暇观赏这些,此刻,我只惦记着那曾几度让我怅惘不已的小生灵。
我循着蛙鸣朝桥上走。蛙声越来越响,越来越多的蛙齐鸣叫。我小心奕奕地,脚提起来都不敢往地上放。等我刚一上桥,所有的蛙几乎在同一秒钟戛然而止。它们一定没有弄明白我是谁,敌人还是朋友。环顾水面,一切都静得出奇。一只水凫在水面的霞光里游动,推开一圈圈涟漪。我挺直了腰站在桥上,有意接受蛙们的审视。片刻,远处一只蛙首先“格格”地叫了两声,马上又沉寂下去。又过了片刻,又叫了两声,我听得明白,还是那只蛙。它的叫声刚落,所有的蛙同时叫了起来。有高音的、有中音的、有低音的,甚至还依稀出现花腔。我忽然意识到,这场演唱或许是有严格组织的,方才的那两声鸣叫,分明就是全场的领唱,或是指挥。我忽然感到蛙们的智慧,甚至伟大了。我的胸腔里血流贲张,想跑过去亲近它们,拥抱它们,但我知道,平时,人们总会以为蛙这动物生性淟涊,害怕人,而此刻,在它们面前,我反而诚惶诚恐起来。我不敢接近水边,怕惊了它们的雅兴。只在桥上,依着栏杆,静静地听它们唱歌。
清晨的薄雾携着乡村的炊烟,轻纱一般飘浮着,弯成一个大大的字母“z”。蛙声一片。初听尚杂乱。如三伏天落在顶棚上的急雨,像坝上草原成千上万匹奔马的蹄音,如山中千尺飞瀑迭落涧底,亦似无数面鼙鼓同时敲打。这时,往往需要静下心来,把一切世尘中荣辱得失全部忘却,把耳朵的频率集中在当前的蛙的大合奏中,你会忽然觉得,眼前胸间突然开阔起来,会出现连绵的山,奔涌的海,满园盛开的花,千帆竞渡的江河,以及万马奔腾的草原。再仔细听去,又近似亲人离久重逢,把着手臂嘘寒问暖。连每一个字都极其亲切而温馨。我相信是能听懂它们的语言的,甚至有学它们鸣叫的冲动。只可惜天赋不足,伸了几伸脖子,始终没有叫得出来,又转而静静地听。
春天是蛙的天堂,也是它们谈情说爱的时节。蛙们的恋爱,远比人类率真而没有人类的扭揑作态。一方有情,便可以大声地嚷出来。另一方无意则已,一旦有意,也大声地回应,然后是情歌的唱和。虽然宏钟大吕,如果你认真去听,一样能听出其中的卿卿我我来。一阵情感的交融,两情相悦,即可喜结连理,于是便子嗣满塘了。既没有彩礼之重,也没有车房之累。不需要考虑合不合得大相,更不需考虑犯不犯凶煞,甚至连个“黄道吉日”也不需看,一段美满的姻缘天造地设就这么成就了。这个时候,是世间最美妙的时侯,稍有动静,都会惊扰了它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静静地听。一个咳嗽,或是一个喷嚏,都是不可轻恕的罪过。到了夏天,蛙们的鸣叫便不是这样的。幼蛙已经出生,小蝌蚪丢掉了尾巴,长成父母的模样,一家人叫起来,少了些初恋的甜密,多了些生活的满足。夏日的夜晚,蛙们忙完了一天,也该是它们休息的时候,那叫声闲适、逍遥。这时听蛙,眼前会出现一棵大树,树荫下围着男女老幼。那蛙声便是一阵阵爽朗的欢笑。再有一支竹笛,让整个山村都醺醺欲醉了。突然有一天,霜打秋草,池塘里的莲叶也干枯了,低垂了。蛙鸣沉寂。时光进入冬季。要听这美妙的无伴奏合唱,只能等到来年的惊蛰。这个时节,蛙们就像远行的朋友,虽然杳无音信,却总在我的梦中萦回。
漫长的冬天,我会听不到一声蛙鸣。然而蛙是守信的,到了该来的时候,它们一定会来。它们的信用又从不挂在嘴上,从不说出声来,也从不需要人来教。这比我们人还强了不知多少。我们越是宣扬“守信”的时候,其实正是整个社会最没有信用的时候。君臣无忠,父子无敬,夫妻无爱,兄弟无悌,朋友无信。强调仁爱的时候,也正是整个社会最没有仁爱的时候。伤而不扶,死而不救,老而无尊,幼而不抚。这就颇不像蛙。虽然它们低等而冷血,让我们这些自以为高等而热血的动物反不能及也。最不能忍的,是《聊斋志异》里那篇《蛙曲》的.描写。说是在京城里有个人,拿了一个木盒子,盒子里隔出十二个方格,每个方格里放了一只青蛙。拿根细棍敲蛙之头,青蛙便会哇然鸣叫。如果给他金钱,他便不断地敲击,就像敲击小云锣一样,且能敲出乐谱来。人只贪婪,竟如此卑劣,至于连虫蛙都不放过。我于是更加生出怜爱之情。甚而觉得那京城人敲击的,非蛙之头,乃我之头了。不知为何,于蛙凭空生出相惜之情来。记得一次到一家化工企业检查,午餐端出一盘赤条条像人一样的东西来。我吓了一跳,这分明就是西方神话里的“小矮人”嘛!主人笑着解释说,不用怕,这一道菜是烧田鸡,就是烧青蛙!蛤蟆!我竟勃然。狠狠诃了主人一顿。教训他这关乎生态安全,绝不能吃的!其实保护青蛙原不在我的职责,那是农业部门的事。事后,这件事却成了大众谈资。并且多持贬损的态度,认为是小题大作,哗众取宠。而我,却坦然。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既是朋友,有这样相互戕害的吗?
青蛙有益于农作物。这在中小学的课本上都是有的。它们无时无刻在遵守着朋友的忠诚,却从来不宣扬忠诚。它们是我们的朋友,我们是它们的朋友吗?
人生世上,最难得的,应为一知己。作为物,如蛙一般灵性的,也该是如此吧?自古迄今,兰花以屈原为知己,菊花以陶潜为知己,翠竹以献之为知己,莲花以敦颐为知己……都不负一世清名,成为佳话。而至当下,有狗以人为知己的,有猪以人为知己的,有鸡以人为知己的,有蛇蝎以人为知已的已不能胜数。我知道自已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古代先贤自然令我逐尘莫及,当然不敢有兰菊莲竹之属以为知己的妄想:而猪狗虫豕时俗之流又常常令我难堪,固尔常感叹知已难逢,却又和蛙有十二分地投缘儿。我喜欢听蛙的欢笑、蛙的诉说、蛙的低吟浅唱。我尝想,青蛙,这么慈善又极富灵性的圣物,会以我为知己吗?
2、宜昌结婚习俗你知道吗?
宜昌是湖北第二大城市,除汉族以外还有土家族还有等其他民族,因而在文化上更是兼容并包,婚嫁习俗也是如此,各地联姻让宜昌地区的婚嫁更具趣味。
自古就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一说,而男女各自所处的环境则决定了他(她)们要如何娶来如何嫁。《中国民俗通志——婚嫁志》中说道:“婚俗,是关系到人类种族繁衍`人丁兴旺和社会组成的一种本能文化。婚俗即是人类的动物属性不断减少`文化属性不断增加的一种最为重要的民俗事项。因此,各个民族对于婚姻的缔结都异常重视,并有一套完整的习俗与之相配合。”本文就将向您介绍宜昌地区的婚嫁习惯,领略夷陵人的婚嫁风俗。
宜昌历史悠久,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现在的宜昌地区辖宜昌城区、远安、当阳、宜都、枝江、五峰、长阳、秭归、兴山共九个县市,其中五峰和长阳为土家族自治区。本文将根据婚嫁中各个程序的进行时间来讲述宜昌各地的习俗。
不管在哪里,男女双方要结婚,家长是一定要见的,类似于古代的相亲。现代人们的思想受到了开化,因此恋爱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以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变成了自由恋爱,父母的意见只用来做参考,而媒婆一说也改成了“介绍人”在宜昌,当哪家的女儿带回家一个陌生的男孩时,邻居们就会开始猜测:是不是这个姑娘的对象啊?而如果哪家的儿子带回家一个陌生的女孩,街坊们同样会七嘴八舌:莫不是带着媳妇回来了?一般情况下,只要双方父母见过面,而且点过头,这庄婚事就算有盼头了,因为在宜昌拜见对方父母叫做“过门”也就相当于“订亲”了。过门后,双方父母会一起吃顿饭,讲究点的人家还会请一些很重要的亲戚(又叫己亲),比如舅舅,姑姑,叔伯等。比起早年靠媒婆说亲要简单的多。
定亲过后,就是要选日子了,也就是所谓“请期”。①日子的选定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首先,看季节,哪个季节适合结婚,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说法,但现在关于季节的要求已经差不多没有了。其次是看年月日,主要方式是占卜,有句话说“按老皇历办事”就是讲的现代人择期的简便方法。最后是时辰的选择,古时迎娶的时间多在黄昏后,而现在迎娶的时间多为上午,估计是为了方便中午宴客。
日子选的比较近的新人从定下日子起就要开始忙碌了。按习惯一般是由新郎新娘一同去请双方的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当然男方亲戚要给新娘红包而女方的亲戚也会给新郎红包。另外男方还要请大约六个生活相对幸福的邻居或远房亲戚家庭一同去迎亲。还有就是要请一个“支客司”(也就是“司仪”),当然这个人必须是当地有一定地位并能言善道的人。婚礼当天的所有活动都将由他主持调配。现在多数家庭选择在饭店举办婚宴,所以相对比较简单,如果在家举行婚宴则要慎重选择厨师等,并在婚礼前一天开始准备婚宴。
女方要准备的东西相对来说不多,但比较烦琐,也比较重要:嫁妆。在中国古代,女儿出嫁时嫁妆的多少成为了这家是否富裕的标志。也可以说是父母怕女儿因着家底不丰厚而在婆家遭受不公待遇而采取的一些防范措施。发展到现在,女儿家出嫁的嫁妆已经远远没有当时的丰富全面了,大多数被数额不菲的钞票所代替。但也依然有些讲究的人家会按旧俗给女儿准备棉絮,箱子,梳妆台等物品。棉絮一般为四套或者八套,现在也有准备六套的。
哭嫁,是土家族独特的婚俗内容,一般在离开娘家前半月或者一月开始唱“哭嫁歌”。长阳和五峰都有过。②哭嫁,即新娘的女性亲戚和同村的姑娘日夜轮流陪着哭,内容一般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因为新娘的身世境遇不同,其哭嫁内容和形式也有不同。这个程序将会一直持续到新娘出嫁的前夜。特别是天亮之前,父母、姐妹与新娘对哭时,养育之恩、手足之情、依恋之心,如泣如诉,声泪俱下,好似撕人肺腑,旁观者无不落泪,真有生离死别之感。
喜期到,男家在迎亲前三日,准备迎亲,应酬宾客。迎亲的前一天,男方将备办的各样花红彩礼送到女家,向女方交待彩礼、衣物等,并接洽第二天娶亲事宜,这叫做“过礼”。过礼回来,男方设家宴,邀请新郎亲友中的未婚青年欢聚一堂,通宵饮酒歌唱,以示祝贺,这种贺喜仪式叫“陪十弟兄”。形式类似于下面要提到的女方的“陪十姊妹”。其实,说是十兄弟,实际上却并不限定十人。届时,席上设一令杯选一歌师傅唱开台歌开令,然后依次歌唱,唱得好的就多吃些菜,唱的不好的就罚喝酒。陪十弟兄歌在演唱形式上,按不同曲牌与歌词的需要,或独唱或对唱或一人领唱众人帮腔。其内容除歌手们相互奉承贺喜之类的吉利话外,一般故事、古人、盘歌(猜调)之类的歌均可唱。有的还用唢呐或丝弦伴奏。最后仍然由歌师傅唱圆台歌,收令散席。
与此同时,女方的哭嫁也已进入高潮部分,入夜,摆放着姑娘陪嫁物品的堂屋里红烛生辉,香烟缭绕。两张朱红桌子摆在堂屋中间,桌上放有糖食果饼和葵花、板栗、核桃、花生等干果,被邀的9位土家未婚女子围桌而坐,陪新娘唱十姊妹歌,谓之陪十姊妹。歌声通宵达旦,直到新娘出嫁前一个时辰才降下帷幕。这一习俗不仅在长阳和五峰两个土家族聚集地有,在远安、枝江等县也有。“陪十姊妹”作为土家族婚俗中最隆重的礼节,其特点是规模大、内容多、形式活、气氛浓。但相比之下“陪十弟兄”所唱的歌曲更具有阳刚之气,歌词排列密集,曲调起伏不大,节奏性较强。
迎亲这天,亲友齐聚。一大早男方就会派出早就安排好的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而此时女方的亲友则在与新娘做最后的告别,在兴山和枝江等地新娘的妈妈在婚礼当天是不送亲的。除了爸爸妈妈的嘱咐以外还要再次清点嫁妆,亲戚朋友还要往作为嫁妆的箱子里塞钱,这些钱就是所说的“压箱底”的钱。一般情况下男方会把时间算好以保证中午12点之前返回新房。刁难新郎的任务一般是交给伴娘的,新郎到女方家里之后伴娘要想尽各种办法不让新郎进门,包括提问或者要求唱歌啊,当场再次求婚等等,如果新郎觉得难为情可以给红包以买通伴娘使其开门。当然即使新郎进了门也是不可能让他轻易接走新娘的。必不可少的一招——藏鞋子。伴娘在新郎进门之前把新娘的鞋子藏起来,其目的有两个,其一就是要红包,其二就是告诉新郎要将新娘抱走,因为在宜昌新娘从自己家到婆家的路程中脚是不能落地的。
迎亲队伍在返回过程中是要按顺序排列的。一般排在前方的是装嫁妆的车,紧跟着是新人乘坐的车,后面则是迎亲的和送亲的亲友的车,当然如果有摄像的话,摄像的车就在最前面了。到达婆家以后男方的支客司还要大声向来客通报新娘嫁妆的明细。③现代婚嫁中“拜堂”这一环节已经被省略了,取而代之的是当新娘到婆家时男方的己亲都要在堂屋(客厅)等候新娘敬茶,新娘每敬一杯茶,喝茶的人就要给一个红包。当新娘的嫁妆收拾停顿之后,婚宴就开始了。婚宴上一般要准备15道菜加一个火锅。新郎和新娘则要在婚宴过程中给每一位客人敬酒。
在宜昌,一直流行着闹洞房的习俗。④闹洞房,始于六朝。有的地方称“逗媳妇”、“吵房”, 即在婚礼当天晚上,亲朋好友,无论长辈、平辈、小辈都聚入新房中道喜嬉闹,皆无禁忌,素有“三日不分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之说。
到这里一场婚礼就结束了,但并不是说整个婚嫁过程都结束了,在宜昌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回门。回门的时间一般是在婚礼后的第三天,女儿和女婿一起回娘家,这一习俗从女婿方面来说,有感谢岳父、岳母恩德,拜会、结识女方亲友等意义;从女儿方面来说,则表示了出嫁成家后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心情。而女方父母也会非常重视,所以事先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 而这也就是婚嫁全部过程的终结。
3、黄冈本地人的习俗有哪些?
一、通行礼节
1、串亲访友:“亲戚六眷,往来相见”;“三朋四友,不时走走”。传统的串亲接请礼俗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定期包括“送三节(春节、端午、中秋)”、“辞年”、“拜年”,接初嫁女回娘家吃“馊饭”、“过六月”,已嫁女给父母送冬鞋等等。不定期包括探病、问安、辞行、贺谢、请召、拜访、看女儿、回娘家。规矩是,探病,去早不去晚。最好在中午十二时前。问安,主要对老人和长辈。晚辈远行之前,到亲戚家走走,叫做“辞行”。归来带上接礼再去问候,亲戚家或备酒菜“饯行”,或送盘缠,归来再备酒菜“洗尘”。亲友家有婚嫁、造屋、科考事,须携礼物去祝贺。被贺者日后以礼回谢。
2、待客作客:迎接友人看情况而定。如相见时稀,从远道而来,并有预约时间,或恭候在家,或迎候门外。如友人已至家,应闻声而起。春节时来访,放爆竹迎接(送友亦然)。出迎中态度热情、诚恳。客至,主人看坐,坐定奉茶、递烟,双手送之。红安特敬待茶,客人每巡喝干,主人则斟茶不止。生客至,一一介绍,客人刚到,主人有急事办,须表歉意,避免客人感到冷淡。客人携带之物,勿翻动;所送礼品,不当客人面拿家人吃。客人在坐,家人不得争吵或变脸色,不呵斥鸡狗,尽力不让小伢啼哭。待客酒饭要谦席。坐席有以北方为上,有以横木为上,有以左方、或靠墙一方为上。斟酒端饭,客人为先。客未食,主人不端饭碗;客未止箸,主人不终席。春节期间,各地都有“把汤”习惯。主家用糕粑、挂面、荷包蛋、鸡肉等招待来客。客稍吃或呷口汤就放回,叫作“回碗”。作客,则衣着整洁大方,赴宴准时。忌窥主人内室,忌豪饮暴食,不翻菜碗,不坐主人座位。
3、礼品示意:俗以红色表示喜,黑白表示哀。贺礼忌白,丧礼忌红,但对高龄丧者例外,(俗曰老者丧礼为白喜事)。旧时寿礼不送钱(钱与祭鬼神的纸钱同义)、不送钟(钟与“终”同音),今已破规。一般男女间不互送内衣。除人参、燕窝和其他高级补品外,一般不送药物。馈送猪肉时,不送公、母种猪肉。水产类不送鳙鱼(俗称“胖头”)、鳝鱼、鲶鱼、乌龟、甲鱼、乌鱼、芡实(俗称“鸡头”),皆因不美。今城镇兴送水果、烟酒、饮料,亦兴送衣被及工艺品。
4、通行称谓:家人称谓有通称、反称、代称、爱称、贬称、亲昵称和忌称。父、妈、伯、叔、婶、哥、嫂、弟、姐、妹是通称;称“父”曰“妈”、称“妈”曰“父”、称“父”曰“伯”“叔”,称“伯”“叔”曰“父”是反称;称丈夫为“外头人”“门外的”,称妻子为“屋里人”“门内的”,称长子次子曰“老大”“老二”等是代称;称小儿曰“毛毛”“宝宝”“乖乖”“姐儿”“心肝肉儿”等是爱称;贬称有“多伢”、“恨伢”、“忍娣”、“猫儿”、“狗屎砣儿”等;昵称曰“死鬼”、“我的个”、“伢他父”、“伢他妈”、“老头子”、“婆婆”等。一般地,大部地域都忌讳称“大娘”、“婆娘”。有些地方称呼特别,如武穴把妻子叫“妈妈”(màmà)、红安把母亲叫“大”。还有,大部地方给祖父叫爹、给父亲叫爷,唯黄梅反之。黄州、团风等地把姑姑也称叫爷。亲戚称谓同外地差不多。只是北部山区将外祖父叫“家(gà)公”,将外祖母叫“家(gà)婆”,将“亲家”叫qìng gā。
5、对亲属、亲戚之外的人称谓有:对老人称“老人家”、“您老”、“您郎家”;对读书人称“先生”、“老师”、“相公”;对干部称“某同志”、“做公的”,亦称官职;对匠人称“师傅”、“老师傅”、“大师傅”;对生意人称“老板”、“大老板”、“少老板”、“掌柜的”,今称“经理”、“服务员”等。对对方之父母称“令尊”、“令堂”;对对方之妹称“令妹”;对对方之女称“令爱”;对老师之子、女称“世兄”、“世妹”;另有“师母”、“师父”、“师兄(妹)”、“师姐(妹)”之称。
二、生育寿诞
1、祈子乡俗:按旧俗,境内妇女常用“摸秋”“送龙珠”“送麒麟”等方式祈子祝福。其中摸秋最具风俗特征:婚后多年不孕妇女中秋节夜,洁衣空腹,悄悄进入邻家瓜菜园里,将事先看好的对象——冬瓜摸回家,抹净茸毛,抱瓜而睡,伺瓜偎热,起身入厨,治理煮食。次日向邻里暗示,挑起邻里叫骂,越骂越高兴。失窍者心中明白,骂而不伤。若碰巧得子,妇家必办酒酬谢之。此俗旧时行于英山、麻城、罗田一些乡村。
2、生育别称:民间俗称妇女妊娠曰“有喜”;嗜酸曰“害儿”;腹部隆起曰“出怀”;产前腹痛曰“发生”;临产曰“临盆”;产罢曰“落月”;一月不出庭户曰“蓄月里”、“坐月子”;生头胎曰“解怀”;称产妇曰“月里大姐”;手先出曰“讨盐生”;脚先出名“踩花生”;臂部先出曰“坐花生”;落地不啼曰“闷地生”。读书人生男名“弄璋”,生女名“弄瓦”(或曰“得相公”、“得千金”)。农家得子曰“放牛的”;得女曰“赔钱的”。贺富家生子曰“嵩岳降神”;其自生女曰“缓急非益”。晚年得子曰“老蚌生珠”。“洗三朝”曰“汤饼之会”(或曰“吃红蛋”)。今统称“怀孕”、“生产”。
3、生育礼式:旧时乡村中,婴儿出生,后有诸多礼式。一是报喜。新生儿问世,其父抱公鸡一只到岳父母家报喜。岳母赠母鸡,连旧公鸡一起带回(此俗行于与安徽、河南交界地)。二是送喜饼。沿江一带兴送喜饼,生男送单、生女送双。亲戚邻里收了喜饼得送贺礼,岳父母尤其丰厚。大至摇窝、童车,小至衣帽、挂面、鸡蛋、猪肉、红糖、糯米。三是洗三朝。出生第三日“洗三朝”。步骤先用煎泡的艾水洗过,再有熟鸡蛋滚儿全身。四是剃“毛头”。男孩一月,女孩十八天前接来理发师傅“剃毛头”。儿顶部留头发一撮,叫“性命褡(dǎ)”,亦称“百岁毛”。剃下的毛发捏成团,交母亲保留。五是做月子。及一月,烧香供祖,殷实人家办酒请客。有的还兴“做九朝”、“做百日”。六是制“百衲衣”、“长命圈”。儿在襁褓中,其母便走亲串友,向每家乞一块布片,一个鸡蛋。用布片缝“百衲衣”,以鸡蛋换银圈,制“长命项圈”,寓意于祝福。
4、少时贺生:境内习俗,一般庆老、庆小,一岁、六十岁寿庆最为隆重。
①小孩周岁时行“抓周”。主家摆酒请客,堂屋中联桌结坛,铺锦列席。坛席上陈列衣帽鞋袜、马鞭弓箭、文房四宝、琴棋书画、算盘刀尺、宝器玩具、胭脂水粉、葱芸(谐音聪明)果饼杂什。其母将孩子打扮后扶坐于放满物什的簸箕之中,观他先抓何件物什推断其嗜好前程。最希望他先抓书、称,主人常把书、称置于孩子手边。但无论抓到什么,观者一律喝彩。“抓周”后喝周岁酒。
②孩子十岁时兴“做十岁”。沿江几县及红安、麻城特重,但无特定仪式,一般也请酒收议定书,家长、亲友的赠品较丰。今有仅点播电视歌曲为庆的。对孩子平时的生日,父母也有表示。通常是割点肉,杀只鸡,办两个菜,或给孩子煮鸡蛋挂面。孩子过生日犯规,可免于打骂。
5、老年寿庆:人满五十岁始行做寿俗称“做生”。做第一个寿后,每逢“五”做“小寿”,逢十做“大寿”。父母健在,即逢“花甲”、“古稀”亦不做寿。有夫妻同年同月满六十,由长辈做主,破例做“双寿”,此种礼仪尤为隆重。有些人怕亲友破费,事先提出不做寿,乃于前一天到亲友家躲避,叫“避寿”。
拜寿仪式是在堂屋里铺毡条(无毡条以稿荐代之),摆香案。“寿星”率领家小拜祭列祖列宗后,高坐中堂,接受晚辈之拜。拜毕,分发寿饼、寿面与家人、亲友。
三、婚嫁丧葬
1、旧式婚嫁:境内解放以前,农村男女定亲早、结婚早,择配讲究门当户对。婚姻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确定,放婚姻形成多为包办婚姻,童养媳、血缘婚(表兄妹联姻)、买卖婚姻也较常见,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婚姻法》,推行移风易俗,非法婚姻被禁止,旧式婚姻形式得到改变。旧时婚嫁礼仪繁琐,俗套很多。在订婚上,先是央媒说合。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问名”,征得女方家长同意结亲。继而“换庚贴”。将男女方出生年月报与算命先生“合八字”后送与女家,男方携礼到女家“过路”上门,女方备酒席“打发”女婿。一些地方有姑嫂村妇“盘女婿”之风。最后选择迎娶日期,将“日子”装入柬盒,带上钱物,送与女家。在婚娶上,俗套较多,一是哭嫁。嫁女自收下“日子”起开始哭嫁,有怜己怜亲、以及讨嫁妆之意。临嫁前半日对亲人、亲友大哭一番。受哭者常送“红包”明表情意。二是搬嫁妆。结婚之日,男家请人搬运,新郎前往,搬运工具一一挂红。女家置酒款待,并封“利市”(小费)。一般人家嫁妆多为家用器具和衣被之类。富家女办“全福嫁妆”乃金银、宝器、山场、田宅、店铺应有尽有。搬时女婿向岳母跪讨钥匙。至男家。打开箱柜“拣箱”,亮出新人针线工艺,任人品评。三是迎娶。民国之前以彩轿迎娶新娘,轿分小轿、彩(大)轿两种。小轿两人抬,四角挂灯笼,周围罩帷帘,轿眉悬镜子、贴“喜”字,意在避邪。彩轿四人抬。帷盖装饰华丽,周围饰龙凤呈祥图案。前列仪仗,后拥丝弦锣鼓,喇叭、唢呐引之。轿至,女家关闭大门,双方隔门放鞭,男方送足“求门礼”,散足“彩钱”,女方甚为满意才开门接轿。女子经过“开脸”(拔去脸上汗毛)、化妆、“辞祖”、“辞亲”后被扶登轿,一路上鼓乐齐奏,伴娘随之。男家以灯笼、爆竹迎候村头。及至门口,举行“回车马”仪式,新郎开轿锁,由“牵娘”(二女子)搀新娘出轿。拜堂,喝圆房酒。前来祝贺婚礼的亲朋乡邻喝“喜酒”。多数地方酒后有“闹新房”之俗。
次日上午举行“堂见”礼。堂屋铺红毡、稿荐。新娘出场参拜亲友。受拜者一一赐“喜钱”。第三天早晨,新郎上厨房摸摸瓢勺碗盖,到亲房伯叔家灶房看看,是日“参厨”。上午,由丈夫陪同“回门”(看望娘家父母)。当日返回。俗以为新房不能空人。至满月,带礼物再回女家看望父母。
2、新式婚礼: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贯彻后,婚俗多有改易和简化,一般由介绍人牵线,约期见面、相亲,双方同意就去照相留念,互赠礼品。然后分别上门,会见双方父母,男给女“见面礼”。婚期由男女双方约定,佳期不行旧套,尝定在进行结婚登记后以元旦、三八、五一、五四、国庆节和选择的其他日期(俗称“老日子”)。迎娶时租用汽车、拖拉机,坐轿绝少。婚礼不拜堂,而行主婚人(领导干部)讲勉励的话,新人介绍恋爱经过,然后散烟、散糖果。闹新房、盘新娘亦有之,但不过分。城镇有由共青团、妇联主持的集体婚礼。旅行结婚风气一度盛行,筵宴多到宾馆包席。“嫁妆”男女两家都办,七十年代兴“四十九条腿”,八十年代兴“电器四化”及组合家具。合八字、送庚贴、喝准盅、哭嫁、哭轿、回车马、参厨等礼仪消失。认亲、过路、送节、问安、备嫁、送彩礼、办喜酒、堂见更讲实惠。
4、唐朝那些才子们
他天性纯厚诚实,很喜欢诗歌。身处唐朝末年,平时放纵任性,与世无争。
他常常到街市上,骑一头青牛,至晚喝得醉醺醺回来,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不与交往。
他有时吟诗,所得诗句稿纸搓成团,装诗瓢进一个大葫芦中。二十年来,不知道装了多少,也不再吟唱。
他赠送寄别的诗歌,流传在人口。
他晚年因病自知不久于人世,便取葫芦瓢放在味江中说:“这文稿假如未沉于水,后人得到它才知我的苦心啊!”
葫芦瓢漂浮到新渠,味江口有认识的人说:“是唐山人的诗瓢!”捞起探得诗瓢内已遭水浸润损坏,诗稿只得十之二三,大约三十多篇保存下来流传于世。
前蜀主王建曾召他为参谋,他不愿意就职。他在《和舒上人山居即事》诗说:“不多山下去,人事尽膻腥。”
他是一个用避世来傲世的诗人,他便是唐求。
他叫李郢,字楚望,中唐有名的才子。年轻时居住在杭州,他博览群书,放情山水,每遇山川灵秀,便抚琴咏歌。
杭州住处邻居家有一少女长得很美,李郢一见钟情,便请了媒人到邻居家说合。此时正遇另一个当地公子也看中少女,同样请了媒人前去说亲。
说亲双方都各不相让,志在必得,于是争执起来。邻居见状,无法决定女儿许谁,就让两方准备彩礼钱百万,谁先送来女儿嫁谁。
结果两家同时将钱送到,邻居又作难,束手无策。这时候,少女走了出来,准备亲自选婿。她让双方各自赋诗一首,谁的诗好,便嫁给谁。
作为有名才子,李郢当仁不让取得了胜利,这个美丽的少女也嫁他为妻。
婚后李郢读书比过去更加勤奋,不久便离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他一举登第,成了进士,并且做了礼部尚书郑颢的门生。
发榜后李郢回转江南,路经苏州时,跟一位在湖州做官的老友异地相逢。老友见他分外情亲,定要邀请他去湖州游玩数日。李郢挂念妻子,执意推辞,告诉老友:“吾妻生日快到,我要赶回与她庆贺!”
好友坚持不允并赠给他胡琴、焦桐、方物等,要他将这些礼物寄回家表示心意。盛情难却,李郢无奈之下只好留下。诗人对妻子家居过生日而自己不能回去相贺感到抱歉,于是创作了一首诗给妻子表示自己的深深情谊。
谢家生日好风烟,柳暖花春二月天。金凤对翘双翡翠,蜀琴初上七丝弦。鸳鸯交颈期千岁,琴瑟谐和愿百年。应恨客程归未得,绿窗红泪冷涓涓。《为妻作生日寄意》
这首诗先写妻子过生日时的美景来烘托妻子的娇贵、可爱,接着用比喻抒发自己愿与妻子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最后设想妻子喜逢生日而不能与丈夫共同庆贺的心情。全诗以互换思绪的写法,既是写思夫的女子闺怨,又是向妻子表达自己的思念与深情,对不能归家为妻子过生日表示歉意,意挚情真,写得极为感人。
李郢求婚跟另一人平等竞争,靠自己的才气赢得胜利。当他及第荣归时,首先想到的是妻子的生日,那样“鸳鸯交颈期千岁,琴瑟谐和愿百年”的诗句,即使举案齐眉的梁鸿孟光怕是也会含笑称许。
一千一百多年过去了,李郢的诗名、官声无足称道,但他对老婆的专一执著是我们现代人都自愧不如的。
5、农村婚庆旧时的风俗礼仪
我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实际上各地区民间约定成俗的婚礼习俗并不完全为这六礼所限,它将相亲、订婚阶段的过程简化,比如,将请期(商定迎娶日期)并于纳吉(送礼订婚)中。而亲迎之后的合卺(新郎新娘喝交杯酒)、闹洞房和婚后的“回门”等仪礼过程受到更加的重视。
第一步:说媒
一般情况是看上哪家姑娘,先由媒人去说媒,双方还未见面,然后通过媒人了解一下对方的情况,如果有意愿,再决定下一步,也就是所说的相亲。
第二步:看亲,跟现在的相亲有些相近。
就是通过媒人和双方约定时间,男方带上礼物去到女方家里互相见面,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也是双方父母了解对方家里情况的时机,在农村,父母之命还是很重要的,这也是关键一步,因为平时是不能私自会面的,有话要通过媒人传达。
第三步:过礼
“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过礼也是关键一步,如果父母同意婚事,双方商定好了礼金彩礼,男方这个时候就要把彩礼钱送到,婚事也就订下来了,跟现在的订婚类似,之后就可以选择吉日完婚。
第四步:迎娶
迎娶风俗各地也不尽相同,一般都是男方带着迎亲队伍当天去到女方家迎娶新娘,新娘出门也有很多讲究,迎娶回家礼节也是相当繁琐,好在现在都简化了。
现在自由恋爱,也不需要媒人说媒,也不需要上门提亲之类的,最多就是双方商量彩礼多少,之后再决定婚期,谈成后也就简单办了酒席,有些地方也是去酒店一顿就办了,而传统的农村婚礼酒席也很讲究,一般都是三天,女方三天,娶过来后男方接着办三天,还有送亲队伍,迎亲队伍,那时候别人结婚都很热闹,亲戚朋友很多从各地来到家里庆祝,而现在大多数是吃了饭就各自回家,很少有那时的热闹气氛。传统婚礼女方还附带嫁妆,以前常有电视,衣柜这样的东西由女方带来,不过现在很少了,大多数男方操办完成。
6、远安人结婚有哪些风俗?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而婚嫁作为人生一件大事更是受到空前重视,因此各地都有不同的婚俗习惯,宜昌是湖北第二大城市,除汉族以外还有土家族还有等其他民族,因而在文化上更是兼容并包,婚嫁习俗也是如此,各地联姻让宜昌地区的婚嫁更具趣味。自古就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一说,而男女各自所处的环境则决定了他(她)们要如何娶来如何嫁。《中国民俗通志——婚嫁志》中说道:“婚俗,是关系到人类种族繁衍`人丁兴旺和社会组成的一种本能文化。婚俗即是人类的动物属性不断减少`文化属性不断增加的一种最为重要的民俗事项。因此,各个民族对于婚姻的缔结都异常重视,并有一套完整的习俗与之相配合。”本文就将向您介绍宜昌地区的婚嫁习惯,领略夷陵人的婚嫁风俗。宜昌历史悠久,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现在的宜昌地区辖宜昌城区、远安、当阳、宜都、枝江、五峰、长阳、秭归、兴山共九个县市,其中五峰和长阳为土家族自治区。本文将根据婚嫁中各个程序的进行时间来讲述宜昌各地的习俗。不管在哪里,男女双方要结婚,家长是一定要见的,类似于古代的相亲。现代人们的思想受到了开化,因此恋爱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以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变成了自由恋爱,父母的意见只用来做参考,而媒婆一说也改成了“介绍人”在宜昌,当哪家的女儿带回家一个陌生的男孩时,邻居们就会开始猜测:是不是这个姑娘的对象啊?而如果哪家的儿子带回家一个陌生的女孩,街坊们同样会七嘴八舌:莫不是带着媳妇回来了?一般情况下,只要双方父母见过面,而且点过头,这庄婚事就算有盼头了,因为在宜昌拜见对方父母叫做“过门”也就相当于“订亲”了。过门后,双方父母会一起吃顿饭,讲究点的人家还会请一些很重要的亲戚(又叫己亲),比如舅舅,姑姑,叔伯等。比起早年靠媒婆说亲要简单的多。定亲过后,就是要选日子了,也就是所谓“请期”。①日子的选定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首先,看季节,哪个季节适合结婚,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说法,但现在关于季节的要求已经差不多没有了。其次是看年月日,主要方式是占卜,有句话说“按老皇历办事”就是讲的现代人择期的简便方法。最后是时辰的选择,古时迎娶的时间多在黄昏后,而现在迎娶的时间多为上午,估计是为了方便中午宴客。日子选的比较近的新人从定下日子起就要开始忙碌了。按习惯一般是由新郎新娘一同去请双方的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当然男方亲戚要给新娘红包而女方的亲戚也会给新郎红包。另外男方还要请大约六个生活相对幸福的邻居或远房亲戚家庭一同去迎亲。还有就是要请一个“支客司”(也就是“司仪”),当然这个人必须是当地有一定地位并能言善道的人。婚礼当天的所有活动都将由他主持调配。现在多数家庭选择在饭店举办婚宴,所以相对比较简单,如果在家举行婚宴则要慎重选择厨师等,并在婚礼前一天开始准备婚宴。女方要准备的东西相对来说不多,但比较烦琐,也比较重要:嫁妆。在中国古代,女儿出嫁时嫁妆的多少成为了这家是否富裕的标志。也可以说是父母怕女儿因着家底不丰厚而在婆家遭受不公待遇而采取的一些防范措施。发展到现在,女儿家出嫁的嫁妆已经远远没有当时的丰富全面了,大多数被数额不菲的钞票所代替。但也依然有些讲究的人家会按旧俗给女儿准备棉絮,箱子,梳妆台等物品。棉絮一般为四套或者八套,现在也有准备六套的。哭嫁,是土家族独特的婚俗内容,一般在离开娘家前半月或者一月开始唱“哭嫁歌”。长阳和五峰都有过。②哭嫁,即新娘的女性亲戚和同村的姑娘日夜轮流陪着哭,内容一般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因为新娘的身世境遇不同,其哭嫁内容和形式也有不同。这个程序将会一直持续到新娘出嫁的前夜。特别是天亮之前,父母、姐妹与新娘对哭时,养育之恩、手足之情、依恋之心,如泣如诉,声泪俱下,好似撕人肺腑,旁观者无不落泪,真有生离死别之感。喜期到,男家在迎亲前三日,准备迎亲,应酬宾客。迎亲的前一天,男方将备办的各样花红彩礼送到女家,向女方交待彩礼、衣物等,并接洽第二天娶亲事宜,这叫做“过礼”。过礼回来,男方设家宴,邀请新郎亲友中的未婚青年欢聚一堂,通宵饮酒歌唱,以示祝贺,这种贺喜仪式叫“陪十弟兄”。形式类似于下面要提到的女方的“陪十姊妹”。其实,说是十兄弟,实际上却并不限定十人。届时,席上设一令杯选一歌师傅唱开台歌开令,然后依次歌唱,唱得好的就多吃些菜,唱的不好的就罚喝酒。陪十弟兄歌在演唱形式上,按不同曲牌与歌词的需要,或独唱或对唱或一人领唱众人帮腔。其内容除歌手们相互奉承贺喜之类的吉利话外,一般故事、古人、盘歌(猜调)之类的歌均可唱。有的还用唢呐或丝弦伴奏。最后仍然由歌师傅唱圆台歌,收令散席。与此同时,女方的哭嫁也已进入高潮部分,入夜,摆放着姑娘陪嫁物品的堂屋里红烛生辉,香烟缭绕。两张朱红桌子摆在堂屋中间,桌上放有糖食果饼和葵花、板栗、核桃、花生等干果,被邀的9位土家未婚女子围桌而坐,陪新娘唱十姊妹歌,谓之陪十姊妹。歌声通宵达旦,直到新娘出嫁前一个时辰才降下帷幕。这一习俗不仅在长阳和五峰两个土家族聚集地有,在远安、枝江等县也有。“陪十姊妹”作为土家族婚俗中最隆重的礼节,其特点是规模大、内容多、形式活、气氛浓。但相比之下“陪十弟兄”所唱的歌曲更具有阳刚之气,歌词排列密集,曲调起伏不大,节奏性较强。迎亲这天,亲友齐聚。一大早男方就会派出早就安排好的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而此时女方的亲友则在与新娘做最后的告别,在兴山和枝江等地新娘的妈妈在婚礼当天是不送亲的。除了爸爸妈妈的嘱咐以外还要再次清点嫁妆,亲戚朋友还要往作为嫁妆的箱子里塞钱,这些钱就是所说的“压箱底”的钱。一般情况下男方会把时间算好以保证中午12点之前返回新房。刁难新郎的任务一般是交给伴娘的,新郎到女方家里之后伴娘要想尽各种办法不让新郎进门,包括提问或者要求唱歌啊,当场再次求婚等等,如果新郎觉得难为情可以给红包以买通伴娘使其开门。当然即使新郎进了门也是不可能让他轻易接走新娘的。必不可少的一招——藏鞋子。伴娘在新郎进门之前把新娘的鞋子藏起来,其目的有两个,其一就是要红包,其二就是告诉新郎要将新娘抱走,因为在宜昌新娘从自己家到婆家的路程中脚是不能落地的。迎亲队伍在返回过程中是要按顺序排列的。一般排在前方的是装嫁妆的车,紧跟着是新人乘坐的车,后面则是迎亲的和送亲的亲友的车,当然如果有摄像的话,摄像的车就在最前面了。到达婆家以后男方的支客司还要大声向来客通报新娘嫁妆的明细。③现代婚嫁中“拜堂”这一环节已经被省略了,取而代之的是当新娘到婆家时男方的己亲都要在堂屋(客厅)等候新娘敬茶,新娘每敬一杯茶,喝茶的人就要给一个红包。当新娘的嫁妆收拾停顿之后,婚宴就开始了。婚宴上一般要准备15道菜加一个火锅。新郎和新娘则要在婚宴过程中给每一位客人敬酒。在宜昌,一直流行着闹洞房的习俗。④闹洞房,始于六朝。有的地方称“逗媳妇”、“吵房”, 即在婚礼当天晚上,亲朋好友,无论长辈、平辈、小辈都聚入新房中道喜嬉闹,皆无禁忌,素有“三日不分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之说。到这里一场婚礼就结束了,但并不是说整个婚嫁过程都结束了,在宜昌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回门。回门的时间一般是在婚礼后的第三天,女儿和女婿一起回娘家,这一习俗从女婿方面来说,有感谢岳父、岳母恩德,拜会、结识女方亲友等意义;从女儿方面来说,则表示了出嫁成家后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心情。而女方父母也会非常重视,所以事先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 而这也就是婚嫁全部过程的终结。
7、青海人的风俗有哪些?
青海人的风俗:
1、青海葬礼
青海汉族,葬礼是人逝世以后,由家庭成员及亲友对逝世者举行哀悼和安葬的一系列民间礼俗活动。根据青海人家实实在在的葬礼为准!葬礼也为河湟汉族相同,又保持了古老丧俗。
在青海汉族葬礼习俗中,此项事务的前后分:居丧、报丧、讣告、入殓、戴孝、请亡、守灵、吊唁、验孝、转经、送亡、起灵、安葬等仪式。
2、婚礼
举行婚礼的这一天一大早,新郎同主持婚礼的人带着迎亲队伍,备上高头大马,带上彩礼,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抱着大酒坛子。坛子颈上系着一条洁白的哈达,还挂着用红丝绳套着的一大块扁平的方形水胶。
这块水胶象征着新郎和新娘的爱情,如同这水胶贴合的一样,永世相亲相爱。其他人,有的抬着整羊,有的拿着哈达等,来到女家。女家的主人和亲友,远远看到迎亲的马队,便在蒙古包前的草地上打着锣鼓、吹起海螺,欢迎迎亲人。
迎亲人离蒙古包几十步外下马,新郎向新娘父母各敬献一条哈达,接着向兄弟姐妹献哈达。父母接过礼物的时候,要对新郎和新娘致以崇高的祝福。
3、民间小调
青海汉族民间小调是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民间俗称很多﹐如小曲﹑俚曲﹑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俗小令﹑俗曲﹑时调﹑丝调﹑丝弦小唱等。
(7)丝弦要彩礼扩展资料:青海人的婚礼风俗的特点:
1、临时灶台
在婚宴上,各路的亲戚朋友都会来观礼,到时的人会很多,只在自己的灶上做饭烧茶的话根本应付不过来,一般都会搭个临时的灶台,用来煮茶,煮肉汤,做一些简单的煮食来待客。这些在宾客来之前都会准备好。
2、敬酒
等到宾客坐定之后,家里的人就会轮番上来敬酒,而青海人敬酒必需是双手端着一个碟子,上盛4-8个小酒杯。客人喝酒时,先用手指沾头杯中酒向空中点三下,这是古代少数民族先民的习惯意思是:天地人,然后再将杯中的酒水一饮而尽。
3、礼钱
在婚礼上,所有的宾客都不是空手而来,大家都会带上给新人的礼钱,通常是以家庭为单位,把自己家人要给的礼钱放在红包里然后交给账房。
4、账房
也就是婚礼上收钱的人,这个人不能是娘家人也不能是婆家人,要是两家人都信赖的长辈才可以,通常账房会把所有来宾的礼钱记在一个红帐本上,写上搭礼人的名字和礼钱的金额,红纸黑字,清清楚楚。
5、炕上的席桌
在来婚宴的宾客里,落席的位置也是不同的,所有宾客里的长辈都会坐在炕上的,上面摆着席桌,每上一道菜都是先上到这里,以示对长辈的尊敬。
6、全盘
婚宴上给娘家人的头道菜叫“全盘”,也就是凉菜拼盘。里面是凉拌三丝,外面用黄瓜,胡萝卜、五花肉、午餐肉等掩盖着,上边再以鸡蛋和香菜点缀。这道菜也是又说道的:今后生活中遇到的事五花八门,但是不论如何大家以后就是一家人了,要和睦。
7、抬针线
在娘家人离开这时要做的事叫“抬针线”。一方面是拜托婆家人以后好好对待自己的女儿;另一方面是向在座各位展现新娘的嫁妆。
第一个要抬的是婚宴的主厨,要给主厨挂红,然后敬酒,目的是感谢大厨做的菜,不要怠慢了客人们。第二个抬针线的,就是媒人,虽然现在都是自由婚姻,但是还是会象征性的邀请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充当这个角色。
8、请问哪里有评剧杨八姐游春要彩礼选段mp3下载?谢谢啦
直奔主题,记得采纳,采纳后及时下载!
9、安徽的所有民俗
饮食
一、主、副食品
(一)面食
烙馍 枕头馍 蒙城油酥饼 狗肉包子 鸡丝卷 高庄馍 重油麻花 小把馓子 狮子头 盘香饼 水晶豆沙饼 小酥 佛手酥 绿豆煎饼 穿心馃 酥面馃 玉米馃 牛肉馍 老温面条
(二)米制品
南陵米面 冻米 桐城菜心粑 三河米饺 乌饭团 蒸菜 苎叶饼 徽州米馃
(三)徽州食俗
一品锅 赛琼碗 端锅相劝
二、名菜、名点
(一)名菜
石耳炖鸡 腌鲜桂(鳜)鱼 发菜甲鱼 清蒸石鸡 屯溪醉蟹 红烧划水 徽州圆子 徽式菊花锅 毛峰熏鲥鱼 生熏仔鸡 蟹黄虾蛊 无为熏鸭 符离集烧鸡 八公山豆腐 奶汁回王鱼 鱼咬羊 掌上明珠
(二)名点
香蕉饼干 墨子酥 鸡蛋糕 元宝糖 大救驾 一品玉带糕 甘露饼 秦邮酥糖 小红头 双冬肉包 蟹黄汤包 庐阳汤包 冬瓜饺 采石矶茶干
地方风俗节会
(一)春季风俗节会
赤膊会 上九会 飏灯会 走太平 媳妇节 春龙节 花朝节 上祀节 惊蛟会 观音会 禹王庙会
(二)夏季风俗节会
木兰会 浴佛节 火神会 药王会 关帝会 城隍庙会 安苗节 太阳会
(三)秋季风俗节会
乞巧节 中元节 滚车节 太子会 地藏节 西庙会 坐庙会 火把节 地方会
10、宜昌地区婚俗礼节有哪些?
在宜昌,当哪家的女儿带回家一个陌生的男孩时,邻居们就会开始猜测:是不是这个姑娘的对象啊?而如果哪家的儿子带回家一个陌生的女孩,街坊们同样会七嘴八舌:莫不是带着媳妇回来了?一般情况下,只要双方父母见过面,而且点过头,这庄婚事就算有盼头了,因为在宜昌拜见对方父母叫做“过门”也就相当于“订亲”了。过门后,双方父母会一起吃顿饭,讲究点的人家还会请一些很重要的亲戚(又叫己亲),比如舅舅,姑姑,叔伯等。比起早年靠媒婆说亲要简单的多。
定亲过后,就是要选日子了,也就是所谓“请期”。①日子的选定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首先,看季节,哪个季节适合结婚,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说法,但现在关于季节的要求已经差不多没有了。其次是看年月日,主要方式是占卜,有句话说“按老皇历办事”就是讲的现代人择期的简便方法。最后是时辰的选择,古时迎娶的时间多在黄昏后,而现在迎娶的时间多为上午,估计是为了方便中午宴客。
日子选的比较近的新人从定下日子起就要开始忙碌了。按习惯一般是由新郎新娘一同去请双方的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当然男方亲戚要给新娘红包而女方的亲戚也会给新郎红包。另外男方还要请大约六个生活相对幸福的邻居或远房亲戚家庭一同去迎亲。还有就是要请一个“支客司”(也就是“司仪”),当然这个人必须是当地有一定地位并能言善道的人。婚礼当天的所有活动都将由他主持调配。现在多数家庭选择在饭店举办婚宴,所以相对比较简单,如果在家举行婚宴则要慎重选择厨师等,并在婚礼前一天开始准备婚宴。
女方要准备的东西相对来说不多,但比较烦琐,也比较重要:嫁妆。在中国古代,女儿出嫁时嫁妆的多少成为了这家是否富裕的标志。也可以说是父母怕女儿因着家底不丰厚而在婆家遭受不公待遇而采取的一些防范措施。发展到现在,女儿家出嫁的嫁妆已经远远没有当时的丰富全面了,大多数被数额不菲的钞票所代替。但也依然有些讲究的人家会按旧俗给女儿准备棉絮,箱子,梳妆台等物品。棉絮一般为四套或者八套,现在也有准备六套的。
哭嫁,是土家族独特的婚俗内容,一般在离开娘家前半月或者一月开始唱“哭嫁歌”。长阳和五峰都有过。②哭嫁,即新娘的女性亲戚和同村的姑娘日夜轮流陪着哭,内容一般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因为新娘的身世境遇不同,其哭嫁内容和形式也有不同。这个程序将会一直持续到新娘出嫁的前夜。特别是天亮之前,父母、姐妹与新娘对哭时,养育之恩、手足之情、依恋之心,如泣如诉,声泪俱下,好似撕人肺腑,旁观者无不落泪,真有生离死别之感。
喜期到,男家在迎亲前三日,准备迎亲,应酬宾客。迎亲的前一天,男方将备办的各样花红彩礼送到女家,向女方交待彩礼、衣物等,并接洽第二天娶亲事宜,这叫做“过礼”。过礼回来,男方设家宴,邀请新郎亲友中的未婚青年欢聚一堂,通宵饮酒歌唱,以示祝贺,这种贺喜仪式叫“陪十弟兄”。形式类似于下面要提到的女方的“陪十姊妹”。其实,说是十兄弟,实际上却并不限定十人。届时,席上设一令杯选一歌师傅唱开台歌开令,然后依次歌唱,唱得好的就多吃些菜,唱的不好的就罚喝酒。陪十弟兄歌在演唱形式上,按不同曲牌与歌词的需要,或独唱或对唱或一人领唱众人帮腔。其内容除歌手们相互奉承贺喜之类的吉利话外,一般故事、古人、盘歌(猜调)之类的歌均可唱。有的还用唢呐或丝弦伴奏。最后仍然由歌师傅唱圆台歌,收令散席。